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

1,768被浏览308,573分享邀请回答2478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现代西方经济学为什么废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_经济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5,915贴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为什么废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西方不是傻瓜,他们早就发现的劳动价值论有问题,不敢再用,转向效用价值论。这个效用价值论虽然鼓吹效用就是价值,计算消费者剩余,却没有任何人在实践中使用,等于一个装饰的花瓶。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判断价值根本没用,直接依赖供求曲线推导价格,挂个均衡价格的玄学概念作为价值,瓦尔拉斯推导一般均衡价格失败再也不敢问津,嘴上念念均衡,实际只看统计图表。有没有价值论,对于西方企业都没有影响,因为实际指导企业的不是无法使用的效用价值论(对比计划经济企业使用劳动价值论的后果),而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单位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单位产品节约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即使实施工人工资严格遵循劳动产出的计件工资制度,因为每件商品的售价还包含利润部分,企业家也有足够动力提升劳动生产率。这样,每个工人创造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单位产品节约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多,产品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总价值等于单位产品价值乘以产品数量)。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为什么同时被和社会主义当成主要生产指标的经济学原理。认为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多,工人受到剥削,买不起产品(当时英国工人就是这么惨),一定会导致供过于求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危机的首要模式),最终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认为这种危机是可以克服的,在二战以前都靠市场自行清空(就是企业破产降低生产能力恢复供求平衡)解决,二战时大力增加政府订单转轨计划体制(类似国家定价的混合经济),竟然创造了经济奇迹,让各国大跌眼镜(同时的小额政府订单未能消除严重的失业问题),战后就改为的创造需求来恢复供求平衡,但是凯恩斯政策需要扩大政府支出,收入未必同步增加,结果债台高筑,美国转向()和贸易学派()。
读美国经济学博士怎么样?申请高吗?天道留学告诉您如何申请读美国经济学博士天道留学十余年为您精心打造留学方案 圆您留学梦
劳动价值论必须更正为节约劳动价值论才是正确的。
根本不需要价值这个东西,就可以解释经济,为什么要探讨价值呢?研究价值有什么价值?
因为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遇到了两大难关呗。
价值论没用?那赤裸裸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都是什么?正是因为劳动价值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危机奠定了基础。由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小于他得到的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必将走向过剩从而走向毁灭。如果否定了劳动价值就是否定了资本主义危机很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如果没有效用价值论资产阶级在发展经济学时就必须承认劳动价值论,毫无疑问就等于在承认自己剥削。这样经济学处于政治的考虑就不可能发展下去,所以就创造了效用理论来规避这个问题。资本主义解决危机的一切手段无非就是,要么任由危机发展要么实行计划经济。前者无非是接受危机的后果,后者是采用了和资本主义对抗的方式。无论是哪里一种都无不证明劳动价值的正确!所以劳动价值论是科学,而效用价值论只是信仰。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_百度知道
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典政治经济经济学派亚当*斯密李嘉图让*萨伊人口经济学派马尔萨斯庸俗经济学约翰*穆勒奥地利学派杰文斯拉瓦拉斯门格尔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现代凯恩斯主义(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托宾琼*罗宾逊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费雪新制度学派加尔布雷斯新自由主义(包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自由主义)合理预期学派供给学派里根时期瑞典学派熊皮特创新理论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大推进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不再使用劳动价值论?
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不再使用劳动价值论?
某人质疑我是否读过我自己推荐的《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原著。明确地回答,这些书我都读过。我倒是怀疑这位提问者自己是否读过这些书。我怀疑,他对经济学思想史的总结,是来自自己的阅读,还是他提到的兰德雷斯、柯南德尔的《经济思想史》中的片断。如果是来自自己读过这些书以后的总结的话,那么我怀疑他的思辨能力。如果是照搬别人总结的思想史的话,最好自己重新阅读一遍原著。
说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劳动价值论是不是马克思原创的?读过这些书,就知道不是。劳动价值论最早出现在威廉佩蒂()的著作之中,后来经过若干学者的完善,马克思不过是继承了这些前人的思想,并发扬光大。
二、效用价值论是不是出现得比劳动价值论晚?其实并不晚。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
)就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至少,约翰劳在《论货币和贸易》之中,就提出过效用价值论。这本书,出版于1705年,有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小册子,很薄。这本书,比《国富论》(1776年)早了71年。
三、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诞生的历史时间基本是前后脚。两种理论长期并存,不能说谁替代了谁。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历史上,一度是是用劳动价值论抨击效用价值论的。如果读过《国富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就不拿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封建阶级支持的学者则使用效用价值论为封建阶级辩护。双方的辩论,现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起来模糊不清,在当时则是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一般来说,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以前,总先是有理论上激烈的交锋。或者说,先有批判的武器,后有武器的批判。
五、有趣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在19世纪中后期以后,却捡起了被自己推翻的封建阶级的理论,并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建立了现代的西方经济学。更有意思的是,无产阶级接过资产阶级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马克思学派的理论基础。
六、这个理论变化的大背景,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结合的“勤劳阶级”,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游惰阶级”。资产阶级内部,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逐渐取代产业资本成为领导阶层。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都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与当年的游惰阶级大同小异。产业资本也需要对抗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相比之下,工人阶级则仍然是“勤劳阶级”。
七、所以,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则更接近当初被斯密和李嘉图批判的理论。所以,与其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不如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捡起了被自己批驳过的手下败将的断刀残矛,冲洗打磨一下武装自己。
八、价值理论的辩论,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看不出价值理论辩论的意义,就看不出学者们为什么矫情,也看不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早年批驳效用理论,后来接受效用理论的原因。
九、价值是被分配的对象,价格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如果抛开短期的波动看,价值长期而稳定地偏离价格,那么就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不符合,那就要剖析剥削的过程了。反过来,如果要否认剥削,那么只要论证价格等于价值就可以了。
十、按照劳动价值论,土地不创造价值,但是土地有价格。如果刨去土地所有者改良土地投入的劳动力,土地所有者还能长期获利的话,那么必然说明土地所有者在剥削土地使用者,即勤劳阶级。反过来,勤劳阶级要为使用土地支付费用,那就是存在剥削。(显然,北漂支持这样的理论
十一、如果按照效用价值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价格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来自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等要素。这些要素都创造价值。因此,劳动者、金融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地主,都对商品生产过程做出了贡献,就都有资格分得一部分产品了。于是,也就看不到剥削了。(显然,北漂的房东们支持这样的理论。)
十二、按照劳动价值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则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长期低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劳动者就是被剥削的。
十三、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劳动价值决定价格论。决定价格的,除了内在价值,还有几个原则:按要素分配原则(土地、金融资本有资格参与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小资本向大资本贡献利润原则(这是列宁时代,垄断资本成型以后,列宁给打的补丁)、资本汇聚和集中原则等等。
十四、一瓶酒,窖藏十年和二十年,价格相差悬殊。这不是因为这瓶酒的内在价值不同,而是因为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生产酒的资本家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酒的供给就会下降,推动酒的价格上升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水平时为止。
十五、显然效用价值论更有利于控制土地、金钱的统治阶级,劳动价值论更有利于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从被统治阶级进化为统治阶级,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取代产业资本家成为资产阶级内部的统治阶层,这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早期使用劳动价值论,后期使用效用价值论的原因。
十六、经济学家的理论,代表各个阶级的利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级的利益此消彼长,彼此之间盟友和敌对关系不断变化。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割裂为绝对对立的两类。马克思的理论不是石头中蹦出来的,而是继承了斯密、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的理论。实际上,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相比现代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的理论更接近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更接近被古典经济学猛烈批判的庸俗经济学。
十七、有些人把除马克思以外的所有经济学家装进一个筐,一会儿用李嘉图,一会儿用马尔萨斯,却不知道(也许是故意回避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虽然在生活上是基友,但是在经济理论上却是针锋相对、激烈论战的对手——资产阶级和僧侣在分配问题上能谈得拢,就邪门了。有些人为了证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是古典经济学的正宗嫡传,一会儿从资产阶级的理论中摘一段,一会儿从僧侣的理论中摘一段,一会儿摘对勤劳阶级有利的理论,一会儿摘为游惰阶级辩护的理论。辩论双方的理论只要能对他有利,他就不管原有理论体系,断章取义,随便滥用。无原则使用辩论双方的理论,自然可以涵盖所有理论,不难滥攀亲缘。其实,按照他的做法,马克思的理论基本也可以从古典经济学中摘出了,至少能摘出80、90%——劳动价值论的大部分可以来自斯密和李嘉图、经济危机的部分来自西斯蒙蒂。
十八、经济学思想,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树形结构,甚至是一个网状结构。并不是劳动价值论被边际效用论替代,而是效用价值论在经历过统治阶级更替以后,重新复辟。
十九、价值的辩论很无聊。类似不同的教派争论经文。某一句具体的经文很重要吗?可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利益和由利益分割引起的矛盾。也可以说很重要,因为涉及背后的利益纷争的合法性,以及矛盾解放方式的合法性。我现在把价值辩论背后的利益纷争摊到桌面上了,还有必要去争论经文吗?
二十、分析经济思想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否则就难以看到真相。这是我给书生们的忠告。
**********************************************************************
经济学不应该放在本科。如同宗教不能让未成年人接触一样。
没有社会经验,体会不到阶级压迫的学生,读了这种学科,建立了扭曲的经济观,再接受世界存在经济压迫的观点就极其困难了。不仅如此,这些书呆子还会一切以教科书为圭臬,拒绝追本溯源,更拒绝放宽眼界。接受新的观点,就意味着颠覆他们的三观。这样的代价,他们接受不了。
下面这些自称学过经济学的人,没有一个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资本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由选择》、《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原著,对经济史的了解也非常肤浅,却敢大言不惭地谈论西方经济学使用边际效用论替代劳动价值论的过程。
他们对两种价值论的来龙去脉的理解,停留在教科书的只言片语上,外加他们的老师在课上的胡说八道。毕竟对他们来说,颠覆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心理代价太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关闭评论了。
*****************************************
如果读过《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的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资本论》的思路和前两本巨著,几乎一脉相承。
《国富论》使用劳动价值论,指出了“游惰阶级”(地主、贵族、僧侣和为他们服务的仆役)对“勤劳阶级”(产业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剥削和对社会的危害。
《资本论》使用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以及由此造成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不使用劳动价值论,怎么可能看得出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喜欢使用“人们”这个词,把游惰阶级、勤劳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混到一起。于是,彼此之间在社会之中的利益分割再也看不见了,自然也就不再存在阶级矛盾了。
但是,任何一个脑子清醒的人都知道,阶级社会都是1%统治99%。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人们“这个词,究竟是指1%,还是99%?还是说1%和99%没有区别?1%和99%人人平等,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吗?
《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和《资本论》三本书,都是以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经济循环,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则把每个人都设定为相对孤立互不影响的“鲁滨逊”,究竟哪种分析思路更接近真实世界,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不言自明。
因为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回避了1%和99%之间的关系,所以就没法解释经济危机、大萧条、滞胀和实体凋敝、金融暴走(土地价格暴涨)的现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768被浏览308,573分享邀请回答6821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zhihu.com/question/30436087/answer/)这位答主大概自己是没读过自己列的书的。真读过书,或者稍微了解经济学思想史的人,不难从文献脉络中了解出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看出古典经济学中现代经济学处理方式的萌芽,知晓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超越。本文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稍作梳理。一、劳动价值论对于李嘉图和马克思来说是实证理论,不是规范理论某人更新了回答,说:九、价值是被分配的对象,价格是社会分配的结果。如果抛开短期的波动看,价值长期而稳定地偏离价格,那么就必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不符合,那就要剖析剥削的过程了。反过来,如果要否认剥削,那么只要论证价格等于价值就可以了。 犯下这种将劳动价值论视为规范性应然理论的错误,体现了该答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何等的扭曲。虽然“价值(value)”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规范性暗示,但无论是李嘉图还是马克思首先都是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工具。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开门见山: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报酬的多少。兰德雷斯、柯南德尔的《经济思想史》提到,斯蒂格勒认为李嘉图是93%的劳动价值论者,因为根据李嘉图自己的数字,相对价格变化中的93%可以通过生产商品所要求的的劳动量的变化得到解释。1820年李嘉图给麦克卡洛什写了一封信,说如果我再去写书中关于“价值”的一章,我应当承认,商品的相对价值受到两个原因而不是一个原因的制约,这两个原因是生产所考察商品必须的相对劳动量以及商品进入市场前资本处于休眠时期的利润率。后人考证这封信似乎只是表达李嘉图暂时的情绪,但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当做一个解释商品价格的可以接受实证的理论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的旨趣有很大不同。通过引入劳动二重性,马克思强调蕴含在商品内的不变的劳动量作为价值量的重要意义【注1】。然而,马克思并没有放弃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相对价格。解释商品相对价格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意义,但肯定是起码的任务。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指出,马克思相对前人的进步不在于原创性地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也不在于利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虽然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左翼喜欢这么用李嘉图理论),而是用劳动价值论解释经济事实,克服理论矛盾,并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于是,马克思发表意见了,他的意见是和所有他的前人直接对立的。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哪怕这些前人是多么有名望的大师。他认为,这里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无燃素气体,也不是火气,而是氧气;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
如果他们能够证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那末,我们就愿意同他们继续谈下去。
注意这里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论的事实解释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期望:利润平均化下形成的价格不仅不违反劳动价值论,而且必须由劳动价值论才能得到解释。理论的自洽性,对经济现实的排他的(指排除备选理论)解释能力,这是非常高的实证方面的要求。这也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理解价格形成,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并且能够被实证检验。解释事实不是全部,但是是起码的要求。可惜的是劳动价值论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不仅无法排他地解释利润平均化下的价格形成,甚至可能与利润平均化下的价格形成不相容【注2】。失去解释能力的理论无法承担恩格斯的期望。而把劳动价值论当做规范性理论的做法,不仅违背李嘉图以来的传统,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相符——马克思出了名的排斥道德、正义等价值判断,是否存在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或政治哲学理论是非常可疑的。二、从一个分析案例看古典经济学中现代经济理论的滥觞《资本论-第三卷》里涉及了地租形成。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是直接继承李嘉图的。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类。级差地租I是由投在最坏的无租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和投在较好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决定的。级差地租II是等量资本相继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收益差额决定的)。从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边际分析的迹象。级差地租I可以算涉及extensive margin, 级差地租II则是intensive margin. 都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马克思甚至说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这是由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如果“虚假的社会价值”比较陌生,“生产者剩余”就比较熟悉了。很容易看出(1)李嘉图-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运用了边际分析,这种分析是后世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滥觞。李嘉图怎么可以做到一边坚持劳动价值论一边又初创边际生产力分析呢?如前所述,李嘉图首先把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解释商品相对价格的理论。在他看来,级差地租的边际生产力分析与劳动价值论不矛盾,因为地租是determined by commodity price, 而非determining commodity price. 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古典经济学中商品价值理论与要素报酬理论的分离。(2)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分离和统一现代经济学中,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可以用统一的分析框架和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但在古典经济学中,商品价值与要素报酬理论是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中反复出现了地主-资本家-工人的地租-利息(利润)-工资三部分析,是因为当时经济学家认为要素报酬与商品价格不同,并且不同的要素报酬形成机制也不同(虽然通过一般均衡互相决定)。例如,李嘉图以劳动量来解释商品相对价格,以工资铁律来解释工资,以边际生产力来解释地租,最后利润就是扣除工资和地租的所得:因此,我们又得到曾经试图证明的同一结论:即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利润都取决于在无需支付地租的土地上用不支付地租的资本为劳动者提供生活必需品所需的劳动量。——《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但是一直把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放不同的分析框架是会出问题的。比如就像马恩指出的:劳动是价值的尺度。但是,活劳动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小于所交换的物化劳动。 马克思意识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应该用统一的分析框架解释价格。所以他提出了“劳动力价值”的概念: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商品价格形成规律也适用于劳动力。可惜另外两种要素(土地、资本)的存在仍然造成了大麻烦。资本报酬的均衡(利润平均化)导致商品的劳动价值论失灵,土地报酬被迫引入边际生产力来解释。李嘉图在地租分析中使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过了好几十年才有继承和发展。当克拉克等人发现边际生产力可以统一解释所有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时,他们兴奋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在费雪以“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利息是收入的全部”破除利息的神秘性后,新古典框架终于成功将古典经济学关心的各个要素市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现在,边际和供求分析不仅能解释所有的商品价格,更能把要素报酬一起解释,还论证了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是互相协调的。当然,新古典框架只是一个初步,后来会有许多坑要填。例如,早期的边际效用基本不堪用,精细而公理化的消费者选择理论要过好几十年才有;在要素报酬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企业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剑桥资本论争给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可靠性投上阴影【注3】,等。三、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剥削概念的继承某回答声称:不使用劳动价值论,怎么可能看得出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 斯密、李嘉图斥责的“ 游惰阶级 ”,包括了垄断土地供给的地主、获取政治特权的垄断商人等人。马克思实际上继承了李嘉图排斥地主的立场。他说在对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开发中,资本家还有一个独立的职务。地主,自己没有任何行动,只是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增加的部分肥了自己的口袋。——乔纳森·斯珀伯 《卡尔 · 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李嘉图推荐地租税:地租税只影响地租,它完全由地主担负,不能转嫁给任何消费者。地主不能提高地租,因为他无法改变在生产能力最差的耕地上所获得的产品与在各等级土地上所获产品之间的差额。后来亨利·乔治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地价单一税,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比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直接抄他的。)这些分析都是基于直觉的,而经济学在不断进步。先是小密尔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笨拙的文字演示了某种弹性分析方法(),然后是马歇尔基于弹性方法,捕捉租金概念的本质,大大扩展了狭隘的地租概念,启发了后来激进左翼如罗宾逊夫人对垄断租金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设租寻租的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学对信息租金的分析。亨利·乔治简单粗暴的单一税提议,也被基于弹性的拉姆齐法则所开创的最优税制理论超越。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对租金剥削概念本质把握之准确、应用领域之广、政策应对之精细,远非朴素的古典经济学能比【注4】。而认为现代经济学不提阶级的,显然是无视了红人如Acemoglu的常用分析框架。【注1】对于李嘉图这类只关心相对价格的人来说,绝对价格是不需要的。随便拿一个商品作计价商品numeraire,将它的价格标准化为1,就可以给所有商品标上绝对价格。而谁做计价商品是无所谓的。李嘉图反对“不变的价值尺度”概念,认为A相对B价格上升,无法辨认是A价格上升还是B价格下降的结果。 而对马克思来说,劳动量可以作为不变的价值尺度解释价格变动;剩余价值量则决定了社会收入分配中利润和地租的量,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劳动力被剥削的重要关系,不能为相对价格涵盖。【注2】剩余价值理论下,同等额度的资本,雇佣劳动力多的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但利润平均化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不是按照蕴含在商品内的劳动量出售,而是按照由“利润平均化”规律形成的生产价格出售。Samuelson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 () 中指出,在一个斯拉法实物经济体系中,给定技术投入产出关系和生存工资假设,即可决定利润率和商品相对价格。剥削关系完全无需经由劳动价值论理解。 有人反对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非常强调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决定了可供分配的利润,光有利润率和相对价格是不够的。W.J.Baumol 1973年的一篇论文 () 就表达了类似观点。对此有几个反论:1)整个劳动价值论如果最后只起到一个划定量纲或者numeraire的作用,固然意义重大,但实证方面似乎较为麻烦(通过逆转形),可操作性不强;2) 劳动价值论未必能担当好确定利润量纲的角色,因为“总价值等于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利润”的“两个总量一致”关系未必成立;3) 经由劳动价值论理解剥削,可能会出现悖论。例如Samuelson 1982年的论文 () 发现,可以构造反例,得到剩余价值率在各部门全部下降但利润率上升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即使转形的“两个总计一致”都成立,这仍然未能建立转形的合理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强调,转形不只是一个逻辑过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把利润平均化视为一个均衡状态,这个均衡不可能由超距作用瞬间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利润平均化的收敛过程猜测(资本由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后者的剩余价值平均分布到各行业)非常缺乏实证依据,即使把考察对象局限到资本主义初期也是如此。任何通过跨期均衡路径研究转形问题的方法都将面临实证方面的严峻任务。【注3】所谓剑桥资本论争,大致讲的是这回事。新古典要素报酬中,资本报酬(利润率或利息率)由资本边际产出决定:给定其他要素不变,资本存量越大,资本边际产出越小;而给定资本报酬,企业生产时会注意要素组合,在低利率下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高利率下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最后要确保利率=资本边际生产力。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不同质的资本品加总成资本存量的过程是很可疑的。不同的资本品只能按照价格来加总,而资本品价格本身就受到利润率的影响(成本加成定价)。因此, 资本存量 ——& 边际生产力=利率这个新古典式子变成了 利率——& 资本投入组合选择 另外,从历时因果的角度看,在经济实际中,也应该是资本家的储蓄和经济增长率决定利率,企业再根据给定利率选择资本投入组合。箭头方向的确是应该从利率到资本。这些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即使考虑这种箭头的因果关系,也不一定存在利率与边际生产力的对应关系。因为有一种叫reswitching的现象。也就是说,一种资本投入组合在高利率和低利率下是成本最低的,而另一种资本投入组合在中等利率下是成本最低的。高资本密度对应低利率的单调技术关系不再成立。由此导致:a.资本边际生产力不再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资本报酬无法用技术产出关系来解释,必须引入阶级剥削关系解释资本收入。 b,将整个经济体用总体生产函数描述以研究增长、波动和收入分配的宏观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 在新古典方面,Stiglitz 1974年在JPE发了一篇书评 ()。他的主要观点是:(1)资本密度影响资本报酬的因果箭头,不受制于历时关系。因为可能是一个稳态均衡结果。(2)reswiching作为特例,不会比吉芬商品对新古典框架的冲击更大。反过来,为了规避边际生产力分析和reswitching现象,选择要素完全不可替代的模型,反而是脱离现实,失去理论弹性,放弃解释收入分配事实的做法。(Piketty在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中同样表达了对剑桥资本论争的这一看法) (3)任何微观特性的加总,例如异质性劳动、资本和个人偏好,都需要一定的前提。资本并不特殊。多数情况下加总是一种合适而方便的近似工具。我个人认为,资本论争对新古典理论构不成根本的冲击。对于今日经济学的启示无非是:1)资本报酬和资本估值取决于对资本未来产生收入流的预期。时至今日,不可能脱离技术创新、需求、管理等因素,以技术上的边际产出定义资本报酬;2)只要生产技术满足一定的凸性要素可替代条件,那么企业在选择要素投入时,就脱离不了某种程度的边际决策。而在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特别热门的今天,也无法脱离要素边际替代来研究收入分配的趋势。【注4】承知友@
指出,“ 新古典的租金概念是建立在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果扭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这里面已经隐含了利润或者新古典所说的利息不是租金。而如我在答案中所说,FMT早就证明了,没有无酬劳动根本没有利润或者利息。”录于此备读者参考。我的不同意见详述于下:1)忽略资本主义中资本家阶级和劳工阶级的对立的确是原初的租金概念的缺陷。新古典框架下这个问题可以有几个弥补途径a.考虑不完全竞争市场和政治过程,例如J.Robindon 或Acemoglub.如密尔所言,“资本职能不一定为资本家承担”,将资本的技术职能和社会关系分开考虑。就像Solow模型中分别考察中央计划经济和竞争性市场下的增长模式,得到同样的黄金律,等等。c, 引入效率以外的考量。租金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果为benchmark,前提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性。然而一旦引入效率之外的考量,评判准则当然不一样。这就是Piketty和后期Roemer的路径。如果指责“公平性”过于规范性,那么效率似乎也是一个规范准则,只是不太有争议。2)FMT即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已经被GCET(General Commodity Exploitation Theorem)平凡化了,表明其证明的不过是“有盈余的投入产出经济中某些基本商品产出大于投入”这么一个平凡的结果(),并不能捕捉马克思剥削概念的本质。6052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