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存货审计问题的审计,可以看出企业这方面的哪些问题

存货审计毕业论文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存货审计毕业论文.doc
存货审计毕业论文.doc
存货审计毕业论文.doc
简介:本文档为《存货审计毕业论文doc》,可适用于综合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存货审计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提高企业存货审计质量的方法以濮耐公司为例院系名称会计学院姓名学号专业审计学指导教师副教授年月日摘要存货审计作为一种很重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存货审计案例,这都是宝贵经验!
我的图书馆
存货审计案例,这都是宝贵经验!
存货审计很辛苦,态度很重要,除了技术和专业资格外,成功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个人品质:1、基本的公平与正直;2、献身于组织的利益;3、适度的谦卑;4、专业化的姿态;5、投入;6、角色的一贯性;7、好奇心;8、批判性的态度;9、警觉;10、坚持不懈;11、精力充沛;12、自信;13、勇气;14、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我想审计新人起码要做到“基本的公平与正直;适度的谦卑;好奇心;投入;坚持不懈;勇气”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技术好不好是能力问题,态度好不好是品德问题,在国企做内部审计,态度很重要。存货审计需要关注的方面如下首先当然要看一看企业提供的存货明细,看有没有异常的项目。比如说,存货红字。就是说,存货数量是负数。有的企业这种存货红字还能有很多。为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存货的实物已经入库了,但会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这笔入库记入存货账。稍后,这些实物又被领用或售出了,会计就在账上做了出库。这样没做入库而做了出库,必然形成一个亏空。这样的事情多一点儿,就造成了存货红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计就要把当初未记入库的原因找出来,并相应地补记存货入库。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未通过未提账单核算问题(主业通过物资系统核算,没有这个问题,但是他们有让物资暂时飞一会儿或者一年不进成本的问题),上面的情况还是好的,起码没有漏记成本费用,可审计实践发现,有许多单位没有这个概念,发票不到不记账,容易少确认成本,也不利于存货的管理。案例:某个物流企业建造线路时,漏记了460万元工程成本,经查,旧轨料是另一个集团A大修线路时下来的,按照精打细算过日子“工程能利旧就利旧的领导指示,调入给这个物流企业,因为集团A没有给这个物流企业开具发票,所以物流企业漏记了这笔工程成本。电话了解,集团A也没有入账核算这笔业务。要求物流企业取得发票调整账目。集团A先不管它,他开发票后不进行账务处理,估计也是想给审计的送一个底稿。其次要关注一下存货的数量。将盘点结果与财务账上的数量做抽查核对。记得要双向核对。也不要忘了要核对所有类型的存货,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如果盘点日与期末日不是同一天,还要将盘点结果向前或向后推,也就是盘点结果加上这个期间的出库减去入库记录,看结果和财务记录的数量是不是一致。单价方面。要检查存货流转时的方法(如先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计价等)是否正确,还要检查费用分配和成本核算是否正确。存货流转方法必须执行一贯性原则,相同类别的材料,不能有的月份使用这个方法结转,有的月份使用那个方法结转。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要做一个测试,看对当期成本有什么影响,是不是存在盈余管理的问题。如果对成本影响很大,建议出一个底稿,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相关账项。如果影响不大,也要提一下建议,毕竟,这种方法不正确,以后期间还这么做,有可能对成本影响很大。减值准备方面。要从数量是否过剩、技术上是否过时、单位成本是否已经高过净售价等几方面来讨论是否要提减值准备。不要忽视了减值准备,有些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尤其是商品存货,隐藏许多管理问题和资金风险,这方面案例后面会讲到。截止测试。这个本来说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检查一下前后5张或10张出入库单,看一下其记账时间是否有错就完了呗!可是,很多人都疏忽了一件事情。我们知道,原材料有出入库,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都会有出入库。那么,是每个环节都要做截止测试么?一般的想法是只做原材料的入库(即采购)和产成品的出库(即销售),觉得其它的环节只是存货内部的分配而已,即使截止有错,也不会影响存货余额,只是内部分类不太准确而已。很可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由于成本核算方法在半成品和在产品的各个环节不同,在任何一个环节少记一单位存货而在下一个环节多记一单位存货,仍然会造成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从严格的逻辑来说,存货流转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截止测试才是。在审计工业企业时候,要测试一下,详细看看他们的成本计算过程,看看成本计算单,就一切都明白了。这里不详细说明了。存货是一个特殊的会计报表项目存货审计不仅要关注存在性,还要关注完整性,如果存货的完整性有问题,就是说存货少记了,可能是其它的科目也错了。比如应付账款少记了或者销售成本多记。这应该是审计销售成本时主要关注的,可是,在销售成本那一部分,我们的手段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表面上是在关注存货的完整性,事实上是在关注销售成本的存在性,这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一回事。对于很多费用项目,我们可以有直接的手段来检查这些费用的存在性,比如看发票,看合同,等等。只有对于销售成本,我们没有多少直接的手段,因为销售成本就是由存货-产成品转出去形成的,它事实上是个为了会计核算而内部产生的一个科目。存货基本上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特殊性质的科目。存货的估值也是值得讨论的会计理论中,一直都在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资产应该用历史成本记账还是用现行市场价值记账。主张用现行市场价值记账的人认为历史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主张用历史成本记账的人认为只有历史成本才能减少会计核算中的主观判断因素。双方的一个折衷方案就是在存货里用历史成本记账,但同时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对已经实际上减值的存货提取存货减值准备。财政部为了和国际接轨,2012年又出台了一个公允价值准则征求意见稿,还陆续修改了或者新制定了职工薪酬、长期股权投资、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7个准则。我们集团总部本来出台了我们执行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现在没动静了,我估计今年甚至明年也不会执行新准则,毕竟财政部对准则的以上变动集团总部是不会视而不见的。公允价值不管怎么规定,对于我们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只要被审计单位给我们来虚的,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就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供领导决策时参考。我是一个喜欢互动的理想主义者,审计地方企业的时候,感觉掌握好新准则的知识对工作帮助非常大,那个时候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和被审计单位的人掰扯会计准则。不像有些审计人,修炼的好,基本达到了“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境界。说这些题外话,主要是想告诉审计新人,用事实说话,焦点不在准则怎么用上,主要看被审计单位的处理是否符合集团的财务管理政策。从这一点看,准则知识倒不是很重要了。如何来思考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是否减值了呢?一般来说,应该考虑如下因素:某种存货数量太多了,在未来半年一年甚至两年都用不完/销售不完,其剩余部分要么技术上被淘汰永远没机会用了,要么是放的时间太长质量上出问题了;某种存货是否在技术上已经被淘汰了;某种产成品是否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已经再也卖不动了。如果这样,这种存货及其相应的半成品、在产品和原材料都可能要提取减值准备;某种产成品是否成本太高,要卖出去的话,只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了。如果是这样,相应的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是否价格也太高了,都要提取减值准备;某种原材料是否成本太高,要用于生产的话,形成的产成品是负利润。若是这样,这种原材料就要被提取减值准备。总之,从任何一个存货项目上,只要被审计单位绞尽脑汁,也无法从使用或变卖这种存货上赚到钱,这种存货就应该被提取减值准备了。提不提减值不是关键,关注这些方面,可以减少审计风险。谁知道减值的存货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的审计例子很多:某审计组发现,长春某下属单位存库大量煤炭,经查询,煤炭长期存放,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质量很差,如果按照市场价值卖,会亏损。这时,审计也不能要求他们马上卖,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买主啊,因此建议先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择机出售。这个建议很好,提取跌价准备是为了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择机出售是为了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也减少了审计风险。我们只能按照会计的规定提一些建议。但是写底稿的时候,还要把形成减值的原因说清楚,看有没有直接或者管理责任在里面。要求提减值并写明减值形成的原因,也是减少审计风险的手段之一。另一个审计组发现,某单位库存大量煤炭,他们主要是商贸业务,一般都是一进一出的,为什么进了出不去了呢?经了解,煤炭价格降低了许多,如果卖,会亏损1千多万吧,经了解,煤炭价格一时半会儿也上不来,甚至还有进一步跌价的可能,为了减少审计风险,也建议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其实就是没有会计上的存货跌价准备的规定,我们做内部审计的发现这种情况,也要出底稿,因为往往跌价的东西反映一些管理问题。写这样的底稿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规范这个单位的会计核算要遵守准则要公允反映,主要是一个管理建议,供决策参考。存货是了解制造业企业的钥匙,我们有许多制造业单位。制造业企业的审计,尤其是负责审计存货的人,一定要在被审计企业的现场走上一两趟。不去看一看企业的厂房和设备,不去看一看材料的堆放情况,不去看一看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很难达到审计目的。建议做存货审计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让企业安排参观仓库和生产车间,并了解生产过程。我们的很多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客户主要是主业成本预算调节需要,是存在许多问题的,比如,虚假销售只是为了提供客户发票列成本;提前开票但不发存货;发货但不开发票等。这些问题,必须到车间去,现场去,才能了解第一手资料。时间所限,具体的了解方式就不多说了,无非了解一下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记录、现在库里存放的产品等情况。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尤其是主业领导调离了,还容易被人钻空子,贪污或者形成小金库。存货的特殊性:金额=数量×单价 审计其它的科目,一般都是直接看金额,只有存货,虽然也看金额,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把金额分解成数量和单价然后分别开展审计工作的。看存货的数量对不对,只能是进行存货盘点。一般人分析产量、产能、周转率这些东西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前面说过,审计时间有限)。存货盘点首先应该是企业自己的一个内部控制环节。审计是监盘,不是替企业做盘点。审计人员自己抽查一些盘点结果,也主要是为了验证企业自己的盘点是否运行良好。所以,本质上说,审计人员去观察企业的存货盘点,首先是一个内控测试。当然,很多时候,审计人员也会考虑对于存货数量做一个抽样检查,如果这样的话,审计人员抽查企业的盘点结果,就带着双重目的了,既是内控测试,又是实质性测试。不管是审计人员对盘点做内控测试还是做实质性测试,都要做双方向的抽样。就是说,从实物这个方向抽取样本核对到账上,也会从账上抽取样本核对到实物。这是为了同时保证存货的完整性和存在性。对于存货的数量做分析性复核,是做制造业企业的审计里,最能了解其生产过程的工作。很多制造业企业内部都有一个调度室,相当于一个编制、下达生产计划的部门。从那里,能得到很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数据。对于存货的单价,首先得理解客户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的,比如说,在材料出库的时候,是用的加权平均,还是先进先出。在此基础上,再检查账上显示的单价是否符合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存货成本审计是需要耐心、常识加一点儿想像力的。存货项目包含好几个科目因为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以及辅料、包装物等。每一种的特点都可能不一样,思考方式也要变化。原材料一般盘点起来也容易,检查其单价是否准确也不难,无非是加权平均等几种方法。但是,“冷次残背”的存货也最容易出现在这里,因为很多企业是“按订单生产”,所以在生产环节出现“冷次残背”的可能性会小一些。原材料的账龄分析一般是要做的。严格区分的话,在产品和半成品是不同的。在产品指的是在期末截止时还在生产处理中的产品,而半成品是已经完成了某一道生产处理,正在等待下一道工序的产品。所以,只要在期末时稍微安排一下生产,很多制造业企业可以将在产品全部完工,或者只留极少量的在产品。我见过有的审计人员,对于在产品和半成品的期末余额不做什么实质性测试,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在制造业里,在产品和半成品很容易成为一个无底洞,所有乱七八糟的花费都先扔到“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这些成本核算科目里,然后再从里头把头面齐整的产成品捞出来记到存货里。这样,留在“生产成本”科目里的,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了,象什么生产中的废品啦,质量有问题的原材料啦,等等。结果就可能是,“生产成本”科目的余额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大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将“生产成本”这个科目理出一个明细或者说账龄来才能将“生产成本”理清楚。房地产(开发成本)、施工企业(工程施工)的在产品,往往数额很大,里面可以藏的东西也多,审计的时候更应该特别关注一下,必要时应去现场盘点。核算可能有虚假的东西在里面,盘点看到的实物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吗?实物就是那个花,核算的结果就是人不同。但是,不要忘了,人心同,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审计的不是业务,是做业务的人的心!而且现场盘点,还可能有一些意外收获!如:可以了解企业的一些生产经营情况;看一些只有在现场才能看到的人和物资;一些台账等书面资料。注意:看人不是为了养眼,了解人数量,是不是和人工费相关?还有一些房子如果都有人在里面从事经营活动了,是不是出租了,等等情况。存货盘点很重要盘点是一次拍照片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企业要做盘点,就要把存货的流动停下来,至少是基本上停下来。对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是无法瞄准的。可是,任何企业不可能一直停产。所以,盘点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存货的数量掌握好,然后重新开始生产。在晚一些时候,等到会计结账以后,再把盘点得到的存货数量与会计账做核对。所以,盘点的时间要求很强,这就是为什么说“盘点是时间的艺术”。你也许会说,只要对存货多拍一些照片,从各个角度拍,别拍重复了,也别漏拍了,然后,拿着这些照片慢慢点数呗。不就是拿个照相机多喀嚓几下嘛。是的,你说得对,这就是盘点。不过,在盘点的时候,企业不是用照相机和底片,而是用盘点标签在做记录。一般盘点标签是连续编号的,至少一式两联,一联贴在刚点过的这一堆存货上,一联作为存根。当所有的存货都被点过之后,盘点人员可以巡视一周,确保每一堆存货上都贴着一个盘点标签了。这时,企业自己的检查人员和审计人员就可以拿着所有的盘点标签存根联来随意抽查了。既从盘点标签存根联核对到实物,也从实物核对到盘点标签存根联,以确保这两者是一一映射的关系。这样,就把存货的物理状况,主要是数量这一物理量,成功地搬到了盘点标签上。下一步,就是将盘点标签做汇总。将不同标签上记录的相同品种的存货合并同类项,汇总之后,就可以与财务的存货账核对了。有的企业的盘点组织得不太好,不是用盘点标签,而是直接用一个空白表格顺着写。碰上这样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审计人员要做的,应该是了解这个盘点过程真正要控制的风险,而不要在乎这些形式。审计人员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了解整个单位的布局,以便知道存货都在什么地方有;一定要在抽查前先拿到一套完整的盘点标签,或者是关于盘点标签的一个汇总。这样,可以防止被审计单位不向审计人员提供全面的资料,比如隐瞒一个仓库,也能防止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人员抽查后,再往盘点表里加减什么存货项目。我们审计的时候,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存货盘点表和会计记录总是相符的,估计他们根本就没有组织盘点,为了减少审计风险,还是盘点一下吧,尤其是你对被审计单位实际存货的预期远远大于或者小于账面数额的情况下。不盘点存货,存货的数量的准确性你定不下来,审计过程是有缺陷的。如果条件允许,提前参加制造企业的实物盘点工作,可以为事后经营业绩等审计工作打下一个好基础。盘点才能发现风险某次审计,某集团下属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明细很大。经询问,是商贸业务形成的债权。但被审计单位说了,这个没有风险,因为应收账款的背后还有柴油抵押呢,有合同。这里先不用纠缠这个业务是应该审计应收账款还是存货。看实质。既然实质的风险是抵押的存货在不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盘点存货。如果去盘点,确认存货有多少、所有权是谁,是否抵押,也就控制了审计风险。可惜,没人去做这个事情。后来,这个单位出事了,柴油早就被欠款单位卖了,审计人员也被停职检查了。听说,后来要回了一些房产等东西,折合成了应收账款,审计人员才恢复了工作。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尤其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很难,估计这个局面一时半会儿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惜高利率借贷。用我们的资金,购买他们的存货或者变卖后占用我们的资金,账面利息基本为零,这是他们以前做梦都不想不到的事。我们内部审计新人对多经单位商贸企业的审计,是不是也应该多关注关注这方面呢?我们商贸业务的商业实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凭借什么优势取得利润?我们能承受的风险是什么?我们的风险和收益对不对等,这是每个做商贸业务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想到的。和每个客户做的每笔大额资金的商贸业务,内部审计都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如何评估业务风险的,如何应对业务风险的。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好的评估过程,一个好的应对策略,建议审计新人给这样的单位出一个管理建议的底稿,规避自己的审计风险。关于风险评估和应对的事情,建议新人看看内部控制准则,这样写得建议显得专业一些。如果,你还想写得更专业,那还要学习大宗商品交易的一些知识了,时间所限,这里不说了。插一杠子带来了收入,清算回来了效益工资,但也带来了风险。前面说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控制住风险,尤其是内外勾结,骗取或者无偿使用资金的风险,应该是这类业务审计的重点之一。有的审计新人要问了,你总是在这里谈规避审计风险的事情,难道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有的人会想,规避审计风险这应该是审计人心里想的东西,没有必要说出来,说出来不太好吧。我个人觉得,一个审计人员在自己负责的审计业务中如果规避了审计风险,客观上就完成了审计任务,帮助企业提高了风险管控能力。亚当斯密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前面不是说过没有审计风险的事情,出了审计风险不追责,只能是梦想吗?因此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说,怎么做,才能减少我们的审计风险。整得我这个人好像挺自私的。减少自己的审计风险,其实客观上帮助了他人。况且,我们审计人在主观上,也都是真心想帮助被审计单位的。跑题了,还是继续说枯燥的存货审计案例吧。将存货明细的数字加总,与总账数和会计报表核对,有必要吗?这是一个有关审计逻辑链条是否严密的问题。即“凡是经营上有动作,财务上一定要有反映;凡是财务上有反映的,经营上一定要有过动作。”这就是我们的审计逻辑,可以翻凭证乱枪打鸟,也可以到处溜达看经营,还可以静下心来核对数字。不过,对新人,静下心来搞核对为好。毕竟做好一些基础工作,心理才踏实。别以为这个都能对上,对上的时候多了去了。例如:某次,审计某单位,存货明细显示库存车上备品类资产2500万元,而会计报表存货才几万。问管库员:怎么这么多新备品呢?答:这还多呀,前几个月更多,上车的比剩的多。让管库员签字,就不打扰他了。问采购员备品的事情,答:集团统一招标买的,没有问题吧。我笑了笑,心里想,也没问你有问题啊,怎么,想举报路局客运处咋地?问:财务科长,那批备品列账的事情。没有让他看管库员的签字。考考他。答:我们的低值易耗品实行一次列销,账外数量管理的政策。我觉得也不合理,有些东西,应该五五摊销或者分次摊销才符合配比原则。问:是出库后一次摊销,还是?答:我们的备品都不够使用呢。(好像是答所非问)这时候,我偷偷看了看主审(组长不在,我是个势利眼),没什么反应。答:是呀,车上很旧,该换了。不过,你们车多,换的有点慢,你看,去年的到今年还没有换完呢?我给他看了看管库员的记录。这回他问了:您说,这样的记账方法,是不是显得去年成本列多了。我也问:你和集团财务部和主管业务处如何沟通的?答:主管业务处要求尽快上车,年末没有上完。集团财务部到没有这就这个事情说什么。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和他说:“可现在6个月了,还没有换完”毕竟,前面你应该把管库员的询问记录给他看的。是买多了,还是真的不舍得换,还是其他原因,估计你得看很多台账非很多话才能知道答案或者得到不任何答案。出一个挤列成本的底稿,到底是什么列,组长会替你改的。不过,审计新人,你也不能总依赖组长,还是自己长点心,尽力写好底稿。否则,你挨焖了,不要怪我这里没有告诉你啊。原始的方法是对付自作聪明者的最好武器一个车间核算员,每次报销费用的时候都把每张发票的金额列在EXCEL表上,然后算出一个总数,并且,他还把这张EXCEL表打印出来附在报销单上。会计在审核他的报销单时,都不住口地夸他认真仔细。久而久之,会计不再检查他的合计数有没有算错,只是按照他算的总数报销就完了。这样过了好几年,直到一个内审人员无意中抽查到了他的报销凭证并做了一次核对,才发现他用EXCEL表打印出来的合计数是错的,他每次都故意多报销几十元或几百元,一直没被人发现。因此,看到审计新人小白核对报销凭证的时候,不要笑话他啊,有些舞弊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存货部分的审计应该关注的我就想到了这些,被审计企业的情况不同,要做的具体工作就不一样,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勤于思考和动手,具有职业怀疑精神,那些审计标准流程,我们暂时还用不到。这方面我以后还会提到。君子不器,只要不墨守成规,就能降低审计风险。&转自审计之家微信公众号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审计企业存货17种办法
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的范畴,在企业活动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流动性弱,种类杂、数量多、收发频繁,在企业中滞留时间长,变现能力慢,在和核算上存在一定难度,容易产生薄弱环节。所以,不法分子常把存货作为偷窃变卖的对象,企业也往往把存货作为调节成本和利润的蓄水池。那么,在存货管理和核算中,常见的虚假形式主要有哪些呢?人员应该如何进行审计呢?一、违规分摊,成本不实一些企业在核算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时,将能够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直接计入,或将应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按规定进行合理的分摊。如在“材料采购”账户中,只核算购入材料的买价,将应计入购入材料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采购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账户;购入材料发生的运杂费,不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而全部计入某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加大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减少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某企业从木材厂拉入圆木50吨,其他木料50吨,运杂费共计30 000元,全部由圆木负担,这样购入圆木的采购成本多计15 000元,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则少计15 000元,从而造成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核算不实。二、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根据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用制度所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选用的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能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都存在随意变更计价方法的问题,造成会计指标前后各期口径不一致,人为调节生产或销售成本,调节当期利润。如M企业某年选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商品购进价格上扬时,改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成本,购进价格下降时再用先进先出法,使该商品在会计年度内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交替使用,人为地调节利润。又如,某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确定发出木材的实际成本,由于木材涨价过猛等原因,致使木器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为遏制经济效益下降的局面,在采取积极措施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变更发出原材料实际成本的计算方法,其具体手法为:将后进先出法变换为先进先出法。该企业原先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木材的实际成本,截止6月底木材的账面结存100立方米,单位成本为180元/立方米,余额为180 000元。下半年购进木材3 000立方米,金额为1 575 000元(其中7月份购进木材1 700立方米,单位成本400元/立方米,余额为680 000元;10月份购进木材1 750立方米,单位成本460元/立方米,余额为80 500元。从7月份开始,未经审批使改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木材的实际成本。这样就会人为地调节了发出存货成本,销售成本和利润。三、材料盘盈盘亏,不作转账处理企业由于材料品种多,规格型号复杂,收发次数频繁,在计量和计算上难免发生差错,在仓储保管中可能发生自然损耗,损毁和被盗等问题。因此,企业应在年终时对各种材料进行实地盘点,并将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核对,对于材料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按照规定进行转账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却利用不正确处理盘盈或盘亏的手法,以调节利润。如有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好,但企业领导人担心“枪打出头鸟”,为了压低利润,采取了只列报和处理材料盘亏,而对材料盘盈隐匿不报和不作转账处理;相反,效益不好的企业,为了争取多实现一部分利润,就采取了只对材料盘盈作转账处理,而对材料盘亏留待下年度处理的做法;还有的企业随意转账,将盘盈材料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或将盘盈盘亏与物资储备中发生的非常损失或溢出金额相互冲销,不转出其相应的“进项税额”,以增加增值税的抵扣数。四、不报毁损,虚盈实亏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材料,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转销其毁损价值。但企业为了掩盖其不景气的经营状况,搞虚盈实亏,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损材料,不列表呈报,使其损失价值仍潜藏在材料成本中。如某家专门生产毛线的企业,在年终进行财产清查时,发现库房由于质量原因,使许多库存毛线发生霉烂、虫蛀,损失价值达60万元。企业在预计全年收支情况后,发现如要列报毁损,企业就会由盈利转为亏损。该企业职工工资实行“工效挂钩”方式,如果企业亏损,职工就不能晋升工资,并影响到年终奖金的发放。权衡之后,企业领导授意财会部门,将应报损的材料全部从财产清查表中去掉,实物仍留存在仓库不作处理,年终将账面数额结转下年度。这样的结果倒致企业一方面当年形成虚盈实亏,另一方面为以后年度埋藏了潜亏因素。五、账外物资“小金库”企业为了给职工搞额外收入,或进行一些非法支出,设账外物资“小金库”。将账内的一定比例的物资材料移到账外,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体外,作为随时可供自己调用的物资“蓄水池”。主要手法有:1.购进存货时即作生产费用或作为待摊费用,未使用便计入成本费用。2.领用的材料不用或少用,却计入成本费用,采用不作退料或假退料,退库不记账等方式,积少成多,形成大量账外物资,将其报出,存入“小金库”。3.回收的边、角、废料不入账。4.盈、接受捐赠的物资不作账。5.自制材料不入账。6.外发加工退回材料的余料不入账。例如,某企业车间和管理部门领料,实物以领代耗,将领取的材料物资不用或少用,但在账务处理却依据领料单将领取的材料物资数额,全部作为耗用计入了成本费用账户。由此而形成的大量账外材料物资,即不作退库处理,也不作盘盈入账,而是将其卖出,获取的价款存入“小金库”,以便给职工购买生活用品或者以发放奖金的名义直接发放现金。六、监守自盗,虚报损失保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勾结车间人员,涂改账目、盗窃财物,或者虚报和夸大损失,将报损材料转移或贪污私分;冒领或用假领料单和发料单,盗窃物资,转移出售;或盗窃财产物资,将所窃物资成本通过打折等手法打入正常领料、发料业务之中。例如:某企业车间领料员、成本核算员与仓库保管员,共谋贪污盗窃电器材料。由领料员填写领料单,不经车间领导审批,直接到仓库领料;仓库保管员不按发料要求进行审核,即签字发料,随后合伙将实物偷运出厂。在账务处理时,只依据领料单作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贷记“内部往来”科目的账务处理,而漏掉了材料入库和出库的核算程序。七、以物易物根据国家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之间以生产资料串换生活资料,以生产资料对换其它生产资料等,都应视同销售,作购进和销售账务处理,并计算相关税金。但有些企业在这种非货币性交易中,不结算,不走账,摆脱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为偷逃流转税、虚减销售收入,隐瞒利润大开方便之门。例如,某企业为一汽车生产厂家,将自己生产的汽车与一机床厂生产的机床进行易货贸易,该企业财务人员不作账务处理,两种商品之间通过协商不存在差价问题。八、材料假出库,虚列成本费用企业逃避所得税,虚减利润,就采用办理假出库手续,虚列材料费用,人为提高产品成本。如某企业在年终车间办理领料手续,填制领料单,而实际未领料,车间成本核算员根据领料单填写的用途,以产品生产用料和车间维修用料为名,分别作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账务处理。年终,再以少保留在产品成本、多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舞弊方式,将虚增的产品成本,人为地转入销售成本,相应地虚减利润总额。九、货到票未到,不暂估入库根据财会制度的规定,对于月末已收到的购入材料(但发票账单未到),要暂估入库进行账务处理,待下月初再用红字冲回。但有些企业对于收到的这部分材料,月末不作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企业存货进行审计时,盘点库存实物与账面金额不符,经详查,得知该企业购入的一批电机,已入库,但发票一直未到,企业财务人员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十、人为提高成本差异率有些企业,为了控制超额利润,大都从隐匿收入和虚增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作弊,人为提高材料成本差异率。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是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企业的常用作弊手段。如某企业为了逃避所得税,采用提高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手段,该企业全年产品生产领用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平均每月3 000万元,每月应计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在95~12.8%之间,经过调整,每月的人为差异率都比应计差异率提高1.5%,全年即可多分摊材料成本差异500多万元。十一、人为压低差异率与提高成本差异率相反,有些企业为了完成承包任务,而人为地压低材料成本差异率,用来降低成本,虚增销售利润,实现承包任务。十二、计划成本过度偏离实际成本根据财会制度规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计划价格通常以不高于或不低于实际价格的10%为宜。有的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利润,有意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材料的计划价格,甚至对已制订的接近实际价格的计划价格,有意大幅度地上调或下压。从而人为地调整“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余额,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十三、虚计在产品完工程度,调整完工产品成本产品总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否正确,将决定着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真实性。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常常在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上做文章。即有意多折合或少折合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或多计或少计在产品的加工程度等,以调节生产费用在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如某企业本月生产费用共计4 500万元,本月生产产品2 000台,月末完工1 400台,在产品600台,完工程度为80%。企业为了提高产品销售成本,将在产品的完工程度确为60%,从而使完工产品成本分配数额比应分配数额多分配,造成少计利润。十四、偷梁换柱有的企业采取“调包计”的方法,将采购或库存商品进行调换。以次等品换优等品,以廉价物品换贵重物品,以劣质商品换优质商品,以旧商品换新商品,以坏商品换好商品;有计划、有预谋地对不同商品产品串档串规,混淆不同批次、不同型号、不同产地、不同价格的物资,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以达到其违法乱纪的目的。如某食品公司仓库保管员,其兄开了一个小店,经营日杂食品,长期以来凡小店因进货不当,无法出售的物品全部由该保管员“调剂”回厂,从厂里换回新的物品。如将过期食品送回厂,然后将新出厂的食品调换回店,之后该保管员又以假换真,用假食品换本厂生产的真食品,使厂里经济大受损失。十五、改变低档值易耗品核算方法,调节产品成本企业对低值易耗品可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次摊法、五五摊销法进行核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核算,一经采用即不得自行变更。但是有的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往往随意更换既定摊销法,违规核算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成本。如企业为了调高或调低利润,就会改用分次或一次摊销方法,人为地操纵费用,从而达到预定利润的目标。十六、委托加工受贿,多付材料费用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各种材料,有关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为了从受托加工单位捞到好处,接受贿赂和回扣等,与受托加工单位合谋,按照其出具的加工费用结算单和发票,默认违反合同规定多计算的加工费用和运杂费,受托单位加工完毕后的剩余材料也不予回收,而将其价值全部计入加工完成材料的实际成本。十七、分期收款发出商品,不按实际比率结转销售成本企业为了近期利益,通过多结转或少结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销售成本的方式,使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人为转移。如某企业根据销售合同于12月份发出价款为100万元的商品,合同约定该批商品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分三期收款,发出商品时收取货款的20%,以后两期各收取40%,该批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按规定第一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为40万×20%=8(万元),但企业却人为结转5万元。由于故意少结转当期销售成本3万元,从而使该期虚增产品销售利润3万元。(本文来源:昌尧讲税工作室,由东奥会计在线整理发布)相关文章阅读:
会计云课堂APP
东奥会计在线微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官方微信
东奥会计在线
微信号:dongaocom
&donga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货审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