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宠物亲密度怎么刷:“给谁家说亲去来

梁永安:对抗“伪爱”
document.write("")
发帖人:鹰男
       演讲人: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题:从文艺作品反思现代社会的爱情       日期:日       主办:复旦大学学生会       【编者按】       爱情,是文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孙犁的告诉我们,传统的情感是没有爱恋的;莫泊桑的小说《幸福》却让人们看到了传统爱情中好的一面。       “现在很多男性有一种怀旧心情,觉得还是传统女性好。” “现代社会很多恋情也是这样,你最后六、七十岁了,才发现当年丢掉的东西对你人生来说多么珍贵……”——在复旦大学“星空沙龙”上,复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以文艺作品中的爱情为切入点,反思现代社会爱情存在的各种问题。       以下是梁永安教授授权澎湃新闻()刊发的讲座实录:传统爱情的正反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孙犁的小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情感,这个情感就是没有恋爱的。我们知道,恋爱过程对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个很大的成长过程:怎么与异性交流、怎么体会彼此的情感……青春心智的成熟或伸展都是在恋爱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最怕的就是这种恋爱:男的对女的很宠爱,百般呵护,什么都为她做。这就很糟糕了。因为一方是不断地、简单地付出,另一方是不断地、简单地接受,其实这和成长就不大有关系了,这样的爱情就缺少深切的质量,这样的人不论在人文方面还是情感方面都很窄。但是传统的生活就是这样,就像孙犁所写到的他的婚姻。在中他写道:“旧式婚姻,过去叫做 天作之合 ,是非常偶然的。”这个“非常偶然”是很有意思的,就是只要是一男一女,年龄差不多,阴阳八字一排,它就可能组合起来。所以这里所谓的“偶然”,与现代社会中“偶然”的含义不同。我们看看孙犁小说中的描写:       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       “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       “给哪村说的?”       “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       “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       我们看这个过程可以发现,一个婚姻的形成就这么简单,而且形成之后就不变。在这个故事里,孙犁的妻子家境比孙犁家好,她嫁过来之后,跟着婆婆干活儿,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自留地的院子里摘瓜,这让家境一向不错的她吃不消。有一次摘瓜时,因为背上的筐里装满了菜,孙犁的妻子刚站起身就“扑通”摔了下去,她后来就坐在地上哭,不肯起来了。婆婆就跟她说:女人都是这样的,一点一点地也就习惯了。后来抗战爆发,孙犁参加八路军,原来那么娇的妻子在家里照料两个孩子和父母,居然撑起整个家来,太过辛苦,落得浑身是病。小说到结尾时是这样写的: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然后妻子就去世了。       你看这个小说,从传统眼光来看是非常善的,非常感人的,但是这里面有个大问题:为什么历史要否定这种模式?第一点,这种模式中男女不平等,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在这种模式里,女性是“无”,丈夫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进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女性没有社会性,她们就待在家里,一生都只作为一个自然物的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这又是一个大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个人精神上没有什么人文性的对应。你可以说这种关系里也有人文性,特别是伦理的善。但其中却没有包含着与社会、与世界的丰富交汇。也就是说,它是以男性成长、女性被附属化的形态来形成的。传统爱情就是这样的模式,女性也依赖这种模式,女性交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获得安全感,获得男性的承诺,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抚养。所以古代的婚姻有彩礼模式,男方不断给女方送彩礼,而后面的逻辑是女性终身附属在男性的家族里。在现代很多人看待这种模式会觉得有它的好处,比较恒定。但现代社会中也有扭曲了的彩礼模式,比如一个女人如果跟一个有钱的男人谈恋爱,男方不断地给她送这个送那个,最后突然分手,女人再找一个男人,又是不停地送啊送啊,然后再换一个人……她一生在彩礼“接力棒”中不断获得,与劳动人生没有关系。很多现代文学作品就写这种女性,透视她的“消费性”、“吸热性”来。因此,现在很多男性有一种怀旧心情,觉得还是传统女性好。       但是传统爱情里确实也有比较好的部分。我们看莫泊桑的小说《幸福》:一个旅行者从法国南锡跑到遥远的科西嘉岛,突然看到荒山沟里有一个破房子,里面住着一位老太太。这个人跟老太太一聊,老太太就问他是不是法国南锡人,然后又问这个旅行者知不知道南锡的某一家人,那家人的小儿子现状怎么样?这个旅行者感到很奇怪,老太太在这样荒凉的岛上怎么会知道南锡那家贵族?老太太就说:“我是他的姐姐,他是我的弟弟。”这样一来旅行者就想起来了:小时候听说隔壁贵族家的少女跟禁卫军的一名士兵私奔了,其实这两个人也没什么机会见面,可能是禁卫军路过这里,两个人一望,就对上了。这个旅行者感到非常吃惊,没有贵族家庭的壁炉、极好的晚餐、形形色色的服饰,孤寂荒凉几十年,她居然就这样过来了。这时这个旅行者觉得很感动,但又问老太太这一生有没有感到后悔过,老太太说她从来没有后悔过;他又问:“你幸不幸福?”老太太一笑,甜蜜笑着说:“我太幸福了。”当然,这种模式在我们现代社会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至少“荒岛”这个象征很难找到。我们现代社会充满商业气息、充满诱惑,这不是一个荒岛的结构。这个老太太的爱能持续下去,是因为他们没有跑到罗马去,没有跑到其他地方去,而是跑到了科西嘉荒岛上,外界元素隔离了。我觉得这就可以看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很多婚姻不稳定?因为外在的可能性太多了。我们从小对广告诱惑的回应是非常丰富的,即便我们不说,但内心还是形成了一种选择机制、回应机制。现在爱情不稳定,就是因为爱情中的男女可能看到了更多的选择,而以前的人们的选择很少,即使看到了更好的,也觉得自己的婚姻是天命,就不去改变了。       传统生活就是这样,追求爱情的恒一性,把爱情看作天命,接近于宗教层面。在这个圣化的层面,感情不动摇、不分裂。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女性在结婚之后就把眉毛剃掉、牙齿染黑,就表示她结婚了,属于某个男人了。我去云南发现傣族也是这样,女孩子结婚以前头上会编着彩色的头饰,身上穿着图案很漂亮的衣服。一旦结婚,女孩子马上戴上黑纱线编的头饰,像小烟囱一样,衣服颜色也变暗了。结婚以后,男人在楼下坐着,女人决不能在楼上跑来跑去,不能站在男人头上;男人用的犁,女人也不能碰;关键是女人还不能在家里生孩子,而一定要在房屋后面的土墙下,不论一年四季刮风下雨,面对着一片野地生孩子,这样就能把所谓的“灾气”弄到外面去。这样的“天长地久”有它非常不合理的部分,包含着很多性别歧视、文化陋习。这也是我们不能继承这种婚姻关系的基本原因。转型时期的情感最压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中,不再能坚持一份爱情,有时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自我压抑。也就是说,流动社会的生存中,某个时空你感觉到另一个选择可能更好,但是你要压抑自己,保持不动。我们看舍伍德 安德森在《曾经沧海》里写的艾丽斯:艾丽斯16岁的时候,和《温士堡鹰报》的职员内德 居礼要好。不久居礼去大城市谋职,两人相依为命。遗憾的是,在芝加哥他变坏了,将自己的初恋情人抛到脑后。艾丽斯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说:“我是他的妻子,不管他回来与否,我将是他的妻子”。有个中年的药店职员利用教徒聚会的机会接近她,每天应邀与他一起喝咖啡。但艾丽斯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坏女孩,于是不再赴约。于是造成这样一个结果:一个雨夜,信念崩溃的艾丽斯淹没在极其强烈的爆炸性欲望中,想脱掉衣服在街头裸奔,大叫大喊。舍伍德 安德森看到,现代人的爱情变数是很大的,谁都无法预计自己。也许你一直过得很正常,但一个突如其来的外部刺激,你会突然释放很大的迸发力。       在中国的精神环境下,很多人内心很脆弱,同时道德压力又非常大,需要不断地克制自己。但我估计再过几十年,在现在的80后、90后中突然“爆发”的人会很多,因为现在只是一个现代化的过渡性阶段,人的生活质量不算太高,而那时的社会转化更快,后现代气息更浓,社会提供的空间更大,宽容性更多,很多人可能忽然觉得人生应该重新开始,所以中国社会那时可能会出现一种很浓的狂欢气息,可能会出现海明威所写的“流动的盛宴”的状态,这样的社会就非常变幻了。       现在人需不需要这么大的焦虑呢?很多内在的纠结本质上是虚无的。我们看看法国平民摄影家杜瓦诺拍摄的《维尔旅馆前的接吻》,一对恋人在这座高贵的宾馆前热吻,旁边匆匆经过的人流视而不见,非常有现代象征。在城市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每个人忙忙碌碌,有巨大的自我关注和焦虑,根本没有农村社会的那种闲暇去关心别人,流动社会中陌生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大的交互性,因为它不牵扯到家族利益。现代化、城市化,人生不断地轻装化,人的自由空前放大了。但由于之前我们是从那个熟人社会走过来的,内心还笼罩着那个社会的影子,所以现在的人一旦想做一个比较大的选择,就会担心别人会说什么,有很多顾虑。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对情侣在法国巴黎维尔旅馆前接吻,周边根本没有人看。但如果这是在一个乡村,那不得了,周边会有很多人,七大姨八大姑在看,场面会很热闹。现在城市就是这样的,人的自由空间大多了。现在很多人是被自己吓倒,他所焦虑的“别人”是没有意义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敢去实现清新的爱情,担心别人的议论,自己就先把自己挡住了。然后呢,看到其他人不同一般的爱情,比如杨振宁和翁帆,大家就一窝蜂地抨击,这样似乎获得一份自我肯定,获得道德快感,其实他心里也很想实现那样的爱情!这就是个问题:心理生活中出现了太多的“伪”。现在我们的爱情里确实存在着一种“伪爱”的特点,很多婚姻并不是内心最好的那份情感,最好的放弃了,退让了,自我掩埋了。大学恋情的结束,往往是些非感情因素,对方是外地的、凤凰男等等。女性发展主导了现代爱情的变迁       近代以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女性在发展。在这一百多年来,女性的发展比男性快。关键的因素是城市化,因为女性对城市化的接受比男性要好得多。你们看城市的商店,70%都是围绕女性运营的:卖鞋子的、卖衣服的……男人上街,就只能逛电器店之类,选择很少。很多农民进城的片子或小说,比如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等,都是一对男女进城后,女性飞速地投入城市生活,急切地想要获得城市身份;而男性的乡土情结、朴素的生活观念仍然很执着,所以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很深的痛苦和不适应,比如《恋恋风尘》中,阿远看到女朋友阿云在大排档喝起了啤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觉得女性的传统的淳朴都不见了,内心非常焦虑,但又不能抱怨,最后阿云在阿远服兵役的时候和邮递员结了婚,阿远最后又回到了乡村。这一百多年来女性的发展被城市化、商品化塑造,变化很大,就会有《恋恋风尘》中的起伏跌宕。所以在我们进入现代商品社会、消费社会之后,女性心态、价值取向、生活形态就会让男性非常畏惧,于是就会出现菲茨杰拉德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甚至女性都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才会有当代女作家达夫尼写的《吕蓓卡》。回顾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多文学作品描写了这类内心冷酷的女性。       在西方,会有另一种电影,既传统又现代,比如丹麦电影《破浪》。在特别开心的日子里就适合看丹麦电影,大多数都拍得特别冰凉,人性特别残酷,对人有非常好的镇定作用。《破浪》也是比较骇人的:男人在船上工作,受了重伤瘫痪在床上,妻子还是活蹦乱跳的,这时候男人就想保存自己的尊严,于是就让自己的妻子与更多的男人滥交,这样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平常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激发,他就会保持对生命的调动。但是他的妻子贝丝不愿意,于是男人说如果贝丝不愿意,他就接近死亡了,甚至会自杀。贝丝没办法,开始尝试和一个工程师在一起,之后就成了妓女一样的存在。贝丝丈夫的身体日益好起来,贝丝却被全城的人看作一个荡妇,被所有人鄙视。贝丝后来主动上了一条卖淫船,里面尽是海上很粗暴的男人,她回来时已被虐待得遍体鳞伤,最后她又去,终于被虐待至死。这种情形非常复杂,在传统道德领域中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传统道德里特别歌颂女性对男性的奉献,所以女性身上就错杂出了传统和现代两部分,生活的试验性就特别强。女性文化由此就在传统的破碎中,步入了一个难以入目的开始,这个不堪入目的开始正好也是新的女性文化的起端——世界上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种文化是从完美开始的,完美都是不断完善、发展到最后才形成的。所以任何一个在转型时期,想要开拓性生存的人都是非常丑陋的,那种在常规世界里过得很滋润很顺心的人,都不愿意过那种试验性的生活,往往是处在边缘的人才会这样做。比如这部电影里这个受重伤的男人,他已经处在边缘了,所以他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奇怪起来。女性文化也由此突然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状态,非常有爆炸力,这种爆炸力中也包含着一种因素,那就是传统社会不赋予女性单独的价值,女性相当于等于零,等于零时就很容易试验。       社会学中说女性文化有三大特点,第一点是自恋,也就是对自己很关注。你们看现在,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女性拿着相机“咔嚓嚓”一顿自拍,电梯里对着镜子整理妆容。全世界男性驾驶员引发的交通事故主要是因为喝酒、超速引起的,而女性驾驶员引发交通事故主要是因为对着后视镜看自己。       第二点是自怜,即自我怜悯。女性会感到自己身世飘零,于是自我怜惜。当然这也与女性特别的生存处境有关系:部落生活时代,部落内的近亲不能自我繁殖,近亲繁殖就会退化,这是经过上百万年才检验出来的。于是有一个性别要到别的部落中去。目前全世界90%多的地方都是让女性出去,女性就成了人类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和交换者,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家,这就与男性不同了。男性只需坐在家里等,他面对的人群是熟悉的,他周边的环境也没有变化,他的任务只是找个人进来,没找到,这儿同样是他的家。而女性则必须要出去找一个家,这样的生存就很飘摇,一旦被男性家庭赶出去就没着落了。这种情况下,女性的风险感特别高、安全感特别低。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男女文化出现很大的差异,在爱情观里,男女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期待,女性会有强烈的哀者心态。       第三个特点就是自虐,因为历史让女性觉得自己不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人生如转篷,常常用生命的自伤来表达愤怒或悲伤。北京怀柔有个青龙峡,那里的湖泊有蹦极项目。很多男的想逞英雄,向女朋友提议要去试试。女孩子说“好,一起去!”去了以后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小伙子站在崖边,脚上蹦极带捆好了,可以跳了的时候,家庭啊、父母啊……潜意识里有大量的顾虑,就不敢跳了,女孩子一看,气得要命,想这家伙实在没用,我来!于是用带子把脚捆好,心一横就跳下去了,没有那么多的顾忌。这其中就有些自虐性。有时吵架了,女孩子就说“上吊”、“割腕”之类,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说女性在现代社会的试验性、革命性,往往来自这个本性。       女性文化里的试验性,推动出一批新人物,出现很多像乔治 桑这样的新女性。她当过好几个男人的情人,又是穿男人的衣服,又是骑马,又是喝烈酒……什么都干。正是这样的人打开了很大的空间,法国将2004年命名为“乔治 桑年”,因为这一年是她诞辰200周年。如果把乔治 桑这个人放到中国来,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会吃不消。她是现代女性的一个代表。《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一个经典代表。在“黛西结婚”这一段中写到现代女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她本来跟盖茨比很有感情,却与另外一个人结了婚。在结婚宴会的前夕,她非常悲伤,但一转眼与富二代汤姆进了教堂。这里面就有一种很大的取舍,现代社会生活情形变得复杂之后,女性的选择往往是受到形形色色的限定——譬如某些标准——之后做出的,一般倾向于比较有钱的精英阶层中的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林徽因。林徽因在伦敦,跟徐志摩朦胧初恋,那么好、那么年轻、那么单纯。徐志摩是个诗人,虽然他心里也有很多很沉重的东西,但他有个优点:他能从幽深的黑暗深处孕育出诗的花来,很有审美的力度。结果呢,林徽因的爸爸把她叫回去了。为什么她要嫁给梁思成?当时林徽因是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她有身份上的顾虑,所以她还是决定嫁给梁思成。       后来冰心在一篇文章里就谈到这个事情,她说徐志摩根本不懂,林徽因永远不会嫁给他这样的人,因为她的门户意识是根本的,就像《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不能嫁给西斯克里夫,而是要嫁给门当户对的人。这里体现的问题就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变得特别复杂,存在着大量的自我对立,伸出去很多触角,但是收不回来,于是就只好用斩断的方式来实现,而斩断的又恰好是最有感情的那一部分,只要斩断一次,就会形成惯性,以后可能就不停地斩断。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情侣一到毕业,面临两地分居,马上就分掉了,我们一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就觉得特别悲剧。悲剧在哪里呢?就在于这个女性是硬着心肠与男朋友分手,但实际上她跟他还是有感情的,从此以后她就学会了不断斩断,把自己的心变得硬一点,就好像有一层硬壳。有了第一次,下一次硬起心肠就容易多了,这样也会不断积累人在爱情方面的目的性、功利性。现代社会很多恋情也是这样,你最后六、七十岁了,才发现当年丢掉的东西对你人生来说多么珍贵,你用丢掉换来的东西却一文不值,是无机物,冰凉的,没生命的,你这一辈子就和许多无生命的东西走在一起,而你真正活着的东西在那时已经被你扔掉了,这是现在人们的一个通病,一个很大的问题。       (本文根据主办方提供的速记整理,演讲人审订后授权刊发,录音整理:赖澜心)       (原标题:梁永安:对抗“伪爱”)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 .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 .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崔家的姑娘不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 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 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定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我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我们结婚四十年.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笑容. 14.本文写了“亡人 的哪些“轶事 ?这些“轶事 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15.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亡人 什么样的情感? 16.文中的“亡人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7.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天作之合 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 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意见:是“甜睡”还是“酣睡”,请酌)。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的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 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蛰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蛰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作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 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的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 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 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 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原文有删改) 14.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黑夜有着怎样的“柔情”。(6分) &&&&&&&&&&&&&&&&&&&&&&&&&&&&&&&&&&&&&&&&&&&&&&&&&&&&&&&&&&&&&&&&&&&&&&&&&&&&&&&
&&&&&&&&&&&&&&&&&&&&&&&&&&&&&&&&&&&&&&&&&&&&& &&&&&&&&&&&&&&&&&&&&&&&&&&&&&&&&&& &&&&&&&&&&&&&&&&&&&&&&&&&&&&&&&&&&&&&&&&&&&&&&&&&&&&&&&&&&&&&&&&&&&&&&&&&&&&&&&
&&&&&&&&&&&&&&&&&&&&&&&&&&&&&&&&&&&&&&&&&&&&&&&&&&&&&&&&&&&&&&&&&&&&&&&&&&&&&&&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 (1)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 &&&&&&&&&&&&&&&&&&&&&&&&&&&&&&&&&&&&&&&&&&&&&&&&&&&&&&&&&&&&&&&&&&&&&&&&&&&&&&&
&&&&&&&&&&&&&&&&&&&&&&&&&&&&&&&&&&&&&&&&&&&&&&&&&&&&&&&&&&&&&&&&&&&&&&&&&&&&&&&
&&&&&&&&&&&&&&&&&&&&&&&&&&&&&&&&&&&&&&&&&&&&&&&&&&&&&&&&&&&&&&&&&&&&&&&&&&&&&&&
&&&&&&&&&&&& &&&&&&&&&&&&&&&&&&&&&&&&&&&&&&&&&&&&&&&&&&&&&&&&&&&&&&&&&&&&&&&&&&& && (2)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 &&&&&&&&&&&&&&&&&&&&&&&&&&&&&&&&&&&&&&&&&&&&&&&&&&&&&&&&&&&&&&&&&&&&&&&&&&&&&&&
&&&&&&&&&&&&&&&&&&&&&&&&&&&&&&&&&&&&&&&&&&&&&&&&&&&&&&&&&&&&&&&&&&&&&&&&&&&&&&&
&&&&&&&&&&&&&&&&&&&&&&&&&&&&&&&&&&&&&&&&&&&&&&&&&&&&&&&&&&&&&&&&& &&&&&&&&&&&&&& &&&&&&&&&&&&&&&&&&&&&&&&&&&&&&&&&&&&&&&&&&&&&&&&&&&&&&&&&&&&&&&&&&&&&&&&&&&&&&&
16.为什么说“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4分) &&&&&&&&&&&&&&&&&&&&&&&&&&&&&&&&&&&&&&&&&&&&&&&&&&&&&&&&&&&&&&&&&&&&&&&&&&&&&&&
&&&&&&&&&&&&&&&&&&&&&&&&&&&&&&&&&&&&&&& &&&&&&&&&&&&&&&&&&&&&&&&&&&&&&&&&&&&&&&& &&&&&&&&&&&&&&&&&&&&&&&&&&&&&&&&&&&&&&&&&&&&&&&&&&&&&&&&&&&&&&&&&&&&&&&&&&&&&&&
&&&&&&&&&&&&&&&&&&&&&&&&&&&&&&&&&&&&&&&&&&&&&&&&&&&&&&&&&&&&&&&&&&&&&&&&&&&&&&&
17.第四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自己被疼痛折磨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 &&&&&&&&&&&&&&&&&&&&&&&&&&&&&&&&&&&&&&&&&&&&&&&&&&&&&&&&&&&&&&&&&&&&&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墓&&&柳王宗仁青藏高原上的许多地域被人称为无人区。其实这已经是一页揭过去的旧皇历了,早些年的无人区如今已经有了人。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到目前为止,不少的无人区仍然没有树,一棵树也不生长。 青藏公路通车至今已经50多年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以柔情万种的爱心绿化戈壁,滋润雪原。即使在那些四季冰冷的石滩里,也会有绿色的生命尽情地穿行在春天的阳光里,丰满动人。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荒滩绿了,他们的容颜却老了。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一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了几十年……那一年,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树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的绿,好像画家涂抹出一幅生动的水彩画。风吹的原野,回声寂静。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狂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也添一片幼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小苗,北风迎面吹来,是一种痛苦;迎着北风走去,是一种幸福。毕竟它们是正在成长中的柔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睡在枝上,有时暴风睡在枝上。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人站在远处就难以瞅见其真面目。这样的事也难免不发生: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瀚海孤树,林中一木。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 它们死了,卷起的风叶还噙着太阳唇边的乌云。这似乎是预料中的事。但是人们还是难以接受。它们走时没有来得及留下遗言。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枝上拧下柳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你他娘的乐什么乐。都死人了,你还高兴得屁眼都颠出来了。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他说的死人,是指那些死去的树。在戈壁滩,人和树的生命同样宝贵。之后,将军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深情无限地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沙滩上就出现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树墓。给柳树举行葬礼完全是大家的自由行为。有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悄然地望着外面……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寂寞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高原人却没有遗忘它。人们仿佛不觉得这三棵柳树已经离开高原到了另一个世界。它们还活着,蓬勃生机地给格尔木新城增添着春色。有人不断地给那土丘上浇水。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温暖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有心人唤醒了死去的柳树。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啊,柳树!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怜悯的心唤来的柳!后来,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墓柳也像个战士。墓柳接受过无数路人投来的目光,这些目光多是赞许,也有不以为然的嘲讽。嘲讽什么?嘲它孤独?讽它清高?它对不以为然者亦不以为然。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时间年年月月地消失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摘自《羊城晚报》,略有改动)【小题1】第一段与文中刻画的人物慕生忠将军有怎样的内在联系?(5分)答:&&&&&&&&&&&&&&&&&&&&&&&&&&&&&&&&&&&&&&&&&&&&&&&&&&&&&&&&&&&&&&&&&&&【小题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6分)(1)世世代代的高原人怀里抱着春天和梦想。答:&&&&&&&&&&&&&&&&&&&&&&&&&&&&&&&&&&&&&&&&&&&&&&&&&&&&&&&&&&&&&&&&&&&(2)高原人的思想长成了树,他们的双手开出了花。答:&&&&&&&&&&&&&&&&&&&&&&&&&&&&&&&&&&&&&&&&&&&&&&&&&&&&&&&&&&&&&&&&&&&【小题3】文中叙写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这个故事表现了慕生忠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5分)答:&&&&&&&&&&&&&&&&&&&&&&&&&&&&&&&&&&&&&&&&&&&&&&&&&&&&&&&&&&&&&&&&&&&【小题4】文中是怎样表现慕生忠将军的形象的,请对其主要手法进行简要说明。(5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精神的殿堂冯骥才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到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有的相距千山万水,有的相隔数代。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去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马尔扎克、莫奈、德彪西等一大串字名。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是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而,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人们再来到这里,便不是聆听神的旨意,而是重温先贤的思想精神来了。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处,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高 考资 源网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他和所有这里的伟人一样,都安放在地下,因为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这里的地下是可以参观或瞻仰的。一条条走道,一间间石室。所有棺木全部摆在非常考究和精致的大理石台子上。雨果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的重大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他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巨人,生前都有很高声望,死后葬礼也都惊动一时。1778年伏尔泰送葬的队伍曾在巴黎大街上走了8个小时。卢梭比伏尔秦多活了34天。在他死后的第十六年(1794年),法兰西共和国举行一个隆重又盛大的仪式,把他迁到先贤祠来。将卢梭和伏尔秦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过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朱自清。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作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读着这里第一位伟人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97名。我想,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做是“人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着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14.文章为什么说先贤祠里安放的伟人“是鲁迅式的人物,却不是朱自清”?(4分)答:&&&&&&&&&&&&&&&&&&&&&&&&&&&&&&&&&&&&&&&&&&&&&&&&&&&&&&&&&&&&&&&&&&&&& &&& &&&&&&&&&&&&&&&&&&&&&&&&&&&&&&&&&&&&&&&&&&&&&&&&&&&&&&&&&&&&&&&&&&&&&&&&&&15.根据文意,分别说说雨果和左拉,伏尔泰和卢梭,皮埃尔和居里夫人进入先贤祠的原因。(6分)&& (1)雨果、左拉:&&&&&&&&&&&&&&&&&&&&&&&&&&&&&&&&&&&&&&&&&&&&&&& && (2)伏尔泰、卢梭:&&&&&&&&&&&&&&&&&&&&&&&&&&&&&&&&&&&&&&&&&&&&& (3)皮埃尔、居里夫人:&&&&&&&&&&&&&&&&&&&&&&&&&&&&&&&&&&&&&16.“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爱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答:&&&&&&&&&&&&&&&&&&&&&&&&&&&&&&&&&&&&&&&&&&&&&&&&&&&&&&&&&&&&&&&&&&&&&& &&&& &&&&&&&&&&&&&&&&&&&&&&&&&&&&&&&&&&&&&&&&&&&&&&&&&&&&&&&&&&&&&&&&&&&&&&&&&&17.假如中国也像法国一样建一个先贤祠,按照本文作者的标准,对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作者,你首选谁进入先贤祠,请写出名字并说明理由。(4分)&& (1)名字(1分):&&&&&&&&&&&&&&&&&&&& && (2)理由(3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庄子的翅膀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苹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08年第3期)14.分别指出“猎物”“宠物”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庄子的翅膀”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一段表现出一种绝望而消极的情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象脚花瓶喻丽清&&& (1)啊,真是静得太好。&&& (2)一个人,走在淡季的博物馆里。&&& (3)静得这样美,使我仿佛能够“看见”我的每一举步都在推动身边的空气,造成一种透明无声的流动。&&& (4)静得这样美,使我想及孤独的好处:它总不会使你过分嚣张。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大喜大怒大哀大乐都不至于了,所有的情绪都似乎冲淡成互容的境地,因而哀愁亦微带着喜悦,快乐亦略有忧郁。&&& (5)“在群众中,你生活于当时的时代。在孤独中,你生活于所有的时代。”那种滋味,只有静中才能明白。&&& (6)静得这样――有一种和平的寂寞,温柔地在身心里荡漾开来;烫过了的日本米酒的滋味,净白温热,盛在精细的小瓷杯里,独自对抗着屋外的风雪与粗砾;那样脆、那样弱、那样禁不起的――美。&&& (7)信步来到史诺猎品陈列室。大象、狮、虎、糜和犀牛。史诺先生是“五大”名狩猎家之一,专门“枪杀”巨型动物。每一个标本旁边都有他手持猎枪与动物尸身的合照。有人会对“死亡的游戏”这样着迷,真叫人吃惊。&&& (8)不知道史诺先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尸身也做成一具标本?&&& (9)日本有过一位艺术家,生前曾刻好一具木雕,跟他本人一模一样,只有头发与指甲的部分是等他死后,请人另“栽”上去的。是的,那木雕上的头发和指甲是“真”的。。然而如果你问我:“真”的是“活”的吗?我却答不上来。&&& (10)嘘,让亡者安息吧。我带你去看一只花瓶。&&& (11)一只真的象脚做的花瓶。&&& (12)以前有一个人,他本来也可以成为狩猎名家的。可是,有一次他打了一头疑心的大笨象。那只象,是头软心肠的母象。它不能奔躲出枪程之外,完全不是因为它跑不快,而是因为它的小象不能跑快。那个人后来只要一闭上眼,还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尘滚滚之中两只象――一大一小――拼命地跑着。大的顾着小的,小的哀哀惊呼。枪声响起,老象山崩一样即将倒下,那只小的……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快跑,快跑,不要管我,不要停下……他仿佛听见母象力竭声嘶的叮咛……&&& &&& (13)他做梦也不曾想到,那小小的象影,在一片黄尘里竟掉过头来又回到它母亲的身边。母象终于轰然倒下来了,尘土落尽处,母象的尸身恰恰压在小象的身上。&&& (14)母象,做成了一兵美丽的非洲象标本。小象是不堪造就了。他悄悄割下了一只小象的象脚。&&& (15)就是这一只可以插上鲜花的象脚花瓶。&&& (16)当然它是真的,看看那几个脚趾甲,看那粗粗的蚊蚊的灰皮,是真的活过的一只小象。&&& (17)那个人,他后来再也不在乎能否成为“名”狩猎家了。据说,他死后,家人散尽了他的一切收藏,唯独这只象脚花瓶,他在遗嘱中指定了要捐给博物馆。&&& (18)啊,静得多好,叫人心上带点儿微疼。&&& (19)我渐渐了解,为什么外面必须是个车马喧嚷的世界,为什么要有鸟鸣犬吠采划破松竹的清寂――因为在一片极静当中,我们的良心就要听见无数的亡魂来诉说他们的故事了,而那些故事,是要追索我们感情的债的! &&&&&& (选自祝勇主编《台湾百年散文大系――绿袖红尘),北方文学出版杜2007年12月)14.文章反复说“静得太好”“静得多好”,为什么“静得好”?作者反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结合文章,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 (1)在群众中,你生活于当时的时代,在孤独中,你生活于所有的时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道史诺先生愿不愿意把自己的尸身也做成一具标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合上下文回答,文章第9段写一位日本艺术家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第三部分10、11、15段三次对“花瓶”的表述有什么变化?结合文章,分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宠物亲密度怎么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