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三星堆的地位是多少基本情况,以及在古典时代的地位和影响

古印度印章文字、玛雅文字与甲骨文的渊源
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远古时代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来自欧亚交界处的乌拉尔山地区。他们侵入印度河流域及恒河平原后,推行种姓制度,从而形成了印度古文明。
&“Indus”(印度)是古希腊人记载下来的称呼,后来成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代名词。当此称呼流行后,古籍记载的“身毒”反而不为人所知了。“Indus”不可能是古希腊人强加给他们的,必定是当地统治者的一个自称。奇怪的是,古代希腊人和近代西方人都说不清这个称谓从何而来!笔者以为,探究印度从何而来很有意义,因为事关“雅利安人”的民族背景和本来面目。笔者以为,“印度”原本是古代羌藏类游牧民族的一个部族名,西方人所说的雅利安人实是羌藏类游牧民族,并非来自遥远的乌拉尔山地区,而是来自青藏高原。
&“印度”既然是族名,必定会在后世继续出现,因为一种古老文化是不可能在它的原产地完全消失的,一个大部族也不可能全都迁徙而去。笔者以为,唐代吐蕃军事联盟中的重要成员“嚈噠”(y&
d&)就是“印度”的异写。在汉文史书中,嚈噠又写作“羊同”,此两者只是异写是藏族史学家所公认的。两者都可以与拉丁文“印度”对应起来。
& &一、羊同即象雄。唐代,隶属于吐蕃的有四大部族:苏毗(孙波)、羊同(嚈噠)、党项、吐谷浑。羊同的实力仅次于孙波,排位第二。“羊同”就是“象雄”,位于西藏高原的西南部。吐蕃臣服象雄后,将象雄划分为十个千户,上部象雄五个千户已近突厥边境,下部象雄五个千户靠近孙波边境。一千户来划分地盘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的固有习俗,他们的社会本来就亦军亦民的社会结构。如此划分后代“羊同”(象雄)仍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因为所有游牧帝国都是军事联盟,其内部邦国首领通常还是世袭罔替的。唐太宗时期,象雄曾与唐朝互通使节,唐《通典》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人。其人辫发毡裘,畜牧为业……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刑法严峻。”可知当时以“羊同”自称的游牧部族不止一个。“象雄”可能是他们的国号,“羊同”可能是他们的族名。
&在苯教观念里,象雄是拥有非常神圣地位的,地理范围也很广大。苯教史家朵桑·丹贝坚赞《世界地理概说》说,广义的象雄可分内、中、外三部分。内象雄位于冈底斯山西三个月路程处,约在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中象雄位在西藏阿里地区,都城“穹隆银城”亦在此地;外象雄指西藏北部的安多地区。苯教史家认为,象雄是苯教原产地,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出生于中象雄的达室卫的莫隆仁。古代藏人把拱卫帝王的方国叫“卫”(hwi),但并非保卫的意思,在藏语是猴的读音,因此他们的“卫”相当于中国的“侯”。
&中象雄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拥有神山“冈仁波齐”和天湖“瑪旁雍错”。藏地虽有许多神山,唯有此冈仁波齐是跨种族、跨宗教的圣山。无论西藏人、蒙古人、印度人、尼泊尔人,还是苯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都把冈仁波齐看作神灵之居所,世界之中心。还因为冈仁波齐是四条大河的源头,其雪山融水分别汇入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狮泉河,从不同方向跌落印度大平原。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之源;孔雀河流经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是恒河的源头之一;象泉河与狮泉河是印度河的两大源流。如此看来,古代“羊同”人如要南侵印度,是有地理上的便利性的,只要挥师顺利而下,就能到达那片广袤、富饶的大平原。
& &二、嚈哒的习俗。关于嚈哒的习俗,唐代《洛阳伽蓝记》曰:“十月之初,至嚈哒国。土田庶衍,山泽弥看。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乡土不识文字,礼教俱阙……王张大毡帐,方四十步,周回以氍毹为壁。王着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北史·西域传》曰:“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风俗与突厥略同。众可有十万,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分其诸妻,各在别所,相去或二百、三百里。其王巡历而行,每月一处。冬寒之时,三月不徙。王位不必传子,子弟堪者,死便受之……用刑严急,偷盗无多少,皆腰斩,盗一责十。死者,富家累石为藏,贫者掘地而埋,随身诸物,皆置冢内。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周书·异域传》曰:“囐哒国,在于阗之西,东往长安一万百里……其人桀,能战役。于阗、安眠等年夜小国二十余,皆役属之……与蠕蠕婚姻。”从上述记载可知,囐哒是一个游牧“行国”,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甘青地区的西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有基本相同的生存方式,特征就是“能战役”,即习于征战,性喜奴役。囐哒王的毡帐、坐具与吐蕃赞普相同,其王妃的服饰与后世蒙古贵妇类似。
&囐哒的葬俗也比较奇特,唐《通典》曰:“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藏诸岩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杀牛、羊、马,以充祭祀,葬毕服除。”囐哒竟有类似古埃及的木乃伊习俗!但又与孙波(苏毗)葬俗“贵人死,剥其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而埋之”近似。这种奇怪的葬俗在后来的契丹人中延续着,契丹人把这种木乃伊叫作“帝羓”(ba),意为“帝人”。此称谓本身就来自藏语,因为把人叫作“巴”是藏语所特有的。囐哒还有类似孙波的“女国”习俗,《周书·异域传》曰:“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如有兄弟者,依其几多之数,加倍帽角焉。”有此习俗也不奇怪,因为囐哒本来就与孙波相邻,与突厥婚姻。笔者推测,这可能就是匈奴、西羌、女直共有的“妻其后母”,叔嫂间“兄死弟继”习俗的原型。
& &三、嚈哒的人种。今天青藏高原上的居民绝大多数属蒙古人种,但古代那里的人种可能是多样化的。据近代西方旅行家们记载,西藏工布、打箭炉一带有“赭色人种”,身材高大,自称“霍尔”;在西藏东北部,他们发现了一种有“蓝眼睛”和“金黄肤色”人种;在康地折多山区,发现过一种侏儒小人种。还有西方旅行家说,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羌塘和果洛地区,占比最大的是短头型(圆脸人)人种,但在西藏西南部,占比最大的是长头型人种。汉文史书没有记载过嚈哒的人种特征,只说他们与月氏是同类。司马迁《史记》曰:“月氏,人民赤白色。”因此月氏和嚈哒都可能是有金黄头发,白皙皮肤的人,或者说其部族中可能以白种人为主体。4世纪东罗马史家亦称嚈哒为“可怕的白匈奴”,说他们“与匈奴同种,沿用匈奴的名号,但又与我们所知的匈奴大不相同,他们的皮肤是白的,只有他们的体态是正常的。”所谓的“正常”显然是指人种特征与罗马人相同。古代青藏高原上存在印欧人种(高加索人种)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在其西南克什米尔一带,即大羊同、小羊同,大勃律、小勃律地区,至今还有皮肤白皙,头发泛黄,犹如北欧人种的人。如图:
& &四、印度称谓从何而来?清代坎巨提人照片和今天的坎巨提小男孩,他们带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坎巨提(又写作喀楚特、乾竺特、谦珠特)是《汉书·西域传》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清代的坎巨提国位于帕米尔西南,今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北部,为清王朝西域属国之一。后来随着中亚地区俄国和英国势力的日益增强,坎巨提先是被确定为中英两属,此后就完全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图片:。苯教至今流行于克什米尔周边广大地区,那里的巫师“拉巴”(藏语“上人”)在部落里享有很大的声望。他们戴着鸟形帽子,腰系铜镜,手持拨鼓,专为人驱鬼祈福,操办大事。
& &五、印度有两个读音。历史上印度有两个读音,一是“Indus”,译作“印度”;二是“Indians”,译作“印第”。两者都后缀了-s,乃复数标志。哥伦布就把印度读作后者,他自以为已找到了传说中的印度人,于是今天的美洲土著被叫作“印第安人”。今天印度语亦叫“印地语”,广泛流行于北印度地区,现已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它是由古代印度书面语言“梵语”发展而来,犹如中国的普通话。
&无独有偶,汉文史书中的嚈哒也有两个读法,有记作“印第”的。如《新唐书·西域传》曰:“挹怛国,汉大月氏之种。嚈哒,王姓也,后裔以姓为国,讹为挹怛,亦曰挹阗,俗类突厥。”其中“挹阗”(yi
dian)就与“印第”同音。笔者以为,这不是讹传,本有两种读法,两者都出自阿尔泰语固有的构词方式。著名的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传)作者就叫“蚁垤”(yi
di&),应是“挹阗”的异写。据记载,此人又名“跋弥”,就是“蕃猕”的异写了。史诗主人公名“罗摩”(Rama),应是“喇嘛”的异写,藏语意为“上人”。全书共有7篇,其中第4篇叫《猴国篇》,描述猴人之国。其国不在青藏高原上又会在何处呢?
& &六、中印古文明起源的内在联系。与华夏文明起源情形一样,印度历史上的统治者几乎都是外来入侵者。显示人类文明的起源确存在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嚈噠”入侵印度的情形在公元4世纪再次出现了,这就是萨珊王朝(公元150-400年)的扩展。萨珊王朝就是由嚈噠建立的。据记载,他们原本游牧于甘青地区,臣服于蒙古高原上的柔然汗国。“萨珊”与新疆地名“鄯善”只是异写。这些西迁的嚈噠人征服了焉耆,龟兹,疏勒,和田等中亚古国,逐步把势力延伸至大半个伊朗高原。而后他们南下跨越阿富汗的信都库什山脉,大举侵入印度河流域,最后竟一统整个北印度地区。他们的族名再度与“印度”重合起来!我们有理由推测,这种重合故事在此前已经无数次发生过了,因为这种生存方式和驱动力早就存在,“Indus”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当然,古印度文明受到了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强烈影响,这是因为相比中原,两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些,不但有陆路通道,还可通过海路联系。
&从在地理上看,青藏高原西端也有一个“黄土高原”,它位于塔吉克斯坦南部到阿富汗地区,同样是被厚达200米的黄土覆盖着。西方考古学家已在黄土层中发掘出成系列的,从旧石器时代延续到3000年前的古文化遗址,显示此地一直是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是一个古文明的繁荣之地。另一方面,印度河的水文特点也极似黄河。它发源于西藏高原的西端,其下游水道很浅,河床高于所处的平原,也是一条悬河,历史上不断出现冲毁河堤,湮没平原的情形。这条大河也在不断地改道,从空中俯瞰,其下游平原上布满了古河道。地理学家说,在近5000年里,由于河水泛滥,平原已经抬升了2米以上。
&西方人认为,印度的雅利安化进程始于4500年前,进程漫长而复杂。作为骑马民族的雅利安人进入后,推行“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宗教贵族婆罗门执掌着宗教事务,军事贵族刹帝利执掌了军政大权。这些雅利安人还创造出梵文,一种“人工编制的书面语言”,犹如中国古代的“雅言”。雅利安其实是拉丁语“耶律”的读音,后缀“安”,意为“人”,与印第安之“安”同义。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印度人的观念中,中国人就是“刹帝利”的来源,也因此,中国人在印度是受到尊敬的。西方人所说的“雅利安”活动时间,与三皇五帝和“匈奴”的活动时间吻合,故西方人认为,早在3000年前,雅利安人就已经遍布了从匈牙利平原到鄂尔多斯的广袤地区。印度文明起源与华夏文明之间确存在很多相似性,笔者以为,究其根源,都指向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作者:
&&&编者语:辽宁学者李兴隆说这七个符号表述的中心思想是:伏羲女娲是太阳神,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凉山州语委古籍科科长、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认为,三星堆七个神秘符号是古彝文!意为“阴阳结合的面容。”也可译为“男人女人结合的面容。”他们是目前仅有的两位称自己破译了三星堆七个文字符号的人.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破译之旅,或许能给我们打开三星堆神秘之门、破解决这些文字符号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钥匙。
&&&&&&&&&&&&&&&&&
三星堆神秘的七个文字符号&&&&
李兴隆先生版:伏羲女娲是太阳神,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200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六集专题节目《探索、发现——三星堆毁灭与复活》,在片首亦多次映印了这7个神秘符号。
&&&&这7个图型符号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刻符号的古人要向后人传达一种什么信息?至今尚没有人能够破译出来。
&&&&三星堆的7个“密码”曾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引起众多读者的兴趣。不少人发表看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归纳的起来:有5种解释①“藏宝密码图”②“权力象征图”③祭墓仪式说④“外星文明”论⑤千年信物说。
&&&&李兴隆先生通过对七个神秘符号长达十年的反复推敲论证,并在综合分析考证了大量的考古事实及史书传闻的基础上,大胆地认定:这七个神秘符号是三星堆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浓缩式复合型图标语言密码!它是记录三星堆人创造历史,创造辉煌文明的一部编年史;它又是三星堆人怀念祖先伟绩,告诉后人或所有今天活着的人(包括史学家),三星堆文明从何而来,为何又突然消亡的历史凭证!
&&&&七个神秘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十分惊人。从时间跨度上讲,它包括了至少近一万的历史;从所述的范围内容上讲,它囊括了亚、非、欧、美洲所有古文明。它表述的中心思想是:伏羲女娲是太阳神,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现在让我们共同破解这七个符号——
&&&&●对七个神秘符号的具体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考古家说的七个“符号密码”并非一些网民所讲的金杖上的鸟鱼图,人头像。而是在一种古祭器(金璋)上,雕刻的特别符号。
&&&&第一个符号的图形为:“&”此图形很象两根交叉的木棒,于数学四则运算的乘号相似。符号含义:
&&&&它的表义指;女、阴。
&&&&它的本意指:女娲。(神话传说的人类共祖)。
&&&&它的引深意指:历法、月亮、方规。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1号图码。
&&&&第二个符号的图形为:“∧”此图形很象一个竖起来的三角,它于原图形(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尚有不同,即左斜线下少了一小短横。有人说:与字母“A”,相像(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将就了)。符号含义:
&&&&它的表义指;男、阳。
&&&&它的本意指:伏羲。(神话传说的人类共祖)。
&&&&它的引深意指:八芒太阳纹(滇越铜鼓多见此符号),金字塔塔尖,太阳、圆矩。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2号图码。
&&&&第三个符号的图形为:“小贝送夹魏芟笞帜浮埃摹钡谧帜赣凶疟局是穑赐夹蔚摹埃毕掠幸恍备埽》藕澹
&&&&它的表义指:太阳
&&&&它的本意指:日
&&&&它的引深意指:太阳神。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3号图码。
&&&&第四个符号的图形为:“☉”此图形无法与原图形相比较,你可以想象那个符号;它与人的眼睛,小鸟的头相似;符号含义:
&&&&它的表义指:鸟、眼睛。
&&&&它的本意指:鸟人、少昊族人。
&&&&它的引深意指:崇拜鸟的部族,两条河,城市。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4号图码。
&&&&第五个符号的图形为:“?”此图形无法在此表证,为了使读者有一个大概的感性印象,我就照葫芦画瓢,用文字表述一下;该符号为内外结构,里面的图型,接近中国的古篆“且”字(注意!符号比且字多一横),外部用一个大“∩”包起来,就成了这个图形。
&&&&符号分解含义:
&&&&①外部结构;它的表义是,山谷或大峡谷。它的本意是,一条大河(指长江)从峡谷中穿过。它的引深意是,大峡谷中有一条长长的河。
&&&&②内部结构:它的表义是,船或船帆。它的本意是,船在河中行驶。它的引深意是,乘船而来或乘船而去。
&&&&①+②合成语意:我们(祖先)从峡谷中的大河乘船来到这里或我们(祖先)从这里乘船到远方去。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5号图码。
&&&&第六个符号的图形为:“!”此图形仍无法画出,怎么办?还得照猫画虎,用文字解释一番;该符号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一个弯弧形“︵”,下部为一个奇怪的“Ω”形(注意!!在原图中“Ω”符号上还有对称的四条小横线)。你将“︵”与“Ω”上下组合在一起,便是我要说的第六个密码。
&&&&符号分解含义
&&&&①上部结构:它的表义是,天或天穹。它的本意是,天边。它的引深意是,遥远的地方或天那边。
&&&&②下部结构:它的表义是,上山下山。它的本意是,翻山越岭。它的引深意是,翻山越岭而来,翻山越岭而去。
&&&&①+②合成语意:我们(祖先)从遥远的地方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或从这里翻山越岭到遥远的地方去。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6号图码。
&&&&第七个符号的图形为:“?!”此图形仍无法画出。还得采取上面办法,进行文字描述;该符号为左右结构,左面一个图形与字母“S”十分一致,右面图形是一个“┓”式大直角,尤为注意的是向下的一竖又向外横出一下,这样就构成了两个直角,即一个内直角,一个外直角。而“S”则画在内直角里。第七个符号符号分解含义;
&&&&①左图结构:它的表义是,太极、弯曲的河。它的本意是,蜿蜒的马牧河。它的引深意是,城中有一条蜿蜒的河。
&&&&②右图结构:它的表义是,城池、城墙。它的本意是,三星堆古城。它的引深意是,规模巨大的城市。
&&&&①+②合成语意:三星堆是一座内有弯河的巨大城市。
&&&&为了(用文字)解析方便,我们暂定它是:7号图码。请大家一定记住7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符号。
&&&&我将一一解释、破译这7个“密码”。换句话说破译三星堆的七个密码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又是什么?详情请http://page.yc./series.php?id=15370
&&凉山州语委古籍科科长、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板:“阴阳结合的面容。”也可译为“男人女人结合的面容。”
.cn 四川在线
( 8:30:18)
  四川在线消息  5月15日,笔者在凉山州语委采访时,古籍科科长、古彝文专家阿余铁日语出惊人:“我认为,三星堆遗址的‘巴蜀图语’是古彝文!”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向外透露此信息。
  起因是这样的,去年10月,他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考察,当看到三星堆出土的“巴蜀图语”时,他被震惊了,此前无人能破解的这些“巴蜀图语”,在他看来是那么的亲切。“这是古彝文。”
  三星堆遗址作为一处距今5000年至28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是上个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代表了长江流域当时文明的最高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在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考古专家在三星堆遗址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文字,只发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同四川、重庆等地发现的符号一样,被称为“巴蜀图语”。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能解开“巴蜀图语”之谜,也将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阿余铁日拿出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趣说三星堆》,翻到其中有一个兵器文物图的页码。笔者看见,文物上有几个“巴蜀图语”符号。阿余铁日并没有正着看书,而是倒着看,这样一看,那些莫名其妙的符号便变成一个个他熟悉的古彝文。他用彝语念这几个字,笔者听不懂,只得用汉字音记下这6个字:“洁、勒、堵、折、作、米”。阿余铁日直译道:“戟是翅展着名。”意译是:“这种兵器叫展翅戟。”他还用彝文写下这几个字让笔者与书上的三星堆“巴蜀图语”相比较。
  之后,他又翻到此书的另一页,那里有两列“巴蜀图语”。他说,现在他只有一个符号没弄明白,其他的都已识别出为古彝文。他直译那句他认得出来的“巴蜀图语”,念道:“阴阳结合的面容。”也可译为“男人女人结合的面容。”笔者看见,里面有一个字就是他曾经写过的古彝文“脸”字。
  他还翻到书中的一段文字让笔者看:“古蜀语言与彝语一样,是主语在前,宾语在谓语之前,形容词、指示代词、数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之后。”三星堆出土的“巴蜀图语”不多,对于“三星堆‘巴蜀图语’就是古彝文”这个观点,他还在求证之中。作为从事语言文字的专家,此观点并不是轻易提出来的,他已研究了几个月。
  他说:“古彝文是彝族先民创造的古老文字,经历了不可逾越的‘实物文字’、‘写形写影’、‘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等阶段。‘巴蜀图语’是许多民族的先民共同创造的,其中应该有彝族的先民。”
  阿余铁日出生于雷波县,小时受当毕摩的舅舅的影响,跟着学习毕摩文化,识得古彝文。曾在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并通过成人高考进入西南民院学习,此间他的古彝文知识有了长足进步。在州语委工作的17年一直从事古彝文工作,一直与来自全州各地的毕摩们一起整理、编辑古彝文书籍,他对古彝文掌握得更加深入。他编辑出版过《彝文字形探源》等书。最近又在编写《古彝文象形字探源》,这本书将收录3000多个古彝文象形文字。
  笔者在他的工作室里看见,他写的许多古彝文象形文字妙趣横生。只是现在,他将这些古老的文字与千里之外的三星堆联系起来了,无论是古彝文,还是三星堆的“巴蜀图语”,现在都变得更加神秘起来。三星堆“巴蜀图语”真是古彝文?这还需要众多专家的考证。如果三星堆“巴蜀图语”真是古彝文,那么,凉山彝族与三星堆文化又是什么关系?
  据悉,阿余铁日将再到三星堆博物馆,他期待能够进一步识别和破解“巴蜀图语”。
四川日报&&&&特约通讯员宋明&
&&& (车尔夫)
印章这种东西并不只是在中国存在,古印度也发现了古代的印章。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体系,因此有人干脆把印度河流域文明称为印章文明。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结晶,如果能破译印章上的全部奥秘,那么古印度文明也许就不再神秘。
如今在印度的各个文明遗址里发现的印章已有两千五百多枚。从材质上看,有天青石的、陶土的、象牙的,还有钢做的。印章的形状一般为2.5厘米直径长的正方形,当然也有的呈长方形。与那些残墙断壁、沟渠孔洞不同,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印章以刻画图形和文字符号向后人昭示出文明的准确信息。
在印度,曾经有一段时间字都经历过一个从象形文字到表音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埃及、中国和印度河流域的文字都有共同点,因而很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发源。印度学者拉奥特别强调了中国的象形文字与古印度印章文字的共同之处,这种观点虽然令人注目,但是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至今学术界尚无法对其作出任何评论。
赫罗兹尼曾最早推测,古印度印章上的这一文字属于印欧语系。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抛弃了这一看法,而认为它是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语。1924年9月,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爵士在对出土的印度文化认真研究之后,向外界宣布,“没有理由认为,这一地区的文化是从其他地区传入的。”后来,历史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1976年,美国学者费尔塞维斯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对马歇尔以及后世者的观点作出了总结。他宣布自己已破译出100个文字符号,甚至已可释读某些完整的句子,认为这一文字体系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属于古达罗毗荼语。
对印章文字的研究还在继续,它的奥秘正被一步步揭开。在哈拉巴、摩亨.佐达罗早期文化层里出土的印章文字显得比较古朴,符号繁杂,罗塔尔出土的印章文字则已经明显简化。印章文字的笔划由直线和弧线组成,从右向左书写。有一些字符仍然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点,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意思。但是更多的是将两个或更多的符号来用,表示一个复合的意思。
印章上最引人注目的刻画图形是牛的形象。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123个钢印章上,有36个刻画着牛的图形;还有头上长角的立姿人兽图形和抽象的牛头图案。牛在古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同寻常的位置。牛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产动力、乳和肉,而且更代表了一种丰足,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托和希望的象征。对牛的崇拜,构成印度河流域文明最突出的一道风景线。出现在印章上的动物还有大象、骆驼、羊,可能还有狗等,山川河流等自然物也很常见。还有一类数量不多的印章图形很特别:它们或是人兽共处,或是人兽同体,这反映着印度河流域宗教信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神崇拜。
在印度河流域,那些富有的、地位显赫的人士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志。他们把这种标志刻在印章上,在需要的时刻就盖下来,或随身带着以表示自己的身份;有时也把它送给异邦友人作为纪念。所以,这些印章已越出印度河流域,在两河流域等地区也发现了它们的踪迹。
一枚小小的印章,虽然只有那么几厘米大,却包含了如此深厚的文明内含!而其中许许多多的秘密还等待着人们去破译。(《文化博览》2007年09期)
图一第一幅是“吉象”二字,“羊”代表“祥”,是甲骨文。图二甲和丙都是“癸卯吉象——祥”。古印度印章文字是从左往右刻的,箭在盒子里是“吉”,两个大耳朵,两只象牙的字是“象”。“羊”是“祥”。都是甲骨文特征。
原文地址:作者: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我们对印度河文明的了解远少于对苏美尔和埃及文明,原因之一是印度河文明的书写体仍然未得译解。这些符号可能提供某种关于写下这些文句的是什么人的线索。从语言学上看,他们似乎是今印度南部居民的部分祖先,也有些学者猜想他们可能更接近伊朗人。但印度河文明的书写体却与苏美尔的任何东西,尤其是与楔形文字毫无共同之处。这本身就令人信服地证明印度河文明不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旁支,而是一种独立的创造。
我最近搞到一本关于古代文明的书。在涉及书写语言的一章里,书中列举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象形文字,和古印度河文字作为三个已知最古老的书写语言。这本书接着说,尽管存在超过2500个字的实例,古印度河文字仍然未被(成功)破译。我也许看太多的科幻电影了,那里(总会)有语言学大师能破译外星语言。但我真的以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
地球上的语言。这个古印度河语言是怎么回事?语言学前沿是否仍然受限于这样的事实:如果没有一个“密码本” -- 譬如罗塞塔石碑 --
的话,我们没法破译古代语言?
- Troy Dayton,法尔戈(Fargo), 北达科他
太多的科幻小说?没有这回事。譬如说,《星舰迷航》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通讯官可以传递一条超越单纯语言的信息,特别是如果她的腿在下面这儿,而她的裙摆在上面那儿的话......
Mmmmm,Mm-HMMMmmmmm . . . 呃,对不起,我说了什么吗?
是的,我说了。古印度河文字,在一个以公元前2500年为中心的几百年的时段里,流行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及其周边地区。它是最著名的尚未被破译的古文字。但其他同样未被破译的古文字还有很多。这些神秘的书写系统包括A类线形文字(希腊,公元前1800年)
,萨巴特克文(墨西哥,500年) ,麦若提克文(苏丹,公元前300年), 地峡文(中美洲,公元200
年),朗格朗格文(复活节岛,公元1800年)和乔伊斯(爱尔兰,公元1900年)。好吧,也许最后那个不算。
这些古文字为什么没能被破译?考察一些已被破译的古文字可以启发我们,是什么让神秘的古印度河文字与众不同。文字破译并不像科幻小说里说的那么容易
--有的时候它(甚至)也不象历史书里说的那么容易。有可能上学时你留下的印象是,罗塞塔石碑的出现使得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孩子的游戏那么简单。事实并非如此。有多少学校告诉学生,在罗塞塔石碑最终揭示它的秘密之前,一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在它上面倾注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心血?
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书写系统,与在1799年发现罗塞塔石碑时所有已知的书写系统都不相同。那时的学者们了解语标系统(logographic
system),譬如中文。这种系统里有成千上万的符号,每一个通常代表一个完整的单词或词意。学者们也了解字母系统(alphabetical
systems),如希伯来语和英语。这种系统里通常有20到30个符号,每个符号通常代表一个辅音或元音。有的学者可能对音节表系统(syllabaries)也有所了解。这种系统里有几十个符号,每个分别代表一个音节。比如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而古埃及象形文字,作为字母或音节表系统来说不同的符号太多,而作为语标系统来说符号又太少。
商博良在1823年出版的破译(建立在许多其他人工作的基础上,其中包括托马斯杨)表明,古埃及象形文字(不考虑一些枝节的话)是一个语标-语音混合系统。在这样的书写系统里,任意一个符号既可以代表一个完整的语义或单词,也可以代表那个单词的发音(或发音的初始部分)。简单的概念可以直接用它的图像或与它相关物体的图像来高效地表达。但是,表达一个不容易被描绘的抽象概念时,则可以使用一串代表其发音的字符。假设你想表达英文单词“慈善”,却没有相对应的字母。你可以画一幅图,图上是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因为“椅子
桌子”的发音“chair
table”听起来有点像“慈善”的发音“charitable”)。这就是画谜(rebus)原则。今天,我们可能认为画谜只是一个愚蠢的游戏,但对古人来说,这是一个书写语言的自然方式。其他早期的文字,譬如玛雅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都建立在同样的原则上。
画谜方法可能看起来是个书写语言的笨拙方式,但它毕竟比非语言的象形图向前迈进了一步。一幅包含椅子和桌子的图画只能转达“椅子和桌子”这个概念。或者,顶多表达一个与桌椅相关的概念,比如“坐在桌前”这个行为。象“慈善”这样的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图来表达的。建立在画谜系统上的书写系统正可以填补这一空白。但它也有缺点(对我们这些后来的破译者来说):与象形图不同,它们仅适用于一种语言。例如,对一个说拉丁语的人来说,包含一张“椅子”(拉丁语sella)和“桌子”(mensa)的象形图就永远不可能暗示“慈善”(benignus)这个词。(译注:因为发音之间没有联系)
我如此细致地介绍标识-语音系统,是因为看起来,古印度河文字正好拥有使用这种书写系统所需的符号数量(基于不同的计算方法,大概有250到400个不同符号)。明白了这一点,破解古印度河文字不是应该更简单了吗?不完全是这样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者们拥有罗塞塔石碑的帮助。它是一个双语文本(用已知文字和未知文字书写的同一内容的平行文本)。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古印度河文字的双语文本。
拥有一个双语文本也不能保证破译就会变得容易。以在意大利发现的伊特鲁里亚语(Etruscan)文字为例。表面上这种文字很容易破译,因为它的字母在形式上近似于古老的希腊和拉丁字母。但基本上它仍然属于未被破译的语言。问题在哪儿?拿一段伊特鲁里亚语文本来说,尽管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读出那些单词,却并不理解它们中大多数的意思(把这场景想象成一个训练有素的政客正机械地照着读稿机的提示发言)。麻烦在于,伊特鲁里亚语显然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任何语言都没有关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者商博良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懂科普特语。而正如他所猜测的那样,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的派生语。但伊特鲁里亚语没有留下任何派生语。
(所以现存的)数十份的伊特鲁里亚文双语文本(与拉丁文,希腊文,或与腓尼基文的双语)并不是特别有帮助。所有它们能告诉你的就是,一段特定的神秘文字表示的意思是这样这样。因为不同语言间在语义顺序和词汇数目间的巨大差异,没有可信的方法可以分辨哪一个伊特鲁里亚词对应哪一个平行文本中的词。尽管如此,也并非一无所得。例如,如果一个拉丁词在文本中多次出现,而一个神秘的伊特鲁里亚语单词在相应的伊特鲁里亚语文本里也出现相同的次数,那就有正当的理由假设,他们表示同样的意思。但要小心的是
双语文本里两段不同语言书写的文本,往往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意译,而不是逐字翻译。即使如此,使用这样的方法,再加上注解(从字面上翻译单个词汇),学者们已经能够确定几百个伊特鲁里亚语单词的意义
-- 或者至少已经作出了合理的猜测。
那如果我们理解一种语言,或者其近亲或派生语言,文字破译就应该很容易喽,对不对?没这么简单。在与欧洲人发生接触后的复活节岛上使用的朗格朗格文(Rongorongo),几乎可以肯定是表达拉帕努伊语(Rapa
Nui)的。这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复活节岛民的波利尼西亚语。但是,现在没人记得朗格朗格文的符号原来应该是怎么发音的了。史蒂芬菲舍尔(Steven
Fischer)最近声称破译了朗格朗格文,但他的批评者说:“错啦,错啦”(Wrong-o,wrong-o)。我不知道菲舍尔是对还是错,但未破译的文字看来确实会引起轻率的分析。雅克盖伊(Jacques
Guy)直率地称它们为“民科吸引器”,但即使是严肃的学者们也不能幸免。比如赫罗兹尼(Hrozny)尽管曾成功地破译了赫梯(Hittite)文,后来还是在破译其他文字时走了很多弯路。
真正的傻瓜们是那些象荷兰的格罗佩斯贝卡努斯(Goropius
Becanus)一样的人。他在1580年自负地证明,古埃及象形文字书写的是荷兰语。(同样地)一个叫赫拉斯(Heras)的耶稣会修士声称破译了古印度河文字。以下是他的一个翻译:“在啄木鸟的被鄙视国家的三条鱼的米纳斯境外没有节日”。随便你怎么说了,神父。
你提到了古印度河文字的2500个实例。实际上现有的文本数已经超过了4000个,但数量不是破译难易的表征。有些拥有少得多的文本的文字也已被破译。比如有史以来第一个被破译的古文字,帕尔迈拉文(Palmyrene)。(一开始)人们在叙利亚城市帕尔迈拉的废墟的墙上发现了少量铭文。学者们从古希腊作家那里了解到那里的语言与叙利亚语密切相关。叙利亚语是一种闪米特语。而我们对闪米特语有很好的了解。这种文字显然是派生于已知的阿拉姆语(Aramaic)拼音字母,但许多字母并不能马上被识别。废墟里还有一些双语铭文。如果你懂阿拉姆文,那么利用那些可识别的阿拉姆文字母,再加上希腊文和帕尔迈拉文中相似的专有名称,可以很简单地就让破译工作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就可以用你的希腊语和叙利亚语知识来填补剩余的空白。怎么?你说你的叙利亚语有点生疏?不用担心
用一本不错的叙利亚语字典也可以了。1750年,当帕尔迈拉文铭文的第一件象样的复制品在欧洲发表后,法国的巴泰勒米(Barth&lemy)和英国的斯温顿(Swinton)分别独立破译了它。他们都只花了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与你在星期天报纸上找到的密码拼图相比,这也许挑战性稍微高些,不过相差也不多。不用说,大多数的破译,要比这难得多。
回到眼前的问题,缺乏古印度河文字的双语文本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吗?不一定。有些文字在没有双语文本的情况下,也被成功破译了。当然这过程里也耗费了大量的聪明才智。乌加里特文(Ugaritic)文本,象帕尔迈拉文一样,也是在叙利亚被发现的(1929年)。这表明它也可能也是一种闪米特语。它使用了大约20多个符号。看起来象是一种字母文字。一些乌加里特语单词只有一个字母长,这表明它使用的是没有元音字母的辅音字母表(这一点与其他早期闪米特文字,比如说希伯来文,是一样的)。对其应用词频分析后,汉斯鲍尔(Hans
Bauer)暂时将L及M赋予两个乌加里特语字母。在闪米特语里,L常见于被用作单字母词,而作为后缀和前缀就没有那么常见;
M则是唯一的在闪米特语后缀,前缀,单字母词中都常见的字母。
鲍尔先假设,相关语言使用相似的单词来表达共通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就像欧洲语言里的father/vater/pater)。然后他用代表M和L
的字母来搜索文本,寻找预期里会出现的的闪米特语单词“国王”(M-L-K或类似形式)和“国王们”(M-L-K-K或类似形式)。追循这些线索,他又找到了代表
“儿子”和太阳神巴尔(Ba`al)名字的单词,并最终确定了其他字母的对应。他真正的洞见是猜测到“斧”这个词可能会出现在刻在几把斧头上的铭文里。他的猜测被证实是正确的,但他选错了音值(他的猜测是G-R-Z-N,就像在希伯来文(Hebrew)里那样;实际上的乌加里特语形式是相关的但不完全相同的
H-R-S-N)。后来爱德华多姆(&douard
Dhorme)更正了发音并最终完成了破译。用与圣经时代希伯来文相关的语言,其中一把斧头上的铭文说,“别碰它!这把斧头属于大祭司”,大概如此。让我惊讶的是,鲍尔的猜测其实非常幸运
-- 我的车库有两把斧头,但是都没有刻上“斧”这个词。不过,嘿,如果大祭司对我说:“在这把斧头上刻上
‘斧’这个词,嚓嚓”,我是不会(磨洋工)等到他礼貌地用斧头砍我的。
(译注:father/vater/pater分别为英语,德语及拉丁语中的“父亲”一词)
乌加里特语并不是唯一的没有双语文本而仍被成功破译的语言。格奥尔格 弗里德里 希格罗特芬德(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在破译波斯语楔形文字上同样取得很大进展。他的方法是找到波斯语里从古希腊语和希伯来语里借用的波斯皇帝专有名称。(亨利罗林森(Henry
Rawlinson)在1830年完成了破译)。我想说的是,双语文本并不是破解未知文字的必要条件。尽管如此,在乌加里特语和波斯语这个案例上,学者们在开始工作前就对未知文字所表达的语言有了一个很好认知。而就伊特鲁里亚文这个案例来说,因为它表达的的语言基本上也是未知的,所以迄今为止我们仍未能实现完全的破译。
对于古印度河文字所书写的语言我们又知道些什么呢?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确定的了解,但最好的猜测是,它是一个属于达罗毗荼语系(Dravidian)的语言。这一看法至少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已经存在了。今天,大多数说达罗毗荼语的人生活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离大部分古印度河铭文被发现的印度河谷有800英里或更远。但约有十万说布拉灰语(Brahui),一种达罗毗荼语,的人
,生活在印度河古以西不是太远的巴基斯坦西部及周边的伊朗和阿富汗地区。与早先的关于近代迁徙的猜测相反,语言和基因分析显示,他们已经脱离其他达罗毗荼语使用者至少数千年了。达罗毗荼或相关语言在这一地区曾经被使用的进一步证明,来自于伊朗西南部古城苏萨(Susa)废墟中发现的线性艾拉米特文(Linear
Elamite)铭文。因为这种文字与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相似性,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它已经破译。但与伊特鲁里亚文一样,它的语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有很大比例的线性艾拉米特文单词似乎是来源于达罗毗荼文的。这可能意味着它是从一个假想中的艾拉米特-达罗毗荼母语派生而来的。也有可能它只是从邻近地区使用的达罗毗荼语里借用了很多词汇。无论是哪种情况,与艾拉米特文的联系使得这样一种可能性变得更大了,即在古印度河文字铭文产生的年代,印度河谷地区使用的是一种达罗毗荼语或与之相关的语言。
许多印度民族主义者,以及一些严肃的学者们认为,古印度河文字书写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雅利安)分支。这个分支也包括了法尔西语(Farsi)(现代波斯语),梵文(Sanskrit)和印地语(Hindi)。全方位的考虑,这似乎不大可能。古印度河铭文可以上朔至公元前3200年。根据考古学的主流认知,这个年代之前还没有印欧人涉足如此遥远的东南地域。另一个问题是,印欧语人拥有驯化的马匹,使用战车以及其他一些与印度河古文明不一致的文化特性。事实上根据主流认知,约公元前1800年印欧人在印度河谷的出现,更有可能是哈拉帕(Harappan)文化的结束而不是它的开始。
如果古印度河文字实际上书写的,既不是印欧语也不是达罗毗荼语(或者艾拉米特-达罗毗荼语),那么破译它就机会渺茫了。用线性B文字(Linear
B)的破译者之一,爱丽丝科贝尔(Alice
Kober)的话来说,“未知文字书写的未知语言不可能被破译,不管有没有双语文本”。目前,已知语言里确实也没有其他像样的候选人了。所以我们可能将面对一个未知的语言,完全破译的前景将与伊特鲁里亚文一样不乐观。
但即使是微弱的希望也总比没有强。苏美尔语是一个孤立的语言,但它的文字已经从发音层面被破译了,语言也部分被破译了。尽管被用来书写无关的语言,绝大部分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字的直接派生。巴比伦语(Babylonian),阿卡得语(Akkadian)以及其他一些由这些相关文字书写的语言对破解也有部分帮助。因为它们都属于已被充分理解的闪语语系。相似的文字,闪语中的许多苏美尔语的外来语,以及不寻常的大量的双语文本,使得尽管苏美尔语与任何已知语言都不相关,学者们仍然能够相当成功地重建它。对古印度河文字来说不存在这样的组合情况,并且对于这个方向的新发现也没有认真的预期。
如果古印度河文字最终得以破译,我们会得到什么--揭示当地5000年前政治局势的伟大历史作品?象古埃及死书或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那样的经典文学作品?象乌加里特语所揭示的对古代宗教习俗的深入了解?都不是。可悲的事实是,已知最长的印度河古文字铭文只有17个符号。约4000个古印度河铭文中的大部分被认为是简单的识别标记。大多数铭文出现在封印或封印盖章上,类似与印章或橡皮图章。所以,即使我们破译了这种文字和语言,我们可能会发现,它们所说的最迷人的不过是“政府财产
”,“约翰史密斯”或“税款已缴纳”之类。就象线性B文的破译揭示了它是希腊语的一种古老形式那样,如果古印度河文字被破译了,最有趣的收获将是这种古老文字书写的究竟是哪种语言--如果它的确书写了一种语言的话。
如果它书写了一种语言?如果它不是文字,他们不会把它叫做“古印度河文字”,是不是?别这么肯定。当第一个铭文于19世纪70年代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周边被发现时,当20世纪20年代,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的早期城市被挖掘出来时,考古学家们认为,文明和文字总是相伴而生--一个复杂的城市文化不可能脱离文字发展。印度河文明遗址是城市;所以,铭文就是文字。
今天,我们认识到,文明和文字并不总是一起出现。例如,印加帝国,是城市文明但缺乏真正的文字。历史学家史蒂夫法尔默现在质疑古印度河文字是真正的文字这一前提。在一篇最近的论文里,他和两个语言学家把古印度河文字与中世纪欧洲的纹章做了比较。他们说,像纹章一样,印度河文字可能包含作为识别标记的,分离的常规元素,但它并不是一个口头语言的编码。
这个有争议的想法带有一些有利于它的事实。把大量的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中含有相当大数量的重复符号。这与它们书写的是口头语言的预期相符。但是,即使考虑到文本的简短,各文本内部的重复仍然少于预期。此外,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象形图系统--例如,欧洲东南部写于约公元前4000年的长春花(Vinca)标记--在使用常规符号方面与古印度河文字相似,但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书面语言。
传统派也有一些对他们有利的事实。古印度河文字是线性的,也就是说,通常符号们一个接一个地写在一行里,而不是随机摆放或者摆成一些其他几何图案。线性存在于大多数书写系统内,但不仅存于它们中。更重要的是,字符常常在行末变得拥挤,就好像写作的人希望避免截断一个单词。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字的显着特点。和纹章的对照也可能站不住脚。赫梯象形文字最初也被严肃的语言学家认为是纹章,但最终被发现是真正的文字并被破译。对其他许多被证明是真正文字的未破译文字,也曾出现过大致相同的说法。
尽管如此,法尔默如此强烈地觉得古印度河文字不是真正的文字,以至于他提供了一个一万美元的悬赏以奖励证明它是真正文字的证据。他会接受一个经过验证的长度超过50个符号的铭文作为证明。法尔默认为,现存的文本都是如此的短,是因为它们并不书写一种语言。赞成是语言的一方认为,因为哈拉帕和其他城市所产生的较长的文本被写在易损介质上,它们已经消失了。一个长文本当然会是给予现代科学的一个伟大的礼物。我只希望他们不会使用这么一个蹩脚的借口:他们不能给我们,是因为他们用光了哈拉帕的纸。
失落的语言:世界未破译文字之谜,安德鲁罗宾逊(Andrew Robinson),2002年
破译的故事:从埃及象形文字到玛雅文字,莫里斯波普(Maurice Pope),修订版,1999年
“古印度河文字论文的崩溃:识字的哈拉帕文明的神话”,史蒂夫法穆尔(Steve Farmer),理查德斯普罗特(Richard
Sproat),和迈克尔威策尔(Michael Witzel),吠陀研究电子杂志,Dec.13,2004。
此项以及相关项目可从史蒂夫法穆尔的下载页面/downloads/上获取。
工作人员报告是由塞西尔的在线辅助,Straight
Dope科学咨询委员会(SDSAB)撰写的。尽管SDSAB已尽全力,这些栏目的编辑却是埃德佐蒂,而不是塞西尔,所以你最好祈祷它们的精确性。
词汇对照表:
阿拉姆语 - Aramaic
爱德华多姆 - &douard Dhorme
爱丽丝科贝尔 - Alice Kober
安德鲁罗宾逊 - Andrew Robinson
巴尔 - Ba`al
巴泰勒米 - Barth&lemy
标志-语音 - logo-phonetic
长春花标记 - vinca sign
达罗毗荼语 - Dravidian
吠陀 - Vedic
腓尼基文 - Phoenician
格奥尔格 弗里德里 希格罗特芬德 - 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
格罗佩斯贝卡努斯 - Goropius Becanus
古印度河文字 - Indus Script
哈拉帕 - Harappan
赫拉斯 - Heras
赫梯 - Hittite
画谜 - rebus
拉帕努伊语 - Rapa Nui
朗格朗格文 - Rongorongo
理查德斯普罗特 - Richard Sproat
玛雅 - Maya
迈克尔威策尔 - Michael Witzel
摩亨佐-达罗 - Mohenjo-Daro
莫里斯波普 - Maurice Pope
铭文 - Inscription
帕尔迈拉文 - Palmyrene
破译 - decipher
塞西尔 - Cecil
闪米特语 - Semetic
商博良 - Champollion
史蒂夫法穆尔 - Steve Farmer
斯温顿 - Swinton
苏美尔文 - Sumerian
苏萨 - Susa
纹章 - heraldry
象形文字 - Hieroglyphs
线性 - linear
线性艾拉米特文 - Linear Elamite
希伯来语 - Hebrew
星舰迷航 - Star Trek
伊特鲁里亚语 - Etruscan
音节表系统 - syllabaries
字母系统 - alphabetical systems
&摘要:本文运用符号学中关系分析的方法对甲骨文和玛雅文字做了符号学意义上的比较研究,通过不同关系项之间相互发现的方式,确定两种古文字相对的性质和特点。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说,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宗旨、研究概况、研究意义和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以及对本论题的两点思考与说明;第二部分为比较研究,是论文的主体,又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文字的硬件方面来看,甲骨文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等物质表现手段不同于玛雅文字,这使得两种古文字在文字形体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即使同为玛雅文字,鉴于关系性的对比分析方法,其内部的书写体文字和石刻体文字也有相对简化与繁化、私密与公开、简便与典雅之分。因此,文字的硬件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不同的书写媒体影响了文字不同的形体表现。此外,从文字的耐久性与易损性这一对关系范畴来看,在中国古文字和玛雅文字内部都存在着相对易损和耐久的文字系统,即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玛雅文字中的书写体文字和石刻体文字。各种文字媒体的耐久性和易损性一方面与其功用目的有着密
切的联系,功能目的不同,文字媒体硬件的选择就不同;另一方面,媒体选择的不同又进一步影响到了文字而使其呈现出不同的体态特征。在这一点上,古汉字与玛雅文字是一致的。其次,两种文字在图文关系与文象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图文关系是指图像(包括图纹和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甲骨文与玛雅文字在符号的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就甲骨文而言,甲骨兆纹与甲骨卜辞在对信息的解释上不是平等的,甲骨卜辞与甲骨兆纹反映的是一种替代关系。相对来说,玛雅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平等”,二者同时传达信息、表达意义。玛雅文字与图画互相说明、互相补充,因此玛雅文字与玛雅图画反映的是一种补充关系。所谓文象关系是指文字与实物的象形关系。甲骨文的文字虽然是较为写意,但是文字与实物的关系紧密。也就是说,甲骨文与实物的理据性较强,文字符号本身意义自足,不用借助其他表达方式就可以传达信息,因此在图文关系中不注重“图”的表达而突出“文”的作用。玛雅文字虽然在外形上具有较强的图画性和写实性,但同时又带有极强的任意性和约定性,也就是说文字和实物之间的意义理据性相对甲骨文字而言较弱,文字不能独立表达明确的意义,这样就需要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辅助说明,因此在玛雅文献中大量使用了图文并置的表达方法。总之,玛雅文字在文象关系上的自身理据性较弱,使得在图文关系中文字的
补充性表达方式突出。而相对来说,甲骨文由于在文象关系上的理据性较强,使得在图文关系中体现出一种替代型的符号表达方式。最后,我们还从两种文字的字符与字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比较。甲骨文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会意的精神,即使是后期大量产生的形声字有表音机制的参
与,但更多的还是具有非线性的、表意的发展倾向。玛雅文字中也有意符存在,但玛雅字符的组合更多的是符合表音的需要。从符号功能来看,玛雅文字的表音功能已经超过了表意,其内部开始出现表音文字的一些特点,如已经开始倾向于线形结构规则的表达。或者可以这样说,通过玛雅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在象形文字内部已经产生了表音文字内在的结构原则与核心精神,所以我们不能从外形来
过分低估玛雅文字的文字地位。第三部分为结论。对全文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些启示并进一步指出了两种古文字可待比较的几个方面。
&引言: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指导,以甲骨文和玛雅文字为研究对象,利用符号学中
关系分析的方法,通过不同关系项之间相互发现的方式,找出两者之间相对存在 的性质和特点。<font COLOR="#概说。1.1选题宗旨。根据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观点,一个要素的性质不是来自于该要素自身,而来
自于和其他相关要素的关系。将这个原理应用于文字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汉字
是通过它与其他文字的区别来定义自身的。也就是说,要真正把握汉字的性质,
必须把汉字放在世界文字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通过其他文字来发现汉字自身,
或者通过汉字来发现其他文字的特性,这种相互发现就是符号学中关系分析的方
法。因此,利用另一种文字来与汉字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无论是在文
字释读、分期断代、缀合辨伪方面,还是在语法语义、体例研究以及利用甲骨文
资料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是硕果累累,但是也应该看到,对于甲骨文与
其他文字体系尤其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的比较研究相对来说还是略显不够。
只是在汉字圈里研究汉字会限制我们研究的深入,若想更好地发现我们自己的特
点就必须把汉字和其他文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另一种古文
字即玛雅文字来与中国的甲骨文进行比较,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看待两种古文字,通过二者相互比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使彼此更加清楚地发现自
己,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特点。
&1.2研究概况。对于甲骨文和玛雅文字而言,对其中一种文字的专书研究,国内外都不乏学者的各种论文及著述。甲骨文作为初期的文字系统,因其承载了大量的殷商社会的生活、文化、宗教等历史信息和汉字起源的诸多秘密,面世之初就受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高度
重视,甲骨文发现百余年来,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已蔚然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且已呈显学之势。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做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
《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
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进一步考释、甲骨的分期与断代以及甲骨文与同时代的青铜器文字的比较等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玛雅文字是美洲原住民的自创文字,形成于公历纪元前后的中美洲尤卡坦(Yucatan)半岛地区,到16世纪被入侵的西班牙人毁灭,几百年来几乎无人能识。对于玛雅文字的研究,事实上也可以说从发现以来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因为学者们都把玛雅文字当成纯象形文字来研究,认为每一个雕刻下的文字都代表一个物体或概念。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中南美洲的考古工作进展,大量石刻象形文字得以被学者们所见,学者们结合玛雅人在数学、天文学和祭祀方面的特别之处,认为其文字内容肯定与历法、天文和宗教息息相关。其中英国人约翰.埃里克.汤姆森爵士(Sir
John Eric Sidney
Thompson)对于玛雅文字解读的贡献在于他把前人对玛雅数字和日历文字的解读成果应用到了实际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的研究上面,从中辨识出了大量的日历和数字字符以及文字的种种变化字形。1962年他编辑了《玛雅文字目录》(A
Catalog of Maya Hieroglyphs)一书出版,
共收字形近千个,并尽可能的对各种意义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形进行了归纳,这本书所使用的编号系统在学术界一直沿用至今,是一本被认为最为全面和权威的著作。然而,今天看来,这部书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有些不同
的字符使用了同一个编号,而同一字符的几个不同异写形式却使用着不同的编号;有时几个不同字符组合而成的“合文”(conflation,王霄冰称为“字方”)被看成了是一个字符;而他对于“主符”(main
signs)和“缀符”(affixes)的区分现在看来有些也是混乱的。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汤姆森都被国际学界视为
玛雅文字学的权威,然而其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也造成了他本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保守。由于他坚信玛雅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因而对来自前苏联的克诺罗佐夫(Knorozov)和他把玛雅文字视为意音文字的新见解拒不接受,这曾使得国际玛雅学一度陷入困惑和低迷。尽管如此,克诺罗佐夫利用比较文字学的方法考证释读玛雅文字还是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首先假定玛雅文字是和汉字属于同一类型,也就是周有光先生所谓的“意音文字”类型,利用这一类型的共同特点,进行比较和释读的探索。他提出玛雅文字和古埃及、中国文字一
样,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即玛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各自独特的发音。这是一种破译玛雅文字的全新方式,是对破译历法之外的玛雅文字的空前突破。这一成功,也使比较文字学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大为提高。1963年,克诺罗佐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玛雅印第安人的文字》一书,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好评。之后,他又出版了《玛雅象形文字手稿》一书,影响广泛。2002年,约翰.蒙哥马利(John
Montgomery)的《玛雅文字字典》(Dictionary of
Hieroglyphs)出版,这本书既保留了汤氏编号,又增加了大量新的文字,且条理清晰。字典中的每一个词条都包括了文字、发音转写、玛雅语以及意义,词条按照它们语音拼写的字母顺序排列,并且采用多重索引方法,既可以按照不同语言(如玛雅语、英语、西班牙语)索引,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图符索引,还可以采用汤氏编号或是语法功能进行索引。总之,这是一部既方便实用又全面完备的玛雅文字字典。几乎与此同时,2003年,俄亥俄大学出版社出版了Martha
J.Macri和Matthew G.Looper的《新玛雅文字目录》(The
New Catalog of Maya
Hieroglyphs),这本书尝试着一方面对Thompson目录存在问题的地方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其他一些特点,而避免了在字符辨认时的混乱,因此,是一部更为完备的玛雅文字目录。然而相对而言,这些出版的专著与刊行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旨在介绍一种文字的历史、性质、构形特点或者是语法体例等等,至于说到两种或更多种文字的比较研究,国内外学者涉及的则相对较少。国内李天根曾撰写了《中西文字异同考》一书,重在介绍东西方的几种重要古文字概况和样品,并把它们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比较,其中包括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印第安文字、希腊文字、腓尼基文字及汉字等。蒋善国在《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一书中,曾以北美印第安文字作为参考对象,对汉字的起源及其形态进行了研究,是一次比较研究的大胆探索。1997年周有光出版的《世界文字发展史》一书指出“六书有普遍适用性”,把他称为“古典文字”的圣书字、苏美尔文字和汉字中的“六书”进行举例比较,并在书中用“六书”理论分析了玛雅文字。在1998年出版的《比较文字学初探》(语文出版社)中,把五种有代表性的古文字,其中包括玛雅文字和汉字进行了比较。周有光先生的著作给了我们一个开阔的理论视野,使我们看到了玛雅文字与甲骨文的可比之处,能够用“六书”进行两种文字的比较可以算是开了风气之先。之后,王元鹿在《比较文字学》一书中,对这两种文字也有比较说明,他把玛雅文字和其他三种古文字并称为“表词&#8213;意音文字”,说理较为透彻,但是对于甲骨文和玛雅文字两种古文字的比较说明还是略显单薄。国外学者如前苏联的B.A.伊斯特林,他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为我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把中国的甲骨文归入表词文字一类,他还根据尤里-克诺罗佐夫(Knorozov)的著作认为玛雅文字已具有音节性质,因而把玛雅文字归为音节文字一章。虽然没有对甲骨文和玛雅文字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伊斯特林的《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一书在理论上多有创获,对文字的比较研究影响较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出版的王霄冰女士的《玛雅文字之谜》,此书全面介绍了玛雅文字的起源、结构及其社会功能,虽然没有古文字之间的比较,但却是国内一部比较系统的介绍玛雅文字的专著。总之,前贤今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对我们的研究多有启发和帮助。
&1.3研究意义。可以说,自东汉许慎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文字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本民族的汉字,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字重视不够。当然,这与汉字的悠久历史、汉字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它们使得汉字本身有太大的魅力和可研究之处。但是,孤立地在汉字圈里研究汉字只会限制我们研究的深入,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无法更好地解释我们的汉字。因此,要想真正发现我们自己的特点就必须把汉字和其他文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对于文字的深入研究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周有光先生所说:“汉字型文字是人类创造的许多种文字系统中间的一种。只从汉字来观察汉字,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应该把视野再扩大一步,把人类所有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微观的和宏观的研究、历时的和共时的比较,这是‘人类文字学’。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类文字的历史事实、功能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汉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中所处的
通过两种文字的比较,第一,可以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字系统的共同特征,同时又有助于了解个别文字系统的特殊个性,因为只有二者之间进行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认识对方和自我。第二,甲骨文与玛雅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探讨二者的同与异,找出特点与规律,对于正确评价两种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第三,这也有助于文字的破译和考释工作,正是因为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玛雅文字的释读才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此外,在其他方面,诸如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及其语言状况,了解系统文字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等,均可能有重要的启发与参考作用。即使我们要对世界文明史进行比较,也离不开各种文字系统之间的比较,因此,对于文字的比较研究在历史学、人类学以及在古文明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
&1.4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本文的理论依据是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关系性方法论原则。“汉语社会在没有认识拉丁字母以前,不敢说曾有过真正系统的文字学理论……同样的道理,西方语言学在不了解汉字以前,所建立的文字理论很可能是跛足的。”也就是说,关系性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一种符号的性质靠另一种符号来定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符号学的关系性原则:目前学术界有关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求同和求异,也即“比较性研究”和“对比性研究”。在这里,“比较”和“对比”是不同的,比较的方法是求同,如周有光提出的“普遍适用性”原则;对比的方法是求异,主要描写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法和对比法侧重于外部系统的异同研究,如中西文字比较、中西文学对比等等,所研究的对象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不相干的系统。而关系法是一种系统结构观,它将任何关系项都纳入到一个系统内部,看作是系统整体运行的两极,缺一不可,互相制约、互相定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也就是说,“关系性原则”将两个比较项目纳入到统一的范畴体系内部,在一种“共同话题”下进行对比,既体现出同一性原则,即指两个对比项都属于一个符号系统,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互通约的规则和术语体系,否则就会丧失对话的基本条件,又体现出区别性原则,这是指同一系统内按二元对立的方式划分出两个关系项,其中一项的价值来自于和另一项的区别,反之亦然。本文所提到的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字,也就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且体系最为完整的文字系统。玛雅文字是美洲
地区最早的自源型文字。依照周有光先生的划分标准,这两种古文字都是成熟的
古典文字,即“能够完备地按照语词次序书写语言”(周有光语);其次,两者都
是“意音文字”,也即文字符号都综合运用了表意方式和表音方式。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把甲骨文和玛雅文字纳入到一个系统内部,即“意音型古典文字”,使它们成为一对关系项,然后运用关系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1.5有关论题的两点思考与说明。在我们进行这两种古文字的比较之前,至少需要补充以下两个说明:第一,由于玛雅文字本身的复杂及许多尚未解决的释读问题,所以本文只是做一尝试,比较研究都是建立在二手材料的基础之上。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解决玛雅文字的释读问题或公布玛雅写本的文章,而是要通过其与甲骨文的相互对比,研究不同文字系统相对的性质和特点。第二,鉴于理论依据的指导,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也主要是一种“关系分析的
方法”,即通过相互参照、相互对比,在不同关系项之间的关系中确定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关系的概念而并不一定就是实体的概念。因此,尽管当前仍存在着玛雅文字的释读问题,但是这并不会妨碍我们找出二者的同异之处并更好的认识古文字,所以,这种在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下面我们就要从文字的硬件方面、文字的图文关系与文象关系以及字符与字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对甲骨文和玛雅文字进行具体地比较研究。
&2比较研究。2.1文字硬件方面的比较。文字硬件是指文字赖以表现的物质手段。主要包括:书写工具、书写表面和书写材料等。我们认为,文字的“硬件”具有符号性和实体性,因为在古典时代,物质载体高度符号化,书写媒体本身也成为了影响文字形体的重要因素而使文字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文字不是某种抽象的存在,它总是一种具体的质的规定。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文字才能实现其结构形体。甲骨文与玛雅文字保存几
百上千年流传至今,其文字的书写载体也功不可没。因此,物质条件也即文字的
硬件对文字的功能、形体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2.1.1文字硬件对甲骨文的影响。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主要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间的卜辞。古人崇尚迷信,不论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都要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的卜兆旁
边。在《礼记-表记》中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在《周礼-春官-龟人》中也记载“上春衅(简化字,后同)龟,祭祀先卜”。不少学者认为此乃祭祀龟甲牛骨之事,谓殷人既得甲骨之后,必先经过一种祭典而后启用,即
《周礼-春官-龟人》中所谓“上春衅龟,祭祀先卜”之意。由于文字被认为具
有通灵的功能,所以甲骨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服务于古代社会的祭祀占卜活动, 又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所以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商代甲骨文虽然也用于记事,但更重要的是用于祭祀占卜活动,即借龟灵向
天地祖先人神陈述占卜者的思想和行为,表达其耿耿忠心,所以在选择文字的物
质载体时往往不太注重其经济实用性,而喜欢采用一些神秘、珍贵且难以加工的
材料作为书写的版面,以此作为与神相通的信物和见证。这是因为在占卜活动中,文字作为人神交往的语言,被认为担负着通灵的功能。所以,甲骨文选择的书写
材料是甲和骨。所谓甲,是指龟的腹甲和背甲,因龟长寿,被视为灵物、神物,
所以商代占卜所用的材料龟甲较多,其中以龟腹甲居多;骨是指牛羊鹿猪等兽骨,商代占卜所用的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般认为,甲骨文的书写工具是石刀。由于书写表面和书写工具较为硬滑,甲骨文字体多方折,线条较生硬,笔画较为简省,字形也常常大小不一、长扁随形、方圆多异。郭沫若先生在1972年的《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也曾提到说“甲骨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相当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东西。文字刻得很规整而美观,字大者径逾半寸,字小者如芝麻”。又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因而字体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而刀又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
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
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曾惊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
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
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技欲其精,则练 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邪?……”
此外,就文字的整体分布情况而言,由于受甲和骨本身特点的影响,刻在上
面的卜辞的分布也相应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
向左,左侧卜兆向右。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
有界划相隔,每事也会反复对贞。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
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称为“相间刻辞”;
也有卜辞在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到背面,称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
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的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是各版的卜序不同, 称为“卜辞同文”。
以上是文字硬件对字体及其分布状况的直接影响,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存在 着一些书写媒体与文字形体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
从甲骨文字功能的角度来看,在甲骨文中除了大量卜辞之外,还有一些是记
事刻辞,胡厚宣先生对此有专文论述,曾撰著《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他说:
“又所谓甲骨文者,亦实非全系卜辞。如甲骨中有甲子表,乃初学习刻者所为; 有祭祀表,乃史官备忘所用”6
。可见,甲骨文除宗教政治作用外还有一定的实 用性。然而,这个实用性是有限度的,文字并没有被平民化、大众化,即使是为
人所学习,那也只是特殊阶层的子弟才享有这个权力。 5 此文首先发表在《考古》1972 年第 3 期,继而转载在《考古学报》1972
年第 1 期。 6 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甲骨文商史论丛》初集,第三册。 8
按照弗雷泽爵士的文化人类学宏著《金枝》的说法,大量证据表明,初民社
会的巫师是被认为具有神异禀赋的人物,整个部族的文化传统与科学知识(或者
叫前科学知识)都集于一身。他们掌握并垄断了文字,一般群众并不通晓,这是
一个独享文字与传统知识的特殊专职集团。文字几乎已经隐含了称得上文化成就
的一切:宗教政治、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历史预言等等,文字连带其所记录、
包含的文化历史内容都由少数人一手包揽并最终为统治阶级服务。甲骨文也不例
外,学习掌握文字仍然是统治阶级独享的权利。文字为个人服务而非向大众展示 的特点使得甲骨文具有贵族化、私密化的性质。
龟甲和兽骨作为甲骨文的书写载体,在书写之前一般要进行整治,“在甲骨
上进行的钻凿,大致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钻凿并用,第二种是只钻不凿,第
三种是只凿不钻。有钻的甲骨必须在钻处施灼,无钻的甲骨则在靠近凿的一边施
灼,这样就可以保证甲骨正面呈现的兆枝方向是一致的”,在进行完这些工作之
后才能在甲骨上根据兆纹的走向刻写兆辞。“商朝占卜过的甲骨,多数在甲骨正
面的兆纹附近有刻辞。内容多为占卜的时间、贞人的名字、问事的内容以及占验 7可见,甲骨文的书写
结果等。在同一片龟甲或胛骨上,往往经过若干次占卜。”表面本身相当狭小,又要同时容纳甲骨卜兆和卜辞,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
由于受到书写空间的限制,文字不可能在甲骨上任意铺排。因此甲骨文的字体线条纤细,笔画简省,又由于有时在已经经过占卜后的甲骨表面反复刻写文字,因
而字形也常常大小不一、长扁随形、方圆多异且整个字体相对显得局促。占卜后的文字被刻写在甲骨上,由于上古时期,人们视龟为灵物、神物,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上,这样,龟甲上的占卜之辞既可以成为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物,又可以长久保存。因此,由于书写材料本身的神秘、珍贵和难以加工,使得刻在龟甲上的文字也相应地被赋予了一种神秘性。此外,作为书写载体的甲骨,体积较小,又由于历史和时间的原因而被长久地埋于地下,不易被发觉,而且即
使被人发现也不易被识别,这一现象表明书写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的隐蔽性也导致 了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相应的特征。
总之,由于甲骨文书写媒体表现出私密化、神秘性、非展示及隐蔽性的特征倾向,甲骨文字也相应的不注重细节描刻,呈现出简约写意的体态风格。由此可见,甲骨文字通神的功能特点导致了书写材料选择的特殊性,而书写媒体的性质
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字的体态特征。&
&2.1.2文字硬件对玛雅文字的影响。就现在可见的资料而言,玛雅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本,也称“古抄本”(Codex),另一类是石刻文字。西班牙人焚书以后,只有三部残缺的写本
幸存下来,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它们分别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抄本Madrid Codex)、法国(巴黎抄本Paris
Codex )和德国(德累斯顿抄本 Dresden
Codex)的图书馆,后又在美国发现第四部写本。石刻文字比写本文字更早,主要刻在石碑上和其他器物上。玛雅人每隔几年要刻一块石碑,记录经过的历史。石刻文字与写本文字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二者一脉相承、基本一致。因此,玛雅文字的字体也就可以分为书写体和石刻体两种。玛雅书写体文字的书写工具一般认为是毛发笔,其书写表面一般是树皮(过去的学者曾经认为,玛雅古抄本所使用的纸张取材于龙舌兰的纤维。上个世纪初,一位名叫施韦德Rudolf
Schwede的学者经过研究证明,玛雅人用来造纸的材料
并非龙舌兰,而是当地的一种无花果树的树皮。在中部墨西哥人的一些村落,至今仍可见到土著居民用树皮造纸的工艺)。由于书写表面和工具柔软,所以玛雅文字书写体的字体圆转,笔画繁复且字形整齐,布局紧密,有时还会采取变体
的形式,使得整字更加美观。 玛雅石刻体文字的硬件有所不同,其书写载体是硬滑的巨石。与书写体文字
相比,石刻体的玛雅文字更突出了文字在宗教礼仪和王权政治当中的重要性,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石刻体文字更加繁复,大量使用头型符和全身符,抽象符
的使用则相对减少。头型符是以人或动物的头部(侧面像)作为基本字形,全身
符则取形于动物或者神灵的全身像,并通过在其中的某一部分嵌入相关的抽象符号的手法来表达字义。头型符和全身符由于装饰效果很强,在手法上和绘画非常接近,这种字符多被用于仪式性的文献当中,或者出现在十分严肃和正式的场合,以达到一种庄严、隆重的效果。玛雅文字中对时间的纪录总是有多种写法,书写载体不同,手抄本和石刻体的文字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貌,如玛雅日历单位符号的四种写法,见下图:(王霄冰:90)书写体文字在形体上与石刻文风格迥异,这由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所决定。书写体的文字属于平面文字,字符的艺术装饰效果比石刻文减弱,抽象性程度增强,笔画清晰易辨,线条则根据书写者的用力程度时粗时细。古抄本文字所使用的字体大多数都是抽象符和简化后的头型符,全身符出现的概率极小。那么为什么玛雅人在形体上选择了书写简便的字符呢?这恐怕还得从古抄
本本身的性质和用途上去寻找原因。从古抄本的内容来看,专家们认为,玛雅手
稿实际上是玛雅祭司所编的“圣礼节”,书中所记的内容多和占卜、日历、天象、
预言和年节有关,综合反映出了玛雅人的宗教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这仅存的几部抄本,它们应该是古代的玛雅祭师为了占卜凶吉、安排祭祀活动的日期和
仪式行为而必备的工具书籍,上面记录着各种日历和天文知识,还有神灵的名字及其活动规律等。既然是在小范围内传播的工具书,所以在抄写时就不必过于拘
泥于字体的风格与规范写法,而是只要意义表达明确,能让使用者看懂就行。这样人们在抄写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就比较喜欢使用简化的字体。其次,玛雅古抄
本并不是逐字逐句地记录某一事件的历史或者文学作品,而是帮助祭师和习经者
记忆之用的参考性文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祭师们将根据书中图文所提示的内
容,结合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相关的事件进行想象和发挥。从这个角度来看,古抄本书写者所追求的目标,并不在于文字方面的优美和规范,而在
于他所要传达的宗教天文知识与各种文化信息。其传授的方式则往往是点到为止,字里行间会留下很多有待补充的空间。从石刻文的刀刻到书写体的笔画,玛雅文字的体态由立体变为平面,构型由四方变为扁圆,笔画由空心变为实心且逐渐趋于简化。手抄本上的文字多采用和石刻体文字不尽相同的抽象手法来表现相同的符号。虽然二者的文字形体有所不
同,但二者仍然具有一致的内在精神,与甲骨文相比,它们笔画繁复、线条流畅、
描写细致,整体为方圆或椭圆字形,这一点在所列的玛雅20个天名符的两种不
同写法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见下图(王霄冰:83)。玛雅卓尔金历(Tzolkin calendar)20天的名称和符号
像这样的一些不同写法,也有学者(如王霄冰)理解为是同一个文字的不同异写字形。如若不去考虑这些字形到底是否是同一个字体的异写字形,仅从文字的外形上看,那么由于不同的书写硬件使得文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也就是说,
文字的载体不仅直接影响到文字在外形体态方面的变化,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直 接和文献的内容及其社会功能发生关系。
玛雅人有繁琐的仪式,他们通过宗教仪式把握和决定政治行为,而文字只用于宗教、政治和历法,因此玛雅文字被看作是神圣的。刻写玛雅文字的人往往还
要根据不同使用场合和铭文的不同意义来对文字加以修饰,石刻体的文字尤其能
够体现出这一特点。玛雅文字的书写体由于更倾向于工具书的传播使用作用,因
而选择了相对简便的字符,而石刻体文字则由于多被用于仪式性的文献当中,或者出现在十分严肃和正式的场合,因此字体端正均衡,雄浑凝重且字身很大,表现出一种庄严、华丽的风格。玛雅石刻体文字的书写载体为耐久性的巨石,它们可以被放置野外,较适于用来刻写宣言和公告一类的文书。用石头垒砌成的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在这些神殿的墙壁上也刻写有大量丰富的图画和文字作品,从而使得这些建筑物本身就变成了一本本展开的“图书”和一个个露天的“图书馆”,充分展示了玛雅文字的宗教审美功能。文字被刻画在巨石或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巨大的建筑物上,使得文字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和甲骨文相比,出现在公共场合的石刻玛雅文字最大
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开性和集体性。再加上石大且重,不易被人搬动和毁弃,所以
也是纪录历史事件和个人丰功伟绩的最好材料,它们既是古代君王夸耀其至高无
上的权力与荣光的手段,也是在书本产生之前古代民族用来保存和延续其集体性
的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总之,为了内部传播的方便,玛雅文字选择了手抄本记录,字体相对简单、
随意;而出于更为庄重、严肃的政治、宗教目的,玛雅文字大量使用了石刻体,由于这种文字媒体的公开性、集体性和展示性的特征,玛雅石刻文字字体精雕细
刻、繁复圆转,表现出庄严华丽、隆重正式的特点。所以说,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字内部,鉴于关系性的对比分析方法,玛雅文字的书写体与石刻体,由于文字书
写硬件的不同,也有相对私密与公开、简便与典雅之分。不同的功用目的,导致
了文字媒体的不同选择,文字媒体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字的体态。
&2.1.3关系性原则下的文字硬件分析。以媒体自身性质来帮助记忆的文字是有程度差别的,比如石刻的碑文与纸写
的书信,媒体性质不同其文化记忆能力就有差别。由于受媒体的影响,我们概括出“易损性文字”和“耐久性文字”这一对概念。耐久性和易损性并非绝对化而是一对关系的范畴,总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才产生意义。较易损性文字而言,耐久性文字的物质实体总是相对更能够长期留存,比如人们可以凭借古代的建筑、雕像、纪念碑等这些实体质料来直接“看到”历史,其历史记忆手段常常依赖于耐久性符号,符号外部物理形态的坚固持久成为主要的历史铭刻方式。从文字硬件的角度来看,玛雅文字内部相对存在着两种书写系统,一种是耐
久性的文字书写系统,石刻体文字系统,被用于宗教仪式或是十分严肃和正式的
场合;另一种是相对易损的文字书写系统,古抄本上的书写体文字系统,轻简方便、利于传播。鉴于玛雅文字内部存在着两种书写体系,那么甲骨文时代是否也有不止一种的书写体系呢?就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物资料而言,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
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也就是说,商代文字除甲骨文以外主要还有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因此可以说在我们古汉字内部也存在着至少两种书写系统。由于铭文的
书写载体是青铜器,青铜器作为一种金属质地的媒体,较甲骨而言更具有耐久性。因此,在与玛雅文字的参照下,我们发现与青铜器上的铭文相比,甲骨文成为了书写系统中较为“易损的文字”。当然,易损性文字符号有其自己独特的保留方
式或记忆方式。一方面,甲骨以其私密性被长久的埋于地下而得以保留;另一方面,甲骨文字的构形构义特点影响了中国汉字的发展道路,这种文字内部的编码
原则具有超越物质实体的长久性,所以甲骨文书写媒体的相对易损性是以文字具有的一种可以长久留存的永恒精神为补偿的,因此这种矛盾的符号表达方式也是
甲骨文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手段。甲骨文与商代的钟鼎彝器铭文相比,虽然都为同时代的文字,但是不像钟鼎彝器铭文那么有装饰的必要,因为刻写铭文的青铜器最初出现是基于使用功用的,但自从它被统治者视为“明尊卑,别上下”的礼器后,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
实际功用。由于铜鼎只有王侯才能使用,鼎成为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是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因此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青铜器功用的特殊性,刻在其上的铭文也随着载体具有了一种能够传继子孙的承传性与较强的政治功能,其历史记忆目的更加明显。青铜器上的铭文文字与甲骨文相比,相对规则整齐、大方端正,所以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商代的官方文字和正规书面语言,而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只是民间流传的手写体。事实上,
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结论。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两种文字孰官孰民,仅就文字与媒体硬件的关系而言,由于所要达到的功能目的不同,媒体的选
择也就不同,媒体选择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字的形体。在这一点上,甲骨文与玛雅文字是一致的。此外,在《史记-龟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龟卜与甲卜,通过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眼并烧出裂纹,求得天意神兆,所以甲骨文更多地服务于祭祀占卜活动,担负着沟通人神的通灵功能。但是,对其用后的处理方式,殷墟出土的卜用甲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分为有字甲骨和无字甲骨两种情况,这与两类甲骨的功
能息息相关。有字甲骨能够向天地祖先人神陈述占卜者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与神相通的信物和见证,因而被集中保管,秘不示人。而无字甲骨,所卜内容多与“国之大事”无关,无须作为与神灵的相交见证,所以常常被用后随意弃废。这两种情况都表明甲骨文并没有永久保留以供后人观瞻或查考利用的意识。玛雅文字虽然也只是被少数人,如玛雅祭司所掌握,但是手抄本具有在小范围内部传播的功能,所以,与玛雅手抄本文字相比,甲骨文则相对具有私密性和非流通性的特点;而玛雅石刻体文字总是出现在公共场合公开示人,且以其自身的耐久性传于后世、彰显权力和功绩,因此,与甲骨文相比又极具展示性和传承性。二者的媒体性质不同,文化记忆能力也有差别,刻写在上面的文字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点。玛雅石刻体文字的书写载体为石头,取材方便,版面巨大,文字也相应的显得从容、铺张,书写空间的开阔使得书写者可以书写长篇的文字,因此,玛雅石刻体
文字笔画繁复,字形整齐且字身很大,富有装饰性且表现出一种庄严、隆重的效
果。甲骨文的书写表面狭小,受书写空间的限制,文字字体线条纤细,笔画简省,
且整个字体相对显得局促,呈现出简约写意的体态风格。&
&2.1.4小结。文字的硬件主要包括书写工具、书写表面和书写材料等。文字外部的物质条
件与文字的形体结构、文字功能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甲骨文的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及书写方式等物质表现手段不同于玛雅文
字,使得两种古文字在文字形体上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甲骨文由于书写表面和书写工具硬滑,文字形体方折细瘦硬朗,而玛雅文字则相对而言显得圆转繁
复流畅。玛雅文字内部又存在着两种文字书写体系,古抄本的手写体和巨石建筑上的石刻体,虽然同为玛雅文字,手写体和石刻体的文字又由于书写媒体的不同
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相对而言,玛雅文字的手写体较为简化,石刻体则显得繁化庄重。在同一种文字内部,鉴于关系性的对比分析方法,两种书写体系,由于文字硬件的不同,书写体文字和石刻体文字也有相对私密与公开、简便与典雅之
分。因此,从硬件角度来看,文字与媒体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不同的功用目的,
导致了文字媒体的不同选择,文字媒体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字的体 态。
在关系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还概括出了“耐久性文字”与“易损性文字”
这样一对范畴。二者并非绝对化而是一对关系的概念,总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才产
生意义。玛雅文字内部的石刻体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堆的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