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甘沟村村去免税店怎么坐车

三营镇甘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冯大钊来到村里的第248天
11月9日,是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甘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冯大钊来到村里的第248天。248天,8个多月,年轻的冯大钊忙乎得不行,在村里人普遍存在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老观念下,冯大钊这个“外乡人”完成了漂亮的“大逆转”,通过实心实意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花样”脱贫,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点赞”。
“做些什么,才能让乡亲们接纳我,才能让大家劲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3月6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31岁的冯大钊操着一口重庆普通话来到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甘沟村。随后的日子里,这个口音“古怪”的年轻人天天走村入户,利用各种机会走近村民,协助村“两委”班子“掘地三尺”找穷根,帮大家“量身定制”致富方案。
实干作风敲开群众心门
冯大钊,重庆巫溪人,2008年7月毕业于宁夏理工学院。先后在高校工作过,干过3年的大学生村干部,接着又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政府、原州区委组织部工作。如今他娶了位本地姑娘,在固原扎下了根。
面对驻村第一书记这一新的挑战,履历还算丰富的冯大钊没有退缩。3月8日,村里举行庆三八文艺活动暨移风易俗启动,来了500多名乡亲,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向大家推荐自己,表达将带领大家伙致富的决心。随后每个月的民主议政日他都积极参与,与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商议村里的大事。
冯大钊(左三)正在和村主任一起做入户调查。
通过前期走访,他发现村里一二三组的村民农田灌溉用不上黄河水,原因是渡槽断了10来年,冯大钊决定修渡槽。他的建议获得了百姓的支持,随后又争取到水务部门5万元的资金支持,从4月提出修建渡槽,到6月天正旱,饥渴的玉米地终于浇上黄河水。46岁的村民顾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地浇地下水一次要10多个小时,需要花费电费200元,现在浇黄河水,费用降到30多元,而且每亩玉米增产500斤。
抓项目引资金效果不俗
当过村干部的冯大钊深知村里带头人的作用,为此他到村以后就在建强基层组织上下起了功夫,帮助村“两委”班子配备村级后备干部2人,培育村级致富带头人15人,同时还新建文化活动室200平方米,硬化活动广场600平方米。
村民对冯大钊的工作状态十分满意。
别看冯大钊年轻,但他特别能打“硬仗”。在大家眼中,争取项目资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冯大钊一点也不含糊。他先后争取到原州区组织部投入党员“双带”发展资金90万元,扶持15名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种养殖规模;争取到原州区组织部帮扶资金5万元,扶持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兔养殖;争取到原州区残联项目资金5万元,扶持50余户残疾人发展肉兔养殖。到户项目冯大钊盯得很紧,因户因人制定到户项目清单,完成项目资金106.48万元。在他和大家伙的努力下,村集体经济也壮大起来,通过协调新建养殖合作社1个,用现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购进基础母牛10头进行托养管理,年收入5万元。引进一家养殖公司流转土地700亩规划建成“刘姥姥旅游农庄”,种植薰衣草200亩、万寿菊20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
巧用资源做“活”休闲旅游
11月9日下午,冯大钊带着记者一行走进“刘姥姥旅游农庄”,大片的薰衣草已初具规模,与古香古色的建筑相映成趣,颇有几分意趣。尽管此时因天气变冷这里几乎没有游客,但是冯大钊对这个农庄却充满希望。他介绍说,农庄自7月份建成开业以来,经营效果超过预期,尤其是“十一”黄金周期间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每天接待一两千人,一天仅门票收入就两三万元,还解决了4个村民的就业问题。未来,依托该农庄,甘沟村将打造“三营—须弥山”旅游环线节点民俗村镇。下一步,村里还要建休闲公园、旱冰场,在村道两侧、房前院后种植经果林,不仅能观景,而且秋天还可以吸引游客采摘,开农家乐将成为村民又一条致富路,快被遗忘的皮影戏有望再展风采,村里养殖的肉兔也将开发成菜品端上游客餐桌,让游客流连于甘沟村的美景美食和传统文化。
冯大钊向记者介绍发展乡村旅游的构想。
绘就蓝图来年脱贫摘帽
目前,甘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2户692人,占总人口的36.7%。下一步的脱贫富民蓝图,冯大钊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早已经绘就:除了着力发展旅游农家乐等附加值较高服务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还将搬迁新建村级活动场所500平方米,出租现有村委会院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完善自来水、道路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发展贫困户到户产业,力争全村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侧重发展饲草种植。扩大种兔养殖规模,做强肉兔特色养殖。
站在新修的水渠边,冯大钊和村主任又在勾画着甘沟村的美好未来。
最近进入冬闲时节,冯大钊可不会让自己闲下来。他正在琢磨尽快组织致富带头人走出去学经验,把学到的先进经验和好做法来年就用在致富上。(来源:宁夏新闻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精准脱贫」甘沟村:让村民共同富裕「精准脱贫」甘沟村:让村民共同富裕东苏解语百家号甘沟村:让村民共同富裕在伊吾县吐葫芦乡甘沟村居住区北侧,39座标准化养殖棚圈整齐排列,棚圈内牛羊悠闲咀嚼着牧草,新生产的小牛犊,蹦蹦跳跳,可爱喜人。近几年,村民尕衣提·尕力就是依靠牛羊育肥,摘除了“穷帽”,日子也越过越好。甘沟村有耕地772亩,人均占有耕地3.15亩,草场面积6.6万亩。全村有78户,总人口210人,劳动力151人,94%为维吾尔族。由于产业单一,土地贫瘠,抗风险能力低,收入渠道少,导致村民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 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以来,甘沟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电、通水、通邮、通路、通网络、通公交车。“九通”“九有”“九能”基本实现。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甘沟村以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建村、依法治村为基本思路,坚持自力更生于上级扶持相结合,坚持扶贫攻坚与县域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就业创业与脱贫优先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15年实现经济总收入486万元,人均收入1431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10600元,贫困户最低收入4510元,全村贫困户均已达到自治区脱贫标准。只要找准路子,选准产业,贫瘠的土地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甘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托合尼亚孜·买买提告诉记者,畜牧业养殖、劳务输出、林果业发展是村民主要收入。在退耕还林时,甘沟村720亩土地都种上了杏树、苹果树,由于前期没有嫁接,果树产量和品质很低,农民增效缓慢。近两年,村里加大果树嫁接改良力度,独特的地理环境产出优质果实。今年40岁的阿布地·伙加布都有3口人,3亩地果园,去年仅卖杏子收入就在2000元。2010年,阿布地利用政府提供的扶持资金开始从事牛羊育肥,从小到多,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积累资金。去年阿布地育肥了40只羊、3头牛,家庭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阿布地说,村民都能享受着国家的补贴,包括退耕还林、草场、青储玉米、老年人生活补贴等方方面面。2013年,甘沟村在庭院改造过程中,政府投资修建了39座标准养殖棚圈,村党支部通过帮扶单位和帮扶领导协调解决贷款难问题及销售问题,帮助村民扩大养殖育肥规模增产增收,现在甘沟村成为伊吾县城主要牛羊肉供给基地。托合尼亚孜说,为防止返贫,持续巩固提高扶贫工作成效,村党支部对有劳动能力的62人,按照入户摸底发展意愿,逐户制定脱贫措施,确保其持续稳定增收。对有就业意愿的22人,结合个人意愿,举办专项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劳动技能,一些年轻人进企业,进社区实现就近就地转移。17名40岁至50岁人员也从事起环卫、建筑、绿化、保洁等短期就业。通过算细帐、谈增收,制定符合群众意愿的发展方向,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文:张艺宝投稿邮箱: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东苏解语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主流媒体,城市情怀!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宁县甘沟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