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融行业当前实体行业的艰难和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金融业和实体业如何实现良性循环?_突袭网
当前位置&:&&&&金融业和实体业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热门标签:&
金融业和实体业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编辑:王亮
[华夏时报网] 冉学东金融业和实体业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互之间是如何循环的,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在国际范围内,这些问题事实上目前还在困扰着人们。要理解金融和实体的关系,最关键的是货币,货币本来只是一种信用,一种主观价值,但是在实物货币时代,这种信用是被实物所固定的,实物的量是自然界产生的,在一定的阶段是有限的,信用只能体现在实物的价值中,因此实物货币跟实体经济的交易是相辅相成的,实物货币和实体经济之间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那时候货币真的仅仅作为交易媒介和价值符号。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比如在白银和黄金货币时代,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就是现实中存在的货币,是生产出来的实物,很难大规模突然增加或者突然减少,除非发生类似发现美洲新大陆或者南非发现大金矿这样的事。而实物货币的暴增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暴减就会发生通货紧缩,这是那个时代颠覆不破的真理。这导致金融和实体业之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中央银行要保持币值稳定就很简单,只要货币的增减跟实体经济的增减相互一致就可以了,金融天生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在那个时代,它也的确干不了别的。但是货币发展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就是纸币时代,这样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被打破了。在信用货币时代,理论上讲,银行可以无限创造货币,创造信用,除非你去用它的资本金去控制。因为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真正本质才体现出来,它就是一种主观价值,一种信用,银行是信用主体,他凭空创造货币进行交易。如果没有资本金的控制,银行可以无限创造货币,尽管这些货币是泡沫,过度创造会引发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或者金融危机。但是这毕竟有一个过程,而且风险要由全社会承担。这时候来理解金融和实体的关系最关键的核心是银行的资本金,而银行的资本金必须是实体经济产生的,现在就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才是约束银行货币创造的基石,也是联系金融和实体的桥梁,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不是金融贷款越多越好,不是金融创造货币越多越好,而是资本金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必须在一个合适的范围。这样,适当的资本金和风险资产的比例,就把金融和实体之间联系起来了,如果严格坚持适当的资本充足水平,就能够维持一个在金融和实体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巴塞尔协议上就有成果,比如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在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在4%以上,此后经过多次完善,但是通过资本金控制银行信用创造的基本思路没有变化。不过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上,由于实体经济下行,金融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严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已经不受资本充足率的控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可以绕道表外,不以表内贷款的形式存在,而是通过各种产品,尤其是各种同业之间的交易、通道业务、银信合作等等业务展开,这些就是所谓的影子银行,这些业务创造了大量的货币,但是在表内的资产却是符合资本监管要求的。也就是说,由于商业银行把货币信用创造的机制发展到极致,由于商业银行的预算软约束,短期行为,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控制能力差,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货币空转现象,货币在不同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空转的时候,形成了大量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并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这就是目前非常要重的高杠杆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过渡创造模式。金融企业通过信用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繁荣,创造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利润,事实上是财富的再一次分配,并未对实体经济产生任何价值,甚至为未来金融风险买下了伏笔。对于这个问题,最近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有一个思考,他说,金融机构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无限扩张?金融机构扩张的边界在哪儿?它要受到资本的制约,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谁来提供?实体经济为金融机构提供资本,这个资本不是金融自身创造出来的资本,或者说不属于金融体系内部产生的资金,而应当是实体经济提供的。当然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所有的货币都是银行创造的,但是在分析给金融机构提供资本这一问题时,强调的是投资决策是由实体经济部门做出的,投资的主体是实体经济部门,而非金融体系自身的主体。实体经济提供给金融多大资本,金融业才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这样就自然形成对金融业发展规模的制约,也能够避免发生由于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发展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导致的金融风险。目前看来中国银行业的资本是否就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呢,这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所以去年以来监管层开始在金融业里去杠杆,治理影子银行其实就是要减少货币发行,尤其是银行的信用创造,m2下跌就是必然的,同时治理影子银行必须提高利率,因为只有利率提高了,创造货币的成本才能起来,仅仅通过行政手段治理影子银行还不够,利率起来了,影子银行自然就逐渐萎缩,资本金才是真正高质量的资本金,是来自于实体经济创造的资本金,这样金融和实体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公众号:chinatimes
更多精彩 >>>实体经济包括哪些行业_中华文本库
但是另一方便,互联网产业总体经济规模增长迅速,对实...1.2 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那么,处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之 间关系的原则有哪些呢...
发展实体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摘要: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双轮驱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依靠科技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 作者:王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 年第 08 期 摘要:“产业链金融”是指在...
实体经济到底多艰难调查报告_其它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实体经济到底多艰难调查报告 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说法始终不绝于耳,8 月制造 业...
10 月 29 晚讨论结果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利: 1.节约中间环节的成本,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2.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3.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允许小额融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力促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董苏文 来源:《中国经贸· 下半月》2013 年第 05 期 摘要:第三产业指在再生产...
一、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首先,本文称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金融业泛指与金融市场相关的主导行业。 金融市场是相对实体经 济而言的,是经济...
尤其要解决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 融利差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利差大等问题,让民间 资本回归实体投资。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地方政府 选择重点...
产业转型靠什么?人们在实体经济中苦苦寻找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结论却是比较悲观 ...再梦沪指三千点,莫将色眼乱空心;经济复兴看股市,大国崛起靠创新。长期以来,...
中国实体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日前,由中国商务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 2012 国际...是中国领先的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企业集团,公司核心业务 包括园区开发运营和城镇开发...当前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与对策
手机上阅读文章
  熊焰:首先有请这场的几位嘉宾,他们是: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行长刘晓春。
  我们这一场论坛的主题叫做当前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与对策,主题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主题之一。金融作为一个现代的新的业态,它本身求从实体经济专业分工和演进出来的这么一个业态,它跟实体经济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分工配合协同合作支撑的关系,显然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战、实际运营经营的问题。今天的话题又加了一个“当前形势下”,我没跟主办方讨论,不知道命题作文“当前形势下”的点扣在哪里,好在台上的嘉宾既有监管部门的重要领导,也有国家智囊的专家,也有行业的掌门人会长,也有具体行业的刘行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就这样的话题展开讨论。我们今天下午这一个多小时分成两段,一段请几位嘉宾分别做一个15分钟左右的演讲,讲讲自己的基本看法。接下来我们进行对话讨论。
  首先有请孙晓霞司长。
  孙晓霞: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论坛,也非常遗憾上午各位大咖、专家讨论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紧紧扣住了金融工作会议的主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金融支持或者服务实体经济可以说是既是一个新课题,更是一个老课题。说是老课题,支持实体经济应该说多少年来大家一直在探讨,怎么支持实体经济。要说是新课题,在当前形势下,怎么样有针对性的支持实体经济。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说明白确实不容易,好在会议的主办方,刚才熊焰董事长也说了,邀请了各个机构、各个部门大家都从各自的职能、各自的角度,有针对性的来讨论一下。我是从财政的角度去看一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些难点、对策,供大家讨论。
  金融注重的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财政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实现财政资金乃至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和财政一边是市场,一边是政府,理论和实践早就表明了,市场和政府不是对立的,但也不是毫无边界的。对于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的。但是对于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主动发挥作用,具体到金融领域而言,有几个领域存在一些市场失灵比如三农、小微企业,还有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服务。对这些金融不能够实现充分供血的薄弱领域,财政应该有所为并且大有可为。
  首先理论和实践上,刚才也都表明了,薄弱的领域都是高风险、高成本的特征,与金融追求的高收益存在天然的冲突。对于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需要政府去扶持、去引导,三农、小微企业、公共服务这三大领域,在实体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食为政先,农为帮本”,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推动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发展公共服务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这三大领域都是相对薄弱的领域,农业生产周期长,基本靠天吃饭,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还有市场风险。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展业的成本很高,小微企业也存在诸多老大难的问题,比如存续时间不长,诚信的问题,产业数据不全,抵质押不足等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服务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回收周期长、外部效益很难实现货币化。这三个领域的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与金融机构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目标存在一个根本的矛盾。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会形成一些马太效应,因此为推动金融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国际上看,从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确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时间的长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政府参与的身影。比如美国政府设立的小企业管理局,是通过对小企业贷款担保、债券担保实施对小企业的融资支持。还有德国政府出资成立的德国复兴,也是政策性银行,专门为小企业提供贷款,还有股权融资。还有孟加拉国,他政府参与成立乡村银行,曾经大家都在学习、都在讨论,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现在已经成为典范。在公共服务这些领域,各国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比如早在20世纪70、80十年代的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许多发达国家开始用BOT,通过使用者付费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率先提出了P,也是政府付费的一种形式。到后来BOT、P等模式上,英国还有其他发达国家又兴起了意义更加广泛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种模式,也就是现在财政部和发改委推动的PPP这种模式。
  从我国实践来看,管理薄弱领域的融资难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发展农村金融的艰巨性超出了其他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超过了50%,过大的人口基数,过高的农业人口比重,应该说加大了发展农村金融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严重滞后的,还有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存款、汇款、贷款都得不到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也比较严峻,我国金融体系一般是已间接融资为主,小微企业天然要受到排挤,所以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也比较缺乏。原先成立那么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是想服务本地区的小微企业,现在也都是面向大企业,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的困难一直得不到解决。从有关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的比例是2:1,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也高于其他企业,平均在10%左右,在民间借贷更高,18%左右。另外我国公共产品服务的缺口也非常大,目前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应该说存量部分仅是西欧国家的百分之三十几,是北美国家的百分之二十几,非常大的缺口需要填补。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无论从国内还是到国际,三农、小微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服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需要依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借鉴国际的,结合自身的,财政部门主要是在薄弱领域金融这方面进行四个层面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各国在促进金融支持薄弱领域发展方面主要的做法,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监管法律和监管框架,有限的干预和引导,以及培育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我们财务部门也是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自身,这几年也做了一些工作,出台了一些政策,应该说在财政的杠杆作用四两拨千斤这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
  这四个层次一个是在体系建设这个层面,推动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确保金融机构有人办事。在农村在县乡村,金融机构现在很少,中央财政这几年一直出台政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要在县以下设的机构,我们都给费用补贴,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也算奖补,只要你去了就给你补贴,帮你弥补一部分成本,这是2009年。到2010年,因为财政是公共的公平的,对西部地区12个省的2200多个县以下金融机构,不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所有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只要你在那下边做,统统给予费用补贴,留在那,在县以下的三农服务这方面一定要有人在那办事,财政这几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去扶持金融机构,为县以下的农村或小微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在信贷规模层面也有一些政策,确保金融机构要有钱办事,既然你机构留在那,钱是从那吸纳的存款,走上面去不行,咱们原先也是说,农村都成抽水机了,把农村的资金都抽上来,拿到效益好的,拿到城里来,留不住钱。所以财政从2008年开始,只要是县以下,你往县以下投放的资金、留在下边的资金超过一定比例,我给你一定比例的奖励。但不是说你留一分钱我就给你奖励一分钱,你得超过一定比例,你得跳一跳够得着的我才能给你奖励。县以下的三农,县以下的小微企业,县以下的公共服务,得有钱来办事。
  在风险分担层面,财政部为农业生产、小微企业搞了一个增信措施,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有信心去办事,这个针对涉农业务的风险大,小微企业的担保不足,这一系列问题。比如我们从2007年开始搞农业,农业保险对保费实行补贴,在自愿的基础上农民愿意投保的,他只要承担保费的20%,剩下80%,两级财政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担,但是中央是拿大头。中央财政是给地方配套,首先政府引导有这个政策,你得资源干,得市场运作,我给你拿大头。2007年一共是五个品种,现在已经发展到十五个品种,当时2007年时财政就掏20个亿的资金,到去年都掏到160、170亿资金,承担了风险,或者觉得吃到了甜头。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通过保险拿到了恢复再生产的资金。财政的资金主要解决温饱问题,通过保险、通过市场解决的是农民的恢复再生产的问题,避免他们因灾反贫,或者一些大户因为自然灾害,借了钱还不了。这样他投了保险,一旦遇到灾难,有恢复再生产能力。到后期银保有合作,拿着保单质押的也有,通过这些政策,让金融机构有信心为农业和农业的小微企业贷款。
  在公共服务层面,2013年开始推广PPP,确保政府和社会资本有平台来办事。2013年财政部的工作会议上,娄部长做了一个叫培训也好、动员也好,号召各地去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财政在制度建设、理念倡导上、项目实施、政策扶持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推进工作,包括防范风险方面,要做这个东西,要看看你财政能不能承受。为提高PPP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财政部也推动设立了1800亿的PPP基金,基金成立一年多,投了一些项目,应该是撬动社会资金增加了15倍。过去社会资本想要参与公共基础设施这些投资总是面临着旋转门、玻璃门,政府要自己去提供公共产品这些服务又往往缺少资金,效率低下。现在通过PPP模式,等于引入了一种新型的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合作模式,给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于公共产品服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
  通过这几年实践还有这些政策的实施,财政在金融支持薄弱领域这方面有一些体会。政府拿钱,但是我们还坚持一个市场的原则,在做这件事上,第一个体会,政府要引导,不能主导,我们坚持这个理念。比如农业保险,农民自愿,你愿意出这20%的保费,你愿意去买这个产品,那我再跟你做。包括所有的政策都是自愿,我愿意做这件事才给。是引导的,主要指的是弥补缺口,不是大包大揽,是通过制度的设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这个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果,关键要促进可持续。第二个体会,扶上马,送一程,但不能一送再送,不能最后挡在这做这事情。比如费用补贴就是给县以下,我就在一定时期,比如你开业的头五年我给你费用补贴,你规模到一定了就可以覆盖你的成本,不能永远给你包打天下,永远给你费用补贴,对机构的这种管理核算也没有好处,不仅增加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扭曲了市场规律。第三个体会,注重激励,但是不能都给福利,人人享有,我们这么多的补贴政策,应该说国家很多补贴政策,真正能够达到有激励的,奖勤罚懒还不是很容易做到,所以我们尽量在这方面在机制上去设计。按照奖勤不罚懒的机制,让金融机构跳一跳,使把劲,不是躺在那或者一举手就能拿到,最大限度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比如你往下带的增量,你得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平均值,超过部分我才能给你奖励。还有考核,对金融机构每一年都有绩效考核,在绩效考核的指标里,要对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到一定比例给不同程度的加分,不是说你有了我就给你加分。绩效别看在里面仅仅一分、两分加分,但绩效最后的结果中组部需要使用的,所以大家都很重视,给它绑定在一个机制、一个大的体系里去。国务院也要看,这样大家就把它的政绩、业绩都捆绑在一起。第四个体会,重点组合发力,不能单打独斗。金融支持薄弱领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靠单一一项政策、一个环节是很难起来道路更好的效果,我们这几年陆续的有钱有人有信心有风险分担,这样形成一个组合拳,把所有的政策形成合力来促进金融资源向薄弱的领域倾斜。
  今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主题肯定是服务实体经济,无论你是防风险、做好监管,归根到底都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的。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刚才讲当前是什么形势,防风险,严监管,服务好实体经济。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从我们工作角度讲,我们想在金融普惠或者叫普惠金融,想有四方面的理念上的创新探讨。当前应该说我国的货币存量不小,但是金融领域也面临形成“堰塞湖”这样的风险。实体经济里面也有干枯的田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使各个水渠能够畅通,怎么样发挥财政在里面的撬动作用,真的需要去创新。我们想可能有这四方面的理念需要遵循。
  一个是遵循金融普惠这个理念,推动商业性金融沉下去。一个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金融服务就跟咱们每一个人享受的衣食住行的权利一样,困难地区也应该享有金融服务、普遍服务最基本的服务。从经济角度讲,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普惠型的金融体系,有效满足薄弱领域的金融需要。我们现在有普惠金融专项,财政有这项专项资金,不断完善这项政策,使这项政策有限的资金在薄弱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再一个是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注重本地,还一个是大型的商业金融机构,现在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我们也都积极支持。我们从股东的角度,从公共权利的角度,从出资人的角度,我们都全力支持。使各项服务都能重心下沉,不仅仅是总行成立试验点,一直到县也要有专门的普惠金融试验点。再一个要遵循突出重点的理念,推动政策金融的力度,现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就三个,出口信用保险、银行加农业发展银行,我们改革的重点叫强化政策性定位,那几年政策银行也做商业性业务,大家都在好的领域里在竞争,我们现在在考核办法上都对金融机构给予考核、给予权重,只要你做政策性业务的比重加大,我给你加分,做商业性多了扣分,这个是强化政策性业务的定位。再一个是遵循引导扶持的理念,推动风险分担、补偿体系,补偿和风险分担体系要建起来。农业保险这有了,大灾风险准备建了,我们准备在再保这,在超赔这方面,财政和地方财政也要担一部分。另外在保险,农业自然灾害这方面,我们也提倡扩面,承保的面积要扩大,保险的标准要提高,增加险种,现在国家也倡导,中央把大宗的都保了,地方要保特色,现在中央地方算起来有200多个品种已经实现了。再一个是担保机构上,现在在倡导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再一个是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民间资本在PPP项目中的参与要多起来。这个我们也是鼓励在逐步推,现在民间资本进来有一部分,百分之二十几,有些省可能还能多一点,我们想不断通过政策引导,做真正的PPP,使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产品里来。谢谢大家!
  熊焰:孙司长从政府如何扶持薄弱领域的金融发展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分享,下面有请洪磊会长。
  洪磊:尊敬的熊焰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
  今天上午的论坛应该说非常精彩,也为我今天下午的演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根据大会的要求,我先做一个指定性的命题作文的发言,待会儿讨论的时候可以再更多的发表一些临时性的观点。今天论坛的主题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与对策,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为不断增长的居民财富提供专业规范的投资渠道,如何增强资本市场的资本形成功能,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创新增长。当前来自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的各类金融资产管理活动高度活跃,线上线下发展迅猛,以机构投资为主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已经不适应资产管理混业竞争的格局,导致规避监管、监管套利、脱实向虚的现象大量出现。它既干扰了宏观调控,潜藏金融风险,也伤害了上海发展的根基。究其根本是资产管理缺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制度化安排。我想从基金法的角度,结合基金行业自律遇到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末,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的规模达到165万亿元,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5倍。随着社会分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个人财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和增长。个人财富的运用与支配的方式正在走向社会化、集约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为以信托管理为核心的各类资产管理活动,各类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社会财富最重要的管理形式,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项原则,以及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要求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为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基金法》奠定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规则,塑造了作为规范透明市场化的公募基金行业,打开了私募基金规范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全社会资产管理活动都应该遵循《基金法》确立的信托关系,通过统一有序规范透明的方式共同参与社会财富的管理,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和社会发展。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基金法》奠定了资产管理行业信托关系的法律基础,对行业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基金法》是规范信托主体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奠定了资产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则和行业依法监管的根基。以公募基金为例,《基金法》确立了基金财产独立性原则、双重受托制度、每日估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公平交易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督管理安排。其中管理人与托管人是基金财产的红受托人,双重受托制度是《基金法》独有的制度安排,为基金资产保全独立性、防止资金混用、防范利益冲突提供了保障,使公募资金成为投资人权益保护最为充分、市场最规范、系统性风险因素最少的行业。截至2017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人数达到123家,管理的规模10.07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了59.7%和252%。公募基金累计向持有人分红达到1.66万亿元,为长期信任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回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全国社保基金最信赖的投资管理人,管理了约40%的全国社保基金,为全国社保基金实现8.4%的历史年化收益率,做出了重大贡献。《基金法》也是私募基金开启规范发展的奠基性法律,《基金法》首次明确了公募和私募的法律分别,集中体现了《基金法》对公募和私募的核心观点,即公募与私募均给予相同的信托法律关系。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募集方式,《基金法》对基金管理人的信托责任要求以及对基金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力度,因募集方式不同,而有强度上的区别。但规范的方向与经营性信托的业务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私募基金纳入《基金法》统一规范后,私募基金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截至2017年6月末,已在协会登记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7735家,已备案的证券类私募基金1.66万亿元,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管理人11251家,备案产品实缴规模5.83万亿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989家,已备案创业投资基金2966只,实缴规模4911.41亿元,创业投资基金所投向项目企业中有60.91%处于种子期。截至2017年6月底,私募股权基金和创投基金投资的企业已经有589家,成功登录A股,1731家挂牌新三板。从所投项目企业退出情况看,先后备案的共退出项目5901个,退出本金2564.85亿元,实际退出金额4329.02亿元,平均回报率68.7%,平均投资期限32个月。创投基金共退出项目2716个,退出本金210.26亿元,实际退出金额558.8亿元,平均汇报率165.80%。近年来私募行业发展情况已经成为衡量我国各区域、各省市经济转型升级进程的观察指标,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加速换挡和转型发展。私募行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基金法》是充分实践基础,已经成为统领各类资产管理业务的根本大法。
  第二个部分是我们自律监管中所遇到的若干难题。自2014年2月,基金业协会履行《基金法》赋予的职责,开启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基金的本质,应该到基金业协会备案,反之,什么样的产品不属于,应该拒绝其备案。自登记备案开始,如何落实《基金法》各项原则,实现基金行业的自律,经过近一年的积累和准备,2015年2月起,协会开始布局7+2自律规则体系,试图将《基金法》和私募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各项原则落实到9项自律规则中,这9项自律规则包括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募集管理办法、合同指引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内控指引投资顾问管理办法、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目前基金托管和投资顾问两个业务自律规则和从业人员自律规则遇到一些现实障碍还没有出台,在推动自律管理实践和规则中,我们深刻地感到《基金法》是行业发展的准绳,但市场各方对《基金法》的理念、原则、规则的理解不尽一致,对市场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还缺乏准确的把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金的内涵与边界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基金法》并没有定义什么是基金,导致监管与自律难以把握准确的边界。最初基金业协会根据要求实施全口径登记备案,只要来申请就接受其计息,并进行形式性审核,除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募集等形式要件外,并不对其基金属性做实质性判断。目前由于上位法和自律规则不够明确和健全,在登记备案中仍无法将是否组合投资等资金本质要求落实到位。大量名为受托管理、实则为单一项目提供融资的资金中介业务无法得到有效管理,私募行业仍然面临非法集资、受托责任不清、利益冲突等问题的严重困扰,给基金和市场的自律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是对私募基金受托责任主体认识不一致。《基金法》附责第153条规定,公开或非公开募集资金,以进行证券投资目的设立的公司或合伙企业,资产由基金管理人或普通合伙人管理的,其证券投资活动适用本法。其含义是,公司型基金、合伙型基金适用于《基金法》。但公司型基金、合伙型基金的受托责任主体在实践中并不容易界定清楚。对于契约型基金来说,承担受托基金的主体是资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作为共同受托人分别履行管理职责和托管职责。对公司型企业,其受托主体应该是公司董事会还是董事会委托的基金管理人,对于合伙型基金其受托主体是否是普通合伙人,托管职责如何实现。此外,受托责任主体问题延伸开,还涉及更多的问题。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能否是合伙型基金中充当普通合伙人等,上述问题与登记备案自律直记等实践操作密切相关,但是由于缺乏广泛共识,行业机构和纪律部门均面临着比较大的困扰。
  三是募集职责和投资顾问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根据信托关系,投资者将钱交给谁,谁就应该承担对投资人的受托责任,保障基金财产安全和投资人利益优先,公平对待每一个投资者,对投资者履行不可分割的忠诚义务。根据《基金法》有关规定,基金管理人是基金运作的核心,同时承担募集和投资管理两项职责,基金管理人作为基金募集人承担对投资人的受托义务。在实践中,同时从事募集和投资管理活动的机构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只管不募或只募不管,目前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很多属于只管不募,募集功能往往交给销售机构来完成,《基金法》为了适应这种现实需求,在基金服务机构部分规定了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但是在代销关系中,销售机构对投资者赋有的责任与基金募资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有着显著的区别。一些基金销售机构为了赚取更多佣金,有引导甚至诱导消费者,这一现象在私募基金第三方销售中更为突出。募集行为主体与募集责任主体发生分离,募集受托责任履行不到位是损害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基金行业的长期发展。当前广泛存在的所谓通道业务,往往存在募集投资管理责任不清、权责不匹配等监管套利以及层层嵌套等问题,增加了基金产品的复杂性和跨市场交叉性风险产品的系统性风险。
  如何落实《基金法》,我有下面两点思考。
  一是尽快出台私募基金管理条例,厘清私募基金的本质与边界,明确契约型、合伙型、公司型基金的信托义务要求。一方面要明确私募基金受托本质与边界,无论任何基金的组织形式,都要明确非公开募集、组合投资和风险自担等基本属性,遏制资金池、杠杆嵌套、影子银行、刚性兑付等违背资产管理本质的活动化身为基金,减少监管规则和产品属性不匹配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将《基金法》第153条规则细化为具体的规则,明确三种组织形式的基金如何落实受托责任,对契约型基金、合伙型基金、公司型基金的管理人职责,资金托管或保管等职责做出明确安排,履行机制和监督要求,将《基金法》关于私募基金的本质性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在《基金法》框架下,制定大类资产配置管理方面更好的发挥资金管理人募集与投顾两种职能,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积极回应现实诉求,细化《基金法》中不同类型的基金管理人、托管人职责,允许其各自存在并进行市场化的分工合作,将各类主体的活动置于清晰的规则之下,消除通道业务等监管套利带来的风险。应该考虑在《基金法》框架制定大类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允许机构投资者申请大类资产配置牌照,并核准其发行相关产品,为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提供规范的资产管理与资金运用渠道,为统一资管奠定制度基础。对于有限公司能否承担普通合伙人、员工跟投等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应该借助行业的公约、自律规则或者监管的规范,推动规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暂时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最后感谢财富50人论坛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吴晓灵院长对推动《基金法》和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我相信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一定能够发展成为最规范、最专业、最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业,让我们在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大家。
  熊焰:感谢洪会长。下面有请高所长。
  高培勇:大家下午好,15分钟时间我想跟大家阐述一个见解,那就是在当前形势条件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最要抓紧的一件事情就是推进直接税的改革。直接税改革和支持实体经济联系起来,大家感到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再加一句,直接税的改革是一种增税的改革,我想很多人就更有点摸不着头脑。我想把其中的关系链条来加以解释。
  我们都说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特别困难,特别是做实体经济的企业非常困难,急需国家给予支持。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国家支持有两个线索,其中一个线索,给企业减税让利,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是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两年减税降费的力度是空前的,可是在减税降费的同时,政府的支出并没有同规模、同比例、同步骤的减。支出没减或者支出没有跟上减税降费的力度,政府收入减少之后的亏空,是以增列赤字、国债来弥补的。换句话来讲,政府给实体经济给企业减费降税的钱,不是自己省下来的钱,而是借来的钱,我们走的是一条以借钱来支撑减税降费的路子,这是其一。其二,政府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企业的发展,动用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税制改革的行动。鉴于企业家普遍抱怨中国企业的税负重,因此这一轮的税收制度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它不是着眼于总量的削减,而是着眼于结构的削减,什么叫结构的削减,就是盯着给企业减税,给实体经济减税,而不是给全民减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道理非常简单,论及中国的宏观税负,我们不是世界上最高的,2010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其中就有一个话题,中国的宏观税负在世界上是处于什么样的位次。我们用的是2009年的数据,工业化国家,平均税负和宏观税负的平均数是39.2,中国到了今天也没达到这样的数字,30%多一点,而且还是把四个预算通通相加之后得到的结果。但是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抱怨税负重,难道他们说瞎话了吗,我们说不是。宏观税负不重,而企业的税负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90%以上的税收是向企业收的,不是向个人收的,我们只要征100块钱的税,你摸一摸谁交给税务局的,90%甚至更多都是企业交给税务局的。所以中国的宏观税负和其他国家宏观税负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其他国家宏观税负大体上各占一半,或者更多的是个人承担的。比如走到欧洲,承担的税负是45%,个人承担的税负是55%,走到美国发现企业承担的税负只有30%,个人承担的税负70%。宏观税负重,我们的宏观税负是约等于企业税负的,有多少宏观税负基本上就有多少企业税负。因此从2013年发起的这一轮税收制度的改革,提出的不同于以往的重要的方向是提高直接税比重,盯的是比例,在宏观税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个人的税负,因为直接税基本上是向个人直接征收的税,而间接税主要是向企业征收的税。因此我们走的税制改革道路不同以往是减企业缴纳的间接税,增向个人征税的直接税。从2013年到今年这个时点,将近四年时间当中,发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税收制度改革都有什么,纳入规划的16个税种,包括增值税、资源税、环保税、个人所得税、税、消费税,六个税种当中大家看到能够有所进展并且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营改增,不管大家怎么说金融企业营改增之后我税负增加了,或者没减那么多,那只是微观数据的显示,从宏观数据来讲,的的确确是减税了,不讲其他,原来缴纳营业税的企业,你手中开具的发票,至多是一种报销凭证或记账凭证,当你转用增值发票的时候,这个凭证就是可以抵扣的凭证。有可能讨论的是减的规模有多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迄今看到的税收制度改革,基本上都发生在间接税上,基本上都是以减税作为它的基本行动路线的,我们要问的是,结构性的改革是一种此减彼增的改革,增的改革做了吗?到现在没有,房地产税没有动静,以个人所得税综合制没有动静,我们看到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行动路线过去四年多是什么,该增的税没增,该减的税减下来了,减下来之后的收入归空拿什么去填补,还是增列赤字、增发国债。这几年我们国债的增发、赤字的增列,大家经常讲的是地方债这种大类巨额的发行所带来的风险等等,都和这些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走的是一条以借钱来支撑税收制度改革的道路。
  两件事情放在一起,都和企业相关,都和实体经济相关。我们说两件事都必须做、都该做,但是其结果是什么?孙司长一开始就讲金融工作会议,关注金融风险,站在金融风险的角度看看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都是不可持续的,怎么能指望政府通过增发国债来给大家减税降费呢,怎么能指望政府通过增发国债来推动税收制度改革呢。要让减税降费的路持续下去,真正感受到减税降费的好处,让税收制度真正落地,让企业税负重的格局有所松动有所改进,其实在目前的中国只有一件事该做也必须做,加快推进直接税的改革。我们迄今为止纳入到直接税改革清单的税种就是两个,其一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要走综合制的道路,但是大家要记住,改综合制要加税的,不是减税的改革。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除了重庆和上海两个城市之外,其他所有的地方我们个人缴纳的房地产税是0,在这个基础上加多少,哪怕房地产税率定为0.1%、1‰,它也是加税。这样的改革当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的时候,它的难度非常之大,但是考虑到中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考虑到中国企业税负重的格局必须有所改进,也考虑到中国的税收制度必须走和世界税收制度发展相融合、相契合的道路。因而,千难万险,我们也得从脚下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制、房地产要开征这样一个路子开始起步,从而收获我们所寄希望的目标,同时又不加剧甚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就说这些。
  熊焰:谢谢高所长。最后有请刘行长。
  刘晓春: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我们在座的最后是需要我去直接支持实体经济的,也就是说他们说完了,现在该我来干了。
  我们今天的主体是当前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与对策,关键是当前形势下实体经济怎么了。只有搞清楚这个,我们才能找到我们支持实体经济的方法和路径。时间关系,我想简单说当前实体经济的一些新的现象。
  首先第一个,大家可能都已经清楚的,当前的实体经济高杠杆和流动性不足并存,对一个企业来讲,他很可能负债率很高,包括实际的负债率,也包括隐性的。同时企业的流动性又不足,都说融资难,这是一个现象,第二个,现在的集团型企业多了,直接融资市场大家也去得多了,包括企业的并购,现在的集团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的集团往往是从一个小企业开始慢慢发展壮大的,但是现在的集团往往是通过并购形成的,并购又是在动态当中的,所以对企业整个集团资金的管理实际上是非常无效或者非常浪费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集团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市场上风生水起,但是他永远缺资金,为什么,因为他会筹资金、募资金,但是不会管理资金、运用资金。第三个,现在企业都在转型升级,要搞智能制造,但是智能制造服务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需求方相互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媒介。这些现象从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来讲,实际上已经跟不上形势,解决不了问题。同时单纯从银行给这些企业放贷款,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这个要怎么解决,我们作为银行也好,金融机构也好,要通过我们的创新,通过我们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为企业、为实体经济提升他们的金融能力,不是说让他们去搞金融业务,那个是脱实向虚了,是说他们除了以前的财务管理能力以外,还要用金融的理念、金融的方式、金融的工具来管理他们这张资产负债表。要让他们具备管理流动性的能力、创造流动性的能力,要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来管理他们整个集团、整个体系的资金,要让企业上下游之间能够更加无缝的进行合作,也要让企业的升级换代、智能制造有更好的媒介服务,让他们能够更加顺畅的实现转型升级。在这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浙商银行的几个探索,否则都是空话。
  我们提供了一个票据池业务,把企业积存在手上的票据,比如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我们来帮企业进行管理整理,包括甄别真假、到期的托收。同时用这些票据给企业一个授信,在这个授信的前提下,企业只要在网上进行操作,不用到银行来走,用多少钱,随时用随时在网上支出,有钱回来随时还,下回再用再借。通过这个方式,我们使得企业的流动资产流转起来。同时它是按需用款,包括量、时间,我们是按天计息,使得企业的整个负债率下降了,整个负债率下降了也意味着它的整个负债成本下降了,它的资产负债表也漂亮了。我们把这个产品更进一步扩大到它其他的流动资产,同时由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集团,可以来管理它整个集团的流动性。再进一步,我们推广到它的上下游,让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也能够享受到这样一种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提供这个以后,实际上这是一个金融功能,不仅仅是给它提供了一定量的融资。现在许多大型的集团,包括许多国企、央企都来找我们,要求我们把这些工具能够运用到他们整个集团的管理当中,把他们的负债率降下来。这是我们提供的一个产品。
  第二,我们对智能制造企业,现在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方不仅是提供设备,还要提供软件,还要提供持续的升级维护和服务。从需求方来讲,他需求这些东西,但是他不能一下子就付出那么多钱,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对持续的升级服务业缺乏信任感。在这个中间我们也探索了智能制造的服务方案,把供方、需方结合在一起,我们通过担保、通过租赁、通过形形式式的协同方式,来把双方沟通起来,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来进行智能制造设备的转型升级,这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近我们又更近了一步,在业界第一个推出了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应收款的融资方式,我们使得应收款变成一个在区块链上面大家有共同认识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下面,这些应收款不仅可以融资,而且可以流转,我们下一步还会把这些应收款进一步证券化,使得整个应收款能够流转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用应收款做抵押、做担保来进行贷款,使得整个供应链当中或者说整个上下游之间形成一个活的流水。这个最近我们刚刚推出来,也受到的欢迎,关键的关键,作为银行也好,金融机构也好,是要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发现他们在新的形势下、新的技术条件下,他们有什么新的特点。在这个特点当中去寻找我们服务的切入点,而不是简单说要担保要抵押,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同时也能够也能让我们银行自身更健康的发展,谢谢大家!
  熊焰:谢谢刘行长,刘行长从他们银行的实践中为我们揭示了地方的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如何支持小微企业,而且非常令人欣喜的是,他们银行也把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现金的一些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引入到他们的管理实践中,对刘行长的实践表示注目和感兴趣。
  刘行长讲了,前面几位领导都是制定政策、宏观管理,做理论研究,他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之一。要从这个维度讲,我可能也应该算支持实体经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两年前从北金所辞职创业之后,好多朋友见到问近期怎么样,我做私募股权基金,实际上是直接受洪会长的领导。我觉得私募股权行业实际上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的工具,因为它非常好的解决了人文与资本的融合问题、结合问题,像我们这种基金除掉投入资金之外,还会投入许多资金之外的资源,比如国富资本,现在我们是两大业务方向,一大业务方向是国企混改,一大业务方向是大数据。我觉得我们这种基金如果能够进入到混改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两类,一类是非上市公司,通过产权市场进入,一类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但是它应该说改革的需求,放活改革团队激励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我们这种基金的进入就作为一个积极的财务投资人进去之后,会对这样一个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激励团队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作为金融从业机构和人员的责任、使命,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跟大家共同来积极探索。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的论坛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责任编辑:DF333)
[热门]&&&[关注]&&&
ABCDFG H JMNPQRS XYZ
网友点击排行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客服邮箱:|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
CopyRight&&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沪ICP证:沪B2-&&网站备案号:沪ICP备号-1
ABCDFGHJKMNPQRSTWXYZ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看待金融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