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留学生在英国生孩子贷款买车难吗

  大概三天之前我发过同样标题的一个帖子。当时只是一时有感,于是用了朋友的账号打算随便写写就好。可是写了几楼之后发现原来有许多的话想好好写出来,有许多的生活想记录很整理,于是特地申请了属于自己的账号,重新把帖子写起来。  以下是原楼搬运:  很久以前在海外华人版也开过帖子,想记录自己的生活。可是刚起了个头就很多人追着问是怎么移民的,怎样才能到国外去。当时吓了一跳,感觉还没开始写就已经歪楼了,也不知道怎么能删帖,直接就弃坑了。  一下过了差不多两年,最近又突然感觉很想写些什么,一方面分享一下英国的生活,另一方面说说一些见闻。想来想去娱乐版是我最熟悉的版块,也是比较包容各种观点的版块了,于是就发在这里吧。如果发错版块,请版主帮忙移一下,多谢。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79次 发图: | 更多
  其实最近在天涯看过好几个热帖都是关于国外华人的。  看到有些人觉得国外现在动荡得很厉害,处处恐怖袭击,经济又很糟糕,早就不适合生活。也有些人认为国内环境问题严重,贫富悬殊导致路有饿死骨,国外才是天堂。看过几次争论之后觉得其实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又都挺偏激的。  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说的就是人们其实看到的只是眼前很小的一块现象,却都以为自己知道真相,争论不休。别看现在网络那么方便那么发达,其实我们身边还是充斥许多假的或者片面新闻,有时连眼见耳闻都未必是事实的全部。所以我写的肯定也只是我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我自己一个人的感受。肯定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欢迎大家进来讨论交流,但请勿争执谩骂,现在天涯有黑名单功能了。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就先说自己的情况吧。  大龄女,高技术移民(现在已经取消了)来英国工作生活多年,去年刚刚入籍。入籍的原因我后面会慢慢说到,并不是嫌弃自己的祖国或者有多喜欢国外的生活,但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总有背后的一些无奈和缘由,有得必定有失。  工作那么多年,我的职位几乎没变过,一直都是程序员。回家探亲的时候亲戚都忍不住问,你怎么做了那么多年还在做最底层,老做程序狗有什么出息?  其实我在英国读研时候也向自己的导师问过这个问题,做为女性程序员这个工作能做多久,什么时候会被淘汰?被我请教的教授很吃惊,看着我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做很久,尤其是女性?  我不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我也不记得那个教授是怎么说的了,可是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这个顾虑。这些年我做程序员做得挺快乐的,虽然是纯技术的工作,但我的工资比许多管理者或者职位上有‘经理’两个字的人都要高。而且这里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人会在简历上写自己的性别和年龄,年龄和性别歧视不能说没有,但比想象中真的好很多。  关于英国的职场现状我有许多感受,不过因为我一直没在伦敦工作过,感受可能比较片面,在这里先致歉。
  说到工作,很想说说我在英国找工作的经历。  前面说过我是拿高技术移民的签证来英国的。说是移民签证,其实这只是英国以前曾经有的一种评分制签证类型,拿到之后可以来英国逗留三年,不代表获得永居,更不代表获得入籍资格。现在回想一下,当初的自己实在是胆子太大,裸辞了国内非常不错的工作,在住所和工作都没着落的情况一下来到英国从零开始。虽然说有在英国读研的一年的经历,但那时候毕竟已经回国多年,又完全没有英国的工作经验,要想在这个事事都要查信用度的国家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来到英国的头半年,我一直都处于失业的状态,住在一个很简陋的合租房里,每天都特别难过灰心。这个经历导致我之后每次想换工作都会再三考虑,因为实在是太害怕回到之前的状态了。  不过现在看来,没找到工作的原因和个人能力还有缺乏人际关系都没太大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初来乍到的时候不了解这个新环境的一些规则和潜规则,走了许多的弯路。
  我在国内的时候也找过工作。第一次是校园招聘,自己没怎么费劲就进了大企业。第二次是留学回国之后自己在网上搜索职位,然后投简历,也是不到一个月就有着落。  所以来到英国之后我第一件事也是写好自己的简历,然后再到网上比较大的求职网站上搜索合适的职位,发简历,等消息,每天如此。可是简历发出去许多,能得到的回应却很少。  还记得第一个看到我的简历之后给我打电话的人,并不是我求职的公司,而是一个中介,也就是猎头。在国内的时候我以为猎头这个职位的英语说法是headhunter,但后来发现英国这边的猎头都不会说自己是headhunter,而会说自己是某某公司的consultant。现在我还经常会收到consultant打来推荐职位的联系电话,基本上他们一报家门我就明白他们是猎头了,可是刚来英国的时候却不懂这些,英语也不太好,对方滔滔不绝说了许多,我还没反应过来consultant是干嘛的。这样的表现,当然别人也就找个借口结束对话,再也不会联系我了。
  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在国内找工作是倾向于通过什么渠道了,但在英国这里似乎在求职网站发出的简历通常都得不到任何回复,反而是猎头中介联系的工作一般很快就有面试机会。关于公司,猎头和个人的关系,我其实很想详细说说,但又觉得可以留待以后补充,先把找工作的这事说完。  我花了大概一个多月发出了几十分简历,除了少数几个猎头联系我登记资料,其他的申请都是石沉大海。我开始变得很焦急,除了申请和自己专业有关的职位,也可以寻找超市的打工机会。比较讽刺的是后来我发现对我来说,找一份超市的工作比找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要难多了。可能是因为我长得太矮小,脸上的笑容也不够多,尝试了许多次和客服有关的面试都没有得到录用。  其实那时候我还在天涯记录过自己的心情,满满的负能量但得到许多人的鼓励,一转眼就过去那么多年了。
  一次接一次的求职失败,我当时已经做好了三年之后一无所获然后打道回国的心理准备,可是有时候事情的转机就是到来得特别让人措手不及。  还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上午,我和平常一样带了书和电脑去市里的图书馆一边学习一边发简历。在一遍又一遍无聊地刷新求职网站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有个职位是五分钟之前才公布的,而且发布职位的公司就在我所处的图书馆的对面马路。当时我觉得这个巧合实在是很神奇,虽然职位的要求和我自己的情况还是有点不一样,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个简历。  大概半个小时之后收到个电话,正是这个职位的公司职员打过来的,她问我什么时候可以面试?我说我就在你们公司对面马路,五分钟之内就能过来。于是对方说,那你来吧。
  我赶紧收拾好东西,过了马路寻找那家公司。等看到他们的大门,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真正需要招聘我的公司,而是一家猎头中介。他们的大门和许多房屋中介一样是玻璃橱窗,上面贴满了各种职位的广告,大多数是厨师,服务生和司机的职位。  这并不是我在英国得到的第一次面试,但却是我最难忘和最特别的一次。他们发布的职位是一个私人小公司委托他们发布的,初级网站工程师,时薪7镑。在把我介绍给雇主之前,这个中介公司先对我进行了一番问话,还让我上机做了一套题。我看到那套考试题有点哭笑不得,因为考的其实是最基本的windows操作和word以及excel的用法。我这个时候才明白这个所谓‘工程师’的职位,其实就是个文员,我的能力会绰绰有余。  通过中介的测试之后我见到了我在英国第一份工作的雇主,合伙开网页公司的两兄弟。这两兄弟看上去年纪都有40以上了,一个叫David的是负责技术,一个叫Richard的是负责市场。他们都是很好的人,David比较严肃,但我看得出他比Richard更加满意我。以我当时蹩脚的英文程度和不自信的面试态度,我一直都相信是David坚持把职位给了我。
  这份‘网站工程师’的工作我做了差不多一年,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当时被极度剥削,拿的几乎是最低时薪,一年之后因为收入太低甚至不需要交个人所得税。不过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情,而当时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的我,不知道心里有多欢喜。  虽然每天理论上我只需要工作7个小时,但那时候我每天早上差不多7点就会到公司,埋头拼命工作拼命学习,到晚上六点半才离开。网站的编程其实比我以前在国内做的软件编程要简单很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上手学习得特别快,在那个小小的公司里虽然没有赚到很多钱,但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也为找到下一份更好的工作打了基础。  关于找工作的故事还有许多我以后会一一写出来,这是第一个,感觉说得不太好。本来是想多分享一些英国这边的人和事的,结果一直在说自己,接下来要改进一下叙述角度。
  从这一段开始我觉得我应该给每一段要写的事情加个标题,方便整理思路。  刚才写过关于工作的第一段故事,下面想写写我在这里接触的华人。  在英国华人(一)  英国不是个移民国家,在这里长久居住的华人像我这样所谓‘技术移民’的其实很少,更多的是留学生和早年的香港移民,还有就是通过结婚,或者做生意等方式移民的人。  我早年在英国读研,班上大概十几个华人学生,加上学校里各种途径认识的,大概有30多个华人同学。可是从我毕业到三年后我再回到英国,当初的那帮同学多数都已经回国,留下来的除了是在读博的同学以外,就只有一对小夫妻是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并顺利取得了永居。我和这对小夫妻中的女生读书的时候就很要好,叫她阳光吧,因为她真是个特别温暖心善的好人。  阳光他们俩在英国的第四大城市Bristol生活,两夫妻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又找到了对口专业的工作,是典型的小康之家。虽然Bristol的外来人口比伦敦少很多,而且阳光两口子都是在英国本地人的公司里工作,但他们平时来往的朋友主要都还是华人。这估计是所有海外华人的一个共性,无论是获得了永居还是换了国籍,无论是英语不过关还是已经融入了白人的工作环境,由于我们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深远性,到最后交往的群体多数都还是经历类似的华人群体。当然也有例外的,等说到我接触到的其他华人的时候我会补充。  还记得我寄住在阳光家的时候,她老公就提醒过我,找工作要积极,学英语要积极,要尽快融入社会。我当时是个缺心眼的性格,没太听出他话里的话,总觉得我和阳光的关系够铁,他们家的房子也很大,我又有分担房租水电费,所以应该可以住在他们家里慢慢找工作。但后来我再迟钝也能感觉到阳光老公的不满,而且我怀疑阳光还因为我的事情和她老公吵过架,所以我就赶紧找了房子搬出去。不过几年之后我终于明白,当初阳光收留我将近一个月真的是给了我很大很大的一个人情。在英国这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没有国内那么随便,极少有人会招呼朋友或者亲戚在家里逗留那么长一段时间。  但是一方面他们不高兴自己的生活被打扰,但另一方面在英华人彼此之间的走动倒是非常频繁的。阳光他们在B城认识另外五六对华人夫妻,他们基本每周都会出来聚餐,天气好的周末就会一起出游,因为总是固定一帮人一起玩,所以他们彼此有点像亲人一般紧密。有什么社会上的新闻,或者打折之类的消息,都会彼此分享。我知道他们还有互相帮忙留意工作机会,互为介绍的,不过我在找工作的那段日子里,认识的这帮新朋友并没有人愿意帮助我(虽然他们其实是有机会帮我介绍)。所以我的感觉是在英华人的关系真的很微妙,熟的人很熟很互相关照,但新来的不熟悉的人却很难融入本来已经成型的华人团体里。说到底,每个华人小圈子的形成都是因为利益或者兴趣的相投,而不会单单因为大家都是华人。
  在英国的华人(二)  当年在英国读书的时候,隔壁系有个从来不和中国人交往的华人女学生。即使别的中国学生用国语和她交谈,她都会用英语回答,小组作业什么的也只愿意和英国人,欧洲人,甚至印度人一组。  我曾经很看不惯她,跩什么跩。  不过现在我也渐渐不那么愿意主动去结交华人,在公共场合也越来越少和朋友说中文了。原因很简单,在英国除了留学生之外的华人,素质鱼龙混杂,好的单纯的是不少,但更多的是很市侩,专占自己同胞便宜,甚至特别看不起自己同胞的华人。  举几个例子。  我从阳光家搬出去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房东,就是个华人。  他在一个大概有7,80年的三层高的老房子里买了一层楼,三房,独立卫浴厨房。我租的是最大的房间,也是唯一的双人间,但后来他把另外两个小的单人间分别租给两对情侣,于是小小的公寓里住了五个人。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国内是否常见,但在英国基本只有华人房东会为了赚钱把房子‘过度出租’,容纳超出正常的人数。  租下房子的第一个月,我去开银行户口。在英国,凡是办理银行户口,或者签手机合同,甚至注册家庭医生等,都需要证明自己的住址。也就是必须要有水电费或者网络缴费单,或者是房东的证明信。结果这个房东死活不肯给我写住址的证明信,在我多次恳求之下,最后开价50镑,一张写了几行字的纸就收了我将近500人民币的钱,在我之后五年的租房生涯里,我再也没见过这样的房东。  一年半之后我终于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住处。搬家前的一个星期我一直在尽量打扫房子,把地板擦得干干净净,厨房擦得亮晶晶。结果这个房东一分钱押金都没退给我,吹毛求疵说灶台上有个小黑点啦,墙上有条裂缝啦,七扣八卡把押金刚好算尽。  还有许多坑同胞的事情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总之我没有遇到任何一个白人房东是这样的,这个华人房东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劣等印象。最让我生气的是很明显他是知道我刚来英国什么都不懂,所以他的有些作为甚至已经违反法律。从此我特别小心做生意的华人,也不会因为交易的对方是华人就感到高兴。
  在英国的华人(三)  我还接触过一些在餐馆打工的华人,发现他们真的是特别市侩。(我是指全职做餐馆的,不是指兼职的留学生)  有句话叫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小人’并不是指小孩子,而是指那种社会底层没什么教养的人。感觉这句话用来形容在英国的许多中餐馆里面的人,再合适不过。明明都是同胞,说一样的语言,来自同一片土地,但是就是因为是黄面孔,在中餐馆往往反而会被冷待。看到外国客人就特别热情周到,看到国人就冷着一副面孔像是客人欠了钱一样,这种事在英国真的特别常见。想了想还是强调一句吧,我说的是常见,并不是说都是这样,总有例外的。  我曾经租的某个房子楼下就有一家中餐馆,我有段时间因为工作忙,一个人又懒得开火,经常去餐馆里打包或堂食。初初去的时候还好,招呼挺热情的,有时候服务生还会站在餐桌旁和我聊很久的天,似乎一下就和我熟起来了。  可是渐渐的就不对头了,那家餐馆的人开始以熟卖熟,我点的东西迟迟都不上,下的单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别桌外国人的单打尖。最后有一次,我去的有点早,我看他们都围在一起正在吃饭,于是转身想走。结果那个领班站起来说,要打包吗?我说你们是不是还没开门?领班说,当然开了,不开门你怎么走进来的?我说好,那就要一份烧鸭打包吧。我故意要的是烧腊,广东人都知道这种东西一个大炉预先烤好,客人要的时候现点现斩,用不了五分钟。然而这份烧鸭我却等了一个多小时。等我饥肠辘辘询问为什么还没做好的时候,管事的说,急什么,师傅不用吃饭吗?  之后我再没去过这家中餐馆。  我当然不可能再也不去所有的中餐馆,但是从此也有了戒心,不管是不是中餐馆,是不是华人服务生,我学会了尽量冷淡交谈,尽量英语交谈。杀熟这样的事情,有些小人不得不防。
  在英国的华人(四)  由于我在毕业之后是回国了几年再出来,所以我接触的华人和一般毕业后留英的人接触的华人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我顶多都是在中餐馆,理发店或者中超市接触到一些华人,但如果是留学生直接留下的,多多少少都有同班或同校的华人同学保持联系,那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群体了。
  英国的天气(一)    前几天生活中有点变动,于是在朋友圈发了一张随手拍的照片。  一个在国内的朋友看了之后回复道:这和北京很像啊。  另一个朋友回楼上:你这是在打击她吗?  我一开始还没想明白为什么我发的图和北京很像就会打击到我,后来想来想去,可能那位朋友是以为我在炫耀英国的蓝天,结果国外的其实和国内也是一样的,所以他认为我会受打击吧。  其实我发图的时候真没要炫耀的意思,只是觉得那天的天气和心情都挺好的,随手就发了。  都说英国天气寒冷糟糕,成年雾茫茫,其实阴暗起雾的天气当然是有的,有时候还会风雨大作。但我个人觉得这边还是好天气比较多,只要不下雨或者不是冬季最糟糕那几天,天气总是蔚蓝澄静的。这其实也没什么好炫耀的,像我们这种朝九晚五的工薪阶级,白天在室外闲逛的时间很少,就算室外是无限风光,普通人也并不是天天在欣赏享受,其实和国内的确都是一样的。
  英国的天气(二)  在英国前后居住将近十年,我始终没有在伦敦久居过。其实伦敦虽然房价和交通昂贵,收入却也是其他城市的两三倍以上,是大多数留英华人的首选居住城市。但因为我在国内就是生活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已经审美疲劳,所以来到英国之后我辗转几个都是小地方。  因为地方小,建筑物不高,所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对天气和自然景象的体会尤其深刻。蓝天白云就不必说了,在这里还经常看到彩虹,满天星斗,火烧的晚霞等等美景。英国人很喜欢抱怨天气不好,可是对我来说,能看到四季分明,风霜雨露,就感觉特别美好。  我还记得刚来一两年的时候,有一次我下班的时候在公交车站等车。巴士迟迟不来,我就抬头看着天上的白云发呆。当时突然之间就有了个想法,我问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突然就对这种景色感到麻木和厌烦,会对身边的美景视若无睹了。不过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没有看腻,每次看到天色放晴,就感觉到非常热爱生活。  
  英国的天气(三)  当然英国也有天气很糟糕的时候。  英国的夏季很短,基本上到了九月底天就亮得特别晚,黑得特别早。再遇到多雾或者下雨的日子,加上英国人的着装和建筑本身都喜欢用保守的颜色,这时候整个国家都会灰蒙蒙一片,一点生气也没有。  上个月有几天,大雾。汽车开在路上打着雾灯还是看不清十几米之外的东西。我问我的同事这到底是雾还是霾,他们异口同声说当然是雾,英国没有雾霾。但是其实新闻上有报道,伦敦前段时间的污染指数是很高的,我觉得他们说英国绝对没有雾霾是太过自信了。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现在无论是新闻还是我们从网上获得的资讯,不实的报道实在很多,平常百姓很难分辨真相。  这样的大雾的日子其实很少,一年能有个几天吧,而阴雨连绵,多云阴暗的日子在整个冬季是挺多见的。不过英国的雨多数情况下也是很有情调的,它是细致的,若有若无的,像一层轻纱落下。我们在英剧里面经常看到的那种含蓄而冷清的格调,每到雨天我就特别能感觉到。
  国人真喜欢内斗,不团结不就可以被外国人随意掌控吗?没有形成一个群体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怪不得白人会注意不得罪黑人穆斯林,但中国人就无所谓。同是有色人种黄皮肤绝对是底层弱势全体。媚白的国人到处都是,呵呵,杀熟踩着同胞上位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英国的天气(四)  英国的夏季很短,但其实春季来得挺早的,一般二月开始,路上就能看到一树一树的梨花,玉兰花,樱花,美不胜收。下面这张图就是二月底的某天,我在家附近照的,其实已经不是刚开了,花期大概从中上旬就开始。不仅仅是我家附近,这里的街道大多数都种了梨树,花开季节漂亮得紧。    到了四五月,油菜花就成片成片的开。有一回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下面这张图,表妹问我去哪玩,我说我只是在去上班的路上。    七八九月是夏季。说是夏季其实温度也就25度左右,但这个季节风是暖的,太阳是炙热的,整个英国会像活过来一样,人人都开始旅游,野餐,音乐节,啤酒节,这些夏日的活动我以后还要细说。在英国生活久了之后,慢慢地也变得特别喜欢夏天,把重要的旅行和出游都安排在夏天。  在这里生活,家家都有暖气,但基本没有人家需要空调。夏季的温度即使在最正午,也并不需要冷气。也有过特别炎热的日子,去年夏天有几天就到了27,8度,这在我国内的家乡是很正常的温度,但在英国就已经有人喊着中暑,甚至要入院了。  九月底开始树木就会落叶,到了十月,秋天的感觉会很浓郁。英国有许多年期很久的参天大树,到了秋季落一地金黄,又是另一样的美。    我居住的地方属于英国中部,冬季下雪的日子并不多(不过今天下雪了),但英国北部许多地方,一进入十一月天气就变得非常糟糕,大风,洪水,大雪。尤其是洪水,这类几乎年年都有报道,第一次看到觉得很严重,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有那么几个地方好像每年都要淹一淹。
  英国的绅士(一)  我有几个小姐妹都挺喜欢看英剧的,有时候她们会问我,英国男人真的都那么绅士吗?我觉得很难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  十几年前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这里的民风真的很好,绅士也特别多。最记得我去伦敦旅游,带了个大一点的箱子,在火车站和地铁站遇到要上下楼梯的地方,总有男士主动上来帮我提行李。还有一次和妈妈一起在英国旅游,行李箱的轮子中途坏了,偏偏行李箱又很重。路上有个陌生的男士看到,帮我们把行李箱一路抗到旅馆才离开。更别提问路的时候往往能遇到好心人一路把我们带到目的地才离开之类的琐事了。  然而后来过了几年再来英国,尤其是到了最近一两年,伦敦的外来人口超过了50%,生活节奏也越来越紧凑,像这样帮忙帮行李箱的行为已经很少很少见。我去年从国内探亲回来,在地铁站的时候故意做出箱子提不动一筹莫展的样子,结果等了差不多十分钟才有一个人主动上来帮忙。当然我还是很感动的,但可见绅士风气的确大不如前了。  不过虽然如今的风气不如从前,但总体来说英国的男士还是非常有风度的。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商场,男士让女士先行,为女士扶门的习惯仍然存在。公车上,地铁上,女士优先的习惯也仍然在。  有一年公司圣诞晚会,我不太舒服想提前回家,约好了一个朋友开车来接。她开车到停车场之后给我打电话,我就和同事打了招呼说要离开。然后一个男同事就坚持要把我送到停车场,虽然停车场就在酒店门外,但他仍然坚持要看到我上车。我觉得非常感动,但看他们的举动和表情,这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英国的绅士(二)  很多人说‘英国佬’是很虚伪的,这不是什么好词但却挺贴切的,我也觉得英国人比较虚伪。  来英国之前一直认为外国人尊重他人隐私,不爱说闲话。但事实上所谓的尊重隐私,往往仅限于某些话题,而且也往往仅限于当面。  英国人是绝对不会当面问你的收入几何,为什么不结婚,最近吃什么吃得那么胖的。在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政治观点和生理特点这几方面,他们绝对是一等一的君子。但英国人一点都没少说别人的闲话,相反,刚和他们接触的时候,他们理直气壮说闲话的态度和频率把我着实下了一跳。  闲话的内容一般包含:某个人脾气真不好,某个人是个无聊的人,某个人特别啰嗦,某个人真笨啊。。。总结说来,他们会讨论别人的短处,性格和行为问题。但基本不会讨论的问题包括家庭,收入,外貌。
  英国的绅士(三)  其实这一段应该叫‘英国的流氓’,不过和上面说到的一些内容有点关系,就统一归到这个标题下了。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说雨润创始人的女儿被她的英国男朋友打死了,真是又心疼又唏嘘。  哪里的人都有好有坏,英国这个国家有绅士,但也有流氓,带眼识人很重要,结交哪个阶层的人也很重要。  英国这个社会比较反‘歧视’,所以表面上看来无论职业贵贱还是出身高低,各种各样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但在这里生活久了,慢慢就会能感受到人的层次和素质的不一样。  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城镇,绝大多数生活过得去的人都有车子,所以需要搭乘交通工具的除了游客,多数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我在刚工作的那两年,因为没有买车,所以每天都公车上下班。那时候除了试过一两次和公车司机有非常不愉快的对话,另外还有一次被人下车尾随(这个后面会详细说),初来乍到的我并没觉得搭公车有什么不妥。但后来生活改善,习惯了每天坐私家车上下班之后,偶尔一次坐公交车,就会发现车上的人比我平时接触的人要粗鲁无礼。比如大声喧哗,比如把垃圾留在座位上,比如上车之前不把零钱准备好而理所当然地耽误别人的时间。所以说,即使是同一个地方,车上的那群人和我办公室里的那群人素质和教养就很不一样。那些想用一句话概括外国人的观点,往往都是以偏概全了。
  英国的绅士(四)  继续上面的话题。在英国的小镇,我觉得搭公车的人,和经常去快餐店(麦当劳,kfc和汉堡王这类)的人,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但他们还是会遵守一些基本的社会礼节,比如任何情况下都会排队,礼让女士老人等等。  可是英国有另外两种群体就不仅仅是阶层低的问题,而要用‘不受控’来形容。这两种人分别是‘醉汉’和‘十几岁的孩子’。  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就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去招惹醉汉和十几岁的孩子,因为他们是完全'out of control'。  说起来挺神奇的,别看有些人斯斯文文,打扮起来人模狗样,但一旦喝醉酒,就会到处闹事,无所不作。英国的饮酒文化盛行,有些酒鬼从早晨就开始喝醉,以前搭公车的时候经常会闻到一阵酒气,这时候就要特别留心安全,因为不知道醉鬼会做出什么行为。我亲眼见过醉鬼发酒疯把汽车的玻璃窗砸碎,或者在大街上闹事。据说那位被打死的留学生的男朋友是在酒吧工作(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我个人觉得对经常出入这种场所的人要当心点。  我每次在居住的社区里见到那种十来岁的孩子聚集,就会觉得害怕。他们是最疯狂最不计后果的一群人,比醉汉还难应付。读书的时候试过有中国同学被丢西红柿和鸡蛋,我也试过在大街上被喊‘中国人快滚’,这些都是那些十来岁的孩子的行为,报警也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不过很神奇的事,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旦上了二十岁或者出来工作,就会改变很多,仿佛一样之间就变得彬彬有礼,一派英国绅士的作风。我一直都很好奇到底英国的教育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上面说的当然也只是个人印象,并不代表每个年轻人都会这样。我也试过在傍晚跑步的时候有十几岁的孩子从很远处为我加油,也试过被年轻人热情地帮助过。其实还是好人多,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能有坏人。
  在英国的开销(一)  我估计说到在英国的生活,多数人肯定会关心收入和日常开销。可能更多人关心的是收入,可是收入这样东西和所处的行业,年资,还有是contract工作还是permanent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一时半会很难总结。而开销就好写得多,除了伦敦是个很特别的地方需要另外说明,英国其他地方的生活费用应该都差不多。  ——衣——  我偶尔会在天涯看到大家讨论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挺惊讶地发现不少人都挺看不起H&M的衣服,甚至有人在争论这个牌子的衣服是否能穿去上班。但在英国,H&M这个牌子以及相类似的价位的衣服,正是典型的OL会穿的衣服。除了在伦敦和少数年轻人,我个人感觉英国人似乎没有那么追逐名牌服饰。即使是公司里的CFO级别的女士,我也没看到她使用很昂贵的手袋或者穿很名牌的衣服。  所以按照每个月添置一套日常衣服的频率来说,大概也就是每月60镑(500RMB左右)的开销就够了。  这里我想起件小事。  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寄住在阳光家里,后来自己搬出去了,但仍然和她在同一个城市。有一天阳光特别兴奋地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城里开了一家特别大的Primark,让我有空的时候去逛逛,可以买到很好的衣服。那是我第一次听说Primark这个牌子,到了那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对Primark的第一感觉是和优衣库挺像的(那时候国内已经有优衣库),而且价钱真的好便宜,十镑八镑就能买到看上去很不错的打底衣,格子衬衫,甚至牛仔裤和运动外套。于是像发现宝藏一样,在找到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穿Primark。  不过后来逐渐发现Primark的衣服质量很糟糕,而且这个牌子基本上是面向没有收入的年轻人和收入非常低的人群的,于是慢慢就不再光顾。不过有时逛街经过Primark,还是会看到里面人头涌涌,购物的人很多。  写到这个故事主要想说明两件事,第一就是在英国其实很高大上很贵的品牌有许多,但适合底层人群的品牌也很多,而且即使是很便宜的衣服,他们的剪裁都非常地优秀,设计也很跟得上潮流,区别只在于质量而已。第二想说明的是人的眼界是会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改变的,曾经我以为Primark的衣服就足够好,后来发现H&M的才是合适的,说不定哪天我也会觉得要花更多的钱在更好的品牌的衣服上。  所以需要花多少钱在衣服这事上,不仅仅取决于收入,也取决于你的眼光。但总体来说,在英国过日子,衣服的开销占的是非常非常小一部分,丰俭由人。
  在英国的开销  ——食——  还记得住在阳光家的时候,有一次和他们两口子一起去超市购物。英国的超市有许多速食食品,像咖喱饭,炒面,Pizza等等,都是放进烤箱或者微波炉十几分钟就能吃的。阳光他们买了许多这样的食物,购物车满满地装了一车。我提着个小篮子,也想买一个咖喱饭尝尝,可是一看价钱竟然要三镑多一份(当时的30RMB),吓得我赶紧把手缩回去。  当时的我因为没有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买1镑以上的食品。因为这个原则,所以我到现在还能清楚记得当时的一些食品的物价,比如生菜一般都是99p一颗(差不多10RMB),西红柿99p六个,鸡蛋99p六个等等,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价格了。  到现在,物价年年在涨,1镑以下能买到的食品在超市里几乎绝迹,但在集市(英国叫open market)却仍然有许多1镑一盆的蔬菜和水果卖。说到这里我要辟个谣,有人说英国的东西很贵,连草莓都是一镑一个,但其实他们说的one Pound each,是指一镑一盒,这边的草莓从来不是论个卖的。  去年英国脱欧,英镑大跌,超市里的食品其实都偷偷涨价了。我一直很喜欢吃的菜心,以前是1镑4一小包,买二送一,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买二送一的优惠。这里超市卖的菜心总是很新鲜,采摘洗涤得干干净净的,基本买回家直接就能下锅炒。可是分量小得很,1镑4一包的菜心我一个人一顿就得吃一包,注意我是女生。水果方面橘子苹果橙子都是比较便宜,但像西瓜草莓和葡萄就有点小贵,2,3镑是普遍价钱。不过去年我回国的时候发现国内大城市里的水果也卖得很贵,有些好看点的水果店里的水果比英国卖得还有贵了。  肉类是便宜的。我最喜欢买整只童子鸡,煲汤也行,做酱油鸡也行,一只也只要3镑(26RMB左右)。鸡翅更便宜,不过在国内的时候都说翅尖有激素,所以在英国我也极少吃鸡翅。排骨,牛肉等等,我个人感觉和国内应该差不多。
  英国的开销(三)  ——住——  英国年轻人有能力自己买房的不多。这几年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鼓励置业,包括首次置业的时候政府可以提供5%的无息借款来帮助没有产业的人置业,于是买房的人渐渐多起来,房子的价格也一直在升高。不过和国内寸土寸金的房地产价格相比,除了伦敦,其他城市的房子可以说非常便宜。  我到英国的第一年刚好遇到有朋友在一个挺大的城市中心买房,独栋四房还带阳光室的新房子,前后花园和车库,他当时花20万英镑就买下来。听说现在同样地点的二手房子大概得5,60万英镑了,但考虑到房子的大小和地点,和国内比实在是很便宜。  上面我提到过的,曾经和另外四人合租的一个小房间,当时房东是收我180镑一个月(大概人民币1800)这在大城市来说已经是非常便宜。后来我因为换工作,来到一个小镇,在镇中心的公寓楼租了一个一房一厅的套房,每月单单租金就是500镑,包水不包电,还得替房东每月交council tax(相当于房产税),电话费和电视费当然也是自己出。  我也有朋友是租那种和房东同住的房子,水电全包一个月大概350镑,这是两年多以前的价格了,但我觉得这两年房租的价格没怎么改变。  所以算起来,在这里租房子住实在是相当不划算的,认识的许多中国年轻人都在父母的资助下迅速买了房子,安居乐业。我比较自豪的是自己没靠家里出一分钱,也在工作几年之后存够了首付,买了房子。  不过买了房子之后也有许多麻烦的事情,除了还贷的支出,还有许多维护啊,保险啊,管理啊之类的费用,相当昂贵。一时间很难一一枚举。
  英国的开销(四)  ——行——  英国路上跑的名车挺多的,但新款很少。  同事和朋友买车首选的都是二手车,但亚洲人(尤其是印度和中国人)却青睐新车。  据说英国现在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连最受欢迎的vauxhaull也已经被并购。不过同一个牌子的车,我觉得这边比国内卖得要便宜,就新车来说,1w7左右英镑(15wRMB)的选择就已经很多很好,但感觉国内大家一说买车就动不动20w以上了。新车那么便宜,往往还有前三年免息贷款等优惠,然而受欢迎的还是二手车。我有个同事之前曾经500镑就买了一辆bmw的二手货,当然那是很旧很旧的型号,他不知道又花了多少钱去修理,不过这种花很少钱去买车的事情,在这边是很寻常。甚至有高级经理,月入是我的两三倍,也开着不知道多少年的老爷车在路上跑。  公共交通是很贵的。我以前坐公交上下班的时候,买了月卡还是每月要支出60镑左右在车费上(500多人民币)。如果不幸要转车或者搭火车上班,那交通费就相当要命了。  最近我们公司搬了新的办公室,离原来的办公室大概有20英里的距离。公司决定每月给大家120(1000多人民币)镑的额外车费补助,大多数开车的同事都没意见,少数需要搭公交的同事表示这点补助基本不够用。
  英国的开销(五)  ——伦敦——  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在说伦敦以外的城市的情况,但伦敦却是一个特例。  伦敦人的收入通常都是其他地方收入的两三倍,和国内的北上广一样,是收入高支出也高的一个城市。  我最近去冰岛玩的时候因为飞机出发时间太早,所以顺道在伦敦住了一晚上。从家里坐火车到伦敦,再从伦敦火车站到某个伦敦机场,再从机场搭巴士到入宿酒店,单单是这一段路的交通费,我就花了将近60镑(500多rmb)。  伦敦的房价更是不必说,和北京,东京,纽约一样,不是普通人负担得起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出了伦敦市中心,搭火车大概十至十五分钟的路程,房价就已经好接受得多。我认识一个在伦敦郊区置业的人,买的是非独立的两房两层小楼,只需要40多w的英镑,比想象中好接受许多。听说北京的五环开外楼价都是让人仰望,这一点伦敦就要好许多。  除了交通和住宿,伦敦其他的消费其实和其他地方差不多,所以算下来,在伦敦工作和伦敦生活的人,物质上也许要比小城市的人丰富许多。不过,我一直不认为钱是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准,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在伦敦生活。
  英国的节日(一)  ——情人节——  今天是情人节。  情人节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但最早开始流行这个节日的国家,是英国。大概从17世纪开始,情人节就在英国流行了,不过这个风靡全球的节日到现在都不是法定假日,即使在英国也一样。  其实从过了元旦开始,超市和大商店的货架上就会开始摆上情人节的商品。最普遍的当然是情人节贺卡,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和各种捧着红心的毛绒玩具,但比起国内近些年越来越浓郁的节日气氛,英国人似乎并没有很隆重地在庆祝这个节日。  在我印象之中,无论是在读书时期还是后来工作多年,我只见到过一次,某位同事在情人节收到玫瑰花。平时和英国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他们更重视的是情侣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这样的特殊日子。普通朋友之间是绝对不会互相祝贺情人节快乐的,所以每当情人节我收到国内亲朋好友发过来的祝福短信,都会在高兴之余感到有点好笑。  当然如果今天到大街上看,仍然还是见到不少女士手捧鲜花,带着灿烂和自信的笑容,或者是刚结束约会,或者是挽着男友共赴晚餐。和国内一样,英国最近的玫瑰花身价大涨。前两天我在本地的一个平价超市里偶尔看到价格,一束九朵到玫瑰花束,配上一下装饰绿叶,要卖35英镑(300多rmb)。大小餐厅推出的情人节套餐也是花样百出,价格惊人。曾经打听过一家比较有特色的西班牙餐馆的情人节套餐价格,据说是每位70镑(600rmb),我个人是觉得太贵了。  至于什么义理巧克力啊,白色情人节啊,这些都是日本韩国的习俗,英国人是不懂这些的。
  移到这里看  
  马克  
  普通的生活最好了,祝楼主每天开心
  我的同事们(一)  在英国人的公司工作到第三年,我才开始觉得和同事们真正地相处融洽。  记得刚进公司的时候,有许多不明白也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英国人那么喜欢问‘how are you’,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小学生的时候就知道要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了,可是来英国之前我真是没有料到会如此频繁地被问到‘你好吗’。  同事们无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见面的第一句总是问,你好吗。甚至有时候,并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也会有同事走过来问我,你好吗。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这个问题很当做一回事来回答,往往会停下手头的事情,然后认认真真地告诉对方我今天心情怎样,有没有碰到什么倒霉的事情。可是后来我终于明白,人家问的这个问题,真的就正如咱们小学时候所学,永远只需要用‘我很好’来回答,没人真的想知道你今天怎样。  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Are you all right,这几句话就和我们见面说一声嗨一样,寻常且客套。现在我也养成了这个习惯,无论是在走廊匆忙擦身而过,还是工作时偶尔抬头目光相遇,都会习惯性地问一句:你好吗?
  楼主写的太好了,请问诺丁汉那边生活水平怎么样呢?  
  我的同事们(二)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吃惯了茶餐厅,有时候叫饮料也很习惯会叫奶茶。但是一般在家里,喝茶都是和铁观音或者普洱,极少会往里面加奶或者加糖。  而英国人却喝不惯我们的茶。他们任何时候说到的Tea,基本都是冲个红茶包,然而根据个人口味加奶加糖,仿佛这是喝茶唯一的正确姿势。我以前并不知道这些,因此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是在前面提到过的那家兄弟俩合伙开的小公司里,有位同事问我要喝茶还是咖啡,我说要喝茶,他有问“how do you like it?”,我就彻底懵了,不明白他在问什么。  后来才知道,这样问是因为有些人喝茶的时候喜欢很多奶,不加糖;有些人喜欢加糖,但加糖的情况也会分一茶匙,还是两茶匙,或者是更多。于是替别人倒茶之前都要问问对方的口味,冲咖啡也一样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其实也是来了英国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同事之间会互相帮忙冲茶,冲咖啡。在国内大家都习惯自己带个杯子,多数人喜欢喝水,少数和茶的也是自己给自己冲。遇到有客人来访,通常都是公司的前台或者后勤来做这种冲茶倒水的事情。可是我去过的好几个公司,即使是普通的同事甚至是经理要去茶水间之前,都会问问同组的人要不要喝茶。而大家也会毫不客气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请去茶水间的同事代劳。  现在的我也养成同样的习惯,而且我也开始记得每个同事的喜好,不必再一一询问对方要在茶和咖啡里放什么了。  不过也有一些纯技术纯汉子的部门,一去茶水间便大家同去,也不会有帮忙倒茶的习惯。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多些,因为动辄要帮十几个人倒茶的事情其实是很耽误工作时间的。
  我的同事们(三)  写这一段之前,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敏感话题,但我又很想写一下。  我有个闺蜜,性格和气质都是极好的那种女生。我们从小就在很多事情上三观一致,极少有不同的意见,除了一件事。我这个闺蜜不喜欢穆斯林,甚至已经可以说是歧视。不仅仅是我闺蜜,其实我平时浏览国内网站,发现天涯也好,别的网络平台也好,憎恨MSL的人很多,而且偏激的言论也很多。  我并不是想站在MSL的立场来说话,但是我想说,把任何一种东西简单归类然后下结论的这种做法,我是挺反对的。如果认为发动恐怖袭击的大多数是MSL所以MSL都是邪恶的,那么绝大多数恐怖袭击者都是男性,是否我们也应该抵制男性呢?  伦敦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口是来自其他国家,可是在我所在的公司里,因为是英国人经营的传统行业的公司,所以公司里99%都是英国人。我本人不仅仅是公司里唯一的中国人,而且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公司里唯一的外国人。我很沉默,从不喝酒,不喜欢和同事们聚会,从不邀请同事来家里做客,听不懂同事们讲的笑话,说话做事都和英国人有许多的不一样。可是,从第一天入职到现在,每一个同事都在尽最大的可能和我求同存异,从来不会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而排挤我或者把我区别对待。  公司里的英国人也有不少是黑人血统,印度血统和东欧血统。也有印度教,穆斯林,还有各种各样奇怪宗教信仰的人。有的同事是不信耶稣的基督教徒,有的同事是信耶稣的非宗教徒。但无论是什么血统,什么信仰,大家都处之泰然,没有人会因为肤色或者出身对另一些人下定义。  我说不出什么世界大同的道理,可是我很喜欢这样的社会,生命是无分贵贱的,是否尊重一个人唯一参考的应该是他本人的品行。  不过去年全民投票脱欧,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移民问题在英国已经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我虽然在上面说觉得人应该是平等的,但我却支持英国政府控制欧洲的移民数量,因为这已经不是是否歧视的问题了,出问题的不是MSL,而是毫无筛选制度的自由流动政策。
  楼主我来了~  
  MK。  
  合同工和正式工(一)  我有段时间和母亲说,想把工作辞了去做合同工(contracting)。母亲大吃一惊,问我是不是疯了,好好的大公司的正式员工不做,去做低收入,低技术含量,工作没有保障的合同工。  但在英国,尤其是计算机行业,合同工的地位和国内的情况大不一样。一个税前年收入4w英镑(35w人民币左右)的正式工的程序员,如果去做合同工,每日的收入大约会在350到400英镑(伦敦的话500英镑一天也是正常)。一年即使只工作11个月,税前收入大概会有7w7到8w8左右的英镑,也就是大概是正式工年收入的2倍以上。而且合同工需要迅速地投入项目里工作,并且按约定期限完成工作,因此做合同工的一般都是技术比较过硬,对行业最新发展非常熟悉的人。相对于正式工,合同工在英国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想象,也是一种高收入的选择。  不过当然针没有两头尖,虽然合同工赚得多,但英国的税收制度对高收入人群非常严苛,即使多数合同工加入伞公司进行避税,到手的钱其实并没有账面上看上去那么丰厚。再加上合同工一般很难进行贷款,没有公司的年假和福利补贴,上班时间不松动等等。所以许多人都是趁着年轻时做几年合同工积累财富,等到成家立业的时候,就会回归正式的工作。而像我这样没有家庭负担,没打算晋升管理层,上班时间固定的人,其实最合适的仍然是去做合同工的工作,不过这种想法是很难得到家长们的支持的。
  英国人是不是比欧陆人丑?
  一定要马
  MARK,楼主写的很中肯,等更
  我喜欢看海外文章
  合同工和正式工(二)  英国有个很出名的长剧叫做《Doctor Who》,国内好像是译作《神秘博士》。这部戏的主角是个不会死的外星人,他一直在时间旅行,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故事的主角不会死,但现实中的演员却会老,会死,所以这部片子每过几年就会更换演主角的演员。最近一期出演Doctor Who的演员是Peter Capaldi,他已经连续三年饰演这个角色而今年他自己宣布不再继续出演了。  在记者发布会上Peter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认为一个人平均每三年就应该换一份工作,因为只有新的工作会给他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更多的机会。其实他的这个观点和许多英国人的观点是一样的,最近有调查表明,英国人平均每五年就会换一次工作,在同一个公司服务超过10年以上的员工是极少的。我以前经常担心频繁跳槽会对找到下一份工作有影响,但现在慢慢变成担心一直不换工作会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不良影响了。  有时候看到身边的同事纷纷跳槽,每换一次工作就至少能有10%到20%的薪水涨幅,不是不羡慕的。英国的比较大的上市公司,和国内的一些外企很像,一般每年都会按照通货膨胀率来给员工固定加薪。另外根据去年的表现,会有奖金或者额外加薪的福利。无论是固定加薪还是额外加薪,幅度极少会超过原有薪水的10%,因此怎么都比不上换一份工作能得到的涨薪幅度。  不过我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很不错的一家公司。而且作为正式员工,在公司服务超过五年之后我现在的带薪年假已经达到30天,这并不是任何一家好的公司能直接给我的福利,而是要通过慢慢的一年一年的积累才能拿到的福利。公司还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一些小礼物送给正式员工们,对于优秀员工更加有额外的激励计划。我曾经三次被选为优秀员工,第一年是公司送我去爱丁堡带薪旅游两天,食宿全包还奖励了1000英镑作为购物零花。第二次是奖励观看F1一级方程式赛车的VIP门票以及全日的自助餐和酒水套餐。第三次是送我去观看温布顿网球公开赛,两天一夜包食宿。这些奖励不在乎于金额的多少,关键都是些我自己不会花钱去经历的体验,每次收到这样的奖励会感到额外惊喜,也会特别庆幸自己是正式员工。这些都是做合同工绝对不可能享受到的好处。  
  这些年交的税(一)  我之前学车的时候请的是一个华人教练。每小时学费21镑,每次学两个小时。有一次在路上练车,他指挥我把车开到他家去了,因为他要回家拿点豆腐脑给他教会的朋友。我于是看到了他居住的房子,两层的房子,里面装修很简单,但外观开上去挺新挺大的。当时还以为是他自购或者租的房子,后来才知道,他住的是政府的福利房。  我当时年收入大概28英镑(27w人民币),每月个人所得税,医疗保险和养老基金扣掉四分一的收入,只负担得起镇里一座大厦里一房一室的租金。而这个教车教练,因为他有五个女儿,加上老婆每月正式工作,所以全家算起来算是低收入,不仅不用交什么税,还有廉价的政府房子购买,生活得相当舒适。  到我后来自己买房,发现许多小区尤其是新建的区域,总有许多是提供给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公屋,除非购买富人区,否则居住环境来说特别困难的人群和收入小康的人群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英国的税收和福利政策正是如此,赚很多钱或者生活得很贫困的人都是极少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过着温饱到中产的生活。
  这些年交的税(二)  我现在做的工作,大概收入会在40到45k英镑一年,这在国内很多人眼里算不上高收入,可是在英国,这个收入已经非常接近高纳税的标准。目前来说,43k以下的个人收入,纳税额是20%,而超过43k以上的收入,纳税额就会达到40%,而且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会交的多。也就是年收入50k的人和我这个年收入40k的比,说出来是10k的差距,但其实到手也就是差不多5k的差距而已。而50k工资的工作比40k工资的工作,要付出的时间和辛劳却是多很多。  之前我也说过合同工赚钱会比正式工收入多很多,但由于劫富济贫的税收制度,很多合同工都不得不自己成立公司,借由公司名目来进行合理避税。因此英国有许多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专门帮忙申请建立公司的机构,这些都是针对那种需要开伞公司进行避税的行业。脱欧之后合同工的工作似乎减少了许多,我觉得英国经济不好的时候,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会是这类行业。
  喜欢看楼主分享的文章,了解了不一样的生活!  
  写的很好!希望能每天一更~
  这些年交的税(三)  英国的信用管理制度非常的严格,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套制度非常可怕。  我来英国的时候只带了一点现金,其他的钱是以支票的形式带出来的。可是来到英国的头两周,我跑了许多银行,竟然没有一个银行肯给我开户头存钱。因为根据规定,要想在英国的银行开户,光有钱是不行的,必须出示两种证明,第一个证明是身份证明,比如护照,驾驶证等正规证件都可以,这个是用来证实开户人的身份的;第二个证明是住址证明,必须出示正规机构寄往你所住地址的信。比如电费和水费单,或者租房合同,银行对账单等等。因为我当时是住在朋友家里,无法提供住址证明,所以银行拒绝为我这种’流动人口’开户。  我原本以为自己出了租房子住就能解决银行开户的问题,可是后来发现,稍微好一点的房子的房东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一个没有当前居住地址证明,也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所以这变成了一个死循环,没有固定住址就不可能办银行账户,也不可能签手机合同,但没有银行账户又没法租到房子,不可能注册医院,更不可能找到工作。这个社会就是用这种一环紧扣着一环的方法将流动人口排挤在长期居留的可能性之外,比国内的户籍政策有效得多。  我当年就是陷入这个没住址就没账户的循环当中挣扎了许久,最后我终于在一个专剥削同胞的华人那租到了一个小房间,而且付了他50英镑让他给我写住址证明,这才结束了流民的噩梦。然而没多久之后,我发现自己租的这个房间曾经被不法分子租来生产盗版CD,因此这个住址早就上了邮政的黑名单。此后无论我想消费、借贷、还是申请会员,往往都会被拒绝,因为我的住址过不了信用审查。回头看看,那一年我的确在英国寸步难行,这就是信用制度的可怕之处。  写了那么多关于信用制度,其实我是想侧面说明一下为什么在英国无论多小的生意人都会纳税,甚至个人接私活稳定收入的都会找会计师帮忙缴税。其实不见得大家有多高尚,多想服务社会,只是一旦逃税被发现,巨额罚款还是其次,从此之后信用审查会无法通过,基本上甭想好好生活了。  当然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像许多中餐馆,现金付账就可以打折,这不就是为了逃税么。
  在英国看病(一)  我读中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持续扁桃腺发炎,那时候父母工作太忙,自己也缺乏常识,所以拿消炎药当常用药吃,连续吃了差不多一个月。因为长期服用消炎药,健康受到了很多的损害,从此之后身体很虚弱,常常喉咙发炎导致发烧,肠胃也经常发炎,不得不经常看急诊。所幸在国内看病是非常方便的,尤其是我居住的城市,大小医院有许多,虽然好的医院非常拥挤,但早一点去挂号排队,基本没有看不上病的烦恼。  来英国之后也不知道是环境的原因还是自己注意健康了,渐渐的不那么需要看医生,遇到有小麻烦的时候自己吃点感冒药休息两天也就好了。  直到去年下半年,我突然健康方面出了许多的状况。首先是持续耳鸣而且听力下降,后来又发现腋下长了不明原因的肿块,再加上智齿长歪了带来许多烦恼,于是去年一年不得不经常地去医院求医问诊,这才接触到一点英国的医疗系统,也了解到英国所谓全民医保的一些好处和坏处。
  拜托楼主不要断更
  看看异国他乡的生活,很不错  
  在英国看病(二)  还记得2004年来英国读书的时候, 某个太阳挺大的下午,收到学校的通知让我回校做medical registration。那个时候我对英国一无所知,根本没搞清楚这个医疗注册有什么用,只是学校叫我去就去了。  后来过了许多年,我才搞明白,原来在英国的公立医院都是不直接看诊的。每个在英国长期逗留的人,无论是否享受全民免费医疗,都要先注册GP,也就是所谓的家庭医生。有什么不舒服要先去预约GP看症(除了牙齿类的问题需要去看牙医),GP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动手术的病症,才会转到公立大医院去。  因此虽然英国的媒体几乎每天都在警告NHS(英国的国家医疗系统)过于拥挤,事实上如果真的到医院去看看,就会发现每个门诊等着看病的不会超过10人,和国内大医院人山人海的景象相差很远。  而对于家庭门诊,每个GP是有一定数量的病人限制的,而且也只接受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登记。所以在英国这些年,每回搬家之后我都要上网去查找附近还在接受病人的GP,并带着自己的身份和居住证明去登记。  这样的医疗系统好处是医院里总是很安静,没有插队的现象,就医环境比较好。但不好的地方在于几乎不可能自己选择医生,已经登记了GP除非更换住址否则无法转去另一家GP,如果运气不好遇到很糟糕的诊所,就真是非常头疼。  幸好这些年我感觉英国的GP质量算是有保障,而且私人诊所也比较多,至今没有遇到主动需要更换家庭诊所的情况。
  楼主能说一下在英国的职业女性,平时都化妆吗?或者出去逛街,不化妆的女性会被别人怎么看?  
  在英国看病(三)  我是2015年年底发现自己的听力有问题。其实我估计很早之前我的听力就开始有问题,可是一开始我总以为是自己的英语不过关,所以经常听不清同事在说什么。这样过了好几年,我渐渐发现我听不懂别人说话并不仅是英语水平问题,而是别人一旦降低音量,我就无法辨别对方的发音。同时我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耳鸣,耳朵里持续听到嗡嗡的电流声。后来每次去看病都被医生问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症状的,不过我自己也真的弄不清楚了。  说来也很巧,我发觉自己听力有问题之后不久,就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公益广告。大概说的是许多人都有听力问题,早点发现治愈机会会比较高,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听力测试中心,有疑问的人可以去免费测试。于是我按照广告上说的方式,在BOOTS预约了听力测试。  Boots在英国很出名,是一家专卖日用品和化妆品的大型连锁店,同时也有药房和配镜中心,跟国内的屈臣氏差不多。不过我也是在网上搜索之后才发现原来Boots还有听力测试的服务。搜索之后我也发现原来这种听力测试中心通常都是和助听器的品牌有合作关系,所以当时还挺担心听力测试之后会被推销助听器的。  结果证明我是想多了,第一次去听力中心,接待我的是个有点上了年纪的女士,穿着白大褂,态度很和蔼。她先问了一下我为什么要来做听力测试,然后让我坐到一个面光的位子上,拿出一个长筒型能伸进耳朵的仪器,为我检查耳道。检查完之后她告诉我,我的耳道很窄,而且里面有不少耳屎。她建议我先用滴耳液清洗耳道两周,再来复查。  我的第一次听力测试就这样没开始就结束了,正如公益广告所说,是完全免费的。之所以在这里强调完全免费,是因为不久之后我回国探亲,经过熟人介绍去了广州有名的听力中心问诊。这一次我提前清洗了耳道,所以医生为我做了听力测试,单单是这一个听力测试加上挂号费就收费将近两百。因为这次听力检查我感觉到在国内连一些最基础的身体检查也是价格不菲, 没有医保的穷人真的是会看不起病,也难怪有人说如果是最底层的人群,应该出国。
  在英国看病(四)  2016年初我分别在国内的听力中心和香港的私人医院做了听力测试,结果都是很不好,初步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但是当时回国探亲的时间有限,我没来得及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就不得不回到英国。  回到英国之后我第一时间预约了GP。通常GP每天看诊人数是有限的,所以我都是赶在早上8点就去GP预约,留下个人信息和病情描述之后就可以离开。十点左右就有GP的工作人员电话联系我,告诉我具体的看病时间。  见到医生之后,我把在国内做过检查的报告给他看,他例行问了病情之后再次为我检查耳道。其实我在国内的时候已经知道感音性耳聋没那么容易医治,所以对于GP也完全不抱希望,只是希望通过他诊断时候可以把我转移到大医院继续治疗。果然GP发现我的耳道并没有任何受损迹象之后就手足无措了,于是他当场就使用医院的录音设备描述他为我做过的检查和我的一些症状,随后连同我的病例一起直接电邮到本地的公立医院。我需要做的就是回家等待公立医院的看诊通知。  此后我等了差不多一个月,在我自己都快要忘记看病这回事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收到公立医院的信。信上有一个电话号码和我的注册号,让我在某个日期之前打电话去预约具体的看病时间。现在想想挺讽刺的,我是因为听力有问题所以才需要看病,但在求医的过程中不停地需要打电话预约时间,我有时候想如果我病情很严重,完全听不到了,那该怎么办呢?国内现在许多事情都可以直接上网解决,而英国大多数的服务都还是采用电话的传统沟通方式(这是有原因的,以后要说说),有时候真让人觉得这个国家的办事效率太低了。
  在英国看病(五)  我居住的镇上只有一所公立的大医院,凡事需要动手术,住院抑或是深入检查的疑难杂症,都在同一个医院里处理。如非需要急救,预约排期排上几个月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我收到医院的预约通知便立刻打电话去排队,仍然要等了一个多月才最终见到医生。去问诊的那天五官科人不算多,我提前十分钟到,在前台登记姓名和填写一份简单的病历,马上就有护士过来招呼我。  虽然之前在国内和英国的听力测试中心都做过听力测试,但当下还是要重新测试一次。比较幸运的是听力测试室就在五官科同一层,不需要重新排队,和国内看诊和检查需要分别排队的情况很不一样。  差点忘记说,因为在英国读医是很难而且很辛苦的事,所以据我所见,英国的医生,无论是GP,公立医院还是私人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印度人。护士当中也有不少是非英国人,但比率没有医生那么多。  三番五次求诊的结果是我最终还是没能找出听力退化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医生很详细地问了我的病症,但他也无可奈何,说现在暂时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治疗听力丧失的问题,甚至无法阻止这种趋势的发展。他能做的就是记录我的病历,让我半年之后再复查,看看有没有恶化。  虽然他说得很诚恳,不过我个人觉得这是小地方医生见病例太少所以医术不够高明。我相信北上广许多大的专科医院,即使无法治疗我的问题,至少会有更多的建议或者能找出问题所在。所以以后我可能还会回国求医,即使需要排队,也不会是免费,最重要的是能得到合适的治疗。  后来还有件挺哭笑不得的事,我看病没多久家里的信箱里就收到了许多助听器的广告,英国的医院对于病患私人信息保密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在英国的娱乐(一)  之前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问题: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学生是怎样的?  还记得有一个高分答案说的是,多数外国人觉得中国学生拘谨和不善交际。我仔细想想,似乎的确是。在我许多英国同事眼里,我是个宅得不能再宅的人,不喝酒,不喜欢聚会,也从来不跳舞。  但据我所知许多中国人并不想英国人以为的那么内向,只是英国的传统娱乐方式和我们的娱乐方式实在太不一样了,以致于一方面英国人觉得我们特别拘束,另一方面许多来了英国多年的华人会感叹英国这破地方太无聊了,简直要闷死。其实英国并不无聊,中国人也没那么宅,一切都只是文化差异而已。  我在英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入学第一周学生会就组织了迎新晚会,在学校里的一个活动中心举行,新生免门票。我还以为会和国内大学的迎新差不多,同学们排排坐,有学长学姐发言致辞,然后大家一边磕着瓜子一边聊着八卦,或者玩玩桌游,一晚上就愉快地过去了。  结果兴高采烈地去到所谓的迎新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想象中那样。那个晚会现场和对外营业的舞厅没什么两样,黑漆漆的环境,迪斯科灯光胡乱的闪。舞台上不知道从哪里请来的DJ一首接一首放着摇滚音乐,声浪震耳欲聋,基本不可能好好说话。于是我摸着黑找到同是中国来的新生,我们抱团似的待在舞会的角落里。看着英国的年轻人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疯狂地扭动身体,尖叫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  当时只觉得学生会组织的这个迎新会太糟糕了,后来才慢慢了解,这就是英国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喝酒和跳舞。
  希望继续哦,每天等着看。  
  马克。
  真是好帖子,文字优雅,内容丰富翔实,让人开眼,学习!  
  英国的节日(二)  ——妇女节——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小的时候以为那些带着‘国际’的节日是全世界的节日,比如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后来读大学的时候不知道是听谁说的,凡是有‘国际’两个字的节日其实根本和西方国家无关,只是社会主义国家承认的节日,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又认为英国人不会知道妇女节。不过现在发现事实其实也不是这样,英国人不重视这个节日,但他们还是承认妇女节的。比如今天一大早,我就在脸书的首页上看到庆祝妇女节的文章,然后在上班的路上也听到电台里主持人在说妇女节这个话题。  说到这个节日,国内和大家最息息相关的可能是女同胞的半天假期。这几年政府重视妇女权益,每到妇女节就有妇女和法律组织举办活动和讲座,教导女性们保护自己的权利。其实在英国女性的权益问题也一直在被强调,我工作的部门是典型的性别失调的部门,一百多个男性的工作环境中只有不到十个女性,我自己所在的十几人的小组里更加只有我一个女员工。由于英国法律明文禁止性别,年龄,种族等等的歧视,所以在男女比例那么失调的部门里,经理们其实一直都有需要多招聘女员工的压力。去年年底组内一下有四五个空缺,经理私下说如果有女性来应聘,即使能力比男性差一点也会优先录取。但最终只有一个女性投简历,而且她的资历实在太差,最后还是招了好几个汉子。  英国也有许多女权主义者,包括饰演赫敏的女演员艾玛,她在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有一番特别深刻的演讲,最后的口号是”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很是振奋了我。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其实女性平权的道路都是漫长而且尚未成功的。国际妇女节,我们争取的不应该仅仅是休息一天半天,而是像电台里面主持人所说,我们追求的是女性的运动能像男性运动一样受欢迎,我们要女性在工作中得到和男性一样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我们不仅需要男性的保护而且还要有能力保护我们自己。
  在英国的娱乐(二)  我们公司的数字创意经理L,是个很喜欢新奇玩意儿的人。有什么新的科技类产品面世,他总是第一时间就去体验和购买。这几年VR技术日趋成熟,L的办公桌上林林总总的有不下七八个不同牌子的VR眼镜,每次和他聊天都能知道许多新闻。  去年夏天的某天,我看到一群同事围着L似乎在讨论着什么,大家都饶有兴致。过去一问,原来是隔壁镇的购物中心开了一家escape room,也就是真人密室逃脱游戏。在我印象中,早在五六年前我就听过国内的朋友玩真人密室游戏了,这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但包括L在内的英国同事,大多数到了去年都还没听说过这样的娱乐方式,更加没有尝试过。  可见和国内相比,英国人的娱乐方式是挺落伍的。提到国内的一二线城市,我总能想到无数个可玩的项目,无数个可去的地方,相比起来英国国内包括伦敦那样的大城市,娱乐方式都是传统而单调的,实在是’跟不上潮流’。  我想这和两国人民的性格和文化传统不无关系,中国人脑子活,生活压力大而且很长时间处于追赶西方生活水平的状态中,所以新兴的事物容易受到追捧,各种各样凝结了智慧的小发明也层出不穷。  而英国人多数安于现状,保守而且以自己的历史为荣。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无论出了多少新奇的玩意,多少标新立异的餐馆,他们最爱的仍然是老式的酒吧,炸鱼薯条,户外运动和看演出。就像前文提到过的真人密室游戏,虽然大多数同事表示感兴趣,但半年过去了,我并没有听说哪个同事特地去体验。这也是新型娱乐在英国很难发展起来的原因。  有时候看到有人会说国外没有什么好去看的,国外有的咱们中国都有了,而且咱们有的甚至都比国外的好。其实我觉得这未必是好事,(一家之言,偏颇之处请见谅),我们之所以感觉国外和中国一样了,并不是外国人改变了什么,而是我们国家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所以很大程度被同化了。当大家都用欧美日韩护肤品的时候,我们的确和国外一样了,可是我们的国货呢?会逐渐的消失的。当大家都追捧摩天大厦的时候,我们的四合院呢,也会生存艰难。在英国,许多房子都是一两百年以上,甚至时常还能见到维京时代的稻草屋顶房。国内现在也有许多别墅区在学欧式风格,把小房子建得神行俱似,可这一样吗?其实不一样的。  有些人一边说着国外没有什么好的,一边最爱吃日本菜和澳洲龙虾;一边说国外的教育不行了,一边自己的孩子最喜欢的动画是《汤玛斯和他的小伙伴》,这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是文化同化。  照我看来,英国的确有非常优秀的东西,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非常优秀的东西,英国人一直以自己的传统为傲而且几乎是抗拒外来文化的侵蚀,导致这个社会看上去步履拖沓,但他们的文化根基非常的扎实;中国人包容百川,优胜劣汰,所以进步迅速,但这也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丢失。我希望这个世界不要变得一模一样,这个世界需要各有特色,百花齐放,否则我们追求的所谓远方又有什么意义了呢。
  楼主写的很棒,马克
  很好~~继续~~
  同意你说的文化需要各有特色 百花齐放  我比较排斥外国文化
所谓的洋节都兴趣不大
喜欢传统文化 特别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楼主写的真心好
让我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文化
不要弃贴哦
  喜欢楼主写的东西  条理清晰,客观平淡
  为啥标题要加个“其实”? 有谁觉得你出国了就不是过的普通生活了?  
  现在楼主的听力问题解决了没???
  在英国的娱乐(三)  英国的音乐剧(Musical)是很出名的,几乎已经成为来英旅游的必备项目。美国的百老汇也有音乐剧,但那些大多都是巡演,英国伦敦的音乐剧却是驻演。一个古老的剧院,一出经典的剧目,一个老牌的剧团,日复一日地演出,吸引无数慕名而来的观众。  去年是《歌剧魅影》上演三十年特别演出,我和朋友又去女王剧院重温了这出获奖无数的经典音乐剧。我早在十几年前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这场演出,直到去年重温,发现整场演出几乎没有改动,连主演的唱腔也和以前极为相似。而我的朋友因为是第一次看,一开场就被宏大的舞台效果惊艳,不停地赞叹,以致过后的许多天她仍时不时地哼着歌剧魅影的主题音乐,音乐剧的魅力可见一斑。  不过虽然说音乐和舞台表演是没有国界的,我个人还是觉得要真正享受音乐剧,还是需要懂英语。当年我读书的时候英语水平糟糕,虽然观看的是已经知道大致剧情的音乐剧,还是感觉’不过如此’。到今年再去看新剧《女巫》,已经能完全听懂台词和歌词,得到的体验是和以前很不一样的。我这才明白凡事不能勉强,如果硬要去欣赏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娱乐也会变成苦差。
  楼主写的不错,我老公也是程序员也在国外  
  楼主不要弃贴喔,每天等着更,哪怕拍拍风景图呢,哈哈
  能说说在英国的旅游吗?到英国都去哪些地方旅游?在天涯没搜到好帖子。  
  楼主,能说下你第二份工作是怎么找到的吗?
  楼主写的很真实,赞一个!
  马克  
  可惜你的图文并茂根本就没有(●—●)
  在英国的娱乐(四)  英国的房子,无论是独栋还是连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前后两个花园。照料园艺不仅仅是老年人的爱好,更是受到普遍国民喜爱的娱乐。尤其是英国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玫瑰,几乎一年中有半年都是花期,热爱种植玫瑰的人家很多,从夏季开始,各家的院子里就开始争奇斗艳。不必劳烦公职人员,也不用移步公众公园,单单是沿着宁静的街道逛过去,便像逛了一趟秘密花园,美不胜收。    我从小在国内一线城市长大,从有记忆起就是住在高楼里。小时候家居狭小,父母便把阳台也封起来给我做书房,因此从来也没体验过种植的乐趣。但我打小最喜欢的花朵也是玫瑰,看到邻居四里的花园那么美丽,明明是害怕劳作的底子,也忍不住趁着周末努力打整自己的小院子。而一旦开始,就会发现园艺劳作的独特魅力,那是真真正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工作。难怪关于花朵培育和园艺的书籍杂志在英国一直都相当畅销。  下图是我自己种的月季,已经长得快有一人高,开出的花朵比碗口还大。  
  移居英国的原因(一)  自从移居英国之后,很经常地被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问,为什么要出国,国外真的那么好吗?  其实我觉得出国定居这事没有好或不好,只有适不适合自己,正所谓“有人漏液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乡”,完全是见仁见智。不过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离乡背井本来就不是个好词,再加上我来到国外之后既没有发大财,也没做出什么大成就,更加没找到个洋女婿,怎么看都不划算。因此尽管每次我都是极尽坦诚地告诉对方,我现在过得很好很开心,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投以半信半疑的眼神,就差没当面和我说“你肯定过得不怎么样,只是不肯承认而已”。  可是我又怎样才能让对方明白,对我来说,只要无论去办什么事情都能有秩序地排队,无论什么场合都不会有人嘲笑未婚女性,无论什么社会地位的人我都不需要对他卑躬屈膝,这样的生活就已经足够好。  出国的这些年,国内的变化翻天覆地,即便我每年都回家探亲,每次回去都还是能感受到耳目一新。平心而论,国内一线大城市的生活质量甚至文明建设提高速度之快,真是欧洲国家无法匹比的。我也时常很自豪地把自己家乡的照片给同事们看,最喜欢听他们惊叹:你的国家好漂亮,楼好高,吃的东西好诱人!和某些觉得中国什么都不好所以拼了命往外跑的人不一样,我觉得国内大多数方面都比英国好。然而可惜的是,这些特别特别好的部分,恰恰是我觉得不太重要的部分。吃喝玩乐是有尽头的,锦衣玉食已经很好,再往上追求就是穷奢极欲了,其实并没有什么意思。  那什么事情才重要?  下面这张图拍得很模糊,因为我不敢太明目张胆,只能等她走远了我才偷拍,可能大家看不到路上有个坐着电动轮椅牵着狗的老人了。我经常见到这个老人遛狗,有时候是在家附近的街区,有时候会去到很远的公园或者工业区。她身患残疾,似乎没有伴侣,但你看到她和她的那条狗不会觉得她生活得很苦。有几次迎面遇到,她会很亲切地和我打招呼,露出自得的笑容。  对我来说,一个弱者能够这样生活,很重要。  
  楼主的帖子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  继续,会关注。)感觉英国这么多年都没啥变化的样子。
  条理清晰,客观平淡
  楼主写的很好
  感觉楼主是个很坚强且温和的人,帖子很有条理表达很顺畅让人读着很舒服。最怕那种偏见很大或者情绪激动的帖子呢。希望楼主的听力可以有所好转。
  很爱读楼主的帖子,我觉得在国内如果能够一直安居乐业还好,一旦有什么事情,生活就会轰然倒塌,或许和楼主说的,弱者能够这样生活是一个意思吧。  我很爱种花,小的时候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种过美人蕉,太阳花,栀子花,还有一棵油桃树。工作后在单位的宿舍里种了月季。  
  移居英国的原因(二)  今天又有一个朋友在微信上和我说,要多发展兴趣爱好,可以参加学习班什么的开拓一下视野,忙起来会开心点。我看她无缘无故地突然这样劝我,真是有点哭笑不得。是的,我知道她是一片好心,但我过得很开心啊,并不需要去特别参加什么活动,加入什么组织。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别人觉得我过得不好呢,我真的不怎么明白。  不过英国当然也不是天堂,我也有因为出国而产生的烦恼。最常让我疑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的,是每次想到父母。  有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句话说的是,“父母在的时候不能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是有目的的。”,所以我想,既然我知道自己出国的原因是什么,那么离开父母也是正确的了。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自私,觉得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是最重要,追求的都是些心灵鸡汤宣扬的那些听上去很美丽的梦想。  可是终于有一天,我明白过来,所谓的’游必有方’,不是指有目的地,而是指有安顿父母的方法。这句话有多正确,年轻的我是无法体会的。 只有等时间一年年地过去,我过上了我喜欢的生活,享受了自己能力所能及的最大的享受,走了许多路看了很多书,然后突然有一天,我会如梦初醒地明白:如果没有把父母放进自己的人生计划,我不可能真的幸福地生活下去。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考虑了许多的解决方案,最后决定把父母接来身边一起生活。其实我知道这样很委屈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国内生活地非常安逸,有亲友有物业。但是与家人长期分开是非常痛苦的,而出国多年的我已经不可能回国重新奋斗一次了,于是父母最终还是牺牲了自己的许多利益,愿意前往我扎根的国度。  如果说移居英国有什么遗憾或者后悔的事,这也许是唯一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所以如果你问我在英国生活地快乐不快乐,我会说我很快乐;可是如果让我重新再选择一次,我也许不会再那么孤注一掷,因为最后做出巨大牺牲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的父母。
  我觉得楼主整个人的思想给水平都好高 进来膜拜一下楼主
  马克  
  支持楼主!继续写下去。  
  楼主有回国打算吗?感觉楼主属于感情上较疏离不习惯太亲密的关系的人,在英国应该也挺自得其乐的吧  
  马克一下
  很喜欢楼主描写的真实的英国,真实的生活,大概楼主性格就是比较恬淡的,所以还挺适应英国的这种生活。  不过在我看来我肯定是不适合也不喜欢的,能去旅游看看就行~\(≧▽≦)/~啦啦啦!毕竟我是那种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的人,还是种花家比较适合我。  另外祝楼主身体健康,耳朵的问题能够早日解决,实在不行还是回国内再看看吧,毕竟听力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楼主写的真好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留学生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