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全国教育网站,想创业初期如何组建团队队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5fe-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教育部部署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本报北京8月4日讯(记者&焦以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
通知指出,通过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按照“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指标,制定本地本校工作安排、实施措施、奖励办法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教育部将委托相关组织和专家,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进行认定。
通知强调,坚持精神奖励、典型宣传与发展支持相结合。教育部将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观测指标。根据工作安排,拟每年认定一批,2017年底前认定20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版名:要闻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文慧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联系电话:96680 传真:96681
电子邮件: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想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其中包含配套APP,但自己是门外汉。该如何组建团队? - 知乎18被浏览573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福建理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福建中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网
· · · · · · · · ·
您的位置: &
|来源:| 点击次数:8225
原机构代码
福建理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申请批复)
所属省份:&&&& 福建省&&& &&
主管部门:&福建省教育厅 &&
举 办 者:&福建省教育厅&&
编制人员:&&&& 杨忠祥 &&&&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7
手机号码 &
福建理工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
2011年 7月15日
根据《教育部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1号)文件通知,我校已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为进一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线&实现&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精品职校&的办学目标,完成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技能&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现代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我省提高劳动者素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的办学目的,我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结合省情、校情并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本建设实施方案,分两年完成。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校将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工艺美术等四个重点专业和校园信息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管理等两个特色项目上加快建设,通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争把学校建成&服务海西&的国家示范性中职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实施方案》分为&序言&、&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实施步骤&、&附件&等八个部分,其中&重点建设内容&包含&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和&其他特色项目建设计划&。
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分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又再次予以重申;2007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9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大力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强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增加了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拓展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随着福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水平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对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在编制方案过程中认真调研,充分考虑福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福建省厦漳泉三角区对人才的需求;福州青口汽车城的发展,一些国内、国际名牌车的生产引入,对现代制造装备技能型人才、汽车维修人才及汽车营销广告策划人才的需求是十分旺盛;距离我校仅五公里路程的福州金山工业区的发展,以及位于福州周边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飞速发展 ,都使得我省人才缺口较大。近年来,我校的加工制造类、汽车运用与维修、网络技术、工艺美术(装璜与广告策划方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了支持福建省经济快速发展,福建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十分注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教育厅等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支持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支持人才引进、师资培训、教学改革;支持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支持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请的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实行特殊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后劲,就应当要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作为以及更大的提升。我校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社会的用人需求紧密对接,专业建设与产业群建设对接,为&海西&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
福建理工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福建冶金学院、福建冶金工业学校,1997年更名为福建理工学校,2000年起隶属于福建省教育厅, 2004年3月教育部审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一所以汽车、加工制造类专业群为主,信息、经贸专业群兼容的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首批百所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校,教育部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福建省职教先进单位,第八、第九、第十届省级文明学校,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福建省直五四红旗标兵团委, 年度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占地面积99559㎡,建筑面积81310.5㎡,教学设备总值1835万元,拥有全国和省部级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并聘有公司企业专家、高校教授、外籍教师等,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234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2%,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左右,学校现有在校生总数5280人。迄今为止,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10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共有4个专业教学部、1个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部。开设了汽车、加工制造类、信息、经贸、电子五大类共32个专业(近五年稳定招生其中的18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工艺美术(广告策划与制作)、商务外语六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有1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计算机)培养培训基地,1个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培养培训基地。2010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确定为福建省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重点专业,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被确定为福建省创建国家级改革创新重点专业,五大类专业配套建有5个校内实训基地,36间实验实训室。
办学特色与优势
我校建校5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产学结合成果丰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具备了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城乡结合等办学机制。学校积极参与组建福建省机械职教集团,牵头组建&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与我校山区学校罗源县职专联合办学并取得突出成效,开展与南京军区73122部队合作办学活动,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开展德育工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我校首创以&学做人、学做事、学技能&为目标,融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必备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构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设校园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环境。十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能充分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从2006年起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建成学校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多媒体教室建设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积极探索数字仿真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创设企业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实践教学与真实生产的对接。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十分重视新形势下教职工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的树立,有完善的师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师德师风教育和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活动。近三年来,参加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的教师近百名,派出33位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日益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安全教育。学校确立了&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发展思路。学校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同学交往、心理咨询、风俗习惯、志愿者活动等多层面渗透,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活动朝气蓬勃。近三年来,学生违法乱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无犯罪记录,校园秩序稳定。
学校声誉好,辐射带动作用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已在全省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产生了影响;学校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为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弱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主动承担对本地职业学校的带动责任,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增强适应力、扩大受益面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及同行的好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到岗后很快能够适应岗位工作,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37%,取得&双证&率达到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平均满意率达92%。
福建省政府和福建省教育厅非常重视我省中职教育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第四章&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教育厅等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计划》等,为福建省中职教育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有了我们优良的建设基础和福建省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有力保障,相信我校定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照示范性学校的高标准以及肩负培养我省经济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学校园区较分散,分校和租赁教学场地与总校区暂时无法统筹集中,成为制约学校加快发展的瓶颈;教学设备设施的先进性、生产性要进一步加强。
2.&双师型&教师中技师以上的人才还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及专业结构还需优化调整,逐步建设一支满足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规格与质量要求的教师队伍。
3.近几年来学校一直在探索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在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企业的不同需求,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要争取和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及&工学结合&,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
4.信息化建设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学校面临挑战和需要着力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的领域主要包括:一是继续创新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二是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三是深化教育方法改革、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育人质量与效能;四是争取上级支持投入,不断完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加大力度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后勤服务能力,特别是在校园占地面积的扩大整合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及政府部门的支持。
学校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及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全面育人,发展个性,培养技能,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内强管理,外树形象,质量兴校,稳步发展&的四项要求,确立了&面向福建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学生个人的发展&的&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为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精品、强化特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训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全面,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力争把学校建成&服务海西&的国家示范性中职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育人为本的办学思路。学校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牢固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素质为体、专业素质为用&的先进人才培养战略思路,确立了&学做人、学做事、学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2.专业教师企业化的培养思路。学校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充分依靠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
3.专业规范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确定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群技能要求,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做到&四个结合&,即: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有机结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配套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三项原则&:创新性原则。通过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多方投资的新体制,市场经营的新机制来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成本核算,实现实训基地效能最大化、教学成果最优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职业性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尽可能创造企业的真实场景,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职业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技术培训;开放性原则。在承担职业院校同类专业进行技能实训的同时,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基地在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逐步构建以汽车类专业为主,其他专业共同发展的专业体系化建设思路。
4.&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讲训并重,学练结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通过教学的模块化、项目化,实现理论、实训、技能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5.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的战略思路。把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作为改革方向,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探索扩展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健全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完善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和专业辐射能力,增强整体办学实力。
6.改革示范的长期发展思路。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长期发展的强大动力,长期坚持,长效运行。创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与新机制,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争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全国中职学校的先进水平。
两年的建设期只是学校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良好开端,学校将以此为起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依托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优势,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及内涵、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整体建设和水平提高。通过&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不断争取上级财政和省教育厅的支持,解决学校教学园区分散,无法统筹集中的困难,突破学校改革发展的瓶颈。到2013年底,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专业和1个国家级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并且通过国家级重点专业的建设,形成以汽车制造、维护、营销策划为重点的机械制造技术、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营销策划(工艺美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群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脑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群;通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能训练和优秀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现代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立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模拟、仿真、实作、岗位训练为一体的、&点、面、虚、实&相结合的体系化技能教学情境,全面推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海西&经济区特色的闽台职教集团;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理论进修与实践锻炼并进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实现学校师资队伍的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构建一支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既有全面素质知识、又有管理能力和高超技能的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使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走在全国中职学校的前列,成为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力、较高知名度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找准着眼点和着力点,按照建设方案逐步、规范地落实建设,通过评估审核,成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1具体目标1
以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形成并完善与产业、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经验;逐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修订《教师到企业实践实施细则》等一套教师培养制度,在闽台职教联盟的基础上继续调研、洽谈,分期准备成立闽台职教集团的相关工作,完善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等,形成较为完善的、规范化的管理文件。
(1)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主动适应行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专业的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和岗位面向,突出中职人才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行业企业,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社会调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等级标准,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双证书&纳入教学体系,重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主要的实习实训标准,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两年内预算投入11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45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拨款56万元,学校多渠道自筹548万元)用于重点专业以及所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内涵提高和技能教室建设等。各重点建设专业全面开展与产业、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工作,并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初步形成&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并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编写10-12本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校本教材;建成4个理实一体的技能教室和3-4个助学软件;重新调研、论证符合工学结合的学分制学习制度,完成满足学生工学结合的学分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广生产服务模拟流程场景、数字仿真、网络虚拟现实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真实性,积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高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增强并行协调发展的方针,学校将投入29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81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拨款12万元),用于重点专业以及所在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四项能力&:通过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 &管理与教育能力&;通过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进修学习,构建教师在职培养提高的新体系,提高具有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全面落实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参加校内基地建设、岗位练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外聘教学专家讲座、全员培训、公开教学和听评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对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学校将拨专款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确定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探讨,提高专业带头人的教科研能力;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室,培养造就一批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四项能力&及教科研能力(即&五项能力&)。继续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机制。继续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力争经过两年努力,使&双师型&教师稳定在专业教师的80%,专业带头人达到8-10人,骨干教师达到10-15%,企业特聘和兼职教师达到25%左右,硕士学位教师达到10%左右,进而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着力点,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以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预计投入13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34万元,省级财政专项拨款3万元),用于重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与机械职教集团的联络,进一步发挥&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作用,加强校企协商沟通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延伸合作深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优势,推进集团化办学,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学校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推广&订单&、&定向&等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做好与祥杰电子、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东南汽车等企业&订单培养&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与订单培养公司的校企交流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用订单连接市场,用订单指导教学;加强与戴姆勒、星网锐捷、东南汽车、冠捷、瑞邦、金源大酒店、美伦华美达酒店等60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活动。以4个重点建设的专业群为抓手,扩大合作企业面,新增合作企业15家左右,逐步形成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机制,探索扩展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健全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完善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共同开展岗前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培训,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进一步推进&2+1&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完善灵活的、柔性的&顶岗实习&组织方式,使学生一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达到100%,逐步扩大实习岗位与专业对接的力度;不断完善&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企业建立的师资培训、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化、规范化,并开展技术改革的合作。
2.2具体目标2
学校多渠道自筹资金,配合重点专业建设,推进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努力实现提高质量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及特色的示范。
(1)以&学生综合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以&学做人、学做事、学技能&为方向,进一步完善融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必备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两年内学校将投入资金74万元,用于以&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在实施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的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采取共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专长与兴趣,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宗旨,逐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让&后进生&在校期间也能够学有所获,乐学、爱学。通过对学校进行管理、服务、教育上的全方位调整,进一步完善教育方案的架构、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预期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改革,学校完全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育人、学生全动员&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在现有的学校信息化校园基础上,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创建一个独特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新型校园环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我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学校将投入150万元左右,改造校园网主干,实现三级星形结构,升级核心交换机,实训楼设置汇聚层交换机;实现主干走万兆的网络结构,接入层走千兆网络,完成专业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方案,制定信息化规范,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与平台标准。建立人力资源库、教学基础资源库、教研与学术资源信息库、仪器设备资源库、图书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多媒体资源,建设网上教学课件、素材、数字化仿真实训教室,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教研的新型教学、教研模式,逐步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及标准规范的培训,全面提高我校教职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建设目标为改造校园网主干,实现三级星形结构;实现主干走万兆的网络结构;升级核心交换机,建成一套教师、学生能够模拟实习和实训的校园网络系统。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建设目标为各实训楼设置汇聚层交换机,实现接入层走千兆网络,保证师生在实训基地仿真练习数据交换畅通无阻,争取在项目结束期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整体建设,不仅能极大提升我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而且能够显著增强学校的辐射能力,并成为福建省中职学校发展的模范和改革的先锋。项目建设完成后,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将对福建省中职学校发挥强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3.1宏观效益
&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重点项目的建设,我校将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创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与新机制,不失时机地建设好办学的保障机制,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争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全国中职学校的先进水平。
3.2近期效益
①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学校在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产结合、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中职学校的一流水平,成为福建省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2%以上。校园网全面升级,运行环境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增强校园网整体接入能力、信息交换能力、网络管理能力、安全防范能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和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成一个全校范围的高速畅通、开放共享、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信息服务支撑平台,达到省内中职学校的先进水平。校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区分清楚、校园环境更加美化,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面积和设备均能满足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要求,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②重点专业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
通过项目建设,4个重点建设专业全部建成省级精品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建成国家级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形成一批在区域内领先、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能引领相应专业群发展的品牌专业;构建&学校专业与企业生产性项目及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专业建设模式,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以示范专业为龙头,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内在关联度大、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强、区域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特色专业群和适应海西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的专业体系,辐射和带动福建省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引领和推进中职专业建设与改革。
③课程体系改革成效突出
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精品课程,重点建设12-14门工学结合、体现具有工作导向和专业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优质核心课程,建设12门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和讲义,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形成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用 &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辐射、带动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④形成结构合理、素质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项目建设,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思路,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达到80%以上,每个重点建设专业引进和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10-15%的专业骨干教师;长期聘请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特聘兼职教师占学校教师比例的25%左右,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及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讲授或指导的机制。形成一支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技术服务、校企结合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⑤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高端化,教学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项目建设,新建和改造数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5个左右,使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实验实训场所都具有设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进一步充实实训软硬件资源,建成数字化资源中心、数字化仿真实训教室,初步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先进水平,成为区域内职业教育共享和示范性实训基地。按照&学练合一&的教育方法,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使学生在完成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后,即可参加职业技能的考证。建设期末,实现重点建设专业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大幅度提高。
⑥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并健全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性文件,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学管理队伍培训,构建适应&顶岗实习&、&跟班实习&、&工学交替&、&教、学、做& 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开放性、适应性&,提高教职工高度自觉的制度意识,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管理建立在较高水平的平台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制度文化,并全面推动管理改革。
⑦校园文化导向作用显著增强
通过校园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实践氛围、鲜明的职业特征,形成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文化励志、文化奠基,成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⑧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明显提高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资源整合、把握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规律,探索提升校企合作效益的途径和措施。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办学为载体,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带动区域中职教育发展和对口支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3年项目完成,新增3-5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累计为职业学校师生、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培训8千人次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项目负责人:游金兴、施明香
&项目组成员:
本校教师:乔文龙、张俊彦、姚明奇、刘亮亮、黄晓菲、魏日成、
洪崇胜、吴仁和、苏建仁、范祥升、廖琴、王明
行业、企业人员:
黄俊英:福建省机动车维修行业协会
刘玉均:北京景格伟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
王兆启:SPX汽车服务方案华东区经理
赵献忠:奔腾汽车检测维修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陈登林:福州世纪兴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技术主管
周青山:靓车宝汽车连锁服务机构
熊明让:福州运通丰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胡爱娘:福州海峡科工贸有限公司
包震宇:福建迅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1.1需求论证
1.1.1建设背景
自2000年以来,福建省汽车消费市场迅猛发展,汽车销量屡创新高,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从15.27亿元增加到亿元,年均增长42.9%,汽车零售量从1.50万辆上升到16.76万辆,年均增长35.2%。2005年以来伴随着福建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汽车消费市场在经过前几年起步、井喷和冷却阶段的发展后逐步成长。2005年和2007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突破100亿和200亿元大关,2005年-2008年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28.48亿元、170.08亿元、215.20亿元和26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5.4%、32.4%、26.5%和23.6%;实现汽车零售量10.70万辆、12.39万辆、14.36万辆和16.7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2.7%、15.9%、15.9%和16.7%。2009年以来福建省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增幅环比更是逐月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福建省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家用汽车数量将达到12辆。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研究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共有机动车100多万辆,汽车维修与服务人员需求的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而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据预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和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员工30万人。福建汽车销售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东南汽车、福建戴姆勒汽车的快速发展,这些都需要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我校汽车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的保障。
1.1.2建设基础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始建于1997年,当年与福建林业学校、福建农大联合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但2年后由于当时汽车保有量少,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不大,该专业停办了几年。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拥有汽车不是梦想,我校看到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重新进行社会调研和专业论证,在2004年就将该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来建设,并努力向品牌专业发展,2006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评审确认为省重点专业。2008年我校汽车实训基地被确认为福建省汽车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0年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教育厅确认为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在福建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现有基础如下:
起步早,起点高,现已形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龙头,配套专业群持续协调发展的格局。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始建于1997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汽车工程类一线技能人才是福建省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 2008年我校汽车实训基地被确认为福建省汽车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0年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教育厅确认为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现已基本形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龙头,汽车制造、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格局。该专业紧跟福建省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积极配合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的要求,认真实施专门化培养模式,主要开设汽车维修、汽车钣喷、汽车电气等专门化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前厂后校&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积极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与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福建欧迈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格拉斯(福建)汽车有限公司、福建迅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紧密的人才供需关系。
2007年7月,学校与福建欧迈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格拉斯(福建)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实施&订单培养&,分别为以上2家企业培养120和40名学生,企业直接派技术人员授课,为我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8年10月,学校与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签订《关于建立&福建戴姆勒&福建理工学校汽车技术教育基地&的框架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学校与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公司联合成立汽车技术教育基地,为企业培养首批08级5个班共150名生产技术人员,此后每年根据生产需要,实施&订单培养&,引入德国职教模式,邀请德国专家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并定期向学生授课。
结构较为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学校目前有38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讲师、工程师职称的有19人,占教师总数50%。其中专任教师26人,特聘兼职教师12人。已选派20人次教师到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及省级、国家级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培训,与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著名跨国企业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学校还聘请来自德国戴姆勒教育专家、丰田技术总监等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来我校担任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全部为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并且在福建省汽车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现场教学工作
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习基地。学校现有汽车实验、实训场地3500平方米,设备总值将近1000万。有丰田、奥迪、奔驰等各种实习实训车辆43部,Bantam-B2E车身校正仪1台,百斯巴特四轮定位仪1台,各种型号发动机30台,烤漆房1间,气焊、电阻焊、电焊,博世万用表、车用解码器(K600)等工具和仪器多套,购买了60节点景格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和各种模块教学软件,配备180台电脑的多媒体机房等,可满足各种情境的教学需要和与企业情境一致的实训和培训。
我校汽车实训中心针对汽车五大部分:即汽车车身、底盘、电气、发动机以及汽车整车故障排除等课程,建设了相应的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车身修复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钳工实训室、汽车涂装实训车间、汽车美容与装潢实训车间、汽车仿真模拟实训室等。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按相关教学文件规定达100%。汽车实训中心对外承接汽车维修、保养等业务,可作为专业教师学习汽车维修领域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基地和提升业务水平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一个实习实训的基地和顶岗见习的平台。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是改革教学模式,2007年开始我校以职业岗位为基础,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群,实施一体化教学,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以企业日常常见维修项目为单位展开,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的导入、团队分析、制定方案、实施操作、评价、总结提高六个环节组成,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5S的养成训练。这种教学组织过程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并训练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简洁实用、紧扣教学目标、满足能力需要为限度,同时鼓励根据专业特点及地方汽车市场特点整合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向发展,鼓励创新。二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职业活动能力为依据,参照企业评价标准,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七个相结合&考核方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工作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他互评、自评相结合。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技能考核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历毕业证和技能证的双证融合,毕业生双证率达100%。
独树一帜的立体化教学手段。我校建设性地提出立体化教学理念,在汽车与电子专业科建立了局域网,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心,并在实训基地布置了完整的终端点播设备,收集了汽车及相关行业的法规、标准及行业规定等;收集出国培训考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人员带回来的相关资料;收集各种车型维修资料;收集教师电子教案、CAI课件、试题库等资料,形成资源共享,完成实训时实车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数字化和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和开发学生综合能力上形成鲜明特色。
教学成效显著。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教学、任务引领教学,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动手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2次取得团体项目一等奖,5次取得个人项目一等奖(第一名),代表福建省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技能大赛中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个人项目二等奖。毕业生受到福建戴姆勒汽车业有限公司、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丰田4S店等用人企业的充分肯定和欢迎,并且汽车专业招生人数连年均以较大的幅度递增,现汽车专业在校生已达1200多人。
2. 建设思路
2.1主要问题
教师职业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仍然束缚着专业建设,制约着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结构和水平、实践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骨干教师偏少,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须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行业的涉及面将越来越广,在新能源、新概念等将来汽车发展方向还欠缺前瞻性和预见性,该方面软硬件建设还需要充实和加强。
2.2指导思想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密切围绕&海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稳定规模,重在质量,突出特色。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做、学&一体化、&实训基地+生产企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一体化的人才可持续发展体系和立交桥,打通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阶梯,建立中高职贯通的衔接点;建立&岗位&课堂、师傅&教师、产品&试卷&一体化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一支能教会做、善于育人、结构合理、动态管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仿真和真实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培养原则和培养要求,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
2.3基本思路
首先把职业特点融入到教育性之中:既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组织;基于职业需求的考试考核。也就是由传统的&理论导向&转变为&行动导向&,由&知识定位&转变为&能力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加快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四个结合&和 &三项原则&,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优势和作用明显,&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以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体现职业性与开放性,突出专业特色,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群的改革与发展,为海西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建设目标
3.1总体目标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完善实训基地和立体化教学的建设,积极为福建省汽车市场相关企业培养汽车维修、汽车制造、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等工种的一线技术工人。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力度。扩大对外培训与技能认证的力度,扩大专业的品牌效应。
3.2具体目标
(1)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现有教学环境基础上,继续推进&前厂后校&、&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对外服务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常态化,学生顶岗实习时的准职化。
建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龙头,以汽车制造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支撑的专业群。2011年,开设汽车车身修复专业,2012年,开设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在原来的&戴姆勒&班基础上再建立与其他企业的冠名班及SPX校企合作项目。进一步完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制定校企共管、全程监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校企高度融合,以双赢的机制共同携手育人。
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开发。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和汽车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着力开设2门专业主干特色课程,并逐步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校内外共享机制和动态完善机制。
大力加强汽车实训中心建设。重点扩建汽车发动机、汽车整车故障检测与排除、汽车钣金和喷涂等实训室,新建SPX汽车空调、SPX汽车电气、汽车电控等4个实训室。新建集教学与实训于一体的技能教室2个,专业教学理实一体化率达到100%。
(2)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五项能力&再提高以及青年教师的&四项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两年内在现有师资结构基础上,增加引进专业教师2-3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达到本专业教师的30%左右,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3)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拓展稳定、深度合作的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师资培训,新增3--4个校外实训基地。
(4)增强服务社会的功能。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和基地优势,为福建省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继续加强对罗源职业学校的支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企业员工转岗、在役和退伍军人等人员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海西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预期效益
3.3.1宏观效益
建立&以汽车运用与维修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中起示范与引领作用。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不断推进&项目驱动式&和&现场理实一体教学&形式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成为全省同类中职学校的示范。
加强与企业合作,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针对具体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开发新课程,开展课程内涵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成为全省同类中职学校的示范。
依托合作企业,根据海峡西岸汽车产业结构布局,共建校内外实训共享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在全省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起示范与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成为全省中职学校的示范。
3.3.2近期效益
汽车专业群的建立,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专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教师到企业培训常态化机制,确保教师专业与教书育人水平与时俱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理实一体化&等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专业群中推广,在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作用。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完善实训工单、工作页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完善。建设《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钣金》2门优质核心课程,完善实训基地网站建设,彻底推行立体化教学。
建设实验实训设施一流、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故障检测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汽车电子与电器实训室、汽车仿真实训室,并不断创新,制造各种实训器材。实现学校和企业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发挥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的平台效益。利用汽车实训基地平台,开展对老师、学生、社会人员培训与认证等诸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并提供职业鉴定服务。
实现一人多证,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一书多证&制度,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岗位证书获得率达100%,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于同等学校前列。
4.建设内容
4.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围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做人、学做事、学技能&为努力方向,构建融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必备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程&。通过对学生思想与品德、行为规范养成、心理素质、表达沟通与交往能力、职业人基本素质、身体素质与个性化、社会实践、职业指导与创业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建立学生在顶岗实习前提前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制度和文化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掌握做事的基本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培养技能为重。积极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一是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联办&半工半读&教学班、&2+1&订单式培养、 &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教学等方面的功能。二是探索&教产结合&的培养模式。虽然学生在学校的实训教学对学生的技能提高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缺乏真实感,学生学习的认真度、责任心不够。应积极探索引进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与企业生产情境相一致,并为企业创造产值,使学校、学生和企业达到&多赢&,这些措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是通过竞赛促技能提高。学校从07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技能节活动,汽车专业的选手在历届的省赛和国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再通过两年的专业建设,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各级竞赛中取得更加优异成绩。
以人为本拓展个性。我校 2007年开发了一套选课系统软件,根据职教课程的特点,合理科学地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今后一段时间,要更加积极探索汽车专门化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选择的范围,为他们的个性拓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4.1.2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标准,从职业标准切入(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发或整合课程(专业课程根据汽车的组成或车型设置),形成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必修实践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任选课程五个模块组成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和具备的社会共同知识和素质为标准,突出诚信教育、团队协作、竞争合作教育、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汽车构造与维修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必修实践课程模块以使学生获得汽车维修技能 &中级工&等级证书为核心;专业限选课程模块(包括订单企业课程)以提升学生汽车维修专项能力为核心;公共任选课程模块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
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标准。在现有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校企共同建立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材标准、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标准、教学方法标准、评价标准,把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建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所必需的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使师生比、实习条件达到小班化教学的需要。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及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引进并吸收福建戴姆勒等企业的培训课程,并借鉴其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重点开发《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钣金》等2门专业核心精品课程,并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搜集福建省主导车型的汽车维修数据、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学习平台,通过上网可搜集福建省主导车型的汽车维修数据、典型案例。每门精品课程包含: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训录像、操作规范视频、试题库、评价系统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结合核心精品课程建设,编写一套符合当地主要车型维修,理论与实践一体、以项目(或技能点)为基本单元的《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等校本教材,并与企业共同研发教学软件或教学课件。
4.1.3校内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扩建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钣金等实训室,重点完成汽车电气、汽车钣金、汽车整车故障检测与排除实训室设备添置及内涵建设。达成与SPX及汽车某品牌经营企业或厂家合作办班合作协议,完成SPX汽车电气模块、空调模块实训室的建设及合作冠名班的技能教室的建设。新建集教学与实训于一体化的技能教室2个,项目任务完成时使专业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率达到100%。
4.1.4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及助学媒体开发与改造
不断完善与企业对接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汽车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及考核标准,建设既具有校园育人特色又具有企业色彩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通过调研,完成2-3门核心课程教学软件开发与制作,完成与福建省电教馆合作开发的汽车发动机拆装和涡轮增压机教学软件开发的脚本编写。利用我校得到福建省教育厅的支持低价得到三十多部报废车的资源优势,积极利用,自主开发与制作教学实训台、示教板,掀起一股求知、创新热潮,涌现出学、帮、带的良好学术氛围。
4.1.5建设共享型汽车专业教学资源库
首先建成能对全校和校外共享的汽车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学校共享资源库建设,充实资源库内容,并向全校和社会开放共享资源。不断充实和补充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技术资料、维修手册资料、多媒体助学软件、实验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学习评价标准等,不断自主开发教学课件,通过制作和购买保证数据库具有1种以上福建省主流车型的完整维修资料。
4.1.6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体现教师&教&的能力。进一步探索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企业用人要求,明确评价的要求。对教师教学评价要着重体现其项目化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引领法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思想教育等方面体现职教特色教师的&教&的能力;探索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内容。教学评价内容要体现与学生就业直接对口的企业要求,体现教师是否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否授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重视教学评价反馈,并及时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师&教&的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体现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明确评价要求,形成良好的评估文化,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创新、实践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使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融汇成教师、学生自觉的一种理念、行为。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中,要十分重视考试的改革。在试题的拟定中,要减少记忆知识的考核,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废除&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回答试卷的做法,增加课外阅读、社会观察等方面的内容。考试积极采取闭卷、开卷、口试、做项目、做论文、进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各种方式各有优劣,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状况以及考试的目的,灵活选取。以过程评价为核心,按照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评价与非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评价同步、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同步的思路,分教师、学生和企业三大系列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中,要十分重视与时俱进,积极推行新型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以过程评价为核心,关注学生平时的专业规范养成和成长的过程;执行课程学习评价与技能水平评价结合,按照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评价与非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评价同步、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同步的思路,分教师、学生和企业三大系列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多管齐下,全方位的科学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心的监督和关怀下不断成长和进步。
4.1.7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和实训基地优势,充分借助行业协会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对外年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不断增加,为海西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关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师德师风的提高,师德师风的提高,要关注专业带头人的特殊作用,要关注骨干教师的中坚作用,要关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五项能力&的再提高,要关注兼职教师的补充和调节作用,要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提升教师的&四项能力&。
4.2.1专业带头人培养。选拔确定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境外培训、国内培训和主持项目或课题开发和研究,使培养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扎实的教育(职教)理论,锐意专业改革;积极参加课程建设,获得省级精品课程推荐或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组织本专业的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执行效果好;主持本专业的实验(训)场室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重视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本专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亲自培养1-2名中青年教师;能主讲二门以上专业课程,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双师素质;发挥校外专业委员作用,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在本专业CN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2篇以上本专业论文或完成一项课题研究。
通过专业带头人的带动作用,到2013年本专业将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精、实践能力强、教学质量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4.2.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轮流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境外培训、国内培训等进修培训,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等手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其双师素质、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此外,要从企业和行业引进具有丰富实际生产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改善专业骨干教师团队结构。通过两年建设,使本专业骨干教师达4人,使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
4.2.3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学校将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内容予以总体规划和统筹。学校将进一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师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提高学历、接受我校合作相关企业专项培训、深入企业一线及专业实训基地实习、参与开发汽车教学软件和实训设施项目、岗位聘任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
开展青年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校级或校际公开示范课、观摩课等,确保教师的培养比专业建设先行一步。
通过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企业和行业的技术培训,考取高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取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证书等方式,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到校后工作的第一年应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以上。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加进修培训,在老教师指导下承担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等方式,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使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化,每年安排3名中青年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锻炼,通过2年建设,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4.2.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主要由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专家库。通过2年的建设,使兼职教师人数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30%以上。
教师队伍经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后,形成一支由2-3名专业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力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5%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兼职教师人数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30%以上。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计划一览表
专业带头人培养
教师素质提高培养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万元)
项目为载体的师资培养(万元)
项目载体:到企业实践,为中小企业开展项目服务等,开展纵向课题和自立课题相结合的教科研活动,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四项能力&建设等项目活动。
4.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为更好运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校积极加入各种职教集团,并牵头组建&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与福建省各著名汽车企业与销售商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提供保障。在项目建设期内,我校将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完善&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运行机制,建立并发挥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校外企业开展多元合作办学实践探索,健全适合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
4.3.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设。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健全、完善相关基础文件。如:《联合办学协议》、《订单培养协议》、《关于建立福建理工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记录册》等。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合作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加强对所聘的来自企业教师的管理。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之间鼓励竞争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所有教师教学活动的环节进行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4.3.2健全&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的运行机制。以我校牵头组织的&闽台校企合作职教联盟&于2010年成立,在项目建设期内职教联盟应进一步发挥职教联盟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成果链和信息链等资源优势,优化职教联盟产学研结合体制,探索职教联盟成员之间合作办学途径,开展人员培训、开放教学工场(实训基地),组织课题研究或实训设备开发,进行产业开发,形成联盟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联盟成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联盟平台的桥梁作用,进行学生短期生产性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闽台合作的&五缘&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4.3.3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关文件、制度,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积极促进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定期开展与专业建设发展有关的活动,履行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章程,充分发挥其智囊、参谋作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本职能是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积极调研,提出专业设置与调整;对专业所适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合理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方案等,每年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研讨不少于1次。
4.3.4建立校企合作共享机制和开放机制
学校汽修实训基地设有对外服务区,是由学校提供场所、提供设备、技术人员及运行资金自主经营的,形成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可以对社会承担生产性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场所。
在接下来的两年项目建设中,我校将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紧密型校外共享实训基地。学校将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在2013年项目完成之前共建一个现代化的校外实训共享基地。
以实现共享和开放为目标,通过调研、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灵活的管理机制,在完成校内汽车专业实验实训的教学任务后,通过对社会服务和对外开展业务,实现实训基地的良性滚动发展。经过共享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比例达到70%。
4.3.5开展多种模式办学实践探索
探索实践教学的时空开放,统筹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对部分学生试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管理采用企业实习协议制、打工阶段辅导制、学习评价双轨制等。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弹性学制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项目建设期内完成经验总结或相关论文1-2篇。
4.3.6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
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润滑剂,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我校将努力探索能体现企业文化融入其中的教学设计这个课题,于2013年项目完成提交《福建理工学校汽车实训基地实习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题的专项研究报告。
5.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预算表
6.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小组
组织(小组)组成
1、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成员:校领导、行业协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业带头人。
职责: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决策,并实施检查和验收,对建设项目进行指导和咨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小组
成员:各子项目负责人、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
职责:负责建设项目的日常工作,项目建设计划制定与实施、项目进度和经费安排、检验和评价、汇报和反馈落实等。
3、专业建设项目监督小组
成员:上级主管部门、校领导、校工会、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校纪检
职责:负责对项目建设进度和目标监控、检查。监督的内容有: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进展、经费使用、投资效益等方面。
6.2制度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过程管理。学校成立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跟踪和监督,确保建设项目工作有序进行,确保项目建设的规范性、先进性和示范性,强化过程管理,详细制定各分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保证各个项目的建设能够按照建设方案的要求落实到位。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资金管理 ,规范资金运作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学校《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围绕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修订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重点专业建设在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运行,保证建设成果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加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设立专门的账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审批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建立健全内部体制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面保障。加大学校各项制度改革的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构建与中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组织体系,优化教学机构和行政教辅机构设置。
建立健全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和实训实习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方式,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制度,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全面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内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能力,激励教师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中走工学结合之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在注重发掘校内已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完善学校用人制度,采取多种方式从行业、企业引进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确立以考核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考核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参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的能力,为完成建设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学校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二个途径筹措建设经费。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支持专业建设经费共48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99万元,地方财政和学校多渠道自筹经费183万元,确保中央财政拨款80%以上用于重点专业的内涵建设。
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学校建立建设资金项目制管理制度,实行按项目总体规划,分年实施,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绩效考评。专项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执行。资金保障小组负责项目资金的组织落实和统筹安排,并对建设目标的实施、资金的投向及年度安排调度实行全过程管理,子项目负责人对各自项目资金使用负责。学校财务科在资金保障小组的领导下,对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建立项目实施情况月报、季报等信息公布制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点支持建设计划
项目负责人:林琳、吴国立
项目组成员:
本校教师:张满宇、黄国云、谢小莲、陈强、李佳霖、熊赖澄、刘岩、
林瀚斌、陈小涵、苏丽云、刘尾妹
行业、企业人员:
蔡俊程(石狮焦点网络有限公司经理)
赖晨华(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王延祥(福州蓝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鹏程(黎明纪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
1.1需求论证
1.1.1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面向21世纪生存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科技部实施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信息技术行业保持着超过25%的高增长率,信息化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点。
在海峡两岸经济建设中,对先进技术行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网络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应用的行业,对这类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就业空间较大,效益也好。整个社会需要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人才供应能力远远小于实际的社会需求。国内急需发展网络技术方面的职业培训。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发展潜力大。根据《关于加快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闽信人[号文件),&十一五&期间,福建省IT从业人员需求量大约为38万人,年均6.8万人,其中一线从事中小企业网络规划、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及中小企业网络管理中高技能人才年均需求2万余人。
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本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 16号文件中指出&专业设置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针对福建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数字福建建设的需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福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现有基础
我校于1999年创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3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专业,2007年投资近100万元,率先建立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室,2008年经过扩建,建成了交换机实训室、网络综合实训室,能同时提供100多人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调试、排错等操作,为实现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教学创造了条件,网络专业得到快速发展。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融合机制。一是改革教学模式,2007年开始我校以职业岗位为基础,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群,实施一体化教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学习过程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技能考核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历毕业证和技能证的双证融合,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实施&2+1&教学中,经过近5年的开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完全能够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教学需求。
教学成效。经过几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有毕业生1200多人,学生在近几年的各类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神州数码杯&计算机技能暨全国竞赛选拔赛&中,获团体第二名,其中在网络及应用项目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团体三等奖,&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团体二等奖;2009年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省属校选拔赛中荣获&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团体二等奖,&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三等奖,2010年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省属校选拔赛中获&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二等奖。
2.建设目标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校精品专业,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计算机专业群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站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具有计算机以及相关网络产品销售等技能,有较高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扩大专业的品牌效应。
⑴ 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⑵ 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⑶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建设一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的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学团队。
⑷ 建设《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等2门校精品课程。
⑸ 建设信息专业网站,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⑹ 建设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CISCO网络实训室,提高实训条件。
⑺ 加强校企合作,新建2个校外实训基地。与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福建北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3.建设思路
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稳定规模,重在质量,突出特色。以&一体化教学&、&教产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对外培训,全面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来开展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四个结合&和&三项原则&,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优势明显,&双师&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以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体现职业性与开放性,突出专业特色,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群的改革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4.建设内容
4.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1.1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中职与高职教育贯通的思路,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及高职院校的联系,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入手,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与人沟通能力;重视行为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注重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加强自信心培养,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积极调研,制定本专业满足&校-企-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弹性学习制度,为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对接行业企业以及分阶段、工学交替完成学业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省内外中高职学校、相关行业的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定适合我校学生需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项目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把学生的培养分成基础素质、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运用三个阶段,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采用校内网络实训基地强化训练和校外基地的顶岗实习,实施&项目一体&的工学结合及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材教法,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素质。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敏锐的创新素质。引导教师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团队组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