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货膨胀是韩国评中国发展中国家家资本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六章 物质资本与发展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第六章 物质资本与发展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15:0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六章 物质资本与发展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
发展经济学(2)
第三篇 发展要素5 6 7 8 9第五章 资本形成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第七章 人力资源 第八章 技术进步第九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第五章 资本形成惟资本论(capital fundamentalism)占据统治地位 自发展经济学 产生之日起 ?
发展经济学家就非常重视物质资本 ?发展中国家劳动资源丰富,而资本严重稀缺 早期观点 ?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速度通常是促进抑或是制约经济增 长的基本因素2 第一节 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资本与资本形成 ?资本一般指物质资本,即由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非用于目前消费而是 用于扩大生产能力的耐用品。即机器设备、厂房、运输设备等。?(1)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 果即为资本形成; 物质资本的 ?(2)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本期和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技术属性 ?(3)具有耐用性,一般使用一年以上,有的可以使用几十年, 甚至更长,因此有一个磨损和折旧问题。?物质资本在实物形态上呈现很大异质性,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不 必须用价值 能直接相加。要加总和计算必须用价值和货币来表示 和货币来表 示物质资本 ?说投资多少资本,常常是说投资多少货币额;且大多来自银行。3 资本概念很容易与资金混为一谈物质资本是生产出来,而不是由银行部门创造出来的?国民产品一定,资本投资增加意味着消费减少,所以资本增加是 有限度的; ?而资金如不考虑通货膨胀的话可以无限增加。 ?如果说银行贷款就等于资本,那么没有一个国家缺乏资本,通过 造币厂可以发行任何数量的货币。从宏观角 度来看, 资本与资 金是完全 不同的4 资本定义的拓展 ?资本应该是指在长期能够产生收入流的一切东西?资本品(capital goods),传统上所说的机器、厂房之类耐用品。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附着在个人身体之中,为个人控制, 不管对这种资本的投资来自个人还是来自政府。 自1960年 代以来,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叫集体资本(collective capital) 把资本分 ,如公共基础设施属于此类。免费为个人提供生产与消费服务,其支 为4种类型 出由税收弥补。 ?知识资本(intellectural capital),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免费品, 一个人对它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人对它的可得性。 通常把资本划分为两类:物质 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本品与社会资本可以归于物质资本范畴?知识资本可以归到人力资本之中。最近资本概念扩展到包括信任、人际网络和社会规范在内的社会资本。5 二、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几乎都强调资本积累的决定性作用。 ?(一)资本决定论的几种观点哈罗德-多马 增长模型?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被假定 是稳定的,经济增长唯一决定于储蓄率。储蓄率被假定全部转 化为投资。?放松了资本-劳动比不变的假定。资本-劳动可替代条件下,资本 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已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 ?但在向稳态过渡的情况下,资本是重要变量,资本积累高的国 家比资本积累低的国家增长更快。资本积累仍然重要。 ?强调资本积累在劳动力转移和工业扩张中的作用,没有资本积 累,劳动力转移就会停滞,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索洛新古典增 长理论刘易斯 ?提出积累率的最低标准,由4%或5%自行转到一个自愿储蓄达 到国民收入12%或15%以上的经济。6 ?在1953年提出 ?基本命题是: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 纳克斯(R. Nurske)贫困 恶性循环理论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穷,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 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 ?资本形成有供给方面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 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资本形成也有需求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 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 性循环。 ?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纳克斯的观点是扩大投资, ?而且要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个 临界值,冲出恶性循环泥潭,走上工业化轨道。7 ?1956年 ?认为,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很敏感。 ?生活贫困,死亡率必然较高,从而抑制人口的增长。 纳尔逊(R. ?一旦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人民生活将有所 Nelson) 低水平 改善,这将降低死亡率并且提高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增长速度 均衡陷阱模型 加快。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 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陷阱。 ?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作出最低限度努力,或所谓“临界 的最低努力”, ?即通过大规模投资以跳出贫困恶性循环,使提高人均收入的力 量超过降低人均收入的力量,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与人口 增长的速度。8 罗斯托起飞理 论?1960年。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具有10 %以上的投资增长率,二是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三是工农业 要平衡增长。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在1943年提出罗森斯坦一罗 丹大推进理论?认为基础设施和需求的不可分性,微小投资根本无法启动停滞 的经济。 ?投资必须一次性的达到一个较大的规模,而且要对国民经济各 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才能实现工业化。9 (二)对资本重要性的实证分析?自1960年代以来,由于物质资本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并未达到预定 目标,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上述“唯资本论”展开了批评与质疑。起初大多数研 究以美国为对 象 舒尔茨 新增长理论 ?结果表明,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来自物质资 本积累,而是来自技术进步,即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研发以及规模经济的关键意义。 ?美国在年间,物质资本对国民产出增长的贡献只有 9%,年间也只有15%。丹尼森10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函数研究?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 源三大类。麦迪逊(A. Maddison)?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年的15年间,经济增长率 平均为5.55%, ?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1971年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劳动投入、资本投 入,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纳迪利(M. Nadiri)?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 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而且,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发展中国家大于发达国家。11 ?总结了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初西方学者有关经济增长因素 分析的12项实证研究。 纳夫齐格( E.Wayne Nafziger) ?在发达国家,资本形成远没有技术进步重要。 ?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比技术进步更为重要,至少与技术进 步同等重要。 ?发展中国家,资本积累与增长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资 本积累率较高的国家,其人均GDP增长率也比较高。 1980年代,包 括世界银行专 家在内的一些 学者对资本的 作用进行了重 新评估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资本形成增长率都比高收入国家高, 其GDP增长率也比后者高。?高收入国家后一个阶段资本积累率、GDP比前一个阶段下降。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间的密切关系,证明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 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贡献更大。12 资本形成与产出增长组别资本形成年均增长率(%) 00-2008GDP年均增长率(%) 00-2008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 家6.56.19.911.33.56.35.88.3上中等收入国 家高收入国家-0.13.37.42.32.32.74.62.313 ?资本积累不仅本身、而且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资本形成凝结着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不重要的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希克斯(John ?对西方国家增长来源的计量研究低估了资本形成的贡献。 Hicks) ?因为知识重要进步是凝结在新资本中,把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 区分开来可能会导致对资本形成贡献的低估。 安德森( Dennis Anderson) ?说技术进步是一个“余值”没有证明,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是怎样能够实现技术进步的。?一般认为,资本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大,甚至要大很多。?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结构不平衡,资本-劳动比低。 ?资本积累能促进发展中国家更高的专业化和更精细劳动分工,促进资源从生产 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以及促进资本装备水平提高。14 第二节 投资要求与投资效率 ?一、投资要求与资本-产出比 ?不同收入国家组的资本-产出比差别很大,高收入国家组平均是9.13 ,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组(代表发展中国家)是4.68。国家组别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 低收入国家 印度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世界 年均GDP增长率(%) 国内投资率(%) 增量资本-产出比 (年) (2008年)2.3 6.4 4.6 8.3 10.421 30 24 37 449.13 4.68 5.22 4.46 4.235.57.9 6.4 3.22728 30 224.913.54 4.68 6.8715 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投资率一定,降低资本-产出比也能促进增长哈罗德-多马模 型中 ?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把资本-产出比降 低,经济增长率就会提高。 ?但是,发达国家技术最先进,资本投资效率也不高。 ?资本投资效率提高(资本-产出比的降低)比投资率提高(即 GDP用于投资的比率的增加)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更为重要。 ?但提高资本投资效率是很难的,因为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技术虽然先进也难以抵消资本报酬递减趋势。马尔科斯? 吉利 斯16 过去30年,中国的资本-产出比维持在3-4之间 ?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最近几年又下降了。时 期
GDP增长率(%) 10.7 资本形成率 33.9 (%) 增量资本-产出比 3.1796-05 7.912.3 8.6 9.7 11.429.839.0 36.6 40.0 43.73.773.17 4.26 4.12 3.83不同工业化发展战略将会导致增量资本-产出比有较大差异 ?资本密集型工业,增量资本-产出比就比劳动密集型工业高。 差异 ?还有资本利用能力、劳动生产率、资本使用寿命、技术和组织进步率 、扩大再生产形式(是外延扩大为主还是内含扩大为主)等等。?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短期近似有效,但长期肯定无效。17 二、资本投资效率与资本边际收益 ?(一)资本投资效率 ?资本数量是重要的,但投资效率却更为重要。?如果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资本收益率就应该 比发达国家高。 ?但流行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资效率要比发达国家低。 ?一元资本生产的产出越多,资本投资效率就越高。 ?资本-产出比的倒数与资本生产率成同方向变动。 ?把资本投资效率定义为GDP的增长与投资率之比,即E= (?Y/Y)/(?K/Y),实际上,就是资本-产出比的倒数。 ?但资本-产出比的倒数并不等于就是资本生产率。 ?因为其他要素也对GDP作出了贡献。问题资本生 产率18 ?整体看,低收入国家的投资效率比高收入国家投资效率高。?下中等收入国家资本投资效率最高,高收入国家投资效率最低。 例证 ?中国的投资效率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组的平均值,是世界上最高的之 一。 ?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效率高于发达国家,证明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的存在。 原因?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所以资本报酬率较高;而发达国家资本充裕, 所以资本报酬率较低。19 不同收入组别的投资效率(%)收入组别 低收入国家 年 GDP增长率 3.5 1995年 投资率 20 投资效 率 17.5 年 GDP增长率 5.8 2008年 投资率 27 投资 效率 21.5坦桑尼亚下中等收入国 家 中国 印度 上中等收入国 家2.9 6.3 10.65.9 2.329 34 4227 2110.0 18.5 25.221.9 10.96.8 8.3 10.47.9 4.620 37 4440 2434.0 22.4 23.619.7 19.7南非高收入国家 美国 英国 韩国 澳大利亚2.12.7 3.5 2.8 5.8 3.61821 18 17 38 2411.712.8 19.4 16.5 15.3 15.04.32.3 2.4 2.5 4.5 3.32321 18 17 31 2918.710.9 13.3 14.7 14.5 11.420 (二)资本边际报酬?卡瑟利和弗亚尔(Caselli and Feryer)资本的 后发优 势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报酬率大多要高于发达国家。?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有利 的客观条件。?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之所以增长迅速, ?一方面与工业化过程中高资本积累率密切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资本的高收益率有关。2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资本收益率比较 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 牙买加 秘鲁 墨西哥 委内瑞拉发达国家0.17 法国 0.17 奥地利 0.2 意大利 0.22 丹麦 0.24 英国 0.09 0.1 0.11 0.11 0.12智利厄瓜多尔 哥伦比亚 南非 乌拉圭 玻利维亚 刚果 埃及0.26 日本0.28 挪威 0.28 美国 0.3 加拿大 0.3 韩国 0.31 澳大利亚 0.33 新加坡 0.37 中国香港0.120.12 0.12 0.12 0.12 0.13 0.15 0.1922 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机制与来源 ?一、资本形成的过程?(1)实际储蓄量增加,从国民产品中释放出更多资源用于投资; ?(2)储蓄渠道通过金融和信贷机构,集中资金为投资者所用; ?(3)投资行为本身,增加资本存量。资本形 成三个 步骤若要有更高投资率而又不产生通货膨胀,实际储蓄量增加是最重要。储蓄本身并不等于资本落后国 家常发 现一种 矛盾 ?一方面因为贫穷而储蓄能力缺乏; ?另一方面却不能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多用于购买金银珠宝或以窖 藏方式保存;有钱兴建华丽庙宇和办公大楼,却没有钱兴办实业,建 设工厂,修建道路。23 落后国家之所以贫穷,关键不一定在于缺乏资金,而可能是不善于利用资金。 ?首先,储蓄率与投资率并不相等。 原因?其次,发展中国家具有高储蓄倾向,高收入国家则储蓄倾向较低。 ?这表明储蓄率与投资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次,高收入国家储蓄率保持不变。说明高收入国家资本积累率没有 多少变化,这是成熟经济的标志。收入组别 1995 投资率
20 19 20 34 21 21 储蓄率 2008 ----41 23 19低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中国印度422744404327543824 二、资本形成的来源资本形成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来源?(1)私人储蓄(自愿储蓄),即自愿削减当前消费;国内来 源由三 个部分 构成 ?(2)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非自愿储蓄),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强制性 政府借款或通货膨胀而强迫减少消费; ?(3)闲置资源的生产性利用。 ?国外来源,则包括外国援助、外国资本投资。25 ?中国的储蓄和资本形成都比其他国家高出很多。中国美国 14.3 18.0 4.8 6.8 10.3 8.7 -0.9 2.5法国 20.7 19.3 10.8 5.7 9.5 10.5 0.3 3.1日本 25.5 23.9 8.2 4.8 19.4 14.4 -2.2 4.7韩国 31.0 29.1 4.5 6.2 14.8 17.6 11.7 5.3墨西哥 20.8 22.2 8.0 5.1 10.6 15.2 2.2 1.8全社会总储蓄 总资本形成 储蓄 资本形成 储蓄 资本形成 储蓄 资本形成38.5 38.5 16.0 5.7 15.0 29.0 7.5 3.8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26 (一)居民家庭储蓄 ?私人储蓄可分为家庭储蓄和公司储蓄。 ?西方学者对家庭储蓄的研究比较多,有些研究既适合发达国家也适用 于发展中国家。27 家庭储蓄通常被认为是收入的函数 关于收入的界定却存在分歧凯恩斯绝对收入 假说 杜森贝利相对收 入假说 ?在早期,储蓄被看作是现期绝对收入的函数,并且随着收入水 平的提高,边际储蓄倾向越来越高。 ?认为储蓄不是现期绝对收入的函数,而是相对收入的函数,即 相对于历史上最高收入和别人收入水平的函数。?有人提出“示范效应” 指发达国家高消费习惯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起到示范 作用,使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追求高消费,即超前消费,从而降低储蓄率 。?永久收入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是稳定的。 ?储蓄与永久收入的关系比较固定,永久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不 变,影响储蓄变动的主要是暂时收入。那些未曾预料到的暂时 收入大部分被储蓄起来了,即暂时收入的边际储蓄倾向很高。弗里德曼?发展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储蓄行为主要是与长期收入,甚至终生收入有密切关系。28 储蓄动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 法制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保险市场相对不完善,甚至不存 在。信贷市场不发达,甚至找不到地方借钱。 ?每个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工作与退休。 ?工作阶段获得收入须得储蓄一部分以便为退休阶段消费。 ?预期寿命较长的就比预期寿命较短的人储蓄倾向更强。 ?如果退休金有保障,寿命长短对储蓄倾向影响就不太明显。 ?通过多养子女来防老。降低了为养老目的的储蓄。不过在城市 部门越来越多的人将依靠自己而不依靠子女来防老。 ?为子女留下遗产是普遍存在的,数目还相当大。原因。 ?a) 利他主义。为了他们生活得更好。 ?b) 控制。补偿子女的照顾。去世之前,不能肯定子女是否会 提供照顾。 ?c)意外事故。不能确切知道什么时候死去,必须假定自己能 活很长时间。总有一部分储蓄和财产在生命最后一刻没有用完 ,就作为遗产留给后代。29(1)预防动机(2)养老动机(3)遗赠动机 ?为获得回报。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收益率,即利率。 ?正实际利率比负实际利率有利于促进金融储蓄,特别是当负实 际利率转向正实际利率时,对储蓄增加的影响非常明显。 (4)投资动机 ?东亚国家储蓄率较高,高的正利率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把耐用消费品购买作为一种家庭财产投资,这个方面的储 蓄倾向比较强烈,家庭必须进行一定数量储蓄。发展中国家的 信贷和金融体制落后,分期付款不流行。 ?对教育的支出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家庭为子女教育特别是 高等教育需要准备一笔较大的资金,也促进储蓄。 即使同样动机,有些人在增 加储蓄,另一些人则在减少 储蓄。 ?为防老而把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同时退休者却 纯粹是储蓄的消费者,前者是正储蓄,后者是负 储蓄。30 宏观角度?总储蓄的增减,要看正储蓄行为是否超过负储蓄行为。 ?如果人口增长较快,年轻人所占比重大,退休老年人所占比 重小,正储蓄就会超过负储蓄,整个社会储蓄就上升。人口红利角度31 (二)公司储蓄使用公司储蓄而 不使用企业储蓄 重要性 来源 ?因为非公司的企业一般是非股份小型企业,保留利润直接为 企业主所有,作为家庭储蓄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是因为金融和证券市场不发达,公司一般倾向 于通过保留利润的形式来筹集可投资资金。?公司的保留利润,即扣除上缴的税收和分给股东的红利之后 的剩余部分。 ?广义上说是家庭储蓄一部分。但与家庭储蓄不同。本质?如果直接分给个人,家庭不会100%地用作储蓄;保留在企业 中,可全部用于投资,相当于增加总量储蓄水平。?不分红或只把小部分利润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大部分留作企 业发展资金或高薪分给管理者。中国上市公司 ?有人把中国股市看作是企业圈钱和股民赌博的场所。 ?证券市场本来是个人投资场所,中国投资所获回报甚至还不 如银行存款利息高,价值投资没有多大意义。32 (三)政府储蓄政府储蓄 ?是政府收入减去政府经常性消费支出的余额 ?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用于科教医疗卫生支出。 ?有些发展中国家,还自己创办工业企业主要用于政府储蓄的增加?一是减少政府经常性开支,如减少 政府行政和国防支出等; ?二是增加政府收入。33 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税收或提高税率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抑制 投资意愿 ?如果抑制了投资意愿,政府税收基础遭到削弱,最终导致政府 税收减少。 ?如果增税排挤私人储蓄,那么总储蓄不会有任何增加,从而资 本形成不会有任何增加。 第二,是否减少 私人的储蓄 ?如果政府边际消费倾向小于私人边际消费倾向,征税即使减少 个人收入和储蓄,但总储蓄量仍然会增加。 ?不过,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经常性开支迅猛 增加,使得政府边际消费倾向比私人要大。 ?发行国债来筹集投资资金。容易筹集,但要支付利息,实际加重了公众未来的 税收负担。 ?发展中国家政府常用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让老百姓的钱 贬值。这会引起公众不满和经济秩序紊乱,不可取。34 三、发展中国家调动投资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传统观点认为收入低,私人储蓄有限,主要依靠公共储蓄; 1.不注重私人储 蓄的动员 ?政府储蓄和外国储蓄更加容易被政府政策调控。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外资,存在大量非自愿储蓄。 ?很多非洲国家政府发行的债券占GDP比例居高不下,而且期限 往往也非常短,不利于本国长期发展。人均GDP(美元) 141 371 413 169 147 551 254 328 国内债务占GDP百分比(%) 9 31 29 11 10 11 21 22 77 112 122 177 190 203 228 382 期限(天)国 家 布隆迪 冈比亚 加纳 马拉维 塞拉里昂 莱索托 尼日利亚 肯尼亚35 ?低收入国家的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部门 ?许多发展中国家 主要偏好采用行 政干预型转移方 式,基本做法是 实行城乡隔离 ?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 移,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原始资本积累; ?由于城乡隔离,农村人口享受不到政府为 城市人口提供的各种福利,政府的各种投 资很少能够直接投到农村。2.强制性转移农 业剩余?可迅速积聚巨额资本,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增强综合国力; ?但是势必会抑制农业发展,并最终影响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36 发展中国家培育一种储蓄转化为投资良好机制异常重要?企业积累是企业利润的资本化,直接形成固定资 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是真实的积累。 ?居民储蓄,只是延迟消费,其意义在于进入企业 首先,积极构建家庭和企业自 后在一段时间内执行资本的职能。 我积累的新机制 ?保障企业必要的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动员企业 自愿积累是现阶段资本积累的关键。 ?由直接强制储蓄转向积极运用财税金融手段来促 进企业和居民家庭储蓄,来间接地提高政府的储 蓄能力。其次,转换政府积累功能最后,尽可能采用市场化手段 来转移农村经济剩余?通过土地所有制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调 动农民积极性,保证工农产品交换的合理比价。 工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37 思考题:?1、资本有哪些技术特性? ?2、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是怎样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 他们强调资本积累重要性的共同依据是什么? ?3、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吗?结合发展理论和中国实际, 谈谈你自己的一些看法。 ?4、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资效率要比发达国家高?(课堂作业) ?5、储蓄和资本形成是什么关系?资本形成一定要依赖储蓄的扩大吗? ?6、个人和家庭为什么需要储蓄? ?7、中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是相当高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8、发展中国家的可投资资源调动与投资机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9、如果上市公司只是向公众筹资而长期不分红,对股市将造成什么影 响?38 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人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 一是 二是 ?作为消费者,消费各式各样的商品与服务; ?作为生产者,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39 第一节 世界人口增长及其趋势 ?一、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地球空间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世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地球 不可再生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恶劣,人口增加变 成一个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总人口(百万) 国家类别94 423 9 825 3.8 .2 5.2 .6 8 976.2
4.7 8.7 6697.3人口增长率(%).4 1.6 1.9 2.0 1.5 2.0 0.7 1.7 .2 1.4 1.0 1.4 0.9 - 0.7 1.3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 上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其中:中国除中国外其他中、低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全世界40 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性增长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结果?在1960―79年,世界年平均人口增长率约为l.9%,发展中国 家人口增长率平均每年为2.3%,发达国家只有0.9%。 ?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速趋缓。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仍 然很高,高收入国家稳定在低速,甚至有的发出现人口零增长 和负增长。 ?过去近30年中,中国人口增长率一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而 且下降得很快。 中国为世界人口 增长率下降作出 举世瞩目的贡献 ?2009年人口增长率只有0.5%,甚至比高收入国家还低。 ?19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实施世界上最严厉的一胎化人口政 策,出生率和增长率才开始逐年下降。 ?人口增长率从%下降到1997年的1%,到2009年就 下降到0.5%。发展中国家人口 增长率远高于世 界41 二、惯性、社会习俗与人口增长势头?隐蔽的人口增长: ?即使在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之后,迅速的人口增长往往保持强大的惯 性,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滑行”时间可能是几十年。隐蔽的人口增长 主要有两个原因?宏观惯性的作用 ?微观惯性的作用 ?在总人口水平上的惯性 ?在家庭水平上的惯性?表明,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管采取什么样的 计划生育政策。 ?当然,如果按现在的出生率和增长率,世界人口将增长得更多。42 ?在总人口水平上的惯性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有关。?其原因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很高,青少年在总人 口中所占比重 ?发展中国家将近40%人口由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组成, 比较大 ?必然结果是潜在的父母数目比现在要大得多。?仅人口势头本身就将使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目从1995年的45亿增加 到人口稳定的2100年的73亿。 ?如果发展中国家替换生育率(即每对夫妇只生2个孩子)今天能 够达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在持平之前还要增加62%。 ?大多数国家在2020年到2040年之前不会达到替换生育率。 ?即使那时达到替换水平,也要到年,才能达到人口零 增长,即静态人口。43预测 ?微观水平上的家庭生育惯性与社会关于子女的习俗及其他因素有关?社会习俗中“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也是一个 渐变的过程, 传统观念 ?即使采取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把生育率 降到所希望的水平。 ?贫困落后农村的养儿防老习俗,导致很强的生育男孩的性别偏 好,养儿防老习俗?尤其是各种风险威胁着养育子女直至成年情况下更是如此。 ?家庭中女孩的生育数目也会加倍,一个农民家庭的总人口也会 随之扩大很多。44 第二节 人口转变与死亡率的下降 ?一、人口转变阶段(demographic transition)?人口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转变:?按照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 关系,把人口增长过程划分 为四个阶段。出 生 率 和 死 亡 率 死亡率?第一:高出生与高死亡率,?第二: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 仍然很高, ?第三:死亡率继续下降但出 生率下降得更快, ?第四:出生率下降趋缓死亡 率下降很少。 ?这一双高到双低的过程导致 人口增长率的转变。出生率ⅠⅡⅢⅣ时期45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因而人口增长率非常缓慢。?基本反映了19世纪以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 第一阶段 ?人口再生产没有受到人为控制,出生率接近生物学上最大量 。 ?但这一时期因饥荒、瘟疫和战争,死亡率也很高。?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迅速。?发生在19世纪至19初。 ?经济迅速发展和医学进步,健康和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使死亡率 降低,预期寿命也延长三分之一。 ?出生率并没有下降,因为传统生育观念和制度。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与下降的死亡率之间差距扩大,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46 ?第三阶段: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下降更快,使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反映19初到1950年代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 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死亡率仍然在下降,但下降速率放慢。 ?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女性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率 提高,避孕技术进步,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降幅大于死亡率。?第四阶段:出生率下降步伐趋缓,死亡率因趋于极限下降很少。?1950年代以后,低出生率伴随低死亡率,人口变动渐趋于零。 第四阶段 ?2005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出生率是12‰,死亡率8‰,因此人口 增长率只有0.4%。 ?其中有些工业化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出生率比死亡率低,人口出 现负增长。47 二、中国的人口转变 ?中国在年间,撇开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基本 上经历了人口转变的后三个阶段。50人口出生率40 30 20 10 055 64 73 82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10200948 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与增长率(‰)?年代 第一阶段 ?经历了人口出生率很高和死亡率不断下降,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平均保持在2%以上。 ?年代 第二阶段 ?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下降得更快,带来人口增长率 显著下降,从1970年的2.58%下降到2001年的0.69%。 ?近10年来 ?出生率和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上,人口增长率保持在0.5-06%低 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相当。 ?2008年,高收入国家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0.8%,人口 增长率为0.4%。第三阶段49 中国人口转变出现的问题?第四阶段:先富后老vs未富先老。?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后,进入人口转变第四个阶段,经历的人口 发展道路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先富后老。 比较 ?中国,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时,进入人口转型的第四个阶段。 ?这意味着,中国是未富先老,与经济发展规律是违背的。 ?主要是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实施了极为严厉的一胎化政策所致,是制度 和政策干预的人为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达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吃饭的多于干活的,使富有的发达国家不 堪重负; ?中国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还不太富裕。 ?面临这两个问题的巨大挑战:社会保障这个沉重负担和劳动力短缺。问题50 三、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死亡率的下降 ?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转变,即进入了人口转型的最后阶段。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人口转变从第二个阶 段进入第三个阶段:出生率比死亡率下降得更快。每千人粗出生率 每千人粗死亡率19 65低收入国家 不包括中国与 印度 下中等收入国 家 上中等收入国 家 高收入国家 42 46 38 35 20199030 38 30 26 13200832 -20 17 12196516 21 13 11 10199010 13 9 7 9200811 -8 8 851 有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甚至比发达国家都要低?违反常理的现象:2004年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典人口死亡率为10‰ ,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为6‰,厄瓜多尔为5‰,孟加拉国为8‰、吉尔吉 斯斯坦为7‰。?从预期寿命来说,工业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得多;从婴儿死亡率来说 ,工业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又要低得多?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高于工业国,致使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得多。 ?年轻人所占总人口比重在发展中国家高。 ?年轻人死亡率比年老人要低得多,这样,发展中国家全部人口死亡率就 有可能比收入水平高的工业国家低。 ?如果只是就某一个年龄组进行比较,比如说1-15岁年龄组和65岁以后 年龄组进行比较,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就会高于工业国家。为什么解释52 19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经历了三个阶段?法律和秩序的强制实施(通常是由殖民统治者 制定),加上较发达的交通运输, ?使食物的生产和分配得到显著改善,使以前经 常出现的阶段性饥荒大大减少。第一个阶段出现在19初第二个阶段始于19中叶公共健康 ?这些项目包括在城镇建立供水和卫生系统,以 项目的实施 及接种痘苗以预防致命疾病。第三个阶段包括通过医院和诊所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还远高于发达 国家,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 提供的广泛而深入的医疗服务, 使儿童死亡率大大降低 其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医学的巨大进步和粮 食生产技术和分配系统的改善。 结论 ?这些改善主要是从发达国家扩散的结果,与经济发展无关。 ?中国人口死亡率下降得很低,与发达国家相当,既有西方科技进步扩散 的外在原因,也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53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的行为分析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相同点 ?由于现代医学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扩散的缘故?第二个阶段,发达国家死亡率比发展中国家的下降速度要缓慢得多。 ?这两类国家在人口增长率上的差别主要是出生率不同的结果。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在任何时期都比发达国家要高。54 一、家庭生育行为的微观分析 ?从需求方面,运用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说明家庭生育决策。G c a’?横轴OC:需要子女的数目轴线?纵轴OG:商品总量的需要?I1、I2、I3、I4四条,表示 无差异 商品和子女组合所获满足感曲线a G3?离原点越远,满足越大?表示对商品和子女的购买力 或价格比例ghG2 G1 ef I3预算线 ?斜率表示商品和子女的数量 abI4 I2I1 O C1 C2 C3 b d b b‘ C 55 ?家庭收入增加而价格不变时,预算线向右上方移动,表示能够购买的 于女和商品的数量增加。 ?当家庭收入不变而价格变动时,预算线将依具体变动情况而向外向内 旋转。?指 子女“ 价格” 即养育 子女的 净成本 或净价 格。 父母养育子女 所花费直接 成本 + 机会成本 ?指抚养子女所花费的一切开支 直接成本 ?包括衣食、上学等支出。 ?指父母亲抚养子女时所放弃的挣钱机会。 机会成本 ?如果母亲不养子女而把这些照顾时间用来 工作,她将会得到一笔额外的收入。子女带来的预 为父母亲 ?子女在未成年之前为家里劳动带来的收入 带来的预 期收入 ?父母亲年老后子女所支付的赡养费用。 期收入56 收入上升使家庭消费更多商品和生育更多子女?马尔萨斯主义关于收入 增加会导致人口数量增 加的观点是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暗含收入增加时生育观和养育子女成本不 变这样错误的假定。 ?收入增加引起子女需求增加是一个不大现实的假设。 ?子女价格不变(预算线斜率不变)收入增加引起子女需求 增加,须具备前提?父母生育观不变(即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变)。? 将会引起家庭用商品代替子女。实际上 ,收入 增加同 时会?使子女“价 格”上升?导致对子女需求的下降。 ?假设女性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和子女“价格”就会 同时上升。?父母生育观变化,以子女质量来代替子女数量57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育率差别 ? 发达国家出生率很低,因为?高度竞争迫使父母亲为了让子女找到好工作而进行智力投资。 养育孩 子的成 本很大 ?女性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高,增加了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 ?父母亲年老后一般不需要子女赡养,?子女在上学年龄一般没有为家庭挣钱的机会,增加了养育净成本。生育观 也发生 变化 ?医疗卫生技术发达,营养丰富,儿童死亡率很低,解除了为保证得到一 定数目子女而多生一些的忧虑 ?“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不存在,“及时行乐”的观念 越来越强,父母亲不愿为哺养孩子而劳神费时?家庭对孩子数量的偏好和需求减少。 ?反映在图形上是无差异曲线形状变得更陡。 ?即使养育子女的相对成本未变,即预算线不变,需要的子女数目也会减少。5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育率差别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很高?教育落后,智力投资很少,女性受教育和参加工作机会很少 养育子 女的成 本低廉 ?子女从小就可以帮助家庭创造收入 ?父母年老后因无养老金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赡养 传统生 育观?死亡率下降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 ?农业社会中,劳动大都是繁重体力,男子相对于女子力气更大,劳动生 产率更高。 ?女孩一般要嫁到别人家;而男孩则是继承财产和抚养父母。 ?工业社会的体力劳动强度小,男女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别很小,儿女都可 以抚养父母,生男生女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多大差别。59还有经 济上原 因 二、出生率下降及其原因 ?不同收入组国家人口出生率都呈下降趋势。 ?低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下降更多。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结果。 ?中国作出巨大的贡献。60 引起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两大因素经济发展与出生率控制 ?主要是第一个原因,没有实行过计 划生育政策。发达国家?这两个因素共同发挥着作用,具体 到不同国家,情况有些不同。发展中国 家 ?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可能是主要原 因,另一些国家可能主要归因于政 府强制性人口控制政策。61 1960年印度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有47个发展中国家实行 人口出生率和生育率都下降,下降程度与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关系。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 最有成效 印度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比中国还早 ?主要是世界上最严厉的一胎化政策推动,经 济发展对出生率的影响不是很大。 ?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印度民选政府没有多 大权威,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力。出生率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出生率较低,而低收入国家出生率高 ?发展较快国家的出生率显著下降 ?中国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比不发达地区低,如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62 经济发展与出生率下降的关系?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父母亲往往把子女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 和娱乐产品对待。 1.文化娱乐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享受生活乐趣的替代 品增加,生育子女给父母带来的乐趣降低。 2.传统观念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社会更加开放和宽容,传统 观念发生变化,减少了拥有多子女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 ?传统社会中,维护安全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发达。 ?保护个人安全主要依赖家庭和家族,生育更多子女尤其是儿子 可以更好地保护家庭安全。 3.社会环境?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法律系统更加完善,文明程度提高,社会 逐渐代替家族和家庭对个人安全的保护,而且寻求权力也不必 要依靠大家族和大家庭。?前三个因素说明生育观随经济发展变得现代化,无差异曲线更陡;63 ?收入很低,养育子女尤其是儿子是养老的唯一保障,在农村最 为典型。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 逐渐社会化。 ?在发达社会 ,子女作为社会保障功能基本上不存在。 ?现代医疗保健发达和营养状况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即使是 养儿防老,也只要更少子女就足够。 ?过去,养老是成年儿子的责任。现代社会,每个成年子女都得 负担赡养费用,减少了非要生儿子不可的压力。 ?传统社会里,子女不需要教育就可参加农业劳动。但现代社会 ,文盲越来越难找到工作,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要。父母对子女 的营养、保健、智力进行投资, ?子女在未成年之前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不可能为家庭赚取收 入。因此,养育子女的收益很小。4.社会保障5.抚养成本64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地位提高,受教育多,更有利于出 生率下降。 ?首先,母亲接受教育使养育子女机会成本增加,受过教育就业愿望 更强烈,更容易找到工作。 6.女性受教 育水平 ?其次,受过教育的女性倾向于晚婚晚育,更容易掌握避孕方法。?再次,受过教育的女性倾向于让子女接受更多教育,用质量来代替 数量。?最后,有文化母亲能够更好照顾孩子,降低婴儿死亡率,减少生育 更多子女以防夭折的担忧。?后三个因素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养育子女净成本增加,预算线向内旋转。65 三、伊斯特林的供求假说 ?美国人口经济学家理查德? 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提出子女供给 分析。弥补了消费者行为分析只强调人口需求因素的缺陷。?自然生育率(natural fertility),被定义为一个女性如果不有意地影响她 的生育率而将拥有的存活孩子的平均数目。自然生育率主要决定于怀孕风 险。有两个因素 ?一是传统的社会习俗和习惯,?二是营养和健康状况。低收入国家中,女性生殖力受到抑制。随着经济发展?限制性生活的传统习俗被放弃,营养和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如果不加以控制,自然生育率和出生率就会提高。?婴儿和儿童存活率上升,潜在的子女供给增加更快。66 伊斯特林的假说图形?实际的子女供给曲线位于潜在的供给曲 线的下方 ?表明实际存活子女数目总是要小于潜在 数目,因为有些女性通过增加避孕措施 和流产来有效控制生育。 ?横轴:经济发展指数 轴线 ?纵轴:每个女性拥有的存活 子女平均数目 ?子女需求曲线Cd每 个 女 性 子 女 数 Cs Cd?向下倾斜表示随着经济发展 一个女性对子女的需求减少?子女的潜在供给曲线CsCs??是上升的,意味着子女潜在 供给(生育率和出生率)随 着收入上升而上升 ?实际的子女供给曲线C?CCd―C?随着收入上升是先升后降MN经济发展指数67 ?当存在潜在过度子女供给时,实际存 活子女数目可能会继续增加。 ?当经济从M点前进到N点时,对子女的 实际供给是增加的(―C线是上升的) ,以致于子女的供给与需求之差在扩 大。每 个 女 性 子 女 数 Cs Cd?子女的需求大于供给 ?有一个子女的过度需求M点左 边 ?不存在控制生育的动机,?家庭计划项目和避孕将不会 获得很大成功。 ?更高经济发展水平Cs?C??子女供给超过其需求,子女 供给过度 M点右 边 ?使用出生控制的动机增加 ?夫妇也可能不会实行出生控 制,因为出生控制有成本。CCd68 出生控制成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或货币成本 ?包括避孕或流产支出和看医生、买药支出。?避孕可能会遭到家庭强烈反对和宗教惩罚, 另外一种成本是 ?避孕对传统社会是新生事物,知之甚少,可能具有很大不确定 精神成本或情绪 性和风险,没有文化的女性可能害怕现代避孕药的副作用。 紧张 ?看医生也可能会引发恐惧,女性可能对讨论性问题感到不安。?落后社会两种成本 ?子女供给远大于对子女需求。 都比较大 ?意味着实际出生子女数比想要的大得多。?禁欲传统习俗瓦解,性观念开放,营养和保健状况改善,使得生育 率比过去提高,潜在子女供给增加。?随着经济 ?技术进步使避孕工具和避孕药物成本逐渐下降, 发展 ?政府支持家庭计划项目,出生控制成本大大下降。?政府鼓励计划生育,现代避孕合法化, ?女性文化程度提高,避孕心理压力减轻,精神负担解除。69 伊斯特林假说的意义首先?说明落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因为家庭需要的子女数量大于供 给数量。其次?指出了马尔 萨斯人口论 错误的症结 所在?马尔萨斯把潜在人口供给当作实际人口供给, ?随着经济发展,自然生育率上升,潜在人口供给增加 ,人口需求却下降,?为使人口供求相适应,可通过避孕来降低人口供给, 因此实际人口供给比潜在就要小得多。 ?因为人口供给存在控制生育成本,可能会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大于人口需求,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问 题在短时期难以解决。 ?伊斯特林假说只强调经济发展对人口供给和需求的影 响,忽视计划生育政策对减少人口供给的重要性和实 际效果。第三?人口增长并 不完全决定 于人口需求70 第四节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政策 ?人口增长既受经济发展影响, ?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71 一、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口增长是否有碍于经济发展,不能一概而论。?18世纪,亚当? 斯密把人口增长看作是经济增长两个主要因素之一。有利?人口增加使劳动力数量增加,使劳动分工变得越来越细,导致劳动生 产率不断提高。?19世纪初,马尔萨斯认为,边际报酬递减,人口增长导致人均粮食下 降,粮食短缺严重,经济增长不得不停滞。 ?人口增长对经济并没有造成很大压力,那时人口密度并不大,未开垦 土地资源还比较丰富。 ?人口增长并没有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障碍,没有哪个国家政府推 行人口控制政策;相反,不少国家采取鼓励人口生育政策。 ?世界相对和平,医疗卫生进步,死亡率下降,出生率没有相应下降, 人口急剧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和自然资源迅速减少。 ?人口增长压力越来越严重,受到高度关注。72不利1950年 代以前1950年 代以来 正确认识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问题,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很低,有的 甚至零增长和负增长。 区别 ?发达国家也有人口问题,即人口增长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不是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把贫困 归咎于 人口多 ,非常 肤浅且 有害 ?一些地区人口增长快,但经济增长却非常迅速,如亚洲“四小龙” 。 ?人口密度不大的国家,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不会造成障 碍,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 ?但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也不都是负面的。73 从需求角度来考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博索罗普(Boserup,Ester)从需求角度考察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人口增长会相应增加人口密度和消费需求,导致经济资源稀缺性程度 增加, ?这种压力刺激创新、发明,推动技术进步,最终增进产品和劳务。基本观 点?人口高密度国家,农业生产集约性越高。反映高人口密度可能会采用 较先进技术。例 ?欧洲制造业首先发展的,就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 加,推动专业化。 ?数量巨大的消费者居住在一个相对较小区域,使得厂商与消费者接触 成为可能,运输成本低。74 供给角度,人口增长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从供给角度来论证人口增长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人口规模越大,人口多样性越大,能够孕育企业家和创新者越多 ,新思想、新知识与新技术的生产与发明会越多。 ?这些人对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保罗? 罗默 ?在其模型中表明,人口越多,潜在的人才就越多,有利于技术进 步。基本观点一些人口学家 ?公元1000年到13世纪中叶的人口快速增长时期是知识快速增长的 研究 时期。75 二、转型中的人口红利 ?威廉姆森(Jeffrey Williamson):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 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会形成不同的年龄结构,划分为三个阶 段?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和高老年抚养比时期。?不同年龄段的人,经济行为不同,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不一样。 ?高劳动年龄人口时期,社会负担率较轻,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 增长。人口生产性就如同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源泉。人口红利( demographic dividend) ?当然,必须创造一系列的条件,如说要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的 社会环境、有灵活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等等。 ?东亚经济奇迹之所以能够出现,人口红利发挥了显著作用。?如果恰好处在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最富有生产性的阶段上,人口 红利的窗口就会打开。76 中国人口红利 ?2008年,中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2%, ?世界上达到这个比重的大国只有韩国和俄罗斯。?中国的少儿抚养比以及总体抚养比迅速下降,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 较高水平,产生了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一,充足劳动力资 源得到较好利用。 ?第二,社会储蓄总量 大,经济活动中的剩 余总量也大。 ?中国经济中要素具有较大替代性,劳动密集 型产业扩张迅速大规模吸纳就业,把人口年 龄结构优势转化为经济比较优势。 ?近20年来,中国GDP中有超过1/10是由于“ 人口红利”因素所创造的。蔡P?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问题 ?人口结构转变中获得人口红利是一次性的,相对短暂。 ?应充分挖掘这一人口转变的潜在贡献。77 三、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高速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产生了重大的压力?1994年,在《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中预言中国在2030年将 会使粮食供求缺口达到3.8亿吨。 莱斯托? 布朗?比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还要大,即使中国有钱从国外进口,世 界上也不可能供给那么多剩余的粮食。?特别是非洲。饥荒时刻威胁,这固然有其他原因(如内战)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生产增长赶不上日益扩大的粮食需求, 缺口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用外汇进口粮食。粮食问题是个严重 问题78 ?(二)沉重的赡养负担耗费了大量可用于发展的资源?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儿童比重急剧上升 ?当人口增长缓慢时,赡养负担就比较低;如果人口增长迅速 ,赡养负担就比较高。 ?人口增长率快,少儿赡养比率就很高,老年赡养比率低; ?增长率低,则老年赡养比率高,少儿赡养比率就低。 ?儿童(15岁以下)和老人(65岁以上)占工作年龄人口(15 -64岁)的比重被叫做赡养比率。 赡养人口迅速增长?被赡养人口(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儿童)是财富净消费者。很 少在产出作出贡献,但对消费品和社会基础设施产生需求。?如果赡养负担太重,将很大部分资源用来满足需求,用于发 展的资源就会大大减少。79 各收入组和地区赡养比率(2008年)(%)国家 低收入国家年人口 增长率 2.2赡养比率 少儿 66 老年 6 合计 72中等收入国家东亚和太平洋1.31.0413310105143欧洲和中亚拉美和加勒比 中东和北非0.11.5 2.02844 491610 74454 56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高收入国家1.72.6 0.75279 2676 235985 49欧元区0.423275080 ?(三)人口增长迅速加剧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为了养活新增人口,被迫开垦更多耕地,使 大量森林毁灭,生态失衡,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增加产 人口迅速增长加剧 量,被迫大量施用化肥和杀虫药,造成土地肥力下降,江河 环境恶化 湖泊遭受污染。 ?不能把自然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都归因于人口增长,但 人口快速增长的确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81 ?(四)人口增长迅速使失业问题严重短缺 ?非熟练劳动力大量过剩,熟练劳动力极为短缺。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失业 ?过快人口增长是造成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缓慢和就业机会创造有限是严重失业的根本原因。 ?年龄结构年轻化,儿童的体力和智力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子女多负担重而无力保证营养、供子女上学念书,接受更 多正规学校教育。 ?国家财力有限,教育投资少,很难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数量 不足和教育质量下降导致劳动力素质差。82人口质量 四、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思路?人口增长率高不一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共识 ?人口增长率低,也很难说一定能加速经济增长。 ?摈弃将人口增长视为一个‘恶棍’角色观念,它很可能是一 个‘帮凶’。?认识逐渐深化1974年布加勒斯特第一次国际 ?共识是不要人为控制人口增长,提出 “经济发展 人口大会 是最好的避孕药”。 1984年墨西哥城第二次国际人 ?新共识,即: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项目对降低发 口大会 展中国家的生育率都是重要的。 1994年开罗第三次国际人口大 ?再次强调计划生育和出生控制,还突出强调通过 会 教育和社会经济流动性赋予女性权力的重要性。83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在近30年中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是降低人口 出生率的根本途径 主要原因 有两个 ?控制人口出生率仍必 要且有效 ?但单靠经济发展行不通。 ?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还受到人口增 长的制约。 ?生育率高低主要取决家庭养育子女成本; 控制出生率的关键是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刺 激性和强制性措施,来提高抚养子女成本 。措施?第一、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扩大女性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第二、提高各级正规学校教育的个人学习费用,特别是大学教育的 私人费用。 ?第三、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险制度。 ?第四、建立一套计划生育的奖惩制度。 ?第五、改善公共卫生医疗条件和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婴儿存活率。84 第五节 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绩效与问题 ?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人口增长过快会占用经济发展的资源。 人口数量过多 、增长过快带 来的主要问题 ?过多的人口使粮食供给相对不足。 ?人口过多会导致生态危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就业和教育的巨大压力。计划生育的作 用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将迅速膨胀,经济的快速 增长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现在步入低生育率阶段,出现了世 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即未富先老现象。 ?中国老龄化趋势如同发达国家,但经济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 要低得多。计划生育的后 果85 简单的人口增长模型?NT = N0 egT(设人口每年以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 人口增长曲线 方程 ?其中,NT表示T年总人口,N0表示初始人口数,g表示人口增 长率,我们假定它是一个常数。 ?中国开始真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若设1973年为初始年,那一年中国人口为8.9211亿,自然增 长率为20.89‰, ?中国人口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方程为: ? NT =8.89(T C 1973) (T ≥ 1973)1973年如果中国不实 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在2010年将会达到19.32亿, 比2010年的13.41亿增 加5.91亿人。?这么多人口将造成极大压力。 ?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十分必要的。86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 准生育一个孩子; 中国现行计 ?农村某些群众有特殊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 划生育政策 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 的基本内容 ?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 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87 ?在1950年代,马寅初提出要实行计划生育,但遭到批判而被全盘 否定,反而还鼓励生育。 ?1960年代初,城市开始进行计划生育试点。但文革停顿。 计划生育政 ?年,肯定了按“晚、稀、少”的生育政策。 策时间路线 ?1978年,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1980年开始,计生政策开始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收紧。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大致形成。88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一)中国人 口增长速度持 续减缓?韩国曾经实施过计划生育政策,但不是强制性的,人口增长 率下降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所致。?韩国人口控制政策只实施大约20年,到90年代就开始取消, 反而开始鼓励生育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从1980年代初以来呈下降趋势。(二)中国人 口占世界人口 比重逐渐下降?印度人口在1980年后20多年来,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89 四、一胎化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尔顿提出,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 汰的现象。 (一)人口素 质逆淘汰 ?将达尔文优胜劣汰论延伸到社会学领域,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科 技、法律、宗教、伦理等因素共同营造出一种环境,本应被社 会淘汰的弱者生存,应该被选择的强者却遭淘汰。 ?政策差别: ?中国城乡生育存在着很大差别 ?农村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可以合法地生第二 胎,并且超生成本远低于城镇居民。 ?政策规定:如果第一个孩子属非遗传性病患 者,还可以生第二胎。很多隐性遗传病患者 合法地生两胎,增加残疾人口比重。 ?如石化工业基地,环境污染等造成地区性初 生缺陷率增加,人口素质下降。与中国计划 生育政策无关。90?第一,发达与贫困 地区间生育率的差 异造成整体人口素 质逆淘汰 中国人口 素质逆淘 ?第二,遗传疾病患 汰 者生育率高而导致 小范围人口逆淘汰 ?第三,某些特殊地 区造成局部地区人 口素质逆淘汰 (二)人口老龄化?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 过程;把人口老龄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看作 一种静态的存在状态。 ?当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0%时,意味着处于老龄化状态。 ?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 达到13.26%,这个比重将以更快速度提高,在加速老龄化。 比较严重地区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年龄组0-14岁 15-64岁人口老龄化有 两种含义标准中国现状19531964198219902000200519.55 71.38200916.87 73.41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59.31 55.75 61.50 66.74 70.1565岁及以上4.413.564.915.576.969.079.7291 中国的未富先老?欧洲是典型福利国家,被誉为老年人天堂,这些先期进入老 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均GDP达到30000美元以上, 呈现“先富后老”,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 ?尽管这样,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仍然是这大难题。 中国的未富先 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为4000美元,按购买力 平价算,也远低于欧洲国家,呈现“未富先老”特点。 ?首先,老龄化会改变人口抚养比,增加政府和家庭的负担。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四二二”、“四二一”等倒金字塔 家庭模式,赡养老人负担沉重。 ?其次,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老化。 ?青壮年会相对短缺。人口红利将会很快转变成人口负担。欧洲先富后老中国人口老龄 化的问题92 (三)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反映的是婴儿出生时男婴与女婴数量上的比例关系,通常表示为 平均每100个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 ?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最严重的海南和 广东分别高达135.6和130.3。 ?根本原因是重男轻女、 “传宗接代”、男尊女卑观念。 ?农村的实际情况诱发农村家庭偏好男孩。如果让家庭自由选择子 女数量,性别比失调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 原因 ?直接诱因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基本情况下一对夫妇只准生 一个小孩,加上中国社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不少人便希望在 不违背国家政策情况下实现对男孩偏好。 ?医疗科技因素是造成男女婴儿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运 用B超等医疗科技选择性流产、引产, ?还有轻视女婴造成较高水平女婴死亡率及溺弃女婴现象等。93出生婴儿 性别比 五、政策建议?一胎化政策本来是权宜之计,可一实施就是两 代人之久。第一,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 ?首要的是要放松一胎化政策,允许不分城乡一 策 对夫妇可以生育两胎。?但也只是一个过渡,在不久将来应完全取消计 划生育政策。 第二,完善中国社会养老保 ?着手建立城乡全覆盖式的养老保险体系,到退 险制度。 休年龄都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 第三,严禁胎儿鉴别,避免 ?虽有禁止胎儿鉴别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管理中 婴儿比例失调。 存在着许多漏洞。 第四,将计划生育工作重点 ?实现人口质量对数量的替代。 转向提高人口素质。94 思考题:1. 什么是人口转变?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人口转变的哪个阶段?中国 处在哪个阶段? 2. 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死亡率比 发达国家还低的情形? 3.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为什么要高于发达国家?试用消费者均衡方 法来分析。 4. 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引起出生率的下降? 5. 伊斯特林人口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意义? 6. 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吗?谈谈你的观点。 7. 如何理解人口红利?(课堂作业) 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9. 中国一胎化政策取得哪些成就?长期推行将会带来什么不利后果? 10. 试分析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与中国老龄化的差别和问题。 11.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家,试从人口结构角度分析一下印度经 济发展的潜在优势。95 第七章 人力资源?哈比森(F. H. Harbison)曾说: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 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 政治组织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哈比森所谈的人力资源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从数量上 说?指具有一般劳动能力的人,即通常所说的劳动力;?数量方面的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造成大量的失业和就业不足; ?指劳动力素质,即指人力资本。 ?质量上的问题是指由于教育发展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低下。从质量上 说96 第一节 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亚当? 斯密将人获得的有用的能力看作社会资本的一部分。 ?马歇尔则认为:“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古典经济学家承认人的能力对经济生活有重要影响。 ?但古典和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更多地从人力资源意义上来理解。 假定 ?把劳动假定成同质、无差别、且是无限丰富,从事的是不需要技能与 技巧的简单劳动,这种劳动能力是天生的。 ?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因素,仅仅是劳动力数量而不是质量。 观点 ?资本只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本,投资是物质资本的增加; ?用于人自身支出则只是消费,无须像对待物质一样对人进行投资。 ?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积累上,认为物质资本决定经济发展。 ?进入19中叶,经济和社会背景发生剧烈变化,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无 法解释产出的更快增长。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兴起。97结论 问题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 舒尔茨(T. W. Schultz)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概念,1961年发表《人力资本投资》, 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确立。 ?舒尔茨坚决反对劳动同质而突出物质资本的观点, ?批评以往对资本概念的片面理解,指出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而且 还包括凝结在人体内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的身上,反映人的质量和能力的非物质资本。 ?与提高能力有关的支出属于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可获得收益, 这种投资形成的资本是人力资本。 结论 ?教育、改进营养和健康、迁移就业、降低生育率等各种提高劳动质量 的支出,是一种资本积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观点概念98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力资本理论在贝克尔(Cary S. Becker)等不断补充和完善下日臻成熟,该理 论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同。 ?(l)医疗保健和营养,影响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和精力; 后天能力 获得渠道 ?(2)教育和训练,包括正规、非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训练,它提高 一个人的生产技能。 ?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生产能力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直接的支出和 因接受教育和训练而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投资成本?因为这些成本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有关,所以被叫做人力投资。 ?后天获得的生产能力通常被叫做人力资本。人力投资 ?人力投资越多,人力资本存量就越大,这就如同物质投资的情形:投 资越多,物质资本存量也越多。99 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19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突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国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 观点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罗伯特? 卢卡斯(R.Lucas)认为,人力 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产率 最早贡献 ,而且其外在效应还会扩散到别的劳动 者卢卡斯 者身上,会从旧产品传递到新产品,因 而将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进而 实现规模收益递增。100 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舒尔茨看来,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一般认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1)关于外资利用。 问题: 1940-50 年代 ?一些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并未达到预想效果。 ?二战中遭受严重毁坏的西欧和日本,利用外资获得巨大成功。 ?同样的利用外资,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效果? ?在于这些国家人力资源存在着巨大差异。 ?西欧和日本在战争中物质资本损失严重,但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生产 技能的人民并没有被消灭。 ?资本吸收能力很高,一旦有物质资本可用,就很快前进。 ?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劳动者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 ?资本吸收能力低,大量外资并不能较快提高经济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仅增加物质资本投资不行,必须同时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使两 种投资平衡地增长。原因101 ?(2)关于余值增长率。1950-60年代,对增长因素进行经验研究。一致的结论 ?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的增长率,这两者的差额被叫 做余值增长率。导致经济增长快于 ?一是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作用, 投入增长有两个主 ?一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后者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要因素?(3)关于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教育年限与所获收入成正比变动关系。结论?在同一年龄组内,文盲的收入水平最低。 ?收入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水平,这间接地证明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劳动 生产率的增长。102 人的健康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4)关于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健康的人能够工作更长的时间,在体力、脑力,或者认知能力上 都更加充沛强壮,这直接提高了家庭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健康 影响 经济 繁荣 的四 种主 要机 制。 ?第二,健康的人可以享受更长寿命,更有动力为其教育投资。而大量研 究表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第三,更长的期望寿命促进了生产阶段的个人进行储蓄,这为经济投资 储备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后者进一步促进了收入和经济增长。更健康的 劳动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第四,更健康的人群意味着更低的死亡率,这降低了家庭大量生育的必 要性,从而导致更低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这种人口结 构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年龄人群的比例,而后者是人均收入和经济 增长的重要因素。103 第二节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 ?一、教育的形式与功能 对人力资本投资首先 ?包括对人身体素质的投资,即营养和保健方面的投资,这不仅有利于生 产能力提高和人力资本形成,而且也是发展目的之一。 ?教育(或培训)被认为是增进人力资本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因为教 育直接地促进人的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开发。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1)学校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 ?狭义教育只包括学校 一般是未开始参加工作的青少年,在学校正 正规教育,是典型的 广义教 规教育机构中接受系统教育。 教育形式。 育包括 三种 ?(2)非学校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成年人在非学校的正 规教育机构中接受短期、专门技术训练。 ?(3)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在任何教育机构之外的一种 学习方式。通常也叫边干边学。104但是 教育无疑具有双重的功能首先是一种消费品 其次是一项投资 ?为受教育者提供终身的文化上、精神上的满足; ?提高劳动者或未来劳动者赚取收益的能力。于社会而言?提高国民文化和文明程度,使社会和谐,增加人际信任; ?增进全体劳动者技能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1)有文化的人增加,社会信任度提高,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发生 的交易费用就会大大降低。?(2)女性接受教育后对社会贡献很大。增加生育子女的机会成本 和推迟结婚年龄,有助于降低人口增长率;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能为 教育的社会 家庭提供更好营养保健和文化氛围,利于子女健康、品德修养,能 功能 够提高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促进社会文明。 ?(3)教育能够使劳动力的流动性大大增加。 ?(4)教育使信息丰富,认识和判断力提高,政治参与度增强,有 利于一个国家与社会良好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105 二、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生产技能,从而增加了产出和收入,那么,这 种增加的收入就是他的教育收益。 ?一般说来,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收益就越大。?(1)受教育越多,年龄―收入曲线越高 ;反之越低。 ?(2)每条年龄―收入曲线都先升后降, 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 ?(3)随着教育级别提高,获得最初收入 的年龄变大,但起点收入在增加。?如果教育成本不随教育层级的上升而与 教育收益同比例地增加,那么,对这个 家庭来说,尽可能地让孩子受更多的教 育是有利的。106 教育决策 ?不仅仅只考虑经济因素,还有很多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也必须考虑。 ?但一般认为,经济因素是被考虑的主要因素。读书无用论 ?中国在改革初期曾出现过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很多人不愿 意读书,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轨过程中出现 的一个过渡现象?根源脑体倒挂:就是书读得多的人,还不如书读得少的人 的收入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脑体 倒挂现象基本得到纠正。 ?在中国出现大学毕业生起点工资还不如农民工高的现象, 是否是脑体倒挂的幽灵重现?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这种现象值得关注。但最近107 教育的收益? 教育的收益是预期的,必须对某级教育的未来收入进行贴现,然后与该 级教育成本进行比较。 ? V0=Et/(1+r)t?V0=t年收入的贴现值,Et=t年的教育收入,r=利率即教育 投资的机会成本。 预期收入公式?把n年的所有预期收入贴现值相加起来便可得到公式V??nEt(1 ? r )t t ?1108 教育的成本――由家庭负担的私人成本包括两个部分显性成本 (explicit costs) ?也叫做直接成本, ?包括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如学费 、书费与交通食宿等开支。 ?也叫做机会成本。 隐性成本 (implicit costs) ?指学生在上学期间放弃的收入,如果不上学而参加生产活动,本 来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年龄越大,受教育越多,放弃的收入越大,隐性成本越大。?一个贫穷孩子,即使上小学也有机会成本,因为很小时就可以为 家庭干活。这也是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预期子女读书期间发生的一切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贴现为现值。 ?n年全部成本贴现公式为:G? ?nCet ? Cittt ?1 (1 ? r )??nCttt ?1 (1 ? r )?G为n年全部成本贴现值。 ?Cet为t年的显性成本,Cit为t年的隐性成本。109 家庭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 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 决于贴现收入与贴现成本 的关系。?如果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 ?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进 行。?指贴现成本之和与贴现收益之和相等时的贴现率。 常用方法 ,是计算 内部收益 率 ?反之,如果贴现成本大于贴现收入,投资就不值得进行。t t ?1 (1 ? i )?nEt ? Ct?0t ?1 (1 ? i )?nEtt? ?nCt(1 ? i )t t ?1?如果教育投资内部收益率在所有各种投资中是最高的 把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与其 ,这个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就是最优的; 它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 ?否则,对教育的投资是不合算的。110 国家的教育收益成本比较 ?私人成本―收益分析完全适用于社会成本―收益分析,区别 ?只是一个国家考虑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角度与私人不一样,作出的最优 教育投资决策与私人是不同的,而且可能是矛盾的。原因?因为私人收益可能大于社会收益,而私人成本可能小于社会成本。?(1)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 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是合算的。在发展 中国家 ?(3)发展中国家各级私人教育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收益率。 更是常 ?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补贴很大。 常存在 ?但发达国家中等教育收益率私人高于社会,高等教育收益率私人低于社 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一般免费,而大学教育大部分由自己负担。 ?(4)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收益趋向于递减。基本原因是,受教育劳动 者不再稀缺,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获得竞争性工资或较少的垄断差价。?(2)尤其是在教育落后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在各级教育中是 最高的。初等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其初等教育收益率最高。111 不同收入组国家教育收益率的平均估计(1980年代)(%)社会收益率 初等教育 低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 家 中高收入国 家 高收入国家 世界平均 23.4 18.2 14.3 -20.0 中等教育 15.2 13.4 10.6 10.3 13.5 高等教育 10.6 11.4 9.5 8.2 10.7私人收益率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35.2 29.9 21.3 -30.7 19.3 18.7 12.7 12.8 17.7 高等教育 3.5 18.9 14.8 7.7 19.0112 三、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状况与问题?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大大快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成绩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支出占GDP中的比例大多上升 ?各级教育入学率显著上升,并且比高收入国家上升得更快, ?但与美国和英国相比,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重都要低得多。 差距 ?但中学和大学入学率仍然比高收入国家低很多, ?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这一基本状况。113 部分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国名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坦 2.8 1.7 1.7 2.0 1.1 2.6 -4.4 3.5 2.9泰国墨西哥 埃及 阿根廷 马来西亚 伊朗3.52.4 4.8 3.5 4.4 2.93.44.7 5.7 2.7 6.0 7.53.64.0 4.9 1.1 5.4 4.15.44.4 -4.0 6.2 4.44.04.8 3.7 5.5 4.7 4.8巴西美国 英国2.96.5 5.33.66.7 5.64.65.3 4.94.74.8 4.55.05.7 5.6114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毛入学率毛入学率(占相应年龄组的百分比) 小学 1 109 102
69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75 104 103115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一)数量发展较快,质量还比较低下表现 ?教育质量或教育效率还比较低。 ?发达国家的小学幸存率达到100%,而发展中国家在10-90%之间, 而且低收入国家更低。 教育效率 可用辍学率 、复读率和 师生比等衡 量?发达国家的小学复读率是零,而发展中国家的复读率却相当高,布 隆迪甚至高到三分之一,即三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复读生。?发达国家的小学师生比都比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师生比却比较高 ,像马拉维和中非甚至高到90以上,即90多个学生有一名教师, 这一师生比不可能有很高的教学质量。 ?发展中国家的教师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受到的教育和培训也要少得多 ,因此老师的素质也比较低。116 发展中国家教育效率指标比较小学幸存率(读到小学五年级人数占 一年级学生的百分比)男 生 1991 低收入国家 布隆迪 中非共和国 下中等收入国家 突尼斯 印度尼西亚 上中等收入国家 乌拉圭 墨西哥 高收入国家 芬兰 韩国 瑞典 100 99 100 100 98 100 100 100 100 100 98 100 1 0 0 0 0 0 15 26 10 96 35 93 94 98 71 96 95 8 5 6 3 15 28 94 34 96 92 77 78 96 94 9 4 6 3 18 19 65 24 59 61 58 22 65 57 33 26 34 27 52 90 2007 女 生 08年小学复读率 (小学复读人数占 入学人数的百分比 ) 男生 女生国名2008年 小学师 生比117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 ?(二)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发展中国家近70%的儿童生活、就学在农村,中小学辍学率高和高 等教育不发达,80%以上的入学者将会在农村度过一生。 ?由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与农村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但中小学教育很少向学生传授农村发展所需知识、技能和思想。 ?发达国家中,中小学辍学率低,大部分人将继续读书,中小学特别 是小学把重点放在为升学打基础这一点上是恰当的。 ?大学按照发达国家模式建立起来,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安排 等很少考虑是否符合本国需要; ?教育的评价,按国际学术标准而不是依据对国家的贡献。 ?毕业生不得不接受的工作与所受教育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学物理 的当秘书,学数学的开出租车之类事情比比皆是。中小学教育 全盘照搬发 达国家的教 育体制则是 不恰当的。大学教育: 课本知识不 能适应职场 需求118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 ?(三)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严重?初始教育不均和收入增长减慢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在发展中国 家,教育不 平等的现象 越来越突出?教育基尼系数来教育分配不平等状况,由入学率、资金和成绩数据 综合计算,并将不同群体和不同时间受教育情况考虑在内。?系数最小值为0,代表完全平等;最大值为1,代表完全不平等。 ?韩国教育基尼系数降低得最快,印度下降得最慢,哥伦比亚、哥斯 达黎加、秘鲁和委内瑞拉缓慢上升。 ?贫富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入学率,在印度,最贫穷和最富裕的 人口组别之间教育差值达到10年之久。 ?社会排斥使处于社会主流之外的人群不易接受到教育,辍学率往往 发生在受排斥的人群中。 ?男孩和女孩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与发展水平 、战争、贫 富、性别、 社会歧视等 联系119 印度和韩国的教育不平等情况 1990年 ?印度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2.95年。 ?韩国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0.04年;而且教育分配也平均得多,洛伦兹 曲线较印度要平得多,基尼系数只有0.22。120 教育基尼系数与人均教育年数关系 85个国家1990年 ?受教育年数越长的国家,基尼系数就越小;反之,受教育年数越少的 国家,则基尼系数越高。 ?受教育年数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高收入国家。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性 ?公平的人力资本分配对于经济增长 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保证穷人更平等地接受教育,有利 于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发展。 ?比较平均,比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 家要平均得多, ?但比发达国家还是低一些。121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 ?(四)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教育的需 求 ?主要由收入和成本决定,如果贴现收入大于贴现成本,对教育的需求 就增加 ?反之,当贴现收入小于贴现成本时,需求减少。 ?主要是导致教育的私人收益远高于私人成本的因素 ?受教育年限越 来越长,预期 私人收益比教 育成本以更快 比例增长 ?一方面,一个人受教育越高,未来赚取的报酬就 越高; ?另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大、中学教育尤 其是大学教育实行免费或近似免费,个人教育支 出并不随教育年限增加而增加多少。刺激教育 需求的因 素?对于一个家庭,让孩子尽可能多受教育是最优决策。 ?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增长的原因所在。122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私人收入和成本123 知识失业的过程也是教育深化的过程?在发展中国家往往由公共部门决定,由于社会公众的压力,政府在 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不努力满足这些要求。 ?教育深化(educational deepening):教育的供给一般是被动地 适应教育的需求。面临无限的教育需求,在财力许可范围内不得不 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结果是教育发展异常迅速。 ?教育数量的扩张必须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否则,教育投资 效益就会下降。 ?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被分 割为现代正规部门和传统非正规部门。教育的供给教育供给过 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愿意在非正规部门就业,都挤在正规部门寻找 工作,而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是有限的。 ?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随着教育迅猛发展,学 校培养的知识劳动者人数超出现代部门所能够提供的新就业机会, 导致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124 教育过度现象over-education?现代部门就业机会有限,怀才不遇者只好寻找低一级工作, ?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从事原由较低者从事的工作。 ?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要而言,出现教育过度。 ?为了免遭失业的危险,要增加教育, ?就业状况的每一次恶化就要求扩张一次正规教育。 ?某级教育作为一个终点变得越是无利可图,这级教育的需求扩张得 就越迅速,对政府扩大该级教育的投资所施加的压力就越大。教育过度知识失业助 长了教育进 一步扩张 难以置信的 现象?教育的过度发展与知识失业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 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个人 国家 ?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之中,这是人力 资源的严重浪费。 ?教育过度发展耗费了国家的大量物质资源,如果把这部分资源用于 别的地方,可能产生大得多的效益。125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问题 ?(五)智力外流brain drain?加拿大格拉贝尔(H.Grubel)定义?智力外流:指高技能者的迁移,在一国接受教育和训练而在另一国居 住和工作。?技术移民对小国的影响非常大,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关键性专门人才的 供给。 ?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其中,圭亚那的智力外流最为严重,70%以上 的大学毕业生迁移到了美国。后果?中国的智力外流问题也很严重,年间,中国有58万人出国 留学,学成归国的仅有15万人,回国率仅为四分之一。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派出100多万人出国深造,学成回国的越来越多 ,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上升。126 国际净移民问题 ?国际移民不完全都是高学历人才的国际流动, ?在发展中国家流出人口最多是墨西哥,主要流到美国。 ?流入最多的是美国,主要的移民来自墨西哥。国名 低收入和中 等收入国家 墨西哥 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孟加拉国 净移民人数(千人) 325 - -960 - -900 -500 240 - - - -700 高收入国家 美国 西班牙 加拿大 英国 德国 法国 澳大利亚 国名 净移民人数(千人) 08
91 89 948 930 761 641127 国际移民的效果 积极的一面?首先,从 全球观点 看 ?每个人在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最大的地方工作,全 球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专业 技术人员流到富国,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比在国内 高,增加了全球经济福利。 ?竞争经济,并未因技术专家迁出而受损。 ?收入与其边际产品相等。移民迁到别国后,减少 了迁出国产出,同时也放弃相等数量的国民收入 ,两者相抵,迁出国并未因此而受损。西方正统经 济理论的说 ?其次,从 迁出国角 法, 度看 国际移民是 件好事?迁出国还会得到许多收益,如移民常给国内亲属汇款、向国内 捐款;?移民与国内密切联系有助于国际间文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 作。128 国际移民的效果消极的一面?首先,即使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从中受益更多的是迁入 国,而非迁出技术人才的发展中国家;?其次,边际产品等于工资的假定是建立在个人支付他们全部教 育成本这一基础之上的。 在发展经济 ?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成本很大部分由国家负担,教育 学家看来, 层次越高,国家开支越大。 发展中国家 ?人才迁往外国,迁出国就损失人力资本。智力外流将 极为不利?此外,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市场也不是竞争性的,而是垄断 性的,主要由政府部门雇佣这些专门人才, ?人才创造的边际产品就会超过收入,这些人才流出国内时,损 失的产出将大于节约的收入。129 “内在的”(internal)智力外流 ?智力外流还表现为国内科学家、工程师与大学教师等眼光向外的倾向。?外在的(external)智力外流 托达罗 ?内在的(internal)智力外流 ?身体和脑袋都迁往国外 ?身体留在国内而脑袋迁往国外?内在的智力外流在发展中国家,甚至更为普遍、更为严重。 ?往往不去研究国内迫切的问题,而把注意力转到国际最先进。 ?托达罗认为,内在的智力外流倾向已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的全部的教 育和学术研究机构。 ?如医生潜心研究尖端的心脏病,而把地方常见病作为次要专业; ?建筑师只热心于国家纪念碑和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对低成本住房、学 校的设计却漠不关心等。后果130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与结构 ?一、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人口迅猛增长引起劳动力供给快速增加,超过经济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一)失业 和就业不足 问题严重?(1)公开失业率高。 ?(2)就业不足现象特别严重,主要呈现出隐蔽性失业,在农村最 为普遍,被称为剩余劳动力。 ?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特别农村劳动者,很难在正规部门找到拿薪水 的工作,不得不在农村和城市非正规部门自谋职业。 (二)自营 职业普遍 ?发达国家自谋职业者多是高报酬的专业人士,律师、合伙人等; ?发展中国家的多是街头小贩、个体店、家政服务等非专业性。收入 没有保障,朝不保夕,大多处于半失业状态。 ?大部分工作儿童是在自己家庭里从事无报酬的经济活动。 (三)儿童 参加工作的 比例较高 ?只工作不学习的全职童工,收入越低的国家,比重越高, ?低收入国家的童工在自己家里从事非家务性质的劳动比率较高, ?上中等收入国家的童工很大一部分是家庭以外雇佣,131 发展中国家童工基本情况 7-14岁工作的儿童占百分比 总数 40.8 06
18.5 31.1 27.2 18.2 10.1 13.3 30.5 16.4 14.8 69.5 83.6 85.2 2.0 5.4 4.1 18.8 .02 22.8 79.2 94.5 73.1 69.4 61.9 28.2 30.6 38.1 71.8 1.7 6.3 56.3 2.4 4.4 0.9 95.8 84.1 42.8 只工作 不读书 读书兼 工作 自雇和他雇的儿童占百分比 自我雇 佣 挣工 资 无报酬家 庭劳动国名调查 年份低收入国家 埃塞尔比亚 塞内加尔 坦桑尼亚 下中等收入国家 危地马拉 蒙古 菲律宾上中等收入国家阿根廷 多米尼加共和国 墨西哥 巴拿马 07 200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洲笑中国发展中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