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历史人物人物与社会谁上过啊,考试都怎么考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
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
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林则徐林则徐于1939年虎门销烟,是中外震惊,但是1840年,英军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于是有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还有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败类,使中国开始被外国侵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他在众多的中华儿女心中是个民族英雄,因为他开创了近代史反侵略的先河,因此他是我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也正因为他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魏源对他的评价。对于众多的中国民众来说,林则徐是带头反抗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中国民众的民族英雄。也正因为这个禁烟活动让其在众多的晚清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子女心目中的英雄,让史学界称其为近代史中国第一人臣。一、林则徐的禁烟活动1、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道光皇帝推行的闭关销国的政策。满清王朝尽管也有2、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在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3、林则徐是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很多人认为由于林则徐的,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所以说林则徐是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一说法是欠妥当的。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僵化的政治制度、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当时中国整体上对世界是蒙昧无知的,长期自大的心态又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鸦片战争的炮火,迫使中国人不得不关心资本主义世界的事物,只好在对付资本主义侵略的同时,一边挨打一边被迫学习。开始注意理解国际形势,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林则徐。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1、“睁眼看”——了解夷情,翻译书籍,介绍西方文化。林则徐是近代史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差劲鸦片和进行抗英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报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手机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1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及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了西人论述的《夷请备采》及夕阳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2、知己知彼、师夷制夷林则徐在清查鸦片时,“逐箱检出夷票,交洋商译书汉文,始知其按年按月计箱编号,竟有一月之内装至一万二千数百箱者。” 为了能在对义律的斗争中采取正确的对策,他研究国际法,组织编译《各国律例》,了解外国的法律制度,“近日访问,乃知此等奸夷,并未领照经商,而敢偷渡越窜,若被该国查出,在夷亦必处以重刑”、 “杀人偿命,中外所同”,林则徐在找到了法律依据心中有数后,更加坚定了打击违法的外国商人决心,于是提出“尔等来至天朝地方,即应与内地民人同遵法度”的要求 。运用新的知识捍卫国家的利权,使他的主权观念增加了近代色彩。抓住对方弱点,采取应对措施。当他“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疍户。于是招募丁壮五千……”进行训练,巩固南疆海防。敢于正视船炮落后于西方的现实,积极“购西洋各国洋炮二百余位,增排两岸……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使务乘晦潮,据上风,为万全必胜计。林则徐亲赴师子洋校阅水师,号令严明,声势壮甚。”迈开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尝试以夷攻夷:林则徐看到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矛盾,“即同在粤省贸易之米利坚等国夷人,皆言英国不知好丑,但受制压,盖亦深知其虚憍之习也。”提出“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作为抵御外国侵略的长久之计,林则徐提出:“粤东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3、具有近代色彩的远见卓识鸦片的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致使银贵钱贱,清廷的主要对策是:禁止洋钱输入和白银出口。林则徐明白:“自鸦片盛行之后,外洋并不必以洋钱易纹银,而直以此物为奇货,其为厉于国计民生,尤堪发指”,但他不主张强行禁止洋钱流通,更不主张抑制银钱比价。对洋钱:“于听从民便之中,稍示限制”。1830他向道光帝提出解决办法:“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 目的是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以抵制外国货币的侵入,他的这一认识已经开始与世界潮流同步,具有近代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的色彩。 林则徐,作为一个受过正统封建教育、效忠封建皇帝的“封疆大吏”,在面对西方势力入侵时,他既能够坚决防范抵抗,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维护国家与民族独立,又敢于正视现实,放下盲目自大的架子、改变头脑中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了解西方侵略者的情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总的来说,他真真正正的称得上是名族的英雄。参考文献:①《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
翦伯赞 郑天挺 主编 1984年3月 中华书局出版社②《晚清巨人传林则徐》薛桂芬 著 1996年8月 哈尔滨出版社③《林则徐传》杨国桢 著 1990年6月 人民出版社④ 《中国近代史纲要》 2010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77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晚清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晚清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3|
上传日期: 02:00:2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晚清人物系列之曾国藩
关注微信公众号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内容
【字体: 】
李细珠著《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出版
文章来源:新史学1902
更新时间:日
书名: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丛书:中华学人丛书出版时间:2017年10月李细珠& 著ISBN:978-7-303-22395-4定价:68元&关于本书&晚清时期,传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国人如何自处,国家何去何从,便成为时人思考的沉重话题与必须面对的难题。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伴随着清王朝在经世、洋务、维新、新政与革命的交互递进中艰难前行。作者别出心裁,从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到大名鼎鼎的高官曾国藩、倭仁、李鸿章、刘铭传、张之洞、张人骏、袁世凯,再到中下层士人管庭芬、魏源、容闳、谭嗣同,上下左右地考察了近代初期传统士人面对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挑战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洋务自强到变法新政时期清廷高层与地方大员面对千古变局的回应,呈现了晚清大变局中各类人物不同抉择的复杂面相。&关于作者&李细珠,1967年生于湖南安仁,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出版专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等,兼学术集刊《台湾历史研究》执行主编。曾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涉及晚清民初历史、台湾史。&目录乡村士绅在“近代”边缘的生活世界——嘉道咸同时期管庭芬日记解读…1  一、管庭芬行迹与“近代”边缘的海宁…2  二、科举的理想及其幻灭…5  三、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15  四、战乱时期的经历与见闻…33  五、对近代西方的模糊感知…40  六、余论…46人生境遇与时代变迁——魏源、容闳、谭嗣同三题…48  一、略论魏源思想的文化背景…48  二、“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57  三、谭嗣同戊戌进京前后的思想变动及其原因…67曾国藩与倭仁关系论略…82  一、早年相交于师友之间…82  二、晚清理学两个路向…83  三、朝内朝外共辅“同治中兴”…88  四、晚年“绝交”说史实辨误…93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9世纪70年代为中心…95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95  二、中日“修好”与联日制西…99  三、从台、琉事件看日本的野心…106  四、开放朝鲜与以西制日防俄…114  五、余论:相关问题的讨论…122略论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130  一、台防与东南海防…131  二、台防与闽防…134  三、海防与陆防…136  四、结语…140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过帝王梦——与孔祥吉先生商榷兼论清末文献中的“政府”概念…144  一、几点商榷…144  二、“政府”与“成立新政府”之真义…170  三、余话…174在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从张之洞禁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矛盾看晚清禁烟问题的两难困境…177  一、张之洞对鸦片烟毒的认识及其禁烟思想…178  二、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上的禁烟举措与成效…180  三、张之洞禁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矛盾及其成因…184  四、晚清禁烟问题的两难困境及其失败症结…187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190  一、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191  二、江苏谘议局的开办与张人骏…200  三、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的权限之争…208袁世凯与清末责任内阁制…223  一、袁世凯与责任内阁制的提出…223  二、清廷高层政争与责任内阁制的流产…227  三、光宣间政争与袁世凯阁制主张再度受挫…237  四、袁世凯内阁与清王朝覆灭…245神妖之间的人——慈禧太后形象三面观…258  一、神化的慈禧太后…258  二、妖魔化的慈禧太后…271  三、还原到人的慈禧太后…285后 记…301&前& 言&历史是人创造的。无论是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虽然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历史的主体都是人。事实上,英雄人物也好,人民群众也好,他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并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因而对历史也就有不同的贡献。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合力创造了历史。人是历史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是联结和主宰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灵魂。没有人,历史只是混沌洪荒;有了人,历史方才异彩纷呈。&历史研究离不开人物研究,甚至可以说,从来都是以人物研究为主题。人物研究不能孤立地就人论人,而要考察人物生存的背景与时代,尤其要考察人物的生活经历,尽可能与所研人物对话,这样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与行动,所谓知人论世,亦即知世论人也。如陈寅恪先生所谓“应具瞭解之同情”,有云:“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瞭,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瞭解。所谓真瞭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①]寅恪先生此处虽是就古代哲学史研究而论,其实历史人物研究亦不妨效法。人是历史研究的“题眼”,研究者设身处地,穿越时空,进入所研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人物论时代,从时代论人物,人生境遇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浑然天成,历史人物研究自可更进一境。&话虽如此说,但要做好历史人物研究其实很不容易。我个人觉得,历史人物研究最大的难点就是不确定性,所谓“盖棺难以论定”。这不是一个简单定性的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而是涉及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交往关系、思想源流、内心精神世界等具体史实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对其功过是非的整体把握问题。论者或谓不然,君不见历史人物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人物,怎能说不确定呢?事实上,历史人物都是复杂多面的,单面相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认识难免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便为准确认知历史人物的真相增加种种障碍。&具体而言,历史人物研究的不确定性,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时代变迁的制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历史人物研究也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的路径,曾经在革命史视角下,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中的革命派人物被无限拔高,革命的对立面人物则被任意贬低,处于两者之间“灰色地带”的人物则被有意无意地漠视而边缘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近代化视角的引入,不但开始拨乱反正,甚至有矫枉过正之嫌,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比如,洪秀全与曾国藩的在历史研究中的命运,可谓天翻地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洪秀全与曾国藩当然是确定的,但后人对他们的研究与认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只不过一个显例而已。任何时候我们都会认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是达到或接近了历史的真实,但实际上,我们的认识最多只是反映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认识水平而已。&其二,是占有资料的有限。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人物研究也必须以史料说话。近年来,随着国家清史工程的推进,整理出版了大量晚清历史文献,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始档案影印本《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清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文集《李鸿章全集》《袁世凯全集》,等等,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历史人物研究。不仅如此,其他相关史料的整理出版以及数字化也是空前的繁荣。总体而言,晚清历史人物研究可谓具有海量的史料,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人物,都不会有现成的全部资料,所谓竭泽而渔只是理想而已。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研究者也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资料开展研究,因而也只能得到某些侧面的认识,而难以把握全体,必然会随着相关资料的不断发掘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其三,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个性认知的差异。尽管历史人物都是曾经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不会自己呈现出来,而必须通过研究者主观认知的途径才能有所呈现。研究者的主观认知,既要利用既存史料,又深受其个人知识结构、所持立场方法及其所处时代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自不免千差万别。因此,对于同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不同时代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时代的研究者看法也不尽相同。历史人物研究中聚讼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如盲人摸象般仅得一孔之见都不足为怪。&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历史人物研究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不可知论,而只是表明任何历史人物研究都只是阶段性的有限认识,人物研究永远在路上。比如说,孙中山研究长期以来是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研究的“显学”,国内外学界有成百上千学者涉足其中,孙中山研究论著成千上万种,但迄今还没有一部被学界普遍公认的《孙中山传》,可为典型的例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人物研究中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或许正是其研究的魅力所在。&本书收录晚清历史人物研究10篇论文,是笔者关于倭仁与张之洞两项专题研究之外的人物散论。晚清时期,传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何去何从,国人如何自处,便成为时人思考的沉重话题与必须面对的难题。观望、彷徨、呐喊、奋起、顿挫、再兴……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近代化在经世、洋务、维新、新政与革命的交互递进中艰难前行。本书涉及晚清士子管庭芬、魏源、容闳、谭嗣同,官僚曾国藩、倭仁、李鸿章、刘铭传、张之洞、张人骏、袁世凯及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从不同侧面考察了近代初期传统士人面对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挑战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洋务自强到变法新政时期清廷高层与地方大员面对千古变局的回应。这些论文虽然并没有使晚清人物应对变局的论述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却从不同的角度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大变局中各类人物不同抉择的复杂面相。&[①]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27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清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