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思江海下百川,下百川,以克满盈;啥意思

下列句子.句间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D.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列句子,句间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D.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答案:A解析:
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语文
下列句子,句间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D.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突破重点线·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栽之,徒步而归。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校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签书仪州判官。西复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今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敛而可至,拊之乃暝。颜无予,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投,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颇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节选自《宋史·侯可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中醵金赆行:赠送的路费
B.比还,悉散其余:等到,及
C.使者使可按视:按照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悉散其余与同举者。 ②举以佐其奁具。 ③计橐中装略当其数。 ④随计入京。
A.①②句的“举”字意思相同,③④句的“计”意思不同
B.①②句的“举”字意思不同,③④句的“计”意思相同
C.①②句的“举”字意思相同,③④句的“计”意思相同
D.①②句的“举”字意思不同,③④句的“计”意思不同
3、选出对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
A.“唯巫言是用”,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式,即:唯用巫言
B.“巴俗鬼而废医”,这个句子停顿应为“巴俗鬼而/废医”,“鬼”是动词
C.“岁责其租”,“岁”是名词用作状语
D.“忧人之忧”,两个“忧”词性不同,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4、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千里求臣,未归而颜死。
A.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B.巴俗鬼而废医
C.且敛而可至,拊之乃暝
D.富人有不占田籍田质人田券至万亩
5、下列四组句子,说明“关中称其贤”的一组是
①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②辛勤百营,鬻衣相投 ③猝遇夏寇,旋山而行 ④闻乡人病,辍马载之 ⑤应诏人京,悉散余金 ⑥与颜与友,千里求医 ⑦家以窭告,与友装略 ⑧立度订约,几变巴俗
A.①②⑤⑥  B.②⑥⑦  C.③④⑦⑧  D.④⑤⑦
6、翻译下列句子。
(1)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巴俗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必达传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  遭受   B.夏雨暴涨,城且没    将要   C.及贼前锋薄城下     靠近   D.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 脚后跟 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宋必达爱民廉政的一组是(  )   ①二岁田尽辟     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  ③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   ④自倾橐计口赎之   ⑤必达逊谢之      ⑥褐衣蔬食,老于田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必达是湖北黄州人。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宁都知县。(他)请求免除老百姓欠国家的税收,用疏通河流旧河道的方法治河,消除了洪水。   B.耿精忠造反时,宋必达用(明朝)王守仁消灭朱宸濠曾经用的办法,训练得到2000名义勇,一鼓作气率领他的部下把敌人打退。   C.(宋必达)被弹劾罢官,宁都人哭着送他。他去了南昌,中途被强盗捉住,他不屈服,被关押了17天。最后被宁都百姓救了出来。   D.(宋必达)回到家乡后,董卫国来看望他,要替他到吏部求情,让他官复原职,而且按立军功来授职升迁。宋必达谦让辞谢。(最后他)死在了民间。 4.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或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断句(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标记): 康 熙 十 三 年 耿 精 忠 叛 自 福 建 出 攻 掠 旁 近 地 江 西 大 震 群贼 响 应 宁 都 故 有 南 北 二 城 南 民 北 兵。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
译: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句子,句间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D.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版务处理]菜根奇谈《养生菜根谭》
本书已在新浪首发序一《菜根谭》一书,乃明代洪子诚(又名:洪应明)著,讲的是修身处事的至理。三峰主人于孔兼给他题词作序中有:“谭以‘菜根’为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求,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古来有言:“咬得住菜根,则万事可成。”可见书中以菜根命名有两重意思:“一是菜根粗糙难食,人若能自甘淡泊,经得住清淡生活的磨炼,则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他;二是,菜根喻做人做事根本,菜之味者,皆由根所发,凡种菜者,必先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此二意乃作者书中用心,亦为修身处世之大智慧。书中又有不少名言警句,暗合医家养生之理,因医家养生也最讲究“治病必求于本”,“常服甘淡味,养生又延年”。所谓上医修行,中医养生,下医治病。不服药得中医,若能深明养生之理,进而修行(养身修性),便能不服药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特以此书作《养生菜根谭》。 陈创涛 庚寅年四月初八于草岭书斋这是一部融合儒道佛医等传统国学,结合现代人的诸多行为习惯而写成的一部菜根奇谭,细细品读,可以让我们悟到很多道理,是一部集养生处世教育为一体的书,将向大家深度解读菜根谭里面的精神世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更多章节,请到原创首发去看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序二、修炼奇书《菜根谭》(1)《菜根谭》,谭者,谈也。一则菜味由根生长,种菜之人,要厚培其根,菜味乃厚,故做人要重根本。二则,性定菜根香。菜根的香厚之味,只有性情平淡之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菜根虽小,喻义甚大。 汪信民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诚然,大凡能成就一番大业,为世所瞩目之人,大多都有一段清苦的菜根生活。他们不以为苦,反能调伏身心,安贫乐道,修心进德,最终万事乃成。所以《菜根谭》处处都在讲人生修炼的智慧,这本书堪称中国修炼学问的代表作。 身体是父母给的,但道德、心灵却要靠自己来修炼。《菜根谭》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一起被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就是专讲心灵道德修炼的,其中《菜根谭》又居三书之首。书中以三百六十多条语录警句,写成小品文。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只言片语之中,无不洋溢着处世的智慧与心灵的修炼。 《大学》曰:“自天子乃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人认为,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每个人其实一辈子都在修炼。成功的人,是因为智慧与心灵能常常得到良好的修炼;而失败者,大多是荒废了修炼,甚至还消极的听天由命,自暴自弃。殊不知,孙思邈说:“寿夭修论命,修行在本人。” 《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就是一生都在修炼。他说:“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这是多么令人自警自励的《菜根谭》修炼。人生即便坎坷不平,更应该坚持自我修炼。袁了凡说:“命由我立,福自己求。”就是这个道理。 修炼这个词,在武侠小说中是非常形象的。我们如果懂得以修炼的视角来看武侠小说,那么武侠小说也是养生的道书。尤其我与创涛,都非常喜欢看金庸的十四部武侠经典。而*接见金庸时,也说:“欢迎查先生。我们已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历经磨难才成大事,这是人生规律。”确实,如果以情节打斗来看武侠小说,只会增长一个人的贪嗔痴。但如果从主人翁是如何修炼,最终成就正果的角度来看的话,那种收获就是戒定慧了。*看武侠小说,就是看里面的人生修炼。金庸能把小说写得那么成功,就是把里面的主人翁正面的修炼,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谓天鼎地炉,人居其中。人生来就是要修炼,修炼可以说是人生的灵魂。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炼,道家以清净无为回归自然为修炼,佛家以六道轮回因果循环警示世人,断恶修善,发慈悲喜舍心作为修炼。 而《菜根谭》这本书奇就奇在它是一本修炼之书,说的是中国特有的修炼哲学。它又是自古以来,修炼丛书的集大成者。它融会贯通了儒、道、佛三家的精髓。王重阳说过:“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这相通的祖风不是在它们的教理,而是儒、释、道三家都是从人生的修炼来开宗立派、教育世人的。它们三教的修炼精髓都可以从《菜根谭》的微言大义中看到。我们不妨来品味一下,看一下这些赏心悦目、耐人寻味的修炼哲理中,饱含了多少人生真谛。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序二、修炼奇书《菜根谭》(2)“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这是儒家的齐家的修炼之道啊!连平常百姓都喜欢读它,是因为它教人齐家修炼的关键在宽恕。所谓“唯恕则情平”,家人有过失要用宽恕,用善巧方便来化解。如春风化雨,则家和万事可兴。 又说:“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这是儒家所谓的伦常健康才是真健康。父母兄弟间有说有笑,有商有量,大家诚心和气愉色婉言,这比调息观心的高深道法还胜万倍啊!这对痛苦的人四处求医问药,寻仙觅道的人来说,儒家齐家的修炼不更重要吗?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为土木形骸而已。”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儒家的恻隐之心,也是佛家的慈悲为怀。古人的这种慈悲的念头,才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关键。生命的意义不正是与人为乐忧人之忧,救人之苦道人之善吗?所以佛家慈悲为怀的修炼正是人的生生之机啊! “欲作精金美玉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有说:“横逆困穷,是煅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煅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煅炼者,则身心交损。” 这是佛家大雄释迦牟尼佛的精神。佛门寺院大殿叫“大雄宝殿”,何为大雄?大雄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这告诉我们,欲成正果,须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般的修炼。人生品德的高贵与大丈夫掀天揭地的事业,无不从此中得来。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这是佛家的修炼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布施与法布施之分。财布施是救助人以钱财,而法布施则是帮助人出谋划策,以出离急难痴迷。佛家认为,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就是说给人智慧的帮助,功德是最大的。所以这句话,叫我们常修个人智慧,并且常以智慧惠人。这是佛家自利利他的菩萨修炼。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佛家主张的因缘随缘,儒家看重的安守本分。故随缘与素位四个字是修炼的秘诀。能做到随遇而安,就是各种忧患烦恼,都无从侵扰身心。这是儒佛合一,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修炼境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道家宠辱毁誉不上心,道法自然地修炼境界。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 这又是道家回归山林农野,清净无为的隐者生活。 “吾身一小天地也,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这是道家大小周天的修炼功夫。小周天要能自制个人情志喜怒,大周天要进而与万物和谐共处,共同沉浮于生长之门,不相妨恼。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 这是道家的所谓天道——补不足而损有余。故为人者,当“功成、名遂、身退”,此天之道也!长久得意之至正是危机的根源,故一个人锋芒毕露时,要想到悲剧的结局。因为事修则谤兴,德高而毁来,这就是道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修炼秘诀! 一样米养百样人,洪应明一味菜根却写出了百味人生。《菜根谭》一书中像儒道佛这些高品质高能量的句子,俯拾皆是,人世间的大道几乎无所不包。自它问世以来,历代备受推崇。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无论是工商界,还是官场中,能静心下来常常品读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大利益、大智慧、大喜乐。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序二、修炼奇书《菜根谭》(3)我与创涛在高中时就喜欢上了《菜根谭》里的修炼智慧。直到我们大学时,才有机缘完全放下身心,全面品读里面的字字句句。我们看到身边同龄的大学生们,越来越多人迷上了网络的娱乐而忽视个人心灵智慧的修炼。中国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资粮,他们都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声色名利,让他们不能安心修学;经济浪潮,让他们对古人的东西失去信心。 于是,我们发觉这个时代,急需要一个安心法门,要一个自信法门。因为时代的竞争,让他们自信动摇,心无有安时。我们从《菜根谭》找到了安心而自信的法门,于是决定用儒、道、佛、医各种的智慧来解说品读这本修炼奇书,让世人能够于《菜根谭》的只言片语发散思维,增长智慧,修炼心灵,获大自信。从这个角度来说, 《菜根谭》也是中国传统书籍中最后的一本心理学。它教导人们自信做人,自信修炼,自信就是最好的人生心理。 为什么要贯名此书为“养生《菜根谭》”?养生从狭义范围来说是护理好个人的生命,可从广义范围来说,却是养天地之大德。因为古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可见一个人养生的真正内涵是养德。这点当世之人人却忽略了,而古代大养生家们却一生中从未放弃过这方面的追求。《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界经典中的经典,它里面早就提出了这点。在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用最为凝炼的四个字来点睛这本《黄帝内经》,那就是“德全不危”。上古圣人,大养生家,他们“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就是这一句话,把养生的全部都和盘托出。德全不危,是我们医家的眼目,如同儒家的“仁义忠信”,如同道家的“道法自然”,如同佛家的“阿弥陀佛”。所以真正修炼养生的人,从始至终都是“德全不危”四字在考验。我们要把这四个字永远刻到骨上,铭记心头,明白养生就是养德的道理。德全了,身体就不会有危机;德出现危机了,身体就会不全,不能尽终天年。 《菜根谭》是养德之作、养心之作。里面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所以我与创涛解读《菜根谭》时,一则用古圣先贤的嘉行懿德来串解,二则偏重于心灵的修炼,三则因为我是学传统中医的,故对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养生方法,或医学常识,我们会点缀其间,作为亮点。 我们写“养生《菜根谭》”,努力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其中有个重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心灵的修炼来对治当今时代最为普遍的心理疾病,以期从养心的角度来达到养生。如果说十九世纪是细菌病毒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纪,二十世纪,是肿瘤癌症成为疾病谱上的头号杀手,那么二十一世纪,心理问题则是这个时代人们受害最为深重的。故我们写养生时,特别注重从养心的角度上发挥。从道家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心灵修炼中汲取最为有用的智慧。苏东坡说:“安心是药更无方。”就是在强调心灵修炼的重要,得到安心法门是彻底医治身心疾病的不二良药啊! 如果说古代很多时候是国家动荡,战火纷飞,政治军事的较量,让百姓难以度日的话,那么当今现代,则是国家盛世太平,而经济文化的竞争成为各国人民的焦点。从这个角度看,健康与心理会成为当代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因为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都时时面临这方面的危机。古人云,不知医,不足以为人父。不知医,不知以为人子。上有高堂双亲,下有妻子儿孙,能不知医吗?这个医并不是说一定要会治病救人,中国传统医学向来是重视预防的养生学甚于治疗的医药学。所以我们写“养生《菜根谭》”除了前面提到的养德、养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预防。最好的治疗某过于预防。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源于无知,增长心灵的修炼与德行健全方面的知识,正是最好的防病于未然,杜灾殃于眉睫。 有人会怀疑,这种老古董老调重弹的东西,会有什么用?其实人一辈子都会面临饥渴、疾病、不安的问题。一日三餐的长养色身,修心进德以防病安心,这可以说是千古不变的话题。人只要想活得快乐幸福,可以说都要从里面学习,从中修炼,进而增长智慧。凭这些智慧才可以解决日渐繁多的各种问题。所以说养生的修炼石万古常新的话题。 《菜根谭》是修身处世的奇书,奇就奇在它进可攻退可守。这也是中国人理想的追求,进则法儒家建功立业,退则效道归隐田园,但问世间几人能做到?洪应明写《菜根谭》,他就做到了。他在退隐之中,不忘中国人“言不朽”的志气,著书立说,创造了人生修炼能动的学问。所以我常说:“我们中国人进则孔明,退则渊明,能进能退呢?那自然是应明了。”怎么说呢? 当一个人真正认定了一个人无悔的事业,就一定要学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可是中国儒家读书分子的荣耀。那么自己的志向得不到舒展,或时机还不利于发挥呢?那就一定要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可是中国道家归隐田园的趣味,不为世俗所累,安心静养。那么能进能退呢? 我们来看一个洪应明《菜根谭》中的智慧,他是这样形容他自己的:“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有廊庙的经论。”这也是明朝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危机与内心欲有一番作为的双重矛盾下,即想保身免祸,又想建功立业。那该怎么办?在儒家学而优则仕济世经邦中,要段云水的山林趣味,否则一有贪着,便堕危机。而在道家归隐田园之中不甘老死无为,正如老子,即便无为不争,也要留《道德经》五千言于世,以“言不朽”惠益后人。所以在林泉归隐中,同样要修学廊庙的经论。若一味无为,则与草木同朽矣!洪应明高明就在这里,进则建功立业,退亦不忘修身著作,如此积极豁达。这正是中国读书人最正宗的血统,可以说是完美的儒道合一。 至于佛家的修炼,那更是一刻都不敢放松。大乘佛法最讲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佛家中最直接受用的就是里面的安心法门,洪应明在《菜根谭》养心养德的论述里,非常多这方面的安心法门。 如“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又如“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熏百代清芬。” 佛家里有最好的养心炼心法门,是因为佛家最重视从起心动念处修,从发心处炼。佛家认为,一切言语造作都是从起心动念处生起的。所以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有的功业福慧,都是在方寸的起心动念间生出来的。佛法是重视实质而不重形式的。实质就是这个起心动念,这个普度众生。所以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提到非常多的念头修炼,不厌其烦,苦口婆心,是因为他知道这方面是在太重要了。古人的问题在这里,今人的问题同样在这里。不是说时代变了,人就不用心思考,改为用脚思考了。所以我与创涛写作时,用了许多佛家修心炼性的安心法门。 总而言之,《菜根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师益友。它能为暗路者,而作明灯;为病苦者,而作良医;为迷途者,而作指南;为彷徨者,而作导师。相信里面修炼的智慧,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信心与安详。我与创涛,以热爱传统文化之心,用不太成熟的笔法,写此“养生《菜根谭》。希望人人能从中悟得至理,修炼于日用生活之中,得大智慧。也希望古圣先贤的绝学能脉脉相传,给后学者照明前进的道路,坚定修炼的信心,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 曾培杰 庚寅年九月十六于草岭书斋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一章、《黄帝内经》的养生眼目——德全不危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论语》中君子之起心动念,言语举止,便是养生大家的典范,故孔子乃真正善养生者。夫善养生者,以德养生,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圣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以前古人养生,不仅尽终天年,活百岁(中医家认为,人之天年皆有百岁之寿,在乎善不善养者,善养者能得全),不但无疾无病,而且动作不衰,灵活利落,没有现代多病退休,未老先衰之观念。 我认为《黄帝内经》最精辟的养生论莫过于“上古天真论”了。而“上古天真论”最精辟的一句便是“上古圣人,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若要更为凝练地说:养生要诀便是四个字——德全不危。“德全不危”便是《黄帝内经》养生的全部,便是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落实处。寿夭在于德全与否,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德全则寿,德危则夭。故说《黄帝内经》通篇谈养生,真正涉及治病的极少,何也?养生便是最好的治病,而养生便是在于养德,德全则不危也,这四个字便是整部《黄帝内经》的眼目。 2007年,我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国经方班讲座,为期有一周,当时有来自全国的国医大师,中医泰斗,无私地传授他们几十年的中医临床心得,培养着国家中医界的接班人。最后铁杵中医邓铁涛给我们临别赠言:“四大经典为根,各家学说为本,临床乃中医之生命线,仁心仁术乃中医之魂。”他又说:“如今的中医学子,案头书桌上都不放《黄帝内经》了,这是老祖宗的根本,不能丢啊!” 如今中医界的西化,中医生的信心底气不足,何也?老祖宗的东西不要了,中医的根本抛了。失去《黄帝内经》的眼目,变得盲目了,自我从属。邓老看到这样的现象痛心疾首,抱病为我们立志,用心良苦啊! 如果连眼目都遮住了,怎么能看得见《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读《黄帝内经》了?丢掉了“德全不危”这四个字,丢掉了这双眼目啊!要知医乃仁术,良相同工,所有能够流芳百世的古籍无不是用这四个字来写的。故以“德全不危”这双眼目,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古籍。 孔子何人也?万世师表。以何为师?以德为师。孔子便是德全不危的代表。其《论语》倡导的圣贤君子,便是善养天地浩然之气的光明磊落者。《菜根谭》曰:“君子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说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胸怀,绝不可隐藏不可告人的心机。正如佛氏门中戒律精髓:“不可告人之事,绝不为之,不可为之事,绝不思之。”不可为,不可告,不可思,即身、口、意三业一次性清净不染,即是戒律宗旨。做到便是天清日白,光明磊落。 《菜根谭》又言:“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说的是谦虚之德。君子的才华应如珍珠美玉般深藏不露,绝不可轻易在人前卖弄炫耀。《易经》六十四卦,唯独谦卦六爻皆吉。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人应谦虚就下,才华不可好显露使人易知。 善养生者必善全其德。君子之德有二:心胸坦荡无私,天青日白,此其一也;才华不露谦虚好学,此其二也。《菜根谭》这段话告诉我们:修身处世,心胸以广大光明为无病,才华以含而不露为无灾。若欲养生者,言语举止,起心动念,先需全此二德。 德全则不危(德全不失,尽终其天年便不会有危机),以此养生则寿。德危则不全(德行有亏损,则不能全其天年),以此养生则夭。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二章、量大福大http://vip.book.sina.com.cn 日08:41 新浪读书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心埋在鸩毒中矣。 养生是养身与养心。养身要“良药苦口利于病”,养心要“忠言逆耳利于行”。《弟子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此堪称养心之言。若耳中经常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不应该生气,相反应该高兴。有道是,言吾过者是吾师,言吾誉者是吾贼。 我们在传记中可见,唐太宗明知有大臣对皇帝做出错误的批评,按理应受惩罚,但唐太宗没有惩罚这个人。他说:“如果我惩罚这个大臣,以后就没人敢在我面前说过失。”由此即可知贞观之治是怎么来的,帝王身边有真正谏臣便能兴国。而人能耳中常闻诤言(逆耳之言拂心之事),乃大助益于养生。曾子《孝经》谏诤章有,子 曰:“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所谓忠言多拂心,便是要磨砥。孔子养生,六十而耳顺,即便是逆耳之言,亦甘之若素(听起来像平常一样顺心)。人生就是炼一个量,量大福大,养生就是要养一个大器量,大肚能容之海量。如此便是福寿之相,能容者寿,量大福大。君不见所有寺庙一进山门便见笑口常开弥勒佛相,并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表法:无量寿。可见佛氏门中养生亦极推崇量大者,福寿自绵长也。故养生对于逆耳之言拂心之事,便要当作历事炼心。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养生便是不断地增益其所不能。如大雄释迦牟尼佛,以难容能容,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四难能做到便称之大雄,佛门核心大殿,一律以大雄宝殿命名,便是此意),最终成就得是难成能成的菩提道果,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普渡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成就大雄的一代时教。 养生也如同做事业一样,苦其心志而不嫌苦,拂心之事正是进德修行之砥石(磨刀石)。这样才能增益养生所不能。相反,若是以甜言蜜语,歌功颂德,来悦耳快心为满足。在一国之君者,鲜有不败国,在一家之主者,鲜有不败家,在一身之人者,鲜有不败身者。如同把自己埋在鸩毒之中。所以说败德同败身,养德便是养身,德全而不危,以此养生则寿。逆耳拂心之言,难容能容之事,便是圣君帝王的养生处世之道。 所以《菜根谭》告诉我们:养生便是要养一个大器量,能容逆耳之言、拂心之事的大器量。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三章、大补之药莫过于“和”、“喜”二字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以一日无喜神。 狂风暴雨,连飞鸟也会忧伤恐惧,而和风暖日,连草木也会欣欣向荣。可见天地之间,决不可一日缺少祥和之气,人人心中也绝不可一日失去欢喜的精神。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致病,如暴怒伤肝,悲忧伤肺,恐惧伤肾。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若能按照天地自然之理养生,便可保生长全。 天地合则万物生,可见天地以祥和之气来养育生长万物。孔子《论语》对周礼最到位的概括便是“礼之用,和为贵。”贵和的中国传统礼仪思想便是效法天地来的,民间常说,家和万事兴,家族光耀的道理也在这里。至于商家素来崇尚和气生财的经营之道,也在于这个“和”字。由此可见养生不可不重“和”,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和”字便是天地之道,便是真正的养生大道。 心平气和之人每见高寿,高寿之人亦多能平心和气。暴喜暴怒,暴饮暴食,暴寒暴热,暴劳暴逸,如是不和,最伤人寿命,每见于阴阳不和,气血孤危。表面上病一场,而实质上寿命已在无形中消耗缩短,可见人之七情,不可过亢。《黄帝内经》有言:“亢则害,承乃制。”《易》中“亢龙有悔”即是。养生最忌讳的是往往待到瘫卧在床悔其亢害过失时,为时已晚。所以养生要时刻将“和”字挂在心头,以此方能生养周身细胞、组织、官窍、骨节。 养生便是养人体三宝——精、气、神。人体自有大药,便是此三宝精气神。人体有生病的功能,也有治病自愈的功能,而这种愈病的功能凭的便是这三宝精气神,养生便是要好好地养好这三宝。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可见心中常生欢喜心,便是最好地保养精气神了。故养生之道便是: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懂得这种学问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所以《论语》中孔子自评自己做学问的态度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孔子并不是生来就知道,对先王的礼乐与道德完全是喜好去研究,勤奋敏捷去探求来的。 养生也如孔子做学问,不离“好”与“乐”二字,若愁眉苦脸,怎么能养好生呢?当今之世知道养生重要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喜好养生,不是怕疾病才去养生,并且从养生中得到快乐的人却少之又少。佛学之中养生也如此,禅宗打坐参话头、起疑情、求开悟,便要禅悦为食。教宗大开圆解,说法无碍,也最讲究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便是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快乐到食忧两忘,学问此时正是大精进,身心亦必大自在,大调和。 而法喜充满便是真正能快乐修习的人,如此把佛法与世间道理、与事实都融通,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论儒家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或佛家的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能做到的人,便是最高明的养生家,便是养生的至高境界,处处不离《菜根谭》:“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现代人“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若人心都缺乏喜神了,一天到晚消极低沉,谈什么养生都是假的。 《菜根谭》教我们: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和”与“喜”二字便是养生要诀,此二字,养生足矣!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四章、饮食清淡真福寿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奴颜婢膝。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藜、苋都是一种野菜,嫩叶可供食用,旧时多代指粗糙的食物。衮衣:王公贵族的礼服。玉食:精美的食品。能吃惯粗茶淡饭的清贫之士,大都有冰一样清明,玉一样洁白的美好情操,那些享用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却往往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所以,一个人的节气多在淡泊清心中显露出来,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只会令人丧志失节。 由此可见养生大道,在于心清净。一个口中常填食藜苋这类野菜,或五谷杂粮粗茶淡饭的人,必定是血液非常清洁的人。《黄帝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而为血。”中医认为血液就是一个呼吸清气与吃进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相结合而成。如果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进去肠胃的又是清淡洁净的食物,那么化生之血液肯定是清净的。清净的血液肯定是健康无疾的。故知养生便是如何保养血液的清净。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血至净则无病”,西医用抽血以查病,也即是这个道理。中医说病从口入,说就是口决定肠胃清净与否,而肠胃又决定一身血液清净与否,而血液才真正决定健康与否。所以疾病从口入,血至清则无病。可见《菜根谭》藜口苋肠者真乃善养生者,善养生者便是冰清玉洁,善养好肠胃,善养好血液。 宋代一首《踏莎行》云:“百味甘香,一身清净,吾生可保常无病。八珍五鼎不须贪,荤膻浊乱人情性。”这就是说清淡养生保常无病。贪食美味,肥甘厚腻,多丧生败德。《黄帝内经》有言:“高粱厚味,足生大疔。”这便是长期吃过多肥甘厚腻,终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血液粘滞难行,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动力最弱(人老先老脚),所以糖尿病并发症多见足生大疔,最终多有锯腿之悲。 当今时代,尚补成风,动不动就说哪里虚损,孰不知这是身体肠胃已经受纳不了过多的食物,长期超负荷消化,都消化不了,变成血脂、血糖、尿酸,若此时越补越病,污泥加污泥(血混浊如污泥,补药碍滞也似污泥),越治越坏,永无出期。这时应清淡饮食,所谓养生先养胃,胃肠无补法,以通为补。多食五谷杂粮,瓜果蔬菜,让其肠胃通畅无阻,让其化生的血液冰清玉洁,这样血糖、血脂、尿酸通通可降下来,何病之有?所以说,藜口苋肠者(清淡饮食),多健康且寿,而衮衣玉食者(肥甘厚腻),多疾病且夭。 诸葛亮《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养生贵在养志,若无淡泊之志,焉能甘于淡泊饮食。诸葛亮便是以淡泊俭朴来养德,以清净宁静来修身,并且把这优良作风写成文书告诫后代子孙。做学问同样要清净之身体,冰清玉洁之血液,淡泊的志气。诸葛亮“夫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便告诉我们,学问之道要清净,只有以淡泊之志气才能成就高深的学问。 有病人非常关心他的孩子,问我:“要小孩聪明吃什么补药好?”我说:“小孩子大多给补药补傻了,补迟钝了。从中医角度来看,一补血液就浓稠粘滞,什么参芪乌鸡汤、当归羊肉汤、枸杞龙眼炖猪骨,这些东西一吃,小孩子立马脑瓜昏沉,不好思考,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菜根谭》告诉我们“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的道理。给孩子多吃时令蔬菜、瓜果、五谷杂粮,父母也要陪他甘于朴素淡泊,这样的孩子多冰清玉洁,讨人喜欢,出到社会往往更能吃苦耐劳,做得成事业。而家庭多食肥甘厚腻的,父母多奴颜婢膝地为成为孩子的佣人,这其实是害了孩子啊! 古人有言:“肉食者鄙,素食者智。”少肉多青菜,便是孩子最好的饮食结构,淡泊清净就是最补的。君不见几多寒屋出公卿。俭朴淡泊的孩子真正长大后才是最有出息,最有志气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只会让孩子堕落,丧失气节。因为“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要教孩子咬得菜根香,便万事可成。所以孩子要聪明,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家风饮食,首先要清净淡泊俭朴,这也是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倡的弟子做学问之道。 所以《菜根谭》告诉我们:聪明无补法,清淡而已。藜口苋肠,多冰清玉洁,聪明伶俐,健康长寿。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五章、养浩然侠气交友,存清净素心做人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侠气,即见义勇为、正直不阿之气概。素,未经染色的白绢,此喻清净不染质朴真诚之心。 《论语》曰:“友直,友谅,友多闻。”可见孔子交友原则,首重品质,要正直不阿,即带三分侠气,能见义勇为。其次朋友要能相互原谅,宽恕对方的过失,能相互包容。最后知识上要广学多闻。若能按此原则交友,便可推心置腹,便不至于落入“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的悲叹。有诗为证曰: 种树莫种垂杨柳,结交莫交轻薄儿。 杨柳不耐秋风吹,轻薄易交还易离。 君不见 昨日书来两相忆,今朝相逢不相识。 不如杨柳尤可久,一度春风一回首。 有道是:“这人如何,便观其友便知。”可见择朋交友至关重要。交仁人志士,性德会相互助长增益;而结酒色之友,便是堕落之源。《弟子规》里讲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三国时名士管宁发现他朋友华歆见金钱与荣华而怦然心动,遂与他割席绝交,说“子非吾友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哭谏后主要“亲贤远佞”。皆说择友宜慎,习气相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能交上善养生之友,便能得养生的乐趣。良友之间相互助益,以此养生则寿,损友之间,相互为害,以此养生则病。故养生不可不慎交友啊! 做人要心存一点素心。素心便是清净心,清净心才能养生,养生的效果才殊胜。《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说养生要有像婴儿那样的心态,柔和而专一,这就是未经修饰的素心,清净心。整部《菜根谭》都在教人修身处世、做人的道理,做得好人才养得好生,养生在于做人。《菜根谭》就有最高明的养生之道,养生最重要的要懂得养心,养那一点素心,养那一点清净心。懂得这句话“做人要存一点素心”,便是整部《菜根谭》之理。做人即是养生,养生即是做人,养生至关重要便在于那点素心啊。 现代人为什么寿命短促,而且老年多病?为什么如今许多病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就是因为许多人片面追求物质,把养生都丢了。养生的八字原理是:养身要动,养心要静。生命在于运动,动的是身体,心中决定要素心,要清净心。现代人身体讲究要舒适,不爱运动,好逸恶劳,心里头整天胡思乱想,要这要那。《黄帝内经》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句话是整部《黄帝内经》养心的总持。 扪心自问,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妄想妄动,胡思乱想,五脏六腑便是被这个君主之官给动摇坏的。“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五香令人鼻塞。” 现代的近视眼、慢性咽喉炎、耳鸣耳聋、过敏性鼻炎,根源都是妄动的心。双眼无休止地对视屏,行住坐卧都MP3,轻音乐塞耳,入口的食物一定要浓香爽味,鼻闻的必定是名牌香水,何时能素心过?妄心不止,五脏六腑皆摇,十五官窍,三百六十五穴位都在摇啊!试想一下,这心源性的近视、耳鸣、慢性咽炎,药物能医得了吗?无怪乎医生都大叹追不了这些疾病的变化,医生和药物都鞭长莫及,四处求医问药又有何益?这不是在难为医院吗? 所以当代高僧大德净空老法师说:“我们身体劳动需要的能量的补充,饮食是我们能量的来源,可是你要晓得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消耗在妄想上,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百分之九十五的都消耗在妄想上,现代人那不个个喊虚,因虚而大加吃喝,由此而吃伤脏腑,根源都在那没有清净下来的妄心啊!当知养生治病要存一点素心,留给自己一条后路,不存此素心、清净心,服药无功。糖尿病,高血压,不怕你终生服药,还是照样阻断不了并发症(视神经萎缩失明、烂脚截肢、中风偏瘫)的发生。我们学医的都知药只是控制指标,对这些并发症并不管事。 那么什么才能对这些奇难杂症管事呢?唯有“素心”二字。须知“妄想”伤心最深,《黄帝内经》中说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则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若身体为国家天下,那么这个心便是高坐明堂的君主。而神明指的是奇迹,治绝症难症唯有从心中去养、去求,才能出现奇迹,才有希望与曙光。主明则下安,心是君主之官,若心清明安静了,以下的臣子五脏六腑四肢百节,无不为之安宁。这就是《黄帝内经》上说的“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的道理。这个养生治病就要从这个本、神明之府,这个君主之官——“心”来探求。舍此心,便是舍此本,便是心外求法,无法可求,便是国医大师也为之束手,扁鹊华佗再世,也难为救治。 如果君主之官不清明、不清净,十二官窍都会出现危机重重,臣使之官,经络管道便会闭塞不通,形体为之大伤。用这样的妄心,不清明之心来养生,便会半途夭折,若用来管理天下,宗庙都会有大危机,戒之戒之! 《黄帝内经》乃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另两部是《易经》《山海经》),何其惜字惜墨,这段文末用两个“戒之”来强调,可见此段经文是何其重要。医林先辈揭示此理,真乃良苦用心,天清日白。后世医学子弟,承岐黄之术,济世救民,得此医理,德全不危,真乃舍身性命,皆无以为报岐黄之恩德,在此与医林学子共勉。不要以为《黄帝内经》在书店随手一买即得,孰不知好书易得,至理难求,莫谓容易得,便作等闲观,得书不得理啊!若能以恭敬至诚之心悟得一理半理,如“德全不危”、“主明下安”便是受用终身,利益万民。铁杵中医国医大师邓铁涛说:“四大经典为根。”《黄帝内经》便是根中之根,四大经典的根。愿与中医学子们时刻共勉。 佛学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座,夜睹星空而悟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分别而不能证得。”说的是所有的众生,不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幼都有觉悟的智慧与德行、相好,但是都因为被妄想执著分别遮住了而不能亲身证得体会。同样我们中医上强调:“所有人都有健康的身体,都能尽终其天年的寿命,但是却因为君主之官(心)不明、不清净,经常胡思乱想,心力交加,所以最终体弱多病,半百而衰。” 人体会生病,但自身也有治病的功能,能够养好生,就是最充分地把这个治病的功能发挥出来。养生就在于养心,养一分素心,养一分清净心,这样才能主明而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曾国藩说:“治身病以不药为药,治心病以广大为药。怎样做到治病必求于本,本于神明之府,便可真正做到不药而药(不服药得中医),唯善养生者能知,能信能行能成。 可见《菜根谭》教人:“做人要存一点素心”,真是大透大撤、大机大用之语,以此养生则知人体自有大药。不假外求,自得心开,去妄存真,去染存素,存一点素心,便可养足精气神。《黄帝内经》说:“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六章、悔之为德可谓大矣(1)弥天大祸,当不得一个“悔”字。 一个人即是犯下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痛改前非,悔过自新。罪过虽大也当不得一个“悔”字。而疾病便是一种罪过,一种因为过错而让人受罪醒悟的生理现象。若疾病而不找出罪苦的过失,如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过度,情志失调等,并加以悔过自新,便是灵丹妙药,又能奈疾病如何? 2006年,我在广州大学城中医药大学学习时,有一同窗得白血病。当时发动全校募捐,并留言勉励。我写下十六个字:“敲打胆经,毫望必争,诚明忏悔,死地后生。”奇难杂病的治疗,必须从身心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否则鲜有能治愈的。治身在于敲打胆经,治心在于诚明忏悔。 为什么我会写“敲打胆经”呢?这是针对身体的。熟知中医十二经络走向的人都知道,十二条经络唯独胆经走人体侧面,即不在前面胸腹,也不在后面腰背,不属于阳也不属于阴,位于中间,却是阴阳的枢纽,能调节阴阳。《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胆经为阴阳枢纽,能调阴阳,便是治万病之本,不可不重。 所以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最为广用的一个方,便是胆经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日本医家最为推崇的也是小柴胡汤,此方能调胆经,即调阴阳表里上下内外出入的枢纽。而推拿按摩学里,保健理疗,最重要的一条经络也是胆经,敲打胆经乃治疗一切沉疴顽疾的曙光与希望,以其敲打胆经(枢纽)可调十二经络以治百病。敲打经络的具体操作细节可见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一书,此书便是独取胆经敲打配合按摩心包经,并早睡早起,来治疗以其慢性病、杂病,保健养生的一本畅销书。 敲打经络是从身体上可行的,即便是令医患恐慌的白血病,敲打经络,亦可从丝毫希望可愈中争取过来。所以我说“敲打经络,毫望必争”。而真正起死回生,那就必须从心理上去医治,养生在于养心,养心才是整个疾病自愈过程的眼目与灵魂。那要如何养心呢?《菜根谭》告诉我们:“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养心便是忏悔,忏悔便是最好的养心。 “若能诚明忏悔,便可死地后生。”医林起死回生的奇迹有三种情况:一是医生医术极高明,妙手回春;二是医疗设备先进,药物疗效高;三是病人诚心忏悔,针对以前种种过失、罪愆,发露出来,痛苦流涕,后不再造,效果最好。病是病人自己身上生的,三种奇迹中最彻底的莫过于第三种忏悔改过的愈病方式。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医师来广州大学城中医药大学开中医养生讲座时,我听他谈及民间奇人用讲病的方式令病人良心发露,或吐或泻,或痛哭流涕,最终连癌症绝症都可医好,岂不是起死回生。而《中医之魂》第二期便有活生生的这种讲病忏悔愈病的例子,我今略述于下: 王善人,名树桐,字凤仪,生于1864年,辽宁省朝阳县人。幼时家贫失学,以牧牛做工为生,天性醇厚,颇知孝悌。因为愤世嫉俗,所以一面做活,一面生气,常生气,二十四岁起,肚皮上长了瘤。二十九岁时病已很重,医治都无效果,疮常流脓水,不能干重活。三十五岁,闻大善人杨柏,宣讲善书(当时一些有德行的知识分子,以说书的形式给老百姓讲解做人的道理,使未进过学堂的人也能了解善法,以醇民风)。有一天,杨柏大善人,讲“三娘教子”。当讲到小东人在学房里听人说三娘并不是他的生身之母,他在放学回家晚间照例背书时,故意不好好背诵。三娘督促他,他就冷言冷语讽刺三娘说:“你并不是我的生身之母,若有我亲娘在,我哪能受你的冤枉气呢!”三娘听后,一怒之下,就把织布割断。家奴老薛宝,听他母子吵闹,出来问明原委,就向小东人说:“三娘为了教养你读书,日夜在织布,望你长大成人光宗耀祖,你万不该恶言相加,赶快头顶家法,请娘亲责罚。”于是小东人便跪在三娘前认罪说:“孩儿年幼无知,忤逆娘亲,请教训孩儿,打几下。”三娘说:“儿快起来,是我不会做娘,不该和你一般见识,来动肝火。”这就是“三娘教子”的故事。 王凤仪听后,奇怪他们娘俩不是吵嘴吗?怎么又各自认不是呢?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怪不得人家是贤人。贤人争“不是”,愚人争“道理”(贤人争罪,愚人争理)。一拍自己脑袋,心里一亮,立刻跑到院子里斥责自己:“王凤仪啊!王凤仪!就算人家有不对,你生气对吗?气出病来难道他们就会对吗?心想怪不得我是愚人,愚人争理啊!争理才气不过来。接着哭了起来,哭一阵子往回家走。一面走,一面数落自己到家。夜里还不断斥责,痛苦悔过,最后顿悟从前皆非,竟然笑着睡了。第二天早晨觉得肚皮痒,一看原来十二年的疮痨,一夜之间竟结疮痊愈了。 以后善人悟出,人若真把过悔了,就会好病。从此王善人给他人讲病,讲伦理孝悌,叫人悔过,做善事,活人无数。这伦理疗病启发我们:中医讲七情致病是有道理的,甚至七情的力量比我们想象还要大得多,而忏悔悔过的力量更是不可思议,超出我们一般想象。还有一些疾病是要靠病人行为的改善才能彻底好转。后王善人创办女子义学。因为王善人认为妇德女道早已失传,一般风俗大都重男轻女。周有三母才生出圣帝明王,女子不读书明理,怎能出孝子贤孙。王善人如此高瞻远瞩办义学,其实也是善人为百姓治病之一法,欲治其身先治其心。道德沦丧的今天,舍弘道而利生,治病,难之又难。治疗我们自己身心疾患,舍孔子诸圣贤所开的良方不服,更是难。 后来我有幸拜读《王凤仪言行录》一书,里面处处都实践者《菜根谭》“弥天大罪,当不过一个‘悔’字”的金玉良言,方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乃至书中自有灵丹药。”《王凤仪言行录》乃是“灵丹药”。医者读之可医医,患者读之可医病。愿普天之下皆能读此善书,以其大有裨益于身心也,远非世间他物可比拟。 王凤仪说:“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想好的人多,而真正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可见,真正的悔过是首先要把这个心存别人的不好悔过来,存的是别人的好样子。以上例子是王凤仪自己切身体会,以“悔”字对付“沉疴顽疾”(十年脓疮,一宿即愈)。实证了《菜根谭》“弥天大罪,当不过一个‘悔’字”的至道,从此他给人讲病,教人悔过不药而救奇难杂症无数。王凤仪说:“人有无边罪恶,一悔便消,人能把过悔真了,就能好病。”如今,我从此书再摘一“病案”,从中可见他是如何教人悔过疗病的。 王凤仪会讲病,不药也能治好病,从此远近闻名,人称大善人、王神仙。隔村老赵家来人作辑磕头请王凤仪去讲病。王凤仪到了病人家中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太,领着一个又愚又笨的孙子,和一个极其聪明的孙媳妇,三口人过日子。这个媳妇二十多岁,因厌恶她男人无能得了大肚子病(气鼓)已半年,百医束手无效,卧床待死。他奶奶喂她吃喝,她还嫌不中用。 王凤仪一看就知道她的病是从气上得来的。于是问她:“你想活还是想死呢?”她说:“人都求生不得,哪有想死的呢?”不过我病太重,恐怕活不了啦!”王凤仪说:“你若信我的话,准能有命,若是不信,过不了三四天,就要死啦!你看肚子鼓得有半人高了,你到底是想怎样呢?”她说:“我真信,你老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王凤仪说:“你要翻出良心来,病就会好。”她问:“怎样翻呢?”王凤仪说:“你是年轻人,卧床不起半年多了,你奶奶偌大年纪,天天不眠不休地给你煎汤熬药,接屎送尿。你不但不知感恩,反而急头摆脑地生气,嫌老人不中用,哪能不生灾长病呢?我看你大概从过门那天起,就嫌家穷,又讨厌男人愚笨,天天不乐,处处心烦,这种怨恨还说不出口,日久天长,才作这病。你违背了天理,丧尽了良心。你若真想好病,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只要照法实行,就能好病。第一,你奶奶再服侍你时,你要从心里感恩,还要说我有罪,累了奶奶的心,真亏孝道啊!每次服侍你,都要这么说。第二,有空时,你要向你奶奶追问你爷爷怎样过家,你奶奶多大岁数嫁给你爷爷,又什么时候生你公公?公婆又是什么时候死的?当时你男人多大?你奶奶是怎样把你男人抚养大的?你男人娶你时,你奶奶怎样设法办的喜事?有空就问,你这样问久了,才会知道你奶奶一生的艰辛万苦。不用想你自己的病,问来问去,能把你心中的私心问没了,心中装的都是别人的好,心正意诚,照我的话去做,就能好病。除此别无他法。” 病人说:“我已经是死定的人了,幸得你老给我指条明路,我若不再照做,就誓不为人了!” 王凤仪去后,她真照话实行,三天后奇迹般已能起炕,七天后就能下地行走,十天后已经能自己欢喜走回娘家了。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六章、悔之为德可谓大矣(2)http://vip.book.sina.com.cn 日14:12 新浪读书 我们由此可见妇女之疾,多是肝气不条达所致,肝气郁结,轻则会有痛经乳涨、头晕,重则久郁成癌瘤绝症。病例中的妇人,气鼓病尤然,哪位中医不知开逍遥散这类疏肝解郁的名方,可百医无效,待死而已。皆因药力不抵情志,名医不治恨怨。她既嫌家贫又嫌夫愚,尚对高堂祖母怨恨不已。每日除生气外,无他事,安得不生病?王凤仪告之其感恩惜福,问祖母以往经历,艰辛不易,则良心动而怨恨消。诚乃中医阳长而阴消,正旺而邪退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即畏死,有此救命“良方”,焉能放过,其心之诚,自不必问。古人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诚则灵,尤其是悔过,要达到彻底的后不再造,非十足的诚敬忏悔不可。印光大师说:“有一分诚敬便有一分利益,有十分诚敬便有十分利益。”要从根结上将顽疾怪症连根拔除,就必须具足十分诚敬,将良心翻出使疾病无立锥之地。因怨气而生病还得从怨气上下手治疗,怨消病便随着消。所以我写到:“诚明忏悔,死地后生。”王凤仪说:“人能把过悔真了(彻底),就能好病。”诚乃金玉良言,不余欺也。 《菜根谭》“弥天大罪,当不过一个‘悔’字”。可见悔过要做到两点:一是十足真诚恭敬,悔过要心诚意切;二是后不再造,方是真悔,方能连根拔除,永不再生。儒家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的《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便是将向来不中科举乃至不生孩子之相,通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大彻大悔,尽情改刷过往不是,转“血肉之身”为“义理之身”。 人若能真正按天地大义去奉行,便能得心应手,所愿皆遂。袁了凡悔过后,身践义理,从此科第青云直上,儿孙满堂。可见悔过乃人生命运之转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由此可见儒家向来认为最大的善举、德行都比不上“过而能改”(即是悔过后不再造)。古人称以改过为圣贤,不以无过为美也。 《论语》中孔子最赞赏最得意的两个弟子门生便是颜回与曾子。“子曰: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一个是过而立悔,不犯两次同样过错的颜回,一个是每天都三次反省忏悔自身过失的曾子。可见悔之为德可谓大矣。非全真导气、炼丹服药乃诸一切养生法门所能比拟。 若养生者,不能养此悔德,养生就无从谈起。人皆有过,日用生活中皆有不利养生的起心动念、言语举止。《论语》颜回、曾子给我们展示的“不贰过”、“日三省”便是最高明的养生*,乃希贤希圣的上古养生术。以此养生可转凡成圣,转血肉之身为义理之身,血肉之身便有命数定数,而义理之身便无有穷尽。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浩然之气便是天地义理之身,以此养生,何患疾之不除?若能“不贰过”、“日三省”,便是《礼》中所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之心理上若能日日新陈代谢,正常无违,便是得养生大要。 奈何当今医界病患大都偏重生理之新陈代谢,而不重视义理(心理)的新陈代谢。正如王凤仪替人讲病,便是以义理治疗,纠病人义理之偏。不把心中陈旧怨气化掉,焉能生机勃勃,无疾无灾。苟能“日新,日新新,又日新”,心里常“日三省”,躬行“不贰过”,便是义理再造之身,便是有“弥天大罪,也抵不过此义理再造之身。”以此养生,不仅疾可愈,病可除,身康健,命寿长,更能在天地间做出一番不朽事业,无悔于天地。 此篇二例,一例为王凤仪明义理后,自身疮脓不药而愈。一例为王凤仪以所明之义理推己及人,替人讲病,以义理救愈恶疾,讲化一垂死水臌病人(肝硬化腹水)。由此可见悔之为德,天地鬼神同赞,人能改悔,多生奇迹,可起沉疴,死地转生,如有神助。若有心读者,可详参《王凤仪言行录》一书,书中讲疗病的例子举目皆是。 王凤仪教人化性疗病,养生延年,以六个字为核心——“找好处,认不是。”找好处,是无论何人何物皆见其好处。认不是,是无论何人错处皆认到自己身上。找好处便能容人,认不是才可成己。找好处是暖心丸,认不是是清凉散。找好处即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认不是即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能咬破这六字,践行日常,真乃丈夫男儿,巾帼不让,以此养生,则德全不危。从中可见,圣贤存心天清日白。此不仅为病人救病之希望,亦为我们医林学子传承岐黄之术,广救病苦之曙光啊!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七章、满盈不利生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为人处事,须留余地,造物鬼神,皆会相处欢喜。若事业为人,要求尽善尽美,一切功劳都要登峰盈满,这样子,不会发生内乱,也不必有外忧。 历代功业求满盈者,多内忧外患,终不得保全善终。古人言:“慎满盈,常思江海下百川。”就是说要谨慎防满盈啊,应当时刻思考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虚怀若谷,容纳百川。 自古以来,养生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功业,功业上一味追求满盈,而不知留个有余不尽,留个退守之路,大都有身家性命之忧,纵他天寿百年,亦无养生可言。不信但看: 吾观自古贤达士,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 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谁及徐将军, 神机妙算刘伯温。 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庭, 文臣武将命归阴…… 又有史记《扁鹊见蔡桓公》文中蔡桓公以王侯之尊,盈满傲慢,讳疾忌医,虽有神医扁鹊在旁,却以“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贡高自大,不受良言进劝,病入骨髓,终致丧命。王公将相,太医臂助,何以不能养生长全,皆因盈满,良言不进耳,神医不能用待到病入膏肓,悔之已晚。 可见疾病不分贵贱贫富,养生保命,便养好性德为第一。“满招损,谦受益。”若能谦怀受纳良医,知盈满之祸害,必不至于丧生亡命。俗话说:“福在受谏,病在观念。”功业品德必求盈满者,必难接受人劝谏,尤其是逆耳之忠言,更难以听入心里,不受谏便是无福折福。人身体之病是枝末,观念上的病才是根本。若没有过而能改、病而就医之观念,纵是王公贵族,亦不能免疾患之忧,失治丧亡之悲。 《菜根谭》这句话告诉我们:功业上要忌盈满,盈满必有内忧外患。将相盈满,难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之悲剧,何谈养生;王公满盈,难免“神医在身,无能为力”之哀叹,何论寿全。所以养生就要养成有余而不尽之心,养成虚怀若谷之心。能谦下受谏,功成身退,便可得养生长全,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必招内忧外患,损身害命。 故不可不知,满盈乃无福多病,寿短早夭之征兆啊!所谓:“天道忌盈,卦终未济”便是此意。六十四卦也唯有谦卦六爻皆吉。以此吉谦之卦,虚下方得养生,便可无疾无灾,长全安乐矣。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八章、家庭伦常健康乃真健康也(1)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个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 民族英雄林则徐,将人的一生历练,总结成《十无益歌》,以此“十种无益”避而远之,便得养生大益。歌曰: 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 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中医养生治病不离一个大原则“天人合一”。《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此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告诉我们智者的养生之道,必是注重处理三种关系:一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居住相处的关系;三是人自身阴阳刚柔的调节关系。 《菜根谭》指出家庭日用中便有真佛真道,若能善于处理好第二种关系:人与人居住相处的关系。真诚恭敬,和颜悦色,便可使父母兄弟五伦常健康。五伦常健康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上司同下属),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兄长与弟幼),朋友有信。从此形骸(身),意气(心)得养,误会云消冰释,意见志气相互信任,即可和喜怒而安居处。这样养生的话,便胜于自己调息观心万倍。 (注:调息观心,乃是道家眼观鼻,鼻观心的一种静修养气功夫,即《黄帝内经》所说的通过呼吸精气,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功夫,即是处理好第三种关系。) 儒家《大学》讲的是养生成人的道理,开篇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大宗旨。 而佛家就讲*见性的觉悟之道,单一“佛”字,便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意义。自觉便是自己明明德,觉他便是令他人也觉悟,即在于亲民,而觉行圆满便是止于至善。 《黄帝内经》智者的养生也是善于处理这三种关系,节阴阳而调刚柔,便是调节自身的自觉,和喜怒而安居处便是处理好人与人共处,喜怒安和的觉他,而觉行圆满则是人与天地四时寒暑,自然万物的大和谐相处,乃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养生之道。也即是道家所谓的由人体通任督小周天(戴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家和安乐中周天(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美其服),后参天地造化大周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修炼次第。 (注:括号内分别是老子《道德经》十章、八十章、二十五章。) 整部老子《道德经》的宝藏眼目全在六十七章,即老子曰:“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凡慈心不杀,便是养生大道,以此养生,精进勇猛,便是自觉;勤俭以持家,家和且发达,古人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持好家,便是养好生。唯俭能广大家门,养生寿全。这便是觉他,令一国乃至一国之人皆能觉悟此理。不敢为天下先,即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谦怀大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至道,乃是佛家觉行圆满的所皈依处,以此谦怀若水的大德养生,便是道家的上善无为无不为,便是儒家《大学》的止于至善,便是医家《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可见儒道佛医所揭示的养生的大道不约而合同,而方法则有千秋。正所谓:“方法虽多门,归元无二路。”而寿世保元乃四家共同指归。儒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就的是“功、德、、言”三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德不朽,为往圣继绝学是言不朽,为万世开太平是功不朽)。 道家《道德经》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六十四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善养生之异于常人也,全在于养心,养的是天下百姓心,养的是虚怀受纳心,清净无为心。 佛教乃释迦牟尼佛悟后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净空老法师)。佛陀以因果之理,教育世人,长善救失,令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三藏十二部佛学经典,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以破婆娑世间五浊恶世众生贪癫痴三毒,而令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 医家的养生(三种关系),便不离儒家的入世功业(三个宗旨),道家的清静无为(三处宝藏),佛家的慈悲智慧(三种意义)。《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字自诚,乃隐居山林之贤人达士,全书论及人生百态,修身处世,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巧妙地融合了儒家的仁义中庸,道家的清静无为,以及佛家的慈悲随缘思想,故我与此篇略作介绍儒、道、佛、医的一些共通之处,可从中见闻觉知,世出世间法,其实并不相违背,皆合养生宗旨,皆可用于寿世保元。 享誉世界的大历史学家,英国汤恩比博士,他于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拯救21世纪危机,只有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他本着深厚的人道主义说:“人类的智慧和良知高于一切。”所以养生家不得不关注时代的危机与矛盾。唯有以医家济世救民之心,融合孔孟老庄思想,大乘佛法,才能从病根上启发智慧,唤醒良知,才能从和谐中拯救天下危机。 中国的《菜根谭》四百年前就看到了这点,它囊括了五千年来中国修身处世的智慧与品德。广受民间、宫廷、海外推崇,在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已成为商界、政界、学术界修身必读之书。日本企业界认为其中条条格言,字字金玉,都值得反复研究。学好《菜根谭》终生受用不尽。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八章、家庭伦常健康乃真健康也(2)接下来《菜根谭》这段话告诉我们,家庭中父母兄弟伦常健康胜于修炼调息观心的上乘功法万倍。所以开篇我引林则徐的《十无益歌》,首重“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若家中伦常关系处理不好的话,任何养生做事,终将徒劳无益。《大学》就是讲“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道理。但却又是讲一桩事即“自天子乃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养生之理即齐家之理,齐家之理亦即是修身养生之理。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是。 故如何做到真正的伦常家庭关系不病,便是齐家养生健康,便是《黄帝内经》注重处理三种关系的第二种,人与人居住相处的关系,即和喜怒而安居处。 王凤仪,农民教育家,擅长以伦理教诲人,化性疗病,他觉悟到许多病都是一家伦理出现扭曲,即众人居处不安,喜怒不和,彼此不互敬友爱导致。故治病在于讲病,把病人的伦常讲清楚了,病变消失了。 佛家戒律所制的初衷也是为了令僧人共同修学,能和合相处,共进道业。所以僧乃和合众之意,佛门*修的基础便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见和同解,戒合同修,身合同往,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道,即是一种伦常关系,这种道,最为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而六和敬便是团体共处,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门。遵守六和敬,便能令一个家庭和谐友敬。 明朝郑濂,家族兴旺,七代同堂,人称“天下第一家”。明即位后,召他入京,问:“你家有多少人一起吃饭呢?”郑濂回答:“一千多人。”明又问:“能令家族如此,和合不分,有何治家方法?”郑濂巧妙地答:“无他,不听妇言而已。” 古代重男轻女,女性少读书,好多言是非,尤以“枕边风”最毒。不听妇言便是不听是非之言,绝非轻视妇女之意。而女性有个疾病中医叫月经不调,即是西医叫“内分泌失调”。很难调好,就是因为常常好道是非心不平直。易闹情绪,起起落落。中医认为,血海胞宫,乃心脉气血所注,若心波涛浪涌,起起落落,月经安能通行不痛,和调畅顺。故调经以不道是非为汤药。 所谓“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郑濂又是如何处理好家族不争讼的呢?当时正好河南进贡香梨,赐他两枚。郑濂双手顶在头上,趋步出皇宫,回家召集所有族人,面向皇宫,叩首谢恩,并取两大缸水,打碎香梨,放在水中,分给大家喝。得闻大喜,亲自御笔提赐“孝义家”三字。可见天下第一家治家无他法。平等公平乃治家第一要。以平等公平治家,才能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便有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为啥有些家族有遗传病呢?其实大部分都非基因遗传,而是习气家风的遗传。以前老一辈的人哪有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之类,几乎闻所未闻。老人寿终正寝的多,而中风偏瘫确实少见。如今医界多谓有遗传,若真的有遗传,更多是家庭家风造成的,癌瘤怪病根源在哪?饮食只是助缘,而情绪才是真正的根源。家庭长期不和,吵架又郁闷而无活力,缺乏欢乐生机。上上下下,唯利是图,计较是非,不恭不敬。如是恶习家风,方是致癌“基因”,方是“遗传生病”。 《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于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 唯利是图,乃*祸害的根源,以此修身养生,伤身败德,以此治理国家,国危家破。那要怎么办呢?其实家庭是个只谈付出,不应该论回报的地方,因为家不是个人的家,而是大家的家。以此存心,必是平等公正。同样不要问国家给予我们什么,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什么,我们真正为国家做了什么?周恩来就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结果就崛起了他整个人生,人民的好总理,千古流芳名。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以其存心也。”居家做能存诚心平等,便是家和万事可兴矣!养生就是要在家庭日用中养一个祥和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便是身有疾有病,亦会为之冰释,无关紧要。不妨一听法昭禅师兄弟歌曰: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则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九章、止观与逍遥(1)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心体。 云电风灯,形容好动者散乱不定,如云里闪电,风中油灯。死灰槁木,形容嗜寂者昏沉死气,如灰烬枯木,无有生机。鸢飞鱼跃,《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用于形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生机勃勃景象,万物各得其所,即不散乱不定,又不死气昏沉,乃静中有动,动中能定。 《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其中“止、定、静、安、虑”便是不散乱、不昏沉、不好动、不嗜寂、不云电风灯、不死灰槁木,而能够心如定云止水能静能安;虑若鸢飞鱼跃,能生能得。可见养生便是动静结合,方是有道心体。动而不散乱,静而不昏沉,可谓是养生之妙道。 《内经》中医诊病说:“查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便是寒热虚实。论治中又说:“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好动者便是阳亢,而嗜寂者便是阴沉。阳亢者,多属气血躁动不安,故散乱不定;阴沉者,多属气血虚弱郁结,故昏沉疲乏。凡临床可见病症,多不离此二端,若明此二端,以方药平调,多可桴鼓相应。 临床内科疑难杂病中,我最善于用中医十大名方之一逍遥散,加减变化,统治此二端。如何一剂逍遥散,便可统治散乱与昏沉,阳亢与阴沉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症呢?似乎不可思议,此便是“吾道一以贯之”中《论语》的用方之妙。 业医皆知,中医之秘传全在于用量上,方药的分量把握便是大医名医一辈子捉摸拿捏的事。吴鞠通(四大温病学家)自评:“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谋的便是此分量。 逍遥散,何方也?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中,“和”法的代表方剂。中医治病,和法应用最广,和法者,和其不和也,以平其亢厉,调其虚实,皆谓之和。逍遥散,严格来说,是治疗肝木克脾土、肝郁脾虚的代表方。即俗话所说的:易生气烦躁,而胃口又不好。汤头歌云:“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疏肝养血又健脾。”可见此方主治之病理:“肝木不疏脾土,脾土不荣肝木,故见或郁而不思食,神疲乏力,或燥而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可见一病机变生”昏沉乏力”与“散乱烦躁”两种症候。 明此病机症候,用方之精巧,则全凭“君臣佐使”的调度。君药乃为一药对“柴胡与白芍”。一阴一阳谓之道,柴胡乃阳药,以疏达其昏沉,白芍乃阴药,以收敛其散乱。全方的灵魂全在柴胡与白芍这对药对的用量拿捏。能否活用逍遥散对症用药、拔刺雪污也全在此。 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两位医林知交,张少聪与杨逸淦,也极推崇,并善用逍遥散此方。我们经常交流医学临床用方体会与读书经验心得。张少聪,家庭世代中医,自小学医,耳濡目染,今虽在校读研究生,然医名已远播,救治病人无数。以其善用喜用“白芍”,故人称“张白芍”。张少聪说:“现在病人,多求医心切,生活节奏又快,精神紧张不安,为求一安心缓急之法,纵观药典,唯独白芍一味药能独胜任此力。白芍能柔肝缓急,以其酸甘故,又能养阴血宁心神,用于今世之人,上焦心浮气盛,烦躁易怒,我每用大量白芍,多有奇效。故白芍乃应时病之需,非吾独好白芍也。” 张少聪善治妇科疾病,临床见识广,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女不孕男不育来求治,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能治愈不孕不育,岂不是能为世人尽孝,而功德自无量矣!从此张少聪精研不孕不育,治愈多例后,有病人为报恩德,亲自驾车,请游武当山,张少聪携我共游。中国古代向来有“十道九医”之说,我亦乐于共游并参访道医高人。 途中张少聪与我尽情分享治愈不孕不育心得。他说:“还是在于逍遥散的理法,逍遥散或补中益气汤都可治疗上百种疾病。肝主全身之筋膜,肝气为之郁结全身之筋膜管道便闭塞不通,而肝主生发,精子卵泡便无以生法。故看似肾主生殖,其位居下,实则下病上取,胞宫精室之气血,全赖中焦脾土所化生,以及上焦心胸所疏布畅达,方能下注于腰肾,以养精子卵泡。 今治不孕不育,动不动就大补肾精壮养气血,而全不知脾胃能否吸收化生,心胸肝气能否条达运输生发,故用药多而取效少。人心浮躁散乱,此乃时代通病,不安或郁闷昏沉,气血全在心胸中暗耗,消磨殆尽,便是精子少乃至月经漏断不通,如何能下注胞宫以养胎儿。 故知逍遥散通过治人心之浮躁散乱与昏沉郁闷,而治不孕不育。”《黄帝内经》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至和平。”诚逍遥散之功用也。我笑对少聪说:“若精研此道,将来不愧‘送子观音’称谓。” 医学博士杨逸淦师兄,其常随“徒弟”(学弟)为其记录一年多的临床诊病治疗心得,我一一为之作案语。杨兄甚为欢喜,我们常为能继邓老之志成为“铁杵中医”而共勉。其中有一例病案,他治疗之巧妙,堪称中医之神奇。 一膝关节不利病人,多处就医不效,垂头丧气,郁闷不已,后经人介绍,求治于杨逸淦师兄,杨师兄把其脉弦有力,决定非虚,前医肯定多用补肝肾壮腰膝之方药,故久治不愈。遂疏方逍遥散,并重用君药柴胡以疏肝理气,数剂而愈,堪称别具慧眼,巧妙用心。我问他:“医理何在?”他说:“《黄帝内经》有言,‘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西医解剖学上亦认为膝关节乃周身韧带筋膜最复杂之处。而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便道破了‘膝者,筋之府’五个字,便把这个道理和盘托出。而中医又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病人膝关节屈伸不利,脉道非虚,所谓虚则治在肾,实则治在肝,肝常以有余而病,肾常以不足而病,有余宜泻之,不足宜补之。知其病位在肝之筋膝,病机为肝气郁结,方药以逍遥散并重用柴胡以疏泄肝气,医贵神速,对症而药,不出意料即可向愈。”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第十章、以德养生,正己化人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批判别人的过错时,不要太严苛,要考虑人能否承受,教导别人行善时,不宜要求过高,要让人能确实做到。 《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孔子的道,一以贯之,就是一个恕字。恕者,终身可行。必也恕己之心恕人,不要攻人之恶太严。 昔者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言:“吾闻富贵者,赠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以仁者之号,今送子以言: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宏远而危其身者,好发人恶者也。为人者可不慎乎!” 可见养生切忌攻人之恶太严,甚至最好能不攻人之恶为上等养生。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暗中劝人改过即可。谁人愿意“家丑外扬”。故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老子何以养生,以其深明:好讥议人者而近于死,好发人恶者而危其身。即便是聪明深察,博辩宏远者,亦不能幸免,以其犯口过也。祸从口出,不善养口者,焉能养其身。 “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口上之舌乃双刃之剑也。《弟子规》:“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祸福皆由此是非口舌,设身处地扪心想,谁愿恶语向自身。好攻人之恶,鲜有不危身近死的,此为养生家所共忌。 《菜根谭》“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首先便是要教者善用其心。《孟子》:“君子之异于常人也,在于存心也。”要存什么心呢?存心无疲倦,不厌其烦之心。何以见得? 《论语》:“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连孔子都大家赞叹的一点便是:学习知识,教导别人,要不厌其烦,心无疲倦。修习养生学也一样,要不厌其烦,心无疲倦。何也?因为养生首先是养自己之身,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推之便可养父母之身,以尽孝道,不愧为人子女者。再推之又可养妻儿子女之身,不愧为一家之主。甚至可远播教子教孙,成为一家之训,以良好养生家风世代相传,如此多利益,如此重要长远,岂能不心无疲倦,不厌其烦地学。 第二教人之善须循序渐进,勿急于求成,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孟子*公孙丑》:“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此揠苗助长,苦心极力,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养生亦如教人,亦如种苗,毋过高,毋太急,须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也。 我一直推行的养生观念便是:养生是一辈子的事,必须从少年娃娃抓起。所谓:功在少年,养生以渐入为期,不可仓卒,须恒久积累。物暴长者,必早夭,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平时长久之计,而待衰老疾病时方求卒成养生之功,未之闻也!只有徒增:“揠苗助长”之笑料罢了。 有道是:“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学习养生尤是如此,等不得将来,必须从现在当下做起,最好从小孩娃娃开始,家庭有个养生环境熏习,一人养生乃一家之福气,一家齐力学养生,便是一国之福气也。 《菜根谭》:“要思其堪受,当使其可从。”便是教人处事必须把握一个度,过犹不及也。《四十二章经》(首部传译至中国的佛经),第三十四章讲的便是“处中得道,无过无不及。” 经曰:“沙门夜诵佛经,声音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莫暴,暴即被疲,其身若疲,意则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乃觉悟者,佛教乃教人觉悟之教育。佛陀极善观机逗教(即孔子一生践行的因材施教)。佛陀看见沙门(勤修戒定慧,息减贪嗔痴的出家修行者),夜闻诵经,哀急不耐烦,有退道之心。看佛陀多么会因材施教,不问他读什么经,为什么不精进。反问他往昔在家中喜爱做什么。在得知沙门喜好弹琴时,佛陀便以弹琴作为契机,让沙门自己道出弹琴之理在于急缓得中,诸音普矣。 然后佛陀乃契理地开示:管弦之道如同修习佛道,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沙门学道,不要急于求成,亦不可懒散退转,只要恒心修炼,终有一天会成道。 于是作偈曰: 学道犹如弹管弦,紧则弦断缓无声。 缓紧得宜刚刚好,从此弹出绝妙音。 养生亦如同调管弦,要缓紧得宜,要思其堪受,当使其可从。方才不至于因急于求成而反至身心疲惫,亦不至于因懒散懈怠而反生退道心,但清净安乐,养生不失矣。 《菜根谭》这段文告诉我们:祸从口出,攻人之恶勿太严,当以恕己之心恕人,养好口德,勿犯口过便不至于危身近死。此诚终身可行的养生要义啊!即便以善法教育人,亦当注重把握一个度,如圣严法师说:“对青少年,要关心,不要担心,要诱导,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权威。” 只要能不抛弃,不放弃,不厌烦,不疲倦地教导,不必要求过高过急,最终亦必定可教导得好。养生必也是如此,从少儿娃娃抓起,让他们知道生命诚可贵,养生最要紧,以德养生,正己化人。长大后他们定能受用无穷,父母家人自可放心,安心。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49716.html《养生菜根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宝书,建议大家都看看。
菜根谭这样的宣传总给我感觉是卖书的人玩的花样。哲学类书籍不好卖?那就挂个国学的标签来卖喽。正经文章没人买?那就卖养生、草根、厚黑。
呵呵,好的东西大家多多分享,关注总是好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写成文武艺,授于帝王家!现在没有帝王了,只好卖给你们咯。。。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纳百川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