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五大城市发展理念念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_ 东方财富网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DF099)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城市发展理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共10个文档成都: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涂丽君
  成都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图为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一角。张全能 摄
  当前,成都城市定位正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新的机遇挑战,成都确立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就要围绕大局精准定位,保持定力科学作为,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成都发展新境界。在培育转换城市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成都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互促共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力。对此,与会党代表纷纷热议,畅谈未来发展的思路和信心。
  培育转换城市动力
  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动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热词】
  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
  创新创造是成都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党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徐富艺介绍,为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效应,高新区将推动自主创新示范区立体化建设。“高新区将推动出台示范区条例、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让示范区‘6+4’先行先试政策真正落地。以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为引领,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尽快建成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综合服务平台和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大企业大集团、校地军民协同、国际合作、街道社区四大发展方向,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实施‘微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大批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
  “创新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劳动者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党代表、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余松从工会的角度给出了回应,“工会将抓好‘职工创客空间’建设,探索职工创业基金和楼宇工会、园区工会建设,更加着眼为创业职工、创业企业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硬件支持、资金支持,更大限度地让创业职工‘守’住一栋楼、爱上一个园、恋上一座城。”
  党代表、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鲍红军表示,作为企业代表,将以实际行动,为军工、民企腾飞助—臂之力。“建议加强军民融合,加强技术推广,加大政策扶持,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营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热词】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领域正在积极行动。党代表、市建委主任张樵表示,市建委将从制度创新入手,破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加强信用管理为主线,不断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公开透明、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具体来讲,我们将按照不同专业类别,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分级实施、量化评价的方式,对企业的基本状况、业绩、奖项、市场经营行为与施工现场的实体状态、质量安全行为等进行全面评价。主要采取企业自主诚信申报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集的方式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将市场和现场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两场’联动,实行投标人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挂钩,将信用评价综合得分和排名作为投标入围、评标条件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鼓励守信,惩戒失信。”
  党代表、成华区委书记刘光强表示,贯彻落实报告精神,该区将切实顺应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培育新经济业态,做强发展动力;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2.5产业发展新路径当前,该区正抓紧落实“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发展2.5产业”等部署,计划于“五一”节后,专门组织两个考察组分赴武汉武昌区和上海静安区、杨浦区,深入考察学习枢纽经济和2.5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力争取到真经、找准路径;同时,组建专门的课题组,深入研究成渝、西成客专、成贵、成昆等高铁开通后,给成华带来的综合效应和比较优势,以及该区借势借力发展枢纽经济、流量经济、物流经济的具体策略,力争今年5月底前完成课题研究、6月底前提出可行性方案。
  【热词】
  实施更加主动积极的开放战略
  开放从来都是高新区的优势。徐富艺表示,高新区将加快自贸区建设,深化与韩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快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欧洲中心三大国际平台,健全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满足国际人才工作生活需求。同时,高新区将打造微软云加速基地、SBC孵化器等一批国际化孵化载体,构建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一批国际服务平台。
  “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温江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党代表、温江区区长陈志勇表示,温江将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优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重点依托花木资源,推进农旅结合,大力发展现代花卉、生态旅游等产业。“在这其中特别是要走好花木的‘一带一路’。”陈志勇表示,目前温江出产的花卉产品已经通过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远销欧洲,下一步温江将继续推动花木通过中欧班列走向全球更多地区,全面提升温江的对外开放水平。
  “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为起点,蒲江正成为成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党代表、蒲江县委书记刘刚表示,蒲江将结合党代会部署,对标“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蓉欧+”战略,加强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打造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合作的示范标杆。
  【热词】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要服务城市战略目标。对此,党代表、市人社局局长张济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将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特别是要强化不唯身份、不唯资历、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人才引进、选拔、评价、使用的导向和社会风气,逐步建立导向鲜明、科学规范、体现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人才开发人事体系和制度体系。”张济环表示,将结合部门职能,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适合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海外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使用、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同时,以“高精尖缺”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技能成都”建设为重点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育,畅通海外人才聚集渠道,引进更多海外人才智力,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引才用才机制,使成都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乐土。
  “报告提出要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这也为青白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代表、青白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毅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青白江将紧紧围绕党代会精神,深度融合人才与产业,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附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同时,加大力度引进法务金融外贸方面的人才,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党代表、邛崃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鸣表示,邛崃市将推出针对人才工作的“邛崃人才新政十八条”,建立“全链条”制度体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建强“聚合式”人才团队。重点围绕建好“三支人才队伍”,建立“风云崃商”荣誉制度,加强本土和外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工业强基人才输送计划”、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突出主导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院士专家人才工作站建设和农林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为重点,突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精尖缺”为导向 形成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
  “高精尖缺”式人才,是我市引才的目标。张济环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海外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抓住中国四川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契机,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两证合一、一窗式办理’改革,畅通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完善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中国(成都)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建设,创新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创业项目择优资助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力人才国际化。同时,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深化拓展与名校名院名企的战略合作,通过合作建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等形式,构建高端人才引进、智力引进与项目引进一体化的格局。紧贴产业发展,完善鼓励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引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政策,研究吸引优秀毕业生来蓉发展政策,坚持每年定期分批次组织重点企业赴外地高校如北大、清华等招聘急需人才。”
  张济环的话,也得到了党代表、蒲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忠生的认同,“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就应该抓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创新引才方式,丰富引才渠道。”霍忠生表示,将推进人才工作由“人才跟着项目来”到“人才带着项目来”转变,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重才敬才良好环境,让人才安心、舒心、放心和全身心地干事创业。谈到远郊区(市)县的人才引进工作,霍忠生认为,目前还存在“引得进,留不住”的现象,将科学调控人才配置,加大对远郊区(市)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就进一步形成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党代表、青羊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金武表示,当地将出台“青羊人才”计划及配套政策,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引入50名以上区优专家、100名以上“青羊之星”高层次人才和15个以上项目,同时提供“专员、专窗、专区、专道”一卡式绿色服务。
  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地?作为全省首批“省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在近年来已在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先行先试的探索。党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甘立军表示,高新区将积极开展人才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坚持国际化、柔性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工作方向,重点在顶尖团队政策扶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着力,对于进驻创新创业的顶尖领军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支持,力争建立2-3个具有海外“预孵化”功能的海外离岸孵化器,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立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为“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人才强市”贡献高新力量。
  党代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胡昳认为,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阶段,要遵循办学规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吸引更多的‘高精尖缺’人才落户成都和建设成都。”
  党代表、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表示,今年还将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战略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孔雀“西南飞”,让更多英才汇聚成都、爱上成都、扎根成都。
  “加强军民融合,加强技术推广,加大政策扶持,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党代表、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鲍红军表示。
  为优秀青年人才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汇聚成都,城市发展的人才支持越强大。党代表、团市委书记苏呈祥表示,团市委将强化培养意识,在人才的培养上下硬功夫。“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新的人才观,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深度发掘在蓉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青年领军人才,搭建青年人才综合服务枢纽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青年人才支持。”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我非常赞同,且深有体会。”党代表、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蒋辉表示,青年人才的集聚,有助于推动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以成都地铁为例,未来三年,我市将正式迈入线网运营时代,对青年人力资源需求也将大大增加。”蒋辉说,为了做好地铁人才储备工作,为成都地铁安全、优质运营奠定人才基础,就在本月,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成都工业学院等17家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育成都地铁运营人才。“我们渴望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人才规模壮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张济环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产业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市场化的人才发现和配置机制,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对此,青羊区有自己的打法。金武介绍,当地正在持续实施优秀干部人才培养递进计划,推行“伯乐相马+田忌赛马”式年轻干部发现选拔机制,推进干部队伍梯队建设。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必须要达到‘重效果’的最终目的。”党代表、龙泉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之湘认为,人才工作只有做到以用为本,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建设服务,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谈及具体思路,张之湘表示,在人才服务上,要上下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服务,建立人才发展“全生态链”,通过打造特色平台、实行精准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活力迸发、环境优美的人才向往之地,打造国际—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确保人才“留得住”。在人才使用上,要打破常规,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创造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各类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确保人才“用得好”。
  让尊重优秀人才、尊重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要让为成都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受到社会尊重,城市对人才才能更具吸引力。对此,张余松表示,目前正探索面向全市、服务职工的人才奖励机制,创新更多领域、更多种类,更多内容的优秀人才、功勋劳动者激励机制,让尊敬人才、尊重劳动者成为工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让化解优秀职工、一线劳动者住房难、入学难、就业难成为工会助力成都人才战略的实际行动。
  发展壮大城市经济
  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成都提出,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互促共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力。
  【热词】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
  推进差异化布局 促进集群化发展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产业将如何布局?“产业发展需要和城市发展相结合,新航空港和铁路港为新兴产业布局提供了条件,未来,龙泉山将形成新兴经济带,众多千亿级产业将在此布局。”党代表、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表示,针对产业布局,成都提出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优势产业,目前已经启动包括这10个产业在内的全面调研,很快形成详细发展报告。同时,按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特色园区倾斜,推进差异化布局;围绕全球工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引资,促进集群化发展。
  “成都发展先进制造业,龙泉驿区是主战场。”党代表、龙泉驿区委书记、成都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何勋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做大汽车产业,瞄准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双高速’增长,包括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以上的增长。”
  高新区则着眼于世界影响力,进一步厚植产业优势。党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鹏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三大细分领域着力,“加强”“拉长”集成电路产业链,引进一批过100亿、过50亿元的大项目。同时,围绕京东方、德州仪器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强链补链招商,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上游研发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在加快培育新经济业态方面,成华区将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楼宇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在猛追湾片区集聚形成能源产业、工业研发、总包结算等业态的千亿总部经济集群。党代表、成华区委书记刘光强表示,在龙潭总部新城,将积极培育2.5产业,重点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平台展销、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楼宇工业综合体,推动制造业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复合型转变。
  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如何结合企业发展,推进全市产业发展。“在落实成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方面,我们积极参与推进捷普等项目建设。”党代表、成都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祝年贵表示,目前,承建的格罗方德项目正加快推进,并主动对接紫光项目,为成都产业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在打造建筑业现代化产业方面,依托集团现有的全国最大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积极打造“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力争带动成都2000亿元关联产业发展。
  【热词】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
  现代服务业是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成都提出,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
  对于锦江区而言,其现代服务业占58%以上,但是服务层次和能级还需要提升,聚集能力、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锦江区责无旁贷。”党代表、锦江区委书记陈历章表示,我们将全面推进产业、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营模式和经济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凝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将全力引进法人金融机构,引进一批银行、证券、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提升锦江金融产业的规模;加快建设金融市场,加快构建股权交易、产权交易、债务交易的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提升经济的证券化水平和金融服务的能级。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坚持以会促产、以产引会发展路径,推动会展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党代表、市博览局局长王天刚表示,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市博览局将着力打造国际化、国家级的会展品牌,巩固提升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亚洲教育论坛等一批会议品牌;精心打造糖酒会、汽车展、创意设计周等成都会展名片,推动成都会展产业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广泛营销成都国际化城市形象;鼓励英富曼、尼米里等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进入成都会展市场,提高成都会展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发展现代服务,武侯区又将有哪些新的谋划?“我们将在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健康产业、高端都市工业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现代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党代表、武侯区区长林丽介绍,下一步,还将高品质打造文创武侯,加快构建以音乐、文博、影视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热词】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都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作为崇州市“两区一基地”的重要抓手,该市在适度规模经营和体制创新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党代表、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介绍,崇州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承担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改革试点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紧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围绕激活市场、要素、主体等,着力强化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力争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打造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
  作为农业特色镇,邛崃市临济镇将力图走出一条新路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有力支撑。”党代表、邛崃市临济镇党委书记龚丽珂表示,我们将加快推进“天府源”农业项目,做强邛崃“黑猪”“黑茶”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天府品牌拳头产品。“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还要招大引强,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坚实基础。”
  “推进‘三农’工作,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党代表、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军认为,要充分发挥惠农支农金融平台的积极作用,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动能。他建议,要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全市“三农”发展的刚性投入,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健全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涉农投融资风险常态化政策性补偿机制,促进社会资本下乡,助推“三农”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成都传媒集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侯初初 杨彩华 徐璨 胡清 李霞 田程晨 袁弘 王琳黎 宋妍妍 文豪 常斐 张家华 王雪钰 缪梦羽 王李科)
责任编辑:涂丽君
来源:成都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城市发展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