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国是不是属于昙花一现为韦陀

 【文字大小:
  3G上网本厂商:运营商并未全力促销3G上网本
  对此,搜狐IT从某为三大运营商都生产3G上网本的厂商处获悉,该公司已经关注3G上网本销量很长一段时间,也注意到了3G上网本销量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该厂商认为,运营商并没有真正大力度地推广3G上网本产品,也没有完善机制来促进3G上网本的销量。除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上网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声音,而中国移动的3G上网本也基本上没有进行大意义上的广告宣传。
  当然,也有个别厂商人士表示,除了3G上网本,普通上网本的销量也不大,并称目前的上网本市场正处于洗牌期,用户对上网本的接受度未达到预期。对于原因,该人士称,业界对于上网本的炒作,导致大量用户认为上网本就是低质量、低性能的低端产品,因此在满意度和期待度上大大降低,虽然价格较为便宜,但也难以吸引用户兴趣。
  据了解,目前,3G上网本主要是运营商定制,运营商在3G上网本中内置一些业务应用,然后通过运营商的门店和传统的上网本渠道进行销售,所有销售渠道享受同样的优惠和话费补贴。据中国移动首批3G上网本披露的资费信息,部分3G上网本的补贴价格达2300元,其中部分费用转为3G上网本捆绑的全球通账号的手机话费,剩下的为3G上网本的上网资费。
  然而,对于高额的话费补贴,消费者的知晓度却非常低。据搜狐IT随机对卖场的消费者的咨询来看,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不知道话费补贴力度,部分知道的消费者则认为“3G上网本不太好”,而对于“不太好”的理由,则没有几个消费者能给出明确的理解。
  运营商:3G上网本是过渡性产品
  对于3G上网本受冷落的问题,某运营商内部人士在接受搜狐IT咨询时表示,3G上网本销量不好,主要是因为用户对这些产品不了解,对话费补贴的力度和好处了解得不够。同时,该人士也坦诚,3G上网本属于过渡性产品,运营商最终还是希望大力推广3G手机,因为手机上可以承载大量的3G业务应用,而且使用率也远远超过3G上网本或者上网卡。
  此前,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过对于3G终端的看法,虽然他并未直接比较3G终端的优劣,但是他明确表示,前期重点推广3G上网卡和3G上网本,是市场有相应的需求,但只有3G上网卡和3G上网本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应该大力刺激3G手机的发展。
  同时,搜狐IT从不同运营商的市场营销部门获悉,三大运营商都并没有真正的营销经费用于3G上网本的营销,可能是因为公司并不愿意大力促销3G上网本,可能因为高额的话费补贴会让运营商的付出远远超过回报。而在3G发展初期,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是抢占优质用户的重要手段,因此,虽然三大运营商均不同程度地对3G上网本进行了宣传,但宣传力度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国外经验:3G上网本像3G手机一样销售
  据搜狐IT在德国运营商T-Mobile和沃达丰等专营店观察,这些运营商在销售3G上网本时,采用与3G手机完全一致的销售模式,即按照签署在网协议的方式,用户每月只需要支付定额的资费,就可以花极少的钱拿走一台上网本,比如1欧元。
  据沃达丰的店员介绍,3G上网本的销售非常可观,一方面,上网本比手机有更大的屏幕和更强大的互联网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用户可以用极低的价格拿到一台上网本,满足基本的上网需求。在沃达丰和T-Mobile的营业厅,搜狐IT看到了联想、三星和LG等牌子的上网本,这些上网本有些标价1欧元,有些则为49欧元。据介绍,主要是因为不同产品的性能有所差别。
  对于用户可选择的套餐种类,搜狐IT观察到,至少有超过5种资费套餐供用户选择,最便宜的为40欧元一个月,最贵的则高达120欧元一个月。不同价格的套餐包含了不同的业务内容和价格,比如通话时长以及超过时长部分的通话资费单价、上网时长和超过时长部分的上网资费单价等等。
成都分站首页
1¥51002¥48503¥46004¥55505¥4100
关注此文读者还看过
     && &&   
         
【】--       
12756522071531528141399651388661284471219281012399500109074
1982723714655656637638639631062
010-周琴024-商务024-盖勇024-姜浩024-刘丹024-张智宇024-张力张小燕侯经理136-王有唯
010-刘威010-孙经理010-徐浩尤子恒010-吴绍发010-刘少威李涛010-李秀国010-徐峰林斌华
136-王有唯021-阮鹏飞021-高梅021-陆萱萱021-阮厚均021-陈小贵021-晋国辉021-罗于兴021-徐凡021-蔡海荣
021-武雪娥020-许彪020-胡文方020-杨小华020-汤小姐020-王先生020-吴文雄020-苏毅020-马晨凌020-颜松江
张小燕侯经理刘进崔健祝椿张丽霞周立民王先生张先生张彤
025-李岩025-姚华强025-朱明辉025-陈义康136-胡珉珉025-苑东伟025-高敏025-林苑圃025-黄国军025-秦海
024-商务024-盖勇024-姜浩024-刘丹024-张智宇024-张力024-陈先生024-李洪波024-王志敏024-楚先生
<A title=电脑下乡--谁主沉浮?你来选选!! href="http://q.yesky.com/group/review-.html" target=_blank 电脑下乡--谁主沉浮?你来选选!!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Copyright (C)
Chinaby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极网络
渝ICP证B2-号 商务联系、网站内容、合作建议:010-
Powered by 天极内容管理平台CMS4i“流量转存”不应是昙花一现
  日 08:27:08 星期一 
未用完的手机流量可全部转入次月,或赠送给朋友使用。前一段时间,“广州电信剩余流量不清零”的消息,在网上热传。有的舆论认为,这意味着在三大中国手机3G运营商体系中,中国电信广州公司率先实现了3G的“流量转存”。而对此广州电信方面却态度保守,声称这是针对3G用户的促销活动,不涉及资费政策调整和业务规则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手机用户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月过完了可是流量没有用完或者是当月还没有结束可是流量已经用完。消费者针对没流量的情况就得自己花钱购买,而有流量却不能累计到下个月,运营商将会定期清零,虽然这些做法是通讯消费时的“显规则”,但仍有许多消费者对此予以质疑,并一直呼吁希望“流量转存”。甚至在不久前,长沙的一位消费者还因对流量不能转存而不满,将移动运营商告上法庭,他的起诉也引起了很多手机用户的应和,进而发展为对运营商垄断和手机资费合同“霸王条款”的声讨。
其实,当前实现“流量转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运营商的意愿问题,因为这样做的话,很明显就意味着“利润的流失和缩水”,而作为游戏规则主导者的三大通信巨头,显然不愿乐见其成。不过三大巨头终究不是一体,之间也会存在分歧和竞争,而此次中国电信广州公司率先针对3G用户实行“流量转存”的促销活动,便是很好的佐证。为此,要想“流量转存”真正实现常态化,那就只有不断促进通信业之间的竞争,唯有此,才能让运营商学会尊重市场和消费者。
时下,“流量转存”的尝试已将霸王条款撕开了口,原有的博弈平台也发生着变化,我们期待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行业裂变能为消费者带来新的希望,而不是让这一破冰之举仅仅沦为昙花一现的促销噱头。“流量转存”,它不只是暂时性的促销,而应是常态化举措。
原标题: “流量转存”不应是昙花一现
作者:林琳 三皮 网络编辑:俞俊
上一篇:下一篇:
版权和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桐庐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桐庐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桐庐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桐庐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浙新办〔2004〕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桐广许2008001号 浙ICP备号库克高兴得太早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反弹恐昙花一现_热门资讯_移动互联_科技频道首页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合作登录:
库克高兴得太早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反弹恐昙花一现
来源:腾讯科技 
外媒评论称,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颓势终于得以止住,但这种反弹只是暂时的,即使人气颇高的新一代旗舰智能手机iPhone X也难以保住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腾讯科技编者按】外媒评论称,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颓势终于得以止住,但这种反弹只是暂时的,即使人气颇高的新一代旗舰智能手机iPhone X也难以保住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以下为文章概要:
苹果在中国市场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反弹, 这主要归功于竞争对手缺乏引人注目的手机产品。不过,即使苹果人气颇高的iPhone X可能也难以帮助该公司保持目前的态势,更不用说在中国市场实现份额的增长。这是因为假日购物即将到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其竞争势必非同寻常的激烈。
中国手机制造商的产品日益被本土消费者认可,华为、小米等厂商纷纷有意让其旗舰机产品在今年岁末与苹果iPhone X展开面对面的较量。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上周安抚投资者,称该公司在中国市场将发起&反攻&。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库克有点高兴得太早。
苹果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营收经历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后,终于在上个财季迎来12%的同比增长。苹果第三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增长至7.7%,但仍大幅落后华为、Oppo以及vivo,这三家企业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据中国市场50%以上的份额。市场研究机构IDC称,即使排在第四的小米,其智能手机出货量也是苹果的约两倍。堪称苹果史上最贵手机的iPhone X在中国的起售价为8388元人民币,几乎是北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之下,Mate 10等产品更为便宜,其势必会遏制iPhone的销量。
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分析师贾莫(音译,Jia Mo)表示:&苹果上季度的增长只是暂时的。iPhone X高企的售价将对销量造成影响,这也是我们对其第四季度的表现不太乐观的最大原因。&
由于市场对于iPhone X的强劲需求释放积极信号,苹果股价进一步上涨。上周五,苹果市值一度突破9000亿美元,成为首家迈入这一门槛的美国公司。iPhone X具有面部识别功能,几乎全屏幕的设计,其高企的售价将令苹果本季度营收创新高,至少达到840亿美元。
苹果对此报道拒绝置评。
IDC分析师金迪看好苹果的前景,并预计iPhone X在中国市场仍有相当多的受众。
金迪表示:&尽管增速放缓,但中国智能手机的前五强仍预见他们的市场份额在未来数个季度持续增长。苹果也看到其智能手机出货量在本季度将出现同比增长,iPhone X在中国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
这种积极观点的部分依据在于有看法认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行情出现了反转。中国是苹果最为重要的市场,其重要性已超过美国本土。库克在电话会议上谈到该公司在中国的前景时指出,不仅仅是iPhone,iPad的销量在中国同比增长25%,而Mac出货量达到历史新高。
对于分析师质疑iPhone X在中国的预购情况以及服务营收等问题,库克表示:&你们看到中国市场出现反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处于最佳状态。我们新产品给予我们极大的自信,这个假日购物季将是我们在中国市场同期的最好表现。&
iPhone占到苹果营收的三分之二,其仍是该公司一切的中心。虽然中国市场对于总营收的贡献在下降,但其仍是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
Canalys预计iPhone第四季度在中国大陆的出货量约为1350万部。针对iPhone X出货量,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分析师闫占孟则表示在600万部至700万部之间,占到iPhone总出货量的一半水平。这一数量较苹果2016年第四季度推出iPhone 7时出现大幅下降,当时的iPhone总出货量约为1500万部。
其中存在各个市场iPhone价差的问题。256 GB版本的iPhone X在内地售价要比香港高出约1200元人民币。
从长远来看,苹果依旧没有解决方案应对情况特殊的中国市场。不像其他市场,苹果主要面临来自三星电子的竞争,而其在中国则需要对抗多家了解本土行情的中国手机制造商。
闫占孟称,即便是iPhone X受惠于两年的换机周期,但中国消费者最近一次大范围更换手机是在2016年,这意味着大规模换机潮直到明年才会开启。
编辑:靖程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站在资本风口,如何飞得更高是每个公司的梦想。在当下的政策寒流中,如何走得更远是每个互联网中介公司面临的新课题。
生鲜电商领域最早的试水者沱沱工社换帅一事再一次搅动生鲜电商一池春水。这片深不见底的池水下面,是创业者对它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在这个被视为下一个千亿级的电商市场中,不断传出的倒闭消息时刻拷问着每一位从业者:怎样才能玩转生鲜电商?
不少苹果用户最近几周在苹果官网论坛和各大社交网站投诉称,他们在iPhone上安装了最新iOS升级后,手机耗电速度明显比平时快了。
外媒表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局面下,GoBee Bike很难与这些免费服务竞争。
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广告放在一个像分众传媒电梯媒体这样的消费者会主动看广告的特殊场景中,让广告取得有效注意力,从而实现它的价值回归。
从今日起,中国电信将再次大幅下调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漫游流量资费,同时开通覆盖绝大部分出访量的106个国家和地区的4G漫游服务。
奇虎360认为用户在搜狗搜索中输入“360省电王”时,下载链接指向搜狗手机助手。
7月31日,Qualcomm Incorporated(NASDAQ: QCOM)与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OPPO)宣布达成了新的3G和4G中国专利许可协议。按照协议条款,Qualcomm授予OPPO开发、制造和销售3G(WCDMA及CDMA2000)和4G LTE(包括 “三模” GSM、TD-SCDMA和LTE-TDD)终端的付费专利许可。OPPO应支付的专利费用与Qualcomm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提交的整改措施条款相一致。
今日头条今日宣布战略投资国内知名图片库东方IC,投资案完成后,东方IC仍将继续保持独立运作。今日头条方面并未对外公布具体交易细节,不过有消息称该投资为控股级投资。
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12288;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12288;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12288;京公网安备07号&#12288;京ICP备号-1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您还没有!
汇桔网微信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我国4G发展作了&点赞&。李克强总理在总结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时指出,&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建成全球最大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
  4G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从3G换成了4G。中国移动虽在3G市场晚了一步,但成功在4G弯道超车,重新夺回中国通讯市场第一。2013年,工信部发放TD-LTE牌照,中国移动的4G用户在短短2年的时间内突破了3.3个亿。
  移动计划关停低流量TD-SCDMA基站的消息也在网上流传。若属实,投资超过超过2000亿元的移动3G,寿命将比昙花一现的小灵通还短。换句话说,号称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可能比GSM更早退出历史舞台。
  移动3G无论是从投资回报,还是用户体验来讲,槽点都是一堆堆,但无疑这个是中国移动在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自主创新。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只有中国移动的3G制式专利属于本国所有。
  4G成为新战场
  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65个TD-LTE商用4G网络、130万个TD-LTE基站数量已占全球总数的43%&&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列出的数据,昭示了由中国移动主导制定的TD-LTE标准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世界主流4G商用网络标准。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支撑这样一系列傲人成就的,是中国移动织就的一张严密的知识产权之网。在这张无形的保护网中,中国移动已累计提交中国专利申请8000余件,专利授权量达2000余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无线、网络及重点业务领域铸造了一面坚固的知识产权之盾。&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移动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了通信产业&国家队&的龙头作用,有效支撑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技术的创新推广,推动产业知识产权规则更加公平、合理和透明,最终使广大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代价分享全球通信技术的进步。&中国移动技术部总经理王晓云表示。
  完善制度 构建严密专利网
  时间回到2014年底的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在20项中国专利金奖项目中,中国移动的一件名为&接入网关的选择方法、系统及网关选择执行节点&的获奖专利格外引人瞩目。这件名称看似晦涩的专利实际上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作为LTE的核心组网技术,这件专利突破了现网中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专用网关选择的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用户管理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是25年来国内的通信运营商获得的首个中国专利金奖。
  &中国移动早在2007年就提交了这件专利申请。考虑到通信行业跨国界运营的特点,中国移动还同时针对该专利进行了国际化布局,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并在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获权。&中国移动技术部专利标准处项目经理贾晓辉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件专利不仅已应用于中国移动的4G网络,并作为LTE领域的基本专利被写入了国际行业组织的技术标准之中,应用这件专利使得中国移动节省投资成本达47.5亿元。&
  实际上,这件金奖专利只是中国移动近年来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等工作上的典型体现。王晓云告诉记者,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从市场需求出发,自2000年成立伊始,中国移动就致力于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成了体系完整、操作性强、以市场为导向的集中化体系,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专利管理制度。
  据介绍,中国移动在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设置了专门章节,在研发的各个阶段同步开展专利分布调研、权属管理、申请规划、信息借鉴、方案挖掘、风险监控等工作。同时,中国移动还通过对专利申请各环节的分布和任务进行合理设计,构建了一套全流程精细化的专利申请质量管理体系。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在全球提交超过1500件TD-SCDMA和TD-LTE的相关专利申请。
  参与竞争 掌握国际话语权
  实际上,自移动通信技术进入4G时代起,通信产业无疑就迎来了新的变革浪潮。而当4G网络商用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即便是像中国移动这样的通信运营商,也已经逐渐从价格竞争向技术竞争和知识产权竞争转变。&作为通信产业的&国家队&,中国移动既是,也需要成为维护国内广大用户利益的&代言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更多专利写入国际标准,在有效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权益的同时,还要推动国际通信行业知识产权规则更加公平,最终惠及广大用户。&王晓云表示。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中国移动的知识产权工作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需求加强了海外专利申请力度,在欧美日韩和金砖国家提交了500余件专利申请,国外专利拥有量已超过200件。以此为基础,2011年时,中国移动联合其他国家的通信运营商成立了GTI组织,同时积极推动关键技术领域核心专利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专利池。
  众所周知,作为新一代通信标准的LTE技术,根据双工方式不同又分为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其间的模式之争特别是围绕专利问题的争端始终未曾平息。以中国移动为首的国内企业,借助知识产权优势对TD-LTE产业链拥有了牢不可破的主导权,占据了TD-LTE产业绝大部分份额,也赢得了国际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了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TD-LTE健康产业链条,妥善地解决了TD-LTE和FDD-LTE的专利融合问题,推动LTE产业专利规则更加公平、合理和透明。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上,中国移动在跨国并购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掌握话语权,不仅在与跨国公司的业务合作和合资谈判过程中掌握了主动,也有效降低了合作合资中的技术和法律风险。中国“小灵通热”的真相:3G到来前的昙花一现
日10:09 &&&作者:金子 宽人
  “小灵通”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准确地讲就是PHS,这一汉语词汇在日本媒体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全都是“中国近来突然兴起PHS热”的文章。11月22日出版的《日本经济新闻》朝刊就冒出了《PHS在中国“复活 ”》的标题。大部分文章描述的都是“PHS这一源于日本的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为此东芝与冲电气工业等日本厂商开始增加部件与终端的生产”。事情果真是这样吗?  笔者生活工作在北京,对于日本的这类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疑问。通过对中国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观察,PHS“热潮”等并没有发生。  笔者对中国PHS最直观的感觉“只不过是3G(第3代移动电话)到来之前的昙花一现”。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中国的移动电话与日本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就结合中国移动电话的情况做一解释。  两家运营商垄断13亿人口的市场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的势力划分情况。与4家运营商(通信业务商)角逐1亿2000万人口市场的日本不同,在中国市场上获准从事移动电话业务的只有中国移动(China Mobile)与((,))(China UniCom)这两家公司。  中国有13亿人口,仅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就超过了4亿,市场非常庞大。两家公司的用户在今年10月达到了2亿5000万,超过了固定电话的用户数量。  垄断着这一庞大市场的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日子非常好过。在2002年,中国移动的销售额为1286亿元,最终利润为257亿元,利润率高达20%。在中国联通全部406亿元的营业额中,移动电话就占了306亿元,最终利润总计为46亿元,其利润率也超过了10%。相比之下,NTT DoCoMo集团9家公司2002年度的联合销售额为5兆709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200亿元),最终利润421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这两家运营商的收益率之高。  两家公司通过这些收益不断将资金注入到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国土。在上海,甚至在行驶中的地铁车厢内都可以通话。中国移动在今年5月让珠峰登山队员携带该公司的手机,向世人展示了“在世界最高峰成功通话”的一幕。眼下正值春风得意之时。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对PHS自然是不屑一顾。两家公司开展的是在欧洲与东南亚等地区已经广泛普及的第2代GSM标准服务(中国联通还推出了相当于KDDI“cdmaOne”的CDMA标准服务)。  固定电话运营商的无奈之举  那么,究竟是谁在推动中国的“小灵通热潮”呢?答案就是固定电话运营商。中国的固定电话业务几乎分别由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独家经营南部地区、中国网通(China NetCom)独家经营北部地区。这类似日本NTT分为东西两个地区公司。  固定电话业务的前景不明朗,这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样的。两家固定电话运营商早就觊觎着利润丰厚的移动电话业务,但负责中国通信业务管理的信息产业部对各运营商的经营范围规定非常严格,不允许固定电话经营者插手移动电话业务。  作为无奈之举,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推出了PHS。为了避免刺激上级管理部门,近一、二年依次在北京之外的地区推出服务。即使这样还小心翼翼地解释说:“PHS是通过无线方式对市内固定通信网的延伸”,属于“一旦出台政策就立即 停止”的灰色空间(现在信息产业部已追加认可了两公司的PHS服务)。  对于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两公司来说,PHS服务还具有降低基本设施建设成本的好处。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太大了。既有经济高速发展的沿海地区,也有在电线杆上写着“光缆无铜,偷盗有罪”标语的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在人口密度及收入水平都比较低的地区以及海岛等地方普及电话,费用与管理成本都比固定电话低的PHS最合适不过了。  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的PHS服务在陕西西安及四川成都等内地大中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尝到了甜头的两家公司今年又在广东与北京等沿海大城市开通了服务,入网用户同样不断增加。目前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预计明年肯定能达到3000万。在以美国UT斯达康为首的3~4家公司垄断的PHS终端市场上,本国手机制造商也开始加入到竞争行列。  用户仍然要求“具有手机般的性能”  但也并非像日本报道的那样PHS已经在中国大城市里掀起了一股热潮。据中国权威的经济报纸《21世纪经济导报》报道,西部中心城市陕西西安的用户数量已经持续徘徊在43万~45万的最高水平上。据说“近几个月退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新加入用户的数量”。在首都北京也陷入了苦战。《北京现代商报》报道称:“中国网通在北京准备了35万个电话号码,只要提出申请随时都可以加入,但直到目前也只有11万个用户”。“年内在北京发展50万用户”这一最初提出的目标还非常遥远。  PHS服务在大城市发展迟缓的原因就在于除价格外缺乏其他卖点。的确,PHS非常便宜。终端设备只需400元左右就能到手,还不到手机元价位的一半。通话费用也只有手机的1/8左右。在北京,市话费用为最初3分钟0.22元。而手机的市话费用为1分钟0.6元(中国移动的“神州行”服务)。  而且PHS服务还不需要接听费用。与日本不同,中国的手机在接听时也要交纳1分钟0.6元(神州行服务)的电话费。这自然引起了用户的不满。  但仅仅便宜还是不行的,这在中国和日本都是一样的。“便宜没好货”,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不再趋之若骛。即使在上海,目前也仅限于郊区,在中心市区仍有许多地方不能使用。  一位手机厂家的技术负责人对北京的PHS现状这样解释说:“‘通话经常中断’、‘出现问题也找不到维修地点 ’等,人们对它的评价非常糟糕”。他接着还说:“即使反问消费者‘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些问题才购买如此便宜的PHS的吗?’,仍然难以取得他们的谅解。他们还是将PHS与手机等同起来”。  历史又在重演。被日本媒体炒热的中国小灵通似乎也正在走日本PHS的老路。正如前面所讲的,由于中国市场要比日本大得多,所以作为手机的补充,PHS还有一定的商业空间。但它的前景肯定不会光明。  无论怎样,从事PHS服务的固定电话运营商本身腰杆就硬不起来。1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无线通信展览会“ PT/WIRELESS & NETWORKS COMM CHINA 2003”上,中国网通负责PHS的解说员泄漏了天机:“开展PHS服务的目的就是针对3G服务积累移动通信的经验”。  日本厂家很冷静,现有投资也是稍做调整  看了日本的报道,本应对PHS需求摩拳擦掌的日本厂家也清楚上述实情。在笔者的采访中,还没有一家日本厂商专门为了PHS进行新的设备投资。“只是在现有的系统LSI生产能力范围之内,适当增加PHS部件的比例”(东芝),以及“通过委托EMS(电子设备代工服务)业务商来增加部分生产”(冲电气工业)等,基本上都是稍做调整。  对于今后的发展,多数意见都认为“尽管在地方作为固定设施的替代品还有一定的需求,但在大城市是否行得通就有疑问了。不可能一直发展下去”(冲电气)。认为“当前中国的PHS业务将会稳步发展”的三洋电机反倒成了少数派。该公司除生产销售PHS基站及终端外,还通过向UT斯达康提供技术来获取授权收入。“基站的销售额在2003年度(2003年4月~2004年3月)预计为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比2002年度增长了91.3%”。  综合来看,中国的小灵通热也许真的就是昙花一现。除去人口稀少地区及办公室内部PHS这些用途外,作为公众服务的PHS几年后随着3G的普及即使在中国也将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像日本那样用于数据通信的道路也走不通。在中国,大街上到处都是1小时1块钱的“网吧”,已经完全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PHS的数据通信在成本方面根本不可能与网吧相抗衡。  “PHS作为源于日本的技术也太可惜了。中国的PHS热再早一点儿就好了”一位从事PHS业务的日资手机厂家人员感慨道。“PHS在技术上确实非常优秀,但在GSM已经普及到如此地步的今天,经营资源属于GSM,而今后的主流也只能让位于3G”。  
[] [] [] []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密码:
相关新闻/评论
看过此页的网友也看过了
互联网要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昙花一现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