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结识更多的管理层,求国内较大的过了平台期会瘦更多。

这里有不少大牛,和很多小牛我们是小小,却有大大的梦想微信。
作者的其他原创文章
生意的本质、商业模式以及找工作在讨论行业的具体特征之前,我想先同大家聊一聊生意的本质和商业模式,这一问题实际和后面的东西密切相关,但却不容易引起大家重视。我以为,任何求职的意向以及规划,都离不开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探讨。 生意的本质:依靠一定的资源,产生收入,并追求剩余收入的最大化。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包含了极度重要的两个基本商业等式:1,资产=负债+权益(第一句,依靠一定的资源产生收入)2,剩余收入=收入-产生收入之代价(通俗地,利润=收入-成本,第二句,追求剩余收入最大化) 商业模式:一门生意通过生产何种产品/提供何种服务,来满足何种人群的何种需求,最后通过何种方式赚取收入。在狭义的理解当中,商业模式意指前两句,最后一句被称为盈利模式。商业模式里涉及到的几个关键因素为:1,提供的何种产品/服务(product/service) 2,满足何种人群(target customers) 3,何种需求(target demand) 4,如何产生收入(monetization) 以上两个常识性的等式以及关于商业模式的框架是几乎所有商业问题的根基,亦是商业(金融)分析的根基,关于它们的关系以及进一步的延伸理解和分析,以后有时间可以写文章和大家再分享。具体到我们(毕业)找工作,选择职业上,就你所倾心的行业/公司而言,我们就要非常清楚以下问题1,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产品/服务,客户,需求,如何收费) 2,支撑它商业模式得以成功的资源是什么?(资产的构成,收入何以产生,产生收入的代价如何) 一个一般的方法是: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基本不同,比较不同行业的公司,首先要比较各自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所依赖的资源以及产生收入的方法、代价有何不同。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主要比较它们在同一商业模式当中各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同一公司当中的不同职位,则比较它们对产生收入的直接贡献程度和产生的代价比。 1,投资银行(IBD) 从生意的本质和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投行(至少狭义上的IBD)是提供中介服务,去满足公司的资本运作需求(包括股权债权融资,也包括重组并购和ABS等),通过向客户收取佣金的方式来产生收入。投行依赖的资产分为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和隐形资产(典型的如客户关系等)。 广义上的投资银行,还包括研究部门,交易部门以及自营部门等等,当然也包括任何公司都具备的人力,行政,财务以及银行特殊的风控部门。对于投行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大家可以参考: 1,投行的本质是中介服务,它需要服务于客户。这一点的implication是,你可能需要做很多我们称之为bullshit的“又脏又累又没有附加值”的工作,这基本占据了所有投行初级分析师至少1/3的时间。比如,你需要把PPT做得非常漂亮,你需要把报告的格式,颜色,字体调整到看起来非常专业。但这些东西,绝大多数时候,真的只是看起来而已。哦,还有一点,你需要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安排你的工作量,而不是你今天可以完成多少,这是为什么很多投行分析师天天晚上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的原因之一。2,IBD是大投行里招的人数最多,流动性最大,且几乎最苦逼的部门。因为IBD就是狭义的投行,它做的就是直接的中介服务,所以IBD的很多分析师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整理材料,等材料,报材料,和律师一起搞材料,和会计师一起审材料,和team member一起写材料。顺便再做几个参数都调整好的excel model,听起来很高端,但其实高中生的水平more than enough.3,投行直接产生收入的部门是IBD,资产管理,研究服务,交易等等。这些他们称之为前台,因此,这是投行的商业模式里最核心的部分,自然重要程度要比其他重要很多,也比较难进。当然,资产管理和狭义的投行IBD,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模式。4,投行的中后台(人力资源、风控、行政、财务等)和其他任何公司的类似部门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要因为它是投行,就要把它看得不一样。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可能是,你拿着同样的工资,但是在投行里做财务工作量要加倍甚至更多(因为你要配合其他繁忙的交易部门)。6,除了少数(我武断的估计不超过3成)的真爱之外,绝大部分分析师在两三年之后会面临转型,如果你在投行的前几年没有很好的deal flow,你转型之时可能会比较痛苦,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7,投行转PE和VC的其实真的不多。不要以为进了大投行,以后进买方就是轻轻松松的事,这绝对是一个天大的误解。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个行业要求的skills,以及大家工作形成的mentality大相径庭。投行更多的要带有销售的性质,你最核心的任务是make the deal happen(因为这样你就可以抽佣金了),而不会去care这个deal 是否真的是fairly priced,这种mentality对买方来讲,显然是格格不入的。8,投行真的很忙,真的,而太忙了会变傻。这样会让雇主觉得给你百万年薪(外资大行global pay年份好的水准)才不会亏。你要时刻从商业模式的链条去分析,你所处的职位到底为公司创造何种价值,公司为此要付出何种代价。大家应该都听过,太忙了人会变傻(变傻的一个标志是不少投行里的同学觉得自己很牛很smart,尽管他们在变傻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这也是为什么我当年在JP一个月多就quit的重要原因,任何事(包括我现在的创业),都不应当占据你一天当中的18个小时。9,投行的好处在于培养你一天工作16个小时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收入很高,当然还可以在不明真相的群众面前装逼。10,投行是卖方,是中介。本质上和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房屋中介无异。如果还不明白投行商业模式的本质,请参见第1点。以上10点大致分析了一些投行的基本情况,更多的是集中在狭义的投行。鉴于不少同学对投行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可能分析”真相”的部分居多。但不论如何,如若你还不太确定你喜欢的行业,投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起点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你要承认一个事实:有钱了,你才能任性。 2,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和狭义投行在商业模式非常类似。它们通过向客户提供某一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收取客户的佣金(咨询费)产生收入。咨询公司的模式相比投行会更加宽泛,面临的商业问题也更加多样化。这一类公司有如下特点可供大家参考: 1,第一点请参考投行部分的第一点,大同小异。所以咨询顾问也会累得要死要活,半夜被客户骂得哭晕在厕所,还要第二早赶着7点的飞机去笑嘻嘻的面对客户。2,咨询公司的商业模式一直饱受争议。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凭借网上搜索,高级顾问(高级顾问也差不太多实际上)的言传身教,然后做出一套方案给行业里拥有10年甚至20年的从业经验的企业家/管理层,请问如何prove你比这些行业内部的人更懂,你的方案更有价值呢?我的智商一直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我猜想,咨询公司内部实际上也没想明白,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咨询公司仅仅靠一套咨询方案无法忽悠客户了,还得把方案执行,产生预期的效果。3,咨询顾问起步的工作甚至比投行分析师还要bullshit。我当年从JP出来去某咨询公司,第一个月只做了一件事:买来香港所有的时尚杂志,然后统计每页杂志上各大fashion brands投放了几个广告,然后输入到Excel表格,然后给project manager,甚至连处理数据的资格都没有,你只有产生数据的资格。天啊噜,老子之前在买方是做金额上亿的deal啊,现在让我干这个,所以一个月后,我又从咨询公司走了。哦,对了,干这种工作的状态大概要持续至少两年。4,咨询公司的好处在于没有哪个行业可以让你在如此短的时间了解商业环境和行业知识。尽管我上一点在抱怨每天数杂志广告的事是bullshit,但恰恰也就是这个事,让我知道hermes和gucci和lv和bvlgari等等它们的广告策略有何不同,它们的品牌认知度有何差异,这个月的数广告,让我这个和fashion毫不沾边的土人,竟然也变得洋气了一点点!当你在咨询公司工作两到三年之后,你一定是所有行业里,对商业运营了解最多,行业知识最多的人(不一定深刻尽管)。5,咨询公司要忽悠到客户,需要你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创造性思考。这一点是我认为咨询公司最棒的地方。这也是咨询公司区别于投行分析师最重要的不同。咨询顾问为了提出切实可行(尽管最终大多数时候不那么可行)的咨询方案,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每个环节,把他们自己当做公司的经营者,而不仅仅是像一个股票分析师那样去分析这个公司,二者的position完全不同。也正因为如此,PE/VC等买方公司他们在招人的时候,更喜欢招具有扎实咨询公司背景的人,而不是投行出来的。因为对行业,对公司运营的理解,二者完全具有不同的基础和思维路径。通常,财务分析师(投行,券商的研究员等),他们是不懂公司运营的。6,咨询公司的exit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顶级的可以去到很多大的买方,原因见上一条。中等的也会有不少咨询顾问转入项目公司作为高级运营人员,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继续留在咨询公司继续往上升。各位有志去PE/VC行业的同学,我建议大家从咨询公司起步,而非投行。7,不承担直接责任,不执行是咨询顾问mentality的一个缺陷。严格来讲,这是所有专业服务公司的问题,投行分析师同样具有这个问题,但相对而言,咨询顾问在这个方面更加明显。很多咨询顾问三五年之后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考问题的“咨询式”的框架,这实际上对继续成长是不利的。另外,咨询顾问,尤其是年轻的咨询顾问,你很难有机会直接承担责任,甚至轮不到你和客户交流,你需要做的就是数杂志的广告,然后听候项目经理随时差遣,这会改变你的mentality。8,咨询公司出差是所有公司之首。所以没有谈恋爱的要考虑能否继续单身,谈了恋爱的要考虑能不能长时间异地。虽然你base在上海,可能有些时候,一年当中你在上海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9,钱很多,且开销很少。这是要去咨询公司的第二个原因。国内前三家的基本entry level大概在25万左右,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10,咨询顾问都很聪明。整体来说,我接触到的MBB的很多朋友比我接触到的大行里的朋友要聪明,而且聪明很多。但不要误会,聪明只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义的意思,恩,你懂。 3,风险投资/私募股权(VC/PE) 不知道VC/PE的差别的同学请自己研究。 这应该是一个和投行咨询有较大不同的行业。它的商业模式是利用自有/筹集来的资金,进行投资,再一定时期后实现资本增值退出获利。这个行业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点:1,全民PE,全民VC。所有首先你要学会分辨那些真正有水平的,而不仅仅跟风参与进来的没有投资能力的机构,这样的这些年在国内相当多,很多不具备能力的机构都打着PE/VC的幌子招摇撞骗,你首先需要分辨的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具备投资能力的机构。衡量风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最重要的几个因素:aum,团队,过往的case。2,纯买方,这就意味着你没有以上咨询公司和投行里第1点的问题。通常大部分风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都只要求你写出核心的body points和逻辑以及论据,不需要漂亮的背景颜色格式这些,反而觉得花里胡哨不好。我本科毕业的工作起点就是一家PE公司,我们当时要求所有分析报告,不超过word 2页纸。买方不需要你去“服务”谁,关键是你要证明你的结论是OK的,至于你如何证明,没有那么重要,比如你可以找你老板谈三个小时。我当年比较懒,就经常这样干。3,这类公司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你能发掘到优秀的公司,且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进入。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对能力要求非常之高,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基本就很能说明问题。一名优秀的风险投资家或者私募股权投资家,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这个知识不单单包括商业,还包括各种可以促成你“发掘到优秀的公司”,且“以一个合理价格进入”的知识。大体归纳:行业知识(比如一个跟踪TMT的风险投资经理,你必须对互联网非常了解),交易相关的知识(含法律,财务,估值),沟通谈判的知识(这个不应该叫知识,更多是一种综合能力,就是所谓的忽悠),人格魅力。恩最后两个有点虚,但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当你大脑中有一个丰富的彼此connected的knowledge database,你才可能发掘到好的投资机会(相信我,好的投资机会一定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它出现了,因为你有知识准备,你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你看到它了)。如何判断团队是否靠谱,如何与很叼的创业者去沟通,以一个更fair的价格进入,这些都是需要很高的修为,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前老板不但是巴菲特的学生,还非常懂禅宗佛学的道理所在。4,以这类公司作为工作的起点好处在于你可以接触到很多创业者,很多公司高层。应该没有哪个行业有这种机会,因此,如果你足够留心,足够踏实,那你成长的速度是惊人的,是其他行业的数倍。同时,因为这类公司很多时候是要和人打交道,且不注重工作成果的外在形式,因此,你的工作会相对不容易枯燥,会更有趣。5,不好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你跟了一个不好的老板,你容易受到对方格局的影响,从而限制你投资的思维。第二,你容易高估自己所处的位置,因为你每天都和老板打交道,看项目,看公司,你会容易有幻觉觉得你很叼,甚至创业公司的老板要求着你投钱给他们(尽管你也决定不了实际上),所以你会觉得你比那些老板还要叼,但这些都是要极力避免的。从我的经历和身边的朋友来看,能避免这一点的不多,大部分做投资都觉得自己是爷。当你真正做过投资做过创业了,你就会发现,没有实业背景,没有创业成功过的投资经理,简直就是too naive&too simple(顺便bs一下曾经的自己)。6,目前要进入好的PE/VC主要看缘分。所以各位不要强求。有这样的机会就把握,通常的路径是先跟着看项目,先实习,然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再让你全职。买方的人员总体来说都非常精简,尤其是PE/VC,管理巨大的AUM,但是人数只有几十人的非常常见,所以每找一个人,他们都会非常慎重。7,进VC/PE更好的路径是从咨询公司起步,或者你具备一些公司的运营,ideally是创业经历后再进入这类公司。不管是从难易程度,还是从你看项目的经验,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会更好。大学一毕业就去这类公司,我始终觉得有些缺乏基础,容易飘起来。4,商业银行 以上三个行业我都有直接的工作经验,所以可能说得相对详细一些,而接下来的几个行业我并无实际的工作经历,所以仅仅供大家参考。 1,商业银行的有一些卖方买方结合的性质。它的商业模式分资产和负债两端。资产业务简单来理解就是放贷。负债业务简单理解就是揽储。对于新进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要从负债业务起步,甚至相当部分是从柜员起步,要经历相当长时间之后才能接触到资产业务。2,资产业务的核心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和控制。因此这一点决定了不可能让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从事,所以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都是具备相当年限的工作经验的员工才有机会接触。3,负债业务的本质是销售。如果你对销售天生排斥,那很遗憾,你最好不要考虑进商业银行。4,关于总行和分行。你可以把国有银行的总行想象成公务员或者类似的事业单位。听着高端,但因为不涉及具体的业务,所以其实很无聊,且收入低,这个意义上,分行直接面对业务的岗位会更好。一些股份制银行总行的市场部这样的部门例外。5,关于中间业务和表外。这一块应该是未来商行要大力发展的方向,所以如果你对这一块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独到的了解,那商业银行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起点。商行的未来就靠你啊!6,收入。我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同样的应届生起点,肯定比以上三类要低,而且低很多。但据说工作两三年后的差异会趋于收敛,但我个人认为那是基于之前商业银行有制度红利,往后,我觉得这种靠制度红利支撑的高工资会迅速消失。 5,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1,很苦逼,真的苦逼,且是搬砖,真的搬砖。一天对着excel表格,眼睛会瞎掉的。 2,但是,它习得的技能是最hard的,也就是更像一门技术,如果你有四大的几年经历,你对公司财务相关的所有问题,基本就是专家。3,Exit opportunities很好。不少四大的同学熬过苦逼的搬砖期,去到了VC/PE,去到了公司里当财务官,还有相当部分优秀的去到了上市公司当CFO,几乎八成的上市公司的CFO都是四大出来的,这个简直不能更诱人。CFO往往是公司上市之前进入,拿着公司的期权和高工资,搞完一单IPO搞两年不想干了又去另外一家公司搞上市,同样的再赚一遍,这种模式简直爽!因为上市公司要找CFO,没有比四大出来的人更懂财务了!4,工作季节性波动大。忙季能和投行咨询一样忙,闲季可以一个月休假出去浪。5,总体来说,我觉得能进四大作为职业起点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主要是看重其未来发展的出口。 6,基金公司 买方,本质和VC/PE一样。只是一个针对二级市场,一个针对一级市场。实际上现在有部分基金公司的新业务(如战略投资)也可以看作是一级市场的业务了。基金公司的核心部门是投资研究部,所以如果你要考虑的是基金运营,人力资源,行政部,基金会计等职位,此处讨论不适用。 1,工作方式比卖方(券商,中信中金这样)的研究员要好很多,原因参见投行分析的第1条。基金公司的研究部分通常更注重实际的干货内容,不需要形式上的东西,也不会写规范的长篇大论的分析报告,都是点评,短评的方式居多。2,短期压力大。因为基金经理面临业绩考核,基金面临赎回。因此,基金公司会受制于市场的短期波动,这会给员工造成较大的短期压力。3,钱多。国内前十的公募基金及部分私募基金的研究员起始待遇水平至少和MBB类似,有些甚至更高。通常一个典型的前十的公募基金研究员入职三年之后,月工资可以到4~5万,但life style比咨询公司好太多,毕竟买方,不用服务客户,这点是质上的差异。4,Exit相对窄一些。因为二级市场的分析和研究框架针对性比较强,尤其是关注短期较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不如一级市场投资获得的技能更加transferable。所以大部分进入基金行业的同学,最终都继续在行业里继续发展(新业务除外)。总结一下吧综合起来,希望大家可以从更宏观更本质的商业模式去思考你想要进的公司,先分清是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产品,是中介,是买方,还是卖方,需要哪些技能,对公司产生收入有何种贡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偏好,资源所得,能否去匹配你意向的公司和职位类型。总体考虑原则的优先级顺序是:1,行业分析(不同商业模式的差异,比如买方和卖方)2,公司分析(商业模式内部的差异,比如不同券商的比较)3,职位的分析(不同职位对公司收入贡献的程度差别)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讲,希望lifestyle好,收入高,工作有趣,学的知识可以有用,可以持续成长,未来出口机会更多,但遗憾的是能同时满足这些的机会实在太少。一定要挑,我认为VC/PE的工作比较接近这一大类,但就如刚刚分析所言,这个行业(尤其是好公司)招人看缘分,而缘分的另一个词叫运气。关于运气,有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不论何种工作,只要你努力了,你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ready,那就是你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你了。
Tracy学姐的分享
谢谢小小,我大概说两句,也不能算是分享吧,毕竟也是刚工作没有几年,很多东西我自己也在思考,在慢慢摸索,当初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决定是对还是不对可能要时间慢慢去检验。但首先呢,我就觉得大家不一定把就是所谓的进投行还是咨询,还是进外企,当成唯一的目标,选择很多,那也没有说什么好什么不好,最重要的还是从你自身的特点出发,觉得什么是最适合你自己的。当然从我个人经验来说,你经过这一番思考之后最好还是给自己定两三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你本科毕业之后到底是先找工作还是出国读书,也可以两手都准备。那就要非常辛苦的准备,那找工作的话,OK,你说我想进投行还是咨询,准备的路径可能不太一样,这点我觉得怎么讲呢,就是想清楚之后,只要按照比较合理的方法去准备,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然后具体大概说一下可能刚有些同学提的问题 1,一个是说这个投行是不是只是跳板? Ans:这个真的是分情况,有些人可能他真的很喜欢投行这个氛围,那之后一路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做到ED, MD的也很多,他们的生活很有成就感也很开心,但可能大部人还是说两三年之后去念MBA,或者跳到PE,然后有人进公司,真的是没有一个单独的路径。 2,然后那个GTW问一个问题就是交易部门是怎么样存在? Ans:这跟我现在工作相关,所以就回答这个问题,嗯就是,如果是个大的投行交易部的话,他是什么品种都交易,股票啊,fixed income,就是债券,reits, 包括commodity’s currency, 这些肯定都是会有的。 3,那然后fujingjing问进外资投行和咨询可能付出个人时间和家庭的代价,和进这个内资银行券商有什么区别? Ans:我觉得一个是说确实是你进外资投行和咨询的话前三四年,四五年会比较辛苦,但这个辛苦之后其实你可以选择,有些人会选择不那么辛苦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继续在投行,有投行里其他职位可以选择,所以不一定说一定要付出这个家庭代价。内资的银行比如四大行的话,管培生项目比较常见,这种就相对来说可能你晋升的路径没那么清晰,你平时的工作节奏会慢一点,但也不代表说你的工作压力会小。 4,还有那个中南海同学说机算机背景进投行的问题 Ans:计算机背景要转投行其实优势是挺大的,一个是你可以去做研究员,很多投行都喜欢有行业经验的人过来做股票研究员,尤其是 TMT,现在比较火,然后另外你也可以去IBM,做IPO,M&A,同样的话你有行业经验,行业组会比较喜欢要你的。具体的平台的话那你就可以关注习小小(ID:Smallintern),他们可以给你提供给雇主投简历的机会。 5,然后比较多的小伙伴问进投行需要准备什么 Ans:这个真的是看什么部门,你要想进IBD的话就要准备做summer intern,然后准备面试,就是准备你的interview ,interview 就是问behavioral question, 看你的简历,然后会问你modeling,和你之前过往的学习经历。
你想申请sales & trading的话肯定,肯定也会问behavior question,sales & trading的话还会问Brainteasers,一种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看你是否反应够快对数字是否敏感,然后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会问你一些关于micro或 macro quesiong ,有没有follow什么stock, 或者什么macro story?比如现在欧元日元贬值,那implication是什么,现在石油价格这么低,你怎么看?它对经济的其他方面影响,这种问题。
其他的就是硬条件啦,你的学习成绩,GPA,包括你的海外交流经验,这些都是加分。然后还要特别提出的就是如果面sales & trading的话,他们会很喜欢你自己真的有做和市场相关的东西,比如说你自己可以有virtual portfolio,或者你自己拿一笔钱去股市投资,他们很喜欢这样的story,会喜欢听你之前做投资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什么有趣的股票,他会明白,哦,你真的是在follow the market.
Melody学姐的分享 看到今天晚上大家这么积极踊跃的提问,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不过我觉得你们好幸运,有这么一个平台可以互相交流。我个人认为,可能除了搞学术或者做研究以外,实习对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丰富你的简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你也会发现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行业,毕竟换实习相比换工作成本小很多。我在本科的时候还是很迷茫的,对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没有规划。今天看很多小伙伴的问题,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比如要去咨询要去投行,我觉得你们已经比我当年有规划性多了。我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所以我去找了很多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企业的实习,金融,法律,机械,媒体,互联网,其中包括国企、民企、私企,在慢慢尝试和体验中,我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业方向开始慢慢明晰。小伙伴们,有了目标以后就快快开始行动吧,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_^ 1,想向你请教一下,我是经济和法学的双学位,以后的就业方向以经济金融类为主。请问建议考司法考试吗?谢谢 Ans:我个人觉得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司法考试还是很值得一考的 2,学姐好~ 我是T大(指清华大学,小小注)数理基科的 对你的经历很感兴趣~你是外文系本科毕业之后 没有出国读master直接创业了么?是感觉互联网行业以后更有前途么? Ans:我本科毕业以后还读了法硕,现在在银行工作,兼职创业^_^ 3,学姐你好~学姐当初是读的清华双学位么?因为看到说是外文系跟经济系~我是外语系的…学校没有双学位项目…自认为对于跨校选修(例如财大) 在招聘时hr一般不会认可。一些学姐告诉我,工作出道早比较重要。但也有人认为,本科外语系没有很强的就业方向,也没有很多的相关知识,应该继续学习,例如读研。请问学姐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呢?当下,外语系在哪些领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呢?(如果存在的话…) Ans:我读的是双学位。不管HR认不认可,我觉得有这个双学位总比没有好,纯外语类要进投行或者顶级咨询公司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建议出国读个名校,至少研究生换个专业。我们本科班一共23个人,本科毕业就工作的有3个,两个选调生,一个去新东方当老师(工作了2年也出国读书了),研究生继续读英语专业的有3个(现在在读英语语言文学的PHD,打算毕业后当老师),其余的研究生都换专业了。如果是小语种的话,申请出国可能有一定diversity优势。 4,学姐曾经当过 环球春晚总导演翻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翻译~请问学姐 高级翻译有什么要求?外语系的同学应该怎么努力?关于联合国方面的要求学姐知道吗~谢谢女神! Ans:如果想做专业的同传或者交传的话最好进行专业培训。每年都会有一些联合国的实习,你可以关注一下相关信息,一般会在学校的官网,BBS实习板块,以及一些求职平台。附: Tracy学姐的背景资料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学士(2012),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金融经济学硕士(2013); 2008高考天津市文科状元,曾获多家顶级国外商学院深造录取以及投行/咨询工作机会; 曾在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Invesco Group的香港办公室作为管理培训生工作; Tracy目前在香港就职于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Sales &Trading部门; 除此之外,Chef Tracy还热衷于烹饪,是潜水项目(Scuba Diving)的骨灰级玩家。 Melody学姐的背景资料 清华大学外文文学及经济学双学士(2011),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2014); 保送至清华大学,曾获得美国多所名校录取深造机会;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清华大学第十三届创业大赛优秀创业团队,团体第三名,项目已商业化并获得投资; 奔驰中国,中航国际,花旗银行(Citibank)等名企实习经历; 北京电视台环球春晚总导演翻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翻译; 中美大学生支教项目发起人之一,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板球国家青年队前队员; Melody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工作,并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运营。
嘉宾介绍 黄橙,IDG资本分析师 *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 *现任职于IDG的TMT组,主要负责互联网金融板块 *曾在摩根斯坦利IBD、华利安诺基M&A工作,负责跨境并购和美国上市公司的私有化业务 *曾任ING/Gobi Partners/中国信达资产管理等机构summer intern *关注TMT行业及部分传统行业
一、分享场景再现 1、申请资质学历背景 Q1:国内顶尖投行对申请人的学校和专业有什么要求?相关证书对求职有帮助吗? Q2:如果本科是纯工科的学生,研究生在港校上读的管理类,有机会进入投行么? 摩根斯坦利对大学的选择有严格的限制,在亚太区的target school包括淸北复交、人大、浙大等以及一些名校研究生。当然其他大学的学生如果条件足够优秀也有机会。我当时没有考过CPA、CFA等证书,个人认为在面试时实习经历会更有帮助。 投行和VC对专业要求不是特别严格,港研同样可以进入投行。 竞争力差异 Q:国内与国外学习背景有什么竞争力差异?没有留学经历的学生的优势在哪? 据我观察,淸北复交应聘china team 时相对更有经验,对国内的人情世故、商业生态也比国外背景的人更了解。有留学经历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但因为主要面对国内客户,故对业务开展影响并不大。 2、求职准备投行招聘偏好 Q:一般香港的投行在几月份的网上招聘比较集中?成功应聘者一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投行的招聘一般是在九月,流程大概是这样:首先是网申,随后会有两轮面试。一轮电面,通常要经过两个人的面试,人均用时约30分钟。资质达标即进入终面,通常会有四个人轮流面试,分别是Associate/VP/Director/MT,人均用时也是30分钟左右,最后面试者根据对你的印象决定是否录用做full time。投行对应聘者没有特定的条件,关键在于是否适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经历清晰地梳理,以及自己适合投行的原因,余下的交由HR决定。 投行入职准备 Q:想进入投行工作,有哪些方面需要准备? 投行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需要准备的内容首先是相关金融机构实习经验的积累,有过创业或创业公司的经验对进入VC会更有帮助。 再就是投行相关资料的熟悉、知识技能的储备。途径的话,一是网站,比如资讯类网站,或者到人大经济论坛进行提问;二是阅读,比如网上的投行必备书籍介绍,像career in investment bank、投行人写的教科书等。投行和PE都需要财务和金融模型的能力。
足够优秀的英语技能也是必须的。另外,networking也会很加分。 这些方面积累扎实基本上可以应对技术性问题,至于软技能方面则依靠自己长期的准备和沉淀。 VC招聘偏好 Q:VC一般喜欢招什么背景的? 怎么做更有助于得到实习或工作? VC现在更倾向于招具有TMT或者创业经验的人,而较为缺乏实际业务操作经验的纯金融背景人士在VC里属于小众人群。从提升竞争成功率的角度来看,朋友的推荐、具备创业公司或机构的实习与工作经历会更有帮助些。 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进入VC 的可能性较低。个人认为先去大型金融机构或知名的创业公司锻炼一段时间,会得到比较好的训练。 工科转咨询 Q:如果是工科专业想直接进入投行很难,更实际的是从咨询做起? 也有工科背景直接进入投行的人,但可能需要先学习一些金融课程。更实际的是从咨询做起。咨询的方向上看,从战略咨询转投行更有利一些。 3、行业发展比较VC/PEQ:为什么说VC的发展空间比PE更大? 近几年国内一些有名的投资机构回报率不甚理想。这主要归因于中国的经济大方向,传统行业由于受世界经济的形势影响,中国的出口和内需都没能拉升,导致PE能够投的高成长性传统行业普遍缺乏。特别是随着近年IPO的开闸,资金面供给过剩,而项目源却偏紧。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做得工作更多是paper work 和model,跟投行没有本质区别。并且晋升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那么我对这种情况下的发展前景不太看好。 买方/卖方 Q:怎么看买方卖方工作的差异?很多做VC的人后面都创业了,是不是VC 的职业发展方向比卖方更宽广一些? 个人觉得VC职业发展方向确实比卖方更宽广。在不同的细分行业里面,你会遇到极具创新性和胆识的一些人,接收多样的创造性想法。数量上,每年也会接触400到500 个项目,每天听到3到4个项目对于行业的理解和评价。这些会增强对商业本质的把握、对行业的深层认知,使得你在职业选择上不仅拘泥于金融,也会发现一些垂直细分行业的巨大变革机会,视野更加广阔。 内资投行与外资投行 Q:国内投行和外资投行主要有哪些差异呢,是不是外资投行工作强度会更大?
相对而言,我觉得内资和外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性质。内资主要做A股上市、并购,走的是证监会审批流程;在香港上市根据的则是SFC流程;在美国上市则走SCC流程。流程不同工作的内容也就不同。 工作style方面,外投的强度大些,体现在语言、法律架构方面,但技术性的考量就没有那么强,毕竟中国还没有完全的市场化。 VC/PE/二级市场投资 Q:VC/PE/二级市场投资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分别适合什么类型的人去做? 个人觉得投资方法有些不同。PE更像是一种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套利,通过把握确定性较高的传统行业增长机会,理清股权结构,然后争取在二级市场上根据对标公司的估值体系,赚取其成长性溢价的一个过程。 PE投资风险相对低于VC。 VC的赌性较大。也许在对行业远景看得比较清楚的情况下,对于具体项目的判断力仍然较弱。尤其在新兴行业,赌博成分非常大,那么从业者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思考能力。
二级市场短期波动较大。承受力较差的人更适合做一级市场投资,考核指标的周期较长,不像二级市场每个季度都要排名。二级市场更适合事件驱动型、或者心理承受力强的人。 4、个人发展道路关于应届生 Q1:毕业生如果能进咨询是否更好?因为其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晋升制度更加清晰,而VC/PE感觉上很大程度依靠大佬们的经验和嗅觉去判断。 Q2:VC/PE今后的职业规划和成长路径如何? Q3:留学生先积累海外金融行业工作背景,再回国发展是否更有优势?
从某种角度上讲,个人认为咨询行业对于早期系统化思维的训练优于VC,后者更像是一种半艺术半科学的一门行当,并没有成文的培训体系。但咨询的框架会限制住人的思维,假如没有内在热情的话,工作1到2年就足够了,时间过长反而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式。 进入买方之后,基本依靠考投资业绩来实现晋升。如果愿意长期留在行业,Enjoy工作的状态,那么不断地发掘好的项目,投出好的deal,就可以在机构里逐步上升。 从身边的一些美国留学生和从业者角度来看,我发现在相对稳定的金融架构下,普遍对国内的金融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会并不了解。而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远比美国等成熟市场要快,个人建议赶紧回国看看。 关于转型 Q1:感觉从卖方向买方转型,从一级向二级转型的职业路径比较多。是否先做二级市场往后就很少或者比较难转向一级市场? Q2:投行以后能转VC吗? 我觉得二级转向一级并没有明确的鸿沟,目前来看一二级市场的互动和衔接也愈发紧密,所以不存在比较难向一级转。 秉承价值投资的方式下,关键能力还是在于价值发现。在价值发现、对行业未来趋势的预测、对公司成长的驱动因素发现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是适用于不同市场投资的。 另外,二级市场如果做得好的回报率会远高于一级市场,回报速度也更快,这也可能是潜在原因之一。 很多投行分析师做1到2年后会有猎头提供job offer。但事实上投行转vc的人不多,除了小部分通过内部晋升,更多的人选择更传统的投行转PE。 关于大学生创业 Q:怎么看待这轮互联网大潮中直接开始进行创业的大学生? 个人不建议大学生直接创业。因为在商业环境中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而直接创业,资源和眼界会受到限制,失败概率比有经验的人大很多。如果不是有特别好的idea或者独占性资源,那么作出创业决定之前需要深思。 二、小小的总结 总体来看,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类:1.我的背景对于进入投行是否有竞争力;2.如何准备、申请、进入投行。
习小小团队认为,找工作永远都是一个【综合匹配】的过程。无论黄橙学长先后就职过哪家公司,都不单是因为学校背景、实习经历、面试、抑或英文水平之中的某部分优势就获得录取机会。
分享会所提供的信息量,对于指导大家求职、规划发展路径的参考价值毕竟是有限的。更好的是,我们去尽可能多地了解,投行、咨询公司等的本身、其工作的本身、biz model、成功进入者所具备的素质。据此来与自身条件做对照,强化优势、查漏补缺,抑或扬长补短。将最好的状态呈现给面试官,方能不留遗憾。
另外,分享会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以critical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尊重观点,明辨事实,批判地看待和吸收,是最有利的成长。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听到不同的声音,将一些前人的经验和观点吸收内化成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更加清晰地知道自身的优劣势和未来的路,从而更好、更踏实地做准备。
最后,再次感谢黄橙非常nice的分享,和所有听众两个小时的陪伴。 我们共同进步。
本文相关的原创文章
谁都知道人脉很重要,所以有些人非常勤奋的“做人脉”,他们往往会这样做——
积极的参与各类线下活动,逢人就换名片、加微信。
见到名人或者重要人物必合影,而且他们还会掏出手机来给你看。
逢年过节,给所有他觉得重要的人发一条相同的祝福微信,比较有心的会在复制的时候改一下前面的名字,以示重视。
动不动喜欢拉一个微信群,名字一般叫什么“XX行业精英群”,每天早晨准时在群里说早安、发心灵鸡汤。
和你聊天的时候,会本能的提及他“认识”的一些大人物。如果名字是两个字的,他们喜欢叫“老X”,比如称呼马云为“老马”。如果名字是三个字的,一般会去掉姓只说名,比如会称呼马化腾为“化腾”。当然,称呼Pony、Jack、Robin就显得更有格调了。如果你问他Pony是谁?他会一脸惊恐的告诉你:“就是化腾啊,圈里人都叫他Pony。”
前面写的都是我比较不喜欢的“做人脉”的方法,碰到这样的人我总会敬而远之。我曾经从事过媒体和销售工作,这两个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能力,我把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10条建议: 1、“认识人多”不等于“人脉广”
在汉语中,“人脉”这个词后面往往会跟着“广”字,似乎人脉越多就越好。一般来说,人脉做得好的人往往认识人比较多,但这句话反过来是不成立的。
你为啥要做人脉?说白了,不就是指望人家以后能给你带来些好处吗。如果你认识了很多人,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人家不愿意帮你,那你认识那么多人又有毛线用呢?所以,人脉法则第一条就是要扭转“以多寡论英雄”的人脉观。 2、人脉的基础是你的“被利用价值”
构成我们人脉的绝大部分“好友”,其实都是基于“利益交换”而被连接到一起的。既然是利益交换关系,那么你能换回来多少价值,也就取决于你自己能给出去多少价值。
请记住这一点:人脉的价值和你认识他多久没有关系,和你跟他喝过多少次酒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你对他有多大的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他就越会帮你。与其把时间花在多认识人上面,不如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我能想到的被利用价值大概有如下这些方面——
你的岗位权力或者个人影响力;
你的财力;
你的智慧或者专业技术能力;
你的个人魅力,比如长得好看、说话幽默、人格高尚;
你的人际关系网络;
你的名气。 3、如何“搭讪”
“搭讪”是记者的基本功,简单总结一下我用过的搭讪方法:
投其所好:直接搭讪一般要有个理由,最好不要说什么“认识一下吧,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样的话,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漫无目的的交朋友。你最好有一件具体的事情要找他,而且这个事情对他又有好处。比如说,如果你要见江南春,那你最好说:“江总,我们公司想做户外广告,能不能和您见个面聊聊?”
托人介绍:找一个中间人,让他帮忙介绍一下,对方一般都会卖个面子。
自然而然:创造一些看起来很“自然”的机会,毫无功利性的认识一个人。比如说参加晚宴的时候,故意坐在你想认识的人旁边。参加会议的时候,先去和你认识的朋友打招呼,然后他一般会把正在聊天的人也介绍给你。
目标明确:漫无目的的搭讪行为纯属浪费双方时间,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认识的人是谁,如果没想好就不要行动。 4、从“认识”到“熟识”
搭讪只能解决“认识”的问题,而真正对你有价值的人脉是“熟识”。怎么实现这一步的跨越呢?你们最好至少有一次“深入交流”。
我对深入交流的定义大致如下:
交谈时间最低不少于1小时;
同时在场人数一般不超过4个人;
所谈内容不局限于工作,如果能够谈及个人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那最好不过了。
一次深入的交流抵得上无数次的泛泛之交。当你成功搭讪了一个人之后,最好在1个月内能约他深入交流一次,可以请他出来喝咖啡,可以去他办公室拜访,也可以一起吃顿饭。
有人喜欢参加“饭局”,混“圈子”,这类事情我刚做记者的时候做过,后来基本上就不做了,因为投入产出比很低。吃饭的人数最好控制在4个人以内,超过4个人的谈话就没有有效信息了。 5、人脉是投资不是消费
投资品和消费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轻易不会去“消耗”投资品。比如说我们手中有10000股阿里巴巴的股票,我们预期它的价格会到200美元,那我们一定会把这些股票都留着。
人脉也是一种投资,投资标的是什么呢?就是“面子”。面子相当于就是人脉市场的股票。如果你给了某人一个面子,就相当于购买了1股他发行的股票,当你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请他还你一个面子,这就相当于是抛售了这个股票。
股票抛了就没有了,所以面子轻易不要去动用,你用一次就少一次。如果能用钱解决的,尽量直接用钱解决,面子尽量用在钱解决不了的事情上。比如说,当年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想报答曹操,曹操死活不要,后来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奉命劫杀,此时曹操让关羽还他个面子,关羽只好放了他一条生路。
当然,既然是投资就有涨有跌。有可能你看走了眼,你给了某人一个面子,结果当你想要的时候他不给你,那就相当于你这个股票跌了。 6、少“巴结”,多“互助”和“提携”
在人脉市场当中,那些名人、高端人士就像是热门股,谁都想要巴结他们,但是门槛太高,小投资者怎能攀附的上?你即便花很多钱买了某个大会的门票,甚至幸运的在现场和马总合了张影,那又能怎样呢?巴结这事,成本最高,收益最小,我的建议是尽量少做。
我们最应该投资两类人。第一类是和我们层次相仿的人,大家社会地位接近,所处的人生阶段接近,做事的时候交集最大,大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助”关系。事实上,屌丝逆袭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的,听说过马奈、赛尚、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这些名字吗?他们都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150年前他们经常一起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聚会,共同开创了印象派这个新画派,也共同分享了世界级画家的盛名。
第二类应该投资的是比我们社会地位略低的人,比如说下属、年轻人,我们应该尽力的去“提携”他们。一个人要往上走,不但需要上面有人提携,还需要下面有人支撑,缺少任何一股力量你都是上不去的。蒋介石早年受孙中山提携一路高升,但是地位并不稳固,因为他缺少下面能够支撑他的人,后来做了黄埔军校的校长之后,蒋介石有了自己的班底,这才算是有了根基。提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好比低价买入潜力股,这类股票才是真正能让人赚大钱的。 7、用好“平台”,事半功倍
我这里说的平台,特指能够让你获得较大社交面的职业,典型的平台包括:
媒体记者;
商会、行业协会或企业家俱乐部工作人员;
NGO组织工作人员;
培训师、咨询师;
事实上,“平台”的数量远远超过我上面所罗列的这些,所有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基本上都具有平台属性。比如说,销售员可以建立以客户为对象的人脉网络,市场人员可以建立以agency为对象的人脉网络,采购员可以建立以供应商为对象的人脉网络。
反向思考的话,那些背后有“平台”的人也是值得结交的,我们可以通过他连接到他背后的社交网络。
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基辛格非常善于利用平台来经营自己的人脉。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曾经主持过一个“国际研讨班”暑期项目,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年轻领袖来哈佛参加这个研讨班,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后来成为了声名烜赫的大人物,比如日本首相曾根康弘、法国总统德斯坦、以色列总统伊加尔·阿隆、土耳其总理埃维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其他人后来也大多非富即贵。除此之外,基辛格还主持了一份叫《融合》的学术季刊,他利用这个媒体平台向大人物进行约稿,结交了许多知名人士。
不过这里要补充一句,虽然平台给了基辛格很大的帮助,但平台只是一块敲门砖,基辛格之所以能和这些人交上朋友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渊博学识,这就是他的被利用价值。 8、合理配置“投资组合”
专业投资人会把资本投入到不同类型的资产上面,从而形成一个“投资组合”,经营人脉也适用这个方法。
既然是组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给人脉资产分类呢?我是这样分的——
无利益关系好友:比如同学、邻居、玩伴、闺蜜,和他们相处你啥也不用多想,做最真实、最二逼的自己就好;
工作人脉:比如同事、公司外部合作伙伴,对这类关系不必太刻意亲近,保持“舒适距离”即可,太近了反而让人多想;
支撑性人脉:比如你的下属、你看好的年轻人,他们是你未来向上发展的助推力量,应该多给他们帮助和指导;
提携性人脉:比如认可你的领导、给你指点的恩师、看好你的大佬,不过你尽量不要找他们帮忙,多和他们聊天请教,多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才更加重要;
横向人脉:他们和你可能没有利益交集,但是对于扩大你的见识很有帮助,比如旅行时认识的驴友、其他行业的朋友、一起打球的球友。
以上几种类型的人脉,你的资产组合当中最好都有。假如我们认识100个人的话,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比例是这样的:
无利益关系好友:5人
工作人脉:65人
支撑性人脉:15人
提携性人脉:5人
横向人脉:10人 9、八面玲珑不可取,要做有个性的人
有些人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会做人了,就能广交朋友了,对此我是颇不认同。如果你总是喜欢迎合别人,那你能结交到的就只有那些喜欢听奉承话的人,这些人有什么值得交往的呢?如果你总是顺着人家说,那你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做品牌的人都知道品牌要有“定位”,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有个人品牌的,只不过我们管它叫“名声”,要想让自己在人脉市场里获得良好的市场推广效果,我们也应该有定位,那就是我们的“个性”。
有句话叫“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们只要坚定的做好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命的生活,我们自然就能散发出一种气场,它会把那些认可我们的人吸引过来。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太个性了就可能会损失一部分不认可自己的朋友”。我说兄弟,你根本就没有拥有过他们,又谈何损失呢?话不投机半句多,干嘛非要扭曲自己去奉迎他们呢?如果你想所有人都喜欢你,最后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所有人都不在乎你。
哥个性的活了30多年了,不但朋友没少几个,连感冒都不太得了呢。 10、珍惜人品,圈子很小
前面9条写的都有点功利,最后1条咱们来谈谈人品吧,其实我觉得这才是做人脉最最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把它留在最后说。
我仍然用股票来举例,如果说被利用价值是你的利润的话,那么你的人品就相当于是市盈率,你的人脉价值就是被利用价值和人品值的乘积。也就是说,在你的被利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你的人品越好,你就能收获越多的回报。人品是一个杠杆,它能够成倍的放大你的价值,也能成倍减少你的价值。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里,圈子小到你意想不到,口碑传播的速度也快到你意想不到。曾经有几次,我收到过八竿子打不到的人的微信,询问我对一个曾经在我手下做事的员工的评价。
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
1核心投资体系: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纵观整个投资界,那些伟大的投资者,不论是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还是趋势投资,他们成功的都是相似的,这些伟人们无不例外都拥有:宏观行业的分析能力(好生意),微观企业的剖析能力(好企业),对自我人性的控制能力、对市场情绪的理解能力、对资金偏好的分析能力(好价格)。所以,在我看来成功的投资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其中,好价格是一般投资者和伟大投资者最大区别的(即人性、市场、资金的分析,第二章展开)。投资的本质是寻找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所以想要做一笔成功的投资,“三好”准则缺一不可,只要满足“三好”条件,一个公司不论它在什么市场、什么板块、什么时间、甚至不是上市公司都没有关系。对此投资者一定不能抱有偏见,我们要寻找投资的本质,不能迷失在市场中,要明白虽然市场的钟摆一直在摆动,但不论钟摆如何摆动,都不会影响那些真正的“三好”公司,对于优秀的投资者来说,只有宏观行业的好坏、微观公司好坏、估值高低之分(很多人根本没有正确的投资体系,没有明白投资的本质,却还在为了蓝筹股和创业板孰优孰劣争论不休,说到底一笔好的投资是根本不分派别的)。在中国这个市场做投资,更需要坚定的意志来坚持“三好”投资体系,因为现在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赚钱就是对的,这是典型的唯赚钱论,唯业绩论,抱着这样的价值观,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那么疯狂,散户大部分都在伪投资,而基金唯净值论,所以抱团、追高、赌博。但显然这是极大的错误思维,长期看市场必然回归,因错误的方式赚钱还不如因正确的方式亏钱,投资从来不是平路短跑,而是垂直攀岩的马拉松比赛。小盘股大涨并不意味着合理,同样蓝筹股大跌也不意味着垃圾,虽然市场在短时间内经常无效,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市场中充斥着太多的伪投资者,他们分析都是流于表面,往往出于某个题材或者概念就看好一个公司,却从没有对公司做详细的研究,甚至连公司的主营都不知道,但是经过连续几年中国这个不合理市场洗脑(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小盘股估值极高但继续上涨,而蓝筹股估值很低但继续下跌),在这些“赚了市场的钱”的人眼中,价值投资甚至沦为亏损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那些真正优秀的投资者是站着依然把钱给赚了,比如13年6月钱荒的时候,大盘探到1850点下方,虽然一些低估优质股也一样被杀的很惨,但这也是最好的机会,正印了一句话:最坏的时候,恰恰是最好的时候,在整个市场都在追逐热门的时候,一些前景好估值低的冷门股和优质低价蓝筹股,因为没人关注获得了大比例的折价。此后它们就从走牛,目前指数依然在2000点徘徊,而这些优质股已经走出一波大牛市:上海机电、国投电力、格力电器、青岛海尔、中海油服、万华化学、鲁泰AB、江铃AB、恒瑞医药、青岛啤酒、中集集团、复星医药、华天科技、金风科技等等。明白投资是“赚企业的钱”,这点非常重要。按照“三好”的投资准则,很好理解一些争议的话题:因为没有好公司和好价格,我看空创业板和中小板(近两年新上市)的大部分股票;
因为不满足好生意和好公司,我没有持有任何银行、白酒以及超级大蓝筹国企(只是极少配置了地产和保险);
更别说“三好”一个都不满足的主板一大批在进行“市值传销”的垃圾公司。这里特别提一下看空小盘股的逻辑,主要因素是价格(估值),因为不论在任何成熟的资本市场,小公司因为存活和发展的概率较低都会获得折价,但恰恰在中国股市,因为市场情绪和高风险偏好,小盘股获得溢价,估值都很高。所以面对如此高的价格,即便是在优秀的公司也没有买入的理由。2判断好生意、找到好公司、发现好价格好生意好生意的判断标准是搞懂两个问题:1.行业现在的壁垒如何(护城河);2.行业的前景如何(成长性)。要搞懂这两个问题说难也不难,主要是综合分析一个行业的价值和成长,比如医药行业作为典型的好生意,是因为优秀的医药公司能不断研发新药、申请专利,这是护城河,而巨大的市场是未来的成长性。未来的好生意还是主要集中在:医药、消费股、TMT三个大行业中。为什么?无论你贫穷富裕,经济危机还是战争,人类都会生老病死、都需要吃喝拉撒。所以只有医药和消费能成为百年企业,长牛股票。而医药消费让人类活下来,科技让人活得更好。但不同于医药消费的投资理念,科技行业是不进则亡,20年前的科技巨头今天照样破产,Google、苹果、腾讯不进步不创新未来也要被淘汰。所以投资科技股的核心要素是抓住时代的潮流,活在当下。
确定大的行业之后,就要细分下去,医药、消费、TMT三个行业可以细分为比如牙医、眼科、体外诊断(中国巨大的市场)、特殊属性的快速消费品、TMT的细分行业更多。当然,好生意不局限于医药消费TMT,不论什么细分行业,只要能有自己的护城河,能有美好的成长前景,一样能定义为好生意,比如之前发文谈过的水电行业(大自然赋予的护城河)、调味品行业(有独特口味秘方的快速消费品)、胰岛素行业(医药行业中重复有粘性的消费品),国企的改革(资源很好,但没发挥,只要变革出现就有好的成长性,属于拐点公司)。总的来说,好生意就是对未来宏观行业变化的判断(也包括宏观政策上的变化)。如果能预见行业变化后出现必然结果,那么我们就大可不必在乎发展过程的曲,无惧任何短期的变化。好公司寻找好公司的要点为三点:1.非量化指标:管理层、企业文化、商誉;2.量化指标:财务报表;3.核心指标在于判断一个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ROIC和ROE。1.非量化指标的判断需要靠对一家企业长期的跟踪才能得出结论,频繁的实地调研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公司管理层,通过长时间对企业运作的跟踪了解管理层的管理能力。2.量化的财务指标的判断需要有扎实的财务基础,读财报不仅仅是简单的看收入、利润,更重要的是理解深层次的东西,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得出企业经营的质量,是否存在作假的陷阱,是否有发展的潜力。3.判断好公司的核心是判断一个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指标是ROE(净资产收益率)和ROIC(投资回报率)。为什么是ROE和ROIC两个指标呢?因为单纯的EPS、PEG估值方法完全可能是个伪命题,比如,A公司去年赚了1万,今年赚了10万,十倍;B公司去年赚了1亿,今年赚了2亿,两倍。哪一个更好?在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B公司好。但在资本市场上不是,因为人们总是很短视,只看增速(特别中国市场)。而ROIC和ROE直接反映了公司的投入产出的效果,他告诉我们一个公司到底是创造价值还是毁灭价值。有没有竞争优势,业绩是不是昙花一现式的惊艳,成长的质量如何。ROE就是经典的杜邦分析法,而ROIC的计算比ROE要难一些公式是:ROIC=NOPLAT/IC(其中NOPLAT是指息税前的收益*(1-税率),IC是指期初的投入资本,包括有息负债、股东权益,扣除非核心经营资产)。注意:1)其中IC指的是期初的投入资本,这包括有息负债、股东权益,还要扣除非核心经营资产;2)要注意的是,有些优秀的公司有大量的超额现金,因此在计算初期投入资本的时候超额现金要扣除(比如像贵州茅台这样的公司,其货币资金占全部资产的50%,历来存在大量的超额现金,因此超额现金应该视为金融资产而非经营资产);3)NOPLAT是指息税前的收益*(1-税率),NOPLAT直接剔除掉了资本结构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注意尽管应付账款也是公司的一种现金来源,但因其未附带明确的成本而被排除在外。实质上,ROIC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投入资本赚取的收益率,而不论这些投入资本是被称为债务还是权益。因此,计算ROIC的关键是对公司业务能进行快速分解,快速阅读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报表附注,分解出公司的“核心资产”和“非核心资产”;快速阅读公司的利润表,分解出公司的“核心收益”和“非核心收益”。如果简单地来看,ROIC可以近似理解为ROE。但是ROE有不少缺点,ROE衡量会计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关系,容易受异常财务杠杆的影响(而ROIC衡量的是经营利润率,而且剔除了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ROE的高低并不能直接证明价值创造的能力,高ROE也许说明不了什么,而高ROIC明显是价值的正面因素,差的的公司是“高投入、低(高)产出”,而好的公司则是“低投入、高产出”。比如说地产公司如果光看ROE,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地产项目都会用银行借款、债券融资与权益融资,计算出来的EPS及ROE的差异可能会极大。按现在的PE估值法,是很荒谬的,不同的融资方式代表不同的风险水平,高EPS完全可能是以更高的风险水平为代价的。所以有的公司虽然ROE很高,但这是建立在高杠杆、高风险的前提下(所以我们看到地产银行为什么纷纷破净,他们的ROIC其实并不高)。结论:只有ROIC超出WACC(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成长;除此以外的成长,大都是不值一提的伪成长。当然,对于一些小企业,有些项目目前是亏损的,但长远看不应短视。从ROIC的角度看,中国股市大部分股票正在进行价值毁灭。相当多的公司长期以来的ROIC值只能维持在6%以下,盈利跑不过基本利率,更别说通胀。这类公司利润基数低,就算是利润突增几倍,也没有意义。甚至根本不产生真正的利润,都是纸上富贵,或是依靠不断的圈钱,或是大幅度地使用了财务杠杆,表面的高收益对应了经营的高风险。如果公司未来的经营是不断毁灭价值,那么再便宜都不是买入的理由。所以在好公司的角度上,依然是部分派别的,不论是成长股还是价值股,真正的好企业都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同时拥有优秀的管理层(不至于产生高ROIC但低ROE的结果),并且以永续经营为最终目的。好价格发现好价格的方法是对人性、市场、资金有深入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往往有一个误区,即发现好公司之后,其买入价格会用估值模型来决定,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估值模型决定长期的安全边际(当然还有部分投资者是采用技术图形和指标,这就更荒谬了,因为任何指标都只是历史的总结和推断),而现时买卖价格的好坏是需要通过分析人性和市场来决定的。这很好理解,因为市场长期看必然有效,所以需要估值模型是用来估算长期的安全边际的;但买卖发生在当下,而短期看,市场经常无效,股价短期的上涨和下跌根本不是基本面推动的,而仅仅是人类情绪和资金偏好的变化推动的估值的变化,因为这种无效的存在,所以即便是你精确的通过各种估值模型计算的“安全边际”,也可能被市场打的一文不值(虽然在极端情况下任何估值体系都会土崩瓦解,但并不意味不重要。另外ROE、ROIC这些指标更多的是评价企业的好坏而非价格的高低,注意区分)。所以大师们一再告诫我们:投资是一门艺,而绝非严谨的科学,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所以也是为什么一般的投资者即使足够努力学习、累积经验,也只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但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伟大的投资者是极少数,因为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所具备的价格和价值的发现能力,这并不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累积产生的,发现好价格的能力几乎是天生的,对人性的和对市场的理解是无法复制的。
对“好价格”的判断是“三好”投资准则中一般投资者和伟大投资者最大的区别。归纳一下伟大的投资者找到“好价格”的两大要点:① 判断市场情绪,即判断人性的变化:是指我们要做到逆向投资(反人性的投资),也正是巴老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很多时候公司的基本面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是市场的情绪,在判断出大熊市、黑天鹅、业绩拐点的机会后,要顶住市场的恐慌压力,逆向投资抓住机会。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你就会被影响。贪婪恐惧是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总想着买要更便宜一些,卖要更贵一些,心态的失衡才是很多基本面高手炒股失败最大原因,杀死你的是心魔。投资最难的地方并不是了解公司的基本面,而是了解市场人性并战胜自己。那么这种逆向投资如何量化?很遗憾,无法量化,甚至无法学习。马克·塞勒尔曾在哈佛的演讲中说到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他认为一个成功投资者的决定因素并不是智商有多高、拥有或者在今后的职业中拥有多少经验。知识是可以学习的,但人性是无法复制的,成功的投资者对人性的判断和对自我人性的控制是天生的,而绝大多数普通人纵然再努力,也绝对不可能成为巴菲特这样的大师,几乎没有人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达到25%的复合收益率。天才从出生一刻就注定了是天才,只有极少数人会取得伟大的成功,这一点不光是股市,不论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任何行业都基本符合7亏2平1赢的定律)。或许短期看,普通人能做到超出均值的胜率,但长期看均值必定回归。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伟大的科学家、商业成功人士、艺术天才、投资大师,这些超凡成就的伟人,几乎都具有异于普通人的人格,极度自负、高傲,完全不在乎他人看法,与世隔绝、冷酷无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与常人。即使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我们仍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不应该对价格太关注,而对价值又太漠视。股价下跌了,并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差,同样的,股价上升了,也并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好。事实是,如果你真正视股票为企业,你的情绪也不会随着股价的上升或下跌而波动了。因此要永远记住价值,价值,还是价值,而不仅仅是价格,只有心中具有强烈的价值感,才能抵抗恐惧的情绪。人性这玩意,千百年从未改变,未来也永远不会改变(除非我们都成了机器人)。② 判断资金的偏好,即市场资金流动的方向:这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以量化的。具体表现为趋势和量价的变化。股价的波动是因为市场资金的变动,趋势的形成是因为市场资金形成了一致性的预期,表现出方向的一致性,即股价长期短期的向上或向下。此时抓住“好价格”的核心思想就是:判断市场资金一致性的预期,抓住资金转向的瞬间。具体可以通过看量价的变化,因为资金进入或离开都会留下蛛丝马迹,然后,长期资金的行为形成长期趋势,短期资金的行为形成短期趋势。判断短期市场资金的偏好,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好地找到好价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什么风格的投资者都千万不能忽视,特别是自诩为价值投资不需要技术分析的人,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公司出现了价值低估的情况贸然买入,因为市场先生依然会把你搞的破产!计算安全边际的时候为什么要打折?打折就是在考虑市场先生的脾气,但这个打折打多少?价值投资的理论不会告诉你,只有盘面的信息才会告诉你。对盘面的感觉,对资金的流向都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盘感的养成也非一朝一夕。总结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的三好理念简单总结就是分析宏观行业,分析微观企业,分析市场和人性,对我来说,宏观经济运行方向和股票市场运行方向一点也不重要,预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重要的是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微观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一个好的买点。所以在寻找三好公司的时候,要常问自己10个问题:1、公司的产品定位如何,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如何;2、公司在细分行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护城河在哪里;3、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模式找对了没);4、历史财务报表是否健康,尽力排除造假粉饰的可能;5、公司股东治理怎么样,是欺诈小股东或者对小股东不重视;6、横向纵向比较,找到公司的天花板在哪里;7、现在的价格是否在安全边际内(用估值模型计算);8、整个市场的情绪如何,短期资金的偏好是什么;9、资产是否进行了合理的配置(采用动态平衡策略降低投资风险);10、提升自我内心的修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多说一句,对于追求三好公司这一点千万不能教条主义。能追求“三好”公司是最好不过的,但很多时候,“三好”很难全,退而求其次也是无奈之举,所以有时候不是那么好的生意,但价格足够低也具备吸引力,有时候不是那么好的价格,但公司行业长期积极向好,也值得买入,巴菲特老先生也强调过,用一般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要远比用低估的价格买入平庸的公司来得好。3寻找“三好”公司的温床通过前文已经明白“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是成功投资者寻找牛股的必要指标,那么在什么领域能大量找到满足“三好”条件的公司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想到牛股,难免会去热门的行业和企业里寻找,但纵观整个资本市场,公认的白马股虽然都是满足好生意和好公司的条件,但都不满足好价格的条件。所以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全球牛股的历史,会惊奇的发现牛股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是无人关注的冷门股,他们多是隐形冠军或拐点公司。逻辑很简单,这些优质细分行业的冷门股具有足够低的价格,有足够的涨幅空间,同时基本面也非常好。所以我认为:三好公司诞生的温床就是优质冷门股,优质冷门股主要是拐点公司和隐形冠军(冷门股的投资也是彼得林奇投资的神髓)。以下来总结一下拐点公司和隐形冠军的特征:① 拐点公司(困境反转)主要特征:1.表面一看一大堆问题,很多缺点,但同时有一个优点,就是资源禀赋;2.从财务指标来看,毛利率很高但是净利润比较低;3.按PE估值都较贵;4.管理层出现变动;5.公司正在回购或增持股票。寻找拐点公司的步骤是:1.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资源禀赋;2.是否因某种原因没能把资源禀赋发挥出来;3.是否市场给出了一个很低的价格;4.是否未来能有出现拐点的契机(对于拐点公司要辩证的看,因为有缺点,股价才会便宜,关键要能把握缺点是不是致命的,会不会改进)。首先如何判断资源禀赋,举个例子:我们常听到说某上市公司拥有一块土地,如果把这个土地卖掉,它收回的现金远大于公司的市值,但这不是资源禀赋,投资这种公司往往不是机会反而是陷阱。真正的资源禀赋一定是要能够给公司持续带来现金流,持续带来盈利的,这个资源禀赋才有意义。这里分为两类:1、无形的资源,包括商誉(品牌)、渠道;2、有形的资源禀赋,比如百货公司的物业是能够持续带来现金流和利润的,又比如资源类公司的资源等等。接着要判断资源禀赋为什么没有发挥出来。1.资源禀赋无法发挥的最大因素是公司的治理制度。比如很多资源禀赋的公司由于历史原因都在国企名下,由于体制原因,潜能没有发挥出来。2.黑天鹅事件,比如三聚氰胺;3.政策变化;4.市场需求的变化因素,周期类困境公司。最后要寻找拐点的契机。第一、公司体制改革(如股权激励、MBO、员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等),比如国企改革MBO、股权激励、引进民营企业作战略投资者等(举例,比如片仔癀,国企的销售基本都不行,于是引进了华润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合作,比如上海家化,引入战略投资这后品牌重塑)。第二、管理层换人后经营方针的变化,具体的改变体现在:垃圾资产的剥离(减少多元化),增加多元化拓展市场,把优质资产分拆上市等,举例:恒顺醋业,12年6月份的时候,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换人了(这还不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换人),市场马上就给出反应大涨,因为市场预期董事长换人之后,会把主营之外的垃圾资产剥离。再比如在早之前的泸州老窖,也是在谢明上任之后股价跟业绩齐飞,古井贡,也是在以前的董事长曹杰走马上任后成为十倍股,所以换人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第三、黑天鹅事件,由于短时间市场舆论的导向,很容易把出现黑天鹅事件的公司价格打得一文不值,但事实没我们预料的那么严重,那些离不开我们生活的产品最终会走出困境,黑天鹅也成了最佳的买点。比如08年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最后伊利股份成功困境拐点,成为十倍股,又比如核电站泄漏事件等等;第四、政策出现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电股、水电、天然气这些公共事业。第五、周期类公司的困境反转,这个完全取决于市场和经济的变化。② 隐形冠军是指某个公司在公众知名度相对较低,产品不易受人觉察的或者看不见的,只是存在于最终消费品的制造流程当中,或者只是某种消费品的部件或原料。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是德国著名“隐形冠军”之父、是世界极负盛名的管理大师,出生于德国,1976年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隐形冠军》一书作者,“隐形冠军”概念首创者。1986年,时任欧洲市场营销研究院院长的赫尔曼·西蒙在杜塞尔多夫巧遇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多尔·利维特,后者问他:“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1/4,但是出口额雄踞世界第一?哪些企业对此所作的贡献最大?”西蒙开始认真思考这一课题。他很快就排除了像西门子、戴姆勒-奔驰之类的巨头,因为它们和它们的国际级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那么,答案只可能到德国的中小企业当中去找。从那一年开始,通过对德国400多家卓越中小企业的研究,西蒙创造性地提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的概念。他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证明德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石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而是这些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并且成为全球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利基市场(niche)中的地位无可撼动,有的甚至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份额(比如德国卷烟机械生产商Hauni);它们的技术创新遥遥领先于同行,其人均拥有专利数甚至远远超过西门子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但是因为所从事的行业相对生僻、加上专注的战略和低调的风格,它们又都隐身于大众的视野之外。早年的研究中,西蒙认为“隐形冠军”现象仅限于德国,根植于德意志民族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和对职业的自豪。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隐形冠军企业在美国,在南非,在新西兰,在亚洲都普遍存在,它们不但同样在各自所在的经济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和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有着惊人相似的成功法则。西蒙发现一些中国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他们被称为市场领跑者。例如,上海有家公司专门制造港口起重机,在该领域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好的;在重庆,有家制造集装箱的企业已经占领了该行业全球17%的市场;两三年前,商丘一家制造手机送话器的厂家也做到了行业内最好。《经济学家》杂志上一个数据让西蒙很感兴趣,中国68%的出口来自于雇员不到2000人的小公司,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德国的非常相似。隐形行业冠军公司的特征:在《隐形冠军》一书中,赫尔曼·西蒙曾经将隐形冠军的成功经验归结于:燃烧的雄心、专注到偏执、自己攥紧客户、贴近卓越客户、“非技术”创新、毗邻最强者以及事必躬亲。隐形冠军大量存在于许多并不起眼的细分行业。这些领域的起点低、没有太多门槛限制,但最核心的莫过于一点:专注。无论企业最初从事的是别人不屑做、不能做还是没有想到的特殊领域,它们都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绝不轻言放弃,最终获得了不可撼动的市场地位。隐形冠军的一些具体特征(参照彼得林奇的标准):1、公司的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可笑(名字非常奇怪的公司往往会被低估,因为大众认识不充分,看其名不知其行业。特别中国是散户主导的市场)。2、公司业务枯燥乏味甚至让人厌恶。3、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 因为它们很多都有优秀的资产负债表)。4、机构几乎不持股,分析师不追踪。5、公司被谣言包围(黑天鹅)。6、公司可能处在一个几乎不增长的行业(面临 较少的竞争)。7、公司有一个利基。8、人们要不断购买其产品的公司。9、公司在增持或回购的股票。具体到A股,有很多股票也是符合“隐形行业冠军”的标准,但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未来都有很大的概率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成为伟大的企业。4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后讲一讲自己这几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投资感悟。
初入股市的时候,我渴望的是轰轰烈烈的人生,当时崇拜的对象就是利文摩尔一样的人物,期待着从一无所有能到几亿身家,即便最后可能会破产一无所有,但我也认为是值得的,至少曾经辉煌过。所以当时根本不懂什么价值投资,就是趋势投资,但我几乎没有接触过技术分析,一上来就琢磨庄家,怎么跟庄,怎么顺势。这一点应该也和部分初入股市的人是一样的。我曾对一个人说过,我为了梦想可以是街头乞讨,可以是大富大贵,我要的人生不是地狱就是天堂。直到有一天,直到经历了一些事,遇到了一些人,失去了一些人之后,我突然改变了,也许踏踏实实的一步一脚印,梦想才会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想到了杨绛的一百岁感言,对我来说也是足够深刻:“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经历市场的磨练,自我心态的磨练后,我终于明白,为了不让真理的路上人满为患,命运让总是让大多数人迷失方向。其实投资、做人都是一样的,一个人持有的投资观就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追求梦想的心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做好自己,他人怎么想、怎么做,都和自己无关,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准则,就会寻找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顺便把钱赚了(站着赚钱),这才是最重要的(投资也是一样,不论市场如何变化,坚持寻找三好公司,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任何事情影响)。我深刻的明白,无论在什么行业,成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在投资界更是如此,独立思考、远离大众的结果必然是遭到各种质疑甚至谩骂,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不考虑天赋的因素,除了努力和坚持,找不到成功的第二条路。我从不求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甚至不求大部分的认可,投资本来就是一件孤独的事,张小娴说过:孤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你真正爱上一个人那一刻开始的。我认为:孤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你真正读懂了投资那一刻开始的。我宁愿做一个大众眼中的傻子,我努力坚持着自己的投资观(三好公司),我宁愿做一个偏执狂独自上路,或许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成功是99%的汗水和1%的天赋,虽然1%天赋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但即便没有天赋,至少我们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而不是悠闲的敲打着键盘,看着电影,玩着游戏。冰心有句名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命运,我是一直不相信的,我单纯的以为,命运这种东西,努力一下就可以改变的。虽然现实是,人们被生活的压力包围,纵然想改变命运,但也被迫放弃,于是大家都是悲剧的主角。现在的我仍在挣扎,纠结,但我依然会前进。因为我知道能救赎我的,只有我自己。谁凌驾于命运之上,谁就不是悲剧的主角。以上,是一个刚入门5年的职业投资者的投资体系和心路历程。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伟大的投资者!
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致谢:感谢tqx同学对本文内容的贡献
当你看到如下这些观点时,是不是总觉得如遇知音,相见恨晚?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光优秀不够,你需要无可取代
人生一定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大学一定要谈一次恋爱,要逃一次课
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你不优秀因为你还不够孤独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审视过你所看到听到的信息了?当你一遍一遍在朋友圈转发各种信息各种观点时,你可能从来也不会去在意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经得起推敲,它们背后有何种假设,推理的逻辑是否存在严重的漏洞,如此等等。
批判性思考是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应当具备的基本思维素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去做。一些人不知道如何进行,一些人知道,但不愿意这样去做。不论哪种情况,最后都把自己变成了别人思想和观点的“跑马场”(小编注:跑马场的典故源于叔本华对于读书的经典论述)。对于那些希望建立批判性思维但又不知道何处入手的人来说,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大概有如下一些心得分享。
1. 何为批判性思考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在维基百科的定义是这样的:
The intellectually disciplined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 applying, analyzing, synthesizing, and/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or generated by, observation, experience, reflection, reasoning, or communication, as a guide to belief and action.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它是一种有纪律的智力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来自观察、体验、反思、推理或者沟通的信息进行积极和训练有素地分析、合成、评估及应用等。它将作为信仰和行动的一种指导。
说人话就是,批判性思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方式,并且会影响到你相信什么和如何行动。
值得指出的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目的不是用来批评别人,而在于建构更有说服力的论证以及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想法、信念与论证过程,而不是人。
2. 不完全与不完美信息
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树立起信息是不完美也是不完全的观念。
完美信息和完全信息是博弈论和经济学里的两个概念。完美信息指的是博弈各方对各方的历史行动和信息具备全部的掌握,而完全信息则指博弈各方对当前各方的策略和由此带来的策略后果全部了解。通俗地来理解就是,完美信息指代信息的历史延续完整性,而完全信息指代信息在当前状态的完整性。
显然,生活当中我们碰到的任息(含观点),并不是都能知悉这个信息的来龙去脉,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也未必都能知道他们涉及的各方事实或者假设条件,因此,生活当中的很多信息都是不完美,也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树立信息是有瑕疵的,是良莠不齐的思维,我们需要在信息与自己之间设立一道信息过滤网,这是提高鉴别信息能力,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3. 拒绝一切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是思想和人格独立的天敌,是将完整独立的个体委身于他人/物的行为。偶像崇拜包括:权威、文辞、权力、历史等一切化妆成不容许质疑的在世之人和物。这里可参阅亚伯拉罕诸教对拒绝偶像崇拜的坚持,特别是基督教新教中对文士的降格。
旧约里的摩西十诫当中第二条即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基督教新教相较于天主教,文士(小编注:类似大法官,负责解释戒律条文的上层文官)在信仰过程中的作用很小,解释权在信徒自己。天主教那样的教会,本质上也是一种偶像崇拜。近代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几乎同时进行,均缘于基督教地区对信仰,即世界观的看法发生改变。不满足于既有神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一群人另辟蹊径,挑战宗教神学(即既有的教皇为首的宗教等级体系及附属于之上的宗教戒律和认知解释体系)。换句话说,质疑一切的科学精神也属此原则,当然他们本出于一体。
顺提一句,新教伦理对理解整个西方世界的思维和文化体系具有关键作用,有兴趣的同学请参阅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是皇权至上,等级森严,也缺乏类似西方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洗礼,再加之某些特殊国情,偶像崇拜的文化土壤比西方要深厚得多,因此,当我们要决定要建立起批判思维的习惯时,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有任何偶像崇拜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拒绝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并不等于拒绝有榜样和欣赏的人和事,两者是不一样的。
这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前提。
4. 熟知常见的逻辑谬误
衡量一个理论和观点的正确与否,除了理论本身的自洽性外,还得检验其预设/方法,特别是检验其未经说明的假设,是否成立,方法是否适当。要知道,在既定预设前提和推理方法下,结论不过是一个逻辑的自然延伸。如果推理的假设错误,那再严密的论证过程,也不过是导向一个精准的错误。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济学里的各种模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模型都会假设信息是完全的,然而无论其模型运用了多么美妙的数学推理,最终导出的结论与实际都存在巨大差异,因为这里的假设就是不成立的。
此外,常见的逻辑谬误还包括混淆因果与相关关系、选择性偏误、混淆事实与观点、循环论证、错误二分等等,这些常见的逻辑漏洞越熟悉越好,这样在我们面对类似推理时就能一眼识破,不至于被谬误逻辑推理所欺骗。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不少大学生都热衷在学校期间考上一些专业证书,例如CPA,CFA等,他们认为具备这个证书和获取工作机会具备某种性质的因果关系,或者至少是相关关系。这个逻辑就犯了错误归因的逻辑谬误。具备这些证书的人大概率上在自律性、知识积累方面比不具备这些证书的人要好,但并非绝对。只有那些展现了良好的自律性和知识储备的持证人在求职当中才具备优势,否则,这些证书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证书背后的知识储备同求职结果之间才具备相关关系,而非证书本身。所以我们也才发现大量持有这些证书的人求职不顺,以及并没有任何证书但是求职顺利的情况。
完整的常见逻辑推理谬误将在晚些时候的文章中介绍给大家,这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工具。
5. 比对各方,批判思考
你需要有另一个标准,才能去批判。而这“另一个”就是那些对某一事件观点的不同立场表述,秉着小心求证的想法去比较,而不是急于声援或者否定某一观点。比对的过程,也是考察目标信息是否存在上一部分提及的逻辑谬误的过程。
具体地,面对某一信息/事件,可以采取如下的路径进行思考:
1.论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有什么显性和隐性的假设,特别是价值观假设
3.有无关键信息遗漏,论据的效力如何
4.推理的过程是否有漏洞和谬误
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门技术,它需要的是长期思维习惯的养成,需要克服很多心理上的舒适区,也需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基础。比如,需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自住性,兼听博观,拒绝偏听偏信,同时也要做到谦恭有礼,以理服人。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对于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具有很好的入门作用。Browne,Keeley《Ask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本文内容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有 302 人读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层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