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有眼焦恩俊全集眼已瞎,当官为自家。百姓死与活,谁人在乎它???

【完结】皇上竟然因为她,不敢纳妃,不敢宠女,专宠她一人!_故事连载帮_  中国故事之184:老羯胡  一苇
述  早时有个财主,没有肉吃不下饭,每天要杀一只羊。  一天,财主说:“羊倌!”  “在!”  “今天把公羊老羯胡留下,我要吃烤全羊,烤个喷喷香。”  财主说完,就去院里磨刀。  羊倌呢,他走去羊圈,拉开圈门,老羯胡早就等在那里。它不等羊倌上前,头一低,角一抵,“忽嗤”一蹿,逃出了羊圈。  出得羊圈天地宽,老羯胡专挑草木长的地方钻。  它跑一阵,吃一阵,不久去到山里,安顿下来。  这天,老羯胡正在坡上吃草,碰见个老虎。它心想:“坏事啦,这下非遭殃不可!”  老虎一辈子待在山里,没见过老羯胡,见它双角威武有力,不由得有点胆怯:“喂,你是谁?”  “问我是谁呀,好吧!”老羯胡骄傲地歌唱:“头大耳朵长,我是山霸王——昨日吃了三只虎,今日要吃一群羊!”  老虎听得心虚,鼓起勇气问:“你头上长的啥?”  “打虎叉!”  “你腿间长的啥?”  “我嫌吃虎没味道,随身携带的一撮咸盐!”  老虎听在心里,没敢答对,掉转头逃跑。  老羯胡赶在它身后喊:“呔!好你个孽虫!还不给我站住?今日山霸王游山,正想找个脚力哩!”  那个猛虎,给它的气势镇住,只得低下头,屈了膝,伏在地上,给它当脚力。老羯胡一跃身跳上虎背,一口咬住虎颈毛,四条腿把老虎身子紧紧钳住。老虎二话不敢说,驮起老羯胡,逢沟过沟,逢坎跳坎,载了它去游山。  这山林百禽百蝶,百兽百虫,见猛虎驮着个老羯胡,只吓得尖声怪叫,乱躲乱藏。老虎以为万物惧怕它背上那个山霸王,心底下更是着慌。  不多时,游山游了大半天。老虎跑得腿疼,累得气喘,嘴巴只“忽塌塌”往外冒白泡儿。它心想:“今日时运不济,碰上这么个恶霸阎王。这一通可把我压得够呛。怎生得个办法,把它甩摔下去?”  公羊老羯胡也不好受:“这么蹦跳颠簸,可真不是开玩笑。我的头已经给它颠晕了!怎生得个办法,脱离这老虎,觅一条生路?”  正好前面有棵大柳树。  老虎打好算盘:“走到树跟前,我猛一扭身,正好撞死它。”  老羯胡心里谋划:“去到树跟前,我猛一跳蹿,正好上树去。”  一眨眼已来到树跟前。老虎一拧腰,老羯胡趁势一蹿,不偏不倚,跳上个老树杈。  “嗳呀!今儿个好歹过了这一关。”老虎甩掉了老羯胡,没命地朝前跑。跑呀跑,遇见个毛猴。毛猴正在树上吃毛桃,见老虎身上冒热气,跑出一身水,就大声问:“虎大哥,干嘛慌成这样子?”  老虎站住了,定一定神:“甭提啦!今朝碰到个山霸王,头大耳朵长,把我欺压得那个惨!”  “啥山霸王?我怎么没听过?它长得啥模样?”  “它呀——头上弯弯两把打虎叉,腿间吊一撮吃虎的咸盐,四蹄好比野马,全身黑褐,披一件银线大马褂。”  毛猴一听,笑啦:“嗬嘿,我说谁嘞,这准是公羊老羯胡!走,咱俩找它去,我准保叫你吃掉它,吃个血肉不留痕。”  “哼,你这家伙净会诳谎。等会儿吃紧,你准保上树哩!把我单独一个闪在火炕里头。”  “怎么,你不放心?”毛猴从桃树跳下地,它一手扯条藤,一手提支棍,“来,把我绑在你尾巴上!”  说绑就绑上了,绑上就走啦。两个翻过山沟沟,走下山坳坳,又再攀上山坡坡,远远儿瞧见老羯胡,还站在那棵大柳树上。  “看,我说是老羯胡嘛!”毛猴说,“准没错儿,就是它。”  但是,老虎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走了。  老羯胡见老虎与毛猴绑在一起,绑得那么好看,心里一乐,亮开嗓门儿,大声喊道:“吠!乌拉山上卧羊台,叫声猴崽子你过来!昨日你送来三只虎,今儿怎么只送一头来?”  老虎一听,方寸大乱:“好家伙,毛猴拿我送礼哩!”它急急拧过腰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使出吃奶劲儿掉头逃命。奔呀奔,奔了几十里地,好容易尾巴上的藤条棍棒拉断了,才停下来。  毛猴全身猴毛磨了个净光,给拖了个半死不活,呲牙裂嘴说不出话来。  老虎见它那样子,气不打一处来:“我跑得满头汗,通身湿——你就知贪凉,把皮袄子脱光光,还咧嘴笑!”(完)  后记:原故事这公羊叫“老‘羊肖’胡”,中间那字贴切准确,我觅遍字库找不出来,只好找了个“羯”字代替。  这个故事一气呵成,流畅又生动。虽然前些时整理过一个尾巴绑一起的情节,但在这个故事中,我决定不回避。那一回是猴子设计,教马拉狐狸,对狐狸是个惩罚。这回老虎拉毛猴,完全无厘头。刚才敲好,修修文字,读一遍,大笑,再读一遍,还是大笑。这真是我理想中的民间故事,情节跳脱,一丁点儿不拖泥带水。我想像着,曾经有过无数小孩儿,因为它而欢乐无比。是为记。  本故事参考文本:内蒙古民间故事《老羊肖胡》
杜东海讲述
孙剑冰采录
  中国故事之185:泽玛姬(完整版)  一苇 述  从前有个白云国。白云国,白云一样美丽,白云一样遥远。  白云国国王威严勇武,王后雍容华贵,他们只有一个男孩,人称白玉王子。白玉王子饱读诗书,性情温润如玉。  已经到了要结婚的年龄,但是白玉王子总不愿意娶妻。  父母亲很焦急。  “我不能与别人结婚。”白玉王子说:“我梦见一位仙女,我在梦中爱上她。她叫泽玛姬。”  可是,仙女在哪里呢?王子的父母很发愁。他们在白云国全国上下寻访,有很多美丽姑娘,但是没有一个名叫泽玛姬。  一天,白玉王子骑马出宫,他的白马跑得过于欢快,碰倒了路边一个老阿婆。老阿婆水桶翻侧,水流了一地。  老阿婆坐在地上,“呜呜”直哭。王子很愧疚,他下了马,坐到阿婆身旁,耐心地,把木桶散开的木片,一块一块捡起,拼接起来,重新打箍,直到它滴水不漏。王子把阿婆扶上马,牵着马送她回家:“我打翻了你的水,现在我给你背回十桶水。阿婆你不要哭。”  白玉王子给老阿婆背了十桶水,大水缸刚好灌满。老阿婆拿一面竹筛盖住水缸,她念了一通咒语,对王子说:“来,我给你看泽玛姬。”王子站在水缸边,水面映现出一片橘树林,泽玛姬坐在大橘树上,温柔地注视他。王子的心“怦怦”直跳,心里仿佛跑进去一只小鹿。可是,水影一晃,泽玛姬消失了。  “没错,她就是我的仙女,我的泽玛姬。告诉我,她在哪里?”  “仙女泽玛姬,她住在南方橘子国。”老阿婆告诉王子,“你要骑上你的白马,向南方跑,马不停蹄跑十二天,就能到达那里。橘子国满种着橘树林,你走到树林中央,找到最高最老那棵橘树王。你爬上树顶,摘下闪着金光的那一个。记着,它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漂亮的,但它是最香的。你把它摘下,放入怀里,让它贴着你的心。然后你要立即骑马离开。不管发生什么事,在途中你绝不能剥开橘子,否则,你会失去你的泽玛姬。”  王子向老阿婆道谢。然后他骑上白马,向南方跑去。他白天奔跑,夜晚歇息,马不停蹄跑了十二天,终于抵达了橘子国。橘子国没有宫殿,也没有房屋,国土上长满了橘子树。橘树林连绵茂密,一眼望不到边。王子走入橘树林,橘子如同天上的星星,在他的头顶闪烁,他只感觉心旷神怡,心中的星星不可抑止地歌起唱来。终于,他走到树林正中央,看到高大茂盛的橘树之王。  白玉王子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王树上的橘果格外硕大,格外华美。南风吹过,其中一个闪烁着金光。王子的心,又一次“怦怦”直跳。他跳下白马,抱住树干,爬上王树的树顶,伸手摘那个金橘子。可是,他伸手到东边,金橘子就躲到西边;伸手往西边,金橘子又躲回东边。没法子,王子只好停下手。他脉脉注视金橘子,深深呼吸她的芬芳,用尽他整颗心的力量,轻轻呼唤:“泽玛姬,泽玛姬,我的泽玛姬……”  听到他呼唤,金橘子慢慢朝他靠过来。王子捧起她,亲吻她。然后,他把金橘子摘下,收入怀里。  一摘下金橘子,大地剧烈地颤抖,狂风挟带着沙石,疯狂地吹刮。橘树王愤怒地摇晃起来。王子在树上再站不稳,“砰”一声,重重摔到地上。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落下。王子不敢逗留,他从地上爬起,翻身骑上白马,沿着来路,朝白云国跑去。  橘子国风雨交加,然而白云国天朗气清,花草鲜美,流水淙淙。王子越走越慢,他几次捧出金橘子,想要剥开,然而他想起老阿婆的嘱咐,使劲儿忍住了。终于,白玉王子怀揣金橘子,回到王宫。  一回到房间,他马上关起门,剥开橘子。霎时间,金光笼罩房间,透明的薄雾包裹着一位身穿金纱的仙女。等雾蔼散去,王子就看到了真正的泽玛姬,她与王子梦中的仙女一模一样,而且她是真实的。白玉王子深深地爱上了她。  国王和王后同意他们结婚,开始筹备一场盛大的婚礼。因为泽玛姬是仙女,她没有娘家,没有兄弟姐妹,连个象样侍女也没有,王后决定为她选一位容貌相衬的侍女。  消息一传出,全国的年轻姑娘都涌到王宫来。王后选来选去,总选不到合适的。因为泽玛姬实在太美丽,谁站到她旁边都显得不般配。  “选不到就不用选了。”泽玛姬说,“我可以照顾自己,我不需要侍女。”  她话音刚落,门处来了一个年青姑娘,她长得与泽玛姬有六七分相似,打扮得差不多与泽玛姬一样漂亮。  “你们俩站在一起,真像一对姐妹。”王后很高兴,马上选择了这位姑娘,她的名字叫拉珍。  到了择好的吉日,白玉王子与泽玛姬举行婚礼。两人相亲相爱,自由自在,日子过得很幸福。  一天,他们到湖边游玩,吃过午饭,王子和泽玛姬在树林歇息。那时微风清凉,天气非常舒适,王子靠在泽玛姬怀里,睡着了。  侍女拉珍,虽然一向装得温顺乖巧,其实却是一个女妖。她见王子入睡,就对他施了妖法,对泽玛姬说:“人人都说你美,我觉得我不比你差。我们到湖边照一照,比比看,到底是你美些还是我更美。”  泽玛姬轻轻推开王子,把他放在枕头上,站起身,跟拉珍来到湖边。  湖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泽玛姬绝世无双的身影。拉珍十分嫉妒:“只是你的衣裳更华丽而已。如果我穿上这身衣裳,一定比你更美。”  “不是这样的。”泽玛姬与拉珍交换了衣裳,再一次走到湖边。  拉珍跟在她身后,把她往湖里一推。就听“扑通”一声,水花溅起,泽玛姬在湖面扑腾了几下,沉下去了。  拉珍穿着泽玛姬的衣裳,回到王子身边,把王子抱在怀里。她的神情和动作,都装得和泽玛姬一模一样。  过了一会,王子醒过:“泽玛姬,我做了噩梦,梦见大水淹过你的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吗?拉珍呢?”  假泽玛姬装出微笑的样子说:“你会做这样的梦,可能因为这个湖的湖水太美丽了。刚才没什么大事,拉珍不愿意继续当侍女,她走了。”  王子与假泽玛姬回到王宫,生活像以前一样过下去。但是,王子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他总是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感到厌倦,他看着泽玛姬,觉得她变了:“泽玛姬,你的眼睛不再像清泉,却像池塘的浊水;你的声音不再像木琴声,却像市场的噪音;你的双手不再温柔,却像猪皮一样粗糙……这是为什么呢?”  “啊,我亲爱的王子!”假泽玛姬哭哭啼啼,装出无限委屈的样子,“我从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可是,自从嫁给你,慢慢就变成了凡人。我的改变都是因为你啊!你怎么能责怪我眼神不再清澈,声音不再悦耳,双手不再温柔呢?”  王子一听,十分心疼,连忙安慰她:“对不起,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我错怪了你。”  于是,日子又像从前一样,继续过下去。  过了一段日子,湖里长出来一朵金莲花。王子的马夫到湖边饮马,被金莲花深深打动,他每天都跑去看。  “你为什么老在湖边待着,不肯回来?”王子问他的马夫。  “湖心有一朵金色莲花,我总忘不了它。”  马夫把王子带到湖边。可是,王子睁大眼,连花影子都没有看见,他只见到碧波荡漾,风中浮动着清澈的花香。  “真奇怪呀!”马夫说,“你一来,金莲花就不见了。”  第二天,王子换上马夫的衣裳,独自跑到湖边。这一回,他可看清楚了,湖面的确有一朵硕大的金莲花,它迎着朝晖,花香四溢。  白玉王子深深爱上了那朵金莲花,他的心剧烈颤抖,他闭上眼又睁开眼,觉得世界焕然一新。于是他走入湖水,朝金莲花游去。可是,他游到南边,金莲花躲到北边;他游到北边,金莲花又躲到南边。他总摘不到她。于是王子让自己停下来,注视着金莲花,用尽他整颗心的力量,轻声呼唤:“金莲花,金莲花,我的金莲花……”  金莲花慢慢朝他靠过来。王子摘下金莲花,抱在怀里,带回了王宫,用一个白玉花瓶养起来,供奉在佛堂里。  从那天起,王子每天待在佛堂,守着他的金莲花,总不肯离开。  假泽玛姬知道了这件事,她又恼恨,又妒忌。  一天,王子出门打猎,假泽玛姬走进佛堂,把金莲花从白玉花瓶拔出,扔地上踩碎,一把火烧成尽烬。然后她用袋子装了那灰烬,撒到后花园。  王子打猎回来,不见了金莲花,惆怅得饭都吃不下。假泽玛姬说:“你的金莲花,给野狐狸叼走吃掉啦!”  王子一听,眼泪不可抑止地流下来。但是,尽管伤心,日子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过下去。  过了一段日子,后花园长出一棵核桃树。核桃树长得很快,不过几个月,就长得又高又茂盛,绿荫清凉,像一把巨大的伞,遮挡住炎烈的阳光。核桃树结着成千上万的核桃,看上去绿油油的,又饱满又漂亮。  “我看这核桃树不寻常,肯定是一棵妖树。”假泽玛姬说,“它长得太快,核桃又结得太多。”  “这不好吗?我喜欢它。”王子每天到树下坐着,他越来越爱核桃树。  假泽玛姬总想砍倒那棵树。可是王子守在树下,总是不走开。  终于有一天,王子领兵去打仗,假泽玛姬唤来几个武士,把核桃树砍倒了。核桃落了一地,捡拾到一起,装了九箩筐。  “把这树干,树枝、核桃全搬到坝子上,烧个干净。”  假泽玛姬指挥武士,在坝上堆起熊熊烈火,核桃“噼噼啪啪”地燃烧:“把这灰烬填埋起来,别让风吹散了。”  假泽玛姬指挥武士,铲起泥土,把核桃树灰烬填埋起来,做成一个青丘,又在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这回总归死灭了,看你还能怎么回来!”
  过了半年,白玉王子打了胜仗,回到王宫。他继承了老父亲的王位,当上了国王,假泽玛姬当上了王后。可是,她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恶气,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她的眼睛时常露出凶光。国王越来越不乐意与他的王后待在一起,他时常骑着马,独自在王宫外漫游。  这一天,他来到坝上,远远看见一片金色的光华。他朝那片光华走去,就看到一座高大雄伟的金色皇宫。  皇宫一共有九层,每一层都传出美妙的仙乐。  王子来到宫殿门口,门口蹲伏着两头凶猛的狮子。不过狮子没有敌意,只是驯顺地看着他,让他走入大殿。  王子沿着楼梯,从第一层走上第二层,他每走一步,脚下就响起好听的音乐声。他就这样踏着音阶,走上第九层。第九层布置着一个精致的莲花经堂,经堂中央端端正正坐着一位仙女,她正在诵经。  王子惊异极了,因为面前这位仙女,正是他最初在梦中见到的泽玛姬。王子跪在仙女面前,虔诚地把他的头伏在地上,向仙女祈求:“如果你是我的泽玛姬,请让我陪伴你;如果你是我的泽玛姬,请让我保护你。”  仙女说:“如果你是我的白玉王子,你就能认出我;如果你是我的白玉王子,你就不会再离开。”  白玉王子站起身,拥抱他的泽玛姬。他们的眼泪“滴滴嗒嗒”落在地上,每一颗都化作皎洁的珍珠。  “你是我真正的泽玛姬,那么,王宫里那个假的你,她是谁?”  “她是女妖拉珍。”泽玛姬说,“不用管她,一个人搬起了石头,到头来,总会砸中自己的脚。”  王子留在泽玛姬的金色宫殿,他再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幸福。  拉珍在王宫等了很久,总不见王子回来。她怒火冲天,披散了头发,嘴里骂着最恶毒的话,朝坝上的金宫殿跑去。  守门的狮子冲她大声咆哮,她仿佛没有听见。拉珍顺着楼梯,一直跑上第九层。到了最后一级,她一脚踏空,从高处摔下来,摔成了肉酱。(完)  后记:这个故事,我以为,她讲述的是真爱与假爱的故事。从看到它,到今日述写出来,它一直在折磨我,两三年时间,我一直想不出最好的讲述方案——而又不能放弃它。它美妙的意象层出不穷:梦中的泽玛姬,橘子姑娘,金莲花,核桃树,奏音乐的楼梯,金皇宫。这些意象,每一个,都教我着迷不已。  我对故事采录者陈石峻先生很好奇,因为在别处,这个类型的中国故事,一般以女性视角述说。比如广西的灰姑娘故事,又比如随处可见的蛇郎故事。但是陈石峻先生采录并写下的文本,是难得的男性视角。我猜想,这也许来自陈石峻先生,也许来自其他的男性讲述者,他们赋予了这个故事“阿尼玛”的意味。因为这一点,我沿用原故事的题目,还是把故事命名为《泽玛姬》。  “泽玛姬”可能是藏语,也许是“卓玛”的另一个说法,意指男子心中最美好的姑娘。深藏于男子内心的女性意象,在荣格的术语中,唤做“阿尼玛”。“阿尼玛”译成中文不好听,我建议学者考虑一下,不如以后就译作“泽玛姬”:)  泽玛姬,它代表着男性内在的女性成分,是男子真爱的象征意象。这个故事里的象征物实在无比恰当,她化身为金莲花,而金莲花,正是东方的玫瑰啊,它是圆满爱情的象征。  陈先生的原故事,与好几个类型故事有所粘连。而我必须讲述一个真正纯粹的泽玛姬故事。她不是谢端的田螺姑娘,不是蛇郎的三妹,也不是呼风唤雨的龙女。她是东方男子的梦中纯洁的爱人泽玛姬。是橘树上的仙女。是金莲花。是慢慢长成的核桃,生成坚硬的外壳来保护她自己。但那不是她成长的尽头。最终她是金皇宫里的女皇。她始终在男子心里,惟有与她在一起,男子才有大欢喜,才感受到人生幸福的圆满。  是的,这是她,她是泽玛姬。  本故事参考文本:四川藏族民间故事《泽玛姬》 岗青讲述
阿石峻搜集整理  云南民间故事《神奇的花树》  8月17日,写好这篇,已是午后,饭都没有煮,去吃真功夫。嗬嗬,好饿啊!
  中国故事之186:媳妇儿  一苇
述  从前有座老虎山,山上数不尽多少老虎。眼看着山脚下人快给吃光时,从远处来了一位打虎英雄。  打虎英雄勇猛了解,他枪能刺虎,箭能射虎,刀能砍虎,绳能捆虎。这么着,三天打一小虎,五天打一大虎,过得五六年,老虎山老虎几乎绝了迹。山脚下人渐渐又多起来,山民安居乐业,出田干活的出田干活,下河捕鱼的下河捕鱼,上山砍柴的上山砍柴,日子慢慢过得舒坦起来。  美人怕迟暮,英雄怕老。过得十来年,打虎英雄头发白了,背驼了,他生了一场大病,躺倒在病床上,起不来了。  日子一长,山上老虎又多起来。  打虎英雄对儿子说:“儿子,我老了,你大了,该你上山打虎啦!”  小伙子倒蛮听话,叫他上山打虎就上山打虎了。只见他提起砍虎刀,挽起缚虎绳,上山去了。  他运气可真不坏,一走上山梁,就碰上一只大老虎。老虎咆哮一声,一阵腥风扑来。小伙子吓得两腿软绵绵,就像两根煮熟的面条儿。他站不稳,一屁股坐在地上,想说话说不出来,上牙下牙直打架。  老虎跑到他跟前,左看看,看到他左手的缚虎绳,右看看,看到他右手的砍虎刀,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哼,你带着砍虎刀和缚虎绳,是想打老虎吗?”  “不……不是的……”小伙子急中生智,撒了谎,“我媳妇儿烧饭没柴,让我上山砍……砍柴的……”  老虎一听好开心:“原来是砍柴的,来,脱光衣裳,让我吃。”  “老……老虎哥,俺媳妇儿正要烧饭,没柴可烧不熟呀!我……我先把柴给她送下去,明……明儿一早……上山给你吃。”  那老虎刚吃了一只羊,这会儿肚子不饿,心想这家伙已经是嘴边食,放着明儿吃,也是个办法,就叮嘱小伙子:“嘿嘿,就这么说定了。你明儿早点上来。来晚了,我饶不了你!”  “好……好……”  小伙子胡乱砍了两捆柴,哭哭啼啼下了山,回到家,已吓得不像个人样儿。  媳妇儿正烧饭,见他一脸眼泪,就问:“你今儿上山去,有没有打着老虎呀?”  “甭提啦,我一上山就碰到个老虎,它要吃我。”小伙子不敢惊动父亲,只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给媳妇儿。  媳妇儿问:“你打算怎么办?”  “还……还能怎么办?”小伙子说,“明儿天一亮,我……我就上山去,让老虎吃呗!”  媳妇儿一听,笑啦:“罢了罢了,去吧。也是活该,谁叫你当初不跟着爹学些本领?”  第二天天一亮,小伙子吃过早饭,乖乖儿要上山。媳妇儿让他带根长绳子,他也就带上根长绳子。他一步一挪,磨磨蹭蹭,快到晌午,才来到昨日遇到老虎的地方。老虎怒冲冲从树后钻出来:“怎么来得这么晚?”  “我……我……”  就在这时,忽听得对面山坳有人粗声喊:“傻儿子!你身旁是个什么东西?是老虎么?”  老虎一听,抬头一看,见老打虎英雄手拿猎枪,正对着自己,它吓得不轻:“哎呀,你怎么让你爹跟上来啦?快,跟他说,不是老虎,是个木头!”  小伙子大喊回话:“不是老虎,是个木头!”  “既然是木头,你捆上它,带回家烧饭。”  老虎吓得四条腿发软:“快,跟他说,你捆不动,这木头不要了。”  小伙子又大声喊:“爹,我捆不动,这木头不要了。”  “没事,我来帮你。”  这下,老虎吓尿啦:“你千万教他别过来。还是你来捆吧!看在我不吃你的份上,你轻点儿捆……”  于是,小伙子教他爹甭过来。然后他自个儿拿起绳子,哆哆嗦嗦捆那大老虎。  他爹问:“儿子,捆几道啦?”  “一道。”  “不行,再捆!”小伙子又捆。  “这回几道啦?”  “五道了。”  “不行,还得捆!”小伙子又继续捆。  “现在几道啦?”  “捆了十五道。”  “嗯,这还差不多。”  打虎英雄说着,走了过来。走到跟前,小伙子抬头一看,衣裳是老爹的衣裳,枪是老爹的枪,可是人呢,原来是自己的媳妇儿。  这么着,媳妇儿不仅救了丈夫,还活捉了一头大老虎。(完)  后记:这个故事,像《小鸡崽报仇》一样,适合年龄较低幼的孩子。我想,小屁孩听这个,除了有趣好玩,应该还能增加一点儿勇气。  我想像那些遥远的有月亮的夜晚,山村里头,某老头儿给一群小孩儿讲这个故事,他不动声色,如此这般讲下来,情节一处处拿捏,张弛有致。及至结尾,讲完啦,围着他的小孩儿哄堂大笑——在我想像中,这就最最地道的中国山村生活,最最美妙的故事时光。  本故事参考文本:吉林民间故事《猎人和老虎》
姜位枢讲述
刘魁立搜集整理
  中国故事之187:路遥知马力(完整版)  一苇
述  咱乡下有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话蛮好听,话里头呀,有个故事。  旧时山东有个学堂,两个男孩在学堂念书,一个叫路遥,一个叫马力。路遥小两岁,马力大两岁。路遥呢,家里穷,每日只吃馍馍头,有时饭都吃不饱。马力呢,家里富,家里吃鸡呢,给路遥带个鸡腿,家里吃鱼呢,给路遥带条鱼尾巴。总之马力每天上学堂,总要给路遥带个饭盒。  两人一道读书,一道玩耍,一道挨先生的戒尺,相处得比亲兄弟还亲。过得几年,路遥长到十一二岁,爹娘相继病死了,这一下,路遥完全失了依傍,衣食住行兼学费,全靠马力家接济。这样又过得几年,路遥长到了十七岁。  那会儿马力已经娶了媳妇,成了小家。路遥呢,小时候也曾经订下个娃娃亲,这会儿闺女也长大了,催他去娶姑娘,他岳丈与他说:“你再不娶,咱姑娘就另嫁啦!”  路遥很为难:“我现在衣食都靠朋友接济,生活不能自立,哪有钱娶媳妇呢?就算娶了过门,也养活不了她呀!”  听说这事,马力拍拍胸口说:“兄弟,别发愁!这事我替你办。”  马力替路遥办了彩礼,投了婚贴,订了婚期,又在自家让出一个房间,布置得漂漂亮亮,给路遥两口子作新房。大事小事操办下来,马力里里外外花了好多钱。  到了结婚这一天,路遥喝了几盅酒,对马力说:“从小我受你的恩长大,如今连娶媳妇也要你代我操持。这大恩大德,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报得。”  马力一听,嘻嘻一笑:“那行,你要报恩,就让新娘子陪我头三宿。”  路遥心里“咯噔”一下子,好像打翻了五味瓶,心想马力你也太过份了,俗话说‘能穿朋友衣,不沾朋友妻’,你还是个正人君子吗?但人在屋檐下,哪得不低头?他硬着头皮,装起笑脸说:“行啊。”  入夜,马力换上新郎倌的大红衣服,大摇大摆进了洞房。  新媳妇正在炕上坐着,蒙着个红盖头。马力入了屋,也不理会那新娘子,只拿起本书,把灯芯拨一拨,坐下看起书来。  一夜这样。  两夜这样。  三夜还是这样。  到第四夜,宾客散尽了,鞭炮不响了,喜宴也撤了,一切礼仪结束,路遥穿起家常衣服,进了新房,到新床边坐下。新娘子见他绷着脸,眼眶儿红红,就埋怨他:“新婚三日,你坐着读了三夜书,今儿进来,也没个好脸色。要是不欢喜我,为何娶进门来?”  路遥一听,晓得马力谎他,心中不由转悲为喜,就势说:“娘子,我多年寄人篱下,就连与你成亲,也靠马力相助。我新婚三夜不与你睡,是想要勉励自己,日后用功读书,奋发图强。”  新媳妇一听,也蛮赞赏他。于是小夫妻勤俭度日,相互扶持,恩恩爱爱过起日子来。  下一年正赶上科举考试,路遥与马力结伴上京赶考。路遥念书念得好,一肚子文章,这一考考中进士,朝廷抬举他,任命他到苏州做官。  马力没有考上,仍旧回家当员外郎。  路遥带了媳妇去上任,马力一程一程送他,一路上,哥儿俩硬是相互舍不得。  马力挺难过:“路遥,咱俩长这么大,还没有分开过呢!”  路遥宽慰他:“只你只管放心,我一到任就给你写信。以后你得了空闲,只管上苏州找我。你心里记得咱俩比亲兄弟还亲就好。”  两人洒泪分别。  一晃过了两年。先不说路遥在官场春风得意,只说马力,这一年天时不利,黄河决了堤,大水把他家田地全淹了,地里庄稼涝死了,牛羊鸡鸭冲得没了影子。正合了一句话叫“祸不单行”,好不容易熬到开春,家里又遭了一场火,只烧得片瓦不剩。不幸中的万幸,总算一家人还平安。  接下来怎么办呢?男女老少都得吃饭呀!马力老爹说:“眼下情势,咱家亲戚朋友都遭了灾,也只有你那朋友路遥有能力帮咱们。你就去找他,借点钱回来,咱重建家园。”  马力变卖了老娘头上的金钗,背上一袋干粮,到苏州去找路遥。路遥的府第高墙大院,雕梁画柱,看上去十分气派。路遥把马力接进府里,立即山珍海味,香茶美酒招待他。  吃过饭,马力说:“路遥,这回我不是找你玩的。家里遭了大水又遭火灾,就想找你借些钱。”  路遥说:“你先住下,我还有一阵忙,明天得出去办个重要差事,钱的事过几天再说。”  果然第二天路遥出门办事去了,一去三个月没回来。虽说每日酒香饭美,但马力惦记家里,想爹娘妻儿受苦,心里只愁得要死。想要回家呢,又连路费都没有了,这样一日一日干耗着,想哭哭不出眼泪来。  这天,好不容易路遥回来了。马力顾不上脸皮,只找他直说:“我在你家也待三个月了,家里十万火急呢,我得回去,钱多钱少你好歹借些给我。”  路遥只说:“我原想带你名山胜水好好玩儿呢,你急着走,我也不好留。”  这话儿说得蛮好听,借钱的事儿,却半个字不提。马力急得跺脚:“我家里遭灾,来找你借钱呀,你到底是借是不借?”  没成想,路遥端起个官架子:“我虽然当个知府,可是两袖清风啊!你在这一住几个月,我每日吃香喝辣供应你,这花销也不少啦,哪还有余钱供应你全家?”  一听这话,马力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气鼓鼓一摔大门,跑出路遥家,心里酸楚憋闷,直骂路遥忘恩负义,又骂自己瞎了狗眼,结识得一头白眼狼。他一路狂奔,也不知跑到什么地方,见前头一片野树林,便走进去,抱住一棵树,呜呜直哭。想到一大家人指望自己,自己白耽搁几个月,一分钱没借到不说,连回家的钱都没得……他越想越绝望,只觉天地虽大,四野茫茫,自己连条活路都没有。一抬头,看近前有棵歪脖子树,一咬牙爬上去,解下腰带,往树上一搭,套一个圈子,就要上吊。  就这时,身后有个人喊他:“哎,兄弟,你年轻轻轻,有啥想不开?快下来!”  扭头一看,却是个忠厚大汉,赶着一群骡马,正朝他走来。  “你别管我,我时运不济,遇人不淑,该死!该死!”  那人劝得他下了树,与他分吃袋里的干粮,听他把前因后果一说,十分同情:“你是好人啊!好人必有好报,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我与你顺路,正要贩骡马到山东,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不如你与我一道走,也好帮帮我。你路上的吃食用度,包我身上好了。”  马力一听,心里顿时热乎起来,心想世上还是好人多:“咱俩萍水相逢,我连你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过意得去?”  “我姓时,名时日久。咱俩这一路同舟共济,你就叫我大哥吧!”  于是俩人结伴同行,走了几天,回到山东老家。到了被大火烧塌的宅院——咦,几个月不见,那废墟竟然盖起崭新的大屋,高门大户,红墙碧瓦,耀眼生辉。  “莫非家里过不去日子,把宅基也卖给别家了?”马力心里正嘀咕,他媳妇就从屋里出来:“呀,你回来啦,干嘛不进屋呢?”  马力一愣:“这是咱家?”  “怎么不是咱家,快进来!”说着话,一屋子人出来迎他,这下子合家团聚,又是欢笑,又是流眼泪。  于是坐下来,吃茶上饭,他媳妇埋怨他:“你也是,去了苏州,就知道吃香喝辣、游山玩水——要不是路遥出钱出力,里里外外张罗打点,这屋子哪里建得起来?”  马力一听,眼都直了:“什么?路遥给咱家盖的屋子?”  他爹眼眶一红:“唉,我真是白养了你。家里遭难你不急,只顾自个儿在外头享福。路遥虽说不是亲儿子,却比亲儿子还亲哪!你娘生病他请人治好了,当出去的田契他去赎了回来。这回咱一家子,都亏他救了命!”  这时,那时日久囤好骡马,来与马员外辞行:“我其实是路大人差遣送你回家的,那群骡马也送给你。我该走了。路大人的信,你等我走后再拆开。”  时日久把一封信交给马力,打马回苏州府。  马力拆开信封,里头只写着四句诗:  你闷我三宿,  我憋你一春。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马力过了好久,才回过味儿来。后来,这故事就流传开了。(完)  后记:述写这个故事之前,我把它讲给老郑听。老郑很不爱听。他说:“那个马力不好,就算他没有碰人家媳妇,说出来这个话,还到人家新房待三晚,也够坏了。活该他后来遭灾倒霉。”  怎么说呢,老郑是个老实人,老郑所言,亦有老郑的道理。  这下子,就要说到性事道德,再说到男女情事——这事儿,大伙儿向来敏感。这阵子宝强兄的事,已然沸沸扬扬。咱就不赶这淌浑水,不再说路遥和马力新房里的秘事了。我就只负责讲故事,道德评价是不管的。  回到这个故事,它是我最初知道的地道中国故事之一,初中时就已在《故事会》见过。刘老师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中,江帆老师详细研究过它。在民间故事集成中,几乎每个省,都有它的踪迹,当然各地故事有所不同,在湖北,它叫《春风夜雨》,我猜湖北故事家起这个名儿,取的是润物无声之意。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故事内在富有张力,从整体看,情节也说得上富有平衡之美。  本故事参考文本:江帆《真假朋友的试金石——“路遥知马力”故事解析》  辽宁潭振山故事《路遥知马力》  山东民间故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湖北孙家香故事《春风夜雨》  四川民间故事《路遥和马力》  山西尹泽故事《路遥知马壮》  福建民间故事《路遥知马力》
  我儿子很喜欢你的作品,儿子外公说最近在家不怎么玩游戏了,爱看书了!
  中国故事之188:舍不得你哭  一苇
述  这可是件真事儿,发生在老中华民国那时候。  话说那会儿,有一个老太太,在沈阳市场摆起个摊子,半边摊卖茶叶蛋儿,半边摊卖烟卷子,就靠这么点儿小买卖,挣几个小钱,勉强维持着生计。  这一天,军营放假,那市场热闹起来,老太太生意挺好,她茶叶蛋全卖掉了,烟卷儿只剩下两盒。这时来了个当兵的,他身穿制服,扛着个大杆枪,晃晃荡荡来到老太太摊档跟前。  “老婆子,你这两盒烟圈儿,我全买了!”说着,递过来一块大洋。  那大洋上刻着个袁世凯,在当时可是个值钱东西。老太太从来只见过毛票子,她一年到头挣的钱加起来,还合不到两三个大洋。  “这大洋真洋气,啊呀,我也是第一次见呢!这可怎么找得开?”老太太把钱袋里所有的毛票全掏出来,捧了好几捧,找给了那个当兵的——这些钱,差不多是老太太全部积蓄,这回一股脑给那大兵换走了。找完钱,老太太全副身家,就只剩下那一块大洋啦。  老太太还挺高兴,心想这下可挣到大钱了,乐得整个人眉开眼笑的。  那大兵刚走,旁边做买卖的都凑过来看大洋,这伙人中有个识货的,拿起大洋敲了两下:“哎呀,老太太,你上当啦!这钱丁丁响,是个钢币!真大洋银子做的,敲着声音沉些。钢币不是钱呀,不能花,你这几个月辛苦,算是白干了!”  老太太“呜哇”一声哭,当场背过气去。大伙儿都过去帮她,有的掐人中,有的煽风,好歹把她弄醒过来。  “我这所有的家当,换了块假大洋,这可怎么活呀?”老太太又是哭,又是喊,“我老头还得吃药呢,没钱买药,他就死啦呀……”  正哭得凄凉,又过来一个当兵的,他挤到人群,听得这么回事,就蹲下身,掏出个真大洋给老太太:“老大妈,害你伤心了。那个假大洋是留着给小孩子玩的,刚才我搞错啦!现在给你换个真的。”  老太太换过银元,擦干眼泪,抬头一看:“不对呀,刚才是个矮胖子,你比他高……”  没等老太太回过神来,那高个儿大兵怀揣了假银元,走了。  老太太虚惊一场,这会儿也没多想,只欢喜没吃上亏,收拾了摊子,给她老头买药去了。  先不说老太太,咱说那大兵,其实那块假大洋当真不是他的。那日发了军饷,也就一人一块大洋,他得了几天假,想回家看看爹娘。走过市场,看到老太太,看着只觉得她与自家老娘像,心里蛮可怜她受骗,就用自己的军饷换下那块假大洋。因为知道是假钱,也不在意,随手就装到上衣口袋里。  他回到部队,没过几天,打仗了。小伙子给编排在前头,冲锋号一响,第一拨就向前冲。那会儿枪林弹雨,一不留神,给敌人一枪轰倒了。这一枪不偏不倚,正打在他左前胸,也就是心脏的位置。那地方可是人身要害,打中了万难有活路。小伙子当场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前军冲上前去,后军救护队上来,把他往担架一抬,送到后方大营,随手撂下,也没人管。没成想,那天仗打完,那小伙子竟然睁开眼,醒过来,大声要水喝。将军一见,还活着哩!就说他是个英雄,好好表彰了一回。  要说小伙子怎么捡回一条命呢?原来,那一枪正好就打在那块假大洋上。他掏出钢币一看,已给子弹打得凹进去一个坑儿。  大伙围着小伙子,都说是个奇迹,小伙子也说:“神灵保佑,亏了这块假银元,要不是它,我就死了。”  等到战争结束,小伙子去市场,找到那位卖茶叶蛋、烟卷儿的老太太。他双手捧了那个假银元,“扑通”一声,跪到她面前:“大娘,说实话吧,这假大洋不是我的。那天,我看你与我娘像,舍不得看你哭,就拿真大洋与你换了。没想到,你这块假大洋帮我挡了颗子弹,救了我的命。就冲这钢币,我认你作干娘,以后好好孝敬你老人家。”  从那以后,这大兵和这老太太认了亲,逢年过节亲亲热热两家子走动。  你瞧,好人就是有好报。你舍不得老太太哭,老天爷自然舍不得教那子弹打中你,冥冥之中,教那个钢币救你回来。(完)  后记:这个暑假,我被谭振山所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我喜爱他讲故事过程中的曲折有情,尤其向往他故事里人间烟火的气息。这些故事,让我得以窥见辽阔的北方。我为之深深着迷。  江帆老师称他为“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她在书中描述:“谭振山在生养他的辽河平原上耕作了大半辈子,娶妻生子,将八个儿女抚育成人,先后为五个儿子盖了新房娶媳妇。如今,岁月抽尽了他满头青丝,却磨蚀不掉他关东汉子的风采:八十多岁的人了,腰未塌,背不弓,依然人高马大,一副硬朗朗的好体格,赤红的脸膛上,岁月的雕刀刻下的道道皱纹,都在向人袒露着敦厚和质朴。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本分庄稼人。”  就这么一位关东汉子,他为这个世界讲述了他一生所知的全部故事,据研究者统计,合共1040则。在买回这本《谭振山故事精选》之前,我在刘老师书中读到的《当“良心”》,正是其中佼佼者——即使放在刘老师那本出色的故事选集中,谭振山的故事也是格外出色的。  那天我午睡醒来,信手翻书,读到这个故事,它原题目为《一块假银元》,故事不长,读完我掩卷良久,想起古圣贤的教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信马由缰联想开去,想到二十四孝故事——那些陈腐肉麻的故事,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其实中国民间,真不是没有好故事啊!这些故事鲜活流传,却硬是没有人去寻找它们,述写它们。我们国家的肉食者,宁愿一再重印二十四孝故事——那些故事,把个大文豪鲁迅先生读得头大如斗——那些编书的人,不说他功利吧,也实在太懒了。  本故事参考文本:辽宁民间故事《一块假银元》
谭振山讲述
江帆记录整理
  中国故事之189:竹笛只唱一支歌  一苇
述  从前有个国王,他本来不是国王。不当国王还好,人也长得周周正正的。当上国王以后呢,脾气越来越坏,整日家暴跳如雷,更可怖的是,他头顶上,就是左右两个耳朵的上方,长出来两只兽角。  那可真是个奇耻大辱!堂堂一国之君,竟然长出两只丑兽角,往镜子一瞧,真真丑陋得要死,看上去呀,跟一头怪兽没啥两样。  国王没法子,只得每日把自己关在王宫,他大声咆哮,像一头关在铁笼的兽。  每个月,月圆之前,那国王要理一次头发。因为呢,如果不理的话,月亮一圆呀,他的头就痛得要爆裂。  国王每个月传召一位理发师入宫,一理完头发,他就抽出腰刀,“卡嚓”一声,把理发师的头颅砍下来。  那些可怜的理发师,也不是不会说话的,看国王抽出腰刀,都跪下向他求饶:“国王,请不要杀我,我发誓,绝不把你头上长角的事泄露出去!”  “我就不相信活人的嘴巴!”  “卡嚓!”  那野兽国王,也不知道杀了多少个理发师。于是乎,理发师成了最危险的行业。全国上下,个个理发匠胆战心惊,他们放下剃刀,纷纷改行。  这一天,年青的奶酪师巴乌接到命令,要他入宫去,给国王理发——这是因为,巴乌转行当奶酪师之前,是一个理发师。  巴乌愁得半夜睡不着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又踱去踱来,脚步声把他母亲和刚出生的小妹妹吵醒了。小妹妹呜哇大哭,母亲抱起婴孩,走到她的大儿子跟前:“巴乌,你为什么坐卧不安呢?”  “母亲,我明天就要入宫,去给国王理发。你知道,给他理发的人,从没有一个活着回来。可是,我不想死啊!”  “幸亏你妹妹没断奶,我还有乳汁。”母亲拿来一个木碗,挤出自己的乳汁,和着羊奶,做成一块香喷喷的奶酪。她把奶酪放入一个精致的雕花盒子,交给巴乌:“明天一见到国王,你就打开奶酪盒子,国王闻到香味,一定想吃这块奶酪,你就把奶酪给他吃。要是他要杀你,你就说:‘你刚吃的奶酪,是我母亲的乳汁做成的。现在我们吃了同一个母亲的奶,已经成了亲兄弟,你怎么能够杀我呢?’”  第二天,巴乌带上母亲精制的奶酪,一见到国王,就打开雕花盒子。国王闻到香味,果然想吃那块奶酪:“巴乌,这是你给我带来的礼物吗?”  “没错。”巴乌说,“这是我的母亲亲手做的。”  国王吃了那块奶酪,他一边吃,一边称赞:“真香!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奶酪。”  吃了奶酪,国王解开头巾,命令巴乌给他理发。巴乌看见国王头上的丑兽角,明白了国王为什么要杀死理发匠。巴乌恭恭敬敬地,一丝不苟地,把国王的头发理好。国王拿头巾包住脑袋,“刷”一声,抽出宝剑。  “陛下,你不能杀我——因为,我是你的亲弟弟啊!”  “胡说!你这个衣衫褴褛的穷理发匠,怎么可能是我的兄弟?”国王暴跳起来。  “你刚才吃的那块奶酪,它是我的母亲用她的乳汁做成的。我们吃了同一个母亲的乳汁,已经成了亲兄弟。你怎么能随便杀我呢?”  国王放下宝剑,因为他虽然残暴,却也不敢违反民间这条不成文的律法:“巴乌,我的亲弟弟,我不杀你。但是,我头上长兽角的事,你可千万不能说出去!”  “国王,我的亲哥哥,我向天地保证,这个秘密,我绝不会对人说。”  “不行,你得发誓!”  于是巴乌跪倒在地,面朝西方,把双手高举上头顶,发了一个毒誓:  “国王与我吃了同一个母亲的乳汁,  我们成了亲兄弟。  他头上长角的事,  我决不会对人说。  如果我违反誓言,  就让我下十八层地狱,  永生永世不得超生!”  就这样,国王没有杀巴乌。从那个月起,他每个月宣召巴乌入宫,给他理发。因为国王不再杀理发匠,他凶暴的名声,也渐渐好起来。  可是,巴乌憋着这个秘密,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时日一久,竟然憋出一场大病。他肚子闷得慌,就像有个皮球在里头不断膨胀。他喉咙痒得苦,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他嗓子眼爬行。但是,因为发过毒誓嘛,他又绝不能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  痛苦得几乎活不下去了,实在没有办法,巴乌请教他的母亲:“我肚子里憋着一个秘密,实在憋得受不了了!再不说出来,我就要死掉啦!但是我发过毒誓,又绝不能告诉别人!!!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孩子,你出门去,向南走,那边有一片浓密的树林,树林深处有一道清澈的泉水,泉边有一个老鼠洞。你去吧,你到那里去,把你的秘密对老鼠洞说三遍。这样既把憋病消了,又没有违反誓言,不是两全其美吗?”  巴乌马上出了门,向南边跑,去到浓密的树林深处,果然看见一道清澈的泉水,泉边有一个老鼠洞。他赶紧伏下身,对着老鼠洞,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啊啊啊,  国王头上长了一对角,  不信你去瞧。”  他一连说了三遍,胀鼓鼓的肚子一下子消了下去。肚子不疼了,喉咙不痒了,他感到全身轻松,内心十分舒坦。巴乌又可以快快活活唱歌,快快活活跳舞了。  说起来奇怪,没过多久,泉水边那老鼠洞,长出来一株竹子。那竹子长得直挺挺的,翠生生的,好看极了。  有个牧童常在附近放牛,见竹子长得好,就把它砍下来,做成一支精巧的竹笛子。  竹笛做好了,牧童吹起来。可是呢,他吹不出欢快的调子,也吹不出悲伤的调子,吹来吹去,那竹笛只唱一支歌:  “啊啊啊,  国王头上长了一对角,  不信你去瞧。”  这歌儿回环往复,每次呢,都要唱三遍。  牧童越吹越觉得有趣,越觉得有趣他就越跑到人多的地方吹。每次吹呢,竹笛还是只唱那一支歌,不多不少,一次唱三遍。不多时,那歌儿越传越远,传得整个国家都知道了。  国王很生气,他包着头巾,跑到巴乌家质问他:“你发了誓,为什么违反誓言,把我长丑角的事告诉别人?现在整个国家都知道了!!!”  巴乌理直气壮:“我没有告诉别人。我只是对着泉边的老鼠洞,说了三遍而已。”  国王“呜呜呜”痛哭,他不能面对这个局面。  那会儿,巴乌的母亲正在编帽子,她对国王说:“甭发愁,你吃了我的乳汁,就是我的亲儿子。让我给你做一顶帽子。”  母亲照着国王两只角的形状,做成一顶牛角帽,给国王戴在头上:“瞧,全国上下,独有你长着角,多帅啊——龙才长角,你是名符其实的真龙天子。”  国王往镜子一照,越看越觉得自己威武、独特。他拥抱了母亲,昂首挺胸回到王宫,内心感觉舒畅快活,因为头上长角嘛,正说明他是个真龙天子。  也就从那时起,牛角帽子流行了起来。(完)  后记:今天是个值得记念的日子。8月19,看女排比赛,中国姑娘艰难获胜。我觉得喜悦,午觉不睡,眼皮儿也不打架,一鼓作气,把这篇故事写到最后一个字。  这个故事,很容易推想,它最初的源头,来自古希腊弥达斯的故事。  弥达斯王在林中漫步,遇见潘神与阿波罗比赛吹苇笛,山神特摩罗斯判阿波罗胜。弥达斯王表达了不同意见,大声说:“得胜者应为潘神。”阿波罗听着生气,他走到弥达斯跟前,揪住他的双耳。弥达斯的耳朵越变越长,最后变成了两个驴耳朵。弥达斯只觉丑得不能见人,终日总用头巾包着头,不让人知道。理发师理发时,看到驴耳朵,又不敢说出去,为了减轻心理负担,他走到河边,挖了一个洞,对那地洞小声说:“弥达斯王有两只驴耳朵。”随后他把洞穴填上。没过多久,洞穴周围长出一丛芦苇,微风吹来,芦苇齐声唱:“弥达斯国王有两只驴耳朵~~~”  时至今日,此故事在中国边地广泛流传,传来传去,渐渐拥有了地道的本土面貌。西藏故事中的国王有名有姓,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朗达玛,那家伙头上长角,杀人如麻,终于真面目暴露,给英雄一箭射死。维吾尔族故事要柔和得多,理发师的母亲不仅深有智慧,而且温情脉脉,因为这位母亲,理发师的问题解决了,国王的心理问题也得以完美解决——如此富于正能量的爱,正是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因为这一点,它站在古希腊老祖宗面前,傲然地成为它自己。  本故事参考文本:林继富《欲盖弥彰,反遭灭亡——“头上长角”故事解析》  西藏民间故事《长角的国王》  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伊斯坎的尔皇帝的故事》  蒙古民间故事《驴耳汗》  朝鲜族民间故事《马耳朵国王》
  中国故事之190:断手姑娘  一苇 述  旧时有个李秀才,一年冬天,秀才娘子生了重病,眼看要死了,她拉住女儿的手不肯放:“玉兰,娘不能再照顾你了。人生多艰苦,你只记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魂魄不消散,总会护佑你。”  埋葬了秀才娘子,父女俩相依为命过了三年。李秀才弃文从商,小生意做得蛮红火。玉兰也勤快,昼出耘田夜织麻,小小年纪,把父女俩的生活打点得井井有条。  家境宽裕,就有媒婆到家里来,对李秀才说:“秀才郎,你苦日子也过够了,玉兰过两年要出阁,你总不能孤苦伶仃过日子啊!如今在集上,悦来客栈老板娘赵丹桂新寡,与你正是天生一对,地上一双……”  那媒婆一张巧嘴沾了蜂蜜油膏,一串串花言蜜语说下来,李秀才就动了心。于是娶了赵丹桂,一家人搬到市集住。  李秀才温文尔雅,人也能干,赵丹桂与他处得蛮旺相。可是,赵丹桂看李玉兰呢,却越看越不顺眼。李玉兰煮饭,第一顿煮少了,她破口就骂:“蠢丫头,煮个饭都不够,饿死你!”那一整天,就真不给李玉兰吃饭。  玉兰乖巧,也不申辩。第二天只多放些米下锅。那后娘又骂:“死丫头,煮这许多,吃不完我治死你!”  玉兰吃不完,怕挨打,偷偷把剩饭倒到屋后面一个老鼠洞去。  一天这样,两天这样,后面天天这样。那老鼠洞住着个耗子精,玉兰每天给它喂食,也知道感恩图报,一晚,它衔来一副金镯子,拖到玉兰脚下:“李玉兰,好姑娘,我在地下见着这对金镯子,送你将来作嫁妆。”  玉兰看着欢喜,收入梳妆匣里头。  一日就给赵氏见着了,她眉头一皱,想出一条毒计来。  没多久,玉兰身上来了例假,她是个没娘的孩子,向来由爹爹带大,也不明白怎么回事,一看流这么多血,只吓得哇哇哭。赵氏假意关心,赶紧过来照顾,她把玉兰扶到床上,拿张被子把她盖好,吩咐她好好躺着不要动。  那赵氏转身打杀了家里的狸猫,把皮剥了,又挨上前来,伴着玉兰,问长问短,趁玉兰不在意,一手把狸猫塞入玉兰被窝去。  不一会儿,李秀才回家,见赵氏喂玉兰喝姜汤,觉得奇怪。那赵氏把他拉到门边:“咱俩这一阵相好,只顾咱俩过,没心思管孩子,这不惹祸了——也不知玉兰跟外头跟个野男人不干净,早上生下一个野种来。”  “不可能!礼义廉耻,我打小教导得严!”  “还不信呢,你来看。”赵氏把李秀才拉到玉兰床前,打开梳妆匣,是一对金镯子。掀开被子,里面全是血,被窝中间血渍呼拉一个肉团子。  李秀才看到金镯子,已信了一大半;又再瞅见肉团子,怒火就冲昏了脑门。他气得浑身哆嗦,破口大骂:“不知廉耻的畜生!我今日打死你,免得污了我李家门楣!!”  李秀才抄起扫帚,只把玉兰往死里打。玉兰无从申诉,哭得撕心裂肺。  赵氏还装好人,把李秀才拉到外面,劝他说:“你这会儿打她倒是松快,待会儿哭得大伙儿知道,以后咱一家子怎么做人?要打杀她,也要到山野偏僻地去呀!”  赵氏给李秀才备了一辆牛车:“你就哄她说,带她往姥姥家,到深山无人地方处理了就好。”  玉兰正含冤受屈,心里蒙羞忍垢,听父亲说送她往亲姥姥家,还以为是一条活路,就点头说:“好。”  天逐渐黑下去,举头不见月亮,只有天星。牛车在天星下走了很长的路,忽然停下来。李秀才一手把玉兰扯下地,抽出寒闪闪一把钢刀。  “爹爹,你不是说,送我姥姥家么?”  “臭不要脸的,我家没有你这样下作无耻的女儿!”说着,李秀才举刀就要朝女儿砍去。那会儿天地黑沉沉,四野只有树,真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李玉兰双膝跪行,搂住父亲双脚:“爹爹,你别听后娘的话,她害我呀!你不能杀我呀,我是你亲生的女儿呀!”  李秀才无明烟火遮了眼,哪里听得进去?一把刀只顾往下砍。但他到底有些心软,使不尽全力。玉兰本能地伸出两手去个挡,这一刀,把李玉兰两只手齐刷刷跺了下来。  玉兰痛彻肺腑,往后一倒,没了动静。李秀才只以为她死了。他满腹酸楚,赶起牛车,掉转车头,回赵丹桂的家去了。  只说玉兰,她失了两只手,却没有死,在树林昏了一夜,醒来只想找水喝。不远处,有一条河流,河边有些花果,玉兰沿着河水,一路朝前走。走到山脚,山脚有户人家,后园种了好几样果树,柿子成熟了,葡萄一串串垂下来。她偷偷入了后门,钻进葡萄架,踮起脚丫,用嘴巴去啃熟透了的甜葡萄。因为怕给人发现,玉兰吃饱了就跑上山,饿了又再到那园子来。这样一连三天,她把甜葡萄和熟柿子差不多吃光了。  这园子边上有间书房,王俊杰公子正专心攻读,准备科考。这晚月亮正圆,他听得果园沙沙作响,就推门出来。李玉兰躲闪不及,正正好两人打了个照面:“你是谁?是人,还是鬼?”  玉兰见王公子眉目友善,也就不再惊慌:“公子莫见怪,我是人,不是鬼。实在饥饿,才到你家园子吃葡萄。”  王公子听她声气斯文,把她让进屋里,凑着灯光一看,见她容貌清秀,眼波温柔,不由得生出爱慕之心:“姑娘,你为什么丢了两只手,一个人在荒郊野外?”  玉兰坐在灯下,一面哭,一边说,把自己一肚子委屈全讲给王公子听。  王公子很同情她:“你别一个人出去了,山里到底有些野兽。这几就先住我这里。咱俩有葡萄一起吃,有饭也一起吃。”  就这样,李玉兰在王公子的书房住下来。中午,嫂子送饭过来,公子一勺子一勺子喂玉兰吃。饭不够,他又再到屋里装。一顿饭这样,两顿饭这样,一连十几天,天天都是这样。嫂子觉得奇怪,向来三公子饭量不算大,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能吃呢?  于是大嫂二嫂装作摘葡萄,偷偷躲在三公子窗外听动静。  “哎呀,原来三弟屋子里藏着个大姑娘!”  那会儿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这事儿弄不好,整个家族都要招人耻笑。大嫂二嫂赶紧到婆婆屋里去,把这事儿与婆婆说了。婆婆一听,马上到书房来,一手推开书房门,见公子正在读书,就问他:“这些时,你书读得怎么样啦?文章有没有精进些?”  王公子扶老母亲坐好,在她面前诵读自己新写的文章。老太太见儿子功课没有耽误,就放下心来:“你也不小了,该娶媳妇啦!我和你爹想给你订东庄黄家的姑娘,要不明天去看看?”  三公子连连摇头摆手:“不行!娘,我还是先专心求功名,娶媳妇这事儿,以后再说。”  两位嫂子一听这话,笑啦:“兄弟,莫非你有了心上人?咱都通情达理,一定成全你的好姻缘。”  三公子一听这话,心想,完啦,敢情大伙都知道了。他“扑通”一声跪到母亲面前,把收留玉兰姑娘的事,一五一十说出来:“娘,两位嫂子,我与玉兰姑娘心心相印,她失了两只手,我愿意照顾她一辈子。”  李玉兰从书柜后面出来,与三公子并排跪下,向母亲请安致谢。老太太见她秀雅端庄,知书识礼,倒也配得上自家儿子,就说:“孩儿啊,你俩要结成夫妇,我也没有意见。只是夫妇是一生一世的事。俊杰你要真心思量清楚,玉兰姑娘没有手,以后你考中功名,有出息了,能不嫌弃她么?”  “娘,你放心。我既然娶她,以后当官带着她,讨饭也带着她。”  因为玉兰没有娘家,婚事就没有大办,两人只在祖宗神位面前拜了天地,就成了亲。结婚后,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有玉兰陪伴三公子读书,三公子内心喜悦,功课越学越精,文章越写越好。  下一年开春,玉兰的肚子大起来。三公子却要上京赶考,他出门前吩咐玉兰:“你只安心在家等我就好。”  玉兰说:“考得上考不上,我只要你尽快回到我身边来。”  “好。”公子说,“你要是生了男孩,叫金宝;女孩呢,就叫碧玉。”  三公子出门,过了三个多月,李玉兰生下个男孩,取名王金宝。  却说王公子才高八斗,到得京城,考试登科,独占鳌头,中了状元。皇帝见他年青有为,就钦点他为八省巡府,派他到南方监管治水。重任在身,一时不得回家,他写了一封家书,派了一个衙役送信回家。  那衙役来到市集,正好到赵丹桂的悦来客栈投宿。那后娘赵氏早听闻王家三公子娶了个无手的媳妇,整件事也猜着了八九分。这会儿听说三公子高中状元,封了大官,就想,玉兰一朝得志,自己岂不遭殃?于是她端上好酒好菜,殷勤招待那名衙役,等他喝醉酒,睡得沉酣,她偷偷打开他的包袱,找到三公子的两封家书。  拆开来一看,一封写着:“父亲大人:孩儿重任在身,暂时不能归家,不管玉兰生男生女,请全家上下好生照顾她。”  另一封写着:“玉兰爱妻:我要到南方治水。这一去,至少两三年才得还家。你安心在家养育孩儿,等我回来。”  赵氏看了信,心里又嫉妒又害怕。“死丫头,一定要死了才好!”她把两封信丢炉火烧掉,然后仿着字迹,另外写了两封信,一封改成:“父亲大人:宰相大人要招我为女婿。日后借丈人的光还能加官进爵哩!家里媳妇没有手,请赶紧把她撵走。要不然,教宰相知道我停妻再娶,可是杀头的大罪。”  另一封改成:“玉兰:我对不起你,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我的前途,你带孩子走吧!最好能自行了断。”
  中国故事之191:猴子和蚂蚱争田坝  一苇
述  古时候,野兽和虫子都会说话。  蚂蚱住在田坝。田坝可是好地方,不但粮食充足,每天清晨,还能喝到新鲜甘甜的露水。猴子王看着眼红,就从山上跑下来,和蚂蚱争田坝。  猴子王装得心平气和,与蚂蚱王商量:“你们小孩子家家,不如住到山上去。我们大人要体面,想住这田坝。”  蚂蚱王不乐意上山:“祖先住田坝,我们就住田坝。田坝肥活活,山上瘦巴巴,我们不到山上去!”  猴子王生气了:“你们这些小不点儿,真是不听话。不如咱俩打一架。谁打赢,谁住田坝。”  蚂蚱王没奈何,只得答应:“打就打!”  于是定了时间,时间便是第二天下午;又定了战场,战场便是田坝。  第二天天刚亮,山上的猴子每个举一根木棍,全下山来了。一来到田坝,猴子王就唤蚂蚱:“蚂蚱,蚂蚱!快来打架!”  “谁怕谁,打就打!”  蚂蚱一跳,跳上一个猴子的鼻子尖。另一个猴子看到,忙说:“别动,你鼻子上有只蚂蚱,等我打死它。”这猴子举起木棍,朝那猴子鼻尖狠命一打。蚂蚱一跳,早逃走啦。那猴子挨了重重一棍子,给打倒在地,死了。  就这样,蚂蚱跳来跳去,猴子猛追猛打。  这场战争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只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好不容易天黑下来,鸣金收兵。猴子王吹响口哨,点兵点将。点来点去,只点着自己一个。原来,除了猴子王,别的猴子都给猴子打死了。那蚂蚱王呢,在另一边清点蚂蚱,蚂蚱却都还在,一个个活蹦乱跳,连半个都没有死。  蚂蚱王哈哈大笑:“你说,是你们猴子厉害,还是我们蚂蚱厉害?”  猴子王蛮惭愧:“你们蚂蚱厉害。”  “那好,你说,该谁住田坝?”  “唉,我回山上去,你们继续住田坝。”猴子王耷拉着尾巴,上山去了。  所以呀,直到现在,还是猴子住山上,蚂蚱住田坝。(完)  后记:这个故事精短有趣,在这个炎烈的午后,像一道冰镇的甜点。读之,一笑;写之,一笑;修之,再一笑。如此,谓之“三笑小点心”。  本故事参考文本:布依族民间故事《猴子和蚂蚱》
覃大鹏记录整理
  非常棒的故事!很有营养。
  @铁匠老彭
22:38:23  非常棒的故事!很有营养。  -----------------------------  欢迎品读,以微笑与故事款待:)
  中国故事之192:小黄龙勇斗大黑龙  一苇
述  早先,大理洱海住着一条大黑龙。它原来也能行云降雨,恪守本分。可是有一天,它的金玉宝袍不见了。  大黑龙爱那件宝金袍,胜过像爱它自己的性命,金袍一失,日夜不得安宁,诺大一个洱海,只给它搅得水浊沙浮。然而,即使鱼呼蟹怨,大黑龙仍然找不到它那件缀满金玉的宝袍。  找不着宝袍,大黑龙就疯掉了。它一怒之下,把洱海的海尾堵塞起来,在海底掘地三尺,一寸一寸打格子寻找。这一来,可苦了大理城。洱海的水流不出去,一天一天高涨起来。不几天,淹没了田地;再几天,淹没了房屋。那大黑龙喜怒无常,一不顺心就兴风作浪。大风巨浪一波波卷来,不知多少无辜百姓被大水冲走淹死。  那会儿,苍山脚下有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金花姑娘。一天夜里,金花姑娘坐在门外看星星,看着看着,一颗金星星从天上掉下来,挂在她门前的桃树上,变成一个熟透了的黄桃子。黄桃子香气诱人,金花姑娘看着嘴馋,伸手摘下来,吃掉了。  没想到,吃了黄桃,金花就怀了身孕。她肚子越来越大。没过几天,漫天风雨大作,金花生下来一个男孩儿。男孩浓眉大眼,浑身上下皮肤金黄金黄,哭声像雷鸣一般响亮。  第二天,金花上山割草,把男孩放在草丛中,山上的豺狼虎豹,野牛野羊都来给他喂奶。吃过百兽奶,孩子长得很快,没过几个月,他长成一个壮实的小伙子。  “母亲,我其实是天上孽龙,借你的母腹出生,只想脱胎换骨,重新做龙。”男孩对母亲说,“现在我要到洱海去,降服大黑龙。”  可是,母亲怎么能放心:“你单人匹马,年纪小,力气弱,哪打得过大黑龙?说不好还得给他吃掉——不能去。”  “没事,我进王宫找白王,他会帮我。”  男孩到王宫去,找到白王:“白王,我能制服黑龙!”  “你?你只是一个小孩子!”白王很惊异。  “单凭我一人之力,当然不足。所以,陛下一定要帮我。你给我铸一个黄铜的龙头,两对钢铁爪子,六把尖刀,三百个黑铁。等这些东西铸好了,你和王后就亲手扎三只房屋大的草龙,给它们上一夜香。再然后,你让御厨蒸三百个白面肉。这些东西全准备好,我就有七成的胜算。”  白王为大黑龙伤透脑筋,他决定试一试。于是吩咐大理国最好的铜铁匠,精心铸造一个威武的黄铜龙头,两对锋利的钢铁爪子,六把寒光闪闪的尖刀,三百个沉甸甸的黑铁。工匠把这些东西做好了,白王和王龙亲手扎成三只房屋大小的草龙,给它们上了一夜香。最后,他到御厨去,命令厨师和厨娘精心蒸制三百个白面肉。  一切准备妥当,白王领着文武群臣,把男孩送到洱海边:“孩子,接下来,就看你了。”  男孩戴上黄铜龙头,双手双脚各套起一对铁爪子,然后往他背上缚三把尖刀,往两个手肘各装一把尖刀,最后一把尖刀,被他衔在嘴里。  临下水前,他举起三只草龙,一只接一只丢进洱海。大黑龙见到草龙,马上从海底潜游上来,与那三只草龙缠斗。斗了半天,草龙散了架,大黑龙也有点乏了。男孩对白王说:“待会儿我下海,你看海面泛黄水,就丢白面肉;看见泛黑水,就丢黑铁。三天三夜之后,让我母亲到这里来唤我,如果我不上来,那我就是死了;要是我浮上来,你们就往水面丢一垛草皮。草皮漂到哪儿,就在哪儿给我盖座庙子。”  说完,男孩跳下洱海,一入水,立即变成一条黄龙。与那大黑龙相比,黄龙身形幼小,但它毫不畏怯,迎上大黑龙,勇猛地与它打斗。洱海顿时波涛汹涌,浪花高溅飞扬,下起一场场大雨。就这样一直打到黄昏,洱海海面泛起了黄水泡,白王连忙下令:“下白面肉!”厨娘抬起竹筐,把三百个白面肉倒入水中。小黄龙吃饱肚子,长起力气,越打越勇猛。不一会,海面泛起黑水泡,一个乌黑的龙头伸出水面,转动脖子,四处寻找食物。白王马上下令:“把黑铁倒下去!”  大黑龙饥不择食,吞下了三百个黑铁。黑铁无法消化呀,大黑龙身体沉重,腹肚疼痛。它在海面支持不住,一下子沉到海底,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喝水、喘息。  小黄龙身子灵便,趁机钻入大黑龙肚子里。它身上带了六把尖刀,在黑龙肚肠里翻来滚去。那大黑龙怎么受得了?只痛得万箭穿心,它蜷缩成一团,不停地翻滚,一边滚,一边向小黄龙求饶:“你出来吧!我再也受不了啦!”  “我可以出来。但你要发誓,永远离开洱海,再也不回来。”  “我对天发誓,全照你说的办,快出来吧!”  小黄龙问:“你让我从哪里出来呀?”  大黑龙说:“嘴巴入,嘴巴出。”  “不行,你准会咬死我!”  “好吧,嘴巴入,屁股出。”  “不行,人家会说我是你拉屎拉出来的。”  “那么,你从鼻孔钻吧!”  “不行,人家会说我是你擤鼻涕擤出来的。”  “那好,你走耳朵!”  “不行,人家会说我是你挖耳屎挖出来的。”  “行啦,行啦,你从脚掌心钻啦,快!”  “不行,不行,钻脚掌心,你准会踩死我!”  “哎呀,你真啰嗦~!你从我胳肢窝爬,怎么样?”  “不行,不行,哄谁呢?爬胳肢窝,你会夹死我!”  ……  后来,趁大黑龙不留神,小黄龙挖掉大黑龙一颗眼珠子,从它眼睛钻了出来。  这样,大黑龙就成了独眼龙,它再也不敢待在洱海了,只往江风寺下面大石岩一钻,钻出一个洞穴,顺着地下水,逃到怒江去了。大理城的漫天大水,也从那洞穴泄了出去。房屋冒出来了,田地露出水面,洱海又慢慢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过了三天三夜,母亲来到洱海边,在男孩下水的地方,一声接一声唤他:“孩儿呀——我的孩儿——你在哪里呀——”  小黄龙给唤醒了,从海底浮上来。它把它的龙头伸出海面,欣喜地叫:“母亲!”  母亲一看,是一只巨大的龙头,眼前一黑,倒在地上,闭过气去。  母亲给吓死了。  小黄龙见母亲死了,“呜呜——”“呜呜——”痛哭,哭了一会,飞沙走石,再哭一会,乌云密布。眼着着瓢泼大雨笼罩大理城,白王连忙诏告全国,为龙母举行隆重的葬礼。白王把小黄龙的母亲埋葬在三塔寺旁边,葬礼结束后,他命人在坟墓前修建一座龙母祠。  小黄龙日夜哭泣,十分悲哀。白王想起黄龙下水前的嘱咐,就往洱海丢下一垛草皮。小黄龙见了草皮,马上变成一条小蛇,浮在草皮上,随着海水漂流。漂呀漂,漂呀漂,漂到丰乐亭,草皮搁住了。于是白王请来鲁班师傅,在丰乐亭边,盖起一座雄伟的龙王庙。从此,黄龙坐镇洱海,行云布雨,守护一方水土,大理国风调雨顺,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传说大黑龙憎恨大理人,但凡大理人在怒江坐船,大黑龙就要生起怒气,把船掀翻。大理人都怕到怒江去,当地流传一句俗语:“要到怒江坝,先把婆娘嫁!”意思说,没事儿千万别离家跑去怒江那鬼地方,省得妻儿为你担惊受怕。(完)  后记:龙王故事在中华大地处处生根。流传最广,故事最典型的,要数秃尾巴老李。中国民间意念,是但凡有水,即会有龙,刘禹锡《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龙则灵。”东北与云南,远隔何止千里,然而南北两位龙王,却像一对亲兄弟。  在“龙子出生”“双龙打斗”两处,两个故事何其相似!我查阅各地龙王故事,这两节几乎都是相同的。多年前前往广东悦城龙母庙,所听说的故事,也差不多这样子。悦城龙母庙香火鼎盛,袅袅香烟中,龙王威武有功,龙母慈悲有情。神州大地,这一对母与子,往往在一地共生——于是我想到西洋的油画,拉斐尔的圣母子——咱们的画家,是不是也可以画一下他们呢?我隐约感觉,这其中意义丰厚,深有蕴藏。  回到这个故事,虽然与《秃尾巴老李》是同类型的兄弟故事,但它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我多年前在大理游玩,见大理满城银饰,今日写这个故事,也因此着意渲染,教那杰出的大理工匠,为这位洱海英雄打造威武的铜龙头、铁龙爪,待得小黄龙披挂整齐,便可下海勇斗强敌。最后那一节,也独为这个故事所有。小黄龙像孙悟空一样,钻入了大黑龙的肚腹,两条龙那段妙趣横生的对话,惹我想像它在乡间鲜活流传的景象——这指定是乡村小儿最迷恋的桥段啊!我想像着,玉洱银苍,那些静谧喜悦的故事之夜,是何等惊心动魄,又是何等趣味横生。  是为记。  本故事参考文本:大理白族民间故事《小黄龙和大黑龙》
李星华记录、整理  云南民间故事《小黄龙斗大黑龙》  以及其它相类似的故事
  中国故事之193:黄鹤楼  一苇
述  很久以前,武昌蛇山的山头,有一对姓辛的夫妇,夫妇俩没有儿女,只开着一家小酒店,每日卖酒菜维持生计。  辛老爹烧菜,辛婆婆酿酒。饭菜尚可口,家酒也芬芳。再加上背山面水,临窗一坐,窗外便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江美景尽收眼底。如此,一日日经营下来,辛家小酒楼生意也还过得去。  一日,来了一位道人,他手拿拂尘,靠窗坐下,点了一坛酒,慢慢儿斟酌品味。可是呢,他喝完酒,没有给酒钱,抹抹嘴儿,走了。  夕阳落了山,辛婆婆点灯结帐:“今天那位道长,没有给酒钱呢,吃了白食。”  辛老爹说:“我看他仙风道骨,就当作神仙供养吧,咱家这几年略有盈余,也还供养得起。”  就这么着,那道人每隔几天来喝一次酒,总不给酒钱,辛家夫妇也微笑招待,对他毕恭毕敬。  过了春天,过了夏天,就到了秋天。那蛇山下的橘子林,叮叮咚咚结满了红橘子。这天,道人又来喝酒,那会儿江风吹得清劲,道人放下酒杯,从口袋取出一只大橘子,他剥开橘子吃了,反过橘子皮,往酒家墙上粘,不一会,贴成了一只小鹤子。  小鹤子毛色金黄,隐约生光,看上去生动漂亮。那道人两手一拍,说:“下来!”  小鹤子一听,马上从墙上飞下来,站到酒壶上,跳起舞来。周遭的客人见它神奇,纷纷围过来,一边观看,一边赞赏。小鹤身形俊美,舞姿变幻莫测,没有穷尽,在场的人都看得陶醉了。  等小鹤跳尽兴了,道人又再拍拍手,说:“回去。”  小鹤就离开酒壶,飞回到墙上。  辛婆婆问他:“你是神仙么?”  道人没有答这个话,却说:“这大半年来,我总在这里喝酒,你们殷勤款待,我记在心里。如今我要到别处云游,这只小黄鹤,就送给你们吧!只要拍拍手,唤它一声,它就会下来,为客人跳舞助兴。”  辛氏夫妇连声道谢。  那道人想了想,又说:“以后客人多,你们造酒也辛苦。这样吧,辛婆婆,你拿我这酒葫芦到屋后去,把里头的酒倒入水井。以后,井里就会生出美酒来了。”  辛婆婆接过酒葫芦,走到屋后,把葫芦里的酒全倒入井里。果然那水井变成了酒井。打一桶上来,酒香扑鼻。舀一勺喝,酒意醇厚醉人。  道人背起酒葫芦,走出门外,脚下当即生出一朵白云。他脚踏白云,飘然离去。辛氏夫妇跪倒在地,只欣喜得拜了又拜。  有了小鹤和酒井,蛇山辛氏酒楼的名声,渐渐传远了。前来喝美酒、看鹤舞的客人,多得如同飘过汉阳树的白云,又像游过鹦鹉洲的鲫鱼。辛氏夫妇因此发财致富,生活越过越好。  一转眼,过了三年。  有一天,那位道人又来到辛氏洒楼,他坐到往昔喝酒的位子,点了一壶酒。  辛老爹笑吟吟过来招呼他:“神仙高士,这三年,多亏了你馈赠的小鹤和酒井,咱们如得金山,生意越做越兴旺。我夫妻俩老来有靠,不晓得怎么感谢你哩!”  道人说:“悠悠变老,生活无忧,这也蛮好。”  辛婆婆听得这话,叹口气说:“哪得无忧?那酒井净出酒,没有酒糟。咱家养的猪呀,还得到外头买糟喂!”  道人一听,大笑起来。他提起笔,在墙上写下四句诗:  天高不算高,  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  还嫌猪无糟。  写完,他收起笔,抽出一支竹笛,吹起曲子来。那曲子真是仙乐,婉转悠扬,说不尽有多好听。墙上的小黄鹤听着乐韵,收腿展翅,从墙上飞下来。它飞出门处,渐渐儿舒展,渐渐儿变大,落在蛇山高处。那道人乘上黄鹤,腾空飞走,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天起,屋后的酒井不再出酒,又变回普普通通的水井。  辛氏夫妇十分后悔。他们悟得此事的道理,在门前贴上“欲壑永难填
知足常欢乐”的对联。又用那三年赚得的钱,在黄鹤起飞之处,修成一座飞檐翘角的高楼,取名为“黄鹤楼”。(完)  后记:我爱极了崔颢的《黄鹤楼》,趁此机会,在此默写一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童年时,我读这首诗,想像前四句所涵藏的那个故事。我无数次幻想,崔颢和李白的盛唐,那个诗酒漫溢的时空,在蛇山一带,所流传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无法穿越到醉酒的诗人面前,去聆听那个失传的故事——或许没有失传,或许就是它了——当然,在盛唐,它或许有更庄严华丽、更风流倜傥的面貌。谁知道呢?我在刘老师选编的集子读到它,也有好长一段时间了,我总想看到另外的版本。然而看到的,也都大同小异。它的面貌,是相对固定的。于是乎,我就这样,接过故事的接力棒,这样讲下来啦。  这个故事,其最地道的中国色彩,除了神仙、黄鹤和酒井,还有浓郁的中国道德意味,它劝人戒贪。欲壑永难填,知足常欢乐——你就知足吧!如此,井水变美酒,仙鹤来跳舞。  是为记。  本故事参考文本:湖北民间故事《黄鹤楼》 职当地居民讲述
蓝蔚采录  《湖北民间故事集成》之《黄鹤楼》  以及其它相关故事
  中国故事之194:杨六郎枪挑白石精  一苇
述  话说大宋杨六郎,他执掌了帅印,领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去镇守三关。走到半道,一座高山挡住了去路。  “遇山攀登,遇水搭桥。怕它怎的?”  众将士踏平荆棘,开出道路,来到山口。  正要上山呢,迎面冲出一员大将,那家伙骑一匹白色战马,穿一件白色战袍,握一杆素色银枪。他拦在路口,高声吼问:“来的什么人?”  先行官连忙应答:“咱是杨家将。”  “要到哪里去?”  “去镇守三关。”  “你先下去,叫杨六郎上来说话。”  先行官不敢怠慢,急急禀报杨元帅。杨六郎策马上来,见来人膀大腰圆,像是一员猛将。他心想,这地方离北国还远,也没听说有什么绿林贼寇,什么人这么大胆?  “来将何人?报上名来,本帅枪下不挑无名小卒!”  “我呀,说出来怕吓着你,我就是大名鼎鼎的白石大王!”  杨六郎心里一愣,没听过呢:“白石大王,你为何挡我去路?”  “哈哈,杨六郎,你把元帅大印交出来,让我执掌几天,过过元帅瘾。”那白石大王说,“你乖乖交出帅印呢,咱俩万事好商量;若是敢说半个不字呀——我只把你刺一身窟窿,像个莲蓬。哈哈!哈哈哈!”  “执掌元帅大印,就要肩负重任,保家卫家。怎能随便给你?看枪!”  两人话不投机,你来我往,打将起来。杨家枪对白石枪,只杀得天昏昏,地沉沉。不知不觉,两人大战了五百个回合。论武艺呢,始终杨六郎略胜一筹。渐渐地,白石大王就只有招架的功夫,没有还手的力气。他虚晃一枪,朝山脚湖边跑去:“杨六郎,今天打饿了,咱明天再打!”  “呔!别走,拿命来!”杨六郎催马紧追,追到湖边,那白石大王“扑通”一声,连人带马跳进湖里,不见了影子。  杨六郎站在湖边守着,一顿饭工夫过去,两顿饭工夫过去,三顿饭工夫过去,总不见白石大王上来,那真是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眼看天要黑,杨六郎命令将士在湖边安营扎寨,支锅做饭,加紧放哨巡逻。  一夜无话,第二天,天刚亮,巡逻兵入帐来报:“杨元帅,昨日那个白石大王,又来了!”  “来得好,我正找他哩!”  杨六郎披挂上马,提起红缨枪,出门迎战。  两人见面,二话不说,跃马挺枪,又战在一起。你来我往,又再大战五百回合。白石大王打不过,再次虚晃一枪,掉转马头,跑到湖边,“扑通”一声,跳入湖中,不见了。  杨六郎没办法,只好回营歇息。他命人请来几个当地的村民,问他们:“那个白石大王是什么人?”  “白石大王呀,他不是人,是个妖怪。”村民说,“他本事高,还会法术,每年除夕夜,总要到山脚下村子,吃一对童男童女。法师神婆总奈何他不得,还望杨元帅为民除害。”  虽然问清了底细,杨六郎还是犯愁,每回眼见要赢,他就往湖里跳——老这样耗着怎么行?三关还等着镇守呢!可是说不理会他,自己带兵将一走了事,这精怪又继续祸害百姓。总得想个办法,把它铲除了才好。  夜里,杨六郎点起灯烛思谋良策,一抬头,对面来了个老头儿。老头儿朝他打供作揖:“问杨元帅安好!”  “你是什么人?因何事私闯我中军营帐?”  “我是这白石湖的湖神。”老头儿说,“想帮助杨元帅对付那个白石精。”  “哦,你既然是湖神,理应守护这一方水土,为什么纵容妖精作恶呢?”  “杨元帅有所不知,这白石精修炼了几千年,他神通广大,我不是他的对手。但是,杨元帅,你可以灭他。明天你只管再与你打,我把湖水抽干,他就无路可逃了。”  说完,湖神走了。  长夜过去,酣睡醒来,就到了第三天。  杨元帅吃了早饭,把人马排开,那白石大王又来了:“杨元帅,今天,我要是胜不过你呀,我绝不入这个湖。”  杨六郎哈哈大笑:“白石精,今天我要是败给你呀,帅印立即交予你,我回家种地去!”  说完,两人又打在一起。两匹马,两支枪,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来来去去,又大战了五百个回合。白石大王气喘吁吁,他又顶不住了!  他虚晃一枪,掉转马头,又朝白石湖跑。跑到湖边,正要往湖里跳。咦!怎么湖里一点水都没有了?他一抬头,见一个白胡子老儿,正拿个葫芦站在湖边。正是白石湖的湖神哩!白石精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就在这一愣神工夫,杨六郎拍马赶到。马头接马尾,杨六郎一枪刺去,只把个白石大王刺了个透心凉!紧接着,杨六郎使枪一挑,白石精“扑通”一声滚落在地,变成一块大白石头。杨六郎抽回银枪,石头中间就留下了个窟窿。  这下好,铲除了白石精,杨六郎就领了众将士,继续上路,浩浩荡荡去镇守三关了。  至于那块大白石,至今仍然留在那里呢!你若有空,可去看看。(完)  后记:杨家将的故事,我是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张悦楷小说连播讲的。在我印象中,杨六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英俊帅气。他有美貌娘子柴郡主,完全符合英雄美人的想像。杨家将故事很长,每天在收音机里,陪伴我半小时。总而言之,说起杨六郎,对于我,是一件很亲切的事。  这个故事为《杨家将》所无,它应该是民间衍生的幻想故事。我知道它,是因为读《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研究》,书中有一篇论文研究故事家靳景祥,文中引述了这个故事的片段。  我高声诵读两遍,只向往得睡不着觉。于是上当当网买书,购得《民间故事家靳景祥》一本。我从书中录下这个故事,只在细微处作了点修整——因为原故事已经足够精彩。  向靳影祥致敬!  是为记。  本故事参考文本:李敬儒《靳景祥故事讲述个性研究》  河北靳景祥故事《杨六郎大战白石精》
  中国故事之195:蚂蚱神  一苇
述  话说那张天师,本是河北人,去到山东捉鬼降妖。他本事大呀,妖魔鬼怪渐渐都给他降服、捉净了。眼见四海祥瑞,人间清平,张天师的名气越来越大。名气大了呢,宅子也跟着大。他那天师府呀,修建得金碧辉煌,高耸入云,差一点就赶上皇帝的宫殿了。  却说山东有个府官,原本也是河北人,他年岁大了,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也就批准了。那府官卸下任来,他摘下官帽,穿上便服,坐上马车回河北,走了一段路,经过天师府。他见天师门第高贵,想起与张天师同是河北老乡,于是停了马车,上前敲门,去拜会张天师。  进到天师府,张天师见着老府官,也蛮高兴。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着话,喝着茶,张天师吩咐仆人准备酒菜。  酒菜还没上桌呢,张天师有要事,得出门——那老府官也很理解,他知道这位老乡是个大忙人。  “我这屋子与别处不同,”张天师叮嘱老府官说,“你只管吃饭歇息。见着什么奇人怪事,只以平常心看待,千万不要理会他们。”  张天师走了。没过多久,饭厅进来两个人,一个端着菜,一个端着酒。端菜那个呢,面黄肌瘦,全身上下没三两肉,只得一张皮包着骨头;端酒那个呢,却又白又胖,红光满脸,像刚发好的馒头。老府官觉得奇怪,就问那个瘦子:“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瘦子眨巴眨巴眼睛,两颗大大的眼泪,顺着脸颊,跌落到脚趾头:“这地方不让我吃饱,饿的。”  “那你呢?怎么却这么胖?”老府官转过头,问那个胖子。  “天师让我吃好、喝好、睡好,养的。”  “哎呀!”老府官愤愤不平起来,“这天师府,怎么这样不公平!”  “有什么办法?法术无情。”瘦子抹了一把泪,又再溢出满满两眶泪。  说话间,两人已把酒菜摆好,退到一旁侍候。  老府官自个儿吃喝,觉得无聊,就招呼瘦子和胖子入席:“你俩也坐下来,陪我喝杯酒。”  胖子连连摆手:“您自个喝,咱不敢乱喝酒。”  “那么,过来吃点菜也好呀!”  瘦子只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您自个吃,咱不敢乱吃东西。”  那老府官喝了几杯酒,发起脾气来:“那张天师,看他样子倒还蛮大方,怎么把你们管成这么个样子?”  胖子瘦子只是听着,不敢吭声。  老府官火了,他一手把瘦子拉到身边:“你给折磨成这个样子,我还真看不过去。嘿,甭怕他,有我呢!别在这里待了,你跟我回家,我准定包你吃饱吃好,教你长胖长壮实!”  酒足饭饱,老府官怒冲冲领着瘦子,出了天师府。看门的想拦拦不住,只急得干跺脚。老府官带瘦子上了马车,马儿撒开四蹄,车轮子“咕噜咕噜”转,朝河北方向去了。  那马儿是好马儿,那车也是好车,一天下来,走了一百多里路。  先说那瘦子,一出天师府,他马上变精神了。第二天,他脸颊长肉了;第三天,他手脚长肉了;第四天,他全身上下都长肉了。在路上走了半个月,瘦子一天比一天长得好。等老府官去到河北地界,瘦子已经长成个壮硕的大胖子。老府官成就感满满当当的,他逢人就说,这瘦子在天师府给虐待得不成形,一跟了他,可像枯木逢春,立竿见影,长得如此茁壮硕大。  又走了几天,终于回到老家。他儿子、媳妇、孙子全跑出来迎他,老府官扯着那长胖了的瘦子,对一家人说:“我告诉你们,那张天师啊,真是个怄门货。这人在他家瘦得皮包骨头,一跟我出来,一下子长肥、长壮啦!哈哈,哈哈哈!”  老府官好几个孙子呢,其中有个眼儿尖,忽然一手指向门前高粱地:“蚂蚱!蚂蚱!好多蚂蚱!”  大伙儿一看,刚才还翠生生的高粱叶子,一下子给吃了个精光,变得光枝秃干。  “天啊,门边高粱都给吃成这样子,田里庄稼岂不全完了?”老府官顾不得风尘仆仆,只领起儿孙跑往田里。哪还有什么庄稼?铺天盖地全是蚂蚱,庄稼都给吃光啦!  这下可好,河北闹了蝗灾,老百姓只急得望天痛哭。河北官员抓破头皮,哪想得出法子?不多久,告急文书雪花片儿似的往朝廷飞,堆成厚厚一叠儿,呈送到皇帝面前。  皇帝急急召见张天师:“天师,天师,你不是把蚂蚱神拘禁住了么?干嘛放他到河北害人?”  “有这等事?”张天师赶紧回天师府,召集人丁一查,果然蚂蚱神已不在天师府,给那告老府官带到河北去了。  张天师不敢怠慢,马上带上轰魔霹雳火、照妖宝镜、缚神绳索,驾起风雷,朝河北奔去。那告老府官有名有姓,又有地址,没费神就给找着了。张天师也不请人通告,直接走入老府官家中,见那蚂蚱神已胖大得像头肥猪。他手掌一扬,一道轰魔霹雳火打去,那家伙立即扑倒在地,跪在地上求饶。  老府官一看,很不高兴:“张天师,你真不像个人哪!他给你折磨得不成样子,好不容易我带出来养胖了,你又还要捉他回去?”  “呸!你这瞎了眼的烂好人。他是蚂蚱神!你带他回来,害了一河北的老百姓。”  老府官还不相信呢:“好端端是个人,胡说什么蚂蚱神?”  张天师取出照妖宝镜,朝那家伙一照,那蚂蚱神当场现了原形。原来呢,是只蚂蚱,已经长得小猪一般肥硕了。  蚂蚱神现了原形,两个后腿一弹,就要跳窗逃跑。张天师怎么肯放过它?缚神绳索一甩,当场把它紧紧束缚住,再不能动弹。  张天师收了蚂蚱神,驾起风雷,回山东天师府去了。  河北的蝗灾,这一下子,也就解了。  那告老府官好心办了坏事,十分羞惭,只得把他的俸禄全捐出来,拿去赈助灾民。(完)  后记:这故事,是民间张天师故事的一个代表作。守华老师把它选在他的教材《民间文学作品精选》里头,原文本的头绪比较繁复,老府官在天师府碰见蚂蚱神之前,还拨拉了太岁的头。太岁头上动土,那可犯了大忌。后来又遇着个无头鬼。总之情节比我写下的这个文本要复杂些。  我感兴趣的是这蚂蚱神,所以单独把这一节取出来,敷衍成这篇故事。  下笔前,我添油加醋,绘声绘色讲给老郑听,讲到那瘦子出了天师府,一路走,一路长胖,到得河北,已经胖得像头猪,咱家老郑只笑得饭都喷了出来。最后我讲,老府官惹出大祸,终被砍头。老郑直摇头,说这结尾不行,人家老府官心地是好的,不知者不罪嘛,又不是故意的,不要砍他的头。只因老郑这一念慈悲,我修改了结尾,只让他把俸禄全捐出来,拿去赈灾。  画蛇者说日的天涯博客,写到过这个意思:  这家闺女要出嫁了。临上轿,问她妈妈有什么需要开导嘱咐的,妈妈说:“不做好事。”闺女一愣,问道:“难道可以做坏事吗?”妈妈又说:“好事尚且不做,怎么能做坏事呢?”  这个妈妈有点像老子。请注意,此老子非彼老子,此老子姓李名聃,是最终骑着青牛,一路紫气,出了函谷关的那个老子。说这个妈妈像老子,是因为她的回答很哲学,深谙无为而治之道。无中生有,好事不如无事。当然,这样的道理在“三百千”、《女儿经》里,是不可能有的。所谓谆谆教导,絮絮叨叨,都是废话。  一个朋友告诉我,前几年,一个煤矿的播音员,连续到医院去做了四次人流手术。妇产科的护士长劝她说:“姑娘,你年纪轻轻,还没结婚,频繁的做这种手术,对你身体是不利的。平时要检点点。”这位姑娘无奈的说:“大姨啊,就这样还得罪人呢。”  这件事如果让我老母亲听到,对于那个很无奈的姑娘,老人家肯定会祭起她那句名言:“女善为娼!”  一个女人不能太善良。倘或问:“不善良难道可以凶狠、可以残暴、可以邪恶、可以歹毒?”我们引用上边那位妈妈的神回复:“善良尚且不为,况乎凶狠、残暴、邪恶、歹毒?”  之所以想到画蛇的这篇博客,是因为,这两个故事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佛家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老子却教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两家表面看来,似乎迥异,但达至至深,却是一样的。我们当然不能作恶人,但是,滥好人,也是不能做的。  本故事参考文本:河北民间故事《张天师与府官》
选自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作品精选》第108-110页
  袁崇焕舍身卫国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梁启超盛赞袁崇焕为“千古军人之模范”,他是明末抗清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后,被任命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大败明军,朝野惊慌失措。清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覆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狄仁杰苍天有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