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反弹发展势头迅猛 成语猛,但四月真的能如愿上涨吗

回复: 9 | 浏览: 1611
| 字体: tT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积分47&
经验值47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 字体大小: tT
应该不会翻盘了吧,有看到小鸡鸡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积分7&
经验值7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恭喜,检验男孩翻牌几率很小,备孕吃益生碱也是有助于怀孕男宝吧!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22&积分241&
经验值236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雁塔区街道:
恭喜恭喜。
阅读权限80&精华1&注册时间&帖子1958&积分17962&
经验值17962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莲湖区街道:北关街道
那就不会翻盘了,恭喜啊
阅读权限9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747&积分4871&
经验值3958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盘山县街道:石新镇
支持 ~~~ 顶一下
阅读权限11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4986&积分90944&
经验值90551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高新区街道:
好孕来自[]
韩国儿童摄影领跑者,苹果树主页: 特惠套餐: 电话:029-
阅读权限200&精华26&注册时间&帖子25748&积分300535&
经验值300535 &爱心活力豆45 &宝宝生日null&地区:新城区街道:西一路街道
阅读权限90&精华2&注册时间&帖子50&积分3605&
经验值3599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未央区街道:大明宫街道
恭喜亲啦&&顺便问一句是照彩色普通B超还是四维看出来的啊?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8&积分140&
经验值139 &爱心活力豆0 &宝宝生日&地区:龙岗区街道:布吉街道
我个人觉得在宝宝性别这上面,还是得找专业的检测机构好,准确率又高,有凭据,咨询Q
如愿了,四个月做BC是男宝!
凡爸爸陪妈妈一同到院,即可获得日本森本胎教课程体验1节,凡妈妈网用户来院凭短信即可领取精美小礼品......
指尖上的城市生活
给生活加点料
宝宝成长时光相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网安备案号:7公安机关备案号: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行业领先的食品资讯网站
┆┆┆┆┆┆┆┆┆┆┆┆┆┆
站点位置: &
【设置字号:大 中 小】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东北反弹势头猛!但是四月份真的能如愿上涨吗?
时间: 9:59:10 来源:猪e网
今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5.93元/KG,相比昨日上涨0.05元/kg,猪粮比9.21:1。
今日在跟踪的28个地区中,处于下跌的有贵州、云南、河南、江苏等等4个地区,下跌幅度0.05-0.2元/kg;处于上涨的有东北地区,上涨幅度0.05-0.2元/kg。其余21个地区较昨日保持稳定。
今日生猪最高价是四川16.7元,最低价是新疆14.95元,差值1.75元,南北差距继续缩窄。
进入四月份后猪价便一路开始止跌维稳,在今天的变化中主要上涨的集中在东北地区,下跌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
从清明节猪价变化看,节日对需求拉动有限(具体体现在猪价并没有上涨。),而在节后消费需求较之节前仍然无明显提升,单从消费端看,目前仍然需要时间来恢复。
连续几日猪价维稳,甚至部分地区小幅度上涨,于是很多猪友又开始想,这次猪价是不是要涨了?能涨到八块五九块吗?
个人观点是这次的维稳并不一定是猪价上涨的开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上涨的地区主要是在之前下跌最猛的东北地区和其他北方地区,而与此同时则是西南地区猪价的下调。同时供求关系决定猪价的涨跌,4月份显然没有大的利好消费增长的理由;而供应上则是酝酿出了问题,因为仔猪价价格高昂,压栏成为必然选择,再加上饲料价格持续走低,继续育肥有利可图,这就使的养殖户惜售造成市场猪源少支撑猪价。
整体而言,因为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都比较清淡,4月猪价小幅度的震荡上涨下跌调整将会成为常态,大跌大涨不存在相应基础。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留言(需要审核后显示)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记住10个“不等于”躲开食品营销里的陷阱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正式发布
53.5%受访者饮食不再重口味
炎炎夏季美食当道 吃错一口就中招?
中小啤酒品牌价格战背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TECH-F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解放战争国民党从45年到49年在东北的部队番号有哪些,要全的,实力怎样_百度知道
解放战争国民党从45年到49年在东北的部队番号有哪些,要全的,实力怎样
从45年到49年,国民党在东北总共投入多少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1945年,第一期随杜聿明出关的部队有13军和52军。两个部队都是久经阵战的老部队,13军为美械装备、52军为半美械装备。52军后来被称为国军第六主力,战斗力属于准一流;13军的表现差一些,在山海关表现迟疑,后来在秀水河子又被吃掉一个团1946年,东北开始大打,云南的60军、93军;中央军71军、新1军、新6军、原东北军53军加入东北保安司令部战斗序列,同期,13军转用于热河方向作战,转属华北方向此时,东北共有7个军兵力。从战斗力角度上看,新一军、新六军属于超一流(新六军22师64团一个团在沙河口单挑三、四纵7个团;65团一个团击破四平外围3纵防线),52军属于一流(在辽南安东会战中突破摩天岭,和新6军联手把3、4纵压缩在临江周边4个县),71军、53军属于二流,53军总体表现尚可,可71军在陈明仁率领下,屡屡送礼,88师和87师均被重创,88师长被击毙60军和93军被分散使用,而且军心不稳,战斗力属于准二流,防御不错,进攻不行在这个阶段,基本是新6军和52军作为机动兵团作战,战功显赫此间,杜聿明组建了14个保安总队其间,53军一度转调给华北方面,直至第三次四平战役时才被调回。13军短时间回归东北战斗序列,参加过第三次对临江的进攻,其下属之54师参加过第三次四平战役1946年,四平战役结束后,陈诚走马上任他将保安总队改编为暂编师,和老部队重组,编了新3军、新5军、新7军三个军,其中新5军被歼灭。此外,从华东战场调来王铁汉的49军,但登陆后被8纵全歼,此后以原新六军169师为班底,重组49军。华北暂3军曾参与东北方向作战此时部队战斗力排行依次为:第一梯队 新6军;新1军、52军第二梯队 53军、71军、60军、新3军、新7军、207师此时独立出来,由司令部直属第三梯队 49军(重组)、93军1948年,卫立煌上台后,部队编制可以参见楼下兄弟的算下来,第一梯队 新六军、52军、新1军(此时新一军新38师调出,士气有所低落,52军上升势头甚猛,战斗力应超越新1军,至少与之齐平)第二梯队:青年军207师、53军、新3军、49军、新7军、71军第三梯队:93军、60军至于葫芦岛来源的部队,从质量上讲,均弱于东北部队,估计充其量与东北第二梯队持平
45年到49年国民党总共投入军队多少人,被我军消灭多少人,东北国民党军总体实力如何,比华东的怎样,有一份电报说:  (一)杜聿明〔2〕由平赴沈对人称,东北共军四十余万,国军十余万,相差甚远,但仍须决心打下去,有坦克百余将运沈阳,并要使用飞机等语。要战胜顽敌保卫长春,必须准备对付飞机、坦克(参加过抗日的将士有办法对付之))这里说的共军40,国军10万,指的是整个东北吗,还是哪里
当时对东北的界定和现在不同,当时包括现在东北全境+内蒙古呼伦贝尔-赤峰,河北部分地区。这些地方都是东北保安司令部的管辖范围杜当时的谈话应该是刚进东北后不久说的,当时GJ只有两个军而TG方面由于先到东北大量扩军,以冀东李运昌部队为例,挺进东北是只有4个小团,短短几个月,扩充到将近5万人,但后来溃散和哗变的有不少东北国民党军可称精华集中之地,比华北强华北的嫡系数量不少,但山头不少,指挥不灵,而且相当部队没有经过抗战大战的考验,运动战能力很糟唯一的亮点是傅作义部队兄弟不妨做个横向对比,95师在华北号称没打过一个败仗,没丢过一挺机枪,塔山之战中,伤亡过半而不能过塔山半步
我说的是华东,那个电报是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的,电报是这样的:彭林:(一)杜聿明〔2〕由平赴沈对人称,东北共军四十余万,国军十余万,相差甚远,但仍须决心打下去,有坦克百余将运沈阳,并要使用飞机等语。要战胜顽敌保卫长春,必须准备对付飞机、坦克(参加过抗日的将士有办法对付之),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四平南北地区举行数次大的战役决战,才能解决问题。是指东北全境吗
看错了,华东也是国军兵力最集中的地方,嫡系云集但华东国军作战至始至终都缺乏主动精神,除了74军、5军、整25师具有较强的攻击精神,敢于运动作战外,其他部队,包括18军,都更喜欢聚成一团,稳步推进。从一开始宿北战役开始,就具有这个特点,推进的时候往往要几个师一起,推进距离不超过20公里与东北国军,团一级就敢独自出战,形成鲜明对照这么看下来,东北是最精锐的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说1945年蒋介石从关内开来了三十万美式装备大军,到了东北以后,继续与残余的日本侵略者勾结一起,起用伪警,收编数十万伪军和土匪。1946年四月十九日时国军只剩10余万,只剩下哪些番号,1945年到1946年四月十九日被林彪消灭了多少,那份电报的完整版我私信给你了,你帮我看看是不是东北全境吧。
日-18日,东北民主联军全歼长春伪满军警部队一万八千余人,于18日解放长春。接着又于4月18日至5月18日,进行历时一个月的四平街保卫战此时,林彪所部主要是跟在撤退的苏军背后消灭大城市中盘踞的收编部队,同时对黑龙江、吉林的土匪进行剿灭(但此时不是大规模剿匪)此时国军还没有完成完全的集结,如上所述:此时第一批出关的13军和52军中,52军用于本溪方向和3、4纵对峙;13军被调往热河第二批到达的是60军(用于后方守备)、71军和新一军,71军和新1军被用于攻击四平;53军和93军是后期到来的,最后到达的是新6军1945年-1946年4月,双方正面交手中,GJ损失并不大比较大的损失是:秀水河子,13军被干掉一个团;营口战役,52军辎重营和一个步兵营被干掉了,沙岭之战,新6军被围攻,损失大约600人左右其他的主要是击溃战,从山海关打到四平,估计在这个阶段,国军伤亡人数在之间真正大的伤亡在第二次四平攻防战后开始,此时南满和四平方向同时开战,71军成了送分童子,主攻的新1军也有不少伤亡这个阶段消灭的主要是被收编的伪军,如长春的铁石部队和土匪武装,范围是东北全境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东北国军由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指挥,辖有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其中,卫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共8个军24个师30万人,驻守沈阳及外围的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率第1兵团,共2个军6个师10万人,驻守长春孤城,以牵制东野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率卢浚泉第6兵团,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驻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联系。 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国民党参战部队序列 辽沈战役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总司令 卫立煌 副总司令 杜聿明 郑洞国 范汉杰 梁华盛 孙渡 万福麟 张作相 马占山 陈 铁 参谋长 赵家骧 锦州指挥所 主任 范汉杰 副主任 贺 奎 第1兵团 司令官 郑洞国(兼) 新7军 军长 陈 鸿 新38师 师长 陈鸣人 暂56师 师长 张炳言 暂61师 师长 邓士富 第60军 军长 曾泽生 暂21师 师长 陇 耀 暂52师 师长 李 嵩 第182师 师长 白肇学 第6兵团 司令官 卢浚泉 第93军 军长 盛家兴 暂18师 师长 景 阳 暂20师 师长 王世高 暂22师 师长 李长雄 第184师 师长 杨朝纶 第5军 军长 刘云瀚 第26师 师长 张越群 暂50师 师长 罗先之 暂60师 师长 陈膺华 新8军 军长 沈向奎 暂54师 师长 黄建镛 暂55师 师长 安守仁 第88师 师长 黄文徽 第54军 军长 阙汉骞 第8师 师长 周文韬 暂57师 师长 关茂榛 廖楚藩 第198师 师长 张 纯 第8兵团 司令官 周福成 第53军 军长 周福成(兼) 暂30师 师长 张儒彬 第116师 师长 刘德裕 第130师 师长 王理寰 第207师 师长 戴 朴 第1旅 旅长 李定一 第2旅 旅长 王启瑞 第3旅 旅长 许万寿 第9兵团 司令官 廖耀湘 新3军 军长 龙天武 第14师 师长 许 颖 第54师 师长 宋邦纬 暂59师 师长 梁铁豹 新6军 军长 李 涛 新22师 师长 罗 英 暂62师 师长 刘梓皋 第169师 师长 张羽仙 新1军 军长 潘裕昆 新30师 师长 文小山 新50师 师长 杨 温 暂53师 师长 许赓扬 第49军 军长 郑庭笈 第79师 师长 陈 衡 第105师 师长 邹玉桢 第195师 师长 罗莘求 第52军 军长 刘玉章 第2师 师长 平尔鸣 尹先甲 郭永和 第25师 师长 李运成 第71军 军长 向凤武 第87师 师长 黄 炎 第91师 师长 戴海容 第17兵团 司令官 侯镜如 第62军 军长 林伟俦 第67师 师长 李学正 第151师 师长 陈 植 第157师 师长 何宝松 第92军 第21师 师长 李荻秋 第39军 军长 王伯勋 第103师 师长 曾元三 第147师 师长 张家宝 独95师 师长 朱致一 “剿总”直辖骑兵司令部 司令官 徐 梁 骑1旅 旅长 关邦杰 骑2旅 旅长 张志恒 骑3旅 旅长 李荣春
他们哪些军、师,旅强,总体实力如何
新一、新二等7个军60万
番号回答的不全,还要实力
还有5个军真不知道,都是菜鸟级的部队谁去记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东北又被称为“关东”的由来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历史是最可靠的见证。不妨从历史的源头说起。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 ·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因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少数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两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  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为防御匈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元代承前启后,不仅确认辽镏金人的东北区域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下来。如《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这里提到的″东北″,恰恰是从如今之东北区域这个大范围说的。于是,″东北″这个概念,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  正如已故的东北史研究的开创者金毓黻先生指出:″方位之称,原有辨方正位之义菜肴都设,更为建官施政之准。″地理之义,首在辨方位,很久以来,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据传,庖牺制八卦,把″东北″置于八方之一。前引《周礼》已把当时称为幽州的今经省东部及今辽宁西部的北镇与医巫闾山,统称为″东北 ″。后随着疆土的扩大与开发,″东北″的涵盖面愈广,最后已将现今辽吉黑三省都概括在″东北″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元以前各王朝政权在这里相互承袭设官建制,并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自辽始,以区域分划,设官而治,才将原为地理方位之名,概指为区域之名。  自明代以后,东北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关东。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关东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说清关东之名的由来,首先不能不回顾长城自身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为防御″东胡″内侵,始筑长城。当时,还有赵国也出于同样的目的,兴修维护自身安全的长城。但与东北有直接关系的是燕长城。据考古学家测定,燕所修的这段长城,约自起于今之张家口,向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东经河北围场县,自赤峰,进入今辽宁省境,历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库、开原,跨越辽河,再折向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直达鸭绿江畔,长达24000余里,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囊括在长城以内。秦始皇一统一天下,集燕、赵等国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成万余里,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光,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其中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秦始皇大修长城的主观意图,同燕、赵一样,就是防御北方强敌匈奴的不断内侵。辽东处长城以内,自无里外之分。  自汉代以后,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北宋、辽金、元各朝代,除唐、元两代以其版图扩大,长城内属,无须修长城;还有北宋因北方主要是东北先后被辽金占据,也无条件修长城,其余各代皆以长城为保障,不间断地续修,不过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或补修,或有所延长,总的格局无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三年(552年),自西河总秦戍(大同西北)筑长城,东止于渤海之滨,即今山海关之地。这是一段新起的长城线路,为其后明在此筑山海关奠定了基础。应当指出,北齐所修的这段长城,第一次把辽东故地与内地分割开来,使它变成了″塞外″之地,与今吉林更远至黑龙江省境处于同等地位。  明朝大修长城并筑山海关,对东北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尤其是赋于东北区域以新的名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朝统一全国后,先后遇到两大劲敌,对它构成了严重威胁:首先是北方的蒙古,即元朝余部及其后裔。元被逐出北京,出长城北迁,仍然散居长城以北沿线的广大地区,与明朝保持对峙状态,终明之世,双方一直是战与和交替进行,是明朝北疆不得长期安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散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明初,这里尚属安定。明朝统治集团视蒙古为主要劲敌,实行以″东夷制北虏″之国策,即用女真人对付蒙古人。但到了明中叶,女真人自金亡沉寂了200余年后,重新崛起,不断″入边″袭扰,引发出一毓民族争端,直至规模不同的战争。至明后期,女真人变得更强大,在诸部统一于努尔哈赤以后,公开以武装对抗,终致关系破裂,双方开始了长期对峙。明朝的这两个劲敌主要集中在辽东、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区,而蒙古还有相当部分活动在长城北及西北诸省之地。明初主修长城,主要是为防蒙古而设的防线。当辽东地区受到女真人袭扰时,明加修加固辽东长城、筑堡建城,是以防女真人为目的的。  前叙北齐将长城候船至渤海之滨,明帝朱元璋决策,以此段长城为基础,不仅重修,整饬一新,而且在此建关城,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这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主持,率部创建关城,即今之山海关,至关城建成,遂专设山海卫,派驻重兵守御。山海关与一般建城的不同之处,就是把一座城同尤里长城连为一体,反映了一种新的防御体系的构想。关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脉,临万顷碧波的渤海,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义。  山海关一经建成,很快就显示了它在政治上特别是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山海关所在位置,恰好处于河西廊的咽喉之地。从今辽宁锦州直抵山海关下,长约 400里,背靠医巫闾山,前临渤海湾,于山海之间,仅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河西走廊。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在军事技术与交通工具不发达的三代,它的确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关。后来事实完全证明了这座雄关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努尔哈赤、皇太极那样雄才大略,清(后金)八旗军队那样骁勇善战,在辽西徘徊了20多年,整整两代人都无法打破这座雄关的防御,只能望关兴叹,驻足却步,几度临关又几度无功而返。难怪古人称公布它:″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明朝视山海关如命运攸关,正如明朝的一些战略家所说:山海关″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吃紧处″神京,是指明都城北京。夷指东北的女真人,虏指北方的蒙古人。明朝用山海关来抵御″夷虏″的内袭,以保卫北京的安宁,维护它的统治。由此可见,山海关在明人心中是何等重要!  山海关的出现,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迄今,辽宁与河北两省的分界,大致仍按关城及其连接的一段长城为界。确切些说,山海关被囊括于河北省内,其省界已外延山海关以东大约30多华里。一座关城,竟成为今日华北与东北、辽宁与河北两区两省的大致分界线,这大概是朱元璋及其属下徐达所始料不及吧!  实际上,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书如《明实录》中,又把关外称为″畿东″、″京东″,与″关外″具有同等的含义。  明代在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实际划分南北两个大行政区。南部行政区,北自开原(今辽宁开原市),南达旅顺;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畔,相当于今之辽宁省境。这一地区,明称为辽东,此为历史沿革下来的传统名称,又独称之″辽左″,以其位居京师之左侧,视同人之左臂,不可或缺。明为防御蒙古,特于沿长城一线设军事重镇9座,辽东列为″九边″重镇之首。在这里实行卫所制,大者为卫,小者设所苦干,分属于卫。总辖于本地区最高军政机构,称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简称辽东都司,治所设于辽阳。全地区设25卫,各派军队驻守。辽东为军事重镇,故其行政设施具有军事管制的性质。比之内地,如同军事″特区″。  自开原以北,直至黑龙江两岸,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达海,北抵外兴安岭,这一广大地区总辖于设在黑龙江下游特林的奴尔干都司,所属卫达400余个。与辽东不同的是,朝延不派官,皆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为各卫的指挥使司等官,管理当地民族。他们定期向朝延朝贡,与明朝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所以明称这一地区的卫所″羁糜″卫所,不过是笼络之意。这就是说,明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间接统治。这样,在整个东北地区,以两大都司分辖南北,构成了明统治东北的政治与军事体系。从两大都司及其辖境的划分,明显地反映了民族间的根本分野。辽东都司所辖为汉民族的聚居区,而开原以北为各少数民族散居区域。明朝如此划分,最鲜明地体现了历代所谓″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因为开原以北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不在明朝直接派官的管辖之内,当时所″关之东″、″关外″,一般来说,是指辽东都司所辖的辽东地区。不言而喻,在明代中后期习称的″关东″之名,是很有局限性的。  自秦汉迄至明,历代在今东北的行政区划不同,机构不同,名称也各异,这是很自然的。明朝与历代更有不同之处,集中反映在严内外之限。它出防蒙古人的高度戒备心理,也对女真人保持警惕,严加限定他们进入辽东地区,仅设开原三个关品,作为他们的入贡的贡道。这三个关是:一原东南的广顺关,又称为南关;开原之北的镇北关,称为北关;开原西的新安关。前二关是海西女真入贡之路,后一关是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入贡之路。由明朝发给他们的敕书,各有限量,惟其持有敕书的人才允许进关入贡。其他女真人或蒙古人是不可以随意进入辽东的。如进入辽东,也只有从上述三个关口可进。除了这种严格限制外,也在辽东与他们交界的地方如广宁(辽宁北镇)、开原、抚顺、庆云(开原西)等开设马市,或称为农牧集市,允许少数民族来此与汉人贸易。开市与闭市均有时间限制,当集市结束,他们必须返回自己的,不得留于辽东。这种政策造成了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长期隔绝,影响了全地区的整体发展,特别是把少数民族的长期隔绝,影响了全地区的整体发展,特别是把少数民族长期地封闭在特定的区域,不能不阻碍了他们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比起唐代、元代的开放,不受限制,明朝所行政策实属倒退。  清朝在入关前的28年(年)中,与明朝激烈争夺东北,最后完全摧毁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于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挥师进关,占领北京,再经过近20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南明政权,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清朝是满族贵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权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立行政机构。今吉林省初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称宁古塔昂邦章京,兼辖黑龙江,即两省为一个机构所辖,治所设于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治所迁至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今辽宁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黑龙江省设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击沙俄前正式设立的,名称即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治所初设于瑷珲城(即旧瑷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十八年时,又迁到齐齐哈尔,此为将军衙门的长久治所。  这就是清代东北三将军之由来。″三将军″虽不是行省名,但实际上是三个行省,建置与内地所设总督、巡抚有别,具有军事管辖的性质。清朝在东北、北部与西北的″三北″地区仅设将军衙门制,突出了边疆地区军事的重要地位。还须指出,三将军所辖地区及名称,与今日之吉林、黑龙江、辽宁相合,但各自所辖范围、疆域,大小,确有很大差别。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长,东西窄,其东至日本海,东北达库页岛,南抵长白山,西至威远堡,西南至英额门。全省疆域远比今日吉林大得多。尽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体制完备,奠定了当代三省的版图。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 ″,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显然,在长城失去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外的一座界标。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前文说到,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它直辖的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  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首先统一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东海部女真。在建后金国前后,散居在辽东地区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统一。当进入辽东地区,又把世居于此的广大汉人也纳入到后金政权的统治之下。其子皇太极继位后,屡次远征黑龙江中上游的呼尔哈人、索伦人(实际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这些部族后发展成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极宣布自此废除诸申的族号,改称″满洲″,标志着新的民族共同体即今之满族最后形成。  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彻底改变了明代东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的各自分散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再有汉人、蒙古人与之同处一个政权之内,这就从政治上打破了明代把汉人与少数民族严格限隔的政策,使之融为一体。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东北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在清朝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盛京、吉林、黑龙江,都视为她的发祥之地。因为他们的祖先确实源起于黑龙江流域,后离故土南迁,经吉林,进至朝鲜北部,最后辗转回迁至辽宁省境,定居于新宾的赫图阿拉(今称永陵乡)。在皇及极为其父纂修《清武皇帝实录》时,开宗明义,把东北的名山――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因此,长白山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一样重要。这就是说,在清代的地域观念上,已把辽阔的东北看成是一个没有区别的完整的地区。前叙清入关初,以盛京大臣总管全区,恰是这种地域观念的具体体现。后以东北疆土辽阔不便管理,始将全区折为″三将军″。但从整体上,清朝把三省列为″封禁″地区,受到特别保护。这就使东北地区在全国各水管站区中处于特殊地位。我们说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与经济″特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经过修久岁月的历史演变,自明代始称辽东为关东,而至清人以后,区域名称扩大,关东已不再专指辽东,而泛指三个省区了。约自康熙时,官方已正式使用关东这个名称,这在清方文献中已留下了明确的记录。《清实录》是清代最大的一部书,据该书载康熙书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世宗胤禛刚即位,在处理陈梦雷一案时,就说到陈于当年参与靖南王耿精忠之乱,本应处死,便″皇考(指康熙帝)宽仁免戮,发行为表现关东″当差。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世宗评盛京陋习日盛时,指出:当地员不务正事,而″坐臺之人,看守边口,俱系关东人……″。这表明早在康雍之际,官方已正式使用关东这个名称,起码可以说,自明初修山海关以来,使用关东名称已相沿成习。换言之,人们已赋予今之三省地区以新的名称,无论是民间,或是官方,已习惯直呼今东北为″关东″。越是往后,使用更加普遍。如《清史列传》凡涉及东北历史人物,多冠以″关东″,以与其他地区相区别,其中《李金镛传》,称他为″关东循″。李金镛本是江苏无锡人,于同治七年(1868年)调来吉林,办理珲春招垦事宜。后查勘黑龙江东岸即今俄国境内惊奇里河四十八旗屯地、办理漠河金矿事务,终以积劳成疾,病逝于漠河任上。李金镛先后在吉林、黑龙江为官,而称为″关东循吏″,即把他评为东北地区的一个著名清官。很清楚,关东这个名称已涵盖了整个东北地区。  事实证明,″关东″作为区域概念发端于明初建山海关以后,而盛行于有清一代,标志着一个统一的区域概念已正式形成,成为官方认可的通用之称,用以三省的代名词。自清末至民国以来,随着废除封禁之策,诸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远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进入东北″关东″之称更广泛地注入民间意识之中。所谓″闯关东″已成为那时移民们的通行用语。应当指出,在光绪时期,东北废″三将军″改设省名后,又有″东三省″或东省之名,泛指东北。这个代名称,都是说明东北已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叫法不同,内涵无区别。  新中国建立后,仍然建三省制,总设东北局,以辖三省,划为一个大行政区,统以″东北″名之,而″关东″渐被淡化,但民间仍流行称关东,山海关以内的人往往以″关内人″自称,与之对应的则是″关外″或″关东″。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18张 | 更多
  山海关以东,不是么?
  原来是这样的啊www.meihaogm.com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  楼猪脸皮真厚,满清不修长城但修柳条边。  所谓柳条边就是用柳条扎成的隔离网,将关内和关外隔离开来,禁止汉人入东北。从而导致东北一直未能有效开发,人口基数严重不足。所以,俄国占领东北大片土地后能轻松地获得稳定统治,原因就在于此。  此正所谓满清的“宁与外人 不与家奴”道理。  直到清末,满清政府控制力下降,许多汉人才有机会进入东北。尤其是后来张作霖用火车大量的运送关内汉人进东北 闯关东,才彻底的将东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因为东北有了3000万汉人,所以,日本人搞的伪满洲国才成了昙花一现。  满清一朝,满清统治阶层从未真正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 八旗吃铁杆庄稼,由汉人的税负养活。汉人不过是他们的农奴以及掠夺和屠杀的对象罢了。
  崖山之後无中国,明亡之後无华夏;  楼主在扯蛋
  @晋阳后生 5楼
19:48:51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  -----------------------------  东北清末已经有2000万人口  
  东北从来都不是棒畜民族的,挑拨马甲系列少来烦我@国观治邪办  棒畜民族猥琐狭隘,专干偷鸡摸狗挑拨离间的勾当,国家统计数据在中国的外国人就以韩国棒畜最多,这些纵队分子早晚有一天会付出代价,十年前不是毙了几个偷窃高句丽壁画的盗贼么?  
  从政治上打破了明代把汉人与少数民族严格限隔的政策,使之融为一体。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东北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  --------------------------  如果你了解了满清的种种暴行,你就不会将明的政策列为所谓的“种族隔离”,就不会把满清的杀戮淫掠看作大一统。
  @东北中国地 1楼
19:32:16    -----------------------------  辽境自古是中国领土无疑。  辽的一小部分土地在传统中国是长期属地,但人已经换了好几拨。夫余、挹娄、契丹、女真……  辽的一小部分土地,在华夏传统领域里面一直是岌岌可危的边界地区;  指出地图的一些错误:  1西晋后发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是华夏正统政权,华北大部落入北燕、后燕、后赵、前秦、前凉、后凉等等等胡族国家之手;  2隋朝辽地几乎不在隋国境内,而是契丹、高勾丽的领地;  3北宋辽地完全落入契丹、女真之手;  4金国非华夏正统,辽境为金国所占领;  5元朝中国沦陷;  6清朝中国沦陷;
  @晋阳后生
19:48:51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  -----------------------------  @东北中国地 7楼
16:31:24  东北清末已经有2000万人口    -----------------------------  你要看清楚我说的话。清末随着满清中央政府控制力削弱,汉人才开始大量的进入东北。  而在满清政府拥有控制力时,一直是极力控制汉人进入东北。就从你提供的统计表里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一切。知道1881年偌大的东北才500多万人口,此时满清已经统治中国200多年了,全国已经达数亿人口。  这不是再次证明满清搞隔离政策 极力阻止汉人进入造成的结果么?  如果不是满清搞隔离,东北早就有几千万汉人了。何至于让沙俄在东北的统治轻易站稳脚跟?  何况在明中后期,东北就有500多万人口了?为什么到了1644年,东北却剩下40万人了?其他人都去哪了?不正是被满清屠杀汉人殆尽了么?  你那这个统计表能证明什么??? 是来打自己脸的么? 呵呵
  另外,对楼主这个帖子其他地方没意见。就是对楼主吹捧满清看不惯。  东北自古就是汉人的土地,今天中国能牢牢掌控东北 也是因为那里大量汉族人口的存在。  所以,汉人是维护中国统一的最主要和不可替代的力量。   至于其他民族,不管他是棒畜还是满遗,能不搞地方民族主义和制造分裂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还真没指望过它们。
  @东北中国地
19:32:16    -----------------------------  @地东郎 10楼
17:18:42  -----------------------------  棒畜,看看你们的文献  ========================  朝鲜文献证明东北自古就通行汉语  1998年,韩国发现了元代古本《老乞大》,该书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语,证实元人用汉语说话,元人语是汉语,对研究元代汉语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老乞大》中还记有“过的义州,汉儿田地里来,都是汉儿言语”。   “如今朝廷一统天下,世间用着的是汉儿言语。我这高丽言语,只是高丽地面里行的。过的义州汉儿地面来,都是汉儿言语。有人问着,一句话也说不得时,别人将咱们做什么人看?”  ++++++++++++++++++++++++++++  李朝《世宗实录》载:“承文院吏文生徒,依讲肄官例,辽东入送,传习汉音。”(卷八十七,二十一年十二月癸巳)  “今来敕书,不允子弟入学之请,自今入学中国之望则已绝,然汉音有关事大,不可不虑。予欲遣此子弟于义州,使之来往辽东传习汉语,何如?” 世宗62卷,15年(1433癸丑/宣德8年)12月13日(壬戌)  说清朝不是中国的棒畜看清楚了  ============================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  朝鲜久列藩封,典礼所关,一切均有定制,毋庸更议。惟现在各国,既由水路通商,自宜亟开海禁,令两国商民一体,互相贸易,共沾利益。其边界互市之例,亦因时量为变通。惟此次所订水陆贸易章程,系中国优待属邦之意,不在各与国一体均沾之列。 兹定各条如左。     第一条 嗣后由北洋大臣派商务委员前往,驻扎朝鲜已开口岸,专为照料本国商民该员。与朝鲜官员往来,均属平行,优待如礼。如遇有重大事件,未便与朝鲜官员擅自定议,则详请北洋大臣,咨照朝鲜国王,转札其政府筹办。朝鲜国王亦遣派大员,驻扎天津,并分派他员,至中国已开口岸,充当商务委员。该员与道府州县等地方官往来,亦以平礼相待。如遇有疑难事件,听其由驻津大员。详请北、南洋大臣定夺。两国商务委员应用经费,均归自备不得私索供亿。若此等官员,执意任性,办事不合,则由北洋大臣与朝鲜国王,彼此知会,立即撤回。     第二条 中国商民在朝鲜口岸,如自行控告,应归中国商务委员审断。此外财产罪犯等案,如韩民为原告,华民为被告,则应由中国商务委员追孥审断。如华民为原告,韩民为被告,则应由朝鲜官员,将被告罪犯,交出会同中国商务委员按律审断。至朝鲜商民在中国已开口岸所有一切财产罪犯等案,无论被告原告,为何国人民,悉由中国地方官按律审断。并知照朝鲜委员备案。如所断案件韩民未服,许由该国商务委员。禀请大宪复讯,以昭平允。凡韩民在其本国至中国商务委员处或在中国至各地方官处控告。中国人民各邑衙役人等,不得私索丝毫规费。违者査出,将该管官从严惩办。若两国人民或在本国,或在彼此通商口岸,有犯本国律禁,私逃在彼此地界者,各地方官一经彼此商务委员知照,即设法拏交就近商务委员,押归本国惩办。惟于途中,止可拘禁,不得凌虐。     第三条 两国商船,听其驶入彼此通商口岸交易。所有御载货物与一切海关纳税,则例悉照两国已定章程办理。倘在彼此海滨,遭风搁浅,可随处收泊。购买食物,修理船只,一切经费,均归船主自备。地方官第妥为照料。如船只破坏,地方官当设法救护,将船内客商水手人等送交就近口岸。彼此商务委员转送回国。可省前此互相护送之费。若两国商船于遭风触损需修外,潜往未开口岸贸易者,査拏船货入官。惟朝鲜平安、黄海道与山东、奉天等省滨海地方,听两国渔船往来捕鱼,并就岸购买食物甛水,不得私以货物贸易。违者船货入官其于所在地方。有犯法等事,即由该地方官拏交就近商务委员,按第二条惩办。至彼此渔船应征鱼税,俟遵行两年后,再行会议酌定。(査山东渔户因海滨之鱼为轮船惊至对岸每年走私至朝鲜黄海道大小靑岛捕鱼者岁以千计)     第四条 两国商民,前往彼此已开口岸贸易。如安分守法,准其租地,赁房建屋。所有土产与非干例禁之货,均许交易。 除进出货物应纳货税船钞悉照彼此海关通行章程完纳外,其有欲将土货由此口运往彼口者于已纳出口税外,仍于进口时验单完纳出口税之半。朝鲜商民,除在北京,例准交易。与中国商民准入朝鲜杨花津汉城开设行栈外,不准将各色货物,运入内地,坐肆售卖。如两国商民,欲入内地,采办土货,应禀请彼此商务委员与地方官会衔给与执照,填明采办处所车马船只,听该商自雇,仍照纳沿途应完厘税。如有彼此入内地游历者,应禀请商务委员与地方官会衔,给予执照,然后前往。其于沿途地方,有犯法等事,统由地方官押交就近通商口岸,照第二条惩办。途中止可拘禁,不得凌虐。     第五条 向来两国边界如义州、会宁、庆源等处,例有互市,统由官员主持,每多窒碍。兹定于鸭绿江对岸栅门与义州二处,又图们江对岸珲春与会宁二处,听边民随时往来交易。两国第于彼此开市之处,设立关卡,稽察匪类,徵收税课。其所征税,则无论出入口货(除红参外),概行值百抽五。从前馆宇、饩廪、刍粮、迎送等费,悉予罢除。至边民钱财罪犯等案,仍由彼此地方官按照,定律办理。其一切详细章程,应俟北洋大臣与朝鲜国王派员至该处踏勘会商,禀请奏定。     第六条 两国商民,无论在何处口岸与边界地方,均不准将洋药土药与制成军器贩运售卖。违者査出分别,严加处治。至红参一项,例准朝鲜商民,带入中国地界。应纳税则按价值百抽十五。其有中国商民,将红参私运出朝鲜地界,未经政府特允者,査出将货入官。     第七条 两国驿道,向由栅门陆路往来,所由供亿,极为烦费。现在海禁已开,自应就便,听由海道来往。 惟朝鲜现无兵商轮船,可由朝鲜国王商请北洋大臣,暂派商局轮船,每月定期,往返一次,由朝鲜政府协贴船费若干。此外中国兵船,往朝鲜海滨游历,并驶泊各处港口,以资捍卫。地方官所有供应,一切豁除。至购办粮物经费,均由兵船自备,该兵船自管驾官以下与朝鲜地方官俱属平行,优礼相待。水手上岸,由兵船官员严加约束,不得稍有骚扰滋事。     第八条 此次所定贸易章程,姑从简约。两国官民,均须就已载者一体恪遵以后,有须增损之处,应随时由北洋大臣与朝鲜国王咨商妥善。     光绪八年八月。     中国二品衔津海关道 周馥。     二品衔候选道 马建忠。     朝鲜国陈奏正使 赵宁夏。     陈奏副使 金弘集。     问议官 鱼允中。
  @东北中国地
19:32:16    -----------------------------  @地东郎 10楼
17:18:42  -----------------------------  棒畜,你祖宗签的条约承认不?你祖宗都承认清朝时中国了——  ==============================  韩清通商条约()  韩、淸通商条约成。韩、淸通商条约。大韩国、大淸国, 切欲敦崇和好, 专顾彼此人民, 是以大韩国大皇帝特派全权大臣从二品议政府赞政外部大臣朴齐纯、大淸国大皇帝特派全权大臣二品衔太仆寺卿徐寿朋, 各将所奉全权字据, 互相较阅, 俱属妥善, 订立通商约款, 胪列於左: 第一款, 嗣后, 大韩国、大淸国, 永远和好, 两国商民人等, 彼此侨居, 皆全获保护, 优待利益。 若他国遇, 有不公轻藐之事, 一经照知, 均须相助, 从中善为调处, 以示友谊关切。 第二款, 自此次订立通商和好之约后, 两国可交派秉权大臣驻箚彼此都城, 竝於通商口岸, 设立领事等官, 均可听便。 此等官员, 与本地方官, 交涉往来, 俱用品级相当之礼。 两国秉权大臣, 与领事等官, 享获种种恩施, 与彼此相待最优之国官员无异。 领事官必须奉到驻箚之国, 批准文凭, 方可视事。 使署人员往来及专差送文等事, 均不得留难阻滞。 惟所派领事等官, 必须眞正官员, 不得以商人兼充, 亦不得兼作贸易。 倘各口未设领事官, 或请别国领事兼代, 亦不得以商人兼充。 若两国所派领事官办事不合可知, 照驻京公使, 撤回更换。 第三款, 韩国商民, 竝其商船, 前往中国通商口岸贸易, 凡应完进出口货税船钞, 竝一切各费, 悉照中国海阙章程与徵收, 相待最优之国商民税钞相同。 中国商民, 竝其商船, 前往韩国通商口岸贸易, 应完进出口货税船钞, 竝一切各费, 亦悉照韩国海关章程与徵收, 相待最优之国商民税钞相同。 凡两国已开口岸, 均准彼此商民, 前往贸易, 其一切章程税则, 悉照相待最优之国, 订定章程税则相同。 第四款, 一, 韩国商民, 前往中国通商口岸在所定租界内, 赁房居住或租地, 起盖栈房, 任其自便, 所有土产, 以及制造之物, 与不违禁之货, 应许售卖。 中国商民, 前往韩国通商口岸在所定租界内, 赁房居住或租地, 起盖栈房, 任其自便, 所有土产。 以及制造之物, 与不违禁之货, 均许售卖。 二, 在彼此通商口岸租地, 盖房修建坟茔及交完地租地, 税等事, 均应遵守该租界章程及绅董公司章程办理, 不得违越。 两国通商口岸, 除各外国公同租界外, 如有一外国专管之租界, 则租地赁房等事, 一遵该租界章程, 不得违越。 三, 在韩国通商口岸所定租界外, 准外国人永租或暂租地段, 赁购房屋之处, 中国商民, 亦应享获一切利益。 惟租住此项地段之人, 於居住纳税各事应行, 一律遵守韩国自定地方税课章程。 在中国通商口岸所定租界外, 准外国人永租或暂租地段, 赁购房屋之处, 韩国商民, 亦应享获一切利益。 惟租住此项地段之人, 於居住纳税各事应行遵守, 中国自定地方税课章程。 四, 两国商民在两国口岸通商界限外, 不得租地赁房开栈。 违者将地段房栈入官, 按原价加倍施罚。 五, 凡在各口租地时, 均不得租有勒逼, 其出租之地, 仍归各本国版图。 六, 两国商民, 由货物所在之国内, 此通商口岸, 输运彼通商口岸, 一遵相待最优之国民人所纳之税钞及章程禁例。 第五款, 一, 中国民人在韩国者, 如有犯法之事, 中国领事官, 按照中国律例审办; 韩国民人在中国者, 如有犯法之事, 韩国领事官, 按照韩国律例审办。 韩国民人生命财产, 在中国者, 被中国民人损伤, 中国官按照中国律例审办; 中国民人生命财产, 在韩国者, 被韩国民人损伤, 韩国官按照韩国律例审办。 两国民人, 如有涉讼, 该案应由被告所属之国官员, 按照本国律例审断, 原告所属之国, 可以派员听审, 承审官当以礼相待。 听审官如欲传询证见, 亦听其便。 如以承审官所断为不公, 犹许详细驳辩。 二, 两国民人, 或有犯本国律禁, 私逃在彼国商民行栈及船上者, 由地方官, 一面知照领事官, 一面派差, 协同设法拘拿, 听凭本国官惩办, 不得隐匿袒庇。 三, 两国民人, 或有犯本国律禁, 私逃在彼国地方者, 一经此国官员知照应卽査明交出, 押归本国惩办, 不得隐匿袒庇。 四, 日后, 两国政府, 整顿改变律例及审案办法, 视以为现在难服之处, 俱已革除, 卽可将两国官员, 在彼国审理已国民人之权收回。第六款, 中国向不准将米谷, 运出外洋。 韩国虽无此禁, 如或因事, 恐致境内缺食, 暂禁米粮出口, 经地方官知照后, 自应由中国官, 转饬在各口贸易商民, 一体遵办。 第七款, 倘有两国商民, 欺罔炫卖, 贷借不偿等事, 两国官吏, 严拿该逋商民, 令追办债欠。 但两国政府, 不能代偿。 第八款, 中国民人, 准领护照, 前往韩国内地, 避历通商, 但不准座肆卖买。 违者将所有货物入官, 接原价加倍施罚。 韩国民人, 亦准请领执照, 前往中国内地, 游历通商, 照相待最优之国民人游历章程, 一律办理。 第九款, 一, 凡兵器、各项军物, 如大小礮位及礮子、开花弹子、各种火枪、装枪药筒、附枪刀剌、佩带腰刀等、札枪硝火药、棉花药、烈火药及他轰烈各药等, 应由两国官员, 自行采办, 或商人领有进口之国官员准买明文, 方许进口。 如有私贩运售者, 査拿入官, 按原价加倍施罚。 二, 鸦片在韩国, 系禁运之物。 中国人如有将洋药、土药, 运进韩国地方者, 査拿入官, 按原价加倍施罚。 三, 红蔘一项, 韩国旧禁出口。 中国人如有潜买及出口未经政府特允者, 均査拿入官, 仍分别惩罚。 第十款, 两国船只, 在彼此附近海面, 如遇飓风, 或缺粮食、煤、水, 应许其收进口内, 避风购粮, 修理船只。所有经费, 均由船主自备, 地方官民, 应加援助, 供其所需。 如该船在不通商口岸及禁往处所, 私行贸易, 不论已行未行, 由地方官及附近海关官员, 拿获船只货物入官, 违犯之人, 按原价加倍施罚。 如两国船只, 在彼此海岸破坏, 地方官一经闻知, 卽应饬令, 将水手先行救护, 供其粮食, 一面设法保护船只货物, 竝行知照领事官, 俾将水手, 送回本国。 竝将船货, 捞起一切费用, 或由船主, 或由本国认还。 第十一款, 凡两国官员商民, 在彼此通商地方居住, 均可雇请各色人等, 勷执分内工艺。 第十二款, 两国陆路交界处所, 边民向来互市, 此次应於订约后, 重订陆路通商章程税则。 边民已经越垦者, 听其安业, 俾保生命财产, 以后如有潜越边界者, 彼此均应禁止, 以免滋生事端。 至开市应在何处, 俟议章时, 会同商定。 第十三款, 两国师船, 无论是否, 通商口岸, 彼此均许驶往, 船上不准私带货物。 惟有时买取船上食用各物, 均准免税。 其船上水手人等, 准听随时登岸, 但非请领护照, 不准前往内地。 如有因事, 将船上所用杂物转售, 则由买客将应完税项补交。 第十四款, 此次所立条约, 俟两国御笔批准, 至迟以一年为期, 在韩国都城互换然后, 将此约各款, 彼此通喩本国官商, 俾得咸知遵守。 第十五款, 韩、中两国, 本属同文, 此次立约及日后公牍往来, 自应均用华文, 以归简易。 光武三年九月十一日。 大韩帝国特命议约全权大臣从二品议政府赞政外部大臣朴齐纯。 光緖二十五年八月初七日。 大淸帝国钦差议约全权大臣二品衔太仆寺卿徐寿朋。
  @东北中国地
19:32:16    -----------------------------  @地东郎 10楼
17:18:42  -----------------------------  棒畜,整个东北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高句丽族的主体融入汉族,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融入你们棒畜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中国人  周天子宣誓东北主权:《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周宣王宣誓:“肃慎,吾北土也。”  自西周开始东北藩属开始称臣进贡楛矢石砮,成为中国的自治区  战国时燕国在东北设置辽西郡和辽东郡,郡下设县,东北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行政区划。辽西郡郡治在朝阳市,辽东郡郡治在辽阳市。  汉朝长城修到吉林通化地区  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并册封渤海国  辽朝金朝设立东京辽阳等府  元朝设立辽阳行省   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和辽东都司,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努尔哈赤更是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  清朝统治者如康熙说“东北”是“中国地方”——《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谕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混同江、自长白山后流出、由船厂打牲乌喇、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系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土门江、自长白山东边流出、向东南流入于海。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但鸭绿江、土门江、二江之间地方、知之不明。前遣部员二人、往凤凰城会审朝鲜人李玩枝事。又派出打牲乌喇总管穆克登同往。伊等请旨时、朕曾密谕云、尔等此去、并可查看地方、同朝鲜官沿江而上。如中国所属地方可行、即同朝鲜官在中国所属地方行。或中国所属地方、有阻隔不通处、尔等俱在朝鲜所属地方行。乘此便至极尽处、详加阅视。务将边界查明来奏。想伊等已由彼起程前往矣。此番地方情形、庶得明白。 ”  棒畜网特们妄图把从西周开始所有少数民族历史从中国历史中切割,并且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说成和日本侵华相同,完全是站在日本立场为侵略战争辩护,并且企图彻底阉割中国历史,分裂中国固有领土。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使臣森有礼的谈话  日本使臣森有礼、署使郑永宁来署晤谈节略(十二月二十八日)(附)   郑署使传森使语,致仰慕之意。  答云,岂敢。森使致谢道途款洽。   答云,因得总理衙门信,知森大人要来,故遣弁相迓。  问,森大人在京总理衙门见过各位中堂大人?  森使云,见过。问,见过王爷。森使云,见过。  问,森大人多少年纪。   森使云,整三十岁。  问,森大人到过西洋。   森使云,自幼出外国周流,在美国学堂三年,地球走过两周,又在华盛顿当钦差三年。现在外务省官大辅。  问,中西学问何如。   森使云,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祗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旧样,已无用了。问,日本西学有七分否。森使云,五分尚没有。问,日王衣冠都变了,怎说没有五分?   郑署使云,这是外貌,其实在本领尚未尽学会。  森使云,敝国上下俱好学,祗学得现成器艺,没有像西国从自已心中想出法儿的一个人。  答云,久久自有。   森使云,在美国时,识得贵国容闳、曾兰生二人,极有学问。  答云,容闳现派驻美国钦差大臣。森使云,极好。   又答云,曾兰生现调回天津当委员。森大人过天津可以访他。   森使云,在美国见许多中国幼童,均极聪明。  答云,是遣去外国学习的。闻他们尚肯读书。  森使云,这起人长大学成,将来办理国事,是极好的。又云,当初游历各国,看地球并不大;未在局中,看各国事极清楚。如贵国与日本国在亚细亚洲,可惜被西国压住了。  答云,我们东方诸国中国最大,日本次之,其余各小国,均须同心和气,挽回局面,方敌得欧罗巴住。   森使云,据我看来,和约没甚用处。   答云,两国和好,全凭条约,如何说没用。森使云,和约不过为通商事,可以照办,至国家举事,祗看谁强,不必尽依著条约。   答云,此是谬论,持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森使云,万国公法亦可不用。答云,叛约背公法,将为万国所不容,因指棹上酒杯告郑署使云,和是和气,约是约束,人的心如这酒杯,围住了这酒不教泛溢。森使云,这个和气,无孔不入,有缝即去,杯子如何拦得住。   答云,森大人年少气盛,发此谬论。郑署使是我们立约时的人,须要详细告他。   森使云,敝国与中国的和约,是中堂定的麼?   答云,是我与贵国伊达大人商定。伊达大人现在何处?   森使云,伊达现在退居林下,朝廷给他俸禄,自来和约立约之人去了,便靠不住。  答云,约书奉有谕旨,盖用国宝,两国臣民子子孙孙当世守之。  森使云,也有在约内的,也有在约外的,不变通如何办得去?   答云,未及十年,换约之期不能议及变通。   森使云,高丽与印度同在亚细亚,不算中国属国。   答云,高丽奉正朔,如何不是属国?  森使云,各国都说高丽不过朝贡受册封,中国不收其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  答云,高丽属中国几千年,何人不知。和约上所说所属邦土,土字指中国各直省,此是内地,为内属,徵钱粮,管政事。邦指高丽诸国,此是外藩,为外属,钱粮、政事向归本国经理。历来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说不算属国?   森使云,日本极要与高丽和好,高丽不肯与日本和好。  答云,不是不肯与贵国和好,是他自知国小,所以谨守不敢应酬。其於各国皆然,不独日本。   森使云,日本与高丽是邻国,所以必要通好。高丽如何不肯?   答云,平秀吉扰高丽之后,恐不能无疑虑。郑署使云,平秀吉之后,日本与高丽也曾往来,中间忽然断了,前数年与高丽约定接待使臣后,因日本改变衣冠,国书字体也变了,他就不受。  答云,这个自然高丽不敢与西国相通。日本既改西制,他自应生疑,恐与日本往来,他国即随进来了。  郑署使云,从前不过拒使,近来日本兵船至高丽海边取淡水,他便开炮伤坏我船只。  答云,你兵固是去高丽海口量水。查万国公法近岸十里之地,即属本国境地。日本既未与通商,本不应前往测量。高丽开炮有因。   森使云,中国、日本与西国,可引用万国公法,高丽未立约,不能引用公法。  答云,虽是如此,但日本总不应前往测量,是日本错在先,高丽遽然开炮,也不能无小错。日本又上岸毁他的炮台,杀伤他的人,又是日本的错。高丽不出来滋扰,日本祗管去扰他做什麼?   ——以上见李文忠公全书
  西晋以前华夏各国(排除五胡十六国)、东晋、南北朝(部分)、隋朝(部分)、唐朝、北宋、南宋、明承认是中国;  唯独五胡十六国、金、辽、元、清不是中国。  具体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欺世谎言,——元朝与清朝》已经论述很多,请参考。
  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  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校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代户数1千三百六十万也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金朝境内每户平均5.4人),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金帝完颜一族尽数被屠,世间从此再无完颜一姓。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以及灭辽后种族灭绝的契丹人。  四川被屠杀后,人口减少上千万人,占95%以上,是确定无疑的,但具体多少有一定分歧,只有困难是宋代人口按户来统计,一户有多少人估计不一样。绍兴三十二年四川的户数为263万,如果按照均每户为5人计算,则南宋初四川人口大约为 1,320万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川元丰绍 兴淳熙户口数》)。但也有人估计是一户7口人,则人口大约2000万。  据《元史。世祖本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以四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余,令四川和省议减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距离元军平定四川的1278年仅晚6年,也 就是人口数只有战乱发生前夕的4%,这就说明了四川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人口减少得令人震惊。  仅仅成都一城城内被屠杀至少140万人。城外数都数不清,下面是从中国地方志找到的记载。旧〈成都县志〉引明人赵防〈程氏传〉,该传引元人贺清权〈成都录〉曰: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又引元人〈三卯录〉曰:“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  于是赵防感叹曰:"元人入成都,其惨如此!"。明诗人杨升庵的〈杨升庵遗集〉亦谓:"宋宣和中,成都杨景盛(即杨升庵的祖先)一家,同科登进士第十二人,经元师之惨,民縻孑遗,以百八十年间犹未能复宋世之半也!"  据说,忽必烈自己估计蒙古人,在中国北方直接屠杀了1800万人,而历史学家估计中国北方人口三千死亡万,占人口90%左右。明初,河南、河北、江苏北部、山东西部都是千里无人区。明政府强迫其他省份人民移居那里。据说很多河北山东人是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代。这在很多人家谱里可以验证。  说南方地区人口下降少还可以,但说基本保存是不对的。传说里,元军统帅伯颜在平江南时不杀一人,但是,《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二》却记载了德佑元年 (1275 AD)十一月伯颜在江苏常州的大屠杀: ”甲申,元伯颜至常州,会兵围城。知州姚誉、通判陈昭、都统王安节(王坚之子)、刘师勇,力战固守,伯颜遣人招之,譬喻百端,终不听,伯颜怒,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运土为垒,土至并人以筑之,且杀之煎油伦炮,。。。攻二日,城破,誉死之,昭与安节犹巷战,。。。日中兵至,(昭)死焉。伯颜命尽屠其民。执安节至军前, 不屈,亦死。" 从这段记录里,我们看见“不杀一人”的伯颜, 凶残到逼迫城外居民*运土,运完土后就把他们抓来填进垒里,还把人来油煎,最后尽屠了常州一城居民。"不杀一人"的伯颜尚且如此,可以想到,在北方和四川60年战争中蒙古军队所为了。  我自己不知道蒙古人在全世界总共杀多少人,但是,被蒙古人破坏以前,中国和亚洲文明古国都相当发达,大城市人口都在100万以上。仅仅在伊朗地区,被屠杀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这仅仅是大城市的统计,蒙古人在农村的屠杀人数是无法每次都统计出来的。但所以被入侵国家都记载蒙古人在农村一样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当时俄国人口不多,所以屠杀人口总数不大,莫斯科只被屠杀了20多万人,但是据俄国历史学家估计,俄国被屠杀人口超过了中国的50%。被直接屠杀地区人口下降超过90%。  如果当时世界其他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和中国相似,那么被屠杀人口应该不亚于中国的5000多万。也就是说被蒙古屠杀人口应该不少于1亿。至於说被屠杀2亿也不是不可能的,第2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人口下降了10-15%,(中国被日本入侵也大约是这个数)。蒙古人造成中国全国人口下降50%,北方和四川占90%,造成的损失比德国**和日本鬼子要大多了。
  @东北中国地
19:32:16    -----------------------------  @地东郎 10楼
17:18:42  -----------------------------  辽境自古是中国领土无疑。  ——整个东北都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详细内容见中国出版任何一部东北史  辽的一小部分土地在传统中国是长期属地,但人已经换了好几拨。夫余、挹娄、契丹、女真……  ——整个东北都属于中国,扶余等东北少数民族已经彻底融入中国  辽的一小部分土地,在华夏传统领域里面一直是岌岌可危的边界地区;  ——清朝和棒畜国的定界碑曾有的字:“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用的正是华夏二字  指出地图的一些错误:  1西晋后发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是华夏正统政权,华北大部落入北燕、后燕、后赵、前秦、前凉、后凉等等等胡族国家之手;  ——关于谁是中国史书已有定论,南北朝都给予正统,李唐即使有鲜卑血统也是正统  2隋朝辽地几乎不在隋国境内,而是契丹、高勾丽的领地;  ——隋朝稳固地控制辽西,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方割据政权见东北工程  3北宋辽地完全落入契丹、女真之手;  ——任何一部历史教科书怎么说辽金的?元朝的汉人八种就包括契丹女真  4金国非华夏正统,辽境为金国所占领;  ——有金史在,你们棒畜也敢出来乱吠  5元朝中国沦陷;  ——元朝就是中国,  6清朝中国沦陷;  ——清朝也是中国的朝代  清朝统治者如康熙说“东北”是“中国地方”——《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谕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混同江、自长白山后流出、由船厂打牲乌喇、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系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土门江、自长白山东边流出、向东南流入于海。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但鸭绿江、土门江、二江之间地方、知之不明。前遣部员二人、往凤凰城会审朝鲜人李玩枝事。又派出打牲乌喇总管穆克登同往。伊等请旨时、朕曾密谕云、尔等此去、并可查看地方、同朝鲜官沿江而上。如中国所属地方可行、即同朝鲜官在中国所属地方行。或中国所属地方、有阻隔不通处、尔等俱在朝鲜所属地方行。乘此便至极尽处、详加阅视。务将边界查明来奏。想伊等已由彼起程前往矣。此番地方情形、庶得明白。 ”
  @东北中国地 时间: 21:40:20   棒畜网特们妄图把从西周开始所有少数民族历史从中国历史中切割,并且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说成和日本侵华相同,完全是站在日本立场为侵略战争辩护,并且企图彻底阉割中国历史,分裂中国固有领土。  ------------------------  这时,满清余孽终于会谈“少数民族”融入中国历史了,会谈“分裂中国固有领土了”,看看这段历史,满清早干嘛去了?  在入侵期间,蒙元屠杀北宋两百余城,在北方已屠杀3000多万华夏生灵。宋朝中国超过1.2亿人口,蒙元统治时期锐减至5000万,约7000万人口死于非命,人口损失6成以上;满清则通过修改史册湮灭证据,但仍有统计指出明朝后期的人口已有2点多亿,至顺治十七年仅剩1900万,1.8亿人口殒命,竟然是蒙元的两倍以上,人口损失9成。  诸如扬州十日记,《嘉定乙酉纪事》《江变记略》这类笔记记载的满清暴行,大家或许都不陌生。   而下面,我主要列举满清官方资料,以及第三方叙述的满清暴行。   第一部分:满清官方屠杀文告   首先,满清自己发布过大量屠杀文告,其中最著名的,是满清官方资料《清世祖实录》卷十七顺治二年六月丙寅中的记录:   “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并宣称:   “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爝火录卷四)   满清在四川1649年的另一份文告,口气也非常类似:   “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满清另一份官方史料,《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条,则记载:“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   镇江知府告示则是:“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并将反抗者的人头,集中起来恐吓人民。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在以上满清官方的宣告中,充斥了大量“屠全城”、“尽行屠戮”、“杀无赦”、“全家斩”、“全村斩”的凶恶威胁。而下面列举的资料,则证明,满清的公开威胁,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   第二部分:满清(后金)入关前的大屠杀   首先,满清入关前,其对辽东汉人的大屠杀,也大量见诸于原始文献,以下列举诺干:   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汉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满语之谓汉人)”。这是公开的种族灭绝!   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又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作为第三方的朝鲜史料,《李朝实录》光海君十三年五月,也记载了辽东汉人的悲惨遭遇: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   第三部分:满清入后的大屠杀   1、满清官方资料和第三方资料   满清入关后,对自己大屠杀最赤裸裸的供认,就是顺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总督佟养亮揭贴   “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   满清档案:顺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大巡按金志远题本《明清档案》第十一册,A11-20中,更是由于“城破尽屠”,只好请求释放剩下的5个“无凭究拟”的犯人。《朔州志》也承认:“城破,悉遭屠戮”。   广州大屠杀,得到中立的第三方资料证实。意大利籍耶酥会士卫匡国(MartinMartini,)在《鞑靼战纪》中记述:“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帝朝廷》一书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远离世俗的出家人,则记载了这次大屠杀的具体规模。   《广州市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屍骸,‘聚而殓之,埋其馀烬’合葬立碑”。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70万人遇害这个数据,应该是由当年负责收尸的和尚们记载下来的,可是说是直接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至今还记录在广州大佛寺的网页上。我佛慈悲,出家人果真不打妄语。   经过满清的大规模屠杀后,“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官方档案中记载如下:   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卫周元,痛陈民苦疏,皇清凑议,卷1),河南是“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凑议,卷4),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刘余谟,垦荒兴屯疏,皇朝经世文编卷34)。   满清最高统治者参与大屠杀的铁证:   顺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扬州十日的大刽子手豫亲王多铎,将屠杀中掠夺的“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奉献给满清最高酋长。   顺治帝获得十名,摄政王多尔衮获得三名,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三名,肃亲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济格等各一名。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第一九七页。)
  2、各种时人笔记和地方志的记载。  昆山大屠杀,“总计城中人被屠
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纪),“杀
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研堂见闻杂记罚》)  南昌大屠杀,“妇女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三伏溽炎,或旬月不得一盥拭。除所杀及道死、水死、自经死,而在营者亦十余万,所食牛豕皆沸汤微?集而已。饱食湿卧,自愿在营而死者,亦十七八。而先至之兵已各私载卤获连轲而下,所掠男女一并斤卖。其初有不愿死者,望城破或胜,庶几生还;至是知见掠转卖,长与乡里辞也,莫不悲号动天,奋身决赴。浮尸蔽江,天为厉霾。”(徐世溥《江变纪略》)  广州大屠杀,“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 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 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 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祭共冢文》 王鸣雷),“可喜屠广州,孑遗无留;逸出城者,挤之海中。”(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  南雄大屠杀,“ 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清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  嘉定大屠杀,“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日昼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嘉定乙酉纪事》)  潮州大屠杀,“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常熟大屠杀,“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尸累累,通记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海角遗编》)  扬州大屠杀。除了著名的《扬州十日记》外,还有《揚州城守紀略》(“初,高傑兵之至揚也,士民皆遷湖瀦以避之;多為賊所害,有舉室淪喪者。及北警戒嚴,郊外人謂城可恃,皆相扶攜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長號,哀聲震地。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等资料。  各地为剃发的分散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陈确集》卷三十)  著名的《江阴城守紀》:  “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城中所存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及僧印白等,共計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  3、清军的性暴行(扬州十日和江变记略中的常见资料,以下不列入)  顺治二年7月30日,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淫,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研堂见闻杂录》)  顺治二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明季南略》卷4)  顺治元年(1644)4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民 国《盩厔县志》卷6)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100多人,“淫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淫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平寇志》卷12)  清军江阴大屠杀,抗拒清军奸淫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1人。(道光《江阴县志》卷20《烈女》)  清军扬州大屠杀,抗拒清军奸淫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0多人。( 雍正《扬州府志》卷34 )   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淫蛊毒虐。”  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生虏,白昼于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嘉定屠城纪略》)  清兵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淫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明季北略》卷11)  顺治二年(1645)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淫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顺治二年( 日,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县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 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6)
  4、满清掠夺虐杀汉族奴隶   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余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清太宗实录》)   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清世祖实录》)   汉人奴隶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由此推算,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10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由于满清的疯狂虐待,大量汉人奴隶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   满清统治者为了制止逃往,强化其1626年颁布的《逃人法》,顺治皇帝,“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   甚至投靠满清的大汉奸靖南王耿仲明,由于收留了逃亡汉人奴隶,也被迫自杀。   5、满清迁海暴行:   康熙三年(1664)三月初六,清军大队兵船入东山,“尽驱沿海居民入内地,筑墙为界,纵军士大淫掠,杀人山积,海水殷然”(《台湾郑氏始末》)   “一时人民失业,号泣之声载道,乡井流离颠沛之惨非常,背夫弃子,失父离妻,老稚填于沟壑,骸骨白于荒野”(《台湾外志》)   福宁州,“州地以大路为界,南路以州前岭为界,松山、后港、赤俺、石坝近城亦在界外。道旁木栅,牛马不许出入。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越界数步,即行枭首”(乾隆二十七年福宁府志卷四十三)   莆田县,“着附海居民搬入离城二十里内居住,二十里外筑土墙为界,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武兵不时巡界。间有越界,一遇巡兵,顿时斩首”“每出界巡哨只代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记””(《清初莆变小乘》   (广东香山县)“初,(广东香山县)黄凉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平藩左翼班际盛诱之曰点阅,抱大府即许复业。愚民信其然。际盛乃勒兵长连埔,按名令民自前营入,后营出。入即杀,无一人幸脱者。复界后,枯骨遍地,土民丛葬一埠,树碣曰木龙岁冢,木龙者,甲辰隐语也”(道光七年《香山县志》卷八)   四、对于屠杀规模的估计   笔者对明清之际,人口变迁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5459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实录卷4)。   以上人口数字,当然是不完整。因为人口被大量隐瞒。通常认为,明代人口,实际上仅是官方所掌握的赋税人口。   很多人口学者(包括海外学者)认为,明代实际人口,大约在1亿到2亿(高王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和葛剑雄、曹树基:《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尤其是人口学权威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强调:“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应有1。97亿人。万历二十八年以后,总人口还可能有缓慢的增长,所以明代的人口峰值已接近二亿了。”   而有些乐观的西方学者,则估计在1600年左右,明代人口为2。3亿人,甚至还有峰值2。9亿的估计,但明显偏高了。综合来说,认定明末人口在2亿左右,已经成了人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与明代人口相比,在官方统计上,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比明光宗泰昌元年减少了4000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清实录世祖卷61)。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诚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清初人口,在雍正朝前,同样存在严重的缺漏现象。学者们对1650年前后的中国人口,同样做出了估测,但数值差异很大,在4000万-1亿左右。   其中,1亿这个最高数字,是何柄棣根据他对年的人口增长率估计数字平均推算的。从满清对人口统计和赋税制度加以变化后的全面人口统计看,何柄棣的估计明显偏高,而且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在年之间,大陆上的残酷战乱和满清的屠杀,并未停息,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人口增加率,不可能是年的平均水平,而应该是大大低于这个水平。   由上述情况分析,在1660年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势头很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