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户,现因出台身体体检的问题,在外务工的不来当地可否,来回费用太高咋办,在外已体检办理了

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
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说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一
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核查说明
一、贫困户
1、 基本信息核查对象(打印出来的户表):系统中未脱贫的人员和2015年6月已标注预脱贫的人员,2014年底已脱贫的人员不用管。
2、 核查对象如何处理
(1)2015年6月已标注预脱贫的,只核查贫困户基本信息,有误的更正,录入系统。
(2)系统中未脱贫的,其中:
五保、低保户、低保贫困户:与2015年7月民政部门数据核对,对仍属五保、低保的,留在系统中,作低保兜底脱贫一批,按年度计划脱贫;对取消五保、低保的,应该说家庭年人均收入应该的高于2736元,在系统中将贫困户属性改为一般贫困户,并按“五个一批”对号入座作脱贫处理,也就是说,原来系统中的五保、低保户、低保贫困户核实基本信息后都可以作为2015年的脱贫对象。
一般贫困户:按识别标准进行核查,工作队、党员、代表都认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则直接纳入2015年脱贫计划;符合条件的,留在系统中,与户制定好脱贫计划。
核查中新增的五保户、低保户:全部纳入,不受总量控制,填写附件2、附件3、附件5
核查中新增的一般贫困户,控制在存量贫困户(附件1)总数的3%以内。
3、 关于附件的填写
附件2:只填本次核查新增人员
附件3:填建档立卡存量贫困户(附件1中的人员)和本次核查新增人员(五保、低保及一般贫困户)
附件4:填写本次核查后准备2015年底脱贫的人员,不包括2015年6月已在系统中标注的预脱贫人员。
附件5:建档立卡存量贫困户和本次核查新增的都要填。分为两大栏。1、2栏总数因为附件1中的建档立卡存量贫困人口总户数、总人数。35、36栏为本次核查新增的总户数、总人数。
二、贫困村信息核对
1、全面核实系统中村表的基本信息,并在系统中更正。
2、填写区级领导联系村调研的村表。有区级领导联系的,请和其所在单位或秘书联系,共同填写,没有区级领导联系的由乡镇填写。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二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巩固脱贫成果十分不易。由于大量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扶持可能脱贫,但是多数贫困对象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立即返贫,因此,巩固扶贫成果十分不易。
2、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基础依然薄弱,贫困乡村贫困对象行的路、喝的水、用的电、用的通讯信号、看病就医、上学读书、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条件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贫困对象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发展的起点仍然较低。
3、贫困对象发展“三缺”(资金、技术、劳力)现象普遍。通过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发现,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金融扶贫可以解决贫困户发展缺资金的问题,但是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确实一个很难马上解决的问题。
4、农民外出农村空壳导致发展难。发展为了人、发展需要人。扶贫开发为了贫困人口,但是扶贫开发同样需要依靠贫困人口。目前由于很多农民感到仅仅靠土地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靠外出务工维持生存,从而导致大量的劳力资源外流。农村留下来的人口大多数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部分人的共性就是劳动能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农村发展产业难度太大。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开发就难以持续。因此,这种劳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空壳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留住这些外出的农民就地发展创业是扶贫开发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精准扶贫的几点对策
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
(一)精准识别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底数是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只有准确地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进而提高扶贫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到五清:即“底数清”,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问题清”,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对策清”,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责任清”,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任务清”,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一对一”帮扶及“双节双促”情况、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这样为建立“一户一档”、“一户一策”的措施提供准确的数据档案。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精准措施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对精准扶贫户,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
我们按照精准扶贫计划的实施方案,计划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对象数据库。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档台账管理,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帐等。二是整合资源,突出产业发展,实施生态建设。三是劳务创收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摸底登记,分类施策,做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创收。
(三)精准管理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精准管理就是要突出精准扶贫主体的作用,建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乡镇包村领导、住村工作组参与的监督机构。二是要明确主体责任,村“两委”班子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住村工作组要树立“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帮扶要有针对性,帮扶措施要与帮扶对象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相适应,要能促进贫困群众长远发展,要能发挥帮扶效果,要能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各级帮扶单位要有相应的干部住村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尤其是干部下乡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增收管理办法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三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 来源:减贫与发展 阅读次数:8112 殷雄飞 杨朝中 夏智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精准扶贫”,其本质要求是扶贫开发能够实行精确瞄准、定向打击,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得到全面提升。可以说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代表了扶贫开发未来发展方向,引领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为了客观评价我省精准扶贫的现状,研究完善支撑精准扶贫方略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省委政策研究室将《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耦合机制研究》列为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ZBGG201432),并委托省扶贫办负责。本报告作为课题的子项目,在客观评价我省精准扶贫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精准扶贫存在问题、模式与支持政策。
一、走向精准扶贫的湖北探索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坚持一手抓片区攻坚、一手抓扶贫到户的“两手抓”工作思路,瞄准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子。
(一)立足于“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践行核心价值理念 。2009年,在新修订的《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即将颁布实施时,《湖北日报》记者采访省人大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张绍明同志,问为什么修订扶贫条例,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湖北日报》沿用此语做了一个通栏的标题。这一句话,真正体现了扶贫就是扶助穷人的本质要求,得到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署名文章的推介认可,得到了老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从而成为扶贫开发一切思维和行为的总价值观、总遵循、总开关。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秦巴山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幕阜山区库区综合开发、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乡连片开发扶贫综合项目区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扶贫到户等8大扶贫工程为抓手,以片区县、重点县、重点老区贫困乡镇、重点贫困村、贫困户等扶贫对象为重点,相继出台扶贫纲要、“十二五”扶贫规划,分别出台四个片区推进意见和实施规划,制订实施加强贫困户能户建设的意见,每年以两办名义印发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凝聚各方力量,高位引领、深层推进扶贫开发,形成了针对各类扶贫对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走向精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证。近3年,全省老区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共解决约186.7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扶贫开发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年中央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我省连续两年获得A级。{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全省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践行 “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核心价值理念,勇做穷人的代言人。宜昌市筹集4.35亿元资金,启动实施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计划,开展贫困村综合治理,推动贫困人口全面发展。恩施州以扶持特殊困难群体为实施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整合部门资金,出台特惠政策,向贫困人口提供“10个大礼包”。十堰市组成1000支市县直单位工作队,动员10000名党员干部、1000家企业和1000名科技特派员,按照“双包双建双带双促”的要求,进驻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各地的实践证明,只要按照“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思考问题、推进改革、强化管理,大扶贫开发格局才能真正形成,工作效果就能达到最优。
(二)立足于把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找准,开展贫困建档立卡。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包括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两类。贫困区域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依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来确定,一般分片区、县(重点县和片区县)、乡(省定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村等四个层次,其确定相对容易。贫困群体则由基层根据扶贫标准来确定,而扶贫标准往往用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来衡定,由于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和不可测性,贫困群体的识别就显得十分困难。近
5年,我省分别于2009年、2012年、2014年,开展了三轮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对象识别方法。一是在识别的组织上,大多数地方充分发挥村级民主评议小组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贫困人口的民主识别。要求评议小组必须有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妇女代表、贫困户代表、残疾人代表、一般户代表以及村“两代表一委员”,确保民主评议小组的公信力。二是在识别的步骤上,严格按照“五步法”(一报二评三查四审五公示)的程序,区分识别对象。群众申请为“一报”;民评小组初评和党员群众再评为“二评”;查收入、查资产和查户情为“三查”;村民小组审、村委会审、乡镇审、县领导小组审为“四审”,初步确定名单一榜公示、村民小组户主评议名单二榜公示、党员群众评议名单三榜公示、乡镇审核名单四榜公示、县级审核名单五榜公示为“五公示”,做到贫困对象瞄准到户、识别到人、严防出现“关系户”、“人情户”,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三是在识别的方式上,采取“排除法”和“比较法”。在申请对象比较多的村,评议小组提出“几不评”,将在城镇有商品房、家庭有贵重家用电器及农业机械和有好逸恶劳、赌博酗酒等恶习,或违反计划生育等九种情况的农户排除在外;对收入和家庭状况相近的农户,采取“五比五看”的办法,即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环境;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将瞒报或少报收入的农户排查出来。三轮建档立卡分别识别出农村贫困人口670.9万人(扶贫标准为1196元)、819.61万人(扶贫标准为2010年不变价2300元)、588.53万人,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立足于推进专项扶贫项目精细管理,分类完善管理办法。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粗放到精细化管理的阵痛过程。月,省审计厅对29个贫困县年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发现扶贫资金被骗取、截留挪用、违规使用、滞留等达25995.37万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8.5%,一批违法违纪线索被移交,一批失职渎职干部被问责处理。针对审计暴露的问题,省扶贫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扶贫开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于2012年9月出台《湖北省整村推进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扶贫搬迁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雨露计划转移培训项目管理试
行办法》、《湖北省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小额贷款扶贫贴息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等六个办法,系统完善了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六个办法契合了扶贫改革方向,是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超前谋划。这些办法体现了“下放权力”,将项目审批权、备案权下放,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市),项目备案权下放到市(州);体现了“明确责任”,根据省《纲要》提出的“省负总责、市州主导、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通过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及流程,进一步明确省、市(州)、县三级扶贫部门在项目管理上一些主要环节上的职责分工;体现了“规范程序”,通过完善制度办法和流程,规范项目管理和实施行为和操作程序;体现了“强化监管”,权力下放不等于放手不管,省、市(州)扶贫部门工作重心,由项目审批、审核,转变为重点加强项目实施监管;体现了“提高效率”,改变工作习惯,提前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实施按备案计划如期启动实施和完成;体现了“确保安全”,通过完善制度办法和流程,促进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安全、干部履职办事制度环境安全。六个办法尽管试行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其积极意义已经逐步显现,它们成为推进扶贫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遵循,成为检查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从2014年对全省29个重点贫困县年扶贫资金审计情况来看,违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使用偏离了贫困对象,这一方面表明,落实六个办法、增强扶贫工作的瞄准性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也表明,我省扶贫工作的导向已经转向精准,向专业化扶贫、精准化扶贫、科学化扶贫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立足于保障精准扶贫方略顺利实施,强化各项措施落实。一是加强考核促精准。2012年,我省修订完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将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主要指标,将专项扶贫瞄准率纳入考核体系。在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的同时,2014年,我省又修订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首次将绩效考评成绩和扶贫开发进村入户率纳入资金分配因素,权重达到30%。考核的指挥棒指向精准,各地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也转向精准扶贫。二是加强比对促精准。从2012年开始,我省对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与建档立卡信息库进行比对,发现2011年扶贫搬迁、雨露计划、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人口占比分别为74.52%、32.31%、32.92%,次年
再进行比对,发现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85.51%、49.27%、65.3%。这一系列数据显示,随着比对的开展与结果的通报,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了大幅的提升。
二、我省离中央要求的精准扶贫还有多远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以下简称25号文件),对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三层涵义或三个方面的机制:(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管用的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信息联网和动态管理机制;(2)建立健全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的机制;(3)建立健全针对已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落实机制。对照中央关于建立精准扶贫三个机制的要求,我省在走向精准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是离真正的精准扶贫差距还不小。
(一)思维行为离精准扶贫有差距。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到村到户,本质在于扶助穷人。无论是区域发展项目还是到户项目,其落脚点应当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减少穷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精准扶贫理解不透、认识不深,导致扶贫政策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户。一是认为搞精准扶贫难以显现政绩,存在可搞可不搞的想法。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把地方经济搞上去了,依靠“涓滴”效应,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投入放在大项目和财源建设上。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政绩难显现,存在着可搞可不搞的想法,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也仅仅是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雷声大、雨点小,更不用说整合资源来推动贫困村脱贫。对贫困户的扶持依然停留在一般的如春节“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二是在扶贫资金使用上,不同人存在不同想法。县上干部希望搞工业项目和财源建设;乡村干部希望搞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条件好的家庭希望搞不分贫富共享扶贫资金的项目;贫困家庭迫切希望提高素质和发展产业。而贫困人口往往缺少话语权,一些干部习惯以“大多数群众要求”的名义反映他们个人的意愿。从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情况来看,上述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许多扶贫项目背离贫困人口而去,结果是“帮助富人掏了穷人的腰包”。三是认为搞精准扶贫会增加基层工作量,存城乡居民医保小知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四
人人享有医保
户户幸福安康
城乡居民医保小知识
一、怎么参保
1.到哪里参保:到所在乡镇社区、行政村登记缴费。
2.参保时间:日至2017年的2月28日。
3.所需材料:户口薄、身份证(提供复印件各一份,户口簿复印件应包含户口簿首页和所有成员本人页),及一张近期免冠一寸白底彩色证件照。
4.缴费标准:150元。
二、能报多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1、起付标准:一级医疗机构100元,二级医疗机构400元,三级医疗机构600元。
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其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一级、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设起付线。
2、报销比例:一级医疗机构90%,二级医疗机构80%,三级医疗机构60%。
3、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城乡居民医保年度内医保基金累计最高支付限额10万元。
4、不能报销的费用。按照《社会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4在境外就医的。
三、咨询热线:5721187刍议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恩施州为例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五
刍议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以恩施州为例
陈东平,杨玉莹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对于我国当下而言,贫困户增收难仍是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性举措。本文在分析贫困户发展产业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探讨性提出采取内外兼施,多措并举的方式来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问题,以期实现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
关键词:扶贫;贫困户;发展产业
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扶贫攻坚任务紧迫,形势逼人。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不拖后腿?面对新阶段的扶贫攻坚任务,中央提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任务在“摸清搞准”贫困对象的同时,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才是实现其长远生计收入有来源的关键,而收入来源的关键又在于发展产业。因此,深入研究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对于实现新阶段扶贫攻坚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发展产业对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我国当下而言,贫困户增收难仍是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最大难题发展产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的扶贫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发展产业是解决贫困户致富增收的一项带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重要战略举措。没有产业扶贫到户,贫困人口就没有增收的项目,脱贫就缺乏载体,致富就缺少后劲。只有解决了产业扶贫到户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精准扶贫才能得以实现[1]。因此,产业扶贫到户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对贫困地区同步实现小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根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恩施州)数据分析以及对贫困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1不足,3缺乏,1落后”:
(一)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大多数贫困户都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 “种粮为了吃饭,余粮用于买油盐,养牛用来耕田,养猪养鸡为了过年”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受到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不愿吃苦,安于现状的心态,“等、靠、要”思想突出,“吹糠见米”意识严重,缺乏创业致富的信心和恒心。笔者与某镇扶贫干部到该镇的SFS村访谈时发现,该村不少村民认为发展产业风险大,投入人力财力的时间长,见效慢,要求政府兜底打“保票”,确保后期收益万无一失,才愿意配合政府部门发展产业。当问及“为什么不愿发展产业(如茶叶)”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是——“全国好多地方都在种,种那么多茶叶出来,要是以后卖不去,又不能当饭吃,到时怎么办?”这样的回答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是一种缺乏创业精神,自身发展动力缺乏的表现。
(二)发展产业的资金缺乏
通过(恩施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统计表显示,12项主要致贫原因中位列前6项的分别是因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因学致贫、交通条件落后,占12项指数之和(100%)的83.26%,缺资金占了6项指数中的15.81%位居第2位(见表1);而在另一项指标“其他致贫原因“12项指数当中位列前6项的分别是缺资金、因病、缺技术、缺劳力、交通条件落后、因学致贫,占12项指数之和(100%)的94.35%,缺资金位列前6项指数中的30.19%位居第1(见表2)。通过综合主要和次要两项致贫原因不难看出,对制约贫困户生产发展而言缺乏生产发展资金是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致贫的首要原因。
表1:恩施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指数排序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发现,许多贫困户的家庭经营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农业实物收入,变卖后除去生产投入和各种开销外,几乎没有自我资本积累,处于一种简单再生产循环状态。
(三)发展产业的技术基础缺乏。通过(恩施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统计表显示,主要和次要致贫原因中缺技术都位列第3,分别占了位列前6项指数中的14.85%和18.71%(见表1、表2)。笔者认为,导致贫困户缺乏技术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文化程度较低,通过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情况不难看出拥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人口占86.9%,而拥有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8.76%(见表3),这其中还包含了部分在校生,如此的文化程度构成严重制约着贫困户技术的能力。
表3:恩施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情况统计表
二是现行的实用技术培训方式效果较差。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贫困人口的技术培训,其培训方式多采用“以会代训”、“学习参观”等方式,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走马观花的将学习内容简单阐述,学习者也流于形式被动接受培训,导致培训效果较差,达不到提高贫困户技能的目的。
(四)发展产业的劳动力缺乏。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贫困农村劳动力过剩,但深入调研之后,发现这一结论未必正确。当下的贫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
外出务工(当然或许在现有条件下外出务工这 一生计策略可能暂时能够改善其家庭的生计状况),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386199”部队。[1]通过(恩施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统计表显示,主要和次要致贫原因中缺劳力都排在第4位,分别占了位列前6项指数中的11.46%和14.65%(见表1、表2);从全州贫困人口劳动力人数看全州贫困人口中有劳动力人数566730人,占总人口的52.52%,非劳动力人口512304人,占比47.48%,劳动力负担系数高达0.904。
(五)发展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广大的贫困山区而言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还不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通过(恩施州)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中贫困村生产生活情况统计表显示有53.8%的自然村到行政村还未通沥青路,比全省高17.2个百分点;有72.20%行政村还未通客运班车,比全省高10.1个百分点;有14.3%的自然村还未通生产用电,比全省高5.1个百分点;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23亩,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7.2%,,比全省低了28.5个百分点(见表4)。由此可见,恩施州贫困村发展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十分落后。
三、破解产业发展的对策
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必须多措并举,内外兼施,既要政府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又要鼓励贫困户自身积极寻求发展,从而强力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难之困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引导,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要想让贫困户“经济脱贫”首先就要让其“精神脱贫”,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使其“精神脱贫”。 一是抓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利用电视、条幅、宣传栏等媒介,强势发动,强力推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脱贫创业宣传,营造良
好的创业干事的社会氛围,让自我创业的思想观念扩散和渗透到每一个贫困户心中。二是抓典型,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看身边”的方式认真发现和宣传典型,利用良好的榜样形象来影响和感召贫困户,激发其自我奋斗意识;“走出去”就是通过组织贫困户外出参观学习典型脱贫经验,亲身体验脱贫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激发其自我发展斗志;“请进来”就是邀请外地取得成功的是创业能人现身说法启发贫困户自我创业意识;“看身边”就是通过院子会、小组会等形式宣传本村(乡)致富能人,发挥榜样作用促动贫困户自我创业意识。三是抓帮扶,搞好牵引指导。新形势下的精准帮扶要求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所谓“造血”就是要让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能够增收致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群,不妨为他们送去一些科学致富的信息,帮助他们找门路、筹资金、闯市场,引导他们积极创业,送去“精神营养餐“,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增强其自我发展信心。
(二)合理配置资源,多渠道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问题。
加大对产业扶贫到户的资金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是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难的根本出路。一是坚持政策扶贫与金融扶贫相结合,探索采取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将能够直补到户的产业发展资金直补到贫困户;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农户倾斜。二是完善扶贫贴息政策和办法,增加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扩大扶贫贴息项目贷款和到户贷款规模,并重点向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倾斜。三是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新机制,推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预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权、住房等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利用扶贫资金、会员缴纳会费、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入股,整合多方资金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贷款担保基金。
(三)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贫困户受教育有门路。一是政府部门要整合各项惠农及奖励政策确保贫困户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及以上阶段无因贫困而辍学。二是多措并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造血”本领。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注重以提升贫困户能力为根本,切实抓好贫困户的技能培育,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提升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主,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将培训内容开设到田间地头,采用“现身说法”的直观教育方式开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六
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等、望、靠的思想严重,主动发展产业、民房建设的愿望不强烈,等待观望、依赖思想严重存在。
2、扶贫工作队伍的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挂包部门对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扶贫开发合力不强,大胆创新不够,出现扶贫工作队员不固定,出人不出力,甚至人员长期无法到位等情况。
3、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不够完善,农村低保覆盖面小,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缺乏稳定的救济保障,扶贫成本高,解决长效增收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
4、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一是养殖、种植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间隔长,给扶贫项目的选定带来困难。二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发展一些特色产业难,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5、扶贫资金统筹难。县级财政有限,扶贫对象多,要实现到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现有的扶贫资金投入主要倾斜到贫困行政村、贫困自然村组,对于不是贫困村组的贫困农户,没有项目覆盖,只布置零星产业,民房建设实施难度
很大,到2018年仍然难以脱贫出列。
6、贫困户安居房建设难度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数属农村D级危房户,在扶贫攻坚中最难的还是建安居房,存在一是贫困建房户的无房户土地使用审批、农村危改的申报审批困难,无房户无法审批和土地使用证与建房户户主不一致的问题。二是贷款难,贫困户因家庭经济条件、婚姻关系,致使贷款较低或者根本无法贷款。
7、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一是贫困户比例低贫困人口偏少的问题。二是产业发展的问题;三是跨乡搬迁人员的就业问题;四是工程痕迹资料收集管理规范的问题。
二、意见及建议
1、是营造出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大张旗鼓,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宣讲,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八有一超一受益”、精准扶贫补助和贷款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知晓率。
2、是加强督查通报。加强对扶贫工作队员的督查,严格考勤制度,工作责任明确到人,解决工作队员不固定,出人不出力,甚至人员长期无法到位的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工作队的作用。
3、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提高产业扶贫补助标准的建议。产业是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是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最根本的基础,但有限扶贫资金在产业扶贫投入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地区的需求,由于产业扶贫资金
投入不足,由于产业扶贫项目标准过低,产业发展推进慢,精准扶贫难度大,亟需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由于物价上涨,生产成本高,产业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偏低,增加项目实施完成难度。二是扶贫后续保障措施不到位,难以达到脱贫预期目标。产业发展“三年初见效、五年见成效”,在产业发展的前三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导致贫困程度加深,贫困群众因无力承担后续管理费用(如化肥、农药等),出现重栽轻管现象;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贫困群众,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生产生活难以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频繁的自然灾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一遇自然灾害,就易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三是在销售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指导,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少,即使获得了好收成,也难以实现产品价值,导致丰产不丰收,难以脱贫,四是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较少,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建议大幅提高扶持标准,把搬迁点的随迁户纳入产业发展扶持范围,补助标准与贫困户拉开档次,贫困户补助标准建议为项目总投资80%左右,从而提高精准度。
4、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的建议。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财政扶贫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云贫开办发〔号)文件第九条规定“每户贫困农户一年内可对不超过5万元(含5万元)的到户贷款申请贴息资金。”同时根据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建议,2015年省、州在下达到户贷款项目计划时对贷款期限做了适当调整,对
建档立卡系统内的贫困人口提供5万元以内(含5万元)、三年期限的到户贷款扶持。根据承贷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要求,为了贷款风险可控,农户在每一年的贷款到期时都要到银行办理还款手续,然后根据指标下达后才予贷款。建议:一是延长小额扶贫到户贷款使用期限到3-5年,实施免抵押、免担保,降低贫困户获贷门槛,做到贫困户应贷尽贷,尽量满足贫困户贷款需求,并且不要求农户在每一年的贷款到期时都要到银行办理还款手续,实行按季付息、贷款到期一次还本,解决贷款期限过短的问题。二是对一些已经脱贫的农户,为了实现有效脱贫、防止返贫,建议继续给予小额扶贫到户贷款扶持1-3年,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覆盖面,巩固扶贫成果,提高扶贫成效。三是出台相应奖惩政策,使农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调动他们对扶贫到户贷款发放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建立金融机构对经办信贷员扶贫到户贷款逾期一定条件下的免责制度。
5、加强部门沟通协调,特别是住建和土地部门,制定使用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解决贫困建房户的无房户土地使用审批、农村危改的申报审批困难、建房户土地使用证与建房户户主不一致无法审批的问题。xx县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七
xx县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救助是指通过各级财政安排资金,对困难对象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助,以保障救助对象基本医疗需求的一种政府救助制度。
医疗救助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相衔接;
(三)自救互助为主、政府救助为辅;
(四)属地管理,应救尽救。
凡具有本县常住户籍,已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下列对象,其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仍有困难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医疗救助:
(一)特困供养人员(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以下简称低保对象);
(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因病致贫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下简称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是指经扶贫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是指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的基本医疗费用是指符合“三个目录”范围的医疗费用。即《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目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
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是指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互助和社区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支付后的医疗费用(含起付线)。
医疗救助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
民政部门负责拟订医疗救助规划、政策和标准,负责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和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加强监督管理。
卫计部门负责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助做好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医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工作;协助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的有关工作;做好对特困供养人员和低保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实行适当补助的相关工作。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医疗救助的相关工作。
本办法规定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肝移植、肾移植、恶性肿瘤、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透析的门诊统筹费用视为住院费用,以医保结算单为依据)等9种疾病。
本办法规定的特殊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肌无力、垂体瘤、血友病、肺结核病等10种疾病。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是指对患第七条规定9类大病的对象给予的救助。普通疾病医疗救助是指对患有第七条规定9类大病之外的疾病给予的救助。
特困人员医疗救助
(一)资助参保:特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
(二)门诊救助:
1.敬老院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拨付到敬老院,由敬老院统筹使用,用于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
2.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患第七条规定9类大病和第八条规定10类慢性病病的,按门诊实际发生额进行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800元。
(三)住院救助:特困供养人员在县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其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予以全额救助。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或者异地就医的,普通疾病和重特大疾病分别按50%和70%进行救助,救助限额为5000元和10000元。
低保对象医疗救助
(一)资助参保:低保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
(二)门诊救助:
低保对象患第七条规定9类大病和第八条规定10类慢性病且发生费用在400元以上的,按门诊实际发生额的50%进行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800元。
(三)住院救助:低保对象在县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其住院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按70%的比例予以救助;低保对象在县级以上医院或者异地就医的,其住院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按50%的比例予以救助。普通疾病住院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5000元;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10000元。
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医疗救助
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且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超过10000元的给予救助。
(一)普通疾病住院救助。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10000元以外的部分,按20%的比例予以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3000元。
(二)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个人自负基本医疗费用10000元以外的部分,按60%的比例予以救助,年度累计救助限额为4000元。同一对象,既因普通疾病住院,又因重特大疾病住院,且年度内住院xx县2014年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八
XX县2014年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
2014年3月全市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以来,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扶贫办创新机制,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历时X个月,全面完成贫困村识别、贫困户识别及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工作,下面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共X个镇X个乡和X个街道,XXX个村,XXXX户,XXXX人。通过县、乡、村、组四级联动,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共识别贫困村XXX个,识别国家级标准贫困户XXXX户,XXXXX人(其中扶贫户XXXXX户、XXXXX人,五保户XXXXX户、XXXXX人,低保户XXXXX户XXXXX人,扶贫低保户XXXXX户、XXXXX人),省级标准贫困户XXXXX户、XXXXX人,全部录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精心组织。
一是组建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充实了以县委书记XXXXX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XXXXX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XXXXX,县人民政府副县长XXXXX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党建办、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XX县精准扶贫建档立
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办,由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XXXX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及今后的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检查、督查等工作,各乡镇(街道)实行党政领导挂帅,驻村工作组指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好入户调查,表册填报,结对帮扶、政策解释、矛盾化解,夯实基础,助推发展等工作。二是制定方案。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结合XX本地实际,广泛征求党政机关,乡镇村组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后经县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了《XX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三是精心部署。县委副书记、县长XXXXX,县委常委、组织部长XXXXX,县政府副县长XXXXX前后三次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XX个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召开了XX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和推进会。特别是在XX月XX日,县委书记XXXXX亲自组织县委常委班子成员、县直各局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议,全县上下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责任。四是认真培训。方案印发,规模控制后,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扶贫办干部及各驻村工作组组长XXXXX余人参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培训会,会上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市对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并对实施方案进
行了认真的讲解和说明,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职责,细化了程序。县级培训会结束后,各乡镇(街道)分别召开了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培训会,对“三审两公示一公告”识别程序,对入户调查登记表的填写,特别是针对识别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登记表名词解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训,让每一名干部把政策吃准、吃透,吃深,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二)广泛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扎实做好贫困户识别工作,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办公室在《XX门户网》和XX电视台开设了扶贫建档立卡专栏,向全县乃至全社会广泛宣传XX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接收社会监督,并在XX广播电台接听群众热线电话,解释群众疑惑,宣传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相关政策。各乡镇(街道)也充分发挥报纸、网站、宣传栏等平台载体作用,宣传建档立卡政策规定,把政策讲清、把程序讲透,把要求讲明,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在民主评议开始前,各村将申请表发放到每一户群众手中,重点告知申请条件和程序,通知召开群众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群众会时,由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反复宣讲相关政策。
(三)试点先行,创新机制。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走访调查,多方考虑,明确了
凯德街道办事XX村和XX镇XXXX村为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示范点。按照省办确定的“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小组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组审查公示——乡镇(街道)审核公示——县政府审定公告”5个步骤进行,全县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驻村干部、XXX个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到现场观摩,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识别程序和步骤。民主评议会按照“宣传政策——解释评议办法——通过评议办法——贫困申请户发言(自诉贫困原因)——群众投票——监票、计票——当场公布票数”的程序进行,最后根据群众投票结果,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结合控制规模,确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试点过程中,得到省、市扶贫办的全程精心指导,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得到国家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在试点过程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探索方法,及时讨论研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全县XXX个村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的要求,结合规模控制全面完成了贫困村识别和贫困户识别。
(四)严格程序、化解矛盾
全县各乡镇(街道)严格按照省、市、县要求,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工作流程,认真完成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对因个别家族势力明显或其他原因选出的不符合条件的农户,驻村工作组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核实,坚决取缔;对民主评议结果持
有异议的个别群众,负责做好调查核实和解释工作;对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并全县通报。由于政策宣传到位、程序执行严格、群众工作做细,杜绝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行为的发生。整个过程中,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未收到一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上访或信访。
(五)抢抓时间,录入微机。
参加完全省组织的“全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录入培训会后,我办高度重视信息录入工作,一是及时召集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扶贫办工作人召开了信息录入工作培训会,并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录入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培训。二是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抽调“两有三强”(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乡镇干部专门从事录入工作。三是在信息录入改为网上更新后及时召集了各乡镇(街道)扶贫站干部蹲点县办修改更新,利用中午和晚上系统空闲时间加班录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的更新了全县贫困户信息数据,较好的完成了我县贫困户的信息录入,确保了贫困户信息的正确率和完整率。
(六)强化考核,严格奖惩。
一是全县在财政特别拮据的情况下安排了XXX万元作为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专项工作经费。二是组建了十个指导组,集中统一的就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深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汇报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九
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汇报
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安排部署。日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培训会议召开以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斯旦波同志为组长,扶贫移民局方毅同志为副组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九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确保务求实效。为认真开展我县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班加点作扶贫开发培训会议的前期工作,并结合实际拟定了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下发给乡镇。并对全县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贫困村进行测算,于6月8日召开由分管扶贫的副乡镇长、农经员参加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动员培训会,进行建档立卡培训工作,讲明了操作方法、步骤和应注意一些事项等。同时,加大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村务公开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大程度地统一群众思想,调动群众投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三)扎实稳步推进,确保工作进度。为扎实开展我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我县17个乡镇党委、政府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成立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召开动员培训会议,各乡镇分别组成若干工作队按照我县的实施方案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现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入第三步,完成了规模确定、初选对象和第二次公告公示,报县政府审定后进行公告并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完成了初选对象和第一次公示公告,目前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现以批文下达到我县。我县已于8月22日召开培训会,安排了贫困村表、贫困户表、扶贫手册的填写,拟定扶贫等工作。印刷了3000册《扶贫手册》、贫困户登记表2744套、贫困村登记表64套。总之,这一阶段工作是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以后几个阶段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县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为切实加强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扶贫协作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与项目责任单位、具体实施乡镇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扶贫协作推进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工作措施、帮扶目标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了扶贫协作工作推进联席会商制度,确保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了扶贫协作工作“联动发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厘清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指导。结合县情实际,及时抽调人员,组织力量,会同专业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完成了《浙江年东西扶贫协作规划》,厘清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思路,明确了各阶段工作任务,围绕“生态蔬菜、藏香猪,早实核桃、凤尾鸡,道地药材、蜂”六大主导产业,着力助农增收致富;围绕水、电、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扶贫协作。
(三)建立健全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在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三个着力,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努力把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建设成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富民工程。一是着力健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以加强宣传引导为抓手,抽调了县乡工作人员为主的宣传队,深入到项目实施村,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特别是海宁人民对人民的无私关爱,使项目实施村群众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突破,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健全项目监管机制。建立了项目民主决策制度、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审核拨付制度,抓好项目全程监管;实现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方式、质量责任追究等内容的公开,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确保了项目建设管理规范、监督有力、高效推进。三是着力健全资源整合机制。为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专项资金效益,我县积极整合国家涉农专项资金、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及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等各类资源,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为协作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资金支持,推动实施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一年多来,在浙江海宁的倾情帮扶下,项目实施村——格依村呈现出民生条件显著改善、干部群众感恩奋进的良好局面。一是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对口扶贫项目实施后,受益人数达187户821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07人,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感恩奋进、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二是基础设施有力提升。投资100万元,完成四改两建187户、安装太阳能路灯47盏、维修村民活动中心200?;投资140万元,新建联户路3500米。项目实施村水、电、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三是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投资140万元,养殖牦牛200头、种植大蒜和中药材各200亩;投资50万元,培育旅游产业大户10户。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该村2013年群众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10元,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与发达村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高半山基础设施条件还很薄弱。我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半山,生产生活条件差,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的投入有限;农业项目较少且争取难度大,高半山农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加之,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造成项目推进困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落后,“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进度。
(二)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非常高。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大多数农牧民群众常年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半山,居住分散,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且距离城镇较远,交通十分不便,造成生产生活资料运输成本高,修路、普及水电难度大,农牧民看病难、读书难,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采购难,产品销售难,导致农牧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实际收入存量偏低,是长期制约贫困乡村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生活质量。
(三)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由于不少地方农牧民专合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农牧民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直接影响到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农牧户收益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农牧民收入不稳定问题突出。我县大部分地区生产条件十分脆弱,生活环境恶劣,仅靠扶贫开发单项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难形成脱贫减困的整体和持续效应。虽然大部分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低且不稳定,一旦遭遇天灾、病患等重大变故极易返贫,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农牧民技能水平有待提高。我县绝大多数农牧民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单一,收入渠道不宽,加之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贫困家庭增收渠道狭窄,致富脱贫乏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县作为岷江上游的生态县,改善生态是治贫的根本,也是发展的根基。我县是贫困山区,也是地震灾区,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县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型的扶贫形式,而且从长远的国家战略利益来看,应该建设成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以解决生态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根本,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策略,通过积极向省州争取,落实水资源补偿费,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等,为其基本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着力建设美丽。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叠加政策机遇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贫困片带的发展条件。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畅通农畜产品运输和农牧民出行通道。认真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小型农田水利、农牧村安全饮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实施农牧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延伸输电范围,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切实解决好贫困乡村的行路、饮水、用电、通信、就医、就学等困难,着力改善农牧村发展条件。
(三)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着力培育旅游、商贸、运输、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深化农牧村经营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壮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规模,完善产业结构,转变单一依靠农牧业发展生产的现状,通过就地发展生产提升致富能力,从而减少贫困区带人口基数。
(四)深入实施“双联”行动,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改变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对于加快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着力在培产业、抓落实、促增收方面下功夫,采取“驻、联、包”的办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推进,实施精准扶贫,解决个体问题,培养农牧村致富带头人,实现扶贫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强阵地、夯基础、壮产业,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医疗保险是扶贫事业重要手段
【金柚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篇十
【金柚网导读】医疗保险对我们居民很重要,特别是在这个全民医保的时代,平时我们生病看病就医买药等都可以用医疗保险进行报销操作,那么医疗保险还能作为别的用途吗?构建以金融瞄准措施为核心的新型扶贫战略,有助于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内在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快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新型金融瞄准政策的实质,就是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区分导致农村贫困现象的不同原因,瞄准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贫困现象,需要将家庭瞄准纳入新的扶贫战略,与社会保障、区域开发形成扶贫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家庭瞄准就要针对每个农村家庭进行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设计量身定做的扶贫方案。
鉴于导致不同家庭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教育水平作为代理瞄准工具;可以考虑在农村地区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对于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提供教育贷款可以起到内生的自我精准定位的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农村贫困家庭通过教育贷款提高子女教育水平的动机。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医疗给付和养老投入不足的现状,出台专项扶贫保险,可以消除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对于巩固扶贫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教育信贷支持和专项保险计划,能够消除导致贫困的共同因素,为家庭瞄准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金融瞄准政策,有利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效果。
多年来,在经济增长和扶贫开发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大为缓解。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也在发生改变,环境、资源等自然因素对贫困的影响逐步减弱,家庭自身的因素成为剩余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上海财经大学的“千村调查”项目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为主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随机抽样和定点调查,调查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除外),231个地级市,520个县和1179个村。除对农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外,还在30个定点县,对当地县政府、当地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村委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走访农户2万余户。调查发现,非农收入已成为影响农户富裕程度的主要因素,越富裕的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高。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不同收入等级的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十分明显,有83%的贫困人口其家庭成年人所受的教育年限不到9年,接近一半的贫困家庭中的所有成员最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对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它不仅会使受教育者本人得益,而且还使其家庭和所在地区、工作岗位受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既决定着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存在重生产性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的结构性缺陷。基于此,该调查认为,从长期来看,通过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会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的脱贫问题。教育扶贫无论在管理成本、瞄准精度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值得政府加大政策力度,为扶贫对象启动人力资本的积累,有效缓解慢性贫困和贫困的代际传承,改变脱贫的脆弱性,抑制返贫的发生,最终实现农村人口对发展的本质上的要求。
实施以金融瞄准措施为核心的
新型扶贫战略
随着贫困率的下降,贫困人口在地理上的分散将导致消除贫困人口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改变传统上以地区为主的瞄准机制。此外,为了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以社会救济和区域开发为主的扶贫政策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认为,构建以金融瞄准措施为核心的新型扶贫战略,有助于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内在能力不足的现象,加快扶贫战略目标的实现。新型金融瞄准政策的实质,就是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区分导致农村贫困现象的不同原因,瞄准农户,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一)由地区瞄准转向家庭瞄准
扶贫瞄准是扶贫政策指向的目标以及针对扶贫对象进行的资源投放的过程,包括瞄准对象和采用的瞄准工具。根据瞄准对象的范围大小,扶贫瞄准可以分为地区、县、村、户、人口等。
贫困人口是一个具有异质性的群体,导致其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这些原因包括其各自的家庭特性与社会环境,而不仅仅是其居住地区。随着我国扶贫事业的不断推进,剩余贫困人口的地域分散性将不断加强,如果采取传统政策,这些人群将更难触及。此时,家庭瞄准相比地区瞄准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的效果,必须在社会保障、区域开发之外,把家庭瞄准放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扶贫战略的三大支柱。对贫困农户家庭的瞄准,就是要针对每个农村家庭进行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并制定基于家庭的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案。
(二)农村贫困家庭获得的金融服务有限
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居民的贷款可得性偏低,无论家庭富裕程度如何,只有不到20%的农村家庭能够获得贷款的支持。对于经营性贷款(包括生产经营贷款和创业贷款),脱贫户得到贷款的比例为6.63%,显著高于最贫困家庭的3%。脱贫户获得消费贷款的比例最高,约为7.8%,而相对贫困的家庭能够获得的消费贷款比例较低。也就是说,部分信贷项目资源流向了非贫困人口。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具有在未来得到回报的特点,但贫困农户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相当部分的农户不能长期支持子女的教育,也无钱去看病。
贫困户获得贷款比例偏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贷款需求;另一种是有贷款需求但是由于信用价值低、无担保等原因而无法得到贷款。调查数据表明,收入越高的人群,需要借钱的比例越低,在特困户中,只有5.48%的家庭表示不需要借钱,这一比例在脱贫户中超过了10%。同样,越贫困的家庭,越表现出要么没有办法借钱,要么诉诸高利贷的现象。
通过对比得到贷款的贫困家庭与没有贷款的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我们发现,没有贷款的贫困家庭其人均收入更低,也就意味着这些家庭的贷款需求可能是由于自身原因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且,从人均收入角度而言,获得贷款的脱贫户的人均收入显著高于贫困家庭的人均收入,对于以市场规律运作的金融机构贷款必然也偏向于收入更高的脱贫户。
根据“千村调查”的数据样本,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比较低,它们更多地依赖农村的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最主要的借款方式为向亲戚、朋友借款,占比约为73%,第二大的借款渠道是通过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比约为14%。
针对我国内地农村各种类型的资金来源,我们统计了不同富裕程度的农户在各种借款渠道中的比重。其中,脱贫户占传统资金来源的绝大比例。例如,从银行或信用社借款,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等,
向亲戚、朋友求助等渠道中,脱贫户占比都超过60%,而极度贫困户和普通贫困农户只占10%的传统渠道份额。然而,通过借高利贷获得资金的方式,贫困家庭和有返贫风险的家庭占比超过了60%。在正式进入金融市场受阻的情况下,贫困户只能求助于高利贷,而也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更加贫困。
(三)教育信贷支持是有效的金融瞄准措施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可耕种的土地十分贫瘠、缺乏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长期患病的困扰、缺乏合适的农村就业机会等。如果采取家庭瞄准的政策,按照导致贫困众多因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将贫困人口分成多种不同类型,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面向家庭的扶贫方案。然而,除了导致贫困的个体因素外,有些因素仍然适合于贫困人群的大多数人。根据我们的调查,几乎所有贫困家庭的成年劳动者的教育水平都非常低,这使得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获得非农业就业机会,也限制了他们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对这类贫困人群而言,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提高其接受教育的水平和增加职业培训的机会,是缓解慢性贫困的有效方式。
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资产,就是其自身拥有的劳动力,在家庭规模给定的条件下,提高其收入的关键就是增加其劳动的报酬,以改善其生活条件。而报酬更高的就业机会,往往与劳动力已有的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调查表明,无论贫困程度如何,学历越低的家庭,其非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越低。因此,学历与劳动报酬有密切的关系。解决贫困的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并非简单的收入减少,而是因为这些人丧失获得收入的“能力”。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的不同或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这一群体获得收入的机会减少,因此他们得以实现其福利的能力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显得尤为不足。我们的调查间接地支持了这种观点,在获得收入的能力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受教育水平能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那些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的子女更有可能生活在低收入的家庭之中。工作是迄今为止摆脱贫困的最有效的方式,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身体健康的农民都有强烈的劳动参与意识,但他们能够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低,因而是低收入的和间断的。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出于对经济能力的考虑,被迫提前结束了让子女接受充分教育的机会。
传统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经济的贫困才使得部分地区的未成年人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以缓解个人或家庭的经济负担。我们通过与农户的访谈还发现,未成年人自愿弃学、被迫就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能否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顺利进入高中或职高就读的担忧。所以,解决农村贫困现象的一个必要举措就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可考虑率先在农村地区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一方面,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城镇人口,只能依赖广大农民自身,普及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子弟融入家乡的教育和升学系统,可以减少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的顾虑,降低农村子弟在迁入地就读高中的高成本。此外,还可以盘活农村教育资源,有效缓解教育不公的程度。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和劳动报酬,能够从根本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通过分析农户的贷款用途发现,农村家庭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于助学贷款、医疗贷款、经营性贷款、消费性贷款以及其他贷款五大类。但不同收入家庭的贷款用途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收入越高,将贷款投向人力资本形成的用途(包括助学贷款和医疗贷款)就越明显,而脱贫户用于助学和医疗的贷款比重只有10.67%。因此,解决农村贫困现象的一个可行的手段,就是超越义务教育的范围,为高中教育提供更大的
公共资源的支持,以更好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由于传统的学费免除或补贴政策在这一领域的失效,因而就需要在这一领域重构传统的扶贫信贷补贴政策,以教育信贷作为瞄准机制,定位到农村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进行补充投资,使有在校学生的贫困家庭不会因缺少劳动力而出现人均收入下降的情况,保证农村贫困家庭的学龄子女不会辍学。
通过信贷政策而不是财政补贴的方式,其优势在于,它不是免费的资金,从而减少了不合适的家庭争夺这笔资金的可能性。但教育信贷仍属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范围,在学生就读期间,家庭不需要支付这笔贷款的本息,一旦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就业后,就需要制订专门的还款计划,利息可以享受政策性优惠贴息。如果学生能够进入大专以上学校就读,则可与大学助学贷款相接续,用助学贷款偿还高中期间的贷款本息,或至其大学毕业就业后逐步偿还。
(四)政策性医疗保险是重要的金融瞄准手段
在对风险的认知方面,我国农村居民认为对其生活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是疾病。无论贫富,有近一半的农村家庭担心疾病对其家庭造成的影响。此外,脱贫家庭比贫困家庭更担心意外事故对生活水平造成的影响。
通过调查数据我们进一步发现,农村家庭的成员罹患重大疾病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且随着收入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平均有24.07%的农村家庭有成员罹患重病,这个比例随收入的递增而下降。41.44%的特困户家庭,有成员患大病;而脱贫户这一比例下降为21.06%,减少了约一半。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一些长期贫困家庭,因为有成员患有较严重的疾病,从而不能正常参与劳动,无法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因此疾病成为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与已脱贫家庭相比,一些特困户、贫困户和风险户认为教育或医疗是家庭最大的一笔开支,除去日常消费和教育投入外,认为看病支出占比最高的家庭,平均高达20%。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推广,农村医保的参保率大幅上升,覆盖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目前的医保给付水平尚比较低,农村家庭成员一旦身患重病或大病,依然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在农村地区针对贫困家庭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机制,对于脱贫的稳定性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拥有一份可负担得起的健康医疗保险为家庭和个人提供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安全网,以减轻有家庭成员在遭遇大的医疗紧急事件或者患慢性疾病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财务负担。
即便对于非医疗原因引起的贫困现象,保险服务的提供也有利于贫困程度的缓解。我们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农户对不同险种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收入的上升,购买人寿保险的家庭比例也逐步上升。但是,越贫穷的家庭,对养老保险越是关注,这反映了农村贫困家庭老龄人口较多的现实。此外,健康保险是农村家庭需求最大的险种,家庭收入越高,购买得越多,有超过60%的脱贫家庭购买了健康保险。对于财产保险的购买状况,特困户、贫困户和风险户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已购买过保险产品的家庭中,近30%购买过财产保险,而脱贫户购买财产保险的比例接近50%,远远高于其他收入家庭。
面临风险的行为对农村贫困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出于风险防范的需要,贫困家庭还需要从本来就较低的收入中保留一定的预防性储蓄,这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贫困家庭的消费水平。与传统的理论不一致,农民对保险有旺盛的需求,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基础保险对贫困家庭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进一步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拨出一定的款项,成立专项扶贫保险,探索更有利于家庭瞄准的保险支持机制。
结论与建议
随着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世界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目前剩余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更为分散,传统的以地区为基础的扶贫瞄准机制,其成效越来越受到限制,这使得我们进一步削减农村贫困人口的努力面临重大的挑战,到2020年,实现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完全脱贫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本次“千村调查”表明,农村家庭的贫困与教育水平较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也会导致贫困家庭难以通过经营性活动有效提高收入水平。缺乏教育,也就意味着具有较低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难以通过参与市场交易改善收入状况,尤其是随着现代产业升级趋势的发展,缺乏教育的农村劳动者将来也更难通过打工的方式获得收入。因此,缺乏教育是农村贫困人口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农村贫困家庭具有更大脆弱性的深层原因。缺乏教育,也意味着这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很难通过开发性扶贫政策的实施获益,难以获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甚至随着经济的增长,这部分缺乏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贫困人口会日趋贫困。
我国贫困人口随着改革开放也是逐步的逐年减少,但是减少并不意味着没有,意味着消失。尤为重要的是,对于贫困人口而言,虽然子女教育能够增加家庭的未来收入,但是短期收入对于贫困家庭的影响更大,带来的效用更高;同时,贫困家庭对于教育成本的增加更为敏感,在考虑到存在教育致贫的风险的情况下,贫困家庭更有可能产生子女辍学的情况。这一点,从贫困家庭有更高比例的小学最高学历就可以看出来,即使初中是义务教育,部分贫困家庭为了增加微薄的当期收入,子女还是选择了初中辍学。
更多相关内容:
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