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法权益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艰巨

十九大报告到底新在哪?厉以宁、林毅夫等北大学者这样说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和崇高使命,在北京胜利闭幕。大会高度评价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连日来,北大学者从理论创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现选取部分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靠自主创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厉以宁: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过几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进入到新阶段了。新的阶段重在使我们的结构调整更能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要继续创新,要通过继续创新来找新的出路。
  要让创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要注重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企业制度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四大方面,才能实现未来经济增长的远期目标。
  如果希望在2035年达到这个目标,第一,中国需要在创新方面有大的进步,能够实现很多事是属于中国创造的,如果没有这个创新、还是跟在人家后面,那不行。第二,要有更完整更有效的市场规律。没有市场规律的话,市场是乱的,国有企业要改革,但是市场规则是普遍适用的,任何人都不能够违背市场规律。
理论创新没有止境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仼、南南学院院长、教授 林毅夫:
  中共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深入浅出,系统全面,亮点频现,令人振奋。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报告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并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报告提出并深入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了方向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作为一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无党派人士,我感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将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指导理论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新实践、新时代与新理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孙熙国:
  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就是一篇回答新时代的问题、完成新时代的任务,宣示我们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关键时期,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大文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推进到哪里,理论才有可能发展到哪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推进到了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新时代,推进到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新时代。
  新的实践造就新的时代。新的实践、新的时代必然面临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时代的矛盾,完成新时代的任务,这是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因为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的系统回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一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包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因为这一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握时代大势,回答实践要求,顺应人民期待,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处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时代,处在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让我们一起进行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伟大斗争,一起进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起加油,一起努力!
日照大旗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韩毓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当代世界的《共产党宣言》,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思想,是报告的突出内容。
  报告高屋建瓴,以“不忘初心”为主题,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什么是“初心”?“初心”,就是“使命”、就是“天职”。“初心”,就是“为天地立心”的道义担当与追求。正是在“初心”中,包含着“沛乎塞苍冥”的天地正气,展现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间正道。“初心”,也就是文化与文明发轫之根底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伟大贡献,是从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意义。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置于人类文明进程之中加以阐释。深沉的历史视野,广阔的世界眼光,庄严的道义担当,构成了电光石火般的宣言华章。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报告的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集中论述了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解决了困扰人们而长期没有得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报告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根源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报告也深刻回答了怎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大问题。
  报告指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不忘本来”——“本来”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就是“吸收外来”——立足现实,广泛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就是“面向未来”——因为我们文化工作的目的,乃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共产党人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伟大的时代,要求我们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写在奋斗的旗帜上。我们的文化战略,是追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坚守中华文明立场,是指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以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为了创造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以追求真理的创新性发展。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是在我们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正在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创造新理论,提出新思想,写出新著作。
  共产党人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辩证法告诉我们: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而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在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必须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而我们这样做,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伟大的自信,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也摧不垮的。我们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有明澈的清醒,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文化与文明的根本价值,在于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于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珍视我们自己的文明,就是因为这个文明告诉我们,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初心”,有一项天命,而这种初心、这个天命,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继往开来,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抛头洒血、前赴后继,在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的脚手架上挥汗如雨,这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坚信:自己的工作之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而这也就是文明的根本,是世界上最灿烂辉煌的文化之光。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雷,笔下起雷声。唤起蜇龙飞舞,扫灭毒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人类文明进程正在翻开辉煌壮丽的一页。
  张开双臂欢呼她吧,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的!
“十九大”报告淡化经济增长速度给宏观政策调整留足空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刘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长达三万字的报告振奋人心。“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许多新的提法,都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依靠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百年目标定会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一提法的背后,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高速发展之后,我们对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个评价,或者是一个总结。
  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取得许多很了不起的成绩。我们GDP的增速过去四十年基本平均达到9%以上,中国从一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转变为现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水平。在此过程中,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凸显出来,比如说区域发展不均衡、财富分配不均衡等。此外,我们的增长模式比较强调要素驱动、投资拉动,效益相对而言可能不是那么高,由此带来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对环境保护不够等矛盾。
  “新矛盾”的提法,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未来三十年,我们将追求一种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成长。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
  报告中还提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这一目标,我非常有信心。现在大家常常会讨论,GDP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但我觉得用它来做一个指标做预测还是蛮有价值的。现在人均GDP是8000美元左右,如果未来十五年中国保持一个中等的增长速度,比如说GDP增速保持在5%—6%,到2035年经济翻一番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届时我们人均GDP应该能达到将近2万美元的水平,从数据上看,这应该说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除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增长方式上也需要做调整,从简单的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换成效率和创新驱动,到2035年我觉得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那个时候就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报告关于未来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有一些提法,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我想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里也特别提到了创新,提到研发和教育的重要性,我想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这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前段时间中央也特别发文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捍卫,我想企业家精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从途径上来讲,驱动力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依靠要素和资本的投入,更多转向内生创造力的投入,依靠企业家精神,将研发、创新协调起来。
  经济领域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十九大报告对经济领域改革也做了明确指示。我对两大方面的内容十分关注,一方面是金融,金融这部分其实是最近一段时间讲的比较多的,它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就现在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可以说我们的规模很大,但是我们金融系统的结构、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包括金融服务的效率本身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这导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不是特别有利。通过金融体系的重新梳理去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通过一些新的金融业态的诞生和规模逐渐扩大,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等,这些综合起来,我觉得在未来一段时间会看到效果,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更加有力度。
  另外,我们要保持一个比较持续的包容性增长,这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持,可能有两个环节比较重要。其一是针对政府的,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角色界定可能需要更加清晰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是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积极参与经济生活过程中可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其二,我想还在于对产权的保护,确权、明确保护产权等等。这些可能构成我们理解经济增长的制度性措施,这方面的内容也很重要。
  中国经济要取得高质量增长,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十分关键,就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应该发生变化。我们过去看到的是大规模、大型企业的崛起,比如说财富500强里面现在中国已经有115个大中企业。但是未来如果要支持一种可持续的、包容性的增长,可能需要有更多对资源有效率地使用、能够创造高价值的企业的出现,而他们将会有力地改变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而这一块就需要我们现在提到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才能产生和汇聚一大批以创造价值为目标的,能够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并且有优良商业模式的企业。他们的出现我想会为未来十五年,甚至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坚实的微观基础。
  从目前的一些经济数据,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微观基础的向好态势。如果我们看今年前三季度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数字,会发现增长还是蛮明显的,就是复苏的迹象是很明显的。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的质量提升,当然也与整个外部环境的改善都有关联。按这些指标来做一个评价,可以看到,我们企业的投资回报收益率在慢慢提升,这是很好的事情。
  “去杠杆”与经济增长并不对立
  观察中国经济,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去杠杆”。中国经济增长和去杠杆之间哪个更加优先,十九大新闻发言人谈到,不能把去杠杆和稳增长对立起来,确保去杠杆不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那么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我特别注意到,这次报告对GDP增长速度本身这个目标的淡化,报告比较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想这为未来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话语环境。如果政府特别强调增长目标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比较激进的财政政策或者是货币政策来实现,这可能就与平衡的、高质量的增长有矛盾。我们可以预期未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且变化会是好的,有利的。比如,对于GDP是否强调保6%或者是保8%?如果我们不提这样一个明确目标,杠杆就上不去。
  目前中国经济“去杠杆”仍在进程之中。针对中国的杠杆应该做一个结构性的分析,我的观察是,其实家庭的杠杆非常低,我们比较高的是企业杠杆。但是企业杠杆里面很大一部分是以地方政府的平台公司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目前来看,我想“去杠杆”在企业层面目前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大力度。这样形成合力,才能彻底把杠杆降下来。
  我对今年整个增长的目标完成比较有信心,前三季度数据本身说明中国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是值得注意,一些结构性的矛盾还依然存在,或者说有些地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说投资领域,我注意到民间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还是比国有部门的投资增速要慢一些,怎么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倡导,能够让民间资本投资速度加快,可能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还有一个比较有利的表现在于消费,消费这一块对增长的贡献在慢慢提升,我想这是经济转型很重要的一个标志。这样的一些趋势如果能够延续,我对今年第四季度,包括近一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态势都充满了信心。
全民分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成果关键在于市场机制
  北大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董志勇:
  十九大报告充分借鉴以往发展的经验,深刻意识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而要实现报告中提到的以上设想,关键在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借助完善的市场机制来进行要素和产出的分配,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更好的被全民所享,这才是兼顾总体发展和个体福利的最有效手段。
  具体来说,十九大报告在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中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球价值链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中。全球价值链是一种产品从设计环节到最终报废整个生命周期中,创造价值的全部活动组合。这种以产品为中心轴的跨国性生产组织活动,非常重视产品链上的增值环节,同时也很看重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利益分配。一国在价值链上排位越高,希望获取的附加值更大,只有靠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实现;提升本国核心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等于提升本国产业全球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刻不容缓。
  十九大报告还提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近十年来,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GDP的70%,完成了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解决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部分。市场活力来源于创业和创新,民营经济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效应。实践表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与自主创新的主体。民营经济进行自主创新具备三个相对的优势:首先,机制比较灵活,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其次,自身能承担投资风险,开发风险,敢于承担失败;再次,民营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实行制度创新,既可以租用别人发明的技术,还可以采用参股的方式,合办企业来生产专利。这样的相对优势鼓励竞争,扩大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会趋于合理。就业增长,也会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其次,民营经济的壮大,意味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下降,政府滥用特权的机会减少,寻租的可能性降低。所有这些,都符合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能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使得广大民众共享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解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越快速地发展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就越接近上述目标的实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发展理念关照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发展图景振奋人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十九大报告32000多字,发展出现的词频232次,报告13个部分,第五部分专题阐述新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把握当前发展态势,把当前的状态放在中国的大历史中判断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放在人类社会的大历史中判断中国发展成就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中判断中国发展模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意义;放在中国社会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判断中国进一步发展应面对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六个目标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同时,关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目标、图景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中国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与深远;明确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关键意义。
党的十九大吹响中国进一步走向区域协调与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号角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区域协调与城乡发展,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的六大任务除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外,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是吹响了中国进一步走向区域协调与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号角。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的GDP占到了世界的15%以上,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但仍然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乡村发展的困难更多,所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振兴乡村意义重大,这也仍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重大的艰巨任务。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振兴乡村的多项举措,特别是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必将有助于实现到2035年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目标,也必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到2035年的我国城市与乡村研究的重要使命和新课题。
每七到十年中国人收入翻番,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新理念解决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陈玉宇: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同志在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新的变化和提法都令人惊喜,同时我们也看到:每七到十年中国人的真实收入翻一番,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真实收入平均上升十几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对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提出巨大挑战。
  如何理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新提法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原来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提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美好生活需求一部分是物质产品的需求,另一部分包含着精神、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都是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动态、科学的看待中国问题。原来很多人有一些错误想法,认为我们当前的很多困难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其实不都是这样。中国今天面临的很多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过去取得的重大成功,我们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主要矛盾的新提法正是抓住了新挑战和新问题。
  结合到经济上来看,中国今天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过去巨大的成功,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人们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低收入时期,人们只追求温饱。收入提高了,人们可能会追求更加耐用、更加有功能性的商品和工业制造品。等收入进一步增加,中国人平均来看,已经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人们的收入结构已经跟贫穷时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了的需求结构,就需要对生产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结构。
  造成人们需求结构变化、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的主要力量有三个:收入水平决定、技术条件决定、价值文化观念决定。
  美国人的真实收入(扣除通货膨胀)每年只增长2%,他们期待自己的收入每三十五年翻一番。当收入翻一番之后,收入结构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美国人也需要每三十五年对他们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当大的调整,以满足新的需求结构。
  但中国人的真实收入每七到十年就会翻一番,也就是说中国人七到十年的需求结构变化就相当于美国三十五年的变化。当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产业机构、生产结构提出巨大挑战,这就是主要矛盾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表现。我们以前在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生产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新时代,如何在中高水平下,满足人们更高层级的、对于新的服务、新的文化产品、新的精神产品方面,还需要创新和探索。这些新需求会带来新商机,创造新价值。
  解决新时代新的主要矛盾要靠多方力量
  要靠市场的力量,发挥企业家精神,迅速捕捉到人民群众对市场的需求。不要按照老路子提供产品和服务,在需求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供给侧改革。
  第一、发挥市场的力量。只有靠市场上众多人的尝试,才能够捕捉到变化的需求。第二、政府引导。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引导企业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需求努力。第三、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传统企业家要改变观念,不能固守一些不合时宜的原有产业,要面对新需求、迎接新挑战。
  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提法,也是报告的亮点之一。高质量包含着三方面内容:
  第一、增长动力更多依赖创新、更多依赖技术进步,更少依赖于环境、能源、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说,高质量更多表现在智上,而不是投入要素上。
  第二、高质量表现在平衡发展上。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更广泛的人群里更合理的得到分享,用合理的方式、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扭转收入不平等、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不平衡的问题。
  第三、高质量表现在可持续性上。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道德观念更加融合的一种发展状态。举例子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贪婪”可能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在我们走向更加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更加追求发展的技术内容、智力内容、效率、平衡的过程中,也会与社会的价值文化体系发生互动,带来中国特色的与高质量发展相伴生的商业文明。
  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指的是解决人与人收入差距大、地区差距大的问题。一是从本质上,要靠更加公平、有序,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建设。消除寻租行为、消除腐败,将人们的能力和精力从寻租转向创造社会价值和财富。二是政府要通过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所有人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机会,从而消除社会不平衡和收入不平等的状态。三是要适当加大税收累进程度,收入再分配的程度。
  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新阶段新驱动
  中国到了需要转换发展思路、用新的政策、新的理念引导经济发展的阶段。中央恰逢其时的把握住了这个阶段,提出新发展理念,下一阶段的发展会不同于之前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前面这些年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阶段。我们工业化增长迅速,不仅服务于国内经济,还成为世界工厂。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将转化为一、二、三产业更加协调发展、更加均衡和全面发展、更加服务于人们变化了的高水平的需求发展阶段。
  第二,发展动力变化。前一个阶段资本、基础设施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而人才、智力、创新扮演的角色相对不重要。在新的阶段这两个角色会互换。
  第三,中国的生产能力,或者说创造财富的能力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会看到城市化、服务业、健康、医疗、娱乐、文化等制造业之外的产业兴盛,人们的就业结构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产业更多的跟人力资本相关,跟个人努力和能力相关,因此中国会进入到一个收入分配更加均等化的发展阶段,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新时代对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哪些新要求
  就像报告中说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就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来看,我们过去取得的成果,离不开我们深度卷入全球化、参与全球分工、创造了巨大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机会。这种开放格局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二是中国自由地在世界各地投资和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到中国来;三是人员、技术、思想观念在国与国之间传递。
  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开放度并不输于发达国家,但是中国到各地投资和更深度吸引各国资金到中国投资方面,还不能说是很开放的经济体。例如,2007年,世界各国到美国的投资总额是一万五千亿美元,美国企业家到世界各国投资总额是一万两三千亿美元,我们只看到美国净流入了两千亿美元的资本,但其实这是在大进大出的基础上的,我们在这方面离发达国家的开放程度还有距离。像报告中提到的,要进一步开放,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等。
  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经济需要到全世界去寻求机会,“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伟大战略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世界各国到中国投资,分享中国机会,在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借助世界力量促进中国繁荣。开放会带来新观念、新技术、甚至带来创新和人才。习总书记说过,我们要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不仅中国的人才我们要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才我们也要有胸怀来用。
  同时,我也观察到之前有观点认为我国在某些方面资本管制加强、妨碍投资便利化,开始对我国的开放信心不足。但是十九大报告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明确回答——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会在进一步开放中得到解决。
  去年以来汇率市场大幅波动,对如何开放提出了一定挑战。如何有序开放成为下一步改革要攻坚的问题。暂时性的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冲击,造成了中国在某些方面开放的步伐放缓,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解决汇率冲击问题,要依靠改革和开放,要依靠建立更加灵活的、以市场力量为主的汇率制度,进一步有序推动开放。只有开放才会给国内外企业以信心,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见证中国经济欣欣向荣,为全球稳定提供力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金李: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距2021年还有四年的时间,中国在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方面的进展,世人有目共睹。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必将见证中国经济更加欣欣向荣,这也将为全球稳定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强国富民: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受益,一个很鲜明的例证是,中国私人财富的积累非常可观。中国私人财富的增长速度至少是GDP增速的两倍,这无疑是非常快速的。在过去15年中,中国成年人平均财富从五千美元增长到了两万多美元。2015年11月份,中国已经成为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富的财富国家,中国中产阶级(以5-50万美元的净财富基准来界定)的绝对人口计算已经超过1亿,超过美国成为中产阶级人群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所掌握的财富大幅增长,从年增长了330%,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是最快的。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市成年人口的一半将进入中产阶级。这仅仅是中国人民从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受益的一个例子。
  中国经验:为世界做出两大重要贡献
  中国从一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到如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不仅仅为国民带来幸福,也为世界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
  中国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向世界展示了这样一种理念:在向其他国家学习发展经验的时候,要取其精华,以适应国情。在过去近40年中,我们向大部分发达国家积极学习他们的经济发展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消化吸收,转变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路径。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今天的中国是稳定的中国,是有希望、有前景的中国。其他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必须充分理解本国国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还贡献了“一带一路”倡议。许多与中国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国家正在受益于这一倡议。一个庞大的经济生态系统正在发展,许多经济体将能借鉴中国经验。并且,这些经济体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共享机制,交流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共同繁荣。
从当前城镇化模式看乡村振兴战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对我国当前乡村社会在剧烈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及其新特征有切实的认识,在对新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而不失全面地实施乡村振兴。
  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当前的城镇化模式之下,乡村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是我们亟需注意的。
  首先,乡村经济的多元性和乡村产业的多样性越来越突出,这构成了未来乡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呈现出普遍的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繁荣景象,乡村中的外来人口成为乡村产业重要的就业劳动力。在中西部地区,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因人口外流出现的空心村、空壳村,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因为特色农业、特色副业而繁荣的专业村和特色镇。这些地区大多以中心城镇为枢纽,其产业特色既与农业相连,也与商业贸易相连。在许多地区,基础服务设施、发达的信息交通手段成为激活乡村产业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手段,如各种淘宝村、贸易中心、特色小镇等等。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以中老年以及妇女为主,其精英人物大多有外出打工的经历。这样的地区出现了我们称之为“阶梯城镇化”的现象,“中心村—小城镇—中心城镇—县城—区域城市”的人口和住房“梯度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我们认为,与东部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化不同,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将会呈现出村庄数量减少、县城和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小规模集中格局”。
  其次,乡村社会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公共服务与乡村社会的繁荣紧密相连,也与农民“进城买房”的就地就近城镇化紧密相连。人口的往返流动将城市和乡村连接起来,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连接起来,现在,即使在偏远地区,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这些公共服务包括道路、网络、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呈现出“返乡不返土、买房不盖房”的行为特征。乡村的城镇化和人口集中越来越显示出公共服务的显著效应。公共服务对农民的生产方式尤其是产业的多元化也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这成为实现中西部地区“小规模集中格局”的关键所在。
  再次,乡村社会正在向“城乡社会”转变。农民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富裕的农民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倾向于在乡镇或县城购房,但是其从事的产业和大部分经济活动则介于城乡之间。乡村社会正在从纯粹的乡土社会变成以“村—镇—县”三级网络一体化的“城乡社会”。这种城乡社会中,农民有可能住在村庄,活动在城镇;也有可能住在城镇,活动在村镇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
  乡村社会正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中也有始终牢固不变的一面,就是中国“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城镇化的浪潮冲击着家庭,使得家庭成员各自分散,代际流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家庭成员不能团聚。但正是这个家庭成员分离的社会显示出家庭作为中国核心本位结构的巨大力量。分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活力,而家庭成员间牢固的无形纽带又使得中国社会在充满流动性和巨大活力的同时,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稳定,这是中国文明的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是在城乡互动过程中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振兴,期待乡村社会在产业、社会、公共服务全面振兴的基础上,做到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也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地。
里程碑和行动纲领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我们昨天从头到尾认真聆听了整个报告,报告很精彩,收获了与会代表70多次发自内心的掌声。十九大报告是最近几届领导人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新时代的里程碑和行动纲领。
  为什么说是里程碑?它至少解决或者说明确了咱们现在实践工作中一系列重大事件问题的方向。为什么是一个行动纲领呢?它比较系统地深化阐述了一些基本规律和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十九大报告解决和明确了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过去我们讲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到了今天,全世界能生产的我们现在都能生产,上天入地,包括各种各样前沿尖端的东西,但是老百姓还是有一些不太满意。这个不太满意是什么?是从美好生活改善的角度。所以这一次提的不充分不均衡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提法是准确而富有时代气息的。
  怎么理解这个不充分不均衡?我们在很多工作上还有不完善,或者至少有不协调。如果说的更重一点,还有不成熟或者不科学的地方。这些不成熟、不完善、不均衡、不科学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不充分的体现。包括教育、卫生、医疗等等。十九大报告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更清晰更准确的表述,把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给了非常好的理论概括与阐述。
  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有了比较好的梳理,包括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还有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等,解决了很多实践中的问题。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到2020年我们建成小康以后下一步要做什么,这对下一步的工作实践明确了方向。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2035年到2050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强国。这十个字的定语是把我们未来的中国讲清楚了,明确了未来两步发展阶段,这对实践非常有指导意义。
  再一个就是明确了如何从严治党,提出十四个坚持,包括从严治党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党的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纪律建设等等,这就把一些基本工作做了很好的梳理。也明确了未来中国崛起以后的方向是什么,这也是全世界关注的事。提出了几个非常关键的核心词,构建人类的共同体,贡献中国的智慧和中国方案。
  报告深化阐述了基本规律的认识,第一是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基本规律,比如说供给侧改革,这是西方人在提但没有深入的东西。第二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第三是共产党执政的重大实践和发展的规律,有具体的认识。第四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实践发展的规律;把这样一些规律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和阐述,这是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从个人方面,十九大报告给我的直接感受,一是特别务实;有些话说的非常真切,谈到社会保障的时候,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做,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可持续。二是特别亲切,谈到教育,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到双一流,最后一段话要大力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公民素质。这是我非常高兴与激动的,总书记在报告里谈到继续教育了。三是非常给力,通篇报告在文化自信、经济自信或者国家各方面自信,其实最终是我们的高度自信,非常给力。四是特别高瞻远瞩;中国梦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同时也是未来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五是特别让我们感到未来任重道远,未来工作更具体了,任务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识到,十九大报告离我们现实生活更近了,离我们发展目标更近了,离真理更近了。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13389&次阅读&&&&0&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最新鲜,最热辣的时事评论。无惧冲突辛辣,只忧平庸逐流。
您还能输入&300&字
十九大报告到底新在哪?厉以宁、林毅夫等北大学者这样说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北大学者从理论创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
北大学者从理论创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