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真正的大和战列舰级战列舰了解多少

图解大和级战列舰及其战史(含珍贵历史资料)
导读:[img]http://ww2bbs.net/attachment/Mon_097_05b.jpg[/img]
  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由桥本敏郎拍摄(照片为人工上色) 。
  用兵思路分析
  “大和”级战列舰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但是,由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级在建
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由桥本敏郎拍摄(照片为人工上色) 。用兵思路分析“大和”级战列舰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但是,由于日本的战列舰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级在建成后始终处于一种作用不明的暧昧状态,以至于被当成联合舰队的水上豪华饭店使用。对实力不足的日本国力和日本兵力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回顾整个1930年代,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日本对战列舰的速度要求,并非是以能够伴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作战为标准,而是遵循传统的教科书式炮战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敌”来确定的,其目的是尽快抢占T字阵横列阵位。日本海大海战后,“日本马汉”秋山真之(此君留美期间的导师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马汉,被东乡平八郎誉为“智谋如泉涌”的战略家)参谋所说的“由于联合舰队具有3节速度优势,所以取得了海战胜利”的说法对此后的日本战列舰设计思路影响很大。在海军中这种思想受到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拥有一大批可以说都是闻着对马海战的硝烟味成长起来的十九世纪的东洋“80后”们粉丝的死硬“战舰派”的推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炮术学校的教范中将此归纳为“最大限度活用极少的机动力优势,极力缩短跟敌人的炮战斗距离”。但是,日本战列舰部队与美国战列舰部队之间只有4~5节的速度差,并不足以带来很大的优势。在高海况情况下,航速30节的战列舰编队与航速27节的战列舰编队相比,其速度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再有,同是在高海况状态下,像大和级这样的战列舰,其稳定性显然优于为追求高速而舰型细长的“衣阿华”级,因此命中率也会优于对方。伏见宫博恭亲王(--),元帅海军大将,大勋位.功一等。少年时赴德国学习海军,历任三笠舰分队长、高千穗、朝日、伊吹舰长,第2战队和第二舰队司令,佐世保镇守府长官和军令部总长(),“舰队派”总后台。秋山真之(),生于日本明治元年三月二十日。父亲是松山藩士,哥哥是秋山好古(大将)。1890年海军兵学校首席毕业生。1892年升少尉,作为炮舰筑紫号的大副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897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导师是著名的海权论发明人马汉,回国后成为海军大学的教官,教授海军战略、战术、战务等,此后成为日本海军兵学的基本理论。1904年出任海军军务局长,1917年授中将军衔。秋山是日本海军中的奇才(戴季陶云),可惜对马海战后改信天照大神了,著作有《兵语界说》《海军基本战术》《海军应用战术》《海军战务》《海军用务令》《军谈》等。从与大和级诞生年代相同的战列舰来看,美国的“北卡罗莱纳”级和“南达科它”级最大航速为27节,英国的“乔治五世”级为27.8节,与大和级航速相同;德国的“俾斯麦”级为29节,但德国不是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再有,即使以跟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为作战作为大和级的用兵方针,速度也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美国的那两级战列舰一面被指谪“航速不足”,一面也出色地完成了航母编队护卫任务。英国皇家海军“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南达科它”级排水量38000吨,主机功率是13万马力;以大和号6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和15万马力的功率来说,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最大航速,也足可见其舰型设计之佳。但也不能说日本海军完全没有将战列舰用作航母护卫兵力的打算。A-140计划展开伊始,正值日本海军主力舰展开全面的现代化改装,当时至既有计划把两艘长门级改装成高速战列舰,再加上新设计的两艘高速版超战舰,苍龙飞龙两艘航母,以及四艘最上级防空巡洋舰,初春级防空驱逐舰,组成机动部队使用。“九段作战”进入第四段,一待自本土开来的美国舰队主力进占马绍尔群岛,机动部队就将出击,消灭对方的航母。不过后来长门级舍弃高速化而加装装甲,超战舰变成中速的大和级战舰,机动部队的建立也就不了了之。至1940年代,航速33节以上的翔鹤级和大凤级航母陆续服役,有人因此指责27节的大和级无法与其相伴行动。不过,在大和竣工时,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主力是航速31.2节的赤城和28节的加贺,两艘编为同队,势必要迁就航速较慢的加贺号,而大和级与加贺的航速相差无几。此外,龙骧号,千岁级和伊吹级(计划中)航母的航速为29节,信浓号航母为27节,隼鹰级为25.5节,它们都可以与大和级相伴行动。再者,包括大和级在内,日本战列舰的防空火力并不是很强,如果仅仅作为护卫军舰用的话,发挥不了多大价值。以高速战列舰为航母护航,主要是为了在航母派出舰载机,无力自卫时执行对空和对海防御任务。就防空能力而言,大和级的副炮主要是为了在近距离交战上应对条约性巡洋舰和驱逐舰,不能作为防空炮。实际经验则表明,在有巡洋舰、驱逐舰等军舰编队护卫的情况下,战列舰的水平副炮使用价值并不大。美国北卡罗来纳级以后的战列舰,以及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和后续的狮级和前卫级,都完全废除了专门对海的水平副炮,全部改装高平两用炮。综上所述,即使日本海军像美国海军那样将大和级作为机动部队护航力量,也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战术优势。同时,大和级6300吨的庞大耗油量(如果大和是以30节的高速战列舰,燃料耗费量将更为庞大)对于经常为舰队油船数量不足而苦恼的日本海军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日本海军对于大和级的使用思路和用兵方略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安排的,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按照原有的“渐减迎击”战略,面对占有优势的美国海军兵力,大和级在西太平洋固守待命,等日本海军使用多种手段将来袭的美国主力舰队逐渐削弱后,再在靠近日本近海的大决战中出动大和级,将残破的美舰队一举击破。这是一种守势战略,然而一旦这个固定模式被打破,大和级就将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一切都出乎此前30年间全部作战方案的预料。由“航空派”代表山本五十六执掌的联合舰队,抛弃了“渐减迎击”战略,使用航母兵力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日本海军在全太平洋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一下子由守势变为攻势。面对这样骤然降临的好局面,日本海军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了。由于不再需要面对美国的战列舰优势,燃料耗费量巨大的大和级和长门级自然也没有了出动的必要。日本海军只出动了4艘最老的金刚级高速战列舰参加一线作战,去消灭西南太平洋上以巡洋舰为主的美、英、荷、澳残存兵力。而自1942年之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兵力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出动大和级成为极端冒险的举动,因此更有理由将其留作最后的法宝。事实上,日本海军从大和级一开始服役起就赋予其“战列舰部队核心”的地位,将其保留下来作为舰队决战的王牌兵力,从来没有考虑过用其担任航母机动部队的护卫兵力。同时,根据军令部的设计要求,大和级的无线电发送能力非常强大,达500海里,通讯能力比其他军舰更为出色,而且舰上配备着优秀的通讯班,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担任的基本都是类似美国海军指挥舰的角色。但话又说回来,这一角色完全可以以通讯能力强大的水雷战队指挥舰(轻巡洋舰)担任,末期大淀号轻巡洋舰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就是个有力的明证。早在决定建造超战舰之初,海军航空本部的激进派就曾经有过“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日本的大和号,是世界三大马鹿(蠢事)”的说法。甚至到1980年代,还有日本国会议员说大和型战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马鹿”。大和级的单舰建造费用为1亿日元(不考虑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另外这个费用还没包括船厂改建、改造的投资),按当时日元的含金量计算,为12.134吨纯金(这笔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是当时日本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29%,或着国家总预算的3%;更直观的说,1940年日本全国全年民间住宅建造总投资为1.38亿日元,同年日本全国的道路建设总投资为1.35亿日元,如果换算成为1960年代的日元,约等于东海道新干线的总造价)。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母或1.6艘翔鹤级航母;建造4艘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资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12艘飞龙级或6艘翔鹤级航母。如果军令部的老家伙们能够采纳航空本部(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的意见,那么在日美开战之初,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将有16~22艘现役航母,远远压过美国海军的3艘航母。如果军令部和联合舰队能够结合这一兵力优势,适时地由守势战略思维转变为攻势,那么将日本海军的最前线推至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一线也不是没有可能,太平洋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态势也必将大幅改观。此外在战时,舰队决战思想始终统治着大部分日本海军高级指挥官的头脑。他们始终幻想着以一次日本海海战式的决战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即使不是通过战列舰的大炮,也是通过航母的飞机。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不是通过一两件新式武器所能左右的,更多的是以夺取制空权为核心,多兵种协同机动、连续作战。当经过两年的战争消耗,联合舰队失去了奇袭带来的短暂优势和微弱的技术优势。日本海军在1943年后才认识到航母的核心地位,并以后来发展出来以岸基航空兵和特攻作战为中心的“航空决战”模式,但这一切都不能抵消日美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过去几十年来帝国积攒下来的航空精锐早已耗费殆尽,此时日本海军不仅是在航母数量上处于劣势,在舰载机的性能上和飞行员的素质等方面也全面劣与美国。之前一直雪藏的大和级战列舰,已经变成为机动舰队航母护航的角色了,被寄予厚望的460毫米巨炮只能用三式对空弹向美军飞机实施射击,最后作为“帝国海军精神象征”的大和级战列舰成为了“一亿总特攻之先驱”,沉没在北纬30度22分、东经128度04分,德之岛西北200海里处的深海里。日本自古就物产稀少,资源匮乏,对所有东西都甚为珍惜,认为连一粒米里面都有“八百神明”。虽然明治维新后国力日见充足,但毕竟祖上留下来的习性难改,一举一动不免留露出小家子气。即使造出了长门级、大和级这样威力强大的战舰,也舍不得用。到最后,两艘长门级一艘自爆、一艘被美国掳去;两艘大和级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才咬牙拍上去,结果成为了两朵美丽的礼花,沉入到太平洋海底。这好似一个守财奴,狠下心来买了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却舍不得吃,整天供起来看呀看呀,最后看到蛋糕发霉长毛了,只好捏着鼻子吃下去,要不就得丢掉。本文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各位同好展示大和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建造日竣工时大和号的俯视和侧视图大和号的诞生地吴海军工厂第三号造船船渠大和级战列舰装甲线图大和级战列舰舰艇装甲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舰体龙骨构造战舰大和舾装作业模拟徳山至吴港间公试中的武藏号战列舰,可见前甲板向下弯曲的“武藏坂”。此时舰上多为三菱厂的随船技师,因此身穿白色工作服,左旋副炮塔为临时设立的淡水储水罐 时间为昭和17年6至7月(月,照片为人工上色)这张照片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裝照片,摄于日吴工厂舾裝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中央舰岛战舰大和同武藏舰桥背面对比,左边为大和号日在吴工厂舾裝舰桥,右边为武藏号月在伊予滩,此时舰桥上已经加装了21号电探战舰武藏的舰桥,注意15米测距仪上方仍未安装电探,时间为月中央舰岛3D复原图中央舰桥内部构造3D示意图,紫色部分为士官升降梯,绿色部分为司令塔和司令塔升降梯大和竣工时(1941年12月)舰体中央部构造武藏公试时(1942年7月)舰体中央部构造黄-色部分标明战舰大和同武藏舰桥的差异的地方,左边为大和竣工时(43.5)的状态,右边为武藏公试后的(1942.8)状态战舰大和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战舰武藏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此时在第一舰桥附近已经加装了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即对空警戒雷达);22型对海电探;E27型雷达信号探测器(接收敌舰雷达发出的侦测电波,以提前预警);对空观测所加装18cm;第二舰桥后部露天平台延长了3米,把作战室甲板上取消的信号观测所移到了这里;两舷副炮前后加装25mm3联装机关炮战舰大和日~3月18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此时在后主桅杆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mm副炮,加装“八九式40口径”127mm高炮,“九六”式25mm机关炮,4.5米高炮测距仪 (淡蓝色),兵员待机室战舰武蔵日~4月22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 ,此时在后主桅杆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mm副炮,加装“九六”式25mm机关炮,94式高射指揮仪,兵员待机室战舰大和阿号作战时(1944年6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藏阿号作战时(1944年6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大和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蔵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大和天一号作战时(1945年4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150cm探照灯被防水布罩着战舰大和天号作战時 (1945年4月)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mm机关炮管制图示战舰武蔵捷号作战時 (1944年10月)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mm机关炮管制图示火控系统战舰大和舰桥后方3D复原图,1944改装后形态,可以看到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即对空警戒雷达);22型对海电探;94式高射指揮仪战舰大和剑桥后部,可以清楚的看到2号1型对空电波探信仪,在其下方的就是日本光学会社(战后的尼康公司)于1935年开发的光三九式15米倒分像立体测距仪,大和、武藏都装备四台,其余三台装备在三座主炮炮塔上1号3型电波探信仪(对空) 3D复原图及实物13型电探指示机及其目标捕捉模拟图13型电波探信仪:根据研制要求,它是陆上・舰船・潜艇用小型可搬式対空搜索雷达,工作频率150MHz,峰值功率10KW,采用2*4水平固定式天线,标的距离精度是2~3km。方位精度10度。13型电探只有一个A模式的显示器,因此它不可能提供出准确的目标的方位角资料,而且完全无法提供仰角资料,而只能通过反射波尖的大小猜测目标的情况。(简单的说就是知道有人来了,但不知道在哪)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 3D复原图 及实物(上图为武藏装备的21型电探)21型电波探信仪,外形是框架式天线,发射接受部分都是由10mm铜线构成。21型可以回转,在工作在较低频率的水面搜索雷达基本上都能兼顾对空任务。因此有人说21型可以探测100km处的飞机。关于这点其实在讨论13型的时候已经提过,是否真有这样的能力就见人见智了。另外,21型其实是分a型战舰用,b型大型空母用和c型轻型空母及巡洋舰用等的,性能是有差别的,很可能就差在天线面积上。但具体数据一时找不到。(非常奇怪,关于它的资料日本人也不大提,因此很不好找。)工作频率:199.861 MHz,工作频段:VHF,波长:1.5m,脉冲重复频率:1 kHz,脉冲持续时间:1us,最大作用距离:80.886海里,最小作用距离:2997米 ,水平波束宽度:17度,垂直波束宽度:30度,峰值功率:5KW2号2型对海电波探信仪(22型电探,即对海雷达) 3D复原图及实物22型对海电波探信仪:用途:舰船・潜艇用水面搜索(兼射击) ,工作频率:2.997 GHz,工作频段:S,波长:100mm,脉冲重复频率:2.5 kHz,脉冲持续时间:1us,最大作用距离:32.354海里,最小作用距离:2997米 ,水平波束宽度:19度,垂直波束宽度:19度,峰值功率:2 kW。别看它一点也没有雷达样,但这绝对是日本战时最高科技,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术的雷达,在日本研制的雷达中性能是最棒的。缺点主要 是 功 率 偏 低 ( 输 出 功 率 只 有 2 K W ,整套雷达的发射功率才5KW,遇到技术瓶颈,没有研制出多腔高能磁控管,美国人的发射管可以50KW的功率);二是可靠性差,尤其是接收机经常出故障(直到昭和19年9月,才由东大理学部大学院生霜田光一,和理化学研究所的菊池正士博士两人研究出矿石检波器来解决收发自动转换的问题才告成功);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同样只有A模式显示器。同样无法有效地指挥对空中目标的作战。E27型逆探(雷达信号探测器) 3D复原图安装在传令所/作战甲板外的 E27型逆探E27电波信号接收机 3D复原图海军技术研究所研制的E27受信机雷达在那个年代还是新兴产物,各国都加紧研制用于实战的雷达,在海战中,拥有高水平雷达的一方毫无疑问占有了主动权。期间日本的雷达技术远远落后于盟国和德国。虽然海军技研所研制出不少型号的雷达,但日本的雷达发射功率都很小,一旦遭受电子干扰,系统极其容易瘫痪。而且所有二战期间的日本海军大型舰载雷达都只能使用“最大感度法”(即“单瓣法”)来进行扫描,这也是它们的定位精度无法达到用于火力指挥的要求重要原因。最好的例证就是苏里高海战中的西村舰队,面对装备有Mk-8型火控雷达的美第77特混舰队的“西弗吉尼亚”、"田纳西"、“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毫无招架之功,几乎成为了美军的靶子,性能低下的22型电探为发挥任何作用,根本无法发现美舰,日军引以为傲的夜战水平在先进科技的冲击下不堪一击。最具讽刺的是,日本甚至在1939年就开发出来了共振腔磁控管,比英国人还要早。舰桥最顶端的射击指挥所和主炮观测所,其两旁为醒目的15米测距仪物镜,大和级共有4台日本光学会社(战后的尼康公司)于1935年开发的光三九式15米倒分像立体测距仪,舰桥上一台,三座主炮塔各一台,均被以防御钢板。此测距仪外筒外径600mm,防热、耐爆风,内有三组测距装置,基线长15720mm,测距范围5000~5万米,配有3名测距手和回旋操作员、俯仰操作员。射击指挥所内安装九八式方位盘,为高约2.4米、直径为0.6米的圆筒形光学设备,工作原理类似潜望镜,但结构复杂的多。大和战列舰的射击程序如下:1.二号一型电探操作员通知九八式方位盘的操作人员将转至目标方位。2.搜获目标后,舰桥顶端的射击指挥所旋转以对准目标,用方位盘测量角度,并以那具全世界基线最长的三九式15m光学测距仪测定目标距离。3.射击指挥所也将目标方位传给主炮塔,让炮塔对准目标,以炮塔上的三九式光学测距仪对目标展开测距。4.舰上七人射控小组,射控小组获得各项参考资讯,包括从射击指挥所传来的方位与距离,主炮塔回报的目标距离,舰底测程仪回报的船速,或者是电信室与友舰的回报等等,先将所有的测距值以人工输入距离平均仪以求得平均测距值,再将平均距离连同舰体摇晃、风向等资料输入九八式射击盘来求出射击解算,所有资料输入程序一律以手动完成,然后以电报方式传至各炮塔。5.为了预防主射击指挥所中弹失去功能,或者是因应多目标射击的需求,后部舰桥上方的预备指挥所也开始启动。6.炮手依照射击指挥所提供的射击解算来修正主炮的方位与俯仰角,等待位于射击指挥所内的炮术长的射击命令;指令一旦下达,炮长凭借肉眼判断舰体摇晃程度,等舰体恢复至水平程度再开火。另外,大和级需先进行几次试射(使用单一炮塔或全左/全右主炮,或者各炮塔轮流交叉试射),待观测仪(或观测机)观测到大批弹着点后修正射击资料,才能求出更精准的解算来进行齐射(当然,大和级不是不能一开始就齐射,但前提是他们的射控、炮术人员必须是超人)。在较为理想的状况下,第一次射击之后修正弹着,第二次射击后修正散布界,第三次射击可能出现至近弹,第四次射击可能命中。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带你认识真正的“大和”级战列舰带你认识真正的“大和”级战列舰回首军事百家号大和级战列舰是战列舰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也是日本旧海军的力量象征,下边用组图带你认识这款超级战列舰。大和战列舰的尺寸绝对天下无双。日本海军出海就是宽阔无边的太平洋,军舰大小不受限制。而美国海军则要确保通过“巴拿马运河”,所以军舰尺寸有一定限制因此它发展不了大和水平的巨舰大和的主炮是三座三联装460毫米的火炮,这是所有战列舰中最强的火力。这个级别的火炮能实现三联装也是一个奇迹。二战之前机械技术不成熟,联装火炮太多经常出现故障。副炮采是旧海军改装升级“最上”级重巡洋舰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四座三联装共有12门。可以轻松穿透巡洋舰的装甲。在后来的改装中拆除了一半到副炮。由于战争发展超出预期,大和号不得不加装更多的防空火力应对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这种40倍径127毫米的防空炮起初只有12门,到后来的改装中拆除了一半的155毫米副炮增加127毫米高炮到24门,其中有一半都加装了炮塔式护盾。上图可以清晰看到这些防空火力的位置,当然127毫米高炮射程太远,它属于远程防空火力。大和号还安装用于进程防空的高炮,用于压制近距离攻击的战机。在舰体中央部分的就是25毫米高射炮,这是最密集的防空火力组成部分。疯狂的日本海军为了应对铺天盖地的空中战斗机、攻击机 、轰炸机,为大和加装了数量惊人的25毫米高炮。总数达到152门。大和的主要装甲厚度惊人,达到了270~410毫米的成度。这是一般预期无法伤到的!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的主装甲被十几条鱼雷命中才沉没。要是一般的战列舰一条就完了主炮炮塔的装甲同样惊人,最厚的的部位达到了650毫米,这是因为主炮炮塔面积大很容易被摧毁。重点保护的不仅仅是主炮,还有指挥中心。上图红色区域是指挥塔,也叫做司令塔。这里不仅仅是整个战列舰的指挥中心,也是整个舰队的指挥中枢。因为大和号一直都是联合舰队的旗舰。以上是大和号的火炮细节,都是日本博物馆复原的模型, 它显示出大和号最厚的状态大和号在整个战争中都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海战。直到1945年战争快要结束时,它执行一次带有武士道精神的战斗任务。在6艘驱逐舰护卫下大和号开赴琉球前线,也就是冲绳岛。美国第58特混舰队的航母舰队倾巢而出,这是现代和原始的对决。其中的悲壮就好像日本电影《最厚的武士》,片中日本武士用武士道拼杀政府军的火枪火炮。而大和号用大炮火拼舰载机,这简直就是一次屠杀,大和及其护卫舰对并不示弱,火力全开血战到底。凶猛的防空火力挡不住同样英勇无畏的美国航空部队。在一场搏杀之后大和终结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仅仅是纸面上的辉煌,其实早已经过时)这艘号称不沉战舰的怪兽,最后还是沉没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回首军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军事、国事、天下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日本若不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 能换回5艘大型航母吗|大和号|日本|战列舰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日本若不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 能换回5艘大型航母吗
  常常有人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太痴迷于巨舰大炮主义,虽然通过集中六艘航空母舰偷袭珍珠港创出了机动部队响当当的品牌,不过航
  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海军当中还只是“一支强大的辅助兵力”。说日本海军心目中真正的主力仍然是那支每天停泊在柱岛锚地无所事事的战列舰部队。有人说不但如此,日本海军还在年间耗费巨资建造了人类历史最大的两艘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结果它俩几乎没有给战争做出任何贡献,如果不造大和武藏改为建造航母,按吨位计算至少能换回5艘翔鹤级大型正规航母,那么太平洋战争的航母对决就更精彩了。
  事情果然如此吗?小编今天就要跟大伙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虽然大和级对于太平洋战争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尤其是武藏号,根本没有对敌方舰队开过一炮就被美军舰载机蜂拥击沉,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和级的性价比确实很低。
  不过如果日本海军在1937年没有开工建造大和和武藏两舰,而是把预算、钢铁和船坞转向建造更多的航空母舰会怎么样?我们知道如果要装备一艘有战斗力的航母,有了预算之后还需要有配套工厂提供轮机、武备等装备,有船厂提供船台或者船坞这些建造场地,还有飞机制造厂提供足够数量的舰载机,最后再配属对应数量的飞行员。咱们先看看造价,前无古人的大和级精确造价约为1亿3780万日元,这里就算他是1.38亿日元一艘。而翔鹤级航母每艘造价为8449万日元,就算0.84亿日元吧。大和武藏加起来2.76亿日元,用纸票子计算只能换到3.28艘翔鹤级。有人说了,仗都打成世界大战了,钱只是废纸而已,重要的是钢铁石油!没错,重要的是物资而不是开机就可以印刷的纸币,但是即便像日本那样可以完全控制国民经济的军国主义国家,也不能不要纸币这种物资流通的手段。纸币虽然轻飘飘,但作为流通手段同样可以体现集中财富建造大型兵器的能力,也还是有比较意义的。
  再从建造战列舰和航母的钢铁等金属材料的耗费上来比较,大和级的公试排水量为69100吨,翔鹤级为29800吨,以大和武藏两舰的138200吨钢铁兑换翔鹤级的话,可以换到4.63艘,距离换到5艘还有10800吨的缺口。我们假设日本陆军马鹿们在造航母这事儿上忍了,把本来分给他们的钢铁中拨出10800吨来支援海军造航母,那么多久能造出来?
  我们知道在船厂接的任务比较繁忙的情况下,船台和船坞的占用周期是很重要的,准备的材料再齐全,大型船台和船坞全国就那么几个,没有建造场地的话那就什么都不用提了。其实在日本海军开始执行丸三计划的1937年,为了备战将来可能和美英等国发生的战争,日本全国的各大船厂开工率已经很高。当时日本只有五座船台和船坞能够建造大型航母,分别是川崎神户船厂4号船台、三菱长崎船厂3号船台和新完成的2号船台、和吴海军工厂的4号船坞和横须贺海军工厂的5号船坞,另外还有预备建造信浓的横须贺海军船厂6号船坞正在建造中,要到1940年才能完工。
  这5个船台和船坞当时的情况是:川崎神户船厂4号船台建造瑞鹤,三菱长崎3号船台建造翔鹤、2号船台建造武藏,吴海军工厂4号船坞建造大和,能生产大舰而相对空闲的只有横厂5号船坞。如果两艘大和级直接取消,将可以腾出最多3座船坞来建造翔鹤级,同时从预算和材料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可行的。
  不过这样就能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让日本海军一举获得5艘翔鹤级大型航母了吗?那就有点Na?ve了。因为翔鹤型作为当时日本最先进的航母,配备的轮机装备也是最先进的,采用了蒸汽压力高达30公斤/平方厘米的高压锅炉和蒸汽轮机机组,这套轮机可把日本海军的轮机制造厂整惨了,因为制造工艺复杂废品率高,生产进度两次推后。翔鹤和瑞鹤本来可以轻松的在1941年7月左右完工,结果因为等轮机系统而要拖到1941年底,最后是依靠三菱厂和川崎厂的拼命赶工才在夏天完成的。
  由此可知,如果在1941年底要完成5艘翔鹤型,关键的瓶颈在于轮机系统的制造速度。但临时增建轮机工厂是赶不上的,有什么办法呢?当然也有,那就是大和级的轮机,事实证明,如果日本想大量生产航母,在配套方面最不容易掉链子的轮机是阳炎型驱逐舰的轮机,而大和级恰恰就用了这个型号的动力系统。如果日本海军肯放下身段,接受总功率降低一万马力到15万马力的大和级轮机系统,至少在1941年底左右可以完成5艘翔鹤级!但是相同时间内,两艘大和换5艘翔鹤则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后来批量建造的云龙级航母,也证明了阳炎型轮机系统临时顶替的重要性,其中葛城号和阿苏号就因为轮机生产供应不上,直接每舰挪用了两套阳炎级驱逐舰的轮机上阵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海军如果完全放弃大和级的建造,可以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获得5艘翔鹤级,不过必须在轮机系统上做出让步。
  但是,你以为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海军就不是战列舰的粉丝了吗?当时的美国海军经过两次文森法案授权的扩张,在公开发表的国会决议里已经写明了要建造三个型号一共12艘新型战列舰!这三个型号分别是北卡罗来纳级2艘、南达科他级4艘和衣阿华级6艘,只不过后来因为日本垮得太快,最后两艘衣阿华级被取消了。
  如果日本为了凑航母而放弃大和级,那么太平洋战争开打的时候,他们将面临只用2艘扶桑、2艘伊势、2艘长门和4艘金刚来撑场子的局面。就凭这12艘1923年之前完成的老家伙,面对美国海军在1944年底可能完成的12艘新战列舰加一大票老战列舰,日本海军还能淡定吗?(作者署名:雷曼军事现代舰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和号战列舰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