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项目 申请人五年前的论文可以加上两点就能飞吗

青年基金普及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竞争愈来愈激烈,非学术干扰愈来愈大,为了增加申报成功率,选择申请学科非常重要,药学-药理学和中药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推荐申报学科:
1、相对公平:药学-药理学之合成药物化学、生物技术药物和药理学;中药学之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药理学。上述学科基础好、文章强,申请人坚持申请总有机会。
2、相对容易:药学-药理学之特种药物、药物材料、药物分析和药物资源;中药学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制剂学和民族药学。上述学科申请人实力普遍不强,很多三本院校或讲师都有面上项目收获。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5-07-19 20:27
&&[第8版 07-19 20:27]
为了基金的科研,忽然觉得很可笑。看到网友提出的成果资助法,很有道理。
1、 设立小额资助项目,资助率在30%左右,给予2年期10万资助,支持科研起步或面上项目的预研,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停止申报本类型项目1年。
2、 面上项目申请:有意向申请面上项目的申请人,向基金委提出申请并登记成果,成果采用近三年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实验性SCI(EI)论文总影响因子(共同第一仅承认第1位作者,共同通讯仅承认最后一位作者;中文核心期刊实验性论文可以按每篇0.5计算影响因子),申请人的成果公示2周,各申请代码根据自身特点设立较高的成果门槛,最终控制具有面上项目申请资格的人数在2万人左右,无异议的申请人可以申请面上项目,面上项目由7个以上同行专家双盲匿名评审,资助率在50%左右,给予4年期100万资助。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停止申报本类型项目3年。
顶到一万个点击
发表于:14-11-24 08:18
&&[第6版 11-24 08:18]
转发,不喜勿喷。
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最新研究热点,将诞生N+X个基金项目。
上周武汉降温,所谓降温,意思其实是人容易感冒。所以每年秋天降温的时候,就是我感冒的时候,一般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等天从凉变成冷的时候,感冒是没有了,咳嗽、发烧之类的又来了。
昨晚治华微信上发了个信息,说的是南京大学那位去年跟人在NBT上打架(可参见博文《【打人,还是找抽?】:孟山都
vs. 张辰宇》)、无论是写信还是写论文都相当有周星星风格的张教授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Honeysuckle-encodedatypical
microRNA2911 directly targets influenza A viruses。我一看,乐了,跟治华解释,说哥们我早就看过这篇文章了,今年2月25日张老师投稿前,就把论文寄给了好多人,信上说这工作他们前前后后做了6年,然后问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意见,最后提醒大家:不许抄我的paper!其实最早发群信不是讨论这事儿,而是讨论另一件事儿,即外源性的植物microRNA是否能从人的血浆中检测到,这是去年NBT刊文质疑,并且连编委(Editorial)
都专门发文质疑这东西究竟能不能被重复,所以张老师专门写了篇论文,详细的把所有实验方法连同后续的结果一起送到NBT,这篇论文没有送审,在编辑手上呆了两个月,然后被拒了,当然,意见你猜得到的,那就是不相信。有老外看了这审稿意见不爽,说这种意见简直是难以置信
(unbelievable),然后表示了一下支持。所以转发在细胞研究上发表的这篇论文,属于群信讨论过程中一个小插曲。群信发给很多学者,包括我只有6位学者回信,其中4位是老外,1位华人或华裔在Yale工作。所以这件事情说明,有些国内的学者,从根儿上就不适合做原创性工作的,因为不关心、不阅读、不评论、也不相信其他国内学者的工作,既然你看待人家是这态度,那么自然人家看你也是一样的态度。你觉得你自己是神一样的大牌,周围跟着一群猪一样的队友,问题是别人也这么觉得,那就是问题了。国内科研发展很快,大家都在进步,所以周围其他学者的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糟糕,论文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讲到这篇论文,上周在南京开会的时候与南大来的前辈王老师聊了会儿,大致总结就是张老师最核心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跨物种调控”(Cross-kingdomregulation)
这个理论,然后在这个框架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发现。这个概念是否正确,以及有多大的意义,要取决于后续的发现,所以这个方面很值得继续探索。
这篇论文不复杂,大致就是金银花(honeysuckle,
HS)编码了一个miRNA基因MIR2911,能够比较光谱的作用于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 IAV)。MIR2911在煎煮后的金银花汤液里高度稳定;持续的饮用或者喂食金银花汤液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和肺部的MIR2911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和体外实验表明MIR2911可以作用各种流感病毒包括H1N1,
H5N1和H7N9。合成的MIR2911能够显著抑制H1N1编码的PB2和NS1的表达;合成的MIR2911或从金银花汤液提取出的RNA能够显著抑制H1N1的病毒复制,并且恢复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体重减少;金银花汤液中生理浓度的MIR2911已能够直接及有效的抑制H1N1,H5N1和H7N9的病毒复制。口服MIR2911或金银花汤液能顾显著减少由H5N1引起的小鼠死亡。最后这些结果表明MIR2911是第一个从中药(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中发现的能过直接作用于流感病毒的活性分子。
思路A&&中药跨物种调控
思路B&&中药microRNA和肠道菌群的交互调控
思路C&&藏药、苗药等民族药物microRNA
的独特性研究
思路D&&金银花、板蓝根和鱼腥草microRNA组成现代中药复方
思路E&&中药microRNA的指纹图谱分析
思路F&&中药microRNA+小分子配伍
思路G&&中药microRNA的生物网络调控作用
思路H&&中药microRNA
与某疾病治疗的**分析
&中药microRNA 与**小分子的协同作用
&中药microRNA 与siRNA的协同作用
&中药microRNA的毒性评估
&中药microRNA +多糖的协同作用
思路M&&中药microRNA
的**组学研究
思路N&&中药microRNA
与道地药材的**研究
思路O&&中药microRNA的分子聚集形态研究
&中药microRNA与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
发表于:15-07-30 22:19
&&[第13版 07-30 22:19]
中药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10年经验谈:精选学科,成功大道!&
中药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不断提高,在研2项以上面上项目的负责人越来越多。诚然基金不代表科研实力,但是没有基金,中药学基础科研难以为继。当然没有科研经费仍然学术成果丰硕的科研奇才不在此列,如日本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药学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多数比较广泛,常常从生药学、药理、分析、炮制、制剂、药动跨度到药效毒理,具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时选择学科的优势。
中药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不同的申请学科,难度差异极大,所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申请学科至关重要。当然没有20篇以上近年来的相关SCI作为基础,在那个学科申请面上项目希望都不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学H28下面的学科包括: H2801 中药资源 H2802 中药鉴定 H2803 中药药效物质 H2804 中药质量评价H2805 中药炮制H2806
中药制剂 H2807 中药药性理论 H2808 中药神经精神药理 H2809 中药心脑血管药理 H2810 中药抗肿瘤药理 H2811 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
H2812 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 H2813 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 H2814 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 H2815 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 H2816 中药药代动力学
H2817 中药毒理 H2818 民族药学 H2819 中药学其他科学问题。下面按照集中度(学术垄断程度)、难度(对申请人学术成果和创新能力要求)和公平度按照学科分别讨论。
1.H2801 中药资源 每年项目约55项,集中度低,难度低,公平度好。
2.H2802 中药鉴定 每年项目约10项,集中度高,难度高,公平度一般。
3.H2803 中药药效物质 每年项目约80项,集中度低,难度高,公平度好。
4.H2804 中药质量评价 每年项目约20项,集中度高,难度高,公平度较好。
5.H2805 中药炮制 每年项目约20项,集中度高,难度低,公平度一般。
6.H2806 中药制剂 每年项目约20项,集中度高,难度低,公平度一般。
7.H2807 中药药性理论 每年项目约10项,集中度高,难度低,公平度较好。
8.H 中药药理 每年项目约200项,集中度低,难度高,公平度好。
9.H2818 民族药学 每年项目约55项,集中度低,难度低,公平度好。
10.H2819 中药学其他问题 每年项目约10项,集中度低,难度低,公平度较好。
名校大平台的实力派申请人建议从中药资源、中药鉴定、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药理方向发展和获得项目,这些学科是中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需要大批优秀的学者推动中药进步。
名校大平台的一般申请人建议从中药资源、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药性理论和民族药学方向发展和获得项目,逐步积累科研实力。
普校小平台的优秀申请人建议从中药资源、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药理和民族药学方向发展和获得项目,这些学科是成为名家的成功大道。
普校小平台的一般申请人建议从中药资源、中药药性理论、民族药学和中药学其他问题方向发展和获得项目,看看自己的运气嘛。
发表于:14-02-28 14:41
&&[第2版 02-28 14:41]
发表于:15-04-08 18:00
&&[第3版 04-08 18:00]
1、化学部、生命科学部和医学部的申请人至少有近年来的10-15篇SCI或有高影响因子的1-2篇。
2、负责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3、申请书写的不是很差,现在有专业公司提供修改服务,估计这项不是问题。
4、申请代码每年有15-30项面上项目,获资助人在全国范围内分散,项目太少的代码容易形成垄断。
5、申请代码内有学风比较正派的几位大牛或者根本没有大牛。
实力、运气、关系或者申请代码竞争压力小都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可能性,有的负责人一个项目就能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推动基础科研的发展,体验到学术的成就和幸福感。有的负责人几个项目在研,其实是为了基金而基金,忽悠和圈钱,什么科学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些人终将面对来自内心的审判。
很多青椒借助青年基金起步,但是需要衡量自身环境和条件,提前布置将来面上项目的申请代码。一些申请代码大牛云集,面上项目非圈内人难以分一杯羹,需要回避。一些申请代码海龟很多,申请人没有好的平台和paper最好绕行。一些申请代码的评审专家来源复杂,口味不同,运气的成分会比较大。一些申请代码的申请人实力都很弱,青椒们机会比较多,化学部、生命科学部和医学部都有这样的申请代码,自己去检索历年资助项目就会了解。
一些实力很强的申请人可能由于人脉或者申请代码竞争压力大争取不到面上项目,完全可以考虑转型应用研究,没有论文和基金申请的压力,学术成就可能会更大。国内的评价体制也在逐步转变,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大家都公认学术成就不是以基金作为衡量标准。
发表于:14-12-13 21:21
&&[第2版 12-13 21:21]
撰写项目标书,我们往往是初步定制,订好题目,打好草稿。更重要的工作是按照不同级别的基金项目将标书进一步完善。这个完善的过程才是关键,是我们标书得以升华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评审专家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最初稿件,这样才能发现不一样的问题,才能各个击破。
  首先,“项目的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这部分内容侧重引入,按照“目前有什么进展-很好;但是有这些不足;这些不足也许不重要,但是,造成的社会/医疗等方面的损害却很大,事实上,其实也蛮重要;所以,我们要做这个研究”,然后引入项目的研究内容。引入要有说服力,然后再是充实的研究内容。
  再来,方案要详细,按步骤,按每个时间点去理一遍思路,与同道商量,把每一步可能出现的问题点出来,一个一个项目按标书的格式填入。申请人自己提出关键问题并赋予解决方法会让标书更加详实,这一步不仅在标书的编写当中很重要,对于申请人而言,合理的可行性分析,正确详尽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学,这一步也是审稿人审查课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研究条件,工作基础之类的项目尽量补充得“好看”一些,因为这部分不是标书编写短短时间内能改变的,大致一份初略的基金申请书初稿就出来了。
工作和日常积累的好的、专业的想法是一个开始,不要轻易放弃申请的机会。在第一步初步构思之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请专业的同道批改,或者专业的机构来修改,术业有专攻,如此一来,成功率会更高。
发表于:14-08-21 09:57
&&[第6版 08-21 09:57]
每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基金)发榜时,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为其高唱赞歌,认为基金是最公平公正的。果真如此吗?我怎么感受不到呢?时至今日,我从未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基金评审很公正。倒是有国外学者用数学模型论证过:基金是很不公正的,会阻碍创新。
我们的基金模式好像是这样的,能否拿到基金不在于得了多少正面评价,而在于你得了多少负面评价。因为只要有一个函评专家不同意,即使再多的同意,也会被毙掉。如果我们把基金评审比作一场官司,你就会发现基金这种的评判模式是有问题的。一个同意资助,一个不同意资助,究竟谁在讲真话呢?我们的基金委似乎总认为给出不同意资助意见的专家在讲真话。这就好比一个说有罪,一个说无罪,法庭难道总是采信有罪证言?若真是这样,那可真是糊涂僧断糊涂案了。迄今为止,基金从未承认过冤假错案。殊不知,我们的基金评审是单盲,而法院的法官是实名的,当事人可以面对面地对簿公堂,可以申诉,但即使这样,我们的法院仍然有冤假错案。禁止申诉的基金是如何做到没有冤假错案的呢?难道基金委就是神?
事实上,有一种方法可以检验基金的公正性。就是把现在的基金委、会评专家、函评专家等全部替换掉,用另一帮人马比如海外专家重新审那些基金标书,另一帮人马最好是独立的第三方。
看中标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基金是公正的,符合真理不能因人而异原理。我感觉有可能两波人马评审结果截然相反。所以说,基金的公正性是可以质疑的。
另外,以得了多少“A”作为评判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得“A”多的标书不一定是好的标书,得“D”多的标书也不一定是坏的标书。要知道,学术不是政治。据我所知,一些国际杂志主编并不是以赞成与反对票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录用一篇论文的。
会评专家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的权限很大是众所周知的,掌握着生杀大权。就我所知,即使那些中标的标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也得了“D”。那些标书又是如何得到会评专家的赏识的呢?听说会评专家是关起门来,几分钟就搞定一份标书,而函评专家搞定一份要一个多月。难道会评专家比函评专家高明很多?既然这样,要函评专家干嘛?直接用会评专家替代函评专家即可。
基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与高考不同,它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任由函评专家自行确定。我见到有的专家看重SCI,有的看重论文篇数,有的看重跟风或热点,有的看重点数,有的看重官位,有的看重关系,等等。总之,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看重SCI或者点数的似乎更有道理,其实不然。殊不知,容易出SCI的其实都是跟风式的研究,不到可能出令人震惊的原创性的大成果。就我熟悉的领域而言,基金资助的绝大部分都是跟风式的研究。有些方向的立项明显偏多。这也反映了确实有很多在做跟风研究。说句实话,资不资助跟风都不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如果大家都在跟风,会加重功利心,严重损伤以好奇心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基金有个很要命的标准就是可行性。任何一项申请,我都可以说它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没做出来,怎么说它可行呢?如果你已经做出来了,还申请做它干嘛?这就是基金悖论。有了这个悖论,我想毙掉谁就可以毙掉谁。难度越高,原创性越强,风险就越大,可行性就越差,遭到基金毙掉的概率就越高。一个四平八稳的研究是不可能有重大原创的。
有人坚信基金很公正。其理论依据是,它是小同行专家评出来的。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与学术有关的诸如学位、职称、院士、千人以及每年的各种奖励等,哪个不是小同行专家评出来的?又有多少是可信的?我们的科技杂志不也是小同行专家负责审稿的呀?又有几本杂志达到了国际水准?若是这样,就不会有大量好的论文源源不断流向国外杂志的。一个连杂志都办不好的专家们怎么能主持好公道,负责好基金评审?所以说,基金很公正,只有鬼相信。
要想基金公正,则申请人、函评专家、会评专家、基金管理者以及高校行政管理者等都必须诚实、自律。只要当中一个人捣乱,你都会泡汤。当然,申请人自己撒谎,会导致劣币驱良币。在一个热衷于包装、假货泛滥的国度里,要想人人都自律比登天还难。难怪有人形容中基金就像中彩票。对有的人来说,中基金比中彩票概率还要低。按每年20%的命中率计算,申请五次,理应中一次。可事实是,五次一次不中的大有人在。这表明基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世界。里面很险恶,遭人暗算并非子虚乌有。
&&很多人认为,基金比什么973, 863,重大项目等公正。果真如此?基金是唯一块净土?非也,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一种假象。不信,你把973,863交给基金委去评审,同样会一团糟。反过来,你把973扩充到跟基金项目数一样多,每年资助2万项,仍然留在科技部评审。我保证会很多人说,973也很公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说基金公正的原因。基金立项数很多,圈内人分不完,就分了一部分给圈外人。于是乎,拿到基金的圈外人就感叹基金很公正。
&&&总有那么一帮人认为:基金跟高考一样,很公正。真的那么公正?殊不知,高考阅卷是双盲,而基金评审是单盲,即评审专家完全知道被审人是谁。另外,高考除作文外都是客观题,而基金标书全是作文或者说主观题。高考作文评分差距太大会另找人重评,而基金不管出现什么异常都不会找人重评。就凭这几点就足以说明基金远没有高考那么公正。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如果高考学基金,用入学申请书替代试题考试,每个考生提交一份入学申请书给基金委,由基金委组织招生专家评审,决定谁该上大学。可以想象,这样的招考模式一定会天下大乱,阿猫阿狗都趁机混入985大学高校。
经常有人说基金专家大多数是好的,是公正的。让我们看看最近的张曙光案,就会发现大多数未必是好的。张曙光不仅不学无术,而且还动用2300万参评院士。参选的结果居然只差一票就当选,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投了他赞成票。难道这三分之二的大多数是好的?很多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大多数是自私的――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制度约束,所谓的大多数很可能就是坏的,腐败就会成为常态。基金评审也不例外。
水平最高的申请者肯定会被水平低的专家(即外行)评审,否则,你就不是水平最高者。一般来说,水平越高被外行评审的概率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常有人抱怨自己的标书怎么又落到了外行手里的原因。外行评内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行们无知无畏,视野狭窄,嫉贤妒能地乱评。
&&一个人基金没有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一边倒地认为人家的本子有问题,要好好反省自己,认真修改标书。这似乎在说:基金专家们都是大公无私的大人,而是基金申请者们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基金专家们是神,他们绝对不会出错。错的是你们这帮想拿基金的小人们。没中,你就会听到“由于竞争激烈,优中选优,很遗憾,你今年没中”。没错,基金申请是一种竞争,但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你买了劣质产品,你会损失掉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你不会轻而易举地投劣质产品的赞成票。但是基金就不同,你投了劣质标书的赞成票,你不但毫发无损,有时你还会获得格外的收益,因为中国没有对黑心专家的惩罚机制。再说,即使有惩罚机制,你又如何判定谁在恶意评审呢?
同样一份标书,我就遇到过,一个专家说它研究内容太多,另一个专家说它研究内容太少。你说你听说谁的?是加内容还是减内容?这种无所适从、自相矛盾的评语绝对不是个案。一般来说,申请者的标书没写好只能造成不中标,而评审者的乱评造成的危害是大家的,久而久之就会毁掉整个学术界,形成不良学风。有的标书一字不改,后来又怎么中了呢?甚至有的标书换一下申请人,就能中。看来,不是标书写得不好,而是评审者心怀鬼胎。
&&基金的魔力真是太大了,已是中国广大高校教师一件头等大事。有的老师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有了它,就有了一切,一生就有了保障,就掌握了科学的精髓。因此,全国上下都高度重视,谁也不敢怠慢。基金委还专门在科学网开设了基金频道,供大家学习交流经验。不仅如此,还有基金在线查询,在线访谈等等,好不热闹。各个高校校长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每年专门请资深基金委专家举办各式各样的基金工作交流会,向大家传金送宝,讲授基金成功的秘诀与窍门。有的高校甚至将缺席者被视为对科研的不重视。有好事者居然按照基金中标数,对高校进行排名,并以此断定高校的科研实力。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基金大有成为继神学、自然科学之后的又一大学问――基金学。有朝一日,基金学成为高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也不是不可能。我身边就有人放下身边一切科研工作,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将全部心血都用在研究如何撰写基金标书上。老师们聊天或聚餐,聊的不是科研进展,而是基金收获。每年基金一发榜,全国上下就沸腾了,只差礼炮庆祝了。中了基金的夜不能寐,比中诺奖还兴奋,高呼“基金万岁”。没中基金的也是彻夜难眠,但心情比进地狱还难受,诅咒“基金该死”。毫无疑问,中了基金确实是莫大的荣誉,不仅全国权威部门张榜公布,而且学校甚至学院也公布,有的学院楼走廊都贴满基金中标喜报,这种喜庆氛围能感染学院的每一位员工。基金不仅学校有奖励,还与年终奖挂钩,成为职称晋升的权威标准。看到这些,说它是一场基金运动也不为过。国家这种导向,叫下面的草民不为基金疯狂都难。
&&回过头来冷静思考一下,基金这个船来品除了狂热,又为我们带来什么?过去无金的时代,如文革,日子过得虽然很穷,不照样出了屠呦呦青蒿素、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成果。如今有金的时代,也快30年了,全球经费世界第二,日子过得倒很富足,好像没有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原创性的大成果呀!?基金的功劳在哪儿?有人说培养了不少学霸。难道培养学霸是基金的目标?有人说SCI增长迅猛与基金有关。不对,SCI增长与高校的论文量化奖励措施有关,与基金无关。取消各高校搞的论文奖励,SCI数就不会那么多了。再说,SCI代表学术?SCI多就比SCI少的更有水平?进行SCI数的竞争好像只有中国。这是中国自己树的看似学术标准的靶子。国际上,有SCI数量第一诺贝尔奖吗?一种制度即使再不合理,只要有人在里面获利,就有人跳出来拼命维护它。SCI如此,基金也如此。有人提出废除基金,用人头费取代基金,免得大家一年四季都在劳命伤财地申请基金。可是有人就说,废除基金,搞大锅饭会天下大乱。我们的工资不是人头费吗?乱套了吗?众所周知,中国职称评审虽然很乱,但把它交给基金委去评审,估计会更乱。因为基金专家报复某个人,跟你没商量,而单位教授报复某个人,至少你知道是谁在报复你。职称不公,你可以跳槽。基金不公,你说理的地方都没有,因为独此一家。人头费制度就是按职称发放经费,本质上就是单位教授委员会评审经费。国家也可以利用中立机构监管经费效用,做得好的单位多发放一点,做得差单位少发放一点。人头费制的特点就是最优者和最差者都不会被淘汰,而基金的特点是中间者和部分最差者不会淘汰,最优者和部分最差者会被淘汰。孰优孰劣,不言而喻。科学研究恰恰需要的是最优者。
水至清则无鱼。保留最差者不是一个很大的浪费,淘汰最优者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 如今的中国高校非常擅长搞量化考核。为什么基金不采用量化评估法发放经费呢?诺贝尔奖有时还采用量化法发放奖金呢,只不过不超过3人。按照现在的基金分配方案,只有“中”和“不中”两种选择,太残酷了。有时候,中标与中标的得分差距也就那么一点点。其结果就非常不一样,一个拿了80万,一个一分钱没拿到。看到结果,谁不心凉啊?按照量化法分经费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基金委按照函评专家给的分数,统计出每份标书的平均分数,得了满分的就给80万,得了80分的就给80%*80=64万。这样几乎所有的标书都能拿到一点钱,拿不到钱肯定是很少,因为得零分很少。这种分配方案不仅可以去掉会评专家,而且比较人性化,四个函评专家即使有一个捣乱的,损失也不大,你也能拿到钱。
基金前景堪忧,变得越来越偏离原先设计的创新轨道,越来越浮躁,正朝着本已令人深恶痛绝的官本位或分赃的游戏方向发展。基金已经变相地剥夺了某些人的科研权利。同一所大学,不能有的人有科研权利,另一批人没有科研权利,更不能拿别人未中基金就开除别人,这是相当不公平的,也是相当不道德的,是一种罪恶。未中基金无罪。拿了基金不干活有罪。中标者并不比未中标者聪明多少,很多仍然是平庸之辈,是投机者。他们只会为基金高唱赞歌,出一些不痛不痒、平庸的SCI。你能指望这帮人能干什么,他们不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就算万幸了。973再腐败不会拿掉我的饭碗。基金腐败就会直接拿掉我的饭碗,这个更可恶。这样下去,知识分子之间的内讧将成为必然。
发表于:15-04-27 17:26
&&[第8版 04-27 17:26]
基金不代表科研水准,基金更不代表教学能力。
发表于:14-02-02 19:49
发表于:14-02-08 20:12
以下是引用 第4楼 @美食贾 的话:
中药圈子就那样,中药现代化喊了几十年,有看到进步?除了药材现代作假技术。NSFC不如撤销中药,设立天然药物。...
中药的老专家都退了,现在的砖家。
发表于:14-02-14 13:30
被系统删除于: 15:41:28
发表于:15-04-15 09:20
&&[第3版 04-15 09:20]
博士为什么会有种失落感
我是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的,从硕士开始就写,写生活感悟,写学习笔记,硕士期间大概写了三四本,但到现在都已遗失,颇是遗憾。博士期间,读书笔记写了三四本吧,大多遗失了,找不全了。但生活感触类的,写了五本都保留着,我的日记其实不是日记,我的日记,不是每天都写,也不是按日期编排,而是按写的先后顺序编排,写得长的话,七八页,写得短,一句话。打算一直写下去,或许朝花夕拾,会有另一番感触。
------------------
我时常在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曾经给予自己的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并去实现它,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不论这个追求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他实现了,那么他在实现过程中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然而现在我却是迷茫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为什么要读博,可是读上了之后却又在痛苦而绝望的呐喊着。
对于博士,跟博士新生和硕士交流时,他们总是怀着许多美好的期许,做点科研,找个好工作,总感觉博士应该比硕士值钱,能挣更多的钱,即使短期的不行,后发的势头肯定有,比如评职称,提干等,因此读一个博士还是值的。但是遇到高年级的博士,大多没有那么乐观,对于科研,他们早就失望透了,博士值钱么?
在目前的中国,谁要博士?大部分都去了高校和研究所,研究所的可能还好点,但需要关系。去高校,一个月也就四五千,然后三年得要拿到国基,六年得要评上副教授,钱很少,压力很大,想一想,他们都感觉到疲倦,人生没有意义。
想想我自己的经历,这些都也曾在我的身上切实的发生过。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学习算是好的吧,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那种很笨的人。我是我们村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我们县一中的,虽然有许多的侥幸成分。那时候父亲是以我为荣的,其实现在想想我学习真的很一般般,有许多的侥幸成分。甚至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说他家出了个大学生,其实我的本科并不好,一个一本末端的学校,而我那一带都出了好几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了。即便这样,仍能给父亲带来某些虚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大学毕业了,硕士毕业了,开始上博士了,不知不觉中,表兄弟们堂兄弟们都出去打工了,成家立业了,然而再看看我,依然还在学校混着博士的虚名,回乡的时候,碰到熟识的人,他们便开玩笑说:教授回来了。我只是尴尬的笑笑。回到村里,发现跟昔日的玩伴,已经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他们更关心的是挣钱与盖房子,而我却无力说起。有一天,表弟开着车来我家,谈及近况,我说我还在读博,一个月2000,而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工厂,雇了三个人,一个月3000。我便感觉到窒息。他比我小上四五岁吧,初中毕业就出去闯荡,到现在自己已经当老板了,而我虽然学历高,却是很落魄。想一想都30的人了,什么都没有,身无所长,不免为自己感觉到悲哀。有一回父亲跟哥哥商量说:你现在都出来了,也成家了,我现在挣的钱得留着,老二还在上学,以后结婚,都需要钱。我听着都有种想哭的感觉,竖子无能,遂使老父如此。我长期在外,我不知道家乡人怎样看待我,也不知道他们会跟父亲说些什么。一次父亲跟我打电话催我找工作,说:“书读那么多够了,别再读了”。想想在我小时候他以我学习好为荣,在我说要读研的时候,他是支持的,在读博的时候也是支持的,但是在现在确是不再支持我了,他是承受了巨大压力的。有一回我的姑姑就说我“你起码要自己能养活自己,别让你爸操心了”,我也是不能说什么。
我不是一个很物质的人,但是面对这亲友的目光,面对父亲的哀求,我怎么能无动于衷。我能说他们的短见么?我能说他们的无知么?每次看到电视上放那些白发的父母为儿子的文艺梦想而出去做家政,或者负债累累的时候,我便想到了自己,虽然我现在真的不是很需要家里的钱,但是给父母的负担依然存在,我实在没有理由去嘲笑他们的自私和愚蠢。哎,竖子无能,遂使老父如此。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博士,他读博士的时候,比较早,大概06级的,博士待遇还没有现在这么好,似乎只有三四百块钱。他60多岁的父亲为了供他读博士,去山上打石头,一天50块钱,当时我还是个硕士,对于他内心的许多还不能理解,后来想想,也是颇为感动和感慨。
因此我都害怕回家,回家了说什么?倒不是说我要去攀比,而是面对世俗的目光,面对亲人的期望,我实在无法面对。我是一个俗人,我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面对他们的鄙夷我是心痛的,面对他们的责骂,我是悲伤的。
这是在家里一方面的压力,而在学校而言,面对我们的科研,面对我们的前路,真的没有信心。对于科研,说实话,我总结了许多,准备把它写成一个系列,可是在这许多的总结和经验背后,是多少的挫折和无助,对于科研,说实话,我伤心透了,我不想抱怨,却又不能不说,对于科研,我已累觉不爱。而谈到前路,我是迷茫的,一如上文,和许多的博士的迷茫一样,书读了二十多年,竟然身无长物,都是学些屠龙之术,安身立命都困难。因此每次碰到有博士到我这来抱怨的时候,我都只能说理解,理解。
如果你说我不优秀,那我就不优秀吧,优秀的博士都是去国外的,优秀的博士都是留校的。然而这却无法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博士读到最后都很痛苦。是他们原本就不适合来读博?既然他们是不适合读博,那么为什么最后又都拿到了学位呢?是读博注定就是痛苦的么?为什么有人却很开心的就读完了?
我苦闷的时候,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也时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有时候都感觉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想想,一个人都三十岁了,五年结婚,生孩子,评职称,多大的压力了,然后房贷还一直压得喘不过气来,到四十了,感觉可以轻松一下了,已经人到中年了,45以后还指望个啥?人生就是这样么?人生没有意义。想想自己,一直以为自己在奋斗,不想却是这样的结局,总有些不甘,感觉读博真是一大败笔。
然而博士为何如此的痛苦呢?读博士的意义何在?如果人生的意义是产生想法,实现想法的过程,追求自己想要的,追求内心的快乐。那么我们对于博士的期许是什么?做一点学术,获得好一点的工作,实现了么?博士们的痛苦在于,前进,愈发的对学术失望。后退,却发现经济上被同龄的玩伴远远的甩在后面。这种进退失据的无奈才是真的痛苦,这样的痛苦,不是由于博士本身造成的,而是现在的科研体制,教育模式和产业结构综合造成的。如果我们的科研务实点,真正做点有用的东西,博士们能够真的学到一些真本领,后退,不担心安身立命的问题,前进,对于自己真的做出了东西,能够有成就感,谁会不爱科研。而不是现在一样造两篇文章,获得一时的满足感,一面临实际问题,发现都是屠龙之术。(我是一个学工科的,时常有此感触,因为工科你不能老是在水面上打转,总要真正的干点东西的。其他学科的,可能不适用)
对于网上流传甚久的《小明与小强的故事》,总有许多的知识分子在为高学历的小强辩护,如这个不真实,现实不会这样;如小明是做苦力的,你不知道做苦力的有多苦;等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样的辩解是无力的,高学历的小强就是不幸福的,为什么?他的一生追求的是什么?他得到了么?他总是在被迫无奈中抉择,这样的人生是不幸福。博士,读到博士,学历高了,似乎更耀眼了,但有时这个博士学历也是个累赘。博士可供选择的路更少,时间也更少,也必须要面对许多无奈的选择,或许就是小强的遭遇。
我们博士其实并不势利,只是人生太不如意,当心中的科研梦碎了,我们还有什么?更还要面对由于这个博士学位附加的无奈的抉择,人生太不痛快,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出一点自己的东西,穷一点,又有什么呢?即使面对亲友的目光,也可以有个交代。但是没有,只有失落的心和未卜的前程。科研在许多博士看来,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虽然我们不以金钱为标准,但我们所追求的却让我们失望,世俗所追求的,我们却没有。这样的一种失败感,耻辱感和无力感,谁能理解?“我不如你有钱,或许不如你幸福,这只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道路不同造成的,不代表什么”,这样的自我安慰的话,真的可以弥补内心的伤痛么?
发表于:14-02-23 00:06
以下是引用 第11楼 @中药三十年 的话:
中药的老专家都退了,现在的砖家。...
以下是引用 第11楼 @中药三十年 的话:
中药的老专家都退了,现在的砖家。...
别从中药报,药学和化学涅。
发表于:15-01-21 21:21
&&[第4版 01-21 21:21]
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
药物学主要受理范围为: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学,药剂学,生物药物学,药物分析学,海洋药物学,药用材料学,特种药物学;药理学的主要受理范围为:神经精神、心血管、老年病、抗炎与免疫、抗肿瘤、抗病毒、代谢性疾病、消化、呼吸、血液、泌尿与生殖药物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毒理学。
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学研究应借助生物信息学有关知识,指导和开展合理药物设计、合成和评价;药物分析学应注重建立和发展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重点解决药物药理学中的科学问题;天然药物研究中应加强多学科技术集成,探索研究重要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与体内作用过程和特殊生物产生的结构全新活性化合物;药剂学应注意针对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药用材料学应注意与药剂学的区别,突出自身特色;特种药物学主要资助航空航天、军事用途和高原等方面的药物研究;药物毒理学应注意加强毒代动力学研究。
近几年申请项目反映出我国药物学与药理学研究已取得明显进步,一是针对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的重要理论、思路和研究手段,开展药理学基础研究,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可能的干预环节;二是利用与药物学药理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药物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发现新结构和新来源的先导化合物。
药理学的申请项目多数围绕某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基本思路仍以跟踪性研究为主,也能见到一些在长期工作积累基础上形成特色的申请项目。药物学中,药剂学、合成与天然药物化学项目所占比例很大,其研究思路需要拓展。部分选题较好的项目由于申请书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够充分、具体,或提出的研究计划过于庞大、目标不明确而没有获得资助;相当多的项目因选题没有明显新颖性,或因申请书过于简单、前期基础不够而未获资助。基础性研究和连续深入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优先资助。为报批新药开展的常规研究和制药工艺研究不属于本基金的资助范围。药物学药理学研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十分重要,申请人应注意处理好项目申请和保密的关系。一些重要的关键技术秘密如化合物的结构等,如不便在申请书中介绍,应通过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给我学科并在申请书中对此予以说明。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
本学科以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宗旨,研究范围包括中医基础研究、中药基础研究、临床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民族医药学研究以及中医药学的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
2008年学科各类申请项目共2958项,经形式审查后不予受理156项。申请项目
中,面上项目198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7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47项。今年面上类项目(面上、青年、地区)申请数超100项的分支学科依次为中药药理学501项
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335项、中医内科学265项、中药化学228项、中医针灸学18
项、新技术新方法169项、中药资源与鉴定学122项、民族医药学119项、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107项、证候基础研究104项,占面上项目总数的7446%强;养生与康复中医老年病、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以及有些临床小科等分支学科申请项目偏少。
综合分析2008年度的申请项目情况,项目总体学术水平明显提高,但有些项目尚存在以下问题:中医药理论指导作用不突出,未提出关键的科学问题,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重点不突出;高新技术应用不合理,创新性不强。
2009年度本学科将继续鼓励学科交融,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强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及有效整合能切实阐释中医药理论并有利于发扬中医药优势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克服不合理应用高新技术等倾向。根据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发展情况,本年度将继续重视支持以下研究:藏象理论;证候病机;中医药防治重大或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方药与病证相关性;经络理论与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基础;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体内过程、作用机理;中药毒性、毒理与毒-效相关性;中药药性、炮制及制剂;中医学、中药学创新性方法学研究等。
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研究中药、方剂以及针灸穴位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凡是未提供具体方药或穴位的申请一律不予资助(以保密函件方式直接寄给本学科并在申请书中对此予以说明者除外);对于仅以某中药或成分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之“实的项目,或无临床实践基础的项目,一律不予资助。
发表于:14-02-27 21:57
少些牢骚,多些实干。曾经的教学型基础部,现在也是硕士点满满的理学院。
发表于:15-02-17 13:04
&&[第3版 02-17 13:04]
项目越少的学科,公正性越差,基本被垄断,项目多的学科公正性会好一些。
发表于:14-03-12 13:09
从去年三月开始写,写了2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写完了,查了一下过去别人中的题目,感觉被别人做过了,从去年11月开始琢磨选个新题,当然也在不停看资料、发文章,去年发了7篇文章,都是中文小级别刊物,思路也渐渐清晰。过完年终于定下题目,开始写本子,一个人过年的日子真不好过,写不下去,听到别人家放鞭炮,我就给女儿打个电话,心情就好些。最后这半个月天天熬夜到夜里3-4点。真的很辛苦!感谢团队中的同事给以了帮助、提意见、看毛病,团队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找几个能干活的,不在乎是不是教授、博士,能给以支持最重要。
过了40岁了,只能面上,博士毕业10年了,还是个讲师!师兄弟都博导了,国家863专家组成员了!生活诸多不如意!10年如恶梦般过去了,但最近几年又找回科研的乐趣了!最应该感谢我女儿带给我生活的希望!也感谢那些鼓励我的人!感谢我的博导师兄弟们!更感谢那些鄙视我的人,他们让我更勇敢!向后看看、向前看看、向周围看看,乐观看待人生,做想做的事!足矣!
世界很大,宇宙也很大,想象有多远!宇宙就有多大!辉煌只是人类的自我满足!为了自尊,也许不辉煌,也要挣扎着呐喊一声!
在此祈祷基金委的专家能让我发发光,得到一点资助,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中发出一点微光,为我热爱的专业做点贡献!
发表于:14-03-20 21:31
回复 第18楼 的 @见龙卸甲:
勇气可嘉。曾有机会申青年,都虚度。今年第一次申报即面上,苦苦折腾了近2个月,论文就2篇中文支撑,同勉。
发表于:14-03-22 18:07
回复 第18楼 的 @见龙卸甲:人与人之间没法比,尽力就行,教授一大堆,讲师更多。好比富人一大堆,穷人更多一样!
发表于:14-03-27 18:15
2014基金委预算计划增加20亿元,潘棵堑南M蟠笤黾印
发表于:14-10-29 08:43
&&[第2版 10-29 08:43]
基金委今年开始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狠狠投诉那些不负责任的砖家,送他们上黑名单!
发表于:15-02-23 23:17
&&[第4版 02-23 23:17]
不同的申请学科,难度差异极大,所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申请学科至关重要。
发表于:14-05-20 21:59
总是基金,基金能说明什么问题?大白话说,30%的实力,70%的人情和运气。
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抬高自己的枪口&准星放在人头的高度。不要问我为什
发表于:14-08-27 11:25
&&[第2版 08-27 11:25]
从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制剂学和民族药学获得基金恰恰说明水平很差,投机取巧。
发表于:14-07-04 15:02
&回复 第1楼 的 @QQMECPU:
大专,自考,本科,工程师等各职称证书等~~学校内线联系,真实办理,网上可查。详询+q q群
发表于:14-07-08 11:50
药理学为什么公平呢?
发表于:14-07-25 20:33
以下是引用 第1楼 @QQMECPU 的话: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制剂学和民族药学。上述学科申请人实力普遍不强,很多三本院校或讲师都有面上项目收获。...
细查了多年的资助项目,中药药性理论和民族药学方向下各省中医药院校、中医院和CPU都有项目,负责人基本都没有知名度。中药制剂项目感觉是大杂烩,除了中医药院校,也有不少三本院校,CPU药学院的老师也资助了不少。
个人觉得申请方向需要选择,更重要的是多发论文和SCI,没有论文那个申请方向都没有机会。
发表于:14-08-30 13:49
&&[第2版 08-30 13:49]
我感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药学类和化学类基金的竞争大,资助项目水平高。中药不是很了解,中药学院的基金项目是学校最多,其它学院很多项目也是中药。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制剂学和民族药学这些有扶持弱者的意思。
发表于:14-07-27 23:02
中药的基金多数都是胡扯,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做。再过20年,中药复方还是搞不清楚。
发表于:14-08-01 23:00
各位同仁何必纠结于基金,科研成就不是看你有多少基金,是看你有多少研究成果,一大堆基金最后没有成果,恰恰说明水平很次。
发表于:14-08-05 00:13
药物分析近年基金中了不少,2014年项目初步估算获得大丰收,但是难度并不低。不少老师是从较弱的中药学相关学科中药药效物质、中药质量评价、民族药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获得项目。
发表于:14-08-25 22:24
&&[第2版 08-25 22:24]
今年苏州大学的基金数量和南京大学接近,但是苏州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南京大学不能相比。
发表于:14-09-05 10:35
以下是引用 第25楼 @Chromatographia 的话:
从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制剂学和民族药学获得基金恰恰说明水平很差,投机取巧。...
合理利用规则。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基金的公正性在不断提高。
发表于:14-09-07 09:04
被系统删除于: 15:41:05
发表于:14-10-10 06:47
&&[第2版 10-10 06:47]
合成药物化学难度大,不公平。
发表于:14-10-19 20:45
以下是引用 第36楼 @三甲胺 的话:
合成药物化学难度大,不公平。...
和中医和中药比,药学已经很公平。
发表于:14-11-04 09:14
秘笈这些没用,关系才是绝招。
发表于:14-11-22 18:43
回复 第38楼 的 @范进中奖:
面上项目总体上不公平,你懂的。选对学科,青椒运气好能中。
发表于:14-11-25 13:27
发表于:14-12-03 22:0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基金,学者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基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基金,攻关得之。
发表于:15-03-21 13:09
&&[第3版 03-21 13:09]
积极争取基金,同时学校要给所有教师基本科研保障,比如每位科研一线的理工科老师在有学术论文发表的情况下,每年给予3万元基本科研经费,这样才能持续良性发展。
发表于:15-01-03 14:34
发表于:15-01-13 21:23
&&[第3版 01-13 21:23]
2015基金会战开始,怀自知之明,英明从中药学申报,听说钱多人傻速来。
发表于:15-02-08 16:01
&&[第6版 02-08 16:01]
以下是引用 第16楼 @QQMECPU 的话:
少些牢骚,多些实干。...
发表于:15-02-08 15:58
&&[第5版 02-08 15:58]
以下是引用 第20楼 @霸学 的话:
人与人之间没法比,尽力就行,教授一大堆,讲师更多。好比富人一大堆,穷人更多一样!...
发表于:15-02-08 15:59
&&[第3版 02-08 15:59]
以下是引用 第33楼 @九华杉 的话:
今年苏州大学的基金数量和南京大学接近,但是苏州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南京大学不能相比。...
发表于:15-02-08 15:56
以下是引用 第42楼 @药大加油 的话:
积极争取基金,同时学校要给所有教师基本科研保障,比如每位科研一线的理工科老师在有学术论文发表的情况下,每年给予3万元基本科研经费,这样才能持续良性发展。...
发表于:15-02-08 16:09
&&[第2版 02-08 16:09]
CPU好,大家好。
发表于:15-02-08 16:09
大家好,CPU好。
共2页 到第页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rd怎么加上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