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余额宝没什么了不起 余额宝属于互联网金融融正

如何评价钮文新的《取缔余额宝》及其后续影响?
我的图书馆
如何评价钮文新的《取缔余额宝》及其后续影响?
【知乎用户的回答(469票)】:
现在很多人写,其实这没什么好写的,无非关注度高,图个出名。希望你更多关注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能被市场认可的人。
余额宝是一种将货币基金放到网上卖的行为。
货币基金是一种将零散资金集合在一起,投资银行大额存单,以获得更高收益的行为。
【钮文新】
我一开始不认识这个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读了一下这两篇文章,感觉浪费了15分钟的青春,如果有女朋友的话,15分钟已经值千金了。
因此,我认为百度百科的介绍是既主观又客观的。
【文章误解】槽点太多,捡几个说
当余额宝和其前端的货币基金将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将4%到6%的收益分给成千上万的余额宝客户
事实:管理费率0.30%(每年)托管费率0.08%(每年)销售服务费率0.25%(每年)
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它们并未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拉高全社会的经济成本并从中渔利。
事实:这个结论是符合马克思的经济观的,即只有生产产生价值,为生产提供服务不产生价值,显然不对。余额宝拉高经济成本是有的,效果等同于破除央行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是利率市场化的先锋号。所以:
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出现余额宝?
事实:美国货币基金1972年有的,中国也很早就有了,今天有人在网上卖而已。
这货的观点是余额宝在给投资者更多收益的同时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导致企业难以融资,所以余额宝不好。
我的观点:
1 投资者更多收益是正常现象,是市场化的结果。
2 所以这笔钱不是摊到企业头上而是银行头上。
3 利率市场化推进会倒逼央行和银行改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各家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是竞争关系,怎么竞争呢,通过给储户提供更多的利息,吸引储户把钱存到自己这里来。如果不加管制的话,银行可能为了揽存,给储户付出太多利息,这对银行的健康运营是不利的。
贷款的情况类似,银行也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企业从自己这里贷款,竞争太激烈的话,贷款利率可能一降再降,银行利润会下滑。
不难理解,这种利率管制主要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牺牲的则是全国储户以及全国企业的利益。如果没有管制的话,本来储户是有可能得道更多利息,而企业是有可能以更低的利率得到贷款的。
【余额宝是否确实造成了文章中论述的金融风险?】
部分吧。首先余额宝肯定对经济有利,但是造成了银行的风险汇聚,银行和普通企业一样存在倒闭可能。
【管理层和银行方面如何看待?】
国家:利率市场化不知道效果咋样呢?先看马云小子试试水。
银行:与其让余额宝赚钱,不如我自己牺牲一下,弄些高息理财算鸟。
【采取封杀余额宝的措施可能性有多少?】
【但如果事件持续发酵,是否会造成余额宝用户挤兑?】
(更新)似乎这个报道还是有一些媒体在转载,但真有人信了也绝对不会出现挤兑。原因如下:
1 货币基金投资于银行大额存单,银行不倒,货币基金没风险
2 暂时不可能出现风险和余额宝等同而收益远超余额宝的产品
3 这篇文章通篇在讲余额宝损害国家利益,而没有也无法说明余额宝损害投资者利益。
话分两头,余额宝目前资金无法保证一定是净流入了。因为随着新涌入的投资者变少,余额宝需要准备现金应付提现,而准备现金代表着收益的下降。另一方面,过完年,银行又不缺钱了,给余额宝的利率也很低。
于是低利率促使投资者出走,而投资者的出走又拉低了利率,再想7%很难了。最终余额宝的利率会和市场上的其他货币基金趋同,唯一的竞争优势只剩下T+0和渠道
-------------------------------------------------
这算是我对余额宝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个总结,下次再也不回答这种问题了,这两篇文章槽点太多,我的三观已零落成渣。
------------------------------------------------
【银行是否会改革?能否通过改革超越余额宝?】
感谢三位回复,不一一做答,姑且谈一下现在普遍对于银行改革的观念。
银行如果要和支付宝之流竞争,其中有两点不同,一个是jila所说的基因,另一个是国家的监管。
关于企业的基因和变革,我向三位强烈推荐一本书《浪潮之巅》,是和李开复一样第一批的互联网人写的。回顾有计算机一来一切独领风骚的公司发家和沉沦之路,对提升整个视野非常的有帮助。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国家的监管一方面给了银行很大的利差空间,另一方面对银行自身的行为是有很大束缚的。
蔡兄所言t+0我不知能不能做,但如果做了,银行会有很大的风险敞口。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没有银行破产的概念,银行代表着国家的信用。所以国家是不希望银行承担风险的,即便允许t+0,心里也是不愿意的。
所以总的来说,目前在货币基金大量抢夺银行存款的时候,确实是倒逼银行改革。银行只能靠做差异化服务盈利,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坐着赚钱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主关注差异化银行,招行的零售,兴业的同业,民生的小微。
这些股份制银行由于股权结构分散,很多民营资本,政策可以更加灵活,要有变革也是他们先变。
有人说余额宝颠覆银行业。我感觉颠覆不至于,但这一波渠道浪潮的冲击是有的,就像三鹿事件对伊利是利好一样,因为有一批老银行无作为,市场根本不需要他们,要么淘汰要么没落。
近期银行股大跌,但招行和几家银行都支撑住了,这也是市场的一个表态。
------------------------------------------------
【余额宝利率是否会跌?】
余额宝利率是否会跌源于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程度。资金面紧张,余额宝利率涨;资金面宽松,余额宝利率跌。
特殊性——余额宝规模大,而且之前一直都在净流入,不用准备太多资金应付提现,所以利率能稍稍大于其他货基,这是事实验证的。
市场资金面——
1.这两年习李要擦前任滥发货币的屁股,所以银根不会放松,加上习李是要重点打击金融利益集团的,所以2014年资金面还是会紧张。
2.在2013年以前,货币基金的利率都是趋同于一年定期存款3%4%的。
3.地方债到期
海外廉价资金回流导致资金面宽松。
我之所以觉得资金面宽松,是来源于我对当前市场的观察。
我本身涉足民间借贷,开年以后,市场上闲置资金非常多,民间借贷的许多缺口一下填满。
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对证券市场债券观察,目前债券一路上涨,我体会深刻。银华稳进大涨导致锐进大跌,我还亏了很大一笔。
当然,我陈述的都是目前的观察,不能代表对未来的预期,但根据中国的发展进程,对比发达国家,我认为是会持续宽松的。
感谢评论。
【知乎用户的回答(408票)】:
没有知识不懂装懂太可怕了。
------------------------------------------------
昨晚看到这个问题时已经深夜,所以就写了一句话,今天再来回答。
最近我看到三篇关于讨论余额宝的文章:《余额宝是吸血鬼 》、 《取缔余额宝》,还有一位知友询问的
余额宝,它首先是一个现金管理工具,和其他货币基金如南方现金、华夏现金等本质上没什么差别,余额宝相比其他投资工具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他第一次入场大规模、短时间内激发了入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帮助大家迈出了理财之路的第一步。
多数人对公募基金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粗浅的层面,而一个央视的财经评论员也停留在表面上,让人有点惊讶。公募基金是公开发行的,起点1000元(现在的货币类公募基金起点已经降至1元),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要点。一个金融产品如果可以向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那这个产品至少要接受相对苛刻的监管。为什么?因为这种产品如果国家不能有效控制其风险,不能保证其规范运行,那么他的负面影响波及面太大,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所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成熟的市场,公募基金的监管都是非常严格的, 核心主要包括这么几点:
1、资金由独立的第三方负责托管。 一个公募基金要想发行一个基金,那么这个基金的资金,从募集到后续的投资运作,全部是由托管银行来负责管理的,基金公司无法直接操作管理资金。 基金公司有其自己的公司账号,基金公司的资产是完全独立于他所管理的所有基金的。基金公司是可能倒逼的,原因很简单,比如他收到的基金管理费不足以支持其运营费用,到了资不抵债的那一天,那么就要倒逼了。但是这个并不会影响其管理的基金,他所管理的基金会转交给其他基金公司,这一点监管层是有制度安排的。
2、公募基金有着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每个交易日,公募基金都需要和资金托管银行对账,然后公募收盘后当天该基金的市值、基金净值。同时,每个季度基金需要披露其运作情况,包括基金的具体投资组合。这里,基金季报会披露最近的一个季度末基金股票类、债券类和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具体投资比例,还会公布股票类里具体的行业配置、十大重仓股票的投资金额、持股数量,而债券类资产会公布基金的具体债券小类别的构成占比以及具体持有的前五大债券名称及持有份数。而隔一个季度后,持有股票的基金会公布其所持有的全部股票明细。 一般来说,基金季报会比季度末时间晚2-3个星期才发布。为什么? 因为基金管理毕竟是专业理财, 就是我是用我的专业性帮你打理资金,如果我试试公布我的配方,那你就可以完全模仿我的操作了,那你就不会找我理财了。
3、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申购赎回费等所有费用,都会在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里详细说明。 公募基金的这些收费水平,监管部门也有严格规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都会给个范围,然后基金公司自行设定。
余额宝的投资方向,是银行协议存款、金融债、短期融资券等投资工具,余额宝收益全部来源于这些投资品种。是因为这些投资工具的收益高,所以才有了余额宝的高收益,而不是因为余额宝收益高,而导致这些投资工具的收益高。 所以,取缔余额宝的原因出发点在针对“余额宝”,我觉得是有不妥的。就算不允许马云做余额宝了,但是其他的宝宝们还会出来,因为货币基金市场不可能关闭了,从此不存在。那么余额宝或者货币基金收益率这么高呢?原因在于,余额宝发行的时机,赶上了“钱荒”这个大的背景。是天时地利,造就了余额宝的高收益。虽然过了6月份的钱荒后资金面有所缓解,但是纵观2013年下半年,整个市场资金面还是偏紧的。由于余额宝资金量大,因此在找银行做协议存款时有规模优势,比如与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基金公司找兴业银行,做个300亿的大额协议存款,那么显然要不知名的小公司拿着1个亿找兴业银行更有议价能力。 但是市场从来没有到了随便要钱地步,余额宝在向银行报价的时候,肯定是要看基础市场参考利率的,整个货币市场的总体资金供给情况、平均利率,才是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在定价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市场利率作为基准,然后有一点上浮或下浮。余额宝的规模占整个市场的比重,还没有大到可以左右市场基准利率的时候。假如某一天余额宝掌握了市场40%的资金,那么他或许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市场资金价格了,但是至少现在远远没有到那一天,而且基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我这里重点讲余额宝投资的协议存款,是因为余额宝目前92%的资金都投在协议存款,目前余额宝在20多家银行都有协议存款。
当然,我不否认余额宝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利率的上升,因为它撬动了沉睡了很多年的银行活期存款和普通大众们的理财意识。银行原本的活期存款的利率水平变成了协议存款利率水平。管理层和银行方面,必然会对过高的货币市场利率会有考虑,但是这个基本是国家的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层面的东西了,余额宝和其他宝宝们只是抓住了目前阶段资金市场出现的机会,为百姓们闲散的活期存款做收益。这么高的货币市场利率,应该是不可持续的。如果随着国家对货币政策的宽松调节,货币市场也必然会出现回落,宝宝们收益也就不会那么高了。
对于余额宝,其实真正的风险在于其管理的流动性难题。这么大的规模,还要做到随时可以申购赎回,如果赶上那一天大规模赎回,那么余额宝会会出现越赎回,收益率越低、收益率越低越被赎回的被动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余额宝现在大量资金放在短期协议存款里的原因。
当年,美国版的余额宝就是死于市场利率不断下行背景下的不断赎回导致的流动性危机,其历史上罕见的货币基金亏损也是流动性危机造成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余额宝如此谨慎的运作了。
另外,个人觉得他是银行托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评论员的水平、影响力,完全不足以改变现在。银行很明白面对投资的的觉醒,面对市场的正常变化,是需要用市场的手段的。所以四大行里已经有三大开发类似产品了。如果真的可以动用行政手段,那也不用研发那个自我伤害的T+0的类余额宝产品了。钮同学更多应该是自己理解歪了,或者是哗众取宠而已。
【pefa的回答(211票)】:
钮文新 应该是银行业的五毛。他的风格类似于周小平,用混淆概念+上纲上线的方法,来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
余额宝的本质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淘宝帮着卖货币基金。这类事银行也干过啊,银保产品不就是在银行卖?放在传统行业,这就是代销或者是经销。钮文新把矛头对准余额宝对准阿里巴巴,完全搞错了对象,如果真的对国家经济有重大负面影响,那吸金的是背后的基金公司而不是阿里巴巴。钮文新不会不清楚这个,但他装作跟老百姓一样,认为是阿里巴巴在吸金,是寄生虫。
其二,为什么说他是银行的五毛呢?他的文章中,完全把银行当做了弱者受害者,他怎么不把银行利润数据列出来呢?几大银行不都有报表吗?银行才是最大的寄生虫,靠储户的低息来吃高额息差。中国银行的息差全球前列,而且这么些年,息差不断扩大。这才是企业资金成本高的根源。没有余额宝,靠什么把银行的利润降下来?靠钮五毛的文章?
第三,余额宝们的存在,真的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吗?短期确实有可能,因为余额宝们确实抬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他们在今天这个缺钱的时期,确实能够把成本转移给企业。这个阶段,只有靠行政的手去压抑住银行转移成本压力的行为,毕竟出现倒闭潮是习李不能容忍的,所以上逼加上余额宝们倒逼,银行利润肯定是要降下来的。习李金改阻力大,但方向已经提出来了,就是银行业放开,这样的话,阿里巴巴就是银行,这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才巨大,银行才会开始出现倒闭。
钮五毛骂金融监管机构,他给周小川拎鞋的资格都没有。习李在这个时期,不得不逼着各个利益集团吐出利益来反哺社会,不如此,如何安定如何保证执政资格?石油帮已经打残,石化已经投诚,放开30%给民间资本,三峡已经开始在弄,电信和金融算是难啃的骨头了,但肯定是要动的,靠几个钮五毛能起什么风浪?
-----------------------
此外,获赞最多的那篇回答,其实他对余额宝的认识有些偏差。
【知乎用户的回答(69票)】:
谢邀。我觉得这种观点不值一驳。但是很遗憾搜了一下各路财经媒体到处不负责任地传播此人文章(能至少组织下站内编辑发点质疑稿或者在该文章下方注明这文章的荒谬处么?太不负责任了),我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说一下,不系统,抛砖引玉。
1、以我粗浅的经济学知识和逻辑学知识,如果因为银行融资成本提高而担心企业融资成本,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因为个人(含小公司)投资收入提高从而欢呼个人消费力提高、个人工作动力提高、个人幸福感提高、小企业投资收入提高、更多新企业可能成立?整个经济大环境是否反而因为更多个人经济环境改善从而得到更好的改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把经济环境改善的模型简化成银行-企业的关系,而不是起码的银行-企业-个人的关系,太荒谬。
2、银行旧有渠道融资成本增加,是否就一定等同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为什么不是银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改善融资环境?另外,从财报来看中国银行是个躺着收钱的行业(不考虑中国一些政治决策对其产生的风险的话),应该出出血改改良了。西方银行的收入那么多元化,为什么中国银行还能一直心安理得地吃息差?
3、日本和中国都是高储蓄国家,这就能推断出日本没有余额宝中国也不应有余额宝?稍微对比下中日两国的利率政策和数据还敢推出这种结论?(背景资料: )
4、余额宝只是借助互联网公司强大的宣传能力和用户体验创造力对旧有 T+0货币基金进行了改造,个人认为不能算金融创新(或者按360的说法叫微创新) 。T+0货币基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得到那么多普通老百姓欢迎是基金公司、互联网公司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在余额宝出现也迟早会在**宝出现。
5、国家早就放出风声要利率放开(当然是循序渐进甚至进两步退一步的),这将促进不思进取的银行死掉,让有创新能力的银行得到更快的发展从而让社会得到更强的推动力。个人认为T+0货币基金的普及有助于利率放开这个大方向,作者站在国家经济趋势对面逆势而为小心掉乌纱帽。
6、劣质银行会死,但银行行业永远不会死。表达银行死经济崩溃的观点是没意义的。
请各财经媒体负起应有的责任,对广大投资者做好投资知识教育,而不是任由甚至加速这种荒谬至极的观点传播。
【魏伟的回答(42票)】:
所谓传统行业,传统不是贬义词,只是描述一种状态:就是他们在用老思维在看待自己干久了的这个行业。
所谓互联网思维,也不是特指互联网行业,就好比我们说某某人是行业高手并不代表他会武功。
传统们非常不善于虚心研究别的传统行业里的难兄难弟,不肯花时间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传统们非常善于给自己的行业贴一个“特殊”的标签,然后安慰自己说互联网不可怕,我们很特殊,他们搞不定。
当互联网上开始卖书的时候,一家家实体书店相继倒闭,传统说:“书才几个钱,上当了也无所谓,老百姓不敢在网上花大钱。”
然后互联网上开始卖几千几万块的电器了,中关村卖场快速衰败,强大如京东苏宁也都不得不转型,传统说:“电器都是标准产品,互联网玩不转非标准产品。”
然后互联网上开始卖鞋卖衣服,大大小小的住宅和写字楼里,快递小哥们穿梭不绝,传统说:“互联网卖来卖去也就会卖东西,服务他们一定卖不了。”
然后互联网上可以卖旅游,卖在线教育了,煎饼牛肉避孕套也都上来了,这让传统们有点晕。他们开始觉得互联网或许也是个好东西,于是纷纷表态自己也是互联网企业,因为在N年前他们就已经在互联网上收发电子邮件了。
然后余额宝出现了,P2P活跃了,金融行业作为传统中的传统,自然有人坐不住,搅屎棍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话都放出来了,可他们忘了:第一,就在2年前还有同行在承认自己的利润“高到不好意思说”;第二,新玩家中很多人都出身于这个传统行业,不然你以为那群编码技术宅男读得懂天书一样的基金开户说明?这景象似曾相识,70年前那场厮杀,对垒的两军都是黄埔子弟。
确实,互联网仅仅是工具,不是革命,它不完美,有很多问题,实在没什么了不起,在传统金融行业面前,真的不是个入流的竞争对手。
互联网不是,那谁才是?想想5点钟就拒客户于门外的网点,想想求贷无门的企业,想想每每让人崩溃的网银,想想五花八门的各种收费,不知传统们会不会觉悟,最大的敌人就是你们自己,是你们亲手把客户推给别人的。当一切决策都只为自己舒服,这样的行业怎么能不被新来者搞个天翻地覆?
虽然总有愣头青们动不动就祭起“颠覆”的大旗,但我坚决不承认这是个颠覆的年代。没有任何人任何商业形态会被互联网颠覆,但是传统们会因为不适应变化而被淘汰,地球几十亿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你可以不服气,但你不得不承认,世界在变,而我没跟上。
【曾宪松的回答(25票)】:
假设余额宝造成了这2篇文章的风险,那就意味着市场上的货币基金产品都是罪魁祸首,因为本质上来说余额宝就是种货币基金产品。逻辑变成这样就相当扯淡了,等于是老百姓不把钱存银行,而是拿出去理财的行为都是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原因,这不是瞎扯淡嘛。
这篇文章要不就是哗众取宠,要不就是这人是银行系统的发言人,在替被余额宝之类的产品冲击存款的银行说话。
【知乎用户的回答(18票)】:
余额宝开启了一个时代。但单一的货币基金却决定了它必然有所局限。当利率市场化推进、短期利率下行时,余额宝的净流入态势可能打破,从而极大的考验天弘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不过,阿里似乎已经准备好为余额宝打造的平台充实更多的产品。。
余额宝2500亿元的规模已经足以让基金业的小伙伴们难忘项背。在货币基金1.5-2万亿元的市场空间面前,余额宝在短期内可能还远未达到其规模的天花板。但真正制约这只巨无霸的力量不是别人,正是余额宝团队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
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共同成就了余额宝的传奇。支付宝内部对余额宝2014年的KPI考核目标暂定是5000亿元。如果收益率不明显下降,以现在资金净流入的情况看,实现这个目标用不了一年。上万亿或许也不是难题。
有人已经在质疑余额宝是“货币空转”,也有人称其高收益是“庞氏骗局”。这些近乎外行的话语并未切中要害。在内行人看来,余额宝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于“天时地利”。它如同发现了一块储量巨大、却从未被开采的海底油田,在井喷之后仍然有持续不断的资金净流入。再加上散户数量众多,余额宝的流动性管理相对容易,从而可以比较轻松的用期限错配的方式投资收益较高的银行协议存款。
但是货币基金实际上对流动性要求甚高。一旦净流入停止,余额宝的流动性管理将是一个国内任何固定收益团队都感到头疼的难题。天弘基金以及余额宝的基金经理,原本在固定收益圈内籍籍无名的王登峰,对此准备好了吗?
余额宝的另一重压力来自于T+0。随用随取固然便捷,但是阿里方面为此耗费的垫资成本在它的竞争对手看来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货币基金的这一轮创新,果真是一个可持续的故事吗?
上万亿不是梦?
从居民活期储蓄的量来看,余额宝的确空间广阔
单纯从需求角度看,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余额宝的吸金大法似乎还不会失效。
2013年12月底,央行数据统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总量45万亿元。其中超过16万亿元为活期存款,这是互联网余额理财的最大空间。
中信证券近期一份报告指出,货币基金总规模将在2-3年内迈向2.2万亿的新高度,大致相当于活期存款中的5%。
以2013年货币基金市场结构看,近9000亿元的规模中,余额宝占据了20%。华夏、易方达、汇添富等基金公司也在发力互联网渠道,但在个人用户理财方面,未来可与之一搏高低的估计只有微信版的理财通。
让其他货币基金经理羡慕不已的还有,除了“双11”,余额宝几乎每天都保持着资金的净流入。细心的人还发现,从余额宝几次披露的规模和用户数据看,其户均持有额在持续增长,目前4900万户的户均持有量为5100元。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预测:在目前的形势下,余额宝规模上万亿也并非难题。
非专业人士大概很难猜到,在余额宝风光的背后其实已经危机隐现。互联网手段帮助余额宝抓取客户,但却不可能解决传统金融固有的矛盾。
天时地利难掩短板
如果剥去余额宝的华丽外衣,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货币基金,且暂时还体现不出管理能力
除了与支付宝结合后突飞猛进的规模之外,余额宝对应的仍然是一只普通的货币基金,它因此无法摆脱作为一只货币基金的所有局限。
余额宝背后天弘增利宝基金经理王登峰,从业经历四年。天弘增利宝2013年四季度报揭示了这只巨无霸货币基金的投资细节。
其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占到了92.5%,债券投资仅6.7%。即余额宝90%以上的资产投资了银行的协议存款。
该基金还有一大不同于绝大多数货币基金的地方在于:其报告期末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仅51天,平均剩余期限在30天以内的资产组合占到了63.69%。即余额宝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一大半以上期限都不超过一个月。
对比多只货币基金,包括同样在互联网端销售的华夏现金增利E、汇添富现金宝,余额宝绝对是国内货币基金剩余期限最短的货币基金,这样的投资组合是货币基金里绝无仅有的。
保持资产较高的流动性,是货币基金与生俱来的特点。但是余额宝为什么如此极致的追求高流动性资产呢?这其实反映出余额宝已经把天弘基金的组合管理能力推到了极限。只不过持续的资金净流入给天弘提供了腾挪余地。
“余额宝的最大优势是资金净流入、散户多,且拥有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进行预测,这也决定了其如此畸形的投资组合。”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称。
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短期协议存款利率高企是余额宝的另一个“地利”。
余额宝实际上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工作:将从客户手中的零钱归集起来整存至银行短期协议存款,后者目前收益率即5-6%,基本不用发挥主动管理能力。
尤其是在去年6月和11月“钱荒”的时候,余额宝也不差钱,其收益率能基本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同步。
一位货币基金经理分析,同业存款规模大致10万亿,这是货币基金最主要的投资标的,如果非银行机构参与占到其中20%,货币基金可投资存款的规模在2万亿看,可以支撑货币基金的发展空间。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短期利率势必下行,余额宝的收益也将随之下滑。如果这一趋势与净资金流入逆转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对于天弘基金将构成相当大的挑战。
余额宝的结束净流入只是时间问题,它还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初期持续了两三年。如果这一进程走的过快,或者说,余额宝没有“节制”的继续长大,又将会怎样?
余额宝的投资运作的最大优势是资金净流入,而一旦资金净流入打破,其流动性管理和T+0垫资的难题都将凸显。
在货币基金的投资周期组合中,协议存款和债券到期交替会时不时出现,长期看收益率曲线无差异的扁平形态不可持续,短期存款的利率终会下降。如此以往,余额宝的收益率如何保证?
除了协议存款,目前1年期内的央票、金融债、短融这些具有流动性、又承担违约风险的投资标的有限,最多仅能支撑1万亿左右货币基金的规模。
在上述资深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看来,试想一只数千亿级别的货币基金去投资债券市场,这在国内还没有哪个人,甚至哪个团队敢于胜任。
再来看目前余额宝依赖的协议存款,货币基金大量投资其中的一大前提是“可提前支取不罚息”,这一政策其实是银监会和证监会给予货币基金的“政策优惠”,并非市场化。这意味着货币基金不用承担所投资标的的利率风险,一旦需要提前支取,利率损失由银行承担。
“一旦余额宝的净流入被打破,数千亿的协议存款可提前支取不罚息,对银行而言都是定时炸弹,如果银监会叫停这一政策优惠,货币基金整个的游戏就别玩了,余额宝也将立马卧倒。”一家基金公司高管称。
从投资运作上看,是收益率下降引起余额宝净流入被打破,还是净流入被打破引发管理难题收益率下降,两种局面都有可能出现。天弘能否建立起一支能发挥主动管理能力,管理数千亿级别资金的固定收益团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分析,以2500亿元年化5-6%的收益率计算,余额宝一年可以创造150亿元的收入,而原来这2500亿元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中,银行只需要给予0.35%至0.85%左右的活期存款利率,约5亿元左右。中间的145亿元差值就是银行损失。如果45万亿元活期存款都要多付出3%的息差,就是1.5万亿元。这已略超过是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
余额宝的对手早已经不再是基金业的小伙伴,其最大威胁来自于银行界的反击,2014年,余额宝的最大竞争将来自银行代销渠道T+0的觉醒,或者是上述来自监管层面的出手。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目前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有4900万户,而支付宝内部活跃账户数量在1.5-2亿户。一位支付宝内部人士略有担忧:最活跃的三分之一已经购买了余额宝,接下来,在支付宝内部用户中,也需要新的“投资者教育”来开垦市场。
阿里还能承受多少成本?
互联网货币基金的便利不是没有成本的,阿里需要考虑向盈利性回归
其实外界已经可以透视支付宝运作这只巨无霸的种种压力。
货币基金通常需要T+2日赎回到账,但是为了方便互联网用户的体验,在余额宝之前,多家基金公司的产品已经实现T+0。但是在后台的结算仍是T+1,这中间往往需要基金公司垫付资金,从而产生成本。
稍晚上线的余额宝,继承了这种便利性。但是由于余额宝的巨大体量,需要的垫资成本更大,也绝非天弘基金自身所能承担。
有业内人士称,通常100亿元的货币基金就可能需要5亿元垫资准备,这意味着支付宝有可能需要为数千亿的余额宝准备百亿元的流动资金。垫付资金的成本问题将由支付宝承担,或许天弘基金会用管理费弥补一部分。
一位支付宝内部人士介绍,余额宝在淘宝内部消费并不需要垫资, 7天消费在途设计可以满足赎回时间的要求,但是余额宝转出都涉及到垫资问题,包括转出至支付宝和银行卡。
同时,任何一笔银行卡至余额宝的转入和转出都涉及转账费用,均有支付宝承担。余额宝托管于中信银行,与其他银行间的操作都为跨行转账。一般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会协商这一价格,最高的每笔为千分之二。支付宝与各家银行商谈的这部分价格外界不得而知。
不包括此前备付金收益的成本损失,余额宝需要承担的成本来自于垫资和转账两部分。业内有传言,支付宝在余额宝项目已经出现数亿的额外成本。
日前支付宝推出最新规定,余额宝客户资金转入支付宝的资金规模,单日单笔不超过5万,单月不超过20万。外界猜测,这是余额宝垫资掣肘所致。
也有客户发现,即使是小额的提现,偶尔也会发生不畅,或与单日垫资额度告罄有关。
以2500亿元,0.33%的管理费计算,余额宝赚得的收入是8.25亿元。不过,其每次规模提升都有大量线上下线的营销活动,成本也已经以数亿计算。
余额宝的后手
阿里内部已经开始开发新的产品补充单一的货币基金
记者了解到,阿里内部被称为“9号计划”的余额宝二期,近期刚刚组织基金公司重新上报方案,该产品名为“定期宝”,暂定为开放平台产品。支付宝的要求是分级、定期产品皆可,但收益率要高过余额宝,最重要的特点是有封闭期,该产品可能3月上线。还有消息称,阿里近期在与某大型光伏电站投资及运营商洽谈,期望将光伏电站资产金融证券化,也很可能对接定期宝。
不论多久,投资银行协议存款的货币理财收益率必然下降。阿里内部更为重视余额宝对现有个人用户的现金管理功能,定期宝则可以从收益率方面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而封闭运作也将大大降低支付宝的成本支出。
一些银行人士分析,余额宝还可以利用阿里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自我组建了一个对多“资金拆解平台”,根据具体自身情况和市场资金价格给需要资金的商业银行报价,这样通过频繁交易提高收益,而商业银行可以用这些钱继续匹配自己的非标业务;或者余额宝二期可以将资金投入到阿里小贷中赚取高息差收益。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目前许多基金公司都已经放弃了与互联网平台在个人货币基金用户上的竞争,转战中小微企业现金管理。
余额宝目前仅供个人用户开户,上限100万元。大量淘宝商户已经使用余额宝。但由于央行反洗钱等政策,机构用户基金开户还没用实现电子化,同时企业做账对货币基金电子账单管理也存在问题,许多基金开始盯住支付宝看不上的细分市场,发展电脑端线上的100万以上级别的企业版“余额宝”。
或许,余额宝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它开启了金融产品互联网化的大幕,但其身后的故事应该由新的创新产品来讲述。
——————
关注有效信息,让好资本创造价值
内容来自 好资本(微信号 goodcapital)
【沈斌的回答(15票)】:
俺觉得,要是P民把钱都放银行里,还倒贴银行利息,那么“社会融资成本”一定很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肯定大步向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提前30年么么哒~
【水木丁的回答(11票)】:
前两天有个朋友说余额宝早晚会出事,但是他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是从政治角度,他是政治通,消息灵通人士,不是金融家。不过在中国,经济问题常常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然后过了一个星期,就看到这篇文章。所以,不管钮文新这篇文章的理论有没有错误,读完之后,我还是认真想了想,抛开经济理论不谈,这个家伙是央视评论员,央视是党的喉舌,这会不会是个信号。毕竟余额宝动摇了中央对国家金融命脉的掌控。动摇了中央对老百姓手里的钱的掌控。
这件事我看不清,但是直觉是,看完之后只从表面分析然后觉得愤怒,只从经济角度分析文章对错,也许图扬图森破。
【陈迪的回答(7票)】:
我觉得是明黑暗粉文,明眼人都看出站不住脚的论据能在网上转得这么火,阿里的公关可不是白痴,文中对用户的危害完全没提到,再加上老百姓对银行的恨不是一点半点,这种文章的作用是大家看后说这写得什么破玩意,产生逆反心理,再入多一点余额宝
【hhbhg的回答(3票)】:
我可以理解为他在凭空yy2000亿作为资本运作可以撬动经济吗?如果有那么牛zf不知道?就你知道?首先,任何基金的运作有一定的投资限制,它不可能把所有的钱砸在某一部分投资里,每一部分的投资都有比例要求的。他只是没习惯基金规模巨大,大到足以抵过几乎所有基金公司。比如,你不可能拿2000亿偷在一个银行做定存,你只能拿规模的多少去做定存。至于利率当然受shibor影响浮动。那假设他所有资金都要做定存了,他如何又能拿2000亿撬动shibor?!更何况,为了应付如此高流动性的赎回,他还要保留足够的头寸。请问他吸到什么血了?!相反,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正好刺激了货币基金的繁荣,而余额宝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要说他对市场利率的影响肯定是有的,在回购业务上和定存上肯定是有规模优势能争取好的利率的,但是由于规模如此之大,也导致了我刚说的问题,投资限制。由于不能把高于某一百分比的钱投资在一个最高利率的银行,他不得不选择第二高的。或者说在市场利率好的时候为了应付节前或某一天的净赎回而牺牲投资机会。你凭什么说这是躺着赚钱?要知道管理几十亿的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好找,上千亿的中国扳着手指头都能找。请尊重别人的努力和成果。关于影响利率的话题我不想说了,这根本不是你所关心的问题,不是拍脑袋觉得数字好大一定有一个阴谋的问题。
持续发酵?你是指什么?作为一个正常的投资者在风险不变收益有保证的情况下你愿意赎回去挤兑吗?即便如此,挤兑的意义在哪里?资金存在银行并出借给各机构,风险点难道是银行倒闭或银行间市场有人借钱不还?一,此事发生概率微乎其微,二,还是投资比例问题外加你投资的那一部分所占百分比,体现出来的损失及时到1/100(一般算影响到基金净值较大了)每天顶多1角钱(假设你放了10000)。另外,如果你认为因为余额宝撬动了市场的利率,理智的做法你还是不会愿意参加挤兑这个队伍的。
【长安辞的回答(2票)】:
一条条反驳一下吧,我在这方面不算精深,只是略懂,也能看出BUG来,所以真好奇他是怎么当上央视财经的首席评论╮( ̄▽ ̄")╭
【因为,当余额宝和其前端的货币基金将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将4%到6%的收益分给成千上万的余额宝客户的时候,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 】
——首先,余额宝说白了只是个载体,卖货币基金的平台而已,他在抨击余额宝的时候,是不是忘记银行也卖货币基金?所谓的理财产品很多也就是把银行当做一个通道而已,基本和余额宝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只不过一个是线上,一个是线下罢了。而且货币基金的投资标的是什么?存款、央票、逆回购债券等。这些东西是基本等量于国家风险的,也就是说除非国家信用出现大问题,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是不会低于0的。货币基金通过对投资对象的不同组合,获得或多或少的收益。这些收益本身就是存在的,至于高低,这个跟利率市场化有关,可以放到最后讲。只不过这恰好暴露的他最大的不满——从前,这些收益的分割者就是银行、基金、客户。现在多了一个余额宝,就变成了余额宝、基金、客户。余额宝取代了银行。
【我们都指责商业银行暴利,但银行毕竟是通过经营贷款风险之后才获得的风险收益;但余额宝呐?它们睡着觉就可以从240亿元的收益中分走80亿元,而且风险比打劫还小,这难道不是暴利?我看更像是“暴力”。】
——这逻辑本身就有问题,所有的金融衍生品都并不是全无风险的,人家货币基金因为资本配置的操作,风险比贷款小,这就是不可饶恕之罪?都什么时代了,你自己不创新,不发展,反而还要怪别人比你聪明?既然风险小是罪恶的话,银行岂不是不该发放抵押贷款?无抵押无信用的贷款才是最好的?
【因为它严重干扰了利率市场,严重干扰银行流动性,严重拉高实业企业融资成本,从而加剧金融和实业之间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
——余额宝是否拉高了融资成本?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是余额宝造成的,而是利率市场化所造成的。利率市场化就是要放开利率管制,把利率交由市场决定。按照国际惯例,比如Libor,最基础的利率应该是shibor,所有金融衍生品的利率最终都将会和shibor挂钩。而shibor全称是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他的报价团是16家银行,也就是说这16家银行的拆借利率最终确定了最最基础的融资成本(具体是16家银行报价如何加权平均,这个我不了解)。而银行的报价,跟流动性有关,银行的流动性取决于资金需求。由于银行有75%的存贷比,银行为了盈利自然需要大量的贷款,也就需要更多的存款,当长期贷款没有回笼的时候,就需要短期借贷来维持运营,因此要向同业拆借。而存款流向余额宝,就造成了银行间资金需求变大,导致shibor升高。同时,由于shibor升高,余额宝的投资标的同样的利率升高,导致更多的存款流向余额宝。于是这就是一个循环:余额宝收益升高→银行存款减少→shibor升高→余额宝收益升高。
如果没有余额宝,是否融资成本会降低?不会,因为利率市场化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利率一定会升高。可见去年六月的钱荒。而且相对于整个银行间资本市场而言,余额宝对于利率起的作用并不大,虽然似乎近几个月的新增存款总是出现负增长,但一方面这些存款未必都进入了余额宝,另一方面和整体基数比起来,流失的存款绝对是九牛一毛。
最后,钮文新说,
【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出现余额宝?】这句话是错的,美国也有。大名鼎鼎的第三方支付先驱Paypal在1999年创立了第一支MMF(Money Market Fund,货币市场基金),2007年规模达到10亿美元。不仅仅Paypal,美国市场上MMF规模蓬勃发展,在8年内从政策开放时的一片空白到万亿美元规模。
而美国版余额宝的死亡,并不是因为余额宝出现了问题,而是美国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国家信用出现危机,十年期国债(类似libor的基准利率)降至历史最低,同时以前存钱的客户需要现金去弥补别的投资漏洞,导致美国余额宝的死亡,这是非常市场化的一个结果,因为当时不仅是余额宝,所有货币基金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陈冲的回答(2票)】:
姓钮的“取缔”的核心观点就是:“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
——似乎最终的融资企业想贷款到余额宝的4000亿现金流非得承担高达6%至8%(2%+4%~6%)的融资成本?
个人认为,余额宝的钱主要买的是银行的大额存单(安全性有保障),银行拿到钱后有两种途径处理这部分资金:
1、走表内,即对企业放贷。此途径对于银行而言,风险小(贷款有抵押且银行对放贷对象的资质审核严格),但是收益有限。银行要走信贷这一条路注定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不会高到哪儿去——假使银行想把高于6%至8%的成本,例如10%(银行自己肯定也要索取通道手续费)全部转嫁给企业,怕是一般的中小微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的融资成本。
(注:从2013年的贷款基准利率来看,依据贷款期限的不同,基准利率在5.6%~6.55%之间,高风险行业会有所上调,如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在5.6%~6.55%的基础上再上浮50%以上。因此,一般的低风险行业,如制造业,撑死了承担五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利率,即6.55%左右,远达不到10%)
而高危的行业,如房地产,高的能承担9.82%(6.55%*1.5),接近10%。但话又说回来,如今对于这些高风险行业(房地产、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银行的审批额度愈发低,加上银行系统原来就具备的审批严格+审批时间长的诸多弊端,房企融资依靠银行贷款的比例也不会多,更多情况是转向影子银行系统,比如发行地产信托:成本大概在11%~13%左右,在2013下半年“钱紧”的情况下,利率可能上升,但不会超过在20%。
综上,单纯走表内,怕是仅有一部分高危行业能够承担余额宝转嫁来的成本,其余的一般中小微企业绝大部分都无力承担(即使存在能够承担如此高融资成本的中小微企业,也是绝大多数同时采用了下面所述的更高成本的影子银行融资方式——成本更高的都经历过了,10%就小儿科了)。
--------------------------------------------------------------------------------------------------------------------------------------------
2月24日纠正(1):
经一位知友提醒,发现有个地方表述有误,上文“其余的一般中小微企业绝大部分都无力承担”以及下文表外部分"由于C企业一般都是高风险行业,愿意为了融资而承担高成本"中表达了中小微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不堪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而非资质差导致的没有贷款机会。——其实是本人理解有误,说反了,在此纠正:中小微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在于资质差导致的没有贷款机会而非不堪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
以下对中小微企业几种可能的融资方式做一下对比:
1、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最低的方式无疑是银行信贷(融资成本通常10%-13%),但迫于信用差+目前银根收紧,一般的银行通常不会将放贷对象定位在中小微企业(何况目前很多银行都是接近存贷比上限的阶段,一个个想了法子将可能的信贷资产变成“应收款项类资产”来规避存贷比,可怜的信贷资产空间更不会给予中小微企业)。此外,中小微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还存在以下两个困难:(1)贷款成本高于信用高的企业。一笔贷款,银行可能给出的利率是基准利率上浮10%,但同时又要求企业支付“账户管理费”、“融资顾问费”、“承诺费”、“信息咨询费”、“业务手续费”等其中一项或几项费用。最后综合起来,企业实际支付的全部融资费用,即银行所得到的“综合收益”,至少相当于当期基准利率上浮30%的水平,有时甚至可达到央行规定基准贷款利率上浮70%的上限。(2)限制贷款使用导致企业隐性的融资成本相应增加。例如,少数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后,为满足内部相关考核指标等要求,要求贷款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使用贷款,或只能使用部分贷款额度,以增加银行派生存款,这种行为侵犯了企业使用贷款的权力。——但实际上而言,此(1)、(2)两个困难倒不是主要的,只要银行肯给贷款机会,一般的中小微企业都愿意接受。为什么呢?因为走其余的融资途径,融资成本会加倍上浮,例如下面第2点。
2、如今中小微企业最常见也是融资成本最高的方式就是民间借贷——影子银行风险最大的部分。如近几年,在温州、深圳等地,因为市场资金面吃紧,月息4—5分(年利率48%-60%)的短期借款不罕见,这一利率已经远远超过了监管部门规定的“贷款利率不得超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高压线。
3、关于走银行非标资产的方式(很大一部分体现为表外,但近期受监管层打压,也有回流表内的趋势),个人认为,中小微企业也不会有什么机会。理由:如今大多数非标资产运用的实质就是银行曲线放贷——银行费了很大周折将资产表内外腾挪,想尽了法子贷出去,想必也会尽可能挑资质高的国企或大型民企吧?
4、其实,由于最近对非标资产的打压,业内有传言债市会升温,主要包括利率债和信用债。利率债的火热很正常——毕竟银行不能随心所欲发理财产品了,因此转而发债权融资。关于信用债,即便热起来(非标资产融资受阻导致融资企业转向债券融资方式,投资者也会因为信用债收益率仅次于非标资产而跟进),受到投资者垂青的也不会是中小企业私募债,理由:信用债的升温主要是由非标资产融资受阻带动的,因此对债券融资最为渴求的主体就是原本可以走非标资产路径的国企或大型民企,他们会推出替代非标资产产品的企业债券(大部分为低资质债券,如果能具备发行高资质债券的能力也不用走非标融资的路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部分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肯定会超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很多,因此投资者的选择范围大多也不会是中小企业私募债。(即便收益率很高,但碍于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极高风险也是没什么优势可言)
除了以上4种,其余的融资方式还有如“金贝壳”类贷款(一项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借款保险产品,实则保险公司为贷款做担保,目前主要在浙江一带流行)、担保公司担保融资(如此,上述的1、3两种方式走得通的可能性变大,毕竟相比较偿债率很低的抵押房产而言,有实力的第三方的介入无疑会给银行吃一颗定心丸)、作为融资租赁的承租人融资(这有点特殊,因为融资的对象并非资金流,而是中长期固定资产。但问题是此方式并非主流,原因:(1)目前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2)在服务业和金融业火热发展的今天,中小微企业很大一部分已经放弃了制造业(利润低、税费高),更普遍的,是玩起了一本万利的金融游戏,如高利转贷获取利差,从而让金融风险扩散)等等。纵观发现,虽然成本很高,但由于手续简单、融资时间短等优势,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似乎仍最垂青民间借贷,这也就不难理解如今地下钱庄的混乱局面了。
--------------------------------------------------------------------------------------------------------------------------------------------
2、走表外,即加入影子银行系统。此途径风险大,但是收益也高,能够充分利用这4000亿。目前比较普遍的出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银行购买信托受益权
简述一下:A企业通过B信托公司将一笔资金贷给C企业,D银行购买A企业手中的信托受益权,同时承担相应的C企业能否按时还贷的风险——实际上就是D银行直接对C企业放贷,只不过方便银行资金出表+A、B得到了一笔手续费。须注意的是:A企业的角色必不可少,因为法律限制银行直接放贷给信托公司。事实上,D银行,也就是卖大额存单给天弘基金的银行,还可以将手中的信托受益权再次转让给E银行,而此操作在E银行的表内仅登记为“银行之间的拆借”。银行之间的拆借是没有存贷额度的限制的(因为风险较小),可以方便E银行规避存贷比例的限制,E银行当然也就愿意为之。
(2)银行购买委托贷款债权
即:A企业委托B银行将一笔钱款贷给C企业,D银行购买A企业手中的委托贷款债权,实质上也是D银行直接对C企业放贷。
--------------------------------------------------------------------------------------------------------------------------------------------
2月23日晚间纠正:
其实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1)、(2)两种方式在操作上仍然属于表外,通常会伪装成“同业资产中的买入返售类资产”。然而迫于坊间传闻的“9号文”即将下发带来的压力(尽管最终夭折,但替代性的“107号文”已经在口头传达阶段),以及监管层对于同业业务、非标资产的监管愈发严厉,大多数银行已经将(1)、(2)重新回归表内,列为“应收款项类资产”(依然可以帮助银行规避75%的存贷比例)。
--------------------------------------------------------------------------------------------------------------------------------------------
(3)银证合作
即:通过券商向银行发行资管产品吸纳银行资金,再用于购买银行票据,帮助银行曲线完成信托贷款,并将相关资产转移到表外。在这个过程中,券商向银行提供通道,收取一定的过桥费用。通道业务的主要形态曾经是银信合作,因为银监会的叫停,银行转而与证券公司开展银证合作。
通常而言,银行可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曲线将钱贷给C企业,由于C企业一般都是高风险行业,愿意为了融资而承担高成本,因此余额宝转嫁来的高于6%~8%,甚至加上银行自身收取的手续费,最终达到如10%的成本就根本不是问题(如在2013年12月的“钱荒”时期,普遍而言房企的融资成本高于15%,甚至接近20%,覆盖10%还是大有余力的)。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最终的6%~8%的成本承担人究竟是不是最终贷款的企业:
无论银行资金走表内还是表外,最终的贷款企业都不会管你上游的银行有多少成本,换言之,贷款企业在余额宝诞生前用多少成本,现在还是用多少成本。——天弘基金购买的大额存单只会加大一部分很缺钱的银行的融资成本,因此即使这部分银行集体签订横向协议要求最终的贷款企业分担哪怕一点自己的高成本(即以贷款企业原先的融资成本为基础上浮一点),怕是没有腐败链条在其中操控的话,绝大部分的贷款企业也是不会接受的,因为毕竟存在没有购买天弘基金的低融资成本银行愿意提供正常融资成本的贷款。
因此,结果就是银行在这4000亿上赚的钱低于在其余低成本融资来的资金上赚的钱,即银行承担了最终的成本。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无论走表内还是表外,虽然最终的成本不是由贷款的企业承担,但无疑对这4000亿资金流的使用剥夺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因此,从目前的宏观意义上来说,必须承认姓钮的核心观点“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是符合当今实际情况的。
--------------------------------------------------------------------------------------------------------------------------------------------
2月24日纠正(2):
1、“对这4000亿资金流的使用剥夺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 这种说法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即使没有余额宝的存在,中小微企业如果找不到有实力的担保公司担保,也是跨不进银行信贷融资或者非标资产融资的门槛的,因此,一旦有资金流是经过银行流出的,流进中小微企业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换言之,余额宝的发展跟中小微企业关系不大。
2、银行承担最终成本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我们已经知道,银行信贷资产和非标资产对应的融资客户群应该大多是国企或者有实力的大型民企。这一群体是不会接受承担了余额宝高融资成本的银行企图转嫁成本的意图,道理上文已说明:“毕竟存在没有购买天弘基金的低融资成本银行愿意提供正常融资成本的贷款。”
因此,既然享用这4000亿资金流的企业不会承担转嫁的成本,余额宝的商业行为也不会对中小微企业构成什么影响,那么姓钮的话看来连表面正确都不是了。本人由于之前的错误思路而高估他了,实在抱歉!
2月25日补充:
下文的分割线下面根据错误思路写的大家可以略过了,因为阶段二的情况其实是使用余额宝的储户能够得到的利息增多,利益增加;余额宝资金流下游的贷款企业利益不受影响。
(其实倒有一种银行可以转嫁余额宝资金成本的特例:即中小微企业找到愿意介入的第三方担保机构,为其得到银行信贷融资或者非标资产融资的资格提供担保(保险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类保险亦可)。这样一来,银行因为资产风险得以转移给第三方而同意直接或曲线放贷给中小企业,但可能会适当上浮贷款利率(曲线贷款的话就要求提高收益率),即便如此,相比较其他融资渠道的高成本,中小微企业也会接受。银行方面可谓一石二鸟:既提高了借贷资产的安全性,又转嫁了一部分成本。当然,这种情形也不会形成如下局面:“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因为虽然表面上看这部分靠第三方担保的中小微企业承担了部分余额宝导致的高成本,但实际上此途径将这部分中小微企业从民间借贷、信用债等等更高成本、更高风险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即对于这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他们是受益的。因此,他们的确是“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但却因此避免了成为更大成本的买单人!况且,这种情况下,银行还占了分担成本+提高资产安全性的便宜。)
余额宝对于宏观经济的好处:
1、客观上加速了存款上限的放开 ,充当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先锋;
2、长尾效应的发挥使得极大范围的用户的闲散资金得到高增值收益,从而不致于仅仅存在银行享受低增值收益甚至因通胀贬值;
3、(依据上文所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分出了部分银行资产的风险(由担保机构或保险公司承担)、提高了银行的利润(分担成本,利润增加)。
余额宝在权贵眼里的坏处:
1、现阶段抢夺了银行存款的资金流,使得银行陷入“钱荒”,同时基于现金流压力,部分银行推出高利率的可转让大额存单,使得余额宝依赖的货币基金有机可乘;
2、担心激进的余额宝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而加大银行业的竞争,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利益受到损害。
--------------------------------------------------------------------------------------------------------------------------------------------
“哦,原来姓钮的说得对啊!”自由主义者们不淡定了,五毛们开始得意了。说实话,要是真进入体制内的话,下面的内容就省略了,正好拍拍权贵们的马屁啊!
无奈,作为一名自由职业的律师,面对如此堪比春晚面包黑洞的障眼法不揭穿着实难受!怎么说?
很简单,让我们了解一下余额宝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影响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余额宝诞生前——利率市场化并未完全放开,突出表现在存款上限的限制(贷款下限已经在日放开),导致的结果就是储户能够得到的利息太少,利益受损;贷款企业能够得到低息贷款,利益增加。(“单赢”的结果)
阶段二:余额宝发展遇到政治瓶颈——如今便是如此:权贵主义的代言人已经放开炮轰的闸门。姓纽的利用如今的确存在的不利于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大环境大放阙词,别有用心,因为过了这个坎儿,余额宝就会一马平川,他们再无贬损的机会,利率市场化的大门终将打开。具体而言,如今的情况是使用余额宝的储户能够得到的利息增多,利益增加;余额宝资金流下游的很多贷款企业很难得到贷款,利益受损。(也是“单赢”的结果)
(事实上,储户将钱存在余额宝中,余额宝再购买天弘基金,天弘基金再购买银行大额存单,如此曲折的资金流可完全类比为储户通过余额宝、天弘基金将钱存在了银行中。如此,余额宝转嫁给银行的6%至8%的成本实则类比情形下的“存款利率”。于是,造成贷款企业利益受损的原因,不过是余额宝在祭出利率市场化急先锋大旗的同时,走得太猛了一些:使通过自己和天弘基金存入银行的资金适用的“存款利率”大幅度超过银行的一般存款利率,从而促成“存款上限”大幅度上浮。但需指出的是,走得猛也是无奈之举:由于存在余额宝和天弘基金,导致中间环节增多,客观上加大了成本,如果今后存款上限放开,储户则可直接将钱存在银行中,免去余额宝、天弘基金等中间环节,从而完全不用这么激进地逼迫银行适应如6%~8%的“存款利率”,转而采用5%或者4%的存款利率,温和地完成存款上限的上浮。)
阶段三:余额宝突破瓶颈后——很快利率市场化的大门被余额宝正确的激进方式破开,那时的情况是储户能够得到的利息增多,利益增加;贷款企业能够得到低息贷款,利益增加。(“双赢”的结果)
于是,姓钮的一帮权贵主义的心思昭然若揭:
1、完全抛开余额宝促成的拥有更好前景的阶段三,片面揪住改革困难期的阶段二,狂轰滥炸;
2、完全抛开阶段二中储户利益增加的“单赢”结果,片面揪住贷款企业的艰难,大写特写。
因此,整个事件的实质:余额宝激进的年化收益率方案客观上加速了存款上限的放开,而权贵们不想利率市场化过早到来影响国有银行的利益。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看到这篇文章惊呆了 于是又去多存了点压压惊
【杨漾诗的回答(2票)】:
及时指出我的问题~
--------------------------------------------
前面太多大牛都已经各抒己见了,我在这里就这一点稍微补充下吧:余额宝是否确实有提高企业融资成本的能力?
答案很简单:没有。
原因简要地说,就是因为贷款利率早已经市场化了,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先说明下,“市场化”的意思是,就像一般的商品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一样,货币的价格——利率也是由资金的供需双方决定的,不是由作为供给方的银行或者余额宝或者其他什么机构一方说了算的,简单的说,余额宝为什么不定年化收益率30%?因为这么高的利率,没几个企业敢借呀,所以也不可实现。下文所提到的“市场化”,含义基本相同。
下面开始详细说明:
余额宝的出现,的确使得银行的商业存款余额减少,而银行的商业存款就是拿来投资(可以简单理解为放贷)的。那么余额宝的钱拿来干嘛了呢?都用来买基金“天弘增利宝”了。天弘增利宝是一款货币市场基金,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搬运百度百科:
共同(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简称MMMFs) 共同基金是将众多的小额的资金集合起来,由专门的经理人进行市场运作,赚取后按一定的期限及持有的份额进行分配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
“货币市场(Money Market Fund,简称MMF)是指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一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有价证券的一种。该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企业债券等短期有价证券。”
这一投资方式具有流动性好、收益率高的特点,并且在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因此是一种很成熟的、合法的且具有相对存款更高的收益率的投资形式,只不过一直不被我们小老百姓所知晓,现在被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带到了聚光灯下而已,不必过分担心。
我们再仔细研究下天弘增利宝,它的资金用来干什么了呢?从对这款基金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第四季度的约1900亿资金中,有约92%都是“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也就是被 钮文新 贬为 银行“吸血鬼”的方面,其实就是大额存款。这一方面其实钮文新的说法基本正确,即 余额宝依靠较强的议价能力向银行要求较高的存款利息。但是,这种形式其实早就在银行间普及了,也就是所谓的同业存款。这一市场早在2005年就已经完全市场化了,在此不多说,上两则新闻:
其实金融业还有个类似的东西,就是当某个银行缺少部分资金的时候,会向其他资金宽裕的银行短期借款,一般时间较短,也就是所谓隔夜贷款,这种借款的利息本来就比一般个人存款高,具体大家可以百度下,也可以看看网站,我所看到的 11:30公布的一年期利率为5.0001%,比存款高吧~对比银行基准利率为活期0.35%一年定期3.00% 。
所以,这一行为只不过是余额宝这一个新人挤到银行当中,分了银行的一杯羹而已,这杯羹就算不给余额宝,也会被银行拿去,反正企业得不到好处,更不用说存款的人了。
至于银行为啥有超额利润,一言以蔽之:我国的贷款利率是市场化的,而存款利率受到管制,是被压低的。由此,导致了银行的可贷资金供给不足(利息太低没人存),而银行倾向贷款给国企、大企业等“安全”的企业,这才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在商业贷款这种市场化的领域,是因为市场上存在愿意以高于6%的利息借钱的企业,银行才能以这个利率把存款贷出去,才能以6%的利率从余额宝等地方揽储,余额宝才能有这么高的收益率。这种情况并非可以一直持续的,随着腾讯以及各商行的跟风,余额宝的收益率可能会降一些。
再说句题外话,其实,余额宝通过这样的方式挤压商业银行的利润,客观上是可以降低资金从咱老百姓到企业手中转手的成本的,长期来讲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因为几大商业银行的垄断利润之丰厚是社会上诟病已久的,通过这种方式压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可以倒逼他们减少不必要的滥发福利和高管高工资,从源头上减少成本。
【金钊的回答(1票)】:
本来我不知道余额宝的,现在知道余额宝了,决定把钱存进去,利益一定比放银行多,感谢央视。确定那个评论员不是阿里巴巴的托吗?这一吵吵,上报纸上央视上各大网站头条还不掏钱,得省去多少广告费用,效果堪比软文,马云要笑死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下面是一位网友关于《取缔余额宝》的评论,我觉得可以看看,觉得好点个赞,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多谢~~
有些人,就是这样,
每当底裤被掀,“民族”、国家利益”的大旗必被祭起。
说“余额宝不创造什么价值”
评论员对中学课本上的经典价值学真是念念不忘!
就他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有价值呢?
是必须种棵菜,还是必须打块铁?或者是不惜一切地当众放一个响屁?
银行一手吸储,一手贷出,钱还是原来的钱,
那,银行创造什么价值呢?
按这评论员的说法,是不是银行也该取缔?
引申开去,所有的贸易中间环节都必须取缔,否则不创造价值不说,还要威胁什么安全了!
干脆摆地摊,以货换货吧!干掉“不创造价值”的中间商,回到蛮荒时代。
他是从哪里学到这样的经济学的呢?
而以这样耸人听闻的高见,也能频频拿到CCTV的话筒,
这让他们的金融大专出身的出纳们,情何以堪呢!
说“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最终“影响国家安全”
因为余额宝利息太高了!
按这说法,无限压低储户的存款利息,才算是价值?
而,即便中国的银行们从来都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压低无话语权的储户利益,
中国的融资成本什么时候低过?
那么,到底谁是无耻、无良的“吸血鬼”呢?
再者,作为企业大军中重要部分和解决中国大半就业的中小企业什么时候得到过中国银行们的平视和待见呢?
而对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都置之不顾,
谁又能指望这些银行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定海神针?
那么到底又是谁在将中国的未来至于危险?
余额宝一夜之间聚沙成塔,
而之前,这些小储户们的“针头线脑”又什么时候被高大尚的金融大佬们看起?
那么又是谁如此长期无视社会的财富的存在呢?
半瓶子醋还晃荡,不觉得丑吗?骂中国的金融监管都是脑残就能让自己不脑瘫?
谁才是扭曲的思想界的“寄生虫”?
更重要的是,余额宝让社会多了一个合法的选择!
因为终于,它让千万个内心对现实不满、对垄断厌恶的草根人民对他们的厌恶对象可以用脚投票!
就像黑暗但中的一道光,它挑战了存在已久、迟迟不肯实质性改变的垄断的金融制度。
起码,对社会进步,这就是了不起的公共价值!
也就是这个价值,才让这个评论员不惜暴露无知也要大放厥词的吧。
【郑浩的回答(1票)】:
不好意思,这篇文章我没有读过,也是看了楼主的问题之后才去看的。
首先我先评价一下这篇文章,作者主要阐述了余额宝的消极影响,漏洞太多不知道从哪谈起。
1,我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既然谈到余额宝我们不得不提它究竟是什么。余额宝是支付宝的发展的一个产物,与基金合作使用户达到收益,又因为基金的收益本来就比储蓄高,所以余额宝的利润也自然高,我们不如说余额宝是用户与基金的桥梁,而其低门槛和支付宝得天独厚的人群才是关键。至于说余额宝睡觉都能赚钱说得太绝对了,余额宝的收益大家都会算,如果只有一个人存钱你试试?
2.至于余额宝对银行的冲击无疑是有的,因其流动性和高达6个点左右的收益吸收了广泛的流动资金。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小客户和一些理财产品。至于文章中谈到对于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会导致工薪阶层利益受损。这个我只能说是一个很理论的说法,并无直接联系,漏洞百出。
3.从消费者角度讲余额宝让大多数人开始有了理财的概念,使得小额度短期资金可以既保持流动性又增添收益。对于消费者利大于弊,对于银行来讲有一定的冲击性,小额度的流失和部分理财产品受到冷落,还有转账功能的影响。支付宝(余额宝)都是以银行为依托,银行不满意也是人之常情。
4.如果说余额宝的造成金融风险我先说余额宝只是一个代表,风险自然有不过很小,与余额宝相似的产品我就不举例了,现在他们竞争很应该很激烈把。
管理层和银行主要还是宏观调控,保持平稳运行,(说句不该说的 中国最可怕的还是股票啊,怎么没人把股票封杀了呢),可以说封杀余额宝可能性很小,国家采取行政手段调控经济除非万不得已。(房地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
以上观点纯属于个人观点,说错的地方大家多多原谅。
馆藏&684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额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