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 英文:世界是“已经”确定的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4中关于世界观的定义是:(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那么定义中的(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世界是否都包含自然,社会,人的思维三部分?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包括.像这种问题可以联系实际,比如问自己:形成了正确的的世界观是否就对自然、社会、思维有了正确的看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的世界观,就是你的世界
你的世界观,就是你的世界
文 | 陶瓷兔子有个小姑娘找我聊天,讲起生活里的烦心事,她叹气,毕业之后每天都活得好累。压力不仅来自于竞争激烈的职场,每天每周无止境的加班,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她毕业不满一年,跟父母住在一起,每天听着父母的唠叨耳朵都磨出了老茧:你一个女孩子家,赶快抓紧时间找对象,工作又不会娶你,再过两年就嫁不出去了。李阿姨给你介绍了一个小伙子,你这周末别出去玩了,去跟人家见见面。这是公务员考试的书,你好好复习准备明年的考试,关系我们会给你打点好,你只要考得好就行了。类似不厌其烦的唠叨,让她头疼不已,她从没想过要找一个男人当作自己生活的倚靠,也不愿意为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相亲而推掉朋友的聚餐,她的人生目标是成为穿Prada的女魔头,跟国企机关轻松闲适的节奏格格不入。可压力偏偏来自于她最亲近的人,每天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她既无从反驳,又无处可逃。我随口说,那你搬出来住啊,迟早都要独立,早点出来受到的干涉和洗脑也会少一些。她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说,那我试试看。不到两周的时间,她就告诉我自己找好了房子的消息。那间小公寓在距离公司二十分钟的地方,周围环境很好,可是价钱也贵,仅仅是房租,就抵得上她小半个月的工资,加上水电网和物业的费用,月薪的二分之一都贴进了房租里。她并不是很容易就搬出来的,父母以各种理由百般阻挠。房子一次要交半年的租金,而她刚毕业不久手上没有积蓄,父母以断绝经济援助的威胁要求她留在家里,她只好向大学的几个好友开口。辗转凑够了钱,提着三个箱子,来到了自己的小世界,一两周回家一次,父母忙着嘘寒问暖,自然也就没功夫唠叨找对象相亲的事。她很拼,搬出去之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工作,没到两年,就争取到了业界大牛的offer,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家公司在外地。她长到二十几岁,除了旅游之外都没出过省,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果断地在一个月内就办完了所有的交接手续,孤身一人南下,在一个晚上发朋友圈,感慨自己真的很幸运。明明不是特别优秀的人,却依然能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应该是走了狗屎运吧。她这么说,配着两个笑嘻嘻的大黄脸。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她遇到了跟上文中小姑娘很类似的烦恼,她在一所不知名的四线城市中做公务员,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多,她觉得很不甘心,但又不确定自己有能力在大城市生活,于是来问我,自己该怎么办呢。我给她的回答十分简单:去大城市闯一闯,哪怕就是失败碰壁回到小城,也至少知道自己输在了哪里。她飞快回复:可是我没多少钱,经不起在大城市折腾,自己能力也很一般,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找不到对口的还找不到一般的吗?我说,开始的时候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还要联系面试租房子什么的也很麻烦啊,老家这边离职手续也不好办。她又说,听说大城市里不像我们这里的人淳朴,心眼儿都挺多的,我有点害怕自己在那种环境里根本生存不下去。听到这里,我基本已经确定了她还是不会走出那个小城一步。所有看似不甘心的诉说,只是为了证明“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而林林总总的借口,也无非是想让听话的人跟她一样,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其他办法。”我有时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有个初始设定存在----外界是危险的,自己是弱小的,改变是艰难的,未来是可怕的。这种初始设定可能来源于父母,可能来源于朋友,或者根本来自于人类远古的基因,但总有些人有勇气打破这样的设定,在一次次跟外界的碰撞中,形成自己崭新的世界观。时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上个三本学校能有什么大出息,不过就混混日子等毕业罢了”“我挺想去大城市拼一拼的,可是没本事,所以没办法。”“朝九晚五的生活就是混吃等死,可我又能怎么样啊”等等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失败,而那失败之所以让人惋惜,是因为那并不是来自于拼搏一把之后的愿赌服输,而是你虽然心有不甘,却依旧固步自封。这世界上从没有谁是全副武装好之后,才迈入挑战的,而一个人生活的半径,其实并不是由他的能力或者意愿决定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是洗手作羹汤安心地做个居家主妇,还是在职场上奋力拼搏。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是稳定还是挑战,是安全还是刺激,是认可还是自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是单线程还是多维,是黑白还是彩色。你想要的东西决定你的选择,而你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最终源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幸运的是,我们一直都有机会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和看待世界的观点。而不幸的是,那些将自己封在时光琥珀里不肯成长的人,也不会像隔绝了水源和空气一般就感受到即时的痛苦。他们有时甚至可以很幸运地逃过一些危险与伤害,直到意识到自己无路可退,却发现为时已晚。我们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起来,去自行脱胎换骨。但至少,请在心中保留一丝警惕:我所认为的,可能会是错的;我所想到的,可能是片面的;我所不知道的未知很多,除了自己去尝试之外,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才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作者:陶瓷兔子,一个将日子过成段子,心事煮成故事的鸡汤少女,文章来自作者微信公号@少女成长研习社(taocituzi77),一键带你去冻龄少女心的桃花源。编辑:朝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作者最新文章3997被浏览825769分享邀请回答1.1K1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40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观世界与世界观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观世界与世界观
《观世界与世界观》是哲理散文集,约40篇17万字,内容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社会、人生、人性、和平、未来趋向等方面的探索及思考。作者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视角,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撷取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场景和人们对于现实人生以及世界诸况的观察与思考,展示这个特定时代所具备和流露的人文情怀、理性追寻、价值倾向、生活理念。
观世界与世界观内容简介
《观世界与世界观》:历史、宗教、文化、社会、人生、人性、和平、未来趋向等方面的探索及思考!   《观世界与世界观》作者刘守珍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视角,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撷取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场景和人们对于现实人生以及世界诸况的观察与思考,展示这个特定时代所具备和流露的人文情怀、理性追寻、价值倾向、生活理念
观世界与世界观作者简介
刘守珍,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做过法官、记者、编辑,著有新闻作品集《高原的回声》。
观世界与世界观图书目录
自序   自然篇   自然生活主义者   历史篇   历史自有分晓   走近科尔沁   清月照人寰   宗教篇   听从我们的内心   善念与理念   佛乐飘飘的傍晚   信仰篇   理想三部曲   苏武牧羊吟   道德篇   平常道德论   幸福篇   寻找幸福的感觉   死亡篇   红尘散尽   心灵篇   迷失的心灵   伫立在时光面前   共享篇   从遍地黄金到遍地机会   精英和草根的演绎   命运篇   透过命运的迷雾   边走边唱   人生篇   平凡的快乐   希望是个好东西   踏在生活的大地上   静谧的风景   在路上   合理的生活   善意人生   人性篇   从自我出发   欲望与节制   理性常人   爱如潮涌之后   理性实践篇   享受当下   西部走笔   文化的胸襟   个体与群体篇   做好一个人   社会这锅粥   官与民篇   当官何如卖红薯   和谐篇   千年杀伐古战场   记忆不老   民族篇   民族随想(四题)   了望篇   乘着思想的翅膀
观世界与世界观序言
——兼写作谈   一   写作是一件挺自我的事,曾经,我这样以为。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能够引起人们欣赏意趣的诸要素中,形式美感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速效、轻松、惬意。   于是,不知不觉间,对于格局的铺排、细节的雕琢以及打磨的意趣似乎远远超过了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描述。一度,我以为这就是对于写作的虔诚追求。   那时的我看来,文字更像是一个个翩飞的蝴蝶,可以翕动着想象的两翼,轻盈地浮游于生活之上,跳着自娱自乐的舞蹈,给写作者与浏览者带来双重愉悦和享受。   文字之轻与生活之重,怕是许多人都无法掂量清楚。   然而,倘若机缘凑巧的话,你会从漫漶的文字堆中发现另外一些文字。   它们并不精致、也不美妙,与那些华丽丽的修饰语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然而,那些文字却充满力度,带给人别一样的思索。   “在我看来,自然界所做的在这个地球上产生一种能思维的动物的尝试,也许已经失败了。”   “人类的命运就是人这个生物的素质的必然结果。”   是谁,在人们兴高采烈地用缤纷的文字装点精彩生活的时候,发出这样突兀的声音?最初阅读到它们的时候,我略带惊异地停顿下来,陷入沉思,我想那时我的目光里一定闪过一丝不以为然的神情。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玻恩的言谈。在这篇情绪浓烈的文章中,他将人类伦理规范的瓦解归结于“人类最高的理智成就之一”——他挚爱的“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无独有偶,另一个人们所熟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下一次世界大战将用石块来打。   用石块来打?这又为何?果如此,那埃及人和中国人还不占尽便宜?因为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分别给这两个国家遗留下了一大批质量过硬的现成石块,还有古老的石料凿制技术,欧美这样的钢铁国家怎不相形见绌?而中国人又比埃及人多上好多倍,占据了人力资源优势。所以,最后的赢家还是中国。   当然,只是个玩笑,没人希望战争。   不过,科学家们冷峻的言谈却让人难以忘怀,巨大的科技创造力伴随着令人惊心的摧毁力,个中缘由颇费思量,这倒是轻歌曼舞的文字所不曾带来的。   仔细想一想,那些穿透心灵的呼吁不无道理。培根开辟的科学航船高歌猛进了将近400年,在人们征服大自然的征途中,科技“新工具”带给了人类无数的发明创造和福祉享受。可是,人们的智慧与智力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环顾这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人们在作出种种社会化的安排时往往捉襟见肘,那些惮心竭虑的制度与举措不仅不能够保持长久的协调一致,动辄还会导致人们陷入纷争与混乱的局面。这一切,究竟归结于科技的错愕,还是人性的作祟?   看来,比起精密演算的科学论据来,人的问题更为复杂。要不,怎么连造出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面对原子弹的频频威叮:也徒唤奈何呢?   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那些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思考者宛如擦亮星空的火柴,在我们沉浸于生活的闲适或者一团忙乱的时候,他们“嗤”地一声,用手中微弱的文字光芒唤醒了我们的意识。   与几经雕琢的优雅文字和大部头经典相比,这些零星半点,甚至略显粗糙的文字就像是孑遗世外的山野笠翁,登不得文学的大雅之堂,也从来不曾被孩子们在课堂上抑扬顿挫地朗读过。然而,它们却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说出了问题的尖锐以及诚恳的道理,就这样以简单而又深刻的方式走入了人们心中。   由此,我开始重新思忖文字的分量与方向。   二   也许,比起那些或蜻蜓点水、或温软细香的句子来,真实的思考、沉静的叙事更重要。   虽然程式化的美是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可是,这些并不是文学的内核,它们难以真正呈现出写作者的认知与良知,更无法反映生活的实质和社会发展的全貌。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一定的形式要件是必要的,但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此,因为文学并不是供以观瞻的花瓶,它更大的功用是对生命的了望、对命运的关怀、对心灵的探询。   科学家用简朴的文字告诉我们:剥去物质化的外壳,擦亮我们的内心,对身边的世界多一点关注吧!   虽说生活辽阔无边,个体即便穷尽目力,也只能窥豹一斑。然而,这并不是我们忽视和忘却周遭世界的理由。尽管我们是这样渺小的一个人,要知道,这个世上70亿人口,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   如今,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窘迫以及相伴科学而来的道德困惑,文学艺术的意义似乎愈发凸现出来。想来,只要积极缩小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轻且重的文字同样能够起到更好地打理世道人心的作用。   抛开以往的成见,那些驻足现实生活、具备人文情怀的文字,无论精致与否,在我的眼里不再是些无用的蝌蚪,而是庇护人类的精灵。怪不得早在金字塔之前的1000年,远古的人类就创造了文字。我想,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那些比金字塔还要坚固的文字必定源自无限广袤的人类之心灵。   就这样抽丝剥茧般把道理讲给自己听。这个时候,我当然也知道,写作不仅仅关乎自己,笔端同样凝聚着一份责任。   写作,不独是磨练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升心灵的过程。我相信,只有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才能写出独具品格的文字,也才能实现与生活的零距离沟通。   浏览过往岁月,社会生活与实际情形之间,人们的想望与现实之间,似乎总是有一种若有若无的隔离。   高尔基早就说过,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了一起。   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好与坏相伴而生,随时存在着转换的可能。也许,人性的差别就在于能否较为清醒地预期和合理把握这一点,以更好地运用理智、指引生活。   若说起来,道理谁都知道,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例如,对于某些好人好事,不是就事论事的赞扬,而是理想化和概念化的归纳;又如,自己做不到的高标准要求,又极度希望别人做到,这些都是较常见的缺乏理性和平和的心态。   其结果,仰望别人和被别人仰望的人都活得很累,社会也衍生出一种心照不宣的、虚假的流行机制。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但走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把弯路走成了直路,有的人则把直路走成了弯路,说的就是类似情景,这和多年来风行于世的道德指引以及教育方式存在着某些关联。 事实上,关乎人类发展的任何一种学说和倡议都不能脱离现实的根系。以哲学为例,中世纪时,托马斯·莫尔曾倡导一种“更符合世道常情”的哲学,这和林语堂“我不读哲学而直接拿人生作为课本”的想法倒是颇有几分相像。可见,任何一种思想要想用自己的脚站立,并能发挥有益人生的实际作用,就必须贴近世事,而不能高空蹈之、自娱自乐。   就拿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的现实回归。那么,道德心理上是否也同样需要一种理性反省和趋稳态势,一种和大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并且相互衔接的道德促进,而不是言行不符的道德“跃进”?   虽然,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人性向往不时撩拨着人们的心绪,但是,面对一波三折、难有突破的集体命运,人们是不是该立足于现实的土壤,重新思考和衡量一下人与生活的合理定位?   也许,放下一些脚不沾地的想法,将目光集中在做好人的本分上,才是改善人生、彰显道德的首选。   这是心灵世俗化的过程,也是生活理性化的过程。   保持一点清凉的心境,或许,生命的韵味更浓。   列夫·托尔斯泰有过一句名言:“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虽然这话鼓舞过许多人的心灵,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然后把现实变得更好而不是最好。   这该是写作的指向。   三   敲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已是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的时节。   秋叶染上了淡淡的红晕,一眨眼的工夫,热热闹闹的夏天便从身旁溜了过去。   初秋的景致,多了几分静谧、几分羞怯,还有一些随意挑抹的明净,如同古意童心的画面。   喜欢这样的时光,不愠不火的天气,纹丝不动的空气,可以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和字里行间闪烁的思想晶粒。   回望来时,有一阵子,我将人生中的禅意简单理解为一个“善”字,而忽略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那就是不懈地进取和努力。很长一段时间,我满足于日常忙碌后的放松与安闲。在写作上,从不刻意勉强自己。我说过,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也不是一个很自觉的人。所以,在创作的道路上我走得很随意。笔随心动,哪里有风景,哪里有感触,就写到哪里。更多的时候,让懒散的笔端悄然沉寂于似水流淌的时光,这样的安度岁月让我感到很是适宜。   所以,在我的写作追求中,实在谈不上什么目标或者设想,或者说,我就是那个虚度时光的人。   时间的脚步一如既往地追赶着人们。   蓦然回首,四时轮序,春去秋归,岁月早已不复往昔。遥望远方夕阳衔山,暮色苍然,方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日本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说过:“人生应是一种不断的建设。”随着年轮的增加,浅薄的感受渐渐有了丰满的意味。   也许,人生中的确需要这样的时刻:无论原因,也无论结果,只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坚持和努力就足矣。   那么,就这样好了。   面对繁华世界,写出心中感想。思考,无论对错,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形式。而生活,只需尽力便好。 看看我们的周遭,世事眼花缭乱,生活异彩纷呈,同样的世界在人们眼中有着不一样的折射。因之,每个人的“微观”世界既相似又有异,既单调又多姿。莱布尼茨的世界是上帝创造物中最好的产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站立在荒谬之上;乔治·西格尔的世界则是一个变幻不定的空间,姿势不一的人们沉浸在各自的遐想之中。   面对百花齐放、各表一枝的见解,更加感叹世界如此之大,个体如此之小。我也只是想透过文字这扇窗,描画出我眼中的世界而已。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们自降生之日起,便与这个世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历人生、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有着思维意识的人们总是想了解一些东西、感知一些东西、体会一些东西、明白一些东西。   这也是这些文字诞生的初衷。   回想起来,文学的路,走走停停,曲曲折折,一路洒落的文字虽说微不足道,却也源于心灵的感受。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心灵的需求。倘若有一天,那些扑闪着翅膀的文字不再在心中飞翔,那么,我也将微笑着挥手作别。因为,人生中曾经努力过,心底里也就没有懊恼和后悔,有的只是快乐和坦然。   那个时候,快乐的我看着这些快乐的文字,挥挥手,遥看闲云去。   而当轻且重的文字不时叩击着心扉的时候,我会依旧伫候在这里,做一个格子田里的守望者。把触生活的脉象,采撷世事的印痕,将思绪捋得细化、晓畅一些,投入新的探索与耕耘。   无论如何,生活是可以如此自然而美丽的。   悟到这些的时候,很是感谢生命中那些可知不可知的缘由,让自己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能够发现和读到那些文思独特的篇章,得以倾听隐约闪烁的广闻知见,启迪自己的所思所为;在此,还要感谢这些年来在人生道路以及文学创作上给予自己理解、支持和帮助的师长友人,虽无法一一述举,却念兹于心。   当然,任何写作都不是行云流水的事。浅尝辄止的思维、缺乏亲历的感知,都是写作中点点滴滴苦恼的缘由。由于视野、水平有限,有所不当,敬请读者鉴谅。   日于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星海世界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