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系

正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网
正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日 08:45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方世南 徐雪闪
内容摘要: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或者说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关系,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破除“生态治理包袱论”误区端正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要破除“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误区。这种认识论的误区认为生态治理是花钱赔本的买卖,生态治理投入多、产出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生态治理看不到什么显性经济效益,生态治理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包袱,越是注重生态治理,越是要拖累经济发展。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和“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误区,有助于牢固确立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得益彰、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赢的理念,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耦合互动”双重目标转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治理;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制度;理念;误区;经济增长;污染;对立
作者简介: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或者说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关系,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有助于促进两者在辩证互动中实现双赢的价值目标。  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决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如果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截然对立,那么两者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要么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要么拿生态治理作口实,以经济停滞和不发展为代价,实现环境优化之目的。  在理论和实践中,盲目地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环境污染的“代价论”和生态治理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包袱论”两大误区。  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误区  端正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要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的误区。这种认识论的误区是经济发展意味着向自然界宣战,要向自然界大肆索取,从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一定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为条件和基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定会产生环境污染,经济越发展,生态越退化,环境污染越严重,而这就是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沉重代价。因此,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中国也注定要走,似乎成为一条后发国家无法回避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认识错误在于,一方面,将传统粗放型、污染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作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忽视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不注重源头型的环境治理,而将“先污染后治理”当作必然规律,认为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是天经地义。  事实上,我们已经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治理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已经到了快要付不起的地步。当前,我国为经济增长向自然界的索取已经到了自然资源可供给能力难以承担的地步。我国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若不断然采取措施,破坏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因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导致的生态矛盾,正以压倒一切矛盾的严重态势呈现出来,有些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环境污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类似于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治理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压力。无论从污染现状和趋势、公众需求和健康压力来看,还是从资源供给能力与发展成本、环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国际社会约束等方面来分析,我们都不应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况且有一些污染根本就无法治理好,因为其具有不可还原性。此外,中国今天并不具备“先污染后治理”需要的巨额资本和时空条件。  破除“生态治理包袱论”误区  端正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要破除“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误区。这种认识论的误区认为生态治理是花钱赔本的买卖,生态治理投入多、产出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生态治理看不到什么显性经济效益,生态治理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包袱,越是注重生态治理,越是要拖累经济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误区,许多人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生态治理“入不敷出”的想法,在生态治理的投入上缩手缩脚,生怕影响经济发展。  “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认识论完全是错误的。生态治理并不建立在影响和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上,生态治理并不意味着不谋求经济发展。事实上,生态治理会催生出一大批拉动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形成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生态治理衍生的绿色产业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该用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的眼光看待生态治理,将其作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带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可以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始始基的东西。同时生态文明也是构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自然基础。人类只有在推进生态治理和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推动物质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共同进步,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目标,促进社会整体全面进步。  破除“经济发展代价论”和“生态治理包袱论”的误区,有助于牢固确立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得益彰、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赢的理念,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耦合互动”双重目标转变;促进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向生态化发展,实现有害非绿色环境技术向无害绿色环境技术转变,推动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发展,迈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意蕴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发展理念蕴涵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绿色发展理念正确诠释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果说“绿色”更加凸显生态治理价值,而“发展”更加突出经济增长价值的话,那么将绿色发展作为一个价值定位、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则为协调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指导。  绿色发展理念蕴涵着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突出表现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生态治理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必须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资源,使之成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绿色发展所达到的绿色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变为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努力避免在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变成垃圾,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制约经济发展的过程。绿色发展将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壮大经济实力,改善和增强物质基础。依靠强大的人力、财力、技术等要素投入,将极大地助推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耐受力和稳定性,促成经济发展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要解决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绿色”与“发展”就不容割裂开来,只有两者不可偏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能只管当代人的利益,忽视代际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历史,尤其在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后,生产力和财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人们往往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环境的恶化不仅威胁着当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和资源问题使人类代际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代际公平问题日益呈现,而且在传统社会基本上不可能发生的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亦愈来愈明显和深刻。伦理学家罗尔斯很早就告诫人们,当代人有责任让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滞后性、累积性等特点,其后果往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反映出来,而这种不可逆性的后果又损害了后来人的权益,因此,人类要事先尽最大的可能来充分估计自身行为的后果,才能说是对后代负责。我国需要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作出最佳战略选择,明确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兼顾生态环境,使经济增长速度有基本的数量界限,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在规划清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得到最大利用,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贾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
年级与专业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试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自然生态环境正在由于人们经济的发展而向不利于人们生存的方向发展,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明确这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将会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14年的GDP总额仅少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北京,空气污染天数175天;天津,空气污染天数197天;沈阳,空气污染天数152天.;成都,空气污染天数125天。[1]于是,我们知道了,高速的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污染,带来了难以消散的雾霾。那么,经济发展能不能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呢?难道为了发展经济,就一定要破坏环境吗?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 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所以,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对矛盾也逐渐的凸显了出来。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正是要认清这个矛盾的本质,去分析这对矛盾,寻找方法解决矛盾。 列宁曾经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一季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否定之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以,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3]而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告诉我们:矛盾的同一性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4]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正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我么要把握这一层关系,对这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找出使矛盾双方共同发展的方法。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的中国社会,这对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锐。经济活动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这个实践是用自然资源来和经济的发展作交换,人们不断的拓宽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已经到了严重过剩的程度了,中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房屋平均寿命只有30年,有184个地级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 [5]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想要享受好的生存环境。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这对矛盾就这样凸显了出来,被我们所关注。如今,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到雾霾的围困,空气及水质量急速下降??环境的不断恶化,正在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甚至是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包括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会受到影响。然而,我们要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能够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问题。的确,发展经济肯定会产生环境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既然是一对矛盾,这是既定事实,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所以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社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向自然环境中发展,这必然会使人类和自然环境争夺资源,从而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环境的污染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了,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存环境变差了。于是,人们发现要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发展的话,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以中国北京为例,1980年,北京总共有3700家工厂,当时发展经济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目标,而当时的中国,对污染缺乏经验,认识和控制技术,主要污染物没有制定标准,虽然燃煤量不如今天,但是排污量巨大。[6] 直到2006年,中国提出节能减排,才开始直面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直面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这对矛盾。是,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但是,人们不可能永远都看不到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可能看不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给中国人带来寿命的增长,和更多疾病康复的机会,但是,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的风险则更加凸显。据统计,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虽然环境污染不是这一数字上升的主因,但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7] 所以,人们必定会发现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那么,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维持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保护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增加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寻找可替代使用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然后,我们要明确,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治理要求要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会推动环境治理的进一步推行。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能厚此薄彼。如果我们一味的关注环境治理,而不发展经济,那么,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虽然保护了环境,但是没有发展的人类社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只关注发展经济,就会像现在的中国一样。清华大学倪维斗院士告诉我们,如果中国再这样发展下去,会在用光所有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现在,中国使用的是用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这样下去,15年后,我们会耗煤60亿吨,用车辆会达到4亿辆,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8]
那么,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不能厚此薄彼。一方面,经济发展要借助自然环境这一依托,需要自然环境提供发展必须的资源,没有自然环境,发展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治理环境需要经济支持,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好的技术以及资金。所以,这里要使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对此进行分析。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这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发展。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前人认为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经济水平上去了,环境自然会改善。那么我们现在经济已经发展的不错了,环境改善了吗?没有。为什么?原因还是在发展这个问题上,如何合理发展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人说:治理环境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一个例子:英国的伦敦,在大烟雾事件发生后的十年内,减少了80,而伦敦的GDP在这十年间翻了一倍,而之后的十年又翻了四倍。[9]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是没有冲突的。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这样呢?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那么这里要提到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煤和油是最主要的能源。而目前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雾霾的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便是煤和油的使用。先从煤说起:还是举一个例子:中国目前的煤耗量为36亿吨,其中3亿吨烧在河北。而在中国河北省有60以上的钢铁企业没有任何的审批手续,却能够正常营业,无法取缔和关停,还没办法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而无法取缔这些钢铁厂的原因是关掉这些钢铁厂后,会有数十万的工人失业。而钢铁厂正是用煤大户。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原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这样说道:“河北的钢铁已经到了无法取缔的程度了!”[10] 这个例子中提到了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审批,为什么没有审批,却可以营业?还有一个是没有对这些钢铁厂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是没办法治理吗?再来是就业问题,难道关掉那些工厂后,那些工人就真的找不到工作吗?我们一个个问题来看。 (一) 审批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还是在地方官员身上。地方官员的政绩用什么来衡量?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就是GDP。所以,地方官员为了追求良好的政绩,只重视大力发展经济,而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环保法甩在一边不用。所以,这要求我们政府在工作重点方面要两手抓,既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又要注重环境的治理。另外,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法制问题。中国关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的法律过少,这是一个极大的漏洞。环境保护及治理相关法律的健全是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这要求我们需要填补这方面法律的空缺。有法律的限制,环境保护及治理就能有法可循,有法可依,自然事半功倍。
(二)是如何有效控制工厂的排污问题 排污问题其实只要工厂都装上过滤装置的环保装置就可以解决了。但是现在的环保装置造价较高,有些私人工厂承受不起这样的成本,这就要求政府应大力扶持开发新型环保器械的公司,开发更多更好,成本更低的环保装置,最好是由政府出资给所有的重工业或者重污染企业装备。 (三)就业问题 的确,那些没有审批手续的工厂按照法律来讲都要取缔,于是,这样一来,那些工厂的工人会失业,这对当地政府的政绩评定是不利的,对那些工人也不是好事。但是,再就业真的那么难吗?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还是英国的:一百多年前,英国有几百万的矿工,到现在,只剩几万人了。但他们的就业人数是世界最高的。当一个产业正在被淘汰时,会有另一个产业冉冉升起。[11] 英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没错,扶持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来吸纳就业。中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像上文提到的开发新型环保器械的公司,这样的产业就是新兴产业。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要解决环境治理带来的就业问题,方法就是转型。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目前产值37000多亿,能够吸纳就业人口3900多万,这也是一个产业。[12]
那么,煤的问题我们知道了。那么油呢?油有没有问题呢?答案是:有。而且问题还不小。目前,我国的油大部分来自机动车的使用,而我国的机动车在十年间增加了一个亿。[13] 这从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确实发展的不错,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很快,但是另一方面,这反映了机动车也可能成为一个大的污染源。而事实正是如此。北京的pm2.5来源的31.1来自机动车的尾气。[14] 但是,车多并不代表着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油品的质量。为什么油品的质量上不去,因为在中国,油品标准是由石化行业主导决定的。而其他发达国家都是由环境部在主导标准。那么,解决这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逐渐将石化行业的主导权转移至环境部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油的问题。 所以,从上文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环境治理的根本问题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英国用天然气和石油取代了煤炭,换回了蓝天白云的同时经济不仅没有退步还发展的更快,那么,我想说,中国也行。为什么中国现在不行呢?这里有几组数据:中国天然气探明率22,石油探明率38,天然气探明9000亿立方米,开采只有1000亿。美国有6300家天然气公司,中国只有三家(70集中在中石化手里),美国有160家天然气管道公司,中国只有三家(70集中在中石油手里)[15] 。如果我们开放这个市场,我们的天然气产量(每年)可以翻一番,我们的探明储量(每年)可以翻一番。[16]但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总工程师曹湘洪这样说道:“油品经营,还与安全有关系,弄得不好就要出大事。”对此,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这样说:“能源安全确实很重要,但新兴的技术正在回答这一问题。”而且,这位大臣还提到,整个伦敦的电力是由一个中国公司控制的。[17] 那么,这就告诉我们,你不开放这个市场,你这么会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只有开放了这个市场,我们才能看到会发生什么?英国伦敦敢把他们全城的电力交给中国公司,我们为什么连个市场都不敢开放呢?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可以推动环境治理,而环境治理可以倒逼经济发展。所以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只有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共同发展才能够使人类文明持续的发展下去。虽然,这条路不好走,但我相信,凭借人来的聪明才智,终究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北京环保局及国家环境保护部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修订版)第51页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修订版)第47页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修订版)第48页 [5] 材料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6] 材料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7] 数据来源:半岛都市报(济南),原话截取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8] 材料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9] 例子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0] 例子及熊跃辉的话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1] 例子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2] 解振华的话取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3] 数据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4] 数据来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5]数据来源: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16] 该论断来自国土部矿产资源储备中心主任张大伟,原话取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17] 曹湘洪与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的话取自《柴静首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①社会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②社会发展——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①社会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②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既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义要尊重环境保护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③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那种不问环境.不问代价的发展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冶——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运材用料唯,探物究辩回证答法下有列关问发题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国道劳路动。
(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3)创新型人才关系着“中国制造”的美好明天。有关部门准备指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最近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果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科学家已经证明,气候变暖一旦超过两度的话,对于人类或者生物多样性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局势。根据科学家的意见,我们拥有40年的回旋余地,我们还能够采取行动。如果是集体行动的话,在2050年之前还是及时的。&材料二2007年初以来,围绕气候问题展开的一场场风暴级的外交斡旋,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要节目,在中国,今年关于气候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接二连三:1月,中国“国家气候智囊团”——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随后,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9月初,外交部宣布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机制;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1,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阐述中方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中国认为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同欧盟、非洲、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外交和合作的力度。(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和启示(7分)&&&&(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开展气候外交?(9分)&&&&&&
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变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有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
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