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来自核武器的空气污染物物藏匿在地面阴影里面,藏匿黑暗,黑色之中,是什么意思呢,

守望先锋新英雄是什么|守望先锋新英雄下周正式公布 不是巨型机械蜘蛛
当前位置: && 正文
守望先锋新英雄是什么|守望先锋新英雄下周正式公布 不是巨型机械蜘蛛
20:46:30 来源: 责任编辑:
篇一 : 守望先锋新英雄下周正式公布 不是巨型机械蜘蛛D.I.C.E.是一个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年度活动,邀请很多电子游戏行业的CEO参加。和其他的游戏峰会不同,这个活动专注于严肃的商业和产品方面的讨论(而非吸引粉丝的娱乐性展会),也会研究游戏行业的创新设计发展趋势。而2017年的D.I.C.E.邀请了Jeff Kaplan做主题演讲。虽然演讲本身是玩家们可能不太听得懂的行业内容,但是Jeff没有忘记提到最近守望玩家们比较关注的一个事情,那就是24号英雄。Jeff顺口澄清了一个事实:之前谣传的大蜘蛛造型机器人,只是守望诞生前的某个概念图,并非24号的真面目。Jeff:这张概念图确实为守望先锋搭建了指引性的蓝图,让守望先锋最终变成我们想要成为的现在的样子。但我这里必须要为我们reddit上玩家说明一下,这张图中间的这个英雄,并不是你们所以为的那个英雄。当然也要感谢这里的听众能容忍我这个离题的话。在各个媒体对于新英雄的新闻发表后,Jeff Kaplan向Polygon明确说明:“伊菲·奥拉迪尔会在新的可选英雄的背景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个可选英雄本身的消息还并没有正式确定公布。小编感觉这句话已经是很明显的肯定了之前网友猜测的故事,也就是说伊菲只是下一个力量型坦克英雄(机器人或者智械)的故事中的“发明者”,而伊菲自己并非可选英雄。对于发布时间的猜测近日有国外玩家总结了守望之前的发布习惯:2015年查莉娅:预热:2月26日;公布:3月6日。麦克雷:预热:3月4日;公布:3月6日。76:预热:6月29、30,7月2日;公布:7月7日。卢西奥:预热:7月30日;公布:8月5日。狂鼠和路霸:预热:9月15日和17日;公布:9月22日。D.Va:预热:10月30日;公布:11月6日。小美:预热:11月2日;公布:11月6日。源氏:预热:不详;公布:11月6日。2016年安娜:预热:7月6日;公布:7月12日;PTR:7月12日;正式服:7月19。黑影:解谜活动开始:7月12日;非解谜的预热:10月28日,11月1日;解谜活动结束:11月2日;公布:11月4日;PTR:11月7日;正式服:11月15日。因此其实不考虑黑影的解谜活动的话,几乎所有的英雄都是在预热活动(官方在正式场合发布剧情相关文章)之后一周左右正式公布,并且在公布的同时进入PTR服务器测试,并且在测试一周后进入正式服。如果暴雪确实如设计师所言已经吸取了黑影的教训,而不再提前搞解谜活动的话,很大可能下周(2月28日或者3月1日)我们就可以看到官方剧情短片,并且在PTR上看到新英雄的面目了。篇二 : 《守望先锋》——核心依旧是“暴雪英雄主义”在PAX East 2015游戏展上,暴雪娱乐正式公布了《守望先锋》的开测时间,同时发布了2个新英雄以及一张地图,这预示着游戏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www.jianliw.com)但对于很多玩家来说,《守望先锋》依然是一个神秘的游戏,有人说他像《军团要塞2》,也有人说这是《枪神纪》,更有玩家表示“这是《英雄联盟》的射击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通过PAX展会上的资料,从“英雄设计”和“游戏模式”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守望先锋》与市面上你所熟悉的射击游戏的主要区别。英雄设计理念:暴雪一直是英雄扮演的爱好者《守望先锋》从面世的第一天起,就被人冠以“英雄射击”的称号,玩家对于形形色色的英雄的关注,似乎忘记了这是一个射击游戏。鲜明的英雄色彩,让很多玩家表示看到了《军团要塞2》的影子。但殊不知,暴雪一直都是英雄扮演的爱好者,不论是WAR3还是暗黑系列,甚至是《风暴英雄》都还在贯彻这样的理念。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在英雄设计上《守望先锋》最突出的几个方面:世界文化脑洞大开 暴雪逼格重塑底蕴作为罕见的暴雪全新IP的游戏,已经无法继续吃老本,想要让《守望先锋》继续保持一贯的丰厚底蕴,暴雪采用了全世界文化大杂糅的方式,让英雄的变得多样化。例如新公布的牛仔英雄赏金猎人McCree,就是典型的美国西部文化;而之前曝光的刺客射手半藏,就是不折不扣的日本武士文化的体现。这种多样性的文化,让《守望先锋》的英雄色彩远远大于《军团要塞2》。“暴雪借鉴的是文化,借鉴文化你懂吗!”不过暴雪并非一味的照搬“文化”,而是做了相当脑洞大开的变形,最突出的代表是源自藏边佛教文化的英雄禅亚塔。这是一个有着藏传佛教内心的僧侣形状的机器人,毕竟让僧人直接上阵射击太过夸张,但用机器人的形态,就变得情有可原。魔法型和近战型比重增大 枪法没有那么重要枪法一直是正统射击游戏的核心,但在现在的趋势里,射击游戏更加偏向英雄,因此技能的作用性远远大于枪法。《守望先锋》的英雄技能更接近于《脏弹》和《周一格斗之夜》而不是《军团要塞2》。例如《脏弹》中目前设置了将近20个比上述职业更有特色的英雄,例如忍者,可以隐身后用太刀对敌人进行暗杀。“我们要肉搏,不要玩ADC!”《守望先锋》中,“近战肉搏技能和魔法技能”,很可能会比远程突突突枪法射击更加重要,这是之前此类射击游戏所不能相比的特色。例如猩猩温斯顿的终极技能就是最好的代表:野性之怒:终极技能,温斯顿能让自己恢复兽性,使生命值大幅提升,变得难以击杀,强化自身近战攻击能力,同时能够更加频繁的使用喷射背包技能。在狂暴状态下,温斯顿只能使用近战攻击和喷射背包。扩展:暴雪 守望先锋 / 暴雪新游戏守望先锋 / 守望先锋暴雪纠错器篇三 : 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这两个电影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按照 IMDB、豆瓣的评分或者其他影评来看,《守望者》要低诺兰版《蝙蝠侠》两三个档次之多。下面就看看www.jianliw.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网友涂子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孙小方 同学答案很赞。虽然有一些地方我觉得值得商榷。《守望者》评价低?已经够高了好吗?!因为它的参照可不是《黑暗骑士》《钢铁侠》,它的参照系是它的牛逼闪闪的原著好吗!《守望者》作为历史上唯一一部得过雨果奖的漫画,严肃的做法应该是称其为“漫画小说”而不仅仅是“漫画”。它的内核是文学性的而不是仅仅是商业性的。《守望者》的爹是艾伦摩尔,写《V字仇杀队》的那个英国佬,英国佬一直觉得美国佬是没文化的乡巴佬的有木有啊!它也是漫画界公认“史上最伟大的超级英雄漫画”。大量庞杂的历史知识和背景夹杂其间,光是漫画迷可能都看不懂,更遑论一般观众了,更更遑论对美国历史了解不过尔尔的国内观众了。你看《广告狂人》在国内能有多少人看?因此改编这部漫画自然鸭梨山大,因为不是粉丝看不明白,难免落个“不好看”的评价;粉丝更不可能给多高的评价,因为原著已经牛逼在前了。坦白说,作为一个手表侠的死忠(手表侠是watchmen的梗),我对这个片子还是很有好感的,虽然我也心里就认定了它的评分不可能超过原著,但片头的那几分钟,我认为足以奠定其在美漫电影上的经典地位。——————————————以下转自时光网 @陈赖汉————————史无前例的片头《守望者》的片头可谓到目前为止所有漫画电影中信息量最大的片头。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将守望者团队的成立到解散的历史和这期间所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相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平行世界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说,光这个极具创意的片头就可以将几乎所有的美漫英雄电影给秒杀。这个镜头的背后的墙上贴的是蝙蝠侠第一本漫画的海报(《蝙蝠侠》和《守望者》都是DC公司的作品),而从左边的门走出的一对中年夫妇,被考证是蝙蝠侠的父母。这个镜头说明了《守望者》中的世界不仅和我们的世界是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世界,甚至和同是DC公司出品的漫画中的时空背景也是平行的。在《守望者》中,由于夜枭一代的出现,挽救了蝙蝠侠父母的性命,因此在《守望者》的世界里没有蝙蝠侠,蝙蝠侠甚至也是存在于那个世界的一个漫画人物罢了。因此,美漫中经常出现的超级英雄大客串的场面是绝对不会再《守望者》的世界中出现。同时,蝙蝠侠已经变成了《守望者》的一个漫画人物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守望者》这部影片所处的平行世界是一个没有超级英雄的世界。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镜头。在镜头中所有的警察都是心不在焉的,更多的是瞄着性感的丝女偷看。在《守望者》中,丝女曾经很自豪的向女儿展示以她为主角的色情漫画,这说明了丝女在那个年代是许多男人的性幻想对象。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依诺阿盖依”号轰炸机,身上的涂装在影片中也成了丝女的画像。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依诺阿盖依”号轰炸机,身上的涂装在影片中也成了丝女的画像。著名的“胜利之吻”,只不过“男主角”换成了守望者中唯一一个同性恋“侧影”。守望者一代的成员之一“账单”,他是在和银行抢劫犯搏斗时,斗篷被旋转门夹住后被乱枪扫死的,这几乎是对美漫中斗篷癖的一个讽刺。他是在二战后被一家银行雇用,因为银行相信,顾客会更加信赖他们银行“有一个超级英雄来保护我们”。丝女一代的退休晚宴,几乎就是最后晚餐的翻版,这也预示着第一代守望者团队解散的开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笑匠和丝女的位置,这暗示着他们两个之间的暧昧关系。飞蛾人因为醉酒被抓。那张“胜利之吻”照片成了侧影悲剧的源头,她和她的护士女友被歧视同性恋的人枪杀在床上。冷战即将开始。小时候的罗夏,母亲是个妓女,他那略显阴暗但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着一定关系。曼哈顿博士和肯尼迪握手,这也是曼哈顿博士在影片中的第一次出现。杀死肯尼迪的居然是笑匠。在1960年的总统竞选中,尼克松惜败给了肯尼迪。在《守望者》中,笑匠和尼克松的关系非同一般,加上肯尼迪的死本来就被怀疑是一场政治谋杀,因此《守望者》的这个镜头暗示影片中的那个尼克松借笑匠之手杀死了肯尼迪,从此为自己的五任连任的“独裁”统治扫清了对手。同时,在影片一开始新老夜枭的一段对话似乎可以看出,在影片中,民主党在肯尼迪死后已经完全失势,以至于他们感叹不管投不投票,尼克松都能连任总统。所以影片中的美国,在笑匠开出这一枪之后,开始慢慢走向了独裁统治的道路。而影片中的尼克松在上台之后,也慢慢开始利用守望者组织,而当大部分守望者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甚至对他的统治有所影响之后,便颁布法令禁止英雄佩戴面具,好让守望者组织解散,过河拆桥之心跃然纸上。日,一个大乘佛教徒走到越南西贡的大街上,坐在地上,点燃了浸满汽油的身体,以自戕讨伐当时南越总统吴廷艳的统治政策。同样也是这一年的11月22日,发生了前面所说的肯尼迪刺杀案。而在《守望者》中,美国最终打赢了越战。两名是水门事件中的记者。这个镜头告诉了观众两个信息,在《守望者》中,尼克松的水门窃听事件没有被揭露,而其主要原因是罗夏抓住了这两个“闹事”的记者。因此尼克松最终赢得了大选。这是信息之一。另外一个信息就是此时的罗夏也是被尼克松利用的守望者之一,并且此时他没尚未达到影片中那么残暴的程度。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从画面上大量的导弹可以看出,这应该就是著名的导弹危机。这个镜头的灵感来自于法国著名摄影大师马克·吕布的作品《枪炮与鲜花》。该事件讲述的是日,成千上万的示威群众从美国各地涌向首都华盛顿,在林肯纪念碑前集合。他们高举着“立即撤回军队”“废除征兵制度”“我们不去越南(打仗)”等标语牌。下午,举行有10多万示威群众参加的大会,强烈谴责约翰逊政府执行的侵越战争,谴责征兵制度。示威群众包围了国防部大楼,并向大楼冲击。他们与手持各种武器的军警发生了冲突。游行示威活动中有数百人被捕,其中包括小说家梅勒和集会组织者——全国反对越战、结束越战组委会主席德林杰。在这次反战大游行中,时年17岁,照片中的的女孩简·罗斯出现了,她刚刚从大巴上下车就走进抗议的队伍中,最后直面荷枪实弹的军警。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尔了。安迪·沃霍尔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此人最为人所熟悉的波普作品就是玛丽莲·梦露的丝网版画,此外他还波普过毛主席的画像。他所“波普”的对象大多是著名的公众人物,在《守望者》中,夜枭得到了这种“待遇”。另外此公还是个cult电影的先锋人物,他的作品甚至连我们所熟悉的那些cult导演都瞠目结舌,大名鼎鼎的,长达8个小时的《帝国大厦》就是此公的作品。镜头里那个银白色的房间应该就是安迪·沃霍尔的位于纽约东区47大道的老式工作车间,又称为“工厂”。这个“工厂”到处都被装裹成银色,空间感强烈,配以极少简约的家具。在沃霍尔身边那个围着围巾的男人看起来似乎是卡波特。由于这个“工厂”也是沃霍尔的家,因此一些艺术界和文化界的名流经常在这里聚会,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曾经有传闻沃霍尔和卡波特是情人关系,甚至一度以裸照互相倾诉爱意,当然这一切都是传言罢了。不过在这个镜头里有个裸男从一边走过,正在和沃霍尔说话的卡波特立刻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裸男,说明了卡波特的同性恋身份。看来在《守望者》中,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应该还有曼哈顿博士的功劳。有意思的是,此时阿姆斯特朗说的是“祝你好运,高尔基先生。”阿姆斯特朗在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曾经打了一个飞球,刚好落在邻居家高斯基先生和太太卧室的窗外。当他弯下身捡球的时候,突然听到高斯基太太大声喊道,给你blow job?休想!除非邻居家的小男孩走到月球上去。著名的54俱乐部。54俱乐部是1970年代在美国纽约市的传奇俱乐部,也是美国俱乐部文化、夜生活文化等的经典代表。日成立,在1979年12月关闭。由史提夫·卢博和伊恩·施拉格所开立。“54俱乐部”的名称是来自于此俱乐部的地址(纽约市曼哈顿,西54街254号)。在画面的左下角那个长发男人就是大卫·鲍威,这家伙也是54俱乐部的常客。1998年,电影《54俱乐部》讲述的就是这个俱乐部里光怪陆离的生活。尼克松再次连任,在《守望者》中,尼克松是个长着长鼻子的小丑,暗示这人充满了欺骗和虚伪。在右边的那台电视里,著名的世界末日钟又往零点位置波动,可见尼克松的上台加剧了苏美之间的冷战气氛。——————————————转载结束————————看见没,这么老牛逼的开场,包括后面许多用心的细节,也不过在原著迷中免于被喷成SHI的命运。因为漫画改编尽管难度大,不易讨好,但《黑暗骑士》的改编还是可以博得大家喝彩的,但《守望者》不管你改多好都只能是“看起来不那么坏”,你可以想见原著的光环对电影的阴影到底有多大……所以楼主这个问题在漫画界是没人会提的,大家会说“《黑暗骑士》很深刻”、“《黑暗骑士》非常深刻”,但没人会说“《黑暗骑士》达到了《守望者》一样的深刻”。网友孙小方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一直想就《守望者》写点什么,所以不请自来。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打开存放在电脑里的导演剪辑版《守望者》,断断续续地看着,期望能寻找到一条线索,好让我把这个复杂的影片说清楚,同时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开宗明义,为什么《守望者》评价不如《蝙蝠侠》?我的答案很简单,《守望者》太复杂,要看懂它,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审美经验,《蝙蝠侠》则要简单得多,符合观众对一部英雄电影的审美预期,同时包括对所谓“深刻哲理”的预期。《守望者》有三个需要关注的:1、冷战背景和对现实政治的影射2、失败英雄群像的塑造(反英雄)3、走向道德崩塌的世界一般通俗文艺作品的戏剧冲突往往来源于善与恶之间的对立,即使《蝙蝠侠》系列也是如此。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和蝙蝠侠的斗争,引出了恶和善二元有时不可分割,并非对立的主题,但小丑所代表的“恶行”毕竟板上钉钉,只是在《蝙蝠侠》的世界里,恶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善的发动机。善恶一体,善行因为罪恶而得到彰显。《蝙蝠侠黑暗骑士》中,两艘船谁会先爆炸的选择题,是整部电影世界观的一个寓言。最终,善良还是战胜了自私。导演大概期望告诉观众,在黑暗的境遇中,解救之道在于人心中的希望和善良。这一结果,对小丑造成了绝大的打击,使得小丑自成体系的黑暗世界观瞬间溃败。抛掉对“善恶”辩证的剖析,《蝙蝠侠黑暗骑士》仍然是一部满足了多数观众英雄解救世界的观影需求的影片,只是这种解救不同一般的爆米花电影,它经过了一个过程,让观众发现,英雄并非超凡脱俗,他也需要战胜自己黑暗的魔影,这魔影来自人类内心阴暗角落里泛起的种种欲念,懦弱、自私、胆怯…… 在《守望者》这部电影里,善与恶几乎是无法分界的。《守望者》的世界,笼罩于核武器的阴影中,随时会被毁灭。这些英雄们,他们的身份也颇为尴尬。他们的官方身份,有点像中国明朝的锦衣卫,在法律体系之外用非常规的暴力手段维护秩序,他们本身合法性也被公众质疑。他们深入地参与到现实政治中,甚至他们为走向独裁的尼克松为虎作伥。仅仅是笑匠就参与了谋杀肯尼迪、镇压人民暴动、杀害水门事件记者、越南战争这些政治事件;而曼哈顿博士在越南战争中杀人无算,眼睁睁看着笑匠杀戮孕妇,他本人也成为美国人对抗苏联的最重要的武器;追求绝对道德的罗夏也委身政府……每一个英雄都有各自的立场,有各自的追求,他们组成了一个英雄群像,但整体而言,他们只是工具,不管这个工具有多么超凡脱俗的能力。作为工具,他们的行为很难以传统的善恶标准来衡量,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始终保持着对善恶的个人判断,每个人都期望从这种判断中寻找到自己的存身之道并实现个人价值。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有效的暴力工具,游走在法律之外的守望者们,在尼克松实现独裁后,他们被一纸法律废黜了。他们成了多余的人,执法者沦为被监管的群体。他们也是迷惘的受害者,如同迷途的羔羊。每一位英雄都要面对新的生活和新的问题。电影中,民众提出了由谁来监管守望者("Who watches the watchmen?")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一种暴力机关合法性的质疑,更是一种嘲讽。沿着这个问题,可以接触到这部电影提出的一个深刻主题:人类到底有没有能力决定并看护好自己?今天,我们对冷战已很难感同身受了。很少人理解,上世纪时人对核武器的恐惧。美苏对抗的几十年,有几次世界就在核战争边缘。核武器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对战争的理解。为什么会军备竞赛?因为人们需要通过拥有强大的武力来帮助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但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伴随着各种可能擦枪走火的摩擦事件,又使得人类进入一个空前缺乏安全感的历史时期。现代人安全感的缺失,和古人不同。古人的生活圈子很小,物质亦不丰富。短促的一生中,他们往往是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权营营碌碌。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人们物质丰富,就像我们在《守望者》电影中法老王旗下企业的产品广告中所看到的,那些健美的人体和豪华的生活环境,营造着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和法老王相关的种种信息,都在暗示他除了是个同性恋之外,还可能是个种族主义者),对人们来说,这种优渥的生活似乎不再可望不可即。但这样的生活图景在美苏核战争的阴影下,宛如沙器,异常脆弱。在《守望者》中,这种对核武器的恐惧感,本身也极具象征性。一方面是实质的战争威胁,人类文明可能顷刻间化为焦土;另一方面,这种恐惧感化为一种阴影,一种对当代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极度怀疑。要理解《守望者》,必须理解所谓的核恐怖,曼哈顿博士的存在耐人寻味。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 (Manhattan Project) ,是指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曼哈顿博士额头上那个著名的原子LOGO,和曼哈顿这个名字,都预示着博士起曼哈顿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读起来好听。曼哈顿博士在影片中,是神一样的存在,而且在后期越来越失去人格,对人类世界逐渐丧失了兴趣。在美国人心中,他代表着一种宗教,一个庇护者,一种解决恐惧的方式——即以原子(科学)的力量,制造更大的暴力威慑力量,保持击垮对手的能力,以维持人们悬悬欲坠的安全感。历史上,冷战美苏军备竞赛的逻辑亦是如此。人们发自内心地相信、依赖也必须相信依赖武装和暴力,以换得和平。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核威慑的力量——因为谁贸然出手都会导致文明世界的毁灭,敌我双方玉石俱焚,没有胜利者。没人敢出手,但也无法保证对方不出手——曼哈顿正是这种逻辑下产生的神,科学、理性、客观。人们用一种更大的恐怖代替了先前的恐怖。可是,谁能够保证曼哈顿博士不会失控?这也是这部电影开始就提到的:最大的威胁就是曼哈顿博士本身。对人民来说,曼哈顿博士也好,其他守望者也好,政府也好,苏联也好……这些超出他们控制或理解的权利或者暴力,都有可能失控,都将化为人们内心的恐惧。恐惧就这样弥散在城市的街头巷角,映照在他们的内心,投射在每个守望者的脑海。让我们再次俯瞰《守望者》的世界,这个世界核战争一触即发,战争是那么实实在在的威胁,文明世界将在顷刻间化为焦土。这样的世界到处是适合阴谋和独裁生长的肥沃土壤,独裁的美国在这里生根发芽。尼克松通过越南战争炫耀了武力,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因为人民需要更强有力的政府保证他们行将丧失的安全感。但他们对独裁也充满愤怒和不信任,有的人走上街头反对尼克松的政府,因为独裁同样让他们失去安全感。第一代守望者们黯然谢幕,晚景凄凉,新一代的守望者们在度过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后,也陷入了困境。他们成为独裁者担忧的力量,所以他们被驱逐。曼哈顿被作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被政府监管且供奉着,其他人面临各自的困境,他们在这个充满迷惑和困惑的世界中,该追求什么?或者说,他们有什么价值?仅仅是被用完就扔弃的工具,然后像街边巷角那些孱弱的普通人,在缺乏安全感和信仰的时间河流中了此残生?这个时代,真的会存在英雄?让我们先来观察下《蝙蝠侠》。蝙蝠侠不是一般人,生于巨商富贾之家,表面上是风流倜傥的纨绔子弟,午夜,跨上战车,飞檐走壁,辗转腾挪,除暴安良。哥谭市罪恶横行,但罪恶来自于秩序的失控。蝙蝠侠是执法者的补充力量。即使他的能力和智慧多数时候超越了执法者,但他仍然是执法者的补充力量,他的终极目标是在哥谭市重建秩序。蝙蝠侠的存在价值,基于对理想民主社会法制秩序的认同,他的存在在于维护这样的价值观。《蝙蝠侠》电影的故事,本质上就是这种秩序遭到挑战最后又重建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蝙蝠侠也完成了出生、蜕变、质疑、救赎的成长过程。对于多数观众而言,蝙蝠侠这样的人生赢家,当然符合他们的观影预期。人们喜欢真正的除暴安良的英雄,他有着从一个凡人成长为英雄的戏剧化过程,这个过程也诱使观众在观看时投入情感。人们在观看蝙蝠侠的成长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那些经典的武侠小说中也能找到。父母身亡、巨富家族和高科技装备等等,无疑又增加了蝙蝠侠身上的戏剧性和传奇性。守望者们是一群什么样的超级英雄?他们行侠仗义?他们维护了道德和信仰?他们除暴安良?他们建立了合理合法的新秩序?没有!事实上,他们是“朝廷鹰犬”;事实上,法老王以一个可怕的计划杀害了数千万人,摧毁了数作城市;事实上,夜枭沦为小市民,罗夏流浪街头,笑匠死于非命,丝灵被政府“保护”,甚至连恋爱也成为了一项“维稳”任务……这些所谓的超级英雄,所作所为,实在没有英雄风范。他们自己的世界,也充满着嫉妒、阴谋、强奸、失控的欲望……《守望者》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分崩离析的社会大背景下,塑造了一群反英雄的超级英雄形象,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示了对社会和人类命运深刻的质疑,展示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绝望。开始讨论守望者的每一位成员之前,先说几句闲话。我特别喜欢金庸小说,而在金庸的十几本武侠小说中,推《鹿鼎记》为巅峰之作。很多朋友说《鹿鼎记》是意淫一个流氓小瘪三的发达史,其他且不论,但韦小宝这一人物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武侠小说的固有套路。经典武侠小说中,一身绝世武功、相貌俊朗、身负复杂家世往往还有国仇家恨的主人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妓女的儿子。这个家伙一没武功,二没相貌,家世可说下贱,更没有国仇家恨,但这么厚一套书,写的就是这个爱吹牛但又会做人的小流氓,出山、发迹、登龙最后隐退之路。金庸真的是写惯了“侠之大者”,想转转口味写写市井小人的发达史吗?不然。鹿,英雄逐鹿之鹿,讲的是天下;鼎,定鼎中原之鼎,也就是烹饪那头鹿的礼器,正是文治武功治天下的帝王术。所谓鹿鼎记,表面看记录的是小流氓的威水史,其实骨子里讲的还是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折射出的种种人情世故,这些,就是中国人存在了千年之久的民族性格。《守望者》这部电影,有一点可以和《鹿鼎记》比拟。如前文所述,守望者的形象,颠覆了传统的蒙面英雄除暴安良法外执法的形象。导演(或者说原著作者)调动了各种手段,通过丰富的细节,塑造了他们。我们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所思所想,能够理解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以及现象所折射出的人性。每一个人,都属于时代,是时代的一份子。哪怕他们各有各的神通,但仍然只能随着时代的洪流沉浮。就像电影中,曼哈顿博士指出的,一切都是命运,只能遵照,而不能反抗。有一位朋友在叙述时代洪流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时,用了一个绝妙的比方:他说个体就像洪流中的鱼,可以在浪潮中翩翩起舞,但却依然只能随波逐流,不能自已。是什么组成了洪流?其实正是每一个人,那些死去的人,活着的,以及即将出生的人。在《守望者》的故事中,这一片洪流人人有份,当然包括这些蒙面英雄。该怎么去理解这些弄潮儿?有这么几条线索:时间流逝,对老时光的怀念,传统侠义精神的挽歌; 人生的荒谬性:恐惧和玩笑 爱的奇迹:人的脆弱与伟大和所有文学作品没有区别,爱、时光和人生意义总是逃不开的母题。在守望者的世界里,他们也逃不开这三个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在这三重枷锁的拷问下,每位守望者都展示了自身的独特性。甚至,不同的个性之间,充满着矛盾的戏剧性,我们或许可以把他们列成如下矛盾而又互补的队列:笑匠和法老王 罗夏和夜枭2代 丝灵二代和曼哈顿博士另有不得不提的夜枭一代和丝灵一代。笑匠:笑匠的死,引出了这个故事。我没看过漫画原著,不知道导演在塑造笑匠这个人物时,是否完全忠于原著。在影片中,导演通过一场葬礼,由每位守望者(同事)回忆笑匠生前的片段,一下子让我们对这个人物有了个立体的认知,而且,也通过笑匠引出了其他守望者,展现了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推动了剧情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效果精致而节制。我们把笑匠出现的场景还原并分析,记住他的关键台词。第一场:被杀。场景,在家,大量丝灵一代的老照片,还有他女儿——丝灵二代——和曼哈顿博士的合影,可是曼哈顿博士的那部分被撕了,这多少传递出他对女儿的爱以及和曼哈顿博士貌合神离的关系。笑匠的出场,伴随着开水壶尖锐的鸣哨声,让人感到焦躁不安。他在看新闻,但不断换台,直到乡愁广告才停下,这里是不是在表现他对现实政治的蔑视?而当他和刺客搏斗时,观众会看到他桌子上放着的色情杂志。在当笑匠发现自己这次难逃一死时,说了那句很重要的台词:这是笑话,都是笑话。妈妈,原谅我”。在他被摔出窗外前,我们看到他那个经典的沾血的笑脸徽章。第二场:“民兵”合影后,欲强暴丝灵一代。这段不像笑匠被杀那部分,充满各种叙事性的暗示,只是忠实的描述笑匠粗鲁、暴力但富有魅力的行事风格。而丝灵一代对笑匠的感情似乎很难用爱或不爱来形容。她对笑匠的反抗,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受虐狂式的调情,这种弱者的反抗似乎激发了笑匠邪恶而暴力的本能,让他变得像他腰带扣上笑脸一样邪恶。很多年后,丝灵一代对他们的女儿回忆起往事时,说笑匠“亦正亦邪”。请注意,她的意思是,笑匠并不都是UNJUST,也有JUST的时候。而且笑匠总认为自己是能够笑到最后的人。第三场:越南战场。笑匠残忍的杀戮越南士兵。胜利后,在酒吧,笑匠感谢了曼哈顿博士,帮助美国打赢了战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笑匠是有立场的,起码他站在了美国这一边。这个爱国的立场,是不是给他在战场上的杀戮找到了一个理由?然后经历了一段耍无赖,这个恶棍开枪打死了可能怀着自己孩子的越南女人,并责怪是由于曼哈顿博士的冷漠才使得女人死去,他抱怨曼哈顿博士从不关心人类,让自己离人类越来越远。第四场:会议。这场戏,导演还草蛇灰线地交代了夜枭二代和丝灵二代以及曼哈顿博士的三角关系。但还是说回笑匠,这场戏里,他尽情地嘲弄法老王降低犯罪率的行动计划“全是屎”,他在会议中喝酒抽烟,显得漠不关心。当法老王说只要有正确的领导,守望者们就可以拯救世界时,笑匠和他产生了冲突。这是我将笑匠和法老王排列在一组的原因,笑匠不相信人类有救,他本质上是个悲观主义者,只有立场,没有信仰;法老王和他一样相信人类社会问题重重,人类堕落,但他认为通过超人的领导,人类可以获得拯救。这是笑匠和他的根本性冲突,笑匠认为人类生来自相残杀,核弹的出现,注定了人类灭亡的命运——人类自相残杀的天性最终会引爆核弹将这个世界化为焦土。第五场:镇压暴动。群众质疑守望者的合法性,笑匠和夜枭二代前来弹压。夜枭二代对着人群喋喋不休,笑匠却直接开打,他向人群射击橡皮子弹,驱散了混乱的人群。他对夜枭二代说国会正在通过法案,他们执法的日子屈指可数了。夜枭二代获悉守望者将会被宣布为非法时,引出了一个美国人最喜欢讨论的问题:人们的美国梦呢?美国梦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美国这片乐土上达成梦想,实现个人价值。夜枭二代抛弃了子承父业的人生轨迹,通过成为守望者,寻觅属于自己的美国梦。现在守望者要被解散了,他们的梦停止了。所以夜枭二代会问,这是怎么了,美国梦怎么了?笑匠在越南成为第51个州的涂鸦墙前回答,美国梦已经成真!这真是绝妙的讽刺,在一片混乱和肮脏的街头,一位英雄的美国梦破碎了,一个帝国的美国梦通过暴力和独裁实现了。第六场:“死神”的回忆。笑匠喝醉了,在死神床前哭诉。这段对剧情推动很重要,提供了线索,也设置了悬念。同时,笑匠的自述对理解这个人物也很关键。笑匠的开场白就是著名的:这是个笑话,全都是麻痹的笑话。然后说,他本来以为自己了解世界,他也知道自己做过很多坏事,但那都是战争的缘故。但现在的事情他无法想象,无处可说的痛苦,让他只能找他的半生对手“死神“来哭诉。最后,再甩下了两条重要线索后,他又说了那句:妈妈,请原谅我。笑匠的几次出场,不但推动了情节,展现了自己,同时还带出了其他人物。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个体。最浅层的个人性格特征是粗暴、好色、好酒、多欲而嗜杀。但嗜杀的背后,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为什么如此嗜杀?他又为什么会为了法老王的大计划而哭泣?很多讨论《守望者》的朋友都说,笑匠是个明白人。确实,笑匠自述,他以为自己了解世界。他对世界的理解是,人类生来就互相杀戮,这个世界弱肉强食天经地义。所谓公平正义,不过是强者的游戏,就像他批评法老王惩治黑帮的计划不过是扮白人和印第安人打架的游戏,正义不过是暴力的美丽装饰而已。但这不表示笑匠心安理得。他虽然残暴,但本质却又多愁善感。他在极度失望时,会说“妈妈,请原谅我“,这是一句因为脆弱而渴望得到宽恕和慰藉的话语。他对丝灵和女儿的爱,对曼哈顿博士虚伪冷漠的厌恶,都显示出他除了杀戮之外,还有脆弱柔顺的一面。但在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中,他沉湎于暴力,因为他相信唯有暴力才能使他在这个恐怖的世界中笑到最后。所以,除了暴力,他没有信仰,他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美国人和政府密探的立场。当守望者被一纸法律抛弃后,笑匠沦为密探。被遗弃的感觉,让他变得更愤世嫉俗,同时因为没有信仰而倍感孤独,寻找不到出路。这些都可能刺激他更加倍的好斗嗜杀,在暴力中释放他的野性,让他从多愁善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笑匠悲天但不悯人。他为自己的杀戮,寻找到了种种借口,譬如为了美国梦(讽刺的是,这个美国梦版本是将美国变成了一个独裁帝国),譬如曼哈顿博士的不作为。在枪杀怀孕的越南女人后,他轻易地将罪责推向曼哈顿博士。正如同他在向死神的哭诉时,将所有的罪行都推向了战争。这就是笑匠的逻辑:世界反正会因为人的天性而走向混乱,我无力也不愿意去改变它,只有随波逐流,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成为那个强者。但他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内心的那一点多愁善感,这也正是丝灵一代说他亦正亦邪的原因。正是因为还有那么一点悲天的情怀,当笑匠获知了法老王骇人的计划后,他的世界观彻底崩溃。或许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罪恶,或许他也为了自己逃避罪恶的种种软弱而内疚不已;但当他发现法老王的计划后,他失去了判断力,他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无力理解这个世界,人性阴暗迷宫的深邃远超他想象,他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洞悉人世。当他和“死神”告别时,当他说出那句“妈妈,请原谅我”时,笑匠已经死了。罗夏在祭奠笑匠时,引述的笑话,诗意地概括了笑匠悲凉的人生。观众一定不会忘记这个笑话。JOKE这个词,贯穿《守望者》始终。所谓“玩笑”,指向的是荒谬和无常。笑匠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但又无法超越情感和欲望的囚笼。他冷眼旁观,看到这个世界毫无拯救之道。笑匠就像一个刻薄的批判者。当他烧毁描绘法老王计划的地图时,他仍然相信人类的宿命将是灭亡,正因为此,他才玩世不恭,漠视身边的生命。这是一个迷惘而脆弱的男人,尽管他有着魁伟的外表,凶悍的个性,但他仍然迷失在人性的洪流中,找不到出路所在,拯救不了他那破碎的内心。荒谬,是笑匠眼里的世界,也是守望者们的关键词之一,或许还是最重要的那个。法老王奥兹曼迪亚斯奥兹曼迪亚斯作者:雪莱译文:杨绛我遇见一位来自古国的旅人他说:有两条巨大的石腿半掩于沙漠之间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张破碎的石脸抿着嘴,蹙着眉,面孔依旧威严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谙其人情感那神态还留在石头上而私人已逝,化作尘烟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此外,荡然无物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寂寞荒凉,伸展四方。第一场:杀害笑匠。一身黑衣,戴着黑帽,法老王的初次出场,我们看不到他的脸。杀手身手矫健,拳拳到肉,动作确实够快。这里要特别关注下,笑匠看的电视节目中,维特公司“乡愁”产品的广告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则广告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几次。请注意广告的内容。很难判断是什么产品,出现的景象是古典风格的别墅、老式飞机、清澈的游泳池,健美的白人男女形象,配乐是《UNFORGETTABLE》。悠扬的旋律和电视屏幕里一尘不染的世界,和《守望者》灰色、阴暗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完全不同,而产品又被冠以“乡愁”之名。这则广告里干净、光明、俊男美女的世界,显然暗示了法老王内心中完美世界的样子,它深深地隐藏在法老王的心中。“乡愁”这个诗意的名字,暗示法老王对这理想世界的深深眷恋。在影片最后,重建纽约的那个拉近的长镜头里,天空上漂浮着的飞艇,艇身上仅仅是维特公司的LOGO,而没有“乡愁”的广告,暗示了法老王的计划奏效,世界走向新生,一切看似充满希望。这部电影,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并不像有些朋友说的,导演在冗长而无意义的镜头上浪费了大量时间。第二场:54号夜店门口,向世人公开自己身份的法老王和贾格尔等明星打招呼,这里暗示了法老王同性恋以及他已是公众偶像的身份。在普通人眼中,这个男人俊美、有钱、聪慧、充满魅力,几乎找不出缺点。第三场:维特公司总部,法老王接受采访。这里交代了法老王已经成为了世上最富有的人,还提到了法老王的产业中包括基因工程。法老王提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即他和曼哈顿博士合作开发廉价可再生的能源。这次采访算是法老王在电影中的正式亮相,才一现身,他就亮出了鲜明的观点:战争源于恐惧,恐惧源于不能满足。如果能让资源用之不竭,人类就能达到和平。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正是法老王以曼哈顿博士的名义,杀死1500万人,迫使美苏携手,摆脱核战争威胁的经过。但要达成真正永久的和平,法老王的根治方案就是解决能源危机。熟悉时政的人都知道,美国一打仗,就会被斥责为为了石油。人们习惯于把战争原因归结为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需求。法老王真的寻找到了一种廉价可再生的能源,是不是就能根治人类无法被满足的恐惧感?如果说笑匠是悲观犬儒,看不到希望,只想随着尘世人欲浮沉,那法老王就是一位哲人王。在笑匠眼里,人类的自相残杀源自于野蛮天性,是不可治愈的顽疾。这个世界在弱肉强食的法则下,所谓道德和正义,显得如此荒谬。随着核弹的出现,简直就是宣判了人类自身的死刑,人类迟早会因为互相残杀的天性而动用核武器,直至灭亡。法老王却试图寻找到人类恐惧的根本原因。只要找到病根,就能找到解救之道。他清晰地意识到人类的时间不多了,纵使在凡人眼中是神一般的曼哈顿博士,也无法解救人类,他不相信神,他相信通过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他要作一个王!他和笑匠,到底谁更清醒?谁更疯狂?第四场:缅怀笑匠在讨论笑匠的章节中,我们提过这段。这段戏,每一位守望者都参与其中,哪怕只言片语,都体现了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法老王在地图前,讲述他对付黑帮的计划。他那个认真劲头,暗示了他的领袖欲。当笑匠嘲讽行动的意义时,其实也是对所有“义行”意义的嘲讽,但法老王认为:我们还能做更多,我们可以拯救这个世界——前提是,必须在正确的领导下。这是多么明确的政治主张,在法老王的眼里,平庸的人类是迷途的羔羊。第五场:维特公司,暗杀。这一出戏,简直可以称为“法老王的野望”!在能源公司老板责问他推销免费能源,背后是不是有苏联撑腰时,法老王说出了他的雄心壮志。他要继承亚历山大大帝,让世界走向大同。他要征服的不仅是人,他要征服的甚至是人性。正当能源公司的老板屈服时,杀手来了,法老王身手矫健,幸免于难。当然,我们知道,其实这是一场事先安排好的谋杀,目标确实是他,但预设的结果,死人是杀手自己。第六场:维特公司,盗窃文件这场戏,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法老王并没有出现,夜枭二代和罗夏在他的办公室,寻找到了他是幕后主使人的证据。在法老王加密的电脑硬盘里,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男孩”这个文件夹。其实除了“男孩”,还有“亚历山大大帝”、“曼哈顿”、“维特科技”等,暗示了法老王的关注点(看这部电影是不是得有点侦探的素质?)。“男孩”这个文件夹,明明白白地提醒观众,法老王其实是个同性恋,而且喜欢娈童。一个志在拯救世界的君王,是个性变态(娈童应该算是性变态了吧),一个道德存疑的人,承担净化社会,重建世界的重任,这样的拯救到底可靠吗?这样的道德疑点,使得法老王拯救人类的动机显得可疑——他究竟是出于同情和爱,还是仅仅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期望成为当代人类的君王?如果是后者,那这样的拯救,对人类的意义何在?既然有些人的生命可以被随意牺牲,成为和平的祭品,那谁能保证,人类在摆脱核威胁,迎来廉价能源时,新的恐惧不会随之诞生?第七场:南极基地,结局。法老王的伟大计划,在这里公布并得到实施。我们回顾一下他的计划,那是两个部分:杀害1500万人,陷害曼哈顿博士,让核战争停止,人类重归和平;世界重建,免费的可再生能源问世,世界告别战争。这个计划有两个破绽。和平是暂时而且脆弱的。和平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曼哈顿博士,作为新的更大的恐惧,代替了美苏对峙的恐惧。核爆不再是阴影,而是现实。曼哈顿博士远去,但恐惧长存人类内心,这样的美丽新世界,依然充满了不安。法老王说过,战争源于恐惧,不能被满足的恐惧。恐惧只要还存在,战争就有可能回来。维特公司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又掌握着免费能源,这个世界迎来了事实上的新君王——法老王。南极基地,法老王坐在电视墙前,俯瞰众生,犹如上帝怜悯自己的子民。但法老王是完美的君王吗?不是!他超级自恋,在整部电影中,他不停地在换着衣服;他的性取向不太正常,即使同性恋可以被接受,但娈童仍然是骇人听闻的性变态;他为了实施计划,不惜施以阴谋,还亲自上阵,杀人灭口。这样的一位君王,他究竟爱的是自己,爱他的宏图伟业,还是芸芸众生?法老王成为了人类的守望者、牧羊人。可是,谁来监督守望者?法老王在打伤丝灵二代时,对夜枭二代说:“醒醒吧,我的新世界不需要英雄主义。”法老王已经将自己视为新世界的缔造者,他的话,让人想起哲人王的国度驱逐诗人。夜枭二代对法老王说,这是真正的恶作剧。他们告别,将法老王留在打斗后的废墟中。他看来孤独而憔悴,或许在内心中算计着这场恶作剧的得与失。恐惧源源不绝,孤独也是恐惧的一种。雪莱描写法老王的诗中写道:“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功业盖物,强者折服”此外,荡然无物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寂寞荒凉,伸展四方。法老王在谋杀了1500万人后,换来了废墟,但拯救了人类。废墟可以重建,但人心难再修复。人们仍然心存恐惧,而法老王在重重杀孽中业已沉沦,在人性的废墟上,纵使功盖寰宇,除了孤独,还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所以,传道者说: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更新的分割线—————————————————————夜枭很多朋友说,扎克·施耐德只是忠实地反映了漫画原著,所以这部影片仍然是原著的作品。我没看过原著,一直想找,但找不到好的中文版本。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完全来自电影。电影是动态视觉和听觉的组合,即使要将动画一帧帧还原,也极其不易。毕竟名著改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守望者》电影虽然在关键情节的推动上有几处描述不清(有些是翻译的问题,有些确实是需要了解背景,否则看不懂),但导演确实花了大量篇幅塑造人物,令得人物形象鲜明;且充满细节的影像,营造出了一个充满恐惧和迷茫的世界,让观影者感同身受,这份功力也不容易。举个例子,当夜枭二代和丝灵二代在飞船上偷情时(起码在罗夏眼里丝灵二代背叛了曼哈顿博士),配乐是LEONARDCOHEN的《哈利路亚》。我猜想原著应该不会在画格边上标注一句“此处响起《哈利路亚》的乐曲”吧。这段戏配上这首歌,那应该是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参与了再创作,融入了自己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颇显匠心。《哈利路亚》是一首描述《圣经》中大卫王偷情故事的歌曲。COHEN的这首歌歌词有好几个版本,电影因为长度关系,节选了两段歌词。1985年,原作者Cohen曾对《Hallelujah》作过解释:“Halleluja是一个希伯莱语词,意思是“赞美上帝”。这首歌是说还有其他很多种赞美存在。所有完美的残缺的赞美都有相同的价值。不是从教义上出发,而是从你内在的激情和感情出发,坚定生命中的信念。” 夜枭二代和丝灵二代终成好事,一方面值得赞颂;另一方面,这段情感多少有点偷情的意味,这首充满着描述偷情、性暗示还夹杂着对爱的赞颂的情歌,放在这里,多少也有点荒谬的嘲讽意味:这段水到渠成的情感,应该赞颂,但丝灵二代和曼哈顿博士还有情感纠葛——这段情感关系到人类命运。如前文所言,《守望者》中没有纯粹的是非,人类的本性是模糊、冲动而情绪化的,在罗夏、笑匠的眼中,人性指向的是堕落;但在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冲动和情绪化,却也可能诞生爱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放在后面继续探讨。再来说说夜枭。夜枭一代代表普通市民。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标记——那副眼镜。在潮湿、幽暗和充满罪恶的城市里,罗夏批评夜枭二代躲藏在大众之后,这所谓的大众意味着犬儒、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平庸,而这平庸的标志,就是在电影中,夜枭二代多次擦拭的眼镜。眼镜对普通人身份的夜枭二代而言,是个很重要的道具,电影中,他起码擦拭了三次,另外,他和丝灵一代第一次不成功的性接触,导演也意味深长地用透过眼镜的镜头来表现。眼镜和他变身为超级英雄后的那副热成像眼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戴上眼罩穿上制服后,夜枭二代换了个人,虽然并不是那么热衷于暴力,但打架时下手也很狠辣,不再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夜枭二代并非一直这么自甘平庸。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银行家。但他对飞鸟、航天飞机和神话更感兴趣,在一代夜枭榜样的鼓舞下,他接过了夜枭的接力棒。在夜枭二代和笑匠弹压群众暴动的段落中,我们看到他们两人对于美国梦的探讨。夜枭二代曾经满怀梦想,他放弃了家庭给他划定的一条功成名就的坦途,戴上面具,穿上制服,惩恶扬善。但现实的结果是,他发现守望者逐渐沦为了尼克松走向独裁的工具。所谓的正义不见了,工具不再被需要,他们又面临着被一纸法案解除合法身份的局面。这些都让他深感迷惘,曾经激励他,鼓舞他选择一条不平凡道路的美国梦到底在哪里?以下是维基词条对美国梦的解释:美国梦(AmericanDream)源于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美国梦的基础是公平和公正、美国梦的表现是充满朝气的乐观主义精神,是积极寻找解决困难途径的主动行为。让我们回顾守望者的起源。在电影开始,两代夜枭相聚,开着老车维修厂的(暗示着梅森的怀旧和过时)夜枭一代梅森,回顾了守望者的来历。时任警察的他,发现有些罪犯无法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获得公正的审判,所以他用超出法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守望者团队的组成,是出于大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作为一个类NGO(^_^)组织,这一团队的建立也源自一种信念,即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自身能力及自我道德约束的自信。起初,守望者及其前身,诞生于一个充满朝气的社会,诞生于对人类未来发展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对于个人,他们通过加入组织,维护社会秩序,惩恶扬善,维护公平正义,完成属于个人的美国梦。充满美好憧憬的美国梦,从夜枭一代身上,传承至夜枭二代,所以夜枭二代会说,他第一次看到一代,就觉得他们在重要的地方很像。斗转星移,随着核战阴影愈来愈浓,美国走向独裁。沦为工具的守望者,在夜枭二代看来,已经毫无意义。他选择带上眼镜,就像罗夏所言,他隐藏于大众之后。飞船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制服被高高悬起,武器也被随处乱放。乐观主义精神,被怀旧代替,曾经强烈的自信,被遗忘在小市民生活的阴暗角落,戴上软弱的眼镜面具,美国梦,终于梦醒。夜枭一代,是画龙点睛般的人物。有人戏言,WATCHMEN应该被翻译成“手表侠”。戏言归戏言,但“时间”在这部电影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一方面,是“核战倒计时”的紧张感和末世感,通过报纸头版新闻、核战倒计时时钟、手表走时特写镜头予以体现;另一方面,英雄已老,时光易逝的怀旧氛围,也弥漫在影片阴暗的叙事镜头中。最能够体现这种怀旧的,就是夜枭一代。在终极剪辑版,描绘了夜枭一代死去的场景。那是电影中不多的对英雄主义悲情的礼赞。曾经威风八面,代表着正义的老英雄,被一帮小喽啰群殴,在屈辱中死去。甚至,嘲讽的是,砸死他的,还是铭记他功勋的奖杯。导演通过一组慢镜头和回忆的闪回表现夜枭一代的死去,配乐是《愤怒的公牛》里曾经用以凭吊英雄的《乡村骑士》。镜头和音乐,让死亡充满悲情。夜枭一代死去的那一刻,浪漫、乐观、充满正能量的英雄主义,随之作古。蓬勃朝气的美国梦,寿终正寝,连回忆都被死亡抹去。夜枭一代是夜枭二代的镜像,是活在过往的英雄残影。夜枭二代对丝灵二代的爱情,是一处重要情节。在法老王回忆笑匠的那场戏,导演通过几个镜头,表现出夜枭二代对丝灵二代的好感,同时丝灵二代当时和曼哈顿博士眉目传情的情节。夜枭二代归隐后,仍然和丝灵二代保持着联系,但把感情压抑在内心。直到丝灵二代因为曼哈顿博士的冷落,深感寂寞时,他终于有了逆袭的机会。在和丝灵二代的交谈中,他们都认为废除守望者的法令是好事情,让他们得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这对男女代表的正是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在美梦破碎后,多数人都会回到日常生活的轨迹,逐渐被人们遗忘,也逐渐遗忘他们的梦想。他们追求最安稳的生活,在家庭中完成生存和繁衍的程序。充满讽刺的是,当丝灵二代主动推倒他时,他们第一次的性接触以失败告终。镜头透过夜枭二代的眼镜给出,背景声是苏联即将入侵阿富汗,也即是核战争一触即发的新闻报道,沙发上的夜枭二代无力占有爱情,充满了沮丧、内疚和不安。从没有一部英雄电影,有一个性功能障碍的英雄。英雄可以失败,但英雄不能阳痿,因为失败可以是悲歌,而阳痿只是闹剧。但夜枭二代毕竟在爱人前性功能障碍了。这是原著者和导演绝妙的安排。这一刻的性功能障碍,当然可以源于夜枭二代太过激动的情绪——好事来得太突然。但也是源于平庸的生活让他丧失了活力、朝气和勇气。平庸的生活对英雄而言,只是另一种恐惧,他害怕对原来梦想的坚持,害怕去质问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这种害怕促使夜枭二代扔下英雄的梦想,逃避到大众中去。夜枭二代在失败的性后,做了一个梦,梦中赤裸的他和丝灵二代,在干涸的大地上相拥而立。核弹划过天际,他们互相剥去皮肤,露出英雄的制服,然后在核弹冲击波中化为灰烬。这个梦很好的表现了夜枭二代内心的恐惧和迷惘,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美国梦已经在现实的打击下破灭。他无力抵抗核战争的威胁。穿着他的制服,和爱人一起,体面地死去,对于曾经的英雄来说,或许是个更高贵的选择。于是,从噩梦中醒来的他,站在制服前,选择重新穿上它,做回英雄。他好像找回了自己。他们行侠仗义,COHEN的赞美诗响起,他和爱的人终于可以完美的融合一体。影片最后,他和罗夏发现了法老王的阴谋,但已无力阻止。罗夏选择向世人说出真相,守卫自己的价值观,至死不渝;夜枭二代保持沉默。罗夏死去,情绪失控的他痛殴放弃抵抗的法老王,斥责他把人类过分理想化,并且用自己的超级恶作剧毁了人类。夜枭二代甚少表达对人类的看法,这句话表明他和罗夏、笑匠等人一样,对人类的理性殊少信任,法老王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真正根治问题。但他寻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既然如此,唯有保守秘密,才能把和平维持到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天。罗夏两次说起,夜枭二代和他的不同。罗夏不妥协,但夜枭二代不坚持。夜枭二代的美国梦早已破灭,英雄的神话对他而言,意义不再。他可以坚持的东西不复存在,也就无所谓妥协与坚持了。他脱下制服,回到平安的生活。他不是不想主宰自己,但他无力主宰,能够保护他的,不是成为一个令人羡慕敬仰的英雄;而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更新—————————————————————————罗夏说点题外话。前面写得挺宏大叙事的,字里行间经常出现人性啊、人类啊、道德啊、美国梦啊这类高大上的词。在我二十不到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一个叫王朔的作家。他的小说,专业消解崇高词汇,我很喜欢读,读他的书,结论就是:啥建设四化都是扯逼蛋,一场淋漓尽致的恋爱比这些重要得多。掰掰手指,已经过去很多年,很多人连一场淋漓尽致的爱情都不信了,更遑论英雄主义、史诗这些高大上的词汇了。所以,我写着写着也经常反思,到底有必要那么认真探讨一些所谓深刻的玩意吗?史诗靠谱吗?这种玩意在很多饱经世故的人眼里是不是特一文不值?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其实,就是将写这样的文章当成消遣,当成一种乐趣。不是为了说教,没这个资格,也没这个兴致,更多的是一种分享。类似一个孩子,看到一片花园,心说这里怎么这么精彩,必须叫上小伙伴,一起来看看。这篇文字真够长的,事实上已经脱离了题主的原问题,完全是自抒胸臆。一个原因是确实有那么多话想说说,还有个原因是锻炼,我想看看自己能啰嗦多少玩意还不让人厌。有那么几位朋友时不时想起它来,催我更新一下,这种成就感蛮重要。说回史诗,《守望者》真的能够得上。它有一个巨宏大的主题——拯救人类,没有比这个主题更史诗了。它图景广阔、人物众多。上至庙堂、下至穷街陋巷;从总统、国务卿到地痞流氓,镜头所至,也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不过,这部史诗太灰暗,是部彻头彻尾难以见到希望的悲剧,还不是古希腊那种让人感受到“美被摧毁”的庄严悲剧,更多的是绝望,是荒诞,是缺乏意义且必然毁灭的生命的故事。这是一部黑暗的史诗。1500万人死得很窝囊。经典的史诗结构,1500万人深明大义,为了人类的光明未来,慷慨赴义,悲剧升华,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凸显。或者哪怕他们死得莫名其妙,但大规模的死亡,衬出英雄拯救世界的正义性,也算死得其所。但《守望者》里1500万人命贱如蝼蚁,他们至死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大扫除清扫出的垃圾那样被丢弃。他们死于一个谎言,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法老王献了祭。但这谎言又因为罗夏留给报社记者的日记,随时都有可能被揭穿。这部影片,有多个串起故事的叙事线索。譬如报纸标题、《黑船传奇》、核弹倒计时、笑匠的葬礼,导演的叙事竭尽全力,通过隐喻、象征、顺叙、倒叙、插叙……丰富的叙事手段把这个故事讲得异常丰满,信息量巨大。而在这么众多的线索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罗夏的日记。这本日记,即是叙事的推动者,又塑造了罗夏这个人物,最后还成为了关键道具,让人不得不赞导演和原著者的创造力。罗夏,是《守望者》中人气最高的角色,无疑也是守望者中最显英雄本色的人物。和罗夏相比,法老王更像一个野心家,他疯狂的计划源自他的自恋、野心,和罗夏相比,法老王失之于真,无法让人喜欢;夜枭和丝灵平凡如同路人,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们最好的庇护所,安于在谎言中生活,和罗夏相比,他们失之于诚,即对自我的真诚;曼哈顿博士,失之以德;笑匠呢?笑匠看透世界之荒谬本质,虽然一丝人性未泯,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和罗夏相比,失之以行。在这些人中,罗夏是最具有传统意义英雄神彩的角色。请从以下几点去深入考察他:1、 传奇性2、 记录恶之花的诗人3、 勇气和希望,古典式的英雄悲剧毋庸置疑,罗夏是一个传奇!他是守望者诸位英雄中,出身最底层的一位。他的母亲是妓女,估计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电影中,罗夏的母亲当着嫖客的面辱骂他,甚至说后悔生下他,这样的童年,造就了罗夏强硬、内向、暴力的个性。比他高半头的小痞子羞辱他,罗夏不会忍气吞声,而是将满腔愤怒化为战斗,一口咬掉了小痞子脸上的肉。这个世界给了罗夏无数个堕落的理由,但他没有堕落。反而,罗夏成为了一名守望者,一个剪除恶势力的侠客。这一传奇的身份,再加上罗夏那副奇特的动态罗夏墨迹面罩,令得罗夏充满了神秘感。随着情节发展,观众们跟着罗夏来到监狱,看到他有勇有谋地对付那些报复他的囚犯。那句:“不是我被和你们关押在一起,是你们被迫和我关押在一起”振聋发聩!罗夏最后的死和那本日记的去向,是影片的关键情节,令得他成为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整个故事最重要的主角并不是法老王,而是罗夏。罗夏的出身、成长、死去,是一个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这就已构成罗夏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罗夏并非一介莽夫,他的日记,写得如诗一般。罗夏是这个罪恶都市的见证人和记录者。他行走在穷街陋巷,受到妓女的挑逗和羞辱,他看着这个城市像一个满身疥疮的病人,用阴暗而冷峻的语言为它录下病历。作为一个“诗人”,罗夏并非没有感情,甚至还颇为多愁善感。他的名字来自于罗夏墨迹心理测试,通过测试解读被测试人的人格特征。罗夏面罩上的墨迹,随着罗夏的情绪会不断变化,这一设置,暗示了罗夏有着丰富的情绪和情感,因为面罩上的墨迹不断在产生着变化。笑匠死去,第一个前去侦查的是罗夏;而意识到同伴有危险时,罗夏第一时间去通知了夜枭二代。尽管他和夜枭二代价值观迥异,但因为曾并肩作战,罗夏和夜枭二代有着颇为深厚的友谊。而对笑匠的悼词,即那个关于伟大小丑的笑话,尤显罗夏情感的细腻、观察世相之深刻。他并非铁板一块只知暴力的道德原教旨主义者,他理解笑匠,甚至报以同情,他们的区别在于,面对人性的堕落,笑匠选择同流合污,而罗夏选择坚持自我。“正义自有其价值”,这是他对笑匠说的。正义在他看来,是绝对的,先验的存在。这是个太深刻的哲学话题,我无力解读,但面对电影中那个肮脏的充满暴力、恐惧,走向灭亡的人类世界,还有人如此信仰正义,并且以身殉道,这足以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孤胆英雄。罗夏和心理医生的对话中,讲述了使他对罪犯心狠手辣好不留情的原因。那确实是个恐怖的故事,单身汉不但杀害一个女孩,还拿她喂了狗。如此罪恶,深深震撼了罗夏的内心,面对罪行,罗夏找不到其他办法。宽恕?不符合罗夏的个性,他只有操起刀,用自己的手段去维护他内心的正义。这一事件让罗夏彻底变成所谓的反社会主义者,但所谓的反社会,是因为他看尽了这个社会的堕落。当罗夏举着写着“末日将近”的木牌,在街头巷尾宛游走时,这一形象宛如先知。施洗者约翰在为人们施洗时,对人群大喊:末日近了,悔改吧。罗夏冷冷地提醒着人们,地狱正在眼前。但无人理睬。在黑夜,他作为惩罚罪犯的审判者出现。这时的他,已对罪犯毫不宽恕。前面说过,罗夏内心很“真”,“真”让他对善恶的判断反而更为简单,也更为绝对。他追求的是“报应”(字幕组给出的翻译是报答,但我觉得报应更接近愿意)。他在日记中自述:即使世纪末日到来,他也要惩罚那些罪犯,绝不妥协。罗夏自己也承认,和他做朋友不容易,他不好相处。人际交往,一般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妥协源于利益、礼仪或其他什么原因,但罗夏信奉的是绝对的善恶判断并且善恶应有所报应,这让他直截了当,毫无妥协之处。这样一位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英雄,注定是孤独的。善恶之间到底有没有分界线?罗夏他有什么资格和能力能够代表至善去惩戒人类的罪恶?如果人类与生俱来的恶,不可克服的造就了诸多罪恶,那人类岂非并不值得挽救?为了追求最纯粹的善,罗夏宁可1500万人白白死去,也要将真相公之于众,真的合理?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无法判断罗夏的坚持是正确还是错误。但罗夏的勇气让人深感震撼,这种勇气代表了高贵,代表着人性中一些积极的希望。罗夏的死,是这部电影中最具震撼性的场景。墨迹,成为了罗夏的图腾。他死后,在雪地中留下的鲜血印记,正是一幅墨迹图形,触目惊心,加重了结局的悲剧性。罗夏是整个守望者中,唯一一个接近英雄的人,尽管他来自于黑暗,身上沾染着黑暗的气息,但他善良、坚持、充满勇气,这些特质愈鲜明,他的死就显得越触目惊心。罗夏死于对真实的坚持,死于对信念的坚守。他的这份坚持,令得需要谎言来维持的和平更显荒谬。有朋友说,罗夏的死,更多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因为他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不说出去,违背他的道德观,他将不成其为罗夏,等于沦落为夜枭二代那样“软弱的地下室啜泣者”;说出去,1500万人白白死去,人类继续自相残杀,随时面临核战威胁。他只有选择死,才能即不背叛自己,也守下这个秘密。我喜欢这个解读。它让罗夏真正成为了一个痛苦的无法找到出路的英雄。英雄的死去,令得守望者的世界,让人还能看到一丝光明,也就是我前文说的,勇气和希望。但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如果罗夏是选择死亡以配合这个谎言,那他应该嘱托夜枭去取回那本日记。罗夏更可能是确实不能背叛自己的信念。前一种解读下,罗夏事实上还是妥协了,这种妥协,是种折中,等于引导所有观众接受了法老王的方案,接受了世界和谎言并存的可能性;而后一种情况,罗夏的死完全是因为不能妥协,这个结果更接近罗夏的个性,也更让人感到人性的荒谬性——人类只能在谎言中苟且,无法面对真实。罗夏是守望者中的殉道者。“索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耶和华,耶和华要派两位天使去毁灭这城。亚伯拉罕为索多玛祈求,神答应他只要那城有十个义人,就不毁灭那城。”索多玛还是毁了,因为找不到那十个义人。在守望者中,为了保全那城,杀死了义人。这就是我所说的,荒谬的悲剧。网友channingyang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发现上面很多都围绕时代背景那块去了,简单说点别的好了。守望者想阐述的其实比较简单——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善与恶永远建立在各种立场上而已。尽管这一句话很简单,但这片子确确实实把这一块人性的矛盾与冲突完美地体现出来了,从最狭义的正义到最广义的正义,从个人到国家再到宇宙,以及当几者认知冲突时候带来的结果。最狭义的善恶代表是丝灵,她的立场仅仅只是个人的幸福,所以但曼哈顿忽略自己以后很自然而然的出轨。夜枭的善恶标准存在于组织和朋友,他是唯一和几位英雄之间还在游走的,所以片中也基本是以他为主的视觉联系起另外几人,因此笑匠被害后他会去通知法老和曼哈顿,因此当丝灵出轨他会给予“援手”后又异常纠结不已,也因此在老夜枭被害后他一反常态出离愤怒地报复。罗夏的善恶立场是社会的秩序,在他眼中所有的罪恶都必须得到惩治,无论大小,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最为纯粹的正义。而笑匠的眼中的正义的代表为国家和政府,国家即是正义是他的完美体现,为了这点秩序的贯彻,他可以为国家的强大和稳定做任何事情。法老的立场是人类,所以在他眼中美苏的秩序回归,人类和平的代价是可以建立在牺牲几千万人的基础上,哪怕是虚假的和平。而曼哈顿这个角色则是将以上的几种不同的立场通过他不同人生时段全部揉合进去了,从一开始事故后看到更年轻貌美的丝灵然后抛弃自己女友的个人幸福立场,从参加守望者的社会立场,再到为美国效劳参与越战,制衡苏联的国家立场,再到协助法老制造清洁能源以及最后消灭罗夏的人类立场,直到最后离开地球为了宇宙的那个最广义的立场。记忆可能有出入,但这部片子的确是强于蝙蝠侠的,商业化的蝙蝠侠对善恶冲突这一块比较脸谱化,而且基本上一切罪恶最终衬托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TDK的渡轮没有人按下引爆,从而体现出人性的美,而守望者中如果有这一幕则一定会有人引爆——而事实上,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渡轮99%情况下都会被引爆。守望者非常真实,它并不理想化地去强行推销所谓的人性美好,他所反映的只是一种真实,各种不同立场掺杂着的各种正义就好象套娃一样的互相包裹又独立着,很多时候善与恶的边缘其实非常模糊,作为观众最多只能选择性地接受里面的一部分的立场,而根本无法全盘通收。比如站在法老的立场,罗夏要揭发他是可笑的,因为他牺牲了几千万人换取了整个人类的幸存,而站在罗夏的立场上,法老又是不可饶恕的,因为他为了自己眼中虚假的和平直接消灭了几千万人。片中反映的恰恰是现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所谓的标准只不过是自己的立场而已。PS:守望者其实是部异常庞大完整的电影,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三小时的完整版,三言两语无法说尽这部片子,而上面观点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电影对时代的刻画,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对现实的刻画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一部商业片所需要承担的范畴了。网友摇滚死兔子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对不起,在众多美漫中唯一让人感觉到醍醐灌顶的漫画既不是超人也不是蝙蝠侠,他们只是最有名漫画公司推广最卖力的超级英雄而已。守望者从第一章开始就会让你感觉这个世界就在你面前,而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群不正常的家伙。光这一点,守望者和那些超级英雄、神话英雄和各种黑科技部队就已经是不同层次的作品了。就算是可以操纵微粒的曼哈顿博士同样不懂什么叫爱,身家亿万的法老王依旧想净化人类,罗夏是个偏执狂+神经病,笑匠是个暴力分子。不完美恰恰是这部作品最美的部分。相比之下蝙蝠侠可以说是更接近守望者的作品,但在表现人物内心挣扎的多样性上显得单薄很多,并且缺失了一个我们熟悉的时代,以至于我们都知道他生活在哥谭,而不是我们的身边,但守望者显然离我们近得多。不理解的人可以去买一套守望者的汉化或者原版看下来,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关于电影,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说的不能更清楚了。利益相关:蝙蝠侠和守望者额脑残粉。网友will lian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1.守望者电影导演不是克里斯托弗 诺兰,而是扎克·施奈德,没错今年他导演了《超人钢铁之躯》2.守望者漫画在全球没有像蝙蝠侠那样庞大的粉丝群3.守望者漫画只有八几年那一本,蝙蝠侠漫画已经多到我数学老师都数不过来了4.守望者之前除了漫画没什么其他形式的出版了。蝙蝠侠电影动画电视剧等等等等。5.守望者设定太过阴暗,别说蝙蝠侠阴暗,蝙蝠侠好歹还有点希望在,有个盼头。守望者完全没有一!点!也!没!有!看完你就发现,不论他们做了什么,这社会还是这么王八蛋。6.守望者的成员一点都不高大全。一代民兵头儿和铁面判官搞基,丝鬼是个花蝴蝶,美钞是银行花钱请来的。飞蛾人有精神问题,唯一有点正义感的黑色剪影还是个女同,被杀害。笑匠就不评价了基本就一混混。一代夜枭是仅存的正义看过民兵前传的都知道,一代民兵基本就是个笑话。(这点不是歧视同性恋,而是那个混乱年代,他们自己都没找到自己的定位)二代守望者罗夏是个疯狂的右翼分子(虽然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绝对正义)二代夜枭是个怂包。二代丝鬼是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和妈妈关系不好曼哈顿博士研究宇宙万物已经不是一个人了笑匠…………………………法老王为了人类未来毁灭纽约(很难说他做错了。这正是结局碉堡的理由)总的来说,他们只是一群妄想改变社会的普通人,除了曼哈顿博士和法老王而蝙蝠侠呢?我们可以有一万条理由来说明我们多爱他7.守望者是R级片,蝙蝠侠……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小时候看着蝙蝠侠超人长大,成年后看他们的电影。而守望者对于我们中国的观众来说完全反过来了。电影之前鬼知道这是啥啊!卧槽那个人穿得像一个连续杀人狂一样而且还带个傻不拉几的面具啊!那个披斗篷的在cos蝙蝠侠吗?那个蓝哇哇的人是个甚啊!那女的是出来卖的吗诸如此类。最后,不是评价不如,而是评价很少。我相信只要是看过守望者的人,至少会觉得守望者不下于诺兰的蝙蝠侠PS守望者导演剪辑版扎克·施奈德完全遵从了原著漫画但是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不是前传只是诺兰自己不愿意跟漫画一样,重启。真!的!不!是!前!传!————————————————大家好我是分割线—————————————————完了个蛋果不其然这问题的回答完全变成科普守望者有多牛逼了……@為夢而生的答案让我茅塞顿开这问题尼玛跟”超人和超级赛亚人哪个更厉害一点“没啥区别啊摔!网友电子骑士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把直接回答问题的部分放到前面吧,下面则是我在2009年写的一篇《守望者》的影评。《守望者》的评价是远不如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的:在Metacritic上,《守望者》的媒体评价是56分,诺兰的三部曲分别是70、82、78。在IMDb上,《守望者》7.6分,诺兰三部曲8.3、9.0、8.5。这首先是因为守望者漫画的影响力肯定不如蝙蝠侠,后者已经是文化符号了,就像超人一样。再者,诺兰堪称好莱坞商业导演的新一代领军人物,集影迷宠爱与票房神话于一身,就差等着奥斯卡加冕了(早晚会的,但不会很快)。而扎克·施奈德只是很多一线商业片导演中风格还比较独特的一位,地位影响远不如诺兰。还有,诺兰的电影已经俨然自成体系,《蝙蝠侠》三部曲构成了一个几乎可以说是漫画英雄电影里程碑式的格局,因为以前的超级英雄电影往往只有风格化,吸引的主要还是漫画迷,诺兰的三部曲让超级英雄电影上升到了“近乎”《教父》般的高度。尽管漫威的系列超级英雄电影独霸天下,但跟诺兰的三部曲比也有种不上台面的感觉,只能处于老老实实捞钱的境地。《守望者》属于评价不一,优劣互见的影片,总体上看尚未到一流电影的地步,比不上诺兰的三部曲也是很正常的。超人的守望超人的守望本来,我想把这篇文章起名为《超人的孤寂》,借用李伟才先生一部科幻作品的名字。但这名字套在《守望者》这部漫画改编的电影上其实大有问题:首先,原作者阿兰?摩尔笔下的这些漫画人物与超人、闪电侠、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英雄大相径庭,根本称不上超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任何超能力——顺便介绍一下,阿兰?摩尔在美国是个神一级的人物,有很多导演、明星、歌手都是他的超级粉丝。他是唯一凭漫画(其实叫图画小说更合适)夺得过雨果奖的人。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自1923年创刊以来的100部最优秀的英文小说,《守望者》是唯一一部入选的漫画;再者,孤寂一词,还不足以形容影片/漫画中这群人的状态。归根到底我是在白费心机,因为没有能比watchmen再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他们的了:这些人不是神,不是正义使者,不是超级英雄,不是普通人……他们只是人类中半醉半醒的一群,一只眼睛看着自己,另一只眼睛看着混乱的世界。黑泽明的电影《乱》当中,狂阿弥曾向上苍追问:“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么?”而在本片里,作为私法执行者的笑匠回答说:“这一切都是一个笑话。”想看到《X战警》、《蜘蛛侠》、《钢铁侠》那种超级英雄式的动作大片的观众一定会失望的,因为《守望者》根本没有多少华丽的大爆炸场面,连动作戏也不算很多;结尾的“善恶大对决”毫无高潮可言,基本变成了一场哲学辩论——只不过输者有的要陪上性命,例如罗夏;有的只好隐退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例如夜枭二代和丝灵二代。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打着“漫画英雄”电影幌子的作者电影,大家好比想买本有趣的侦探小说最后发现读的是卡尔维诺或者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有所不满是很正常的事情——抱怨本片叙事平淡缺乏高潮的观众可以参照下阅读这些小说的体验。当然,并不是说影片《守望者》拍得就极好了。事实上,除了极具灵感、高度概括、风格十足的前15分钟,导演扎克?施奈德在阿兰?摩尔的光芒下仍然显得有些拘谨,尤其影片后半部分,过多的对话、辩驳、阐述使电影的特质变得淡薄,观众的体验感被削弱了。而爱情戏份的增加也减弱了原著那种冷峻的风格。但不管怎样,《守望者》仍然是部相当有特色也相当出色的电影,在当今这个迷乱的世界里,它显得尤其卓尔不群。鉴于影片/漫画中中包含着大量的典故、戏仿、引用、暗示,信息量非常之大,我在这里也只能就其中涉及的某些内容作些简单的读解:反英雄这是一部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打不死的超人,没有飞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能力(除了曼哈顿博士和奥兹曼迪亚斯),没有无比景仰的崇拜者。这些人生老病死,与凡人没什么不同——退休的夜枭一代在自己家中被小混混群殴致死(影片的背景音乐放的是“乡村骑士”,源自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愤怒的公牛》);丝灵一代则嫁给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如同所有中年夫妇一样在乏味的生活中争吵度日;罗夏的母亲甚至还是个妓女;而他们也不再代表着绝对正义和绝对真理——曼哈顿博士和笑匠在越南战场成了政府的帮凶,影片此刻的背景音乐与《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直升机攻击一段完全一样,都是瓦格纳《女武神》中“战神之马”;罗夏杀死了两位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致使尼克松连任总统成功;而笑匠更成为了杀死肯尼迪的凶手,他甚至还杀死了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女人!超级英雄电影宣扬的都是些普世价值:惩恶扬善、自我成长、拯救世界……英雄们偶有内心斗争,但也只是浅层的矛盾而已。但在本片中,所有角色都无所谓正义或邪恶,都不是救世主。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控:曼哈顿博士获得了神一般的能力,然而他却越来越远离人类的情感。透过上帝般的视角,他几乎陷入到一种哲学的空洞中去;笑匠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看透一切,肆意而为,认为整个世界就是荒诞的笑话,而自己不过是个舞台上的小丑;罗夏则是个实用主义者,不考虑宏大的道德难题,仅仅凭本能来主持正义。他的坚决正是来自思想的简单和实际;奥兹曼迪亚斯则是个哲学家、疯子、投机分子、权力窥视者,所以他最有行动力,并最终令其他守望者为其所用;而夜枭和丝灵则是影片中最接近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两人也成了电影的主线人物。讽刺与隐喻一般的电影中,总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或者视角,但在本片中,这种根基牢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没有按导演的价值观筛选出来给你看,你需要自己做判断。有些内容在影片中看似是正常的,但实际则可能是非常具有讽刺性的。举例来说:笑匠下葬时,背景音乐是著名歌曲“寂静之声”,整个气氛凝重肃穆,所有守望者都在为这位朋友的离去而伤怀。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是,这首“寂静之声”本来是“西蒙与加芬克尔”在JFK遇刺后所写,其中含有对当时美国人民内心伤痛的表达。而在影片中,JFK的刺客恰恰正是笑匠!于是荒诞性出现了,你对笑匠这个人物的同情和对肯尼迪之死的感慨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自然,我们对肯尼迪事件没有美国人那样刻骨铭心的感受)。这种讽刺远不是一般喜剧电影里讽刺下人物的势利、爱财那样简单。荒诞的隐喻在影片中无处不在:总统的作战室与库布里克名作《奇爱博士》中的如出一辙,基辛格简直就像奇爱博士其人,而尼克松则长了一只匹诺曹一样的鼻子——当年小布什也曾被好事者画上长鼻子,以表示其撒谎。还有影片开头,守望者中的“账单”因为斗篷卡在旋转门里面,被歹徒开枪打死——当时,他是被银行雇来看门的,因为银行认为“有个超级英雄来保护我们会让顾客放心”。这种荒诞的情节被皮克斯的《超人总动员》借用了过去:衣夫人坚决不同意给超人家的制服加上斗篷,其来源就是《守望者》——事实上,《超人总动员》就是受《守望者》启发创作的。就连影片选择的背景:架空历史的1985年,都可以看作是后1984时代的一个隐喻呢。黑色电影《守望者》还没出来的时候,大家看到剧照里英雄的制服,猜测本片大概跟导演的前作《300》一样,都是很耍酷的电影。事实上,本片没有像当今的超级英雄电影那样,走华丽的路线。整个电影充满着浓厚的怀旧风格,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甚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影片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对比强烈、光线昏暗的场景;街头永远充满了垃圾、涂鸦、湿漉漉的雨水、迷蒙的霓虹灯和奇怪的人形;罗夏这个人物则极像黑色电影中的主人公(例如《长眠不醒》里的亨弗莱?鲍嘉):对世界完全失望;又有一种爱极了的痛恨与冷漠;有自己独特的行事原则,不在乎世俗的法律、规则、情理;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判断……听听罗夏愤世嫉俗的台词吧:“当你走过这座好像快死的疯狗一样的城市,走过那些谈论着毒品和儿童色情电影的人类毒虫时,你真觉得很正常?”像不像《出租车司机》里Travis Bickle的口气:“禽兽们会在晚上倾巢而出,娼妓、醉汉、同性恋、毒贩、女王、异装癖、病人、贪财的家伙……有一天,真正的雨水终会洗刷掉街上所有的渣滓。”如果说罗德里格兹的《罪恶都市》仅仅具有了黑色电影的形体,那么《守望者》则难得地再次拥有了黑色电影的灵魂。在《罪恶都市》中,暴力仅仅是一种展示性的东西,是一种很酷很过瘾的手段,而在《守望者》中,暴力则是毫无原则性的——导演拒绝用暴力让你爽一把,除了夜枭和丝灵两人合作干掉小混混一段,几乎没有一段动作场面是为了刺激你的肾上腺而设计的。就像所有黑色电影一样,无论你能耐多大,多么聪明、凶狠,结果只能是巨大城市中,陷入漩涡的一只小虫而已。最后再说一句,影片结尾处,奥兹曼迪亚斯的电视墙让人联想起《黑客帝国》里的类似场景,而其中的内容充满玄机!这些文化符号的混杂、互文正是《守望者》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下面的总结应该是目前网上最完整也是最准确的一版)第一排(从左到右):1,一个发胶广告,名为“Real Men Use Veidt”,油管链接:http://www.jianliw.comwatch?v=R8wYJyx6b4A2,动画片《崔弟与大笨猫》(Sylvester and Tweety)3,鹞式战斗机旁的新闻报道?4,核武器发射,很有可能出自1964年的科幻电影《奇幻核子战》(Fail-Safe)5,扎克·施奈德自己拍的“雷德利·斯科特风格”的怀旧广告(影片拍摄初期制作的)6,1985年的影片《第一滴血2》(也像80年代热门剧集《玉面飞龙》MacGyver但不是)7,色情片(好像还是女女的,也为了说明奥兹曼迪亚斯是gay?)8,1962年的影片《斯巴达三百壮士》(The 300 Spartans)第二排第二排(从左到右):1,1980年的科幻片《灵魂大搜索》(Altered States)——还是看图一清楚,第二张左边被裁了2,温迪快餐连锁集团的广告“牛肉在哪儿呢?”(Where's the beef ?),油管链接:http://www.jianliw.comwatch?v=aISkVvi5iI83,根据音乐剧《朝九晚五》(9 to 5)改编的电影《Nine to Five》(1980),简方达主演4,1981年极具末世情结的cult科幻电影《疯狂麦克斯2》(Mad Max 2)5,尼克松庆祝连任成功6,由著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苹果公司麦金托什(就是大名鼎鼎的Mac)拍摄的著名广告“1984”,优酷链接:Apple经典广告《1984》7,1963年版的科幻美剧《迷离档案》(The Outer Limits)8,奥兹曼迪亚斯玩具广告(未上线播出),油管链接:http://www.jianliw.comwatch?v=_jeslfkbmcE第三排(从左到右):1,1967年的经典神秘美剧《囚徒》,帕特里克·麦高汉主演——大家对此人印象最深的角色可能是《勇敢的心》中的“长脚”国王爱德华一世。2009年《囚徒》又翻拍了一版美剧。2,1955年的科幻电影《飞碟征空》(This Island Earth)3,1948年以“兔八哥”为主角的7分钟科幻动画片《登月历险记》(Haredevil Hare),画面上的角色叫“火星人马文”(Marvin the Martian),以此角色为主角的电影正在筹备中。我上传的优酷链接:登月历险 Haredevil Hare (1948) ——7分钟的兔八哥科幻动画片4,美式橄榄球电视转播片段5,苏联运送导弹的片段6,Robert Palmer拍摄的经典MV“Addicted To Love”,优酷链接:Addicted To Love7,热气球?这是目前唯一不确定是什么的一段8,另一部色情片网友為夢而生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1、我不准备回答这么无厘头的问题。题主预设的比较前提,是把他和很多人共同认定可以视作同类的两套电影进行比较,得出了都很喜欢不相上下的结论,但在参考一些主流的比较体系时发现并没有收获广泛的认同,因此产生了疑惑。其思路首先默认这二者是同类型的影片,即基于漫画改编的大片,还附加了所谓非爆米花的“有深度”属性。但很遗憾的是,题主的定位有严重的偏差,这两者本质上不是一类影片(除非你的同类划分比较体系简单粗暴为“有深度的”好莱坞大片)。漫画改编电影《守望者》,是一个基于漫画文本和漫画人物进行适度的改编剧本创作,并在影像上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延续了漫画的画面质感的电影作品,大体上其文本表达还是属于原作者阿兰?摩尔的,导演的主要创作贡献来自将漫画的视觉风格成功地在大银幕上影像化呈现。而诺兰的伪蝙蝠侠系列《黑暗骑士三部曲》(尤其是其中还有一部赤裸裸的《黑暗骑士崛起》),则是一套借用了蝙蝠侠故事人物和蝙蝠侠经典故事情节(的一些小段落)进行自我创作表达的原创犯罪系列电影。like I say,诺兰没有拍蝙蝠侠电影。他的蝙蝠侠,只是一个碰巧也叫布鲁斯?韦恩会在盛年退休的家伙;他的小丑,是一个有目的有预谋的残忍并清醒的家伙。总之,诺兰的这些角色,都是披着熟悉的角色的外衣做着别的事的一些新角色。本来,奥兹曼迪斯(而不是夜枭这个怂货)的设定本身和蝙蝠侠密切相关,如果二者进行具体的比较,谈论并且比较类似设定的角色展现的深度和可信度再好不过,但诺兰版的蝙蝠侠是如此的小家子气,连沾边的基础都没有,也就没法在电影作品的(文本)创作层面进行很细致的比较了。2、同样,我也不是很认同上了日报的第一名答案。当然,作为一个《守望者》绘画小说和电影故事的深度剖析,还是写得很精彩的。但如果我们非要做这二者之间纯粹电影层面的比较(排除所谓同为漫画改编类型这个前提),那至少应该包括文本(情节、思想、角色刻画)、角色塑造(演员表演)、影像、技术、叙事技巧等多个层面。这篇洋洋洒洒的论文,其讨论点完全都是情节和思想也就是文本层面的论述,而电影《守望者》如我前文所述,是一部非常忠诚于原作文本的电影作品,因此这些设定、情节和思想都是阿兰?摩尔的Graphic Novel,也就是原作的文本带来的,也是《守望者》作为一个电影在其开拍前(剧本筹备阶段)就几乎必然会具备的优势(就好像翻拍《西游记》无论怎么改剧本总绕不开孙悟空要大闹天宫一样)。无论专业还是最普通的观众,其对于最终呈现的影像作品的比较(尤其还是大片),不该也不能仅仅和剧本有关。这和题主真正想知道的电影层面的比较不是一回事,起码不全是一回事。3、既然我都说了这么多二者(作为大制作有野心的电影作品)该如何比较,或者为何不该(作为漫画改编电影)一起比较,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为何会有那些问题了。网友翻天覆海不枉最初对[守望者电影]同样都是比较有深度的漫画英雄电影,《守望者》的评价为什么明显不如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给出的答复:如果不是偶然,我不会去看标榜着超级英雄影片的《守望者》。因为我不是个美国超级英雄迷。我很感激这次偶然。如果不是因为守望者,我不会怀着进阶的心理去看“据说有着神一般的已逝的小丑希斯.莱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果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的格局完全是两个档次,蝙蝠侠对我来说,无非就是套路化的超级英雄电影…唯一的亮点也就是那位把炸弹扔出去的囚犯了。有那么多钱怎么就不干点效率高的正义活动,我真是找不到一点现实的代入感(这也是我不喜欢大多数超级英雄艺术的原因…那在社会学上不够科学)。而守望者…我可以把里面的任何一位hero,替换成每一颗现实中可能拯救、毁灭世界,或者拯救、毁灭自己的心,不管他们有没有强壮的胸肌,能不能飞,有没有一丝不挂地蓝色的大吊到处晃。我认为,把《守望者》放到超级英雄电影环境下,跟《蝙蝠侠》进行对比,真的不怎么公平。我认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