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62欧元多少欧元人名币汇率

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轮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_免费论文范文下载_笔杆网
轮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国内外研究现状
5.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汇率波动与贸易的研究仍围绕着弹性需求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ML 条件)。我们分三种类型来介绍各方面的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富有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汇率变 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明显。代表学者有:戴祖祥、卢向前、刘尧成等。 戴祖祥(1997)选用了
年两个阶段的出口价格指数、出 口额指数等数据,通过 OLS 回归的方法,得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为 1.433, 大于 1 ,ML 条件成立,以此得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改善我国贸易收支。 卢向前(2005)[4]通过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法,分析研究了
年人 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 贸易存在显著影响,ML 条件在我国进出口弹性需求成立,并且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进出口 的影响存在 J 曲线效应。 刘尧成等(2010)[5]运用对结构性冲击影响进行长期约束的方法,把人民币汇率波 动的影响分为直接的影响和间接的影响两部分,研究了汇率波动引起的产出和收入的变 动、人民币汇率冲击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得出结论,在我国贸易收支弹性理论成立,人 民币汇率对贸易差额存在修正了的 J 曲线效应,所以应更加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的调节 作用。 辜岚(2006)研究了
年中、美、日、韩、英和欧元区国家的贸易数据, 发现中国和美国、中国和欧元区国家的贸易符合 ML 条件,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与这两 大贸易伙伴的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整体贸易账户。 马丹和许少强(2005)主要研究了
年的中美贸易,通过实证分析,认为 4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有利于缩小中美贸易顺差,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优化。 宁定琴和马光辉(2006)[6]用实证方法研究表明:汇率升值对贸易收支的作用不容 忽视,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林婷和胡益鸣等(2009)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利于出口贸 易,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另一种观点与上述观点相反,以厉以宁为代表,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很小,完 全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几无影响,不能改善我国贸易状况。 厉以宁(1991)据
年的数据,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得出 中国进口需求弹性为 0.68,出口需求弹性只有 0.05,两者之和小于 1,不足以满足 ML 条件。所以人民币贬值并不会给我国贸易带来改善,反而会使出口恶化。 张明(2001)研究了
年之间 14 年的贸易数据,认为只有 1986 年和 1990 年进出口需求弹性较大,具备 ML 条件,其他年份均弹性不足,汇率变动不能改善我国 的贸易收支。 谢建国(2002)通过研究我国
年的贸易数据。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 我国进出口弹性为 0.089,远小于 1.他据此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我国贸易收支无明显 改善的影响。中国贸易收支主要取决于国内的供需情况。 沈国兵(2005)分析了
年中美贸易月度数据,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无助 于解决美中贸易逆差。 任兆璋(2004)对
年的日美、中美汇率变动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研究,认 为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外贸收支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并且日元汇率变化对日 美贸易收支的影响也不明显,这方面与中美情况相似。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正处于临界值,汇率变化对我国的贸易收支 影响甚微。 陈彪如(1992)[7]研究了外经贸部
年的价格和贸易量指数数据,测算出 我国进口需求弹性是 0.300,出口需求弹性是 0.724,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为 1.025,处 在临界值,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微不足道。 沈国兵(2005)又对
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有 效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很小,二者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宿玉海 黄鑫(2006)就
年中国与欧元区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欧元区国家的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并不显 5 著。 封福育(2010)通过研究我国 1995 年 1 季度至 2008 年 3 季度的数据变动,实证分 析结果表明,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呈不对称型,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状 况改善无明显作用。 王磊 曹显兵(2008)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赵伟(1999)论述了贸易发展中结构调整是比货币贬值更为重要的手段。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 有不少学者专家就汇率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因采用的数据与方法的不 同,假定条件的差异,而显现比较复杂的情况,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且对汇率贬值对一 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的多些,而货币汇率升值则研究的比较少,货币升值的情况并不 只是简单的升贬值类比。总的来说,现有观点对货币贬值研究的多,对货币升值研究的 少;对实际汇率研究的多,对名义汇率研究的少。在此领域仍未有公认的统一的结论, 反倒是其他因素(例如汇率变动产生的贸易效应)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可观,更显著, 所以有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顺差同时存在的现象。这方面还有很多情况值得深入研 究,本文希望能在此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在前人的肩膀上仰望知识的星空。 6
5.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汇率的贸易效应研究较早,关于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之间是 否存在 J 曲线效应,很多学者分别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进行过研究,美 国学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最受关注。Rose 和 Yellen(1989)对美国的汇率变 动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Bahmani-Oskooee and Alse (1994)对 41 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变动 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只有在 14 个国家两者间存在相关关 系,同时存在 J 曲线效应。Marwah and Klein (1996)发现美国和加拿大汇率与 贸易收支之间存在 J 曲线效应。亚洲金融危机后,很多学者开始对发展中国 家进行研究,尤其关注新兴的亚洲经济体。Baharumshah (2001)得出泰国、马 来西亚两国的汇率变动与他们和美、日双边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积极稳定的长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期关系,同时泰国的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间存在滞后的 J 曲线效应,而马来 西亚不存在。Wilson (2001)运用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与美国、日本的双 边货物贸易数据来分析实际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出除韩国与 美国之间的贸易存在 J 曲线效应外,其他国家两者间不存在 J 曲线效应。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一国要想通过实施货币贬值来改善该国的贸易收 支,则需要该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富有弹性,商品的出口需求弹性与 进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 1。国内学者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是否满足 马歇尔-勒纳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 弹性严重不足,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小,如厉 以宁等(1991)运用
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中国进出口需求弹性分别为 0.6871 和 0.0506,两者之和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中国商品的进出口需求 弹性明显不足,因此人民币汇率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 恶化贸易收支1;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处于临界值,人 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不明显,如陈彪如(1992)运用
年的数据来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收支效应,得出:我国的 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 0.3007,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 0.7241,进出口商品的需 求弹性之和为 1.0248,处于临界值,人民币升值或者贬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 响不显著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非常富有弹性,人民币 汇率变动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产生显著的影响,如戴祖祥(1997)运用
年的数据进行了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得出我国的出口需求 弹性为-1.0331,进口需求弹性为-0.3125 ,两者之和的绝对值满足马歇尔勒 纳条件,本币贬值能够有效地实现对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3。 人民币汇率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进而对我国的贸易收支、贸易结 构产生影响,国内有许多学者分别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贸易 结构的影响进行过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研究主要有:周宇(2008)认为汇率波 动将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将减少出口,存在 J 曲线效应,升值对进口的影响并不明显,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必将对 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杨玉华(2007)通过数据分析,也得出人 1厉以宁.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1. 2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 一 1995.经济研究[J]. 一 62. 第一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非汇率因素对出 口的影响要大于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曹阳、李剑武(2006)认为短期内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对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波动程度的上升还将带来进 口的小幅度的上升,但长期来看,汇率波动程度过高将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 易产生不利的影响。卢向前、戴国强(2005)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 的进出口贸易存在比较显著的影响,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 勒纳条件条件,同时存在 J 曲线效应。许少强、马丹(2005)认为人民币的 实际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收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有利于减少中美 之间的贸易顺差,但是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国民收入是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最 主要因素,所以仅依靠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难以实现我国贸易收支的稳定。 陈华(2003)认为相对于进口,出口更多地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进口则更 多地受到我国进口政策的影响;同时一国汇率的波动程度主要受到该国货币 的可兑换程度、金融市场以及经济的开放程度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人民币 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王磊、曹显兵(2008)、钱剑、孟浩 (2008)都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关程度不高,两者之 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人民币升值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同时出现。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研究主要有:田旭(2009) 运用
年的数据对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 研究,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长期 两者之间表现为正相关,短期内两者为负相关,长期影响显著;人民币不断 升值必将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却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一个实现贸 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好机会。邓水兰、温诒忠(2008)认为
年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的升值促进了我 国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进口成本的下降,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 中,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冯正强、杨晓霞(2007)利用贸易特 化系数来衡量 2005 年 7 月 21 日汇改之后贸易结构的变化,得出随着人民币 逐渐升值,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抑制,而具有高 附加值、高效益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得到促进,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 值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马丹、许少强(2005)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 的升值将会恶化贸易收支,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将会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优 化。总的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在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的同时, 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5.3、汇率与商品进出口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2.1有关汇率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的研究 (1)基于现实的理论研究 汇率的升值和贬值是汇率变动的两个方向,因此多数学者以汇率贬值是否改 善贸易状况来展开研究。关于汇率贬值的贸易发展效应,国内一些研究者做了一 些理论上的探讨。裴平(1994)在综合分析94.6进出口状况和中国当时 国情后,指出汇率并轨与当时进出口状况改善不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币贬值对改 善进出口状况的实际效用有限,并强调汇率贬值要改善进出口状况还要满足一些 前提条件。杨帆(1996)在对中国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严厉抨击了贸易发展中 的人民币贬值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1999)从贸易和资本 流动与汇率的关系出发进行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有弊有利,利在 促进出口增长,促进资本回流,有助于走出通货紧缩,弊在造成现有资产缩水, 增大企业还债成本。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汇率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汇率的调 整也是没有作用的。关键在于结构的提升和体制的调整。因此短期的选择和长期 的安排不仅要有所区别,而且要恰当协调,有机结合。陈炳才(2001)通过分析中 国20多年的出口增长状况和出口鼓励政策指出,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必然增加出 口,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不能仅根据贸易状况来调整,同时要考虑改善贸易结构、 国际收支结构和产品出口结构及提高国际竞争力。谢建国、陈漓高(2002)则认为, 中国贸易收支短期主要取决于国内需求状况,而长期则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因 此,短期控制国内需求,长期增加国内供给是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最根本的手 段。原小能(2003)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拥 有市场实力的企业的决策怎样影响到汇率的变动和产品的出口。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汇率转嫁是不完全的。因此,只有大的持久的汇率 贬值或升值才会对出口贸易量产生明显的效应。尹翔硕、俞娟(2004)则认为,汇 率并不是影响一国贸易收支长期变动的主要因素,更基本的因素是储蓄与投资。 如果一国的国内储蓄率高,或者投资率低,它的对外贸易就会出现持续的顺差。 总体看来,这些研究都是对我国不同时期的汇率变动与贸易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 上得到的初步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国内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的完整的理论 探讨缺乏。 (2)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就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多数研究 通过测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看著名的Marshal一Lerner(ML)条 件是否成立来探讨汇率贬值与贸易收支与之间的关系。Carmen Reinhart(1995) 得出工业国家对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需求弹性约为一0.4的估计值;Tamim Bayoumi(1996)以亚太地区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得出长期弹性系数为 一0.8的估计结果。Valerie Cerra和Anuradha Dayal一Gulati(1999)研究了人民 币汇率的弹性。他们对年汇率与出口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关系 做回归估计,得出了在统计上不显著的价格弹性。由于Chow检验有力地表明了 存在着一个源于1985年改革而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因此他们又对出口方程 年的样本区间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一0.32,收入弹性为1.91,两者都得出了正确的估计符号,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 的。总体看来,早期的研究认为大部分国家的进出口需求弹性严重不足,因此汇 率贬值并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这就是所谓的"弹性悲观论",弹性悲观论 由于忽略了需求转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因而有可能低估了进出口的需求弹性 值。近年来,由于计量技术的改进及数据质量的提高,又有许多估计长期贸易弹 性的研究,其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混合性"的。如Bahmani一Oskooe。(1998), Bahmani一Oskooe和Niroomand(1998)认为汇率贬值并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 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此结论不成立,或者不能确定能否成立。Rose(1991)对美、 英、加、德、日等国 年数据的检验表明,上述国家的进出口与实际汇 率及国内外产出(工业增加值代替)之间均不存在协整关系,汇率贬值并不能改善 一国的贸易收支。而Boyd(2001)等认为,实际汇率对进出口有显著的影响。但 他们给出的证据却是混合性的。另外,也有不少学者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研 究,其中东南亚国家是研究的热点。Chua和Sharma(1998)对韩国、菲律宾、泰 国、新加坡的检验表明,相对于实际汇率波动,国内外物价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更显著,本币贬值只对菲律宾的进出口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对于其他国家效果 却不明显。Wi1Son(2001)用相似的方法就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实际汇率波动 对其与美国、日本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是,"除韩国外,汇率波动 对进出口的影响不显著"。Cerra(2003)等人用年的季度数据估计了 中国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结论发现外贸体制改革后,出口供给弹性随着时间 在发生改变,研究中国贸易弹性时分别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行估计。 Eckaus(2004)研究了年中美贸易与汇率关系,发现人民币美元汇率 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存在显著影响。工MF(2005)报告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 贸易的汇率弹性显著不同。Marquez和Sehindler(2006)用年的月度 数据研究认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弹性随着时间而变化,且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弹 性显著不同;人民币如果升值10%,那么中国的出口份额在世界贸易比例将下降 1%,进口份额将下降0.1%。 国内学者对我国进出口弹性的分析,主要形成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的进 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严重不足,如历以宁等(1991)对中国年的数据分 析得出:中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0.6,人民币汇率贬值 不但不能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导致出口状况的恶化。第二种是认为我国进出口 价格弹性正处于马歇尔一勒纳条件的临界值之上,因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的 贸易收支影响甚微。如陈彪如(1992)运用外经贸部统计年的进出口价 格指数及贸易量指数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果:中国的进口需求弹性为 0.3007,出口需求弹性为0.7241,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为1.0248,说明人 民币贬值或升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是微不足道的。上述两种看法是学术界的 主流观点,并成为不少学者进行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础。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我国ML条件显著成立,如戴祖样(1997)对中国年的数据分析后 得出:中国的出口需求相对价格弹性为 1.0331,而进口需求相对价格弹性约为 0.3,中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为1.3,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从而人 民币汇率贬值可以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谢智勇、徐璋勇等(1999)利用1996年 1月一1999年3月之间的数据,以月进出口量的增长率为因变量,以汇率的月变 化率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 和为9.2523&1,符合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说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有影响。人民 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量表现为弱相关关系(进口相关系数为0.284,出口相关系 数为0.3477),表示在检验区间内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并不十分 敏感,汇率水平与进出口贸易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并非决定性因素。许少强 (2002)通过比较一994一2000年与年国际贸易弹性模型的估计方程式, 得出:1994年的人民币贬值能够起到促进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但同时指出,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94年以来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即使有也很难体现出来。卢向前、戴国强(2005)对年人民币对 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 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马歇尔一 勒纳条件成立。陈学彬、徐明东(2007)选取年的月度数据运用VAR 方法,控制了FDI存量和我国加工贸易特征影响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 解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冲击会引起我国进口下降、出口下降和贸易顺差 减少。 上述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总量数据,而采用分类数据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许 和连、赖明勇(2002)采用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根据 年期间与我国发生贸易额的前10位贸易伙伴国(地区)计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 率,从而分析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收支变动的影响的关系,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平衡 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改善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平衡状况。郑恺(2006) 研究了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发 现制造业产品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初级产品,制造业中不同产品对汇率波动的反 应也不一致。姚小义、莫怡(2007)选取分类商品中的纺织品、机电产品等14类 商品进行出口汇率弹性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出口品汇率弹性为负数,且绝 对值小于1。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分析汇率因素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很一 致。原因在于他们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期、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 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价格、收入弹性逐渐增 大,这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的基本宏观情况相适应,同时也 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贸易发展 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 2.2汇率与贸易结构影响研究评述 目前研究大都集中在汇率与国际收支或贸易条件方面,对人民币汇率与贸易 结构的相关研究很少,且主要在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上,而且不够深入。 (l)因对外贸易结构原因,汇率变化将不会影响商品的进出口量 刘向丽、王厚双(200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因日本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因技术 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大且价格需求弹性小),日元升值不影响日本的进出口。 涂永红、程列(2003)通过经验研究认为因为我国独特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加工 贸易出口比重大),任何希望以减少我国出口为目的的人民币升值要求都不会实 现。杨帆、李勇(2005)中国外贸结构的特殊性即加工贸易的发展,使产品进口额 变化与出口额变化呈同方向运动而不是反方向运动,因此汇率升值不会扩大贸易 逆差。胡祖六(2005)通过经验研究认为:中国的出口确实表现很强,但主要原因 是劳工成本低,跟汇率没有太大关系。说明了中国目前出口量的扩大主要是因为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了很大的比重的原因。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哈继铭(2005)通过调查实证认为:从结构看,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要影响资源 密集型的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而不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 产品。因此,升值有利于改善贸易结构,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与贸易制裁相比,升值显然是一个更优选择,汇率恢复了经济杠杆的本来特征。 不过这个研究结论实用性较小,因为实际上中国的出口贸易中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比重己较小,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主要是因为我国过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 口对国外市场冲击太大的缘故。杨帆(2005):为缓解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遭 遇到的反倾销的势头,中国也应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一资本一技术密集 型产业的转型,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而人民币升值是符合这一战略的。陶 江(2005):汇率调整有助于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贸易结构,减少资 源型的出口,改善贸易条件,避免国际经济学提到的"悲惨的增长"。国内学者 杜进朝(2004)对日本年间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日元升值导致日本贸 易价格竞争力下降,由此引起传统产业的衰落,同时也刺激了日本先进产品生产 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日本贸易结构升级的结论。杜进朝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 动对贸易结构地影响进行了分段研究,分界点为1994年的汇制改革, 年期间,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 取代资源型产品成为出口贸易主导力量,使得我国劳动力充足的比较优势得以发 挥,实现了我国经济向外向型发展的目标;年期间人民币在单一的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出现了持续升值趋势,而人民币的趋势性升值使得我国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相对进口来说出口增加了。同时, 虽然我国贸易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产品的加工环节,但是资本和技术 含量不断提高,仍然体现了趋势性汇率升值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意义。余林(2005) 对我国年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的进出口关系进行 研究,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确对这两大贸易产 业贸易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毕玉江(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对 年间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SITC分类法下各类产品的出口额的影响进 行定量分析,得出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SITC4的出口不存在协整关系,对SITC3 的出口影响甚微,对SITCZ,SITCS,SITC6和SITC7的出口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而对SITCI和SITCS的出口影响特别显著。随着国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利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判定一个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对外 贸易模式结构正好能弥补其缺陷。而上述文献都未对汇率和贸易模式结构的关系 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章汇率变动对我国商品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我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大力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发展迅速。纵观汇 率改革和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图1、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走势图 注:数据来源于IFS统计数据。 表1、我国汇率调整汇总表 调调整日期 期调整后汇 汇调整幅度度年份份出口额(亿 亿进口额(亿 亿贸易差额额 率 率率(直接标 标(%) )) ))美元) ))美元) ))(亿美元))) 价 价价) )) )) )) )) )) )) .1 111 .5 55 .1 一0 .1 11 11 11 11 .2 0.3 33 .1 112.8
一149 99 .5 553 .72
19.666 11 11 11 .4 一37.8 88 .6.87 .4 一66 66 .20.2 .9 7.4 44
.32 222.35 .1
.52 222.35 .4 3.5 55
.79 994.89 .4
66一122.2 22 .1 118 .7
005.7.21 118 .11 112.01 .3
.97 771 .73 .2
.61 114.52 1.6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wind数据库。 图2、名义汇率走势图 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1)第一阶段:(年) 这一阶段,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进 口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原材料和消费品。为了保证国家 的外汇支出需要,我国对汇率做了较大的调整。 日,国务院对人民币汇价进行改革,实行人民币双重汇率,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地区和外贸公司的出口积极性。当年出口增长率达到 21.5%。随后两年货币贬值促进出口的作用不断削弱,甚至在1983年出现0.4% 的负增长。而进口在1982年受到双重汇率改革短暂的抑制影响后增长迅速,贸 易收支不断恶化,在1985年出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149亿美元贸易赤字。而从 1981年到1985年,实际有效汇率也是不断贬值的,由于进口的快速增长抵消了 出口的缓慢增长,贸易收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显然期间人民币贬值没有达 到预期的效果。1985年重新实行单一汇率制度后,为了减小巨额的贸易赤字, 在1985年8月到10月短短三个月间,连续三次对人民币贬值,贬值幅度达 14.29%。而实际有效汇率在1985年、1986年也分别相应贬值15.1%和27.2%。 这一阶段是人民币贬值幅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这期间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1981年的256.88贬值到1988年的96.46,人民币名义汇率从1981年的1.7051 贬值至1988年的3.7221,名义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吻合,同时 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也基本相同,但变动幅度也要小于实际有 效汇率。在此期间,实际有效汇率的下跌幅度逐年加大;从1986年到1988年, 实际有效汇率下跌减缓,但在1988年名义汇率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实际有效汇 率却从1987年的1 15.83贬值至96.46。主要原因是,从1988年3月起为了利 用市场汇率,鼓励出口,限制非必需品进口,国家放开了对设立外汇调剂中心的 限制,并增加留成外汇比例,放开调剂市场汇率,外汇调剂量相对于汇价的成交 量快速扩张。由于调剂市场汇率远高于官方汇率,因此包含调剂市场汇率的实际 有效汇率在这一年快速贬值。这期间贬值尽管没有彻底扭转我国贸易收支逆差的 局面,但贸易收支在1982年和1983年两度顺差,而且后期贸易逆差减小了很多, 出口持续增加。此次贬值的效果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受外贸体制和外 汇管理体制的制约以及内需导致的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造成的。 表2、贸易收支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化表(年)单位:亿美元 进 进进口 口增长率 率出口 口增长率率贸易差 差reer rr变化 化 额 额 额 额 额 额额 额 额 额 .2 22
88 .9 99一12.4% %%223.2 221 .4% %%30.3 井.5% %% .9 9910.9% %%222.3 33一0.4%%%8 .4 66一1 .7% %% .1 1128.1% %%261.4 4417.6% %%一12.7 772 15 55一10.8% %% .5 5554.1% %%273.5 554.6% %%一149.0 一15.1% %% .0 001 .5% %%309.4 4413.1% %%一1 19. 66一27.2% %% .2 220.7% %%394.4 4427.5% %%一37.8 881 15.83 33一12.8% %% .7 7727.9% %%475.2 2220.5% %%一77.5 一16.7%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第二阶段(年) 1989年人民币名义汇率仅略微贬值1%,调剂市场汇率也基本没有变化。但 由于当年通货膨胀较高,实际有效汇率便出现了加大升值,从1988年的96.46 升至1989年的In.27,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首次出现升值。 此次升值再加上前述的政治因素导致了贸易收支逆差扩大,出口增速也由前一年 的20.5%降到10.6%。从1989年到199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第二轮逐 年贬值趋势,1993年贬值幅度更大,贸易收支除1993年外均为顺差,1993年的 逆差主要为1992年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所致。 表3、贸易收支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化表(年)单位:亿美元 进 进进口 口增长率率出口 口增长率率贸易差 差reer rr变化 化 额 额 额 额 额 额额 额 额 额 .4 447.0% %%525.4 4410.6% %%一66.0 001 1 1.% %% .5 55一9.8%%%620.9 9918.2% %%87.4 一1 1.1%%% .9 9919.6% %%7 19.11115.8% %%8 1.2 一1 1.3%%% .9 9926.3% %%849.4 4418.1% %%43.5 一10.1% %% .66629.0% %%9 17.4448 .0% %%一122.2 一1 1.5%%%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第三阶段(年) 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实行外汇公开 牌价与调剂价并轨,外汇牌价达到198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并使得贸易差额 由出超转为入超。这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也从不断贬值首次转为升值。从 1995年开始,出口退税政策及国内外的需求等一些非汇率因素对贸易收支的影 响逐渐增加,而汇率的因素则逐渐减小,据杨帆(1999)估计,当时出口退税的 基本税率为17%,极大的降低了企业出口的成本。同时,人民币汇率并轨使得人 民币汇率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增加了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我们可以看 出,1994年、1995年出口增长率的增加绝大部分得益于这次汇制改革。1996年, 贬值的效果消耗殆尽,实际有效汇率不断上升,再加上通货膨胀,出口增加迅速 减小,而进口增长率也减少为5.1%。 1 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做出了人民币名义汇率不 贬值的承诺,由于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大幅度贬值,只以承诺导致人民币快速升 值,由1996年的8.3142升至1997年的8.年的8.2791。此时人民 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对进口刺激作用,已被汇率升值引致的国内经济增速 下降和需求减少对进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抵消,1998年进出口增速进一步下 降。 1998年底至1999年底开始,周边国家经济开始复苏,我国物价水平进一步 下降,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1999年、2000年进出 口增幅加大,但由于进口增加更快,贸易收支并未改善。 2000年至2002年初,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相关国家货币再度贬值,导 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再次小幅度升值,进出口增幅下降,进口依旧保持了比出 口更快的速度,贸易收支仍未好转。 2002年以后,受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元疲软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 汇率出现小幅度贬值,贸易收支有所好转。2002年贸易收支突破300亿美元。 但2003年初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上升,当年的进出口依然保持了较快的 增长势头,但进口增长更快,贸易收支回落到253.8亿美元。2004年一季度我 国出现连续三个月的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出现升息预期, 美元升值,盯住美元的人民币势必会升值。同样,我国200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 汇率仍是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道是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 表4、贸易收支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化表(年)单位:亿美元 进 进进口 口增长率 率出口 口增长率率贸易差差reer rr变化 化 额 额 额 额 额 额额 额 额 额 6.1 111 1.2% %%.9%%%53.9
.7% %% .8 8814.2% %%.0% %%167.0
1.6% %% .4 445 .1% %% .5% %%122.1 0.0% %% .7 772.5% %%.0% %%404.2 .7% %% .4 44一1 .5% %%% %%434.7
.3% %% .0 0018.2% %%% %%292.3 一5 .4% %%
1 .00035.8% %%.9% %%241.3 % %% .7 778 .2% %%% %%230.9
.3% %% .0 002 1 .2% %%.1% %%303.4 一2.3% %% 1.0 0039.9% %%.6% %%253.8 一6.6% %% .1 1135.8% %%.4% %%328.3 一2.6%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第四阶段(2005年7月一)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日起开始实行以 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7 年12月,人民币名义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超过n.7%,实际有效汇率也一直呈现 升值趋势,除个别月份的小幅回落外。截至2007年1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累计升值幅度为3.6%。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后,我国出口增长势头迅猛,出现 较为严重的贸易失衡,并且这种失衡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商务部统计,07年底, 我国出口额亿美元,进口额亿美元,贸易差额达2618.94 亿美元。 图3、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走势图 注:数据来源于BIS网站。 图4、2005年7月一2007年12月贸易收支图 注: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
5.4、国内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 变为国际贸易。自加入 WTO 以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国际、国内农产品 贸易,并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世界性大宗农产品里棉花是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并且也在全球 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组织也高度重视对棉花产 业的经济研究。英国早在 1927 年就开始了对棉花产业的系统研究,其 属下的棉花展望有限公司出版过全世界第一本棉花杂志《棉花展望》。成 立于 1939 年的"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研究机构并 出版过《世界棉花统计》,《 世界棉花形势回顾》,《世界棉花贸易》等研 究棉花的相关刊物[2]。 3
5.5、国内研究现状
1.3.2.1 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赵羚琳(2013)利用浙江农产品出口月度数据,构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 与汇率之间的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当前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农产品 实际出口带来负面效应等结论,最后提出,短期通过政府农业支持政策 降低了农产品出口成本,长期则通过加强科研和质量管理,将价格竞争 力提升为质量竞争力等政策建议[9]。吴钧(2009)根据弹性分析理论,在 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时,汇率升值会恶化贸易条件,具有促进进口、抑 制出口的作用,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选取 2005 年,2006 年以及 2007 年 三年间有关江苏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数据并且对此 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得出,江苏省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是人民币汇 率 升 值 引 起 ,在 短 期 内 对 江 苏 省 农 产 品 的 出 口 贸 易 不 会 造 成 显 著 的 不 利 影响,但面对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态势, 在长期,江苏省农产品的出口 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负面影响。此文最终提出加强成 本控制,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对策建议[10]。武丽娟,顾颖 (2008)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和价 格变动对大米出口量的综合影响占 81%,其他因素,如政府出口政策、 进口国的经济状况、贸易壁垒、出口退税率等对出口量的共同作用仅占 5 19%的结论,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提出增加大米出口的对策建议[11]。 冯冲(2007)根据一般原理,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农产品出口将减少, 进一步提出人民币汇率和农产品出口贸易呈反向变动关系、中国农产品 出口贸易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在不同阶段表现的程度不一样等结论 [12]。 1.3.2.2 价格、需求、产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纪龙(2012)选取 2005 年 1 月至 2011 年 6 月的月度数据,通过 Johansen 协整检验并且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影响东盟农产品进口 及其波动程度的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农产品进口价格,人民币实际有效 汇率等因素,发现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的影 响最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的影响次 之, 农产品进口价格的变动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的影响最小。最终 根据结果提出,我国应积极满足国内需求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各种措 施将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等政策建议[13]。 秦悦铭(2011) 利用
年混合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建立引力模型, 探讨影响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因素,得出随着进口来源地经济规模的增 大,进口来源地大豆单产会持续增加进而导致这些国家大豆供给潜力继 续增加,因此我国大豆进口量预期继续增长。又因为随着我国人口的增 加,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会越来愈大,大豆进口量也会继续增长。最终提 出我国应大力发展大豆生产并相应地给大豆生产给予补贴,支持新技术 及新方法,使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单产进而提高国际 市场竞争力等建议[14]。贲永青等(2011)选取以库存量、农业支出占财 政支出的比重、当期价格和产量等因素做为自变量,出口量为因变量,以库 存量、消费量和价格作为自变量,进口量为因变量,分别构建多元线性 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和检验了这些影响因素对中国棉花出口量和进口量 的影响程度,提出国内大量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了我国棉花进口迅速增 加,期初库存量调节棉花进出口方面作用明显与政府财政对农业扶持对 6 棉花进出口数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等对策建议[15]。张昱,吴海江(2010) 采用月度数据,从进口角度,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揭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需求下降是导致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上升的主要原因,出口减速、国内需求上升对第一 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出口退税政策等因素次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内需,合理调高 出 口 退 税 率 等 对 策 建 议[16]。 王 建 蕾 , 徐 立 青 (2010) 运 用 改 进 的 CMS(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模型 ,实证分析中国对日本水果出口的 影 响 因 素 并 表 明 日 本 的 进 口 需 求 规 模 是 造 成 出 口 波 动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其 次是中国出口水果的竞争力和产品结构,最终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和各 类 水 果 的 竞 争 力 指 数,提 出 大 力 发 展 水 果 深 加 工,增 强 果 农 及 水 果 出 口 加 工企业对日本需求结构变动的敏感性等促进水果出口的对策建议[ 1 7 ]。徐 海滨,武戈(2008)应用双对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大豆进口的影响因素,并 根据每个影响因素的弹性系数来分析其对进口量具体的影响程度,提出 压 榨 需 求 和 国 内 大 豆 产 量 对 我 国 大 豆 进 口 影 响 程 度 最 大 ,是 制 约 我 国 大 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8]。范婧婧,武戈(2008)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 型,提出产量和消费量不是影响乳制品消费量的主要因素而价格是影响 乳制品进口量的主要因素。替代品肉﹑禽﹑蛋对乳品进口量存在一定程 度的影响[19]。刘秀玲,冯国治(2008) 选取
年间国内大豆产量、 大豆进口量、豆油及豆粕产量、国内外价格比,大豆使用及工业消费量 等影响中国大豆进口的各因素,先运用 Johansen 检验法确定各变量之间的 协整关系,然后采用 Granger 因果检验法确定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 因素。研究得出,国内大豆产量与大豆进口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豆粕和豆 油的产量与大豆进口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国内、国际大豆价格比上升时 我 国 大 豆 进 口 显 著 增 加 ,大 豆 使 用 及 工 业 消 费 需 求 量 对 中 国 大 豆 进 口 没 有显著影响等结论。最终根据结论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大豆产业、加 大科研力量进而提高单产,政府应鼓励大豆产业带的建设、提高国产大 7 豆 的 竞 争 力 从 而 缩 小 国 内 外 市 场 大 豆 价 格 差 等 政 策 建 议[20]。 王 更 新 (2007),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奶制品贸易的国内外因素 并构建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人均 GDP 与进口奶制品价格指数对进口奶制品 数量的影响,得出奶制品进口价格弹性与进口收入弹性都小于 1 的结论 , 并据此提出大力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和奶牛品加工业的发展并谨慎地放 开奶制品市场,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等政策建议[21]。 1.3.2.3 政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赵振然(2013)通过定性分析美国政府为了促进国内农业的发展和 农产品贸易而采用的金融政策、服务政策和科技政策支持,揭示充分利 用产业优势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出口政策的变化对世 界农产品价格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贸易模型来分析补贴对于农产品进 出口贸易的影响,最终提出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得 到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运用科技研发到生产农产品,极大地保障 并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中国应在多方面借鉴美国对在农产品贸易方 面的经验、建议,以便不断发展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22]。 秦臻,倪艳(2013)通过建立基于多边贸易阻力的两阶段重力模型来 定量分析年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表明不同的技术性贸 易壁垒会具有不同的贸易效应,虽然TBT和SPS均显著减低了贸易广度,即 减少了出口贸易企业的数量,但SPS的限制效应要强于TBT,而且,当TBT 降低贸易深度时,SPS却能有效提升贸易深度,即继续保持出口的企业能够 扩大自身的出口销售。分类分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表明来自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TBT和SBS 均有使贸易广度显著降低的作用, 但是相 比之下,发达国家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广度的限制作用强于发 展中国家[23]。 孙林,倪卡卡(2013)运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方法,实 证分析了东盟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和国际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比较了 影响程度上的差异。表明,提高东盟海关效率、提升港口质量等级、减少 8 贸易壁垒流行程度以及增加英特网的普及率都对国际农产品出口东盟有显 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只有英特网的普及率和贸易壁垒盛行度对中国与东 盟农产品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其他变量不显著。另外通过模拟分析发现, 若东盟英特网普及率提升至区域平均水平,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将增加 327亿美元。最终提出,在深化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上,需要进一步加强贸 易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削减或清除贸易壁垒,实现双方贸易便利化措 施对接,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24]。 叶志辉,陈砺(2010)根据阿拉山口口岸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贸易情 况,结合国家颁发的有关出入境农产品检验检疫政策,定性分析
年阿拉山口出入境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农产品质量, 确保出口农产品达到国际检疫标准、要利用好 WTO 对检验标准规定的伸 缩性来保护自己,熟悉掌握《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并及时通报信 息情况等对策建议[25]。 国外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数以关税及汇率为例,分析方法 上多使用定量分析模型。目前国内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多 集中在大豆等大宗商品上,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也是政策、汇率、价格、 需求、产量等因素对某一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研究方法多数建模运用 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全面的考虑多因素影响与具体定位到一种农产品上 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数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微观实证和宏观分析结合 研究太少。从区域的视角或区域棉花贸易与产业的发展特点出发,对区 域棉花贸易进行研究的则更少。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为了分析农产品贸易波动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可 能存在的某种程度的相关关系。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很少有学者对棉花 贸 易 的 变 化 进 行 研 究 和 分 析 ,也 鲜 有 学 者 对 新 疆 棉 花 贸 易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分析研究。据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二元回归模型,通过实证 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9
5.6、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2.2.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①从目前所处的国 际形势出发。加入世贸后,专家学者对加入 WTO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会带来 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措施;日本 的"肯定列表"公布时,也引起了一阵研究 "肯定列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 易影响的热潮;目前人民币一直升值,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也带来了不少影响, 专家学者也根据当前形势做了不少研究。②从贸易壁垒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我国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在研究中占据很大比重的是出口贸易中可能碰到的贸易壁垒 所做的研究。当然,贸易壁垒包括很多种类,各位专家学者都是从不同的壁垒方 式上进行研究。有包括对关税、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并且有些学者提出 了对新型贸易壁垒的研究,如人道壁垒。 2.2.1.1 从所处的国际形势研究 在加入世贸的大环境下,曾玉珍就有结合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加入 世贸组织三年多来的客观事实,利用 SWOT 综合分析方法对 WTO 框架下中国农 产品出口贸易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剖析 [4] 。 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公布时,曹承忠、刘娟分析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可能产 11 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突破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要努力实现出口产品 的"绿化",加快科技研发、标准设置和产业整合,还有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政 府在宏观层面的监督、调控和对外交涉能力 [4]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漂浮不定, 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宋海英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农 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 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且与前 2 年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的反向程度大于 当年的实际有效汇率 [5] 。 2.2.1.2 从贸易壁垒的角度研究 农产品贸易会受到关税、非关税壁垒等的限制,还有一些鼓励出口和限制进 口的主要政策措施,所有都会影响到总体的贸易状况及前景 [2] 。此类观点代表专 家有田维明、武拉平等。很多专家学者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 响进行分析。据统计,技术性贸易壁垒约占非关税壁垒的 10%~30%。从这个角 度分析的专家学者有秦泰、霍学喜、高雄伟、邓武红、高志杰、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翁鸣博士等 [6-9]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许多新 贸易壁垒体系。具体包括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和规则(SPS)、绿色壁垒(GB 或 称 ETBs)、信息技术壁垒、生物技术壁垒(转基因产品技术壁垒)及社会壁垒 [8] 。 如徐海峰、申卓婕、李庆娟等专家都从绿色壁垒这个切入点着手,介绍了绿色壁 垒对中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10-12] 。刘志扬则从 农产品贸易新型壁垒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现阶段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出现了许多 新类型,包括:检验检疫壁垒、身份认证壁垒、食品标签壁垒、食品反恐壁垒。 这些新型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国出口加工企业一般执行 的是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总体安全标准比较低,难以经得起国际市场的检 验 [13] 。此外,刘丽艳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提法——人道壁垒,笔者认为动物福利有 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人道壁垒,即很多国家开始关注动物的养殖条件及生 产过程中收到的待遇,包括居住环境,饲料质量标准以及在屠宰中的人道操作等 都要达标 [14] 。 2.2.1.3 从其他角度研究 也有学者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体形势角度进行研究,比如现在我国农 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黄洁对我国农产品 12 出口贸易形势研究,提出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情况,主要出口市场为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也提出了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诸多因素及对此提出了 对策研究 [15] 。李荣福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环节出现的主要贸易风险,重点对如 何防范风险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如面临的贸易信用风险、价格风险、技术贸易壁 垒风险,提出了可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资信调查,合理制定合同中的价格条款 和运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以及积极研究有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规范和惯 例。刘芹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从人口、资源、环境、技术、经济、制度等 方面以生态可持续为基础、经济可持续为条件和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三大主题,促 进农产品出口贸易,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6] 。李德阳认为, 农产品出口应该"以农为本",即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 业竞争力。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的"以农为本"绩效十分显著,所以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7] 。
5.7、() 国外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现状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早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技术性贸 易壁垒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而且更为深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西方学者的 一些研究中开始涉及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罗伯特.鲍德温在 1970 年发表的 《国际贸易的非关税扭曲》把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加以简 单论述。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乌拉圭回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高度重 视,西方学者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大量研究,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关概念介 绍以及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如艾伦.塞克斯(Alan Sykes)的 1995 年发 表的《国际一体化商品市场的产品标准》,对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进行了较为 全面的剖析,其研究成果多被以后的研究所引用。波斯纳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存 在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技术水平存在差距,从长期来看,只有缩小各国技术水平的 差距,技术性贸易壁垒才会消失。否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不会随其他一般的非 关税壁垒措施的消失而消失,将会永远存在。 熊彼特提出发展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技术转移(表现为技术模仿或扩散)来 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一些学者从经济理论角度对技术性贸易 壁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罗纳尔多.费舍(Ronald Fischer)和裴贝罗.塞拉 (Pablo Serra)在 2000 年研究了标准的贸易保护效果,认为政府制定的标准即 使表面上是非歧视的,本质上也是贸易保护的。 亚历山大.卡西拉(Alessandra Casella)的"无边界市场的产品标准联盟"(1996 年)研究了产业标准联盟自发形成标准的过程,认为标准协调可以在产业层面上 形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9 年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行业数据来分析技 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程度。 部分学者运用部分均衡方法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如巴利. 克里索夫(Barry Krissoff)和戴为.奥顿(David Orden)。 一些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谢丽. 斯蒂芬森(Sherry Stephenson)的"标准、合格评定与发展中国家"(1997 年)和 威尔逊的《WTO 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后西雅图议程:发展中国家问题》(1999 引言 3 年)。 有一些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由于环境问题而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上。如 Walter(1973),他在 Lenotief(1954)的 I-O 模型基础上研究了美国污染的形 成及环境保护行为。Sorsa(1994)观察了 7 个工业化的国家在环境要素密集型产业 中的贸易流量及环境支出的关系。Andersson(1995)等人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 度出发,把环境包含在资源的范畴内,较早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活动与 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各种情况下的贸易壁垒争端,以及使国际贸易有利 于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条件。Verbruggen(1998)等评估了发达国家的 环境措施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贸易影响程度,发现影响程度越来越大。 (二)国内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我国的出口额越来越大,技术 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也就越来越突出。为了减少技术性贸易壁 垒对我国出口的消极影响,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最初集 中在对 GATT 的标准守则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来源进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是叶柏林、陈志田的《技术引进与进出口商品的标准化》(1992 年)从标准化 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对标准守则的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与基本内容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体系作了框架性分析。张荣鼎的《国际贸易 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1995 年),在回顾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历史上所起 作用的基础上对其如何形成贸易障碍作了分析,并分析了标准守则的有关规定。 一些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理论上的规定,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夏友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2001 年)把技术性贸 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分为 5 大类:(1)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2)产品 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3)包装和标签要求;(4)信息技术壁垒;(5)绿色壁 垒。 1999 年,《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课题组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是来自于 发达国家,并重点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的 具体情况,研究了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必须了解的进口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黄卫平、程大为《国际贸易中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壁垒含义分析》(2001 年)从经济层面与制度层面分析了卫生检疫措施如何成为贸易障碍的手段,认为 过分使用会对出口产生消极影响,而且,SPS 协议在制度上留有充分的余地,为 贸易保护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邵宏华的《贸易标靶——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1999 年) 和卢新德的《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与山东出口产业结构高技术化》(2002 年),从产业层面对我国出口贸易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 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福建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4 出了政策建议。 冯宗宪、柯大钢在《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 政策研究》(2001 年)中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做出分析,认为技术性贸 易壁垒主要通过数量和价格的双重控制机制来实现。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5.8、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涌现,东北亚各国的有识之士萌发 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念头。日本在这方面反应最早,一些研究学者和机构先后以东北亚区域 合作为背景提出了"环日本海经济圈"、"环日本经济协作计划"、‘旧本海经济区"、"亚洲发 尸找护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走廊"等概念。几乎同时,中国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问题。1988年 中国东北财经大学教授金凤德提出了连接日本海、黄海、渤海的"三海经济圈"。此后中田与 术界逐渐形成了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热潮,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黄渤海蛛 济圈"、"东北亚大经济协作区"等构想,推动了东北亚合作研究。还有一些专家开始研究东 北亚政治形式变化和促进周边国家地方贸易口岸的开放,进而研究中国经图门江的出海通道 及图门江开发问题。90年代,学术界又出现一批着眼于双边关系探讨的经济合作研究专著。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的一体化趋势增强和从中国国内现实问题解决考虑,国内许多学 者对东北亚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探讨: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东北亚经济合作进行 实证分析的;有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做出研究的;有联系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还 有专论人力资源和石油资源的。经过10余年的研究,中国学术界己对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 作的必要性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1)国内外学者运用了诸如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 方法展开研究,由于他们学术目标不同,很难对东北亚合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系统 分析。 (2)往往从人口、资源、环境、旅游等单一领域展开,缺少对经济合作的整体研究。 (3)普遍出现在90年代,与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存在一定差距。 (4)研究成果普遍缺乏可操作性。 (5)未能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形势变化,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该地区经济合作,政治交 流的复杂性。
5.9、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诸多学者在研究外贸市场结构时,也多是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角度 着手。 不同的学者对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杨扬(2007)认 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 占有的地位。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 易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地理上讲,也就是一国或地区贸易伙伴的 分布。 党军,冯宗宪(2007)认为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是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 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 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 总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彭永福(2004)认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国别或 地区分布,一般用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各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在该国或地区对外贸易 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以上对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 即通过计算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各国或地区的贸易额在该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 中的比重,来分析贸易伙伴的分布情况。 4 在研究一国或地区的对外市场结构时,众多文献从分析贸易地理集中度,对 外贸易的稳定性,对外贸易的安全性等方面入手。 出口不稳定性的统计定义是指实际出口值偏离长期趋势的程度。杨扬(2003) 采用江苏省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时间序列资料,拟合出指数型出口趋势,结果表明 造成江苏省出口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地理集中度、纺织产品比率和商品集中度。 要保证江苏省出口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实施市场和商品的多元化 战略,才能保证纺织、机电两大类商品出口的共同稳定增长。 刘靖等(2006)运用相关指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地理集中度和出口不稳定性 进了分析,研究表明,亚洲地区的市场决定了中国大部分农产品的出口不稳定性,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逐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有助于平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不 稳定性。 许培源,胡日东(2006)运用出口集中化指标、出口多样化指数分析中国纺 织品出口贸易的地理结构,研究是否因为贸易地理结构过度集中导致了中国纺织 品的贸易风险,结果表明亚洲市场的波动决定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不稳定性的大部 分,由此带来的冲击可由其它几大洲平抑部分,不断开拓新市场可以降低出口的 不稳定性。 贸易安全是指当一国的对外贸易面临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通过参 与国际竞争和加强国际合作,牢固地控制或占有国内外市场,使本国产品拥有较 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为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生存环境(王雅楠, 2007)。 吴英娜(2006)认为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正常的 国际贸易交易顺利进行,能有效的防范因别国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在文中还根据影响国家贸易安全的因素建立了一套评价贸易安全度的指标体系, 用来对我国的国家贸易安全作粗略估算。 周怀峰,梁碧波(2007)通过结构风险系数和国内比重等指标对广东的对外 贸易安全进行了分析,发现广东的对外贸易确实存在一定的隐患。 从反映特定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来看,徐锋(2002)认为市场集中 度是反映某一特定产业的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的一个指标,市 场集中度越高,则市场竞争度越低,反之亦然。巍后凯(2003)也提出了相同的 论述:市场集中度是指在特定市场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 王庆功、杜传忠(2006)认为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 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指标,可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 市场集中化程度同商品结构中的集中度一样,都可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地区) 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马亚华、阎蓓(2001)从出口方向的视角,对 5 上海五大出口市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和东盟的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得 出上海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速高于上海出口整体水平,其份额逐步增加,对日 本、香港和东盟出口虽然绝对量在增加,但份额却呈减少趋势。在全面分析上海 对五大市场出口变化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又提出今后上海外贸出口重点开发的目 标市场。 朱晶(2004)则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利用
年的国别贸易数据, 实证分析了中国的 3 类主要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肉类产品、蔬菜水果产品和 水产品的出口市场结构及目标市场定位的现状和演化。分析表明,中国对各主要 出口市场的贸易扩张并不平衡,对个别市场扩张趋势过于强烈,而对其他正在发 展的市场关注不够。这样,不利于中国对世界市场的长期开发并提高占有率。 在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度的基础上来研究外贸市场结构的合理性,有些学者运 用了 HHI 指标。姜倩倩、杨丽华(2010)采用 HHI 指数和市场分散度的方法,从 洲际和分地区的角度对浙江的外贸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外贸 市场结构呈高度集中的状态。佘元冠(2009)运用集中度比率对中国钢铁作了区 域市场集中度研究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市场集中度存在很大的差 异,应根据各区域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黄坚(2004)还引入集聚指标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分布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出 口市场多元化的发展状况和外贸出口市场竞争结构状况,具体结论是我国出口过 分依赖亚洲市场的局面得到改观,外贸出口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出口市 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从十大主要出口市场看,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分散化程 度提高,从而抵御出口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
5.10、研究现状
关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梳理办法。在 前人描述大跃进或相关的研究成果中,都在研究现状中将前人的成果列举的很详细。 本研究现状中,不再过多进行重复工作,以免无用之功,且有抄袭之嫌。本研究现 状中仅针本研究课题,选择有益于本文的部分文献进行适当梳理,这种文献大致可 分为四类。 (一)分析大跃进运动原因的文献 有些研究者在把握全国大跃进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探究大跃进运动 的原因上面"。如李安增、赵付科的《"大跃进运动发生之国际因素论析》一文中认 -6 - ^ 为大跃进之所以发生,主要有四个国际因素的推动:一是国外反华势力的紧逼,让 毛泽东等领导人产生了富国强民的冲动感;二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赶英超美热潮 的出现和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交恶促使了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三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迅速恢复经济,并幵始起飞,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产生了 加快经济建设的思想压力;四是国际形势的趋和,为大跃进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 性。⑴孙军玲的《大跃进运动起源探析》一文主要从国内因素探究了大跃进运动产 生的推动因素,该文中认为推动大跃进发生主要有四个国内因素一:是人民群众的 建设热情是其心理基础;二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高度集中是其制度保障;三是国强家 弱的社会格局是其组织便利的保证;四是悠久的历史传统因素是其历史参照。[2]刘 家钦的《苏联因素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影响》一文中主要从苏联方面探讨大跃 进发生的原因,该文中认为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苏联曾经的历史经验为 毛泽东产生了高速度发展的思想提供了土壤;二是借鉴苏联模式又试图超越苏联模 式的尝试为毛泽东产生大跃进发展方针提供了动力;三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让毛 不满,从而试图借鉴并超越苏联模式,提出了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 面快速发展的跃进方式。"]。还有研究者试图对大跃进运动起因进行较为全面述评, 类似的文章有高其荣的《近十年来关于大跃进运动成因研究综述》,该文中主要介 绍了大跃进发生的八种观点:一是国际环境压力说;二是摆脱苏联模式说;三是过 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说;三是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不足说;四是政治体制弊端与 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说;国民心态推动说和社会基础说。[4]黄爱军的《"大跃进" 运动发生原因研究述评》一文中则从六个方面进行原因介绍:,一是社会历史原因; 二是国际环境影响;三是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四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五是毛泽 东个人原因;六是体制原因。[5] 本类文献让我对大跃进发生的原因有了系统的认识,对本文的撰写尤其是第三 章的关于原因的分析章节的撰写,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借鉴。从而确定了我从国际因 素和国内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毛泽东个人因素和群众因素等层面深入把握 和思考的分析方法。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总结大跃进运动经验教训的文献 有些研究者则将重点放到了分析大跃进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如李伟的《论"大 跃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一文中认为大跃进运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有 利影响,这种影响有四个层面一:是使国家权力深入农民日常生活,为中国乡村走 向现代民主法制奠定社会基础;二是打破近百年来依靠社会精英实现现代化方案, 第一次紧紧依靠工农"自强"实现中国现代化;三是当时体现的征服困难的乐观主 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凝聚力永远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四是留下的苦 难加速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旧体制的衰落⑴。伊胜利的《"大跃进运动"的 教训》一文则主要从三个层面,揭示教训:一是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比例协调关系; 二是只重速度,不顾效益和协调,造成浪费;三是盲目扩大职工队伍,增加城镇人 口,增加城镇供应压力,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俞玲的《大跃进"运动 的国际动因及其教训》一文中认为有以下经验教训: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 前提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势,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二是社会主义建设 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三是兼顾国际国内条件,遵循客观经济 规律进行经济建设。[3]禹燕龙的《大跃进政治决策失误探析》一文中认为决策失误 是最大失误,这些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策动议对国情分析不够、超 越中国客观实际;二是政策不科学,计划指标过高;三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以群众运 动作为根本方式;四是政策评估受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过多影响。⑷ 本类文_从各方面分析了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从这些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 中,为本文经验教训章奠定了一个基础。在这些基础上,为我从新的视角来分析经 验教训提供了可能性,力图使本文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研,大跃进时期福建情况的文献 关于重点研究大跃进时期的福建省的相关资料,论文主要有两篇,其他的就是 某些书籍的章节中略有提及。 主要的两篇论文,其中孙宇婦的《大跃进时期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一文将研究焦点放到了大跃进时期的髙等教育改革方面,研究其发生背景、概况、 特征以及得失。[3]该文的逻辑性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较为深入,本文也多有参考 -8-
5.11、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研究现状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中药材的利用有 着悠久的历史,建莲子、泽泻、青黛、葛根、太子参等中药材尤为著名。近年来,随着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于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本研究主要 列出以下:林光美等[27]对福建省中药材资源的分布、种类、生产、加工、产业化等现状 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中药材GAP研究,全面提高福建省的中药材质量,加强中药材 生产基地的组织形式的探讨研究,抢救和保护濒危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引种驯化工作 等措施;黄瑞平[28]在促进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了制定扶持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政策,建立协调的中药材产业宏观调控体系等措施;侯长红等[29]以福建省邵武市为例, 对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研究,提出了通过科技兴药,鼓励工商企业融合,以工 促农,实施品牌建设等措施以存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吴飞[30]对福建中药材产业 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南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了强化宣传,做好规划,合 理布局,提高综合利用等对策;林如辉等[31]人对福建省中药材GAP现状进行了分析,为 促进福建省中药材GAP建设,他提出了实施中药材GAP市场注入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建立药用植物种质鉴定的科学机制等措施。
5.12、福建省旅游产业现状研究
3.1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概述3.1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3.1.1 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地区。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福建省一直是 国家的海防前线,军事禁区,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作为对 外开放和综合改革试验的地区之一,其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1980 年,福建省只接 待入境游客 13.5 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 4.6 亿人次,旅游总收 入累计达 5298 亿元。截止到 2012 年,福建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6703.67 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 1916.94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 9.7%。现阶段福建省把旅游业作为 支柱产业,2012 年福建省共有 A 级景区 120 家、星级饭店 390 家、旅行社 760 家。 从表 3-1 可以看出,从 2002 年开始,福建省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人次基本上 每年都实现 10%以上的较快增长,2003 年的负增长主要是由于"非典"疫情的出现, 2008 年的较慢增长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 表 3-1
年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入境旅游 国内旅游 总产出旅游外国内旅旅游 年份(亿增幅入境旅 者(人增幅汇收入增幅游者增幅收入增幅 元))(%)游次)(%)(万美(%)(万人(%)(亿(%) 元)次)元)
82 1 .19 .3
9.69 .1 .79
11.55 .0 9
15.64 .5 .42
13.73 .2 .55
15.70 .5 .70
21.95 .9 .46
838 20.75 .01 17.02 .1 .34
852 1.67 .53 13.06 .4 .58
955 12.09 .12 20.44 .0 .59
.18 19.16 .1 .03
.78 12.20 .5 .27
资料来源:2013 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19 虽然福建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2002 福建省旅 游总收入全国排名第 8,2012 年其全国排名则降到第 12。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 与福建省的面积相当,且皆地处东南沿海。从表 3-2 可以看出,2012 年福建省旅游总 收入为 1916.94 亿元,而 2012 年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的旅游总收入分别为 6453.49 亿元、5794.74 亿元和 4801.2 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前 3。 表 3-2 2012 年福建省与邻近东南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比较 地区生产国内旅游旅游总收 总值(亿旅游总收入境旅游收 元)入(亿元)入(亿美元)收入(亿接待游客总 元)数(亿人次)入占 GDP 比重(%) 广东 4.74 156 .25 10.15 江苏 3.49 63 .72 11.94 浙江 .2 51.5
13.87 福建 6.94 42.26
9.7 资料来源:2013 年统计年鉴(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 目前,福建省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挖掘发展潜力,借助全球经济回暖趋势,大力 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借助《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全面实施, 加快深化闽台旅游交流合作。 3.1.2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辖区内共有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莆田市、 龙岩市和宁德市 9 个设区市。2012 年福建省各设区市重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如表 3-3 所示。其中厦门市、泉州市、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各拥有 1 个 5A 级景区,宁德 市拥有 2 个 5A 级景区。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旅游总收入分别名列全省前 3。 从附表 1 和表 3-4 可以看出,福建省各设区市创收能力差异较大。福州市、厦门 市和泉州市是福建省内接待游客人数最多和创收能力最强的城市,如这三个城市 2012 年的入境旅游收入占福建省入境旅游总收入的 85%,入境游客人数占福建省总 入境游客人数的 80%;南平市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较大,但其旅游业创汇能力居中; 莆田市和漳州市的旅游业创收能力居中,2012 年莆田市和漳州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全 省排名分别为第 7 和第 5;三明市、龙岩市和宁德市旅游业的创收能力较差,2012 年其旅游外汇收入占福建省总旅游外汇收入的 2%,但它们的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 期,如 2012 年龙岩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为 60%,它们的国内旅游收入全省排名 分别为第 8、第 6 和第 9。 20 表 3-3 2012 年福建省重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区域 各设区市 主要旅游景点旅游总收入 全省排名 莆田市 4A 级:湄洲岛、九龙谷 9 东北部宁德市5A 级:太姥山、白水洋-鸳鸯溪 4A 级:鲤鱼溪 九龙漈8 福州市 4A 级:三坊七巷、青云山、天门山、石竹山等 2 厦门市5A 级:鼓浪屿 南部4A 级:园林植物园、胡里山炮台、同安影视城、北辰山等1 泉州市 5A 级:清源山 3 漳州市 4A 级:崇武古城、开元寺、清水岩、仙公山等 5 三明市5A 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西北部4A 级:桃源洞、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瑞云山等7 南平市5A 级:武夷山 4A 级:瀑布林生态旅游区、天成奇峡旅游区、溪源峡谷景区4 5A 级:永定土楼 西南部 龙岩市4A 级:冠豸山、龙硿洞、梅花山华南虎园生态旅游区等6 资料来源:http://www.cnta.gov.cn/ 表 3-4
年福建省各设区市接待游客人次 单位:万人次 入境游客人数(万人次) 年份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90.26 13.16 1.18 55.57 18.55 18.41 0.92 0.34
93.22 12.74 1.52 60.16 18.67 22.1 1.03 0.37
104.53 14.26 2.66 63.08 19.27 23.75 1.28 0.43
128.19 15.54 2.74 62.67 21.94 16.07 1.64 0.31
155.19 18.47 2.9 77.05 24.75 17.34 2.24 0.34
179.92 20.37 4.05 84.64 29.37 27.74 4.17 1
212.42 24.6 4.87 95.14 33.07 30.52 5.95 1.5 国内游客人数(万人次) 年份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7 588.83 961.1 688.67 .08 512.46
.16 643.01 .64 .86 722.89
.22 642.35 .26 .12 826.69
.9 803.51 .41
.81 870.16 1.8
.69 9.99 5.73 .86
2.22 0.42 8.66 9.35 数据来源:全省旅游经济指标分析() 文章采用变异系数研究福建省各设区市的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异系数用于描述 标准差与平均数间的比值,反映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21 ∑n(x 2 i x) SD=i=1 n,CV=SD x 式中,SD 为标准差,CV 为变异系数,Xi为变量的观测值,x为变量观测值的均 值,n 为样本个数。CV 值越大,变异(偏离)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CV 值越 小,变异(偏离)程度越小,风险越小。 文章选用旅游收入这个指标来分析福建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数据来源于附表 1。为研究旅游经济发展年际差异,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测算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 和相对差异在时间上的总体变化情况。 表 3-5
年福建省各设区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 国内旅游 入境旅游 年份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差 变异系数
0.525 .239
0.492 .119
0.592 .203
0.661 .214
0.635 .189
0.622 .163
0.645 .158 从表 3-5 可以看出, 年期间福建省旅游业的标准差呈逐年上升趋势, 入境旅游业的标准差从 2006 年的 20261.61 上升至 2012 年的 54363.7;国内旅游业的 标准差从 2006 年的 43.855 上升至 2012 年的 118.254。福建省入境旅游业的变异系数 从 2009 年起呈逐步下降趋势,从 2009 年的 1.214 下降到 2012 年的 1.158,其中 2007 年变异系数的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 2007 年福州市和漳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急 剧增长 137%和 150%,加大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福建省国内旅游业的变异系数 呈波动上升趋势,从 2006 年的 0.525 波动上升到 2012 年的 0.645。说明福建省各设 区市之间的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福建省入境旅游业的相对差异呈波动缩小 趋势,福建省国内旅游业的相对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福建省各设区市旅游经济发展 存在不均衡现状。 福建省近几年开始重视并实践区域旅游合作。如 2007 年建立福建省与浙皖赣等 联手共同打造跨区域旅游合作带;2010 年成立福建土楼旅游联盟成立,打造成富有 海峡旅游特色的全景"土楼世界遗产之旅";2010 年签订的《泛珠三角各省区合作 22 福州宣言》声明泛珠三角各城市将互送客流 100 万人次以上;2011 年福建大武夷旅 游联盟成立,有利于拓展武夷山和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品牌效应,实现南平市和 三明市的旅游合作;2012 年福建省和陕西省实现区域合作,鼓励和倡导两省互为旅 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
版权所有 & 深圳凯恩莱博资讯有限责任公司 www.bigan.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元人名币汇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