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题材选取偏重社会、工程经济类专业有哪些热点。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预测(2)
14:47:56&&&来源:中公教育&&& 点击:
(二)近年经济类命题的考情分析
近几年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经济类问题是申论的常见主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申论考试,都会有一部分经济内容的题材。这些经济内容大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与民生需求紧密相连、与生态建设交叉融合,很少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大多是复合型问题,体现出经济与政治、民生、生态交叉命题的态势。较强的复合性是申论经济类试题的显著特点,因此,凡是与宏观经济有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与政府履行职能、民生、保护生态相交叉、相重合的问题,考生都应加以重视,并放宽视野,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的角度去思考经济问题。下面是对2007年&&2010年社会类的统计分析:
2007年&&2010年经济类统计表
重庆、辽宁、海南、内蒙古、陕西、天津、云南、湖南、宁夏、江苏、广西、西藏、山东
水资源与水价调整
&零团费&问题
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
抗击旱灾和农田水利建设
地铁建设中如何避免地陷
豆腐渣工程
四万亿刺激经济发展
个税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下如何转&危&为&机&
旅游业发展
&活拔绒&事件
福建、辽宁、海南、重庆市
土地经营权流转
&中国制造&创新能力建设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2008下半年
房地产市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行业协会自律问题
湖北省(A卷)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劳资问题
土地征用制度
行业垄断改革
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
2007下半年
公共交通改革
电动自行车问题
对年国家、地方各省市申论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有5个地方选取经济类的热点进行命题;2008年,6个;2009年,10个;2010年16个。(截止9月13号)
从统计的数据情况来,年国家和各省公务员考试经济类主题的题目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并且具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如多年没有动静的水价问题在2010年再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或者正在酝酿的水价改革,成为2010年黑龙江省、十三省市联考的命题材料,这一命题导向,引起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重视,提升人们珍惜水、爱惜水、节约用水的意识。
从近四年来经济类的统计中,可以发现经济类材料的命题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命题广泛。题目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农、工、商各个层面;二是命题时效性强。材料主题不难看出,很多题目都紧扣了当年的经济焦点、热点。例如,2009年,福建、辽宁、海南、重庆、内蒙古等五省(自治区)都考查了土地流转方面的内容,而土地流转问题正是我国2009年经济热点之一。
商业贿赂、抗旱减灾、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等主题在国家和一些地区的考试中还尚未出现过,但这些都是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问题,急需引起考生的注意和重视,未来申论考试,从这些角度进行命题的几率很大。
[责任编辑:offcn]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申论热点专题一
下载积分:650
内容提示:申论热点专题一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1:42:1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申论热点专题一
官方公共微信申论社会热点原因与对策整理-第一范文网
申论社会热点原因与对策整理
2008 年考试魔鬼冲刺:申论十大考点预测 一、关于当今社会热点话题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公交、地铁月票改革 3.企业诚信问题(以欧典地板等为例) 4. 绿色奥运,节能北京 5.建设节约型社会,北京全城总动员 6.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思路建设新北京 7.首都市民防灾应急手册免费发放 8.北京交通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9.失业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应届生失业者增六成 二、人类共同问题――环境 1.循环经济解决北京环境问题 2.关注环境,保障健康 3.浮尘围困京城 4.加大环保工作力 度,开展专项评议调研活动 5.中国生态安全面临空前挑战 6.实现历史性转变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 三、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话题 1.北京手机资费调整 2.政府出手相关措施,抑制房价 3.土地供应将做改革,土地招标限制 户型价位 4.油价上涨(可列出租车价格上调) 5.(消费税提高,个税起点调整至 1600)税费改革 6.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中央聚焦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 8.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未来发展的――教育话题 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困难生有望每年补 300 元 2.高入学率与高辍学率同在 3.学术做假 4.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取向 5.教育公平问题 6.高校乱收费 7.北京市教育透 露:八成学生的心理问题源于老师 五、社会主义保障――医疗卫生话题 1.医药贿赂可直报卫生部 2.北京市卫生局计划年内成立护理指控中心 3.北京市 17 家医院 涉嫌雇医托被卫生部列入黑名单 4.齐二药事件: 北京查出 6000 盒涉案药品 5.发改委治理药价虚高, 每两年调整一次药价 6. 中国医改方向何在 六、我国发展的根本――“三农”问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2.我国农业的多功能定位 3.国务院关于解 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4.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建设 5.地权: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 6.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 织化程度 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网络问题 1.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2.北京集中整治网吧专项行动 3.北京网站数全 国第一,企业网站半数成摆设 4.抵制诱惑远离网吧:西城中小学发倡议书 5.网络犯罪拷问互联网法规 八、依法治国――法律问题 1.劳动合同法草案为劳动者维权添 “利器” 2.教育培训市场 “立法” 遭欺诈可获先行赔付 3. 房地产法律面临整体性调整 4.反垄断法审议起波折 九、我国传统――文化话题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 2.中国俄罗斯年在北京开幕 3.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破冰 之旅” 4.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十、强国之本――科技话题 1.第九届科博会开幕 2.277 个项目获北京科技奖 3.北京科技周开幕,引导公众参与创新 4.未来 5 年 12 大科技需求公布 以上十大热点要求考生真正的了解与掌握并根据相应话题合理组织语言,以备考试之需。 2008 年申论热点整理: (一)户籍制度改革 存在问题: (1)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对人口的迁徙进 行限制,人为的划分城市和农村两个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使得价格调整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 作用弱化,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 (2)从结构优化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现行的户 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打破现有的户籍制度,实现人力 资源的自由流动。 (3)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 的身份等级色彩。这种限制不仅不是市场化改革的任何制度创新,而只能是户籍制度和就业 体制改革进程的一种倒退。 (4)对城乡区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福利待遇。很多的福利待遇往往是只是针对城里人的,相 对贫困的农民却被排除了在了福利保障之外。 原因: 我国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登记制度,它承担着一些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分了城 乡户口的差别、对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 和不同的户口类别相对应,有不同的福利标准。正是户籍制度的这些附加功能使得户籍制度 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越不相适应。 对策: 当前户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看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户籍和社会待遇脱钩。户籍彻底和社会待遇脱钩,恢复户籍的本来面目,消除户籍所引 起的社会公平问题,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集中人口管理权,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减少人口管理的杂乱无章、政出多门的情况。 加强人口统计,统一协调管理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 (3)实行统一的户口,取消城乡的户口差别,取消户籍的区域歧视,解决“人户分离”的问 题。 (4)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二)公平与效率: 出现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的受益者与落后者之间的鸿沟正逐渐拉大, 出现了种种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尤其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及不同人群之间表现得极为突出。 造成的原因: 公平与效率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公平与效率存在对立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成员在知识、能力方面 的差异性,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不同,在按劳分配原则下每个人报酬必然不同,结果形成收入 差距。 同时,社会机制又要求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实现社会公平。但社会财富 分配得过于公平又会抑制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而损害经济效率。 其次,公平与效率又存在着统一的一面,即公平与效率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和社会 活动中,竞争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促进效率的方式和手段。社会财富的公平合理分配有 利于消除社会对立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 推动经济发展;分配公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根本 手段。效率为实现公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只有效率才能保障公平,实现更高层次的 公平,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 对策: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应当两者兼顾,反对割裂两者关系,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错 误观点。重公平轻效率会使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重效率轻公平会使社会陷入收入差距 过大和社会不稳定的境况,这都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既不能追求效率而丧失公平, 又不能为追求公平而损害效率,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公平而不失 效率,有效率而不失公平的理想状态。我们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把效率绝对化,所以,在 制定方针政策时应着力寻找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平衡点。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建立起点公平、机会均等、信息透明的社会制度,为穷人营造平等的致富环境。 2)下大力量削弱权力货币化、打破行业或区域垄断,从根本上遏制体制外收入分配的差距。 3)政府通过制定更多帮助穷人的政策来实现。 4)鼓励民间投资,压缩政府主导型投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帮助穷人脱贫。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含义及提出的意义 2006 年 3 月 4 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 时提出“八荣八耻” ,即: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 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 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 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在新形势下,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 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 人民为耻” ,就是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 服务,与此同时,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 昧无知为耻“,就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包括新兴行 业中培养爱劳动的思想,并使之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 人利己为耻“,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就是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企 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以遵 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以艰苦奋斗为 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在新 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 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精神动力。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 论述,对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 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尺。 二、现阶段提出荣辱观的必然性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 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 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 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 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 2.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有 13 亿人口、56 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 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 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 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 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 密结合起来。 第三、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第五、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第六、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 形成紧密结合起来。 四.重点工作: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 任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者承担着为广大网民提供网络信息服 务的重要责任,要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 应有的贡献。为此,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 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发出倡 议: 一、提倡正确导向,反对不良网风。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和舆论导向, 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摒弃违背公众利益以及 背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的不良网风。 二、提倡遵纪守法,反对违规违纪。要遵循爱国、守法、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 国家有 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办网,传播合法内容,杜绝违规从事互联网 新闻信息服务。 三、提倡客 观真实,反对虚假新闻。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 范信息采集、制作、发布流程,提 供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防止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在网 上传播。 四、提倡先进文化,反对愚昧落后。要把互联 网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 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 发展的健康内容,不为 有悖人类和社会进步的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五、提倡格调高雅,反对低级媚俗。要处理好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 放在第一位,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抵制淫秽、 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 摒弃低级趣味之风,净化网络环境。 六、提倡公平守信,反对恶性竞争。要遵循诚实、 守信、公平竞争的经营原则,坚持维护公 众利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共同发展。 七、提 倡科技创新,反对墨守陈规。要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新发展,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手段, 努力开发新业务、新领域, 为网民提供迅速及时、内容真实、生动活泼的新闻信息服务。 八、提倡团结协作,反对损人利己。要努力增进业 界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自觉维护我国网络 媒体的良好发展环境,使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的全体从业人员形成合 力,为我国互联网 快速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四)科技创新 一、问题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但这种发展并非技术创新,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 结构,正在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模式,代之以自主 创新能力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存在以下问题: (1)从投入来看,政府部门正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 还不够高。有限的投入目标还不够集中。 (2)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目光短浅,创新动力不足。有些企 业在年度预算中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留。有些企业在搞产学研项目时,指望政府拨款。 (3)在与创新相关的市场上,信息流动不够活跃。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科研院所应展示 自己有什么能力;企业应积极提出对于科技研发有何需求。目前,大学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 的积极性比较高,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强。 (4)缺乏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渴求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能够带领科研团队攀登制高点, 并懂得将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领军人物,能够带领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样既 懂技术,又熟知产业化运作的顶级人才。 二、原因 第一,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不同轨道运行,能深入结合的不 多。 第二,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们国家的专利发明主题大多数是科研院所和个 人,他们无法独资承担起科技发明的投入,也无法承担起科技发明所具备的一些供销。但是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大概有 80%以上的企业却没有自己的专利,科研院所、个人和企业的错位 使大量专利没有办法转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说中国人聪明,老百姓当中确实有不 少心灵手巧的能人,但是如果不让企业真正地担当起创新的主角,不能让创新的机制真正运 行到位,那么老百姓的创新力再强,也没有办法转化成国家的创造力。 第三,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人才的流动,企业产权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 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展开。2)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人才的流 动,企业产权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展开。 三 对 策(1) :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 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的科技创新要靠以下几方面实现: 1) 逐步建立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逐步实现关键性 科学技术研究目标提供合理的机制和信息。 2)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明确各级政府的科技投入责任,合理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完善财 政转移支付制度,协调科技资源投入的区域平衡;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实行快速折旧,完善 税前扣除制,积极运用税收减免和大力推进增值税。 3)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链条中来,将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研究与企业资本相结 合,以企业为主,反映市场要求,充分利用已经开发的新技术。 4) 确定重点研究领域 重点开发一些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领域,包括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增加其附加值的技术。 5) 重视高级人才培养。 6)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力度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机构,鼓励中国企业和科研机 构与国外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 对 策(2) : 第一,促进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鼓励研究生联 合培养,促进三方人员的流动。 第二,进行“创新型”教育体系改革。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 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 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 之处。 第三,政府部门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投在那些具有公益性、基础性、 前瞻性的项目上。 第四,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 效的。例如,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 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政府提供专项基金, 用于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在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也将给予相应支持;对企业国内外研发 投入给予所得税抵免或退征;设立研发和品牌风险基金,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完善科技经 费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提高透明度。 第五,自主创新,必须注重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在知识产权这一高台上与 国外较量。要更加鼓励发明、创造、创新,使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六,要通过建立引导和约束机制,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 会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继而提高全社会创新活动的整体强度。 第七,培育与创新相关的中介机构。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提升技 术转移服务的质量,形成由一批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以及高素质技术经纪人 构成的服务体系。要加强激励政策设计,支持这些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快速成长,例如 让部分科技服务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的同等政策。 第八,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 对创新精神的褒奖,允许失败,对创新成果的激励。 (五)奥运志愿者活动 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 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2008 年北京奥运会需要庞大的志愿者队 伍,但我国的志愿者活动有许多问题亟待完善。 1、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对志愿者活动认识不清、对志愿者的职责不了解、缺乏作为志 愿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我国志愿者活动发展还不是很活跃,志愿者工作的经验不足。 3、沟通协调存在困难。存在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沟通协调。 原 因: 1、因为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所以在志愿者的工作方面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并且还会 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2、奥运会志愿者数量庞大。预计直接服务于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总数约为 7 万人,残奥 会的志愿者大致需要 3 万人,两项加起来应该是 10 万人的规模,如此庞大规模的志愿者,进 行组织、沟通和协调必然较为困难,尤其是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就更加困难 了 3、奥运会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项目进行时间长,并且主体多元,构成复杂。在为期 3 年多的时间里,志愿者的流失在所难免。另外,大家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等方面的 理解和认同也存在差异,这也是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4、我国志愿者活动机制不健全,会成为奥运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巨大障碍。首先,志愿 服务的规范性程度低,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 而且可能危及到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其次,志愿者组织缺乏必要的经费,包括志愿者的活动 经费、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事故补偿费用的处理等等。 对 策: 1、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吸收别国办奥运时在志愿者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尽早做出一些应急工作预案,为未来做好准备。 2、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政府机关、社会团体、行 业协会、高等院校、合作单位、赞助商、供应商以及其他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到志愿 者的工作中来。 3、北京奥组委将通过表彰奖励和相关保障措施,确保志愿者队伍的相对稳定。志愿者的 激励表彰以精神鼓励为主,激发志愿者的内在热情,保持志愿者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使志愿 者获得有价值、令人愉快的工作经历。主要实施以服务时间和服务效果为基本依据的普遍激 励。开设志愿者维权热线和心理热线,切实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对做出突出贡献、表现优 异的志愿者集体、个人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给予特别奖励。奥运会结束后,开展志愿者评比表 彰及纪念活动。 4、 对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教育, 形成普遍认同, 从而增强整个组织的凝聚力。 (六)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 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 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 的直接干预过多; (2)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3)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 (4) 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5)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 (6)政府应急职能的不完善; (7)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消费者主权地位尚未明确。(8) 权本位、官本位现象严重 。(9)政府“越 位” “缺位”和“错位”并存等现象。 原 因: 首先,是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 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 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 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二,中国加入 WTO 后,WTO 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 WTO 已 经五年,WTO 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 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 WTO 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 其三,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政府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值得怀疑。法律体系不 够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识严重。 最后,我国政府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数十年,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光注意经济、 注意 GDP 是而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公共医疗卫生和人类的健康问题。 从而出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强。 对 策: 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根据我国政府职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一个求真务实、一 个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到位、廉洁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 (1)提升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实现政府行为的民主化; (2)政府要“放权” ,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 完成,企业与政府各就其位。改进公共服务方式,从市场主体以政府为中心转向政府为市场 主体服务。 (3)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政府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把清法、修法、立法和执法 摆在首位,建立一个透明的、统一的、公正的、可预见的法律体系。 (4)改善政府经济管理的方式,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办公信息化,加强政府部 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搜集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加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5) 加速政府管理经济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把部分职能让位给各类中介组织。政府要 培育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承担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建立健 全行业协会组织,使其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切入点;加强对 (七)突发公共事件 存在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 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 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 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2003 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 2500 亿、各 种自然灾害损失 1500 亿元、交通事故损失 2000 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 500 亿 元,以上共计达 6500 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 GDP 的 6%。2004 年,全国发生各类突 发事件 561 万起,造成 21 万人死亡、175 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 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4550 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 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 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 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 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原 因: 我国原有应急措施存在弊端: 首先,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虽然此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 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 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 “各扫门前雪” , 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 ,大大削弱了处 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 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 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最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对 策: 2006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 系初步形成。 1、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 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 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 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3、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4 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 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 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4、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 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 作 5、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6、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 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 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民爆行业安全对策: 中介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促使它们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国防科 工委提六项措施根治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事故 近年来,我国民爆行业产销快速增长,企业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重特大事故及伤亡人数 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全行业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民爆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的严峻。 为此,国防科工委提出建立民爆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六项治本之策。 一、推动民爆行业实行调整重组 调整重组,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同时采取四大措施:一是制定新的行 业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行业准入的技术门槛;二是建立强制淘汰制度;三是严格限制 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实行奖励重组的政策。 整重组的目标是: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将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目前的一半以内。 通过调整重组,根治全行业的“小、散、低”问题,真正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通过 调整重组,优胜劣汰、扶优扶强,使民爆行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 同行差距。 二、制定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 国防科工委已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制订下发了民爆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民 爆行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原则、目标和工作重点,指导全行业的改革发展工作;在政策 上鼓励、扶植优势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能力、实施兼并等途径做大做强,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三、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国家、地区、企业三级科技研发平台,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 关,加强自动化控制、遥控操作、人机隔离等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工艺、 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危险作业场所在线作业人员数量。 《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明确规定,安全投入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高危行业的民爆器材生产尤为重要,必须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提取 安全费用,加大安全投入力度,积极进行安全隐患整改,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发展 连续化、自动控制生产线和现场混装设施,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确保生产安全。 四、加强法规建设 近期,国防科工委正抓紧修改完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民用爆炸物品安 、 全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实施办法》《民用爆炸物品进出口许可实施 、 、 办法》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科技质量管理办法》等规章,完善行业法规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爆主管部门要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国防科工委 颁布的配套规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以地方法规的形式颁布实施。 在此基础上,主动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形成行政监督、执法的合力,切实履行条例赋予的管 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五、健全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和目前各地民爆器材行业安全监管力量普遍薄弱的实际情况, 要健全完善民爆行业监管体系,形成以国防科工委、省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市县人民政府 指定的民爆行业安全监管部门组成的安全监管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地民爆 行业安全监管的客观需要,加强对市、县两级民爆行业安全监管部门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 安全监管人员素质,切实做好监管工作。 2006 年 9 月 30 日前,民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未落实到市、县的,当地民爆器材生产、销 售企业必须停产、停业,直到有明确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对其实施监管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为把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在加强行业安全监管的同时,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督促落实民爆生产、销售企业属地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 六、加强民爆企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 针对目前民爆行业普遍存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安全管理人才少,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二是通过制定人才比例标准,来促使企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安全管理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 针对民爆行业生产经营过程基本都与危险品有关的特殊情况,民爆生产、销售企业的法定 代表人和经理层有关成员、安全部门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安全监管总局认可的培训机构进行的 安全生产培训,并经国防科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不具备 上岗资格的不得担任相关职务。 此外,所有民爆特种作业人员都要通过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所在岗位的技术操作要领和安 全操作规程,了解其岗位安全职责和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做到持证上岗。 (八)和谐社会 问 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六大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目前,我国存在五大不和谐和、不公平因素:第一,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大导致贫富差距 扩大化,带来贫富之间的冲突;第二,由于劳动关系失衡导致强资本弱劳工格局,带来劳资 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三,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化,带来城乡之间的冲突;第 四,由于地区发展失衡导致地区差距扩大化,引起地区之间的冲突;第五,物质文明与精神 文明发展失衡导致的值观扭曲,引发道德滑坡现象。 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一,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保持一个 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 ,因为经济 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 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2003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 1000 美 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第二,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 管理体制由于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 求,从而导致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反过来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 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影响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 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自的 利益必然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 出现。并且,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 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 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协调与和谐。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消除各种 不和谐因素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第一,要着力创建党政关系法律化、制度化的新格局。改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涉 及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执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理顺权力授受 关系。权力机关的权力来自谁,就对谁负责。党的权力机关的权力由党员授予,政府权力机 关的权力由公民授予。它们分别向党员和公民负责。如果名义上的权力来源和实际上的权力 来源不相符合,就必然使权力授受关系发生混乱,导致施权者不负责、不受监督,乃至滥用 权力。所以,只有权力授受关系明确,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不和谐现象 发生。 第二,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 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不断提高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关于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公共政策,扩大社会就业、 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健全政务、办事和信息等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的职能。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特别要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 第三,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政府、市场和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团组织三者 之间是互补关系,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调节。我国的社会组织纵向比有所增长,横向比还嫌太 少,应继续发展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第四,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 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生活境 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学等方面,除了 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显在 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 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结 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积极稳妥 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通过统一立法,消除户口对农民流动的束缚,建立使农民和城市居民 一样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户籍制度。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一、和谐社会问题 (一) 、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1、城乡之间不和谐;2、区域之间不和谐;3、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二)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1、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2、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3、要从调整社会结 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4、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一)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的原因: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分配的差距 2、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 3、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 入差距过大。 (二) 、解决问题的措施: 1、 充分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2、深入贯彻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3、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三、信访问题 (一) 、主要问题:信访洪峰 (二) 、造成信访洪峰的原因 1、信访内容的广泛性及其复杂性 2、从法律的地位看,信访工作机构其处理信访事项的权限有限 3、从信访人的心态看,几乎所有的信访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对信访机构挥之不去的清官情 结 4、党及人大信访部门在处理涉及不服法院裁决的诉讼类信访时,将各级人民法院作为这 类诉讼信访的责任归属单位,也存在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 (三) 、对策 1、改变目前大部分地方党政信访机构两块牌字、一套班子的设置,将党政信访机构分离 开来 2、逐步形成以人大代表为信访处理主体的新机制 3、司法机关信访制度的改革应纳入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之中 4、探索已有萌芽的社会组织参与信访代理的制度,明确信访代理机构为非政府组织或群 众自治组织 总的说,走出信访困境,必须实现以法治为热莸男欧弥贫雀母 有效途径(一)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这得从有关和谐的几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 人类就出现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阶级、阶层。财富占有上的悬殊,带来阶级、阶层之间 的不和谐,甚至尖锐对立。在我国,不可调和的两大敌对阶级已基本消失。没有根本利益冲 突何必要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所有的中国人都可能成为共和国的劳动者、建设者,起码也 是爱国者。 20 年来, 近 中国社会中不同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出现了分化和组合。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也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 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如何解决才能达到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是个需要仔细 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依收入的高中低分布,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 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 很多的“橄榄型” ;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 ;三是,假如制度、 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 。第一种 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 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 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二)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有着相同目标的人群,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将 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团体,被称为社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社团 组织(即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 )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变化。实际 上, “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三者之间都有存在的必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 由此,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因为只有达到了三者之 间的和谐,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毫无疑问,这仍然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调节。我国的 社会组织纵向比有所增长,横向比还嫌太少。我们每千人拥有的社团只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几 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 基本单元。当然,和谐与否,在于运用之妙。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三)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 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自改革以来,国家政策给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农 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似乎会消失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 城乡差距反而是越拉越大。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 生活境遇;另一方面,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同等的机会,他们的就业、求学等方面, 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有 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 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社 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要打碎这种双重结构,从制度上入手仍然是关键之所在。 (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国社会在转型的旋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但 社会的和谐正是在逐步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达到的。没有不和谐,还要我们研究和 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干什么?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当抓住建构和谐社会的契机,针对 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的一面,为制度创新做出贡献。 制度创新少不了理论的支持。和谐的思想在社会学的语境中被称之为秩序或者均衡。可 以说,在社会思想家马克思和社会学鼻祖孔德那里对“和谐”都有过详尽的阐述。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好几个“全面”“自由” 、 ,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可以说是均衡论的集大成者。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 指出,社会系统中不同的要素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被理性所吸纳用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 正是规范把行动和社会秩序结构了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价值体系。 “正是因为 社会的规范因素,使得实际社会总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而不是战争状态” 。这一观点显然 对应了我国的现实。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缺乏完善的“规范因素”的时候,不和 谐便会出现。所以,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这些不和谐,关键还是 要从制度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在帕森斯的语境中被 称为规范和价值。在政治话语中对应的是法治和德治。所以说,制度创新应该从正式制度和 非正式制度,或者说,应该从法治、纪治、德治、习制等方面入手。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 系的建设与完善的同时,着力要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二) (一)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 20 多年来,我国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百姓普遍得到了实惠,按劳分配与按 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机制,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不仅没有扭转,反而不断加剧,并进入国际公认的警戒状态。 基尼系数超过 0.4,意味着 1%的人口占有 40%以上的收入。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扭转收入 差距扩大化趋势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太大了就会产生社会群体之间的利 益失衡。现在,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正在过多地被少数人占有,许多 城乡居民难以实现消费升级,即时购买力不足,13 亿人的中国,却没有 13 亿人的市场。财 富过于集中,既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果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 就象邓小平当年担心的那样,将来会“发生大问题” 。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一是初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按劳分配中行业差异过大, 按要素分配比重偏高;二是再分配不足,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与力度均不充分;三 是非分配因素膨胀,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与非法的途径流入少数人手中。因此,实行权 利资源平等分配、防止财富过分集中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已经势在必行。应实行效率与公平 并重的分配政策,进行分配机制的调整,遏制强势群体的利益独占性冲动,堵塞各种黑色收 入与灰色收入渠道。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减少低收入者的比重,从而建立中间大、 稳定性高的社会结构。 (二)合理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 改革有成本,发展也有代价。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与发展成本的比例,应与他们获得 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多的社会 群体,承担了较少的成本;而一些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少的社会群体,却承担了较多的成 本。部分改制企业与事业单位的职工、被精简的干部与失业人员,承担的改革成本较多;失 地农民、城镇低收入者、城市拆迁补偿不足的家庭,承担的发展成本较多。这些缺乏公正的 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在目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政府首先要平衡各种社会群体所承受的发展代价。近年 来,居民消费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资料价格上涨,对城市困难人群与农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 影响。2004 年,居民消费价格达到 4%左右,城乡居民存款都处于负利运行状态;农业用种 子、牧业用饲料、化肥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 27.1%、14.2%与 13.8%,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给 农民造成的利耗达到 5 个百分点左右。今年控制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显然十分重要。 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结束负利率,应是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房地产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但近年来许多城市的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收入比 偏高,老百姓买房难,街头巷尾不满的议论比较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目标是安居乐 业,不仅要坚持就业优先,安居也要优先。地方政府不能将“经营城市”变成追求土地收入 最大化,应增加中低价房用地的供应,积极培育商品住房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压缩房地产 开发的暴利空间,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买得起房,从而分享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避免改革与发展的非制度化陷阱 改革与发展,都需要探索。探索可能有失误,但必须避免非制度化的陷阱。例如,经济 活动中的权钱交易,公共部门分配苦乐不均,所有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用人与司 法腐败等。应加强制度创新与制度建设,堵塞各种非制度化的陷阱。在稀缺资源的非市场化 配置过程中,尤其需要把好关、守住节,坚决刹住“卖官买官”“贪不离地”两大歪风。在 、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公办院校必须走出乱收费、盲目圈地、招生腐败等问题,切 实降低个人受教育的成本。我国正在走向知识社会,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高收费有 违机会均等。建议各级政府逐步增加教育投入,首先是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资助力度。 (四)维护“体制外”社会群体的基本权益 占人口比重较小的强势群体,不仅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比较畅通,各级政府对他们的制 度供给也比较充分。因此,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制度供给平衡,对占人口比重较大的 弱势群体和中间阶层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我国多数人还刚刚走出温饱,少数人还在贫困与 温饱之间徘徊。我们家乡的古人郑板桥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建议各 级官员都能深入体察普通老百姓的呼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使大多数 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城市化过程中, “农民工”往往处于“体制外”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是新市民,但他 们的就业、子女受教育往往在城市困难重重;他们是新兴的工人阶层,但他们的工资收入、 劳动保护、医疗养老、参政议政等也缺乏保障。当前,应认真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待遇, 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避免陷入市民、农 民工、农民这样的三元结构。 (五)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 在西方一些学者中间,近几年开始流行“风险社会”理论,这是西方社会矛盾与冲突加 剧的反映。我国应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在实践中推动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一是共 同富裕,既要继续允许少数人通过合法途径先富起来,更要强调多数人平等地获得劳动与要 素收入。二是社会保障,建立统筹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 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实行城乡低保制度。三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尊重人格、尊重人才,实行人性化管理。四是优化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需求与文化需求,提高理想信念的支撑力,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扩大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六)建立社会预警与利益平衡机制 建立包括贫富分化、失业、通货膨胀、突发事件、犯罪等指标的社会监测与预警系统,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与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善群体利益调节、利益 约束与利益补偿的政府机制,健全“大调解”等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增强工作单 位、社区、家庭、非正式群体等社会基本单元的和谐与协调,形成稳定的各种微观社会结构。 (九)知识产权专题 存在问题: 知识产权,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 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的特征有:1、无形财产权。2、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3、 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 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4、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 何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5、地域性:某 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6、时间性:法律对知识 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只在法定期限内有效。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申请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只是日本的 1/8,美国的 1/5,韩 国的 1/2。 社会公众缺乏知识产权意识, 很多可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因为不知道申请专利, 白白流失。更多科技项目,立项前不进行专项年审,使成果落入他人之手,把自己的发明创 造拱手让人。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能 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 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存在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3、知识产权屡被侵犯。国内盗版音响制品、印刷品屡禁不止;许多&国家驰名商标&在国 外被人抢注。 原 因: 1、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 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对国际规则了解还相当贫乏,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 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 2、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严重影响。这既不利于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 外资质量,也不利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匹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3、 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 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与服务还不能适应中国经济、 贸易、 科技、 社会发展的需求。 4、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执行的力度也不够。 解决办法: 1、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企业要重视自主创新 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2、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各类行业协会以及 专门的知识产权社会团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大力加强其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对人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国内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 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 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4、建立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涉及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管理 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产权 保护体系。 5、建立对企业自身切实有效的内部制度(比如奖励机制保密制度等) ,主要是要形成一 个法律、外部强制性规范和内部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并要保证它是一个动态的、根据现 实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的体系。 网络侵权盗版 查办侵权案件 关闭“三无”网站 问:这是我国针对网络侵权盗版行为开展的首次大规模专项治理行动,如何评价这 次专项行动的意义? 答: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首先,表明了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立 场,维护了法律的权威。第二,维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专项治理取得的成果,得到中 外著作权人的高度评价,国际唱片业协会和美国电影协会分别致函国家版权局,认为中国政 府开展此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专项行动“艰巨而卓有成效” 。第三,规范了网络环境下著作 权保护秩序。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支持治理行动,表示将充分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依 法经营,共同营造和维护良好的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秩序。 完善法律制度 增强维权意识 打击侵权盗版将是长期任务 问:这次专项行动取得了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阶段性成果,这是否意味着打击网络 侵权盗版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今后国家版权局在这方面还有什么打算? 答:网络侵权盗版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易删除、取证难,治理难度较大。在网络 著作权保护问题上,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去年,国家版权局起草并 向国务院报送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送审稿) 。今年将积极协助国务院法制办完成 该条例的立法工作,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其次,进一步加强与公安、电信、新闻出版、扫黄打非等部门的合作,整合行政执 法资源,加大打击力度,坚持行政处罚与刑事制裁相结合,形成网络著作权执法的长效机制, 以大案要案为抓手,始终保持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高压态势。 第三,增强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鼓励著作权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司法和行政机关,把网络侵权盗版者送上法庭。 第四,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互联网企业开展广泛的尊重知识产权教育活 动,加强行业自律,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共同营造良好的著作权 网络秩序。 我国全面部署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一是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把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议事日 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是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 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可操作性。 三是强化执法协调机制。实现执法协调机构、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工作 的有机衔接。 四是建立全国举报投诉服务系统。从今年起,将在全国50个城市建立综合性知识 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天候、全方位、多领域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是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犯商标权、专利权的行为。 六是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 (十)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 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 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现的问题: 1)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消耗量高,使得能源短缺现象严重,资源约 束矛盾不断加大。 2)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3)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 原 因: 1)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虽然我国资源总 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2)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合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 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 现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3)我国在对能源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在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没 有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制度,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社会没 有实行强制淘汰。 因此,要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 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解决的对策: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 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 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 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 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 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 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 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 4)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 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促 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5)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 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 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 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 (十一)环境保护专题 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 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 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 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 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 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 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 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原 因: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 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 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 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 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 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对 策: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 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 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 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和监督 工作。 (十二) 医疗制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医疗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看病 难,看病贵,具体表现为:1)医疗设备陈旧;2)医疗费用由国家、企业包揽,缺乏有效的制 约机制,造成严重的浪费;3)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部分企 业经营发生困难时,职工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基本医疗保障;4)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窄,管理和 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 原 因: 第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目前,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 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 医疗愈演愈烈。 第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 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三,医疗保险发展缓慢。据统计,2005 年,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 1.3 亿, 再加上 5000 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两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 障。 第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第五,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存在逐利倾向。一方面是目前政府投入很少,大部分 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得来;另一方面,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又不管,任凭医院自由收 费和分配。 第六,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当下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 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 对 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 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医 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减 负担,搞市场化、产业化,更不是“民进国退” 。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构建新型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 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 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 众医疗安全。 五、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调动医务人员 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良好的服务、诚实的劳动和高超的技术,获得较高的报酬。 (十三)政府诚信专题 存在问题: 政府诚信是指政府管理机关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正确履行程度,政府管理部门在自身能 力的限度内实际的践约状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的科学民主程度、政府管理部门行政的依法 程度、政府管理部门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公正程度、政府官员的公信力等。 政府不诚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众与政府在心理上的疏离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当 政府公信力下降到一定限度时,人们就有理由对政府的合法性产生怀疑了。 我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是诚信的政府,但对不足之处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政权机构的内部缺乏诚信。 1、政权机构中,上级对下级朝令夕改、滥发指示;级对上级则虚报浮夸、隐瞒欺骗、阳 奉阴违。 2、在横向的政权机构及其部门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推御责任。 3、在政府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互相倾轧的现象。 二、政权机构对公众缺乏诚信。 1、在权力机关方面,存在作出一项决议、决定,制定一项法律法规,从部门利益、局部 利益而不能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的现象。 2、在司法机关方面,存着严重的审判不公、司法腐败现象。 3、行政机关对公众的不诚信则表现在多方面: ⑴政府决策存在短期性、随意性和私利性, “拍脑门决策、拍胸脯担保、拍屁股走人” 。 ⑵政府对自己的行为出尔反尔,对自己刚刚批准的行为动辄无故收回,或者喝令“一律 关闭” 。 ⑶政府信息不透明,如财政不透明、执法程序不透明等,有些地方政府竟然参与制造虚 假信息。 ⑷政府执法违法,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违反合约,甚至出现严重的政府欠债和赖债现象。 ⑸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违法犯罪、欺压群众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在公众中树立 诚信形象。 原 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这种体制下,人与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是命令 和服从的关系,几乎不存在平等的信誉和尊重关系。在命令和服从关系的结构中,命令一方 言出即法,无需信守承诺。但服从一方要对命令一方绝对和由衷服从的前提是,这一命令正 好符合其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一旦命令与服从者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如直接对抗命令显然会 对服从者造成更大的利益损害,因而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服从者只得以阳奉阴违,上有 政策、下有对策等手段“曲线救国”了。 二、法制的不健全。虽然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但有关政权机构彼此之间 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法律的空缺。诚信还不能成为得到法律认可和 保障的道德规则。当诚信者注定要吃亏时,便不会有人愿意诚信了。 三、政府道德建设薄弱。各级政府组成人员以及广大公务员队伍,在履行国家职能的过 程中,存在一个政治道德的问题,但在政府自身建设中,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 的重视和解决。 四、我国的公务员体制还有待完善。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身份制到 职能制的根本转变,政治体制中的人身依附关系还相当严重,家长制作风还远未克服。这些 情况使得公务员队伍中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复杂诡秘,阻碍了公务员队伍内部诚信和对 公众的诚信的实现。 对 策: 一、强化从政道德教育 。 1、制定符合实际又切实可行的工作人员道德规范,教育他们要诚实守信。 2、引导机关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利、地位、自身 利益。 3、要注意抓先进,树典型。及时宣传和推广新时期的“人民公仆”的典型 ,为机关干 部提供现实具体的学习榜样 ,以此教育他们在实际工作中 ,要时刻遵照诚信的要求 ,对人 对己要做到心怀诚意 ,实事求是。 二、加强法制建设。 政府诚信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保证。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制约权力的法律 ,现 有的法律法规还远不完善。因此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 ,如 :《新闻监督 法》《举报法》《监督法》等 ,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各种不良作风 ,以确保诚信意识在领 、 、 导干部的思想中生根发芽。 三、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1、尽快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真正落实政务公开 ,杜绝“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 2、加快推行电子政务 ,实现办公信息化。实行网上办公有利于群众迅速、准确、真实地了 解政府实际工作情况及其对群众的服务绩效。也为评估政府信用度提供质和量的依据。 四、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考察 。通过参与机关活动直接了解和考察或通过信访、媒 体、纪检监察相结合 ,以提高对政府工作人员作风考察的准确度。 五、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媒体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多 宣传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诚信思想 ,深入挖掘培养典型的诚信案例及诚信人物。使诚信思 想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巩固下来 (十四)依 法 治 国 含 义: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 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腐败现象严重。 原 因: 1)大量的法律法规都是在规范“民”的行为,而规范“官”的行为的极少。 2)立法中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倾向明显。立法成为少数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3)法律的立、改、废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有些质量低劣、严 重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在长时间内得不到修改或废除。 对 策: 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法律质量,完备法律体系。防止立法者利用立法权力进行恣意、 任性的统治,一是健全立法体制,明确各立法主体相应的立法权限;二是干预立法方式,使 之受到严格的立法程序的限制;三是干预立法范围,使之受到更高法律的限制,从而难以染 指影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 2) 严格依法办事,树立宪法和法律极大的权威. 首先,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1)行 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 “无法律即无行政” ,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 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3)行政机关违 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再次,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 3) 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实现守法自觉化。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 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而要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使 人人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 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 4)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 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 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维护社会稳定。 5)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就政治理念而言,要彻底消除阶级斗争。 (2)在党政关系方面,要反对“以党治国”“以党代政” 、 ,实行党政分开。 (3)在党法关系 方面,要反对“以党代法” ,以党的政策代替法律。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法 治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政策。 (4)克服行政化倾向,坚持集体领导制度。的影响,确立新型 的政党理念。 6) 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设立奖励基金、 建立奖励制度, 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 (十五)社会保障制度 含 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 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会体社会成员。 出现的问题: (1)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的社会成员的对待是不平等的。首先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 民的不平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实质是城市保险和城市福利;其次是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 人员之间的不平等,社会保险实质是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人员的保险。 (2)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改变了其初衷,不是向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倾斜,而是大幅度地 向高收入的城市居民倾斜。 原 因: (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我国现行的各项保险制度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区 县以上大集体企业的职工,区县以下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的社 会保险制度很不健全,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 度。 (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 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 调剂范围较小。 (3)社会保障在缺乏法律保证。社会保障受地区财政能力的影响,抚恤救济标准提高缓 慢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证保值增值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 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 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 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投资风险和增值的高要求,使社会保障基金变为烫 手的钱。 (4)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社会保障管理分散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 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对 策: (1)加快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1、扩大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养老 保险制度。2、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3、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 用。4、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定 期调整的制度。 (2)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应考虑和落实以下改革:1、扩大实施范围。一方 面,抓紧完善国有企业中所有非自愿失业职工都能获得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帮助;另一方面, 要使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覆盖城镇农村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和机关、团体、事业单 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2、提高基金的社会化统筹程度。失业保险基金应按照以支定收、留 有适当储备的原则,进行全社会统筹。3、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目标。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 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逐步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在城乡各地实施 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农村贫民救助、 “五保户”救助、灾民救 助、城镇生活困难职工救助等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遵循反贫穷、积极救助 等原则, 科学地确定实施范围和生活待遇标准。 进一步完善社会优抚制度。 2、 改革的重点是, 科学地制定社会优抚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优抚事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建立专项 基金和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立法,使退役官兵安置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3、进一步改革和完 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措施。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 福利制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无偿分配住房的制度,提高现时过低的房租, 公平出售新旧住房,发展住宅产业,将住房分配逐步纳入市场化轨道。第二,改财政补贴“暗 补”为“明补” 。 (十六)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的提出: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概念,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 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 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 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在农村经济、政治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 还存在着多个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不改变这种局面,就很难持久保证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 农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需求的供给。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改革后,尽管 农村有了较快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难题。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目前农村社会发展与城市差距很大,上学难、看病难、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类职称考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