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未来媒体人大赛是怎样一步步做大的

自媒体大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功的?-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自媒体大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功的?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自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公众号随之崛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等等相继出现,“自媒体”这三个字也顺应而生,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是铺天盖地。互联网实实在在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尤其自从2016年开始...
自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公众号随之崛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等等相继出现,“自媒体”这三个字也顺应而生,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是铺天盖地。互联网实实在在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尤其自从2016年开始,打开手机不管是哪个平台,都能看到各种写作培训班的横空出世,还有打造自媒体个人品牌的微课程,还有各种付费社群。于是许多新手小白,开始慕名去报各类培训班,希望自己也能实现知识网红这一捷径。前提是能办写作班,售微课的都已经都是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人,或者已经在传统行业积攒了多年经验,确实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如出过书、某专栏作者、某平台签约作者有了几样亮眼的标签,才开始办写作培训班的。他们能快速崛起做知识型网红,他们自有他们的各自优点,和自身的勤奋、拼命,以及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出名之前就已经有了好些年的积累。如你我这般无名小辈,切不可天真的以为,通过写作培训就能快速的实现网红之路快速实现财富自由,经济自由,那些所谓的写作培训班,一般只有21天,有的30天,一周一堂课,群结束后也就解散了,小白还是小白,大神还是大神。如果你自己不痛下决心去写,去练、去读书做笔记,一切又有何用,即便是你一年报了六个班(有个网友花了上万),你只不过是别人盈利赚钱的工具。入江之鲸2016上海书城去年初,来简书仅两周就签约的入江之鲸,她是厦门大学的中文系学霸,她在网上开始写作的第二篇文章《凭什么你男神喜欢你》成为2016年初微博热门话题、微博第二热搜关键词,转发、评论、点赞破1000W。仅凭这篇文章就有几十家出版社找她出书,来简书后才开的微信公众号,算是起步相当晚的了,她却凭几篇爆文,第一月粉丝就达到了四五万,被称为2016年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随后入江之鲸又写出《你活得光鲜亮丽,父母却在低声下气》《别错把平台当成你的本事》《你不是熬夜努力,你是熬夜装×》等爆文,每一篇的阅读和评论量都非常可观,人民日报、十点读书、思想聚焦、视觉志、HUGO等大号竞相转发。她的文字特点就是能直戳痛点,直击内心深处,能说到无数人想说的话。别人都夸她运气好到爆,仅靠几篇文章就火遍全网,公众号起步那么晚,却能在半年后就达到70万粉丝,如今早已是破百万,有了自己的团队。但是大家别忘了,她是厦大中文系高材生,而且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最重要的是她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杂志,期刊发表文章了,那时她不过才13岁,想想我们那时都在哪里,又是在做什么?入江之鲸她的爆红不是偶然,而且必然,是理所应当,她来网络写作之前,就已在传统杂志发表了40多万字,加上还有大部分没有发表的呢!她是用十年时间的积累才有了现在万人瞩目的成就。当她的同龄人还在为找5千月薪的理想工作发愁时,而入江之鲸仅微信公众号一周的收入就顶他们一年的,或许远远还不止,她现在已经有两个大号,而且还开了工作室。可见所有成功的写作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有着十年如一日的积累,积累在我看来指的是:文笔、语感、阅历、思想深度、写作圈子等。同样从传统杂志转站网络迅速爆红的还有,咪蒙、周冲、汤小小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咪蒙,她的公众号发一篇软文值80万,她是山东大学的中文系硕士,做过媒体记者,她是70后,咱们算一算她和文字打交道有多少年,她当年的毕业论文是《阮籍诗歌与玄学本体论》,可见她的文学素养和功底。多年的记者从业经验,又让她能很好的捕捉大众的敏感点,所谓得草根者得天下。周冲,她接受新媒体采访被问到,2016年最高月收入是多少时,她回答到已过了百万。2015年的全年收入才5万。我是前年才知道她的,她是80后的江西人,现在广州,是个美女作家,篇篇文章是引经据典、信手拣来、理性又文艺,看得出她极强的文字功底,和强大的阅读量,以及对文字的驾驭把控能力。她早在2008年就陆续在传统杂志、博客、豆瓣、知乎上开始大量发表文章,积累了自己的粉丝群体,写作圈人脉资源,才有她现在的巨大成就。她和咪蒙一样在开公众号以前就已经出过书了,她2017年的目标是年收入突破2千万。(她本月也来简书了喔)写、写、写汤小小,是今年我在简书上才知道她的,她在文章介绍都有写到过,她一年曾发表1300文章,可见她也是有多年的积累经验。群里有几个刚参加她写作培训班的,学费699元,一期21天,据说一期招收了300多人,大家算一算,她一月仅此项收入多少。看完这些,你们是不是热血沸腾,是不是顿时激情澎湃,那你们开始写吧!写、写、写……她们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践行者,你们以为报个培训班就能快速速成,别做梦了,不写上个百万字想都别想,洗洗睡吧!史蒂芬.金曾说过:写作是一种实践。如果你能够持续十年、每天举重十五分钟,你就可以打造出肌肉。如果你持续十年。每天写作一个小时,你会变成一名优秀作家。马丁也曾说:“必须要真刀真枪地写了,每天都要写作,哪怕只写一两页也好,写得越多,收益越大。别偷懒,像健身一样,如果你不去锻炼‘文字的肌肉‘你永远不可能‘肌肉发达。”都强调了不是光听听课或光看看就行的,而是要每天去写去日复一日都去练笔,要有足够多的写作量。著名作家麦家也说过,只有写作才是写作最好的老师!你不停地写,等你写得久了写得好了,自然会认识很多很多文友,写作方面的资源人脉也会都有了,不建议大家培训班报得太多,许多人两年报了七八个,其实我觉得两个就够了。还有你报了那么多班,打算何时赚回学费,你问自己真的能坚持多久?别对写作培训班期望值太过高了,只有你才是一切的根本!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提问{{title}}
自媒体大咖们是怎样一步步成功的?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提问{{title}}
2人关注了此问题您的位置:
一个充满情怀的自媒体产品是如何一步步失败的?
作者:孙康
  去年11月 到今年6月 之间,我和一位合伙人一起做了一个自媒体项目,我们是介于普通青年和文艺青年之间的
“伪文青”,有情怀,爱文艺,喜欢诗词歌赋,曾经在酒吧听流浪歌手唱歌到泪流满面,因此每次看到那些转发保平安,心灵鸡汤,明星八卦,不免有些
low,于是希望能找到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证明我们不孤单,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个自媒体。
  1.1 文艺兴趣社区
  最开始的愿景是:改变文艺青年被歧视被边缘化的现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建立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造分享平台,以文艺为突破口输出追求美和优质生活的价值观。
  盈利模式:
  做小众艺术品交易平台,将优质 UGC 作品出版成作品集向全平台售卖,学习 app store 模式收取交易费。
  别的公司的赞助,广告收益,只做相关的垂直产品的赞助,音乐绘画周边(毛笔,颜料…)
  简单说就是吸引一部分精英和一部分文艺爱好者,让精英创造艺术买给文艺爱好者,收取中间服务费,打通闭环。
  经过仔细讨论,这样会倾向于形成中心化的社区,运营压力会很大,初期优质的种子用户的获取,UGC
的激励措施会比较难,同时这样和豆瓣的部分定位重合,以上这些以我们个人的资金和资源完全不可能运转起来,在没有资本涌入的情况下,我们放弃了这一方向。所以有了 1.2
  1.2 小众价值观社群—主流精神之外的独立社交
  我们对目标人群的理解是这样的:看似与时代格格不入,实际上希望交流;看似与周遭打的火热,实际上并非契合;独立思考、保持清醒、怀疑主流、理想主义。
  迭代过程:1.0 版由我们产生内容,借由微信微博平台用户阅读分享,吸引和我们相同调性的人群;2.0
版可以投稿,接受核心用户的投稿,发布平台,让很多有表达欲有才华但没人看的人找到表达的平台,为其他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产生价值归属;3.0
版走向线下,组织活动,形成兴趣社群。
  细看起来,以上描述都比较虚,这个定位的落脚点在于产品内容的质量,核心是通过调性去吸引人群建立社区,难点是运营,如何能将信息扩散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和参与。
  但这个定位最大的问题在于通过调性去吸引,而没有研究用户是否真正有需求,描述很多,分析很少,对于目标用户群体有多大,我们可以连接到的用户数是多少,用户密度达到多少才能引爆传播都不知道,需求强度,频次,可替代程度都没有数据分析支撑。战略根基如果不稳,以后的无论细节上怎么做的尽善尽美,都十分危险。
  产品结构
  2.1 产品名称
  基于我们希望通过调性去吸引用户,因此当时认为名称一定要有内涵,有意境,有逼格。想过叫 “当然”“阔别” 等,最终定为
“蔚蓝公约”,解释是这样的:我们是一群热爱生活水手,期待着一次人生的远航,我们共同的价值就是公约,代表我们的社群理念。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 feel,但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脱离了用户,因为后来有用户反映,乍听到这个名字以为是海洋生物保护的公益组织。
  这个名字有两个问题:
  名称用的比喻,含义复杂,一句话往往都解释不清楚,反观像微信微博这样的名字,简单易懂,就是微短信,微博客,包括美团大众点评一听就大概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
  音律不易于传播,四个字读起来费尽,反观陌陌脉脉探探这种叠字名称,尽管不是很特别,但容易传播,尤其是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容易被说出和记住。
  所以这个名字表意不够简洁,音律上不易于传播,虽不致命,但也算不上及格。
  2.2 产品板块
  基于产品定位,我们组织除了产品的模块,也就是不同的栏目,我们对于每个栏目还都想了一句定位和 slogan。
  浪游:旅行纪实、城市摄影
  清谈:深度思考的日常,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
  风雅:短文、散文诗、绘画(原创、采集)
  乐章:源自音乐的鉴赏,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志趣:电影、品茶、养花、手工等兴趣交流
  明镜:近似人物的微传记
  知交:高级粉露脸机会
  以下不同板块的产品,最终是以调性统一起来的,共同叫做蔚蓝公约。
  但我们知道如果同时开展这么多板块的话,以两个人的精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初期必须找一个点作为突破口,也就是切点。
  3.1 平台的选择
  因为后期要形成互动,而在这一点上微信公众号的优势比较明显。在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基本处于公众号风口的尾端了,但鉴于微信的高频与用户习惯的考虑,微信公众号应该仍然是主要的平台。
  问题是:微信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前期流量不足就成了问题,而微博可以通过大号转发的方式来买流量就成了最佳选择。于是我们先做微博号,再从微博导流量到微信。后面会讲到,这种买流量的模式是我们遇到的一个大坑,会在之后的运营推广部分详细解释。
  3.2 产品迭代顺序
  我们认为应该首先推出清谈板块,因为清谈里面会涉及到价值观,为初期用户定调性,也方便吸引目标用户,等用户多了的时候开辟浪游板块,之后在陆续推进。
  清谈是从日常生活中以独特视角引发的对一些小事的思考,大概是这样的:
  树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不仅是因为绿色,而是因为一是向上生长,二是从地面的一点变成上面树冠是体积增加的过程。所以但凡生机勃勃的一定有两个要素,向上和变繁茂。
  医生写字那么那看,药房的人竟然完全认识。所以人是要有圈子的,要有人懂。
  当我们真正开始的时候发现,清谈的 UGC
成本太高,我们自己写的都累,寻找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和道理其实很难,同时我们又坚持要原创,而在初期我们做蔚蓝公约需要经费,经费都是自己出的,所以只能通过业余时间来做这个,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做起来基本不可能。
  这时候回头看看浪游风雅和志趣也几乎不可能完成,我们需要一个相对来讲创作成本更低的切口。因此如果在战略上考虑的不够在实际操作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3.3 新切点—说晚安
  突然有一天,我们想到了一个切点,每天晚上临睡前对用户说晚安。对陌生人说晚安,配上充满情怀的文字,一句问候,一句感悟,和一张图片就组成了我们的新产品
“晚安书”。最终的产品是像下面的一段感悟再加上后面的一张图。每天 @ 一个用户,说晚安。这个切点更小而且创作相对容易。
  # 晚安书 #
有时回看往年,点滴都是那一时刻内心的碰撞。晚风一吹,时间刚好,然后青春变成陈年的酒,所有的读书、写字,以及美好的幼稚,也都变成了一句歌词。播放键按下,故事响起。女同学的清新年代,多好啊,晚安。@Candy-Sugar-Sweet
  # 晚安书 #
我们正在变得不善于总结,并拙于思考。在物质欲望里嬉笑,仓促地结识一些人,更仓促地跟他们分开。我数不清我一天说了多少句废话,也难得有机会袒露心扉。好似生活里多了无数流行文化,却少了一些深如记忆的歌、远如遐想的诗。那些仍然懂得说晚安的人,晚安。@
浪催诗人李思迁
  这里我们对产品需求的理解是:现在社会,人们疲于奔波,渴望被关心,渴望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图文作为问候,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同时图文容易体现设计感,并考量到微博的产品设置,在加上一段
100 字左右的感悟,对产品做价值升华。
  因为是希望通过调性吸引用户,所以我们就依赖于设计和文字本身的品质,但在此时我们的用户群体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于晚安书做用户画像的话:18-25 岁的文艺小清新。女性,大学生偏多;情绪化,细腻,单身,渴望被爱;感情波动期;主要诉求是阅读。
  而之前对于清谈等栏目的用户画像是:24-28 岁,出入职场,男性,特立独行,理想主义,爱思考,主要诉求是表达。
  至此,这个项目已经和之前的定位发生巨大偏差,进入到了失控状态,初期用户调性的培养很重要,如果用户群定位出现偏离,基本没可能扭转,以后再无可能迭代到之前的产品构想和规划。
  此时再来重新考虑一下需求:用户是有希望听到晚安的需求,但他们希望听到的是特定的人给自己的晚安,希望得到陌生人说晚安的需求并不强。
  用户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是感情比较波动和脆弱的时候,比如刚分手,一天工作不顺等,所以这样的需求是随情绪波动的偶发性需求,需求频次低。并且这样的需求可被替代的程度很高,晚上人们玩手机的选择太多,电台有很多说晚安讲故事的,声音比文字在这时候更符合应用场景。
  由此可见,需求的强度和频次划定了产品的上限,无论之后怎么努力,往往然并卵。
  运营推广
  4.1 推广的思路
  尽可能的增加流量,利用一切渠道,提高转化率,初期的 KPI 就是微博粉丝数和评论点赞数。尽可能利用一切现存渠道,增加流量。
  4.2 微博—推广核心
  大号转发,我们计算一般大号转发能带来 10w 的阅读量,假设微博平台阅读量注水 5w,转化率为 1%,每次转化应该有 500 个粉丝,但结果是每次增加
50 个都没有。
  改进方案:
  是增加引导关注的语言,提高转化率。
  是科学筛选合适的微博大号。对于新浪微博的大号转发,首先筛选 100w 以上粉丝的号,类别筛选情感、语录、摄影、旅行、电影、音乐等,大约有 160
个微博号满足条件,之后作出下表算性价比。
  通过阅读数 / 粉丝数来算微博号的真粉活跃程度,再将这个值除以价格算出性价比,找出 3 个号作为首选,5 个号作为备选,进行推广。
  这样之后进行了一轮推广,发现并没有巨大改观,平均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是 15-20
快钱,成本太高。之后考虑到我们的用户群体中和王家卫电影的粉丝重叠度比较大,我们开辟了『春光乍泄』特辑,在 4.1日
进行事件推广,纪念张国荣。通过送书和画册给核心用户,促使产品二次传播。
  结果是虽然一直粉丝点赞和评论转发的热情很高,并且我们一直在使用粉丝头条,但增加的粉丝数了也就是十来个。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恐慌,发现流量逻辑走不通。
  仔细分析结果,这样的转化率和微博产品有关系:微博是信息流的产品,用户会线性的往下滑动,信息种类混杂;用户会点赞和评论;但要关注却要点击头像 /
名称,再点击关注,之后选择分组,最后点击确定;需要点击四次的过程基本没有转化率可言。和公众号不同,用户在阅读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是沉浸式的,一个屏幕面对的就是一篇文章,但微博用户是要赶紧滑动看下一条信息的,因此这条逻辑是走不通的。
  当初选择微博作为首发平台的一个原因微博的用户是随机分布的,不像微信都是周边朋友。社群的逻辑是任何社群都会分裂成更小的社群,同时用户会对小圈子更忠诚,关系固定之后圈子就很难扩大。所以我们希望一开始建立较大的格局,但我们没有考虑用户密度,只有在小圈子里用户密度上来的时候才又可能引爆流行,稀疏的用户互相没有联系,就很难传播。
  虽然我们自己的微博号和一些朋友始终在帮我们转发和置顶,但转化率始终上不去,此时,我们在运营推广中最依赖的手段被证明无效,对士气的打击巨大,我们开始在其他平台平行增加推广。
  4.3 微信 /QQ/ 贴吧
  微信和 QQ 上自己把晚安书的图文发到朋友圈,QQ 空间,和一些微信群里面。我们考虑防止让用户厌烦,错开时间分发,8 点、16 点、21:30
分发在不同平台,也将文字引导关注改为组图中最后一个的图片上配引导关注的文字。
  贴吧上也精选了调性,思考,哲学,美学,摄影,文艺,美图,音乐一类的贴吧,每天晚上发帖子,引起别人注意。虽然有人在贴吧上点赞,但微博粉丝数基本没有增长。因为从贴吧上看到我们微博号,退出贴吧,打开微博,点击搜索
TAB,在对话框输入文字,点击搜索,点击头像,选择关注,分组,确定,这一系列过程基本是不会有任何转化的。
  这里我认识到如果战略思考不够,今后的细节哪怕考虑的在认真,也挽回不了。
  4.4 核心用户的培养
  在短时间获取大量用户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打算在用户质量和活跃度上多下工夫,让核心用户去宣传带动更多用户。
  所以首先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将与我们多次互动的核心用户拉入微信群,维持群的活跃,并对每一个核心用户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对我们的产品的意见。
  出现的问题是:
  微信群里面只要我们不说话,互相之间很少有交流,因为都互相不认识,陌生人说社交破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用户反映,我们的图文写的很好,但参与成本太高,如果自己投稿写的太差的不好意思投,而要写到我们的质量的参与成本太高,费脑子。
  此时我们自己创作的难度也很大,如果没有投稿和参与,很难坚持。于是重点成了如何降低用户创作成本,我们的办法是分拆产品成更小的元素,图片和文字,让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直接发送图片给我们,我们来配上文字,或者用户发送文字,我们在后端配图,制成图文版晚安书,这样减少我们的创作难度也增加用户的参与感。
  其次,我们还希望通过更有表现张力的方式去影响周边的人,我受邀成为合肥青年TV
第一期的演讲人,因为视频是最能全面展示我们的理念与情怀的,视频上线一星期,在腾讯视频点击量超过 3w,但微博转换率依旧不高,还是没有切中用户需求。
  4.5 最终的失败
  公众号刚做出来的时候就面临没有用户的问题,同时尽管参与成本降低了,用户参与度还是上不去,我和很多用户聊了,他们不知道发什么图片过来,总觉得很突兀,没有参与的理由。
  用户习惯没有形成,我下一步打算试试用每天出一个话题的方式引导用户参与,但我也知道,由于之前对战略思考的不够全面,无论怎么改都不会从根本上让产品发生改观,这个时候我的合伙人提出放弃,团队士气被一连串的失败打击殆尽,尽管还有很多情怀,但不得不低头面对失败,以下我想总结一下这次经验失败的教训。
  经验教训
  需求第一,调性 / 情怀第二。
  在需求强度弱,需求频次低并且还有强大的可替代竞品的情况下,产品再有情怀,都是然并卵。情怀和调性都容易是偶发性的情绪,并不是持久的刚需。有很多产品有社会意义,但没有商业价值,情怀不能当饭吃。
  战术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的失误
  最初的产品定位和最终产品是完全不同,说明在思考定位的时候就缺少细致的分析:需求有多强,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切入?迭代思路是什么?如何引爆流行,如何建立建立竞争优势?这些都需要仔细推敲。
  后来在运营推广的过程中尽管在很多细节上我们十分努力也无法挽回大局。最后产品缺少规划和主线导致我们产品走一步算一步,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十分打击士气。
  尽量多数据分析,不要把自己当成用户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自己当成用户了,但其实有时候用户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就像清谈和晚安书的用户群体完全不同,而这两种特质可能在我身上都有所体现。用户是一个平均值,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用自己去套用户,基本不靠谱。
  All in
  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业余在做,因为我们必须要自己投钱;而如果全职做的话,自己生活都成问题。但这样也正是我们失败的一个原因:没能专心的去做好一件事。本来资源就很匮乏,还不能
all in,失败是必然的。资源真的很重要,能融资的一定要想办法融资,哪怕是花钱买时间。
  资源不足的时候尽量避免陷入强运营的状态
  能在产品上解决的问题,不要拖到运营。我们的产品没有能够调动用户的创作才能,第一缺少参与感;第二我们自己运营的很累;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每天准备的晚安书了,没时间去想战略和战术细节,本来是要做成互动社群的,最终做成了阅读平台。
  用户密度,目标用户密度太低,无法引爆流行
  一开始应该在一个小圈子开始。由于我们当时都在合肥,目标用户群体的密度更低,如果在一线城市,用户密度高一点,尽管用户群体也不是很大,但核心用户往往会带来高附加值的回报。
  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没能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我们的产品中连一些广告都写的逼格满满,我和我的的合伙人后来分析发现不同产品的用户群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他之前是做房地产广告文案的,房地产的用户是要花一大笔钱去买的,当然希望逼格满满,但互联网产品都是不收费的,如果广告再写的逼格满满,用户就不会有耐心。
  团队管理避免折中
  我和我的合伙人真的是三观十分契合,但就算这样在合作的时候都发现,在很多细节上不可避免的有分歧,有时的结果就是折中,但折中有时是最不好的一种选择。
  顺势和借势
  对于我们这样的团队,自己开发 APP
的成本太高,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用户量巨大的平台。而我们在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微博已经明显式微了;微信公众号的风口也处于末期。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产品结构是不适合微博的,微博杂乱信息流的产品结构无法让用户停留关注我们。微博适合炒热点事件,但不适合做阅读,平台没选好,后果很严重。
  为用户创造价值
  任何产品的落脚点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比如节约了时间,节省了金钱,增加了用户连接的可能,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越大,产品的价值就越大,晚安书是有价值的,但往往这样的价值是用户在打发时间或者偶然情绪的状态下满足内心的一点点渴望被关怀的需求,价值创造上很难支撑一个商业项目,在商言商,别把情怀调性逼格这样的词汇等同于价值的创造,毕竟这才是核心的核心。
(转载请保留)
您刚刚看过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干货:自媒体人大咖与新手如是说,如何做自媒体?
我的图书馆
干货:自媒体人大咖与新手如是说,如何做自媒体?
题记:自媒体人大咖与新手如是说:如何做自媒体平台?做自媒体平台的目的是什么?自媒体如何盈利?———— 自媒体人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分享2017年是自媒体的元年,身边的人都开始做自媒体了,在这个“大众创业、全民皆商”的时代,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自媒体都是耍流氓。自媒体人也会有一个赚钱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么,用自媒体该怎么赚钱呢?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出10大赚钱方法,分享给小伙伴们,让我们先定个小目标,月收入过万吧!A君如是说:首先如果经营自媒体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的话!要区分赚钱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阅读量带来的广告展示量实现收入。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建立专业的影响力,通过向特定人群发软文实现收入。第一种赚钱的方法,核心竞争力在于大的阅读量。而获得大的阅读量在今日头条上有几个关键指标:头条指数、粉丝数。另外还要关心热点话题。采用第一种方法赚钱,通常选择大众关注的话题,不要专业性太强。而第二种赚钱的方法,需要公众号内容的专业度要高。通过专业文章来吸引对专业感兴趣的人,而这样的自媒体的专业度高。通常都是通过与公关公司合作,获得利润。比如某些公司通过公关公司选择内容媒体投放的渠道,这样的媒体通道,是通过公关公司实现收益,而不失通过阅读量获得收益。如果经营自媒体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的话其实人的成功因素有多重:权利、资本、名气、影响力等等。而只要在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其它方面的成功也会相对容易。比如明星在有了名气之后,可以非常容易获得好的收入。而有影响力的人,也非常容易实现价值。比如我在智能制造、物联网领域借助自媒体获得了影响力,之后,可以通过讲课获得收益(很多机构的课程是通过自媒体的渠道知道我的);甚至有些行业需要物联网专家讲课,也是通过自媒体了解到我的消息的。所以为了增强影响力作为目的,经营自媒体也有价值。通过经营自媒体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想的特别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不简单。很多简单的道理,能够说清楚也是特别难。通过经营自媒体,并坚持原创内容,这样就在锻炼将复杂事情表达出来的能力。而只要写过文章相关的内容,我都能很容易的把问题深入浅出的介绍清楚。所以通过写原创文章,经营自媒体,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B君说:每天花3个小时经营自媒体平台非常值。1、经营自媒体平台是一个细分领域,你要专注下去做,不要说前期没有收益,就开始迷茫,没有动力再坚持。你只要坚持专注在自媒体平台3个月,你就会成为自媒体专家,坚持1年下来你就是大师,到那个时候什么钱、名、项目、合作、资源都向你靠拢,你真的可以实现轻松赚钱潇洒生活的目标了。2、自媒体平台收益0,靠写文章去赚自媒体平台的收益那是很少的,你需要去靠写文章去卖产品,卖产品利润高。每天也不用花3个小时,只要每天写花1个小时,发用1个小时,就可以轻松出货,轻松赚钱。C君说:平胸而论,大家做自媒体,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是希望有利可图,甚至是通过自媒体实现财务自由,有些人更高层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媒体实现创业梦想。但是这一切的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质变引起量变的过程。作为一个工科男,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工程上常见的模型来描述:源→_→路径→_→响应具体到我们自媒体人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源: 坚持不断的创作,持之以恒的写,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为自己积累素材。这些都是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最基本的步骤,要知道,没有输入怎么会有输出呢?路径: 我觉得就是我们选择的媒介以及平台。大家既然选择入驻自媒体,入驻今日头条,就要相信自己的选择,作为一个新人,我能感觉到今日头条的流量还是非常可观,作为自媒体人,流量就是生命,有关注就有未来。响应:当然就是最后的结果,每日头条的前辈能够有所收入的不在少数,具体金额作为菜鸟的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付出肯定有收获。成功的定义有很多,如果单单从收入层面来定义成功,那么还是那句老话:你付出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付出一定不会成功。作为自媒体人,尤其是作为新人,一定还是要多给自己一点正能量,多给自己打一点鸡血,虽然知道前路艰难还是要选择相信。因为,每一段牛逼闪闪的人生背后,都有一段傻逼一样的坚持和努力,不是吗?D君这样说: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见解啊,现在有一种情况叫“互粉”,也就是为了增加粉丝数量而盲目增粉,导致的结果就是推荐量会直线下降,刚开始做原创头条的时候,推荐量最起码都是上万,阅读量播放量也是1000+,然而互粉以后推荐量最多几千,阅读量都不破百!这里面根本的原因就是互粉!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1、文章质量不够,第一点这是一定的,文章质量不够是阅读量不够的第一原因,至于为什么我想大家都清楚,有些人觉得自己做得挺不错了,可是那只是自己以为罢了。2、混乱的粉丝,这一条说的就是互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了,互粉是增加粉丝最便捷的途径,但是互粉除了能增加粉丝数量就没有其他好处了,相反,带来的却是更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刚写了一篇文章,机器肯定首先会推荐给粉丝,粉丝观看了才会扩大推荐,然而互粉的粉丝鱼龙混杂,大多数人选择屏蔽你的推荐,这就造成机器误认为这篇文章不好,然后减少推荐,恶性循环。慢慢的,你觉得越做越好的原创反而越来越少人看,就开始怀疑自己。所以,我认为还在互粉的头条原创作者们,停下互粉的脚步,踏踏实实做原创,迟早有一天会有成果的。(特别提醒那种专业领域强的头条号最好不要互粉,因为大多互粉的都是娱乐号,所以别人互粉一定不会看你的东西,我作为摄影原创号,已经深受其害,现在正在逃离互粉的负面影响中,请各位刚踏入这个领域的作者们努力做原创,互粉是不靠谱的)E君这样说:我觉得是挺好的。原因:1)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很多想法得到升华,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2)一开始写文章,都找不到感觉,通过不断地练习,让自己可以掌握写文章技巧,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3)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媒体是一个创业风口,而且门槛还特别低,好好做自媒体,就当给自己一个机会。4)一直觉得现在大家都很浮躁焦虑,通过文章表达自己想说的,可以让自己心态更好点。5)写作过程需要学习各种技能、需要找各种资料,这对自己也是提升。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学习,以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机会。F君:一、花3个小时经营自媒体,值吗?看效率,不看时间。如果花1个小时写文章、1个小时做推广、1个小时做互动,很值!相反,花了3个小时排版,就不值了,效率太低——你明明可以花半小时搞定,剩下两个半小时睡觉的,却拖拖拉拉搞了3个小时。二、经营自媒体平台,值吗?值不值,看两块:一是定位,二是平台。1、定位:如果利用互联网销售产品、或者借助新媒体打造个人品牌,那很值,坚持做会有收获;如果你是做工业用品的,想写写文章就获得客户,显然就不值了,绝大多数工业用品销售还是要依托线下。2、平台:淘宝卖货?那你要经营微博平台;微店卖货?那你要经营朋友圈或者公众号。平台经营错了,就不值了。三、半个月没赚到钱,值吗?身边做自媒体的朋友并且赚到钱的(注意,这里的赚到钱,指的是每个月至少收入一万块钱以上,不是每天收获几十块钱打赏的那种),最快也运营了半年,大多数运营两年左右才有起色。所以,半个月没赚到钱很正常,方向确定了,就加油吧!G君 关于关于平台的运营:关于平台:公众平台和自媒体人是共生关系,平台需要自媒体的好内容,自媒体需要平台将内容散播出去。当然,所有的传播都是基于平台的规则内的,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会被无缘无故封号,在平台的规则内,进行有效的传播,是比较好的方式。关于读者:有人叫读者、粉丝和用户,其实他们是你公众号所能影响到的读者,并逐渐转化为深度读者。关于互动:和读者互动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脑力活,非常人所能胜任也,互动的好,一片欢声笑语,互动的不好,骂、喷、屌、踩样样都来。读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行业、年龄、性格、星座等都不尽相同,即使是一个问题,问法和答法都很难一样。不要一味的去迎合所有的读者,这样太累,也没必要把自己端起来,“砖家”和“叫兽”并不讨人喜爱。另一个问题是时间问题,和读者互动很多时候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这个需要自媒体人自己去调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做自媒体内容内容绝对是自媒体运营者的核心。自媒体将自己的信息、价值、理念传播出去,靠的是内容,而文字、视频、音频等介质均为载体,视频、音频介质上,自媒体在2014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内容是根本。内容的来源一般有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多方信息的整理、加工(类似于信息搬运工)后,融合自己的观点、想法等,将外部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第二,通过采访、参会的形式,对外部信息的获取后,整理成自己的内容;第三,广泛的阅读量以及自己通过实际操作经验沉淀下来的内容整理后形成自己风格的内容。内容的影响力可以从多个方面去体现,粉丝量、粉丝活跃度、评论量等都可以作为参数(仅能作为参数),而哪些人在看,这个要从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的渠道去发现和观察,对看的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还是得看内容本身,就像很多用户喜欢看“深喉”、爆料一样,你天天发“文章”,肯定是影响着热爱“文章”的一群人。…… ……这些言论中,不乏真知灼见。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都是在运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总 结:做个自媒体人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在现阶段,已经错过了自媒体运作的关键时刻。平台各种规则出台,审核更严格,大咖的吸粉已经完成,客户(粉丝的审美阅读疲劳),阅读有,关注度小,留言讨论更少。都是都是对目前进入这个领域的同行的压力与挑战。但是,任何时候,机会都是与风险并存的,都是有机会的,关键看你的选择与坚持。即使是罗胖子与李叫兽,也是坚持了1年以上。绝对没有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媒体的同行们,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同进退,互相帮助,让这个行业健康的成长壮大,也给我们带来收益与成果。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展开讨论:如新手期怎么快速通过?怎么起个吸引人的标题有不违规? 怎么进行渠道的分发? 怎么进行跨界营销? 怎么过度到内容电商或者为电商引流? 如此等等。注: 本文的内容图片均来自网络,由特产帮整理编辑、配图。如有疑问或者侵权,请与我联系处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督 人大 媒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