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派太极拳到底能不能实战是练拳好还是剑好

咨询电话:187-
初学者如何练好太极剑?
  第一,先练习基本功。了解基本步型步法、身型身法与手法与眼法。步型主要包括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还有独立步;步法主要包括上步、退步、撤步、盖步、插步、跃步。步型步法要狠抓。身型要中正安舒,无论&中定&,还是在运动中保持姿态优美,自然为主,重心不偏不倚,斜中寓正;身法要圆活多变,屈伸自如。太极剑的手法即为剑法,是指通过上肢的运转,来表现各种剑法,它是表现剑法的直接环节。剑法要分清,不要把&点&剑做成&劈&剑,一切剑法的招势变换,都要求手法松顺灵活,路线清晰,力点准确,同时表现出沉肩、垂肘、活腕等的要领。在剑术练习中,剑指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助势助力,维持平衡,从而提高造型的美感和稳定性。眼法是表达神意的窗口,俗话说&眼是心灵的窗户&,是观变、应变的先行,又是意领神聚、宁静自然、大度从容的体现。
  手法的训练是太极剑练习的基础,步法和身法是练好太极剑的关键。太极剑的起落、进退、走转、跳跃、平衡都有赖于步法的灵活、桩步的稳定和腿法的柔韧。而剑法的表现和变化、劲力的蓄发和开合,以及要将腰背之力传于剑的各个部位,则全有赖于身法的运用。尤其是在拧转、仰俯、屈伸等身法变化中,保持中正安然、斜中寓正,更加需要扎实的基本身型身法的训练。只有意到、眼到、手到、剑到,眼法与剑法密切配合,才能表现出太极剑以意领剑、势动神随的神韵。
  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循序渐进。初学者,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目标,然后再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招一式的力求准确,手眼身法步和各种剑法都要概念清楚,符合一切规范要求,不可以贪多求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形成错误定型,从而造成&学拳容易改拳难&。因此,学习太极剑应先求姿势的正确,后求进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三,择师学艺、勤思苦练。要想学好技艺,好的老师或好的教材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教师&授业解惑也&,他会为初学者指点迷津,&名师出高徒&,因此投访&名&师,也是成才关键之一。一切有志于探索太极剑真谛的有志之士,都要坚持勤思苦练的学习精神。勤思就是善于动脑,善于学习,不断地提高技艺,开发思路,并及时地总结经验,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探索和把握太极剑的运动规律。苦练就是反复的练匀实践,持之以恒,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终身学习的思想。
关键词:太极剑 太极初学者
武当太极剑
来馆注意事项
服务时间:08:00--21:00
办公电话:
办公手机:187-
Q Q&客服:
办公邮箱: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武当拳剑心要:用直不用横的切线法则与“守中用中”
普通的人在遇到攻击的时候,都是本能的“格挡”防守。即使是一些练了上十年所谓“太极拳”“武当拳”套路,但未得技击精要的人,实战技击的时候,也一样喜欢用格挡来对付攻击。实际上,格挡法是外家拳的用法,武当内家拳面对攻击,是不用格挡的,而是用顺应对方来势的“立圆”来化解。
格挡一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只要是人体的“本能反应”行为,就是练内家拳者要克服的对象。同时,这种普通人面对攻击的“正常反应习惯”,也是内家拳手有意利用的攻击机会。格挡的劲力是“横劲”,它在拨开对方攻击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要害露出了更大的空当,让自己更容易受到攻击。实际上,熟练的内家拳手,基本上都是在诱使对方露出关键部位的时候才从容攻击要害,不会如普通的拳击格斗一样,无论是否有把握都不断出招。内家拳的要领,是“招不空出,亦不空回”,这也是“不动则已,动则必中”的原则,是“治人事天,莫如啬”的老子智慧在拳术中的应用。所以内家拳的实战格斗并不“精彩”,基本上是连当事人都没有看明白,就结束战斗了。
在遇到对方攻击的时候,假设对方是一条直线压向自己,必须让自己变成一个球体,而且是重心可以不断移动的,体积忽大忽小的球体,让对方的拳落在身上的时候,像是击在水上漂浮的球面一样毫无着力之处。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明白武当内家拳的练拳心要:用直不用横,守中用中!
拳手自己的“中”---重心和要害部位,是绝对要保护好的,不能让对方有机会攻击到位。但是对方的“中”,就是我们专门攻击的目标。内家拳一出手,就要专门打击和破坏对方的重心和要害部位,自己却小心地把重心和关键部位隐藏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攻击的时候就不能产生横向的运动方向和力道,肯定只能是直线向前后运动的,这就是力道上“用直不用横”的原则。实际上“直力”也不直,是一个立体的小圆弧,在切线上是直的,直指对方的攻击部位。防守的时候也是一个同样的小圆弧,只是运转的方向相反而已。
做到了这一条,基本上就不会给对手攻击的机会,而让对手的攻击落在自己的身侧圈外毫无效果。对方攻击失效的一刻,其实就是自己出手的一刻了,这就是“攻防合一”的技巧。
这种技巧,“上金刚”一式里特别典型。内家拳把接住对方的攻击称为“接手”是很有含义的:不是用“格挡”的方式去“抵抗”,而是当做一个礼物友好地“接收”下来。把对方大力送来的礼物“收下”以后,放在自己的身侧(外门),然后立即“送礼”,趁对方“走偏”后尚未回防,失去攻击机会的时候发动对对方核心要害的攻势(拳家称为“开门”法,登堂入室占中间)。在练习的时候,“上金刚”这一招很能够体会内家攻防的要义,双方可以互相配合,感受这一招中体现的内家攻防原则和方式。也可以用器械来练习这一招,比如大杆子,原理是一样的。
不过【上金刚】实战时候的真实打法,却与练法不同。真实攻防的时候,不会象平时练习一样动作幅度很大,也不需要这么大的幅度。高手在一接手的瞬间,就改了对方的劲,把对手的攻击力量改到外门。然后马上丢下对方已经“无用”了的攻击手,直取对方要害;时间几乎是同时,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其中的圆弧和转换变化,只是感觉特别“直接”,连对手也无法反应过来,感觉是自己刚出手就中招了。这是因为高手接手的时候,用身子走圆弧来改化了对方的攻击劲道,而手上则没有什么明显的动作。因此往往外形上看不出来,以为是直的,其实还是圆的,是一个立圆。但是这种圆的反应速度就比用手上功夫慢慢化解要快很多,对方根本无力应对。
内家拳有“大架”,“小架”之说。还说“大架不大,小架不小”,这样不懂的人听起来觉得摸不着头脑。其实意思就是:所谓的“小架”,就是动作幅度小,因为已经把很多外在的动作练到身上去了,架子(手上身上的动作幅度)当然看起来就不大,但内在的幅度并不小。只需微小的一动,就可以让对手大幅度地摔跌倒地,这就是“小架不小”的原因。比如“西安二郑”中,小架郑悟清的拳法是很高明的。可练这种拳的人,如果不明“小架不小”的奥秘,就会成为一个实战用处不大的拳法,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入门的途径。因为拳的圆圈如果没有走到身上的话,“小动作”练了白练,用不出来的。
同样,“大架不大”的原因,就是“走大架”其实是练法,在大架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变化为一系列的“小架”,也就是说,大架是由一系列的小架所组成的(这一点,估计很多人不明白我到底在说什么,这比理解小架还难一些,慢慢悟好了),因此,大架当然就“不大”了!但是这种大架练起来也很难,不小心就练成了“粗糙”的,缺乏内含的拳架。外人不懂此理,执着于“大架小架”的门派之争,实在是遗憾。真正的内家拳,不会区分什么大架小架的。只有因为每个人个性不同,外型和架子就不同,原理则没有什么区别。光去注意外形拳架,就是“外家拳”了。
这种“守中用中”的技击原则,可以广泛地用在武当拳,剑的各种用法中。内家的器械也是一样的用法和原则,剑法,枪法,棍法,刀法,都是一样的,都是手的延伸而已。真懂了拳,拿什么器械都可以用,根据器械的特性,变化一下用法就行了。这也是内家拳“不练器械”的奥秘,不是不练,而是什么都可以练。与某些专门把器械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固定起来的其他拳派相比,武当内家拳可以说是很简单,很质朴的,拳剑合一。因此也是非常有效的拳法,正符合“道”的原则---大道至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到底起源于何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