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战爆联合 都雪橇三傻凑齐的后果了怎么打陆基

(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25 / 49 页
《中国好消息》军情急,万马战犹酣,刺破青天锷未残,离天三尺三!
本帖最后由 静谧 于
20:10 编辑
中国力压日本 制造当今世界最大水陆两用飞机
  日前,中国研制并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水陆两用飞机——蛟龙600的大型机头全尺寸模型首次曝光,这是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的新代表作,据悉,该机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首飞,这也意味着,我国水轰-5水上飞机在研制40年之后终于后继有人,中国也将通过该机一举超越日本的US-2水上飞机,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制造国。
  据悉,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简称“蛟龙600”飞机)是为了满足我国森林灭火、水上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飞机采用了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型式;选装四台WJ6发动机,采用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
  “蛟龙600”飞机在执行森林灭火任务时,可在20秒内汲水12000千克,飞机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在执行水上救援任务时,飞机最低稳定飞行高度50米,并可在水面停泊实施救援行动,一次最多可救护50名遇险人员。  
  “蛟龙600”飞机按“一机多型、水陆两栖、系列发展”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加装必要的设备和设施,以实现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客货运输等任务的需要。
  50年代初中国曾引进6架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航空工业部于1968年开始筹建水上飞机设计所。同年12 月,国家批准了命名为“水轰-5”的研制方案。研制工作由水上飞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飞机厂共同承担,此一方案首批试制三架。
  1970 年2 月,水轰-5总体设计完成。同年10 月发出生产图纸,并开始试制。1971年,装出供静力试验用的01号原型机,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1973年12月,供试飞用的水轰-5总装完成,为02号原型机,同月实施首次地面滑行。1974年10月,运抵试飞现场。航空工业部和海军司令部联合组成试飞办公室,具体领导试飞工作。1975 年5月至1976年3月,在湖北荆门漳河水库下水,先后进行滑水试验30小时,完成28个项目的静水试验和滑行试验,还成功地进行了4次预起飞。
   日,水轰-5首次水上起降试飞典礼隆重举行。上午10 时,飞机在水面上起飞,承担这次任务的是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中队长黄星辉等7人,时间长度为23分钟,首次水上起降试飞获得成功。
  首飞之后,又制造出首批4 架飞机。1985 年底,4 架飞机均完成了从湖北到湖南的三角航线试飞。1985 年11月到12月,在18 个飞行日的试飞中,飞机出勤率和科目试飞成功率达100%,实现了无故障飞行。1986 年后,该机种交付海军使用,开始接替陈旧的别-6和青-6型水上飞机。1987年,水轰-5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兴安岭火灾后,水轰-5灭火机改型开始研制。
  水轰-5配备于解放军北航某水上飞机部队。北航某水上飞行团曾经创下水轰-5连续飞行8.5小时的纪录,与以往巡航4小时相比,作战半径成倍增长,远程机动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创纪录飞行,重点解决了机载雷达、通信、充氧等问题,并对放油系统、通气系统、电路系统等进行了改进,进行了改装到地面、空中放油试验。
  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是日本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生产的US-2大型水上飞机。2013年,日本和印度政府在东京举行首脑会谈,就向印度出口日本海上自卫队配备的水陆两用救援水上飞机“US―2”展开磋商并达成初步共识。《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如果磋商达成共识,将成为日本将防卫装备转为民用产品后进行出口的第1项举措。川崎重工等日本企业也在推进出口战略,在电子和造船行业的日本企业在新兴经济体陷入苦战的背景下,航空宇宙产业有望成为日本企业新的出口支柱。
  据《日经新闻》报道,印度多位相关人士表示,在印度总理辛格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的首脑会谈上,作为加强安全保障领域合作的一环,双方将确认加快推进有关印度引入水上飞机的讨论。共同宣言有望写入“关于(印度)引入水上飞机的可行性,将成立磋商机制,为实现双边合作和共同生产展开磋商”等表述。印度政府计划至少采购15架水上飞机,两国政府力争年内达成协议。
  US-2水上飞机是由日本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在US-1型水上飞机的基础上研制生产,US-2与US-1相比,性能更加优越。US-2中大幅度采用了高新技术,得到彻底改进,如采用遥控自动驾驶仪系统及综合仪表盘、导入增压舱、搭载新型发动机以提升动力等。
  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有近3万公里海岸线,拥有众多的海上利益。因此,独具特色的水上飞机深受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青睐。早在1967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就自行研制了国产PS-1水上飞机,共造23架。然而,由于这型水上飞机飞行高度太低,最大航程过短,飞行速度有限,最后日本海上自卫队不得不在20世纪90年代将其全部淘汰,换装US-1A水上飞机。US-1A由日本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研制,共向日本海上自卫队交付了20架。US-1A能在浪高3米、风速25米/秒的情况下顺利下水,最大航程超过3000公里,但该型飞机仍不能适应日本海上自卫队新的任务需要。日本新明和(Shin Meiwa)工业株式会社便按照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要求,对US-1A进行全面升级,于是产生了US-2。
  日本海上自卫队正把US-2变成空中巡逻和反潜的新作战力量。已经订购14架。日本水上飞机基地将由2个扩编为3个。新US-2基地计划设在冲绳或八户,这将大大加快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应时间。
  US-2是US-1A的改进型,研制阶段称作US-1AKai。改进的重点是着水和离水的操纵性能,还有机载设备。US-2采用了线控操纵系统、综合仪表板和增压式座舱,换装了AE2100发动机,螺旋桨由3叶改成6叶,减轻了主翼、消波板和浮舟的重量。它的整体性能有了质的提高:飞行高度几乎是前者的两倍,达到6100米;飞行速度由原来的490公里/小时提高到555公里/小时;最大航程由原来的3800公里增加到4600公里;水上滑跑起飞距离却整整缩短了38%,由735米减少到460米,而水上着陆最短距离减至220米(载重36吨)。就这方面看,US-2与其他国家的水上飞机相比有相当大的优势。例如加拿大“投弹手”CL-415的起飞距离为814米(载重约18吨),着陆距离为665米;俄罗斯“别里耶夫”Be-200水上飞机的起飞距离为1400米,着陆距离为800米。
  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满意的是US-2不但能够执行搜救任务,而且能够执行海上巡逻和反潜等各种作战任务。它使用玻璃驾驶舱,增加了海上搜索营救的可靠性。它提高了飞行性能,减少了驾驶员的工作量,并使原来3人机组减为现有的2人。它加装了压力机舱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装有增压舱的大型水上飞机。增压舱的运用可使US-2飞到9000米以上。它采用高频/甚高频/超高频和卫星通信系统、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目标搜索雷达和前视红外夜视装置及汤姆逊/DASA公司生产的“海上霸王”雷达,从而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执行巡逻、救援和反潜等多种任务。
  日,日本政府表示,有意以民间租赁的方式向印度出口海上自卫队的“US2”救灾水上飞机,并正在就具体租赁事宜进行研讨。
  据日本政府相关人员透露,日本国内的制造方已开始与印度政府进行出口谈判。如果成为现实的话,不仅能削减因大量生产而高涨的自卫队经费,日印还可强化两国在安保领域的合作。
  据报道,US2是由日本防卫省研发,由新明和工业(总公司·兵库县宝冢市)生产的。该水上飞机以能在条件恶劣的海面上降落等高性能而遥遥领先,并被日海自广泛应用于海难救助及转移孤岛患者等行动。印度方面表示,自2012年6月首次与日海自联合训练起,就对US2的高性能产生了极大兴趣。
  日本政府方面认为, “(US2)转用民间用途时只要卸下机身的敌军识别器,就不能被认定为武器”(防卫省当局相关人士语),因而认定此民间租赁行为与武器出口3原则并不抵触。
  此外,印度方面也表示,水上飞机是用于救灾活动及打击海盗行为等。不过《读卖新闻》认为,因俄罗斯与加拿大方面也有意向印度出售救灾水上飞机,因此US2的出口到底能否实现还无法确定。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saking 于
12:42 编辑
J20-2011来了今天首滑,赶上了,废话少说,直接说变化:1、银色涂料,说是涂料不直观,这个完全像是汽车的 ...
EOTS看着挺模糊啊,我来上个高清参考版的
1.jpg (96.25 KB, 下载次数: 0)
12:39 上传
2.jpg (64.46 KB, 下载次数: 0)
12:39 上传
3.jpg (76.5 KB, 下载次数: 0)
12:39 上传
4.jpg (69.92 KB, 下载次数: 0)
12:39 上传
5.jpg (136.13 KB, 下载次数: 0)
12:39 上传
6.jpg (118.28 KB, 下载次数: 0)
12:39 上传
小科普一下:EOTS并非什么神器
所谓“光电跟踪系统EOTS”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苏27的机鼻上和F14的机头下方,都有这个东西。EOTS使战机在雷达不开机的情况下利用红外/光学方式来探测、跟踪目标,这是一种被动探测,本身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对实现静默攻击十分有利。F35的EOTS系统,能够通过红外/光学模式探测到远距离的地面/海上/空中目标,并跟踪目标为火控系统提供准确目标方位参数,能够实现雷达不开机的静默攻击。在探测地面目标时,其红外成像还拥有4倍放大成像,为飞行员提供更清晰的目标图像。另外 EOTS 系统还集成了激光照射器功能,具有激光定位和照射的能力,可以引导激光指导武器打击地面目标。
  EOTS被安装在F35的机鼻下放,装在一个多边形的蓝宝石玻璃罩中,主要用于对地对海目标的探测和跟踪,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对空探测视场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并不常用来对空探测。EOTS实质上就是一个内置的对地攻击吊舱。
  EOTS安装在机鼻下放,为F35提供对地对海目标精确探测和跟踪,由于安装位置的原因,对空功能不强。
& & EOTS和F35的头盔显示器结合,可以将探测的红外图像投影在头盔显示器中,让飞行员随时全天候观察到地面目标图像,拥有40度(左右)*30度(高低)的视场角度,同时可选择4倍放大倍率,供更清晰的图像之用。
& & EOTS能够将红外图像投影至飞行头盔上,拥有40度(左右)*30度(高低)的视场,并可与头盔随动(前面有兄弟说取消衍射平显其实说的就是头显替代!)
7.jpg (49.78 KB, 下载次数: 0)
12:40 上传
飞行头盔中显示的EOTS图像(包含EODAS提供的对空图像)
8.jpg (47.48 KB, 下载次数: 0)
12:41 上传
EOTS的对地模式时,飞行员透过头盔看到的影像
9.jpg (48.55 KB, 下载次数: 0)
12:41 上传
对地模式中,可以选择图像放大功能,以便更好识别目标
10.jpg (17.25 KB, 下载次数: 0)
12:41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再顺带扒一扒20已有的,更厉害的EODAS吧
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
  EODAS系统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和美国空军实验室联合开发。所谓EODAS,就是6个布满F35机身四周的红外探测器,每个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视场为90度,6个探测器组合起来,能够提供360度的全向感知,为飞行员提供全向预警(主要针对来袭导弹和敌机),还可以为红外格斗弹提供目标指引。EODAS的探测器视场可以跟随飞行员头盔随动,将获取的红外图像投影至飞行员的头显之上,这样,飞行员就可以拥有一个围绕飞机机身的全景视野,飞行员能够“看透”飞机的底部和侧面,没有任何观察死角。这种技术进步是革命性的,从此在空战过程中,飞行员可以不再频繁地剧烈机动以期让自己的视野跟上目标,而只需要扭动脖子,EODAS将随动将外界图像呈现到飞行员眼前,而以前的诸如米格29的战机,虽然也拥有头盔瞄准器,号称看见了就能打着,但是实际上战机依然要频繁剧烈机动,以保证敌机始终处于自己“前上半球”的可视范围之内,假如飞行员肉眼看不到目标,头瞄也是无法起到作用的,而F35的EODAS使得飞行员真正拥有360度无障碍视野,结合大离轴角度、拥有先发射后锁定功能的先进空空导弹,空战的规则很大程度上被彻底改变,不需要再有所谓的“咬尾狗斗”,只需要看到目标,就能够锁定攻击目标!
  EODAS系统,周身拥有6个探测器窗口,位置如图(用红圈标注)
1.jpg (65.34 KB, 下载次数: 0)
12:45 上传
6个窗口配合,能够为F35提供周身360度的全向视野和预警
2.gif (970.41 KB, 下载次数: 0)
12:46 上传
很多人吐槽F35机动性差,所以空战能力弱,只是看到了事实的一部分,尽管F35不追求机动性,甚至放弃飞行员的后向视野(F35的后背高高隆起,而且为了减阻和隐身,座舱也设计的比较矮,(这次20座舱盖是不是比以前更矮更平了?)飞行员的后向视野很差),但F35在空中依然是个难缠的对手,因为拥有全向视野的F35根本就不需要做剧烈机动,在近距格斗中依然能够抓住机会狠狠咬对手一口。纵使是F22这样的正牌四代机,面对F35,即使是机动性占尽优势,但在近距格斗中依然不能够掉以轻心,依然要打起百分精神。F35在空战中,并不是一个可以任人宰割的角色。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F35机身后背高高隆起,而且座舱较矮,相比F16这样的气泡座舱,飞行员的后向视野极差,但由于EODAS的存在,飞行员依然可以360度观察空中态势,在空战中并不是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的对手。
3.jpg (25.23 KB, 下载次数: 0)
12:45 上传
在之前2010年的测试中,F35上的EODAS系统成功地探测到了1300km以外发射的一枚二级火箭,并随后对其进行了长达9分钟的跟踪,火箭发动机熄灭。
  在另一次2011年的测试中,EODAS系统再次成功探测并跟踪了一架90公里以外迎头接近的F16战斗机,假如在实战中,EODAS系统会将目标方位数据上传至中央计算器,引导APG-81雷达对目标进行视场2*2度的精确照射,然后发射中距空空弹进行攻击,而此时,敌机很可能连F35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就是更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带来的战术优势。
  歼20拥有类似的EODAS系统,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个成绩是值得每个军迷所自豪的。
  但是就目前而言,F35的EODAS也并不是完全成熟的,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测试的F35,就存在EODAS在头显上投影图像抖动和延迟(大约0.13秒,设计指标是0.04秒)的问题,头显在夜间的红外图像也有分辨率低,影响目标识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技术人员加以解决。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被击落的超过70%的战机,飞行员在被击落之前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或者不知道地空导弹的来袭,而提高战场感知能力,让飞行员第一时间感知到危险的存在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则是提高战机生存力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依靠APG-81的强大性能和低可截获率,配合先进完善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以及革命性的EOTS和EODAS,F35自身的战场感知能力将空前强大,由于F35同时拥有电子射频和红外双重监视能力,任何攻击企图都会被F35迅速感知,并快速做出反应,其战场生存能力将极大的增强。以保证F35能够在执行危险的踹门任务时,在敌军上空自由作战。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悍然锦帆贼 于
13:40 编辑
吼吼,刀大既然看得上,那咱就转到这《中国好消息》来:
=============================================================================
既然说到争地球村排名座次,老二如何取代老大等等,咱想再顺便借题发挥一下个人观点:
就说一说中华与海盗之间自古以来的本质差别。海盗世家盎格鲁萨克森人包括英美,别看圈的地盘再大,军力和经济再强,也永远无法一统地球人类,而充其量只配当个霸王项羽或希腊罗马奴隶主。中华则象汉王,即使力量小的时候,也志在一统天下,只要咱看得到够得着的,就莫非王土(狭义是帝王之土,广义则是王道之土)!
所以中国的“封建”(帝王家族世袭+官吏士大夫非世袭而专权的大一统)比西方的希腊罗马奴隶主们(奴隶主“贵族”各家世袭专权的一堆诸侯霸主)要科学先进有力,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劳动人民非世袭代表政党领导下的大一统)又比西方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世袭代表政党领导下的一堆诸侯霸主)要科学先进有力。因为咱们要争的不是“第一”,而是“唯一”,是大一统,是大家都公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天下大势,有核裂变就会有核聚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啊但是:从来是“力合而强”者兼并“力分则薄”者,也只有那些自身统一合力的,并且有志于大一统的,才有资格统合天下,其他人若是甘于力分者,或者有力无心也不想大一统的,早早晚晚就只配落得最终被人兼并统一掉的下场,荣登“兼并统一”这些动词的宾语而不是主语!(当然了,它们若是实力和时运比较好的话,败事还是有余的,但成事就无论如何也不足了,相当于项羽灭秦称霸后,不王关中而只满足于回老家炫耀,从而依然被嘲讽为“沐猴而冠”。)
在人类大一统的道路上,咱们可能走得慢,可能中途有曲折反复,甚至可能狼狈摔跤,但最终能走到目的地的非咱们中华莫属,要是连咱们都走不到,地球村其他的更没门,因为这帮人脑袋就没长这根弦,见识和心胸顶多也就那样到头了!以走马打下庞大地盘,杀人灭国著称的成吉思汗蒙元帝国又怎样?别看生前“深沉大略,灭国四十”,但最后把地盘给四个儿子一分,这就又从精神和文化深处露怯了,注定了蒙元帝国只能是昙花一现。。。如今的日不落和超级大国啥啥的,估计还不如当年蒙元帝国有见识呢,因为盎格鲁萨克森人圈的地盘再大,也只能是在亚欧大陆的边缘或者遥远的海外打野食,甚至不足以一统自家同文同种,更别提一统近在咫尺的其余欧洲列强。连人都相对而言统不进多少,光圈进一堆地又有个P用,到最后只落得帮别人提前打扫庭院吧?
曹操煮酒论袁绍:“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象不象是对当今西方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写照?至于倭奴,更加死催不堪,“冢中枯骨尔,吾早晚必擒之!”袁术即使是霸主袁绍的本家兄弟,不识时务地出头反叛波茨坦公告,挑战联合国宪章(“汉室”),照样自取灭亡被先行除名,谁都救不了这厮,最后活活吐血饿死了。
西方人尤其是其资产阶级的哲学世界观,注定了它们即使实力占优,当上霸权或超级大国(其实就是国际社会奴隶主“贵族”),便会利令智昏,因自私而自满,不会真心理解更不会奉行“天下定于一”的王道。所以它们不配统一别人,只要失势就只配散伙甚至被别人统一。它们也许在时机成熟时能涌现出很多的创新和发明,但最后都只能为真正的王者做嫁衣裳!
如何统一?顺者收编,逆者除名!当年青天白日空一格花了几十年,非但共没剿成,连各路军阀都一统不了,按下葫芦瓢起来,到最后还有拥兵逼宫的;而五星东方则是秋风扫落叶一样,非但灭掉了空一格的嫡系中央军,区区数年就连神马东北军系,西北军系,马家军,川军滇军桂系。。。全部不复存在!各路军阀要么被消灭,要么投诚后部队被改编直接融合进解放军,只听毛主席党中央的号令,给你归顺中央的军阀个人哪怕连一支私有的地方民团都不会留下,更别提神马地盘啊税收了。 这既是中华几千年“自古以来”的王道,又是“与时俱进”,建立在社会主义劳动人民政党领导基础上的大一统!所以青天白日说死也干不成的,五星东方就手到擒来!
啰啰嗦嗦了这么一大篇,悍贼你到底想说啥? 啊,这个,忘了。。。对了,又想起来了,咱要说的是:
1. 天下定于一,社会主义大一统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王道,而环顾古今中外,这王者非中华莫属!--- 所以,咱们必胜!
2. 何以大一统? --- 顺者收编,逆者除名! 没啥争榜上第一或第二,只有争唯一,直至把奥运会变成全运会!
3. 当收编谁,当除名谁?--- 根据从古至今“历史+现行”档案清单,收编谁也不能混进倭奴,除名谁也不能放过倭奴,倭奴非灭不可!咱们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要忙,不需要也没兴趣再找你这冢中枯骨来回刷分玩了。。。你玩完了!
至于那些还成天幻想阿妹例假能替它个人行道,横扫世界尤其是横扫中共,变着法儿想把阿妹比作战国七雄当中“秦国”来咋呼人的gzjy + loser们,估计从年起,到现在直至将来的地球人类发展史,只能让尔等越来越失望了(咱就不曾听说过能会有党争不已和个人主义横行,由财阀架空国家,国家元首成了摆设的秦国,亏这帮孙子怎么缘木求鱼联想的)。委婉一点地跟你们这么说吧,与成为“秦国”相比,你们吹捧的阿妹例假倒是更有可能成为“泰国”,你们的中文错别字,坑人坑己当真不浅。。。。。。
“解放全人类那是必须的”---吼吼,兄台这话精炼。劳动人民最宝贵,在此价值观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人权和以人为本。那些西方的所谓人权,在统治阶级眼里,活人比起资本钱财这些死物根本就是浮云。神马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在它们心中那就是你这帮贱民天管我不管,去自生自灭罢。。。
它们既然不把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放在眼里,追求的只是个人的财产作威作福,一心想着当贵族奴隶主,又怎么配一统地球人类社会? “你不理人,人不理你”,唯有胸怀解放全人类大志者,方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共主!
吼吼,回风筝兄,高妙的还有那两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团结在哪?当然是紧密团结在从炎黄直到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我泱泱大中华的核心周围啦。)
换言之,有咱们毛泽东思想为国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一定会有世界人民大团结!
悍贼兄高论妙语连珠&
「好文!打赏鼓励」
歼-20战机2011号机首次正面亮相
(92.21 KB, 下载次数: 0)
21:08 上传
(107.32 KB, 下载次数: 0)
21:08 上传
(118.74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91.24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74.49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95.19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88.55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102.29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73.4 KB, 下载次数: 0)
21:09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日月合 于
13:30 编辑
大英帝国,你真的做到了(转)
这是1835年麦考累爵士在英国议会上的一段讲话,大致翻译一下:
“我在印度各地旅行的时候,从未见过一个乞丐或者小偷。这样一个富有、道德高尚、人民有才干的国家,是绝不会被我们征服的。除非我们打断他们这个国家的每一根脊梁骨 -- 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所以,我提议我们替换掉他们传统的教育和文化。如果印度人认为外国的和英国的一切都比他们自己的好,他们就会失去自尊,丢弃他们自己的文化,然后就会变成任何我们想要的模样,那就是一个真正被奴役的国家。”
——————————————————
印度的公蜘等做到了!
中国的公蜘等虽注定要失败,但是清除这些垃圾还是需要扫帚的!就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59.12 KB, 下载次数: 0)
13:30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轰六挂载鹰击100反舰导弹亮相
呵呵,应该改个标题:系列导弹展示
  【环球网综合报道】近日,网络上出现了疑似轰-6改型轰炸机挂载最新反舰导弹的照片。图中一架空军轰六M机翼下挂载一枚新型导弹,有分析称这是我国最新研制的反舰导弹“鹰击100”(也称为AKD20)。
  台湾“中央社”网站1月15日援引大陆媒体的报道说,“鹰击-100”是大陆在“长剑-10”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制的空射型超远程反舰导弹,射程可达650公里。报道称,“鹰击-100”可说是衔接“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与“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两大反航空母舰利器之间的空档。“长剑-10”被看作是大陆版“战斧”巡航导弹;“鹰击-100”被解读为大陆版的“反舰战斧”。
  经过冷战后20多年发展,中国飞航式反舰导弹技术获长足进步,先后发展了四代8大类反舰导弹系列,它们以舰艇、潜艇、陆地载具或战机为载体,能对1至600千米范围内的敌舰进行精确打击,并且还衍生出打击敌人岸上目标的空对地型号,中国在反舰导弹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非常全面的。(图为歼轰-7携带的鹰击-82K空地导弹)
  从亚音速反舰导弹到超音速反舰导弹,从小型反舰导弹到超大型反舰导弹,从红外制导到电视制导反舰导弹,再到雷达制导反舰导弹,应有尽有,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图为中国军工展示的出口型C-802A反舰导弹)
飞豹战机加挂空地导弹
中国的022导弹艇发射鹰击83反舰导弹
飞豹战机挂鹰击-91超音速反舰导弹
鹰击-18“亚超结合”反舰导弹
中国军工生产的C-704反舰导弹
中国军工生产的C-705反舰导弹
我军地勤为轰六H加挂空地-63导弹
岸导部队YJ-62A远程反舰导弹开火猛照
「好文!打赏鼓励」
萃岚: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十大亮点
&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勇闯新路,一系列利国福民的新政策不断出台,百姓的幸福感明显上升,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惠风和畅,天下归心。
以笔者之见,纵观习近平执政新路,主要有“十大亮点”:
  一是“点燃中国梦”, 凝聚夙愿,为民造福。 日,履新伊始,习近平率常委们第二次亮相,在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讲话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
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畅谈中国梦,
深刻指出:“中国梦凝结着 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当下,共筑“中国梦”已成为强大的主旋律。
  二是“实施八规定”,正上率下,以正治政。 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
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
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八项规定”明确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
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被称为“新八项注意”。特别是推出出访不安排机场迎送、警卫一般不封路、不清场等
系列措施引人注目。“打铁还需自身硬。”“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习近平等领导无论是在京出席有关活动,还是到基层视察,都严格
遵守这些规定,“其身正,不令而行”。
& & 三是“打虎拍苍蝇”,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讲话时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
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 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 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一年来,上下联动,“打虎灭蝇”,中央巡视组下沉一级寻找“老虎”和
“苍蝇”,打出 了一系列组合拳。尤其是对省部级贪腐高官的查处,力度较大,收获颇丰,已有18只老虎被关进笼子。
  四是“着力扫四风”,整理衣冠,洗澡治病。 号,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
左右时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6月 18日起,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在全党全国深入展开。其间,反对“四风”贯穿始终,集中解决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真刀真枪
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领导联系群 众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干部考评制度、行政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表达制度等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制度上保障群众路线的落实。
  五是“改革动作猛”,五位一体,全景改革。 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开启了“五位一体”的全景式改革。有专家说:“这次改革是史无前例的。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如今的改革是
全方位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改革。”长达两万多字的《决定》从十余个方面,对改革 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
从允许单独生二胎、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到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放开小城市落户,
几乎与每一个中国人“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都在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
  六是“经济稳中行”,好中求快,稳中求进。有评论说,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建设稳步推进,世界金融危机余威尤在,经济恢复缓慢,
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大盘良好,稳步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无论是俄罗斯、美国、欧洲、中亚、还是非洲各国,纷纷借
中国领导人出访之际,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搭中国经济这列“东方快车”,力求走出经济发展泥潭。无论在博鳌论坛、世界财富论坛
还是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国 领导人释放的每一个经济信号,都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反复解读。为实现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新班子没有简单地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投入更多精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过去长期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为未来更高
质量的增长积蓄力量,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七是“法治环境浓”,依宪治国,依法治国。 日,习近平在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
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日,他主持
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集体学习,再次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他还表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八是“民主空气厚”,从善如流,广纳民意。 日,习近平在探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时,主动提及“黄炎培周期律”,
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警示不能重蹈“人亡政息”老路。日,习近平在中南海邀请各
民主党派共迎新春,在谈到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时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
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同志们积极谏诤言、作批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的不足。”言之凿凿,字字珠玑。
  九是“政治风骨硬”,和平发展,严守底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表现出坚硬风骨,特别是在维护海权方面频频亮剑、
大有作为,让百姓看在眼里,热在心里。日,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
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他强烈表示: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
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为中国如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阐明了原则底线。按照这一外交方针,
中国政府有理、有利、有节地展开了海洋维权,特别是钓鱼岛的维权行动,通过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等举措,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
  十是“亲民风气盛”,固本浚源,心系人民。 2013年元旦前夕,履新才一个半月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驱车来到太行山贫困县河北阜平
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同群众促膝谈心,
勉励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4月8日至10日他在海南考察,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
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一年来,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领导人也同样
来到民众身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有评论说,中央新班子用实实在在的脚步走近群众,其背后折射的是
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色,反映出共产党人永不忘记党的执政根基。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一年多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继往开来,英姿勃发,惠风和畅,天下归心。
老百姓心舒、气顺、多喜,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大家有理由相信,有中央新政策的雨露滋润,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好文!打赏鼓励」
<font color="#ff国防科技工业十大“科技创新之星”
他是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ACP1000型号研发的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从顶层方案、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到相关重要实验验证等型号研发工作。
人物简介:邢继,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工程师、生产经营部主任、总设计师、副院长,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先后获国防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主要业绩:ACP1000是中核集团充分吸收消化国家引进的第三代核电先进设计理念,并结合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与国际上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发展,自主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 与目前国际上新开发的先进核电厂的设计方案相比较,ACP1000的设计方案已达到同等水平。
作为两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CP1000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方案设计与重大改进项确定工作。该型号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先进性均高于国内现有核电机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核电先进水平要求,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第三代特征的百万级压水堆核电机型,为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工作打下了基础。
邢继还在岭澳核电二期工程中担任总设计师,全面负责本项目的设计与技术服务工作。主持采用新技术、新标准,实施了14项重大和数百项其他技术改进,组织完成了核岛重要技术改进方案的分析论证和工程实施方案的研究确定工作,形成了二代改进性压水堆核电站标准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改进方案的确定与实施,使本工程在大亚湾和岭澳一期引进法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基础上,在安全性、技术先进性以及运行经济性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日,岭澳二期3号机组已成功并网发电。这是继我国自主设计秦山三十万千瓦、六十万千瓦核电站之后,在核电自主化领域的又一次新的突破,开创了国内设计单位承担百万千瓦核电站核岛设计的先河,推进了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能力的提升,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的“三级跳”!
他是强流加速器领域知名专家,一直从事强流加速器研制及应用研究,研制出多台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强流加速器,为我国核武器研制、核爆模拟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邓建军,研究员,我国核武器研制用神龙直线感应加速器(LIA)和聚龙一号(PTS)加速器研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多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业绩:在神龙一号研制中,提出束流和加速电压脉冲最佳匹配的总体物理设计等新思想和新方法,为“达到世界同能区同类装置最高水平”并成功用于多个核武器型号闪光照相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首次具备核武器全尺寸模型精密闪光照相能力;研制出世界第一台MHz重复率猝发多脉冲强流加速器,成功实现三脉冲打靶,使我国首次具备核武器内爆过程多幅精密闪光照相能力;制定了具有特色的聚龙一号总体技术路线和24路超高功率脉冲精确控制的创新触发方案,突破了多路超高功率脉冲产生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制出国内首台多路并联超高功率装置,达到世界同类装置先进水平,是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核武器物理、聚变能源等研究和超高功率脉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高水平实验平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独立掌握数十万亿瓦级超高功率脉冲加速器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国家。
主持三代重型战斗机研制,在气动、强度、材料、机载系统和综合保障等领域填补了国内航空工业的多项技术空白,建立了完整的国内三代重型战斗机技术体系,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范例。
人物简介:孙聪,研究员,三代重型战斗机、舰载战斗机等型号的总设计师,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和多项重大预研项目负责人。历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程师、总体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和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 年获国家科技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主要业绩:作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歼-15机总设计师,全面负责了飞机的研制与陆基、舰基科研试飞工作。舰载战斗机是我国首次研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孙聪带领他的团队攻克大量难题,建立了我国固定翼舰载机的研制流程与技术新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着舰流程等。
2012年11月歼-15飞机完美着舰。这是我国航母工程发展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海军和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舰载战斗机着舰及舰上起飞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2013 年9月15日,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完成最大重量起降试验,首次实现了复杂气象条件下不同起飞重量、多武器构型的舰上起降试验;实现了应急作战组织保障模式下多型、多架舰载机短时高频出动,这标志着此次试验试飞任务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最终,保证了航母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主持新一代中型战斗机研制工作,在气动、隐身、结构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新机研制速度最快、重量控制最精准、整体化程度最高、零件和工装数量最少等“四项之最”。特别是采用了创新的快速试制流程与研发模式,建立沈阳快速试制中心,采用全三维信息相关的设计/ 制造一体化技术体系,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军机快速研发之路,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大一步。
在他的带领下,研制团队锐意进取,顽强攻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型号研制的全面自主创新,使我国从此拥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最现代化和最具战斗力的第三代专用武装直升机,为我军适应新军事变革,加快陆军航空兵“全域机动、立体攻防”的战略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简介:吴希明,直-10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历任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员、总体气动室主任、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首届航空航天月桂奖、新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航空报国金奖特等奖、首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当选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要业绩:以吴希明为首的直-10武装直升机研制团队历经12年艰辛努力,突破了43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六大方面的自主创新:1、首次研制世界先进水平专用武装直升机,创立自主研发技术体系;2、首次研制高性能/低噪声/抗弹击/长寿命第三代旋翼系统,建立先进的旋翼系统自主研制技术体系;3、构建直升机特有低重量高可靠性综合航电系统,形成独有任务系统作战能力;4、建立直升机全国产化复合材料研制体系;5、建立全寿命周期的直升机数字化设计制造体系;6、建立完整先进的直升机研制验证体系。
直-10 武装直升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攻击直升机,以战场火力支援为主要使命,配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发动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和超低空机动性能,火力突击和战场生存能力强;可配挂多种对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具备昼夜间作战能力;人机工效好,可靠性、维修性高,保障资源完整先进。
直-10 研制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过原定战技指标要求,其最大平飞速度、最大垂直爬升率、作战半径、系统可靠性、探测能力、武器攻击能力等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在全天候、全天时、复杂战场环境、信息化条件下精确打击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标。
直-10 的成功研制,使我国直升机整体研发能力向前跨越了20年,全面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飞跃,为加快推动我国直升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开创了崭新局面。
他带领团队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坚持实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系列化创新发展模式,开创了国产预警机研制和发展之路。
人物简介:陆军,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多型预警机的总设计师。先后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 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总设计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主要业绩:在空警2000预警机型号研制过程中,陆军和他的团队以系统需求为牵引,组织国内最优科研力量,集成运用国内在航空、雷达、敌我识别、通信、电子战、导航、指挥控制、综合显控等最新技术成果,完成了系统方案论证和工程设计。在组织分系统攻关的同时,在预警机系统架构、电磁兼容、集成测评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性突破,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预警机系统工程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大系统集成方面的能力。空警2000仅用了5 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且性能一举超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主流机型——美国的E-3C,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空警-2000 预警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军高技术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有力地推动了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基于空警-2000 预警机的创新成果,我国又先后发展了基于我国运八平台的出口型预警机、空警200 和空警500,在平台适装设计、天线罩设计、国产化设计、数字阵列雷达方面都取得了诸多原始创新成果,推动了我国预警机的系列化发展。
面对未来预警机发展需求,陆军和他的团队提出了预警机三代划分的概念,并针对我国预警机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下一代预警机应该具备的技术特征,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同时在装备需求论证、系统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测评、售后服务保障方面形成了一套预警机任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他是坦克装甲车辆技术领域领军人物,近30年来,先后主持了国防973、国防重点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先期演示验证和重大型号研制等20多项科研和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创造出良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战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毛明,研究员,我国现役最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历任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兵器首席专家。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新工程一期”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2011 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主要业绩:作为我国现役的最新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确定人- 机任务分配和总体技术方案。该型坦克实现了由机械化坦克向信息化坦克的转型,实现了由手动换挡、操纵杆有级转向向自动换挡、方向盘无级转向的跃升,实现了坦克向多目标、远距离、快速、精确打击的重大进步,实现了由正面、侧面被动防护向全方位多手段综合防护的跨越,其综合性能达到美国M1A2SEP等当今世界先进坦克的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军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特别是高强度对抗条件下的地面突击机动作战的核心装备,对加速陆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我国新一代步兵战车第一副总设计师、水上分系统总设计师,运用现代设计方法,通过优化车体线型、防浪板与车体的相对位置,解决了排水型动力舱前置战车水上动浮态重大技术问题,大幅降低了战车水上航行阻力,使战车水上航速大幅提高,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主持了我国重型履带车辆系列综合传动装置的研发,使传递大功率、具有自动换档和方向盘无级转向的履带车辆综合传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装甲装备研制的急需。
嫦娥三号任务研制团队:
嫦娥三号任务突破了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
主要业绩:探月工程是我国十六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分“绕、落、回”三步走。2013 年12 月,“嫦娥三号”由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为我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的航天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相对嫦娥一号、二号卫星,起飞质量更大,发射窗口更多且更为密集,潜在的发射轨道更为复杂。在前期研制成果的基础上,火箭系统研制团队通过专项技术攻关与验证、系统研制、总体集成与测试,完成了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火箭的研制,并实现了多窗口发射、双激光惯组冗余/ 卫星导航复合制导、新型有效载荷支架器箭锁紧装置研制及器箭接口试验验证、遥测图像传输、运载火箭可靠性增长、增加运载能力等多项技术改进。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与以往航天器相比,其研制要面临其他航天器从未遇到的月面温度、月尘、月壤、月面地形地貌、1/6g低重力环境等未知环境,地面试验验证难度极大。面对关键技术多、新试验多、新产品多、设备集成度高、耦合关系复杂、研制周期紧、质量风险控制难等特点,探测器系统研制团队以“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为目标,迎难而上,科学管理,精心实施,严控风险,仅用5年9个月的时间,突破了月球无大气条件下的着陆减速、着陆段自主导航控制、着陆冲击缓冲、月面生存、月面移动、月面巡视自主导航与遥操作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提升了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水平,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三号探测器任务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落”的工程目标,树起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又一里程碑。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向更深远的太空探索,而且还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若干领域的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众多技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对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神十研制团队: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于我国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突破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技术、打牢空间站研制建设基础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意义。
主要业绩:载人航天工程的三大核心系统——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系统,均出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人员之手。为了将这一在工程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节点做得更加完美,研制团队众志成城、厉兵秣马,心无旁骛、埋头攻关,“十战十捷、十全十美”是他们在心里为自己订下的一份契约。此次任务首次执行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的应用性飞行。对于神舟飞船而言,此次飞行成功实现了从试验型向实用型的一次飞跃。
虽说此次任务已经是成熟的产品和娴熟的飞行程序、飞行过程,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研制团队还是在原有产品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修改和可靠性提升,以实现“每艘飞船都有成长、每次任务都有进步”。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的太空之约,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已经圆满攻占了交会对接技术的制高点,任务研制团队的广大科研人员也正向着更远更高的目标奋进,中国空间站筑梦太空的新坐标正清晰地构建在世人面前。
运-20团队:
大型运输机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日,大型运输机成功首飞,标志着大运工程和大飞机专项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对加速我军战略转型、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业绩:大飞机产业被誉为高端制造业的旗舰,被我国列为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标志之一,拥有大型运输机成了亿万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期盼,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然而,大型运输机研制属国内首次,其研制技术跨度极大,工程系统复杂,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比例之高,工程量之大,在我国飞机研制史上前所未有。
面对研制周期紧,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制约条件多等不利因素,中航工业集团始终把工程研制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与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全国、全行业优势资源,会同兄弟集团组建了由近1000家单位组成的国家队,实现全国各行业大协同。五年多来,研制团队突破了涵盖先进超临界机翼气动力设计技术、重载长寿命大型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等六大领域两个专项的数百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众多技术领域空白,为实现综合指标与国外同类飞机相当奠定了技术基础。团队始终坚持质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设计、充分验证,确保型号质量安全。构建了从设计协同、生产协同到项目管控一体化、数字化协同平台、全力推进数字化研制管理模式的转变,首次引入民机适航管理,借鉴可靠性仿真验证以及成熟度管理等新理念、新方法,改进完善国内传统型号研制的方法和过程, 大规模协同研制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高。5年多来,研制团队只争朝夕、忘我拼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大情怀,大奉献,大协同,大跨越”的大运精神,严格按照军委批复的进度要求守住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节点,圆满实现了5年首飞的工程研制目标,创造了国外同类型号研制的新记录,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美俄欧等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的国家和地区之列,标志着中国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并初步具备与西方发达国家争夺科技和工业制高点的能力。
蛟龙研制团队:
“蛟龙”号创造了7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使我国成为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50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拥有世界上作业下潜深度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业绩:研制7000 米深海装备,我国没有任何技术资料,更没有实战经验。对“蛟龙”号团队来说,不亚于第一次吃螃蟹。
为确保安全,科研人员边摸索边前进,对钛合金材料进行了强度、冲击、疲劳、变形等一系列试验,掌握了钛合金材料在水下的特性,画出了第一张图纸。但是潜得下去,还要浮得上来,因此,浮力块是潜水器的另一大主要组成部分,仅对浮力材料的优化设计就诞生了数百份图纸和30多篇学术论文。为了挑战7000米海底的能量供给,团队发明了一种极其大胆、又极其巧妙的电池——敞开式蓄电池,这种电池既浸泡在海水中,核心部件却与海水隔绝,经过特殊设计,即使倾斜60度,电解液也不会与海水接触。为了确保“蛟龙”号安全布放、回收,科研人员对“向阳红”母船进行改装设计,可应对5级海况。为了保障水下通讯,科研人员仅用了21天的时间完成了系统的研制、生产和调试。多年的技术攻关,从没有图纸到一摞图纸,再到一套套图纸,从总体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再到海试,每一张图纸、每一次试验都浸透着科研人员的汗水,都由我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
经过7年的攻坚克难,近百个科研单位和企业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在耐压密封、水下通讯、生命支持、水面支持等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国内整体深潜技术由几百米向数千米跨越。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在工程实践中也逐步成长,成为国家海洋装备开发的骨干,锤炼出一个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团队。
《国防科技工业》2013.12
「好文!打赏鼓励」
这篇写在去年12月底,寄给航空知识几天后,中国成功地试验了高超音速滑翔体。我还有点先见之明哈。自我膜拜一下。
=================================
嫦娥三号在12月2日发射,14日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把登月车送上了月球,这是1976年之后人类首次重返月球。12月24日,“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做客科普讲座“珠江科学大讲堂”,谈到嫦娥五号的返回会有一个很大的创新。过去都是直接返回,这一次为了解决落点、着陆角以调整冲击力的问题,决定分离进入大气层后下降到60公里时不直接返回,而是再跃回到近地空间去,然后再返回大气层。“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减少发热,减少着陆角等等,这种返回方式也将是我们的第一次试验。”叶建培也说明,为了增加可靠性,将先发射试验装置,这就是明年发射的嫦娥四号。嫦娥四号将向月球发射但不登月,返回器将用于试验滑翔-返回方式。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中国成功地把玉兔送上了月球。尽管现在玉兔出现了一点技术问题,但这是中国航天的可贵一步
发射成功只是一半,返回是更大的挑战。神舟返回是传统的弹道式返回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太空成为人类最后的边疆。但相比于把人送入太空,从太空安全返回是更大的挑战。在理论上,火箭推力可以把宇航天器送入太空,反推力也就可以使航天器减速到软着陆。但火箭发射是一个用动能换取位能的过程,返回自然就是用位能换取动能的过程。如果不考虑空气摩擦和燃料消耗的因素,在理论上,上升阶段的助推火箭的推力和燃烧时间该多大,纯粹用反推力软着陆的刹车火箭的推力和燃烧时间也就要多大,这自然是不现实的。航天器减速火箭的减速作用是有限的,只能将航天器的速度降低到不足以维持轨道运行的临界速度以下,以完成脱离地球轨道的动作,对再入后的减速没有作用。一般航天器采用弹道式再入加降落伞的方式。也就是说,像陨石一样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然后在稠密大气层内一定高度时打开降落伞,用气动阻力减速,实现软着陆。
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气动加热使航天器表面急剧升温。从减低气动阻力以减少气动加热的角度看,再入的航天器应该采用尖锐的头部。但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再入过程中极高的速度使气动加热的升温速度太快,尖锐头部对减小气动加热的作用微乎其微,头锥受到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热负荷,根本没有时间散热,将很快被烧毁。耐热材料或隔热、散热、导热技术只能略微推迟被烧毁的时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烧毁的结局。1951年,美国NACA(NASA的前身)物理学家亨利艾伦在研究中发现,高速的航天器前端对空气产生强烈压缩,在前方大气中形成一个伞状的激波锥,激波前沿的空气密度急剧升高,实际上像一堵坚硬但移动的墙一样,航天器则在墙后的尾流中前行。由于和前方静态空气直接接触的是激波锥而不是航天器本身,气动加热主要由激波前沿和前方的静态空气之间的压缩和摩擦产生,热量也主要沿密度极高的激波锋面内部传导和耗散。如果航天器表面和激波锋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激波锋面和航天器表面之间的边界层实际上形成保护层,航天器本身承受的热负荷就要小很多。因此,亨利艾伦提出,航天器的头部应该是钝形,在艏部推出一个宽大和强烈的激波,并使波锋面远离航天器本体,就像平头的驳船船首推开的波浪一样,形成有效的热保护。实际数据表明,航天飞机再入段初期,圆钝的头锥前方几米外激波前沿的温度可达摄氏5300度,但航天飞机表面“仅仅”感受到1260度左右,说明了激波隔热的有效性。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剩余的气动加热问题依然严重,需要用烧蚀型散热材料用时间换温升。
航天器返回时的气动升温是一个严峻的技术挑战
航天飞机的滑翔返回是比宇宙飞船的弹道式返回更大的技术挑战
返回轨道:a)弹道式,b)滑翔式(航天飞机),c)滑跃式(嫦娥五号)
滑翔式的再入轨道是一个很小的窗口,既要避免“过度滑翔”早晨的累积气动加热过度,又要避免“过度减速”造成的瞬时增温失控
但航天飞机实际是另一个思路:用大气层内的滑翔降落解决软着陆问题,但气动加热的问题更加棘手。急剧降低高度和减速将导致严重的瞬时气动加热,但速度和高度降不下来导致长时间滑翔则延长气动加热时间,引起累积蓄热问题。航天飞机再入后,不断横向滚转至90度,用主动丧失升力来降低高度,用增加迎角来降低速度。但横滚有自然的转弯倾向,所以航天飞机要时不时反向横滚一下,用S形航迹来保持基准航向。
但航天飞机的设计极富挑战。航天飞机的水平着陆是无动力的滑翔着陆。换句话说,航天飞机一旦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大气层,就是一锤子买卖,不可能复飞的,必须在指定地点降落下来。这要求航天飞机具有良好的升阻比,可以滑翔一定的距离,在滑翔中具有良好的操控,尤其要有良好的着陆操控性能。换句话说,应该采用具有较高升阻比的细长机翼。但是,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之初,速度可以高达24马赫,这样的高超音速要求采用阻力最小的升力体,也就是说,由扁平短拙、大后掠角的机体本身产生必要的升力,根本不用常规意义下的机翼。但折中都是有代价的,航天飞机的操纵特性据说和一块飞行的砖头差不多,而且返回时必须沿一条精细计算过的在瞬时气动加热和累计气动加热之间最小化的路径下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热负荷,使用要求非常高。
嫦娥四号和五号则是采用弹道式再入和大气层内滑翔式再入之间的全新方式。这是在大气层边缘向打水漂一样用弹跳的方式滑翔再入。换句话说,在接近大气层的时候,用较小的角度进入,在大气层外缘“下沉”过程中,利用大气层和近地空间的空气密度差,产生强大的气动升力,把航天器弹跳出大气层。地球引力将使航天器再次回落,产生又一次弹跳。在此过程中,速度逐渐降低,直到不再有足够动能形成新的弹跳,而自由下落,返回地球。
在大气层边缘的滑跃式再入是另一个思路
这和前一张图是一个意思,但容易看出,第一次再入时的角度和速度决定了弹出时的角度和速度,而这决定了第二次大气层外弹道式飞行的距离和第二次再入的角度、速度
当然,要是速度足够,或者在弹出时有额外动力助推,还可以实现多次滑跃
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次擦过大气层边缘的时候,气动加热的时间较短,返回寒冷的近地空间期间正好散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返回期间气动加热积累的问题。在动能不足以继续弹跳时,可以近似为航天器从大气层边缘开始自由下落,这样的初始位能也较直接从外太空返回为低,同样有助于降低返回段热负荷问题。
应该注意的是,航天器在大气层边缘弹跳飞行时,升力的来源将不是常规的机翼,而是激波。返回时的高速足以产生一个强大的激波锥,这相当于一圈坚硬如铁的盾牌。有意思的是,这道盾牌在压缩前方空气时,不仅吸收气动加热,还产生压缩升力,好比滑水板在水面高速划过时产生的动浮力一样。控制航天器的姿态可以有效地改变激波的形状和迎角,进而改变升力的大小,控制反弹的力度;甚至可以产生侧向的升力,改变航向。随着动能在每一次弹跳中的消耗,航天器的迎角应该有所增加,以补偿升力的损失。最后速度降低到不足以维持强大激波锥的时候,也是该返回地球的时候了。
但这样的大气层边缘的滑跳飞行的意义远远大于航天器返回。
1933年,德国火箭科学家尤金桑格尔提出火箭助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的概念。也就是说,火箭将载荷推出大气层之后,然后用类似嫦娥四号返回段弹跳轨迹的方式延长射程。桑格尔计算出,从德国发射导弹的话,需要三次跳跃就可达到美国东海岸。桑格尔弹道的特点是利用近地空间几乎真空的低阻力延长射程,但问题在于反弹的升力机制并不明确,弹道控制问题更是空白,即使最后实现,导弹也将豪无精度可言。
桑格尔弹道用大气层外无空气阻力的弹道飞行最大限度地增加射程,钱学森弹道用大气层内的机动滑翔在增加射程的时候保证精度
据说DF-21D用钱学森弹道增加射程和实现弹道导弹反舰,但与桑格尔弹道结合的话,不仅进一步增加射程,还大大提高飞行速度,增加拦截难度
1948年钱学森在美国火箭年会上提出火箭助推-再入大气层滑翔机动飞行的概念。与桑格尔弹道不同的是,钱学森弹道进入大气层后,完全依靠大气层内的气动滑翔维持进一步飞行,实现更大的射程。这样的好处是保持了常规气动飞行器的气动控制和命中精度。在精确制导时代,这样的复合弹道更可以以弹道导弹为运载工具,把常规的反舰导弹运送到目标区,将其释放,然后转入常规的导弹攻击。弹道导弹的高速可以大大缩小目标的逃逸窗口,常规导弹则保证机动追击和精确命中。这种攻击方式对于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补给舰、舰队油船等行动相对笨拙的大型舰船特别有效,甚至在理论上还可以空空导弹为有效载荷,用于攻击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电子战飞机等大型高亚音速飞机。相比之下,常规的超远程飞航式导弹的飞行时间太长,有很大的逃逸窗口或者拦截窗口,战术价值不高。钱学森弹道的难点在于再入初期,这一段高超音速、高热负荷的飞行大大超过常规导弹的工作范围,弹道导弹不可能在再入前释放常规导弹,在再入后也必须充分减速才能释放常规导弹,大大降低了钱学森弹道的优越性。
但是,把桑格尔弹道和钱学森弹道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延长射程,还有助于有效转接到大气层内常规导弹的工作条件。桑格尔弹道在最终自由下落时,速度和高度大大降低,使得释放适当改装的常规导弹成为可能。在洲际导弹的射程早已达到全球的情况下,大大延长射程依然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可以大大减小导弹的尺寸和重量,不仅降低成本,也有助于机动发射。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把弹道导弹战术化。不难想象,中程弹道导弹以常规反舰导弹或者空空导弹为载荷的话,采用桑格尔-钱学森弹道之后,可以在几千公里的范围上对敌人的舰艇和飞机造成巨大的威胁。当然,在这样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和指挥控制依然是巨大的挑战,但具有足够长的矛无论如何也是在这样的距离上形成有效打击能力的关键一步。
另外,随着反弹道导弹技术的进步,弹道导弹突防的成功关键在于变轨。在外层空间变轨需要大量抛射火箭燃气,成本和难度较高,变轨幅度也有限。桑格尔-钱学森弹道更容易实现变轨,代价是速度有所降低,但机动的高超音速飞行依然是反导拦截的巨大难题。由于弹道导弹沿固定的抛物线弹道飞行,导弹起飞后不久,就能判断整个飞行轨迹和命中目标。这也是反导拦截的基础。反导导弹向来袭导弹预计弹道沿途中最有利的拦截发射,位置守株待兔,只需要有限的机动能力以补偿弹道计算的误差。但高超音速机动飞行的话,守株待兔就不管用了,需要对目标有较大的能量差才能保证有效拦截,主要是在拦截终点要有比目标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机动性。由于高超音速导弹的预警时间本来就有限,反导系统要具有相当大的射程才能有效保护己方目标,但这对反导导弹的加速、射程、机动性、终端速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拦截难度实际上超过了速度更高但固定弹道的纯弹道导弹。
美国研究全球打击系统已经多年,但尚在理论研究和技术验证阶段。中国的发射成功震动了美国军界,这是比航母更加令美国忧心的杀手锏,日本、印度就彻底默不作声了
更长远来说,如果再入的导弹装备了适合超高空和高超音速飞行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的话,桑格尔弹道的射程就只受弹载燃料的限制了。这将是真正的全球打击系统的基础。
当然,嫦娥系列是和平利用空间的努力,但这并不排除有关空间技术具有军事应用的潜力。要实现可机动的桑格尔弹道,嫦娥返回器基本为钝头圆锥的外形并不理想,而应该是接近微型航天飞机那样的升力体。但这是可贵的第一步。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heat 于
00:28 编辑
大过节的,老说核武器,怪吓人的,听上去有点惊悚。我想我还是从里面找点乐子奉献给大家朋友一乐为好。 ...
刀大好!我记得冷战50年,美帝在核武上花的银子是5万亿美元。美俄的核裁军不是别人逼的,是他们自己日子过不下去了,才弄个核裁军条约出来,“瞧一瞧,看一看,我们多么爱好和平”。历年美俄所有的有关武器的条约可分为两类:1. 日子过不下去不得已;2. 维持垄断以限制别人发展。前一类如:第一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和 START II),《中导条约》;后一类如:《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核武的使用门槛很高,小当量的除外,我更喜好刀大关于东风-21D的评述。看起来,东风-21D是“以陆制海”,其实不然,东风-21D那是真正的“以天制海”!东风-21D本身只是运载工具和弹药平台,只有在一整套太空探测侦查、跟踪定位和指挥控制系统的支持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美帝的所谓“海空一体战”还是用X-47B来对付像东风-21D这样的反航母的运载工具和弹药平台,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海”是破不了“天”的,大海再大,也是罩在天网之下。
东风-21D是中国的战略武器,受到美国军方的高度关注,原因有三:1. 从地缘战略上,这是中国独有的大杀器,海洋霸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核心,东风-21D对美国的海洋霸权是极大的威胁;2. 从技术方面,美国对东风-21D所知甚少,更不清楚中国是如何使得弹道能够击中海上的移动目标;3. 从作战防御方面,美国对东风-21D没有有效的拦截手段,初段拦截想都别想,中段和末段拦截根本没有时间,拦截弹还没有到,航母都成王八了。
由于对东风-21D的恐惧和无奈,美国把东风-21D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东风-21D的横空出世,使美国“以海制陆”的战略在中国的“以天制海”的手段面前频临破产。
刀口大侠为我们解读了不少东风-21D的信息,令我们军迷们大开眼界。我想从另外一个视角,看看美国的战略学者如何看待东风-21D - 这个“游戏规则改变者”。下面的一篇文章发表在2009年5月《美国海军学会会刊》,题目是“未来可能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列出了6篇参考文献,其中的5篇是来自中国的。
我注意到,这篇文章发表于2009年5月份,完成应该更早,或者在2008年底。东风-21D的正式露面是2009年10月的国庆阅兵上。在写作时,该文作者尚不能确定,东风-21D是否真正存在或者已经部署。但是,在2010年底的一篇题为《中国部署世界上第一个远程、陆基“航母杀手”:东风-21D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的文章中,该文作者声称已经部署了至少一个东风-21D导弹旅,因为2010年12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海军上将说,东风-21D,“以我们美国评定系统的标准,它等同于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我正在抽时间翻译2010年底的文章。
[下面是本人的原创翻译]
未来可能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作者:Andrew S. Erickson 和 David D. Yang
关于本文作者:& && &安得烈&#65381;埃里克森,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部,中国海事研究所副教授。他与人合作编辑的《中国太空力量对海洋的影响》将由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出版。戴维&#65381;杨先生是兰德公司的政治学副研究员。他曾任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航空软件工程师。
作者安得烈&#65381;埃里克森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个人网页:
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可能会改变在太平洋的博弈规则,并使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处于危险之中。
三十多年来,中国领导人和战略家一直考虑如何使用陆基导弹打击具有威胁性的海上目标。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日益广泛、专业,和注重实战应用。这表明,中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可能掌握这个系统 - 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在公开展示 - 甚至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使用。事实上,中国仅仅凭可能拥有反舰弹道导弹这种印象就可以改变整个游戏规则,以致于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威慑、军事行动、和力量平衡产生深远的后果。
当我们还不能确定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时,相关的美国政府消息来源一致表明,北京正在以射程为1500公里的DF-21/CSS-5固体推进剂的中程弹道导弹为蓝本,推行反舰弹道导弹计划。据美国国防部,如果通过“某个先进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例如,从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基和天基传感器家族所提供的精确的实时目标数据,反舰弹道导弹可置在西太平洋的美国航母战斗群于危险之中。而且,中国可以散布子母弹药,不必击沉航母,而使其作战能力受到重创,从而实现其目标,并避免战争规模升级的风险。[1]
如果中国最终成功部署反舰弹道导弹,其迅速的进展可被追踪到1995-96年的台海危机,那场危机使中国的领导层相信,如果华盛顿选择介入,航母战斗群将是在未来台海冲突美国军事力量投送的重要平台在。随后,相关的军事研究明显加速。
着眼于非对称和反介入焦点,新的平台和武器系统针对航母战斗群固有的漏洞。由此,集中国弹道导弹六十年的发展经验,可从移动,高度隐蔽的平台发射,能够&#8203;&#8203;打击距中国海岸数百英里目标的反舰弹道导弹,脱颖而出。解放军二炮部队2003年发表的一项可行性研究表明,相关概念武器开发已经超过五年,也许十年以上。[2]
过去几年中,各种论坛上的正式报告和简短的评论已经提到这样的反舰弹道导弹,但是在美国却是最近才对反舰弹道导弹问题获得了广泛的公众关注。一位中国军事专栏作家撰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声称:到2010年,二炮将有一个DF-21E(heat注:原文如此)反舰弹道导弹旅,并给出了详细使用的假想程序。该文在一个海军事务博客上发布,后被翻译,并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和讨论。[3]
从这些发展来看,考察相关的中文资料会有助于理解解放军开发一个成功的反舰弹道导弹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对峙或冲突事件中最终如何使用它。
中国有关反舰弹道导弹的讨论
通过公开渠道可获得三种类型的相关文献。第一类是具体的反舰弹道导弹问题的技术分析。这些往往是理论性的,目前还不清楚他们是如何把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某些文献指出所涉及的理论已经得到验证,而实际的解决方案可能被包含在其他文献之中。第二类是解放军的条令文献,其中描述了反舰弹道导弹如何在可能想定的作战预案中使用,这类文献表明,项目正在发展中,但不清楚到什么程度上解放军已经掌握了必要能力。最后一类是各方面不同专业对这种武器可行性的评审。表明即使是在基本问题上也有巨大的分歧。一些消息来源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细节,但其中许多含有明显的技术错误和错误的假设。
这些文献有几个基本共同点。
首先,任何反舰弹道导弹将基于现有的中国中程弹道导弹。例如,在DF-21/CSS-5的升级版。DF-21D据说是最接近于反舰改进型版本的,尽管一些中文文献说是“C”版本,而另一些中文文献说是未来的改进型(例如,DF-21E)。这类武器的原型通常被认为是源于1984-88部署美国的潘兴II战区弹道导弹。
此外,反舰弹道导弹具有各种不同的作战效果,这对中国的海洋战略极具价值,尤其是关于台湾。一旦这一设想实现,它可以在台海危机期间给美海军作战强加以显著限制,尤其是在中文文献相互补充的讨论中表明的,对诸如在冲绳的美国战区陆上基地加以威慑。
最后,关键的技术挑战是目标获取和末端制导。然而,除了反舰弹道导弹使用可行性的一般性陈述和学术刊物隐晦的假设外,似乎在中文文献中,这些领域很少讨论。
技术文献来源
第二炮兵在反舰弹道导弹技术评估所占居主导地位,这表明它可能控制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计划的主体。作为解放军的战略火箭部队,力量雄厚,对常规力量日益重视,其78.2%的干部现在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选择二炮来处理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这在逻辑上是很自然的。可以查询到的有关反舰弹道导弹问题的技术论文大多与西安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有关,这表明该机构可能在反舰弹道导弹的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研究成就最多的是解放军文职军人谭守林,他是该学院的领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导弹火力运用与指挥”。
第二个主要机构是北京的二炮装备部 - 二炮装备研究所也部分参与,后者表明正在进行某种程度的采购,或者至少积极考虑采购。二炮基地的某些人士偶尔也会参与。
条令文献来源
二炮将如何使用反舰弹道导弹?《二炮战役科学》可能是该兵种的训练手册,详细列出了5个可能的战术:  
对我们周围敌人盟国的军事基地以及航母战斗群进行骚扰性攻击。对航母战斗群进行正面火力警示齐射,“以示警告”。侧翼火力驱逐:在我们感受到威胁的侧翼区域,以火力警示齐射配合海军部队对敌航母战斗群进行阻击。集火攻击:“在航母舰载机对我们沿海发动持续的空中打击时,为了阻止空中袭击,必须用‘重锤’打击敌人的核心航母。常规导弹部队使用末敏穿透子母弹,以‘集中火力攻击’方法,对敌核心航母实施大范围的覆盖打击,力求摧毁敌航母舰载机,控制塔和其他容易损坏的重要位置。”信息攻击:“常规导弹部队使用反辐射或电磁脉冲子母弹,针对敌指挥和控制系统或宙斯盾系统中薄弱的环节,对敌开启的雷达和指挥系统实施攻击,瘫痪敌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4]
文件称战区弹道导弹延伸了二炮的打击距离,似乎认为二炮将有足够的反舰弹道导弹库存进行多种警告射击。它忽略了一种可能性,这些导弹比较容易拦截,不能攻击航母战斗群,而且会造成冲突升级的危险。
技术文献和条令文献似乎更具有权威性,但这样的文件也有局限性。专业的研究资料也可能反映了这些计划倡导者们对二炮的有利支持,和为了宣传研究者的名声。条令文献似乎远没有军种偏向,但可能只是反映了一种概念或者计划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硬件和辅助设施)。因此有必要研究一般性的文献,这些文献对反舰弹道导弹的开发和应用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存在广泛的争论,来发现中国在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使用效果和可行性
一般性的文献普遍认为反舰弹道导弹的使用效果与中国海洋战略的潜在价值是一致的。反舰弹道导弹被评价为以非对称性技术弥补常规武器劣势的一种手段,威慑干涉行动并为中国赢得更多的机动空间。如果威慑失效,提供控制升级和获取胜利的“王牌”。然而,中国造船工业公司的一份杂志刊登了怀疑者的文章,指责说反舰弹道导弹火力投送能力有限,如果使用具有极高的升级风险,可能引发核报复。[5]
对其技术可行性进行广泛争论的同时,关于反舰弹道导弹的使用效果中国人也有争论。分析人员普遍认为,实现反舰弹道导弹的功能有5个重大技术挑战必须被克服:
探测。怀疑者称在可能的搜索区域航母目标太小难以被卫星图像探测。乐观者坚持认为航母战斗群的电磁特征巨大,以天基传感器完全可以探测到。跟踪。怀疑者坚称所需的卫星覆盖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有足够的海上侦察飞机以及海外情报基地也不行。他们认为中国的其他跟踪方法不足,即使综合起来也不够。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忽略了中国可能拥有相关的陆基超视距雷达。目标突防。怀疑者声称,减慢末端制导弹头的速度,使它非常容易受到拦截,似乎相对缺乏说服力。乐观者倡导多轴的饱和攻击足以压垮航母战斗群的防御,但似乎没有意识到协调多轴攻击的难度。击中移动目标。在定位、数据传输和反舰弹道导弹投送中,如何击中移动中的航母战斗群?怀疑者争论说,因为弹道相对固定,弹道导弹不如巡航导弹精确。但乐观主义者坚持只要初始的反舰弹道导弹弹道比较精确,可以采取适当的寻的制导修正。他们建议在更高空进行被动辐射寻的和主动末端制导提高精确度,这样寻的器可以扫描更大的区域,以及选择适宜的攻击时机,即顺风或海上补给机动能力受限时攻击。造成足够破坏。一些专家详细介绍了航母战斗群的损管设备。但传统的看法似乎是,精确发射的多轴饱和攻击(打击防御系统)和/或子母弹药攻击(造成分布性毁坏),可以通过锁定关键暴露区域(如:航母的舰载机、舰岛,和C4ISR设备)就能实现任务阻断。
军种间的竞争?
在反舰弹道导弹的分析文章中有个令人注目的格局,它可以被解读为二炮与海军官僚之间的竞争。二炮出台的许多技术分析,总是乐观的,倾向于认为反舰弹道导弹的开发是可行的,也许是因为它将或已经控制反舰弹道导弹计划。二炮工程学院学员撰写的与反舰弹道导弹相关的硕士论文比海军学员多的多。甚至海军指挥学院的一名军官还撰文“二炮是成功打击敌人(航母战斗群)的主要要素”。[6]
相反,海军和所属的造船业绝大多数分析表明开发反舰弹道导弹在技术上存在困难或者其使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也许这是因为反舰弹道导弹不受海军控制,而且该项目会争夺它们的资源。
这有一个有趣的提示,二炮和海军在反舰弹道导弹相关问题上至少进行某些合作,但海军代表与二炮工程学院、海军附属研究机构共同撰写的关于反舰弹道导弹专门文章,主要研究的是舰船侦查和跟踪这样的议题。
中国向外界发出信息 
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北京会寻求影响有关反舰弹道导弹方面的战略交流?对信息操控是肯定的;受到调控的讨论,像是向外界发出预想的信息。鉴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我们可能会认为有关当前中国在反舰弹道导弹发展的讨论文章是严格受到控制的。我们至少可以假定大部分出版的文章意图是影响美国的看法,特别是发表在期刊上的技术分析,都有完整的英文标题和摘要,这对外国人是相当方便的。
这些文章还可能表示部分低成本的威慑。日中国成功进行了反卫星试验后,该国的媒体都有意保持低调,至今,中国政府面临外国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反复询问时都保持沉默。相反,围绕反舰弹道导弹却有着太多的(非官方)的议论,也没有公开的迹象显示这种武器将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测试。从发出某种信号的角度看,在完全实现武器能力之前,这可能是实现某种威慑效果极佳的经济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公开的讨论将随着武器能力的成熟可而减少。
另一种可能性是,文章表明中国现在的矛盾心理。在一般性的文献中反映的困惑和矛盾可能预示了,除其技术可行性外,中国内部关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实际效能上存在着更大的争论。这也可能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想分散人们对目前已步署的系统、或者正在快速发展的系统注意力,以掩盖实际的能力。在外国读者可以读到的刊物上有选择地刊登文章可能是信息战中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
在某种程度上,当这类系统拥有足够有效功能的时候,北京可能向世界展示一个戏剧性的试验 - 有可能,也可能没有预先警告 - 旨在影响美国、台湾和日本官方和公众的观点。这种前所未有的公开演示可以标志中国稳定增长的实力,或者预示中国在出现外交紧张关系或危机时的决心。事实上,尽管是被操纵的,成功的事实可以改变战略平衡。
我们该怎么办?
关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公开辩论还在进行,但开发反舰弹道导弹的想法在中国非常有吸引力,特别是二炮。从中国的分析视角,任何成功的反舰弹道导弹部署都将具有三种意义:
强化陆基手段控制海上安全的能力;加强多轴饱和攻击能力;增强解放军限制美国海军行动的能力,和控制冲突规模的信心 - 即使在模糊的情势下
上述所有意义不取决于假定的反舰弹道导弹能力:演示其他反介入能力(如:一系列的反舰巡航导弹攻击)可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反舰弹道导弹所构成威胁的档次与反舰巡航导弹不同。数十年来,美国还没有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拦截窗口太短,如果不升级到对中国大陆的攻击,无法打击发射平台(即:“攻击弓箭手而不是弓箭”)。
因而,有关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能力的任何迹象都可能让美国海军坐立不安。美国军队作为一个整体,也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东亚的行动显而易见地将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形应当由美国的计划者寻求长久之计。战区的陆基空中力量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对地面的攻击已经是二炮普通的作战方法和任务。很明显,中国寻求用常规导弹攻击陆上空军基地,它们的坐标是知道的。使用诱饵、混淆物、电子对抗措施来扰乱中国的超视距雷达目标定位和导弹寻的器,有可能为航母战斗群提供足够的安全。然而,这些措施如果不奏效,就需要在潜艇和无人飞机平台、超过中国打击射程的远程空军基地和低可视性水面平台上加装更高级的作战能力,这样一来,一些相对缺少反目标定位的和容易被侦查的平台(如:航母战斗群)就不需要前沿部署。  
在政治层面,华盛顿必须向北京强调开发反舰弹道导弹将损害华盛顿和莫斯科1988年签署的《中程核力量条约》,该条约禁止两国拥有500-5500公里(即美国的潘兴-2)的常规和核地面发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中国展示这种具有精确制导特点的导弹的战略价值将可能鼓励其他国家开发自己的反舰弹道导弹。导致战略紧张态势将加剧额外的军备采购,激励长期投资以反击或平衡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能力,使各方卷入比以前更糟的军备竞赛。  
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要求美国军事和文职领导人面对严酷棘手的现实。为了捍卫至关重要的国家信誉,以维护重要战略地区的和平(例如,台湾海峡),我们只能坚信美国具有已往的能力。可事实上,维持我们已往能力的军事优势正在消失,至少在相对意义上的。这是最危险的一种情景。信誓旦旦的言辞和现实能力之间的差异 - 特别是如果公众这样理解的话 - 将不断蚕食华盛顿的信誉,同时可能鼓励北京对其能力过分自信。  
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提升中国公开展示反介入能力的臆想价值,和增加展示的可能性。如果中国在和平时期用反舰弹道导弹打击水面舰艇或靶船,而美国对此无动于衷的话,外界会认为,战争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这会损害华盛顿的地位,并有损于美国力量投送和影响力。 如在战时,特别是解放军过高估计其控制战争规模的能力,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为了抵消这些负面后果,美国必须加倍努力促进和平和合作,同时确保,即使威慑不能奏效,自己的能力仍然足够强大。这对已经备受时间和资源双重压力的奥巴马政府而言,如何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学者、分析师和决策者进一步的仔细思考。
[1] 美国国防部办公室,“2009年的中国军事力量”,国会年度报告。
[2] Huang Hongfu, “常规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编队的设想”,科技研究,第二炮兵科学技术委员会,2003年第1期
[3] Qiu Zhenwei,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作战过程”, 环球网博客: .
[4] Yu Jixun 编辑, “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第二炮兵战役科学,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4年。
[5] Huo Fei and Luo Shiwei, “无弓之箭?反航母弹道导弹使用效果的分析”,现代舰船,第325期,2008年4月。
[6] Nie Yubao, “对戒备森严的敌海军编队进行电子战攻击的作战方法”,军事科学编辑组,解放军信息战法问题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年。
「好文!打赏鼓励」
上两帖讲了国家实力的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有了一把可以衡量不同国家实力的“尺子”。但是,要熟练掌握这把“尺子”,我们还需要弄清楚几个概念。
& && && && && && &
& && && && && && && && && &之三:探讨几个与“崛起”有关的概念
& & 我们在观察一个国家实力的时候,不仅仅是要看它的存量,更要看它的增量,否则,就无法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会被其
吹嘘的貌似强大的存量所吓倒,从而失去自信心。因为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不是凝固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就像是永无止尽的赛跑。
因此,增量(有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三凑齐福禄寿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