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外资何英后属于什么经济

当前位置: >>
何英当代政治与经济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总结概括了当代国际间关系与交往应当遵循 的基本原则,其本身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相互尊重主权”为出 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又以“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 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 相互补充发展,具备了比单一原则更丰富全面的内容。 2、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 3、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 4、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 5、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 6、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10、恐怖主义 定义: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 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 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恐怖主义 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 所组织策划的。 危害: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 发展等等。恐怖主义危害还在于它会造成大范围的心理恐慌,从而对社会产生连锁影响。 11、前苏联解体 定义:苏联解体以发生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 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长达 69 年的前联划上句号。苏联解体后分裂出 15 个国家。在经济上表现为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上表现为由社会主义制度转 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1、造成世界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2、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激化,地区冲突和战乱加剧。 3、整个前苏联加盟国均成为一盘散沙。 4、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5、导致两极格局终结,加速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6、苏联解体对中国意识形态最大的冲击在于,对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信仰出现动摇。从 而使中国开始反思现行的社会主义模式,并进行调整改革。12、相互依存论 (1)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易摧性和敏感性。虽然美苏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但是在军事上它们却是最脆 弱的,在核时代条件下互为“人质” ; (2)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趋于全球化,即类似能源、人口、环境、粮食、裁军、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 球性问题” ,单靠个别国家的努力已无法解决; (3)“高级政治”(指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等)逐步向“低级政治”(指经济发展、人口与粮食问题、 社会福利等)过渡; (4)各国再也不能闭关锁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缓和与开放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 (5)随着缓和形势的发展,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步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 (6)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上的作用日益减弱; (7)谈判逐步取代冷战,均势逐步取代遏制; (8)研究对象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国家转向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跨国组织; (9)主张在国际体系中以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制; (10)相互依存的趋势将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起溶解作用,推动全人类利益的形成,最终将成为通 向未来没有国界的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4、 (1)从历史与现实谈谈中国自古至今有没有“人格崇拜”现象?(2) “人格崇拜”现象是利还是弊?(3)中 国未来发展是否需要“人格崇拜”?(4)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5)中产阶级到底是社会稳定的力量还是 社会变革或阶级暴力争斗的生力军?(6)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状社会比金字塔型社会是不是更稳定、更理 想?(7)为何资本主义发展至今未出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迹象?(8) (统治手段、工人、中产阶级等)社 会主义能否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全面跳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不战而胜之?(9) 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10) 不应该是什么样? (11) 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12) 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完败的根本原因何在? (13) 对中、 朝、古、 越等社会主义国家有何重要教训和启示? (14)中国是否能引领社会主义东山再起?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 1972 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 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 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 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 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经济快速增 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 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步伐有所加快。我 国应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组织、协调可 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抓住 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 界首脑会议成功召开的契机,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内容、积极影响) 万隆会议是 1955 年 4 月 18-24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 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 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 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 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 项原则。 这 10 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 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 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亚非会议高举独立、 和平、友好与合作的旗帜,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隆精神。这个精神贯穿于会议所通过的各项决议之中,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的原则和精神并未过时,更没有消失, 相反,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它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所制定的十项原则,是稳定世界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雅尔塔体系(内容,积极意义,消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德黑 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 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 作为协调国际争端、 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 尔塔公式” ,即“大国一致原则” 。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 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 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积极意义: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 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极意义: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形成于 17 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 30 年战争结束之后。 年的欧洲三十年 战争,导致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势格局的产生。 1、第一,几乎整个欧洲都统一在了一个由主权国家作为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之中 ,这是真正近代化的政治体 系。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这是以维护主权国家利益原则而确立的体系。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 ,承认荷兰、 瑞士为独立国。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了多国并存的国际均势格局“30 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在欧洲大陆构建起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3、它对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起源于宗教分歧的三十年战争最后不得不涉及到宗教信仰 问题。和约明确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新教徒因此赢得与天主教徒相同的权利与地位 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具有如下特征:从国际层面观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从国 家层面观之,民族国家已成为该体系中的主角;再从决策层面观之,在此体系内王权逐步取代了神权,国 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更多地体现了各国君主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各国缺乏共同的政 治理念,和会也没有建立一套约束机制,因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仅体现了一个、初级形态的国际格局,它 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格局,因为它的演变并未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它的体系结构也不 完整,欧洲主要国家之间还缺乏相互作用和对外影响。 5、 对欧洲的影响:战后,奥地利在中欧的重要地位继续存在,哈布斯堡王朝仍然被视为威胁,所以以法 国为代表的战胜国,通过建立最初步的大国的协调机制,来遏制神圣罗马帝国,法英和法 荷竞争的态势呈 现。同时,随着瑞典得到北海港口和成为北欧的强国,它与荷兰、英国、俄罗斯及丹麦、北德意志诸侯的 对抗格局形成。至此,一个分散的多极欧洲进入到了一个以数个大国为核心统治的多极欧洲,这就是现代 意义的国际政治体系。 《和约》也同时确立了以国家主权原则为基础的 欧洲国家体系,意味着欧洲经典外 交的开始。 一、答: (1)有人格崇拜。例如平民百姓对皇帝的崇拜,到现在近代社会国人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 的人格崇拜。 (2) 有利也有弊。 人格崇拜从现实来看, 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表明了社会群众的一种追求 与理想。如果人们选择了正确的崇拜对象, 使之成为自己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就会促进自己的发展。但是, 如果盲目的去人格崇拜,会使人走入歧途。 (3) 不需要。 人是优缺点共存的生物, 体现在人格上也是如此。 因此人格崇拜的对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存在风险性。 (4)有。按照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国有一定比例的中产阶层,而且人数和比例还在增长。但现实是,中国 的中产阶层被高房价绑架了,成了房奴,实际的生活水平很难达到中产阶级。 (5)这个具有不确定性。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中产阶级并不必然 促进社会稳定。实际上,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中产阶级与生俱来的一些特性,使得 它之于社会稳定表现出双向效应: 它既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基因。中产阶 级所具有的道德意识,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中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结构性 力量;中产阶级所拥有的社会财富,是实现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但是,中产阶级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诉 求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中产阶级极端的政治意识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中产阶级形成过程中造成的贫富 差距容易引起不稳定。 (6) 是的。 因为, 庞大的中间阶层对社会贫富分化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冲功能。 (7)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 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资 本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 第二,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 节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 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这一切都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历史长期性。但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 的,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产阶级再也不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种新的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可以。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成功范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自然史的过程”与特殊条件下的跨越、生 产力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能动作用和历史活动主体选择的历史逻辑的统一。 (9)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教育公平,老有所依。 (10)政治上,没有做到民主透明,言论自由。经济上,没有做到公平、平等发展。 (11)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尊重 人民诉求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 社会。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 (12)苏联模式的僵化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 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 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13)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在政治上必须高 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三,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第四,必须善于发现及时处理各种 社会问题, 执行平等合作的民族政策。第五、必须提高警惕,抵制和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的图 谋。第六,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14)可以。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必将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代替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社会 主义顽强的生命力,必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 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创新、 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又改革创新的条成功之 路。 二、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一、内部原因:科技落后。主要表现为: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 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 (2)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 的扩大再生产,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3)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隔绝 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5)中国科学技术满足于实 际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6)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 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外部原因:资本主义一发展迅速,对封建主义国家进行压制和侵略。主要体现在: (1)14、15世纪以来,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 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 开展,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文: 1、从历史看,东方文明是否以及何处落后于西方文明?答: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导致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取 代手工市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俄、德、意 的革命、改革,拉开了欧美实现工业化及 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实严格来说是从文艺复兴开始落后的,马克思认为那是封 建主义时代和资本 主义时候的分界, 资本主义就是那个时代开始出现的。 但是全面超过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应该机器生产的出现和君主立宪的诞生。2、那些原因导致东方文明现在的落后?答:1、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技的动力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到1840年鸦 片战争,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又最迟走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历史最 长的国家。2、国家实行封闭政策不利于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外历史证明,国家只有开放,才能使国家获得多方 面的新信息,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 3、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进则退。中国领先了2000年,到明末清初时中国人与外界交往都是 一种“傲视蛮夷、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因为他们发现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比他们先进,长期处在这 样的情形下他们能不骄傲自满吗?他们还能向别人学习吗? 4、曾被落后民族灭国的历史后遗症造成科技的车轮倒退。 应该说我们比较不幸的是, 在相当近代被一个落 后民族灭国。 5、中国的教育方式也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严重阻碍。3、中国人信仰迷失是不是其中的原因?若是,信仰迷失的根源又是什么? 答:1、先从心理说起。东方人的心理属于压抑形。对于种种思想以及情感的压制,因为东方人认为道德是 做人最基本的范畴,而对于种种思想产生抵制的现象,导致无法快 速的吸收他人的长处,也曝露了自己的 短处。贪心,霸权等等。近代西方人的心理喜欢追求自由以及人权的平等,这些属于开放型的心理状态, 这是东方人所缺少 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就好像两种极端,而这两种极端的胜负点就是改革的起跑点。 虽 然这些心理问题西方也有,包括中世纪天主教所统治的黑暗时代,但他们更早人权革命,给予每个人所需 要的人权以及自由。西方文明对于各种知识以及科学比中 国发展来的晚,但他们对于那些学术性研究以及 试验性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比东方人来的更加彻底。因为工业革命之后,天主教对于各国的权力降到最低点, 而人权主 义的政党开始进行政治上的进化。 老实说,过度的迷信信仰会导致国家的文明进入破坏的阶段。 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期以及清朝的迷信风气,如白莲教等等。其实从历史来看,信仰的确对文明有一定 的 帮助或者破坏,但这不能归咎于信仰缺失。这取决于信仰的本质以及方向。如印度佛教的年代,有许多的 哲学理论出现,后来又因为波斯传入希腊艺术,而发展成印度的宗教艺术,如婆罗门教艺术,佛教艺术等 等。再加上文学思想的起步,使得宗教文化更加的浓厚,这也属于一种文明。 当然排外思想的宗教信仰所 造成的纠纷也不少,同时也摧毁了不少文化遗迹,甚至是国家文明。如南美洲的玛雅文化,希腊文化,印 度佛教,现今遗留的巴米扬佛教古迹等等。 反观东方的信仰并不落后于西方,但东方信仰缺乏的是统一的 方向。西方2千年来都在基督信仰的统一之下,而东方却因为三教问题而导致缺乏统一的方向。宗教信仰是 另外一种精神层面,而信仰的统一有助于领导者对于人民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共鸣。譬如说十字军东征, 虽然劳民伤财但对于人民来说,这是一种关于信仰荣誉的战争, 而间接的统一了人民的思想。宗教信仰是 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导致一个国家灭亡,也能使一个国家繁荣,无论是侵略行动,道德文化等等都和宗教 信仰有一定程度的 关系。 西方的基督信仰带有侵略者的色彩,因为他们提倡排除异教徒。这也导致殖民 地时代是属于欧美国家的。东方的儒教以及道教带有较为强大的道德思想与方针,所以 东方文明对于各种 文化都比西方来的强大,如美术,陶瓷,文字,武术,风水易经,数学等等。至今西方人还没能超越东方 的陶瓷艺术。但是现代科学来说,却是西 方人抢先一步。 所以东方文明并不落后于西方文明,而是西方 针对民主以及工业的改革比东方早了一步。偏偏西方的民主却是基督信仰过度的控制人民思想以及学术研 究而导致的, 真是一大讽刺。而东方信仰却因为百家争鸣的状况而无法统一人民的信仰趋向,变成一片散 沙,造成文明无法更加进步。 在下回答两种答案,虽然这是辩论题。在下觉得信仰缺失并不等同于文明, 而文明的脚步在于改革,无论是朝代的改革,时代的改革,工业的改革。当每个人都有信仰的时候,同样 会繁荣或者毁灭。2、许许多多的问题造成了东方文明落后于西方文明。 比如说东西方在公元前都出现了许多思想家, 可是东 方思想家热衷于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思想家则热衷 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则,自秦以来长 达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也是禁锢人们思想的罪魁祸首,而西方未曾出现过专制社会,他们只有短暂的封建 社会。封建社会 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不像专制社会那样严重。再则,人种不同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西方人好 运动,在古希腊时期即有奥林匹克运动,好运动者,身体康健。再则,饮食 的影响,西方人吃肉量大。再 则,生产方式的不同,我们是农耕民族,喜欢画地为界、固步自封。信仰其实不是主要问题,民国前,我 们也有信仰,可是我们照样落 后于西方。 3、信仰迷失的根源: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文化打败了,一直输,一直输到新中国成立。 所以,我们全民族都进行了反思,从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都是在反思。 改 革开发后,西方的商业文明开始进入中国,在世界巨变的过程中,中国人也站在了十字路口,以前的文 化让我们输得一败涂地,差点就亡国了;在信仰方面自然动摇 了,再上打倒了孔家店,西方文明各种思想 的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很迷惘。同时,西方文明我们更多的是学到了商业文明,却没有培养出商业精神, 加上社会巨 变,自然会出现各种社会乱相。信仰也出现了危机与迷失。 所以,我更觉得我们是迷失,不是缺失。中国人不缺信仰,只是这段时间在重新吸收新的血液,文化在 自我进行改造与调整,这是必然的。以前所提到的种种价值, 孝悌,谦让,包容,使命感,仁爱,节俭, 勤奋,天人合一等又会重新发光的。当然的有东西也会淘汰,如家长作风,轻视妇女;同时新的东西也会 进来,如人权, 民主等。我始终认为文化是活的,不是死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走错路或迷失,这 很正常,进过自我改造与调整后,我相信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又会重新建立起来。 我认为,真正的信仰不是你信什么教,信什么神,而是你是不是有信仰感以及坚持某种价值观念,并以此 来作为你为人处世的指导,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如同中国佛门有败类一样,其他宗教有的信徒也有不好的事,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信仰与宗教,因为 最重要的不是你信什么教,念什么经,去什么庙堂寺院,举行什么仪式,而是你如何让你信的价值思想观 念体现在你的工作与生活中。 4、美国传媒主导世界舆论导向的根源何在?有哪些负面影响? 答:1、因为美国的综合实力强大 所以得传媒可以渗透到各个层面和环节 传媒做为喉舌 推销的是美国的 主流价值观念 推销的是美国的 “普世”观 美国的大片 美 国的剧集 美国的传媒集团 20 世纪福克斯 时代 华纳 哥伦比亚 米高梅 迪士尼 CNN BBC 这些传媒把美国的价值观倾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使 处在非美环境下的受众受到思想冲击 继而引发思想与现实的冲突 当下的泰国就是最好的实例 自由且无序。 2、 在任何时期,美国全球舆论战略始终一贯的目标是维护美国在全球舆论中的主导地位,掌握国际 话语权, 防止其他国家对美国国际舆论主导地位构成威胁。但是在不同时期,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运用对象会有所 不同,也就是说,美国的舆论战略会基于不同时期 威胁来源的不同,相应地调整舆论防范和攻击的目标,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把舆论战略的矛头对准了中国,视中国为 美国 霸权的挑战国,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中国的强大使它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在影响力和军事实 力方面挑战美国的国家。 3、近几年美国主流媒体先后炮制出了“中国威胁论” 、 “中国崩溃论” 、 “中国经济威胁论” 、 “中国军事威胁论” 、 “中 国环境威胁论” 、 “中国出口通货膨胀论” ,等等。近期,关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媒体又抛出了所谓 的“中国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中国强硬论”等论调。 这些舆论经过美国媒体的策划、 传播,在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广为流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际 形象,干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 家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和媒体近几年来,又连续抛出“中国责任论” 、 “G2 论” 、 “负责任的利害攸关 论”等。这些 形形色色的舆论总目的就是试图通过软的一手,用舆论笼络的办法,逐步融化、同化、西化 中国,将中国当作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可资利用的“伙计” ,让中国承担 更多超越自身能力的责任。 5、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舆论围攻,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答: “中国威胁论”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 对华战略。但后面,中国威胁论逐渐演变成“中国责任论”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舆论。 1、与美国积极沟通和磋商,争取双方达成更多相互谅解与必要的妥协。 2、体系大国优先于责任大国。 责任能力往往以体系大国为基础, 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更好的成为责任大 国。必须一如既往加强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主要责任在于发展,强壮自身实力的国内责任大于分担体 系运行成本的国际责任。如果陶醉于美国送给中国的“责任大国”的荣誉光环,过早过多的承担中国目前实 力所不济的责任,势必影响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中国的责任追求。 3、地区责任大于地区外的全球责任。 经营好周边是中国的安全之基。 这可能是指导中国国际战略的一项长 期原则。首先,中国还面临着国家统一的难题。而台湾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主要看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否建 立良好的关系,而必要的地区责任有利于中国改善中国的周边关系。 4、慎言慎行,不主动承担责任,更不要去抢美国人的责任。历史经验表明,不承担责任受到指责的危险要 远远小于主动承担过多责任的风险。 5、多谈维护体系责任,少谈塑造体系的责任。维护国际体系表示中国要进一步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 6、坚持台湾问题和西藏等领土问题的一贯立场。必要时可以适当强硬。 7、冷静面对嘈杂的西方舆论 让中国成为成熟大国。 8、而在这个西方舆论依然呈现主导态势的国际舆论场里传来的也不可能是总是鲜花和掌声, 更多的是各种 各样的批评与质疑。这些批评和质疑有的是出于恶意的诋毁与 攻击,有的是善意的提醒和担心,以及许多 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争议。而如何具体分析和应对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观点与质疑考验中国自身 的信心与能力。 在如何在国际舆论应对过程中消解各方的猜疑与分歧考验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智慧。当中国 能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批评和指责时,中国才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 而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西方社 会展开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也就必不可少。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是为人民谋福祉,对中国人而言,不管什么算法, 最终衡量中国发展水平的是人们的实际感受。对中国而言,这 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称号也没有那么难以 接受,但中国更要清醒地看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到经济大国并不等于经济强国。在纷繁嘈杂的国际 舆论环境中,中 国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躬身而行,少说多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为 百姓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如此才能真正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中国人如何在崇洋中重新寻找传统的基础,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 答:现阶段中国存在大约四四种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 。2、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化。 3、 “五 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传统。4、社 会主义文化遗产。 1、我 们站在今天的语境中,讨论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力图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身份的时候,既要 尊重多元的当代文化生态,也要具有一种宏阔的历史视野和问题意 识;既要能够实现对现实中每个个体的 关怀与认同,也要能够成为普遍认同的价值秩序和文化理想。在这样的前提下,这种文化身份的建构,具 有开放的胸襟,海纳 百川,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世界的和谐及人类的福祉为目标,它不仅仅是中国的, 更是现代的;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公正、平等、 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 天下胸怀、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身份。 2、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纵观中外各国,每一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均与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这种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于个人内 心的结果, 不仅产生了一套指导各人行为反应的价值系统, 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认同于所属文化系统的民族 意识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必定与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要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对本 国民族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 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 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 当今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文化的力量,不少国家正在日益加强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投资比重。在 世界各国的教育中,传授民族的文化价值,培养对本民族的忠诚始终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题。近年来,正 当许多发达国家努力发展自己文化的时候, 我们却忽视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正面临着 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在全球化时代,历史教育与现代化 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历史学科本身的范围而具有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 的历史,具有丰富及久远的历史素材。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他们的爱国 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好素材。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思索人 我、群我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强化他们的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责任感;同时,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特质,吸取历史经验,认清历史变迁对时代的重要性,以强化其思考与分析能力, 增进人文素养。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学校西方又不失去自我? 答:全球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 政治的全球化, 意味着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 广泛扩散与传播, 而 各种具有民族性、 地域性、 差异性和特殊性的民族文化相互接触, 必然会带来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 难困境, 即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全球化给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的舞台, 但是这个舞 台的主角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 西方文化借助其强势地位大肆宣扬西方的价 值观, 推行文化帝国主义政策 ,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挑战 , 并制定正确的策略 ,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 族文化必然会被湮灭于全球化的滚滚洪流之中, 从而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使中华文化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 应制定正确的文化策略。第一 , 固本溯源, 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 , 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第 二, 转变思想, 化被动为主动, 实施主动进攻的文化发展战略。第三, 努力创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与 文化产业二者之间有着 天然的紧密关系。文化是灵魂, 文化产业是躯体。 三、 人类战争的根源: 战争根源,是产生战中的根本社会缘由。在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列宁指出: “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 起战争。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阶级、国家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以来发生的战争, 彻底改变了原始社会的战争性质,使战争开始转变成政治的工具,成为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 间、政治集切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从而出现了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这类战争,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战争原因(动因),是直接引发战争的条件。在阶级社会里,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都是由战争根源派生的。 国家、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各相互之间直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政治矛盾、 经济利益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意识形态斗争、边界纠纷、争夺战略资 源产地、经济危机等等。这些因素,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们常说的战争动因。只有在世界上彻 底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才能消灭战争根源。 战争的危害: 1.从经济方面: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无力以及一大批为了生存而离开的劳动力,智力型人才。不仅在战争 阶段,即使是在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人仍旧不愿归国效力,这将是战后崛起的一大障碍。 2. 政治方面:大战之时,很多国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背后捅刀子,抓紧时间吃外快,而战争中的国家根本 无力管辖(二战战败后我国未能向日本所要钱款就是因为国共大战之际) 。大战之后,国立衰退,他国也不 太会重视你的地位。 3. 社会问题:大战之前,房地产股市肯定崩溃,导致富人大部分破产,会对该国产生恨。不利社会的稳定 (容易犯罪) ,再加上武器可能流落到平民手中,容易形成黑社会。 4. 战争中成长的孩子们有心理阴影,很少机会接触教育。 。加剧恢复的困难程度。他们也很容易被教唆成雇 佣兵。 。或者很容易成灰战争的牺牲品。 5.环境方面:现代战争研发出了许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杀死人的武器必定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毁灭性的 的,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二战时期的日本法西斯的化学武器,还有毒气弹,这些对环境污染是持久性的, 不可修复的。今天的解放军报列举了 20 世纪以来重大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情况,以此说明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战争手段不断丰富, 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 (这个就是老师给的图表) 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4 年 3 个月,参战国家 33 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 15 亿以上。 战争双方动员军队 6540 万人,军民伤亡 3000 多万人,直接战争费用 1863 亿美元,财产损失 3300 亿美 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 6 年之久,先后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 20 亿人口。战争双方动员军队 1.1 亿人,军民死亡 7000 多万人,财产损失高达 4 万亿美元,直接战争费用 13520 亿美元。 越南战争历时 14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战争中,越南 有 160 万人死亡, 1000 多万人成为难民; 美国有 5.7 万人丧生、 30 多万人受伤; 战争耗资 2000 多亿美元。 两伊战争历时近 8 年。 伊朗死伤 60 多万人, 伊拉克死伤 40 多万人。 两国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 300 万。 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破坏的损失超过 5400 亿美元。 两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总额达 9000 亿美 元。战争使两国的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 20 至 30 年。 海湾战争历时 42 天。美军死亡 286 人、伤 3636 人、被俘或失踪 55 人,其他国家军队亦有轻微损失。 伊拉克方面则伤亡近 10 万人,被俘 8.6 万人。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 600 亿美元,伊拉克损失约 2000 亿美 元,美国则为战争耗资 600 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历时 78 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 2 万架次,投下了 2.1 万吨炸弹,发射了 1300 枚巡航导弹,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空袭还造成南联 盟 1000 多名无辜平民死亡,数十万阿尔巴尼亚族人沦为难民。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 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畸形病态。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 环境。国情 60 周年大阅兵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在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更有高度;一个民族的复兴,只有从现实的 对照中把握,才更加清晰。祖国六十年国庆大阅兵给世人强大的震撼,让华夏子孙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国 力的增强,让世界人民为中国的发展惊叹不已。 自远古一路走来的阅兵必将在国庆时奉献给世人一道特色鲜明的精神盛宴。 阅兵的意义在于告诉世界: 我没有这样一支足以让我们自豪不已的军队,向世人展示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标志之一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形 象。阅兵是军队对祖国和人民的汇报。国庆阅兵可以展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 展示军队维护祖国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和民族凝聚 力的窗口。因此,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好方式。六十年国庆阅兵我们为有一个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们为祖国有一个坚强的脊梁而骄傲。我们从 99 式主战坦克,PL2-05 式自动加 榴炮,从 95 式自动步枪,03 式自动步枪中,从 041 形潜艇,旅沪级驱逐舰和从歼-11 战斗机、空警 2000 型预警机中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看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 13 亿中国人自豪,让海外的华人华侨 因为是华夏子孙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国庆六十年大阅兵让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军事力量不得不重新审视。 强大的军事力量让我们不禁喊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威胁论有没有根据: (我会说: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全都是国外敌对势力的无端指责,我们对这样破坏 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劣行为进行强烈的谴责,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国家对中国迅速崛起的眼红嫉妒,这种小家 子气的任性我们中国是不予理会的! 擦咧,我觉得能得满分诶) “中国威胁论”是在 1990 年左右出笼的,这种论调曾一度在美、日和东南亚地区甚嚣尘上,对我国的对外交 往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经济威胁论”。 这种观点的核心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是世界上最快的,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2)“中国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 济发展以后,军事实力必然增强,从而会走上军事扩张之路。(3)“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威胁论”。认为中国 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构成威胁。(4)其他威胁论,例如,认为中国在粮食方面会对世界造成威胁。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以及崛起之后是否会威胁世界: “中国担忧论”并非现在才有。萌于 1980 年代中后期、后来被称之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论 调在国际上一直就没有歇息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 1994 年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 的文章和 1995 年出版的同名专著,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反响。 《纽约时报》曾对此表达了“恐惧”:“如 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布朗对他的这个 10 年前的观点似乎至今还固执己见, 最近又发表了类似文章。 针对此种以西方史观和西方视角所得出的观点和论调,在 2003 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中国改 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指出:“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的崛起。”最先提出了“中国和 平崛起”的概念。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东盟会议上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主张,并于 2003 年 11 月首次访美期 间在哈佛大学演讲中重申了这一主张:“中国必须更加完全和更加明确地依靠自身的结构性创新,依靠不断 地扩展国内市场,依靠将巨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及依靠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来解决各种资源 和环境问题”。他特别指出,中国发展战略的全部经济着眼点就是“中国相对和平崛起和发展的要义”。 李光耀:中国崛起让世界感到了震撼。面对中国增长的扩展,许多国家对自己未来的位置感到恐惧, 思想家们预测世界均势将发生重大改变。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和政治排序中逐渐上升。 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的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军力增长最为警惕。中国的邻国韩国和越南也心神不安。但 几个欧洲国家政府认为中国崛起创造了又一个权力中心,削弱了美国压倒性的优势。 “和平崛起”在中文中听起来让人放心,但是译成英文后,却会给外国人留下截然相反的印象,因为中 国拥有 13 亿人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始终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这样一个国家的崛起让人产生的可能是 忧惧而不是放心。有一个更合适的词可以用来描述中国正在取得的成就,那就是“复兴”。复兴是知识和文 学、思想和艺术、和平与繁荣的复苏。只有在和平稳定和经济富足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才可能走向伟大文 明的复苏和鼎盛。 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大国是否必然会称霸: 这个问题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一种担心:有人说中国现在“不称霸”是权宜之计,因为还没有称霸的资格。 将来强大了,有资格称霸了,就会放弃现有的外交政策。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对近数百年来世界大国的兴衰交替作过很好的研究,认识到大国称 霸只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仅不利于世界和平,对本国的发展也不利。历史上任何霸权都有一个兴衰的过 程,称霸者必然要走向衰落,正所谓盛极而衰。 第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外交思想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我们讲平等、和平。 中国很早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又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这都与中国 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关。 中国崛起后,最终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但不可能称霸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自古是农耕民 族,善守势而非攻势,骨子里就缺少对外侵略扩张的“基因” , 不存在称霸的文化元素。西方社会普遍对此 不甚了解,误以为中国会像西方过去那样,在强大之后注定要对外扩张或称王称霸。可以断言,中国在强 大之后也不会像 美国那样在全球拥有军事基地,到处派驻军队。 霸权主义遭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反对、 谴责和憎恨。 历史早已证明, 霸权者往往置自己于各国的对立面, 同世界人民作对,绝没有好下场。中国历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并一再向世界庄重宣布中国绝不称霸,现 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饱受种种霸权主 义行为之苦的中国人民,怎么会把这样一个害人害己的肮脏帽子戴到自己头上? “非此即彼”式的冷战思维是弱智的思维方式,西方一些军事战略家往往热衷于“预测”将来爆发战争,原 因通常归结为边界及领土争端、资源争端等,这显然过于肤浅和简单化。他们把人类矮化为纯经济动物、 丛林暴力动物,实在是需要接受新的启蒙。 如何理解近代屈辱史,一国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害: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 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 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 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 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 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 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 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 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 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 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 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 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 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 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 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 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 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 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 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 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 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 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 “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 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 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 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 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 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 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 人事的缅怀。 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 《论 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 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 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如何避免再次发生战争:思二战,不如说应该反思一战以后的国际关系,因为正是因为国际社会没有能够处理好一战后的国际 关系,才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悲剧。如果说国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在家庭中负责制止冲突的是家长的话,那么在国际社会中人们也希望 有这样一个家长来制止冲突。因此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危及人类 的和平,成立了“国际联盟”。企图通过圆桌会议的方式来约束那些国际社会的“坏小子”,然而这一 组织的 致命弱点是没有约束力和没有改变剥削的本质,最后没能约束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国家,从而使人类又陷 入了另一场世界性的战争。 为此, 当二战结束时国际 社会吸取了国际联盟没有能够约束野心家的沉痛教训, 成立了联合国。然而,历史却同样表明,每当这一组织失去求同存异的语言而只能听到某一国家或某一势 力的 声音时,就会走向战争。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朝鲜战争,在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苏联 当时不在场的情况下,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发动侵略朝鲜 的决议。2003 年 3 月联合国被抛弃,又 没能避免伊拉克战争。这就是说,如果家长没有权威或权威不足以慑服某个无视家庭伦理的“坏小子”,或缺乏公正而骄惯某 个霸道的“坏小子”,都无法保证家庭的太平。何况,国家社会大家庭远比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复杂。当然,即使在有一个“坏小子”的情况下,一个家庭要想得到安宁也不是没有办法的。其经验就是别惯 着那些“坏小子”,因为如果野心的膨胀得到不遏制最终难免都会爆炸。因此,要避免战争就必然考虑怎样 对付那些最恶劣,一心想霸道地指挥世界的“坏小子”及其帮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由于在《凡尔赛和约》上吃了亏,在复仇心理作用下,不断突破英法 的束缚。然而,英法除了口头的抗议之外, 却无一例外地惯着这个“坏小子”,结果使其野心不断膨胀,最 后在嘲笑英法这些小蛆虫的刺耳笑声中决心不但要征服欧洲还要征服世界。 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因 为希 特勒不断的吹捧,而飘飘然以为意大利是一个强大到可以与德国共同瓜分世界的国家。同样,日本也因为 在亚太地区吃亏于美国而心怀不满,在与美国争夺掠夺 来的资源中膨胀着可恶的欲望,在美、英等软弱和 放纵中得到骄惯,让日本在中国由东北蚕食到华北,再蚕食到华东,最后是想吞并全中国,然后又是东南 亚等等。 正是美、英、法这几个大国惯着日本的作风,把日本宠到了不知天高地厚,要建立那个臭名昭著 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地步。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时,都指出如果英、法、美能在德国不断突破《凡尔赛和约》。要大 炮不要黄油的时候, 真正说话算数地动德国 一个指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可能成为历史学家的猜想。 同时, 如果美国不为其反共的目的而惯着日本,也可以避免以后的珍珠港的耻辱和太平洋的征战。因此,国际大家庭要避免战争,除了一个负责任有权威的家长,还需要那种维稳的力量:如果家里出 了“坏小子”,最好不要使其太任性,以至慢慢瞧不起所有的人而自大,并把战争带给国际社会。 时至今日,这种历史也并非没有重演。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国都以各种借口要求和支持日本 出兵海外,日本也每每欣然前往。这另一种骄惯,刺激得日本在对待侵略亚洲的历史上日益采取“不承认主 义”,并引起了亚洲人民的担心。可以说,别惯坏了那小子的任务还很重。从美国以往的战争的得失日以及中日战争冲突中,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是: 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具体教训: 说来,联军错误的估计了伊平民对战争的支持率。美军有以下几点失误: (a)没有对 1991 年起义进 行支持; (b)没能组织一场有效的公共外交 活动来说明伊拉克人民无须忍受联合国的制裁; (c)由于美支 持以色列而导致伊拉克和阿拉伯人民的敌对情绪和阿拉伯人第二次巴勒斯坦反抗运动的描述。 (d) 联军没 能驳倒各国诸如联军是为建立“新帝国主义” 、为伊石油而战的阴谋理论。 (2)公共外交的战略失败 伊拉克地面部队军事行动缓慢,因此暴露而遭到空袭。从而减轻了伊拉克对美、英联军地面部队的威胁。 联合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可笑的是,选择却花了很长时间。海湾战争使用远程空中轰炸,由此产生了一个观点,认为空中行动以 空中力量为主,无需地面力量;空中力量起决定作 用。还有人主张战略轰炸具有决定作用,尽管美空军海 湾战争空中力量调查已经证明,负责海湾战争空军指挥的将军拒绝执行最初的战略轰炸计划的决定是正确 的。 然而,这种努力却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阿富汗战争中,空中力量对付无现代武器的敌人的方式,也随着这些坚持空地一体战的 将军被讥为“空 脑壳” ,那种空军至上论调又在军内甚嚣尘上。 伊拉克战争的可笑之处在于,大规模空中行动的推迟,每日战评中对空中行动的简短介绍以及记者深入 陆军的事实,反而让人将重点放到了陆军。 部分原因是因为克林顿政府醉心于海湾战争胜利的结果和阿-以的和平进程; 根本就不打算解释要求联合 国制裁伊拉克的原因、食品业中石油的作用、平息 伊拉克暴乱,来说服伊拉克人民;美英这是自食其果。 它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公共外交措施证明派兵海湾、阿拉伯国家是正确的。 克林顿政府也默认了美支持 90-91 起义这一夸大言论。当时,美政府只派了有限的兵力来调解阿拉伯军 队。由于停战协议上未说明伊使用过战斗直升机,因此有谣传说是萨达姆平息了这场起义;而当时的美国 政府对这一谣言听之任之。 克林顿政府忽视了多数地区震慑于萨达姆淫威这一事实,还曾试图利用周边地区来限制伊拉克扩张。它 认为伊拉克的扩张如同美国的常规部队,是拥有核武器后的自然结果。 (3)布什政府存在的问题 事实证明,在一场具体战斗中实施海、空新型联合是一种能力。 布什政府沿袭了上届政府的错误,破坏了阿-以和平进程。布什政府并不真正明白阿拉伯人民对巴勒斯坦 反抗运动和美以关系的态度。民众通过阿拉伯电台、政府的敌对态度,以及极端主义分子的活动来表达愤 怒。 布什政府处理 9.11 事件善后事宜的方式掀起了一股思潮, 这被阿拉伯国家认为是既反阿拉伯又反伊斯兰 的。然而,由此简单推出美国在这场反恐政治、 心理战上失败,或是在反伊的政治活动上失败也不正确。 只能是说,由于布什政府未能说明他支持民主的做法,从而使这场战争看上去更像是对阿拉伯人民的攻击 而 不是震慑阿拉伯联盟。 八、其他教训 以下是战争的其他教训。 (1)妇女在战争中的地位 伊拉克战争中,女性占部队总数的 15%,其中空军中高达 19%,海军占 6%。和海湾战争相比,女性从 事这一危险职业的人数猛增;尽管地面战斗仍将 女性排斥在外。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战争或一些高危 险行动中,不再有关于性别问题的报道。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那些认为女性无法胜任或女性干扰战事说法 的 一个有力反驳。 (2)军事医疗设施和性能 伊拉克战争表明,军队医疗的长期进步有效降低了伤亡率。同时,对重伤的现场包扎和治疗也出现了新 局面;空中医疗疏散率也降低了。从 G-日到 4 月 11 日之间,医疗疏散达 110 次,其中伤员总数为 1300 人,重伤员只有 50 人。 美军还实行了其它改革措施。战场附近驻军的外科医生提供开战 60 分钟的医疗救治;他们配置了大量 设施。例如透视超声波,测血压的多普勒仪,稳定臂伤的新器材。还给士兵分发新式止血绷带和内衬陶瓷 片的防弹衣。 基于海湾战争引发的“海湾综合症” ,医疗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每位参战的士兵进行医疗检查,战地检 查,生存检查及每年取血样。同时还注射天花、 炭疽疫苗增强抗生物感染力。医务治疗重点也从满足一般 性的全球需求转移到战场具体伤情的细致检查。 (3)安全成为一个更严峻的话题 军事行动一直具有“意外事故倾向性” 。然而,进一步降低战争意外事故机率是优先建立安全意识和制度。 从 G-日到 4 月 15 日,美军死亡人数为 123 人,其中美军 23 人死于误伤,英军死亡 31 人,16 人死于误 伤。误伤的死亡人数为 52 人,其中死亡于直升机误伤的人数为 28 人。 尽管战争还没结束,美军伊拉克战争陆军总指挥威廉?华莱士将军不得不就安全问题在 4 月 15 日向全军 发出警告“我们绝不能,也不允许,更不能容忍战士们放松警惕。中日战争的经验教训: 抗日战争--本世纪中国历史最沉重、 也最具深远影响的一页,已经翻过了整整 60 年。它是中国近现代 历史上, 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时间最长、斗争最残酷、 牺牲最 惨烈的一场战争。 同时, 它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 有 3 500 万中国军民伤亡,经济损失达 5 000 亿美元。 大江南北所珍藏之中国文化典籍,历史文物被毁掠一空。中 国人自近代以来发展于东南沿海之工业经济横遭破坏。 因为经济正常发展秩序被打断,经济发展之基本环 境被践踏, 所贻误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又岂止 14 年所能概括。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承受着那场 战争创伤的痛苦, 承受着因为贫穷落后而遭受的种种不公和屈辱。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 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敌人的强大野蛮和凶残而畏惧、而退缩、而沉沦。 四万万 五千万人民不分阶级不论贫富,面对敌人的屠杀,迎着枪林与炮火,前朴后继英勇抗敌, 终于打败了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赢得了民族的自由与独立。因此,14 年抗战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国破家亡 的历史; 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抗争追求自由、走向光明的历史。 60 多年过去了面对这段遭受侵略的历史, 面对这段赢得胜利的历史,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地总结, 以使千 百万同胞流血牺牲所换来的经验教训,永远照耀着我们伟大民族未来发展的道路。 伟大的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以下我们讨论其中三点:一、民族分裂与 内乱,必然招致外患的产生;二、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三、 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 益,民族团结在于社会和谐发展。 如何维护中华民族今日的统一与团结呢? 从抗战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众之 所以能够团结起来, 关键在于利益的趋近和目标的一致。 在于各阶级各阶层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与其它 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不使一方利益过分超出他方利益之上而损害他方利益。因此,我们今天在致力 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过程中, 必须注意控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以及利益集团在社会收益中的差距。 合理的 经济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会导致基层社会的分裂乃至对抗。因为, 没 有经济上的平等就没有政治上的平等,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环境。 只有使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 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利益,都能满怀希望地生活,社会才具有向心力, 民族也才具有凝聚力。 在当代致力 于祖国的富强与统一正是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共同一致的最好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 我们仍将聚合起 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拚搏不息。我国近年取得的国防成就和不足:梁光烈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表 现在6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有党的领导、有思想政治工作这 个特有优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 势,我们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坚持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观, 确保我军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幅跃升。我们十分注重适应形势的发展,依据国家安全的需要,加强现 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近几年,针对战 争形态的演变,军委明确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进一 步转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来,实现了军事战略指导的与时俱进。我军遵循新时期军事战略方 针 要求,大力提高核心军事能力,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三是体制编制不断调整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总员额550万,后来最多时达600多万。经过多 次调整改革,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不断迈出新的步伐。目前,我军总员额230万,军兵种 部队比例趋于合理,部队编成结构得到优化。四是武器装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陆军装备大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杂牌”,海、 空军装备数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后。现 在,我们在天上有军事卫星、先进战机,地面有新型主战坦克、各 种火炮、导弹,海上有先进舰艇、潜艇,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的各类装备,我军基本都有了, 而且不 少装备的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体现了我军现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国 家科技实力的巨大变化。五是军事外交成果丰硕,较好地服务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服务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六是国防动员建设全面推进,国防动员能力显著增强,国防动员体系在平时服务、急时应急中发挥了特殊 的优势和作用。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不是看你有多少部队。军队的数量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的质 量。质量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主要体现在你军队的科技水 平,你进行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因此现在我国国 防力量的发展,着重强调科技强军。那么按照科技强军的标准要求,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国防建设确实还存 在着一些弱 项,这个跟我们国家整体的工业和科技基础是有直接关系。如何对待中国周边局势: 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 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 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 在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 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 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 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 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 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 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 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11”事件后,防扩 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 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 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 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 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 年 1 月双方又签 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 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 会议 2004 年 1 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 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 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 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 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如何看待台湾的未来以及祖国统一的前景:作为长期从事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研究的专家,郭震远强调,当前,涉台国际环境有两个基本特点:从现 在到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是不利于台湾公然独立,二是不利于中国实现祖国统一,尤其不利于早 日实现祖国统一。首先,如果台湾公然独立,美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利益必然受到重大损害。因为,台湾公然独立,两 岸必然要兵戎相见,而两岸打起来有两个影响,一个 是整个台湾海峡和亚太地区就处于战乱,二是打的 结果必然只能是大陆吃掉台湾,实现中国统一。这从战略上看,美、日并不希望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 中国,所 以它们绝对不希望打。换句话讲,出现要打的唯一可能就是台湾公然独立,台湾不公然独立, 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陆是不可能打的。在这种情况下,美、日 不支持台湾公然独立,这种态度, 实际上从李登辉 1999 年抛出“两国论”后就已经明确,去年陈水扁上台后又再次强调。对美国来说,经过 90 年代的调整,美 国的对台政策基本形成,它的核心政策目标就是要在美国的主导下,长久保持海峡两 岸和而不统的状态,其中“不统”是核心内容,而“和”是保持“不统”的必须 前提。所以,美国不会支持台湾 公然独立,台湾公然独立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台湾公然独立的国际条件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 出现。第二,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等于它支持中国统一,这也是它的利益所决定的。坚决反对大陆对台动 武,就是让中国的统一问题长期拖下去。另外,郭震远指出,在去年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美国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没有成为热点问题,但是美 国的很多重要智囊机构和学者,对整个 90 年代的美 国对台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反思,在台湾问题上, 有人提出变“模糊战略”为“清晰战略”,就是明确要求大陆不能对台动武,台湾不能公然独立,也有人认为 应 该保持对台政策的模糊。现在看来小布什的做法是要走战略清晰化的道路。所以,郭震远认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涉台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 的影响是有利有弊。近期内,对中国是利大于弊,但 从长远看,对中国是弊大于利。因为,在中国没有 做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如果台湾公然独立,逼得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摊牌,这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对中国 不利。但是,郭震远强调,美国政府目前的策略性调整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台湾当局无论是陈水 扁主政,还是今后的其他领导人,在很长一个时期 里,走公然独立道路的可能性是不太大的,这是两岸 关系和国际形势决定的。但是,美国对台湾公然独立的压力和约束也是有限的,而且美国也不打算长期这 样做。 另外,美国要求大陆不要对台动武,这是向大陆施加压力,所以美国对台政策的清晰化主要是向 大陆施压,这样就对岛内分裂势力是一个鼓励。 为此,郭震远分析,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搞一些新名堂、新动作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 的。比如,他更强调台湾的主体性,他不说台湾要独 立,但是他会更突出台湾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 地位,这实际上就是把“两国论”更具体化。据说,陈水扁今年的“5.20”讲话可能对大陆政策有重大调 整, 他的调整很可能一方面强调要保持海峡两岸的和平,包括继续两岸业已存在的经贸关系、人员往来,另一 方面他会更加强调台湾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大陆 对此是不可能接受的,可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 两岸关系将继续得不到改善。但是,台湾岛内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分裂势力已经越过了巅峰期,他们的行为 不可能比 陈水扁更糟糕。所以,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会比较曲折、会有反复,最近两岸关系发生的 事情,只不过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曲折、一个反复而已。郭震远还提到,他前些日子跟几个台湾朋友聊天时,大家感到,原来台湾的“统派”人士在岛内不太感说 话,但陈水扁上台以后,整个环境的变化,使统一 越来越受到岛内民众的重视,统独问题在岛内越来越 引起关注,因为岛内民众已经认识到这是决定台湾命运的大事,所以“统派”人士可以大声地、理直气壮地 说出 “两岸必须统一”。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两岸关系的大趋势。中国是否应该拥有航母: (根据老师上课的胡言乱语,她认为,中国持有航母是必须的,无可辩驳的) 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大国海军发展战略中,一直是航母战略居统治地位。所谓航母战略,就是以航空母舰 作为海军力量的王牌,以航母为中心发展海军巡洋舰队的战略。 我国是一个濒海大陆国家,海岸线北从鸭绿江口起,南到北仑河口上,需要一支强大的海、空军保卫,而 对我国海洋利益和军事建设能起到立杆见影作用的只有航母! 由于我国舰支普遍较小,大部分属于一代舰,性能差,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只有巡戈在近海,所以人 民海军被称为“黄水海军”。为了冲出一、二岛链,成为真正 的“蓝水海军”,战士们在呼唤,广大爱国青年 在呼唤,呼唤属于中国的航空母舰!随着海洋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大不如前, 要对付具 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海军力量显得有些捉襟见时。 我们的边防疆域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航空兵,一旦发生战 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 为了应对南沙局势和东海争端,以及“台独”问题,我们应该发展航空母舰,在平时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扩 大政治影响。显然,人民海军有了航母,海军的质量就将发生巨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有利于军威和国威。 对于海上机动编队只考虑驱逐舰、护卫舰、潜艇,没有空中掩护,编队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作 战,而且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要的 飞机和机场就会很多。在现代条件下进行海 战,没有航空兵掩护,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如果发展航空母舰,不需要太多飞机,只有性能有所不同。不 能因为会影响亚 太地区军事动荡而心有余悸。 航空母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进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每个中国人 所关心的事,它的建成将如同“两弹一星”。我国实现国防现 代化,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要有足够的能力 与威慑力来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和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海上资源、海上交通线、海上贸易的安全! 我国是否应该彰显武力拒绝打压: 中国更加良好、有效和成功地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过程,不单单是面对一个越来越苛刻和“盯着我们” 的人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的问题,也不是有了各种各样领土纠 纷和主权争议就简单地论“战”还是“和”的问 题,而是我们整个对外关系的战略性筹划、运作和执行力不断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是中国自身加强制度建 设、观念建 设和能力建设的问题。中国今天迫切需要一项真正的“大战略” 。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妨碍中国思考、制定和执行“大战略”的根本原因,一是中国朝野在如何认识“外在 世界”和应对“外在世界”的手段选择上,已经处于分裂。 二是在如何调和各种意见分歧和掂量手段选择的差 异时,中国政府常常难以作出有决心的取舍。三是“外交”和“内宣”常常是“两张皮” 。 “外交”不仅无法协调 “内 宣” ,甚至常常被“内宣”所绑架。结果是,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外交问题时,国内的媒体、舆论和民意与 国家现实的外交需要严重脱节。 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中国一直强调的“和平崛起”究竟是什么关系?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在南海和东海问 题上,为了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必要时就应该采取军事行 动。因此,不少人认为, “和平崛起”的战略目 标限制了中国今天对维护主权利益的手段选择,转而主张放弃“和平崛起”的提法。这种看法事实上是一种 误解。 “和平崛起”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和平崛起”不是一味地拒绝合法地使用武力,而是强调 中国并不谋求通过武力的方式实现中国在国际体系中自身 结构性地位的变化。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崛起的 最重要的衡量标志,不是简单的实力提升,而是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坚持“和平崛起”与中国在维 护核心利 益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武力,事实上是并行不悖的。 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武力?这一问题在中国媒体和舆论中的讨论非常模糊。许多人认为,只 要涉及主权等核心利益原则, 就等同于合法使用武力。 这一看法的幼稚就在于对外关系并不能简化为“原则” 。 否则,外交就是简单的“原则-行动”的过程。 但是,今天的时代,外交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 ,即尽可能地通过合作和对话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式和途径,即便要使用武力,也只是在外交途径已经 “穷尽”时不得已而为之的行动。更重要的是,不 是原则问题就一定产生武力的授权,而是外交才会真正让有决心的维护核心利益行动变得可能,并具备现 实的条 件。 今天,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大战略” ,恰恰首先就是能够让中国民众的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与时俱进的观 念战略,是中国能够在各种复杂和严峻的国际挑战面前游刃 有余、尽可能地扩大国家对外行为应该具有的 “社会资源”和尽可能减少“维权”成本的外交战略,更是中国在中长期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尽可能地赢得尊重、 赢得信 任、赢得朋友、进而真正赢得利益的长远战略。 总之,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首先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其次是一个我们自身 制度创新的过程,第三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能力创新的过程。在 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么一个更加复杂和严峻 的对外关系新时期,中国自身如何面对压力、及时调整和革新、并不断让今天依然还处于“青年时代”的中 国更好地成长, 我们任重道远。 四、图片解释(两个版本供参考)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 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为缓解次贷风暴及信用紧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几月 来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打破常规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贷款及其他融资渠道。美国政府 还批准了耗资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另外放宽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 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准备金额度等方面的限制。在美国房贷市场继续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况 下,美国财政部于日宣布以高达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房利美和房地美。【问题】1.战后资本主义为何繁荣?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请注意,资本主义在2战后确实繁荣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很多.并不是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2战后都发展得很好. 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根廷.阿根廷在2战中没有受到波及,但今天阿根廷在世界上地位和2战前比差远了.其原因 是:阿根廷科技不发达,依旧象2战前一样依赖资源产业.2、2战后经济繁荣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地区. 他们经济繁荣发展的共同原因只有一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2战后的起步阶段:美国在2战结束后出于冷战的需要,在全世界努力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西方 国家)发展经济,比如减免战争中产生的债务,提供经济援助,低价转让技术.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基础本来就很好,亚洲四小龙迎头追上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这都促进了他们的 经济发展.而科技欠发达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非洲,拉美,经济地位仍然和2战前一样. 另有2个原因是不能出现在试卷上的:政治上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利益分配制度.中国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丧 失了经济发展的时间,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导致改革初期经济发展不快.2.美国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发展,我们借鉴...发展原因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 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 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 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从迈克尔?波特的管理学理论来分析,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高新 科技的运用使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满足消费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企业更加容易利用差别化赢得 比较优势;微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高新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实行高度分工协作,产 业聚集成为必然,并且上升为加速经济变革的一种工具。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 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 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 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 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 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 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 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 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 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 ,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 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 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 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 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 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 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 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 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 府已向国会提交了10年减税1.6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 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 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 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 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 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 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 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 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 造坚实的组织基础。)借鉴(可以写高科技、产业结构、科学发展观等等)资料 1.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正瞄准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力争赶上“全球共转的速度” 。一个基 本思路是,我们必须选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实施技术跨越式发展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有制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