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了再退火,,就是住新房装修多久能入住了这几年什么都不顺想退火再进火怎么操作

琼州“第一塔”文峰塔|到底始建于哪年?琼州“第一塔”文峰塔|到底始建于哪年?刚峰看世界百家号海南历史文化随笔:——————————文/图:刚峰刚峰,网络大V、全国知名文史旅行作家,著有《印象三亚》、《琼北故事》、《琼崖暮歌》等散文随笔集一,导语:自北宋以来,琼州府所在地的府城,就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府城为中心的东厢、西厢与城南三块地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荟萃千年古城的人文底蕴。太多的人文轶事、塔楼风水、庙宇神秘演绎着千古传奇。然而,由于海南偏于一隅、孤悬海外又地处南荒,许多历史的真实,正史不记、家谱难寻,面对着太多的人文古迹,只留下民间代代口碑传说的神秘。这不,位于府城城南三里的美舍河畔有座古塔,清朝的琼州府志称为文峰塔。此塔因邻近丁村,民问又称丁村塔;此塔又座落在石塔村,也叫石塔。别小看这座已塌毁的塔,它不仅至今还在坊间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人文轶事;而且,在清朝的史志中,记载了五次官民重修,本地学子入仕人文祥瑞的风水故事,甚为传奇。然而,史上琼山县今琼山区的文峰塔到底有什么传奇故事?为何清朝史志上说,文峰塔不知建于何年?此塔始建于哪个朝代?是何人所建?为何要建在美舍河畔?其前世到底有哪些人文背景?石塔村王氏村民先祖与塔有何历史关系?太多的疑问或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恐怕,至今也无几个人能说的清。其实,许多揭示往往是一种机缘或巧合。正如这二十余年来,我蛰伏海岛民间走村串巷挖遗史一样,澄迈美榔双塔、文昌七星岭风水、定安南建州轶事、万宁文天祥遣散在天涯海角的后裔们……等等,许多隐匿在民间的人文轶事,都是在我一次次扛着把锄头的无意行走中偶遇,而被我一不小心轻轻地挖起。与石塔村的偶遇其实也是一种机缘。因我搬迁到了恒大文化旅游城居住了,无事时喜欢骑行在府城城南这一域乡村,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响午,我与早已塌毁的文峰塔遗址与塔下的会文坊古庙相遇。相遇在一派蓝天白云下美舍河映衬的荒芜杂草丛中,那一片扼腕长叹的哀鸣,引来了村民的好奇,于是,我便被引导进了村委会,于是,我便与石塔村的王氏族人结缘。感谢村民王业宏俩兄弟的热情相邀请,委托我为文峰塔撰写点文章并协助村民修塔。他们说,此塔毁于上个世纪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明年却正逢一花甲,若能因先生文章引起政府重视重修古塔,不仅是对我王氏后裔安慰,也是打开文脉重振文运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支柱,更是“琼台复兴”的具体措施。于是,带着一份委托与责任,我先代村委会执笔向海口市领导起草了要求重修文峰塔的报告,再用近二个月的时间走村访民、进庙入观、考古辩伪,不仅沿着美舍河流域走了一遍乡村,更是在浩瀚各类族谱、古籍文献中研读查找依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已逝的岁月中,寻觅到了文峰塔曾经的芳华与来龙去脉的一些凭证。琼山的文峰塔,号称琼州第一塔,到底始建于哪一年?有专家说建于明朝且出了书却又拿不出依据,而清朝琼州志却说,不知何年所建,街坊乡村却也有许多版本,可谓是众说纷纭。些塔到底始建于何年?其实,我已触摸到它的前世!那淹没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人文轶事,就是古琼州府人文荟萃的精髓。想知道它的始建奥秘吗?别着急,容我抽支烟,喝杯咖啡,用我灿灿的孤笔,慢慢地来为大家解开笼罩在塔影河畔风水故事的千年传奇。要搞清楚琼山这座文峰塔的来龙去脉,先让我来叙一段文峰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背景。二,全国许多人文荟萃之地,为何历史上都建有文峰塔?文峰塔不只是琼州的专利,除了海南文昌、澄迈、琼海、三亚还保存着几座类似的文运塔外,在大陆许多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都建有文峰塔并保存至今。比如,比较有名气的就有河南洛阳、开封、许昌、安阳,山西汾阳,江苏扬州、宜兴,安徽巢湖,河北定州,江西修水,以及重庆、成都、北京等地,都留存着古代不同朝代所建的文峰塔。全国各地为何要建这么多文峰塔?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塔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的演变关系与背景。其实,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符号与代表,它与佛教的传承紧密相关。因为佛塔,最早源于印度,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他的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颗粒状物,就叫做“舍利子”。后来,凡是生前修行较高的僧人死后都能烧出“舍利子”,颜色各有不同。在佛教中,舍利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物,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偶像。要保存好舍利,就得有专门建筑,才能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于是,塔便应运而生了。最初的塔就像一个坟丘,又像倒扣在地上的一个大圆锅。 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我国以前,中国的古文字中没有“塔”这个字,也没有“塔”这种建筑形式。当梵文的stupa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窣堵波”,“塔婆”、“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因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塔”字的解释即为:“塔,西域浮图也”。和尚逢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个七级浮图,指的就是七层佛塔。在中国,有庙必有塔!无论寺庙大小,只要是佛庙必有佛塔相随。只是由于寺庙建于不同朝代,佛源不同宗派,佛塔的造型及风格各异而已。中国各地保存的古代佛塔有近2000座,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经幢式等不同风格。至今矗立在河南洛阳白马寺中的齐云塔是保存在中国年代最久远的一座佛塔,故被称为中国第一塔,迄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虽然,塔,作为一个名词源于印度,但,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或符号,在中国却也渊源流长。古人早期从山洞里走出来,择水而居、筑土为城,在城廓最高处,就有搭塔而起瞭望敌情之功能。但,随着古人们的智慧升级,后来渐渐将“烽火台”演化成为一种镇山、镇水、镇邪、点缀河山、显示教化、居家兴族等我们现称之为风水塔的建筑物形式。先秦时代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将塔与亭楼阁榭一样,列为阳宅建筑之一。故,道教的理论融入,塔已从瞭望台,渐渐演变成为中国建筑风水布局中重要建筑符号了。凡是有风水意义的塔,历史上,都被当成镇煞的吉祥物,比如镇水、镇邪、镇山、点缀河山、显示教化、镇妖除魔等。所以,风水塔一般修在水口上,除了镇煞,还作为一邑一郡一乡之华表。比如,海南历史上明朝建在文昌木兰湾畔七星岭上的“斗炳塔”、建在南渡江边海口下洋村明朝时期的“明昌塔”、清朝建在定安南渡江畔的“见龙塔”等,都属传统意义的风水塔。而文峰塔的兴起,却是中国古代儒、释、道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标签。它借鉴了佛塔的形式,又融合了儒道文化和风水学说,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文峰塔,被人们赋予调风水、兴文云、昌科举的特殊功能,成为地域文化的显著代表,又成为历代官府兴教办学出人才的政绩行为。所以,文峰塔,作为一方官府祈祷文运昌盛、宗族兴旺的塔,又称文昌塔、文笔塔、文光塔、尚元塔、巽峰塔、聚奎塔等。最早以文峰命名的塔,应该是起源于隋代,它是科举考试制的伴生物。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建了对后代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唐朝承袭了隋制。而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渠道,还让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整个社会崇尚武力,科举制中落。明朝建立后,科举制度进入了鼎盛时期,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下的官本位思想使人们穷其所有挤入上层社会,而科举考试则成为唯一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昌科举、兴文运,调风水的文峰塔就应运而生了。早期的文峰塔有祈福赐恩,益国安民,繁荣文化,多出人才之意。随着宋明理学和风水学说的兴起,文峰塔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明朝中期,因风水学说的盛行和全社会对于科举的狂热,全国各地开始广泛兴建文峰塔,其狂热程度不亚于宗教崇拜。在文运兴盛的江西、苏南、浙西地区的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都建有文峰塔,成为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峰塔当属建于唐贞观四年的山东金乡文峰塔,另一个建造较早的是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的安阳文峰塔。文峰塔是随着风水学说与科举制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那么,它对地形和方位有着什么严格的要求?古书《相宅经纂》中说:“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可见,文峰塔的建造对位置和朝向要求很严。为何要以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字方位为宜呐?这四个方位,其实,就是古代《易经》伟大思想对建塔地形、水流方向的诠释。比如,最常见的方位在城的东南方即巽位。中国许多城市地形大都是西北高东南低洼。古代的《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而《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疏去:“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故,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按儒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巽方建的塔称“文峰塔”。大陆各地的文峰塔建在巽位的多,而古琼州府的这座文峰塔却是建在丁位。琼山的文峰塔,又称丁村塔,为什么此塔建于石塔村,却被人叫丁村塔?此名让很多人可能误解了,以为塔建在丁村。其实,丁村的得名与丁村塔一样,它是处在古代琼州府城的西南方向即丁位。丁位即西南方属坤卦位。坤为地,“文峰塔”建于坤位,即为立于厚德载物的大地,形成塔顶青天,足立大地,顶天立地,巍然屹立,勾通了天地之间的连系,形成天地人一体的格局,反映出《周易》的核心思想。坤德为柔为顺,《系辞》:“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彖辞》:“至哉坤元,万物兹生,乃顺从天”《说卦》:“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古易经中所指出坤卦,性柔顺,顺从天道,使得万物以生长。坤卦于方位在西南,于时为夏末秋初,是万物从大地吸收了充分养分而茁壮成长阶段,得天地之和,适地之宜。 天与地最大的德性是产生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是万物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广生万物最主要的是广生各种各样的人才。琼山的“文峰塔”建于城西南的丁位,除了正巧,美舍河之水从西北方南流水口方位的地形外,还体现了古代琼州府领导、构筑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因此,文峰塔是塔的一个类别,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它因科举考试制度而产生,随风水学说兴起而兴盛,是一种集:昌科举、兴文运、调风水于一体的风水建筑,也是一种标志性和观赏性地标。它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明代中期达到鼎盛。文峰塔借鉴了佛塔的形式,融合了儒道文化和风水学说,是我国塔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由于科举制度下地域人才辈出是衡量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所以,兴建或修复文峰塔,便是事关地方名声和前途的大事,自然受到地方官员和士绅们的高度重视。琼州府自唐朝设置,北宋移府城开建,至今已一千余年,那么,历朝历代的官员们是如何开科举、兴文运、启风水而修塔办学的呐?唐宋明朝的史料太少,让我们还是先从清朝的琼州府志上,摘几段琼州知府与县令重修文峰塔的故事,再来追踪这座史称琼州第一塔的文峰塔的前世。三,清朝史志记载的琼山文峰塔复建的几段风水故事海南的史志因历史原因,明朝之前留下来的很少,唯清朝甚多,特别是有关文峰塔的记载,不仅量多而且记载的轶事也相当精彩。比如,清史琼州府志记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时任琼州知府贾棠出城至石塔村巡访,当面听本村乡绅叙说此塔兴废有关一段文风盛衰的故事,开始颇为不信,此年正是文峰塔榻陷一花甲亦六十年之际,或许出于好奇、或许六十年前正是康熙父亲顺治帝的诞辰之年,于是,饱读经书的贾大人,便命随从当着村中父老乡亲之面,在塔之旧基上,树高杆一支以求验证。果然,树杆后的第二年,琼州生员赴乡试,竟有6人中举,其中,文峰塔所在地的琼山县就有4人。明朝中叶以前,琼州可谓人才辈出,文风鼎盛。薛远、丘浚、唐胄、海瑞等一大批乡贤横空出世,撑起了海外邹鲁名声。但从明朝末年文峰塔崩圮到清初这60余年之间,琼州府科第一直文运不顺,科举者寥寥无人,想不到,树杆之后,郡邑忽然文星灿灿,府城周围竟然多人出仕可谓人文祥瑞。所以,应验后的知府大人对文峰塔的风水传奇十分相信。于是,在民间要求复建的呼声下,决定重修。在贾棠的倡助下,琼州府属各官员捐俸300金、琼山知县王贽捐俸600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修塔工程。 可惜第二年,塔末完工时,贾知府调任外地,新上任的道台焦映汉继承前任重振琼州人文之志,不仅亲自撰写《重建文峰塔碑记》,而且,还兴建一所最高档的琼台书院。这位陕西籍道台进士,深感宋明两代琼州的学风空前兴盛,清初学禁,始见衰落。为着“勤宣德教,扶植士气”,“学无他歧,教归一辙”,便决心捐献俸禄筹建琼台书院,为朝廷培养“名公巨卿”。这位道台在《重建文峰塔碑记》中说道:“文峰在琼邑丁村之东南”,“附近有玉笋奇峰,峭拔嶙峋特峙,神铲鬼斫,大不类人间刀斧痕。”他认为:“形胜固曰天成,而补偏救坏端资人事。今必谓一郡人文,尽乞于一指顽峰,似非有志者所乐闻。然木杆小试辄效于前,将石塔高标自徵于后”。什么意思呀?焦道台这段话,意思是要告诉后人,文峰塔所在的玉笋奇峰的风水是天成的,一郡的人文兴盛尽期待一指顽峰中。焦映汉还在《重建文峰塔碑记》中详细记述了重建时的情景:“一时绳引刀削,以及累结运徒,奔走之徒,殷殷阗阗,如市斯閧,不日告成。”可见当时琼州百姓对重建文峰塔的支持,郊外的施工现场也如集市般热闹。应该说,由贾知府到焦道台重修的文峰塔,如“文峰耸秀”般耸于琼州府城西南方向的美舍河畔的水口风光秀丽之处,不仅寄托了二任知府振兴琼州文运的“良苦用心”,而且,由于石塔民间富有的传奇色彩,加上地理处置离府城南门较近,故,石塔村边的这座文峰塔,亦成为清代海南百姓最喜欢游览的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地。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当年重建后的文峰塔有七层,以灰砖筑成,外观呈圆椎形状,塔门向北。塔的第一层至第三层由内石梯而上,第四层至顶层改由外石梯上,造形新颖。塔前建文昌祠一座3间,翼以东西两廊共6间,祠外还建茶亭1间,以便游人歇息。不知是康熙年间重修的文峰塔是因质量粗糙,还是因台风盛行,总之,过了六十多年以后,到了清乾隆年间,这座塔又倾塌了。于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琼山知县杨宗秉等人对文峰塔又进行第一次重修。杨宗秉县长撰写的《重修文峰塔碑记》石碑至今还在石塔村,只是已成为村前池塘边一块被废石碑,石碑上的文字经过历史的风雨磨蚀,也早已看不清楚了,但好在史志上留有这位杨知县的碑文。碑文上说:“飓风暴雨不时迭作,迩来塔级阑干陵夷崩颓,而祠宇内外腐柱朽椽倾欹难支,败垣残瓦秽积满地,一望荒烟蔓草,无复过而问者。乾隆十一年,余既与府宪于公合建苏泉书院,集师生敬业其中,书声朗朗弥天地,而戛金石、习经义,生感有起色。邑绅士仍和余借助于地灵也。余欣然从之,捐廉俸二百馀金,鸠工庇材,择仲冬之吉,修复名塔,磴级雕栏,焕然改观。复于塔之南北重建文昌祠三楹,观音堂二座各三楹,左侧茶亭三楹,外统以垣,键以大门,三阅月而工告成。”。此文将文峰塔被飓风暴雨摧毁后惨状及邑绅士要求重的呼声,以及自己捐出二百余金薪水初衷等,一五一十地都留给了后人,让我等布衣不得不为古代的这位县长重振文风捐资修塔的“不忘初心”的真诚而感动并敬佩!杨县长的这次修塔,不仅重建三楹文昌祠,而且又增建了二座观音堂,可谓集儒释道为一体,使文峰塔景致蔚为大观。想不到,此次重建文峰塔不到一花甲,约二十五年左右,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文峰塔又圮于台风。府城著名乡绅吴位和、杜攀棱等人又集资重修。在此后53年,即道光五年(1825年),文峰塔被风雨推剥,日趋败相。当时代任琼州府学教授张衍基、训导王绍曾以及乡绅符魁泰等人,上书琼州知府吕子班,亟谋修复,以启文运。这几位分管教育的地方官员上书吕知府说:全郡形势四州环一岛,中高外坦,滨海之地更是平衍,如果不立崇基以铃束之,则地脉泄散,文气会因此而不振。吕子班却认为:“虽形家言,儒者弗尚。然古人建国首重辨方而相阴阳、卜法涧,同见采于孔氏,引于《诗》、《书》,则其说也未能诬也”。起初,这几位文官说的一大堆大道理并没有打动上级领导,后面,他们搬出了本地一位贡生成才的故事,才引起了全州上下的共鸣。这个贡生叫张岳崧,他是在上次知府重修文峰塔后,于嘉庆甲子(1804)科考中的举人,并于己已(1809)科殿试获一甲第三名进士,成为海南史上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于是,知府同意出官资重修文峰塔,并带头参与其事,希望琼州士子“禀山川清淑之气,发日月沐浴之英,处则为坊表之君子,出则为柱石之名臣”。似乎台风总与文峰塔过不去,四十五年后,文峰塔又被飓风摧塌了,于是,同治元年(1862年),琼山县知县彭荣浩又重修文峰塔。那知,工程刚刚完竣,就传来本次科考琼州得中举者5人的喜讯,其中琼山县有2人。后来,“郑天章又捷南宫。”。“南宫”亦进士考试之意,郑天章(年)字倬云,世居琼山县凤楼图那秫村(今属海口市长流镇),成为琼山本地的进士。在海南岛远离中原政府的“南荒”之地,别说是考中进士,就是进广州能考上个举人,也是琼州府的莫大光荣,更是知府彪榜的政绩。从清史留给我们的这几段重修文峰塔的轶事来看,清朝这几百年间,几乎,每一次台风过后都有重修文峰塔的记录,每一次重修之后都有文运兴起士子中举的故事,这一波波叠叠迭迭的轶事,似乎每一次都又给文峰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清朝时期的文峰塔是海南著名的胜迹之一,这里不仅山清水秀、佛音袅袅,而且,此地人文荟萃、奇文轶事连绵不断。可惜,清末科举终止后至民国时期,文峰塔又渐渐塌圮了,到了解放后,只剩其塔基。直到上个世纪1958年,大闹钢铁运动,当地群众将之拆除。历朝名胜,至此惟存荒芜遗址,甚为遗憾。既然,城南五里之外的这块被形家喻为人文祥瑞之地,被清朝历界知府都当成风水宝地而修塔,那么,这座文峰塔到底始建于哪朝哪代?清朝的史志为什么会为我们留下了问号!四,文峰塔到底始建于哪朝?清《琼州府志》所载不知何年,而我却在明朝唐胄《琼台正德志》查到了,它建于元朝!大家知道,琼州府自北宋搬迁到府城开基以来,特别是苏东坡贬谪海南以后,才有了举人进士出第。而琼州真正能撑起“海外邹鲁”名声是在明朝,特别是明朝中叶,一大批在全国响当当的乡贤横空出世,被誉为海南史上“四大才子”丘浚、海瑞、王佐、张岳崧,其前三人都出自明朝。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进士96人。其中:宋代传说中的有举人13人,进士12人;元代有举人2人,没进士;清代有举人157人,进士22人。而仅明代就出过举人595人,进士62人,也就是说,海南的乡贤一半以上都出自明朝。如果按地域来分,与州府同属一地的琼山县,无论进士与举人都均居首位。在全岛767名举人中,琼山县就有358人,占46.68%;在全岛96名进士中,琼山县就有51人,占53.13%。三分之二以上的海南著名乡贤几乎都出自琼山,所以,民间就有“自古人文出琼文”感叹!明朝,是海南人文蔚然成风之时期,从孤悬海外的“南蛮”之地,走出了十余名“从二品”以上的副部级干部。而这些著名的人物,按方位来看,大都出自琼州府周围,故,明朝琼州府城,基本上形成了三块人文荟萃之地。其中,府城西厢以金花村为代表的乡贤就有宰相级的丘浚和“南海青天”海瑞;东厢以攀丹村的唐舟、唐胄父子进士为代表;而城南,则以薛村的明朝兵部尚书薛远为代表。而薛远,作为明朝海南史上第一个尚书,代表着城南地区最早开启人文祥瑞之地。从明朝至今,从府城南门外的美舍河两岸,沿着古驿道过石塔村(文峰塔所在地)经薛村到龙桥,十字路、三门坡、旧州、达龙塘镇等南渡江北岸这一古称为的城南地区,一直都是许多名门望族立村开基,书院林立、书声朗朗的风水宝地。既然,清朝历界的知府都把一郡文运寄予城南五里之外美舍河畔天成的风水宝地上修复文峰塔,那么,有府城人文祥瑞之地的城南,在如此丰富灿烂的明朝,难道就没有形家勘探到这块风水宝地,而不建风水塔以启祥瑞?回答这个疑问,其实很简单,文峰塔,肯定是建于清朝之前。因为,清朝第一次修塔的贾知府所在的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已就闻知此塔塌圮了六十年。而六十年前(1648)却是明朝末年的朝崇祯十七年。当然,那是一个兵火纷杂年代,前有大清的顺治帝诞生属清世祖顺治元年,后有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建立永昌元年,还有张献忠大西朝大顺元年,这一年正值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政权交替多事之秋之年。但是,海南不处在中原各政权的交战区,文峰塔的倒塌不可能毁于战火。此塔虽然是明朝崇祯十七年间塌圮的,但建塔时间肯定还更早。到底是哪年所建?清朝史志几个版本都一直留给后代的都是“不知何年?”。清朝史志为何不知何年?凡已过的事实,历史总有痕印。为此,我又开始了文峰塔的考史查谱等追踪。在琼山区宣传部小林副部长的陪同下,先到了区图书馆,在一本《琼山文物》旧书上,看到了一篇记载文峰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文章。但非常遗憾,此文没有载明是哪本古志上所引。此文肯定有错,明朝万历年间琼州府虽建有一塔,但那是“明昌塔”。明昌塔建塔的历史比较清楚,清朝历界府志上都有明载,此塔为海瑞的学生许子伟倡导所建。明昌塔坐落于历史上的下窑村(又叫下洋村,现称夏瑶村)境内。清代《琼山县志》中记载道:“明昌塔,在城东北三里下窑村。明万历间,知府涂文奎、给事中许子伟募建”。明昌塔因毗邻下洋村,因此民间俗称该塔为“下洋塔”。明昌塔还有个名字叫“艮塔”,其名来源于“许公(许子伟)建明昌塔于艮方,以补郡城艮方之不足”。按文王后天八卦算的话,【艮】就在东北方,而按伏羲先天八卦算,则是在西北方,它与处在丁位【坤】卦西南方位的文峰塔,是对应的。可见明昌塔和文峰塔一样,都属于古琼州府的风水塔,只不过是一左一右,都是庇护和开启琼州文运的风水布局。明昌塔虽然也毁于大闹钢铁时代,但塔基遗迹所在的大悲阁,还保存着当年建明昌塔时所树一块石碑,上面所镌“臣许子伟稽首敬祝”字样的残碑。出生于府城北胜街的许子伟与海瑞、丘浚号称府城一里三进士,虽然官做的不大,但却是海瑞最忠实的学生。当年海瑞七十余岁被皇上重新启用却病死在南京任上时,一个副部级高官死时却只有二套破官服、几两碎银,身边又无一亲人,是许子伟发动南京的广东老乡捐款购的棺材并亲自护送回乡。虽然,不日皇上发来了谥文并追派他成为官葬代表,但,许学生禀承先师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却一直受后代赞誉。明朝到了许子伟年代,似乎,琼州的文运风水开始败落了。于是,他邀请已退休归乡的定安乡贤曾任过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诲一起督促当时的琼州知府建塔。此事,我读王氏族谱王弘诲年鉴时,看到了王尚书二次应许邀请,从定安进府城修塔并登塔,且还留下了当时登塔的咏诗:春深乘兴此登台,奇甸风烟四望回。五指云山皆北向,七星芒曜自东来。天边渺渺龙楼迥,海上冥冥蜃阁开。千载明昌逢泰运,伫看南极会中台。王尚书的诗与许子伟的碑文都存留于史册中。明昌塔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由当时的知府涂汝奎开基,涂去任后由新任知府李多见续建,后又经吴尚友、倪冻和翁汝遇等几任知府续建,才于万历二十七年峻工。塔边上有座敬事堂,是许子伟创建的,主要是用来奉祀丘浚与海瑞两位先贤。后来许过世(1616年),当时的海南道领导将其灵位设在堂上,一起同祀。这些历史轶事,史志上写得清清楚楚,应该没有争议。但是,如果,文峰塔也是同时期所建,府志上一定会记载,而不是留下“不知何言所建”的问号。不可能一府同时始建两塔,而只记载一塔,明显,编辑琼山文史的郭老师没做功课,文峰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肯定是错的!那么,作为琼州府左右的明昌塔与文峰塔,到底哪个塔建在先?谁是“琼州第一塔?不只是郭老师没做功课,做史不细致,就是清朝海南最著名的才子张岳崧也功课做的不深。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史上以“书绝”将他名列琼州四大才子之一。他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护理湖北巡抚,为清代海南人任职最高的官员。他留存于世的著作《筠心堂集》十七卷,成为海南历史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晚年归乡应邀主持编撰道光版的《琼州府志》,为海南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海南的历史文化研究起着不可或替的作用。但是,他主编的《琼州府志》可能是年级大了,或是时间仓猝,里面有许多史料勘探失误。就文峰塔的记载,虽然,补诠了清朝以来文峰塔历界知府县令重修的珍贵史料,但有关此塔始建于哪年?却并没有下功夫,留下了“不知何年所建”的遗憾给后人。海南保存最早的一本古志,是明朝乡贤唐胄用十年时间编撰的,因他所在正德年间,所以,后人以《明朝正德琼台志》称谓。这本志,天下只余有一孤本,仅存于宁波天一阁,幸得府城办事处小王主任,派人去复印并赠我一本,方让我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浩瀚的史料,终于,在《琼台志》第二十七卷寺观中查到了非常珍贵的史料。府城东厢著名才子唐胄在它主编的四十三卷浩瀚的《琼台志》中,对文峰塔只记载一句话:“丁村塔在县南五里大来都元乡人建”。别说180多年前的古人张探花,就是今天,那么多海南历史文化的教授、研究员、官吏,也没有一个人,花时间能从50多万字的明朝且没有标点符号的琼台古志上,找到这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峰塔亦丁村塔由元朝乡人所建,终于,让我从五百年前的史志上找到了依据!文峰塔的始建朝代总算找到了答案,从时间上来看比明昌塔要早,应该被列为琼州第一塔。终于,如释重负,我可以向石塔村的乡亲们交差了。然而,仔细一想,这一史载依据却也留下了许多疑问。文峰塔是建于元朝哪年?又是由哪些乡人所建?既然是元朝所建,那么,为何海南明朝那么多乡贤,如丘浚、海瑞、王佐、王弘诲,特别是编撰琼台正德志的唐胄,还有出自文峰塔下不远二里薛村的薛远尚书等才子们,为何不吟咏诗赋?我曾特意当面向琼山著名文史专家,写过《琼史百问》梁统兴老师请教。梁兄发表的有关文峰塔一文中,也只引用清志,不知始建于年,并后来电话回复我说,没有查到明朝有关诗赋吟咏。太多的疑问,又一次不得不让我用脚步,重新迈进石塔村,找到王支书与其兄王业宏和众位王氏父老乡亲们,一起走村访民、开座谈、考古查谱,想从村中的古迹或迁琼王氏族谱中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五,王氏族谱隐约透露,文峰塔似乎与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后裔有关位于美舍河南岸,文峰塔下的石塔村,现在的村民几乎都是姓王,据村中老人告诉我,他们都是迁琼始祖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悦公的后裔。村中现仅存文物有文峰塔塔基、古庙一座与祠堂二间。文峰塔基,现在看到的是荒芜一片遗址,除了些碎砖断石外,早已没有可考的文物了,但庙与祠堂却还有些古迹让我有些兴趣。此庙名叫会文坊,就坐落在文峰塔下,是一座神庙,供奉着几座不知名的公,庙中却还保存着从文峰塔拆塔中余留下来的不知哪朝哪代的三尊佛像。虽然是神庙佛堂,然而,我从庙中的楹联与碑文中却读到了与文峰塔相关浓浓的“文气”。首先,庙的壁照上的楹联写道:“会从聚众开宴会,文题笔塔起人文”。这幅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对联,让我忽然感觉到,这座名叫会文坊的神庙,历史上应该设有私塾,并且是人文荟萃的学堂。庙正门楹联上的“会从粮衣丰,文育人才旺”、“文坊世世先、丁财代代兴”不仅展现了石塔村先祖们“耕读传家”精神,更透出文峰塔笼罩下浓郁的“儒村”底蕴。其次,重建庙宇碑文上明确记载了,此庙始建于明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重修理由就是,先祖留下的这块风水宝地曾是:“金鸡盘居、地灵人杰”。难怪,村中几个70以上的老人,都告诉过我,文峰塔上曾有祖上传说的轶闻轶事“金鸡盘居”。金鸡是灵动风水的吉祥宝物,象征人杰地灵、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古代就有著名的楹联唱道:“金鸡报晓春回大地,麒麟献瑞福佑人间”,现代有许多富贵之人,家里或办公室都会摆只金鸡,其实,都是风水学中喻吉祥之意。石塔村现有二百多户王姓人家,分二甲。一甲王氏除留有会文坊外还保存着一本族谱。此谱是清朝同治七年修的,对其始祖的来历也留下了疑问。其宗谱序言上明确载道,余族祖宗可能是南宋迁琼始祖兵部侍郎王居正,其依据是会文坊庙堂中央位置上,从古到今,一直供奉的公婆神位,祭祀的是王居正的夫人李儒人;二是,明朝迁居会文始祖王纯乾六公。但六公是明朝几时迁居过来的,又有何背景?宗谱上也留下了“祖宗名讳难以考正”的话。但新修的一甲祠堂及宗谱里,却把六公儿子第二世祖王植槐之后的派系列的清清楚楚,包括椰树集团著名的企业家王光兴(原名王发兴)为十九世孙,都有记载。由于历史原因,一甲王氏现有的宗谱实在难以考正出什么论据,但仅从明朝迁居石塔村的先祖王纯乾留下的会文坊及坊中的楹联,可以推断,这位公来之前,文峰塔就存在,否则不会有“会从聚众开宴会,文题笔塔起人文”对联,并且,有可能,此公就是因文峰塔而“聚众”率族人迁居而来。可惜,明朝的历史已过了五百多年,一甲王氏的这位祖宗当年迁居文峰塔下的轶事也早已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了,如塔下的美舍河之水一样,涓涓细流归入大海一去不复回了。好在,有他留下的一座会文坊,让我们能缅怀已逝的岁月芳华……二甲王氏,宗谱没有保留,但却留有一座规模很小的祠堂。祠堂标着“三槐堂”号,让我一下就明白,此宗渊源于王居正。“三槐堂”可谓是王氏的名门望族,作为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其人才辈出、枝繁叶茂,可谓闻名天下。“三槐堂”的故事,起源于北宋初期的监察御史王祐(谱牒学者杨修骏先生认为非“王祜”)与宋太祖赵匡胤的恩怨情节。本来,太祖欲拜其为宰相的,只要将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反证据做实。但这位王祐兄,经查实乃为冤案,就直言相告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要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肯定很不高兴,就把王祐改派贬为知襄州。因此,失意后的王知州,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翻译过来就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于是,三槐堂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王旦做了宰相。以“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并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的王重阳也是其后裔。文坛上最为著名的事件是,1079年王巩拜访苏轼时,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序文。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中原这么有名气的“三槐堂”王氏怎么又到了海南?这里必须给大家介绍一位迁琼的王氏始祖,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因为,他就是正宗的“三槐堂”后裔,他是王祐的六世孙,也是请苏东坡题匾王巩的长房长孙。那就让我来说说王居正其人与后裔其事。王居正,又名王悦,生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字刚中,号瑞凤,江苏扬州人。北宋进士,南宋兵部侍郎(从三品),死后赠观文殿大学士(从二品)兼枢密察院,谥号“文义” 。他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2月渡琼,一个月后卒于琼州府城,葬琼山县邕阳都潭谢村,为王氏渡琼始祖之一。本来,王居正(悦公)作为宋徽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复审中定为“二甲龙图”即探花之后的传胪,南宋初期的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又是理学大师,贬谪琼州,应该大书特书,可惜,海南正史上却鲜有记载。但民间坊里特别是王氏各类族谱中,却他情有独衷。因为,在海南历史上,王氏渡琼始祖自东汉未期公元220年王琳公出仕来琼后至清代止,1800多年间有记载的有名有姓有背景的过琼始公有101位,其后裔繁衍生息至今,人口达到了90多万人,成为海南第一大姓。而,王居正后裔却以四十多万众,占据着历朝历代王姓迁琼后裔一半人口。从朝代看,宋、明两代的王氏过海始祖最多,如宋代有43位,几乎占了过海始祖的半壁江山。明代23位,居第三位的是清代,目前已知的共有11位。其余依次为元代10人,唐代3位。这些过海始祖中,出仕的有21位、避乱的有23位、经商的有6位先祖、迁居及未详的有48位,而这些过海始祖唯王居正官品最高。另外,从海南王氏后裔人才来看,自宋至清,王氏共有11人考中进士,出过79名举人,其中“武举”有9人,是海南91姓迁琼中比例为高的姓氏,其人才辈出名冠海南首位。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乡贤如定安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清代的“父子进士”王映斗和王器成等均出自王居正后裔。故,“三槐堂”号不仅遍布琼北各县市乡村,而且,位于府城文庄路的“王居正”祠堂,也成为海南历史上至今,最大的王氏宗祠。从历史上来看,王居正任兵部侍郎是以文人领军,但实际上并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他抗金主战纯属于他是主战派主将,南宋第一任宰相李纲的女婿而得罪秦桧。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奉高宗皇帝之命来广东,交付监察史安置。同年二月在各种政治压力下,他携夫人李氏和二个儿子王斗魁、王斗赳渡过琼洲海峡达琼州府述职,并租房住在城内的高第街(今高登街),因心情忧闷加上又值年老长途跋步与初来海岛水土不服,于同年三月因病驾鹤西去,享年65岁。死后,高宗对这位曾经伴读过自己左右的忠臣有点内疚,被赐封为文义公,诰封李氏为开国夫人。或许因为他只是一介文人,没有抗金战功,或许,因为他在海南谪居太短,只有一月有余,没有开堂办学。或许因为其它,总之,在清朝末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海南,命雷琼兵部道朱采重修苏公祠并扩建五公祠时,将南宋李纲、赵鼎、胡铨(我的先祖)三位南宋抗金名臣请入祠堂祭祀,而没有列王居正,怕是这些原因吧。但是,在民间特别是王氏后裔的乡村,王居正祠堂的香火最旺。这主要得于他的二个儿子,特别是长子定居海南后而繁衍生息的原故。居正公的仲子斗赳,在其父亡故其母被封后,随母迁居回江浙老家了,后来李夫人又回海南死后也葬在王居正墓内。虽然,老二斗赳也有后裔又迁回海南定居,但人数不多。海南这一支繁衍枝茂主要是因长子斗魁。;因他定居原琼山东南郊潭社村,一共育有: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尚信、尚忠、尚质、尚文、尚和九子,而九子又在海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枝繁叶茂。斗魁生的九子,在海南移民史上被称为有名的“九子王”。为什么说,文峰塔与王居正有关呐?主要是因为,迁居石塔村王氏这一支,是王居正长子王斗魁第三个儿子尚礼后裔一脉。石塔村二甲王氏“三槐祠堂”石碑碑文上,有“礼公”之后第二个儿子迁居文峰村(石塔村)记载,但,礼公后裔,在王氏族谱中却记载不详。王居正的九个孙,其它八个都有比较祥细的派脉记载,而唯有老三,其后代似乎没有续上总谱。礼公,是什么背景让他带着二儿子迁居到美舍河畔?他与文峰塔有何关联?历史如迷一般,似乎消逝在王氏的族谱中,让我有点长叹……挖掘历史,寻觅真相,有时真有“有心栽柳柳不开,无心插花花常在”一样的意外。我在石塔村王氏兄弟带来的众多散落在民间的宗谱中,忽然,发现了“礼公”的踪迹。据海南王氏宗亲王秘书长带来的一本宗谱记载:斗魁三子尚礼,配卜氏居邑阳,生三子。长日庄、次日政、三日禧,分居澄邑、石村、多央等处,皆礼公之后也。至于礼公有何背景,其次子日政又是怎么样迁到石塔村,此谱却没有后文。无独有偶,在琼山区红旗镇民间珍藏一本王氏恩荣谱中发现了有关礼祖的点滴记载:“礼祖,槐岳字峻五”,“充乐会县书辦候选巡政厅,以蕃充本府书辦得奖八品军功”。这段话的意思,礼祖,出任古乐会县的县长助理兼任巡政厅八品武官。这本族谱,是清末民初海南最后一位大儒王国宪主编的,应该“靠谱”。据另一本《琼崖王氏源流考》92页载文说,礼公这一支各谱记载悬殊很大,后裔各异,族谱中有说礼公生于南宋,也有推断礼祖生于元世祖壬辰(公元1292年),死于哪年不详,礼公葬海口机场范围,因建设而坟茔不知何时被铲除,残迹失迷无法寻觅。综上各类王氏族谱考究,礼祖的履历背景应该是这样的,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奠琼州府被诰为渡琼一世祖,其长子斗魁为二世祖,其第三个孙子三世祖尚礼,受朝廷恩封充乐会县书辦候选巡政厅得将八品军功。这个官位,相当于是现在的县长助理兼公安局长。乐会县是元朝唯一设置在万泉河畔的古邑,可以推测三世祖尚礼应该是元朝时代的人,这个巡政厅,其实就是相当万泉河上的水上派出所长,主要职责就是巡防万泉河上游的黎族及下游博鳌一带的海盗。后以“蕃”(外来)充(仍然以八品武将)平调本府(亦琼州府的琼山县)书辦巡政厅一职。琼州府城外只有一条美舍河,属琼山县管辖,尚礼公从乐会(琼海前身)平调到琼山县来,其实,就是巡管美舍河流域一带的治安。故,其后裔落籍于美舍河畔最高处且地灵物华的文峰村(石塔村),并哺毓嗣胤、枝叶繁茂、世代蕃昌,后昆已衍及薛村、府城、海口及海外。虽然,石塔村二甲王氏,因古谱遗失,说不清楚开基先祖的来龙去脉,但依据以上各类宗谱考究,可以推出,此村王氏均为礼祖后裔。既然,有族谱记载礼祖官至元朝,并迁居到美舍河畔石塔村,那么,就与明朝正德琼台志唐胄记载的,“丁村塔由元乡人所建”对上号!这个乡人,应该就是居住在塔下石塔村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的第三个孙王尚祖所修建。元朝至今已过去八百年了,许多历史的真实依据早已消逝在蓝天白云里了,留下来的是后人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既然族谱里记载了,八百年前,王居正的第三个嫡孙迁居到文峰村,那么,王氏移居之前,此地就有了文峰村,应该就有了文峰塔。疑问又来了,明朝琼台正德志所说的“元乡人所建”就应该不准确。换句话来说,这座塔,在王氏礼祖元朝迁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为何正德琼台志不记载?元朝在海南,几乎没有一个书生出过仕,因为,许多名门望族都是在南宋末年那场战火硝烟中避乱而来的,带着国仇家恨隐居海南,而不愿意参加新朝的科举,因此,就不太可能兴文运而修塔。那么,这座塔,就有可能是元朝以前就建有的,只是到了元朝时毁塌了,被迁居于此地的王居正后裔重修而已。这座塔到底建于哪朝?是唐还是宋?带着疑问,我又一次沉入史志中……六,一首清朝王氏后裔《文峰塔歌》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丁村塔就是建于天宁寺内的佛塔这个结论,起初,我想在王氏宗谱里去查找,但是只是找到了一首有关文峰塔的一首诗。我在一本王氏族谱艺文谱傳芳集中,读到了许多王氏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竟然,惊奇发现了清代著名诗人王廷傅写的一首《文峰塔歌》的诗。三槐王氏,在海南可谓人才辈出。王廷傅是何许人也?他字雨岩,出生在府城达士巷,乃是清代著名文人琼台书院掌教王承烈的长子。王承烈在清朝的海南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海外清才”之誉。他与海南唯一的探花郞定安的张岳崧是同时代的人,只是他在嘉庆辛酉(1801)科中举后,无意仕途,而是归乡办教育主讲琼台书院后出任掌教(院长),而张岳崧却依然进京考进士终获得探花。王承烈虽没有再去考功名,但文采昂扬,有诗文集《扬斋集》传世。王承烈不仅是海南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还是著名藏书家,以5千册藏书居于前列。这些书遗留给后代至曾孙王国宪时,已有三万册,可惜,王家位于府城达士巷的海南第一藏书楼“百诚书屋”,现在已荒芜成一堆断桓残瓦了。 史书上记载,王廷傅少负诗名,后举明经,廷试不遇,遂绝志宦途,当家辟南廓小园(知稼轩)教子读书为终老之计。其居则半廓半村,其业则半耕半读。民国初年,他的侄孙王国宪辑其遗稿,名《知稼轩诗抄》刊行传世。王廷傅始祖居琼山潭文(现三门坡)的青草村,其先祖王义曾供职于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手下,当悦公谪琼时,王义俩兄弟一同随他过海,他们是北宋宰相王曾公后裔。王曾也源系三槐堂,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是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的状元。曾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郎。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有关青草村王氏先祖王义公非王居正后裔的史料,不是我考出来的,而是明朝海南乡贤海瑞兄在王氏族谱应邀作序的序言中所载,清末民初海南大儒王国宪也认同,应该没有争议。还是让我们来读读不亚于明朝丘浚《南溟奇甸赋》雄才大略一文,清代海南大才子王廷傅写的《文峰塔歌》吧:南溟奇甸开文明,象应离明炳文星。地灵自昔钟人杰,莫疑坤道终无成。吾琼南海一海岛,五指山高空中撑。支分黎母生白石,地势蜿蜒千里行。西北突兀峙双峰,忽落平原来郡城。东望明昌岿然在,南望文峰嗟已倾。人才原自关地运,何由磊落成群英。郡伯贾君谋创建,太令王君实经营。七级浮图半空起,千层气象何峥嵘。雕鹗九天摩霄汉,鲲鹏万里搏云程。秋月果然多攀桂,春明自此始登瀛。贤哉守令古循良,能将地脉培沧溟。从此重修后先应,继起杨吴与吕彭。吾闻儒者不道堪舆说,飞鸟撼龙伪图经。徒信方向誇形胜,坐俟不与时命争。未尽人事听天数,造化亦难昭炳灵。溯自一画门天后,乾坤定位清以宁。岂真天地留缺陷,娲皇练石补成形。移山跨海皆寓言,孰见石破天亦惊?讵知仰观与俯察,天文地理非杳冥。卜筑前人占名胜,阴阳默相流泉清。丕弼崇基广培植,振兴学校教育宏。处惟穷经考蛾术,出则扢雅歌鹿鸣。莫谓予言周徵信,曷不往代相吁衡。君不见慈恩塔留题名,千载犹传姓氏馨,又不见起东塔闻乐声,庠序储材多名卿。文运胥关一朝重,郡才荟萃宏汉京。相得益彰前后增光荣。这是我读到的史上唯一一首歌咏文峰塔的诗篇,不仅将府城的“文运胥关一朝重,郡才荟萃宏汉京”的人文胜景得于文峰塔这一风水宝地,咏叹成“百年绝唱”可谓才华横溢;而且面对“东望明昌岿然在,南望文峰嗟已倾”的历史背景,还为我们留下了“郡伯贾君谋创建,太令王君实经营”的史讯。郡伯贾君,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插杆试风水”的贾棠知府,是他谋划重修文峰塔的,交由太令王君来具体操作实行的,那么这个“太令王君”又是谁呀?“太令”亦是县令,他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 时任琼山知县的王贽。王贽是浙江新安人,其祖上也是三槐堂王氏。海南清朝史上,对他评价甚高。他不仅在任时,创建育婴堂,收养被弃女婴或贫困不能自给者;而且琼山县学宫连复连圮,地方财力耗费颇大,在康熙四十四年,又遭风灾时,知县王贽集绅衿设法捐修。他与巡道焦映汉、学道翁嵩年、知府贾棠等人为琼山县学宫的复建出过大力。特别是在重修文峰塔中,他不仅是实际操作者,而且还捐俸600金。那个时代一个县令的岁奉才45两金,王贽知县为修文峰塔一下就捐出了近四年岁金,他为府城的人文复兴,可谓是竭尽全力。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我在网上查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他为重修的《琼山县志》所作的序文。文中不仅纪录了旧志“残缺散失六十余年”修志的艰难,而且舒展了“琼山为郡首邑,声明文物于诸邑为最”以及他莅任县令“用此意以修史,史之良也。通此意而修志,志之美也。凡以昭信也”之志向,令人敬佩!特将网上搜索到《康熙琼山县志》他写的序言兹以附上:天下郡县之志,所以载天下之山川土田以及民风土习,贡之车酋轩,登之天府,辑成一代车书之盛,而征往诏来,一于是焉取信。古者小史掌邦国之志,志亦史之支派也。今上之四十三年,因修明史一事,敕诸阁臣日:史官舞文杜撰颠倒是非,多难凭信,卿等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天语巍焕,洵千古以来论断史事第一义。用此意以修史,史之良也。通此意而修志,志之美也。凡以昭信也。琼山为郡首邑,声明文物于诸邑为最。始于宋盛于明,理学骨鲠如邱海二公,炳若日星。他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及鸿博渊雅之伦,亦屡得之传闻。乃兵燹之后,残缺散失六十余年。即有志修明者,文献不足,亦相仍于无可如何耳。贽以岁甲申待罪兹土,莅任之初,急求县志而荡然无存。其见之郡乘者,仅存太息久之。乃欲推本古史,折衷群书,下及稗官之记载、野老之传闻,广搜备考以订成书而旁午莫及。越明年,士绅呈旧缮稿二册,前令佟君为序,披而阅之,瑕瑜不掩,略无伦次,盖欲拾遗补阙以成漏尤甚。用是集学博先生及绅士之练达老成、讲求搜剔,酌古准今,类族辨物,于其旧之讹者订之,谬者正之,真者扬之,赝者抑之。至于一切新增,非确有援据询谋佥同,不敢妄誉一人,妄及一事,宁简毋繁,宁严毋滥。虽列纲分目,穷源竞委,而计卷不过十,计纸不满千。仰体圣天子所谕修史之意以修志,庶几征往诏来而取信无穷哉。独是以前人之汗牛充栋,数十年来略不加意而已残缺散失以至于今。今人之殚心竭虑,十数年后略不加意而复残缺散失,以犹夫昔是,亦大负余今日纂辑之苦心矣。敢以望后之君子。王贽,作为外来的一位琼山县的小县令,为何对府城文化如此倾财倾力?特别是对重修文峰塔,还搭上重金?他是浙江人,到底是三槐堂王氏哪支后裔?与同为浙江人的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是哪支宗亲?离任后,是回原乡还是落籍本地?太多的好奇,可惜,清史没有为这位七品芝麻好官留下更多的资讯。然而,一张古画像,在石塔村,却引起了我浮想联翩。在村支书90高寿的老父亲家里,我见到了一幅古画像,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问此画像中的人是村中什么时代的公?老爷子答不出来,他只告诉我,是他们王家一代一代保存下来的,那个动乱年代,藏于墙缝里,画面有些破损。此画,是我至今为止,在海南见到了唯一张清朝人物彩色画像,其画技与艺术手法,堪称精品。画中老人白须如仙翁,端坐靠椅上一脸正气。身穿七品文官服,朝冠顶饰的小蓝宝石仍然可辩,胸前吉服冠用素金顶及中间的鸂鶒补(俗称紫鸳鸯)非常清楚。此画,应该是老人寿画,画像两边有文字记载。右边写着:正卿王先生大人玉照。接着是评语:“气象雍和形神正直效命公门传宣是力信必由衷容无失色少患瘠贫俭勤是式”,人像左边写道:“继臻小X(此字看不清楚)操持不忒堂构经营植力创鸿基谋诒燕翼宜尔子孙服寿食德”。落款:举人刘诒球拜撰并书。可惜,我翻遍了所有王氏族谱,都没有查到这位名叫王正卿,身穿七品官服的祖公是何许人也,在琼州府志中也没有找到这位题字的刘举人是何人。但,从画像刘举人的题字中,我却窥探到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似乎与康熙年间的琼山知县王贽有几分相似。莫非,这位知县缷任后没有回浙江原籍而落户到了当年他重修的文峰塔下面的王氏盘聚的石塔村?历史或许就是这样,那一抹淹没在沧海桑田的往昔,常常令人扼腕叹息。还得感谢这位琼山县令,在他主修的康熙年间的琼山县志中,我查到了,天宁寺(丁村塔)的记录。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却令我豁然开朗,原来,丁村塔是建在天宁寺中的佛塔!七,文峰塔始建于北宋,启于琼州府最早的天南寺后改名天宁寺的佛塔从明朝唐胄正德琼台志,到清朝张岳崧的琼州府志,都让我在查史中走了许多弯路。原以为,史志上所说的,作为建于元朝的琼州风水第一塔的文峰塔,应该比建于明朝的明昌塔,史料更多。作为府城东厢下洋村的明昌塔,留有明朝著名乡贤王弘诲与许子伟及清朝后代文人墨客许多诗赋,那早于明昌塔的府城城南五里的文峰塔,更应该有明朝海南本土乡贤丘浚、王佐、钟芳、海瑞等人的咏诗。那知,我查遍了所有史志,讯问了府城一些著名史学专家,竟然,没有查到一首明朝时期的诗歌词赋。明朝中叶,正是海南人文昌盛时期,不仅府城的琼台福地等人文景观,留下太多的歌咏诗词,就是远在文昌七星岭上的斗炳塔与琼海塔洋的聚奎塔等都有他们吟诗赋志的心迹履痕,唯独却没有文峰塔。原来,文峰塔是建立在天宁寺后面的佛塔。这个结论,不仅我在文峰塔现场勘探时,还可找到佐证,就是带路的石塔村的老人们都证明,文峰塔位于佛庙的后面,庙门正对美舍河,朝着府城南门。难怪,清朝历代修塔时,都会同时修建文昌阁与佛堂。敢情,文峰塔原来就是天宁寺内的一座佛塔。那么天宁寺是琼州一座什么样的寺庙?明朝唐胄主编的正德琼台寺为我们留下了些史料:“天宁寺又称天南寺,建于宋代,元代改今名,迎诏习仪皆在此处”。史书上还记载了,元朝有三个本地琼山僧人法名分别叫:僧无我、僧月林、僧佛功(俗姓陈)。僧无我,本姓林名龙,曾任天宁寺主持,后在广州光孝寺坐化。而僧月林曾任皇家普明寺住持,与元文宗帝有过交往。僧无我与僧月林均是年少就出家修行,也能从侧面反映元朝时,佛教在海南的兴旺。天宁寺,到了明代1425年间因地震受损,后于1443年经知府程莹辟地300亩开始重建,知府匾其门曰:海南第一禅林,亦是官寺。别看现在的天宁寺遗址,只是位于如今海口红城湖路北侧的省委党校边上一间小庙,那不是真正庙址。天宁寺最早的地址,就是北宋时期兴建的天南寺,它建在府城城南五里的现在的文峰塔地段。元朝时因台风塌损便搬迁到府城北门,现琼山医院内,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住寺僧侣,后来因建设需要庙堂房屋被折除,移到灵山镇云龙异地重建,并更名为灵山寺。党校边上的这间名称天宁寺,其实是信众用自己的房搭建的临时佛堂。在古琼州府最值得一提的是琼山的天宁寺。虽然,府城一带庙宇众多,但天宁寺却是继普明寺之后香火最旺的寺庙。因为,元朝文宗皇帝作为太子贬谪府城居住时,曾经常到此寺烧香拜佛。登基后为海南做的三件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兴修普明与天宁两寺。天宁寺,在明清两朝是海南规模最大的寺庙。史载,从明洪武年间()多次扩建殿宇、法臧、讲堂、斋堂、僧舍等佛庙建筑,并把其它小庙的佛像一并归纳进此寺。它是明清两朝琼州府“郡邑迎诏,官师习仪,皆在此寺”最大的官府政治礼仪活动场所,故有海南第一禅林之称。大凡佛庙都建有塔,用来供奉高僧的舍利子。然而,由于儒道与佛的融合,许多古刹名寺后面的佛塔都有带有中国风水传统风格意义上的命名。比如,据正德《琼台志》卷27《寺观》记载,元代海南新建佛寺24座,重修2座。若将该志“明废”佛庙理解为元代仍存在的话,则元代海南佛寺至少在30座以上。在这些古庙中,其中,唐宋朝就存有4座,而这些老庙都有建塔的记载。如 《琼台志》记载,海南有寺庙和佛塔包括:琼山的大兴龙普明寺(天明塔)、天宁寺(丁村塔)、寿佛堂(东岸塔)、延寿堂(苍驿塔、买椰塔)、天明堂(石山塔)、普庵堂(雷顺塔),另有两处观音阁(不包括改建成大兴龙普明寺的观音阁);澄迈的辑瑞庵(买榔双塔);临高的天王寺、地藏超度堂、大海庵、观音堂;儋州的凌霄庵;昌化的宁寿寺;万州的维石堂;崖州的天宁寺;感恩的观音堂等。而作为宋朝始建的天宁寺的前世天南寺,其寺庙的佛塔就是丁村塔亦文峰塔。只是,天宁寺的佛塔与寺庙一样,在台风暴雨的肆意下,于元朝时倒塌了。加上此寺庙又被搬迁,故,元朝王氏礼祖一支迁到文峰村居住时,文峰塔早已毁落成一片荒芜野草之地,虽有王氏修筑,但直到明朝这几百年间,没有官府大修。这就是,为何明朝海南乡贤没有留下对文峰塔吟咏诗句的原因!所以,要查到文峰塔始建年代,必须追溯天宁寺及前身天南寺建寺的年月。可惜,留存海南最早的一本史志,明朝正德琼志,对天南寺始建年月没有任何记载,只是根据老谱说是建于宋朝。那么,天南寺为何要在元朝更名天宁寺,唐胄也没有说清楚。但有一点,唐胄在正德琼台志上所说的,天宁寺是元朝更名至今,有误。证据就是我查到了,南宋初其宰相李纲,王氏迁琼始祖之一的王居正的岳父,当年贬谪万安郡(现万宁)不到三日又官复原职后,带着儿子游府城写了一系列的诗歌,其中,他老人家还特意到郡南天宁寺访僧留下的三首诗。我们先来看看李纲宰相写府城城南风景其中的一首小诗:“孤城南面敞琼台,千里川原指顾开。试向绿云深处望,海山浮动见蓬莱”。这首诗的标题就《郡城南登眺有感》。李纲宰相在城南哪里登高眺望琼台福地?我想,只有在城南唯一的天宁寺塔登高才能远望。这个推测应该是正确的,否则,不会留下他在天宁寺写的三首诗。看看李纲宰相进天宁寺留下的诗,诗名《渡海至琼管天宁寺咏阇提花三首》:其一深院无人帘幕垂,玉英翠羽灿芳枝。世间颜色难相似,淡月初残未坠时。其二冰玉风姿照座骞,炎方相遇且相宽。纻衣缟带平生志,正念幽人尚素冠。其三阻涉鲸波寇盗森,中原回首涕沾襟。清愁万斛无消处,赖有幽花慰客心。三首小诗都是写天宁寺的“阇梨”,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阇梨”乃梵语,意为僧徒之师。李纲宰相的“咏阇提花”三首诗是来赞美寺院僧徒所栽的花木。此诗,就是李纲被贬至琼,游琼山府城天宁寺时,借花抒情,来寻知音、诉衷情,而北望中原泪沾襟,却无奈何,赖花消愁之意。因为不是文学讲座,我就不展开诗意。在此引李纲的诗,最主要是想说明,他在南宋初年,就有天宁寺这个名,肯定天南寺不是到了元朝时所改的名,唐胄的正德琼台志有误。既然南宋时,府城城南就有了天宁寺,而天南寺又始建于北宋,那么这个寺是几时更名的?这其中是否有背景故事?特别是,为何天下那么多地方都有天宁寺?解开这个迷底特别有意思,在说这段故事时,让我先引用我们海南南宋初期最著名的道士,道教南宋五祖府城西厢五原人白玉蟾的一首诗,诗名:《题天宁寺海月亭》:昼潮夜汐大江东,江上东南宝刹雄。饭了从容陪海月,禅余宴寂享松风。主宾无间诸尘净,心目相忘万象空。橙熟手香吟笔滑,余情渺在夕阳中。白玉蟾是中国道教上著名的书法家与诗人,当然,这首诗不是他在故乡的天宁寺所写,而是他写于扬州天宁寺,其中,“江上东南宝刹雄”指的就是扬州的文峰塔。“宝塔有湾湾有塔,琼花无观观无花”,这是古人对扬州文峰塔的吟咏。这座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旁文峰寺内。文峰塔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如孤峰耸诱,矗入云霄,足可镇江淮之水,收吴楚之胜。唐鉴真大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此入长江。清康熙、乾隆几次南巡,都曾由此经过。历史渊源,虽动难不断,然古塔尚存。弯弯河运流水,悠悠行舟竞发,巍巍宝塔倒影,幽幽静谧寺宇。古往今来,文峰寺成为扬州塔、寺、园合一的特色景点。引白玉蟾这首诗,最主要的是,从扬州的天宁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窥见,天下为何会有这么多天宁寺同名的寺庙,并解开那段尘封的历史。那段历史,史学上有个著名的词叫“澶渊之盟”,讲的是北宋与辽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那是在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多年之久。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还“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可见兄弟之情谊。宋真宗崩徽宗继位后,为纪念先皇“澶渊之盟”之功,在北宋政和元年,亦辽天庆元年(1111年)下诏,取“天下尽安宁”之意,命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作为官寺。这个“建寺”当然也包括,有些州府将原有的寺庙更名,并请皇上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从此,沿袭至今。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天宁寺,来历就在于此。扬州的天宁禅寺,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不仅扬州,天下特别是江南地区如常州、宁波等地,许多名刹古寺,都是在这个时期更名的。古琼州府的天宁寺,就是由天南寺更名的,明朝唐胄所载“由元朝改名至今”却没有依据,如果按照北宋那段历史以及扬州天宁寺更名的经历,我想,琼州的天宁寺,也应该是在北宋政和元年更名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文峰塔,始建年月,起码在北宋政和元年之前。因为,天南寺建寺年代肯定更早,只是历史没有记载!有寺就有塔,那么文峰塔,到底是原天南寺的佛塔原名,还是北宋政和年间改名天宁寺后,佛塔更名为文峰塔的呐?我的推断是佛塔随天宁寺更名后更名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天下许多天宁寺内的佛塔,都是在此时更名为文峰塔的,当然,也有些是在明朝更正的。将寺庙内的佛塔更名为文峰塔,是中国传统文化统合的最主要表现符号之一。我们从佛教汉化的历史进程中,完全可以追踪到,天宁寺,不只是北宋政权庆祝和平的政绩行为,更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佛教,由东汉的魏至唐主流都属大乘派,共形成汉“八宗”,八宗又分为重经义的显教和重仪轨的密教,以及融合两者的“圆教”。也就是民间常说的显宗、密宗与“华严宗”。华严宗就是中国自创的一种圆教,所奉经典也引入了《圆觉经》,传法的场所名圆觉道场。这个宗派,起源于北方契丹人的拜日的习俗,又接受了以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主尊的华严教义,经过辽道宗推广,成为辽朝的国教。辽朝时期遗存寺庙只要有山西的华严寺与北京的天宁寺。华严寺,它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而北京这座天宁寺,作为辽代寺庙,它位于辽南京析津府城内,是现北京市区内年代最早的建筑。其最为有名的是它的天宁塔,作为辽代最盛行的八角密檐砖塔的典型建筑风格。天宁寺塔就是按照圆觉道场的经义设计场面,一层塔身八面,按圆觉仪轨布置了五十三个塑像(遗失一个),包括佛、菩萨、天女、力士、奴仆,还有狮、象坐骑,个个生动逼真。八角塔始见于唐,但都是单层墓塔,辽代突然出现了许多八角多层密檐塔,主要原因是密教在中唐以后受到皇室推崇,以“曼荼罗”(坛城)为修法场所,这是一种呈“井”字分隔,共九个间隔、五个空间的布局,中部为大日如来,其余八处或五处为各种佛、菩萨、明王等驻所。辽代尊崇显密合一的华严宗,密教的曼荼罗也被引入造塔的设计概念。塔下的须弥座、平座和莲台,原为佛座,圆觉道场以塔为佛,所以于其上放塔;十三层檐则来自《华严经》描述的华藏世界第十三层是大日如来驻地,有城郭宫室,因而设计了仿木结构的殿堂构件。总之,北京的天宁寺塔是中国第一座用具体形象诠释经义的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艺术之作。为何要长篇来论述北京天宁寺塔呐?因为,天下几乎所有以“文峰塔”命名的风水塔,都是根据北京天宁寺这座辽朝时期的佛塔而仿建的。安阳的文峰塔,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此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文峰塔五层(塔基二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为什么天下各地的“文峰塔”建筑平面都是呈八角形?那是因为平面呈八角形其来源于八卦。文峰塔呈八角形是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我们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可以看出,八角形佛塔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佛教原于印度,从东汉传入中国。佛塔也原于印度,随同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塔为半圆形,传入中国就与中国楼阁式的传统建筑相结合。佛塔在唐代以前为木塔,唐代以后变为砖木结构或砖石结构。唐代以前其形状,以四边形、六边形居多,很少有八角形。宋代以后,佛塔以八角形较多,个别有六边形。佛塔形状的变化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八角形的佛塔表明佛教已经中国化了。安阳文峰塔,道家也称八卦塔,以八角形,分东、西、南、北四正位和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四隅位。四面八方都有用砖砌成,二层墙砖凹形砌出八卦符号,东方为震卦,西方为兑卦,北方为坎卦,南方为离卦,东南为巽卦,西南为坤卦,西北为乾卦,东北为艮卦,显示了文王八卦排列顺序,为道教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峰塔”的四面八方,它其实就是佛塔的造型与儒、道的八卦融汇成一体的象征。另外,从文峰塔上浮雕的佛教故事顺序的八卦方位来看,也反应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八卦顺序的排列,古代以南为上,北为下,与现代的上北下南完全相反。“文峰塔”一层上的浮雕也是以南方为上,正南方为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阿弥陀佛和弥勒佛,释迦牟尼佛为佛祖,居中面南而坐。西南方为坤,时为夏末秋初,万物兹润生长,接近成熟,佛雕为释迦牟尼佛说法,表现佛法广布,蓬勃发展。正西方为兑,兑为金,为悦,时为秋,佛雕为悉达多太子降生。佛祖降生金碧辉煌,环宇庆贺,必为喜悦。西北方为乾,时为秋冬之间,阴阳相搏,佛雕为悉达多太子苦行,接受磨难。正北方为坎,坎为水,为险为陷,佛雕为观音菩萨,表现为古代的救苦救难的是观音菩萨。东北隅为艮,既是万物之终又是万物之始,佛雕为释迦牟尼佛结迦跌座,飞天安然侍听。正东方为震,震为雷,时为春季,万物萌生,浮雕为释迦牟尼佛涅槃。佛法讲轮回,有死有生,死意味着生。东南为巽,巽为风为入,浮雕为波斯国王及王后侍佛闻法,表示佛法如春风一样广布。用八卦方位来表现佛教故事,表明儒、道、释文化的一体化。八卦形的塔体是佛塔建筑艺术最佳取向,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明清两朝时建的八卦形的“文峰塔”主要着力于风水,因此不再置有佛像,而是以每一卦代表一个方向,作为从四面八方汇聚宇宙信息场所,减刹风力具有较强的磁场共振效应,使其更加坚固耐用。举目望去,全国各地的文峰塔,千余年来,饱经风雨,多次严重地震,它都巍然屹立,显示出无比强大的抗争精神。“文峰塔”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它那坚忍不拔的精神,蓄意深邃而奇特的造型,技高一筹的精巧工艺,庄重而又和谐形态,让人感到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人振奋精神,激励人奋发有为。“文峰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文化、宗教、民俗合而为一!而海南清朝康熙年间重修的文峰塔,按史志记载,用海南本地的火山石建造起来的,也是七层八面。这个塔的风格,正是源渊于北宋政和年间改名天宁寺的佛塔建筑风格。故,从佛教汉化及文峰塔来历等综合因素来推断,海南这座文峰塔的得名,应是从北宋时期将天南寺更名天宁寺(公元1111年)始,至今,已一千年了!八,尾声:终于,在大年除夕,从浩瀚的历史尘埃中,将琼州的文峰塔来龙去脉的前世,挖掘出来了,我长吸一气。不是为一段淹没的历史重见光明而击掌庆幸;而是为文峰塔今生而思绪。历史总是过去,过去的无法挽回,而现实却必须面对,未来更必须憧憬!非常高兴地是收到石塔村发给我的信息,说琼山区人大在我文稿杀青之前几日,已经通过重建文峰塔与明昌塔的决议。文峰塔与明昌塔作为古琼州府拱卫着府城人文祥瑞的风水塔,有左青龙右抱虎輿形之功力。重建,不只是为了一种文物的保护与复兴,更应该是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乡村结合,转变成海口造福百姓的一项民生工程。因此,窃以为,恢复重建文峰塔,将会与塔边的凤翔湿地公园相映成辉,不仅是海口“留住记忆”,“留住乡愁”的具体举措之一,更是“琼台复兴”文化战备布局的重要一环。海口市乃至琼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丰富,但乡村旅游文化景点较少。若能重修文峰塔,并以此塔为中心,将历史上的府城城南美舍河中上游一带的石塔村、丁村、大洋村、薛村、龙桥、永新等乡村镇与湿地公园等纳入一体,构建海口城南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带,并溶入海口市已实行城市规划“多规合一”整体考虑,将会与恒大文化旅游城,冯小刚电影公社、火山口等景区有机结合,将成为海口西南部一幅山清水秀、鲜花袭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美丽画卷。这,就是我用三个月时间走村串巷挖遗史,煞费苦心撰长文的目的。再一次感谢石塔村的乡亲们,希望,此文能帮到你们!(注:本文仅供石塔村村民重修文峰塔之用,各类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若需转发请联系,严禁不经同意善自改写、抄袭等刊发。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刚峰看世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乡缘》杂志总编辑|人文旅行作家|策划师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房没搬家先入住禁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