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孙甲乙双方权利和义务能不能有产业权不是同一村的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优秀课件:文言文阅读-共享资料网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优秀课件:文言文阅读
课标版语文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一、(2015课标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 有所更,不然必败。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和 末 高 丽 入 贡 使 者 所 过 调 夫 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 论 同 苏 轼 奏 贬 蕲 州 安 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 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 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 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 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 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 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 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纵论天下 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 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 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分)(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分) 一、 1.? 答案 A 欲断句,先明其意。“高丽入贡使者”句意不通,排除C、D; 由于主语承前省略,可知“(宰相)被贬至蕲州安置”的表述错误,排除B。2.? 答案 D 太子只能有一个,所以“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不正确。3.? 答案 B “杀二宦者”不正确,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4.?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 为此而死。(译出大意给2分;“帝”“苟”“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 功的可能。(译出大意给2分;“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 (1)帝:名词用作动词,称帝。苟:连词,表假设,如果。死:为之死,“死”的为动用法。(2)不吾索:即“不索吾”。面责: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庶或:大概,或许。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蔡不听。孙傅升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 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 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贬谪他安置在蕲州。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论议虽然偶尔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 受到指责实在过分,许翰也被罢黜。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 任兵部尚书。呈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原因,孙傅说:“祖宗 的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年间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年间的 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 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 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军队败退,士兵们掉进护龙河中,尸体把护龙河都 填满了,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 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 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 不遣送。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 十几个死囚,把他们的首级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 送出,京城人争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 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 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 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拼死跟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 二、(2015课标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 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 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 周 师 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 忻 等 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 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 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 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 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 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 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 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 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 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 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 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 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 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 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 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 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 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 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 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 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5分)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5分)二、1.? 答案 D 据文意,开头应断为“会周师定淮南”,且下句“所住白土 村”为“所”字结构,不宜拆分,据此排除 A、B;中间句断为“数见军旅护 t 儿”讲不通,且“护儿”应为“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的主语,据此排 除C。 2.?答案 C “长子”以及“最年长的儿子”不正确,均应为“嫡长 子”。 3.? 答案 C “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不正确,无 因果关系。4.? 答案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译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 对一处给1分)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 下,还能再说什么呢!(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 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军旅:战事。咨怨:叹息怨恨。游幸:皇帝外出巡游。(2)凶逆:指凶恶悖逆之人。王室:朝廷。泉壤:黄泉之下,地下。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 抚养,多有慈爱的训导。来护儿自幼卓越出众,刚开始读《诗》,就丢下书 感叹道:“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为国家消灭贼兵来博取功名!”众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他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适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 交兵的战场,经常能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感慨,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 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陈国之战之中,来护儿立有 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物品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被改任为瀛州刺 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 百姓留恋挽留他,许多天都不能出境,赴京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前 后有几百人。 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你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 你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巡游江 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在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你如今就该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物品两千段,还有牛、酒,让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还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 一整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又要巡游江都, 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 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 今巡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 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天不召见他。 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来护儿才被召见,(炀帝)对他说:“你竟然有这样的意 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也就不敢再说了。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 时,十分忌惮来护儿。这一天早晨(来护儿)将要朝见(炀帝)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现在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现在已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 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 呢!”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诺言,交往诚厚,把财物名利看得很轻,不 置办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他)就说:“这难道 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他善于安抚士兵,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 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三、(2014课标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 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 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 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 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 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 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 酒 权 留 史 馆 修 撰 以 下 之 休 烈 恬 然 自 持 殊 不 介 意 代宗即位,甄别 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 亲 贤 下 士 , 推 毂 后 进 , 虽 位 崇 年 高 , 曾 无 倦 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 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 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 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属文:撰写文章。 践祚:帝王即位。 励精:专心致志。)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 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 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 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 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 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 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5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5分)三、1.? 答案 C 励精:振作精神。 2.? 答案 D A.“史馆修撰”是唐代官职名,不能断开。B.“恬然自持” 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不能断开。C.兼有A、B的错误。 3.? 答案 A 于休烈并没有直言不讳地回答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而 是举禹、汤之例,委婉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t 4.?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 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礼贤下士,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但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解析(1)罪:归罪。兴:兴起。勃:蓬勃。规:改正。(2)亲:动词,亲近。推毂:比喻推荐人才。崇:尊贵。曾:竟然,却。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于休烈性情正直诚实,机敏聪明。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 考中进士科,授职秘书省正字。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任中部郡太守。正值安禄山叛乱, 肃宗即位,于休烈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 城,振作精神听取采纳臣下的建议,曾经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 要记录下来,这才是良史。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呢?”他回答说:“夏禹、 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德之君,不忘纠正过错,臣深表庆 贺。”当时中原动荡倾覆,典章散失殆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于休烈上奏 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一部也没有保存下 来。希望交付御史台审问勘查史馆的有关官员,令府县招致访求。有人另 外收存《国史》《实录》的,若送到官府,重金购回并从优奖赏。”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城,此时进入东京,至此将他家收藏的 《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 《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赏。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 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被累封至东海 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两石的积蓄。他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礼贤下士,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但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于休烈酷好古籍, 手不释卷,直到临终。他于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于休 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帝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 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谒者内常侍吴 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儒士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四、(2014课标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 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 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 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 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 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 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 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 是 时 青 宫 旧 奄 刘 瑾 等 八 人 号 “八 虎” 日 导 帝 狗 马 鹰 兔 歌 舞 角 抵 不 亲 万 几 文 每 退 朝 对 僚 属 语 及 辄 泣 下郎中李梦阳进曰: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 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 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 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 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当:承担。临:面对。 著: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 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 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 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 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 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5分)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5分)四、1.? 答案 D 著:登记。 2.? 答案 C 应在“刘瑾等八人号‘八虎’”后停顿,排除A、B;“文每t 退朝”与“对僚属语及”间应停顿,排除 D。3.? 答案 B “着手压缩编制”不正确,韩文是户部尚书,只能呈上奏章, “力请裁汰”,而没有权力压缩编制。 4.? 答案 (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 文尽力相争才停止。(译出大意给3分;“民业”“乃”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帝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译出大意给3分;“偕”“疏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民业:民众的产业。乃:才。(2)偕:一道。疏入:奏章呈进。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一职。出任湖广右参 议。有一个朝中权贵督察太和山,贪污公费。韩文竭力阻止他,用其财政盈余换取一万石小米,准备用来救济借贷。九溪当地的酋长和邻境因争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晓谕,双方都称服。弘治十六年被授予南京兵部尚书。 当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韩文请求先发三个月军饷,户部感到为难,韩文 说:“救灾荒如同救火,若有罪,我自愿承担它。”他打开粮仓发放粮食十 六万石,米价最终平定下来。第二年被授予户部尚书。韩文稳重平和,平时 谦卑,但面对大事,刚毅果断,从不屈服。武宗登上皇位后,赏赐和修墓、大 婚等费用,需要白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供应不起。韩文请求先打开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这样做。 韩文说:“国库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外,其余分别发放银钞,这样稍微增加 内库及内府的钱,同时借功臣权贵的庄田税,又下令把承运库官员核实积存 的金银,登记在籍,并且去掉不急的费用。”按旧制,监局、仓库官员不超过二三人,后来渐渐增加,有的仓库达十余人,韩文竭力上疏请求裁员淘汰。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 争才停止。韩文掌管国家财政两年,竭力遏制权贵,权贵们非常痛恨他。在 当时青宫旧阉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他们每天引诱皇帝走狗跑马、放 鹰猎兔、唱歌跳舞、摔跤游戏,致使皇帝不理国事。韩文每次退朝后,就对 下属同僚说起这些,总是止不住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韩公您如果能在 此时率诸位大臣坚持抗争,除去‘八虎’(就)容易了。”韩文捋着胡须,耸耸肩膀,神情毅然而坚定地说:“好。 这样做即使无济于事,我也这把年纪了,死也值得了,不死,也不足以报 国。”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帝惊哭不食,刘瑾 等人大为恐惧。刘瑾非常痛恨韩文,每天派人监视,尽力搜索韩文的过失。过了一个月,有人给国库进纳假银,于是,刘瑾抓住这事治了韩文的罪。(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并免官。刘瑾愤恨难平,又以遗失部籍的罪名,逮捕韩 文下狱。数月后获释,罚一千石米运送到大同。不久又一次罚米,致使韩文 家业荡尽。等刘瑾被诛杀,韩文才恢复官职,后来退休。嘉靖五年韩文去 世,享年八十六岁。 五、(2013课标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 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 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 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 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 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 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 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 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K罢,倪岳代K,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 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 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 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 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节选自《明史? 马文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景泰二年进士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登:升职。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D.勒石纪之而还振:救济。勒:铭刻。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 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 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 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 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 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 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5分)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5分) 五、 1.? 答案 A 登:考中。 2.? 答案 B ②侧面表现马文升恪尽职守;③是对太子的劝导;④表现马文升忧民之情。3.? 答案 D “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不正确。原文最后 一句话意为“大盗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舍之而去”。 4.? 答案 (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 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1)耆硕:年高德劭。推心:诚心诚意。(2)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外貌奇伟卓异,多力气。考中景泰二年进士,授官御史。先后巡视山西、湖广,刚直不阿的品格很显著。成化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平定满四之乱,记功晋升左副都御史。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亡百 姓,政绩很显著。这期间于黑水口击败贼寇,又于汤羊岭击败贼寇,刻石记 功而还。晋升右都御史,总管漕运。淮、徐、和发生饥荒,调拨十万石江南 的粮食,五万两盐价银救济百姓。孝宗即位,召拜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 马文升上书议论十五件事,都经讨论而施行。皇帝在藉田耕作,教坊用杂戏 进献。马文升严正地说:“新天子应当懂得农事艰难,要这些干什么?”皇 帝马上责令撤去。第二年,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像以前一样提督团营。天 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时在边塞窥伺。马文升严格查核 众将校,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 奸邪之人非常怨恨,夜里拿着弓箭在马文升门前窥伺,有的人写诽谤的文书 射入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担任兵部尚书十三年,尽心军务,对于屯田、马 政、边备、守御,多次分条上奏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应当说的,即使不属于自己的职分,也言无不尽。曾经认为太子年满四岁,应当早日教导,请求选择醇厚谨慎年高德重熟知书史的人,抚养 扶持,所有的言语行动都用正道来教导。山东长久干旱,浙江及南畿发生水 灾,马文升请求命令有关部门赈救抚恤,训练士兵以防备意外。皇帝都认真 地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帝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 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K被罢免,倪岳代替屠K,倪岳去世 后,用马文升代替。 南京、凤阳狂风暴雨毁坏房屋,拔起树木,马文升请求皇帝减少膳食,撤去 音乐,培养仁德减少过失,驾临御前讲席,杜绝游宴,停止不紧急的事情,停止 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不久,又上奏吏部职掌十件事。皇帝都褒奖采纳。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由宦官把持,马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请求离职,皇帝同意了。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 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有文武之 才,长于随机应变,朝廷重要决议往往等他决断。功劳在边防重镇,外国都 听到他的威名。尤其重视气节,为人品行方正,正道直行。去世后过了一 年,大盗到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这里,舍之而离去。 六、(2013课标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 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 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 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 “昔西汉 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 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 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 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讠,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 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讠管内构求讠过失。讠密疏自陈,乃贬揆莱 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 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 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 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 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 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 李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C.深昧求贤之意也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属:撰写。 昧:冒犯。 恣:任意。 代:世世。)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 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 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 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 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讠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 其果。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漂泊十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5分)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5分)六、1.? 答案 C 昧:违背。t2.? 答案 A ④⑤表现了李揆罢相后,仕途遭遇坎坷,不属于“深受朝廷器 重”。 3.?答案 C 据原文“同列吕讠,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 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可知,选项中“他嫉妒吕讠地位超过 自己”不正确。4.? 答案 (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 州。(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滞:停留,停滞。引进:推荐。(2)稍薄:稍有轻慢。迁徙:搬迁。者:的地方。 [参考译文] 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而在郑州定居,世代是仕宦之家。他年少时聪 明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上书朝廷。皇帝下令中书省 考试他的辞采文章,提拔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经因为主管部门科举录取士人时,大多不考查实际能力,只是在考试时严加防范。搜查考生们夹带的书册,大大违背了求取贤才的本意。他在审阅进 士文章时,然后召来贡士对他们说:“大国选拔官员,只求得到贤才,经典书 籍都在这里,请你们随意查阅。”从此,几个月之内,美名传到皇帝那里。 从此以后他深受恩宠礼遇,于是得到重用。当时京城盗贼很多,有人在大街 上杀了人把尸首扔在水沟中。李辅国这时正专横跋扈,奏请选派五百名羽 林骑兵作为巡逻之用。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用南北军相互统领,所以周 勃派南军进入北军,终于安定了刘氏天下。 本朝设置南北衙门,文武区分,以便相互监视。如今用羽林军取代金吾兵警 卫巡夜,突然发生非常变故,将怎样制止?”皇帝于是下诏否定了李辅国选 用羽林兵的请求。李揆担任丞相,决断政事直言进谏。虽然见识十分广博、言辞动听,但生性热衷追求名利,深受舆论的谴责。加上他的哥哥(李皆)当时本有声望,却一直担任闲散的官职,始终不被李揆举荐进用。同僚 吕讠,地位声望虽与李揆相差悬殊,但处理政事的才能却在李揆之上,被 免去宰相后,由宾客出任荆南节度使,名声非常好。李揆担心他会重新入朝 拜相,于是暗中指使本部门官吏到吕讠管辖区域内搜求他的过失。吕讠 暗地里上疏为自己陈情,皇帝于是贬李揆为莱州长史同正员。李揆被贬 官之后,过了几天,他哥哥改授为司门员外郎。过了多年,李揆遇赦被移任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掌握政权,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 李揆自恃门第和名望,因为元载出身寒微,内心很看不起他,拒不接纳,反而 对苗晋卿说:“出身高贵的人不被任用,獐头鼠目的人却来求官。”元载深 怀怨恨。等到元载登上相位,趁着李揆应当迁官之机,于是上奏任命他为试秘书监,到江淮一带养病。这之后,没有俸禄,家境又陷入穷困,妻儿百口,靠乞讨为生。他漂泊各郡,长达十五六年。如果当地刺史稍有轻慢,就又迁 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诛后,朝廷任命李揆 为睦州刺史,(后来)召入朝拜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受到卢杞的憎恨。德 宗在山南,命令李揆充任入吐蕃会盟使,加授左仆射。出发到达凤州,因病 去世,时为兴元元年四月,终年七十四岁。? 高考201520152014201420132013试卷选文 出处课标Ⅰ《宋史? 孙傅传》课标Ⅱ《北史? 来护儿 传》课标Ⅰ《旧唐 书? 于 休烈传》 文言 实词课标Ⅱ《明史? 韩文传》课标Ⅰ《明史? 马文升 传》课标Ⅱ《旧唐 书? 李 揆传》 文言 实词 筛选 信息 文意分析 与概括 文句 翻译涉及 考点断句断句文言 实词 断句文言 实词 筛选 信息文化 常识 文意分析 与概括 文句 翻译文化 常识 文意分析 与概括 文句 翻译断句文意分析 与概括 文句 翻译文意分析 与概括 文句 翻译文意分析 与概括 文句 翻译 一、选文特点 近三年,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文全部是历史人物传记,选文偏重于“二十四 史”。传主或忠诚机敏,或刚直敢言,或修身爱民,或厚德善政,忠臣良将、 孝子贤士、隐士节侠等是选文关注的重点。二、考查形式文言文阅读在题量、分值上一直比较稳定,三道单选题,一道翻译题,共19 分。 三、考查内容2013年以前考点一直比较固定,即文言实词、筛选信息、文意分析与概 括、文句翻译四个考点;2014年将“筛选信息”改为“断句”;2015年更是 用“文化常识”替换了“文言实词”的考查。文言文备考,要以文言实词的积累、文句翻译为重点,全面落实《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点突破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物传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史料;从文学 的角度看,人物传记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灵活 多样的写作技巧。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学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苏 武传》《张衡传》便是人物传记,且要求学习时在读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 人物形象,体味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遭遇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要抓住这 些词语去串联传主一生的经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表明时间的语句如:赵惠 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蔺相如者,……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既罢,归国,……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 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 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 “谪”“罢”“黜”等。同样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表明蔺相如官 职升迁的语句如: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相如既 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 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所说的“五个W”指的是五个用“W”开头的英语单词:Who――什 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Where― ―什么地方,几个地方;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Why――为什么发生,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这“五个W”如同记叙文的五要素,人物传记是由几件这样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弄清这“五个W”, 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写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 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 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的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 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写祖 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 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一贯如此,始终如一的个性。他 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 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 描写。 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 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挞。 总之,阅读人物传记,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味作者态度。考点一级为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 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 本及考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如下: 爱 从 过 举安 殆 何 绝被 当 恨 堪倍 道 胡 克本 得 患 类鄙 度 或 怜兵 非 疾 弥病 复 及 莫察 负 即 乃曾 盖 既 内朝 故 假 期乘 顾 间 奇诚 固 见 迁除 归 解 请辞 国 就 穷去属 相 阴劝数 谢 右却率 信 再如说 兴 造若私 行 知善素 幸 致少汤 修 质涉涕 徐 治胜徒 许 诸识亡 阳 贼使王 要 族是望 宜 卒适恶 遗 走书微 贻 左孰悉 易 坐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 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 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 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 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1)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 “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2)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 “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 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3)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 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4)所谓词的假借义,是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 义。如“而”原意为“颊毛”,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 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典例1 下面对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名望、名声)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说明白)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著名、闻名)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字)? 答案)D “名”的后面有宾语“之”,所以“名”应为动词,可解释为t“取名,命名”。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比较文后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 一项是? (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 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 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 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 非攻》) ①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②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③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④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A.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辩”字相同 B.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辩”字不同 C.两个“非”字相同,两个“辩”字也相同 D.两个“非”字不同,两个“辩”字也不同 ? 答案B 辨析多义词有一种方法,就是看该词在句子中是什么性质,与什么词搭配。①②中涉及四个“非”,未加点的两个是名词,解释为“不对 的、不合理的”。加点的两个“非”都是“指责、批评”之意,第二个“非”后省略了代词宾语“之”。第一个“辩”意为“区别”,名词;第二个“辩”意为“分辨”,动词。 [参考译文]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大家一定认为 这个人不知黑和白的区别;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大家一 定认为这个人不知苦甜的区别。今天有人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 他;有人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他,说他是道义的。这能说知道辨别道义与不道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一词多义题解题方法 1.抓住词的本义,进行推衍联想。 例如“亡”,《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 “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推衍联想出“物的丢失”和“人的死 亡”。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如“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 了,如“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 祈父》)。 由个别到一般,如“末”,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由实到虚,如“果”,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因果引申,如“没”,由潜入水中引申为“隐没、消失”。3.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对点演练1.下列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沛公则置车骑 B.乃令张良留谢 C.樊哙从良坐 D.毋内诸侯 置之坐上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因击沛公于坐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答案D A.置:放弃;放置。B.谢:辞谢;感谢。C.坐:坐下;座位。D.内:t接纳。 2.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B A.喜欢,爱好。B.爱惜,吝惜。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t“爱”意义相同。C.爱慕,欣赏。D.爱护。 3.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鄙远C.孔子鄙其小器)B.先帝不以臣卑鄙D.鄙人不胜感激 ? 答案B A.以……为边邑。B.庸俗,浅陋。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t中的“鄙”意义相同。C.轻视。D.自谦之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 答案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tA ①确实;②确实;③如果,果真;④如果,果真。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 ? ?②人至察则无徒 ?③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 ?④乘人之危)?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t5.? 答案 B ①了解,弄清楚;②明智,精明;③趁着;④趁着。 2.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词语古今意 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情况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误当 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理解,从而造成失误。如“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中的“形”和“成”,“形”是名词,作主语,“形势”的意 思;而“成”是动词,作谓语,“形成”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形成” 是一个词。 (1)词义扩大 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或原有词义之外,获得了新的意义和用法,适用范围 或所概括的内容扩大了。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牛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 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 甘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 “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泛指 “一般的大江大河”。 (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表示范围缩小 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3)词义转移 即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 “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 “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4)词义弱化 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相对弱化;“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 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 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 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差,含 贬义;“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 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 换用“少”,“足”现已换用“脚”。 典例3 下面加线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赢得仓皇北顾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B.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 答案C 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而曲解文意;绝对不能从字面来猜测,应该根据不同语境来推断词义。A.亲戚:古义,父母、兄弟 及亲人;今义,旁系亲属。B.初一:古义,刚开始;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C.仓皇:匆忙而慌张。D.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和猪等牲口;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古今异义词题解题方法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 “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 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义。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义; 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义。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 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的含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总之,这类词语不多,除了归纳记忆外,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和上下 文的文意准确推断出其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 对点演练1.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不然,籍何以至此)C.所以遣将守关者D.再拜献大王足下1.? 答案 B A.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 关系。B.何以:为什么。C.所以:古义,t ……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 词。D.再拜:古义,拜两拜,表示敬重;今义,再拜一次。 2.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2.? 答案 D A.不忍:古义,不能容忍;今义,心理忍受不了。B.亲戚:古义,父 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 宣言:古义,公开扬言;今义,宣告,声明。D.恐惧:惊慌害怕。t3.下列加线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叶叶相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 答案 B A.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 B.道路: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C.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 义,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D.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 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t 3.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和借用的现象。通假字 主要有两种类型:(1)音近相通类①同音通假字,如“蚤”通“早”; ②双声通假字,如“胡”通“何”; ③叠韵通假字,如“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通“伸”。 (2)形近相通类 ①形声字与声旁通假,如“禽”通“擒”; ②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如“拒”通“距”。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 典例4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答案D A.“颁”通“斑”,斑白。B.“涂”通“途”,道路;t“莩”通“殍”,饿死。C.“直”通“只”,只不过。 典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 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 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 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A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 (节选自《宋书? 郭原平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禀:赐予 闲:熟习直:报酬爨:做饭 ? 答案A A.“禀”的意思应是“秉性、天性”,现代汉语中有“禀赋”一词。B.“闲”同“娴”,解作“熟习”。C.“直”同“值”,解作“价格、报酬”。 D.“爨”,灶,烧火做饭。如“迨祖父异爨”。(《项脊轩志》) [参考译文]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品德宽厚,赡养父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 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 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 里人一同挨饿,总是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 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 一冬一夏。郭原平父亲的丧事办完后,他自己建了两间小屋,把它们当作祠 堂。每到过年过节祭祀的时候,在这几天里,他都要哀思父亲,不进饮食。 通假字题解题方法 1.字义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 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 以考虑“A”通“B”。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2.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如: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两句中的“知”通“智”、“颁”通“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3.字形分析。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 (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 ? 对点演练1.下列对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既来之,则安之)爱:喜爱、爱好安:使……安定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穿着倍:加倍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t D “倍”通“背”,背弃、背叛。2.下列对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B.淡妆浓抹总相宜D.作《师说》以贻之)要:需要 宜:合适、适宜 遗:赠送、给予贻:送给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答案A “要”通“邀”,邀请。t )3.与“距关,勿内诸侯”的“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D.内狼于囊? 答案C A.朝廷内部。B.家里。C.“内”通“纳”,接纳,交纳。与t“距关,勿内诸侯”的“内”意义相同。D.放进。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B.箱帘六七十 C.秦王还柱而走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D A.“不”通“否”。B.“帘”通“奁”。C.“还”通t“环”。 4.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而用义 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 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公姥:偏指“姥”,婆婆)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典例6 下列诗句中全部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①其日牛马嘶 ②贵贱情何薄 ③我有亲父兄 ④否泰如天地 )⑤昼夜勤作息 ⑥女行无偏斜 ⑦死生,昼夜事也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⑨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⑩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③⑤⑦⑧⑨ C.②④⑥⑦⑧⑩? 答案B.①③④⑤⑧⑨ D.②③④⑤⑦⑩A ①偏指马嘶,没有牛,牛叫也不是“嘶”;③父亲已去世,自t然偏指兄长;⑤这里强调勤劳,自然偏指“作”而不是“息”;⑦只有 “死”才是“昼夜事也”,偏指“死”;⑧偏指“异”;⑨这里强调“成功”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机会,偏指“成”。 偏义复词题解题方法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 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 (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 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是“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 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3.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兼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 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对点演练1.下列加线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 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③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 答案C 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t “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孰与君少长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答案)D A.出入:偏义复词,进入,“出”是衬字。B.崩殂:偏义复词,t“崩”指皇帝死亡,“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C.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D.损益:不是偏义复词,减损、增加。 考点二文言文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 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题之所以受到课标高考命题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考查 了考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力。它以古书文本原貌形态的 文言句段为材料,模拟古人读古文时的状况和心理,不仅能考查考生的文言 文阅读功力,而且能让考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古人读书时的心理感受。在 考试的意义之外,还兼具一种微妙的教学体验模式。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 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 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 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1.凭语感,先断易 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 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典例1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 马。(《世说新语》)? 答案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解析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t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 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 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2.“云”“曰”“道”,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典例2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 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答案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t 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解析句中有三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此处必然要断开。3.借虚词,明停顿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 “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 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典例3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 尊贵者乎?(《战国策? 齐策四》)? 答案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解析t 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威后的话中有三个相同的结构,都以“耶”字结尾。在第二个“曰”字后面齐王使者的话中, “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应,构成“岂…… 乎”句式。 4.辨句式,助句读 (1)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 切入点。典例4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 管晏列传》)? 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t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 动句。(2)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典例5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晁 错《论贵粟疏》)? 答案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t耻。? 解析开头的“夫”是发语词,后面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构成排比。5.辨修辞,助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辨别这些修辞手法,有助 于断句。 典例6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 愚公移山》)?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t/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解析句中多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6.看结构,定断句 典例7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t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解析这句话中“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是总说,继而分述,这就是总分关系。 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 对点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退 让贾谊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 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①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 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②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 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 ①窭(jù ):贫而简陋。②翦:同“剪”,修剪。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 茨/弗翦采/椽弗刮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 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 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1.? 答案 B 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t 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参考译文]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 宴请宾客。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 的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国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 这样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 “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 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 宪问》)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 /人不厌其取B.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C.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 人/不厌其取 D.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 人/不厌其取 2.? 答案 B 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整体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子的对称t性。 [参考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他说:“公叔先生平常不说话,不笑,也不拿取 财物,这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把这话告诉您的人弄错了。公叔文子在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笑;合乎道义才索取财物,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索取财物。”孔 子说:“原来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宫之奇谏曰虢虞[注]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 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 [注] 虞与虢,都是国名。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 其可再乎 B.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 其可再乎 C.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 其可再乎D.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答案B 根据注释可知,“虢虞之表也”不可能组成一句,两个国名(名词)组合在一起,不符合语法结构,排除 t C项与D项;“晋不可启”与“寇不可玩”句式对称,应断开,排除A项。 [参考译文]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 灭亡。切不可引发晋国的野心,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上一次借路已经很严重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辅和车互相依存,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说的就是虞、虢两国的关系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 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 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 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 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 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 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 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4.? 答案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 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 t [参考译文]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命我搜集三国时期各个不同方面的史料,来注释 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的书权衡轻重得当,叙述事实大多精审而正确。 这实在是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的一部难得的史书。然而此书的缺点在于太过简略,常常有遗漏的地方。我奉旨寻求历史的详情,致力于完备周全。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旁征博引遗事逸闻。据我考察,三 国时代虽然经历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它的历史却关涉汉、晋。从开始到结 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 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对于那些陈寿没有记载,但却应该记录的史料,我就 全部选取,来弥补他的缺漏。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言辞却背离交 错的,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的,我就一并 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 如果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言辞不符合常理的,就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来警 诫他的荒诞。对他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及陈寿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 多按我自己的意思来做分析。自从我编辑完成此书,至今已经将近一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恭敬地封合好呈给陛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 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 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 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 久逋之文债可乎? 答案B 首先,通读文章,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句中“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的标志,用于句末;而目的连词“以”便是前后句间的停顿 t 处。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译文] 我听完这些,开玩笑说:“你真是乡村里的人啊,这么真实地了解乡村的情 况,我学识不够丰富,于是就用您的话为这图作记,来偿还我欠了很久的没有按约定及时写出的文章可以吗?”先生笑着说:“这是(佛祖)所说的借我一株莲,化作六尺金身,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气很冷,(我)一边和跟随 游玩的人谈话一边呵着手拿着笔记下来了。 考点三古代文化常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是2015年课标卷新出现的题型,虽然《考试大纲》上并没有单独列出这一考点,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文言文阅读来考查文化常识无疑是重要选项之一。它紧扣当代社会 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导向,凸显了新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考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这类考题,积累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典例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 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 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 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答案D 本题考查古代的人物称谓的相关内容。“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不正确 t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 “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方法 1.积累是前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积累不可能漫无目的,而是有选择地识 记与人物传记有关的文化常识内容;具体说来,主要指与古代称谓习惯、历 法、礼仪、科举制度、官职升迁等相关的一些文化常识。 2.把握语境是关键。要能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意义。 3.识破陷阱是做题的技巧,需要掌握。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 除法。 ? 对点演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弱冠”指青少年,“束发”指二十岁,“不惑”指三十岁,“而立”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 开始时。 C.古代“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 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1.? 答案 A “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tA.《核舟记》中说舟底有“天启壬戌秋日”字样,“壬戌”是干支纪年,“天启”是帝王年号,这是使用干支和帝王年号相结合的纪年法。B.古代分一日为十二时。《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的“人定”即“亥时”。 C.阴历每月第一天称“朔”,第十五天称“望”,“初七及下九”中“下 九”指第二十九天。 D.有些古代地名是特指的,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的“吴 越”指江南地区,“中国”指中原地区;“江表英豪”中的“江表”与“干到江左,必有成功”中的“江左”同义。 ? 答案C 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t 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下九日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就是元宵节,至日就是冬至日,仲秋就是重阳节。)B.古建筑中,厢指正房前两侧的房子,榭指建在台上的亭子之类,栋指栋梁, 椽指钉在梁上以承瓦的木条。 C.在科举制度中,乡试在八月举行,古称秋闱;会试在二月(或三月)举行,古称 春闱。 D.古代座次以向东为尊,向南次之,向西为卑。列位以右为上,乘车则以左为尊。 ? 答案A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 ,古时称为仲秋,民 t )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团圆节。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思想家所说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B.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五岳”分别指:泰山、华山、衡山、恒 山、嵩山。 C.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基督教、道教。 D.“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答案C 三教:原指先秦时期三大传统宗教――儒、墨、道。西汉末t年,佛教传入中国,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渐改称儒、释、道。 考点四角度一 筛选信息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筛选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 中所写的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 情等信息,并依据题干要求,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文中的信息”常涉 及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 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纪传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典例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 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 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 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 “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 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 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 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 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 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 答案B 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做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 二君的说辞,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 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 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 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 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伐我们赵国,赵国就 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 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 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 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 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 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 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 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 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 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 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 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敌我双方孙悟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