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靠什么 韩和元》 简介

  传统经济与“双创”之间发展更离不开协调,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共享,让全体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否则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作者:莫开伟
  莫开伟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10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作第三次经济公开课时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靠‘双引擎’,一方面,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1月9日《上海证券报》)。
  李总理提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双引擎”,是从中国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科学论断。笔者之所以这么评价李总理讲话,并非曲意奉承,而是这个论断本身蕴藏着极其深刻的经济哲理及发展思路:首先,“双引擎”是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论述的更高概括和总结,有利于指导我国经济实践活动,并指明经济发展方向。过去我们习惯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使经济过于依赖投资拉动,导致大量低效重复投资建设,形成了投资“依赖症”,虽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却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不仅不可持续,且也难让民众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影响民众幸福指数提高。
  基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李总理提出改造传统经济引擎,就是要对原有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脱胎换骨”地改进,摒弃其中粗放增长行为,走内涵式经济发展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投资、消费与出口之间良好互补关系形成,最终实现中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其次,“双引擎”包含了经济发展与创新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处理好巩固经济基础与拓展经济新路径的关系,推动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及走集约化增长之路。
  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大都是靠高投入形成的资源推动型增长,缺乏创新,缺乏过硬国际竞争品牌,致使我国传统经济产业升级不够,产品换代缓慢,也使我国始终处于产品初加工的世界“超级工厂”地位,使整个产业链处于低循环状态。
  因而,只有在搞好传统基础产业改造升级基础上,推动“双创”,激发全民创新热潮,才能拼发出更大经济竞争活力,形成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品牌,中国经济才能提质增效,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真正转变。
  再次,“双引擎”缺一不可,只有共同发展,才能掌握好经济发展平衡力,不致经济发展短腿,有利推动经济全面有序前进。传统经济引擎指我国重大经济基础设施投入,只有继续改造升级传统引擎,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才能为打造“双创”经济新引擎奠定坚实基石,否则“新引擎”就无法形成并发挥作用;而“双创”又带动就业增长,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反过来推动传统经济引擎不断改造更新和拉动其投入持续增长,如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廊、中西部农村水电等方面形成更大需求,为经济发展腾挪出更大空间。
  显然,二者在未来经济增长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级政府只有学会“弹钢琴”,平均用力,掌握好传统经济与经济创新之间的协调性,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少走弯路,防止两个极端、顾此失彼致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现象发生。最后,“双引擎”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只有处理好内在关系,经济发展才是有效的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字发展理念。而“双引擎”融合了“十字”发展理念的全部内容,因为传统经济改造升级需要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绿色和开放,只有在经济中坚持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只有坚持绿色环保,经济才有可持续性;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经济注入新活力。而且传统经济与“双创”之间发展更离不开协调,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良性循环;而经济发展最大、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共享,让全体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否则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文章来源: 中国网责任编辑: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75d60f40ef4364-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展望“十三五”系列之三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有哪些?
&&&&来源:&&&&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经济社会新一个五年的发展蓝图开始描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最后决胜阶段。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同时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可以说,“十三五”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的关键五年,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时期。回顾“十二五”,转方式、调结构成就显著,展望“十三五”,转方式、调结构更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保障。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并逐步完成结构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11连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步展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更是成为新的发展热点;服务业异军突起,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到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已占据半壁江山。
着眼“十三五”,要从解决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全会提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为此,要充分发挥“双创”的作用,注重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消费激活内需新引擎 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如何转换动力、形成合力,是国民经济顺利换挡、提质增效的关键。“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4年,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2%,需求结构上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同时,投资、出口渐趋稳定。“一带一路”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不断出台和细化,国家投资不断向经济投资缺口腹地侧重;对外投资成果显著,2011年~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466亿美元。
“十三五”时期,要在进一步发挥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完成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有效投资的潜力,改进和提升传统行业,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双引擎”。同时,按照全会要求,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进一步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展迅速,特别是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我国启动了2个省和62个城市(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进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今年,国家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在农民工融入城镇、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收效颇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24个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3大城市群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中西部城市群也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城镇化布局正在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基础上,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环境、资源、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和协同发力,同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等发展战略也进入逐步落实阶段,政策效果亟待显现。此次全会也将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全会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未来的五年,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立足“十三五”,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智慧、挖掘潜力,将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责编:刘然、杨曦)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股票/基金&
中国动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第1页: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在民间
第2页: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3页:医改:不仅是民生更是增长动力
  治大国若烹小鲜―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教授谈2010年宏观经济与未来
  中国经济:请您从研究的领域,对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做一个总结。
  刘伟:我的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转轨(即体制改革)两大方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谈对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的认识。从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来说,2010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份。我说它很有意思,至少它有三个特点是比较有价值的、标志性的:第一,它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时间。第二,它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发展目标期。第三,十年的时间,往往意味的是中国一个经济长波,2010年处于周期的拐点上。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低于9%,如果今年的人口增长率不超过千分之五,就前几年的平均水平,那“十一五”规划整个这五年下来,中国GDP的年增速水平平均大概能达到10.1%,就超过两位数了,当然这中间有波动,有金融危机。这比预定的目标――7.5%,实际上高出了2.6个百分点。而人均GDP增长速度将能达到9.8%,而“十一五”规划预期值是6.6%,实际比原来高了3.2的百分点。所以,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0年的经济增长全面明显超出预期,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增长,全面超出了原来预期性指标。
  关于中国经济的十年发展规划,我们当时经济目标提出来,是到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90年代翻一番。邓小平提出来的三步走发展计划,实现初步小康。按照当时第三步的规划,进入新世纪,到中期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现在,在新世纪,我们实际上是把第三步给阶段化。第三步我们提成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第一个十年,按不变价格计算,GDP要比2000年翻一番。这个阶段,我们说2010年是一个十年规划的起点,就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所以它是新世纪的第一步,当时就翻一番。由于我们这十年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经历了一个2003年到2007年,危机之前的高速增长,2003年到2007年这五年增长全在两位数以上。这个波动性这么少,速度这么高的情况,二次大战之后只出现过四次,一次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次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还有一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1992年到1996年的中国,再一次就是年的中国。但是1992年到1996年那一次通货膨胀率高,当时特别1994年、1995年通货膨胀率非常高,1994年达到24.1%,通货膨胀率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质性的增长水平,而2003年到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是比较低的。
  在这十年中,尤其中间有五年这样的一个增长。所以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整个下来我们这十年速度非常快。原来计划2010年实现比公元2000年翻一番,实际上2007年就实现了,提前了三年,这为第二步的目标就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了。接下来,在第二个十年,我们提出来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话,GDP的水平要比2000年那个水平翻两番,就比现在再翻一番。原来你2010年翻一番,然后到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那比2000年等于是翻两番就增长4倍。现在,第一翻我提前了三年,就2007年中国就实现了。那么年这三年就等于干了第二个十年的工作了,所以按照这个情况,如果时间表不变,今后十年中国总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一年只要达到5%左右,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了。人均GDP增长水平只要达到6%左右,就能实现翻两番。
  所以,这个十年不仅实现了预定的目标,而且给第二个十年的目标,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它挤出三年时间来。事实上就有一个可能,中国“十二五”计划期间到2015年,有可能把2020年的目标完成。“十一五”规划这个建议里开始就说了一句,就是“十二五”计划期间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所谓“关键时期”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说它完成了基本目标,也就取得决定性的成功。那么从这个国际水平来看,开始我们2000年算初步小康,翻一番,实际上我们现在严格地讲是达到什么?达到当代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今年中国的GDP预计能达到39万亿元人民币。39万亿元人民币的话,按照汇率法折成美元应该是5万多亿吧,人均达到4000多美元。当时我们讲中等收入实际翻一番是这个水平。2009年全球人均GDP是8700多美元,其实我们再到2020年就能达到全球的平均水平,这个在发展中国家里就属于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把它叫做全面小康。这个全面小康的背后还有一个结构解读,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叫做基本实现工业化。就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也就是世界的平均水平。
  新世纪第三个十年到2030年,按普通价格计算,我们GDP的水平比2000年人均总量是增长10倍,就是比2020年再翻一番,还多一点。按当代国际标准,中国就属于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就是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进入准发达国家了,在这个拐点之后,就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了。2030年的经济结构可以用“五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来概括。其中,工业化最快到2020年就基本实现。2030年再往后就是第四步到2050年,就是20年,我们从一个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过渡到一个中等收入的发达国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到2020年,中国将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为什么我们讲“十二五”规划期间不仅是国民经济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同时是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基本上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市场化体系基本上构建完了。
  从中国经济周期来看,十年是一个中国经济周期的一个转换的时间长度,中国经济周期一般波动是五年一个周期,就是热闹它热闹五年,冷它冷五年。所以你从这个热闹再到冷再回来,大概十年。有一个现象的观察是,中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基本上逢二就开始火,逢八就开始冷。像1978年那时候濒临国民经济崩溃,1988年通货膨胀加剧,连着三年国民经济调整,1989年、1990年、1991年极其困难;然后再过十年,1998年三年通缩,年、2001年,一直到2002年物价上涨率都在2%以上;再过十年,2008年金融危机一冲击,中国连续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2008年一直到2009年的第一季度,实际上是跌到了低谷,经济增长率才6.2%,2007年我们是13%,2008年第一季度是10.6%,第二季度是10.2%,第三季度是9%,第四季度是6.8%。转年第一季度是6.2%,连续15个月往下掉。中国经济逢二就开始热闹,1982年,中国经济开始火,1983年、1984年,特别1984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很厉害的。然后是1992年到1994年,以及2002年到2007年的高速增长。
  另外这十年显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十年。中国这十年,包括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市场化。其实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拐点上,就是今后中国的体制改革有两个大的拐点。一个拐点是什么?就是市场化的重点从构建商品市场转向构建要素市场,现在很多中国的问题体制解决不了,都是因为什么?都是因为要素市场不发达,包括资本市场,现在融资难问题出现了等等,其实是资本市场欠发达。再一个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土地财政等等,实际上是土地市场要发育起来,而土地要素没有市场化,所以这些问题就很难用行政摆平。而劳动纠纷多,农民工受到制度歧视等等,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性和公正性有问题。产权纠纷、知识产权等问题,表明专利市场没有发育起来。所以,像劳动、土地、资本、专利等等,包括企业产权这些都是要素。现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失灵得不到微观基础的支撑,是因为这个微观基础上的要素市场欠发达。所以现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改革,基本上把商品市场化完成了,后面是要进一步所谓攻坚,解决要素市场化的问题了,这是一个转折。
  再有一个体制改革变化的转折就是改革的难点,它从构建市场的规模、扩大市场作用、用市场替代计划、扩大市场数量方面,转向了改善市场的质量,就是完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的公正性,今后的反垄断、解决无序竞争问题,可能越来越成为中国市场化的一些重要的内容。
  总之,为2010年中国经济运行作一个总结,它就是,在经济发展方面,2010年是中国的一个发展段落的结束之年。在体制方面,2010年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中国经济:2010年经济发展令人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刘伟:2010感触最深的经济发展,就是保增长没问题,全面超出,无论是十年的目标,还是“十一五”的目标;但是,调结构有问题,这个结构的矛盾越来越凸现了,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讲内需外需结构失衡,内需中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这严重影响到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它不仅影响公平的目标,同时影响效率目标了。在产业结构当中,工业化水平明显地高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就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然后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当中以城市化率作为代表的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是一系列的结构问题。这些结构问题不仅影响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回过头来它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中国内需不足,表面看起来是内需不足,其实本质上是结构问题,是供给问题。为什么有这一些的结构矛盾?核心是什么呢?效率低,才有了这些结构矛盾。为什么过于依赖外需,是因为内需不足。为什么内需不足,是因为没有投资机会。为什么没有投资机会,是因为创新率低。创新率低就麻烦了,技术创新率低没有新产品开发,有钱不知道投什么,投资就导致了重复建设。
  同时,制度创新力低,中国企业即使有了需求,也达不到有效需求,民营中小企业解决不了市场抵押担保,解决不了融资市场运行的公平性。它即使有投资需求,社会也不承认。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即使有资金但技术创新水平低,新产品开发和新投资领域发展迟缓,难以形成有效投资。中国没有超越供给创造需求的时代。中国工业化没有完成,城市化没有完成,中国需要发展与创新的空间大极了。
  中国经济:2010年,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表现如何?
  刘伟:现在投资需求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24.4%,这个数字不低了。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强劲,超过30%。2010年又增长了24%以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平均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率大概在13.5%左右。从2003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最低的年份增长率没有低于24%。我估计2010年可能在25%左右。投资需求差不多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4到5个百分点,表现还是很强劲的。
  2010年,中国强调扩大内需,主要强调扩大消费需求。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下来增长不到15%。2010年前三季度公布出来的数据是18%以上,而第四季度的数据不会往下掉,2010年全年下来我们估计应该在18%左右,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大概3到4个百分点。
  2010年,出口需求反弹是比较猛的,在2009年负的17%左右的情况下,今年肯定要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但是这个高的增长它对经济拉动的真实增长要有一个折扣。如果2010年出口能达到正的增长20%左右,那它就有可能拉动两个百分点。如果说是考虑到2009年基数比较低,它的真实拉动作用绝对量会有所折扣的话,那我想一个百分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说今年的三驾马车拉动增长率是百分之8到10之间。
  所以,我为什么说假定中国经济今年达到9%的增长率,就是我们预计三驾马车作用下来是在百分之8到10之间。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0%的增长率一点儿不出于意外,是在我们政策预期的目标里的。2010年,三驾马车表现还是可以的,投资强劲,消费稳中有升,出口明显回升。
  中国经济:请问,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是什么?
  刘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最为严峻,就从发展本身来说,我觉得还是一系列的结构矛盾的解决,是主要的目标,或者主要的任务。这个结构问题首先是内需和外需失衡,而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破坏太大。
  其次,在内需方面,内需中确实过于依赖投资了。我们也知道,世界一般的经济增长如果10个百分点的话,7个百分点是靠消费需求增长的,3个百分点是靠投资拉动的,一般是三七开,我们是倒三七。就是我们七个百分点是靠投资,三个点大概是靠消费。而投资其实到一定程度它排斥消费,同一笔钱用于投资不能用于消费,但你只要资源是有限的话,你投资到了一定的增长点它对消费就是个排挤了。我们算过这个帐,就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如果是在23.5%以下,投资需求每增加1%,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大概放慢接近0.6个百分点左右。而超过23.5%之后,你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还增加,它每增加1%,消费需求的增速大概就下降了0.9%,就差不多一对一了。到了30%以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还在增加的话,每增加1%,这个消费需求就不是增速放慢了,是绝对负增长。2010年,中国扩大投资的增速和由此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增速的放慢,基本上是抵消掉的。这个就要高度注意。
  第三,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它会在影响公平的同时影响效率。进入新世纪以来2003年以后,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是超过0.45的,逼近0.5了,它同时损坏了效率,就是它会使有效需求不足。现在,居民收入增长最慢,从1998年到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
  第四个结构矛盾就是产业结构当中的,现代服务业落后。2005年现代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当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40.8%,不到41%。我们一年增长0.6个百分点的话,实际上就是五年提高3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就是今年应该达到43.8%的样子,就接近44%,现在很勉强就这个指标,是非常勉强的。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任务极为严峻。
  最后是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2009年城市化率是46.6%,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是全球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同时,中国的城市化里面还是有些泡沫的,因为我们含了一亿多进城民工,农民工没有市民化,而只是随着进了城市。我们算过一个经济上的帐,3.3个农民收入相当于一个市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4.5个农民的购买力、消费力相当于一个市民。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按47.4%算,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动力长期主要依靠于40%多一点的人口,这是个扭曲,也是难点。
  因此,“十二五”中,我们要通过关键创新能力解决结构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要创新分配制度、财税制度等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同时,要克服内需不足,除了直接刺激需求的短期宏观管理政策之外,实际上要深入到中长期的供给管理,真正要活跃提高供给能力,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就是创新问题,这个恐怕是“十二五”规划的难题所在。
  在经济区域政策方面,“十二五”期间准备进一步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到了关键时刻了,然后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然后现在开始实施中原崛起,就是中部崛起。中国经济从到由局部地区的带动为主进入到全面地推进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区域战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把很多的地区优势和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像长吉图、环渤海、天津滨海新区、北京中关村、山东黄三角生态经济圈国家战略。
  问题在于,中国不愁增长速度,愁的是我们是以什么代价获得。这就回到了一个发展方式上,发展方式的转变核心是什么?是我们的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转移到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效率的提高,就是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其实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主要就这两块。所以,“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主题。
  中国经济: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已经定调,一个是积极,一个是稳健,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伟:货币政策,我们讲现在是稳健的,实际上回到从紧的货币政策上去。因为对稳健那个词我们并不陌生,2003年到2007年我们当时采取了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叫做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解读是什么呢?从2003年的7月开始,其中信贷开始上调法定存款金率0.5个百分点。到2008年的上半年,已经调到了17.5%,17.5%就是什么?比1994年都高,1994年通货膨胀24.1%,紧缩银根是一个很坚定的目标政策导向的时候,这个数值是13%。同时,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方面,我们到2008年上半年达到了,一年期基准利率达到了7.47%,贷款基准利率7.47%。因此,我们解读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持续紧缩的,并且它是属于渐进式的紧缩,它不是一下提很大,它一点点地紧缩,但它持续不断地这么去调,这就是稳健的。就是说它是在紧缩,但是它是逐渐地在紧缩,每一步上调的利率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它是一个坚定的方向。重回稳健的货币政策,相信货币政策是在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紧缩的时期,我赞同这个政策的主张。
  为什么呢?中国从2008年下半年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措施出去了很多钱。08年下半年新增贷款大概4.9万亿,09年大概是9.6万亿,2010年的1到6月份出去了大概是4.6万亿,再加上4万亿的财政投资。这些钱出去以后,它在中国一般通常是半年以上到两年左右开始表现为通胀,这些钱如果是进入实体经济,它最后在一系列的传递之后,大概08年年底出去的钱,最迟到今年年底才要表现通胀压力。09年出去的这些钱,它大概到明年会表现通胀压力。今年上半年的钱到2012年的上半年,将会释放出来了。从这个角度看,至少在未来一两年里中国要做好应对通货膨胀的长期准备。这个压力是长期的。但是有这个长期压力,我们别担心也别怕,第一,通货膨胀现在来临这个长期压力,是在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内的;第二,只要这种通胀压力同时伴随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就不怕,因为增长速度高的话就意味着失业率不高。所以通胀率高一点,压力不太大,就说明社会承受力强。现在我们倒是最可怕的是什么?这些钱它没进实体,它只留在虚体经济当中。在虚体经济当中怎么办呢?这些钱开始炒,然后金融符号化,今天绿豆、明天大蒜,后天石头,它在流通领域,要么它在股市上,要么在楼盘上。货币政策开始进入稳健的紧缩,把流动性上收,但是力度不要太大,为什么呢?一个要上收,因为流动性进入太多,但是力度不要太大。危机没有过去,紧缩得太大了,可能严重影响增长,那失业可能就比较高了。所以兼顾到这两个,这个货币调整政策我觉得是对的,而且我2009年下半年就主张货币开始收。如果2009年下半年就开始收的话,今年就不用这么密集地出招。
  就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言,它意味着方向不变,财政支出的增大和财政收入的减税方向应该是不变的,但是力度可能会大幅度地减弱。为什么呢?从财政支出政策来说实际上我们已经到了红线了,财政赤字亿,财政赤字的红线是不能超过GDP的3%,2009年GDP是不到34万亿,3%是一万亿左右,2009年的财政赤字是按9500亿安排的。所以,你说更加积极,是积极不到哪儿去,这是财政赤字到了红线了。在债务方面,中国还比较安全,但你要知道我们债务安全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债比例不大。但要把地方债算进去就麻烦了,可能最后促成政府的财政风险。
  一个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尽量不要双紧或者双松,需要采取一种松紧搭配的方式。因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如果双紧和双松,不是在危机特别严重,或者失衡特别严重的时候,你两个手段同时紧,或者同时松,可能就因为宏观调控的引入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经济的大起大落的波动。
04/19 07:2504/16 09:3604/15 10:3704/15 10:3704/11 08:1304/07 02:5904/04 00:4104/02 16:2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