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哪些险企获得了投资危险品资格证模拟考试

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6个月净赚782.06亿 谁最会赚钱|上市险企|半年报|中国平安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原标题: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出尽,6个月净赚782.06亿元,谁最会赚钱?
  8月29日晚间,随着发布2017年中期业绩报告,五大上市险企——、、中国人保、、新华保险的中考“成绩单”全部亮相。与股价相比,上市险企的业绩同样“亮眼”,6个月净赚782.06亿元,多项核心数据“刷”出新高度。
  行业逻辑不断被验证,保险股走出一波中报行情。《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比较5份“成绩单”,试图寻找上市险企业绩和股价上涨背后的支撑和逻辑。
  多家券商非银团队分析师对保险板块保持乐观,预计后期资金会继续青睐有良好业绩支撑的保险股。(香港)策略分析师纪春华认为,随着地缘局势缓和,早前受外围避险情绪升温而出现沽压的整体金融行业,有机会借业绩的利好消息出现新一轮股价修复行情。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称,保险业与7月调查结果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专家对保险业盈利预期比较乐观。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分析:“保险业景气指数受到前期政策过渡整顿,出现反弹现象是对过去态势的一个修正。”
  1、寿险头名之争愈演愈烈
  5份“成绩单”,5组核心数据——保费收入、寿险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总投资收益、净利润,反映出寿险与产险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格局。
  先来看一看寿险。
  整体上,寿险保费收入大多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华保险成为惟一例外,前6个月保费收入612.39亿元,同比下降13.8%。
  除此之外,中国人寿保费收入3459.67亿元,同比增长18.3%;中国平安保费收入3413.90亿元,其中,平安寿险保费收入2265.16亿元,同比增长38.7%;中国太保保费收入1637.85亿元,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105.51亿元,同比增长34.4%。
  从增速来看,“老大哥”中国人寿在3家公司中排名垫底,直接导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较2016年末下滑0.52个百分点,至19.38%。虽市场份额仍居市场第一,但已被排名第二的中国平安进一步缩小差距。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在中期业绩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公司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每年会主动下降两个点市场份额。”
  主动“牺牲”一定市场份额的同时,业务结构是否能如愿迎来持续优化?
  寿险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是衡量一家寿险公司经营状况和可投资水平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368.95亿元,同比增长31.7%,内含价值6975.20亿元,同比增长7%;中国平安新业务价值385.51亿元,同比增长46.2%,内含价值7391.44亿元,同比增长15.9%;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197.46亿元,同比增长59.0%,内含价值2714.54亿元,同比增长10.4%;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71.53亿元,同比增长28.8%,内含价值为1420.89亿元,同比增长9.8%。
  从增速看,新业务价值增速最快的是中国太保。中国太保在给《国际金融报》的邮件中指出,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得益于队伍发展、产品创新、客户经营、基础管理、科技创新五方面。
  再来单独看看“悲情”的新华保险。
  在5家上市险企中,新华保险是惟一一家保费收入呈负增长的机构,其中首年保费同比下降了46.4%,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至3.4%(减少了1.6个百分点)。
  对此,新华保险给出的解释是:公司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年度计划中取消了趸交业务,聚焦期缴业务发展,首年期缴保费达166.54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为108.27亿元,同比增长41.0%。
  至于这一轮结构调整的时间表,新华保险并未在报告中给出具体信息。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短期内可能业绩不会转好,结构调整需要比较长时间。”
  2、产险一家独大仍难撼动
  在财产险方面,中国人保“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动。
  截至6月30日,中国人保总保费收入2797.26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人保财险的保费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619.80亿元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1798.56亿元,同比增长11.04%;在财险市场占有率为34.0%,相较于去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
  对于保费增长、市场份额的提升,人保集团表示,2017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全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为国内财险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整体业务稳步增长主要由于机动车辆险、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责任险等业务的较快发展。
  另据悉,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中国人保,正在布局全产业链战略,养老险公司的筹备即将完成,下半年向保监会递交开业申请,获批后将正式开业。
  人保寿险和健康险业务也开始抬头。按规模保费统计,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分别实现规模保费911.96亿元及223.87亿元,市场占有率为4.7%和0.9%。其中,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39.1亿元,同比增长81.6%。
  尽管如此,中国平安在财产险领域的快速增长给了人保产险不小压力。数据显示,平安产险上半年保费收入1034.43亿元,同比增长23.5%。
  另一个竞争者太保产险上半年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非车险实现承保盈利。
  业绩报告披露:上半年,太保产险业务收入524.85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车险收入398.43亿元,同比增长5.8%,非车险收入126.42亿元,同比增长9.3%。公司全面推广“e农险”新技术,上半年农险原保费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119.7%,驱动非车险业务整体实现承保盈利。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同比降0.7个百分点至98.7%。
  3、市场回暖,6个月赚749.69亿元
  最后来看一下5家上市险企在投资端的表现。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达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566.6亿元,同比增11.5%;
  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590.75亿元,同比增55.3%,净投资收益618.29亿元,同比增3.5%;
  中国人保投资收益为165.2亿元,同比增长9.6%;
  中国太保实现总投资收益247.51亿元,同比增37.3%,净投资收益284.78亿元,同比增长14.4%;
  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160.11亿元,同比下降1.7%,净投资收益158.82亿元,同比减少1.1%。
  他们都将资金投向了何处?
  “今年上半年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4.5%,相比全年同期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基于积极的财务配置,按照多元化策略,把握两个上升机会。首先是利率上升的机会,抓住债券上升窗口期,加大债券投资。第二,把握权益类资产配置,增加A股200多亿元,同时增加200多亿的港股投资。”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表示,未来境外投资仍然是中国人寿投资的重要领域,还会加大力度。
  据介绍,上半年中国人寿境外投资161亿美元,占总投资资产比重2.9%,品种包括短期存款、香港股票、多种资产、全球股票等,其中境外委托投资14.8亿元美元。
  “境外投资目前总体成效良好。”赵立军表示,“我们也观察到目前国家执行审慎外汇管理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对公司境外投资产生影响。不过,我认为未来我们的机会还是很多,包括‘一带一路’投资等,境外投资仍会成为我们较为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
  有意思的是,中国平安的海外投资仅占约6%,大部分也投资在了香港股市。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表示,上半年,中国平安权益类投资占比约合20.4%,比去年年底上升3.5个百分点。上半年618亿元的净投资收益中,有一半来自股权类投资的分红,而权益类投资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沪港通渠道购买的香港股票。
  在海外投资方面,目前,中国平安海外投资金额约合1500亿元,占比约合6.8%。过去两年,中国平安正在调整其在大陆和香港的股票投资结构。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指出,“根据保监会的规定,我们的海外投资额度可以达15%,但中国平安实际海外投资仅占2%(扣除通过沪港通渠道购买的香港股票)。未来在海外投资方面,中国平安将继续保持审慎的原则”。
  在投资回暖背景下,上半年,上市险企获得了不错的净利润。
  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分别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22.42亿元、434.27亿元、127.91亿元、65.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8%、6.5%、13.4%和6%。
  新华保险再次成为惟一一家净利润下降的机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2.37亿元,同比下降2.9%,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调整及所得税费用增加。
  在这项数据中,中国人寿终于排在了第一位。不过,如果剔除2016年上半年普惠重组利润94.97亿元影响,中国平安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为38.8%,再一次超过中国人寿。
  投资端和净利润表现直接影响着股价。
  2017年上半年(日至6月30日),保险股集体疯涨。其中,中国人寿A股股价从20.58元/股涨至23.85元/股,涨幅15.9%;中国平安A股股价从35.3元/股涨至49.08元/股,涨幅39.04%;中国太保A股从27.47元/股涨至33.21元/股,涨幅20.9%;中国人保H股股价从3.04港元/股涨至3.43港元/股,涨幅12.8%;新华保险A股股价从44.66元/股涨至51元,涨幅14.2%。
  对此,非银行金融行业分析师沈娟指出,新单保费增长、业务结构改善、投资收益回暖是上市险企利润大增、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三差增长+盈利结构优化、估值提升的逻辑将贯穿全年。新业务价值将保持在高危,而利润释放将随着准备金贴现率的平滑在下半年更为显著。因此,我们对保险板块维持增持评级。
  记者 张颖
责任编辑:高艳云“一带一路”基建投资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大概每年1000亿美元,我们只能覆盖其中的15%,实质的缺口非常大。”泛美开发银行副行长AlexandreMeiradaRosa在第九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22%、占全球人口43.4%,这意味着巨大的项目投资以及资金需求。  多位多边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一带一路”投资缺口,要吸引社会资本加入,调动机构投资者资源,实现融资结构多元化。  资金缺口  庞大的基建需求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  “目前沿线的基础设施投资大部分是央企去投,依靠‘两优’贷款、丝路基金等政策性支持,贷款利率大概低于市场利率6%~8%左右。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风险较高,民企也很难拿到低息贷款,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工程承包等项目投资。”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2017年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展望》报告预计,到2040年,全球基建项目投资需求将增至97万亿美元。此外,预计到2040年,全球基建投资缺口超过15万亿美元,相当于基建投资赤字的16%。按照目前的投资趋势,届时97万亿美元中将有19%即约18万亿美元无法获得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所做测算,年,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仅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每年大约为5000亿美元,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额每年仅为2000亿美元,两者相差3000亿美元,约占所涉地区GDP的5%。周小川认为,按这一比例推算可知,“一带一路”全部覆盖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每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央企更具优势,更容易获得政策性贷款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援助基金、低息贷款,利率可能只有2%左右。民营企业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融资,但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则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投资。  中国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李忠元近日表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贷款余额超过8300亿元。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涉及进出口银行的28项贷款协议中,已有23项生效,其中14项已实现首次放款。  “我们目前在海外的工程项目储备大概是8000多亿人民币,2000多个合同。有我们控股投资的,也有小比例采取垫资、BOT、EPC等方式,”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燕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但EPC占比不大,总承包占比较多。我们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都有合作,目前在海外通过‘两优’贷款等引进银行融资的形式是最多的。”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一些援建国家的资金需求比较大,例如南非、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基础设施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他们发展的重点任务。这些基建领域,民企竞争力不足,目前是央企直接投资带动民企,民企成为所需设备、大宗商品的供货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引入民资  “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一哄而上到现在回归理性,大家已经发现解决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海外投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建投资,我想在这些国家会有更大的需求。”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全球主席冯柏文(VaughnBarber)表示。  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如何,以及怎样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是业界关注的重点。  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年报显示,2017年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总额是933亿美元,处于10年来第二低的水平,仅仅高于2016年。社会资本不活跃,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一致的痛点。  前述接近监管层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民企海外投资一般是收购矿产,或者通过投资海外项目带动自身产品出口,更多地为了在当地抢占市场,直接做基建投资的很少。”  “目前民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通常会投资建立产业园,一方面是看中当地市场,就近供货产品价格更具备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品牌走出去;另一方面是看中当地的要素成本,比如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有效的资源配置,提升产品竞争力。”赵萍说。  冯柏文认为,现在就全球来讲,私人资本可提供的资金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些资本持有者会在评估项目周期回报率之后才做出选择。因为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投资是非常大的,如何让资本持有者看到投资回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有相关政府机构干预,他们更加愿意看到是否会有一些契约的公布,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考虑长远风险的影响,并在有投资回报时做出新的投资决策。  谈及海外投资风险,赵萍认为,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政治风险,政局动荡、政权更迭;二是社会风险,比如投资过程中当地社会组织、宗教组织的反对;三是经济风险,投资目的国的外资审查、准入、运营、相关零配件等行业标准,以及融资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等构成的综合风险;四是法律风险,不仅是对不同国家法律的熟悉程度,还要面对投资过程中法律环境的变化。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层次的核心,打造多层次资金平台、构建多元化投融资网络至关重要,多家金融机构也表示欢迎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zqn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干货:投资一带一路,买这些基金就对了!
我的图书馆
干货:投资一带一路,买这些基金就对了!
中国基金报微信:chinafundnews【导读】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出台一带一路的规划,这个2014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可能成为未来5年重要的投资主题。理财君费尽力气来看看,布局一带一路可关注哪些基金。来源:理财圈(ID:Money-lcq)这是基金君的小号一般人我不告诉Ta作者:中国基金报 方丽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出台一带一路的规划,这个2014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可能成为未来5年重要的投资主题。理财君费尽力气来看看,布局一带一路可关注哪些基金。一带一路,要注意并非一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诞生以来其概念股就涨势如虹。2月13日才推出的“中证一带一路主题指数”,至2月27日涨幅已经到6.73%。不过,其实市场对一带一路的利好板块存在分歧,最为看好的是基建等,利好“中”字头的大股票。理财君从采访了16位公募和私募投资总监,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的投资机会各不同。1、利好高端装备行业和建筑行业;2、主要是有国外订单和市场配额的建筑,高铁,机械等与工程基建相关领域;3、一带一路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将带动工程承包、铁路设备、电力设备等领域的海外业务和出口;4、基建、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电力设备、军工等;5、基建、高铁、核电、电力设备、高端装备;6、基建;7、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释放存在不确定性,相关设备企业或许实质性利好;8、利好建筑类、机械类公司;9、工程机械、非金属建材、钢铁等;10、工程建筑公司、高铁相关公司、水泥等;11、基建;12、利好基建;13、一带一路是国家重要战略,相信2015年“一带一路”将进一步快速推进,受益较快、受益较大的主要是具有丰富走出去经验的基建企业和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出访名片的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高端制造业等;14、一带一路作为国家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拓宽战略发展空间,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经济转型赢得更好的外部条件件,沿途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等行业必将率先获得发展机会;15、一带一路利好交运、基建、物流、工程机械等板块,从区域来看,则利好陕西、甘肃、宁夏、东南沿海等;16、一带一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释放存在不确定性,相关设备企业或许存在实质性利好。那看看偏爱基建类个股的基金有哪些?首先看建筑业,最爱的是这些基金:再看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重仓股来看,以“中证一带一路主题指数”前十大重仓股为其中有19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布局了其中两只或者两只以上,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长盛同智,布局了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重工、中国中铁等。另外,南方小康指数重点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的蓝筹股,即现在的一带一路涉及的核心标的,也值得关注。(点击图片看高清大图!)理财圈(微信号:Money-lcq)爱理财,不分时间和地点,我们提供每天您所希望得到第一手实用理财资讯,不虚夸!!我们只会通过提炼,原创和第一手的采访来助您理财增值一臂之力! 好号值得珍惜。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带一路”国家有哪些农业投资机会?
我的图书馆
“一带一路”国家有哪些农业投资机会?
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承办的科技部2017国际培训计划项目——“一带一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国际交流考察团将于7月3日-22日在中国举办。届时来自巴基斯坦、埃及、伊朗、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农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科技人员、企业家代表40余人参加。在为期三周的时间里,考察团成员将在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特色地区进行深入考察,共同分享农业技术创新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为促进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农业领域一直是“一带一路”的战略重点。两千多年前,伴着驼铃叮咚、舟楫纵横,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商贸互通、文化共融,中国的茶叶、丝绸等因此举世闻名。两千多年后,面对国际新局、经济变动,“一带一路”倡议适时发出,一个贯穿欧亚非、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被勾画出来,中国农业的强大魅力也再次展现。面对难得的机遇,中国农业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寻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呢?&&“一带一路”国家产业投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对“一带一路”64国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1.东南亚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亚是全球经济活跃地区。这一区域聚集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又有泰国等“亚洲四小虎”,近些年来缅甸、越南等也不断走向开放。由于其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加之开放较早、程度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而是中国对外贸易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目标地区。东南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其在全球全球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集中于农产品、矿产品等低端领域。目前,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虽然持续升温,但经贸联系主要还是以产品进出口为主。有鉴于此,中国需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深层次合作开放,进行产业转移,加强在该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可以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也可向越南、柬埔寨等转移。2.菲律宾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菲律宾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工业发展起步也较早,但其工业体系和结构不健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竞争力弱,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提升的步伐。鉴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中菲两国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中菲经贸应本着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加强在能源、矿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开创中菲政治经济合作新局面。3.南亚需重点投资农业现代化、能源等领域南亚地理位置优越特殊,是“一带”与“一路”的交汇点和重要枢纽。目前,南亚地区已成长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与南亚地区存在较好的历史合作基础。中国需从两方面着手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一是完善中国与南亚地区在政府和民间上的经贸合作机制,着重处理好中印关系,建立并完善政府高层定期协商机制,完善与南亚的陆路贸易通道;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实现双边贸易均衡发展,南亚各国需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而中国需在农业现代化、能源、电信、公路铁路等加强投资。4.中国与西亚中东经济互补性强总体来看,该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为薄弱,但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石油石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与西亚及中东地区双边贸易总体呈现规模扩大、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提高发展态势。除叙利亚、黎巴嫩等八国外,中国为中亚与西亚及中东地区其他11个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国。除阿塞拜疆外,中国是其他18个国家位列前三的进口来源国。&5.中亚国家渴望发展高技术产业中亚国家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较好,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中亚五国棉花、油气、铀矿资源丰富,煤炭、稀有金属等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目前,中亚国家在药品、汽车、电信设备、工业机器设备和加热冷却设备等机电产品,钢铁产品及贱金属制成品等方面需要进口。其制造业和加工工业落后,渴望发展本国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6.中东欧国家投资风险小增长潜力大&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来区位优势明显,它是中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门户,是中国进入欧洲的桥头堡;二来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需求。此外,中东欧国家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多数属于新兴国家,未来增长潜力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国家与中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而且,中东欧国家“向东看”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7.中国与波兰的经贸关系将驶入快车道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波兰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合作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广阔。目前有20多条中国通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抵达波兰或路过波兰。包括华为、TCL等在内一些中国企业也已开始在波兰投资兴业。目前中波经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中波贸易联系强度不够且高端产业贸易联系偏弱;二是中波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不发达;三是与主要发达国家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局面还没有很好打开。农业行业如何投资“一带一路“?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投资机会,那么具体到农业行业该怎么干?别着急,已经有农企去了,而且还干得不错。一.直接投资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市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农业产业具有技术优势或产品性价比优势。粮食种植产业链有望成为重点合作领域,预计“一带一路”种植业产业链合作的市场空间约在5500亿元以上。1.中国在吉尔吉斯建农场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60公里的楚河谷地,经营着一座大型农场——“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温室蔬菜大棚内,瓜果飘香,蔬菜鲜嫩;现代化的鸡舍,数十万只肉鸡、蛋鸡,鸡声鼎沸。“在吉尔吉斯斯坦,居民餐桌上每消费两只鸡,就有一只来自‘亚洲之星’合作区。”6年前,这里还是破产闲置16年之久的荒废农场。2011年11月,中国企业开始投资开发这个废弃的企业园,建立了“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目前已有8家中国企业入驻合作区,完成了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一期项目建设。目前,合作区占地8500亩, 拥有可耕地3700多亩、厂房21万多平方米。2.新希望通过前期布局做到“快半步”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征途上,新希望已经通过前期布局做到了“快半步”。新希望海外分子公司遍布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斯里兰卡、新加坡、埃及、美国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地区绝大部分恰好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在2016年两会上,刘永好表示:“走到全球市场上,在某些地区我们的比较优势还蛮大的,而我们在这些地区组建新的产业的增长点,在产品、市场、营销、物流方面进行投资和布局,我觉得是时候了。”“一带一路”战略为新希望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战略机遇。3.中国乳企,在新西兰广泛开展合作项目地处南半球的新西兰有着优质牧场,为全世界提供高品质的奶源。近年来,得益于“一带一路”这个桥梁,中国乳品企业在新西兰开展乳品合作项目,不仅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优质乳产品,也促进了当地经济与发展。伊利、蒙牛、光明等一批中国乳品企业,已经在新西兰开展合作项目。二、输出产品型1. “河南造”农产品畅销海内外乘“一带一路”的东风,“河南造”农产品畅销海内外。日一批重8吨多、货值近10万元的猕猴桃罐头首次出口乌克兰,这也标志着西峡猕猴桃在打通“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国家后,首次向西挺进。&随着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河南农企紧紧抓住机遇,主动向欧美、南非、中亚市场开辟外贸出口新的目的地,并建立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出口量也不断增长。2.广西与东盟水果交流贸易也日益频繁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广西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占尽先机,广西与东盟水果交流贸易也日益频繁。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从广西引入百色芒果种植技术,广西从东盟引种火龙果品种。广西与东盟国家均盛产芒果、荔枝、龙眼、菠萝、香蕉、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广西水果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来源:农业企业家内参)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如何获得风险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