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货币 发行量流通条件下,货币的价值是否有客观保证?为什么?

比特币成为货币的理论可能性_巴比特_服务于区块链创新者
比特币成为货币的理论可能性
内容摘要:比特币出现、勃兴引发的巨大争议,促使我们检视所秉持的货币经济理论是否完美无缺,是否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关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统一的论断体现出来了历史局限性,并不能合理解释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现象。本文将货币的本质归结为对未来购买力的保证,而货币的形式是贵金属、记账凭证、纸币或某种商品,其实并不重要,那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当前,我们所使用的几乎所有法币都属于信用货币,均不与任何贵金属挂钩,也不是金银的货币符号,其信用是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赋予的。既然信用本身可以产生货币,那么信用的来源是否唯一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比特币通过程序开源、总量限度、去中心化等技术手段逐步累积信用、达到流通的路径,至少从逻辑上是可行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理论障碍。
一、争议根源在于对货币本质认识的混乱
自从比特币诞生之日,关于比特币的争议就没有停息过。即便比特币之父中本聪本人对于未来也没有强大的理论自信,他曾在日留言说:“20年内,要么有很大的比特币交易量,要么一点也没有。”风险投资家巴里·希尔伯特在高盛会议所说:“比特币要么改变一切,要么毫无用处。”如同一切变革的前奏,任何新生事物、任何萌芽都要面临无数的质疑和争论。对于比特币,有人趋之如骛,无限追捧,将其作为致富的法宝、改变世界的神器;有人嗤之以鼻,视为敝屣,称其为庞氏骗局、郁金香泡沫。但无论正方,还是反方,在其观点中都包含有大量的猜测成分,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论证。在围绕比特币而产生的众多疑问中,最核心的依然是一个根本性的追问:比特币在理论上是否可以成为货币?
要回答这个追问,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货币?但是,这个问题答案本身也是扑朔迷离。在经济思想史上,从英国古典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大卫·休谟((David Hume),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到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英国经济学家庇古(Cecil A. Pigou),到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再到当代货币主义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eedman)和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泰斗阿罗(Kenneth Arrow)等都对货币的定义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总体来说,曾经有过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两条不同的思路。货币金属论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名目观产生于纸币流通条件下,认为货币只是一种名目上存在的价值符号,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金本位制崩溃后,当代西方经济学家都倾向于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还出现了 “商品货币观”和“货币债务起源说”之争。20世纪80年代,新货币经济学则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其中的一支BFH体系认为: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是自然演进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结果。在自由放任的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不一定存在集记账功能和交换手段两大职能于一身的货币,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物质分别承担,市场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最终将被“精密的物物交换”所取代。这一观点也从侧面说明了,现实中大多数接受比特币的商家都同时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法币提供了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了流通手段。
由于对货币本质的回答千差万别,所以当讨论比特币是否能够可以成为货币时,答案往往取决于讨论者所信赖的理论基础。
二、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还是未来购买力的保证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的货币观在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运用马克思货币观来评价比特币。政治经济教科书表述“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个论断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正确的,也有效解释了从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这一货币产生的历程。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以金银为主要货币的时代,马克思的研究对象也是金银货币或者金银的代币。所以,马克思的研究结论并不能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也不能解释任何货币现象。
历史地来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论断不能解释曾经出现过的记账货币的存在。太平洋上的雅浦岛居民使用一种巨大石币作为流通货币,当地土著称之为“费”,石币越大、质地越好,所代表的价值越高。当一宗涉及费很大的交易结束,受石币重量所限,并不用搬离前所有者的家,而是在石币上作标记表示所有权已经易手。这石币上的标记其实就是一个交易的账本。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所著的《债:第一个5000年》提到最早曾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一人类所知最早的城市文明中普遍流行过:“在巨大的庙宇与宫殿中,货币很大程度上起到的是记账单位的作用,而不是实际的转手。而且,商人和小贩还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信用安排。这些多以泥板为物理形式出现,上面刻有未来偿还的义务,这然后又用粘土封装起来,上面盖有贷款人的标志。出借人会保留这个包封,作为信物,到偿还时再打开它。至少在一些时候或地方,这些封存的文件发挥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可转让票据(negotiable instruments)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的论断,至少是不全面的。
从当前来看,信用货币的出现更加说明了这一论断的历史局限性。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以及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脱钩了。事实上,已经很少有西方学者把货币作为一般商品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了。当代一位美国著名宏观经济学家迈克尔·伍德福德在他的名著《利息与价格: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2003)中描绘:“世界上的货币已经越来越完全受控于各国中央银行的‘管理’。自70年代初实行固定汇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上的货币与实际任何商品的最后一丝联系也被抛弃了。如今我们生活在纯粹‘法定’记账单位的世界中,每个记账单位的价值唯一取决于对其负责的中央银行的相应政策。”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论断不能合理解释国家发行的纸币,不具有任何价值,也不与金属货币挂钩,如何来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在马克思所能观察到的历史时代,以粮食、布匹、金银等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只是那个时代兼顾防止伪造、便于流通两个方面的原因,用以保证货币购买力的最佳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用货币的发行已经具备了客观条件,并走上了历史舞台。事实证明,不是一般等价物的法币也可以担当货币的职能。
那么,如果货币本质不是属于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有的答案是信用,有的答案是债,有的答案是交易媒介。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过于宽泛、似是而非。笔者认为,货币的本质还是应当尽可能跨越历史的长河、不拘泥于形式、从一个普通的角度来认识。假设某人有一头牛,他需要将这头牛换成货币,然后购买生活用品,有法币、金银、粮食、记账凭证等等类型的货币可以选择,他会怎么选择呢?他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这些货币的形式,而是在他可以预见的范围哪种形式的货币可以保证未来的购买力不减损,信用、债、交易媒介这些词语不过是对未来购买力保证的抽象概括。购买力这个词语本身就包含了流通的内涵,无流通也就谈不上购买力。换句话说,只要人们相信某种货币能够充分或基本保证未来的购买力,人们就会乐于使用它,而并在乎这种货币本身是否具有劳动价值和流通之外的使用价值。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米塞斯认为,对货币的需求不是为了它本身,而是为了在将来购买其他商品,因此,货币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先于货币的需求。也许,可以直接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未来购买力的保证,货币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都不可能离开这一本质。道理很简单,如果一种货币严重偏离这一本质,人们就不会选择使用它,人们都不使用它,它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现实的例证:津巴布韦十七年恶性通胀,津巴布韦自己的货币津巴布韦元已经一文不值,不再作为津巴布韦的法定货币,该国转而选择了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国货币,同时比特币也成为津巴布韦的硬通货。
三、比特币与黄金及信用货币的对比
如果前面关于货币本质的论述能够成立,那边比特币作为一串数字符号或者一个公开透明的大账本,并不存在成为货币的理论障碍。至于能否真正成为通用世界货币,那是具体实践的问题。即便失败了,比特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启蒙价值仍然是不可低量的。
金属货币依靠天然的产量限制货币发行量、保证购买力,靠天然的化学属性进行防伪。纸币依靠中央银行的决策控制货币发行量、保证购买力,靠制作工艺、防伪技术的提高进行防伪。比特币依靠数学、依靠透明的程序设计控制货币发行量、保证购买力,依靠不对称加密算法防伪。笔者认为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不能简单地相互否定。
比特币的设计目标模拟了黄金的大部分属性,比如总量有限、分布分散、开采难度适中、易分割、去中心化等,同时也克服了黄金的最小分割局限、流动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比特币被青睐者称为“数字黄金”。比特币的出现本身就是黄金时代消退后,对人类无节制发行纸币的一种回应。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关于比特币的论文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和金融机构治理经济的能力遭到广泛质疑,信誉降到谷底。面对全球金融乱象,中本聪通过一个精巧的数学设计模拟出了一串数字,这串数字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特质的虚拟货币。可以说,比特币本身就是投给现代货币体系的不信任票,至少使民众多了一份选择自由。
法币支持者们则认为,信用货币只能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法币,法币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具有一国之内全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支撑。而比特币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没有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作为保证,因而不具有货币的价值基础。但这一观点,实际上忽略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自愿形成的民间信用很多情况下比靠法律形成的国家信用,在货币流通方面更加持久而有力。回顾历史、环视全球,无数信用货币都因其所依靠的政府信用的缺失或政权的垮台而灰飞烟灭。第二,比特币虽然未必能够得到一国政权之内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支撑,确有可获得全球范围内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支撑,这一点也许在未来更有吸引力。第三,无论从法理上还是技术上,都无法阻止比特币与社会商品服务之间的物物交换。这种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并没有绝对分明、非此即彼的界限。
诚然,目前的比特币还存在着币值不稳定、安全性差、易于被黑市交易和洗钱者利用等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中有可能的解决的问题。从货币理论出发,指责比特币只是符号,没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所以不可能成为货币的观点,在货币理论上是不充分的。本文并非论证比特币必然成为货币,只是认为至少在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应运而生的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作者有空想货币主义的味道,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自由经济学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极限,但是由于意识心态差异的存在,它只能存在与理论上,也就是说,除非世界上不存在种族、阶级和国家,否则比特币永远不可能成为取代法币的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为什么在金属货币时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为什么在金属货币时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纸币发行过多,超过市场所需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第二,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因素:市场上所需金属货币相对应的纸币量.综合以上,金属货币作为特殊的商品,本身具有价值不会贬值,而如果相应的纸币发行量超过金属货币量,当然会引起纸币贬值,于是通货膨胀发生了.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时期,是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因为从定义来看,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而足值货币时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总是等价交换,而不存在货币贬值的问题.即使当某种原因使足值货币量过多时,如果其劳动价值含量不变,那么交换价值也不会改变,因为如果下降了,金的生产者就会赔本,他就不会用金去进行交换.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为什么在金属货币时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相关的作业问题
这就是历史上的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由于黄金和白银的开采受到储量和开采技术的限制,这两种金属货币的供应量就受到限制.因此,金属货币不会像纸币那样形成流动性泛滥以致通货膨胀的局面.补充:金属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当他价格下降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持有黄金等金属货币的,于是整体市场上的货币存量减少,通胀趋势解决.
谁告诉你金属货币流通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15,16世纪,当欧洲人发现美州金,银矿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几百年的通货膨胀.无论是贵金属还是纸币,始终只是一个交换符号,当流通量超过商品交易量时,同样会造成通货膨胀.但由于贵金属的稀有性,产量是相对固定的,流通量也就固定.(只要没有发现更大的金,银矿,现有的矿产量
周朝天子实际掌控是王都及其附近的领土,且兵力不足(根本打不过诸侯)又没有什么威信.只是作为天子,但对诸侯没有什么控制权利,诸侯们也不定期去朝见周王.(想去就去不去就算) 而且原先应当是诸侯向周王问聘,后来也反过来了,周王向诸侯问聘.至于诸侯们的进贡,也没有了.周王室发生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厚着脸向各诸侯国借这借那..在诸
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是由本身有内在价值的东西充当的货币,比如金、银、铜、粮食、以及特殊时期的香烟;另一种是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强制推行的,本身内在价值为零(或者接近零)的货币,比如现在大多数国家都用的纸币,就是信用货币.金币和银币就算铸造再多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商品,它们的开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生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1842年,英国解剖学家欧文为这类动物种群起了一个生动而响亮的名字——恐龙(恐怖的蜥蜴).就是这样一个主宰地球达1.6亿年之久,盛极一时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惨遭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1、谁杀死的恐龙 到目前,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不下几十
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高级分析师张贻伦通俗易懂解释了通货膨胀的概念.张贻伦说:“通货膨胀的时候钱不值钱,钱发毛,物价上涨,但一般的物价上涨,就像某一年大白菜欠收,大白
通货膨胀预期 指公众对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及其幅度大小的事前估计.预期行为本身具有主观性,但人们进行预期所依据的却是客观事实.影响或决定人们预期的因素有:过去一段时期中物价总水平变动的情况和发展趋势;整个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政府所宣布的将要执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主要是物价和货币政策;政府遵守诺言、贯彻政策的可信
通胀是个货币现象.但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货币供应数量多了.要经过好多环节的传导才能引起物价的上涨.而且是滞后的影响.发行的多并不是说流通的就多了.只是说理论上是有可能.这里面有个大众预期的过程.就是当有通涨的条件与可能后.大众认为会通胀的话,它就会发生. 通货膨胀大多认为是物价上涨了.其实不对的.物价如果以物物交换衡量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虫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
四分体时期(减1前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再问: 有丝分裂有没有? 再答: 哦,我的字打错了。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是发生在减速第一次分裂后期。 再答: 当然,四分体时期也会发生重组。 再答: 有丝分裂时期不会发生。再问: 额,谢谢
  你的问题问的有些太专业了.  严格来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但只有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最容易发生,因为这时候DNA的双螺旋结构打开,结构最不稳定,复制时也容易出错.  所以如果在高中阶段答题的话,你大可以认为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其他时期不会发生.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原因(网上收集)《津巴布韦的社会变革,较大的降低了社会的运行效率.降低了社会的生产能力.津巴布韦商品的供应能力下降.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与原来一样多,购买商品的货币与原来一样多,而供应商品的能力下降了,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这是津巴布韦第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的上涨,导致政府系统开支增大,导致政府缺钱
13.2 菲利普斯曲线 ◆ 13.2.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3.2.2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13.2.3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13.2.4 自然失业率 总量供给和需求的框架对于分析通货膨胀而言是一种很不方便的工具.但是,60 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分析通货膨胀的方法.已故的A·w·菲利普斯为通货膨胀决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
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
A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
以前是的,现代货币主要是靠国家信用作为支撑发行的.早先以黄金作为储备,是因为以前人们用的是黄金为主导的金属货币体系,随后因为金属货币在流通中有种种不便,例如会有磨损造成成色不足等情况,人们便逐渐用纸笔代替金属货币,但是在这样做的初期,为了保证币值的稳定,人们需要人为的规定纸币和黄金的兑换比价.这一比价定下来,一个国家发
首先我们来说下,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2)流通手段的含义: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把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连载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和货币流通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陋县小民整理
来源:乌有之乡
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使货币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同这种货币联结着的,已不再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关系,而主要是体现工农两个劳动阶级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和产品交换关系。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和货币流通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
  【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出现货币。社会主义社会既然还存在着商品交换,也就必然要有货币和货币流通。
  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它不仅同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相联系,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相联系。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使货币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同这种货币联结着的,已不再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关系,而主要是体现工农两个劳动阶级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和产品交换关系。
  国营企业之间交换的生产资料,就它的主导方面来说,已不是商品而是产品。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时候,不论生产指标的规定、物资的调拨或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都必须利用货币作为计量社会劳动的统一的尺度。
  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已开始具有一种新的属性,即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计量劳动的工具的属性,而且愈往前去,货币的这种新的属性将愈益居于重要地位。从发展的远景来看,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逐步消亡,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也将逐步消亡。当然,在那种条件下,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仍然需要有劳动计量的工具,但已不是现在的这种货币了。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过程中,货币除了作为一般等价物以外,也包含有作为劳动券发生作用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部门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进行的,国家依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给每一个职工发付货币工资,职工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
  在这里,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有点类似劳动券了。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券只是证明生产者个人参与共同劳动的份额,以及他个人在提供消费的那部分共同产品中应得的份额。&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这种变化,也在货币的职能上体现出来。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价值尺度,这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样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用货币来衡量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以外。还用货币来衡量物化在一切产品中的社会劳动。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制订各类商品和产品的价格,制订和考核产值、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在执行这一职能时,不仅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也作为产品交换的媒介。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来促进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国营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为个人所拥有的时候,已否定了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以购买大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那种权利,而只能用来购买个人消费品和某些手工工具。在这种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的作用范围,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也有支付手段的职能,社会主义企业利用货币的这一职能向国家上缴税金、利润,对职工发放工资,对兄弟企业履行各项欠款的支付。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货币的这一职能,集中和分配国家预算资金和信贷资金。
  货币在这些经济关系中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既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又同直接社会生产和产品的计划调拨相联系,因而也体现着货币职能的新变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还执行社会主义积累和储蓄手段的职能。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纯收入,是以货币的形式成为国家和集体的社会主义积累的。劳动人民的劳动收入中暂时不用的部分,也以货币的形式存入国家银行,被运用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充当世界货币的是黄金。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经济援助和对外贸易中,黄金起着一般购买手段、一般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体现者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人民币是世界上少有的稳定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高的信誉,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乐于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国际结算的工具。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产和交换过程的变化,货币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和它所起的作用,同资本主义社会已大不一祥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可以成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
  资产阶级国家用增发货币的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通货膨胀,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并利用货币作为对外经济侵略和扩张的手段,实行资本输出,攫取高额利润。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主要是掌握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手中,用来计量和核算社会产品的劳动耗费,加强和扩大工业同农业之间、各个国营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组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用来管理社会主义生产,实现产品分配的工具。
  但是,货币同商品一样。毕竟是私有经济的遗物,是&昨天的剥削制的残余&。当我们利用货币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时候,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货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是一般等价物,仍然是社会财富的结晶,仍然具有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因此,货币的存在仍然是产生资本主义和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
  货币&这种商品以隐蔽的方式包含着其他一切商品,它是可以任意变为任何随心所欲的东西的魔法手段&。在货币形式中,资产阶级法权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人们在货币面前,形式上是平等的,谁都可以占有货币,谁都可以用货币来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这无论对什么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里包含着实际上的不平等。因为凡是实行商品制度的社会,人们占有货币的数量是不等的,占有货币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用它来剥削别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开厂、投机、放高利贷、贪污,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剥削别人劳动、取得更多货币的剥削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在按劳分配条件下人们的货币收入量不等,而且也存在着利用货币交换来剥削他人劳动、攫取大量货币的可能性。这种剥削行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当然是非法的,但是只要货币存在,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就会甘冒违法的危险,从事投机倒把、开设地下工厂、放高利贷等来剥削别人劳动,以攫取大量的货币。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指出:在杜林的经济公社里,&公社不加任何考虑地接受金钱的支付,于是就提供一种可能,不通过自己的劳动而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得这些金钱。没有臭味。公社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列宁也曾指出:&在货币消灭之前,平等始终只能是口头上的,宪法上的,同时每个有货币的人都有实际的剥削权利&。
  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只要有货币存在,它就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资本,就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论述,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利用货币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时候,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货币的使用所可能带来的危害,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对于利用货币进行雇工剥削、投机倒把或放高利贷等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加取缔和打击。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受到了限制,货币可能带来的危害也相应受到了限制,货币拜物教的经济基础被大大地削弱了。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仍然是&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它几乎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因而,货币拜物教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消灭。刘少奇、林彪一伙鼓吹物质刺激,&一本万利&,实际上就是在那里鼓吹&钱能通神&、&有钱可使鬼推磨&的货币拜物教,妄图以此来毒化劳动人民的思想,瓦解社会主义制度。
  为着进一步地削弱和逐步地消灭货币拜物教,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削弱它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新老资产阶级分子利用货币进行的资本主义活动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还要对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物质刺激的各种谬论进行深入的批判,要在人民群众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发扬做工为革命、种田为革命的先进思想。
  同货币拜物教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人民币是我国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种纸币。纸币本身并无价值。它是货币的代表,是一种价值符号。
  价值是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价值是不存在的。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它代表着某一种货币商品。这种货币商品就是黄金。世界各国使用的纸币不管它叫什么名称,客观上都代表着黄金,是黄金的价值符号。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人民币是否也是黄金的价值符号?这就涉及到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问题。
  关于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是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的人民币仍然是黄金这种货币商品的价值符号,它客观上代表着黄金,发挥计价、流通等作用。
  有人说,我们计算价值时并没有用黄金作计量单位,买卖商品时也没有用它来作为流通手段。在我国,黄金既不能自由流通,自由兑换,国家也没有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因此,人民币不代表黄金,而是代表着各种商品的价值。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把现实生活中使用不使用黄金、把国家规定或者不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同人民币客观上是否代表黄金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了。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发挥自己的职能的。既然这样,货币本身就必须有价值,才能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好比一把量布的尺子,它本身要有一定长度,オ能衡量布匹的长短。黄金能够作为货币商品,就是因为黄金本身有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黄金这种货币商品在充当价值尺度的时候,人们的手里必需握有现实的黄金。人们在规定商品的价格时,可以想象地用黄金来表现商品的价值。
  其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起转瞬间的作用,把商品换成货币,为的是用这些货币购买另外的商品。由于这些原因,货币就完全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使用黄金,甚至也没有在法律上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但是,这并不妨碍人民币客观上仍然代表着黄金这种货币商品。
  人民币如果客观上不代表黄金,不代表一定货币商品的价值,怎么能够用它来衡量任何别的商品的价值呢?
  人民币之所以能够起到价值尺度的作用,是因为它代表一种货币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它代表各种商品的价值。如果说,人民币代表的是各种商品,人民币的价值表现在各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等于说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出现,也就等于否定货币的存在了。
  这种说法混淆了人民币的价值基础和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物质保证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我国人民币长期稳定的保证,当然是国家所掌握的,并按照稳定价格投入流通的大量商品,以及人民币流通的计划化。但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人民币,为什么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则是另一个问题,这只能用人民币是代表着一种有价值的货币商品&&黄金来说明。
  社会主义国家的货币商品仍然是黄金,而流通中使用的纸币则是黄金的代表。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然,它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失。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已经消亡,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也就不再存在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
  【货币的流通渠道和流通规律】
  在社会主义的交换中,需要货币作媒介,因此,同商品和产品的运动相适应,必然有货币的运动。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营企业之同的产品交换,一般不需要现实的货币(现钞)作为媒介。产品交换过程中的计价,是利用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来进行的。当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的时候,不需要手持现钞,只要有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产品交换过程中货价的偿付,主要是通过国家银行的转张来实现的,也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投放和回笼的渠道(货币流通渠道),主要有下列四条:
  第一、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从国家银行领取货币,对职工支付工资。职工用工资收入向商业部门购买个人消费品或支付其他劳务费用,这样,货币又经过商业、服务行业等部门流回银行;或者职工进行储蓄,货币没有同商品交换又直接回到银行。
  第二、商业部门从国家银行领取货币,向农村集体经济单位采购农副产品。集体经济单位将出售农副产品的一部分货币收入,向国营企业购买化肥、农药、农业机器等生产资料,这样,这一部分货币又经过国营企业流回到银行。集体经济的另一部分货币收入,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分给集体农民,集体农民用它向商业部门购买工业品或进行储蓄,这样,这一部分货币最后也会间接或直接地流回到银行。
  第三、在存在集市贸易的条件下,城镇居民的一部分货币收入,还通过在集市上购买商品而进行流通,但是,最后也会经过农民购买工业品和储蓄流回到银行。
  第四、各个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之间发生的经济往来,基本上都采取转账结算,但是,一些零星、小额的支付,也要使用现金。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只能按照国家规定保持一定量的现金,这些现金通过支付最终也会流回银行。
  从社会主义社会货币流通的渠道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过程,主要是同商品交换紧密结合着的,这个过程主要就是货币不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媒介着商品运动的过程。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虽然由商品流通决定,但是,货币流通反过来对商品流通也具有能动的作用。
  正常的货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它是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货币流通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发生不利的影响,为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提供更多的可乘之机。所以,组织好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货币流通是有规律的。马克思把这个规律概括为如下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货币流通&这个规律是普遍实用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同需要借货币来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成反比。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同商品相交换,实质上是货币价值同商品价值的等价运动。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必要量,在价值上应该同该时期内有待以现金实现的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相符合。在每一货币单位的价值量已定的条件下,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则货币流通必要量越大;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则货币流通必要量越小。
  在流通中的商品的价值量已定的条件下,每一货币单位的价值量越大,则货币流通必要量越小;每一货币单位的价值量越小,则货币流通必要量越大。
  在现实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总是有先有后、陆续进行的。同一个货币,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地为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服务,一个货币可以当几个货币来发挥作用。因此,流通中的货币价值量,实际上并不需要同流通中有待以现金实现的商品价值量完全相等。
  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和每一货币单位的价值量已定的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必要量,取决于每一货币实现商品价值的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货币流通必要量越小;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则货币流通必要量越大。
  上述的货币流通规律,虽然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对象来说的,但是这个原理,对于纸币流通也同样是适用的。纸币无非是货币的价值符号,纸币流通归根到底仍然是受货币流通规律制约的。马克思指出:&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这就是说,流通中的纸币量一定要和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只有这样,纸币所代表的单位价值量才是稳定的。如果纸币的发行超过了这个界限,那就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纸币贬值。
  【货币流通的计划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流通规律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发生作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流通规律如同其他经济规律一样,能够被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利用,使它为组织生产和商品流通服务,实现货币流通的计划化。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生产和流通是按计划进行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的,工资基金是按国家计划控制的,货币发行、现金管理和转账结算都集中于国家银行,社会主义国家还掌握着大量的商品储备。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就有可能根据一定时期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有计划地投放和回笼货币,尽可能地使得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
  当然,可能不等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也可能发生某些局部的、暂时的不协调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使它同商品流通相适应。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保证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除了要有计划地控制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量以外,还必须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的绝大部分掌握在城乡劳动人民手中,并主要用于购买吃、穿、用等个人消费品。这些个人消费品又主要是农副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国家能够收购多少农副产品,并供应多少个人消费品,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一般只要农业收成好,提供个人的消费品多,货币流通就有了相应的商品作保证,货币流通就不致越出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轨道。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正确安排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商品供应,有计划地投放和回笼货币,就能使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相适应,从而保证社会主义货币的稳定。
  我国的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稳定的货币。我国同很多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越来越高,这充分显示出我国的货币制度较之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币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稳定的货币,这是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商品丰富,市场繁荣,财政充裕,国际收支平衡的结果。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我国金融货币稳定的物质基础。
  同我国的情况相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货币危机不断爆发,一片混乱。号称&超级大国&的美帝国主义和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由于长期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在世界各地发动侵略战争,财政收支出观大量赤字,引起通货膨胀,币值下跌;国际收支不断出现逆差,黄金不断外流。
  (战后二十多年来,西方金融市场上相继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金融货币危机日益严重。美元价格暴跌,接美元计算的黄金价格猛涨。美国继1971年年底宣布美元贬值7.89%以后,于1973年2月再次宣布贬值10%。而在国际市场上,美元实际贬值的幅度,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
  1974年,美国官定的金价是每盎司42.22美元,而伦敦自由市场的金价曾高达每盎司195.25美元,相差近五倍。&金元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已土崩瓦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陷入了更大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外不断侵略扩张,对内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政策,军事费用急剧增长,预算收支不能平衡,卢布大幅度贬值。苏联卢布的对外币值,在1961年兑换新卢布时贬低了55%。按照苏修六十多种消费品价格的综合计算,1973年的物价比1960 年上涨了30%左右。自由市场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1972年自由市场食品零售价格比国营牌价高62%。物资匮乏,黑市猖獗,物价高涨,货币贬值,是苏修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的重要标志。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和价格政策
  【价值规律在流通中的作用】
  货币流通必要量之所以要由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诸要素决定,必须从价值规律来加以说明。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商品制度的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继续存在并发生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流通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产品交换,都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的价格的变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主义产品和商品的流通发生影响,尤其是对某些个人消费品的流通,还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来调节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交换,采取国家计划分配的形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供应给哪些单位使用,供应什么,供应多少,供应时间,一般都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的。即使是消费品的流通,也主要由国家计划调节。
  因为进入流通领域的消费品的总量和构成,是由国家的生产计划决定的,社会购买力也是由国家计划控制的。国家在有计划地平衡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消费品的流转计划,来调节消费品的流通。特别是一些同国计民生关系很大的消费品,例如粮、棉、油等,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实行计划供应。这些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制度,在客观上限制着价值规律对产品和商品流通的作用范围和程度。
  但是,多数的消费品是在市场上敞开供应,听任消费者选购的。由于亿万消费者的需要千差万别,在不同时期又千变万化,而且,生产情况也在经常变化,计划工作常常难以完全准确地掌握这些具体变化,因而供需之间的矛盾就会经常出现。
  影响消费者需要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收入的多少和价格的高低。在一般情况下,某种个人消费品的价格高一些,它的销售量便会缩小;反之,商品的价格低一些,它的销售量便会扩大。这就是价值规律在个人消费品流通的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对消费品流通的这种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在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某些消费品的价格,来限制或扩大其销售量,可以促使这些个人消费品的供需之间的平衡和国家商品流转计划的顺利实现。
  如:对于那些生产已能大量增加而成本不断降低的消费品,采取降低价格的办法,可以提高人民对这些消费品的购买力,对于那些需要量增加很快,但生产还一时赶不上需要增长的消费品,除了努力增加生产以外,对其中一部分高档的消费品,在一定限度内适当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可以使这些消费品的需求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于那些季节性很强的个人消费品,例如蔬菜、水果等,采取合理的季节差价,也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由于季节不同,生产、保管、储藏等所耗费的劳动量也会不同;另一方面,在生产旺季把价格适当调低,可以扩大销售,在生产淡季把价格适当调高,可以压缩销售。这对于不同季节之间适当保持供需平衡,也有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要在流通中起到计划调节的补充作用,用它来平衡消费品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正确地认识了价值规律,限制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才可能做到。如果听任价值规律的作用自由泛滥,那么,它就会冲击社会主义计划,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例如,如果不是主要依靠计划安排,而是不适当地依靠价格来调节个人消费品的流通,单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来频繁调价,货少涨价,货多跌价,那么,就会破坏物价的稳定,破坏计划经济,为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大开绿灯。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的基础】
  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主要是通过国家制订计划价格来实现的。计划价格是计划经济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现。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制订计划价格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的基础问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具体形式已转化为生产价格(即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加上按资金利润率形成的社会平均利润)。价格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着生产价格自发波动的,生产价格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价格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计划价格不是在市场上自发形成,而是由国家计划制订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不同种类的产品,规定不同的价格,而且可以使之偏高一些或者偏低一些。这种价格是怎样规定的呢?可以随心所欲吗?不是,价格的制订,价格偏高或者偏低,总有一个基础,总离不开一个中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社会主义价格的基础是什么?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格仍然是价值的货币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如何正确地计算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任何产品的价值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1)生产中耗费掉的物化劳动(C),即生产中耗费掉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折旧费用;
  (2)劳动报酬(V),在国营企业中就是支付给职工的工资;
  (3)赢利(m)。
  前两项(C+V)构成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价值构成部分的生产成本,当然不是个别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是部门平均成本。
  相对地说,生产成本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但赢利(m)部分的量怎样确定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生产者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条件下,劳动报酬是同活劳动的耗费成正比的。在国营企业中,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工资支付愈多,表明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愈多,创造的赢利也就愈多。
  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价格基础的产品价值,可以根据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加上按社会平均工资赢利率(全社会的赢利总额和全社会的工资总额的比例)确定的赢利,近似地推算出来。
  过去有人主张按社会平均资金赢利率(赢利同生产资金的比例)来确定赢利,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的基础仍应是生产价格。也有人主张按社会平均成本赢利率(赢利同生产成本的比例)来确定赢利,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的基础,是生产成本加上按社会平均成本赢利率确定的平均利润。
  以上这两种观点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主张打破部门界限,依据在全社会范围内平分利润的原则来制订价格。其实,这个原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是资产阶级法权的最充分的表现。
  马克思指出:&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的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只有在生产以追逐利润为目的、资金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利润平均化才会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不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投放是有计划的,不能自由转移。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形成平均利润的客观条件。所以,无论是按照社会平均资金赢利率,还是按照社会平均成本赢利率来形成社会主义价格,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
  生产成本加上按上述资金盈利率或平均成本盈利率确定的盈利,当然不是产品的价值,而是产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格只有以价值为基础,才能比较准确地核算生产中的劳动耗费,才有利于正确反映和适当安排国民经济中的各项比例关系。
  价格如果不以价值为基础,而以价值的任何转化形式为基础,都将是这些比例关系得到不正确的反映,从而影响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
  价格是否以价值为基础,对于个别企业的经济核算以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劳动节约,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生产一种产品,往往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生产方案,使用各种不同的原材料和不同类型的机器设备,耗费不同数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耗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最少的一种方案。
  如果价格不以价值为基础,有些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它的价值,那么,以这些产品为原材料的生产方案,按价格计算,可能是最节约的,但是,实际上社会劳动耗费却反而是最大的。
  【社会主义的价格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制订价格以产品价值为基础,但是,价格并不是价值的简单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制订还要服从于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适当地考虑市场的供求情况。
  这样才能使价格有利于加强经济核算,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稳定市场和安定人民生活,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各种商品不仅存在着价格基本上和价值相一致的情况,而且也存在着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情况。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客观上要求物价的相对稳定。我国一贯采取稳定物价的政策。一九五O年以来,我国市场的物价是稳定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在旧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滥发纸币,弄得物价一天数涨,生产凋敝,民不聊生。
  (以日(国民党发行伪金圆券)到日(上海解放前夕)期间上海市场上的某些商品的价格为例(以伪币为计价单位):大米每担价格从十二元五角涨到三亿一千二百万元,涨了二千五百万倍;猪肉每斤价格从七角一分涨到三千四百二十万元,涨了四千八百万倍;煤球每担价格从三元三角三分涨到七千万元,涨了近二千万倍;白细布每尺价格从三角涨到三百三十万元,涨了一千一百万倍;肥皂每块价格从二角五分涨到三百七十四万元,涨了一千五百万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物价狂涨的历史。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狠狠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解放后二十多年来,全国物价一直保持基本稳定。
  (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如以1952年为100%1973年则为114.9%。以上海地区某些商品的价格为例(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大米每百斤的价格,1950年是十五元八角六分,1972年是十六元四角(期间曾降低到十五元一角五分,1966年调为十六元四角);猪肉每斤价格,1950年是八角五分,1972年是九角八分(收购价格调高多次,但是零售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国家亏损经营);白细布每尺价格二角八分,始终保持不动;煤球每百斤价格,1952年是二元八角六分,1972年只二元五角;药品(西药)价格不断下降,1972年仅为1950年的20%)。
  物价稳定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保障城乡人民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只有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才有利于实行计划经济,国营企业和人民公社才便于进行经济核算,城乡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才有保障,生活才能逐步得到改善。
  一小撮阶级敌人往往利用国家对某些地区、某些商品的市场管理薄弱的机会,进行投机倒把,扰乱市场,以便从中牟取暴利。稳定物价有利于限制和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的投机活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稳定物价并不是机械地&冻结&物价,使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和由于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不合理价格,需要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适当调整。二十多年来,国家在继续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就曾经进行了多次价格调整。
  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比价问题,是物价政策中的重要问题。它关系着国民收入在工农业之间的再分配,关系着市场物价的稳定,关系着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农业生产的相互结合和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城乡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农联盟。
  解放以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一贯用贱买农产品、贵卖工业品的办法,即扩大剪刀差的办法,来疯狂地剥削和掠夺广大农民,使他们陷于贫困破产的境地,造成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
  特别是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十多年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生产和交通受到严重破坏,城乡物资交流陷于停顿,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更加猛烈地扩大。
  (据解放以前对安徽、广西、四川、陕西的几个农村初级市场的典型调查,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的变化情况是:以1936年为100,1948年则扩大为165.11。在陕西安康的初级市场上,每百斤大米在1936年可换白布39.7尺,而到1946年则只能换白布10.02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要不要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路线斗争。刘少奇一伙一贯主张扩大剪刀差,鼓吹&卡农民的脖子&、&以高(价)对高(价)&,大搞自由市场,剥夺农民,破坏城乡联系,破坏工农联盟。
  毛主席在同刘少奇一伙的斗争中,一再指示在国有经济同集体经济的商品关系中,必须执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政策。根据毛主席制定的方针政策,二十多年来,国家几次提高农产品(粮、棉、油、猪及其他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而供应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有的还有下降。这就大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地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据统计,早在1958年,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就较1950年缩小了25.4%,恢复到抗日战争前的1930年到1936年七年的平均水平。从1952年到1973年的二十二年间,全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67%,供应农村的工业品价格则降低了0.7%。)
  工业品的薄利多销政策,也是毛主席为我党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价格政策。贯彻执行工业品的薄利多销政策,要求产品的价格,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下降,而有计划地下降。
  工业品价格在一定条件下的有计划下降,能够扩大销售,促进工业生产,有利于加强经济核算,不使过高的赢利率成为浪费的防空洞,有利于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有利于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有利于加强工农联盟。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是利润高的工业品都要降价,而是要根据各种工业产品的供、产、销情况,根据它们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以及根据全国各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电话:(乌有之乡站长范景刚)
&乌有之乡.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货币会取代纸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