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解放军步兵战斗条令群战斗还重要吗

这是一群坚持到最后的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步兵
来源:云上的空母
【最普通的战士:第1期】步兵,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徒步行军并参加战斗的士兵。步兵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人类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那一天,步兵就存在了,他同军队的历史一样悠久。通过数千年的战术和技术演进,军队的结构和作战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兵手中的武器也不断提升,但步兵仍然在部队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阐述:“飞机终将会被击落,战舰最后也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老A和步兵就是在用的人的最基本,对抗,所有残酷和复杂。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他们都是没有最后的兵种,他们都是一群到最后还在坚持的人!”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步兵的职责。
步兵战斗始终是地面战斗的基本作战形态。冷兵器时代,步兵作战、骑兵作战和车战是战争的三种表现形态。在火器出现以后,步兵和骑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主导着战场。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火炮、导弹等一大批新兴装备涌现出来,通信技术日趋发达,又出现了炮兵、坦克兵、工程兵和通信兵等许多兵种。同冷兵器时代相比,步兵与其他兵种的分工和合成日趋紧密,成了合同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最最贫穷的军队里,还是在装备非常现代化的军队里,步兵的传奇都在延续着。步兵是建立一支军队的最低门槛,游击武装获得枪支之后,步兵就诞生了,当然这种所谓的步兵同正规军队的步兵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现代化的军队里,攻城略地仍然需要步兵。在冷战后的最初几场冲突中,空中打击的主导性地位日趋明显,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是否需要地面战斗了。然而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中,步兵的作用又显现出来,要说步兵退出历史舞台,恐怕还早着呐。
当今世界,总共有三种步兵,第一种是徒步步兵,第二种是摩托化步兵,第三种是机械化步兵。徒步步兵即单纯依靠徒步进行机动和实施战斗的士兵,属于今天步兵里的罕有物种,通常存在于那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军队里。摩托化步兵是以建制内的轮式载重车辆实施机动,然后下车进行战斗。机械化步兵(也可以称为装甲步兵)则以建制内的装甲车辆实施机动,乘车或下车进行战斗。摩托化和机械化步兵在许多国家的现代军队里极为常见。
步兵配备的武器一般为各种枪械(包括突击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精准步枪等等)、小口径火炮(大多为迫击炮)、便携式导弹、火箭筒,轮式和装甲车辆则为他们提供了更强的机动能力。
在建制方面,步兵一般可以划分为师、旅和团,其实有的时候,还有步兵军这样的大型编制,参见苏联和我国建军的早期。通常情况下,步兵营是步兵的最高战斗单位,也是最高的战术分队,而步兵连是步兵的基本战术分队,步兵班排则是步兵的战术小分队。
20世纪的早期,步兵仍然延续着冷兵器时代的特点。例如在很多的战例里面,步兵上刺刀进行白刃格斗的例子就很常见。在我国20世纪的军史上,关于白刃战的战例比比皆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一些步兵部队甚至还配备大刀,同小日本的刺刀和武士刀进行对决。白刃格斗中,士兵们往往血溅三尺,其残酷程度非常之高。因此即便是自动化火器流行的今天,有不少国家的军队仍然不愿意抛弃这种体现他们精神的武器。连白刃格斗都不敢,那还能算“步兵”么?自动火器普及之后,大规模白刃战恐怕再也难以看到了。
步兵虽然是血肉之躯,但他们作战勇武,意志犹如钢铁。步兵是来自老百姓,但又在军队中得到升华的普通一兵,他们讲求纪律。步兵不是羊,他们的作战行动既考验耐力,又非常注重战术,并非乱哄哄的一拥而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敢于战至最后一刻的步兵是不可想象的。美国如此,俄罗斯如此,对于中国也是如此。
全文完,谢谢欣赏。欢迎关注军事微信公众号:云上的空母。
据外媒TheNextWeb报道,现在人们几乎可以在暗网上购买任何东西。然…
秦陵地宫藏无价之宝或改写历史,秦陵地宫谁设计的水银之谜是什么?…
在这个到校报道的时间,家住安康市石泉县附近、在某所中学读书的15…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这位母亲竟然因为儿子不愿去上学,就和儿子发生…
昆凌录跑男周杰伦场外全程陪护路透照 昆凌上跑男哪一期什么时候播…
影视剧接吻声音扒皮 男女激情戏热吻声竟是这样来的 看到就幻灭:对…
加拿大一群炼油厂工人集资买彩票,中了6千万元加币(约2.9亿元人民…
土味婚礼回头率超高 拖拉机不再是落伍代言而是标新立异呈现。现在…
贵州遵义婚闹致新郎残疾,好友赔偿10万元。恶搞新郎导致新郎十级伤…
关注微信 获取最新资讯!步兵,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徒步行军并参加战斗的士兵。步兵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人类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那一天,步兵就存在了,他同军队的历史一样悠久。通过数千年的战术和技术演进,军队的结构和作战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兵手中的武器也不断提升,但步兵仍然在部队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阐述:“飞机终将会被击落,战舰最后也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老A和步兵就是在用的人的最基本,对抗,所有残酷和复杂。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他们都是没有最后的兵种,他们都是一群到最后还在坚持的人!”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步兵的职责。
步兵战斗始终是地面战斗的基本作战形态。冷兵器时代,步兵作战、骑兵作战和车战是战争的三种表现形态。在火器出现以后,步兵和骑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主导着战场。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坦克、火炮、导弹等一大批新兴装备涌现出来,通信技术日趋发达,又出现了炮兵、坦克兵、工程兵和通信兵等许多兵种。同冷兵器时代相比,步兵与其他兵种的分工和合成日趋紧密,成了合同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最最贫穷的军队里,还是在装备非常现代化的军队里,步兵的传奇都在延续着。步兵是建立一支军队的最低门槛,游击武装获得枪支之后,步兵就诞生了,当然这种所谓的步兵同正规军队的步兵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现代化的军队里,攻城略地仍然需要步兵。在冷战后的最初几场冲突中,空中打击的主导性地位日趋明显,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是否需要地面战斗了。然而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中,步兵的作用又显现出来,要说步兵退出历史舞台,恐怕还早着呐。
当今世界,总共有三种步兵,第一种是徒步步兵,第二种是摩托化步兵,第三种是机械化步兵。徒步步兵即单纯依靠徒步进行机动和实施战斗的士兵,属于今天步兵里的罕有物种,通常存在于那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军队里。摩托化步兵是以建制内的轮式载重车辆实施机动,然后下车进行战斗。机械化步兵(也可以称为装甲步兵)则以建制内的装甲车辆实施机动,乘车或下车进行战斗。摩托化和机械化步兵在许多国家的现代军队里极为常见。
步兵配备的武器一般为各种枪械(包括突击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精准步枪等等)、小口径火炮(大多为迫击炮)、便携式导弹、火箭筒,轮式和装甲车辆则为他们提供了更强的机动能力。
在建制方面,步兵一般可以划分为师、旅和团,其实有的时候,还有步兵军这样的大型编制,参见苏联和我国建军的早期。通常情况下,步兵营是步兵的最高战斗单位,也是最高的战术分队,而步兵连是步兵的基本战术分队,步兵班排则是步兵的战术小分队。
20世纪的早期,步兵仍然延续着冷兵器时代的特点。例如在很多的战例里面,步兵上刺刀进行白刃格斗的例子就很常见。在我国20世纪的军史上,关于白刃战的战例比比皆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一些步兵部队甚至还配备大刀,同小日本的刺刀和武士刀进行对决。白刃格斗中,士兵们往往血溅三尺,其残酷程度非常之高。因此即便是自动化火器流行的今天,有不少国家的军队仍然不愿意抛弃这种体现他们精神的武器。连白刃格斗都不敢,那还能算“步兵”么?自动火器普及之后,大规模白刃战恐怕再也难以看到了。
步兵虽然是血肉之躯,但他们作战勇武,意志犹如钢铁。步兵是来自老百姓,但又在军队中得到升华的普通一兵,他们讲求纪律。步兵不是羊,他们的作战行动既考验耐力,又非常注重战术,并非乱哄哄的一拥而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敢于战至最后一刻的步兵是不可想象的。美国如此,俄罗斯如此,对于中国也是如此。
最后请您点击下方说一说评论按钮,点评一下您对上文的所述观点怎么看?谢谢您的参与!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锦绣丽影其它文章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4.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4.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4.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4.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
点击看大图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中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的园林式公墓。一直用于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但,这里也还葬着一位清朝的“王爷”:爱新
从秦朝汉朝到明朝清朝,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主要形成时期,也是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这几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趣谈。古人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然而事情都有两面性,古人留下的不仅有正能量的历史文化结晶,也留下了很多不忍直视的东
金泽尔·厄尔曼称,她带着6000美元离开罗维尔,这些钱是她与狱警进行性交易和给寂寞男子写信赚到的盲女孩凯西·霍奇,同样未能逃脱遭性侵的命运,她称自己在2013年遭到一名监狱官员的折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全美最大女子监狱罗维尔惩教所本周被媒体曝出腐败丑闻,监狱管理
大家对黑帮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吧,黑帮的人很多都纹着纹身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揭秘从纹身识别世界上最凶残的10大黑帮吧!10.MS-13(洛杉矶)洛杉矶黑帮,俗称MS或者MS-13,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洛杉矶街头帮派。近年来他们的势力范围已经交织成一个国际网络:从墨西哥到加拿
随后的各种训练是她们面临的最初的、也是最大的考验。首先上生理解剖课和心理学课,播放各种类型的科教和色情影片,以解除羞耻感,克服心理障碍。训练时每4人1组,全部脱光衣服,互相观察、抚 摸、戏弄,然后男女混合训练,并由有经验的老手进行实际示范表演。在顺利通过
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最早大规模利用性间谍来达到各种目的,最著名的就是在年活动的吉蒂沙龙。纳粹德国的吉蒂沙龙名为沙龙,实际上是一家妓院,由德国秘密机构控制,利用妓女,采取最下流、也是最有效的色情手段达到间谍目的。据有关媒体报道,老鸨吉蒂被纳粹在战场
作新女性——涉外俱乐部招聘女性事务员,包吃住服装,高薪水,限18至25岁女性”。日,当这则广告在日本各大报刊登出时,当天就有1600余人前去面试,而3个月内各地应聘的女性达6万人之多。发放这则广告的是日本政府东京警视厅参加设立的“特殊慰安设施协会”(
此前越南7名警察被指在打黄扫非时拍摄裸体妓女而被停职。他们拍摄的影像后来在互联网上流传,激起公愤。录像显示两名妇女试图遮掩自己的身体,但一名穿便衣的男子命令她们举起双手,让另一名男子拍照。越南官方媒体引述涉案警员说,他们拍摄录像是为了作为证据。事情发生
毛泽东主席曾有一句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中国古代所谓“三才”,即天、地、人。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天上、地下、人间,每一个犄角旮旯,无所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斗争,要把斗争当成乐趣。但是,毛泽东主席还有
毛主席深厚的古文学功底,使他在诗词创作时信手拈来,作品也大都是自然情感的流露,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不仅在近代独领风骚,放眼中国浩瀚的历史,依然可以占据一席之地,后期整理出来的《毛泽东诗词全集》共收集了他诗词作品180余首,不仅数量之大,而且不乏经典之作,
1965年的元旦军民联欢晚会上,毛泽东主席特别高兴,因为在1964年里,我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毛主席紧紧握住开国上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的手,并指着张爱萍(也是开国上将)赞许道:“你们筑窝,他们下蛋,你们都立功了!”毛泽东主席在此妙用“筑窝”、“下蛋”四个
毛泽东常被人评价为“用兵如神”,但他一生却极少摸枪。新中国成立后,曾颁发过第一张持枪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甲字第001号持枪证,上面写明了持枪人的姓名和职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然而,这张证的枪号子弹等栏目都是空白,也就是说,毛泽东根本没有领过枪。毛泽东生
中国摄影博物馆陈石林/中国摄影博物馆网站——载文记录: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社的创始人,毛泽东标准像的制作者陈石林,制作毛泽东主席标准像的经历如下:第一幅标准像:将周围人物去掉1950年毛泽东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部分代表合影的照片陈石林说,1949年,中华人民
日,毛泽东身着军装接见红卫兵,这也是毛泽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穿军装。各位元帅临时得到通知说毛主席要和元帅们照相。这也是毛泽东和元帅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张照片。左起:陈云、邓子恢、朱德、毛泽东、林彪、贺龙、叶剑英、徐向前。1959年国庆节,毛泽东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邓小平与林彪的合影。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是战争时期。照片上,身穿军装的邓小平正站在一张桌子后面讲话,或者做报告。林彪则坐在旁边一个凳子上,聚精会神地听着。在林彪的身后,是一群官兵,席地而坐,低着头认真做笔记。当然,这并不是标准意义上
1936年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的合影1937年在延安的合影1944年12月,同美国代表约翰·戴维斯的合影1946年1月,周恩来去重庆谈判,毛主席和朱老总在延安机场给他送行1946年1月,三人在延安机场的合影1951年,在国庆两周年的宴会上1952年,出席我军历史真实文献资料:《上甘岭地区作战总结》
我的图书馆
我军历史真实文献资料:《上甘岭地区作战总结》
&~~~~~~~~
& & & & & & & & & &《上甘岭地区作战总结》
& & & & & & & & & &&&& & & & & & & & &1953年3月4日
& & & &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1师司令部)
第一部分:战前情况、我参战特点与战斗基本经过&
一、战前情况:& & & &我师在金城地区经过一年的防御作战,于去年10月中旬奉命将防务移交邻,开回谷山整训。正值交接工作之际,奉第3兵团命令参加上甘岭地区作战。
91团于交防的第一天(10月20日)接受了参战任务,以两天时间将交接事宜进行完毕,并作了行军准备工作,22日出发,用两天行程进至平康东北铁洞地区接防44师132团防务,为第15军44师二梯队。
师直于23日交接完毕向谷山开进,仅留一个轻便指挥所办理移交手续。师轻便指挥所,于25日接受加强91团指挥的任务,遂仓促完成交接手续,次日夜赴15军。
同日,92团交接完毕,次日向谷山开进。行进第一天后,在25日,于途中(长山岱)接受参战任务,接替91团防务,并相继参加上甘岭战斗。
93团原配属34师位于鹫峰地区担任一线防务,于31日交防,撤出阵地至法首岘里地区集结,后在返回谷山途中,亦奉命参加上甘岭作战,于11月1日进至塔洞、梅桧里地区集结。
在我部交防,返回谷山进行战备整训之际,一部火器和人员为进行冬防建设先行返回谷山,部队思想上均作了休整准备。因此,由休整而变为紧张的战斗,是一个极大的转弯,加之战斗的发展急待投入新生力量,致使部队投入战斗异常仓促。
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位于五圣山之东南麓,原为15军两个连的防御阵地,其面积3平方公里多。
敌于10月14日发动攻势后,即以猛烈炮火及空军、战车进行轰击(日落弹平均为3万余发),截至11月1日经我友邻与敌人反复争夺,在双方强大炮火轰击下,地面工事系数被毁,仅留的数个残破坑道,口部为炮弹震松、震垮,时而掩埋,因此进出困难。各点具体情况如下:
597.9高地在我友邻部队10月30日夜至11月1日夜反击后,主峰东西及西南约500米之两无名高地仍为敌据守。敌人可以用化学炮、无后坐力炮、大口径机枪等火力直接控制597.9高地主峰一带,掩护其步兵冲击,并以一部分炮火对我主峰以北进行火力固定封锁,企图隔绝我前后联系,破坏我工事。因此,当我91团于11月1日黄昏投入战斗时,只得凭借极少个别残破坑道及断崖、石缝,设法屯集兵力,坚持在3号、9号、10号主峰阵地进行战斗。
537.7高地北山,经我友邻部队与敌数度争夺,地面工事被敌占领,我仅据守6号、9号阵地小坑道。(当我92团3个连,于11月11日攻坚反击成功后,仅救出寥寥无几个别饥渴交加、奄奄一息的活人)。坑道构筑于山腰部(距山顶较远),各坑道使用价值较差,且为敌曲射火力和注字洞南山50大口径机枪封锁,加之战斗持续时间较久,坑道内部没有卫生设备,屯人较多,空气极坏(11月下雪天气进去的人单衣汗流浃背,连呼吸都感到困难)。
原537.7高地北山的防御体系由1号至9号阵地组成。2号阵地位于主峰,其北侧为1号阵地,西南山梁为9号阵地。由主峰向南经3号、7号、8号阵地,可直达敌原来阵地537.7高地南山主峰,敌可依其阵地前沿的50机枪、坦克固定火力点之火力,保障2号阵地向南山梁两翼的安全。 2号阵地东北之4号、5号、6号阵地,被注字洞南山敌之50机枪火力控制。1号阵地向北通往我方的山梁(唯一运动道路)亦为敌纵深火力拦阻。总之,敌537.7高地主峰南山及注字洞南山之火力,可控制537.7高地北山全部战场。
该阵地被敌占领后,为伪2师17团一个加强营据守,一个连展开于1号、2号、3号、9号阵地,一个连展开于4号、5号、6号阵地,一个连展开于7号、8号阵地,另一个连为营二梯队预备队。于主峰侧翼及鞍部,以麻袋、短钢轨构筑成火力点,在正面、侧翼构成交叉火力。在向敌斜面上,以麻袋做成掩蔽部,屯集兵力,并设有单桩和网型铁丝网数道,但工事不甚坚固。
二、我参战特点:(注:编者暂时省略,以后补发。)
三、战斗基本经过:(注:编者暂时省略,以后补发。)
第二部分& 敌对山地攻击之战术特点&
& &敌战术特点较为明显的是以重兵向我一点作连续数日猛攻,比如敌对597.9高地以5个团以上连攻5日,对其攻击之山头,集中绝对优势之炮火轰击,以求以兵力、火力之优势而攻占。但对某一点连续进攻数日未逞时,则改用疏散之兵群,蚕食我阵地,先依托其火力控制我阵地之前斜面,后以散兵群,构筑临时避弹坑工事,使我不便于反击夺回,以此为依托向山之棱线发展,以图将我驱逐出阵地。
另外,敌对我依托坑道结合野战工事,大量歼敌之战术,采用大量摧毁我地面工事,击毁或封锁我之坑道口,尔后步兵再向我攻击的对策。
在兵力使用上分为若干梯队,一般的第一次冲锋时兵力较大,动作也猛,企图一举攻占我之阵地。如被击退,即组织残余作试探性攻击,以查明我情况,消耗我 弹药,掩护救护伤员。其第二梯队到达后结合前梯队改变攻击方向,再次发起较大冲锋。若再不成,仍行小的攻击,黄昏前在投入新生力量,发动最后一次冲击,再不成则停止攻击。
在兵力使用上或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或两头大中间小。两头小中间大。小兵力之攻击为消耗我弹药和人员,查明我部署,为大攻击创造条件,大兵力攻击则企图夺取我阵地。
不论美敌或伪敌,当其使用大兵力攻击时,均以“羊群”式队形向我行蜂拥冲击不作喧嚷,目的在于造成敌我众寡悬殊而攻占我阵地。其“羊群”式战斗队形,先头为突击队,中间为火力队(重机枪、60炮、无后坐力炮、81炮等),其后为第二梯队,依上述次序作纵深梯次配备,以便于连续攻击。
散兵队形行试探性攻击时,队形较为疏散,并大喊大叫,企图虚张声势,诱我迎战。便于其炮火杀伤。当其正面攻击不成时,即向我之侧翼及两支撑点之结合部攻击,以求割裂我阵地而各个击破。
为反击被我夺回的阵地,有时趁我立足未稳,利用夜暗秘密接近我阵地而突然冲击。若白天攻击,其兵力运动时以烟幕行掩护,并在运动道路上插有红、绿、白色小型三角旗,以保持方向并密切步炮协同。
敌向我攻击时的火力组织有如下特点:
一、攻击前的炮火准备一般分两个步骤:
(1)、先以战车抵近我前沿阵地结合各种轻型火炮(81炮、无后坐力炮、化学炮)
对我各种暴露工事,行破坏射击,历时20分钟左右,同时以部分火炮(主要是化学炮)封锁我前沿至后方的主要交通道路,以空军对其步兵攻击目标后方实施轰炸,以火力包围限制我之活动。
&(2)、破坏射击完了,则以纵深各种火炮,进行急袭,并采取两次以上炮火之假延伸。(其炮火系列由两个独立之分群担任)炮火延伸时,发出信号弹,轻重机枪开火,企图将我有生力量和兵器材诱出工事,在下一次炮火急袭中予以杀伤和破坏。其每次假延伸时间在10分钟以内,并以烟幕弹作为延伸和急袭的信号。火炮准备时间前后约2小时。60炮伴随步兵前进,在步兵发起冲击时,继续对我阵地进行压制。
二、攻击部队与其炮火之间协同以旗号进行。(美军为小三角旗,伪军为大红旗)。当旗子插到某一地区时,步兵由一翼攻击,炮火则向另一翼射击。炮火打我左翼,步兵由右翼冲击,炮打右翼步兵由左翼冲击,炮打中央步兵由两翼冲击,炮打两翼步兵由中央冲击。如我能将持红旗者击毙,其炮火即失去射击目标。坦克出动时则沿途施放烟幕,以遮蔽我之观察。
三、为防止我方人员进出坑道,敌以81炮、化学炮封锁我之坑道口,对石崖死角(估计我之屯兵处)以105榴炮之炸弹杀伤我人员,以多管火箭炮封锁我运动道路,对我危害最大的是曲射炮火。
四、如敌我阵地相距较近,敌攻击时只能以81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等行火力准备。
有时攻击前亦不行火力准备,步兵即向我发起冲击,以争取冲击的突然性。他们每次冲击受挫之后,都以烟幕掩护抢救伤员。曾发现敌用绳索捆住尸体,拖拉搬运。
&& &第三部分& 战术上的几个问题
一、阵地防御战术的依据
我们进行是战斗是阵地防御战,也可以说是阵地战。 这种作战方式,过去打的较少。
在狭小的阵地上,敌我双方投入了众多的步兵、炮兵、装甲兵和器材,作连续的激烈的战斗。这种战斗和一般防御不同,在研究阵地防御战术时,必须依据下列原则:
1、敌我情况:敌人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及由美军装备训练的南朝鲜侵略军,其优点为有优势之空、炮、坦等技术兵种,弹药充足;而其最大的致命弱点是其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战斗人员不勇敢,怕死,步兵不强。因此,敌对我之战术为如何发扬其技术兵种威力,而避免步兵和我们作战。
&&& 我军装备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运输和弹药困难,技术兵种弱。因此,我之战术为如何发扬现有武器最大威力,掩护战斗力最强,经验丰富的步兵作战。
步兵作战,必须依据敌我目前情况,研究如何趋利避害,避开敌人空军、炮兵、坦克的优点,,寻找敌人的弱点,发扬我军的优点,以我之步兵与敌之步兵作战。
2、地形情况:我们歼敌的战场为朝鲜山地。而山地之地形各有不同,有大山小山,前斜面、反斜面、棱线、迴环倾斜面,这些地形都各有其特点,应依据不同特点以不同方法对待。
3、坑道为骨干的筑城及战术
(1)、战术思想决定了坑道为骨干工事的构筑,依据敌我基本情况,我之战术为如何隐蔽保存有生力量、火器、弹药。以逸待劳,以便敌步兵接近时,以近战将其歼灭。因此创造了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而我们以坑道为骨干的公司构筑,必须适合于战术的要求,保证步兵既能保存自己,又能歼灭敌人。
(2)、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经验证明它是以劣势装备进行阵地防御作战最有效保证。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促使我们迅速改变战斗动作。在上甘岭战役中,我们亦大胆的改变了以前的防御动作,发展了一些适合于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的战斗活动方式————即战斗动作,如掌握战斗时机,设置观察哨,沟通简易之通讯联络,以及兵力之使用,战斗小组编组,以小对小,以大对大逐次用兵,保持后劲,以及后勤供应等。
实践证明在正确战术思想指导下所构筑的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必须用一种新的战斗活动方式、战术手段。否则,将使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无所作用,我之战斗活动无工程之保证。
、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是战争目的,保存自己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目的必须贯彻于我们防御作战的每一个战斗动作中去,使每一个战斗员都懂得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才能守住阵地。
这次战斗中,敌人的火力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巧妙地保存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消灭敌人”。我有些部队不善于保存自己,因而过早地消耗了有生力量。有些连队虽也打的英勇顽强,但歼敌不多,自己伤亡不小。在现代战争中,对一个指挥员不仅要求其能组织歼灭敌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会保存自己的部队,以便大量地歼灭敌人。如在组织部队运动时,伤亡过大无力于坑道外作战时,必须巧妙地保存自己。这种保存自己含有积极歼敌之意义,是合理的,可以允许的,也必须这样做。
三 、山地防御的兵力部署
由于各种火炮的支援,现代战争主要以火力歼灭敌人。因此,我们的防御战亦必须改变战术:
1、过去山地防御一般都将阵地前沿放在高地之分水线稍下方的对敌前斜面上,以便具有最良好的视界和射界,并可能减少死角;一部分兵力放在反斜面上(步兵战斗条令第232条)。但根据现在情况,凡是在正面上的(前斜面),固定不变的火力点,暴露的工事(正面工事很难不暴露),在敌向我进攻中,无不被敌炮火所摧毁(我向敌反击时亦然)。这表明了凡是前斜面上的火器及人员,在敌进攻之火力准备下不可能存在,即使攻防双方装备条件相等但防御者系处于被动,其火力不可能将进攻者之火力全部压制,而保证自己前斜面之工事不被摧毁,人员火器不被杀伤及毁坏,且残存之工事还易为敌步兵所利用。
2、以往经验是:高地之分水线由于目标明显,易遭炮火打击,不宜部署兵力及构筑工事。因此我之工事筑于分水线稍下的向敌面上。但现今条件下的实践证明,山之前斜面在敌攻击之火力准备中落弹最多。其次为反斜面,而山之棱线则因其面积较小落弹不太多。
3、依上述阵地战特点,我各参战部队指挥员在考虑作战计划时,不仅有当前之第一种作战方案,且应有尔后的第二种甚至第三种作战方案。守备部队不仅有防御计划,还要有退守坑道计划,包括组织第二梯队反击时,坑道部队出而配合动作。反击部队不仅有反击计划,还要有反击后坚守计划,甚至于坚守不成功时退守坑道计划,各种战斗保证不仅有第一种、还要有第二种、第三种。不仅有反击用的弹药,还要有反下后坚守用的弹药,以免临渴掘井,徒增运输部队伤亡,失去战机。
五、不同的阵地不同的打法
1、主要的阵地坚守不放:
(1)、主要阵地是指在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点线或体系,也即是全阵地中的骨干阵地(或称作‘核心阵地’),该阵地失守时,将使我全线解体。
(2)、主要阵地地形险要,侧翼有依托,有火力支援,特别是坑道比一般的坚固,采用小兵群适时地在地面作战,阵地是可以坚守不放的,例如我师对597.9高地之坚守,对537.7高地北山之1号、2号、6号、9号阵地之坚守。
(3)、主要阵地坚守不放,对我有利。即使敌人大的攻击,我将有生力量集结于坑道中,适时逐次地使用兵力于地面作战,即便是虽伤亡较大些,但歼敌亦多。且阵地可以坚守。这种伤亡较之退守坑道再组织反击,所付出代价要小,对于我们还是有利的。反击敌1个排阵地,我需以2个班,而对敌1个排向我攻击,我依托坑道工事,以逸待劳,有2至4人即可将敌消灭。因此,凡具备有坚守条件的阵地,采用这一战术手段进行坚守。
2、次要(前沿)阵地反复争夺
(1)、为使主阵地不过早地遭受攻击,不使敌人未受到一定消耗就长驱直入攻击我主阵地。需于主阵地前构筑次要阵地。
(2)、次要阵地侧翼没有或少有依托,作为独立之支撑点,不易得到主阵地及纵深火力的支援,坑道小屯兵不多,弹药不多,不可能持续、逐次使用兵力到坑道外作战。主阵地向其增援兵力和运送弹药均有困难,在敌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只能孤立作战,因此坚守不放之条件较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这些阵地战术指导思想应该是反复争夺,如主观上欲坚守不放,势必造成弹尽人亡,最后阵地亦落入敌手;如537.7高地北山之7号、8号阵地。
(3)、次要阵地的得失对主阵地的坚守是有影响的,但由于主阵地本身地形有利、工事坚固,且有较多的兵力、弹药,能独立作战,即使次要阵地丢失,也还是可以坚守。如537.7高地北山之1号、2号阵地,虽7号、8号次要阵地为敌占领,但我1号、2号阵地仍能守住。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当次要阵地丢失后,指挥上不应急躁,仓促由主阵地向前沿阵地增援或行反冲击,遭致大的伤亡,从而造成主阵地兵力缺少,形成不利态势。
3、不同的阵地有其不同的作用,应该有不同的工事,不同的兵力配备,有不同要求,不同的打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指挥上主动,避免急躁和不适当地增兵、仓促地反冲击或反击。认为所有的阵地都不能坚守,而全部不守是错误的;每个阵地点,点点都坚守也是不妥当的,应视具体条件情况而定。
六、适时的坚决的阵地内外的反冲击和反击
1、为扩张战果,或阵地之一角被敌占领为求迅速恢复;应适时的举行反冲击,这是达到上述两项战斗目的的重要手段。当第二梯队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时,力求更多地歼敌,退守坑道之分队,应坚决配合。坚守坑道分队配合反击时应指向对我反击部队危害最大之敌火力点,以收奇效。
2、当进攻之敌溃退、情况有利时,可举行短距离的阵前反冲击。但有些反冲击未能扩张战果或恢复阵地,使我兵力作毫无作用之消耗,影响阵地坚守。主要原因是我反冲击分队脱离工事,暴露于敌之火力下而遭受杀伤。反冲击为歼敌重要手段,但也不能乱反。一般应在敌遭我火力很大杀伤溃退时,我乘机反之;或敌初占我阵地一角,其火力队、二梯队未上来,立足未稳,我趁机反之;敌虽占我阵地表面工事,但遭我纵深火力杀伤,建制乱,我乘机反之;敌欲爆破我之坑道口,我有与坑道同亡之虞时,应坚决反之;我第二梯队反击之火力急袭后,向纵深延伸,然后反之。如不能掌握良好时机,则不易成功。如92团1连在12日,537.7高地北山5号阵地失守后,连续三次反冲击未果,就是时机选择不当。
3、由于反冲击时我之兵力脱离工事,运动暴露于敌火力之下,故兵力不宜过多,视情况以2至3组为宜,主要靠时机得当,动作勇猛和火力密切配合,否则徒增伤亡。
4、反冲击之进行,主要依靠小组、班、排掌握,以便不失时机地行之。阵前反冲击的距离不宜过远,20、30公尺,最多40、50公尺,并应迅速撤回。反冲击开始时,视敌兵力多寡、队形疏散或者密集情况,以爆破筒或高级手雷、手榴弹作先导,趁烟雾连续向敌侧翼猛打,并以曲射炮火及自动火器的火力配合,以求一举成功。
七、小兵群作战是依托坑道作战的有效战斗手段
1、现代战争的特点主要是依靠炮火歼灭敌人。因此,要求战斗队形更加疏散,要求战场上兵力尽量空虚。敌对我之战术为持续攻击以消耗我之人员弹药,以达最后我无力坚守时占领我阵地。我能否守住阵地决定于我是否能将战斗之兵员、弹药保持到挫败敌人最后的攻击。因此,必须逐次地使用兵力,采用小兵群作战。一瓢水式的使用兵力的方法,绝不能应付敌连续的攻击,最多只能应付其第1、2次攻击。
2、我军阶级觉悟高,士气旺盛,杀敌立功心切,非常英勇顽强。在这次作战中王万成、朱有光、杨国良等杨根思式的英雄不断涌现。认为部队钻进坑道后会消极避战,或认为小兵群一两个人在表面阵地上脱离干部打不好,没有作用等思想都是极端错误的。因害怕小兵群不能完成任务而多用兵,必然造成过大之伤亡。
3、小兵群战斗之组织是一种指挥艺术。因此,一切组织工作都必须贯彻小兵群作战的指导思想,观察、通讯联络、后勤供应以及宣传鼓动等,都需考虑小兵群作战的特点和要求。如93团6连在537.7高地北山之战斗中,依当时向我攻击之敌兵力,我只用几个人阻击即可,但有的战士小兵群作战思想不明确,高喊口号:“同志们!立功的机会到了,冲呀!”,这致使掩蔽于工事内之分队全部出战,增大了伤亡。一个口号不当,背离了作战指导思想,造成了严重后果。
八、使用自动火器进行战斗
步兵必须很好地组织使用自己手中火器,在炮兵的密切协同下歼灭敌人。我师在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作战,支援的炮兵较多,在山地条件下,曲射炮火的威力大,支援及时。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等投掷火器,在危急关头使用较好。由此产生了使用火器上的一些片面思想。
一是认为火炮万能,有敌来攻即要求炮火压制;
二是敌人接近时只使用手榴弹、手雷、爆破筒,而对于轻重机枪及冲锋枪则不注意使用;
这主要是由于:
1、对自动武器未很好保管,被尘土搪塞,打不响或不连发,
2、不善于选择火力阵地及掌握射击时机,易为敌火力压制,
3、怕武器被击毁,
4、在一部分人员中(主要是下级干部及战士)认为榴弹炮万能,而不重视自己手中最有效之自动武器的使用。
实战证明,现代战争中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发展与加强不是要否定步兵手中的自动
火器。欲使自动火器发挥效能,必须克服对炮火的依赖。为此,要教育部队平时要爱护自动火器,战时要注意保护其自动机能。
在阵地编成火力配系中将轻重机枪置于阵地两侧构成侧射交叉火力且避开易遭敌压制之正面。不在一地射击过久,突然短促之射击后应立即转移。构筑工事时,应使各单个掩体,均能便于使用机枪之射击。
还要提高对自动火器优越性的认识,增强使用自动火器的自觉性。自动火器便于携带,弹药充足,可以弥补投掷武器距离近和炮火射击不及时等的不足,巧妙使用自动火器,发挥其最大之效能,可以更多地射杀来犯之敌,确实地保存自己有利于坚守阵地。并将自动火器与炮火及投掷火器有机结合,相互掩护,使火器有组织、有计划、有节奏自始至终地发射。
&& &&第四部分& 小兵群作战的几个问题
一、对小兵群作战的要求
1、独断专行。小兵群作战,人数少,然其遭遇的各种情况却往往是很复杂和紧张的。如在进攻中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地带、破除障碍、连续向敌人冲击、迎接敌人反冲击;在阵地防御中迎击敌人大小不同兵力的连续冲击,特别是对付敌人的包抄、迂回。在进攻防御中,对各种临时发生的情况的判断和处置等,都需要自己能够当机立断,正确地处理。
2、独立作战。小兵群在多数场合必须单独地(但不是孤立的)和敌人进行战斗,以求的一点突破,全面奏效,或一点坚守全面巩固。为此,小兵群必须敢于单独地与敌人搏斗,以一当十,以百当千,高度地发扬顽强精神,不畏艰难,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3、勇敢和技术相结合。勇敢与技术相结合,能够增强小兵群的战斗力。技术的优良与否,是在对各种武器特别是冲锋枪、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等使用的熟练与巧妙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是单纯的横冲直闯,而是根据情况和一定的目的、技巧而坚决的行动。
4、以少胜多。这是小兵群的特点。除了小兵群作战,本身遵照以上几点英勇顽强战斗并善于利用地形,近迫作业,保存有生力量,在近战中消灭敌人外,还必须加强对其火力的支援。在进攻中以强大而有效的炮火破除障碍,摧毁敌人阵地工事,为小兵群开辟冲击道路;打乱敌人队形,为小兵群创造击退敌人冲击的有利条件。
5、要有严密的组织和高度的纪律性。小兵群作战是我步兵进行战斗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以小的代价换取打的收获的作战方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必须有组织,否则就不能协同动作、不能发挥集体的作用。自由行动只有吃亏,为了相互协同,发挥集体作用和防止自由行动,又必须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在阶级觉悟自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度的纪律性,是保证胜利的关键。
6、注意节省弹药。小兵群作战,弹药补充比较困难,特别是情况紧急时,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接济。因此小兵群在战斗中必须注意对弹药的节省使用。节省弹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准确的打击敌人。对弹药的爱护与保管,搜集和使用敌人的弹药(主要是手榴弹)也是很重要的。
7、注意构筑工事和伪装。在防御中积极构筑工事和利用弹坑,残存掩体等改造工事,并进行巧妙地伪装,在进攻中遇到敌人火力拦阻时,及时进行紧迫作业,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小兵群作战更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兵群作战应树立的几种思想
1、独立作战的思想。战斗中不过分地依赖炮火,不消极地盼望友邻的支援,不机械地等待上级的命令或指示。应当及时地利用我炮火射击的效果,积极地组织和高度发挥自己手中武器的威力,果敢而坚决地打击敌人。应当认为自己坚决的行动,就是有力地配合友邻,也只有自己坚决的行动,才能够得到友邻的配合。
&&& 2、积极歼灭敌人的思想。战斗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但保存自己是消灭敌人以后的结果,只有积极地歼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小兵群作战非但对此应有明确的观念,并且应以各种积极的手段来达到此目的。在进攻战斗中应以迅速而秘密的行动接近敌人,迂回其侧后,尽量不从正面攻击以免将敌击溃或赶跑;在防御战斗时巧妙地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加以伪装防敌炮击和空袭,敌冲击时不抵近不打,开火即是冲锋枪的速射和手榴弹的连续投掷,或以手雷、爆破筒将进攻之敌歼灭在我阵地上。
3、持续作战的思想。所谓持续作战即是在进攻战斗中,能够连续地进行突击,在防御战斗中则能够击退敌人的连续冲击。为此,首先是尽一切努力使我有生力量不过早地消耗,武器弹药不被浪费破坏。其次是兵力火力的恰当运用,在进攻战斗中利用地形,讲究队形不拥挤、不混乱、不轻易暴露目标,积极地组织火力进行掩护,采取波次冲击;在防御战斗中利用坑道(或防炮洞)进行隐蔽,逐次投入兵力,利用野战工事与敌作战。不论进攻亦或防御,均不轻易进行非必要的射击,以节省弹药。
4、以战教战的思想。以战教战就是要在战斗中及时总结。及时发现敌人的特点,及时拟定对策,也就是敌变我变,灵活采用战术。老一套的打法不能扩大战绩。敌人变我们不变,易被敌人掌握我之规律而遭挫。在进攻中力求做到每打垮敌人一次冲锋,即得出一定的经验,再在这基础上决定我之对策、改变我之战术,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上述经验之交流可趁敌进攻间隙于坑道或防炮洞行之)。在战斗中指定老战士带领新战士也是以战教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小兵群作战的几个战术问题
1、战前的准备工作:战前的准备工作是胜利的重要保证,不论进攻或防御,战前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
(1)、战斗动员;(2)、对敌情的侦查;(3)、工事构筑;(4)、战术演习;(5)、作战方案;(6)、通讯联络;(7)、武器弹药;(8)、救护工作;
上述诸项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成败,必须周密计划逐次完成,时间充裕如此,时间仓促依然,在仓促投入战斗的情况下,应将一切准备工作加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不能因时间而放松和简化各种准备工作。
2、小兵群作战时的运动接敌:敌人善于在我之运动道路上,用炮火拦阻以杀伤我之有生力量。因此如何减少敌人炮火封锁地带的伤亡,便成为运动中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伤亡,能迅速到达进攻出发阵地、或预定的防御地域,指挥员在运动前应很好地侦察(可能时先派人侦察,后带领部队运动),或调查了解运动道路沿途的地形情况和敌人炮火封锁的规律(封锁地段、射击方法、间隔时间);并根据所属战士的政治素质、技术水平、身体强弱等分工互助,其原则额是以老带新,从动作上进行指导,以强扶弱,在体力上给以帮助。
在运动中一般应采取共同队形,当要通过敌人封锁地带时,要依据情况(敌火、地形)适当变换。如敌火是点的封锁,即从一边绕过(绕过后仍按原来方向前进);线的封锁,则利用敌火力间隙,以全班跃进或分组跃进通过;若是面的封锁,则利用封锁区域的大小,能绕则绕,不能绕,则利用敌火力间隙,以全班跃进或分组跃进方式通过。
如果在运动之前,不能确实了解运动道路、沿途之地形情况及敌人炮火封锁之规律,在运动中应加大距离。为了不失联络,两人之间的距离,白天以40~50米为宜,夜间以能目视或音响联络为度。至于队形姿势和速度,当依地形、敌炮火情况决定,在此种情况下运动时,人人要眼看道路(及时发现可以防炮的地形),耳听炮声(根据炮弹出口声音判断其设计方向),采取三快(快走、快卧倒、快前进)的动作,弹坑较多或有伤员及烈士躺卧的地区是敌人炮火封锁的地区,应以快跑的方法通过,敌人炮弹炸点如在我运动道路上方山腰或据我运动道路100米以上,则不应停止前进,否则即应迅速卧倒,待敌炮弹爆炸以后再继续运动。
在运动中为了不掉队,不走错方向,应采取简单而有效的联络方法。先头行进的分队或战士应在沿途设置路标或其它记号,以引导后续分队或战士前进。战士与战士间则以前者随时呼叫后者、后者经常注意观察前者的方法进行联络,夜间则以音响或记号(臂上束白毛巾)联络。
3、小兵群作战时的工事构筑:
根据敌人的特点,我欲粉碎其各兵种的联合进攻,最后消灭敌人守住阵地,除了依靠坚决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机智灵活的战斗动作外,还必须有坚强的工事,以保存有生力量与敌步兵作战。工事构筑一般应依据自己的作战意图,选择有利地形,筑成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能够四面作战的防御阵地。但在仓促投入战斗的情况下,或在久经战斗原有的工事被摧毁的阵地上担任防御时,工事构筑上又出现若干新的问题:
(1)、工事位置的选择:修复利用适合战术要求的残存工事,利用可以利用又有战术价值的土坎、石崖和弹坑等;
(2)、工事种类及构筑的顺序:隐蔽工事(坑道、防炮洞)、战斗工事(各种射击掩体)、交通工事(主要是连接隐蔽工事和战斗工事的交通壕)。其顺序是先隐蔽工事,再战斗工事,后交通工事。
(3)、作业的工具及器材:工具主要为圆锹、洋镐,器材主要为麻袋、各种弹箱、残存木料;
(4)、作业的组织分工:在敌人火炮不断封锁的暴露地形上进行作业时,务必有严密的组织和适当的分工,并应严密阵前的警戒,以提高工效、减少伤亡和防止敌人的袭击,分工的原则是体力弱的放哨、体力强的筑工事,并力求疏散。要善于判断敌人炮火射击的方向,敌打炮时迅速卧倒隐蔽(夜间敌人照明时也要卧倒隐蔽),停止后再继续作业,工具不要碰撞,力求静肃,除土不要高扬,以免被敌发现,武器要放在身边,以便随时应付战斗;
(5)、工事的伪装:只有很好的进行伪装才能遮蔽敌人空中或地面的观察、减少其炮火之准确性,使我少受危害。伪装应适合周围景色,将挖出的新土到处撒布,也可以使敌人难以察知我工事之实在位置。在经敌我双方炮击较多的阵地上,地面被打松,树根散乱,用以伪装工事,是很巧妙的办法。
小兵群在进攻战斗中,也应当重视工事的构筑,作业工具应随身带上,不论在任何阶段,只要一停止前进,即应不等待命令,自动构筑工事以行隐蔽。必须认识到构筑工事是减少伤亡的积极而有效的办法,一切认为在进攻战斗中流动性大,筑了工事也利用不上,甚至因此而不携带工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在攻占敌人阵地以后,应迅速改造敌人的工事以行利用。
4、小兵群作战时兵力火力的使用:
兵力、火力的使用,就是对小兵群的每个战士及各种武器具体地赋予任务,要能够使用恰当就必须依靠指挥员平素对于所属战士的质量、特点和对各种武器性能的熟悉和了解。战士中有新老成分的不同,也有政治觉悟高低和战斗经验多寡,技术优劣的差别,各种武器的射程、威力也有其特性,如果不了解或不去根据这些条件和当时的情况,决定对它的使用方法和时机,那必然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经验证明,战斗的胜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投入兵力之多寡,而是要看使用得是否得当,也就是是否能依据上述诸条件进行使用。
至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究竟各需要使用多少兵力和使用什么火器,当视地形和敌情决定,不能机械地限制。
根据经验,敌一个排向我攻击,我以2至4人,就可将其击退。
为使小兵群能独立战斗,必须规定保证两翼安全措施,使我每一阵地都不为敌迂回分割,集中力量正面作战,逼迫敌人由正面向我攻击。
小兵群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冲锋枪、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以及轻机枪。在战斗中应善于依据各种武器的性能,相辅相成高度地发挥作用。轻机枪是步兵班的主要射击武器,应发挥应有的威力大量地杀伤敌人。
5、小兵群作战时利用弹坑作战。
在防御战斗中,我之暴露的各种野战工事,由于敌人炮击过多常被摧毁,因此,可利用弹坑作战。利用弹坑作战的战士应带足弹药(主要是手榴弹),位于其后方隐蔽地内(防炮洞或交通壕内)的战士应视情况,将打开盖的手榴弹投向其所在的弹坑内,以保证其火力的持久。
四、小兵群作战的战斗保证
1、小兵群作战的观察:
排以上各级指挥员,在适当位置设置观察所,以掌握全面情况,指挥部队的运动与射击,小兵群则是依靠自身经常的观察来掌握情况。防御战斗中观察员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人兵力大小情况,依据既定之作战方案代替指挥员发出射击的口令和讯号,指挥员有时也直接担任观察,以便更详细地了解情况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情况。
小兵群作战组织观察的一般要求是:
(1)、赋予观察员任务;指明观察的区域、重点观察的内容、报告的方法。
(2)、明确观察员应注意事项:熟悉观察区域内的地形地物,对于观察重点应特别注意;
(3)、明确观察方法:在防御中进行观察时,视线应由近及远,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全面观察与重点监视相结合。当战况紧张时必须加强对侧翼的观察,以防敌人的迂回和包围。
(4)、设置候补观察员及真假观察所。为了保证观察不致间断,应指定辅助观察员,位于观察员的后方我之坑道口或防炮洞口,负责观察并传达观察员所发出的各种讯号(发现敌人、向敌射击等)当观察员有伤之时立即进行代替。
排以上的防御阵地上可以根据地形,在交通壕的前崖上挖观察掩体,分别设立真假观察所和预备观察所。假观察所设于阵地的一侧不作或少作伪装,展望孔大而明显,以吸引敌人的火力。真观察所则位于比较隐蔽且比较易于观察之处,其展望孔要小且严密伪装,以免被发现;此外在适当的位置设立预备观察所,以便我之真观察所万一被敌火压制,或工事被毁,以及在敌施放烟幕时能继续进行观察。
2、小兵群作战的通讯联络:
通讯联络是指挥员下达命令、指示,部队或分队向上级报告情况实行步炮协同作战的主要保证。小兵群的联络方法简单。与后方和炮火的联络用讯号枪,其内部的联络则以旗语、哨音、口传、比手势等最为有效。每个战士必须对规定的各种讯号了解熟记并善于使用。在防御战斗中输送弹药的人员兼有向小兵群传达上级指挥员的指示命令,和向上级指挥员转报小兵群战斗情况的任务,这样可以弥补通讯器材的不足,使联络更有保证。
战斗环境是很复杂的,诸如降雾,敌我炮击烟火弥漫,耳鼓被震失去听力等,都是可能使通讯联络遭到困难。故而在战斗中必须以多种通讯手段同时并用,以达到联络的目的。
3、小兵群作战的炮火支援:
防御战斗中对小兵群的炮火保证,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必须以猛烈及时的炮火,大量杀伤在冲击出发阵地上集结的敌人。炮火的火制地带应与步兵的轻机枪、冲锋枪火力相互衔接,不留空隙地构成层层火网,使敌不易接近我之阵地。而小兵群应以各种手段与炮兵进行联络,报告敌情和射击效果,以便扩大战绩。
4、小兵群作战的后勤工作:
作战的胜利,后勤工作占重要地位。在防御中小兵群的后勤工作,就是在战场上如何
分散保管弹药、搜集敌人弹药及擦枪、揭开手榴弹盖和自救互救等。
(1)、小兵群在进入阵地时,应尽量多带弹药,在进入阵地后应将所带的大批弹药分散隐藏在阵地附近,并施以伪装。或挖成小洞分散放置,以免被敌炮火或空军轰炸而致毁坏,重要的武器(手雷、爆破筒等)一定要放在防炮洞内,避免损失。
(2)》小兵群在防御战斗中,每击退敌人一次冲锋后即应迅速揭开手榴弹盖和擦拭被灰尘搪塞的武器。这些工作工作都是具体的迎接敌人再次冲锋的准备,不能稍有懈怠。负了轻伤或负了伤但不妨碍上肢动作的战士和干部,在其没有奉命离开火线以前,都应积极地参加这一工作。
(3)、每个战士均应携带急救包,并在平时就学会包扎伤口的方法,以便在战场上进行自救和互救。
(4)、应善于利用敌人的弹药。(主要是手榴弹)这在我之弹药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时,有极大的意义。使用敌人手榴弹的方法,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得到解决。搜集敌人弹药,应乘敌火间隙进行,以免遭致伤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 --------
【编者后注】
这份我军保存的历史真实资料文献,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1师司令部,于1953年3月4日,根据上甘岭战役的实战经验和体会,撰写出来,并逐级上报各级领导的《上甘岭地区作战总结》,深刻揭示了迄今为止,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的历史史实上真实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12军31师,能够真正打赢五圣山前沿‘上甘岭战役’的最基本、最根本的要素。
并以‘经验总结’的方式,极为精辟的阐述了、解答了为什么志愿军第12军的该31师,能够在原15军45师等部队,由于战术指导、战术原则、战术指导思想上等方面的严重错误,导致在上甘岭地区的作战,严重失利;而相继不断丢失掉阵地和坑道,并几乎丢失殆尽,整个战场形势严峻,对我军极为不利,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又在因敌炮火和飞机狂轰滥炸下,早已没有任何阵地表面工事,没有任何阵地上的自然隐蔽物来有效保存自己的极为困难条件下;————
反而能真正赢得‘上甘岭战役’最终胜利的真实历史事实真相!
也以我军这份历史的真实资料文献,证明了:
志愿军第31师,真正才是打了胜仗的‘胜利之师、英雄之师’历史真实原因!
究其获得‘上甘岭战役’最终胜利的历史原因,有如下几点:
1、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所属各部队,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的主力,著名的拳头部队之一。辖属各团,都有其光荣的悠久历史。
其中,第91团是一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一南昌起义后)时期,就在同时期同时诞生(同年9月黄麻起义)的一支老红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红10师、红11师)的老底子,红军时期就被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以一胜百”荣誉奖旗;抗日战争时期缩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抗日战争伊始,代表八路军129师首战,即以‘奇袭阳明堡日寇飞机场’威名远扬,被誉为公认的著名抗战4大名团之一(也是八路军、新四军中唯一的一支团队。);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光荣传统。
另一个团第93团,也是一支老红军部队,即是‘红军总部特务团’;也就是著名的红军时期就以朱老总名字命名的‘朱德警卫团’;抗日战争时期亦被八路军总部授予“黄烟洞保卫战英雄团”光荣称号。
而另一支部队即第92团,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名字命名的‘左权独立营’扩编而来的一支老八路部队。
31师这支我军老部队,在战争年代,久经沙场,历经23年(截至建国时期)的战火考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种打仗经历无数,战斗经验十分丰富。各部队的光荣传统,一直代代相传,传承下来。故而作战能力和战斗力极强。
2、志愿军第31师辖属各部队,从师级到初级(连、排、班、组)的各级指挥员们,乃至到每个一名普通指战员战士(含新老战士),最显著的一致共性是:其普遍(至少是绝大部分)的军事战略战术素养,战术意识,战术训练水平等等,都是相当的高。并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娴熟性的特征。这与该部队战争年代常年养成的对辖属各部队平素要求严格的带兵管理教育和要求严苛的军事训练苦练水平是分不开的。这样的部队才有极强的作战能力,具备足以令敌人恐惧的高效战斗力!
3、志愿军第31师的各级军事指挥员,其指挥水平和指挥艺术,普遍非常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技巧。其指挥员普遍的战略眼光、战术眼光,指挥魄力,指挥功力都较高,高屋建瓴、科学预见、多谋善断、机智灵活、造势用势、机断行事、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掌握并熟知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事知识、各类不同武器装备的性能各种环境下的作战特点、作战适用技能、熟练掌握敌我两军各类不同武器装备的性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熟悉我军与敌军的各不相同的差距和优势;战术思想明确,战术指导、战术和战斗指挥上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审时度势,敌变我变,策略上总是高敌一筹,把握战场的客观规律,故而才能做到以正确的指挥,运用规律、上兵伐谋、快速反应、抓住关节、快速应变、先机制敌。随时寻找出敌人的弱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我军优势,集中火器火力,步炮协同作战,远近结合,步兵近战歼敌,巧争智夺,克敌制胜;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敌人,从而达到以最少伤亡,取得最大战绩的战果。
4、第31师辖属各部队最基层的每一名指战员,普遍均是其政治教育和政治觉悟,都比较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技术熟练,熟能生巧,战术打法巧妙,十分机智灵活,掌握多种武器性能,故而单兵独立作战能力极强。
尤其是体现在个人单兵战术技术和战术素质养成方面,特别是该31师根据本部指战员的基本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经严格训练而熟练掌握的军事技能水准,而独创出非常具有特色的、根据敌人作战特点、结合朝鲜崇山峻岭的山地环境条件,并在对敌作战中很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量敌用兵,遇‘零’添油”的战法(前方战斗阵地上若伤亡一个,再由坑道或隐蔽处增兵一个); “小兵群孤胆作战”的战法; “顽强坚守核心阵地(暨‘主阵地’),反复争夺次要阵地,依托坑道持久作战”的战法;
“因地制宜,巧妙用兵、扩大战果,迅速快反”的战法; “山地防御战斗利用山之棱线,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等等的实战战术技巧打法,均都是沉着冷静,善抓机遇,机断专行、快速变通,果断决策、迅速反应、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法宝;
&以及发动广大指战员的群众智慧,在上甘岭地区作战的实战中,不断创造总结出来的诸如有‘车轮大战’;‘手榴弹打空炸’;‘以一当百、独立作战、勤换地形,游动歼敌’、‘量敌用兵、多种打法、以大对大,以小对小、三快一低(观察快、出击快、回撤快、姿势低)’;‘先打近后打远、先打多后打少,敌聚则集中打、敌疏散则先打两边赶向中间再聚歼’;……等等的绝活,在上甘岭战役的对敌战斗中,发挥了极好的歼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实用作战效果,则更是堪称一绝。
5、这份历史真实的我军历史文件老资料文献,迄今距离我们已经长达60多年,但现在再来详细阅读,仔细甄别,回忆历史,回顾起来,仍然觉的精辟深邃,字字珠玑!给人许多启迪、启蒙、启发、启示!油然觉的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认真细致的阐述了四个大的方面。既是:第一部分
战前情况、我参战特点与战斗经过; 第二部分
敌对山地攻击之战术特点; 第三部分 战术上的几个问题;
第四部分 小兵群作战的几个问题。
其中,在上述四部分,又针对上甘岭战役的战场特点,具体总结并提出了战斗实施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极为细致、细腻的具体的细则、细节问题和实际作战经验。堪称精华!也堪称我军典范!
因为,迄今为止,如此精辟论述,乃是十分罕见!由此可窥见一斑: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是能打胜仗,多打胜仗的。但为什么能打胜仗,多打胜仗呢?这不仅仅是取决于党中央、中央军委首长们和各级高层领导的正确决策指挥,而这份我军的历史资料文献的‘总结’,就深刻揭示出了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道理。正如当年毛泽东主席给‘抗大’教育方针题词所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才是我解放军之所以能百战不殆、敢打必胜,具备真正战斗力的实际体现!
& &我军历史文献资料之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对五圣山前沿作战战术运用的指示命令和总结(1952年11月28日)》
&&&原文全文如下:
&&&“一、敌于10月6日即拟向448高地、597.9高地、537.7高地北山等处攻击,准备很久,这是我之战术反击与敌之重点进攻相巧合,以后敌又推迟到14日进攻。
由14日起,敌投入之兵力有美7师17团,31团、32团、伪2师之17团、31团、32团、哥伦比亚营、伪9师之30团。其中有打过两番者,总计15个团又两个营。
由11月11日起,伪2师之32团、17团又两番使用。
敌炮兵先后投入美9军等共20个榴弹炮营,化学炮10个连,另外尚有化学炮、多管炮未计。敌称其炮兵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炮火之3倍。报纸刊登第8军之机动炮兵亦参加。&
我两高地落弹202万1千600发。最多一天20多万发,其余10万余发。飞机共3040架次,战车共用5个连,最多者使用70辆。
敌为夺取五圣山,首先攻取597.9即537.7北山两高地阵地,称为有战略意义。但敌人犯了错误:
一为攻击点选于五圣山,这一点为我兵团之侧翼,工事强;
二为敌采用羊群战术,于我以歼敌之良机。
若敌用疏散队形攻我,则我之伤亡将更大。敌虽有准备,但对我之力量估计不足。敌大量使用伪军,攻占我阵地后即交给伪军。美军班内补充数名伪军,在战术上美军死板,伪军较灵活、鬼、狡猾。能抢修工事,善于在反斜面死角处屯兵,向我进行连续之反扑。敌想尽一切方法破坏我之坑道口,我则用一切方法与敌进行英勇斗争。
二、我之战术指导方针:
五圣山前沿是两种打法。
一为91团,采用稳步的、持续的、小兵群之打法。这是单个动作的高度发展。战斗组织好,步炮的协同好,通讯联络好。
93团9连反击11号阵地有准备,稳步地进行。
若我都能如此,则两高地可至少伤亡3000人。
第二个打法是急躁的,急于求成,使用大的兵力。这种打法在现代战争中将增加许多伤亡。这是由于对敌人长期的争夺作战估计不足,因之以为用第二梯队即可解决问题。我在指挥上不能急躁,以免造成损失。
我对敌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对于要重点使用兵力认识不足。今天的重点主义应该是在炮兵上的重点主义。兵力部署应该是战役上的纵深配置,战术上则应用小组零加油的方法以行战斗。而不是用个连或个营(一次),以增加伤亡。
我这次使用兵力过多,换的多,因之地形不熟。
另我主动不够,表现得死板。坚守何点?反复争夺何点?不明确。指导上被动。兵团有指示,但对兵团指示贯彻不够。”
&& ———— &&这份历史真实文件全部内容,全文转载完毕。
&& & 上述的这份,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亲笔签署的这份《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对五圣山作战战术运用的指示命令(1952年11月28日)》历史真实文件,&证实、证明、又说明了什么历史的史实真相呢&?!
&&&&各位读者一看就很十分清楚了,至少足够能说明以下几点:
&&&&&1、这份11月28日,由志愿军第3兵团发布命令指示的历史文件,是在这之前,于另外一份在1952年11月25日志愿军第3兵团发布的命令指示,即是令第12军31师于11月28日24时之前,全部撤出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又令《五圣山前沿李德生前线指挥所》撤销,令仅留下12军34师106团,与15军29师组成'联合指挥所’,共同指挥该106团,继续坚持对537.7高地北山的阵地反复争夺的作战,并达到巩固537.7高地北山……等一系列作战命令指示之后的第3天后,再次颁布的。
& &【&注:原11月25日颁发的志愿军第3兵团这份命令指示,则标志着是志愿军第3兵团,宣布‘上甘岭战役’战役阶段的结束。】
而再次由第3兵团,发布这份对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作战的指导方针;既是11月28日发布的这份命令指示;————&这就等于是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对‘上甘岭战役’的‘战役阶段’结束之后的一个较为简明而要的全程总结。
2、这份历史文件,明确表明了志愿军第3兵团首长,对参加这次‘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战役规模作战’的辖属各部队作战情况,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实际真实看法。
4、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
实 :“五圣山前沿是两种打法。一为91团,采用稳步的、持续的、小兵群之打法。这是单个动作的高度发展。战斗组织好,步炮的协同好,通讯联络好。93团9连反击11号阵地有准备,稳步地进行。……”
———— &志愿军第3兵团首长认为,以31师第91团等部队代表的第12军,在这次战役作战中,是正确的打法。
&&&&4、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了第15军在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的作战是:“第二个打法是急躁的,急于求成,使用大的兵力。这种打法在现代战争中将增加许多伤亡。”
————&志愿军第3兵团首长认为,第15军部队(含45师、29师),在这次战役作战中,是不正确的错误打法。
&&&&5、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
:一针见血的明确指出若按照第12军部队的打法,“若我都能如此,则两高地可至少伤亡3000人。”
&6、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没有树立与敌长期争夺作战的意识,而是“对敌人长期的争夺作战估计不足”。
&7、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在指挥上的错误主要是,“指挥上不能急躁,以免造成损失。”
&8、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对敌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
&9、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在兵力部署上的错误是,“对于要重点使用兵力认识不足。”
&10、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在作战中,对步炮协同作战不好,不懂得“今天的重点主义应该是在炮兵上的重点主义”。频频仅单纯用步兵'单打独斗’而造成伤亡损失较大。
&11、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在排兵布阵上的错误是“兵力部署应该是战役上的纵深配置,”
&12、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15军在战术原则上的错误是,应该是“战术上则应用小组零加油的方法以行战斗。而不是用个连或个营(一次),以增加伤亡。”
&13、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使用兵力过多过大,频繁换的部队多而“使用兵力过多,换的多,因之地形不熟。”
&14、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在这次作战和指挥中,“主动不够,表现得死板。”
&15、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在这次作战和指挥中,对于阵地防御战中,到底应该是“坚守何点?反复争夺何点?不明确。”
&16、这份历史文件资料,明确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的事实:不直接点名的批评第15军,对于其直接上级,即志愿军第3兵团对其的各种纠正偏差和错误的指导意见、指示命令,显得是贯彻不利。所以被3兵团首长给批评为:“兵团有指示,但对兵团指示贯彻不够。”
以上,这就是当彻底完全还原了'上甘岭战役’史实真相后,最真实的历史事实之一!
这份原志愿军第3兵团的历史真实文件,也得以,再一次证明、证实了这么一个历史史实:上甘岭战役的真正‘战役指挥员’,是以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为代表的领导集体!
& &抗美援朝战争共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我志愿军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连续进行了第1、2、3、4、5次战役。是属于实施战略反攻的作战。
& &&这一阶段,作战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进攻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 &作战结果是,将敌军从鸭绿江赶回到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迫使敌军转入战略防御,接受了停战谈判。
&&&&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我志愿军主要作战形式是阵地战。依靠坚固阵地,先后粉碎了敌人多次局部进攻;我军也主动对敌发动了多次战术性及战役性进攻;并取得了‘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
& &&这一阶段,作战特点是:敌我相持,战线稳定;边打边谈,打谈结合,局部性的攻防作战频繁,敌军越来越被动,我军越战越强,发动阵地进攻作战的规模越来越大。
& &&1953年7月,迫使敌人不得不终于与我军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随之结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总共歼灭敌军一百零九万余人(包含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鲜人民军歼敌13万余人),摧毁和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
& &从公开披露的抗美援朝战争整个过程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统计数据表(表1至表3)之中,可以看出:
&一、抗美援朝战争共计长达为两年零9个月,时间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至。既是我志愿军首次于50年10月25日在朝鲜北部云山、温井地区,歼灭南韩第1师、第6师各一部,开始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截止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生效之日算起。
&&&& 二、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总共进行了10次大规模的战役和‘战役过程’。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运动战阶段和阵地战阶段。如下:
&从50年10月25日起至51年6月10日至,志愿军连续进行了第1、2、3、4、5次战役,这一阶段,为运动战时期。
& & &从51年6月11日起至53年7月27日至,志愿军又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役作战。为阵地战时期,分别为:&
&&&&(1)、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1951年6月11日至11月30日止);
&&&&(2)、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1年12月1日至1952年8月31日止);&
&&&&(3)、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和上甘岭防御战役作战(1952年9月1日至11月30日止);
&&&&(4)、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1952年12月1日至1953年4月30日止)&
&&&&(5)、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进攻战役的作战(1953年5月1日至7月27日止)
&&&&三、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总共歼敌数字为:718,477名;
其中,在运动战阶段,总计歼敌数为185,277名;
而在阵地战阶段,总计歼敌数达到了533,200名;阵地战阶段的歼敌数为运动战阶段歼敌数的约3倍;多出2倍之多。
&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我志愿军越战越强,越打战果越大,歼敌数字越来越多,取得的胜利越来越大;给敌人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惨重!
&&&&四、在从各个战役阶段来看,志愿军的歼敌数字也在逐步上升。
&&&&运动战阶段:
&&&&&第1次战役,歼敌数为15,990名;&
&&第2次战役,歼敌数为36,036名;
&&第3次战役,歼敌数为12,338名;
第4次战役,歼敌数为53,070名;
&第5次战役,歼敌数为67,843名;
&&&&阵地战阶段:
&&&&&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歼敌数为127,565名;(7个月内)&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歼敌数为87,648名;(9个月内)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防御作战,共歼敌数为115,230名;(3个月内)
&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歼敌数为54,788名;(5个月内)
&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进攻作战,歼敌数为147,969名;(2个月内)
& & 其中,仅上甘岭战役防御作战,歼敌数字就达到了2.5万余名。这就比‘五次战役’中的第1次战役、第3次战役的歼敌数字,都要多,接近这2次战役2.8万余名歼敌数的总和数。这就对那些瞎说“上甘岭仅是一个小的战斗”谎言说法,是一个重重的鞭笞,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些篡改历史的伪说法,可以休矣。
& & 【注:我军一般把军级以下规模的作战,统计为‘战斗’;军级以上规模的作战,统计为‘战役’。 故而,对于第38军在白马山战斗,仅统计算在我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行动’内的一部分。而对于‘上甘岭防御作战’(即称为‘上甘岭战役’),因有15军和12军2个军的部队共同参战,则给予统计算作为‘战役规模’。】
& &5、抗美援朝期间各次战役参战志愿军各军分别统计有:
& & &运动战阶段:
&&&&&第1次战役,歼敌数为15,990名; 参战各军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共伤亡1万余人;
&&第2次战役,歼敌数为36,036名; 参战各军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第66军、第9兵团辖属之第20军、第26军、第27军。我军共伤亡3万零7百余人;
&&第3次战役,歼敌数为12,338名; &参战各军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50军,第42军、第66军。我军共伤亡8千5百余人; &第三次战役准备期间,中朝联合司令部(简称‘联司’)成立。下辖: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朝鲜人民军前线总指挥部。中朝两党和政府决定:“凡属作战范围及前线一切活动,统一由联司指挥”。 彭德怀任‘联司’司令员兼政委,朝鲜人民军一人任联司副司令员,一人任联司副政委。
&&&&&第4次战役,歼敌数为53,070名;参战各军有:第38军、第50军、第42军、第39军、第40军、第66军、第26军。我军伤亡5万3千人;
&第5次战役,歼敌数为67,843名;参战各军有:第19兵团之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兵团之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9兵团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等等。我军共伤亡8.5万余人;
&&&&阵地战阶段:
&&&&&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歼敌数为127,565名;(7个月内); 参战各军有:东线第20兵团之第67军、第68军、配属之26军、配属之12军、西线第19兵团之64军、65军、配属之第42军、配属之第39军、配属之第47军、西海岸指挥部之第50军、&东海岸指挥部之第27军等。我军共伤亡9万1千余人;
&&&&&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歼敌数为87,648名;(9个月内);参战各军有:东线第20兵团之第68军、第12军、第26军、西线第19兵团之第63军、第65军、第64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等等;我军共伤亡3万6千余人;
&&&&&1952年秋季全线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防御作战,共歼敌数为115,230名;(3个月内);参战各军有:西线第19兵团之第39军、第65军、第40军、中线第3兵团之第38军、第15军、东线第20兵团之第12军、第68军;我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共伤亡11500余人;
&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歼敌数为54,788名;(5个月内);参战各军有:西线第19兵团之第46军、第1军、第23军、第16军、东线第20兵团之第24军、第67军、第60军、第54军、第21军。西海岸指挥部(‘志司’直属)第38军、第40军、第50军、东海岸指挥部(第3兵团担任)之第12军、志司直辖第11军33师(配属给第12军指挥)、第15军……等等,
&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进攻作战,歼敌数为147,969名;(2个月内);参战各军有:东线第20兵团第60军、第67军、第54军、第21军、第24军、第33师(配属给第60军指挥);西线第19兵团之第46军、第1军、第23军、第16军……等等;
& & & &&&综上所述,各位读者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 & & & &1、在整个抗美援朝进行的10次大的战役规模的作战期间,唯一的仅有‘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各军部队最少,仅有2个军(第15军、第12军);
& & & & &2、而其他的各大9个战役,无论是在运动战时期,或是在阵地战时期,这都是由志愿军总部和中朝联合司令部指挥并组织的。
& & & & &3、 当‘中朝联合司令部’成立之后,自第三次战役开始,以后所有的各大战役,都是由‘联司’指挥并组织的。 而除了‘上甘岭战役’之外,其他9个大的战役,其参战的各军部队,也较多。
& & & & &4、‘上甘岭战役’的特殊性,就在于:
& & & & & (1)、第一个特殊性,就是,整个战役全过程,是在朝鲜中部防线志愿军第3兵团防区的范围内,进行的。
& & & & & (2)、第二个特殊性,就是,整个战役全过程,是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范围进行的。(不足3.7平方公里),但是,作战双方先后陆续投入了大量兵力参战。
& & 我军为2个军(3个整师另加1个团)。参战步兵兵力有:
& & & 第15军45师(133、134、135团)、第29师(85、86、87团);
& & & 第12军31师(91、92、93团)、第34师106团;
敌军为美第8集团军辖属部队:
美第9军之美7师、韩2师、韩9师、另加1个补充兵员的南韩编练师。
【注:在此时间段及以后,南韩军队共辖有‘编练师’部队,如下:第5兵团(预备兵团之编练师)辖属第102师、第106师、第107师、第108师;以及劳务师:第101师、第103师、第105师。】
& & & & &(3)、第三个特殊性,就是,整个战役是由小打到大,再由大打到小。经历了由开战初的‘战斗规模’阶段;升级到‘战术规模’阶段;在升级到‘战役规模’阶段;以后再又降到‘战斗规模’阶段的全过程的这么一个特殊过程。
& &&&5、 为什么我军并不把在1952年进行的‘秋季全线战术反击作战’,称之为‘战役’呢?&
& & &&这次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历时2个多月,自9月18日开始,截至10月31日结束。参战各军,志愿军共有7个军部队先后参与作战,也是根据‘联司’和‘志司’的命令,进行的反击进攻作战。———— &按照这个道理,也理应算为‘战役规模’的啦?————但是,我军历来根本就没有算成‘战役规模’作战,仅称之为‘全线战术反击作战’! 其道理是什么呢?!
& & &&答案在此:因为,联司发布‘全线秋季战术反击’的作战命令时,明确的指出:“在第一线第39、第12、第68军于10月底交防之前,以该3个军为重点,各选择3~5个目标,对敌进行战术性的反击作战”。并明确的决定:“对各个目标的选定,进行战术反击的具体时间,由各军自行确定。”
& & & 很显然,由于是在‘联司’、‘志司’首长命令的决策指导下,又在各兵团首长的宏观监督和宏观控制的指挥下,由各兵团辖属的各军部队,自行决定的反击目标;故而,这就构不成‘战役’作战的‘规模’!仅能构成是‘战术规模’的作战!
& & 6、在这次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3兵团辖属指挥的第38军、第15军,根据各军自报的反击目标,确定了各军的预定作战计划。
& &(1)、归属第3兵团指挥的第38军,战术反击目标之一的394.8高地(敌称谓‘白马山’),最后打成了敌军称谓的‘白马山大战’。
&【 注:1952年志愿军全线实施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第38军,进攻反击的目标为5点,分别是:石岘洞北山(敌称谓‘猪排山’)、枫树洞北山、198.3高地、281.2高地、394.8高地(敌称谓‘白马山’、281.2高地;(对394.8高地和281.2高地反击的时间为10月5日夜间至6日凌晨)】;
在38军担任防务的防区内,这时敌我各自双方投入作战的兵力也不少。———— 但由于仅是在第3兵团辖区内辖属的38军防区内,由38军这一个军自行承担的任务,这就构不成‘战役规模’的作战,仅能称之为‘战术规模’的反击进攻作战。
& &(2)、同样归属第3兵团指挥的第15军,仅由第44师、第29师部队,在这次秋季战术反击的第二阶段,对本军若干自定的目标,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
【 注: 1952年志愿军全线实施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第15军44师、29师进攻反击的目标为6点,分别是:上佳山西北山、381东北无名高地、399.8高地南山、391高地北峰(反击作战时间为10月12日凌晨)、391高地南峰、275东无名高地 】。
而15军另外的一个45师,还没来得及按计划反击‘注字洞南山’,敌人就于10月14日临晨4时30分,突然袭击了45师防守的‘金化防区’,即是包括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岭地区!随后,由45师先打了‘7天7夜’的‘上甘岭战斗规模’第一阶段;截至10月20日,由于第15军副军长周发田、军参谋长张蕴玉赶赴45师,实地掌握了解到45师这7天来的真实作战情况和伤亡情况后,大为震惊,严令责问45师师长崔建功:“为什么不及时报告?”& 由于该45师伤亡十分严重,兵力消耗殆尽,已无力再战,迫使我军不得被迫不退入到上甘岭作战的‘坑道坚守’阶段。
当天夜里(10月20日),当志愿军第3兵团首长接收到15军张蕴玉参谋长对该军45师严重伤亡情况的初步统计汇报的报告后,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紧急下达命令,抽调第15军辖属的29师全师,东调五圣山上甘岭地区,接续45师投入作战;由这时间段开始,上甘岭地区‘战斗规模’的作战,就发展为‘战术规模’的作战了。
再其后,因15军29师部队也陷入被15军主要个别领导的许多由于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指导原则等多种属于严重指挥上错误的泥淖,因而一寸被丢失的阵地也没能恢复,毫无任何战果;而造成上甘岭地区我军面临的战场态势十分严峻、岌岌可危!
面对15军屡战屡败、屡反屡败的不利情况,并已丢失了战场主动权的严峻态势,后果严重!志愿军第3兵团首长们,岂能容忍这种对我军极为严峻的不利局面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必须下定决心,调动大量新生力量兵力:包括有步兵、炮兵(含地射炮兵、火箭炮兵、高射炮兵)、通讯兵、工兵、工程兵、后勤保障之运输兵、卫生兵……等等,与敌人打一番战役规模的大决战,一决高低!
这才不得不增调并投入辖属的第12军部队,乃至后来用12军部队,全部换下了伤亡惨重的15军部队,在原15军45师金化防区的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继续持久作战,战斗规模越大越大。12军各参战部队(31师全师、34师106团)在上甘岭地区,整整打了45天,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
正是由于12军部队的参战,这已经是属于‘战役规模’的作战,而‘由小到大’的,这才逐步打成了上甘岭战役的‘战役规模’大决战。———— 因此,很明确的是: 若没有第12军部队的参战,无论如何,这样一个在第3兵团防区内,并在15军45师防务范围内,由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发生的持久的连续战斗,均都构不成‘战役规模’的作战,仅能最多算成为‘战术规模’级别的作战规模!
& & &&也正是因为有第12军部队大量的参战上甘岭,这才构成了上甘岭地区‘战役规模’的作战!
& & &&所以,我们要纠正这个在历史上被故意颠倒的大错误:
& & 这就是,上甘岭战役,是由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亲自指挥的!———— 如果按个人来讲,那么上甘岭战役的真正总指挥,是王近山!
& & 绝对根本就不是‘原15军军长指挥的’!———— 一个军长,充其量仅能算是‘战术指挥员’! 根本够不上‘战役指挥员’!
& & &另外,还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在我志愿军原定于1952年10月22日止,结束秋季战术反击。 但由于敌人突然偷袭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岭,故而,为配合作战,联司和志司,又将原定22日结束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时间,延长到了10月31日结束。
& & &故而,这时,担任志愿军总部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邓华,于10月22日之前,就已经离开志愿军总部,回国到北京汇报‘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的情况走了!
& & &上甘岭的战斗,于10月14日打响,这正在我军实施‘秋季战术反击’期间, 如果邓华代司令员‘重视’,则就不可能离开志愿军总部,而回国,到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秋季战术反击的情况’!————&很显然,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本人,在当时,也还没有完全能够意识到:这个在上甘岭地区这场小规模的战斗,由小打到大,竟然能打成‘战役的规模’!
& & &当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于10月20日夜,接到第15军张蕴钰参谋长赶到45师,首次对45师的调查之后,发给第3兵团的有关45师作战和伤亡真实情况的报告后,就直接给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打了电话,请求先调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部队,其他部队视情况再调。————邓华同意并批复后,就准备离开志愿军总部回国汇报情况走了。仅留下志愿军总部杨得志副司令员,张文舟代参谋长,主持总部工作。
& & &因此,从这个历史角度上讲,上甘岭战役,也并不是志愿军总部‘邓华指挥’的!
& &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真正的战役指挥员,实际上,就是由志愿军第3兵团王近山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指挥的!
~~~~~~~~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步兵战斗队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