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专业人寿保险人事助理帮解答:我和老公都是打工族,月收入加起来才不到七千,老公今年38岁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全文阅读)
我的图书馆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全文阅读)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作者:吴治平 农妇的期盼 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玄:微妙,牝:雌性,玄牝之门:即女人的生育之门。老子既是以女人来论“道”,也是用生动形象语言阐明女人在天地间作用的:女人是天地的母亲和根源,她生殖养育万物,她绵绵不断地存在着却又不显山露水,她的作用是用之不尽的。   我想:那些常年辛勤耕耘农田的农妇不就是这样的吗?在当今农村,她们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正是她们撑起了农村的一片天空!   ——摘自作者的《下乡日记》   回眸我所调查访谈的农村女人,无论是在田间劳作的普通农妇,还是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们的性格窘异,阅历也大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她们都流过眼泪。   是女人的泪腺比男人发达?还是爱流泪是女人的天性?我认为,女人流泪,是因为她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太多太多。   在我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我时常感动于她们的吃苦耐劳,感动于她们的创业激情,感动于她们在创造新生活中,用流淌着的汗水和泪水浇灌果实、创造财富。   在诗人和画家的眼中:农村到处是袅袅炊烟、绿茵茵的田野、金灿灿的麦浪和泥土的芳香,还有那群鸟在绿树上空飞翔、隐隐传来的蛙声蝉声鸡鸣声狗叫声汇合成的农家交响乐曲。   可是,在农妇的眼中,农村并不都是一副副美丽的图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大多数男性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女人们用柔弱的肩膀,接替了原来由男性承担的农业劳动,担负起守护着土地和家园的重担。   对留守女人来说:过去沿袭几千年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被打破了,为了摆脱贫穷,为了改变“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的困境,她们和丈夫劳燕分飞,她们耕种收割,她们种菜浇地,她们放牛牧羊,她们喂猪带娃,以前男人干的活如今她们全包了,火辣辣的太阳晒黑了她们的肌肤,繁重的劳动累弯了她们的腰脊,她们在辛劳耕作之外,还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对付丈夫外出打工带来的寂寞和孤独。   在中国的词典里,第一次出现了“女性农业”这个新词汇。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把农村妇女定位于家庭,农妇只是生活在农村一个个家庭中的“女人们”,她们的生存与发展、她们的问题与困惑完全可以由她们家的男人们(或父亲或丈夫或儿子)来代表,没有谁把她们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联系起来。   女性农业的兴起,给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她们创造的财富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经济决策权和家庭地位也随之提升,她们的自我意识已开始觉醒并逐渐从依附性角色中解放出来了,在当今农村,妇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正是她们撑起了农村的一片天空!   女性农业又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农妇的有“得”也有“失”,有欢笑也有痛苦:一方面,妇女在家种田务农的收益仍远低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产业的收益,她们所从事的维持生计的农业劳动和家庭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不显形,这种状况使妇女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货币伦理”的价值取向下仍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已渐行渐远,留守在家的妇女都无一例外地被卷人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市场风险更大的、更具挑战性的社会之中,农妇们面临着市场风险的严峻考验,而有些风险又不是她们所能克服和解决得了的。   在座谈时,当我问她们“你在发展经济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几乎所有妇女都说:我们最缺的是技术、是资金、是信息、是服务。   这是农妇的呼声和期盼!   在一个小农货币化的激烈竞争社会里,支持农民生活的不再是谷子、麦子和棉花,而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货币,由货币价值代替农耕价值,农妇要在原有的经验上产生适应性,她们需要学习、改造,甚至脱胎换骨。可是在现实中,谁来为她们的学习改造“埋单”呢?   市场是无情的,市场不相信女人眼泪!   当有些城里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时,不知是否能听到她们在田野、在远山的呼唤?    种田能手的喜和忧(1) 农民只耕种几亩土地,是很难摆脱贫困的,土地只有逐步向种田能手转移,让一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土地让渡给留守农民来耕种,种田的收入才能大体接近打工收入或达到城市平均水平,种粮能手高萍娥和肖荣率先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是,她们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我在雷村调查时,村里人告诉我:二娘是全村公认的最能吃苦最会种田的女人,当年二娘挑水,娃子就夹在腋下,谁看了都钦佩,前些年她男人外出打工,二娘一个人在家种了兄弟几家的田,犁田打耙挑草头什么样的苦她都能吃,现在她家种的田地最多,种田收入也在全村排第一位。   二娘叫高萍娥,家住六组,因她丈夫在几个兄弟中排行老二,在村里,平辈人都称她二嫂,晚辈人则都称她二娘。   二娘的家是一栋三间两层楼房,刚装修不久,屋内还散发着一股很强的建筑涂料气味。   身材瘦削的二娘面露喜色地告诉我:她今年48岁,全家四口人,女儿在沈阳医科大学读书,小儿子在广东打工,就她和丈夫在家种地,除了耕种自家的6亩责任田外,她还接种了2个出去打工的兄弟的责任田和村里几个外出打工无人耕种的抛荒地,今年共种了亩田,这些田全都是自己种自己收,没有请任何的农用机械,一到农忙季节,每天早上她不见日头就出门,晚上不见日头才回家,秋收时500多个草头也都是自己挑,过一个农忙,她的两条腿和腰都直不起来了。   我问她:“农活这么重,你为什么不请机械帮忙收割耕种呢?”   二娘说:“我们算了算,请机械耕种收割每亩最少要250多元,我家亩地光机械费就得花去5600元,那我们种田一年的收入要少去三分之一。”   二娘初略算了算她家2007年的种田投入和产出帐:她家2007年种田总收入为24000元,扣除生产投入1950元,全年光田里纯收入就有22050元。   二娘告诉我:我有力气,一点也不觉得累,一年两季,最多也就只忙两个多月,其他农闲时间我就在家喂猪种菜,我喜欢种田,感觉到种田比出去打工还舒服些。女儿上大学每年学费7000元,小儿子在外打工负担女儿的生活费,她家的种田收入盘一个女儿上大学是完全能做到的,今年她家还花费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子呢。   我对二娘家耕种亩土地的规模经营很感兴趣,便与她谈起了土地代耕问题,发现她有喜也有忧。   二娘说:“现在农村一家人出去打工是个趋势,村里30多岁至40多岁的夫妇俩出去打工的多了,家里的田请人代耕,有的每亩给100斤稻谷,有的给50元或100元钱,到底是给粮食还是给钱都是协商定,有的弟兄间不要粮也不要钱,为的是不抛荒,也有思想顽固的人,夫妻俩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田宁愿让其长草也不愿意给别人种,怕到时候回村要不回来了。而国家的种粮补贴不是谁种田就补给谁,都是按土地承包时是谁的田就直接打入到各户的帐号上。我男人弟兄五个,只有大哥大妯娌和我们夫妇在家种田,老五从小就过继给别人家了,老三和老四夫妻两口都在广东打工,孩子也在那边上学,当年他们出去打工时,首先问大哥要不要他们的田,因那时候要交提留款,大哥说他种不来,坚决不要土地,我只好把老三、老四家的责任田都接过来种,过去是按人头摊提留款,每人每年交280元,我一共种了12人的田,每年要上交3360元,我连续交了12年,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可大哥却来和我们争土地,说老三在广东出车祸被撞死后,三妯娌带着两个孩子改嫁了,老三的土地种粮补贴要给他。为土地的事我们正在和大哥闹矛盾,我也不知道老三的土地该不该给大哥呢?”   X镇王寺村有一个叫肖荣的妇女,她家承包了200多亩土地,这几百亩土地是怎么集中到他们手中的?她家的种田效益又如何呢?带着种种疑问,我慕名来到该村。   村支书热情地带我去见肖荣夫妇,车子行驶在蜿蜒的通村水泥路上,不一会就驶进一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林里,村支书告诉我:那些树都是肖荣夫妇栽的,有一百多亩呢。我环顾路两旁,只见一棵棵白杨树已长至碗口粗,白杨树叶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摇曳、裟裟作响,一群群鸡子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啄草觅食,穿过白杨树林,眼前便是一大片鱼塘,女主人肖荣正在鱼塘边往投饵机里添加鱼饲料,看见我们,她放下手中的活计迎面走来,我上前欲与她握手,她不好意思地犹豫了一会才伸出手来,她的手指很粗,手背有些蜡黄,握住她的手,我感到她手上的老茧像锉刀一样糙手,她衣着朴素,脸上也布满很深的皱纹。 种田能手的喜和忧(2) 肖荣带我来到她家简陋的住屋,这是一栋4间平房,厅屋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他们夫妇的奖状证书,肖荣告诉我:她家原住4组,现承包的是5组的抛荒地。1998年后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那时土地税高,抛荒地多,5组这一方的抛荒地最集中。2000年她的男人做粮食生意亏了20万元,也想出去打工,我看到这一大片一大片的荒地没人种,觉得种田也许能赚到钱,于是就劝男人承包了50亩荒地,接着又买断了50亩荒坡,第二年又承包了100亩荒地,签了15年的承包合同,每年交7700元承包费直至2016年合同期满。   刚开始承包土地的那年正值天大旱,稻谷全部干死在田里无人收割,山坡上的荆棘丛生,我和丈夫先砍掉山坡上的荆棘,开始种树,第一年买回2000多棵白杨树苗,然后自己育苗,现在已成活的白杨树大约有6800多棵,树干都长到10公分了,估计5年后即可成材,有人算帐说,到那时如果每棵树卖200元,这片树林至少也可卖百万元以上。   当年这一大片土地上只有一口干枯的小堰塘,我们请来推土机,在一片荒地上挖鱼池,现有60亩水面,正常年份每年大约赚6—8万元。   肖荣说:前些年夫妇俩种了60多亩水稻和麦子,每年产5万多斤稻谷,3万多斤麦子,都是自己人力耕种,农忙时,夫妇俩将被窝搁田埂上,就吃在田边,睡在田边,60多亩水稻田的秧苗全是我一个人栽的,前年,我家买回一台手扶拖拉机,去年又买回一台联合收割机,现在种田比过去轻松了许多,农田活都是我做,男人主要是在外跑销售、做鱼生意。   我粗略算了一下肖荣家2007年的收入:她种了40亩稻谷和麦子,刨除所有费用,田里收入达万余元,鱼塘收入达8万余元,养鸡收入万元,全年她家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我问:“你作为种粮大户,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肖荣脸色忧郁地说:“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启动资金。2005年,我男人非要8万元投资建猪场,当年猪出栏600头,刚好遇上市场疲软,猪价猛跌,牲猪只卖到元至元一斤,坚持半年我们实在顶不住了,只好将6头母猪以每头100元价格贱卖出去,那一年养猪亏20多万,现在市场行情好了,一头母猪3000元人家还不卖呢?可我们没钱投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赚钱。这两年我们养鱼和种粮的收入全部用来还债了,现在还欠10多万元贷款分文未还。现在农民种田不仅不交一分钱的税,种粮国家还补贴,农民没有一个不说中央的政策好,只是遇到我家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作为土地承包大户,我家在一片抛荒地和荒坡上种下一百多亩白杨树,每年向国家卖几万斤粮食,可是国家退耕还林费、种粮补贴、农机柴油补贴等所有的惠农政策,我们一分钱也没有享受到,我们找村里,村干部说:‘你们已买断土地和签了承包合同,不能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了。’我们当年签土地承包合同时,国家的这些政策还没有出台呀,现在所有种田的农户都能得到种粮补贴,眼下化肥种子农药都涨价了,种粮的投入越来越高,可我现在,不仅没享受到一分钱的补贴,每年还要交7700元土地承包费,我家到底该不该享受国家的种粮补贴和退耕还林优惠政策?”   告别时,肖荣再三托我咨询政府有关部门,希望能给她一个说法。   高萍娥和肖荣在农村率先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她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她们的生产方式已露出新农业的端倪,同时,她们土地规模经营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也反映出一些政策上的盲点,值得引起关注。    当代女寓公的苦恼(1) 一座荒山、一潭浅水、一间陋室,构成了她生活内容的全部,也蕴藏了一个贫穷家庭的所有希望。然而,财富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勇敢而成比例地投桃报李,她的创业失败了,可湾里人在一起议论时都说:“我们这湾里谁最有本事?就数山上那个女人最有本事。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有一万多张嘴要吃的。”   她是当下农村女性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没文化、没技术、没资金,但敢想敢干。细思之,这其实是目前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多数农妇像她一样,已经或正在为缺技术、缺资金而在致富路上受挫埋单。不过,历经无数磨难之后,相信她们会从失败的教训中,看到风雨之后露出云层的希望之光。”   ——摘自作者的《下乡日记》   05年四月的一天上午,我和助手陈琼、陈辉玲坐在G市妇联办公室与几位主席商量下乡调查的事,这时,一个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年轻农妇推门进来,一位妇联主席问她有何事?她递上一份申请书,自我介绍说:“我叫姚秋玲,住在东山村,这几年家里养鸡鸡死,养猪猪死,养鸭鸭发瘟,养鱼鱼翻塘,吃够了没技术的苦头,想请市妇联的同志帮我介绍个地方培训,或帮找个人教我学技术。”   我们正在找访谈对象,她却找上门来了,我不由喜上眉梢,征得几位妇联主席和秋玲的同意,我和两个助手当天上午便跟随秋玲前往她家。   秋玲的家坐落在她承包的半山腰一座小水库边上。   我们行走在一条宽约米,长约一里的蜿蜒山路上,秋玲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原来山上没有路,脚下走的这条山路是他们夫妻二人8年前用洋镐和挖锄挖出来的。为修这条山路,她和丈夫正月十五一过,每天凌晨起床就开始挖路,一直挖到天黑,夫妇俩整整挖了半年,洋镐、锄头用坏了几十把。那时候,儿子才几个月,没有人照看,有时把他搁在山上屋子里,让狗和他作伴,有时候把他放在竹篮里拎到身边。现在,对面的环山路也修通了,拖拉机都能开上去。   秋玲指着身后的几座山向我们介绍:“原来这里都是荒山,后来是政府投资买松树苗,由各单位组织人来义务栽树,我们只负责浇水和管理,承包合同上写的是山上3%的收益交集体。后来,我们自己又栽了四百多棵桃树,一百多棵李子树,还有几百棵银杏树和板栗树,今年桃树李树都开始挂果了。”   望着眼下的蜿蜒山路和漫山枝繁叶茂的树木,我心头一热:14年前,我曾采访过轭头湾村的一位叫包贻清的男“愚公”,那位“愚公”住的地方三面环水,门前一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为了打通那座山,不让山内的十几亩地撂荒,他带领三个儿子挖洞不止,奋战三个冬春,终于挖通了一条通外山外的穿山隧道。没想到,今天在这里我又与一位女“愚公”不期而遇,她修路和绿化荒山的精神同样使我感动不已。   我们来到秋玲家,这是在一座小水库边依山而建的一间简陋房子,面积大约15平方米,东西两面的窗户只有一个窗户安了玻璃,另外一个窗户仅用塑料布遮挡着。   在她的那间小破屋里,秋玲向我们详细讲述了她艰苦创业和屡遭失败的故事:   “我是1973年出生,家里兄妹六个,因为穷,我小学没读完就回家了,就因为读书少,让我后来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丈夫家里穷在村里是有名的,他弟兄五个,丈夫排行老四,公公去世多年,婆婆是个瞎子,婆家只有两间九檩的矮土屋,婆婆住一间,几个儿子住一间,老大、老二和老三都是只准在屋里结婚,结婚后就搬出去。我结婚时家里什么也没有,他借了3000元办婚事,婚后,还是我用打工的钱把债还清的。”   “我儿子在老屋里出生才三个月,婆婆就要我们搬出来。搬哪里去呢?丈夫结婚前就承包了山上一座当时无人承包的小水库,每年交村集体400元的承包费,水库一圈的山是免费承包的,约有200亩, 签了30年的承包期,责任就是护好林。那时我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再这么穷下去,一定要干出一点样子来。”   “我们决定在山上建房子,那时候山上没有路,砖、石头、水泥和预制板都是我们从山下挑上来的,用贷款的2000元就建起了这间15平米的小屋。搬上来后,没有路,上山下山非常困难,我们下决心修路。路修通后,我就一门心思想着尽快脱贫致富。头几年在水库里养鱼,因为没技术,鱼总是翻塘,后来问人家才知道是水库里鱼的密度太大,缺氧。于是我们狠心花了7000多元安装了水管。后来,我看到养鱼赚不了多少钱,就开始养鸡子、养鸭子和养猪。前年我一下子投资养了2000只鸡,1000只鸭,10头猪。当时没钱买饲料,就承包了山下一个学校的剩饭剩菜,一年交学校400元,每顿捡的剩饭菜有200多斤,没有钱买车,就在自行车的后面挂两个大筐子,上山时拉不动,就让狗帮着拉。我到学校去拉剩饭剩菜,经常就有人指着笑:‘你们快来看狗拉车哟!’农村有句俗话说‘猪来穷,狗来富,猫子来了开当铺。’哎,人穷狗也听话。” 当代女寓公的苦恼(2) “那时候养鸡没有技术,一发鸡瘟,鸡都病了,我也不知道怎么治。记得五月的一天我去学校里捡饭,突然间下起大雨,我赶紧往家里跑,回家一看鸡子死了一地,当场我就急哭了。没过两天已养到一斤多重的1000只鸭子也跟着发瘟疫,三天内也死得精光,当时我不知道鸭子死的原因,以为是吃了山上的毛毛虫,后来问人家才知道,鸭子最怕西风雨,是西风雨淋病的。到六月间,水库里几千斤鱼又翻塘了,接着已经长到100多斤的10头猪,我找土兽医劁猪,半个月内也先后死光了。那一年我家共死了2000多只鸡,1000只鸭,10头猪,几千斤鱼,一年至少损失了4万多元,一连串的失败打得我蒙头转向,那时候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简直不想进这个屋,只想出去打工,失败后我什么都不敢搞了,了不起喂几十只土鸡子。”   “后来,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看到周围有妇女养猪赚了不少钱,今年正月间我就开始打猪圈,几个大辈子哥们大吃一惊:‘你怎么又想起打猪圈来了?’我说:‘我要扩大规模,搞规模养殖。’没地我就劈山打地基,石料从山上找,我有的是力气,投资1万多元建起十间猪圈,我想把猪养好后,猪粪就用来喂鱼,多余的猪粪还可以撒到山上,让它长蛆,然后既可当鸡饲料,又可肥树,我们的收入就会更多些。”   “我知道,我所有的失败都是败在缺技术,这些年来我最苦恼的是不知道上哪儿去学技术?我到市妇联,就是希望帮找一个人教我学技术,只要有人作我的技术指导,么苦我都能吃。”   我注意到,在我们和秋玲的整个谈话期间,她丈夫先是一直在外面忙着做事,后来进屋后,他也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听我们谈话,一句话也没插言。于是,我问他是怎么看待秋玲的?   他很想了一会才说:“秋玲心大胆也大,家里上的所有项目都是她拍的板。她能吃苦,前些年上了那么多项目,鸡、鸭、鱼、猪死还是因为没有技术,只知道盲目地干。”   我们离开秋玲家的时候,秋玲执意要送我们下山。   大雨过后的青山格外翠绿,空气也格外清新。走在秋玲夫妇当年开挖的山路上,有的路段坑坑洼洼积着雨水,有的路段从山上下来的雨水还在哗哗流淌着,我们趟着泥水边走边谈。   路过山下一个乡湾时,秋玲告诉我们:她的婆婆和几个大辈子哥哥都住在这个湾子里。我们想去见见她的婆婆。秋玲就带着我们,先到了秋玲丈夫的三哥家,恰巧,秋玲的婆婆也在那里。她婆婆对我们说:“我巴不得媳妇过得好,那一年媳妇搞失败了,我也觉得很难受,自己的后人嘛。”秋玲的三伯(既丈夫的三哥)接着说:“秋玲那一年虽然是失败了,可湾里人都还是很佩服她,在一起议论时都说:“我们这湾里谁最有本事?就数山上那个女人最有本事。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有一万多张嘴要吃的。”   婆婆和大伯子哥的一番话,说得秋玲咯咯直笑。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兰花女侠(1) 人间四月天,在S市举办的兰花节上,我看见一个50开外的农家胖大嫂,带着一个韩国兰草商人旅行团队,在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的节庆现场,显得格外扎眼。   经打听,她叫黄正兰。初次见面,她说话干脆利落,让我叫她“黄姐”。   随同她来参加兰花节的几个韩国人告诉我:韩国兰草界都知道中国有一个“黄姐”,无论是3岁孩子,还是60多岁老太太,都通称她为“黄姐”,只要是做中国兰花生意的,就说:“找黄姐”,因她仗义豪爽,韩国人称她是“兰花女侠”。   兰花节结束后,黄姐欣然带我去她的兰园看兰花,她告诉我:种兰草投入小,收效快,一棵草发一苗价值就是成倍翻,是对本赚,翻番赚,而且种兰花劳动强度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种,一个星期浇一次水,特别适合妇女种。她家去年一棵3苗兰草,就卖了32万,她种的普草,一亩大概一年也能赚10万元左右,这些普草都卖给了小商小贩,他们再出去到各大城市销售,每户又年赚2—3万元。   我问黄姐当初是怎么走上经营兰花这一产业的?   黄姐说:穷则思变呗,我种兰花卖兰花都是一个“穷”字逼出来的。她向我讲述了她的过去:   “我娘家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沟,父亲是抗美援朝的残废军人,不能做农活,全凭母亲一人操劳,弟妹五人中我是老大,缺吃少穿,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种田。   “婆家比娘家更穷,全家9口人住的不到45平方米的简易土坯屋,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婚后不久农村联产责任制分田,我们夫妇二人分得亩责任田,一分钱财产没有,光人出门。当时没住房,就借生产队废掉的烤烟炉房住,没有床,就在地上铺点稻草当床,没门,用旧布帘做门帘。白天下地做活,人一走,邻居家的几十只鸡把稻草叼得满屋都是,地铺上也到处是鸡屎。大儿子出生,还是借邻居家一张简易木平板床,才在床上生下大儿子。第二年又生小女儿,家里本来就穷,又添一张嘴,丈夫身体有病,犁田打耙、割谷栽秧挑草头都是我一人咬紧牙关做。   “婚后的前几年,苦得无边无底,平常家里种点菜都拿去卖了,自己吃卖不出去的菜帮子,穷得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一次,我拿家里仅有的一个鸡蛋到街上杂货铺里去换盐,卖盐的人可怜我造孽,撮了一包盐送给我,要我把那个鸡蛋拿回去给娃子吃。哎,人活到房子没住的,饭没吃的,连盐也要别人施舍还有什么脸面呢?”   “后来实在混不下了,我几次想自杀。一天中午,我把娃子喂饱后,怕在门前和近处跳水被别人发现,就走十几里路,走到一个山沟无人的地方,跳进一口堰塘,还是我命大,被不远处一个放牛老汉看见将我捞起。我浑身透湿坐在堰塘边号啕大哭说:大伯呀,你为什么要救起我,让我活着受罪啊?老人劝我:你再活不下去也要为你儿女着想啊!我拣起一块石头使劲扔到堰塘中间,哭着说:石头神啊,你睁开眼睛看我一眼,如果我今生今世永没出头之日,你就飘起来,让我死了算了!那次自杀未死,我想既然老天爷要我活在世上,我就要把一对儿女抚养成人,我发誓拼命也要走出去,混出个人样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死了。   “我开始学做生意。先是在农村收鸡蛋、鸡等土特产到城里卖,这样做了几年,家景稍有好转后,就贷款买了台汽车跑运输。   “改变我命运的机遇是号,那天正是割稻谷季节,我帮人家拉糠卖,因道路窄,我把车停在路边等对方的车错车,我在路边吃板栗,正好一个韩国人带着他的翻译从身边路过,向我要板栗吃。我递一把板栗过去,和他们边吃边聊。原来,他们要到前面一个集镇去,因路不熟,要求我带他们一程,我当即爽口答应。在车上,我问他们到乡下来干什么?翻译告诉我说韩国人是来做兰草生意的。我从来没听说过,问:兰草是什么东西?你们如果做兰草生意,需要货车拉,我留个电话给你们,开货车过来帮你们拉。韩国人听了直摇头笑:兰草不需要货车拉,用一个手提包就可拉走。我更惊奇了,交谈中得知兰草很值钱,就想学,我和他们套近乎:你们到了前面集镇还是要找车,不如我送你们去。韩国人见我善良热情,高兴地答应给我150元运费。我将他们送到目的地后,正准备走时,翻译找我:大姐,你能不能帮我们还个价,这家旅社要我们每人一晚50元住宿费,实在太贵了。我一听,就去找这家旅社谈判:为什么你们要这么高的住宿费?他们告诉我:这两个人是外国人,就是要收高点。我说:明明一晚只收10元钱,你们这不是敲诈人家吗?你们要是这样收费,我就把他们带到另一家旅社去住。结果,我把价还到每人10元住一晚。韩国人很感动,当场留我吃饭。饭桌上,韩国人叫翻译说:走哪他们都挨宰,想请我和他们一起做兰花生意。我答应了。当场商定,我们一起做生意,我不要工钱,只要车费,每月1000元。当时城里人月工资最高也只有300—500元呢,我很高兴,韩国人也很高兴。 兰花女侠(2) “人要发财呀,门板都挡不住。第一次跟韩国人出门,就天降我机遇。途中韩国人去上厕所,我将车子停在路边等他们,只见一老农从桥上骑自行车迎面走来,老农手中拿着两株兰草,我那时完全不懂,上前问:老伯,你扯的草有没有点用?老农说:我看这两棵草与别的草不一样,多少能值点钱。我请老农开个价,老农说:那就50元吧。我50元买下这两株兰草,待老农走后,韩国人当场给我1000元,我不要,韩国人以为我嫌少,给我2000元,我仍坚持不要。据说,那两棵草当时至少值5000元。我觉得兰花太神奇了,这生意能做,我想向他们学知识。   “韩国人对我仍不放心,多次试我,他给我两万元人民币,说是委托我帮他们收购兰草,然后自己就回韩国去了,实际是观察考验我,看我会不会拿钱后跑掉。我接到这两万元钱后,请来十几个农民,带着他们上山挖兰草。农民满山跑,一会这个喊:黄姐,这个草不一样!一会那个喊:黄姐,这棵草很好看呢!我拿着韩国人送我的一本书,对着图看,三个多月,饿了就啃带的馍,渴了就在山沟里捧点水喝,整天抱着书对兰草。   “韩国人担心我会不会将值钱的兰草买到手后偷着卖出去,自己从中捞钱?一次,一个农民扯了一棵草5元钱卖给我,韩国人暗中请人来试探我,开价800元、1000元、2000元要从我手中买走这棵兰草,我说,无论你们出多少钱我都不卖。因为我想,韩国人每月已给我1000元,我不能再贪无义之财。韩国人见我如此守信用,就把收购兰花的生意放手交给我做。   “我是个讲义气的女人,韩国人第一次做生意被骗后,回国时没钱买机票,向我借4000元,我找妯娌几个都没借到钱,最后找到在银行工作的叔伯小叔子,我承诺借4000元还5000元,并先拿自己的1000元给小叔子做抵押,小叔子才答应。我把借来的4000元交给韩国人,送他到飞机场,韩国人进验票口前,突然回转身来扑咚一声跪在我面前流着泪说:‘黄姐,您是我的恩人,我一个星期后就带人过来与您合伙做生意赚钱,我要是不回来,我就是个畜生!’   “刚开始,我和韩国人合伙做,我在这边买兰草,韩国人拿回去卖,我绞尽脑汁帮人家赚钱,真心实意帮人家干,生怕人家跑了,我没工钱赚。五年后,我逐步掌握了兰花市场信息,开始自己独立做,并学着朝国际市场走,从此我正式踏入兰花行业。”   黄姐说:“我做兰花生意,先后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国内参加过无数次兰花展,最让我难忘的是 2003年3月随湖北兰花协会10名兰友一起到韩国首尔参加韩国第十七届国际兰展。”   “3月20日开幕那天,韩国最大的兰花商人柳重光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兰花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现在还比较贫穷,玩兰花的人还不多,兰花商人也没有种植的意识,所以我动员所有的韩国有钱人,都到中国去买兰花,现在用10元钱一棵的价格把中国兰草买回来,等10年后,中国山上的资源都卖光了,那时中国发达了,中国人想玩兰花的时候,我们再以10倍以上的价格卖给中国人!’   “我当时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回到宾馆后,那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躺在床上反复想:觉得韩国人讲的是这么个道理,韩国人好兰草都是繁殖后才卖一半,自己留一半做种,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光顾眼前利益把好品种都卖光?为什么我们这么傻?原来只晓得兰草值钱,只晓得卖,不懂得种?如果以后兰花资源都卖光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第二天早起,我与带队的湖北省兰花协会会长商量:我们能不能定个行规?动员大家想办法自己种,中国的稀有兰花品种绝不能卖光,一定要留品种,谁卖追究谁的责任。随同来韩国的10个人都同意我的想法。   “那次到韩国参加兰展,是我的转折点。从那以后,我发誓要学会种兰花,宁可少卖、不卖,也要要保护资源。从韩国回来,我家就盖起了兰园,每买到一棵好草,必须是先繁殖留品种后再卖,走到哪我都呼吁要保护资源,走到哪我都动员大家养兰草。书包网
兰花女侠(3) “种兰花风险大,兰花要由野生变成家养,非常艰难,技术管理、水分控制、肥料、土壤、阳光、通风、温度、湿度等都很关键,肥料下多了会肥死,肥料下少了又不长苗;水多一点就烂根;热了热死,冷了冻死,通风不好兰草会烧尖,空气污染也死苗;有的兰商见种兰草损失大,不想种,只要能出手就卖。可我敢于直言,谁卖光,我就不依谁,兰草贩子都恨我,说我把来买兰花的商人往外赶,断了他们的财路。   “我对他们说:过去,老百姓带着耙子在山上排队,地毯式地搜索兰草,山上资源快枯绝了,照这样下去,最多也只有3—5年光景。现在最重要的是发动大家种,只有种,才能发展,种多了,形成大的产业,就可向世界发展,除此外,没有其它生路。   “去年,我老公在屋里种,我在外面卖,不知是老公下的肥料过大,还是通风不好原因,一次竟死去60多万元的兰草,特别是我最珍爱的一棵珍贵兰草死了,我们两口子伤心地哭了两天,像害了一场大病。哭后,我下决心投资征地买下一座山头,建起一座玻璃瓦屋顶、安装有暖气管、既通风向阳、又空气好、无任何污染的新兰园。   黄姐还告诉我:十多年与韩国人打交道,现在她已成韩国通,与韩国人交谈没有语言障碍,也不需要翻译,与韩国人做生意时,美金差价、韩币与人民币比例,她张口就来。她每天都接待韩国客商,每年要带1—2次大型韩国兰草商人旅游团体,接待小团队有数十次,家里常年住着韩国兰草商人,她的家就是韩国人的接待站。这些韩国兰花商人组团来中国,一是旅游,二是考察中国的兰花资源状况,三是看兰花行情和市场发展趋势。韩国人信得过她,都愿意与她打交道,只要是组团来中国,都找她,她是既当导游,又帮中国的兰草商人推销兰花。   告别黄姐时,我问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她说:人生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她每难不漏,所有的苦都吃遍了。人生如梦,她也没想到后半生能做这么大的兰花生意,如果不走出去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真是见识见识,多见才能多识。   她还说:种兰花使她活得充实,生意做完了,在兰草园里给兰花浇水、修剪,看着各种颜色的兰花,琢磨兰花丰富的变异特性,心中比吃蜜糖还甜。现在,她最大的心愿是:兰花事业后继有人。两年前,她不顾全家人的激烈反对,送女儿去新西兰留学。如今儿子也想出去留学,她却反复做工作将儿子留在国内,手把手地向儿子传授种花技术和经营本领,她说:我多年摸索的兰草种植技术,如果不一代一代往下传,我们真的要拿钱到国外去买种了。   兰花节闭幕后,我采访了韩国自生兰协会理事长洪政男先生。洪先生说:“黄姐在兰花界像是一个桥梁,把韩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连接起来了,我们通过黄姐结交了很多中国兰花界的朋友,相信以后我们的结交会更深厚。现在是地球村的时期,中韩彼此交流兰花才能有好的发展。”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赋诗:“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赞兰为“王者香”。李白也颂兰:“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所以古人曰:“可怜江边百种草,不及兰花一剑香。”   黄姐,这个普通的中国农妇,不就是谱写了一曲现代版的“王者香”吗?   书包网
红樱桃与女人禁忌(1) 五月初的一天,我和助手翠萍一起到屏峰村调查,村妇联主任带我们去农户访谈,行之张家湾的一农户家门口,好客的女主人热情招呼我们到她家坐一坐,我们应邀来到她家。   这户人家的门前有一棵樱桃树,树上的樱桃熟了,鲜红的樱桃挂满枝头,女主人热情招呼我们摘樱桃吃,我和翠萍随女主人一起欢呼雀跃地上前摘樱桃,唯有妇联主任站在一旁看着我们摘,她始终不动手。   我邀她和我们一起摘樱桃,她摇摇头。我问她为什么不摘?她说:“我来那事(月经)了,要是我摘了樱桃,明年这棵树就不结果了。”   我第一次听说这等事,感到很诧异,问她:“村里人都这样认为吗?”   妇联主任说:“是的,农村人普遍认为女人的月经血肮脏,来月经的女人身体不干净,碰花花不开,碰树树不结果,正在来月经的女人不能进新郎新娘的新房,更不能站在新郎新娘的前面,主人家要是知道了会记恨你一辈子,认为你踩断了新人的福气。正在来月经的女人也不能上‘月母子’(刚生孩子的妇女)家,若进了‘月母子’的房门会踩‘月母子’的奶水,导致孩子没奶吃,要是‘月母子’本人或家人知道了来月经女子上她家去的消息,也会怨恨她一辈子,甚至视为仇人。”   我问妇联主任这些禁忌是怎么来的?妇联主任说她也搞不清楚,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村里妇女都知道,而且都是这样做的。   妇联主任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在村里特地收集了村里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女人的传统禁忌:   婚礼禁忌:农村几乎都是以男方为主,男娶女嫁,从夫居,成婚那天,双方有“姑不接,姨不送”之忌讳,且双方不得委托寡、二婚头接送新娘。婚礼中,新郎家事先一定要请1—2名牵亲娘,由牵亲娘来迎接新娘子、铺床叠被和引导新娘的整个婚礼活动,只有生了儿子的女人才有资格担任牵亲娘这个角色,而只生女儿的女人无论她多能干多有地位也不能当牵引娘,这其实是歧视生女儿的妇女。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都要按“男左女右”位置,新郎左边(俗称大边),新娘右边(俗称小边),若新娘站错或坐错位置,婚后会遭到夫家的歧视。农妇红梅对我说:“当年我结婚喝交杯茶时因不懂规矩,不小心坐到大边(左边)上去了,男人当场就叫嚷起来了!当时我想,完了,我这一辈子可能都要受他的气,要处处让着他了。果然,后来我生了两个女儿,他动不动就掀桌子、打人,我要是反抗,他更来气,打的更厉害,只好忍着不吭声。我挨打,村里很多人说我不该结婚时坐反了位置。”   寡妇禁忌:人们普遍认为寡妇的命硬,克夫克子,是扫帚星,村里不管哪户人家办喜事寡妇是不能去参加婚礼的,更不能见到新郎新娘。寡妇若再婚,农村人叫“二婚”,按传统规矩,寡妇结婚时不能从娘家屋里走,也不能直接到夫家,必须在外面找房子先住一晚,第二天从外面找的房子里出嫁,才能不祸害夫家。农村还有一句俗话:“寡妇不夜哭”,意思是说身为寡妇,要安心守节,不能在深夜里哭泣。要是哪个寡妇在寂寞的深夜里,一个人悲伤地哭泣,周围的人就会猜测:这个寡妇是不是想男人了?或是被某个男人欺负了?   祭祖禁忌:农村人很重视祭祖,认为祖先能庇护后人。最重要的祭祖仪式是大年三十烧香敬祖先,最隆重的是在神柜上供猪头,吃年饭前要把饭菜都摆上桌后,先给祖先盛上饭,酌上酒,然后举行祭祖仪式。很多人认为只有男人才是主人,是传宗接代的,男人烧香祭祖家里发旺些,所以敬祖时,叫祖先、磕头烧香的是男人,祭祖时女人要靠边站或呆在灶屋里。   节庆禁忌:村里有这样一句俗言:“年三十的火,正月十五的灯。”意思是说出嫁的姑娘不能看见娘家年三十的火,若看见了娘家来年就不发财,不兴旺。所以,出嫁的姑娘可以回家和父母一起吃团年饭,但不能在娘家过大年三十的夜,更不能在娘家参加初一凌晨的出天方仪式。乡里人很看中元宵节,但出嫁女是不能看见娘家正月十五的灯,认为看了娘家也会不吉利。书包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 红樱桃与女人禁忌(2) 农村人对清明节看得很重,家家户户要上坟祭祖,但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上坟的。农村人认为姑娘是人家的人,若家里有儿子,娘家的人不愿意女儿回娘家上坟,怕别人说娘屋里没有人,只有娘家无儿子的人家,姑娘才能回娘家上坟。祖先的墓碑上也只能刻上儿子和儿媳妇的名字,姑娘的名字一般是不铭刻在娘家祖先墓碑上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儿不是传后人”   丧事禁忌:农村死了老人,是女儿女婿花钱最多,当儿子不但不用钱,有的反而还赚钱。出嫁的姑娘要请吹喇叭班子、请洋鼓洋号乐队到场,有几个姑娘就请几套班子,比着吹打。戏班子是现场点歌,点一首歌就是10块钱,由女婿们掏钱,还互相攀比,谁点的歌越多,花的钱越多,面子越光彩。丧礼中,“哭丧”的是女人,磕头的是儿子,端灵的是儿子,若死者没儿子,宁可让外侄或内侄端灵,也不让姑娘和出嫁女端灵,出嫁的姑娘连给死人烧香的香灰都不能扫。在很多地方,女人是不能送老人灵柩上山的,出殡时女人送殡至半路就要返回,人们普遍认为若女人在死者坟墓旁看见棺材入土下葬,以后死者家里的人就会只生姑娘,不生儿子,家族就不兴旺发达。   “性”的禁忌:旧时农村有“洞房验贞”习俗,新婚当夜,新郎和新娘房事时要用一块白巾垫下,若新娘不见血那就不是处女,会遭婆家鄙视,而对于男子,虽然也是禁忌婚前有性行为,但实际上并不十分严格,有些地方甚至鼓励男子婚前在性生活方面的放荡行为。农村还有一句俗语:自家的房子“宁可给人停丧,不能给人成双”。女人回娘家或走人家,夫妻两口子是绝对不能在一个屋里睡觉的,因为人们认为女人的性是肮脏的,若夫妻两口子睡在别人家的一个屋里,这家的主人家就不会发财。还有,逢年过节敬祖宗或第二天要到庙里去烧香,头天晚上夫妻俩也不能过性生活,否则,女人的性会冲撞神灵。   男人的忌讳:凡是男人挑东西的扁担和挑草头的千担,女人是不能从上面迈过去的,男人早上出远门或做生意,若出门遇见的第一个人是女人,男人心中就会感到不是好兆头,一般都绕道避开女人,若遇见的是一个寡妇,男人就更会感到晦气,认为寡妇冲撞了他的财运,男人这天就干脆不出门做生意了。   礼仪禁忌:家里来了客,女人不能上桌子吃饭,不能高声说话。女人走亲戚或参加婚丧红百喜事,酒席上排位次也是先安排男的,后安排女的,坐上席的都是男人。   财产禁忌:农村俗话:“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姑娘从出嫁那天起,娘家的土地、房屋和其他所有财产与姑娘无关,姑娘没有财产继承权。   从收集到的这些农村女性禁忌看,基本上都是以男性为本位的,体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贵女贱”、“男左女右”、“男上女下”、“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等打着鲜明的男权文化印记。这些禁忌把女性牢牢捆绑在男性附庸和社会次等级位置上,正是在这种“文化级差”中,妇女的活动和作用被限制在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之外。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农村嫁女新婚俗:“折钱” 在Y村调查,我第一次听到“折钱”这个词,当时闹不明白什么是“折钱”,村妇联主任叶舟告诉我:“折钱”是近几年在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婚俗,实际上就是农家娶媳妇前男方给女方娘家的彩礼钱。按农村习俗,男女双方从见面提亲到完婚,男方要给女方送传简礼、投贴礼、提亲礼、看家礼,定亲礼、报期礼、娶亲礼、回门礼等,各种礼仪程序很复杂,过去都是送衣服、鞋袜、喜饼、鱼、羊、鹅、肉和烟酒类物品,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男女伢在外打工,觉得这“礼”那“礼”太繁琐,男方就将上述彩礼折成现金一次给女方,农民就叫“折钱”,开始数量是2000,后来3000元,到8000元,一万元,逐年增加,现在提高到三万、四万。   叶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边的“折钱”故事:   村里有一家农户,家里养有3女1儿,大姑娘已出嫁,热心的舅妈给他家二姑娘介绍了个男伢,二姑娘看不中男伢,但碍着舅妈情面又不好拒绝,于是就向对方提出要“折钱”三万元,二姑娘当时想:如果男方拿不出钱,就可借此分手,没想到男伢想尽一切办法凑足三万元“折钱”送过来,二姑娘没办法又不能食言,只好嫁过去。后来夫妻不和,二姑娘提出离婚,男方没有办法就说:“你将三万元‘折钱‘退给我,不退就不去法院办离婚手续!”二姑娘说:“我的身子被你占了,你应该赔偿我的青春损失费!”男方说:“当初你如不愿意,那时退亲都可以,但你不应要我的‘折钱’。”两人闹了一年多,最后男方说:“你不愿退钱,那我们就到法院去判决!”结果法院判二姑娘退两万,两人最终离婚。后来,二姑娘的弟弟腊月间要结婚,未过门的儿媳知道二姐出嫁时向男方家要了三万,就提出来:“我嫁到你家也要三万!”二姑娘的父母没办法,只好千方百计凑足三万元“折钱”送给未过门的媳妇,儿媳娶进门后,婆婆担心儿媳未把“折钱”带过来,要看儿媳的三万元存折,儿媳不给,为“折钱”婆媳关系闹的很僵,待小伢生下来后,儿媳也闹离婚,跑回娘家,经过反复做工作,儿子才把媳妇接回来,但婆媳关系一直不好。   村里另一户人家,男伢在广东打工认识了一个江西女伢,两人未婚先孕,这时男伢的父母和他们商定,尽早办理婚事,没料到女方的父母提出要三万元的“折钱”,否则不给女儿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男伢家的经济不宽裕,好不容易才凑齐万元,送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仍不同意。眼看女伢即将临产,男伢没办法,只好咬牙又借了5000元送过去,女方的父母仍说:“什么时候给齐余下的八千元,什么时候给女伢的户口。”女方父母说:“并不是我非要你的三万元,我娶儿媳妇时对方也向我要三万元‘折钱’,如不给,儿媳妇不能娶进门。”时至今日,男方仍未凑够余下的八千元,女方户口拿不到手,只好在当地办了一个临时户口,将孩子生下来。就因为“折钱”,女儿生父母的气,与父母断绝了来往。   村里还有一个男伢,长得英俊漂亮,在外打工认识了一外省女孩,这个女孩人才长得比男伢差,女孩的父母打电话给男方家,要男方家折一万元去定亲,男方父母怎么也想不通,认为儿子谈的媳妇不如儿子,我们本来就不中意,还要我们“折钱”过去。女方父母也感到委屈:“按我们这里规矩得三万‘折钱’,就因为你家男伢长得漂亮,我们才只要一万,如果连这一万你们都不给,我们太没脸面了。”如今,就因为“折钱”,这两个伢的婚姻搁浅。   目前,对于“折钱”到底该不该要?要“折钱”的女方父母理由是:婆家给的“折钱”越多,就说明我的女儿越漂亮,越优秀,价值越高,不要“折钱”,我的女儿难道就这么贱?不要“折钱”女方父母的理由是:我们不要“折钱”就能把女儿养大嫁出去,说明我们有本事,而要“折钱”不光彩。   如何看待农村婚俗中出现的“折钱”现象?很多村民也在私下议论,如果哪家女儿的“折钱”要高了,背地就有人说:“你秤一下,看看你的姑娘合多少钱一斤?”也有村民对此很反感,说这是变相的卖女儿。   依我看:“折钱”就是传统的彩礼由实物形态演变成货币形态的一种赤裸裸叫法。“折钱”是否具有买卖婚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怎么说,“折钱”对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和影响一般是不利的,男方以“折钱”形式支付给女方父母,等于从女方父母手中“购买”了对女孩的控制权,这就使女孩走进夫家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古人曰:“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嫁。” 婚姻结好,岂为财物?所以,奉劝世人还是莫以财取人,而以注重对方的自身素质为好。   书包网
外来媳妇“弯弯”(1) 在Q村,暮春的一天,我看到几个妇女正在田里铲旱秧苗,便走过去与她们聊天。   在场的一个年龄大的妇女告诉我:今天是她们妯娌四个来帮我忙的。我看到在场几个女人都有说有笑,惟独一个脑后扎马尾辩的瘦小女人一声不吭地低着头铲苗、分苗,便问她叫什么?一个妇女说:“她叫弯弯”。我说:“哦,这个名字很好听呀!”,其他几个女人都笑起来:我们村里有十几个叫“弯弯”的。我不解:“为什么这么多叫弯弯的?”她们说:凡是外地嫁过来的媳妇,我们都叫她弯弯。   我问:“弯弯是什么意思?”   她们说:“弯弯就是她们说话与我们不一样,说话的声调是弯的。”   这时候,我看到“弯弯”的眼泪当场就叭啦掉下来了。她的三个妯娌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弯弯可造孽呀,一提起家里事她就要哭,人不伤心不流泪。她的男人是我家老四,她是我们几个妯娌中最小的,她娘家在贵州,他们是在外打工时认识的,弯弯结婚的时候已经怀孕了几个月,当时她才19岁,还没到结婚的年龄。可是婆婆一开始就觉得她又矮又瘦又苕,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婆婆甚至要她去把孩子流产掉。 我们几个妯娌总说是250块钱就把她骗来了。结婚时只有一床盖的棉被,一床垫的棉絮,一个卧单,一个被罩,也没有衣柜,就只有个床,衣服就用个绳子挂着。弯弯住在婆婆家的楼上,在楼梯阳台的地方搭了个简易厨房。连晾晒衣服的地方也没有,说是她睡过的东西不干净。每天用水得从楼下往上提,婆婆还规定不能直接从上面往下倒,必须提下来倒。要不然就会骂弯弯。村里的人经常也说你看外地的媳妇在这里几造孽哦。   我问:“弯弯要是生个儿子会不会好点?”   三妯娌说:“也不会,因为婆婆就一直看不惯她。前不久,婆婆还用木棍把她的头打得流血呢!”   我问:“婆婆为什么打她?”   三妯娌说:“那天她的孩子在睡觉,婆婆要弯弯出去,她就不出去,说我孩子在睡觉呢。然后婆婆就开始骂她,说是把她这个小矮婆娘送到火车站摆(甩)掉!弯弯气不过,顶了几句嘴,婆婆顺手拿起一根棍子,朝着她的头使劲打她。婆婆从不照顾她孩子,孩子也不喜欢奶奶。”   我问:“我在农村调查得知,现在很多是婆婆怕媳妇,而弯弯的婆婆打她,是不是因为她娘家也不在这里,婆家嫌她是外乡人,也没有人站出来给说话,为她撑腰,所以敢打骂欺负她 ?”   几个妯娌点头:恩,我们有这种感觉。我家那四叔子开始对弯弯还可以,婆婆老在他面前挑拨,后来也打弯弯,弯弯个子很矮,我家那四叔个子蛮大,丈夫就把她的手捉着,用力打她。我们几个人拦都拦不住。弯弯挨打了以后她就哭,也不回娘家,因为娘家地方风俗习惯认为,女儿嫁出去以后再回去就丢人。弯弯的心蛮直,她宁愿把委屈憋在心里,自己一个人承受。湾里的人总拿她说事,教育自己的女儿,可别嫁到外面去了。   我和弯弯的几个妯娌谈话时,弯弯就一直低头在哭。我问弯弯:“你娘家知道你在婆家的这些情况吗?”   弯弯哭着说:“不知道,我怕娘家的人知道了难过,所以都瞒着家里。当时我结婚的时候,我妈就不同意我嫁过来,可是我已经怀孕了,不结婚回去了也很丢人。因为娘家住在贵州山里,那里人思想很封闭,家乡的风俗是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所有的亲戚都去送亲,女方那边去的人越多越觉得有面子,证明自己的家族兴旺,要是女孩未婚怀孕别人就会觉得很可耻,结婚的时候就没有人送她。我二妈的女儿就是生了孩子以后才结婚办喜宴的,当时我二妈家请别人去送亲,都没有人愿意去,二妈只好给每人50块钱请求亲戚送自己的女儿。我妈也说要过来看看,我总是说:我在这里很好,不要他们来,妈问我住的怎么样?我怕妈在家里怄气,只说自己在楼上住。后来妈在电话里问我女儿:你们住的是楼房还是平房?我女儿说:‘住在二楼。’妈又问:‘那厨房呢?’女儿说:‘妈在阳台上做饭,水从楼下提上来。’我妈一听在电话那边就哭了。我也很少回娘家,回去一趟路费就得700块钱,嫁过来后才回去过一次,还是从家里带方便面在路上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外来媳妇“弯弯”(2) 那天收工后,表婶邀请前来帮忙的人去她家吃晚饭,三个妯娌都去了,惟独“弯弯”没有去。无论表婶怎么劝说,她都说心里难过,想起那些事就要哭。   我了解到:村里还有一个“弯弯”,丈夫出去打工后,隔壁小叔子想强占她,把墙打个洞,每天夜里从洞里钻到她家强占她,没办法,她只好出去打工,就这样,小叔子仍跑到她打工所在地继续骚扰她。   该村一姓蒋农妇家有7个女儿,其中,6个女儿谈的都是外省对象,只有一个女儿是找本地郎的。找外省对象的那6个女儿,婚事都不顺利,其中有两个女儿没有谈成功;一个女儿结婚后男方的父母不承认;另一个女儿嫁到山西农村,男方家里很穷,吃的是红薯杂粮,生活也不习惯,结婚前两人感情还很好,结婚后两人老是吵架,现在这个女儿想回娘家居住;还有一个女儿嫁到广东农村,男方家里经济条件倒是不错,但公公婆婆有些瞧不起女儿,女儿在婆家里也没地位。而找本地郎的那个女儿则是父母省心、放心,俩人的婚事也很顺利。   从访谈中得知,很多“弯弯”当年大胆冲破一切,自由恋爱,勇敢地走到一起,但嫁到婆家后,这些外来媳妇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很难被当地人接纳。“弯弯”回娘家的成本也高,有的回一趟娘家,路费、还有看父母和亲戚的费用要花费几千元,所以有的“弯弯”结婚多年不回娘家一次,有的回趟娘家花了几千元,还落个满脸泪。那些娘家在本地的媳妇,父母和女儿可以互相照应。而“弯弯”远嫁他乡,没有亲戚走,没处诉苦,受婆家人欺负后,也无处躲避,只有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大都心理负担重。村民们看到远嫁外地的女孩受伤害,都不愿意自己的姑娘远嫁外地,现在哪家要是娶回一个本地媳妇就感到很幸运。   村妇联主任告诉我:她所在的村12年前只一个外省媳妇,还是从河南发饥荒讨饭过来的,那时全村人都感到很新奇。如今,在近几年新婚夫妇中,外来媳妇的比例占到30%左右,其中多半的外来媳妇婚后都后悔。   “弯弯”称谓本身就带有地域歧视,外来媳妇融不进当地社会,是因为农村长期是一个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对所有的外来人具有天生的警惕和拒绝。很多“弯弯”大胆冲破一切,自由恋爱,勇敢地走到一起,但嫁到婆家后,这些外来媳妇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很难被当地人接纳。外来媳妇“弯弯”融不进当地社会,是因为农村长期是一个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对所有的外来人具有天生的警惕和拒绝。   据国际卫生组织一项调查表明:通婚圈小的民族和较开放的民族相比较,前者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后者高215倍,血缘亲近的男女生的畸形儿的几率比通婚圈大的高150倍,婴儿的死亡几率也高3倍多。这些数据表明:血缘关系越远,种族后代越健壮优化,通婚圈越狭小,下代遗传病的机会增多,不利于优生。   通婚圈的扩大本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扩大通婚圈可提高人类自身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现在在打工潮下,很多年轻人的婚姻组合形式是“外地媳妇本地郎”,今后跨省市的外来媳妇会越来越多,可是,传统乡土社会对外来媳妇的歧视,表明农村封闭观念和某些行为已不适应时代变迁。看来,外来媳妇“弯弯”现象确实应引起人们关注。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生儿子光荣(1) 农民为什么偏重于生儿子?性别比失衡的总根子在父系血缘传继制,就是讲求子承父血,孩子统随父姓,非儿子不能传宗接代,没有儿子就是绝户头;农村续家谱、族谱、建祠堂,还有祖先崇拜、香火接续、祭祀仪式和节庆,都是以男性为核心来组织的,家庭财产分配和继承也是以男性为中心。如果没有儿子,就叫“断子绝孙”,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所以,生个儿子对女人来说,也成了一种荣耀。   06年冬,我来到鄂西北与河南省交界的石村调查,村干部告诉我:他们村近年出生的男女孩性别比高达200:100,再过10年以后,说不定天下第一难的就是帮村里男子汉找媳妇!我笑道:找媳妇又不是种庄稼,哪能春种秋收?要是性别比都像你们村这样高,没有女孩你们上哪里去找呢?” 村干部笑着说:“现在不是改革开放吗?中国找不到,就到国外去引进呀!”   村支书张发义介绍:该村总人口2871人,2004年全村出生29个孩子,其中女孩是11人,而二孩准生10个,其中9个男孩,只有一个女孩。2005年出生39人中,二孩准生15个,其中11个男孩,4个女孩。   村干部找来几个村民与我们座谈,参加座谈的村民均认为,在农村,家里非得有男孩不可,没有男劳动力做农活,犁田打耙都困难。可据了解:该村大多数男劳动力外出打工了,在家种田的70%以上都是留守女人,显然,以农村缺乏男劳力而偏爱生儿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询问:为什么二胎生男孩的比较多呢?是不是做了B超?村支书激烈否认,他说:村民做B超是不可能的。在场所有人也都异口同声地否认做B超,有的说,我们村里都生男孩,是因为这里水土好,很多村民家里都有一本“宫廷秘方”,上面画着一个表,表上记载有哪几个月受孕生的男孩多,哪几个月受孕生的女孩多,想怀孕就按表上说的受孕时间推算。上面还记着怎样用一根头发、一根针吊,哪个月受孕是男孩,哪个月受孕是女孩,很多妇女都会吊,吊的很准哦。我们请在场的妇女拿一本“宫廷秘方”看看,她们又都笑着答:“找不着了”。   村妇联主任王金香说:村里性别比高主要是老人有“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和“撑门户”思想,认为生了男孩家族就兴旺些,有的老人担心没有儿子死了没有人扶灵,而妇女不生儿子在村里就没面子,也立不起来门头,村里骂人最凶狠的是“绝户头”、“绝种”和“断子绝孙”。有一户人家,婆婆姓杨,儿媳妇不孝敬老的,天天骂婆婆,婆婆急得坐在山坡上哭,一个70多岁的孤寡老头走过来对她说:“杨姑娘哟,你哭么事哟?我想有个儿媳妇来骂我就没有哦!”   一个老年妇女说:“哪家娶媳妇不就是望个孙吗?没儿子,把香火断了,老人去世后连个端灵的人都没有,再说,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以前生那么多还不是都养大了。”   座谈中,村民们普遍认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指的是男孩,生女孩則是“賠钱货”。村里世俗是“生男则喜,生女则戚”,村里妇女若第一胎是女孩,二胎又是女孩,主人家一般不办喜事,村里人见了面也都不说恭喜话,因为大家都认为是忧事,家里没人传宗接代呀!要是二胎生了个儿子,那则是大喜,满月宴办得比第一胎还隆重。儿子女儿在家族中的地位也有明显区别:尽管法律上明确规定儿子女儿都同样有继承权,但这个村实际上女儿没财产继承权,家庭中的所有财产都是儿子继承,女儿也不争,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女儿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村里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即把有女无儿的老人当五保户对待。   在该村,只生女孩的妇女,会遭男人歧视甚至离婚。村里一个妇女生了两个女孩,男人搬出去住,还没离婚就在外又娶了个小老婆,生了个儿子,现在与大老婆离了婚,两个女儿都跟妈妈,女的没办法只好出去打工。村里还有一户人家,媳妇生了三个女孩,第四个引产下来的刚好是个男孩,丈夫不依不饶,硬是把媳妇离了,媳妇带着一个女儿被迫离开村,男的后来与带有一个儿子的嫂子结婚了。 生儿子光荣(2) 还有一农妇:她和丈夫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不生儿子不罢休,他们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多次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罚款。当村干部上门收缴第四个女儿超生罚款时,她弄了一包炸药抱在怀里,威胁村干部说:“你们谁敢进我的家门,我就与谁同归于尽。”家里因超生本来就穷偏又遭屋漏雨,先是14岁的大女儿得骨癌,为给女儿治病,她家背上沉重债务,接着丈夫外出跑运输又不慎撞车,不仅把别人撞成重伤,自己也被撞伤了。   年轻村妇桂云红着眼睛说:“我自己生了第一个女孩后,不觉得有什么,但是生了第二个女孩后,压力就很大,心理上自卑,感到在人前抬不起头,哪个社会不是母以子贵呢?我姐姐头胎是个女孩,二胎是个男孩,患先天性心脏病丢了,三胎又生了个女孩,公公婆婆生气,妯娌瞧不起,姐夫悲观,姐姐思想压力也大。怎么说呢,农村重男轻女太严重了,我生的都是女孩子我真的不知道将来怎么办?”   29岁的董萍第一胎是女孩,已有5岁,现在她又怀有身孕。她说:“村里半条街就只有两个女孩,别看现在家里生个男孩高兴,以后娶不到媳妇就不高兴了。不过,现在也有人开始担忧了,担心将来儿子娶不上媳妇,打‘光荆条’怎么办?”   由于重男轻女生育观影响和事实上的缺儿户少,这里的上门女婿很少,全村就两家“上门女婿”,这两家招婿上门的家庭处境都很艰难:   五组的一户“招婿上门”的家庭目前是岳父母失悔(女婿脑溢血成半残废),女儿失悔(觉得自己在家招婿划不来,操心抚养并先后嫁了四个妹妹,现在还要养二老),女婿也失悔,老岳母、女儿、女婿只要谈起“女婿倒插门”就哭,见人就倒苦水。   另一家倒插门的女婿是河南人,因家中弟兄5个,穷得娶不上媳妇,当上门女婿后总感到低人一等,天天在家里睡着不愿出来见人。女的觉得很委屈,也是见人就哭,两口子只要一吵嘴,男的就吵着要离婚回河南。本来他家已有一个男孩,男的还要求再生一个,村干部说:你家不符合计划生育条例,不能生。他就要挟村干部:“你们不让我生,我就搬回河南,不养她家老人。”   在村里,做上门女婿是最没面子的,只有呆、穷、弟兄多娶不上媳妇的男人才肯倒插门,倒插门女婿结婚是不花钱的,有人形容说女方是白拣了头牛使唤,而且女方是户主,生下的孩子也随女方姓氏,上门女婿扮演的角色仅仅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免费为女方提供精子而已,所以这里的上门女婿都感到自己受人歧视,甚至是低人一等。倒插门女婿在村里受歧视,使无儿户的惨境与有儿户的好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重男轻女观念,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有男孩,哪怕是个傻儿子也比坐堂女婿好。   我问村民怎样看待现在国家对独生子女和女儿户实行养老的优惠政策?村民说:每个女儿户父母满60岁后每年每人照顾600元,这个政策在村里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有人认为:政策再好也不如儿子好,只要有了儿子600元的养老费就可以挣回来,就能撑门户。   有人预测:如果性别比例失调继续恶化,到2020年将有3000万~4000万婚育年龄男青年打光棍,到那时,多个男子争夺一个女子为妻的尖锐矛盾甚至恶性事件发生率将大幅度上升,许多终生找不到妻子的男子生活质量极度恶化,其行为与心理不正常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访谈完毕,我不禁抚案感叹:为什么人们一说起性别比就担心将来有几千万男人打光棍,而很少有人想到那些被溺杀女婴的生命权呢?难道人们对性别比问题的认识和治理非要经过切肤之痛后方能完全接受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念吗?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吊妖婆”(1) 农民历来是不喜欢张扬的,在温饱还未解决、人们成天为吃顿饱饭而奔波操劳的时候,女人的爱美情结往往会遭到人们的诟讥,若哪个女人爱梳妆打扮,衣服穿的鲜艳耀眼点,就会被人指责为“吊妖婆”。   在农民眼里,“吊妖婆”绝对是个贬义词,既有卖弄风骚的意思,也有勾引男人的意思,尤其是对带有几分妖艳的女人,一些男人免不了会浮想联翩,而一些心存嫉妒的女人,总是嗤之以鼻,甚至用唾沫星子群起而攻之:“看她几会吊妖啊!简直就像个狐狸精!”   我在胡村调查时,就听说了一个“吊妖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姓柳,村里人都叫她“柳婆”。   我问村里人为什么要叫她“柳婆”?男男女女都说不出原由来,只是说她最会“吊妖”。   柳婆是村里年轻媳妇中第一个戴胸罩的人,按农村旧婚俗,新娘子结婚是不能穿短裤头和短内衣的,若穿了,就意味着婚姻走不到头。可杨令婆过门那天不仅穿着短裤头,而且竟还戴着胸罩,婆婆很忌讳这事,就在村里一帮婆婆中讲开了。那时候,很多农村人还不知道女人的胸罩是个么东西,一天,一个“傻吊”男人趁其不备,将柳婆晒在院子里的胸罩偷出去悬挂在湾子中央的一颗大树上,引来全湾男女老少驻足树下看希奇,人们笑着说:胸罩原来就是两个电灯泡呀!   柳婆天生一个水蛇腰,走起路来腰肢就不住地扭动着,由此也招惹了村里好多男人的目光。有一年,她男人给包工头当砌工,辛苦一年到年关还拿不回工钱,她登门到包工头的家,当天就要回了男人的全部工钱。村里女人在背后议论说:嘿,她不就是会吊妖吗?肯定是去给老板灌迷魂汤了!   柳婆是村里第一个擦脂抹粉打口红的女人,前些年,她只要上街赶集或出没人多的地方,身上总是香蓬蓬的,脸上也是擦得白白的,后来又到城里去纹了眉眼,还染了头发,那时候,村里人普遍认为化妆的女人就是“婊子”,就是去勾引男人。当人们第一次看到杨令婆抹口红的摸样时,简直就像看妖怪一样,有人说她嘴巴抹得像猴子屁股,有人背后干脆就叫她“红屁股”,也有人说她“看后面像十七八,看前面是母猪胯”(形容皮打皱),嘲讽她脸上都皮打皱了还臭爱美,甚至有人说“天打扮、地打扮,横看竖看都是个偷人的相”。   柳婆还是村里第一个到老公打工地探亲的女人,头一回她去老公那里“吊妖”,在大风吹得稀里哗啦的时候,她还单衣薄衫地在老公的建筑工地上到处乱晃悠,结果当天就喷嚏连天,嗓子嘶哑、头晕发烧。这件事惹得村里女人一直当笑话讲:你看她几会在男人面前吊妖啊!   柳婆又是村里第一个穿栽秧靴子下田栽秧的女人,她和别人一起下田栽秧,别的人弄的满身满脸泥巴,而她却干干净净就像没下田栽秧一样。村里男人都管胖女人叫“两吨半”,近年来,她怕自己长胖,一天只吃两顿饭,又吃起了减肥药,还说要去城里学健身舞呢?   在胡村,人们只要谈起柳婆无不津津乐道,趣话多多。   我去柳婆家时,她正和几个妇女坐在家里打麻将,我看到:她果真纹的是柳叶眉,染的是栗色发,耳朵上吊着两个硕大的金耳环,身穿时髦的兰色印花短衫,风姿绰约,已完全不像农村妇女的打扮了。她的家是一栋三间三层新楼房,厅屋地面铺的是白色地面砖,进门处放着一大溜拖鞋,来她家的人都得先换鞋才进屋,家具、冰箱、彩电、音响、皮沙发、空调一应俱全,家里也干净得几乎一尘不染。   在场的一个中年妇人要我猜猜柳婆今年有多大岁数?我打量她的摸样猜测说:最大不会超过40岁吧?那妇人郎声笑将起来:“猜错了,她今年已经满49岁啦!”   我问柳婆:“你真会打扮呀,听说你是村里最早化妆的,是吗?”   她说:“是的。我到城里去,看到城里人瞧不起我们农村人,说我们黑、丑,说我们吃饭呼呼啦啦的,姿势也不好看,说话又粗鲁,我自己也觉得原来的穿着打扮太土气了,言行举止也走不出去,拿不出手,上不了桌面,我想哪怕是农村女人,走到厅堂上也要有一定的档次,女的在农村可以素面朝天,如果到城里去,不化妆是对人不礼貌的,人家也瞧不起,所以我也得学会化妆抹口红,要学点文明礼貌。我有这个认识,也还是从电视剧里了解的。” 我问她有没有戒指手镯?她说:“没有。农村女人一般是很少买戒指手镯的,如果买金银首饰,也大都是买耳环和项链,因为农村很多田里活都是手上活,戴戒指或手镯干活累赘。”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吊妖婆”(2) 我问她:“你是什么时候学会追求时尚的?”   她说:“我在娘家当姑娘时就爱打扮,无论什么衣服,只要穿在我身上,哪怕是一副普通的白色袖套,套在我胳臂上,大家都说好看,姑娘媳妇也会跟着学。我是1979年结婚的,当年的嫁妆是一个衣柜,两口木箱,两床被子,一个洗脸盆,一个脸盆架,一床蚊帐,两把农家椅子。嫁过来时婆家穷,结婚后我想用拜天地的磕头钱买一件衣服,婆婆说我:‘风过了,雨过了,你还买什么衣服?’我刚结婚时男人还是个现役军人,后来复员回村就跟着人家学砌匠,现在是个小包工头,随着家里经济收入的增加,现在每年我光买自己的衣服都在2000元以上,买化妆品和各种洗涤用品至少也在1500元左右。”   我到她的卫生间察看,只见洗漱台上放的洗面奶、护肤霜,护肤精油、洗发水、护发素琳琅满目,而且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品牌商品。柳婆从卧室里拿出来一大盒护肤品给我看,说她侄女刚从广东寄回来的,她用其中的一种洗面奶洗脸觉得好光滑好舒服啊,就是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生产的?我拿过来一看:嘿,这些护肤品有几瓶是美国的玫琳凯,还有两瓶原产地是韩国的,没想到一个农妇竟也用上国际知名品牌了。   我与柳婆开玩笑地说:“你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是不是经常到老公的施工工地上去查岗呀?”   柳婆也笑起来:“是呀,男人一年到头在外面不回家,有人不是说男人有钱就学坏吗?家食吃不上保不准哪天会去打野食的,世上哪有不占腥的猫?现在男人出门在外找小姐、包二奶的事不是常听说吗?我要是不经常去查岗,自己的男人也说不定会被别的女人勾跑了!”   我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之后我与在柳婆家打麻将的另外几个妇人闲聊起“吊妖”话题,问她们是怎么看待女人的“吊妖”?   几个妇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吊妖”呢,说起来是不大好听,也不是一般的女人都能吊得起来的,得有资本、有本事才行,会吊妖的女人都是人尖儿,首先身段要不胖不瘦,长相好,皮肤好,还要有口才、有心气,当下流行什么,就会跟着学什么,还要有德性,吊妖太轻浮了不好,太扭捏了不好,要是能吊足男人的胃口,又不遭人闲言碎语和惹来麻烦,那才叫本事呢。   我扭过头问柳婆:“你这么爱美,怕不怕别人说你会吊妖?”   柳婆说:“我才不管那些呢!我一不偷二不抢,花的都是自己的钱,我乐意‘吊’,我‘吊’得心安理得,我碍着谁了?”   说的也是,爱美是普天下女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农村女人也不例外,哪个女人不爱美啊?其实对于女人而言,喜欢“吊妖”可能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是像柳婆这样前卫的农村女人还不多见罢了。   在胡村,说柳婆婆引领村里时尚一点也不过分,尽管有人在背地里贬损她,但女人们又都在暗中模仿她,最明显的变化是:村里女人们的穿着打扮一天天变得鲜亮起来了,有人做过简单统计:现在村里出门前描眉打口红的女人已有10%以上,还有不少妇女也像柳婆一样打扮的漂漂亮亮,不定期地到男人打工地方探亲了。   从柳婆的“吊妖”上可以看出:爱美并不只是城市女性的专利,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妇女也开始像城市女性那样学会追求美丽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栀子花香(1) 今夏我发现,街上卖栀子花的农妇比往年多了起来。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全城随处可见卖花农妇。我上前和几个卖花农妇攀谈,她们竟然都是钟寺村人。卖花农妇告诉我,在她们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栀子花,卖栀子花,每天清晨,搭乘早班车进城卖花的农妇就有几十人。   在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里,我慕名去探访这个村。   山道弯弯,我沿着一条蜿蜒的通村公路向山里走去,随风便飘来一阵阵扑鼻的花香,只见路边、山坡边、田埂上、堰堤上,农户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栀子花。那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镶嵌在碧玉般翠绿的树叶中,如繁星万点,银光闪闪,绿叶白花,甚是清新可爱。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栀子花,那清郁的香气,沁人肺腑,令人陶醉。还有那数不清的红蜻蜓在栀子花丛中翩翩飞舞,更是景象迷人。我仿佛进入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园!   行至山坡边,见一身材微胖、眉清目善的中年农妇正在山坡上摘花,便上前去与她搭讪。农妇告诉我,她叫包德秀,刚从街上卖花回来,现在采摘的栀子花,是准备下午进城去卖的。   她说:村里姑娘媳妇婆婆都爱栀子花,头发上卡的,辫子上扎的,胸前挂的,衣领上吊的都是栀子花,晚上睡觉,枕头旁边也都放着栀子花。这里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宜栽栀子花,所以家家户户都栽种,每到花季,满山遍野枝子花开,就连几里路外的行人都能闻到栀子花香。   包德秀热情邀我上她家去做客。   她的家坐落在半山腰,粉刷一新的三间平房被遮掩在树木花草中,屋后满山是直耸云天的松柏树,高大的柿子树,树冠蓬荫的樱桃树,门前也栽满了柿子树、桑葚树、樱桃树、石榴树和桃树,四周环绕的是栀子花树和美人蕉,密密匝匝的树和花构筑成一座绿红黄白的天然农家小院。   包德秀堂屋里堆放着像小山似的栀子花,我俩边扎捆边聊天。   她今年48岁,家有6口人,丈夫、女儿都在外打工,儿子和新过门的媳妇在开出租车,家里的7亩地全是她一个人操持,今年地里种的有稻谷、黄豆、芝麻、玉米和生姜,还养了一头母猪,6头商品猪。她每天都是起五更睡半夜,耕田打耙、栽秧割麦都是她一人做。她的老公在南京打工,一年的打工收入一万多元,而她在家里去年卖栀子花、卖樱桃、卖生姜、卖猪,加上田里的收入少说也有一万多元。   包德秀说:栀子花很贱,清明节前剪枝插在地上,再贫瘠的土地只要有点墒就能成活,又不占地,堰塘边、田埂上、山坡边、门前屋后都可以栽种,而且只要插活了,就可开花几十年,不需肥料,不需管理,是无本生意,比种田还划算,唯一的就是卖花辛苦,一到卖花季节,摘花、扎花又要进城去卖花,她几乎睡不成觉,每天都是清早4点多钟起床,搭乘早班公共汽车进城卖花,卖完后再赶回来采摘、扎把,下午再进城去卖一趟,直到晚上10点多钟才能回来。卖花虽然辛苦,但一季下来,至少能收入一千多元。原来村里种花卖花的只有几家,现在发展到家家户户。因为种粮不值钱,湾里妇女除了种花卖外,还喜爱栽种些时鲜小水果,在她们村里,妇女们是春卖樱桃,夏卖栀子花,秋卖柿子,冬卖生姜,一年四季都有花果卖,大家都比着干,看哪个赚得钱多。现在村里庭院经济大大超过了农田经济,而且卖栀子花的妇女是从来不打麻将的,你想凑一桌打麻将的妇女一年也凑不齐。   告别德秀,我继续前行。一路行来,我走在树林荫蓊之间,耳听山涧流水涓涓而下,发出细小的叮咚之声,我正要寻索它的来源时,峰回路转,拐近山坳里方发觉,一座农舍遮掩在绿树花丛之中。   在农舍前的堰堤上,一大片栀子花竞相开放。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瘦弱的农妇正在栀子花丛中摘花,身旁不远处放着满满的几大萝筐栀子花。   盼盼老远就亲热地喊了一声“婶婶”,采花农妇停下手中的活,拎着篓子钻出花丛。盼盼告诉我:她就是村里第一个种栀子花、栽花面积最多的###金老人的儿媳妇,叫肖诗英。   肖诗英指着山冲里堰堤上和山坡边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栀子花向我介绍:“这些都是老公公生前栽种的。老公公去世后,都传给我了。栀子花也有大年小年,每年花季,我累得瘦脱了形,人就像死了一道样,可是眼睛一睁,满眼是花,到处是树,空气都带香味,晚上一阵阵凉风吹来,那香味常把我从梦中吹醒,又不觉得累了。我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女儿女婿都在城里做生意,也在城里买了房子,老伴常年在那里帮忙,女儿劝我不要卖花了,多次接我去城里住,但我舍不得离开老屋,舍不得丢弃这片栀子花,每到花季我都要回来,家里的责任田也没丢。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绿色的,春有樱桃,夏有栀子花,秋有柿子,一年四季满山遍野都是花果,空气又新鲜,城里哪去找这好的环境?”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栀子花香(2) 走过一道又一道山,当我站在钟寺村与邻村交界的一座分水岭上时,放眼望去,山这边,苍松翠柏,鲜花盛开,果木参天,遮天蔽日,不远处田野中,一棵直径几人合抱的大柿子树,树冠蓬荫半亩地,湾里长者谁也说不清它的树龄,相传有几百年树龄。而山那边呢,树木都被砍光了,到处是裸露的石头,只有那一簇簇低矮的荆棘棵子零散地爬在山坡上,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它的荒凉。   同一座山两重天,我感叹不已:人既能创造环境,也能毁掉环境呀!   从栀子花村采访归来,夜幕降临,街上的霓虹灯五彩缤纷,在十字街头的肯德基快餐店门前,我与几个卖花农妇聊天。   头发花白的马继英是村里最早卖栀子花的妇女,她一边卖花一边与我聊天:她从小就爱栀子花,嫁到这个村的时候,家里很穷,5个孩子,就她和丈夫两人挣工分,刚开始在自留地的菜园里、在门前栽栀子花,那时候兴割资本主义尾巴,大队干部说她是资产阶级思想,要她拔掉,她顶不住就拔掉了一些,湾里年长的人就给她拨窍门,叫她只砍不拔,说根留着来年还可再发芽。后来政策开放了,她就放心地种栀子花了。刚开始她也是只种花不卖花,后来发现城里人都喜欢栀子花,就拎花到城里卖,再后来规模大了,儿子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一到卖花季节,丈夫和儿子在家里摘花、扎捆,她就在城里卖。在城内读书的两个小孙女,也喜欢跟着她卖花。城里人对小孩卖花特殊关照,卖花从来没人还价,小孙女从小就知道赚钱的艰辛,还学习了做生意的本领。她家卖栀子花一季收入3000多元,村里人看到她家卖花赚钱了,家家户户都跟着种。   年轻媳妇张荣说:“我刚开始上街卖花还有点不好意思,总觉得很下贱,后来,脸面抹开了。可城里有的人还是把我们当过去的卖花女看待,以为我们是卖小钱的。有人说,你们卖栀子花能卖多少钱呀?也有人可怜我们,扔下一元钱就走,其实,我们已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卖花女了,他们不晓得,我一天至少能卖三五十元,多的可卖到一百多元,一个花季下来,要是卖得好,抵田里一年的收入呢!我们农村女人是很容易知足的,白天累一天,晚上回家数着一堆一元、五角、一角的零票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如果不卖花,一到晚上,还不都猫在家里睡觉?可现在,每天晚上,我在城里卖花,瞅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买花人交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看到满城的栀子花香心里蛮舒服,我卖花既开阔了眼界,又赚了钱,还卖出了好心情,你说说看,哪划算些呢?”   告别卖栀子花的农妇,我浮想联翩:   我喜欢栀子花。它虽没有名花的高贵艳丽,但它生长在百姓家,一尘不染,洁白无暇,朴实无华,它是平民的花。   我更喜欢卖栀子花的农妇。她们就如同那一朵朵洁白无暇的栀子花,在贫瘠的土地上默默无闻,既不张扬,也不显山露水,但只要给一点阳光,就生根发芽开花,把美丽和清香送万家。   爱花是女人的天性,正是这些卖栀子花的农妇们将普通的栀子花变成了商品,让栀子花既具有市场价值,还有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   环境说到底就是“人境”,反观人类自身,自然界这个大地母亲,已被急功近利的人们砍伐得遍体鳞伤,在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卖栀子花农妇们的种花和卖花行为,不是显得更为可贵吗?   从卖花农妇淳朴而知足的笑脸上,我解读出:虽然她们目前还不是很富裕,但她们快乐地生活着,她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生的环境,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和谐世界。   我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会返朴归真,会向往栀子花村这种鸟语花香的诗意般的栖居生活……。    飘逝的农村女红 在农村文化中最具女性特色的当属“女红”。   过去的农村,几乎是家家纺线织布、户户做鞋做衣,妇女即便是下地干活,手上也总带着鞋底、袜垫,只要中途休息或歇工,她们分秒必争,纳鞋底,针线在她们手上绕飞。每天夜晚,女人们都是在煤油灯或豆油灯下纺线,纺车叽叽呀呀,直到深夜。一到腊月间,家里大人娃子都要添新衣新鞋,女人更是忙得睡不成觉,有的甚至熬通宵。   从前,民间有句俗语:“要看家中妻,就看丈夫衣。”在农村人的眼里,女红是女人一生的看家本领,也是衡量女人是否能干、贤惠的重要标准。女孩子长大了,若不善缝补织绣,就有嫁不出去的可能。每到农历六月间,说了婆家但还未过门的农村姑娘,婆家都要接姑娘到婆家去过六月。这时,婆家就会扯几尺灯芯绒的鞋面布和白布,姑娘要在婆家裱一门板或两门板做鞋底的布壳子,然后带回去做成鞋子或鞋垫。姑娘送嫁妆时也都要把自己亲手做的拿手作品带过来给男方家的亲戚邻居们欣赏,手工特别巧的,还没过门,几双绣花鞋垫,就已被婆家人刮目相看了!女红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女红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行走在农村,几乎看不到做女红的妇女,纺线织布的没有了,自己做衣服的也没有了。老纺车、老织布机有的被当作柴禾烧了,幸存下来的也放到屋顶的顶棚上,或被城里人收购去做古董了;妇女纳鞋底的没有了,妇女用的针线篓、绕线板、绣花绷架、铜顶针等也几乎看不到甚至被抛弃了,只能偶尔看到一些绣鞋垫和做布面塑料底拖鞋的妇女。即使在农村,现在手工纳的布底鞋和绣花鞋已成为农村的稀罕物和奢侈品了,有的农村姑娘出嫁,也以母亲能陪嫁布底鞋、绣花鞋垫为时尚呢。   我问农妇为何不做女红了,她们告之:一是算经济帐划不来,市场上便宜的鞋几块钱一双,又结实又耐用,而自己做一双布底鞋至少要3天时间,自己做衣服费工又不好看,还是买现成的划算,农闲时有的妇女宁愿天天在家打牌,也不愿做女红。二是有人认为,女红已经落伍了,谁再提起那孟姜女寒夜为夫缝棉衣,就土得掉渣。过去曾经是身价百倍的女红,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慢慢地只剩下一抹淡淡的影子,不受注意地被极少数的农妇所留存下来。   我寻访了两个目前还没放弃做女红的农妇:   一个是43岁的农妇翠英,我去她家时她掀开床铺,将她精心做的女红搬出来我看,她告诉我:她的儿子已21岁,女儿18岁,儿女和丈夫都在外面打工,她一人留守在家。情感上很孤单、很寂寞,特别是冬天的农闲时间长,不知道怎么打发日子。原先,她也是和其他妇女一样成天打麻将,时间长了,打麻将也打腻了,觉得实在没什么意思,就想起了做女红。当年她出嫁时,妈妈给她陪嫁了22双布底鞋,60双鞋垫。这些都是她当姑娘时和妈妈一起做的,到如今儿女都长大快成家了她还没穿完,只要穿上这些鞋子和鞋垫她就想起了妈妈。她想到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能够给一双儿女送点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于是,她准备给她那还未结婚的儿子和儿媳妇、女儿和女婿每人各绣30双鞋垫,做10双布底鞋。从去年冬天她就开始做,一个冬天就做了40多双鞋垫,她是越做越有劲,也越绣越高兴。她说:“我要把自己对儿女的情谊全部绣进鞋垫,让儿女终身带在身边。”   另一个是40岁的爱兰。她人长得漂亮,会唱歌,还会做一手漂亮的女工活。我去她家时,她抱出一大堆自己做的鞋垫、布底鞋、拖鞋给我看,还非要我挑选几双做纪念。爱兰告诉我:她娘家兄弟姐妹7人,家里常常穷得揭不开锅,她上初中三年级那年,家里实在交不起元的学费,她只好辍学回家种地。那时农村不兴自己找婆家,18岁那年,同湾有一户家境比她家好,因她妈经常找这户人家借债度日,这家的婆婆就上门为儿子提亲,她妈碍着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只好答应这门亲事。她的婚姻完全是媒妁之言,老公老实本分,文化比她低,人才也远跟不上她,心眼还特小,总是担心怕她跑了,一家人都盯着她管着她。有一次,她随娘家几个嫂子一起到村麻将馆去玩,小心眼的老公知道后,赶去当众用拳头将她打得鼻青脸肿 。前不久,她到村里参加妇女动员大会,婆婆不准她去,说你又不是县长,去开什么会?她未听婆婆的话,坚持去开会了,为这事,婆婆几天不和她说话。幸亏她打小就从母亲那里学到一手好女红活,也爱唱歌,心里不舒坦时就一边唱歌一边做女红解解闷气。   从翠英和爱兰的身上可以看出:女红是具有女性色彩的民间艺术文化,至今仍具有文化传承、亲情传递、陶冶性情的作用。   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农村妇女逐渐远离了女红?   女红“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劳动社会化解放了农村女性,女人不会缝纫不要紧,因为已没人穿打补丁的衣服;不会织毛衣也不要紧,因为有羊毛衫;不会缝被子更不要紧,因为有被套。现在农村人穿用的各类物品市场上应有尽有,且物美价廉。可是,人们在轻松的同时,人情味渐渐少了,人们也体会不到那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浓浓亲情了。   女红“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女红的人工价值含量很难体现出来,市场没打开,也缺乏包装和市场培育,没有市场价值就很难激励妇女做女红。只有让女红成为旅游产品、艺术品,并具有市场价值,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并能成为农村妇女的一个致富门道,女红才能一代代延续下去。   农村女红的飘逝,的确令人很遗憾。聊以庆幸的是,在农村,还有那么少数一些妇女,舍弃不下女红情怀,她们仍在自己动手做鞋子、绣鞋垫,只不过是丝线变成了毛线,辛劳变成了娱乐,生活必需品变成了一种自我消遣、传递亲情的艺术品。   如果有更多热心女红的人来总结、提升中国的民间女红艺术,如果能像抢救京剧那样抢救女红,办抢救性的女红培训班,如果有人能按公司化经营方式来包装、培育女红市场,女红的现代回归就不是梦了。   我想说的是: “女红”可以让女人回归做女人,留住了女红,便留住了美丽。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厕所革命 长期在农村调查,很多时候都是吃住在农家,吃住我很快就习惯了,因为大多数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条件也大为改观,但在农村,最让我不习惯的是上厕所,和我一起下乡的助手都是城里姑娘,提起上厕所就害怕。   农村的厕所大都在野外,有的是用土坯或山上的碎石块垒砌的四面围墙式、有顶或无顶、只有一平方米多的建筑物。最简陋的厕所用玉米秆、芦席、破塑料等做围墙,屏蔽起来就只能将就着使用。农村厕所大都很低矮,有的甚至只能把屁股塞进去,头都抬不起来,很多厕所建得还不如牛栏。高档一点的砖混结构厕所,大多是多坑位的公共厕所,坑位之间有1米上下的隔档,用以遮挡人的隐私部位。每个坑位的长方形便坑下面,是深2米以上的粪坑,为的是可以积存更多的排泄物。   与农家厕所打交道久之,深感如厕有诸多不便:夏天高温炎热,蛆爬满地叫人无法下脚,夜晚如厕蚊虫叮咬的满屁股都是疙瘩。有时上厕刚下蹲,苍蝇便向臀部群起而攻之,挥之不去,甚觉苦恼。冬天则寒风刺骨,屁股冻得冰凉。遇上风雨天,厕水四溢,如厕更是胆战心惊,稍不小心说不定就会滑进粪坑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如逢厕中无浮渣物泛起时,拉出的粪块坠入粪水中,其反冲力将粪水溅得屁股尽染,则更令人狼狈不堪。   农村厕所大都没有门,里面外面的人能相互看见,看见了还可以打招呼甚至是聊天。有的厕所分男女,中间有一矮隔墙,有的厕所则就一个坑,男女都用一个厕所。人们在如厕时,必须先在厕所外面咳嗽一声,里面若是也回应一声咳嗽,证明有人占用,您就稍等片刻吧。也有粗心大意之人忘了咳嗽就擅自闯进厕所的,可农村人对此习以为常,无论男女都从容如厕,面无赧色。因为农民认为,男女在厕所相遇时,越是落落大方,便越是正经人。若是神色不定,东张西望,便会被当作流氓而嗤之以鼻。   一次我在厕所里大解,就有一位男子大大方方地进入,我顿时臊得脸通红,赶紧拉紧衣服遮挡,好不尴尬!可那男人却不以为然,大方退出。   还有与厕所相伴生的是乱倒垃圾问题。农村很少有定点集中倒垃圾的地方,各家各户随手乱倒,一到下雨天,粪便、垃圾、泥水四处横流。而到夏天,则粪便垃圾鸡刨狗抓、蚊蝇蛆虫滋生,那气味别就提有多难闻了。   传统落后的农村厕所,既有碍观瞻,也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和农民的身体健康。   考察农村厕所的变迁:   历史上,农村妇女是不上外面茅厕的,只能在自己卧房内有盖的粪桶行事。粪桶在我的家乡叫“围子”,也有的叫“围桶”。因而农村娶亲,新娘的嫁妆中“围子”是必不可缺的,有钱人家嫁女,“围子”不仅做得很精致,刷上红油漆,还做一漂亮的“围子柜”,把围子置放柜中,平时锁上,待用时再打开。妇女早起第一件大事便是倒粪桶、涮洗粪桶。家中下辈妇女若不为上辈妇女倒粪桶会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   沿袭几千年的农村厕所,它的功能主要是专供男人排泄粪尿,供女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的人事助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