商场成本核算卖100元以上成本只要5元的产品有哪些

武汉商场卖鞋毛利300元以上 揭鞋价虚高缘由
  近日,有读者向本报报料,皮鞋存在价格虚高现象,这种状况在大商场最为明显――售价七八百元的皮鞋,其实际成本(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不过百元。
  皮鞋在服饰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解皮鞋经销商的盈利状况和皮鞋价格的真实情况,本报记者近日多方走访、调查。
  社区小店
  皮鞋百元一双 毛利30元-50元
  近年来,武汉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一些订做皮鞋的小店――老板多为湖南人。武昌东亭小区内的“李记皮鞋店”,就是其中一处。
  小店不大,只有10平方米左右,李师傅兼任小店师傅,店内两侧墙壁上摆满了李师傅的作品――做工不错的各种皮鞋,按照李师傅的报价,皮鞋价格一般在百元上下。
  6日上午,记者在小店试了双做工比较精细、鞋面比较光鲜的皮鞋,问李师傅价格如何。李师傅坦承,这双皮鞋价格相对较高,报价120元左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师傅给出最低90元的卖价。
  以这双皮鞋为例,李师傅详细给记者计算了它的成本:鞋皮29元(用皮1.8尺,每尺16元)、鞋底12.5元、中底3元、胶水4元、抛光油1.5元、处理剂及钉子等杂件2元,合计52元(不含人工费用)。若按90元价格出售,毛利38元。
  李师傅介绍,小店主要针对周边社区居民,平均日销量5双左右,月销量150双左右。
  李师傅做皮鞋近十年,每日可做皮鞋7双左右,但因为销量有限,工作量并不饱和。按他的说法,每双皮鞋的成本50元左右(不含人工费),每双鞋加价30元-50元后销售,售价一般不过百元。
  “皮鞋销售有淡旺季之分,如果按月销售皮鞋150双,每双赚40元计算,一个月毛利有6000元,扣除房屋租金和日常生活开销,夫妻俩每月落到手差不多3000元,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打工。”
  专卖店
  皮鞋主打价150元 每双毛利40元-90元
  汉口解放大道劳动街附近,有一处名为“巡航车”的皮鞋专门店。店面25平方米左右,因为紧邻交通要道,人流量较大,里面的生意也较好。
  6月4日,记者前往该店实地探访,这里的皮鞋主打价位为150元左右。其中,店门口的皮鞋价格相对较低,标价百余元――有利于吸引顾客进店挑选;店里的皮鞋价格相对高些,多在150元上下。
  采访期间,正好有顾客在店门口“讨价还价”:一双女式休闲皮鞋标价105元,顾客还价90元,因为有15元的价差,双方互不相让。店员陈小姐解释,自己只有5元的让利权限,无法以90元的价格销售。
  碰巧当天老板正好在店内,考虑到这名顾客多次光顾,遂同意以90元的价格成交。
  据了解,该店的皮鞋全部产自“中国鞋都”温州,皮鞋的进货价一般为50元上下,若售价90元,毛利可达40元,以此类推。
  据介绍,该门店地段较好,每月房租为5500元;聘请了两名销售员,轮流值守店面,两人每月的工资奖金合计3400元;另有1名兼职送货员,月工资500元。以上费用合计9400元,加上一些杂费,每月基本开支约1万元。“一双皮鞋赚50元,每月卖200双皮鞋――平均每天卖7双,才能勉强保本。”店主介绍,房租太高,每双至少加价50元销售实属无奈。
  据了解,街头巷尾的皮鞋专卖店多是夫妻店,以卖中低档皮鞋为主,平均日销量不过两三双。其进货价通常为50元左右,一般在进货价基础上加价90元销售,即按14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看似加价较多,其实扣除门面租金和各项开支,店主赚的也不多,有的甚至亏本。”做鞋类生意多年的王强说。
  商场专柜
  品牌皮鞋普超500元 每双毛利300元以上
  气温渐高,武昌一写字楼白领小章想购买一双带孔的休闲皮鞋。
  5月20日,小章和家人到徐东一家大商场逛了几圈,发现新款皮鞋动辄5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皮鞋很难找到。
  挑来选去,小章相中了一双某品牌皮鞋。该皮鞋标价700余元,销售员宣称,正在做促销活动,达到90元可减20元,这双鞋子打完折后538元,因为试了很长时间,又不想空手而归,小章虽然一个劲地喊贵,但最终还是买下了这双鞋。
  商场的品牌鞋好贵,很多人都有小章这样的感受。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中南商圈和徐东商圈的多家大型商场,发现不少品牌的新款皮鞋价格高高在上,即使降价促销,也很难找到低于500元的鞋子(过时的老款鞋除外)。
  经济学专著《一个百姓的经济学思考》的作者江华东,在温州开皮鞋工厂多年,对皮鞋的产供销每个环节都非常熟悉。据其介绍,知名品牌皮鞋的批发价约为150元,大商场零售价多在500元-700元之间,毛利300元以上;一线著名品牌皮鞋的毛利可达400元以上。
  记者近日在汉正街走访时,多名批发商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就直接成本(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用)而言,品牌皮鞋与普通皮鞋其实相差不大,一般不过二十元,多的不过数十元,但在零售环节,价格可能相差几百元。”“加丽莎”品牌鞋湖北总代理刘胜6月4日说。
  多名知情人士说,碰到知名品牌半价促销,很多顾客以为捡到了大便宜。其实,知名品牌半价之后,价格也多在200元-400元之间。看似折扣很高,经销商似乎是“折本甩卖”,其背后也有几十元上百元的毛利。
  双折后558元的鞋子,成本只占14%。
  鞋价虚高缘由:渠道费用叠加
  大商场里的皮鞋,售价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其实际成本只占14%。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对众多消费者而言有些“意外”,但对业内人士来说,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专业人士细算皮鞋账――
  成本仅为零售价14%
  汉正街的大兴路是华中地区知名的鞋类商品批发市场。这里的批发商,一头连着厂家,一头连着零售商,他们对皮鞋的价格情况比较清楚。
  中国驰名商标“科王”的湖北总经销李银华说,总经销环节的毛利约有10%。他以一款男士皮鞋为例介绍,厂家的实际成本(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下同)约为90元,给总经销的价格约为100元;总经销批发给客户的批发价约为110元,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0%。
  类似说法在大兴路华森鞋城经营户刘胜处得到证实。刘胜4日介绍,汉正街的批发商一般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0%左右销售――中低端皮鞋进价一般三五十元,按加价10%计算,每双鞋加价3-5元;零售商零售时,会在批发价基础上翻一番甚至更多。
  以店内一款品相尚可的女士皮拖鞋为例,刘胜讲述了它的“涨价之旅”:厂家的实际成本约为45元,发货价(从重庆发往武汉)为53元,到汉正街的价格为54.5元(物流成本约为1.5元/双);市场批发价为60元,零售商的零售价多在120元以上。
  从2000年开始做皮鞋生意的江华东,目前在“皮鞋之都”温州设有工厂,在汉正街有批发店,在武汉及周边有直营店和加盟店100多家,对皮鞋的价格情况异常清楚。据其介绍,在生产、批发(有的二级或以上)、零售等环节中,加价幅度最大的是零售环节。
  “超市零售价普遍比批发价贵1-3倍,大商场零售价格是批发价的3-5倍。”江华东介绍,大商场里的品牌皮鞋,以一双零售价格500元左右的鞋子为例,其批发价为150元左右,出厂价为125元左右,而实际成本估计只有80元左右;一线著名品牌皮鞋的价格形成之图则为――实际成本为90元左右,出厂价约150-160元,批发价为200元左右,零售价多在700元-1000元之间。
  以武昌某写字楼白领小章在商场花558元购买的一款打折后的品牌皮鞋为例,江华东对其实际成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皮面33元(约1.6尺),鞋底12.5元,中底和皮垫3.5元,喷光2元,人工费16元,纸包装和手提袋4元,以上合计71元。“满打满算,实际成本不过80元――就按80元计算,也仅为零售价558元的14%。
  武昌东亭小区内“李记皮鞋店”的李师傅做皮鞋十年,一直开店自产自销,对鞋类的成本构成非常熟悉。记者6日向他求证时,他赞同江华东的成本核算办法,对其结果也表示认同。
  渠道费用叠加,导致价格虚高――
  零售环节加价最多
  皮鞋销售的主渠道主要有三个:商场超市,街头专卖店,社区自产自销的皮鞋定制店。对于后两者来说,都存在门面租金问题。
  江华东介绍,无论是街头专卖店,还是社区小店,销量普遍都不大,但问题是,昂贵的门面租金及较高的人力成本,都需要通过卖鞋来“消化”,这就推高了皮鞋价格。
  以一家社区小店为例,门面月租金及杂费通常需要3000元左右,一家小店通常需要两人打理,为维持两人的基本生活和门店的基本运转,鞋店通常要在进价基础上加价90元左右――按月卖90双皮鞋,每双毛利90元计算,月入可达8100元;扣除门面租金和杂费(不计算做生意的资金投入和市场风险等),两人合计有5100元的月收入。
  多名定制皮鞋的小店老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门面租金涨幅较大,平均每年涨幅15%左右,部分涨幅达30%;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潜规则”,客观上推高了皮鞋及其他许多商品的价格。“潜规则”包括:接手新门面,通常要向转让方交数额不菲的门面转让费,该项费用往往不在合同约定范围之内,也没有正式的票据。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鞋类经销环节过多,名牌皮鞋价格虚高的情况相当普遍。以某品牌鞋为例,每年5月这家品牌的一级代理商都会向厂商提出秋冬鞋的订单,出厂价一般都在百元左右,而发往代理商的出货价则会高出30%左右;代理商需要现金订货,因此他们承担着滞销风险,他们在销往下级代理商或商场时,至少会加价一倍以上。
  箫剑(化名)是某品牌的代理商,在武汉多家大商场都设有销售专柜,对江城大商场的运营情况比较熟悉。据其介绍,绝大多数大商场都没有收取租金,而是“扣点”,比例通常在20%-28%之间。也就是说,供货商每销售100元,大商场要提走20元-28元。除“扣点”之外,部分大商场还要收取“管理费”等杂费。
  箫剑说,经销商要承担市场风险,有存货积压,人力资本上升较快,这些都是皮鞋价格虚高的重要原因。
  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税费――
  专家支招割“虚高毒瘤”
  湖北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系博士李力分析,一些大型商场商超利用先发优势和市场优势等,逐渐把持住了销售终端,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与之相比,一些供货商确实处于相对弱势。
  李力此前到淘宝网总部调研发现,在淘宝网销售的所有商品中,鞋类商品的销量稳居前十名。“如今的年轻一代,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逐步养成了网上购物的习惯。减少流通环节,多利用网上渠道销售,减少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对降低商品销售价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有好处。”他说。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后叶学平分析,“存在即合理”,大商场的皮鞋价格虚高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购物环境较好,服务较优,客户用户体验较好;产品做工比较精细,质量相对有保障,品牌价值较高等。“部分消费者不够理性,过分迷信品牌,以至被商家利用,这也是皮鞋价格虚高的原因。”
  叶学平认为,主管部门应该多建立行业标准,并加强监管。对偏离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定价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对虚假打折、价格欺诈、误导消费者的不法行为严加惩处,这将有助于虚高价格回归到合理价位。”
  中小企业税负较重,是一个喊了多年的老话题。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6日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表示,稳增长是当下政府的首要任务。预计除了货币政策放松之外,中央政府还会采取更多的财政刺激手段,包括加大税收减免力度、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等。
  箫剑认为,在稳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加大税收减免力度、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助于拉低皮鞋及相关商品的价格,进而扩大内需。
(上文《武汉商场卖鞋毛利300元以上 揭鞋价虚高缘由》是天霸商场网的原创文章,转载《武汉商场卖鞋毛利300元以上 揭鞋价虚高缘由》请注明来源于天霸商场网。本文《武汉商场卖鞋毛利300元以上 揭鞋价虚高缘由》主要讲述了武汉商场卖鞋毛利300元以上 揭鞋价虚高缘由)商场里各种促销活动的核算方法
商场里各种促销活动的核算方法
1、满100送50,相当于花100元现金,买了150元商品,即100/150=6.7折如原扣率为25%,原利润为25元,供应商结算额为75元。参加活动后,供应商结算是以含券销售额来计算的。假设扣率25%不变,供应商可结150*(1-25%)=112.5元,但这150元的销售里券占了50元,现金只有100元,所以商场还要倒贴12.5元,这样就亏了。所以要提高扣率。按100元现金,商场保证得25元,供应商得75元倒推:
75/150=0.5,商场扣率要到50%,才能保证扣下的75元中,除去50元的券,商场还有25元现金赚。而供应商如果进货价是5折,就一分钱没赚,而不打折的话,150元的销售,供应商可以赚150*(1-25%)-150*50%=37.5元。
2、“只送不收”和“只收不送”两种情况例一:商场做满100送50活动,损失率33%,在比较仁慈或不够强势情况下对于参加活动的A专柜,商场扣率为45%。对于只收不送的B专柜,由于该品牌比较强势,商场只在该专柜原扣20%的基础上增加了5%,即扣25%。
顾客在A专柜购买了100元商品,得到50元现金券全部用于B专柜在该轮交易过程中,商场毛利额=100*45%-50*(1-25%)=7.5元商场毛利率=7.5/150=5%
例2:对于只送不收的C专柜,商场只象征性的在25%的扣率上增加了2%,即扣27%。
顾客在C专柜购买了100元商品,得到50元现金券全部用于A专柜在该轮交易过程中,商场毛利额=100*27%-50*(1-45%)=
-0.5元商场毛利率=
-0.5/150= -0.3%
(呵呵!亏了)
顾客在C专柜购买了100元商品,得到50元现金券全部用于B专柜在该轮交易过程中,商场毛利额=100*27%-50*(1-25%)=
-10.5元商场毛利率=
-10.5/150=
某商场搞“买300送200”的促销活动为例。商场和供应商的基本经营信息如下:&&&&&&&&&&&&&&&&&
商场和供应商以扣点的方式联合经营 4 m# G6 T- m% R) y3
|商场平均扣点率为25%
供应商从生产商进货的价格为3折 % D0 {2 N/ q8 c! q1 r(
f% Y4 |* j- ?' ?4 Q0 L' p5
J那么在这次活动中商、供两家的利润产生情况是这样的,顾客花了300元钱而买走了500元的商品,就商场而言,只有300元的现金收入;对供应商来说,实际上是卖了500元的货。 + z( H' C( P(
V先算商场的收入,为了保证与平常的收入相同,商场不能按照平常25%的扣点返款给供应商,那么该如何计算呢?如下:
4 C4 a1 H, t' {- [7 c$ s+
S/ Z3 H( s2 w' D! B& G5
300&25%=75(由于商场实际收入现金300元,商场所得收入应为75元) 1 \; B; R& j8 r' u5 c8
500&75%=375(如若依旧以25%的扣点返款给供应商,金额应为375元,这样的话商场损失严重,故而在促销期间要提高扣点)
300-75=225(商场欲保持75元的收入,则当返还供应商225元) & v9 o# Z5 i# X7 ^: r' r! x3
&1-225&500=55%(所以,商场当将扣点提至55%才能维持应有收入) * U4 R+ Y1 B) }; x- E%
P再给供应商算算,商品进货价格为售价的3折,即30%,再减去日常经营的基本费用大约10%,如果按前所述商场再扣掉55%,那么供应商的利润为:&&v2 h2
&&&1-30%-10%-55%=5% % G1 R0 l)
M&&h5%的利润实在是太可怜,当然,在作返劵促销的时候商场也会主动承担一部分,比如,将扣点调到50%,供应商此时就能剩利润10%。如果销售量提高一定程度,双方还是可以赚钱的。这说的是300返200的情况,如果300返300、200返300的话,供应商一定会赔钱。为什么?因为商场黑着呢,扣点多少他说了算,商场要在保证不赔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扣点给供应商。当然,这是说商场power比较强的情况,供应商还得巴结商场呢,不听话就得撤柜,被扫地出门。再有就是供应商的power比较大,比如一些一线的牌子,根本不把商场放在眼里,商场还得卑躬屈膝地竭尽办法留住这个财神爷,所以,根本不敢惹,人家不高兴就不参加你的活动。另外,power强的商场也不敢对供应商太狠,一旦把供应商欺负急了,下次人家不会再与商场合作了,商场也就开不下去了,考虑到这点,商场还要维护供应商,一般会让扣点的。当然,我不否认有些商家在打折返劵期间有虚高抬价的行为,但是,现在消费者的眼睛那是相当的雪亮,而且购物时已经不是“货比三家”的初级阶段了,现在流行的是“劵比三家”。他们对价格了如指掌,很难被骗的,所以,商家的虚高抬价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信任危机,一般的商家不会这么冒险的,就是抬了,也只是个别牌子的个别行为。总之,促销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挣钱或赔钱。&&&
换成300送300
300&25%=75(由于商场实际收入现金300元,商场所得收入应为75元)
600&75%=450(如若依旧以25%的扣点返款给供应商,金额应为450元,这样的话商场损失严重,故而在促销期间要提高扣点)
300-75=225(商场欲保持75元的收入,则当返还供应商225元)
1-225&600=62.5%(所以,商场当将扣点提至62.5%才能维持应有收入
再给供应商算算,商品进货价格为售价的3折,即30%,再减去日常经营的基本费用大约10%,如果按前所述商场再扣掉62.5%,那么供应商的利润为:
1-30%-10%-62.5%=-2.5%
表面是亏了,所以就要和商场谈扣点。但是实际上许多商品并不是刚好为300的倍数,所以在这里面是有文章可做的:)
以一双女鞋469为例计算,顾客花469现金买了469+300(券)=469(鞋)+289(鞋)=758(价值),
所以是买469送758,469/758=0.61
469&25%=117.25(由于商场实际收入现金469元,商场所得收入应为117.25元)&
&758&75%=568.5(如若依旧以25%的扣点返款给供应商,金额应为568.5元,这样的话商场损失严重,故而在促销期间要提高扣点)
469-117.25=351.75(商场欲保持117.25的收入,则当返还供应商351.75元)
) z3 d+ a. L: _)
1-351.75&758=54%(所以,商场当将扣点提至54%才能维持应有收入)
再给供应商算算,商品进货价格为售价的3折,即30%,再减去日常经营的基本费用大约10%,如果按前所述商场再扣掉54%,那么供应商的利润为:&
&{1-30%-10%-54%=0.06%
所以厂家的底线是54折回款,一定要这么谈(回款而不是扣点)才能不被商场利用其他诸如广告费等名目把你弄亏
场扣点计算,指的是商品供货方与商场方利益分配问题。许多人,包括厂方的工作人员和商场企划工作人员有时候都不大搞得清楚。说白了,所谓的商场扣点无非就是数学中的加减陈除问题罢了。如果要与商场打交道,了解这一块那是属于基本的工作常识。那么,我们开始吧,先从专业术语开始。
专业术语:
扣点:就是商场的营业抽成。这个扣点分为两块:一块是基础扣点,这是在签定合同的时候就在合同中列明的,例如扣点25%,管理费2%,卫生费1%合计28%。那么在正常销售的情况下你每销售100元就要给商场28元,其计算公式如下:100*(25%+2%+1%)=28&&&
另一块是临时大型活动的扣点。例如商场每逢大型节假日就会举办买减、买赠、买送等等活动,这种活动的扣点一般是临时洽谈的。或者是厂方在特殊情况时可以向商场申请扣点。例如有团购的工作服,本来应该正价销售的,结果为了优惠团购客户,会低于正常折扣价,而在这种情况时可以向商场申请降低扣点。
回款率:销售额减去商场抽成最终回到厂方的货款占销售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销售额-(销售额*商场扣点)〕/销售额=回款率
例如:某个商场为了迎接三八妇女节,在三八节当天举办满400减100元,回款率70%,满减部分由商场承担
顾客的利益:等于花300元钱可以买到价值400元的东西,相当于打7.5折
厂家的回款:(400-100)*70%=210元&&&
换算成原价货品的折扣:210/400=5.25折
商场抽成:(400-100)*30%==90元
促销术语:
满减:指的是达到活动内容规定的金额就可以相应减掉的部分。这种方式对顾客相对于满赠要有利
满赠:指的是达到活动内容规定的金额就可以得到活动承诺的所赠之物,可能是抵用券,可能是礼品
积分:积分一般是指VIP卡上按消费额积成分数,到规定的时间换礼物或抵用现金等。一般有厂家的VIP积分(具体怎
么积分由厂方规定。可能是每消费一元钱积一分,每积一千分可换一条围巾等);还有是商场的积分,积分标准由商场制定。
例如:商场搞活动满300元储200元&
商场基础扣点是20%&
总金额为300的话,问商场扣点为多少元,专柜赚多少钱!(按商场不承担任何费用计算))
顾客的利益:等于花300元钱可以买到价值500元的东西,相当于打6折
厂家的回款:300*80%=240元&&&
换算成原价货品的折扣:240/500=4.8折
商场抽成:300*20%==60元,&&&&&&&&&&&&&&
商场的扣点是60元。
做活动期间,商场应该增加扣点!实际上是相当于用300买了500元的货品!
假设扣率20%不变,供应商可结500*(1-20%)=400元,但这500元的销售里券占了200元,现金只有300元,
商场扣多少能达到他应得的60元呢?
商场应该增加扣点52%,供应商可结500*(1-52%)=240元,500元的销售里券占了200元,现金只有300元,商场应得=300-240=60元
商场应该增加扣点52%能达到他应得的60元
1、如果商场不承担任何费用是指不承担折扣费用,那么厂家的回款:300*80%=240元&&&
换算成原价货品的折扣:240/500=4.8折
商场抽成:300*20%=60元
2、如果商场承担折扣费用,那么商场应该增加扣点52%能达到他应得的60元。但是促销储的钱是不能当时消费的,促销储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比如你要用必须消费更多的商品,这样产生的利润会弥补折扣费用,使用实际的商场扣点不会是52%这么高。
3、促销返的钱不能当时消费,假设顾客购了X元商品,刚对于这次交易商场只收到X元,并且其后续还得发出200N的商品,N为300的整数倍。其返商家只能是(1-20%)X,而供应商促销期间发出X元商品,后期得发出200N元的商品。则应得返X(1-Y)+200N(1-20%)。两方相等,只得Y=0.2+160N/X。
例如:某种商品进价150元,标价200元,但销量较少。为了促销,商场决定降价销售,若为了保证利润率不低于20%,那么至多打几折?
(200x-150)/150=2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胶囊一颗成本5元卖100元 南京一七旬老人一年被骗5次_新浪江苏_新浪网
  一颗胶囊成本5元,卖出价高达100元一颗;抓获制假售假嫌疑人16人,涉案金额200多万;一名70多岁的老人5次上当,最多一次花了两万元……近日,南京鼓楼警方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保健品案。警方还深入保健品公司,摸清该公司的“营销套路”,警方特地支招老年人,如何防范各种五花八门保健品公司忽悠。
  假冒名牌保健品 抓获16名嫌疑人
  去年,鼓楼警方接到举报称,有人大肆销售假冒的保健品,主要针对中老年人,受害人数较多,而且涉案金额巨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侦查,警方发现该团伙以免费旅游为诱饵,吸引中老年人参与,并以此为帽子,趁机销售假冒的某品牌保健品。该团伙营销人员声称自己的产品具有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的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然而经过警方调查,实际上该团伙以次充好,将成本约5元/颗的胶囊卖到高达100元/颗。
  今年初,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成功摧毁了这个自制假保健品贩卖的团伙,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6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8个,伪劣产品成品、半成品2000余盒,扣押涉案物品共计23箱次,涉案金额200多万元,为相关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退休老干部一年5次上当 都是买了假保健品
  这次警方破获的这起贩卖假保健品案件对于退休老干部陈老先生一家来说,真是大快人心。因为陈老先生是这起案件的受害人,而且他多次被骗,损失5万多元。
  今年4月初,70多岁的陈老先生来到宁海路派出所报警,称自己购买保健品被骗了2500元。他告诉民警,前几天一个自称是保健品公司的业务推销员小李来到自己家中,介绍了一款保健品,宣称该保健品对预防老年人中风有独特效果。经过近3个小时的宣传介绍,陈老先生最终决定花2500元购买了六盒保健品。
  当晚,陈老先生的儿子回到家,发现家门口堆放了几个印有“强身保健”字样的纸盒子,在他追问下,陈老先生才将业务员上门推销保健品的事情告诉儿子。儿子仔细查看了包装盒上的内容,发现甚至这些所谓的“保健品”甚至连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都没有。陈老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民警从警务平台中调取了陈老先生的报警记录发现,去年一年陈老先生就曾5次因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报警,最多一次花费了近2万元。
  警方深入保健品公司,摸清推销员套路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陈老爷子一再因为购买保健品上当,却甘愿一次次购买呢?近日,宁海路派出所便衣民警前往鼓楼区一家保健品公司一探究竟。
  一进入公司,民警就发现,该保健品公司内聚集了近30名老年人,一位穿着西装的年轻男子,正在为在场的老年人开设“健康知识讲座”,一旁还有几位年轻女子为老年朋友免费测量血压、测血糖。不一会儿,自称是该公司经理的人走到老年人中间,向在场的每位老年人发放了一张印有保健品照片的宣传单,并称讲座结束后,每人可以凭手上的宣传单到门口工作人员处领取6个草鸡蛋。
  民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赠品这些手段都是保健品公司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惯用手段。针对老年朋友中的“大客户”,更有甚者还会组织老年人前往外地甚者国外免费旅游。
  家住鼓楼区的王奶奶就曾“享受”过这样的“待遇”。王奶奶退休后,因为子女都在外地,平时一个人居住,精神上也没有什么寄托。为了能拿下王奶奶这样的“大客户”,一家保健品公司业务员小张没少动脑筋,她隔三差五就上门到王奶奶家中,与王奶奶聊家常,对老人家嘘寒问暖,帮忙打扫卫生做家务更是常事。时间一长,王奶奶甚至把小张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慢慢取得王奶奶好感之后,小张开始“出招”,陆陆续续向王奶奶推销各类保健食品和保健仪器,善良的王奶奶每每都会“中招”。这就样,在一年时间内,王奶奶竟花费了近7万元购买了各类保健品。作为对老客户的“回馈”,去年夏天,小张所在的保健品公司还组织类似王奶奶这样的“大客户”一起前往云南免费旅游。然而,这看似“免费”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更大的陷阱。从云南回来后,小张利用王奶奶对自己以及所在公司的信任,再次“出招”,向王奶奶推销了一款神奇净水器,这次王奶奶花费了两万多元。等到一个月后,王奶奶再也联系不上小张后,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民警支招:如何防止老年人陷入“假保健品”骗局
  在保健品推销中,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十分普遍。可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为什么呢?
  警方介绍,原因有三:一是孤独心理作怪。老年人退休在家,听广告讲座正好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二是暗示心理作怪。一般老年人都存在“怕老、怕病和怕死心理”,只要宣传说什么东西对健康有好处,有些老年人总会买回来亲自尝试;三是缺乏情感关怀。保健品销售商的情感营销、健康营销、价值营销等正好乘虚而入。
  警方表示,老年人如果要买药,千万要警惕买到假药,对此,一定要询问药品名称、国药准字号、制药厂、药品主要成分、治病原理、价格、售后保障等,每一种药品对应唯一的国药准字号。卖假药的经常将另一种正品药品的药准字号说成是他卖的药品的药准字号,这样是不正确的,因为一个药准字号只对应一种药品。
  此外,还要对卖药的人留个心眼,这样的人特别容易是骗子:说包治百病的,一旦给他打一个电话,他会给你打好多个电话回来;让你赶紧买的,对于疑难杂症、久疾重症,说保证治好的; 还有说一段时间之后不管用可以包退款的,一段时间后你就找不到他了; 让你购买套餐组合,声称买越多实惠越多,实际上买越多被骗的钱越多; 还有以某教授、某专家、某神医、某知名大夫自居的,往往是骗局。(通讯员 鼓公宣 赵柏恋茹 施俊杰 唐凌 记者 顾元森)
05-19 07:50|分享
05-19 07:12|分享
05-19 07:10|分享
05-19 07:06|分享
05-18 09:21|分享
05-18 08:13|分享
05-18 08:09|分享
05-18 08:06|分享
05-18 08:05|分享
05-18 08:00|分享
新浪地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场里某商品成本上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