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叫高曼丽梦驰床怎么样的人

在死亡来临以前,我也许还可以作点小事,即保留这些‘偶然’浸入一个乡下人生命中所具有的情感冲突与和谐程序。――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 ......
& 中国有著名编剧吗?
  作为一个喜欢看电影,专业学电影的人,我知道一些著名导演的名字,著名演员的名字,还有几个著名摄像、服装之类的,但我好象不知道著名编剧有哪些名字。今天上课老师提问才知道自己忽略了一个大问题。
一个电影,剧本最基础的,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没有好剧本,任导演演员摄影服装怎么著名,至少没好故事看呀?难道就看风光片?时装展?还是看著名演员的漂亮脸蛋,性感身材和深遂眼神?  
最近看的几个电影,尤其是几个大一点的电影(制作成本、宣传力度、阵容班底),总觉的一是故事情节没什么看头,二是台词实在有点听不下去。这些电影从视觉角度上讲,都觉得还挺好看的,从演员角度讲,也觉得挺能看出这些演员是有演技的。但为什么电影还是不好看呢?为什么会有《一个馒头》呢?《黄金甲》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庸俗呢?就是剧本不够好,没有好故事可以看。
  电影不好看,没人骂编剧。电影好看,没人提到这编剧是谁。导演红了,演员红了,摄像红了,服装红了,编剧还是籍籍无名。可能在更专业一些的圈子里,是有著名编剧的。但这肯定是不够的,普通的观影人,就不能象知道导演演员的名字一样知道编剧。这对于编剧队伍的壮大肯定是不利的。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昨天又看到一个贴子,介绍一个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是作者特别提到,这个日剧之所以好看,很大的原因是本剧的编剧是日本著名编剧尾崎将也。这就是关键。当编剧也能象导演、演员一样,具有票房号召力时(或不幸成为票房毒药),我们的电影才有可能真正好看!
  想当年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多么“划时代”啊。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两个片子根据改编的原著小说,本身就很“划时代”,有看好的故事和独特的语境。这为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结实的基础。再看看后来的《英雄》、《十面埋伏》,作为导演,张艺谋应该没有退步,但那些个台词对话:“大王,杀不杀”;“大风、大风”……更不提刘德华和金城武在《十面》里那半文不白的对话,酸掉中国人民一半的大牙啊。再后来的《夜宴》,我真不愿意说它不好,我就只说它的台词吧,唉!另外个人觉得,冯小刚把这部片子“掐”得太紧了,演员的表演很紧张,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似乎全在导演的掌控当中,我觉得这样不好。另外这片子最失败之处,应该就是在于,导演费老大劲,讲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说到台词,很多人会想到《大明宫词》,它在我心中,是台词中的典范。
 & 那就让中国电影人好好讲故事吧。不要把电影变成导演从头到尾给你讲大道理,演员刻意的卖弄演技,摄像和服装借着电影耍一把技术。好电影就象一篇好课文,读完后,在成长的一生中去体会它的意义。不好不差的电影就象是一篇课文加一段中心思想,读完后,老师跟你一起分析一下这篇课文的意义是什么。差的电影呢,课文不见了,给你一段课文大纲,大致让你了解一下本文内容,然后开始总结中心思想,分析课文的深刻喻意,只恨不能叫观众和他一起写一写读后感了。 
期待好编剧,期待好剧本,期待好电影。期待娱乐圈把更多的目光给编剧们。文章引用自:
&&(字节数: 7278) [转贴
23:03:47]&&新泰三中校史  1949年十月一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冉冉升起,掀起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千百年来当牛做马的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了!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新生的人民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无暇过多的考虑教育。至1956年,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结束,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趋于稳定,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此刻,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翻身、求知学习的迫切愿望被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1956年3月,泰安行署文教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批准在新泰的楼德和羊流两地增设两处中学,分别命名为“山东省新泰第二中学”和“山东省新泰第三中学”。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有两个原因:其一,当时的新泰县只有城区一处中学(即1952年建校的新泰一中),新泰西部的广大群众求学非常不易,楼德和羊流分别位于新泰的西南和西北,两地中学与城区中学成三足鼎立之势,布局合理,便利了群众求学的需要。其二,楼德和羊流都是当时的繁华富庶之地,其中,羊流西邻泰安区,北接莱芜,据《新泰县志&》记载:羊流是因地有羊氏之流风而得名。羊流不仅是西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羊祜的故里所在,也是北方的名镇,清初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设立了自东南各省至京的驿道,民间俗称“九省御道”。这条驿道便穿经羊流,据《新泰县志·驿站》记载:“顺治十年(1653)以东南全闽、两浙、吴会、淮扬诸路至京由泰、沂为捷,羊流置驿从此始。”羊流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和新泰的经贸重心,历史上曾繁盛一时。以至民间有“知有羊流店,不知新泰县”和“南京到北京,羊流在当中”的俗谚。羊流旧城规模宏大,城内设有驿站及多家名店大铺,古戏楼尤为壮观。这里还保留着许多关于羊氏的历史遗迹。羊流西门里,古时建有羊公祠,为泰山附近著名胜迹。历代诗人多来祠下展拜吊古,如公鼐、吴伟业、王士祯、洪升、查慎行、屈复、阮元、严永华都留下词彩飞扬的吟咏佳作。清泰安知府姚立德所立《羊公祠记》碑石今犹留存。出羊流东门数里,便是著名的三羊墓,古冢三座,分别传为汉晋名臣羊续、羊道、羊曼的丘垄。即使在建国之后,这里的交通依然十分发达,泰新公路穿村而过,往来十分便捷,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在这样的地点选址建校是很理想的。  1956年3月底,建设人员在羊流实地考察,最终选定羊流店西北的一片庄稼地作为学校所在地。这块地既不在村庄内部,又离村庄不远,水源丰富,地势稍高,易于排水,临近济新公路(新泰至济南和泰安的交通主干道),交通方便。学校门前的一条壕沟是旧时羊流店的护城河,水从学校东边的朱家汪流出,自东向西常年不断,壕沟的南边是一条寨墙,底部宽3至4米,顶部可容数人巡逻放哨,学校的西边是羊流店的老西门。总之,校址在村庄之外,又离村庄很近,选址比较科学。  选址获得泰安和新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征地21.4亩(一说21.5亩),相当于现在的学校东南角一片,学校后来的历次扩建均是在此基础上向北、向西扩展。第一期工程自3月底开工,至同年8月底结束,共修建教室两排18间平房,每3间一口教室,共6口教室。其中4口用作学生教室,另外两口用作教师办公室。另外,修建学生宿舍18间,教工宿舍9间,伙房一座,传达室一座两间,厕所一座9间,造价共计人民币34934.17元。全部工程于1956年8月底结束,同时招考初中一级新生四个班共计219人,他们荣幸的踏进了中学大门,读上了初中课程。于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1956年,全校共有教职员工24人,其中,专职教师9人。  学校成立之初,直属泰安地区领导,级别较高,第一任校长王介三同志原系泰安县教育局长,到三中任职属于提拔。  当时的生源地比较广阔,学生不仅来自新泰,还来自泰安的化马湾、桷峪、莱芜的牛泉等地。  1957年5月,经太安行署文教科出面,泰安专区建筑工程公司又承建教室18间(392.44m2),学生宿舍36间(586.6m2),教职工宿舍9间(146.76m2),厕所一座,全部工程于5月5日开工,7月5日竣工,合同造价人民币39163.65元,后遇木料涨钱,报经泰安批准,又多支付127.45元。至此,学校共有教室36间,学生宿舍54间,教工宿舍18间,伙房一座,传达室一座,厕所2座。同时,学校又添置办公用品一宗,特别是办公桌椅一批,保证了二级新生开学的需要。1957年,教职员工总数达到26人。有资料显示,就学历而言,当时有本科1人,专科1人,高师速成班7人,高中9人,初中5人,高小1人,文盲2人,这样的学历构成在当时是比较高的。当年招收二级新生共4个班216人,至此,学校在校生共有8个班435人。  教学楼前的芙蓉树就是二级学生所栽,它已经成为学校的标志。现在的芙蓉树高约15米,树冠直径约20米。枝干遒劲,亭亭如盖,郁郁葱葱。每年夏季,芙蓉树羽絮一样的粉红色花朵就会迎风绽放,这时,毕业班学生就以芙蓉树为背景,留一张毕业照,然后走上考场。每一个三中学子,无论走到哪里,芙蓉树都会在他的梦里枝叶婆娑。因为,芙蓉树的根已经扎在他的心里;三中,已经长在了他的心里。  1958年经泰安专署文教科批准,又新建办公室18间(位置就在今天的芙蓉树东边),图书仪器实验室13间,为三级新生入学做好了准备。1958年学校扩大办学规模,该年度共招生6个班324人,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759人。该年,全校教职员工达到36人,其中,专职教师26人,职员7人,干部2人,校医1人。
  总的说来,1956---1958年的三年是学校初建的三年。在一片庄稼地里崛起了一座崭新的学校,青砖灰瓦,高门亮窗,在当时是一个大手笔,社会反响很好,充分体现了新生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我们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满足了人民群众就近求学的愿望。自此,学校规模初具雏形,1958年以后,包括“十年浩劫”时期,学校建设一直在进行着,但没有大规模的动作,基建规模比较小,比如,日学校上报教育局的一份报表中有一段材料:“(新泰三中)有教室45间,学生宿舍64间,办公室20间,实验室、图书室20间,伙房、伙管室、工人宿舍9间,后勤院9间,体育器械室5小间。”当然,这也与建校之初修建的房舍质量比较牢固有关,很多房子一直使用到很久以后。  1959年,学校教职员工总数达到39人,其中,专职教师29人,职员7人,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各1人。1960年,我校教职员工达到40人,就学历而言,其中,有本科1人,两年制专科4人,一年制专科6人,高中20人,初中7人,高小及以下2人。1961年,学校教职员工总数42人,其中,专职教师28人,就学历而言,有本科1人,专科4人,高中25人,初中8人,初中以下4人。1962年,我学有工作人员35人,就学历而言,其中,有大学5人,大专9人,专科2人,师专2人,中师3人,中专6人,初师1人,高中2人,初中4人,高小1人。随手翻翻1962年的教师登记表,以下文字赫然在目:“老师们的毕业学校有,北京大学1人,山东大学1人,山东师范大学4人,山东体育学院1人,安徽大学2人,曲阜师范大学3人,临沂师专1人”。&(字节数: 3106) [原创
22:43:21]&&&&&&&& 在朋友的推荐下认识了有个80后作家叫马中才。以前我对80后所谓的作家是很不屑的,不过看了马中才《我的秀秀姐》,然后就另眼相看了1对《我的秀秀姐》想说点什么……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个轻易被感动的人。没想到,在那个失眠的深夜,我心中感情的严闸会被书中的真情冲击的一败涂地。 &&&&&& 主人公马小军在考研期间,认识了本校女孩岑秀秀。秀秀比马小军低两届,却声称比马小军大,坚持要他叫自己“秀秀姐”。情愫在这对“姐弟”中萌生、滋长,却总也不能朝着马小军希望的方向发展。直到最后,秀秀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一只眼睛,马小军打算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捐给秀秀时,才从室友嘴里得知一个关于秀秀的惊天大秘密,才明白秀秀对感情若即若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也许你读了梗概,会认为这只是一个俗不可奈的校园爱情故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作者讲述的是一个好像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也永远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描写了一对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男女。 &&&&& 书中的岑秀秀,作者是这样形容的:“总的来说她是一个女子。我不叫她女孩也不叫她女人。她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我想。就比如我们常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不是&“女孩无才便是德”&或“女人无才便是德”什么的。我叫她秀秀姐。她的身姿是完美女人的样子,在矮个子女孩普遍的南方城市中,她常常独秀一枝,看起来像个模特,而她的内心则像小孩一样,需要温暖,安慰和照顾。”这样的女主人公是我从未见过的,热情,大气,却又有一中说不尽的婉约。 &&&& &她对“弟弟”马小军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她以姐姐自居,却向弟弟撒娇,像一只停泊在弟弟这座爱的港湾里的小船。她爱弟弟,但又在爱的面前游弋不前。 &&&&“弟弟”马小军其实深爱着他的“秀秀姐”,一直以来,都是他哄姐姐,逗她开心,给她慰藉。他的爱是那么深邃,他用自己豁达的心境爱并影响着秀秀。他的要求并不多,只是想一直陪伴着他的秀秀姐。他从不表达他的爱,只是将爱因秀秀的爱而不断变化方式, &&&&& 书中秀秀对弟弟的爱就像电视剧《人鱼小姐》的主题曲--《我痛苦的爱》,是的,爱不仅仅只是甜蜜,同样会有苦涩,甚至是苦楚。她爱弟弟,但因为自己的曾经又怕委屈了弟弟,所以只能认做弟弟。这痛苦,是置身事外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我想这世界上最最痛苦的,就是爱的痛苦了。 &&&&& 而马小军对秀秀姐的爱则好像张卫键的那首《你爱我像谁》,他对秀秀的爱是扮演秀秀生活中任何一个需要他扮演的角色,忘我而不计得失的扮演。在他的生命里,唯一的角色就是爱秀秀的人。 &&&& &书总最温馨的一幕,就是俩人在农家大自然里的那次相拥。作为姐弟,他们不知拥抱过多少回。但只有这一次,他俩在内心深处,把对方当成了爱人,也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对方对自己的爱。这一抱便成了永恒,至少在他俩的心中成为了永恒。但作者太吝啬了,他把这样美好而深情的场景仅仅安排了一次。所以,这相拥的一幕也有是最伤感的一幕。 &&&&&& 书的结尾是我所没有预料的,他们是要分离的,但我没想到是这种分离。秀秀帮弟弟作实验而导致左眼睛玻璃体已经损害,视力不能恢复。在得知秀秀曾经为别人做过人流手术的时候,弟弟毅然决定要把自己的眼睛移植给她。他只对秀秀的妈妈提出了三个要求: &&&& “阿姨,我决定了,今晚就可以做手术,但是您要答应我三个条件。   好。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   第一,你永远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她,要不然她不会安心的,你就说她的眼睛是医好的,不是移植的;第二,你不要给我任何钱,要不然我不会安心的,我给她一只眼睛那是因为我爱她,我什么都不会要,我只是爱她而已;第三,等她的眼睛痊愈以后,你们马上离开中国,不能让她再看见我,不然我会比死还难受的。” &  对于这样的爱,我们还能说写什么呢? &&&&当秀秀一无所知的离开弟弟,前往荷兰。她终于用一封电子邮件说出了自己对弟弟的爱以及爱的无奈。弟弟看者信,哭了。当然,哭的还有我。作为读者,我一直在想,如果秀修知道了弟弟为他做的一切后会怎么样呢?我不敢想,因为那是无尽的悲伤。 &&&&& 书的最后一段是让我泪如雨下的一段文字: &&&&“如果你有机会到来到C大,看见一个瘦高瘦高的总是留着长发盖住半边眼睛的男生,你千万不要怀疑他是一个流氓,他是C大植物系的研究生,请试着叫他“马小军”,他会回头朝你微笑,用另一只干净的眼睛。也许他会成为你的好朋友,跟你讲起他有一个漂亮的姐姐,他叫她“秀秀姐”。” &&&&& 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最平淡的气氛来写这段文字。但带给我的却是极度的心酸。作为秀秀,生活在一个美好的谎言里,作为弟弟,生活在一个为自己爱的人而付出的爱的世界里。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呢,看着这样的爱,看者这样相爱的人,心里只有心酸了。 &&&& 生活中有岑秀秀这样的女孩吗?我不知道。 &&&& 生活中有马小军这样的男孩吗?我不知道。 &&&& 可我知道,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真爱。 &&&& 而且,这种真挚的爱,是无需任何言语的。 &(字节数: 3002) [原创
22:15:18]&&&&&&&&& 这学期过得有些堕落,不觉中已经回校一个月了。
&&&&&&& 上周六我们四个去喝酒了。
&&&&&&& 没有理由,周五晚上睡不着临时就决定第二天去喝酒了。当然酒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喝点酒也无可厚非,不过喝得烂醉却是意料之外。
&&&&&&& 我们应该是打的回来的,其他都不清楚了。以下内容是听唯一有清楚意识的黑子说的,回来就倒床上了我们三个,从下午三点睡到六点相安无事,之后我们其中的两个就开始吐了,当然其中一个是我。我们两个是对着脸睡觉的。据黑子描述,我们吐的最壮观的一次是两人对着脸一起吐,可惜这么壮观的场面我没印象了。我也只记得自己好像吐了几次,睡醒时胃里空空的,嘴里怪怪的,还有想吐的冲动,我可怜的胃被彻底伤透了。
&&&&&&& 我们一只吐到深夜,东西是不敢吃的,只喝些酸梅汤。最后连这些液体也不能被胃接受了,刚喝了又吐了。不过这是我们意识已经很清楚了,连连后悔。最后终于睡着了。
&&&&&&&&很早就醒了,胃里很难受,最要命的是屁股左侧疼得厉害,细想好像是喝酒之后摔的,当时好像有许多人,好像我很丢人的样子。从黑子那得到了证实,我真丢人啊……
&&&&&&&&一天都没怎么吃东西,胃里难受,屁股也疼。
&&&&&&& 本来不想把这些丢人的是写出来,无奈屁股现在还疼!
&&&&&&&&&&&&&&& 我发誓我再也不喝酒了……&(字节数: 1325) [原创
23:06:06]&&
小村,小河,小学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http://www.chelder.com.cn/bbsxp/UpFile/UpAttachment/.jpg" border=0>
&& 我的家在鲁中山区美丽的莲花山脚下,这个叫梨园沟的小山村被几条小河环绕着。河里面鱼有许多,河水清澈到能看清荡来荡去的鱼儿。周围的大树遮挡了射进河里的阳光,河边极幽静,偶尔有几只鸭子在里面嘎嘎叫。
&&& 顺河往上去,村子的东北角,小丘岭的半腰处有不大不小几排房子,孤立的处在河岸另一侧。房子外墙爬满了青藤,绕房子都是些向日葵和白杨树,疏疏树林间,传出小学生们嬉闹的声音.那几排房子便是我的小学了。学校门口向南,不过出门路向西,一天长长的陡坡直通到坡下河边。过河是不大的一座石拱桥,通到村子里。河水很深,我们小孩子常被老师警告不准下水,但是我们情致止可不管这些。春天水凉我们不下水,那时我们时常拿一个玻璃瓶子用绳子拴住,走到河边打满水回学校倒进我们本挖好的坑里。然后再捉几只小鱼放进去,找一块石板盖好防止被别人偷走,下课后我们再去看时鱼还在快活,不出一天那可怜的小东西就被反复玩弄而奄奄一息了。等到玩够了我们便拿去喂小鸭子,大鸭子过会来抢食。这时大鸭子欺侮了小鸭子,我们就追逐那蛮横无理的大鸭子,直等到大人们听到凄惨的鸭叫声,代为求情为止。
&&&& 夏天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几乎没有不会游泳的。幽静的小河也不再幽静,我们每天都泡在水里。一天的时间除去中午以前我们不下水,其它时间得空便下河。中午放学后,我们就逍遥了。回家简单吃几口饭,撒谎说回学校做作业,在家长莫到河中游泳的喊声下我们就齐齐的到河边了。通常我们男孩子是不会等到河边再脱衣服,照片中有些失真,李河不远的路上我们就已经先脱了小背心,再除去小裤衩,两件小衣服扔到河边草丛里。我们就进到碧清的河水了,只在水面上看到两只小拖鞋。我们在水中追逐、玩球、凫水……总之,没有我们没玩过的水里项目。最有趣的莫过于一个人凫到水底,另一人踩到他肩膀上,底下的猛地一用力,上面的就会飞出水面在空中打个转转,再进到水里。尽管会出意外,我们还是对这个游戏屡试不爽。我们有时也会爬到石拱桥上再跳进水里,嘻嘻闹闹、尖声尖叫。直到学校里响起了上课铃,我们回到岸边穿好衣服才不慌不忙去学校。(未完待续)
&(字节数: 1609) [原创
23:03:09]&&我的大学生活
&&&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三年级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级"知道自己知道"。&&&&& 其实,至今我也没能吃透其中蕴含的意味,但是模模糊糊能体会到一点,就是从天上落到地上,从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上或者杂志上的一些关于大学生活小说的误导。很多作者描写大学生活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向读者描绘一个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受到这种误导,在每个人踏进大学之前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理想的描绘。怀着这份美好,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迷糊一阵子,充分享受突如其来的自由和新奇感。但是在一天天上课,自习后,这种激情慢慢的消退,就开始进入迷茫阶段,怀念高中同学,怀念高中生活。在座的大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往往是造成迷茫,困惑和郁闷的根源。而这也是慢慢长大踏实地的过渡到"知道自己知道"必经阶段。如果你现在觉得没有方向,也没必要着急,其实这很正常。很多人在没进大学前,就在脑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高中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才是最纯真的,到了大学彼此就不能坦诚相待了。我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事实上,随着
&&& 总体来说,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对你的四年生活有一个规划,也就是你希望你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规划可以很粗略的,只代表一个大方向,不必很细致的,有了方向才不会茫然迷惑。而且只要你朝着这个方向走,结果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无论是做什么,作为一名学生,他的首要任务都是学好自己的功课。最后,丰富的大学生活是
&&&& 好了,我今天的演讲也到此为止了。最后,只上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送给我自己的,也与大家共勉!&(字节数: 3088) [原创
23:00:47]&&自习课的时候,看着屋顶的监视器想到了这些: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tyle="DISPLAY: MARGIN: 0px auto 10 WIDTH: 562 HEIGHT: 473 TEXT-ALIGN: center" height=342 alt="" src="http://img64.pp.sohu.com/images/blog//22/22/1107dbf8cfc.jpg" width=437 border=0>
椭圆的小丘
山沟里燃气黑色的火焰
死鱼的眼睛
西瓜的嘴巴
水色的草帽放在身边
突突的乳房
层层的鸡皮疙瘩
裹着落雪的床单
车轨后面的车厢
白云擦洗它的玻璃
洁净的车窗滴着冷汗
一只女人的干燥的手
她注定要躲在白纸后面&(字节数: 2106) [原创
22:58:41]&&梦的蒙太奇
昨晚我的梦逃学了
穿无袖连衣裙的夜来临
我和灰姑娘
看这披围巾的电影哭了
作曲家的手稿上
带着黄色礼帽的香烟
梦闭上眼睛
我的抽屉没有上锁
褪色的记忆遛出来
蓝色的鸵鸟
飞进了苍白的黑夜
我冒雨去看彩虹
八月的梦游者
看到过午夜的太阳
我走出梦的黑洞
汇进了人流&(字节数: 2515) [原创
22:56:18]&&沈从文和翠翠&&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 翠翠 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 &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 黄狗与苗族盘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 && 白塔 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 渡船 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 && 时间观 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 ――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汁……”。 & “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小姐有关。王小姐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 ――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 )。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 & “铁汁”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少妇的边缘。 &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字节数: 3486) [引用
18:48:27]&&&
&&&&&&&&&很久以前就听过和看过"小资"这个词了,只是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何谓小资,何谓小资生活,何谓小资情调。只是自以为的这个仅仅是一个称谓而已。不过上大学之后什么书都看一些,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了。
最近也在看一本叫做《小资情调》的书,里面大量地分析了小资的生活,心理和那种莫名的情调,看了之后感触很多。于是就产生了想写一下看这本书的感受和摘录书中的一些言语,和读者们分享。不过以为个人原因,以前看书都没有写过什么读书笔记,也不知道刚怎么写才好,也就只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如果写得不好,希望读者朋友们谅解。
"‘小资产阶级’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中一向是一个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词汇。"
"‘小资’的扩展名是‘小资产阶级’,但是,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者并不必然地是‘小资’。当下流行的‘小资’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位,在这种情调与品位中,渗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感悟和理解,作为这种感悟和理解,它是高于现实法则的一种浪漫情趣。
书中将小资的范围划在了一般年收入不会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与工薪阶层相比较,小资中有相当多的人当然也是工薪收入者,但是,这笔工薪由于在中国现有消费水平上可以称之为优厚.因为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只是仅仅在1000美元左右.或许,小资在中国广大的农民眼中已经是属于富有阶层了.但是小资的生活却远没有富有者挥霍,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精打细算,充满着暖暖的人情.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中,小资情调作为一种浪漫化的审美化的人生样式,有它存在的理由与权利.小资情调 之中,诚然有着某种固有的颓废,做作与虚荣,但是,其中也确实存有某种美好的绝妙的东西.审美的浪漫的精神是小资情调的灵魂."
上面这些摘自&小资情调&中的言语,在书中的开始就将中国的人民分为了五个阶层:富人阶层,中资阶层,小资阶层,工薪阶层,城市下层.作者用深刻的笔调剖析了当今中国各个阶层的状态和生存情况.同时也将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尽现书中.
作者在随后的几个章节中深刻分析了"小资"各种状态,其中包括:旧日情怀,今日传奇,生活品位和心境与情调.
"小资"的怀旧情思现得很是广大,各种的情调在现今的时代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说了"小资"的各种各样的情调.
"在大路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个长期被有意加以埋没或回避的作家.之所以被回避并被加以埋没,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身份在大陆的意识形态氛围中的模棱两可."
"她之被埋没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因为她是一为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家."
张爱玲文笔纤细,文风细腻柔婉,作品多描写人生中的情感琐碎,但她并不止于这种琐碎,而是与此琐碎中见出一种悲凉的浪漫情调.然而这种浪漫情调由于鲜明的"小资"特点.或许这是由于这一点,今天的"小资"才对张爱玲情有独钟吧.
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的,不停展转于各地,不停地搬家,据说是因为害怕一种虱子.张一生写下很多的文字和著作.&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心经&等.张对浪漫情调的细致描写满足了"小资"们对浪漫情调的诉求.
"上海是一个温柔乡,是一个富贵场,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令人消魂的地方,是一个能提供源源不断灵感的地方,是一个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向往的地方..在这里能够滋生的东西,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未必就能够生长.中国过老的文化为她提供了气韵深厚的东方情调,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冒险精神为她提供了异域的文化材质,这二者打成了一片,形成一体,熔铸成一种独有的上海精神,海派文化."
上海在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成为了中国城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于是,在繁华的大上海里滋生里许多的小资情景,也拥有了许多让小资向往和梦想的地方.人们通过对小资的了解,将小资们最钟情的东西和情调搬到了当今的上海中,包括张爱玲那个时代的氛围.比如陈丹燕的换就系列---&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等书籍,还有郭建英的漫画。
旧上海所弥漫的情调或许正是“小资”们希望得到,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拥有的吧。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拥有的却不是你希望得到的,你不能得到的却深刻印在你的脑海中。小资们的怀旧情怀就这样深浅地表现了出来了。于是就有诸多关于旧上海的情景和风景,还有许多关于旧日上海风情的电影,如《花样年华》。
“一种精致敏感的心灵,不可无视历史时空。”正如书中所说的,小资的怀旧也就只能这样了。
“长期的精神积郁和政治上的浪漫,长期的思想禁锢和僵化的经济体制,在70年代末期已经变得十分危险,将中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中国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乃是由于通过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和自下而上的思想启蒙,将中国纳入到全球性的世界运动之中。”
“中国当代之浪漫思潮,怀旧事件,应当从这一历史情景中加以考量。”
“今日小资的怀旧并非单纯的怀旧,正像我们前面指出的那样,它的脸面向过去,倒退着走想向新的时间和空间。”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的出现更加使得联系变得方便。于是,生性有着浪漫骨子的小资们就梦想着在虚幻的网络中邂逅爱情,或者是温暖。
网络提供给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了小资们幻想的空间。当夜深人静之时,你无法入睡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和你一样无聊的人,于是你就可以和他说你的故事,可是谁都不当真。
“网上的爱情是一种纯情的浪漫主义,网下的爱情是世俗的现实主义,最后,网下的现实主义打败了网上的浪漫主义。”
“网络空间是阴柔的,是虚拟的,有一点像《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似幻实真,亦真亦幻。它提供了一个自由而空灵的舞台,忧郁而瑰丽的灵魂正可以凌空淘序,飘舞绚烂了。”
社会的发展同样也给了小资们得一品尝咖啡和葡萄酒的机会。就像古时候就有葡萄酒的记载一样,小资梦也喜欢这这样一种可以逸情的美好事物,而咖啡作为从西方传入的东西,更加深得小资们的喜欢。书中作者还写了一个名咖啡的煮法,比如卡其诺,爱尔兰等。
同样的,法国对与小资们来说也是一个必去之地。因为法国是一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过度,特别是巴黎。巴黎有着数不清的浪漫故事,而小资们的心里也在渴望着邂逅浪漫。即使小资们无法到巴黎去,他们也会在自己梦中想着,念着,或者在网上发一些感慨等等。
“在实际初的晦暗不明中,心理坏者一丝丝忧郁惆怅的情调,一杯在手,遥想巴黎的浪漫,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桩惬意的事情。”
"在中国当代的小资情调与某中小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正是在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语境中,中国的都市生活提供出一种可能,熔铸出了一种叫做小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样式,使得小资情调有所附丽."
现实造就了小资,同样的现实也造就了小资情调,在中国这个广大的社会中,小资的不断涌现和变化,让我们感觉到措手不及.作者在这一章中从旅游,服饰打扮,居室布置,音乐等方面考察小资的对象化表现.
"小资爱玩.玩的总要项目之一就是旅游."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只要能体现出小资品位和小资情调的地方,小资都愿意去,乐意去.
"小资的现实旅游不可不情调,不可不浪漫,不可不讲究.一场索然无味的旅游,简直都不如因公出差,因为后者的费用无须自家操心,而前者就是花钱买罪受.失败的旅游糟糕透顶,其噶如煮鹤焚琴,如佛头着粪,绝对的无情无趣.因此小资的立场有一般说来都颇讲究的,看起来随意,实际上精细着呢!"
小资的旅游要件大致有这样几条:其一,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其二,比较充盈的钱包与比较舒服的穿戴.其三,知情知趣的旅伴,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了这些条件,小资的旅游就变得很唯美了.天地人和都集中了起来,一路上走了,看了,想了,忆了,品了,就有了诸多的感慨了,诸多的想法了.于是在路上或者回到家之后就将他们写下了,将它们帖到网上或发表都杂志和别的人一同分享.还有就是做起了导游,向别人介绍那边独美的风景.
小资喜欢旅游,同样地也喜欢把自己脱离于大众之外,他们的服饰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实际上,小资们总是希望他们的穿戴就像他们的个性那样不被大众化的浪潮所吞没,因此他们必得时刻创新,这样才能维持住他们的感觉.因此,可以说,小资情调的服饰打扮乃是他们的个性化的生存本身,既然如此,小资们对服饰打扮的讲究就非贵族化或大众化所能比拟,因为在这里面凝聚了他们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
于是作者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小资服饰打扮的离奇,而这些正好说明了小资们对生活的态度.
最后作者还从小资们对家的装饰和对现代流行音乐的钟爱来结束了这一章的阐述.
"这种精致的小资情调会将自己藏在自恋的心境里,将孤独做成一件时尚的衣裳,来与平庸的生活相对抗.在孤独的心境中,小资自恋与独赏,充分享受个性化的自由滋味."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将这一章放到了文章的最后,不知道是不是小资情调的根源是这份孤独,还是因为小资情调是由于前面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不过作者既然将它放到了最后,我想他应该有他自己的理由吧,我就不用做过多的猜测了.
"小资喜欢孤独,小资喜欢在孤独的心境里自恋,小资总是把孤独做成一件世上的衣裳.一句话,小资将孤独作弄得有滋有味,情致盎然,这也许正是小资情调的深层内涵."
中国历史几千年,在岁月的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的孤独大师.中国古代的孤独大师就有老子,陶渊明,松尾芭蕉,还有爱国大师屈原.中国现代的孤独大师有鲁迅,他的深刻孤独体现在&彷徨&和&野草&这两个集子当中.还有中国当代的孤独形态.在这个时代里.可能会成就一种卓绝的孤独,但不会成就一种伟大的孤独,至于那真正的孤独,也许并不为人所知.其中有诗人海子,顾城,还有安妮宝贝笔下的人物,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家了.
小资们在孤独的同时也在对美好爱情邂逅与奇遇的渴望.美好的爱情都是每个人期待了,就连小资也不例外,只是小资们的期待远远地超出了物质的条件,显得尤为难得.对爱情的坚信和渴望,对当今来说已经很少见到了.
"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晦暗与光明中,一种小资的爱欲姿态是光鲜而动人的,它对人形成刺激,也让人思考."
同样的,在对爱情渴望的同时,小资们也把西方的情人节演绎得淋漓尽致.情人节本来就不属于中国,是从西方传入的节日.可是在当今的中国情人节却显得尤其重要.那天情人们的亲亲我我,手拉手,好有花店中鲜花的热销就是很好的说明例子.
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铸就了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以及与这种生活相适应的生存状态.于是都市中出现了许多的单身贵族,他们有着丰厚的收入,不用担心衣食问题,他们游离于都市的上空,渴望着爱情的降临.他们相信的是真爱,而不是物质下的生活.于是一个人的世界产生了___我独身故我在?
在城市的脚下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停地为了生活奔跑,可是同样的也有着一个收入丰富的小资阶层,在高高的云端俯视着现实的人物.
我们都要生活,同时我们也希望精神的信仰.去了,有来了,走了,就不出现了.每一个路过的和不路过的都是生活的奇迹.
看了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感触的,可是却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所以对这本书的粗略述说也就只能到这里了.如果有谁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原书.
&小资情调&& 作者:包晓光&& 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关于巴黎的憧憬  巴黎是中国“小资”最为憧憬的地方。  巴黎是时尚的先锋,是西方时髦艺术的殿堂,是浪漫之都。  巴黎有数不清的浪漫故事。  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时刻,坐在中国都市欧式风格的酒吧或咖啡馆里,一杯在手,透过那琥珀色的液体,也透过你的心,最宜于向往的所在是哪里?大概莫过于巴黎了。其实,不独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其他国家的人们也是如此。米兰·昆德拉是捷克人。有一天他去申请移民签证。负责办理签证的官员问他:  “你准备到哪儿去?”  “哪儿都可以。”他回答。移民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自己选吧。”米兰·昆德拉慢慢地转着地球仪,看了半晌,问道:“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法国,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当然,与其在北京或上海的咖啡馆里遥想巴黎的种种浪漫,不如飞一次巴黎,实地领略一下巴黎的故事,那才够味。不过,这对目前的中国“小资”生活可能还是一个奢侈,因为他们不是政府官员,难以找到那样的免费美差,他们也不是钱多得发愁的大款,可以自掏腰包到巴黎去开开眼。因此,在咖啡馆或酒吧里梦驰神往,倒也不失为次好的办法。  凡到过巴黎的人,都管它叫“梦幻巴黎”。巴黎,何以谓之梦幻?细想起来恐怕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的历史人文积淀;其二,是法国人的民族性格。  说起法国的人文历史积淀,我们会想起一连串光辉灿烂的名字,比如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三位思想巨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空想社会主义者傅利叶与圣西门;被黑格尔誉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拿破仑;巴黎公社时期的欧仁·鲍狄埃和狄盖特;等等。文学艺术家方面,更可谓群星灿烂。仅以近现代而论,就有夏多布里昂、拉马丁、斯达尔夫人、雨果、大仲马、戈蒂耶、波德莱尔、贝朗瑞、乔治·桑、斯丹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罗丹、布德尔、马约尔、莫奈、马奈、塞尚、萨特、波伏娃、加缪等等。正是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将巴黎染上了浓浓的浪漫色彩和人文情调。  想那伏尔泰,生当法兰西封建时代末期。凭着他的杰出智慧和敏感,透彻地领悟到当时变幻莫测的时代精神的底蕴,因而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在那样一个混乱与变革的时代,他以他的幽默、讽刺和思想深度,对社会的种种黑暗作了尖刻的批判和深入的剖示,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倡导的价值,诸如自由平等、法律尊严和私有财产,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为之思考与奋斗的目标。  那个时代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与思想家艺术家的微妙关系。像伏尔泰这样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文学家,自然也未能免俗。这令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的两个最爱:一曰革命,二曰女人。在革命与动乱的年代,革命家往往要与现存的社会制度发生矛盾,遭到政府的残酷迫害,他们的命运就是一部传奇。天性敏感而又多情的妇人,于是就会利用她们的地位、财富与温情,收容这些反叛的思想家艺术家,使他们在温柔乡中得到憩息并进一步激发灵感,创作出不世之作。有这样一种说法:由于伏尔泰触怒了当权者,巴黎议会决定要把伏尔泰投进巴士底狱。他得到了消息仓皇出逃,百忙之中,还带上了沙特勒侯爵夫人。沙特勒侯爵夫人当时28岁,她十分聪明,有数学家的智慧,曾经获得过法兰西科学院颁的奖。大权在握的沙特勒侯爵并没有因老婆跑了大发雷霆,这或许是他逃避数学的惟一出路。时隔不久,沙特勒侯爵夫人移情别恋,又迷上了年轻英俊的圣朗贝侯爵,伏尔泰差点气死过去。最感人的一幕是在沙特勒侯爵夫人临死前,她丈夫、伏尔泰、圣朗贝都到了,三个男人在床着哭作一团,其影像令人叹为观止。革命的年代,既是一个血与火的年代,充满着残酷;也是一个浪漫的年代,充满着动荡的情感。何况这是在法国,何况这是伏尔泰。  在法国的浪漫史中,不能没有卢梭的名字。卢梭一生贫困,即使是在他名声大嗓的时候也是如此。“卢梭反对理性,维护感情,这是形成浪漫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之一。”卢梭的浪漫精神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形成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在这个时期,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但是,随后产生的财产上的不平等和私有权的确立,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了,出现了不平等现象。在他看来,国家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契约关系。人民是订立契约的主体,人民将自由让渡给能够体现自己意志的政府,由这样的政府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那么人 就有权废除不利的契约,重新选择新的政府。这就是卢梭提出的“人民主权”思想。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构成了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后世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自由平等信念包含了卢梭的思想智慧。但是这样一位思想巨匠,他的行为与人格,却难免为后世所诟病。罗素几乎是以鄙视的语气谈到他的种种异于常理的行为,比如他在《忏悔录》中对自己早年偷窃行为的宽容,他与华伦夫人长达十年的暖昧关系,他对自己与女佣黛蕾丝·勒·瓦色所生的五个孩子的不仁慈的做法等等。所有这些似乎都在证明卢梭既不是一个好的父亲,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甚至也不是一个好的情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却成为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正是他在《爱弥儿》中竭力主张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完美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在今后一直保持儿童的这种完美特质。他的自然教育观点就是要促进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的自由和独立性,尊重他的个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儿童思考和行动。但是,他的这些想法却没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得到实施。我们当然可以责备卢梭,因为他并非完美无缺。在他身上诚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和令人难解之处,不过,在一点上卢梭是诚实而真诚的,这就是他对浪漫情感的态度,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在这里,我们提到伏尔泰和卢梭,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点:从一种思想积淀的角度来说,巴黎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梦幻巴黎,就在于它拥有一批像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不管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差别与不同,但是他们本身都是一个谜,都包含有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因而都能唤起人们的困惑与猜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智慧是一种资本主义近代形态的思想智慧,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着血缘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乃至当代西方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人的思想中都已孕育成形了。这些基本原则对缔造现代西方文化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思想家的名字与巴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今天全球化浪潮一日甚过一日的条件下,在众口一词的现代化运动中,“东方”和“南方”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由衷地向往巴黎,岂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国的北京拥有的古代文化遗迹并不少,拥有的著名人物,也不算少,但是,在世界近代史上,它却处在一个边缘的位置上,在世界潮流之中,它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它没有提供出一个具有原创性思想的伟大人物。中国最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实践家孙中山先生,他的问题来自中国本土,但是,他的解决方式仍然要从西方资本主义那里汲取灵感与智慧。因此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也明显地缺少那种能够为它增添浪漫色彩的近代人物,而只能以其古代的智慧来吸引人们,但是,由于这种智慧是农业时代或封建时代的智慧,因而在今天已经难以唤起对它的亲切肯认了。我们试图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即今日之中国小资对巴黎魂牵梦绕,实有其“世界性”的原因,巴黎有其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内涵,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人,就是这内涵之一。当我们处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时候,回首能够瞩望到的里程碑不可能是纽约和华盛顿,更不可能是北京或东京这样的城市,而只能是巴黎或者伦敦。与刻板的绅士风度的经验主义的伦敦相比,法国的巴黎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本主义浪漫故事,因此就更能吸引全世界浪漫主义者的目光。  巴黎以它的物质实体,以它多彩多姿不拘一格的形式,镌刻着它的记忆。这些记忆保存完善,各个时期的人们为保存这些宝贵的记忆,殚精竭虑,倾注爱心,使巴黎的历史人文积淀熠熠生辉。&(字节数: 11207)1 |
已成功添加“”到 个分组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曼丽梦驰床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