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小玉玉父母的职业是怎么最弱阶职获得胜利的

数码宝贝:被称为最弱的一批被选召孩子?盘点第二部所有吐槽点!-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数码宝贝:被称为最弱的一批被选召孩子?盘点第二部所有吐槽点!
来源:QQ快报 &责任编辑:小易 &
数码宝贝系列中,可谓是“数码代有选召出,各领风骚数十集”。每一代被选召的孩子,都会与他们的数码宝贝相遇,当中获得进化的力量一步一步的从成长期到成熟期、完全体,到最后的究极体。历代被选召的孩子中,《数码宝贝大冒险02》中的一代以宫本大辅为代表的被选召的孩子,一直被广大数码宝贝粉丝们吐槽不断,简直被称为最弱的一代被选召孩子。其实仔细想想,这番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以下三个吐槽点。第一个:没用的装甲进化装甲进化是第二代被选召孩子的特色进化,除了阿武和小光继承了自己原本徽章力量的装甲外,大辅、小京、伊织这三位新选召的孩子,分别继承了前代的六位中的两种徽章力量的装甲。在一开始与一乘寺贤这位暴龙改造者的对抗中屡占上风,表现得下可狂虐成熟期,上可匹敌完全体。但是一旦对上黑暗塔变成的成熟期,就显得不堪一击。第二个:完全体的合体进化第二代中的数码宝贝,进化为完全体需要由两只成熟期合体进化,这也是二代被一直不喜的最大原因。六位被选召孩子,两两合体后,就只有三只完全体的数码宝贝,数量简直就是减半。进化为完全体后战斗力表现得也不强,同为完全体的亚基利兽和木乃伊兽面对他们都能稳占上风。并且,除了大辅和一乘寺贤外,另外的四位中阿武和小光本就有可以进化为完全体的力量,所以一旦天使兽和迪路兽选择进化为神圣天使兽和天女兽之后,剩下的小京和伊织的成熟期数码宝贝亚古拉兽和战甲兽就显得弱不禁风了。第三个:究极体的潜力二代中进化为究极体的只有帝皇龙甲兽,为什么三只完全体中只有一只可以再进化呢?因为只有当时战斗中的机甲龙兽收到了青龙兽的光芒才有了这个宝贵的究极体进化。也就是说,没有这种难得的机遇,另外两只完全体人面战鹰兽和古神兽,是基本没有机会进化为究极体的。进化后的帝皇龙甲兽,在实力方面只能是说勉强担起了二代中最强力量的扁担。与打败黑暗四天王的战斗暴龙兽和钢铁加鲁鲁兽相比,帝皇龙甲兽在后面与究极魔兽还有终极BOSS邪恶吸血兽的战斗中,都没有亮眼的战斗情节,就算是客窜的战斗暴龙兽与黑暗战斗暴龙兽的战斗正,战斗形态的帝皇龙甲兽也都是吃瓜群众的戏份。各位数码宝贝迷,你们觉得呢?不妨评论留言。
本文相关:
- Copyright & 2018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玩读唐诗宋词的“另类”品位         ----评《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陈云发         我一直认为,唐朝宋代,文人们吟诗填词虽也有功利的一面,但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玩,即玩出一种雅来,所以今天我们读唐诗宋词,完全不必太正式、太沉重,不妨按自己的喜好以赏玩为主,玩着读,读出其中的玩。    新近出版的蒋建平先生新著《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文汇出版社出版),就是在赏玩中读唐诗宋词、从中品出古人的“会玩”和玩得“风雅”(品位)的一种“另类”。    人们读唐诗宋词常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解读,从中看到时代的衰亡与繁盛、统治者的欢乐与百姓的疾苦;二是情感解读,文人的愁绪、理想抱负、武夫的悲慷、闺妇的幽怨;三是景物解读,山峰田园、林泉飞瀑、大漠江河,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都可从唐诗宋词中领略一番。但从诗词中如何窥观古人的时尚休闲生活,却常常被忽略了。    无论强大的盛唐还是富裕的弱宋,书生武夫、达官贵族和青楼丽人这些有闲阶层都很会享受生活,在诗词中留下了大量的描述或痕迹,成为今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生动资料或钥匙。    在《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一书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一个与二十五史描述的不同天地,像酒宴投壶、男子簪花、饮茶品茶、烟波垂钓、调鹤植梅、手谈(围棋)蹴鞠、梨园粉墨、胡舞弦歌、美瓷收藏、夜市冶游、青楼狎笑等都是文人雅士们闲适助兴的玩法,这不仅为了消磨时光,而是他们的一种“正常”的活法。    看得出来,蒋先生除了读唐诗宋词,还读过许多正史、野史、笔记、传奇,以及当代文史专家、学者的著述,所以他读唐诗宋词,就能读出与常人不一样的感受来。如书中谈唐人的饮茶诗,对“茶圣”陆羽的生平遭际和成就作了追根溯源;在赏鉴宋人的饮茶诗词时,不仅叙述宋朝的皇宫和街市茶肆茶搂的饮茶风俗,探究宋朝的茶艺、茶风,还考证了宋代茶叶的品级。又如作者从唐无名氏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敲荫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开始,先解析一些“红叶诗”,引出深宫怨女的寂寞、文人经“红叶”为媒与宫女的撮合,再引出宫女的悲苦和挣扎,其间涉及于佑、王仙客与无双等人风流事,令人兴味盎然。而在“胡姬当垆”章节中,不仅用唐人诗篇叙述胡姬在中原地区卖酒的现象,而且又从胡舞、胡食、胡俗而引出《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不是“胡女”的趣事,其中讲胡舞时,还考证了柘枝舞、胡腾舞、胡旋舞,为一般舞蹈史著作所不见。    唐宋士人们玩兴十足,但他们讲究品位,即在时尚中追求风雅,不似今天某些“三脚猫”文人或暴发户,只知道嘶哑着嗓子在包房中干嚎蛮唱,或在麻将、酒精中折腾不已。如本书“烟波垂钓”章节,就从张志和《渔歌子》词中人与山水的融汇,反映人对大自然的禅意追求。从林逋的“调鹤种梅”中看到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相亲的境界;而通过宋人诗词中有关精瓷的描写,告诉我们宋人为何对如玉般的瓷器特别珍爱,原因是玉温润含蓄而不炫丽,这也是宋代一些文人追求人格完善的最佳意向,对今天瓷器收藏者不无启迪。    至于唐宋时文人亲近青楼的风习,则从名妓薛涛的才情,讲到唐宋时青楼多才女、讲到另类“才子佳人”的相得盖彰,说明那时的才子追求的不单是肉欲,而是“文交”。作为名妓,并不是有“貌”即可,需要超常的文才,如果当时有“作家协会”,不论其它,单凭她们的才学是完全有资格加入的。    当然,文士或统治者们要玩出风雅来,首先都要有一定的才情,甚至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才能玩出品位来。这部著作从唐诗、宋词中就发现了好多位有品位的“玩家”,如梨园名角李龟年(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女艺术家念奴(元稹:《连昌宫词》)和戏曲皇帝李隆基(李商隐:《龙池》),尤其是李隆基,开创了梨园之风,唐时盛行参军戏,李隆基演戏时喜扮丑角,还开创了戏曲脸谱艺术,堪称“大师”级人物。    本书还通过描写蹴鞠的唐诗宋词(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宋无名氏的《满庭芳》等),讲述蹴鞠系黄帝时兴起,汉时形成“风尚”,唐、宋时出现了职业玩家,如《水浒传》中的奸臣高俅,就是以玩蹴鞠起家当大官的。“唐朝围棋”一章中,则以品读白居易诗《池上工绝(之一)》为引子,叙述围棋的悠远历史,唐太宗李世民作《五言咏棋》,将弈棋描摹得如千军万马的战阵,显出一代英主之雄心。唐玄宗时,翰林院设九品围棋待诏。围棋国手杨季鹰还被皇帝提拔为赴新罗国的大唐副使。诗人杜牧、元稹、张乔、许浑等都写过咏围棋诗,围棋成了社会上层的一种高雅时尚。    对唐诗宋词的喜好和品赏已成为现代人的雅好,但我们对它却不应光满足于阅读背诵,要从中读出独特的品味。而蒋先生对唐诗宋词玩着读,读着玩的“另类”,使我们懂得了唐诗宋词本来就应该是这么读的。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文汇出版社出版,本文原载&新民周刊&文汇出版社出版,本文原载&新民周刊&
  fenmian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和时尚目录     序言    风雅的酒令  一、 尽日投壶笑未回  二、 隔座送钩春酒暖  三、 把酒路旁劝行客  四、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五、
醉翻衫袖抛小令    男子的簪花风俗  一、
插花饮酒过重阳  二、
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满头  三、
万数簪花满御街但见红云冉冉来  四、
簪花为时尚佳话趣闻多    青楼丽人与文人雅士29  一、 文人雅士倾倒的对象  二、 新科进士和权贵高官交往的桥梁  三、 名士美人相得益彰  四、 爱情结局悲剧居多    红叶题诗的故事  一、 红叶题诗寄托真情  二、 世事苦涩人鬼殊途  三、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四、 今生已过也重取后身缘    唐明皇与“梨园弟子”  一、 皇帝好娱乐梨园应运生  二、 一时之选崭露头角  三、 梨园虽逝史册常留    蹴鞠的演变  一、 黄帝发明蹴鞠  二、 鞠政忧然况乎执机  三、 宫中好蹴鞠四方蔚成风  四、 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  五、 踢球也能平步青云  六、 高俅的错位    烟波钓徒与梅妻鹤子  一、 清新、高洁的《渔歌子》  二、 何处西塞山烟波钓徒闲  三、 结局澄清融入自然四、 不趋荣利调鹤种梅  五、 湖上青山对洁庐一蓑烟雨任平生    茶圣陆羽  一、 结庐湖州潜心茶事  二、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  三、 千古绝唱《茶经》    宋人的饮茶风习  一、 茶香飘拂其乐融融  二、 茶戏艺术趣味盎然  三、 茶风淡静茶诗儒雅    胡姬酒肆笑春风  一、 胡姬当垆明似月  二、 奔腾欢快的胡旋舞  三、 异域风韵带来的活力  四、 不同民族的心灵是相通的  五、 浪漫的男女传奇故事  六、 崔莺莺是不是 “胡姬”    昆仑奴磨勒  一、 成人之美缔结良缘  二、 多才多艺的昆仑奴  三、 昆仑奴之名的由来    唐朝围棋的兴盛  一、 政治清明棋事繁盛  二、 文人雅聚亦棋亦诗  三、 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    美瓷如美玉  一、 “清雅舒淡”的审美取向  二、 格外雅致的官窑瓷器  三、 美瓷如美玉晶莹自然成    多姿多彩的宋朝夜市  一、 市朝风俗变千灯照碧云  二、 通晓不绝的宋代夜市  三、 百业兴旺夜市繁荣  四、 灿烂夜色给人们带来全新感受178    后记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和时尚&提要    
唐、宋两朝,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丰富,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和节令习俗绚丽多彩。本书叙述和分析了当时一些诗人、词人在这方面的体验、感受和遐想。内容有红叶题诗的传奇,宴席上的酒令,西域姑娘的“胡姬酒肆”,唐明皇与“梨园弟子”的往事,青楼丽人和文人雅士的调侃,千古绝唱《茶经》,侠胆义肠的昆仑奴,男子的簪花,蹴鞠的演变,围棋的风行,如玉的美瓷和多彩的夜市
  以下是《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中的一篇,原载&新民晚报&阅读版,分三期连载            红叶题诗的传奇(一)  
              
深秋时节,西风萧瑟,树叶转色,其时景色斑斓,层林尽染,。唐朝有些诗人喜爱用飘落的红叶题诗,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奇故事。  
红叶题诗的故事可能最初出于唐人孟棨所撰的《本事诗》,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顾况在洛阳时,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曰: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洛阳是唐朝东都,苑中为皇宫边上,深墙之内便是禁苑,有水道与外相通,这一片有题诗的大梧叶应当是从禁苑由水道往外漂出,从诗意看,显然是禁苑中的宫嫔所作。诗句幽怨伤感,流露出对宫中生活的强烈反感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顾况读后难以释怀,吟咏再三,夜不能寐,第二天顾况也题诗叶上,于上游泛于波中,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这位顾况就是提携过少年白居易的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  当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到京师赴试,拜访顾况,顾况已经在诗界成名。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开玩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披卷阅得白居易所作《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时,不禁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 “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对白居易鼓励提掖。这个故事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轶闻。  顾况与白居易的轶事是他步入老年之时。本文所说他题红叶诗的时候还年轻,顾况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德二年(757年)进士及第,天宝年间他才二十多岁,在长安游学。顾况是性情中人,年轻人血气方刚,当时胆子也不小,敢于和皇帝的禁脔酬和,而且说什么“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说得好听一点是同情那位作诗的宫嫔,如果给他上纲上线,说他是在引诱宫嫔,调唆那位宫嫔的不满,给他套上一顶“用心歹毒”的帽子也不为怪。不过顾况大幸,他所处的年代文字狱还不甚流行,没有因此遇到什么麻烦。  十几天后,有一名顾况的朋友来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捡起后交给顾况,诗曰: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首诗写得比上一首明快,显然,这位红叶上的题诗人为得到知音而感到了欣喜,但也表达出了人不如树叶,失去自由的遗憾之情。  这个故事的情节到此为止,顾况也没有因此有什么艳遇。但是这件事情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记。从此以后,这个深宫题诗人虚幻飘渺的身影可能会一直在他的头脑里飘拂闪现。    顾况与宫嫔红叶题诗的故事应当发生在晚秋时节,此时能变为红色的树叶很多,其中颜色最为鲜艳的可能是枫叶。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其中有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就是深秋季节枫叶艳红的色彩。  还有一种是黄栌叶,每逢晚秋,栌树叶子变红,灿如火焰,形成北京“香山红叶”美景的正是黄栌等树木的叶子。而且栌叶面积较大,适宜在上题字写诗。  但是如论树叶的面积,梧叶比枫叶、栌叶更大,孟棨所撰的《本事诗》中就说题诗之叶是梧叶。不过梧叶入秋后,颜色转黄,并不是红色,如此说来,孟棨所说的这个故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不能称为“红叶题诗”,应该是“黄叶题诗”。  
不过之后确实发生了几个红叶题诗的故事。宋人王铚著《侍女小名录》(又名《补侍儿小名录》)中说,唐德宗时,一名叫贾全虚的进士在宫外御沟中捡到一片题有诗句的红叶,文中注明是红叶,不过没有指明是栌叶还是枫叶。  叶上诗句内容不详,估计也是“深宫幽怨,愿得真情”之类的意思。这个贾全虚显然是个情种,看了红叶诗后居然得了相思病,终日恍恍惚惚,茶饭不思,“怀恋其人以至泣下”。男子汉哭哭啼啼,很是引人注目。唐德宗知道后,问后宫中何人在红叶上题诗?宫女王凤儿不敢隐瞒,承认是自己所题,唐德宗乃将王凤儿赐给贾全虚为妻,了其想思之愿。  不过历代有一些文史专家认为王铚这个人治学不严谨,喜欢作伪书,编故事。贾全虚、王凤儿并无其人,可能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故事只能故妄听之,当不得真。  
五代后蜀人全利用所撰《玉溪编事》中也有一个故事:说是诗人侯继图秋日登大慈寺楼,倚栏,忽木叶飘坠,上有诗曰:    拭翠敛愁蛾,为郁心中事,  搦笔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名,此字不书纸;  书向秋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情人,尽解相思死。    几年后,侯继图聘任氏为妻,与任氏谈起此事。任氏曰:“此是妾书叶时诗,争得在公处?”曰:“向在大慈寺阁上倚栏得之。即知今日聘君非偶然也。”  
唐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试,考试结束后,卢渥在京师遍访名胜,一次散步至禁苑外柳林中,发现从皇宫御沟中漂出一片颜色鲜艳的红叶,隐隐约约上面似有墨迹,他捡起一看,叶片上题有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诗句透露出作者苦闷的心情,盼望随流水漂出的红叶能将自己的心思告诉宫外的世人。卢渥看了后深为感触,便将红叶收藏起来。有一年,唐宣宗下诏,将一批宫女放出,准其择配,嫁给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吏。卢渥其时在范阳做官,也被准许得到一名宫女为妻。洞房花烛之夜,卢渥突然想起御沟漂叶之事,将珍藏的红叶取出,问新娘是否认得叶上题诗是宫中何人手笔?新娘拿起红叶,仔细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亲笔手迹,而眼前的夫君,是当年拾捡红叶之人。她感慨地说:“当时所题,不谓君得之。”说完,吁叹不已,泪如雨下。
(见唐人范摅著《云溪友议》或宋人阮阅著《诗话总龟》)  北宋人刘斧编撰的《青琐高议》中有一则名为“流红记”的传奇故事,说的是唐僖宗时,诗人于佑在皇宫御沟中拾到一片由宫女韩氏题诗的红叶,于佑“喜其句意新美”,将这片红叶藏在身上,另外检了一片红叶随手和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御沟上流水中,流回宫中后恰巧又被韩氏捡到。不久,唐僖宗下令放出一批宫女。于佑在朋友韩泳的帮助下,娶了一名宫女为妻,这位宫女刚好是在红叶上题诗的韩氏,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祐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祐便将当年的事情告诉了她。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她收藏的那片红叶,叶虽枯萎,墨迹犹存,于祐一看,正是当年自己写下的。俩人惊喜交加,慨叹天道有缘,相对感泣良久。  
自两人互相在红叶上题诗到后来结为夫妇,中间已相隔了悠悠十载光阴。事情竟然会如此凑巧,于佑和韩氏这两人真正是有缘之人。  
  红叶题诗的传奇(二)    “红叶题诗”的故事所以感人,在于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珍惜。这些故事的内容含蓄、细腻、温婉、迷蒙而又带有无奈、伤感的情怀。小小的一片红叶,被故事中的男女当事人作为神圣的宝物而珍藏,梦牵魂绕,历经岁月而不弃,实际上他们是在内心深处珍藏了一种美好真挚的情感。  历代有不少诗词作者对“红叶题诗”的故事反复吟诵,宋代词人张炎《渡江云·次赵元父韵》词中有:&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的句子。南宋词人张孝祥在《满江红》词中写道:&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倖空遗迹。&元人朱德润在《题红叶题诗图》诗中说:    金殿风微拾坠红,题诗聊寄玉沟东。  芳情有意随流水,细字无心学断鸿。  别馆乍凉霜透幕,长门深夜月移宫。  才情偶尔成佳配,不道周南有国风。    朱德润同情那些在宫中红叶题诗,追求爱情的宫女们,但是他知道,以此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才情偶尔成佳配”,而更多的宫女依然是“长门深夜月移宫”,在凄凉孤独中度过一生。  
一片红叶,能让深墙内外、素昧平生的一男一女发生了巧妙的连结,并且最终成了佳偶。这样的姻缘,人们都明白,从几率来看,非常微渺。所以人们只是将它当作传奇故事看。  正因为红叶题诗成了传奇,在后人嘴里,这个传奇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故事说,唐末僖宗年间,进士李茵在御苑边游览,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有题诗。李茵将红叶捡起,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战乱中躲避到了蜀地,李茵也在百姓家避难。见到一个流落民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宫女职务之名),名叫云芳子。云芳子不仅美丽娴雅,而且很有才学,李茵与她甚为投机,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李茵收藏的那片红叶,感叹说:“此妾所题也。”  两人一路上相携相扶。到了绵州时,遇上了一名宦官,这个宦官认出了她,一把将她抓住,问道:“你不是云芳子吗?怎么跟人来到了这里?”逼令上马,将她强行带走, 李茵眼睁睁看着云芳子被人拖走,心如刀割。  那天晚上他独宿在旅店里,想起云芳子不由泪下。这时云芳子忽然推门回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李茵十分欣喜,于是与她结为夫妻,两人相伴回到了李茵的家乡襄阳。相亲相爱,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逐渐消瘦,有个道士说他被鬼气所缠。要为他作法打鬼,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在绵州,实已自经而死。但感君之深意,不忍弃君,故相从耳。人鬼殊途,何敢贻患于君。”说毕置酒赋诗,李茵与云芳子抱头痛哭, 酒后云芳子飘然而去,不知所终。(见《太平广记》、《北梦琐言》)  这个以红叶为连接物的人鬼相恋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叙述了一对有情人被活生生拆开,从此殊途相隔,不能相见的悲剧,令观者留下深深的怅惘。  “红叶题诗”发展到后来,在一些风流才子手里产生了变异,脱离了原先爱情故事的内涵,变成了一种观赏的情调、一种珍玩的器具。  明代才子高濂身居杭州,高濂追求生活的品质,写了一本名为《遵生八笺》的书,书中归纳 “秋时幽赏”十二条,第一条就是到“西泠桥畔醉红树”赏玩红叶。  如何赏玩?他有两种玩法,一是在“影醉夕阳”“霜红雾紫”中携小舟,吟赏中“得一二新句”,以红叶笺书之,“临风掷水,泛泛随流,不知漂泊何所”,这种玩法潇洒飘逸,非常浪漫。二是晚上“月夜相对,朝烟凝望”,此时“露湿红新”,迎着西风,任凭西风将湿红之叶飘在身上,而体味所谓“秋色怜人”,这种玩法缠绵悱恻,迷蒙委婉,据说别有异趣,但恐怕一般人还玩不来,玩得不好,会受风寒,患上感冒。  清人李渔将“红叶题诗”视为风流佳事。这位大才子、大玩家据此设计制成了一种如秋叶状的匾额,在上面题上诗句,挂于自己房前,“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将此匾取名为“秋叶匾”。   这些后代的文人雅士将“红叶题诗”只是看作为一种寄情遣怀的赏玩方式,而对“红叶题诗”故事中蕴含的世事艰辛苦涩、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置于一旁,这就离了谱。  
红叶题诗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唐朝。也不是偶然的,在唐代,嫔妃宫女数目之多令人难以想象。杜甫在他的诗歌中有“先帝侍女八千人”之句,白居易也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之说。实际上宫廷里的女性远远不止这些。唐太宗时,大臣李百药上疏曾说到:“无用宫人,动有数万”。《新唐书·宦者上·序》中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这个数字可能达到了两千年历代封建王朝的顶峰。  刘达临先生算了一笔账,唐朝的人口最多的时候是天宝十三年(754年),共有5288万余人,假定其中女性占一半,有2600多万人,那么宫中4万多女性,大致上占了当时妇女总人数的600分之一,即平均每600名女子中,有1名要入宫充任宫嫔。(《中国古代性文化》)  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一人独霸了这么多的女性,不知造成了多少怨女旷男,人世间会增添多少悲剧。  宫中的女性除极少数封为后妃,绝大多数生活凄凉,命运悲惨,即使是后妃,荣华富贵常常也不能享到尽头,除了极个别几位因儿子做了皇帝,而得以享皇太后之尊外,大部分因为年老色衰或者其它原因,被皇帝抛弃。甚至死于非命。  风流天子唐玄宗原来还有一个妃子名叫江采苹,容貌秀丽,体态轻盈,擅长舞蹈,舞姿飘逸、柔美。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因她酷爱梅花,称她为“梅妃”(梅妃的事迹出于宋代传奇小说《梅妃传》,新旧唐书等正史无载。)  唐玄宗夺媳杨玉环入宫封贵妃后,三千宠爱集一身,冷落了梅妃,梅妃后来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一次唐玄宗偶然想起梅妃,派人悄悄送给梅妃贡珠一解,梅妃吟诗辞谢,其诗名《谢赐珍珠》: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读后心中郁然,令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这首诗流传甚广,甚至传到欧洲,据说先是翻译成英文,被大诗人歌德从英译本译为德文。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人逃跑,不久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战乱平息后,唐玄宗自蜀地归长安,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发现她胁下有深深的刀痕,唐玄宗痛哭流涕,见者也无不感怅。  宫人杜秋娘原先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歌姬,她是一名才女,以作七言诗《金缕衣》而著名,诗云: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李锜后来举兵反叛朝廷,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入皇宫为奴,为宪宗所爱,当上了他的妃子,宪宗被宦官害死后,她在穆宗时被委派为漳王的保姆,因为漳王受诬陷,她被株连赶出皇宫,遣回乡里,老来饥贫交迫,孤苦伶仃。  诗人杜牧一次过金陵,在秦淮河岸边听到有女子唱出的歌声.音质甜美,如同银铃一般。他请歌唱者近前一见,发现演唱者竟是一位满头白发,衣裳褴褛的老太,杜牧问其姓名,方知原来是名冠一时的杜秋娘,杜牧怅然有感,写下《杜秋娘》诗,叹息她命运的悲惨,发出了“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的深沉感慨。    
  好!顶!
  写得实在是好啊。
  再顶一下!
  红叶题诗的传奇(三)    
大量的宫女在宫中地位低贱,因此所受的迫害和痛苦比妃嫔还要严重得多。她们常常会被加上莫名其妙的罪名,随便地被处死,生命如同草芥。   
宫嫔受皇帝宠幸应该是件好事了吧?也未必,可能也会是一场大祸。传奇小说集《绿窗新话》(作者皇都风月主人,生平不详)里有记载,越地(今浙江地区)向唐宣宗献上了一名美女,宣宗十分宠爱,数日内赏赐无数。有一天他忽然闷闷不乐,说:“明皇宠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左右奏言可以放还,宣宗却说:“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鸩一杯。”这个可怜的宫嫔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毒死了。  不想沉湎于美色之中,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本来没有错。但是我不占有,也不允许别人得到,放她回去,我必定会产生思念之情,不如杀掉。这是什么心理状态?  宣宗在唐朝十多位皇帝中还算是比较贤明的一位,历史上还有“小太宗”之称,他有感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以至天下纷乱,有所省悟,无疑应给予肯定,但是他出于狭隘、自私的心理,而将美女处死,这种残忍的行为令人愤慨。  对于宫女们来说,即使性命保全,但是人生的幸福与她们无缘,从天真活泼、豆蔻年华的少女到两鬓斑白、步履迟缓的老人,她们生命的光彩在深宫中的煎熬中逐渐消失。  唐代的宫女为终身制,被发放出去只是帝王心血来潮时的临时行为。唐顺宗“出宫女三百人于安国寺,又出掖庭教坊女乐六百人于九仙门,召其亲族归之。”唐文宗曾经两次放出宫人,一次“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任从所适。”另一次“出宫人四百八十,送两街寺观安置。”与数万留在宫中的宫人相比,放出的只是一个零头。虽然如此,但也为历代史家好评。  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诗中说: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诗句以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宫女述说往事的口吻道出了她们心中的辛酸,以前气派辉煌的行宫现在变成了寂寞寥落的旧房子;以前美艳动人的宫女,现在都成了垂垂老矣的白头老妪,她们空守着破败的昔日豪宅,诉说着唐玄宗当年的故事……  白居易在《上阳人》中对宫女的生活作了描写,其诗云: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大量的良家女子被置于后宫,受到森严的宫规约束和压制,受尽凄苦,人性起码的权利,遭到了无情的剥夺, 加上帝王的暴虐淫威、后妃的妒忌欺凌,同辈的排挤倾轧,她们内心的苦楚非常人所能理解。  因此当时很多宫女们多以题诗寄情作为一种心理渲泄,以此打发凄凉和寂寞的愁苦时光,但能得到知音回赠,实属罕见,可以想象送出红叶诗的宫女当时得到酬诗后欣喜的心情,但更多的是痴痴地在御沟边等待,等啊等,日复一日,不知等了多少时日?到头来往往落空。至于要从中连结成一段“姻缘”,机会更是万分渺茫。        《本事诗》中还有一段故事。唐天宝年间,玄宗命宫女裁制军衣,分赐边塞军卒。有一士兵于短袍中得诗一首,云: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重取后身缘。    这显然是一首情诗,不仅深情款款,还要结缘来世。士兵看了后惶恐不安,隐匿不报,这可是杀头之罪!赶紧上报;主帅也不敢隐瞒,直奏朝廷。  唐玄宗见诗写得不错,以诗遍示六宫,说:“此诗是谁所作?说出来,朕不加罪。”有一位宫女出来承认诗是自己所作,自言万死。玄宗起了怜悯之心,不仅没有怪罪,还降旨将她许配给那位得诗的士兵,并对那名宫女说:“我给你结今生缘。”边塞的士兵们为之感泣。  这个故事缺乏普遍意义。这只是帝王一时兴起,他决不可能会想到后宫几万名宫女也应该结今生缘,将她们全数放出。  
当然,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宫女们也会以某种形式反抗。有一年正月望日,唐中宗和皇后微服出宫,在市上徜徉游览,让一批宫女陪同,一些宫女趁人多拥挤之际,悄悄溜走, 史书上蔑称她们“皆淫奔不还”。一个个如鱼归江海,寻找自己的归宿去了。  唐传奇中还有一则名叫《无双传》的故事,作者薛调,故事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年间。官宦家小姐刘无双与书生王仙客自幼青梅竹马,因泾原兵变刘家受牵连,无双没籍为宫女。无双入宫后,被分派洒扫皇家陵园。王仙客得知消息,找到一位叫古洪的押衙,求他帮忙救出无双。古洪想出一个妙计,从茅山道士那儿弄来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药丸,然后派人乔装宦官前往皇陵,说是皇上有诏,赐毒药令无双自尽,无双吞下药丸顿时气绝身亡。接着,古洪以亲属名义,用百匹丝绢赎得无双的尸体,三天后药性退去,无双复活。王仙客携刘无双远走他乡,从此隐姓埋名,得以白头偕老。  
故事离奇曲折,富有艺术魅力。但结局处理过于离奇,因此后人怀疑虚构成分居多,只不过是表达写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唐代诗歌中的一些宫怨诗,大多出自宫外文人雅士的手笔,这些文人雅士的宫怨诗,缺乏亲身感受,只能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寓意。而这些红叶上的题诗由宫女们亲手写出,让人们直接听到了宫人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声。  
不过在战乱时,这些女子的命运更为悲惨。  
唐朝后期宦官掌权,藩镇作乱,尤其是唐僖宗(862~888年)时期,兵荒马乱,更为黑暗。唐僖宗李俨,十二岁时即位,他从小由宦官田令孜服侍,李俨即位后称他为“阿父”。田令孜大权独揽,唆使皇帝玩耍淫乐,大肆挥霍,宦官们也乘机搜刮民财。  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僖宗李俨逃亡成都,黄巢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皇宫中的宫女有的遭到了黄巢军的凌辱,有的虽然逃出了京城,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唐僖宗回到长安后,痛斥那些来不及出逃以致成为黄巢姬妾的勋贵女子和宫嫔,“世受国恩,何为从贼?”这些女子中有位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这样的回答理直气壮,掷地有声。  作为帝国元首的唐僖宗和带兵的将帅,这些大男人只顾自己逃命,却责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不能以死相拼,保全贞节,这是什么逻辑?连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也对僖宗评论说,“其本始不正,欲以正天下,其可得乎?”  对这位女子义正词严的反驳,混账透顶的唐僖宗却根本不予理会,“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人争与之酒,其余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见《资治通鉴》)  
这种人为的悲剧让凡是有一点良知的人都会洒泪,当时“人争与之酒”,显示出民间百姓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以这种方式,对这些苦命女子给予了充分的怜惜和同情。    (原载新民晚报,节选自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观点是常识呀    
  写的很好
  再选《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中的一篇,原载&中华文化画报& 分期连载            唐朝围棋的兴盛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唐·白居易《池上二绝》其一)    
白居易这首诗写出了下围棋时清幽、恬淡的氛围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理感受。围棋所包含的那种深不可测的东方智慧和体现出来的优雅的人生态度历来为有识之士所理解,所景仰。唐朝政治相对清明,为围棋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唐人下围棋蔚然成风,而且影响了新罗、日本等国,围棋成了当时中外交往的纽带之一。    
围棋起源于何时?很多人认为可能起源于尧舜时期。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 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其法非智不能也。”  
也有人认为,是夏禹时期的人发明出来的,明人陈仁锡著《潜确类书》中说:“夏人乌曹氏(禹的臣子)作围棋。”  
尧舜或者夏人乌曹氏造围棋,以教育后代的说法现在已很难考证,可能只是一种附会。但围棋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娱活动,这已成为公论。《左传·襄王二十五年疏》中说:“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围棋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围棋在先秦时期还被称作“弈”,《论语》、《孟子》和《左传》等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  
围棋是益智的玩物,围棋的奥秘在于它的复杂奇妙,变化浩繁,所以令无数爱好者沉湎其中,从中品尝出万千滋味。围棋后来还被赋予了许多别的意义。例如近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认为: 围棋其实是古人的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人们久久凝视棋盘,会产生一种如仰视浩瀚苍天的感觉。  
到了唐朝,围棋活动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唐朝政治相对清明,国泰民安,为围棋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对围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两位最高统治者对围棋活动的亲自参与和作诗歌吟咏,客观上为初唐围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唐高祖李渊好棋,有时达到“通宵连日,情忘厌倦”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也从年轻时起爱好围棋,《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世民欲举大事,令裴寂借与李渊下棋之机,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唐人杜光庭在《虬髯客传》还记有李世民观虬髯客与刘文静下棋的传说,虬髯客见了李世民后,惊为天人,知道世上已有“英主”,从此打消与他争夺天下的念头。  
唐太宗一生身经百战,登基后很少亲自出征打仗,他只能从围棋中感受战事的氛围,他还特地为此作诗,如《五言咏棋》 其一:     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  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  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  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其二:     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  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  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  玩死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唐太宗的围棋诗,写出了棋局中黑白双方纠结缠绕,参差交错,鏖战不息的场面。有时看上去乾坤定矣,胜利在握,没想到忽然仓促生变,天地失色,功败垂成。有时棋陷入险境,孤立无援,忽然又峰回路转,局面大变。而棋势的铺衍,就如那空中的大雁联翅,变化阵列,不必依靠翅膀;黑白棋势作战厮杀,虽惊心动魄;但并没有乌云般的团团杀气,人也不会受到任何实际伤害。棋局虽小,变幻无穷,也能领悟战场兵法之意。  
皇帝对围棋的爱好、提倡,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对围棋的态度。太宗的棋诗引来弘文馆学士们的唱和,朝廷士大夫对围棋如此重视,也影响和促进了民间围棋活动的繁盛。  
据说唐人下围棋,到了不分昼夜的程度,不仅王公贵族、达官名人爱对弈,社会上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也多能下棋。林间、窗下、竹荫、庙舍、观中、旅店和驿馆,几乎无处没有对弈者,甚至三尺童子也懂棋艺,京城长安下棋更成风俗。  
唐朝还曾在宫内设棋博士,由会下棋的宦官担任此职,专教宫人下棋。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初,内交学馆隶中书省,以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掌教宫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习艺馆,又改曰万林内教坊,寻复旧。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楷书二人,庄、老、太乙、篆书、律会、吟咏、飞白书、算、棋各一人。)”内教十八博士中有棋博士一人,可见对棋艺的重视。张籍有《美人宫棋》诗云:“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写出了宫中棋事的盛况。  
唐玄宗李隆基,兴趣爱好广泛,这位风流天子对围棋也很有研究。他经常召集围棋国手,著名棋僧一起切磋棋艺。南唐画家周文矩曾以唐玄宗弈棋为题材,画了一幅《明皇会棋图》。画面上唐玄宗坐在摆有棋谱的棋桌前,跟前有几个棋手神态不一,陪他聊棋。    
贵妃杨玉环也是位通晓围棋的棋手,唐人段成式所撰笔记《酉阳杂俎》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年夏天,唐玄宗与一位亲王对弈,伶人贺怀智受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站在一旁观战,怀里抱着一种温驯的宠物——康国猧,猧是一种温顺的小狗,由西域康国进贡而来。棋下到官子阶段,唐玄宗已明显处于劣势。杨贵妃见了,想出一个妙策,将怀里的康国猧悄悄放在棋桌边,然后用手轻轻拍了它一下,康国猧一跃而上棋桌,棋子一下被搅乱,唐玄宗趁势下了台阶,连呼:“此盘不算,重新再来”。    
唐玄宗因喜围棋,在翰林待诏中特设围棋待诏,官阶九品。《旧唐书·职官志》载有待诏的任所和专业:“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门,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各别院以待之,日晚而退。”  
棋待诏的任命,要经过推荐与考试,层层比赛选拔,从中选出当时国内第一流的高手。  
国手王积薪棋艺高超。他自谓天下无敌,未免有些飘飘然,平时见了其他棋手傲然肃立,指手划脚,摆出一副天下棋坛,舍我其谁的样子。名僧一行本不懂棋道,一次在宰相张说府中见王积薪弈棋,见他摇头晃脑,心中好笑,戏言“此但争先耳。若念贫僧四句乘除语,人人为国手”。
  一行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又精通数学,长于天文历算,“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他跟着王积薪下棋,将佛理和数学汇于棋道,很快也成了高手,王积薪方知天下之大,高人无处不有,从此不敢自负。  
王积薪成了“棋待诏”后,常陪唐玄宗下棋。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到了一处地方,住房都被一些大官们占用了。王积薪只得栖息厨房,不料却听到了隔壁婆媳两位女棋手在夜间谈论围棋。他一一记下,第二天复盘,看出了其中相互纠缠,相互融合,相克相生的奥秘,眼前为之一亮,不由大为称奇。王积薪再去寻找这婆媳俩,已不知去向。  
王积薪运用这些定式,棋艺大精,由于这些定式是王积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王积薪就给它们起了名字“邓艾开蜀势”。  
王积薪曾与另一位国手冯汪在太原尉李九言府中金谷园对阵,连下九局,王积薪先以二比四负于对方,但接着又连胜三局,以五比四取得最后胜利。这九局棋下得跌宕起伏,精彩迭起,后来王积薪将这九局棋加以评注,写成棋史上有名的《金谷园九局图》,可惜已经失传。  
王积薪对围棋的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名为《十诀》。这《十诀》是:
一、 不得贪胜;二、 入界宜缓;三、 攻彼顾我;四、 弃子争先;五、 舍小就大;六、 逢危须弃;七、 慎勿轻速;八、 动须相应;九、 彼强自保;十、 势孤取和。  
《十诀》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成为我国古典围棋理论的奠基石,对后世影响及指导意义十分深远,《十诀》至今仍是棋迷们的座右铭之一。  在官职中设围棋待诏,这可能是唐朝的一种创造。围棋手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对确定围棋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此后一些皇帝因袭其制。贞元末年“翰林待诏王伾善书,山阴王叔文善棋,俱出入东宫,娱侍太子”。宣宗朝棋待诏顾师言也是一代国手。唐僖宗的围棋水平不高,可总喜欢下棋。而当时翰林围棋待诏滑能“棋品甚高,少逢敌手”。《天中记》中说僖宗下棋时,就命滑能等人来观棋。名义上是观棋,其实是为他当参谋,他只管按围棋待诏的建议投子,因此能常常获胜。  
围棋与诗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杜甫、白居易、元稹、许浑、刘禹锡、张乔、吴融等人也都喜爱围棋,有枰上之乐,留下了许多歌吟围棋的诗篇。  
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很多,例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写在幽静的环境中常与家人一起下棋或垂钓的愉悦心情。“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将棋道与剑道并提,写的是自己与朋友下棋、舞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围棋”,将天气的变化和棋局的发展融合在一起。“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是用围棋局势的变化多端来比喻世事的复杂莫测。“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是将下棋当作聊以度日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示出诗人晚年生活的寂寥凄凉,有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感。  
白居易也写过很有韵味的围棋诗,《与刘十九同宿》一诗,记叙他们两人下了一夜的棋的故事:     红棋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  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而在《池上二绝》中,则写出了下棋时清幽、恬淡的氛围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理感受: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诗,称赞国手王逢棋力非凡,将王逢的棋风与汉朝良将霍去病长途奔袭,横扫大漠的带兵作战风格相提并论。  
元稹有一首围棋诗,全题是《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诗题的意思是,元稹在家里举办棋会,然后写诗与诸位棋友唱和。有一位“段丞”,不知其确切姓名,可能这个人棋力相当厉害,因而成为这次棋会中的主要人物,这次棋会出席的人不会很少,他们都是高手,被元稹称为“棋流”,他们一边下棋,一边酬唱和诗。这是一场志同道合的文人们的雅聚,一场别开生面的棋会和诗会。元稹的诗这样写道:     鸣局宁虚日,闲窗任废时,  琴书甘尽弃,园井讵能窥。  运石疑填海,争筹忆坐帏。  赤心方苦斗,红烛已先施。  蛇势萦山合,鸿联度海迟。  堂堂排直阵,衮衮逼赢师。  悬劫偏深猛,回征特险峨。  旁功百道进,死战百般为。  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  斫营看回点,对垒重相持。  善败虽称怯,骄盈最易欺。  狼牙当必碎,虎口祸难移。  乘胜同三捷,扶颠望一词。  希因道目便,敢待指纵奇。  退却防边策,雄吟斩将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这盘棋下得非常精彩,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以棋为兵,布阵鏖战。忽而雄师衮衮排阵,忽而短兵刀剑相接。棋盘上的落子声此起彼落,经日不息,大家围拢在一起观棋,口中还念念有词,不时吟诵出美妙的诗句出来。他们苦苦地思索着,一颗一颗地落子。棋盘上的谋篇布局、攻防筹划,就像是将帅们在军帐中运筹帷幄。在棋手的对局中,不知不觉夕阳西坠,夜幕渐渐降临,红烛已经点燃起来了,这种棋会真可谓良宵美景,令人神往。  
围棋被称为“手谈”,也就是说,是一种不用言语的特殊的对话方式。下棋的过程,就是一个双方对话的过程,不用言语而心息相通,围棋之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正是在棋盘上,纹枰对坐,以手代口,无声之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心灵交融的愉悦。这是棋的境界,恐怕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妙境界。  
唐朝人也以棋艺的高低,去评判一个人文化和才学的高低。刘禹锡在《论书》中说:“吾观今之人,适有面诋之曰: 子书居品下矣。其人必逌尔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诋之曰: 子握槊、弈棋居下品矣。其人必赧然而愧或艴然而色。是故敢以六艺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众尚之移人也。”唐朝人对一个人棋艺高低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对书法水平的重视,说一个人书法水平很低,这个人可能会一笑置之,不当一回事;但要说他棋艺很低,这个人肯定面红耳赤,抬不起头来。  
棋局对弈中,很能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素养。  
有的人斤斤计较一地一子的得失,缺乏大局观,这种人眼光短浅,心胸狭隘,贪图小利。  
有的人往往只顾攻击对方而不知保护自己,自己还立足未稳,就向对方发动攻击,结果很快丧失根据地,落下败局,这种人性格冒燥,往往办事不会考虑周全。  有的人面临败局,要么屡屡悔棋,要么弃子落荒而逃,这种人缺乏坚韧的意志和人生的责任感。  
有的人不慌不忙,步步为营,抓住有利时机掌控全局,这种人涵养较深,做事稳重牢靠。  
有的人攻守相应,根据棋势变化,随时调整策略,这种人做事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  有的人开局时看似漫不经心,随手下子,实际上成竹在胸,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落子,随手子并不是废子,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最终克敌制胜,这种人思路开阔。  有的人下子时能预计到三四十步以后的变化,甚至能一眼看到终局。这种人目光长远,不仅是真正的弈中高手,而且对世事的发展和未来的结局也往往比较有把握。  
唐朝人普遍认为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开的。棋品,是指棋手表现出来的品德操守,和棋艺有所区别,许多棋手以其高尚的修养,俊朗的人格,赢得人们的尊敬。但也有人虽然棋艺不错,但棋品低劣,而受到他人鄙视。  
唐德宗时,东都留守(洛阳市市长)吕元膺临终时告诉子、侄一件有关围棋的故事。吕元膺喜欢下棋,他的棋艺很高。一回,他正与一位棋艺也相当不错的门客在下棋,正在棋下到十分紧张的时候,属吏送来了一份紧急的公文,请他立即处理。吕元膺拿起笔来准备签署,这位门客见他签署公文,以为他无暇顾到棋局,迅速偷换了一子。这个小动作,恰巧被吕元膺看见,他未动声色。第二天,就辞退了这位门客。吕元膺告诫后人,偷换一个棋子,虽然是件小事,但反映出一个人的棋品,棋品不高实际上是人心黑暗的反映,这个人的人品一定不会高尚,你们以后与人交往时要小心注意。  知人、识人乃天下的一大难事,看来如若按照“棋品”度之,其实也不甚难。  
棋品和人品有关,发展到以后的朝代,与人的政治操守也联系了起来。明末的边关总督洪承畴嗜弈,农历谷雨那天手谈竟日,棋下完了,脱口说出一联:“一局围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后来洪承畴降清,有人为他拼凑出一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围棋也是当时唐朝与新罗、日本等国加强交往的友好工具。公元701 年,日本僧人辩正入唐,他自幼学棋,棋艺不凡,为当时的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所器重,俩人常在一起对弈,弈棋之余,又谈禅论道。日本学者吉备真备曾两次担任遣唐使团成员访问唐朝,他将《唐礼》一百三十卷带到日本,对日本的制度改革和礼仪建设,有着重大贡献。他也是一位围棋高手,传说他曾与唐朝围棋名手玄东对局,两人鏖战数十局,互有胜负。后来日本镰仓时期有画家以这个故事为素材绘制了《吉备公入唐图》。  
开元二十五年(738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玄宗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吊唁。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崇尚琴棋书画,便命当时大唐围棋名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一同前往。杨季鹰去后,横扫新罗棋坛,新罗人对他肃然起敬。(见《旧唐书·新罗传》)  
《旧唐书·宣宗本记》和《杜阳杂编》里,记载了棋待诏顾师言与来访的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诏顾师言与之对手。”这位王子棋艺高超,日本国内,无人能与之抗衡。来到大唐后,欲与唐朝的国手一试高低,据说宣宗先让二三流的棋手与日本王子对局,谁知日本王子连战连捷,宣宗只让棋待诏顾师言出场。顾师言恐有负君命,战战兢兢,思忖良久,方敢投下一子,日本王子此时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气势高涨,下子颇为凶狠,双方缠斗,险象环生。顾师言紧张得手心冒汗,经过一番苦战,到三十三着时,终于将日本王子的气势压了下去。  
此时,顾师言抬起头来,看到对面的日本王子已是满头大汗,知道日本王子的阵脚已乱,顾师言的心镇定了下来。随后,顾师言使出了杀手锏,围棋术语称“胜负手”,这就是围棋史上著名的“一子镇神头”的定式,趁着日本王子心思恍惚之际,一举将他逼到了绝境,中盘获胜。  
围棋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素质的比拼。所以人们常说,弈棋之法,有如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一个心灵旺盛的人意志力比较坚定,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其他人要强,而一个人心灵上如果比较脆弱,在重大压力面前,便会败下阵来。顾师言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找到了日本王子心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轻轻一击,取得了难得的胜利。  
事后,日本王子向人打听,顾师言在大唐棋界排名第几?鸿胪寺官员哄他,顾师言只是大唐第三号棋手,日本王子不禁长叹:“小国第一,不及大国第三!”  
唐朝国内,当时有很多来自新罗、日本等国的商人、僧人、学子和政府派遣入唐的外交使团成员,这些人仰慕唐风,也非常喜爱围棋,唐人在诗歌中留下了他们的踪迹。  晚唐诗人张乔在《赠棋僧侣》中如此写道:     机谋时未有,多向弈棋销。  已与山僧敌,无令海客饶。  静驱阵云起,疏点雁行遥。  夜雨如相忆,松窗更见招。    
这首诗写山上高僧与人对弈的情景,山僧显然遇到了对手,这盘棋下得时而战云密布,时而天高云淡,云卷云舒,变化莫测,充满着悬念,双方用尽计谋,令下棋者和观棋者心绪翻腾,记忆深刻,盼望着下次再一决胜负。与山僧对弈的来自海外的“海客”,棋艺也十分高超,诗中虽然没有明说究竟来自何处,是何身份?但有可能是日本、新罗国来大唐的僧侣。  
另一位晚唐诗人许浑作有一首《送友人罢举归东海》诗,诗中说:     沧波天堑外,何岛是新罗。  舶主辞番远,棋僧入汉多。  海风吹白鹤,沙日晒红螺。  此去知投笔,须求利剑磨。    
由于新罗的地理位置靠近中国大陆,从新罗航海来到大唐更为便捷。许浑诗中所说的来到中国大陆的海外棋僧,数量不少,可能不仅仅只是新罗本国的棋僧,还包括了借道新罗来到大唐的日本等国的棋僧。  
当时,新罗、日本等国仰慕大唐文化,崇尚围棋。当地各界人士对精于弈道文化素养较高的僧侣、学子也非常敬重。围棋所包含的那种深不可测的东方智慧和体现出来的优雅的人生态度为有识之士所理解,所景仰。因此,这些国家的有志于学习围棋的僧侣、学子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在中国学习棋艺,他们回国后,不仅带去了围棋技艺和围棋理论,而且也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当时先进的中国科技,围棋成了当时中外交往的纽带之一。
  顶一下!
    祝贺这本《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连续上季风书园畅销书榜  下面是一些媒体刊登的近来上海季风书园的畅销书榜      上海季风书园畅销书榜  (11月15日-11月21日)      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沈阳出版社
25.00元    2. 秘密社会与中国革命
商务印书馆
37.00元    3.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文汇出版社
26.00元    4.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凯特·福克斯 三联书店
37.00元    5. 东居闲话
28.00元    6. 爱的地下教育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39.80元    7.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00元    8.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0.00元    9. 单恋
南海出版公司
28.00元    10.蔡澜世界名馔录
山东画报出版社
30.00元      上海季风书园畅销书榜  (11月22日-11月28日)    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沈阳出版社
25.00元  2. 亲历记:1978纪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9.00元  3. 亲历记:走向1949
山西人民出版社
29.00元  4. 国家记忆
山西人民出版社
98.00元  5. 蔡澜世界名馔录
山东画报出版社
30.00元  6. 最寒冷的冬天
大卫·哈伯斯塔姆
重庆出版社
58.00元  7.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00元  8. 此时此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5.00元  9.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0.00元  10.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文汇出版社
26.00元        上海季风书园 畅销书榜  (11月29日-12月5日)      1. 什么都没有发生
春风文艺出版社
26.00元    2.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沈阳出版社
25.00元    3.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文汇出版社
26.00元    4.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00元    5. 此时此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5.00元    6. 设计的图谋
山东人民出版社
38.00元    7. 发现教堂的艺术
理查德·泰勒
49.00元    8. 异乡记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元    9. 在傻子和英雄之间
花城出版社
35.00元    10.亲历记:1978纪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9.00元  
  全国各大晚报图书2010年底推荐排行榜 (节选)  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 日 报道:        
《北京晚报》图书推荐榜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定价   1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法律 48.00   2 巨流河 三联 39.00   3 重新发现社会 新星 36.00   4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 山西人民 98.00   5 少年张冲六章 作家 28.00   6 1Q84 南海 36.00   7 苏联的心灵 译林 28.00   8 朝闻道集 世图 25.00   9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法律 69.00   10 红轮(第一卷) 江苏文艺 98.00   
《齐鲁晚报》图书推荐榜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定价   1 赵氏孤儿 华夏 28.00   2 无极 人文 24.00   3 李鸿章发迹史 上海锦绣 56.00   4 白色巨塔 广西人民 23.00   5 让子弹飞 陕西师大 29.80   6 芝麻官悟语 辽宁人民 40.00   7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三联 38.00   8 少年张冲六章 作家 28.00   9 1Q84 南海 36.00   10 巨流河 三联 39.00   
《太原晚报》图书推荐榜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定价   1 亲爱的安德烈 人文 26.00   2 佛祖在一号线 文艺 25.00   3 中国文化的命运 中信 22.00   4 与生命相约 紫禁城 38.00   5 我叫不郁闷 机工 26.80   6 民国往事:江湖风云四十年 长江文艺 27.00   7 听橹小集 中华书局 24.00   8 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清代史料笔记 中华书局 32.00   9 大自然的日历 四川文艺 20.00   10 幸福了吗 长江文艺 29.00   
《西安晚报》图书推荐榜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定价   1 老子天下第一 北大 25.00   2 非普通读者 译林 28.00   3 打捞中国愤青 北方文艺 32.00   4 米开朗基罗诗信艺术集 新星 108.00   5 那些回不去的初恋时光 重庆 25.00   6 黄光裕圈外 凤凰 25.00   7 男人这种动物 中央编译 28.00   8 富士康真相 浙江大学 35.00   9 我的战争 春风文艺 28.00   10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国际文化 25.00   
《新闻晚报》图书推荐榜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定价   1 创造学与创新方法 沪社科院 50.00   2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中短篇小说卷 作家 38.00   3 国家订单 中国社会 20.00   4 不列颠·旅人 三联 49.00   5 悟·破·习 新世界 29.80     6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 文汇 26.00 (本书)    7 蔡永康的说话之道 沈阳 25.00   8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国际文化 25.00   9 灯,总是亮着 上海音乐 88.00   10 单恋   
  好书,正在阅读中。
  小时候学的不懂
  前两天在卓越网上买了作者的这本书和另外一本《乱世中的人性》,都很好看,吸引人。
  好书哎
  是好书!
的确如 &玩读唐诗宋词的“另类”品位&文章的作者陈云发先生所说,这本书写得很有情趣,信息量厚实,值得收藏阅读.  
  好书!顶!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苍穹里,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最为璀璨夺目的双子星,以其独特的神韵而流芳千古。它与民族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诗词的审美包含哲理、思想、艺术,都融含了中华文化。  
蒋建平先生的新著《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文汇出版社出版),以品读唐诗宋词为引子,描绘了唐宋时代社会风俗大观,内容涉及红叶题诗的传奇、宴席上的酒令、西城的“胡姬酒肆”、唐明皇与“梨园弟子”的往事、青楼丽人、千古绝唱的《茶经》围棋的风习、蹴鞠的演变、如玉的美瓷和文人雅士的调侃等。全书知识丰富,妙趣横生。  
唐宋时代形成的多彩的风俗文化,与当时经济的发展,人们富庶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开放的情怀分不开,而诗人词客对社会风尚的变化感觉尤为敏锐,遂在诗词中屡有反映。  
有人说,不是所有的流行都能成为经典,但绝大多数的经典,当然都曾经流行。如唐代围棋盛行,诗人元稹曾写道:“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斫营看回点,对垒重相持……”蒋建平先生通过对这些描绘棋事的品读,展示出 “文人雅聚、亦棋亦诗”的盛况,折射了唐代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时尚,又引出棋品与人品相得益彰的风雅,令人拍案叫绝。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蒋建平先生在这部历史文学专著中,结合唐宋诗词作者的思想、文学主张,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去分析、研究、引伸,不仅限于对唐宋诗词意象的理解和阐述,而且结合自己对诗词的鉴赏,知人论事,把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作为撰写当时民俗厚实的积淀,深入理解它们的社会意义。如在宋代“多姿多彩的夜市”一章,作者揭示出了宋代商业与手工业发达的原因,如果没有当时安定乐居的民生环境,就不可能出现“通晓不绝的城市夜市”。  唐诗中红叶题诗的故事,原是宫女寄托真情,最后成全一段姻缘的风流雅事,但蒋先生视野更为开阔,结合唐代帝王专权跋扈、暴虐淫威的历史状况,描述了地位低贱的宫女悲惨的命运,使读者领悟出了唐诗中“寥落古行宫,寂寞宫花红”的社会意义。  
同样,在赏析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等描写蹴鞠的唐诗宋词时,蒋建平先生并不拘泥于描写唐宋两代由蹴鞠娱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时尚,而是将笔触深入到社会政治层面,揭示出一些奸邪之徒如北宋晚期的高俅等人靠蹴鞠之玩步步擢升而成高官,以致祸国殃民,终遭民众唾弃的史实,鞭笞了腐败的政权是非颠倒的用人观。    品读《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犹如夜间推窗望明月,银光四射的月光,给我们对唐诗宋词高雅时尚的向往,增添一份静思中的遐想……      
  制度不改革,监管不加强,这样的问题还会存在!  
      
《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真是一本好书,全书知识丰富,写得高雅耐看,值得细细欣赏!      
  这么多朋友,顶一下!
好书《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顶!    
  这是值得收藏的,很耐看的一本好书!  
春节长假过完了,看了几本好书,这本书是其中之一,内容信息量确实充沛,文笔也动人,很吸引人.  
唐宋两朝人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有味道,令人神往,一些人事过去只是零零碎碎听到过,看到过,似懂非懂,不知来龙去脉,现在能知其详,知道了更多的故事,看到其中的精彩,以后还能随时翻阅,不亦乐乎?  
  高雅耐看,值得细细欣赏!
  再顶一下!
  好书!顶一下!
        好久没来.ye顶!
  谢谢朋友们关注拙撰!
      
好消息!    
最近出版的《暸望东方周刊》(新华社)2011年第8期刊登了关于蒋建平先生的作品《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的书评“当年风雅”一文,文中高度评价了历史文化作品《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的时代意义,指出“蒋建平先生书中涉及了许多唐宋年间的‘流行文化’”,“作者通过对这些描绘棋事的诗作的品读,展示出彼时‘文人雅聚、亦棋亦诗’的盛况,折射了唐代的时尚,又引出棋品与人品相得益彰的当年风雅,令人读之向往。”  该书已在“当当网”、“卓越网”“淘宝商城网”、“拓普网”、“中国图书网”以及各大“新华书店”已经热卖,新浪网、网易网、中国网、中国西藏网、中国文学网、唐诗宋词网、课件网、淄博时空新闻网、《新民晚报》、《海南日报》、《新民周刊》、《东方早报》、《劳动报》、《安徽广播电视报》等新闻媒体均对该书进行推介。    
热烈祝贺蒋建平先生的佳作面世!并预祝再版发行!      
      
更正一下,以上该书评是发表于《暸望东方周刊》(新华社)2011年第7期,第75页上。      
  对会码字的人我总是很敬畏
  也来顶一下!
  谢谢朋友们鼓励,捧场!
顶一下!        
  社会太庸俗啦,只好附庸风雅的读些诗词,窃窃然自我安慰:“看,俺也是有文化的人了”    ---------------------    天涯国学爱好者交流群:,以文会友,和而不同。
  附庸风雅的读些诗词,窃窃然自我安慰  -----------------------------------  有些道理!
  提上去!
  好看的书!
      顶!    
  作者:静静的叶萌 回复日期: 20:22:31 
               更正一下,以上该书评是发表于《暸望东方周刊》(新华社)2011年第7期,第75页上。               作者:在线隐身离开 回复日期: 20:43:18 
      对会码字的人我总是很敬畏   作者:历史的密码 回复日期: 09:19:59 
      记号!   作者:暗夜de深蓝 回复日期: 14:56:05 
      也来顶一下!   作者:南方云 回复日期: 20:25:55 
      谢谢朋友们鼓励,捧场!   作者:欢乐大红豆 回复日期: 22:31:06 
           顶一下!                        作者:gxahz 回复日期: 06:37:51 
      社会太庸俗啦,只好附庸风雅的读些诗词,窃窃然自我安慰:“看,俺也是有文化的人了”        ---------------------        天涯国学爱好者交流群:,以文会友,和而不同。   作者:jmno46 回复日期: 12:02:48 
      附庸风雅的读些诗词,窃窃然自我安慰    -----------------------------------    有些道理!   作者:历史的密码 回复日期: 16:02:36 
      提上去!   作者:云南侠 回复日期: 09:40:47 
      好看的书!   作者:欢乐大红豆 回复日期: 20:54:19 
              顶!           作者:jmno46 回复日期: 05:25:03 
      好书!    ---------------------------------------------------  谢谢朋友们支持!
  顶一下!
  好书大家读!
  作者:暗夜de深蓝 回复日期: 09:05:45 
      顶一下!   作者:一梦两千年 回复日期: 15:15:24 
      好书大家读!  ----------------------------------------  谢谢!
  附庸风雅的读些诗词,窃窃然自我安慰,好玩!  
  一梦两千年
  内容丰富精彩!
  好书!顶!
  文字游戏,玩法不同,说白了身份不同使然。  诗才中:仙、圣、鬼甚是有名  仙玩的是天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起兴意境,仅次元始;看尾盘速度,稍逊大鹏。猴哥也只有哭的份..  圣玩的是地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面:国破不怕,城市依然春色满园,但百姓水深火热。其实不然,圣是有苦衷的,貌似下界解救黎民,其实自己的温饱还没解决,苦闷加郁闷。。  鬼玩的是地下: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人鬼殊途,不再解释。但此时地府发生变故,故小李(大胆猜测:谛听)被立即由水路召回,至于谁来的,已不重要,估计牛魔王的可能性较大,骑辟水金睛兽接回很方便。  呵呵,受大象兄影响,但无大象之才。仅博一笑!!    
  是给书做的广告吧
  再选《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中的一篇,《 昆仑奴磨勒》        
昆仑奴磨勒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唐·张籍《昆仑儿》)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各个国籍、各种肤色的人在长安满街行走,人们已经司空见惯。长安城中一些权贵富豪,家中都有“肌肤黑如漆”、“螺髻长卷”的昆仑奴,这些昆仑奴有情有义,智勇双全,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唐代诗人张籍写的这首《昆仑儿》诗,对昆仑奴的来历,举止和容貌作了形象的描绘。    
一、 成人之美缔结良缘    
唐朝传奇作家裴铏作过《传奇》三卷,原书已佚,但一些传奇故事却在其他野史、笔记中保存了下来,《昆仑奴》是其中最为曲折动人的一则。  
昆仑奴是唐朝一位显僚的忠仆。他的少主人崔生,是个读书人,面目俊秀,容止清雅。崔生在拜访朝中一位盖代一品勋臣时,邂逅了勋臣的一名叫“红绡”的侍妾,这位一品勋臣姬妾众多,个个天姿国色。红绡本是富家之女,因容貌美丽,而被勋臣看中纳为侍妾,进入府中,关锁在深园巨宅之中,失去了自由,内心非常痛苦。用红绡的话来说,“不能自死,尚且偷生,脸虽铅华,心颇郁结”。  
崔生与红绡虽然素昧平生,但两人眉目传情,一见倾心,意绵绵,情切切,碍于礼法森严和边上耳目,红绡只能以暗语向崔生相约。  
传奇《昆仑奴》中这样描述了两人邂逅时的情景:“一品命衣红绡妓者,擎一瓯(甘酪)与生食,……生不得已而食。妓哂之。……(一品)命红绡送出院,时生回顾,妓立三指,又反三掌者,然后指胸前小镜子,云:‘记取’,余更无言。”  
一品勋臣让一位身穿红绡衣的姬妾端了一碗甘酪给崔生吃,崔生年轻,在美貌的女子面前手足无措,十分羞涩,一品勋臣又让红绡用匙喂崔生。  
崔生见美女近身,更是腼腆,低着头不得已而食之,红绡不由抿嘴一笑。崔生要告辞回去,一品命红绡姬送崔生出院。红绡姬与崔生并肩而走。  
这时,崔生侧首,看见红绡含情脉脉,对着崔生伸出三个手指,又连续翻了三掌,然后指了指胸前的小镜子,说:“记住。”没有再说其他的话,两人目光对视,依依惜别。  
红绡与崔生的爱情故事,显然是红绡主动,唐代的女子在追求爱情上比后世女子要大胆开放得多,这里又是一个显证。红绡托终身于崔生,一方面是看上崔生的儒雅、俊秀;更重要的是想借此逃脱牢笼,寻求相对自由的生活。  
崔生如遇仙女,欣喜不已,回去后,思念红绡,寝食不安,猜不出红绡的暗语是什么意思,只是发了痴一样不停地吟诗:     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  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玨芝雪艳愁。    
正在崔生“神迷意夺、恍然凝思”得了相思病之际,昆仑奴磨勒为崔生解开了谜底,磨勒认为:“立三指者是红绡说她居住于一品府中第三院,反三掌者,数十五指,是说十五日之数,胸前小镜子,更是暗示十五夜月圆如镜,令郎来耶?”崔生这才恍然大悟。  
十五当夜,磨勒装束齐整,带着崔生来到一品府外,用食饵引一品府中恶犬出,将其击毙。腾身而跃翻入高墙深垣,以飞檐走壁的功夫,先是负崔生进入“门垣邃密、扃锁甚严”的一品勋臣府第,来到府中第三院,让崔生与红绡姬相会,红绡姬见到情郎如约而来,惊喜交集。  
两人匆匆说了几句话,听由昆仑奴磨勒安排,磨勒又负崔生与红绡姬,纵身一跃“飞出峻垣十余重”,将他们带回崔府,红绡与崔生结为良缘,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两年之后,红绡姬以为已经风平浪静,春暖花开之际外出观景,“驾小车而游曲江,为一品家人潜志认”。
  谢谢各位朋友!
  呵呵,受大象兄影响,但无大象之才。仅博一笑!!  --------------------------------------------------------  不知大象兄乃何人也?望指教!
红绡姬在赏花游玩曲江时,被一品勋臣的家人认出,家人悄悄地跟踪红绡姬的行踪,见她回到了崔生家中,立即禀报了这位一品勋臣。勋臣听后大为惊异,暗想我府中峻垣重重、戒备森严,红绡姬何以能从府中潜走?立刻派人将崔生召来询问。崔生吓得魂不附体,不敢隐瞒,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位一品勋臣。一品勋臣听后,更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世上竟然有这等武功高强的奇人,如不早日剿灭,日后恐怕会造成更大的灾祸。  
于是,一品勋臣派出五十名士卒,到崔府擒拿昆仑奴磨勒,磨勒这时再度显出绝技,拿着一把匕首,左腾右挪,手持兵器的数十人竟然不能靠其身,结果磨勒冲出重围,脱身而走,“飞出高垣”。这段描述十分精彩,“磨勒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  
磨勒跃身而出的速度比鹰隼还快,士卒射出的箭矢都赶不上,伤不了他的身,让当时所有在场者惊叹,勋臣听报后更为惊惧,不但不敢为难崔生与红绡姬,还夜夜自危,惟恐磨勒突然出现取他性命。  
这个故事的作者裴铏生平事迹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只在《唐志》著录子部小说家类中有注,说其是唐末大将高骈的从事。《唐诗纪事》六十七云:“乾符五年,铏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   
《昆仑奴》的故事出于何处?崔生和“红绡姬”是否确有其人?裴铏是根据哪些素材写作出这篇传奇故事的?现在都已无法查考。但是故事中提到的那位唐大历年间“盖代之勋臣一品者”,许多学者认为应该是指郭子仪。  
郭子仪仕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戎马一生,功盖天下,但为人不跋扈张扬,比较低调。这位一品大官的艳姬为崔生所盗,发觉后没有大张旗鼓地深究,只是两年后,红绡妓外出时不慎被其家人发觉,才追寻踪迹,也和郭子仪比较豁达大度的性格相符。《昆仑奴》这则传奇,历史也有人认为其作者是南唐大词人冯延巳,但是根据不足。  
这则传奇后来还被编为杂剧剧本,如明代剧作家梅鼎祚撰写了四折杂剧剧本,全名《昆仑奴剑侠成仙》。通行有《盛明杂剧》本。剧谱说,唐代汾阳郭子仪,富贵显赫,家有十院姬妾,其中一名姬妾红绡与崔生相爱,崔生因无法与红绡结合,患上了相思病,形销骨立,卧床不起。崔仆昆仑奴摩勒身怀异术,为治少主人心病,深夜冒死飞檐走壁进入郭子仪府中,找到红绡,将她背至崔府,使其与崔生成婚。郭子仪知道事情原委后,不仅不怪罪昆仑奴,而且向皇帝推荐昆仑奴为皇宫侍卫羽林郎,但昆仑奴不愿,反劝郭辞官修道,后来昆仑奴得道仙去。
这出杂剧的故事显然是后人的演义,结尾让昆仑奴信奉中国的道教,羽化仙去,这实际上是人们对这位昆仑奴最后结局的一种美好祝愿。    二、 多才多艺的昆仑奴    
《昆仑奴》的故事已经超出了一般爱情故事的范畴,更像一个侠义传奇,故事的主角也不再是崔生和“红绡姬”,而是具有侠胆义肠,一身绝技的昆仑奴磨勒了。  
昆仑奴磨勒是何许人?他怎么会在官宦人家为奴?这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在唐人小说及诗歌作品中,有关昆仑奴的故事屡屡见于记载。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各个国籍、各种肤色的人在长安满街行走,人们已经司空见惯。长安城中一些权贵富豪之家,在使用奴仆上已经和一般人家不同,拥有所谓 “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受过专业训练,文化程度也比较高,乖巧能干,与当地土生土长的一般婢女明显不同;而昆仑奴个个身手矫健,性情温良,对主子十分忠诚,贵族豪门家的公子都有昆仑奴为仆,上街能带几个昆仑奴作保镖,很是气派、潇洒,在当时绝对是一件非常露脸时髦的事情。
      
《续玄怪录·张老传》中说,“(有人)到天坛南,遇一昆仑奴,驾一黄牛耕田,问曰:‘此有张老家庄否?’昆仑奴扶拜曰:‘大郎子何久不来!庄去此甚近,某当前引……’”看来,昆仑奴不仅武艺高强,能当保镖,而且还能为人干农活,而能用昆仑奴为佣工者必为财富累积的豪门大户无疑。  
昆仑奴武功高强,身手不凡,最大的本领是精通水性。《太平广记》中有一则故事说,唐人周邯在四川境内长江流域买得一奴隶,名水精,善于潜水,为“昆仑白水之属”,是一个来自白水的昆仑奴,每遇深水潭洞,周邯便遣他潜水探寻宝物。  
另有一个故事说,东都洛阳魏王池有鼋窟,日久鼋俱成精,兴风作浪,作祟人间。开元年间,数十名昆仑奴,持刀枪一齐沉入窟底,与鼋精搏斗,但见窟内波涛翻涌,数个时辰后,窟中鲜血泉涌,水为之赤。昆仑奴纷纷冒出水面,称已杀死大小鼋数十头。  唐代诗人张籍曾写过一首《昆仑儿》诗,称: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张籍这首诗对昆仑奴的来源作了交待,但是“海中州”究系何处?昆仑奴为何来到汉地?张籍没有明说。诗中描写了昆仑奴的相貌、特征,其中螺髻卷发和黑如漆色的皮肤令人印象深刻。  
张籍诗中的昆仑奴可能来中原时间不长,语言不通,还需主人像教“秦吉了”学语一样教他们说中原话,这些昆仑奴耳中曾穿过金环,身上披着木棉的裘衣,完全还是一个外乡佬的模样。  
唐人郑棨所著笔记《开元传信记》中说,诗人“苏颋初未为父所知,后(其父)见颋咏昆仑奴诗:‘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为客所称,乃稍亲之”。  
苏颋是唐朝的大臣,因文才出众曾任翰林学士。小时候他的父亲不喜欢他,将他赶到马棚,住在马棚边上。但是他酷爱读书,晚上,他想读书时,没有灯光照明,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用力不停地吹,于是死灰复燃又亮起来了,他就利用这火光,手捧书卷,口中诵读。后来他对家中的昆仑奴作了一首诗,其中“指头十颋墨,耳朵两张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昆仑奴的容貌、形态。小小年纪,文笔清新幽默,得到府中宾客的称赞,他的父亲才稍稍对他亲近了一些。  
唐代诗人顾况作《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其中也说,“昆仑儿,骑白象,时时锁着狮子项,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宫……”  
昆仑奴身手不凡,他们骑着白象,牵着凶猛的狮子,跨马不用鞍,直立在水牛背上在人群中走过,杜秀才以此画了一幅画,杜秀才是何许人?记载不详,可能是顾况的朋友,顾况为这幅画作《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用文字描写了画面的内容。不过这幅画已经失传。  
唐代官宦人家还流行以昆仑奴形象为冥器的风气。陪葬品中作为死者佣仆的昆仑奴,正是现实生活中大量昆仑奴充当唐朝贵族官僚或富室家奴的反映。    三、 昆仑奴之名的由来    
昆仑奴的称呼从何时开始?昆仑奴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可能是《南史》,有人认为昆仑来自一个岛名,在东京湾中,近安南南部海岸,“自林邑以南,(人)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隋书·陈棱传》与《隋书·四夷传》中说,“初(陈)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喻降之,琉球不听。”  
陈棱攻打琉球是发生在大业四年(608年)的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昆仑人至少在这时期已经有在中国从军或竟是当奴隶的了。  
昆仑奴来自何处?一般学者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古时候有不少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变迁或其他原因失去了繁衍的生存机会,现在已不复存在,可能在古代有过“昆仑”一族,因种种原因后来逐渐消失。  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具体的证据和文献,可以证明古代社会有昆仑国或昆仑族的存在。  
“林邑以南”是不是所谓的“昆仑国”?哪些人可以称为“昆仑族”?也没有更为详尽的资料佐证。中国最早接受四夷朝贡的始自秦代,自秦朝起就有外族奴隶了。这些外族奴隶是不是就是昆仑奴?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所绘《职供图》,其中有满脸络腮胡、颅顶呈双峰状的奴仆形象,其模特是不是昆仑奴?这些都有待考证。  
近年来考古中不断有唐代陶俑被挖掘出土,有一些俑身材短小,头发卷曲,皮肤黝黑,与汉人明显不同,但是穿窄袖右衽衣,腰系丝绳,双足外撇,这些又显然是接受了唐人的生活习惯,是当时京城长安常见的昆仑奴形象。  
  很好看!
  顶一下!
  记号,回头来学习
        
有人认为,昆仑奴的称呼出自昆仑岛,昆仑岛是今越南南海中的一个小岛,昆仑岛历史上一直是就是海盗基地,曾经也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转市场,昆仑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也有人认为,“昆仑”是唐代对今中印半岛及南洋群岛的一种泛称,所谓的“昆仑奴”就是指唐代从印度群岛输入的奴隶。  
另外有一种看法认为,昆仑是南洋诸国王的姓,或者是大臣的官号,人们以讹传讹,将南洋诸国的人称为昆仑人。“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皆姓古龙,讯耆老言: 古龙无姓氏,乃昆仑之讹。”“其大臣曰郎索滥,次曰昆仑帝也。又次曰昆仑和,次曰昆仑帝索甘。其言昆仑古龙声相近,故或谓为古龙者。”(唐《通典》)
关于昆仑奴的种族,近代有许多学者根据认为他们“螺髻长卷”、“肌肤黑漆”的特点,认为是非洲黑人。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中说:“《昆仑奴》一作,也甚可注意。所谓‘昆仑奴’,据我们的推测,或当是非洲的尼格罗人,以其来自极西,故以‘昆仑奴’名之。唐代叙‘昆仑奴’之事的,于裴氏外,他文里尚有之,皆可证明其实为非洲黑种人。这可见唐系国内,所含纳的人种是极为复杂的,又其和世界各地的交通,也是极为通畅广大的。”
金庸先生认为,《昆仑奴》中的昆仑奴名叫磨勒,说不定是印度人。印度人的名字叫摩罗的很多,磨勒就是摩罗。唐代和印度有交通,玄奘就曾到印度留学取经,来几个摩罗人也不稀奇。印度人来中国,须越昆仑山,称为昆仑奴,其源或出于此。如果是非洲黑人,相隔未免太远。武侠小说谈到武术,总是推崇少林。少林寺的祖师达摩老祖就是印度人,昆仑奴磨勒冲出重围,脱身而走后不知去向,后来有人发现磨勒在洛阳市上卖药。卖药的生活方式,也似乎更和当时留在中国的印度人相近。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唐人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  
这些黑人并非同一来源,其中有来自于南洋诸岛的,也有来自于非洲地区的,可能来自南洋的占大多数,如此说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  
宋朝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三中记载:“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周去非所说的“昆仑层期国”只不过是他的猜想,那里的“黑人”大多数是被贩运到唐朝的,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时人称其为昆仑奴。  
最近有学者葛承雍教授通过遍查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辨认,分析出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他认为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然存在,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从后世出土的黑人俑的服饰来看,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奴形象“赤脚敢曼”(“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非常符合,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有着明显区别。  
那么当时这些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这些黑人也就是昆仑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的奴隶,一种是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为奴者,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使节或南亚使节入华后的被遗留者。由于当时南海气候、环境艰苦,生产力低下,昆仑奴在当地生活比较贫瘠,不排除一些人借各种机会来到中土谋生。      
      鸣局宁虚日,闲窗任废时,    琴书甘尽弃,园井讵能窥。    运石疑填海,争筹忆坐帏。    赤心方苦斗,红烛已先施。    蛇势萦山合,鸿联度海迟。    堂堂排直阵,衮衮逼赢师。    悬劫偏深猛,回征特险峨。    旁功百道进,死战百般为。    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    斫营看回点,对垒重相持。    善败虽称怯,骄盈最易欺。    狼牙当必碎,虎口祸难移。    乘胜同三捷,扶颠望一词。    希因道目便,敢待指纵奇。    退却防边策,雄吟斩将诗。  
  旁功百道进,死战百般为。      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  ---------------------------------------------------------  好一个“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围棋的妙处实在是妙不可言!    
  围棋的奥秘在于它的复杂奇妙,变化浩繁,所以令无数爱好者沉湎其中,从中品尝出万千滋味。确实如此!
这些人性格单纯,来到中原后,举目无亲,因此在主人家为奴后,常常能得到主人家的信任,“托以管钥,谓其无亲属之恋也”。  
由于南海海岛气候环境特殊,这些来自南海海岛的昆仑奴自小因生存需要,例如要爬到树上采摘椰果、槟榔,在海上捕鱼捉鳖,练就了相当高超的攀爬能力和非常强的水性。  
在唐代史料中和许多传奇小说中,他们都被描写为能上天入地、飞檐走壁的大侠。不仅能够钻入江河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从非洲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夫。  
不管昆仑奴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们是属于何种种族,在唐代的许多记载中,昆仑奴的表现都是有情有义,智勇双全。黑人大侠磨勒见少主人崔生陷于苦恋之中,不仅以自己的聪慧为崔生解开谜团,而且挺身而出,敢于赴“门垣邃密、扃锁甚严”的一品勋臣府第,去拯救被压迫被圈禁的弱女子,背负红绡飞出牢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全了青年男女对幸福和爱情追求的愿望.  
磨勒不仅绝顶聪明,身怀绝技,而且敢作敢为,这样的侠义之举令人敬佩。但是,很遗憾,崔生那样的小白脸文人,却往往患有“软骨病”,崔生在“一品”的诘问下,“事惧而不敢隐”,出卖昆仑奴磨勒。  
从古至今,中国的读书人中很少有像昆仑奴磨勒那样的硬汉子,但卑怯、自私患有“软骨病”的却很多,每遇压力,便缩起脖子,膝盖打颤。其实这些人的行为,不应解释为迫于外部压力,实在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软弱的本性使然。  
  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不少,诸如风土人情、人物悲欢、社会风尚和节令习俗等等,读这本书能了解许多新鲜的东西。          
      再选一篇《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中的一篇《青楼丽人与文人雅士》        青楼丽人与文人雅士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唐·薛涛《春望词》)    
这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一首诗。薛涛是西蜀官妓,曾经与文人元稹相恋,但最终被元稹抛弃。薛涛为此发出识人难,“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感叹。唐代的许多妓女不仅姿色出众,而且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倾倒的对象。但是唐代文人与青楼女子之间的爱情结局往往以悲剧居多。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爱情如果发展为婚姻,就会与当时的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产阶级软弱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