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界败类燕追星下场员工主宰公司 会什么下场

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34
我的图书馆
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34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中)34-66条
  第三十四条 重视学校仪式  仪式源于宗教或巫术,表明人们共同的信仰和期待,仪式是群体才有的,这一群人心怀共同愿望,做着同样的动作,念着同样的话语或唱同样的歌,这就产生了共振,共振会形成一个“场”,“场”会反作用于人,直达人群中每个人的心底,使人更虔诚地信仰、做、说和唱,而由此加固了“场”。  后来,仪式因为有这么巨大有作用,就自然被运用于其他世俗领域,比如婚礼、电影开拍、运动会入场、艺术节开幕、商店开张等等场合。仪式代表民俗,又是一种文化,通过仪式对心灵的作用,来聚集人心,并使不同的人的目标与行为趋同。  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我们每天在重复着相同的仪式,由此,使一所学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征。升、降旗是我们一眼就可以辨别的仪式,其作用不用赘述。入团、入队仪式,青春仪式,离队仪式,开学典礼,结业(毕业)典礼等等,这些仪式往往需要行礼、宣誓、唱歌,我们都不难在学校里找到它们的痕迹。  可还有一些人群的共同行为,原来不算仪式,后来却仪式化了,起到了与仪式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却可能忽视了。比如早操,原先是为锻炼身体的,后来因为每天做而且早操具有仪式的诸多外部特征,便仪式化了,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渗透着学校整体风貌,说实话,15分钟早操,真正用来锻炼身体的时间才三四分钟,而且这三四分钟的运动量可能还不如跳绳,早操的锻炼身体的作用早已让位于仪式作用了。  再比如学生值勤,你说让他们站在校门口、楼梯口干什么?真能“站岗放哨”做“安全保卫”工作?真能阻止不良行为发生?不,“娃娃兵”的不行。可是,那却是一种仪式,作用不小呢!  还有上课前后师生的问候、起立、问好,成为一堂课的必要组成部分,缺了这个仪式,课就不完整。你说互相问候真能让师生关系融洽,真能让课堂安静?未必吧,可就是不能少,那是仪式!  仪式与其他集体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严肃庄重而步调统一,后者随意而无须统一。因此,一旦我们不注意对仪式规范的强化,便使仪式失去应有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学校要狠抓仪式的全部理由  在我们一心想建设学校文化,强化学校仪式时,我们不得不问三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员工都理解仪式对学校的意义,并在学校生活中参与建设和指导学生信守仪式规范,以确保仪式的严肃性?  2.学校员工群体是否本身也有某些仪式,与学生仪式一起构成学校仪式景观?  3.北郊学校有没有代表自己独特文化意蕴的仪式,以区别于其他学校?  看来,我们该做的确实还有很多。  三十五 共同捍卫公办学校的尊严  公办学校,就是由政府出面主办,由政府委派官员管理,由政府机构进行监督评估的学校。同此,合格的公办学校应代表政府利益,贯彻政府意愿。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学校不能自主也无须自主,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可以指挥调度学校的几乎所有的事务,包括招生制度、师资调配、校舍建设、资金调拨、课程设计、教材使用、校服、午餐,等等,上级部门将一切都考虑周全了,甚至连学生在某月某日看哪一部电影都考虑到了,学校还有什么自主权呢?  长此以往,学校渐渐地丧失了自己谋生存发展的欲望和本领,“等、靠、要”成为我们的习性。正如艰难中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于丧失了活力。  其实学校已经在面对市场,面对市场就不得不遵守市场法则,市场法则的的精神实质在竞争。就学校而言,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如人才和资金,当然在现在看来,生源也成了稀缺资源,出生人口的锐减以及民办学校的抢夺,使相当多的一般公办学校面临生存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在从事“来料加工”的工作,断了来料便断了生路,这是不言而喻的。  有人把民办学校比作狼,狼来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而且这条或这群还很凶,它一来就迅速占据了教育市场的相当部分份额,还抢夺了人才、资金、生源中的优质部分,没多少时日就将伤痕累累举步维艰的公办学校逼上了绝路。但辩证地看,来了狼未必是件坏事,狼至少教会我们如何能在市场条件下更好地谋生,也启发我们要学会“与狼共舞”。  有人怕民办学校,看到了民办学校的天然优势,如资金充足,包袱较轻,机制灵活,市场潜力大,供不应求等等。但是,公办学校也有优势,公办学校积累了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校传统,有较稳定的师资,以及收费低廉的教育与服务。因此,公办学校如能意识到生存的危机,树立起自信,对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作出科学而符合实际的调整,那么,就一定能在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大片天空。  我们应自觉地抱着为每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与服务的理念,创造出独特的学校文化,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不断降低运营成本,多种渠道开发新的教育服务产品,积极投入教育公益事业。如此,则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达。  北郊学校有了大的规模,有了逐渐增强的服务意识,有了高效而规范的管理体系,只要我们满怀信心艰苦创业,我们就一定能捍卫公办的尊严。  第三十六条 为学校灌注精气神   学校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她的今天取决于过去的记忆,她的未来全在于今天的创造。这个生命体每到节庆时分,也有梦想和祈愿,有机体的健康平安是我们最美好的祝福。而要有这样的福分,机体内经脉顺通、各组织间和谐相处、各器官的协调运作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我校由三校合并而成,正是兼并重组使我校成为拥有最丰厚的人力资源的虹口区大校,与充足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一起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和谐将永远是北郊学校兴旺之本。  生命体的分崩离析只在一眨眼之间,因为任何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团队和组织都类似于玻璃体般的脆弱,虽然外表那么至刚至强。尤其当我们事业未成,一点点成功的喜讯都可能是导致生命体瓦解的导火索,因而我们必要同时在体内生产出凝固剂,这凝固剂就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现代学校文化,这制度和文化一起作用于学校的每一个人,使每一独立个体因为共同的理想而在一起工作,而又因为分工和个性的差异,那么宽容地欣赏着并感激着别人的劳动。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这一时代特征将学校置于风浪的颠簸之中,沉浮只在一念之间,每一次懈怠都可能是致命的,在生命的生存考验中,非得举全校之力不可。没有人会是这所学校的“救世主”,也没有人可以以为自己就是学校的“孤胆英雄”。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将各自的命运紧紧相连。  一个高级的生命体之进化,都是遵从了“丛林法则”并战胜了异类之后才得以成功的,因而生存的第一要义在自强。自强需具备强于异类的适应力,包括体力和智慧,生命体的高级程度是以智慧为标志的。然而,仅仅可以适应,那依然是被动的,是不足以自我成长的。  生命体的“超越力”是一种远胜于“适应力”的力量,具备这种力量,学校将不再仅是为谋生才遵守着法则,而是自主地再造“第二自然”,那里可以自由地驰骋,那里依着我们的法则,我们严然成为“立法者”。培植“超越力”的关键在于精神理想,当生命体一旦再造了只属于自己的精神理想,便是赋予每一个司空见惯的行动以意义,生命必要有意义,才能得着幸福的施与。  也许,我们得为学校灌注“精神气”,为着学校不仅健康,而且幸福。  第三十七条 提升满意度   没有一种模式可以真正完美而完整地评价教师,至少现在没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有一些非常完美的教师评价的方案,但失之繁琐,学校不得不考虑操作成本。但对学校而言,教师评价是必须做的,因为公正是学校中每个人心底的呼声,而且,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去繁就简地衡量教师教育业绩,对学生考分的衡量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因为考分是量的反映,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对教师业绩的考察可以相对公正。只是“相对公正”而已,因为每个班的学习风格、风气和原有基础不同,班级横向比较依据并不十分充足。而且,任何一门学科的考分与其他学科教师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教学方式有关,如果是班主任,一般他(她)所教的学科在考分上会有优势,这使纵向比较也有困难。既然分数不能自己说话,就需要由人来对分数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学校管理层对数字进行比较分析时,会格外关注一些数字特征:1.如果同一学科同一教师教授,但在不同班级中的结果不同;2.如果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却不同。对这两个数字特征的追问,一般可以分析出问题的实质。但毕竟是由人在对数字作分析,只要有人的介入,那么其实介入的就是一部分人的主观性,这部分主观性的依据是对评价对象的印象,这些印象从何而来?是从该教师的“劳动态度”上形成印象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考分时,敬业的教师受到更高的评价,而工作轻松的教师的业绩往往被忽视。  但至今,对教师业绩的评价还是以分数为主要依据,尽管这种方式不是最公正的,可至少不是最不公正的。而且限于技术,我们对分数的考察并不全面,平均分的测算在评价中大性其道,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两大问题:1.鼓励了重分数轻素质培养的教育价值观,一些非教育或反教育的方式手段堂而皇之地进入课堂,一些体现真正教育精神的人性化方式和创新行动受到了抑制;2.考分低的学生受到有意无意的歧视,“生存状态”恶劣。我们并不能苛求教师公平地对待他们而不存偏见,因为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师的行为,而这种评价方式在教育内部和外部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  我们对于井然有序的高度统一的事物很有欣赏力,我们并不是一个鼓励多元、欣赏差异、宽容异己的民族,数千年的专制主义培养了表面的秩序感,影响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因此,对学生纪律的掌控程度成为衡量教师业绩的另一依据。在日常的教师评价中,有效掌握课堂纪律的颇受好评,反之则“恶评如潮”。在以知识传统为主要任务的课堂中,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的权威控制力是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课堂纪律是大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必然要求,课堂秩序与考分高度相关。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在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等方面均无规律可循,而且一般的教育专业训练都不列此课程,好在我国学校在民间拥有大量的对秩序掌控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以经验的方式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保存,相当多的教师在这方面都有秘诀。  对教师有效掌控课堂秩序的评价比对考分的评价更简单易行,这方面的评价甚至不需要专业知识,仅靠目测即可。而至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和手段获得秩序的,一般不在目测之列。问题是,一些行之有效,然而又不合人道的手段被私下里广泛使用,甚至构成“潜规则”或真正的“学校文化”,受到校方的默许,其严重的危害性不亚于所谓应试教育。  考分以及秩序虽显其公正,却是在错误价值观下的工作。而学生满意度则不同,如果承认教育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对教师的评价权就会有学校当局逐步让渡给学生和家长,虽然因为学生不是完全理性的,也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不可能成为对教师评价的唯一依据,但是,我坚信,一种真正反映教育本质的教育行为必定是能让学生满意的。   第三十八条 不做改革的看客   最近经常在对自己进行反思,回头看自己在北郊学校的三年历程。感觉到有许多的遗憾,有些事想到了没有去做;有些事未经深入思考就去做了,出乎意料地做对了一些事,还有些不出意料地做错了;更多的事到底是对是错,也许已经由不得我自己去评说了,或目前我们尚无法迅速地判断对与错。  对一名校长正确的定论,也许要等到他离任之后。这一点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因此,我愿意经常地检点自己,试图让我的过去告诉我的未来:在我离开这里之后,我那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到底有多少可行,有多少只是纸上谈兵。  反思是围绕着“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这条主轴开始的。我所欲改革的一切努力都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其出发点是为解决问题,即解决我们这所“多难多事”的学校的特殊问题,如有余力可解决一些基础教育中存在“以人为本”,即彰显世俗人道主义原则,尊重着每个人的权利,顺乎着每个人的基本特性,关注着每个人的幸福。  有没有这样一种管理制度呢?因为相信有,所以我大刀阔斧地“开工”了,而且大家都和我一同亲历了。  先是建立教育服务质量诚信体系,再是建立校内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后是建立校内民主管理模式。这三大制度的构建都不是平空地从其他地方移植来的,也不是我郑某人拍脑袋忽然得了“天启”发明出来的,而是和大家一起在这三年间遭遇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问题之后,我们一起设法摆脱困境,想了好多办法之后的理性选择。一些办法因为被时间证明是有效的,于是凝固下来成为一项制度或是一项制度中的一个部分;还有一些办法因为代表着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未来发展方向,也逐渐地为大家所接受并凝固成制度。因而建立“现代”的学校制度本身是个开放的过程,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在一起参与设计了,也在共同执行。我从来不相信纸面上的某种制度,如果它不被大家认同而居然可以实施。不被执行的制度根本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制度。  最近经常在反思和检点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正在撰写新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则。和2001年我撰写上一个三年规划时一样,一切都从发现和分析问题开始的。后三年,我想我们应致力于课程方面的大的改革,在一所视课程为教育服务主要产品的学校,其标志性的成就就是课程了,而我们恰恰在课程建设方面问题太多,如何真正推动课程产品的持续改进与开发,实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我们学校有超过90%的教职工支持前三年的改革,并积极地参与了改革,我想可能是因为无论是教育服务质量诚信体系,还是民主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都以解决学校的或更直接的是教师的切身问题,以解放教师、为教师创造更大的人生幸福为旨归,因而大家对这些复杂的改革持认同态度。不管怎么说,前三年的改革提升了大部分教职工的生命质量。而我的忧虑在于,后三年以课程为主轴的新的改革,将更直接地关注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创造未来人生幸福的无限可能性,我担心我们教师终于成为新的改革的看客。  鲁迅先生批评中国人的国民性,说中国人有一种“看客”的心理,以为事不关已,就可以高高挂起了。如果在大家心里,课程改革仅仅是课程开发室的事,仅仅是学校领导干部或教研组长的事,或仅仅是年轻人的事,要评职称的人的事,那么,我们极有可能身处学校最重要也许是最后的改革之中,却浑然不觉,而终于沦为了看客。  一个看客可以毁了他自己,一群看客可以毁了一所学校,一代看客可以毁了一个民族。  第三十九条 合作是竞争的归宿  “团队”是一个新的概念,团队不同于原来意义上的“组”或“群体”,是指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能协调一致的和谐的“组”或“群体”。团队是合作的产物,在强调竞争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了合作,没有合作就不会有共同愿望和目标,也就不能协调一致的行动,那么就没有团队这个概念了。可见,团队这个概念是“合作”这一思想观念的产物。那么,是不是强调了合作就意味着取消竞争?不,我们千万不能将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看,我想一所富有活力而又有前途的学校一定是将合作作为竞争的最后归宿的学校,我称之为“合争”。  在学校,我希望形成各种类型的教师团队。  ⒈ 行政事务型工作团队。这是学校实现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的固定团队,包括中、上层管理者团队,学段团队,年级组团队和后勤服务组团队,这类工作团队承担学校大部分行政事务。  ⒉ 术型研究团队。这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工作团队,承担改进和开发课程产品的任务,主要包括教研组和各类课程开发小组或课题研究小组。  ⒊ 权益维护型团队。这是非行政性的体现教职工参与并监督校政的团队,包括工会及工会小组、教代会及各分支小组等。  ⒋ 民间自治团队。这是完全由教职工自愿组建的团队,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教职工社团、学术委员会、师德自律委员会等。  ⒌ 综合性工作团队。这是行政、学术、自治兼有的工作团队。如一、五年级竞聘上岗的教师小组,他们要实现行政任务目标,但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研究性。  ⒍ 政治性的团队。指党、团组织,他们有政治目的。  为什么要形成团队呢?一是因为团队是合作理念的必然产物,要培养会合作的学生,就首先要有善合作的教师。第二是为提高学校竞争力,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就要有高绩效的教师团队。  那么,什么样的团队是高绩效的呢?美国盖普洛公司对上千家企业和1亿员工进行长达25年的研究发现,高绩效与12条标准有高度相关性,这12条标准分别是:  ⒈ 团队成员都知道对自己的工作要求。  ⒉ 团队成员有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和设施。  ⒊ 在工作中,大多数成员认为每天都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⒋ 团队成员经常因工做出色而受到表扬。  ⒌ 团队的主管或同事关心团队成员的个人情况。  ⒍ 工作单位有人鼓励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  ⒎ 在工作中,团队成员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受重视。  ⒏ 学校的使命/目标使团队成员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⒐ 团队成员都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  10.团队成员在工作单位有至少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11.在过去六个月中,工作单位有人和成员谈及团队成员的进步。  12.在过去一年中,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上述12条标准可以测评团队的高绩效呢?主要是因为如果一个团队表现出四大特征(工作效率、员工保留率、顾客满意度、工作目标达成度),那么,这个团队一定能取得高绩效。接着再回到这12条标准,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特征均是由12条标准所涉内容而引发。  12条标准中的第1、2条:“团队成员都知道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团队成员有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和设备”,这两条标准的主题为“教师具备了基本的工作前提”,即明确了自己工作的要求,并获得足够的工作条件。教师如果不获取这些基本前提,将无法正常工作。  第3、4、5、6条表明教师的敬业与奉献,第3条将教师在工作中发现并发挥了自己的专长,第4条讲员工工做出色,第5、6条讲教师因为工做出色而受到关心和鼓励。  第7、8、9、10条是讲教师的归属,指工作团队会时时给予成员以人性关怀,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绩效紧密相连。  第11、12条:“在过去六个月中,工作单位有人和成员谈及团队成员的进步”,“在过去一年中,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看来这是最难做到的两条,而如果真做到了,就意味着团队有了更高的境界,即团队高绩效本身已经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追求高绩效而帮助员工共同成长。  要建立符合这12条标准的高绩效团队,干部是关键,团队主管在此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干部在工作中就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⒈ 坚信“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自动改变”。每个人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个体特点被消除,是不人道的,也是浮表的,因而是不可能的。管理干部的任务绝不是改变人,而是宽容人,千万不要以自己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人;如果将自己的个体特点作为标准去衡量人,那更是错误的,是专制而霸道的。我们要经常问“他是谁”,而不是说“他应该是谁”。  ⒉ 我们经常说“人无完人”,人是有缺陷的,因而对人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是补缺,二是扬长。补缺是最理想的事,但补缺也是最枉费心机的事。因此干部应多发挥现有的优势,帮助教师发挥现有优势并鼓励他,是干部的主要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为你必须克服许多障碍,尤其是自己心中的障碍。但因为你是干部,你应该有能力消除这些障碍,将鼓励员工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⒊ 不是控制员工、干预员工,而是为员工的工作提供某种催化剂。首先是发现教师的长处,并予以肯定。比如他的特殊才干,这些才干别人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或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力、创造力、点子和灵性;在处理具体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经验;在困难与艰巨任务面前表现出的坚定性等等。其次是对教师提出工作要求,应非常明确告诉团队成员该做什么,要明确工作的目标,至于工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则应相信成员会创造性的完成。其三是下达任务之后,应十分关注成员工作过程,并适时给予鼓励。其四是培养团队成员,在成员工作中,应帮助其发挥长处,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所谓培养,就是帮助他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我相信所有人都喜爱生活工作在高绩效团队中,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为此而努力呢?  第四十条 融办学理念于学校的血脉之中  办学理念就是每一名教职工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我希望北郊学校中所有的人都是因为一致的办学理念而凝聚在一起的。  在一家儿童商店门口有三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像是一个语言游戏,其实是这家商店的价值理念。“一切为了孩子”,就是商店的一切服务的惟一目的是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就是商店能为孩子的所有需要哪怕是特殊需要服务;“为了一切孩子”,就是每个孩子在商店里都能受到良好的服务,不存在歧视现象。我很喜欢这三句话,但被商店用过了,我们不能用了。  商店将三句话挂在门口给孩子的家长们看,但其实还是以赢利为目的,学校如果提出这样的三句话,就不是仅给家长看,更要给老师们自己看,起一个警示作用,经常提醒自己,反思自己,激励自己。这三句话更不能成为口号,而要成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  学校的目的是孩子,与商店为孩子的目的到底还有区别。商店招徕孩子,为孩子的今天,为了孩子的吃穿消费;学校为孩子,其实是要为孩子的明天,为孩子的明天负责,是为孩子打下精神的文化的底子,而不是吃穿。  在形成了这些想法之后,我们全校上下一起讨论了几次,最终提出我们北郊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我非常欣赏这句话,不仅因为它是我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还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想。  首先这句话是个动宾结构“为……”表明我们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孩子本身。什么是“以人为本”?将全部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孩子身上,这叫做“以人为本”。如果再进一步发掘,可以将这句话理解成“关注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尽力为每个活生生的不同的个体提供良好的教育与服务”。我认为这一表述体现了教育民主化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第二,我非常喜欢“创造”这个词,这是个动词,表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创造”孩子们的未来,我们相信只要勇于行动,而且是创造性的行动,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有未来。我认为这是搞教育的人的一种自信、豪气和决心。  第三,这里用了“孩子”一词,这个词十分亲切,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学生”,他们是一条条有血有肉有灵有魂的活泼泼的生命,必须要善待和照顾、体恤的。孩子是我们成人世界的阳光。  第四,这句话中的“美好的未来”,有很深的内涵,“未来”是指我们注重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美好”的未来,则指孩子将来一定会有锦绣前程,事业有成,更重要的是他们享有美好人生,孩子的将来会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两者要统一起来,因为有的人事业有成,却很痛苦,精神痛苦,干工作如做苦役,精神没有提升,心灵不能净化,思想不能自由,这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有的人很会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享受精神愉悦,然而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工作不能顺利,事业不能发展,自我价值不能实现。这两种人其实都不幸福。因此美好的未来就是指孩子们的将来既能顺应社会又能心智健全,精神充实。  所有我认为“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这句话不错。将这句话作为办学理念,有两大作用,一是对外宣传,二是对内要求。特别是对内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层每天都要问,今天的学校决策是否在“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要求教师每天问,今天的教育教学是否在“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如果我们北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均以此为标尺,若干年以后,这句话自然成为学校文化,融化于学校的血脉之中,而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了。  第四十一条 谁是学校的主人  领导说,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就如同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而政府官员呢?他们是公仆,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他们不能享受任何特权,衡量他们工作好不好就要看他们是否在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质量高不高。那么,这样推演下来,学校的主人自然是教师了,教师当家作主,校长和部门主管呢?他们是公仆,是为教师服务的。  我是从教师做到校长的,这一路的经历告诉我,作出这样的简单推演是错误的,不仅逻辑前提错误,而且逻辑结果也错误,用术语说就是“不真”。首先学校不是国家这个大概念的缩小,学校与国家甚至是不同“种”的概念;其次,教师事实上不是学校的主人。我甚至发现,学校居然无主人!  至少现在看来,我们身处一所无主的校园。  首先,学生是主人吗?不是,因为当我们在决定学校大事的时候不会去听学生的意见的。笑话!听那些不谙世故的孩子?他们是孩子,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把握,还能决定学校命运?  第二,教师是主人吗?不是,教师是被管理的对象,只有被监督,哪里有什么做主人的感觉?不!不时有做主人的感觉,在学生面前做学生的主人,替他们安排好在校学习生活的每一分钟,这时候像个主人,只是这时是学生的主人而非学校的主人。怎么才是做学校的主人?学校的重大决策你参与吗?参与的程度如何?学校经常听你的意见吗?你的意见如果合理,会被采纳吗?学校事务你有权知道、有权质询吗?校长决策错误,你可以反对吗?如果没有,那么很遗憾,你不是主人。  第三,校长是主人吗?好像是,因为很多人称校长为“老板”,现在是校长负责制了,校长是法人代表,其他人都是校长聘用来为他服务的,当然他就是主人了。可又好像不对,校长从哪里来的?是教育局派来的,校长是被“派来派去”的人,校长是一个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的人,怎么会是学校的主人呢?还有,校长可以决定学校搬迁或不搬迁吗?不行;可以决定招多少学生、哪些学生要招哪些不招吗?也不行;可以决定学校撤掉或合并吗?更不行。那好,校长既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掌握学校的命运,谁说校长是学校的主人?  第四,教育局是学校主人吗?首先教育局不是人,而是政府的一个教育事务的主管机构。那局长是主人?好像也不是,因为局长不少呢,有人管初中有人管小学有人管教学有人管德育有人管体育卫生有人管创收三产基建,还不少局党委书记呢!他们都是主人?不,因为他们虽然在主席台上布置工作下基层指导工作,可是他们不决定学校事务,他们不会为北郊学校办得不好承担责任的。世界上哪有可以不负责任的主人?  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和社会转型期,可以遗憾地宣告:公办学校的主人缺席。连局长、校长在内的每个人都是“打工仔”。  那是很可怕的一种情形。可怕在哪里?可怕在教育局领导下了指示学校照着做了,可一旦做坏了,教育局不负责任。校长干得很好,不会增加收益,反而为了干得好一些却要承担风险;干得很糟糕,或许换一个地方再做校长,却可以“毫发无损”。教师反正打工,没本事的混一天算一天,只要不出格不撞“高压线”就行,有本事的到哪里教书都一样,此外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至于学校发展战略之类的问题“关我嘛事”。幸好我们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局长,爱校如家的校长,敬业管岗的教师,否则,我都不敢“否则”了。  既然无主人的学校充满危险,那么谁来补主人这个位呢?  我想,得我们每个人一起来当。首先校长来当主人,不当代理人而是当主人。怎么当呢?用制度来当。用什么制度当?用以下三个制度:1.用《学校章程》来依法保障北郊学校权益。学校章程用文字界定了学校与教育局的关系,使学校可以完全名正言顺地“自私自利”。在法人代表看来,没有比学校利益更重要的利益。2.用“校长负责制”限定校长的责权利,尤其要明确表述“责”,这些条文规定每一个北郊学校校长,不管他是谁,曾经为学校立过什么功劳,只要他哪些工作做得不好那他就要负责,什么是负责?负责就是要让他付出代价,直到让他“滚蛋”。3.用“教代会”制度实施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让教代会在维护教师权益和决定学校命运上有更大发言权。  第二,要教师来当主人。怎么当法?1.依法维护自己权益。只有懂得维护自己权益的人,才会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学校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因为与学校有契约,这份契约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义务,教师才可能从依附于学校的“单位人”进步为“契约人”,这样教师才可能升格到主人的位置。2.勇于批评校政,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责任。一所学校之所以有希望,就在于她永不停歇自己的脚步,进步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许真正准确的眼光和超人的智慧正来自于第一线的教师。3.关注全局。学校虽小却也有全局,只有不局限于眼前的工作,放眼学校发展走势,将自己融入学校大局之中,才能把握更多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因为个人与学校也是互动的。  每个人都把学校当自己的产业和事业,北郊学校终将有主人。  第四十二条 学校,人们犯错误的地方  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  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和领导干部学习的地方。学校并不是一个“霸占知识”的山头,老师不是山头上的“山大王”;学校更不是一座庄严的“神庙”,老师也不是神庙里的一尊“天神”。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师生在一起分享知识,并体验分享探究知识的快乐。而且已经没有什么绝对的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里没有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了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精彩的体验。甚至可以这样武断的说:学习就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学习,教师通过尝试错误学习,领导干部也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像学校那样,允许每个人犯错。  “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一点很重要。首先,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教师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死去了的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就不仅会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而且会鼓励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教师的本分。  其次,领导干部明白这个道理很重要。明白这个道理的领导干部一定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因为他们知道,凡是改革和创新就是对“常规”和“旧习”的一种破坏和冲击,改革和创新的“终身伴侣”必然就是“错误”。在旧的标准尚未倒台、新的标准还未建立时,所有的创新也许一开始看上去都像是个“怪物”,但总有一开始的尝试。问题是,有多少教育创新者一开始就做对了呢?  领导干部也许要带头犯错,除非领导干部永远代表了真理而不再需要学习。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领导干部要做一件事、做成一件事其实很难,做一件新的事则更难,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疑问和责难。可是如果领导干部不带头从改革和创新中学习,却要求教师改革和创新,并让教师去要求学生学会创新,这岂不是荒谬至极。也就是说领导干部不尝试错误,却能容忍教师尝试错误,又能容忍教师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这似乎不符合逻辑。  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要想走出山洞重见光明,就得迈出步子往前探路,虽然会因为迷了路而跌倒在地,或撞破了头,但毕竟我们有希望钻出长长的黑暗。  有三种人不犯错误,一是神,神是万能的,焉能有错;二是不作为者,即谓“不做者不错,多做者多错”;三是看客,在一边指指点点看热闹的人,他们会有错?  第四十三条 把困难当做机会  最近明显感觉用于沉思的时间比这一辈子任何时候都多。  往常,工作、读书和思考这三件事,共同构成我一天的主调。可近来,做得不多,显得非常谨慎小心,就如外科医生动手术刀,到关键处,总要凝神于极细微之处,生怕稍有闪失,前功尽弃;读书也比往常少,老是被沉思分了神,大部头的书根本啃不下,连杂志中的短文也是读后段忘前段的。寝食难安,是为思虑过甚。  改革是当前的主流话语,似乎什么都得改,也只有改革是值得赞美的,虽然有些改革是明显的“改而不革”。我们也在改革,我们北郊学校的改革其实并未触及教育领域的真正问题,而是从“教育”之上获取理念去重塑学校文化,从“教育之外”获得启迪以重整学校管理制度。一切才开始不久,却已感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如此之大,真是“一万年不久”。然后,我们毕竟已走上了不归之路,即使前程中有“万丈深渊”,或者有“地雷阵”,也必将坚持到底,无怨无悔。  也许,根本没有这么一天,会真正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的价值在于,选择了一条路径去到达彼岸,这条路径是我们原创的;价值还在于,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行进,哪怕每年只往前挪动一小步,也是至高至伟的,因为这是在创造未来。  三年来,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变革的设计与举措,都源于困难的解决。  我记得这是从保住小学、克服招生困难开始的。为克服这个困难,我们发现了市场作为一种力量,越来越多地影响并开始主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逼迫我们耗一校之财力物力振兴小学,并以最大限度满足家长对学校的优质教育服务需求,来捍卫北郊学校作为一所公办学校的“尊严”。  之后,我们遇到了两校合并的困难。64个班级,九年一贯制,如何实施相对统一的质量管理,这个难题亟待解决。因此,才有了企业管理方式和ISO9000国际质量论证体系的部分引入,也才有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科为关注焦点的学校新的四大质量管理部门。  今年(2004年)上半年,在人员富余和财政困难这双重压力下,我们在去年初三竞聘实验的基础上,推出校内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成功地完成两个年级以教师团队为竞聘主体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年来,我们普遍希望学校稳定,一些教师担忧我们这么大力度的改革,会不会因为换了校长而又从头来过。确定,今天的改革“方向”或许真的成为明天改革的“对象”,拨乱反正,实在也是常见得很。于是,“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学校的主题。要可持续发展,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建立校内民主制度,通过校内民主限制行政权力,将“无所不能”的行政权力限制为“有限的责任”权力,于是才有了教代会改革、校务公开、听证会、中层干部任期与竞聘上岗等等制度的诞生。然而制度的执行者是人,因此用现代理念武装我校全体教职工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将依赖以现代理念与价值观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文化的建构,所以提出现代学校文化问题是必然选择。  经过艰难的三年,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其创造性劳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力量之所在,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主要因素,这才有了对“人事室”的改造和校本培训的展开。  而在可以预料的未来,我们学校将同时做两件事:1、把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才有教师真正的专业发展,那么,教师权利与行政权力的边界就有必要划清。2、教师通过参与学校课程产品改进与开发,更快地成为为“名师”的问题。这两大问题都是在之前的诸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产生的,这两大问题的解决也许不是一年两年可以顺利完成的,并且,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随着这两大问题的解决,又将催生出新的问题,我无法预知新的问题会是什么。我们都不是神仙。  而我们正是在凛然面对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本校的路径,才走到了今天;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跋涉中,体验了心路历程,展示了生命的勃勃生机,向历史证明了我们的独特价值。  今天,几乎每个老师都在说,现在老师越来越难做,正如现在校长越来越难当、公办学校越来越难办一样。如果我们退缩,说我们不干了,在那里哭着抱成一团,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  如果我们正视困难,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解决之道,用积极的心态每天来鼓励一下自己,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而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从克服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的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也许,我们应该感激困难。感激,正如磨擦力让我们欢快地舞蹈。  第四十四条 提升境界,创造价值  ——教师节贺词  每年的教师节都是相似的:放假半天,庆祝大会,表彰与奖励,接受学生祝福,领取奖金等等。  每年的教师节又是不同的,十九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虽相对滞后,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为适应教育的发展,学校也发生着变化:有外观上的变化,更有内涵上的变化。  目前看来,教育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于学校外观上的变化并未真正促进或带动学校教育内涵的转变,我们的理念、模式、方法、手段尚不足于支撑面向未来的教育。  近年来,北郊学校在积极地走着一条学校变革之路,大家亲身经历了这一路的艰辛和“折腾”,每个人都在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  我认为我们北郊学校的真正价值主要在两方面:  一、我们并不事先预设变革的目标,并不先验地将某一具体理论僵直地套用到学校变革中,我们变革的路径首先是循着问题的解决,也必将由问题是否解决为检验。如:1、如果没有招生困难和生存困境,我们不会那么强烈地关注和研究教育市场,也不会产生以“教育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和概念系统。2、如果不遭遇并校,使规模突然达到64个教学班,我们不会那么急切地尝试建立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3、如果不是资金紧缺、人员富余,我们不会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努力构建校内市场,希望以“校内人才市场”来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配置。4、如果不是新一轮“振兴初中、均衡化发展”的“逼使”,学校不会那么着力于“品牌”经营。假如在如此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学校不乘势而上跻身名校之列,那么现任学校领导班子就是“历史罪人”了。  二、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教育,重建学校,不仅顺应历史潮流,更重要的是让教育的回归到教育应有的涵义上来,是“教育的回归”在本质上使我校的改革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回归到哪里?教育必要回归到“人”,人是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主张通过对学校所有人的权利和人性的尊重,让更大多数人得以在北郊学校创造当下和未来更大的幸福。为实现教育的回归,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以下几项重大的变革:1、致力于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安排。希望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消除教师和学生不幸福的根源。2、致力于现代学校文化塑造。希望以学校共同价值观为核心,构建学习共同体,和学校求真的知识世界、向善的人际世界、幽美的心灵世界。  变革是永远没有终点的创造性活动。虽然在学校变革中,一直伴随着怀疑和争议,但我们是坚定的,因为唯有创造,方能彰显学校和教师的生命力量。虽然尚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我们更看重过程,变革最终的成效是无法预见的,也许我们都看不到最终的成效。北郊学校为中国教育贡献的将不止是一所学校的振兴,而是为中国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之所以成为范例,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创造了价值。  而且,令我自豪的是,我们的变革虽然有风险,但因为循着“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追求“系统的和结构的”而不是“线性”的发展,终于在风险威胁之下而实现了学校振兴。要知道,这些年里,学校处在什么样的艰难之中!北郊学校屹立不倒。  教师节是大家共同的节日,我代表学校党政工领导衷心祝福老师们在工作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天有一批教师受到了表彰和奖励,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力和艰辛劳动创造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为学校贡献了价值。  我认为,教育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在于个人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人类、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北郊学校的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不同程度地创造着价值。人们总是在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品尝人生乐趣与幸福的,我为北郊学校每一位老师感到骄傲。  当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与教师专业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因为没有真正的教学自主权就没有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而只有教师充分的专业发展,教师才能更好地行使教学自主权。  因而,教师的终身学习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将学习从口头决心化为实际行动,将学习由一时一刻的应付变为一种教师必备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真正的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其报偿将大大超乎我们的预期。  是学习改变命运,改变你的命运,也改变学校命运。  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一起过一个清贫的教师节。我本人和学校党政工领导对此深表歉意。但是我们都相信未来。因为相信未来,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  在这个教师节里,希望老师们自问:我为自己,为学校创造了哪些价值?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第四十五条 切不可妄自菲薄  我翻看了好多名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基本上有两个词语使用率极高:一是“一流的”。二是“示范性的”,志气很高很大,但多少显得雷同。  什么叫作“一流”,一流就是先假设除了“一流”外,还有“二流三流”直到“九流”或“未人流”,一流或“超一流”就是我比别人好,比大多数人好才叫一流。  什么叫“示范”,示范就是给人作榜样的。因为我比你们好,比你们都先进,所以你得向我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且看我给你们示范,我是老师你当学生吧,这叫做示范了。  要成为“一流”学校,其实是一种“三流”思维的产物,办学为了与人作比较,好像我们办学就是在比赛似的,这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这种思维根本不接受“多元化”,怎么是一流?顶多是三流了。我反对“一流”这个词还因为这个词太时髦了,而且往往是自封的一流,显出老大自居的味道,着实令我起了点“鸡皮疙瘩”。而要成为示范学校,老大自居的味道更足了,真有点称霸天下的野性,学校与学校之间原来就是平等而独立的,为什么你要自己给自己加上一个给人作榜样的任务,中国人比较喜欢做戏,做秀,作表演,号称示范学校的,一旦你真提出向他学的要求,他就深藏不露了,一所名牌学校是示范学校,我去求他示范给我们看看,校长未必肯,非得等到他彩排完毕,才会请我们去看他们正式表演。  在给我们学校确定办学目标时,我考虑了很久,我想我们的办学目标应该很朴素,绝不跟别人比,老老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也不夸耀自己,也不自卑,将来我们学校办得很有名气了,也不夸耀自己,也不给别人作示范。虽然今天我们尚没有办得很好,我们也不自卑。  坦率地讲,在没有来北郊学校之前,我心目中的北郊学校形象并不怎么好。今天回想起来有几条原因:一是学校历史传递给我的信息不怎么好,北郊学校前身是三家,一家是大连新村小学,没有什么光辉业绩,一家是甘霖中学,叫“橄榄”中学,橄榄枝像征着和平,橄榄这种零食到底价格低廉,合并后,“橄榄”的阴露并未散去。还有一家是曲阳中学,社会声誉并未见佳。二是北郊学校教职工并未真正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老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显得底气不足。这一点在教研活动时,与外校教师接触中自然会流露出来。一般老朋友或新朋友碰头,相互之间往往会问,第一句,最近忙吗?你回答,忙呀,学生太差,教也教不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不要学习,真不知教师怎么当好了。这样一回答,其实你是无心,人家拿着你的话稍加分析,就知道,你们学校学生很差,学生都不行,你们学校教师很苦很累,自然对你的学校印像不佳。接着他们第二问,收人还可以吗?你回答,好什么?跟你们不好比,两次分配削减三分之一。这时你的回答也是无心,但别人就想,这学校创收那么差,条件很艰苦,这学校不行,学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学校是什么呢?学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问,学校还可以吗?你回答:就这副样子,人那么多,乱七八糟,什么北郊,挂羊头卖狗肉,又跟北郊高中没有什么关系。别人一想想,原来你们还是“甘霖”啊!恍然大悟:到底还是薄弱学校啊!如果你再向别人抱怨几句领导怎么怎么无能,同事关系怎么怎么复杂,那行了,北郊学校在外人心目中简直就一无是处了。  朋友碰面,仅仅三句话,你已经为北郊学校做好了广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个老朋友,就是一千多条广告,这样子下去,学校真的不行了。  我们中国人有些小毛病,太谦虚是其中之一,可能怕人家嫉妒,总要谦虚一下,家里来客人了,人家客套一下,依家里装修得不错嘛,你回答,啊呀,马马虎虎,没有什么好。人家说,你小孩倒蛮乖的,你说:什么?一点不听话,读书不用心,昨天还被我“吃生活”。我们习惯于“谦虚”,而这谦虚不断地损毁着学校形象。我承认谦虚是美德,而大谦虚恰恰是一种毛病。毛病的根子有两条,一是习惯性自嘲,人生态度不够积极,闲聊中十句话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环境不好,领导不英明,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二是不知感恩,对美好的事物不知挂在心上,其实北郊学校美好的事物很多,为什么不说说美好事物呢?我们正在学习宽容和赞美别人,可为什么不试着赞美一下自己,为自己打气呢?  再回到办学目标上来,我们要把北郊学校办成一所能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精品学校。这几年我们很努力,成就很大,虽然我们不争什么一流,也不为任何别的学校作示范,但我们理应自豪,因为我们在困境中进步。  第四十六条 相互取暖  在社会转型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提出,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正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这列列车驶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车上所有人都说列车驶错了方向,可是列车那巨大的惯性让我们一起都无法逃离,谁跳下车也许谁就会粉身碎骨。上次到苏州开教育论坛时,专题讨论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我的观点是,目前考试制度不可以剧变,因为对学校来说。一年四次大考小考已经成了学校“呼吸”,升学考就是一次大换气是 “深呼吸”,学校在找到新的可靠的呼吸方式之前是绝不可以放弃现在的呼吸节律的。  在社会转型期,校长和老师、学生一样都很难当,我真想彻底解放教师,至少在校内不搞那么多考试那么多检查评估,这样也就解放学生了,可是,我和老师们一样.都像是在八万人体育场看球赛,前排人都站着,我们也只能站着才能看见球,如果所有人全坐下去,其实看球的效果和站着是一样的,可是谁能坐下来呢?除非一起坐下来,否则我坐下了,怎么看得见球呢?  转型期的迷惘和困难在哪里?就在于我们不知道信什么好了,就如同原来我们住老房子的,本人住得好好的,现在要动迁了,动迁公司开进来赶你出门叫你搬家,可你买的新房是按揭房,还要等好久房子才会到手,这时你在老房子里热日于,心里发慌,新房子在图纸上住不得人的。在转型期,我们做校长的当教师的被 “集体流放”了。现在只有一个办法,租个临时房先住一段再说.北郊学校比别的一些学校高明的地方就是弄个临时房先住了,有的学校还住老房子里做“钉子户”,早晚被扫地出门;有的学校搬出老房子住工地上去,弄得无家可归。我们弄个临时房做过渡,才有了三年来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战略选择、制度安排、文化塑造这三块,也许这个临时的家住得不舒眼,但我们毕竟往下了。  这个临时家是北郊学校求生和从事教育活动的依靠,我们依靠什么?我们一起都在十分艰难的处境里,我们有时真的无法彻底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各自的感受好一些。比如,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的处境很糟糕,他们只是孩子,却承受着连成人都无法承受的重压,而他们今天所有做出的几乎所有的牺牲,都仅仅为了一张进高中的人场券,这张门券一旦进了门就要扔掉的。  比如我们做领导的都知道教师的处境很糟糕,沉重的压力,快节奏,长时间神经高度紧张。我们都知道教师现在在坐的有相当一部分都简直不能被称为是教育的工作,但这一切不能不接着做。  现在的问题还不是我们在转型期里遇到的这些问题,而是我们在这样的问题里还要待多久。我想可能是遥遥无期地等待下去了。因此必须依靠一些什么才好。我想我们得依靠人道关怀,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间相互的人道关怀,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度过“冬天”。临时房子里没有取暖设备,我们得相互取暖。我们各自在心里说,我很冷,同时我们得知道别人也很冷   然后我们给别人一些温暖,这时我们也觉得温暖。  有些人可能只知道自己很冷,却不知道别人冷,这就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好比试着芽上别人的衣服,穿上后才能感受别人的体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后勤人员多站在教师角度上思考一下,教师多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用自己的良知给自己发问,我能不能为别人做更多做更好些;换位思考还要相互沟通,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我作为校长,给老师们提建议,老师们向学校管理层提意见建议,向学生提建议,学生也向老师提建议,这就是很好的沟通。有老师说,光提建议又不会有用,是的,或许用处不大,但能让我们相互知道别人也受着寒冷,就会心中生出悯意,也就至少减少了冲突和争斗。  知道别人也很冷,知道了别人的处境,才会设法给别人一点温暖,自己在给别人温度时也会受着别人的温度。  怎么相互取暖?就是大家都住在临时房里条件艰苦,就别再相互抱怨,指责和批判,多些赞美的声音,那赞美的声音让我心里好过些。  相互取暖就是静下心来倾听别人心底里的声音,尊重别人的选择,多给别人一些关怀和帮助,那样,自己也会感觉温暖。虽然我们一时无法脱离难,但我们都不至于会因此失去勇气和力量。
  第四十七条 共创一所公正的学校  人们都渴望公正,是因为极少有人感觉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对待。  人们有时候说上帝是公正的,上帝在这方面给你多一些,在另一些方面就会拿走一些;上帝在过去曾经给过你,那么以后你就会少得一些;而如果你现在两手空空,或许明天就会变得富有;你今世受了苦难,来世或者得了加倍的补偿。人们创造了神,是渴望公正,世俗世界之外的无所不能的神才是公正的。而在这个世俗世界里,则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公正。  得到比别人更多更好的生活的人一般会感觉公正,可几乎很少有人感觉比别人得到更多更好;大多数人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不公正”是人特有的一种委屈感,如果没有皈依上帝,则会加剧不公正引发的委屈感,一些无神论者将不公正归因于世道,还有一部分则归因于他人(强者)的掠夺。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时空内去求得公正,而一旦求不得,则从心中生出怨恨,怨恨这不公正的世道,怨恨甚至破坏他人(强者)的所得。  很多人都倾向于结果的公正,人们将公正视为结果是否公正。关注结果公正的人,一般是不可能接受贫富或贵贱的差异的,他们宁愿接受共同的贫穷,认为共同的贫穷这种结果是公正的。有时人们反而不能忍共同富裕,因为一旦富裕了,就有富裕程度的差异,而贫穷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没有差异的。人们认为只要有人更富裕,那么这富裕是不公正的结果,因为富裕没有发生在“我”身上。就这样,我们常常被不公正的感觉折磨着,消磨着我们的人生。  有人抱怨不平等,其实人生来注定不平等,地域的,遗传的,性别的,都是人出生前无法选择的,人类的一个永恒的痛正在于人可以选择生命的结束却没有勇气自我结束,而鼓足勇气也都无法选择生命的开端。  于是,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既没有结果的公正,又没有起点的公正。那么哪里有我们渴望的公正呢?  也许只有在过程中去找公正了。假如说在世俗生活中生存,就是在和别的人一同玩竞争的游戏,那么,现在假设你和别人同一个起点,你就要和别人一起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如果结果你失败了,你服还是不服呢?你说不服,因为游戏规则偏向了对方,那么好,现在游戏暂停,双方再一起讨论修改游戏规则,直到双方都接受某一规则再来继续这场游戏;如果你还是输了,你服不服呢?你说不服,理由是裁判不公正,或是裁判水平不高,或是裁判与对方有密切关系,那么好,再来修正,我们增加了对裁判工作的规定,比如设立裁判专业并让裁判员接受严格训练,还规定裁判必须避嫌;后来比赛你又输了,你认吗?虽然你可能还是觉得不公平,因为我刚才说了,对结果的不公平感是人发自本能的一种委屈感,可你最终不得不认输。  当我们共同信守同一套游戏规则,并且评判者受到严格管束时,那么可以降低人们的不公正感。对过程的公正性的关注比对结果和起点的公正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能有效地消感人们的怨恨,这一点已是共识了。  在这过程的公正性方面,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对裁判的约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保证游戏规则是民主协商的产物,即游戏规则必须让大多数人接受,还要保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监督执法者。如果这两方面的制度都有了,那么可能这个社会虽然不是“绝对完美”的,但却是“相对完美”的。因为绝对完美应该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三重公正,而达到三重公正的那个世界或许只在天国。  市场经济为什么比计划经济有效,就是清醒地认识到了人其实各自不同,不必强求什么结果的公平,那是乌托邦是幻想,所以索性不追求结果是否公平,而是去建立一套制度,这套制度是让每个人机会均等,而且让每个人遵守一样的游戏规则,法律保证每个人参加游戏的权利,惩处破坏规则和不讲诚信的人。而我们再回忆一下计划经济时的情形,那时取消了人的起点差异,也取消了结果的差异,虽看似平等公正,可那是一个多么糟糕的时代。  如果你同意我上述对公正性的认识,那么我们现在来谈学校的公正性问题。学校中的教师意事实上存在着竞争关系,我们都默认了这种关系存在的合理性,提干、职称、岗位、奖金分配、各项评估等等,各项有限资源的公布都是无法均衡的,不公正感早已侵蚀了教师们的心灵,抱怨油然而生。那么怎么办?显然重点就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规章制度在协调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二是执法者(管理干部与评价者)受到制度的严格管束。结果这两方面做到完善,就意味着过程公正,至于结果,请你认了吧。  再来看学生的管理。作为教师(执法者),你如何让学生产生公正感呢?相信你有了答案了。  不过,话题还没有结束,有人会说,你刚才在主过程公正时作了一个假设,就是假设每个人起点上是公正的,可事实上人们在起点上就无法公正。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正要放在本文结尾郑重其事地说。  人们起点上确定不公正,有的是强者,有的是弱者,让他们遵守一样的游戏规则有失公允,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就是帮助那些弱者,使他们受到特殊的照顾,直到他们终于能与强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由谁来帮助呢?当然由强者来帮助了。我们是不可以取消弱者参与竞争的权利的,我们更不能不给予他们关怀,因为弱者的不公正感所导致的怨恨,足以摧毁整个世界。因此,在关注过程公正时,人道主义将一直作为一个基调。  第四十八条 偏爱管闲事  今晚的《东视广角》披露,说9月1日开学各家书店全线爆满,来购书的多是家长,手持孩子开给他们的课外练习辅导书单,查找着《一课一练》等练习书,记者说家长手中的“书单”惊人地一致。采访中,家长和学生对“校方”指定购买课外练习辅导书一事深表反感,一名家长气愤能说:我今天跑了四家书店就是找不到要买的书!节目最后,记者批评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益不高云云。  看了这段报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身在教育之中,位处“校方”和教师的代表人,我这个校长每日里如坐针毡,绑紧了神经也绑紧了一张“苦瓜脸”,深知当下教育已是四面楚歌、众矢之敌。教育这个“软柿子”是可被任何一个“强力部门”批评指责的,可为一切的社会弊症作了替罪羊而绝无还手之力。收赞助费问题、补课问题、安全问题、食堂卫生问题,教育敢怒哪敢言?须知那几乎所有的错都是多做才多错的。  先说收赞助费问题。首先,收赞助费居然成了“问题”,显然是“中国特色”的“问题”,教育是“公益”,自然不能全靠政府了,社会“赞助”(捐赠)是支持公益的美事,何来问题?原来在主张吸引捐赠的法律之下,有更厉害的“政策”,叫做“捐赠不得与入学挂钩”。我不知道在中国,不与入学挂钩的捐赠有多少?其二,学校收取“赞助费”,是因为有人不愿意去政府安排好的指定学校,偏要自己选择学校。哪家学校愿意接受那么多额外的学生,而平白无故增加学校那么多开支和教育负担呢?“赞助费”所以产生。因此,学校杜绝乱收费的不二法门:绝不收取“择校生”,连择校的“条子生”也不收。收“择校生”是在做好事,现在不做这好事了,也就不犯错了。  二说补课问题。补课本来不是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在做好事,但因为三点半之后补课,要收费了,所以成了“问题”,教育是最应该穷方显“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境界的。那也好办,学校不补课了,那么也没有补课问题了。  三说安全问题。不上体操课、禁止学生奔跑、不带学生外出、不组织学生劳动,你看还有安全问题吗?没有了。教体操、让学生尽情玩、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和劳动,都是学校做的好事,现在不做了好事,也没了出危险的坏事。  四说食堂卫生问题。干嘛办食堂呢。防疫站那帮人简直“如狼似虎”。余话不说也罢。  最后还是说到校方“指定”练习辅导书上去,为什么“指定”?校方和教师有什么好处吗?我看没有,既没有“回扣”好拿(家长自行购买,校方绝无回扣),又没人会说句好话(家长和学生都反对)。反而因为要求学生统一购买了,学生做一遍,教师也起码先做一遍,学生做完,教师不放心也要亲自批改,学生做错了,教师还要盯着他订正、讲解。你家长跑一趟书店,我老师批50多本,是一课一批!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下禁止由学校代购的命令,谁会让你家长劳神呢?如果不指定书目,由着缺乏教学和学习经验的学生自行购买,教师如何统一辅导?如果教师不帮着孩子补课,不辅导孩子练习,孩子居然能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考上大学拿到高分?那请神仙来吧。至少我从还没见到过这样的神仙教师。即使有这样的老师,我也不知道在上海3万年薪可否请得到。  瞧,好心又办了坏事!  下班回家,在校门口听到接孩子的家长骂骂咧咧:4点半了老师怎么还不放人,真是个神经病老师。家长实在是不知道,老师也有家,也要下班的,为什么四点半还留着你的孩子?是做好事呀!哪里就是神经了呢?教师从来就不会放着一个学生落后而袖手旁观的,不会!  当教育已做了许多份外事后,我们错得也多。当我们自以为“无所不能”地主动承担许多社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乃至家长的责任时,学校却收不到与此对等的回报。  然而,这正是学校的可爱之处,中国基础教育的可爱之处。可以经费短缺,可以被指责批评,可以被误解被谩骂,却一如继往地做着傻事,而且早已习以为常。  以上就是基础教育在严重供血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为国家输送出一代又一代精英与劳动者的原因。  教师节快到了,且让我们略展眉头,自娱自乐了。  (说明:本文中所称“教师”系指教师主流,而非个别败类,即使教师中一心谋私利的败类,其道德水准也普遍高于其他行业中的败类)  第四十九条 教师的身份  教师经历的专业训练,是要让教师符合教师工作的身份。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这是一个身份的社会,社会阶层或等级便是按一定的身份排列。社会秩序决定于身份认同。因而在从事某一职业时,个人的癖好和真实本性不得不退避于角色符号之后。教师是一种身份。  而任何一种身份都不是独立限定的,是建立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之上,对教师而言,身份被限定于学校中,与他的上司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师的下属地位,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另一作为教师身份的本质属性。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对学生身份的认识。  首先,学生可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和学术价值。对以赢利为目的的学校而言,学生具有经济价值,因而是民办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民办学校之间或民办与公办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将学生作为资源的竞争,这类学校前期的资本投入,是为追逐利润。以实验或科研为目的的学校,学生被视为学术资源,他们的研究成果必须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因而我反对一切变了质的“实验学校”,挂“实验学校”牌子不搞实验的尚可。  另一些学校也将学生视为资源,比如重点中学,他们知道学校的几乎所有荣誉都靠着一流的学生。生源质量对重点中学而言比数量更为重要,当学生们最终进入高一级名牌学校时,学校获得最大收益,这些收益一开始仅仅是名声,而随着政府加大投入,以及其他隐性收入的跟进,高质量的生源最终会成为经济贡献。这还不包括教师评聘职称和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获取隐性收入的机会。  对一般学校而言,生源数量首先具有经济价值,因为政府不会为空无一人的学校拨人头费。所以教育资源过剩后学校将学生视为主要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招到学生、留住学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生源数量获得保证后,同一学校内依学生程度编班,同样具有经济学意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有意造成的班级比较优势,会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从而使原本并不具有经济价值的学生转化为资源。更不必说,利用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学校权力,使一部分家长背后的资源转化为学校资源或教师私人资源。  在一个功利世界里,人有沦为工具,如果人的主体精神不觉悟的话。在工具化的人看来,对象也只能是工具。人的工具化过程中一切都发生的那样自然。学校本身成为一个工具,政府政绩的工具、校长业绩的工具、经济统计学意义上的工具;如果有素质教育工程的话,那么学校可以是这一工程的成果;如果有教育产业的话,那么学校将是产业收益的生产部门;如果有教育振兴的话,那么学校将成为振兴教育的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校的对象,工具化不可避免。  而学生的工具化是普遍的。如果我们并不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主体地位、内在需求和个性心理特征,那么,学生会成为学校升学率的工具、评选示范校的工具、素质教育的工具、教师评聘职称和先进称号的工具。当学校的办学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无法达成一致时,三者将互为工具。这倒切合了功利时代的本义,但却违背了教育的本义。  将学生视为资源或工具,决定了教师身份,这一身份使教师更似一个谋生的职业,付出标准化的劳动以换来薪水的报偿,决定做与不做已不在于自己内在的要求,而是外部的限定;工作与生活彻底地剥离,将严重影响教师的生命质量,即使随着职业化程度的增强,薪水的进一步提高,都无以化解教师的焦虑和空洞感。也许专业化的倾向正伤害教师职业的古老的欢乐;也许,教师的信仰、个人化追求以及个性、悠闲、灵性、独特的生命体验都在渐渐消退。教师作为人的精神导师和灵魂工程师的功能的退减,使教师不仅不再被社会敬重,连学生都不再尊重崇敬他们。教师身份的变异使学校成为一个机械化的“怪物”。  可是,如果学生作为人,一个个需要贯注精神理想的人,那么,教师,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新身份?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而每一个角色之间存在着社会期待上的差异,导致一些教师深陷于职业痛苦之中,所以教师一向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工作,而从教师跳槽跨入其他行业的,往往很快就脱颖而出,显出了自己的才干。教师难当在于角色转化与冲突,不说别的,光是学校员工与教师这两个角色,在要求上也未必是一致的,作为员工,就得要服从领导和服从与制度,作为教师则应有创见和探索精神,因此,最好的员工未必是最好的教师,而最好的教师则很可能太有创建和探索精神了却不被领导赏识。  目前教育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校长承担着推进改革之责,理应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可是学校的课程改革的阻力真是不小,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的课程领导者确实不容易,可是课改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政府?社会?校长?家长?学生?教师?  我们本能地认为阻力来自于教师,我们从上而下地认为,改革要获得成功,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新课改十分注重在课程决策、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与主体建构,强调多元参与、亲历体验和有效交往,使课程事件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自主发展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合法拥有者和解读者,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情境创设、学习资源的准备、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组织引导上,学习本质上成为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将一改传统只在课程实施领域有发言权的做法,而广泛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计划、开发和评价的全领域中,从而使课程更真切地反映实践的声音。可是,我们的教师真能做到这些?有多少教师完成了新课程角色的变化?  为了帮助教师完成课程角色转化,往往校长自己亲自在抓课改,每学期不知道组织了多少场专家报告会,开过多少堂研究课示范课,可说实话收效甚微,回到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却还是依赖于传统教学。显然,光听几场报告开几堂课就能促进教师转化,那把课改也看的太简单了些。  我认为导致目前教师在课改中力不从心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是法律赋予教师职业的基本权利得不到理想的维护;另一方面,根据权责相称的原则,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一些新的职责,却没有对等地赋予其充分的权利。要使教师走出困境,并通过自主自觉的专业发展来实现教师角色转变,从而最终确保课改的预期实效,就必须将教师权利问题摆在桌面上好好讨论讨论。也就是说,教师权利是课改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得加深理解教师权利的实质,并在要求他履行各种教改责任前,先设定一些与其责任和义务相匹配的特定权利。这就又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出的疑问了: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呢,还是雇员?或者是专业人员?或者哪个角色的因素占多些?  教师首先是一个专业人员,教师就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所以有教师资格证制度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也就有了专业发展一说。从法律角度说,“专业人员”并不是严格的法律术语,只是对其职业特性的描述而已。而我们在谈论教师权利问题时,我们所称的“权利”是个法律概念。  从法律角度看,教师就是学校的雇员,因为按法律,教师由你校长聘任的,并且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劳动合同保证了你与教师之间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就形成民法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学校和教师间全部权利义务的安排完全由合同约定来完成,双方在合同中对教师的聘任、解聘,教学任务的布置、监督和评价,教师的薪酬、奖励和惩戒,教师的晋升和降级,以及其他方面涉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都在合同中被尽量全面而明确地约定了。这样看来,教师应该是雇员。  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都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聘任制就是指学校和教师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确认教师受聘的职务以及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制度,表明学校和教师是雇佣关系,可是这一关系至今没有被广泛接受,人们往往认为教师一旦仅仅是个雇员,就太贬低教师了,毕竟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  所以有人认为教师应该是公务员,我国法律也明确了教师的收入应不低于公务员。在日本、法国、德国,公立学校的教师由政府任用,教师与一般公务员的身份基本上无异。你教师作为公务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完成国家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这一职务行为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为什么这些国家将教师的法律地位定位于公务员?我想主要是因为公务员的社会地位较高,职业也比较稳定。可是,我国关于国家公务员所有法律文件均未将教师列入公务员系统。没有列入公务员或许是件好事,因为公务员通常是按照上级领导或机关的指令,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从事工作的,按照行政立法的本意,公务员的一举一动都要有法律依据,即依法律明确规定和法启程序从事其职务行为,但是教师的工作特性又要求教师有相当程度的自由空间,要是教师真是公务员,也许就只能“死教书”了。  所以,教师的尴尬之处就是,他不是专业人员,也不是雇员,又不是公务员,可他又全是。在英、美国家,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两重身份,公立教师一般由地方政府任用,教师与地方政府当局签订合同,教师在按照合同履行教学职责的同时,享有某些公务员的特权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既可以选择根据契约关系向法院诉讼,也可以选择适用公务员的权利救济途径。  有学者认为,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基本上也是这样一种双重身份。因为教师兼具公务员和雇员的双重身份,所以在合同中文本中都要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权,以及教师被解聘的条件和程序,但是,合同文本还应着重约定教师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的范围和限制条件,明确学校管理权行使的条件和程序,这是我们要讨论的关键问题,即,我们常常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而恰恰教学自由是教师的核心权利,这一权利关乎课改成败。  我的观点是,为确保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角色,并使课改获得可见的成功,教师的教学自由就应依法扩大,在法律中这叫“增权”,具体来说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传统教学境遇下教师基本权利的强调与维护,其次是基于新课程应当赋予教师哪些新的权利。前者是教师专业活动的根本保障,也是考虑新的权利赋予的基础;而真正意义上新增的权利会使教师获得在课程中的解放,提升教育的品质与境界,反过来更好地促动教师自主化专业成长和权利的共享。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确保《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学自由,因为教师劳动是高智力的,需要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有“临时处置权”,因此,法律应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较大自主权,让教师有权力决定课程的基本进度,决定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考核的标准和方式等,所以教师其实历来被认为是“自由职业者”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国《教师法》所罗列的教师六条主要权利中,第一项就规定教师的教学自由权了,这一条款表明“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而紧接着第二项就是是学术自由权,《教师法》中的这一条款规定:“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什么是学术自由?其内涵是,学者应持中立的立场和独立的地位,应保障教师学术方面的言论自由和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自由,有了学术自由才有真正的教学自由。第三项权利是教师对学生的督导权,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权,《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一权利实际上包括三项权利:一是指导权,二是评价权,三是惩戒权。当然,惩戒不能超过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一般限度.更不能给学生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伤害。  当我们明确了教师各项教学自主权后,我们一是要反思,反思我们做校长的是否会有意无意地侵犯到了教师的权利,二是要拓展,拓展教师的教学自由。目前看来,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力量至少在以下三方面侵犯到教师的教师自由:  一是以抓课堂教学为名,干预教师的教学进度、方法、内容,往往过份强调统一进度、集中备课,并强制性地推行某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二是以抓教与学两方面的质量为名,干预教师自主评价学生的权利,我们往往规定教师的评分标准和方式,推行“背靠背”命题,要求“跨年级阅卷”等等,剥夺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一部分权利;  三是行政权干涉学术权,甚至替代学术权,校长或校长代表的行政力量强力推行某项教改实验,并扮演评判者的角色,不仅导致了较严重的教育“学术腐败”现象,更使得教师的学术言论自由受到抑制。  说到底,课改的成功现在取决于能不能拓展教师的“课程权”?我觉得新课改要赋予教师新的课程权利,一要赋予教师课程决策权,让教师参与课程决策以提高新课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二要让教师拥有参与课程设计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最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反映和各课程要素作用的机制与效果。  可是,课程权或者其他所有的“权利与自由”的拓展都取决于两个因素:  1、教师的现实能力能否担当此权利与自由,一个理性和道德自律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担当。那么,我们是先赋权还是先让他们具备能力?  2、权利与自由一向与行政权力或其他权力处在博弈之中,他们构成了此消彼涨的关系中,也就是说,教师赋权就意味着行政权力的退出,意味着教师越来越不是一个员工和雇员。那么,是先赋权再撤除行政权,还是行政权先撤出再赋权?  也许,我本文所讲述的问题是个“假问题”,那是以为在学校办学自主权都没有依法落实的情况下,却讨论教师课程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但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至少可以给困境中的教师一个交代,今天的教师为什么难当,而总有一天,当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教育必须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权利”时代,而目标也是十分明确的。而真正的困境在于,无论教育官员、校长还是教师,我们谁都无法超越历史!    第五十条 顺乎人性是最美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对教师形象的说教,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一种假定的形象用来描述或约束教师群体的形象,更没有一个固定的画面去绘制或限定教师个体的形象。  而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却总要使丰富多姿的生命体凝固在统一的模子里,似乎只有这样完成了用于衡量每个人的尺度,我们才心免我们说女孩子要像女孩子,男孩像男孩;领导要像领导.下属像下属;父母要家父母,子女要像子女;也终于有了学生像学生,教师像教师,或是如何像学生如何像教师之类简直无法讨论,并且讨论了也不会有任何意义的话题。  形象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外部行为表现的一种抽象概括,有时我感觉疑惑,是先有形象标准,我们才学会做一名教师,还是我们做了教师之后才有对教师个体或群体形象的抽象概括?假定事先有了“应然”的一个标准作为面具,然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戴上这个面具,也不管这个面具是否适合我的精神气质,那对我就会是一种折磨和威压。而我们的传统却恰恰偏爱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当一想起英雄形象,那他一定高大魁梧浓眉大眼气吞山河,当一想起教师就是威严中又造些慈祥,然后再用这个标准去审视身边的人,说这个人像小偷不像英雄,那个人像调皮的毛孩子不像老师。我们这种习惯思维根植在文化之中,可能国粹京剧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类型化的典范吧。  一旦将“教师形象”放到“民间”来讨论,那观点一定难以统一,教师对教师形象看法不一,学生对教师期待不同,家长对教师要求也各异,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人意见可能都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差异较大。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导致需求的多样化,那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如果到今天我们居然还在讨论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应该有什么统一的形象标准,那实在是逆潮流而动了。而且,因为事实上教师形象讨论的复杂性,倒使人们再一次使用类型化简单化的传统方式来描述教师,说教师应该像“妈妈”,或者说教师应该像“朋友”,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妈妈”或“朋友” 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尚且是等待讨论的话题。如果有人说教师应该“无私奉献”或应该“爱孩子”,或应该“勇于创新”,那更是文不对题了,形象是外部表现,是每个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部表现,也许内心并不太喜欢孩子的人倒具有爱孩子的行为倾向,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在我们周围也许并不少见。可能对教师形象的大讨论最后总要等到官方“钦定”了标准才算一个了断,而有了这个权威论定的形象标准,教师们淡然处之似乎不在意料之外的。  如果对教师职业有什么一致性的要求的话,我认为无非要求教师遵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也无任何特殊之处。凡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道德大同小异,无非是要求你把人当“人”来看待,即平等、尊重和善待。我们有时批怦一个教师不遵守师德规范,比如侮辱学生,有偿家教之类的问题,这些都不是违反教师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而是违背了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或违背作为服务性行业的一员的基本道德。通过既定的教师师德规范将教师职业神圣化,倒是对树立教育整体行业形象不利的做法,我认为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真应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教师悄悄地走下坐了几千年的神坛也真应该告诉所有人,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跌力呢?  你问一问学生就知道了,他们的喜好多种多样,喜欢老师爱开玩笑,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和他们谈明星逸事为更爱哪个而争得面红耳赤,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老师突发奇想带他们一起去郊游,喜欢看老师在操场上拔河摔倒在地时的窘态,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而巨音很不准呐。  这时你会发现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最近;有时,你不舒服,像别的普通人一样捂着自己的肚子或是沙哑着嗓子,孩子们那一双双眼睛满是关切,你告诉他们你最近不高兴很失望,或者最近有好多好消息,他们的注意力全在你脸上;他们是那么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他们的老师有很多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你面评论你的小缺点希望你改正时,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  这样的老师充满勉力。  因为那么吸引学生的是你的个性,是人的个性,你带有一切人性的弱点与优点。首先是真实的,而且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的。  所以,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  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的,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深洒,但是你最美。到将来,学生们长大成人了,他们彻底忘记了所有学过的知识,却一直没有忘记你,还到你家看望你,是因为可以一起回忆在小小的课堂里发生过的一幕幕触手可及的故事。  而当你做个老师,终于可以在脑子里抹干净了所谓“学生形象”之类刻板僵化的人物面具,那么,你突然发现,学生那么值得去珍爱!  第五十一条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非典”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现在又将严阵以待,防止“非典”卷土重来。将来回顾这段夹杂着人们恐慌、无助和齐力防范的特殊历史时,会融入不同的精神或情感元素。也许我们正在合力书写历史,因为在此中的人们,正赋予事件以意义。  抗击“非典”过程中对学校而言,一些新的原本并不完全属于学校职能的细碎小事,成了学校每天的大事,如晨检、保持通风、严格消毒、清场、外人不得入内、发烧必须回家之类,每日做这些简单而乏味的事,为着防范看不见的“敌人”。一些原本每天或者经常做的事,现在已成了小事,或根本不再是一件事,比如升旗仪式、广播操、室内操、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早自修、补课等等活动,缺少了这些大事,总感觉学校成了由班级构成的原子,原子之间少了某些联结,而一所学校之所以是一所学校,而不仅是班级的简单集合体,就是那些共同的“习俗”性的活动,使学校成为师生的共同体。“非典”期间,学校定义被改写了。  一些原本体现学校本义的核心活动,过去曾经被各种各样的大事小事遮蔽过,现在彰显了出来,这些活动中最核心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当一天短短的在校时间里,因为抗“非典”,被去了头和尾之后(原来我们课后有很长很长的尾巴),那张正式课表,那么清晰地跃入我们的眼帘,我们就像守财奴般眼巴巴地清点着课表上仅有的这点课,要完成那么多的教学任务,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要让那么多差的学生明显改观,可我们面前只有这张课表。  “守财奴”说:我要从每一节课里榨出油来!于是老调必将重弹: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益。  下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是课堂效益。课堂效益就是你的教学计划中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你设定的目标全部达到,你的课堂教学效益就是高的,反之就是低的。同样的教学目标,别人花四十分钟完成,你只花二十分钟完成,那么你的课堂教学效益是高的,反之则是低效益的。  人们总是喜欢高效益的课堂。首先校长和主管喜欢,高效益的教师越多,“劳动力”成本支出越少,每学期排课表,校长和主管看到一张张要求增加课时的申请就头疼,政治课要增加,因为学生不重视政治课;英语课要加课时,因为英语中考改革了,口语啊听力啊难度比过去大了;物理、化学要加课时,因为现在强调能力了,而我的学生的能力不行;语文要增加课时,因为学生回家从来不复习语文;数学也要加,因为别的学校都加了,别的学科都加了,凭什么这么重要的一门主科反而不加?可能只有“音、体、美、史地、生”想加课也说不出口,他们有“自知之明”。对校长和主管来说,加课就是加钱,我们的奖金是计课时发放的,于是,学校开支增加,成本很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师普遍令领导满意,省钱呀!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数学课学生学得很好,而那个班的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所以糟糕的那个班的学生只有参加补课或者请家教,就是四十分钟后还得追加投资。千万别认为学生投资是一个经济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师在四十分钟里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学生枯坐教室,早已魂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生命浪费。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  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是因为孩子学习有了成效,家长的成就感有时就建立在孩子的成就感之上,高效课堂可以为孩子们免去许多焦虑和担忧,无疑在为孩子们的家庭造福,焉能不受家长欢迎?有多少夫妻不睦,不正是为了不争气的孩子!而每个孩子的背后,都可以隐约看见那一群教师模糊的身影。  高效益的课堂令教师愉悦。教师职业不似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理应经常悠闲,以便有时间去思考。但我们实在无法享受悠闲,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四十分钟,“生产”出了厌学的、不做作业的、开小差的、基础差的、知识能力结构有问题的学生,正是这么一批随着年级升高而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使教师充满焦虑、又无能为力,也许正是我们自己剥夺了自己悠闲的权利,我们的白发,我们的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电四公司十大败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