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的内容可以摘抄到微信公众号内容采集吗?用于商业用途也行吗?

平均阅读率已跌至5%,你还打算继续做微信公众号?&|&干货 - 无冕财经 - 微信公众号文章
&平均阅读率已跌至5%,你还打算继续做微信公众号?&|&干货
平均阅读率已跌至5%,你还打算继续做微信公众号?&|&干货
日08时29分来源:
微信的阅读模式巨变,信息筛选机制失灵了,但暂无撼动它的对手。
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难做,但它仍是最公平最值得做的自媒体平台。
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时,辨别真伪的需求可能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且紧急得多。
在有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的红海市场,只有非常狭窄的“缝隙市场”尚未被涉及。
自媒体的“革命者”和“颠覆者”往往出现在极度垂直和细分的领域。
如今平均阅读量已跌破5%,你还打算继续做公众号吗?
这次,听听自媒体长期观察研究者邓璟分享如何在微信这片红海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邓璟公众号“专业主义”运营者
老年服务项目“多陪爸妈”创始人2006年起先后任《浙江杭州都市快报》国际新闻部记者、编辑、首席编辑,中国新闻部主任、头版二版工作室主任;
2013年起,聚焦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运营和观察,2014年曾有单篇新闻解读稿件1000万+阅读量,另有多篇10万+稿件;
2016年辞职创业,带领团队创办“多陪爸妈”平台,致力于提供优质的老年服务。
1现在的自媒体到底有多难做?
我想先谈谈对目前自媒体环境的一些观察和认识:
用户使用时长是评估一个自媒体平台重要的观察指标。
业界一般会用流量这个专业术语来衡量一个平台,我自己更喜欢用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哪个平台能占据用户更多时间、获得高频使用次数、拥有更强的用户黏性,往往也就更加强势更有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毫无疑问遥遥领先其他平台。数据显示,平均每个人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过百,进入朋友圈的次数则在30-40次。
据第三方统计,微信公众号目前大概有2000万个。
如果您是从事自媒体相关工作,可能有一个强烈感受:前年→去年→今年,微信公众号总体上是越来越难做了,头条内容的阅读率(阅读量/关注用户数量)从12%降至目前的5%左右,一些公号就算做得不错、保住了10%左右阅读率,也面临一个难关:关注人数不怎么增长了,甚至开始跌了。
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进入“僵尸”状态,长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再推送更新。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两点:(1)一些个人/小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无力持续生产内容、没法持续提供有关服务;(2)多数公号没有找到商业变现的途径,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看不到回报、短期内得不到回报的事情,多数人都接受不了。
▲ 日,微信5周岁生日,拥有6.5亿月活跃用户。
微信阅读的模式已发生了一个根本性转变。
本来,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的信息筛选机制,道不同不相为谋,好友替自己对信息进行了精选过滤,但现在不是这样:你会发现,朋友圈已异化成各种人有意无意夹带各类“私货”的趋利行为,信息筛选机制失灵了。我大概有1500位微信好友,每天从早到晚朋友圈内容条数有1000多条,已经没精力去浏览完了,微信公众订阅号的阅读也大致是如此。
自媒体跟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是释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媒体巨幅降低了内容和服务的成本、在激励机制上打破了大锅饭并“即时奖励”、实现管理和沟通扁平化,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内容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自媒体是享受了不对等的政策红利(这个不展开,你懂的)。自媒体的管理和生产流程需要制度化,但如果哪一刻你觉得自媒体工作不能让你打鸡血般卖命付出,开始有“内耗”且越来越多“内耗”时,它的一个核心优势就失去了。
微信公众号仍是目前最公平最有机会且最能获得回报的一个自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罕见的允许运营者自主做广告(含内容营销)的平台。这也是今晚交流主要围绕微信公众号来谈的原因。每个平台都有其特点,不能希望一篇稿子一个标题红遍所有自媒体平台,而是需要根据不同自媒体平台特点去量身打造稿件。如果您想更多交流关于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的看法,我们在后面的互动环节再聊。
2现在做微信公号还有没有机会?
说了这么多,现在做微信公众号还有没有机会?
我尝试从两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A.你觉得除了微信阅读,还有什么能占据如此之多的用户时长和使用频次?B.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转变了吗?
这两个问题,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使用和阅读习惯入手观察和解答,也可以从身边亲朋好友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和解答。这种观察和思维模式在分析问题时,会非常简单和管用,但有个前提是一定要不夹带私利、不偏不倚地扪心自问并解剖这些样本。
我的答案是,应该没有可取代微信的自媒体平台,起码现在没有。
▲ 2013年CNNIC关于微信的统计数字,现在应该只多不少。
尽管微信已经遭遇了信息筛选失灵的困境,但它目前仍牢牢把控着用户的使用时长和频次。
所以,个人判断,做微信公众号还有机会,跟其他自媒体平台相比起来,做公号至少是不太差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抛弃一个占据用户时间最多、牢牢黏住用户且仍未看到发生使用时间/频次转移迹象的平台。
3如何在微信公号红海竞争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一片红海中,从0到1做微信公众号(自媒体)?
谈一些思路和实践:
尽量细分再细分、垂直再垂直。
如果你现在想做一个全新微信公众号,需要研究下哪些领域还未被别人深度涉及,这个领域有哪些先行者,它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你去做,跟这些先行者对比,有什么优势且不会被对方快速模仿及阻击。一般来说,一番观察和推演后,我们会发现,像微信公众号这种推出三年多的自媒体平台,已经相当成熟,竞争极其激烈,只有非常狭窄的“缝隙市场”尚未被涉及,“革命者”和“颠覆者”也往往出现在极度垂直和细分的领域。
一定要警惕伪需求的坑。
一件事或一个领域,没有需求和需求未被挖掘或尚未培育成熟,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有时,我们会深陷自身短板和视觉盲区,认为自己介入的领域是有强大的用户需求,事实上未必。
昨晚我跟家人聊天,提到最近半个月小区里出现的生鲜蔬菜配送到小区固定地点的服务,现在是推广期,扫码关注下载后下单便能天天领现金红包,这红包大概能把一户人家一顿的青菜钱解决了。但我认为这样的项目是伪需求,原因是它没注意到几点:
(1)去超市购物往往叫“逛超市”,我们买菜时带着部分休闲需求(类似散步),要看到足够丰富的蔬菜肉类水果品类,才会决定“今天吃什么”;
(2)去菜市场买菜的人群,最主要是图新鲜,其次是图便宜(菜市场有些菜比超市便宜);(3)超市的多样化陈列等功能,生鲜蔬菜配送做不到;菜市场的功能,它能做到但成本较高,价格优势就没了,总不能无止境给用户发红包给补贴;(4)生鲜蔬菜配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为什么我放着监管相对严格的超市和菜市场不去,要信任你一个刚出来的互联网创业品牌?),目前也不能直接送到家(固定时间点的配送听上去很美,住在拥堵严重、经常加班、无法确定到家时间的城市试试?),更多是小区固定地点下班后自提(说好的更新鲜更实惠呢?)。
当然,这种思考方式和结论可能都不对,但我说这些话真不是拍脑袋的——我是周五周六的全职奶爸,买菜做饭这事我坚持5-6年了,认真问过自己:我需要这种生鲜蔬菜配送吗?答案是不需要。虽然我每天从小区入口进来都看见它的宣传牌,送3元5元10元现金红包对我却没有吸引力,因此至今没有下载使用。
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时,辨别真伪需求可能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且紧急得多。而辨别的方式,是不要夹带私利,看自己、看亲人、看身边朋友,到底需不需要这种内容/产品/服务?这种回归到最基本的常识层面来审视需求的做法,个人认为非常重要。
自媒体的强力驱动器是内容、产品和服务。
这里仅以内容为例。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相信好内容的力量。好内容是什么?阅读量超高的,不一定是好内容;但阅读量超低的,基本可以确定不是好内容。
一些做自媒体的朋友,经常说:我的内容那么好,咋就没人看呢?怎么就成不了爆款呢?有些得罪人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我评价多数时候都靠不住。移动传播有一些规律可循,比如说标题的精心打磨制作,比如说用户的情绪唤起……但是,不要沉溺于此,要记住一句话:你可以轻易欺骗用户一次,但很难欺骗用户第二次。就算不欺骗,传播上的成功,也是极难复制的,这跟用户的兴奋度和注意力衰减有关。
我心目中的自媒体好内容至少有两个标准:a.它要足够快又足够好,快指的是移动传播峰值以小时计算,上午的热点,到了下午可能什么都不是,如果自媒体追热点必须在几小时内出炉,但快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好——这里指的是深度或角度及适合移动端的精准呈现,而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和观点的简单罗列——这事之后会被写稿机器人取代;b.它要坚守相对稳定及美好的价值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管你做自媒体玩不玩社群,事实上你都在“圈人”。
表面看,好内容的两个标准都蛮简单的,但具体到日复一日需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自媒体来说,这绝非易事,没有刻苦及专业的训练,没有背后花苦功夫的积累,你也许能爆款一次,再爆一次试试?你看到知道咪蒙、papi酱现在火了,你知不知道她们有早年混迹豆瓣、天涯社区“焦虑得睡不着觉”的事?
▲ 微信平台优质内容的产生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内容是自媒体强有力的驱动器,但纯内容的商业想象空间不大,必须结合产品及服务。
说点题外话,前面说到自媒体一大核心优势是管理扁平化。这方面,跟李强强老师“微信公众订阅号不要管”的观点有些不一样,我不反对有领导管自媒体(含订阅号),但领导得深刻理解“快”和“好”,你不能有事找小编时要我秒速回复,我请求你审稿你却几十分钟几小时不回复,或批评半天却给不出建设性修改意见——这是99%企业属性自媒体(主要指那些觉得省下传统媒体广告费自己做公号就完美宣传的企业自媒体,不是创业企业新媒体),目前几乎没有一个能做好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做自媒体一线运营,我梦幻的自媒体领导就是全球流量最大新闻网站MailOnline总编辑马丁克拉克。他是什么人?举之前写过的细节:克拉克是一个让人害怕的总编辑,在他显得空旷的办公室里,桌上放着三个电脑显示屏,以便他随时监测MailOnline页面的新闻,随时浏览后台数据、更改报道的标题和照片……有MailOnline采编人员透露,克拉克非常喜欢和适应网站新闻操作的“即时响应”模式,“你这一分钟从克拉克办公室走出,下一分钟他就把MailOnline首页打翻重来了”。
总结起来,就是自媒体领导要至少具备两种能力:(1)信息雷达,他对信息有着鲨鱼闻到鲜血那种高度兴奋和快速出击;(2)一线实操,传播环境巨变要求领导必须懂“快”及“好”,若以微信公众号举一例,那就是领导最好排版也要做过,可以不熟练,但不要没做过,没做过会误判会加大很多工作成本,那会让运营人员的挫败感特别强。
▲ 《每日邮报》电子版总编辑马丁克拉克。
不要追求速成。
我看到和被问及关于自媒体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快速涨粉?搞笑的回答是:网购!
“认清你自己”——认清自己(的自媒体)是做什么的,擅长做什么,能做什么,没法做什么……坚持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弥补自身短板让它别拖太多后腿,这是我能想到的捷径。
每个人花了4-5年时间,才走进幼儿园;花了快20年时间,才走入社会。为什么做一个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有人会觉得一两天一两个月就能火爆得不得了、估值百千万甚至过亿?
写过一篇日记,有句话很喜欢,这里跟大家再次分享:别想太多,坚持为你的用户生产优质内容;耐心和时间,一直都是被我们严重低估的魔术师。
4我们为什么要做“多陪爸妈”?
最后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多陪爸妈】,这里有关于“用户需求”的一些个人理解。它将在本周日父亲节正式启动。
▲ “多陪爸妈”公众号将于6月19日父亲节正式启动。
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人到中年,最近三年连续遭遇一些亲人病故离去,悲痛之余认真地想过:再过五年十年,我能不能好好陪伴照顾日益年迈的爸妈?答案是很难。
我的奶奶和外婆,都在80岁左右查出癌症,最后几年都是卧床、需要子女24小时看护。也许,只有真正长期服侍过晚年爸妈的人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切身体会。作为孙辈,我最大遗憾是没有更多陪伴奶奶和外婆,也认为她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并不高。创业的一个最自私目的,是我希望能为爸妈这一代老年人过上相对健康优雅的晚年生活做一些努力。
另一方面,我爸在我出生前一年的1981年就开始订《羊城晚报》,现在还在订阅,但他现在基本不怎么读报了——因为迷恋智能手机端的各种阅读。之前我还做了一个几百人的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爸妈们,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很大,且一旦上手了,比年轻人还要沉迷,但“爸妈的朋友圈是一碗浓浓的乌(污)鸡汤”。
这些中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时问题可能您也有所感触,但真让我们给爸妈推荐一个适合他们阅读的自媒体,还真的一下子想不起来。
思考了大概有一年多两年后,我和伙伴决定做一个适合老年人在手机上阅读的内容+服务平台,想尝试改变一下老人目前手机阅读主要聚焦在谣言、鸡汤、段子、养生/健康伪科学、诈骗信息的现状,想在父母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沟通桥梁,想推介一些优质的老年用品及服务(包括我们会推出一些中老年爸妈怎么使用智能手机、微信等的教程),想倡导健康优雅地安享晚年的价值观……
我们还“对标”了美国AARP杂志,这本杂志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就算传媒界老司机对这本杂志也不了解,但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不走零售,2200万份订阅。它是做什么的?看中文名您就知道了,《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下图是我委托美国朋友买来研究用的AARP杂志,美国有句俗话说:“当AARP打电话给你的时候,你是真的老了。”
▲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
需要指出的是,AARP是一份民营非盈利性杂志——不是说它不要赚钱,而是说它几乎没有赚钱压力,会员制和广告收入等能保障运营开支和人力成本即可。
今后,无论【多陪爸妈】做什么内容或服务,我们的梦想都不会改变:通过内容,让慢慢变老的爸妈在手机阅读时有一个专属他们的优质平台;通过服务,让日益年迈的爸妈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健康优雅老年生活。
关于创业,没资格也没什么可多说的,创业者都渴望成功,但多数都会失败。我跟创业伙伴认真仔细盘算过,我们可以接受失败所带来的最坏结果。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和伙伴的时间、精力和收入等,会在一段时期内遭受损失,但我们会留下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阅读和美好服务的回忆。
我们也深知很多事我们做不来,至少现在还做不来,所以我们不会去做我们不擅长的领域,谨守自己的能力边界,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多陪爸妈】是一个针对老年人的内容和服务平台,所以如果您关注了,可能觉得内容制作好像不复杂甚至有些简单,颜色为什么那么多采用大红大紫?字号为什么要用至少18号那么粗……这些都是自身定位所决定的。
为了能活下去,为了能活得更好,我们从第一天就已经开始跟“创业失败”展开赛跑。
如果您是老年用品或老年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欢迎跟我们联系勾搭(),感激不尽。
观众有人说,有经验的情况下,一眼就能看出一篇文章有没有成为爆文的潜力,那成为爆文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个人觉得不要朝着追求爆款去,现在的10万+文章,超过一半都不是真正的爆款——而是因为这个公号的用户基数大,比如有超过100万人关注。建议盯紧您的细分用户,始终为满足用户需求来打造内容和提供服务。另外,推荐一篇旧文《什么样的文章能获得疯转?(基于1亿篇文章大数据分析)》,有一点点价值但是价值不大,仅供参考。邓璟观众目前在公司做微信公众号,日常的工作就是发图文,发帖子推广,做做活动,阅读量粉丝量活跃度等数据一直长不起来,感觉各个点都做的一般却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请问该如何解决这个现状呢?公司类自媒体很难做,因为没有充分授权、没有充足资金也没有对内容传播相对专业的人才。全世界范围内,有做的很好的企业自媒体,但用“自媒体”表达不准确,因为人家自建的媒体渠道甚至比传统媒体更厉害——放手做,投大笔钱,有专业人才,克制自利冲动——这些企业新媒体成功所需的条件,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不管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制作和传播都有极高的专业门槛,这个门槛一直在,但这两年自媒体火爆、渠道成本很低,给人一个错觉“企业宣传可以自己来”,这有点像做梦。如果你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更建议你先去传统媒体或创业类新媒体锻炼一两年;如果你工作很久了,公司不给权和钱做新媒体,自己也不擅长做内容,建议考虑换一个岗位。邓璟观众想做一个围绕大学生的的账号,请问如何进行推广、内容栏目应该怎么样设置呢?你可能要想清楚满足大学生哪方面的需求,所有内容、推广和运营都将是围绕这个需求来做的。另外,一定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即你要把国内大学生类的公众号等自媒体都要研究和熟悉一下,看看哪些弯路可以规避,哪些路子走不通,等等。我们做【多陪爸妈】,研究了近百个老年人喜欢的账号,知道它们的长处和短板,它们的长处我们会努力吸取、模仿并为我所用,它们的短板我们会更认真思考,一是看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短板弥补上(竞争优势),二是不要跌入别人跌进过的坑里。邓璟观众想了解公众号运营的素材在哪里获取?我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您的意思,是指文字类内容还是图片、视频等?如果是纯文字类内容,主要是海量阅读+日常实践。如果您没有经历过日复一日的海量阅读,可能不会形成“条件反射”。我一位老领导,写作稿件时的自我要求是写3000字内容至少看10万字材料;我比他差远了,大概只能做到写3000字至少看5万字材料。如果您说的是图片和视频,因为版权问题,不建议网上扒拉使用,最好获得授权,或到国外一些免费供图网站下载使用(网站名字请自行搜索,有人写过专门文章介绍)。推荐阅读两篇旧文《好内容从哪里来?从摘抄&解放军报&就可能涉嫌泄密说起》《如何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邓璟观众怎么样的内容会让人持续关注?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坚持讲述你的目标用户真正关心的故事,始终提供你的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邓璟观众内容方面如何更好的与产品结合?我觉得有个最简单的标准:写好之后,给亲人读读,看他们在不涉及私利的前提下会不会被打动?愿不愿意购买?我一直用这种方式来要求自己的个人公号写作,如果我觉得我爸妈不适合看,我就不推送,因为它很可能违背了美好的价值观。邓璟观众如何看现在BAT以及老牌门户做平台一事,比较看好谁,预测最终这些平台会如何发展?微信阅读虽说现在占了大家最多的时间,但多不代表没问题,您自己使用中,觉得有怎样的一些软肋或者弊端,比如跟PC端和传统媒体和门户比较的话?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内容很碎,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也不是那么容易,消遣大过获取信息。您的问题特别大,我只好斗胆瞎说。第一个问题:个人觉得两三年之内应该仍是腾讯,三年后应该是全平台移动搜索霸主(我不知道是谁)的天下;第二个问题:我相信算法分发推荐内容是未来趋势,但现在说这个太早了,谷歌积累了十几二十年大数据,现在也没能精准读心(沾边率只有20%左右),国内自媒体平台就更不能了,算法和机器分发内容的技术成熟还需要时间。我自己每天阅读2000条新闻信息左右,很苦逼的活,坚持了快10年,吃进很多垃圾,希望挤出来的是“奶”。邓璟观众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微信等新媒体运营岗位,“公司不给权和钱做新媒体,自己也不擅长做内容,建议考虑换一个岗位。”您的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很多公司新媒体运营岗位的人都要转岗了这个我不敢下定论,但如果狂妄一点说,我认为多数企业没能力做自媒体,它们只是自己闹着玩、领导自high,除了自己员工点击阅读,外人根本不看。自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核心是传播,传播是有一定专业门槛的事,具体到企业新媒体传播,那就更是技术活。邓璟观众老师我想问问,一个新号,想要吸引粉丝,最真实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要看这个号的定位是什么。比如我们即将上线的【多陪爸妈】,我不会去跟时尚号争夺用户,但我会跟伪科学号、乱七八糟的养生号争夺。一般来说,用户在哪里,用户需要什么,您如何去满足就是您怎么吸引用户的通道。邓璟观众接手了一个新的号,已经有一定粉丝基数,该怎么了解自己的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内容并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呢?您觉得微信自媒体会不会跟博客一样是一个时代,会过去呢?个人虽然做这个,但是仍然觉得微信阅读停留在浅阅读,内容浅且碎,且有很多娱乐消遣的东西,身边不少人也这样觉得,且抗拒微信上的深度阅读,您觉得微信阅读以后真的能够替代传统阅读?1、您这个问题不该问我,要问用户,就算不问,你也要精准研究和观察用户;2、我没说微信公号会一直火,是说目前为止没有可以取代它的自媒体平台,未来我不清楚;3、移动端阅读,多数情况下不是深阅读,如果你有信心做最优质的深阅读,那也会成功,比如大象公会,比如正午故事。邓璟观众您好!我想问问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时间专业运营微信,只是兼职负责,很多时候很难有时间来发布微信,粉丝数比较少,且阅读量较少,如何能改善?我觉得如果是没时间的兼职做,主攻方向是不是不要追求爆款内容本身,而是追求社群运营和归属感,通过社群做线下活动,反正你们是培训机构,延伸出来可以有很多线下聚会活动可以搞。另一种方式是“傍大款”,找跟你们可以资源置换的单位一起搞。邓璟观众想问从零到1000您个人的核心用户群是怎么积累的,再到上万呢?除了优质内容之外的做法?先搞定亲人朋友,估计几十个到100个关注不太难,这个数字作为种子用户,个人觉得足够了,然后相信好内容和好服务的力量。不过,这么做要注意一点:亲友给你的是信任,如果内容或服务做得乱七八糟,你的信誉可能就会破产。任何不以优质内容/产品/服务为本源的吸引用户关注做法,都持久不了。坚持提供好内容和好服务,上面说了,我认为这个是最值得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走任何捷径都会栽跟头。邓璟更多干货
本文为“多陪爸妈”创始人邓璟在无冕财经社群分享内容整理而成,如需转载,或成为我们的社群讲师,请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百度百科词条内容到底属于谁?
  因为工作原因,一位朋友需要经常关注社会热点,最近他终于在聊天时坦言:心好累!一件事情的舆论方向变化比变天还快。
  前几天专家说股市还有很长的牛市,转眼就是暴跌;专家说房价会长期低迷,转眼北上深广就完美逆袭;前面刚有人狂批转基因不好,后面就又有人唱起赞歌;一大早所有人都在传颂优衣库营销,还没到中午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人们的兴趣迅速转向科学,冥王星和开普勒唱起了主角……
  朋友感叹:“最后,我只能是以百度百科为准。”舆论乱象之下,人们无法再靠传统的经验去搜寻“主旋律”,对于满网片面信息让人无法决断的事情,以权威信息来源、呈现事件全貌、包罗万象的百度百科成为人们最后的真实、权威信息避风港。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会满意,尤其是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说什么别人就必须信什么的名人、企业们。
  太多人想改变词条内容
  随着百度百科在近几年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舆论传播阵地,也引来不少“当事人”们插手其中,希望将一些让自己“不舒服”、“不光彩”的内容拿掉。
  有的企业希望能够将自已被消费者大面积维权的信息拿掉;有的明星希望能够将自己当过小三的过往抹去;还有的公司则希望自己独占某些专业词条的编辑权,随便把自己产品吹上天……而且如果一旦百科不能随其意愿改变,便会将一顶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的帽子给百度百科戴上,在稍有理智的旁观者们看来,这都是笑话。
  中国近几十年社会的巨大变革,从中脱颖而出的名人或者企业,没有几个身上不背负些不太光彩的“原罪”,但法律的事情归法律,真相却不能就此在历史中抹去印记。再大的腕儿,吸毒了、出轨了、出柜了、与人撕逼了…….自己做过的事,总要自己担当。
  更重要的是,希望百度百科改变内容,从客观公正变得只能“拍当事人马屁”,这与隐私和名誉似乎毫无关联。如果是普通人,选择清除自己在网上的痕迹那无可厚非,但若是活在公众视线中的名人及企业,“报喜不报忧”和消除犯罪记录又有什么两样?
  媒体即权力,谁应掌握百度百科话语?
  目前,百度百科已经拥有了超过1200万个词条,在人们通过每天数十亿搜索请求量的百度查找信息时,百度百科也总是出现在较为显眼的位置。这样强大的影响力,是让越来越多人对试图“控制”百度百科内容乐此不疲的原因。
  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媒体即权力”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百度百科“词媒体”阵地,到底应该谁说了算?
  从技术上看,它首先是属于百度公司的一款产品,不过技术提供的是平台基础,并非内容霸权,百度百科的平台方更多时候应该扮演“法官”的角色,追求“中立”而非内容上“建立”。作为一款“人人可编辑”的UGC平台,网友在内容建设中一直是主角,但是鉴于网友的范围过大,单一网民所代表的群体、掌握的信息都可能有所局限,似乎也不能掌握全部的话语权;
  最不应掌握词条话语权的,便是词条的当事人和当事企业,除了当事者可以提供独家作品等个人性质浓郁的“资料”之外,出于利益角度的考虑,必须在内容上避嫌。而一些涉及到医疗、科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词条上,专业机构的介入是理所当然,但却仍需博采众长,比如转基因这样争议性的话题,若是只采一家之言那绝非正道。
  无论是分析道理,还是从百度百科的现有规则上看,似乎我们都无法得出“谁掌握百度百科话语权”的终极答案――但这也正是百度百科在人们心目中赢得权威地位的关键,没有任何人能够全部掌控,严守规则以事实说话,真相便浮出百科词条。
  广开言路,以规则建立最后的权威避风港
  自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依法治国”和“讲规则”被频繁提起,这不仅在治国大略上适用,更在各行各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适用。作为面向亿万大众的“词媒体”阵地,百度百科有责任做到公正、权威,而非以少数人掌握话语权的“人治”代替以规则为基础的“法治”。
  人们想要编辑百度百科,对于所描述内容的“证据”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有相关媒体的报道才能够更改内容,这就等于媒体为百度百科把了第一道关,由百科对碎片化的媒体信息进行更全面的整合,再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后,才会在网友面前显示。百度百科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与专业机构协会合作,名家观点兼容并包,不仅权威,而且更理性公正。我有次搜索糖尿病词条的时候,不禁惊叹词条内容的精炼规范,仔细一看,赫然标着由计委组织的三甲主任医师所写。在百度在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领域不断投入下,我们甚至可以期待在未来某一天,百度大脑会完成所有的审核工作,他们只认规则而绝不会屈于某方势力。
  不管是那些想让百科词条成为企业广告的人,还是希望独霸自己词条内容的艺人们,都不能妨碍公众了解真相的权力。在这个舆论观点满天飞的年代里,我们仍拥有一块“硬骨头”百度百科,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给人们展示事件全貌、提供权威信息的百度百科必须坚守规则底线,不被舆论的变化所牵连。
  最终人们会发现,当我们拥有一个坚守权威、全面的百度百科舆论“避风港”,也就守住了“讲规则”的社会公正底线,那些频繁出现在镜头中试图影响人们的企业或者名人,最终才能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为自己的历史承担责任。                                              
编辑:殷雨婷
关键词:百科;词条;UGC;内容建设;百度公司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众号内容转发到微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