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分割销售,面积实测面积测绘报告可否打钉测绘

应该如何理解房地产企业年报中的销售面积和结算面积?_百度知道
应该如何理解房地产企业年报中的销售面积和结算面积?
如题,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房屋销售里的面积是在房屋未建成前“预测”(可就是图纸上预测)的面积。做为销售面积。结算面积是房子竣工以后,测绘部门做的实地测量面积,也可实测面积。关系就是国家有实测面积不能超过销售面积的正负3%,否则就是开发商违约。要进行相应的赔偿。一般结算面积是在封顶竣工后进行。
采纳率:5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销售面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已解决问题
销售房子时,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浏览次数:3147
用手机阿里扫一扫
最满意答案
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日批准实施)&&&一、概述&&&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商品房销售活动中各类房屋销售面积的测量与计算。&&&2、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GBJ96-19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建设部建房[号&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CH&房产测量规范。&&&使用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3、定义&&&本规范采用以下定义:&&&3.1&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整幢出售,其销售面积为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地下室作为&&&人防工程的,应从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中扣除)。&&&--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其销售面积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以下简称套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之和。&&&3.2&整幢房屋建筑面积&&&整幢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永久性建筑。&&&3.3&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系指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及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之&&&和。&&&3.4&套内使用面积&&&套内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线水&&&平投影计算。&&&3.5&套内墙体面积&&&商品房各套(单元)内使用空间周围的维护和承重墙体,有共有墙及非共&&&用墙两种。&&&商品房各套(单元)之间的分隔墙、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均为共用墙,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入&&&套内墙体面积。&&&非共用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全部计入套内墙体面积。&&&3.6&阳台建筑面积&&&阳台建筑面积系指阳台地面底板外沿在水平面的投影。&&&3.7&套内阳台建筑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系指套内各阳台建筑面积之和。&&&3.8&共有建筑面积&&&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系指各产权主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3.9&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整幢建筑物的共有建筑面积与整幢建筑物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的比&&&值,即为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3.10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为套内建筑面积与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之积。&&&二、测量要求&&&4、房屋边长测量应连续测量两次取平均值(中数*),两次测量读数之差&&&(较差*)不超过表1规定。&&&表1&单位:m&&&----------------------------&&&钢卷尺&△L&=&0.0005L(L&10)&&&=&0.001L(L&10)&&&△L&一两次测量读数之差&&&L-被测边长&&&手持式测距仪&|△L&|&0.005&&&------------------------------&&&5、房屋分段边长之和与房屋总边长之差△L不超过(1)式规定:&&&n&&&△L=&0.004&L1&(1)&&&i=1&&&式中:n-房屋边段数;&&&L1-分段边长,i=1、2、3&&n。&&&6、商品房面积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中误差*)如(2)式所示。&&&商品房面积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0.02S+0.001S)&(2)&&&式中:S-商品房实测面积,单位:平方米。&&&其扩展不确定度(限差*):&&&U=2u(p=95%)&&&*测绘行业术语。&&&三、测量项目与测量设备&&&7、测量项目如表2所示&&&表2&&&-------------------------------------&&&代号&测量项目&&&S1&套内使用面积&&&S2&套内阳台建筑面积&&&S3&套内墙体面积&&&S4&套内建筑面积&&&S5&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6&套房销售面积&&&S7&整幢商品房的建筑面积&&&-------------------------------------------&&&8、用于商品房面积测量的设备如表3所示,也可选用不低于表3给出技术&指标要求的其它测量设备。&&&上述测量设备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且有效期内方可使用。&&&表3&&&------------------------------------------------------------------&&&序号&测量设备名称&主要技术指标&&&1&钢卷尺&示值误差&(0.3+0.2L)mm&&&式中:L-以米为单位的被测距离值&&&2&刻度直角钢尺&测量面垂直度:0.5mm/500mm&&&示值误差&0.48mm&&&3&手持式测距仪&测量范围:(0-140)m&&&扩展不确定度:5mm(p=95%)&&&4&经纬仪&J2级&&&5&拉力计&测量范围:(0-100)N&&&------------------------------------------------------------------&&&四、测量方法与面积计算&&&9、测量前准备&&&9.1&商品房测量前应参照购房协议实地调查,对分户权界线及房屋公用共&&&有部位进行确认,按附录1对计入建筑面积的部位进行确认。&&&9.2&房屋面积测量平面草图应实地绘制,楼房要分层绘制。尽量按几何图&&&形分块,并编写序号。&&&房屋面积测量平面草图是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的原始依据,其式样见附录&&&5。&&&10、测量点位的选取&&&10.1&套内房屋边长测量&&&测点一般取距地面1.2m&0.2m的高度,在房屋的两个长边、两个短边的&&&1/6和5/6位置,两测点应保持水平。房屋边长较长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10.2&墙体厚度测量&&&测点一般取距地面1.2m&0.2m的高度,距门(窗)框(左、右两点)0.2m&&&位置。&&&10.3&阳台边长测量&&&阳台边长测量选点参照10.1,阳台的长、宽每边选取两个测量点。&&&10.4&整幢建筑物外围尺寸测量&&&测点一般取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距地面1.2m&0.2m的高度紧贴墙面的水&&&平位置。当无法选取上述测点的位置时,可选取尽可能靠近上述测点位置为测&&&量点位,或用刻度直角钢尺在被测长度的两个端面的延长线上选取等效测量点&&&位。&&&室内分段测量之和(含墙身厚度)与房屋外廊的全长的差值满足第5条要&&&求时,应以房屋外廊数据为准,分段测量的数据按比例配赋。超差需进行复测。&&&11、测量方法与面积计算&&&11.1&套内使用面积&&&以矩形房屋测量为例:&&&用钢卷尺(或测距仪)测量套内各矩形房间长边、短边的边长,在每个测&&&点上,使测量线与被测量边保持平行,连续测量两次,两次测量值之差应不超&&&过表1规定。&&&取连续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一个测量点的测量值,以各测点的测量值&&&的平均值分别作为长边和短边的边长测量结果L1i和D1i。读数精确到0.001m。&&&套内房间边长测量值时,对已进行墙面装修的,应加上装饰面厚度1。&&&装饰面厚度可参考结构设计施工总说明或地区标准图集说明,按墙面材料&&&种类、原料配比计算。&&&套内第i个矩形房间使用面积&&&S1i=(L1i+2I)(D1i+2I)&&&套内使用面积&&&n&&&S1=&S(5)&&&i=1&&&n?矩形房间数(或矩形块数);&&&i=1,2,&n。&&&11.2&套内阳台建筑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S2为套内各阳台建筑面积之和。其中矩形阳台建筑面&&&积按11.1测量方法测量阳台围护结构的长、宽,对有共用墙体的,应计算一半&&&墙体面积。&&&11.3&套内墙体面积&&&靠近门窗部位的墙体厚度可直接测量,其他无法直接测量的,测量墙体的&&&内外尺寸,计算差值求得。对于已进行墙面装饰的,需减去装饰面厚度。&&&对于砖墙结构,按设计图纸的标准说明,取实测值最接近的设计值作为墙&&&体厚度;对于其他不属于标准厚度的墙体,按实测值计算。&&&各墙体长度乘以墙体厚度得出各墙体面积。&&&套内墙体面积S3为共用墙体面积的一半与全部非共用墙体面积之和。&&&11.4&套内建筑面积&&&11.4.1&套内建筑面积S4应为11.1、11.2和11.3测量结果之和。&&&S4=S1+S2+S3&(6)&&&11.4.2&套内建筑面积还可用下述方法测得。沿各套建筑结构外围,用钢卷&&&尺(或测距仪)测量各部分的长边、短边,按11.3的方法测量和计算出各外墙&&&墙体厚度。再分别计算出长边平均值与其两端墙体厚度一半的差值、短边平均&&&值与其两端墙体厚度一半的差值,则两差值的乘积与各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之和&&&即为各被测套内建筑面积S4。&&&11.5&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11.5.1&共有建筑面积应参照上述有关测量方法进行测量。&&&11.5.2&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的原则和方法见附录2。&&&11.5.3&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5计算&&&a.多层商品住宅楼中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各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各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各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b.多功能综合楼中各套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本幢房屋共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幢内各功能区建筑面积之和&&&&本功能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本功能区自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幢)&&&&本功能区独用的&本功能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功能区)=------------------------------------&&&本功能区内各套建筑面积之和&&&同功能区内某户(套)=同功能区内某套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功能区)&&&&11.6&套(单元)房销售面积&&&套房销售面积S6应为套内建筑面积S4与本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S5之和。&&&S6=S4+S5&(7)&&&11.7&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测量整幢商品房建筑面积S7时,用钢卷尺在房屋外侧勒脚以上处测量房&&&屋外围的两个长边、两个短边,应符合10.4的要求。当测量距离大于30m时,&&&在钢卷尺零刻线端钩上拉力计,当拉力计示值达到50N时,读取边长测量值。&&&测量时现场温度与检定时温度相差&15℃以上,应按下式进行温度修正。&△Lt(t为下角)=L20(a1-a2)(t-20)&(8)&&&式中:Lt--温度t时尺长修正值;&&&L20--20℃时尺长;&&&t--测量现场的温度;&&&a1--钢卷尺的线膨胀系数;&&&a2--被测墙体的线膨胀系数;&&&若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外围边长时,测距仪的前沿要紧贴被测边长的起&&&点,激光束应投射到位于被测边末端的目标板上,并使光束两端在同一水平&&&面。&&&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空气折射率对被测距离的修正量计&&&算公式见附录4。&&&11.8&非矩形房屋面积与计算&&&非矩形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按附录3进行。&五、测量结果的处理&&&12.1&分摊系数保留在小数点后4位以上。&&&12.2&所有面积计算过程中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所有面积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单位为平方米。&&&12.3&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结果按附录6格式出具(测量报告)&&&还要详细点可以买<最新房产测量规范与房地产测绘新技术及产权登记测绘管理标准规范实用手册>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正在进行的活动
生意经不允许发广告,违者直接删除
复制问题或回答,一经发现,拉黑7天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
扫一扫用手机阿里看生意经
问题排行榜
当前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保护,只有知县(三级)以上的用户可以编辑!写下您的建议,管理员会及时与您联络!
server is ok《深圳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范》实施
深圳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范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房屋数据采集
  6 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7 房屋建筑面积变更测绘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书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外业记录表与分割测绘说明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外业测量记录》格式示例
《点位、标高外业测绘记录表》格式示例
《房屋分割测点点位略图》格式示例
《房屋分割测点点位坐标表》格式示例
《房屋分割测点点位测绘说明》格式示例
  附 录&B
(规范性附录)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成果报告书标准格式
《深圳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报告》
《深圳市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报告》
  附 录&C
(规范性附录)条文说明
  C.1 术语和定义
  C.2 房屋数据采集
  C.3 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C.4 变更测绘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基于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计算规则前后衔接的考虑,凡在本标准实施日期之前已取得《深圳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新建建设工程项目的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或由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进行过房屋建筑面积预售测绘、竣工测绘、现状测绘并出具有效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报告》项目的后续房屋建筑面积的测绘计算均仍按主管部门原计算规则执行。
  本标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
  本标准由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时晓燕、黄是佩、涂志勇、蔡恒刚、樊钟声、章淑君、罗和平、费奎、夏辉、邹志平、文伟强、熊远社、张涛、刘勇、周运林、龚代琼、谭小波。
  2000年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由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编制的GB/T
《房产测量规范》。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根据建设部《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房产测量规范〉加强房产测绘管理的通知》(建住房[号)精神,于2000年10月发布了《深圳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程》。该规程根据我市规划国土管理和房地产权管理的实际需要,依据GB/T
对建筑空间的面积计算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而成为我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实施细则。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创新,原规程已不能涵盖许多新的建筑形式,且其中一些定义不够严格的问题也凸显出来。2005年4月,为满足工程造价计价工作的需要,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GB/T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为保持与国家标准的协调一致,使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标准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规范我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工作,有必要对2000版《深圳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程》进行全面修订。
  本标准按照《深圳市行政机关制定技术标准文件的指导规则》的有关要求,严格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广泛收集了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建筑形式设计案例,认真总结多年来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充分考虑我市在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权管理等方面
的基本要求和特殊需要的基础上制定。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深圳市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中的一般及特殊情况的计算标准与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建筑工程设计、建设工程规划报建、建设工程规划验收、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房地产权登记、征地拆迁赔偿、旧城改造、历史遗留房地产问题处理等活动中各类房屋建筑面积指标的计算和统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房产测量规范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GB/T :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CJJ 8-99
城市测量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房产测绘名词
  3.1.1 房屋面积测绘
  房屋各层水平投影面积的测量与计算。包括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房屋使用面积、房屋公用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等的测量与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分栋进行。
房屋的建筑面积
  房屋外墙(柱)勒角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以下同),有上盖,结构牢固的永久性建筑。
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
  房屋套门范围内由单个产权人占有和使用的建筑面积,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及套内阳台面积。
房屋的使用面积
  房屋套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内墙面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房屋的共有(公用)建筑面积
  建筑物内由多个产权人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包括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和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房屋的专有建筑面积
  建筑物内由单个产权人占有或使用的建筑面积,一般情况下,对应于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
房屋的产权面积
  产权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由县级以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确权认定。
房屋建筑施工图面积测算
  依据未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的建筑施工图所进行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出具的建筑面积为施工图测算面积。用于建设工程设计与报建参考。
房屋建筑面积预售测绘
  依据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建筑施工图所进行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出具的建筑面积为预售面积。用于房地产项目的预售审批及销售。
  3.1.10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测绘
  依据竣工房屋的现状和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建筑施工图所进行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出具的建筑面积为竣工面积。主要用于建设工程的规划验收、地价核算、房地产权初始登记和转移登记。
  3.1.11
房屋建筑面积现状测绘
  依据房屋现状进行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出具的建筑面积为现状面积。主要用于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土地评估、补办用地或规划手续、办理房地产权登记等。
  3.1.12
房屋建筑面积变更测绘
因房屋的产权界线、使用功能、房屋属性(如建筑名称、房屋编号等)发生变化而进行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
  3.1.13
房屋建筑面积分割测绘
  依据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分割平面图或房屋现状,将一个产权单位划分为多个产权单位而进行的房屋建筑面积的测绘计算。分割测绘属于变更测绘的一种。
  3.2 建筑容量名词
  3.2.1 用地面积
  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3.2.2 建设用地面积
  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3.2.3 总建筑面积
  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地面以上建筑面积
  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建筑物基底面积
  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建筑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3.2.6 建筑容积率
  在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包括两种情况:
无半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地面高度不超过1.50米时,建筑容积率=地面以上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
半地下室地面高度超过1.50米时,建筑容积率=(地面以上建筑面积+半地下室建筑面积)/建设用地面积。
  3.2.7 建筑覆盖率
  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规定建筑容积率
  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中规定的建筑容积率。
  3.2.9 规定建筑面积
  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中规定的计入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
  3.2.10
核增建筑面积
  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为保证公众安全、改善环境、鼓励配建机动车停车位等目的,允许对建筑中一些特定用途的建筑空间增加的等量建筑面积。
  3.2.11 建筑层数
  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楼板结构分层层数,但不包括以下情况:
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0米以内,且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建筑物标准层建筑面积的1/8者;
实心女儿墙高度小于1.50米者;
建筑物屋顶另加构架但不设围合外墙者。
  3.3 建筑术语
  3.3.1 裙楼、塔楼
  高层建筑中,低楼层部分的建筑结构至高楼层部分发生转换,且结构转换的相邻楼层水平投影面积的差值超过低楼层部分水平投影面积的1/3时,低楼层部分为裙楼,高楼层部分为塔楼(含结构转换层)。
  3.3.2 层高
  相邻楼层楼(地)板结构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3.3 楼层净高
  楼(地)面至楼板结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3.4 自然层
  按楼(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
  3.3.5 标准层
  建筑物内主要使用功能与平面布置相同的各楼层。
  3.3.6 夹层
  在一个楼层内,以结构板形式局部增设的楼层。
  3.3.7 架空层
  建筑物中仅以结构体作为支撑、无围合外墙的开敞空间层。
  3.3.8 结构转换层
  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而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该楼层称为结构转换层。
  3.3.9 设备层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排水、配变电等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入操作用的楼层。
  3.3.10 避难层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中,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
  3.3.11
屋面(顶)层
  在房屋顶部,屋面楼板以上,由屋面梁、拱等大跨空间构件和支撑边缘构件组成的楼层。
  3.3.12 地下室
  房间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且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房间净高的1/2者。
  3.3.13 半地下室
  房间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等于该房间净高的1/3但小于1/2者。
  3.3.14 走廊
  建筑物内设置的水平交通空间。
  3.3.15 过道
  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3.3.16 挑廊
  挑出建筑物外墙的水平交通空间。
  3.3.17 檐廊
  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 
  3.3.18 回廊
  在建筑物门厅、大厅内设置在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回形走廊。
  3.3.19 架空通廊
  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在二层或二层以上专门为水平交通设置的走廊。
  3.3.20 门斗
  在建筑物出入口设置的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过渡性建筑空间。
  3.3.21 门廊
  位于建筑物出入口处的由上方建筑形成的有顶盖、有廊台、且有支柱支撑顶盖的开放式建筑空间。
  3.3.22 雨篷
  设置在建筑物进出口上部的用于挡雨、遮阳的板或篷。
  3.3.23 阳台
  建筑中凸出于外墙面或凹于外墙以内的平台,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供使用者晾晒衣物、休息及其它室外活动之用。
  3.3.24 露台
  与建筑衔接供人们活动的无顶盖室外平台;在二层或二层以上建筑利用下层的屋顶作为上层的户外活动的无顶盖平台也视为露台。
  3.3.25 凸窗
  为房间采光和美化造型而设置的窗台高度达到或超过0.40米的凸出外墙的窗。
  3.3.26 落地窗
  窗框与地板直接相连的窗或凸出外墙但窗台高度小于0.40米的窗,前者为平台式落地窗,后者为反凸式落地窗。
  3.3.27 围护结构
  围合建筑空间四周的墙体、门、窗等。
  3.3.28 围护性幕墙
  直接作为建筑物外墙起围护作用的幕墙。
  3.3.29 装饰性幕墙
  设置在建筑物墙体外起装饰作用的幕墙。
  3.3.30 眺望间
  设置在建筑物顶层或挑出房间的供人们远眺或观察周围情况的建筑空间。
  3.3.31 勒脚
  建筑物的外墙与室外地面或散水接触部位墙体的加厚部分。
  3.3.32 变形缝
  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总称。
  3.3.33 永久性顶盖
  结构牢固,可供永久使用的顶盖。
  3.3.34 骑楼
  楼层部分跨在公共街巷上的临街楼房。
  3.3.35 门厅
  建筑物中位于入口处用于接待和分配人流、物流及联系各主要使用空间、辅助使用空间和其它交通空间的交通枢纽空间。
  3.3.36 大堂
  具有休息、会客、接待、登记、商务等功能的较大的门厅。
  3.3.37
楼(电)梯间
  是用以容纳楼(电)梯,并由墙面或竖向定位平面限制的空间。
  3.3.38 前室
  设于楼、电梯间与走廊之间用于分配、缓冲人流的过渡性建筑空间。
  3.3.39 台阶
  在室外或室内地坪或楼层不同标高处设置的供人行走的阶梯。
  3.3.40 管道井
  建筑物中用于布置竖向设备管线的竖向井道。
  3.3.41 烟道
  建筑物中设置的用于排放烟尘的竖向井道。
  3.3.42 核心筒
  建筑物中解决垂直交通、设备电气垂直管线、联系其它建筑空间的结构体系。
  3.3.43 中庭
  建筑物中设置的用于休闲、人流汇聚的超过一个层高的有盖建筑空间。
  3.3.44 桥
  与室外相连的有跨度的架空构筑物。
  3.3.45 花池
  建筑物中设置的用于种植花草的建筑构件。
  3.3.46 天井
  四面有房屋,或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一般面积不大,主要用于房屋采光、通风。
  3.3.47
公共(消防)通道
  为满足建筑物消防或通行需要而设置的与市政或小区道路连通的穿越建筑的通道。
  3.3.48
公共开放空间
  建筑物内部全天开放供公众使用的空间或室外场地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应与建设用地周围的城市空间密切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4 总则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目的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是利用测绘技术和方法,采集和表述房屋及房屋用地的各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权管理、房地产开发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内容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内容包括房屋数据采集、房产图测绘、房屋建筑面积计算、成果资料的整理、检查、审核与归档。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类型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类型包括预售测绘、竣工测绘、现状测绘、变更测绘(含分割测绘)、施工图面积测算。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成果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的成果主要包括: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报告,竣工测绘还应包括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报告。
  5 房屋数据采集
  5.1 一般规定
房屋边长数据来源
  房屋边长有两种不同的取得方式:一是依据设计图纸,即从建筑施工图上获取房屋边长数据;二是依据实测,即通过对已竣工房屋或现有房屋进行现场实测取得房屋的边长数据。
房屋边长数据的图上采集
  5.1.2.1
从建筑施工图上采集房屋边长数据时,应对对应边进行较核,对分段边长之和与总长度进行较核。较核不符时,应返回建设单位进行修正。
  5.1.2.2
已竣工并且有建筑施工图的建筑,若实测边长与图纸边长之差绝对值满足本标准5.1.7.3条规定时,则该房屋的边长可采用建筑施工图上标注的尺寸。
  5.1.2.3
房屋的拐角无特殊注明或说明的,一律视为直角,其组成的房屋按矩形采集边长并计算面积。
房屋边长的实地测量
  5.1.3.1
实地测量房屋边长采用的设备一般包括:经检定的钢卷尺、手持式测距仪、红外测距仪、全站仪等。
  5.1.3.2
当需要按柱外围计算面积,而柱子垂直上下由不同直径(截面)多节柱体构成时,边长以柱边离地面2.1米处进行测量。
  5.1.3.3
已竣工房屋存在一些圆形、弓形等其它不规则图形,且无建筑施工图可获得相应的图形元素时,可使用全站仪沿该图形边线实测若干特征点或拐点的点位坐标,通过解析法计算面积。
  5.1.3.4
当房屋的边长较长且直接测量有困难时,或需要较核总边长与分段之和时而又无法直接测量总边长的,可采用全站仪实测坐标后计算相应总边长值。
  5.1.3.5
实测一般房屋边长时,数据取位至0.01米;实测商铺边长时,数据取位至0.001米。
  5.1.4 建筑标高测量
  5.1.4.1
房产高程测量应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必要时转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测量等方法实施。
  5.1.4.2
在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时,应对建筑物一层室内地面及室外地坪标高、建筑物裙楼顶部标高、建筑物塔楼顶部标高进行实地测量。
  5.1.4.3
对地下空间建筑,应对其室外地坪标高及地下每一层的室内地坪标高进行实地测量。
  5.1.5 层高测量
  5.1.5.1
在房屋建筑面积竣工测量时,必须对测绘项目的标准层、架空层、结构转换层、夹层、地下室层、半地下室层、架空层等进行层高测量。
  5.1.5.2
同一楼层分为多个不同层高的建筑空间时,各空间必须分别测量与记录,并在备注栏中予以说明。
  5.1.5.3
当建筑物设计层高小于2.10米或大于2.30米时,可只测量一个层高值;当设计层高在大于2.10米和小于2.30米之间范围时,应在不同位置测量3个以上层高值取平均值作为实测层高值。层高测量取位至0.01米。
  5.1.5.4
有建筑施工图的竣工房屋,实测层高平均值与设计值之差在±0.03米范围内时,可认为竣工层高与设计层高相符;无建筑施工图的竣工房屋,必须全部实测,其层高以同一层不同位置实测层高数据的平均值为准。
  5.1.6 分割测点
  5.1.6.1
竣工或现状测绘时,当批准的建筑施工图上商铺为虚拟分割,或批准的设计图纸为实体分隔但现场因故未砌筑实体隔墙时,可采用分割测点方法进行测绘。
  5.1.6.2
分割测点布设的平面控制不能低于三级导线精度,可以从高级到低级,分级或越级布设;用极坐标法施测分割地界点坐标时,水平角观测须采用DJ1、DJ2等级系列经纬仪或电子经纬仪,测距用的光电测距仪应采用I级。
  5.1.6.3
对实测坐标必须严格校核,必要时应进行平差计算。对未实测的其它一般地界点,可采用图解法进行坐标解算,各地界点之间边长精度应符合GB/T
0中规定要求。
限差、误差规定
  5.1.7.1
房屋边长测量设备需要定期检定,并符合以下精度要求
经检定的钢卷尺,同尺两次测量读数之差△D应满足:
  ——&|△D|≤0.0005D (D>10米时);
  ——&|△D|≤0.0001D (D≤10米时)。
经检定的手持式测距仪,两次测量读数之差△D应满足:|△D|≤0.005米。
经检定的红外测距仪,一测回读数较差△D应满足:|△D|≤0.005米。
经检定的全站仪,一测回读数较差△D应满足:|△D|≤0.005米。
  5.1.7.2
房屋边长、层高多次测量的限差规定
多次测量边长、层高结果较差绝对值应满足:|△D|(或|△H|)≤0.005D(或H)(D、H为实测值,小于10米按10米计)。
  5.1.7.3
实测边长与经批准的图纸设计尺寸较差绝对值满足下式要求时,可认为实际房屋边长与设计值相符(其中D为实测边长,以米为单位):
  ——&|△D|≤0.03米&(D≤10米时);
  ——&|△D|≤0.003D
(10米<D≤30米时=;
  ——&|△D|≤0.10米&(D>30米时)。
  5.1.7.4
分割测点的精度为:相对于相邻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米。
  5.1.7.5
房屋竣工(现状、变更、分割)测绘面积两次测算结果比较之差的限值按如下规定:
以套内建筑面积计,较差百分比≤0.6%;
以建筑面积计,较差百分比≤1%。
  5.2 特别规定
房屋边长数据采集要求
  5.2.1.1
住宅或写字楼应分套或分单元进行边长数据采集。
  5.2.1.2
公用建筑面积边长数据应分层采集。
  5.2.1.3
未分户分割的商业用房、仓库、厂房的建筑面积边长数据应分层采集。
  5.2.1.4
已经分割成若干单元的商业用房、仓库、厂房等的建筑面积边长数据应分单元采集,其公用建筑面积边长应分层采集。
房屋边长数据注记方式及测量草图内容要求
  5.2.2.1
采集所得的边长数据必须注记在房屋分层、分户平面图上;边长注记以米为单位,取位至0.01米;边长数值平行于该边注记并紧靠该边线;东西走向的边长数字字体朝上(北)方向注记;南北走向的边长数字字体朝左(西)方向注记。
  5.2.2.2
边长外业测量的记录应在实地完成,不得依据事后回忆或涂改。
房屋建筑面积分户计算边长量取规定
  5.2.3.1
建筑物外墙(含山墙)内侧为公用建筑面积时,该段墙体不取半外墙,公用建筑面积的边长量取至墙体外侧。
  5.2.3.2
建筑物外墙(含山墙)内侧为套内建筑面积时,套内建筑面积的边长应包含半墙厚度。
  5.2.3.3
建筑物墙体外侧为架空空间时,该段墙体视为外墙,处理方式与5.2.3.1与5.2.3.2相同。
  5.2.3.4
分户建筑面积套内之间的共墙、套内与公用建筑面积间的共墙、公用建筑面积之间的共墙,均以墙中线为界分别计取分户套内建筑面积的边长和公用建筑面积的边长。
  5.2.3.5
走廊、阳台与套内建筑面积或公用建筑面积之间的隔墙,其墙体一半计入套内或公用建筑面积,一半计入半外墙。
斜坡面房屋边长数据采集
  当一间(单元)房屋或房屋的屋顶或墙体为向内倾斜的斜面,并分成层高在2.20米以上和以下两部分时,应分别测量两部分的边长数值并辅以略图说明。
房屋装饰贴面厚度处理
  实测房屋外墙的边长时,除记录包含外墙装饰贴面厚度的总长外,还应现场记录装饰贴面厚度。装饰贴面厚度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尽可能实测。
地下空间的边长数据采集
  对地下空间(含地下室)进行房屋边长测量时,因无法测至外墙面,可只实测室内边长,外墙厚度取建施图的设计值,据此推算地下空间边长值。
  6 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6.1 计算通则
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6.1.1.1 符合GB/T
0中8.2.1条的规定的建筑空间,包括:
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其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以下同)时,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建筑面积。
房屋自然层内设有局部楼层(如夹层、插层等),局部楼层及其楼(电)梯间的层高在2.20米以上的部分均计算建筑面积。
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均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房屋内的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管道井、提物井、垃圾道等,均按房屋的自然层计算建筑面积。
房屋天面上,属永久性建筑,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均按其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房屋间封闭的架空通廊,均按其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其在各楼层水平投影面积之和计算建筑面积。
与房屋相连的有柱走廊,两房屋间有上盖和柱的走廊,属永久性建筑的有柱(非独立柱、单排柱)的车棚、货棚等,均按其柱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有柱或有围护结构的门廊、门斗,按其柱或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以幕墙作为房屋外墙的,按其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其相应出入口,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保护墙)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坡地建筑的吊脚架空层,设计利用的且层高在2.20米以上的部位,按其围护结构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与室内任一边相通,具备房屋的一般条件,并能正常利用的伸缩缝、沉降缝,按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
  6.1.1.2 符合GB/T
中的相关条款规定的建筑空间,包括:
坡屋顶房屋,其室内净高在2.10米以上(含2.10米,以下同)的部分均计算建筑面积(GB/T
第3.0.1条第2项)。
立体书库、立体仓库、立体停车库,无结构层的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有结构层的按其层高在2.20米以上结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建筑面积(GB/T
第3.0.9条)。
计算一半建筑面积的范围
  6.1.2.1 符合GB/T
0中8.2.2条规定的建筑空间,包括:
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无柱的走廊、檐廊,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围护结构或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属永久性建筑的独立柱、单排柱的门廊、雨篷、车棚、货棚、站台、加油站、收费站等,层高在2.20米以上的,均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有顶盖不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围护结构或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有顶盖不封闭的永久性架空通廊,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围护结构或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6.1.2.2 符合GB/T
中相关规定的建筑空间,包括:
有永久性上盖,无围护结构的场馆看台,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GB/T
第3.0.12条)。
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6.1.3.1 符合GB/T
0中8.2.3条规定的建筑空间,包括:
层高小于2.20米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地下室、半地下室;
突出房屋墙面的构件、配件、装饰柱、装饰性幕墙、垛、勒脚、台阶、无柱雨篷等;
房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
房屋的天面,天面上的花园、泳池;
建筑物内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
骑楼、过街楼的底层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临街楼房、挑廊下的底层用作公共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不论其是否有柱、是否有围护结构,均不计算建筑面积;
利用引桥、高架路、高架桥、路面作为顶盖建造的房屋;
活动房屋、临时房屋、简易房屋;
与室内不相通的房屋间伸缩缝;
独立烟囱、亭、塔、罐、池、地下人防干、支线;
楼梯已计算建筑面积的,其下方空间无论是否利用,均不计算建筑面积;
与房屋室内不相通的类似于平台、挑廊、檐廊的建筑,均不计算建筑面积。
  6.1.3.2 符合GB/T
中相关规定的建筑空间,包括:
用于检修、消防的室外钢梯或爬梯,不计算建筑面积(GB/T
第3.0.24条第7项)。
  6.2 计算细则
  6.2.1 层高计算
  6.2.1.1
层高取相邻楼层楼(地)板结构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构面可包含厚度不大于0.02米的结构找平层(图1)。
  6.2.1.2
一个楼层外墙以内的建筑空间中,因结构梁、反梁、垫层等形成的局部高度不足2.20米的部分,其层高取所在楼层的层高值(图1)。
  图1 层高计算图示
  6.2.1.3
建筑自然层内设置的平台式落地窗(如图2中a所示),无论窗体空间本身的高度如何,外侧是否存在其它建筑空间,上方空间是否封闭,均取窗面为外墙,窗体部分视为套内的一部分,层高取所在楼层的层高值;与平台式落地窗相类似的其它建筑空间(如图2中b所示),层高计算也与其相同。
平台式落地窗及相似建筑空间层高计算图示
非普遍建筑空间的面积计算
  6.2.2.1
建筑物的墙体由内倾斜、弧形等非垂直墙体构成,按其室内净高在2.10米以上部分的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2.2
建筑墙体向外倾斜,超出底板外沿的,按底板外沿计算建筑面积。
  6.2.2.3
坡屋顶、穹型顶建筑,按其室内净高在2.10米以上部分的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2.4
多排柱的车棚、货棚、站台等,若柱为斜柱,以柱距离地面2.10米处的连线水平投影范围内的部分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2.5
除建筑变形缝、沉降缝以外的所有位于建筑内的封闭空间,当其层高在2.20米以上时,无论其是否使用,均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2.6
在建筑物中的层高2.20米以上的楼层内设置夹层的,当夹层及下方建筑空间的高度均小于2.20米时,夹层不计算建筑面积,下方空间仍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2.7
点式建筑在折转处因结构需要所设置的位于建筑外墙外侧的与室内不相通的结构连接板,当其宽度(进深)不大于2.0米时,该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当其宽度大于2.0米时,该部分视为架空,按其上盖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2.8
有永久性上盖,有围护结构的场馆看台,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阳台、露台的面积计算
  6.2.3.1
阳台的类型
  阳台按结构形态可划分为凸阳台、凹阳台和凸凹复合型阳台(以下简称“复合型阳台”)
  三种基本类型。凸出房屋外墙的阳台为凸阳台,凹入房屋外墙的阳台为凹阳台,当阳台由凸两部分构成时,为复合型阳台(图3)。
阳台类型及指标计算图示
  6.2.3.2
阳台的面积计算
  有顶盖的不封闭阳台,当其上盖高度小于两个自然层时,按其围护结构或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计算一半建筑面积。当其上盖高度达到或超过两个自然层,且在阳台底板至阳台上盖的垂直空间范围内,无水平镂空楼板,无连接横梁,沿阳台开敞面或主开敞面完全开敞(即无水平横梁、挂墙等结构体)时,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否则,该阳台按一层高对待,计算一半建筑
面积(图4)。
不封闭阳台面积计算图示
  6.2.3.3
对阳台(以阳台底板计)水平投影面积大于12.0平方米的有柱阳台,均视为架空,无论其上盖高度如何,均按其围护结构或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3.4
对无柱凹阳台或有柱但水平投影面积小于等于12.0平方米的凹阳台,当其对外开敞面宽度(阳台宽度)小于等于2.0米时,其凹入进深(取阳台结构板外缘至外墙外缘的垂直距离)不应超过2.0米;当对外开敞面宽度大于2.0米且小于等于5.0米时,其凹入进深不应超过2.40米;当对外开敞面宽度大于5.0米时,其凹入进深不应超过2.8米,否则,阳台进深超过允许值的内侧部分,无论上盖高度如何,均视为内廊,一律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3.5
对无柱的复合型阳台(图5),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建筑面积:
当阳台凸出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大于12.0平方米,或凸出部分最小凸出进深大于2.40米时,其凹入部分无论上盖高度如何,均视为内廊,一律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当阳台凸出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且凸出部分最小凸出进深不大于2.40米时,阳台总进深许可值与凹阳台相同,否则凹入部分内侧超过阳台总进深允许值的部分均视为内廊,一律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无柱的复合型阳台指标计算图示
  6.2.3.6
同一户的阳台板相连的两个相邻阳台按一个阳台计算指标,并相应计算建筑面积。
  6.2.3.7
进深不大于0.60米的不封闭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
  6.2.3.8
贯穿建筑主体的穿透型阳台,当阳台水平投影面积大于12.0平方米时,视为架空,无论层高如何,阳台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当阳台水平投影面积小于等于12.0平方米时,无论上盖高度如何,阳台计算一半建筑面积。
  图6 穿透型阳台图示
  6.2.3.9
凹阳台和复合型阳台向结构内延伸的方向与阳台开敞面不一致,当延伸部分的进深大于0.60米时,该延伸部分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图7)。
  6.2.3.10
阳台的开敞面处设有部分墙体,当墙体的长度大于0.60米时,以该阳台剩余的开敞宽度确定该阳台的允许进深并相应计算建筑面积。当矩形阳台的开敞宽度小于其宽度的1/3,该阳台视为封闭阳台,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图7)。
不同结构阳台面积计算图示
  6.2.3.11
对顶层和特殊层高(层高小于2.20米或大于4.50米)楼层的不封闭阳台,以该栋建筑标准层层高的二倍作为阳台有无上盖的认定标准;无标准层时,以6.00米作为认定标准。当顶层或退层阳台的上盖为斜屋面时,阳台的上盖高度取阳台沿屋面倾斜方向最外沿(围护栏)处斜屋面的高度。
  6.2.3.12
一栋房屋的上、下层阳台(穿透型阳台除外)水平投影线不完全重叠时(即左、右错开),当重叠部分的长度大于0.60米的,按重叠部分的一半计算阳台建筑面积;当重叠部分的长度不大于0.60米时,该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
  6.2.3.13
房屋最高一层的阳台未设盖板或所设盖板宽度不大于0.60米的,视为露台,不计算建筑面积;盖板宽度大于0.60米时,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6.2.3.14
位于房屋天面、或因退层设计形成的露台,如露台属于一户专用,当其上方屋檐或盖板宽度不大于0.6米时,露台不计算建筑面积;如露台属于公共露台,当其由上方屋檐形成的上盖宽度不大于1.10米、或专设盖板的宽度不大于0.6米时,露台不计算建筑面积。否则,露台有盖部分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6.2.3.15
上盖高度达到或超过二个层高的阳台,当其中间设置有盖板(包括由凸窗、空调位、花池等所形成的盖板)时,当所设盖板宽度大于0.60米时,按所设盖板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下方阳台建筑面积。
  6.2.3.16
住宅建筑中属于一户专有的类似于阳台的空中花园、入户花园等(位于地面层、裙楼顶层的除外),均视为阳台,按阳台规定计算建筑面积。
  6.2.3.17
住宅的第一层(地面层、裙楼顶层)类似于阳台、架空的建筑空间,有围护结构或围护物,第一层向其开门,且门位于上方建筑形成的上盖的下方时,如上盖为上一层的阳台,则以该阳台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为第一层阳台的建筑面积;如上盖为上方的建筑,下方视为门廊,按门廊规定计算建筑面积(图8)。
住宅一层中阳台与门廊的界定图示
  6.2.3.18
如阳台开敞面上方梁体垂下,其下方又设置有高度大于1.50米围护墙体时,该阳台视为封闭阳台,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3.19
在建筑物中设置的与公共过道相通、具有一面以上直接对外开敞的、用于绿化、休闲的公共建筑空间,称为公共阳台。公共阳台的计算规则与阳台相同。
室内楼梯的面积计算
  6.2.4.1
位于建筑外墙或主体结构以外但与建筑物主体相通的有二面以上围护墙体的楼梯,视为室内楼梯。位于建筑外墙或主体结构以内的楼梯,无论其有几面围护墙体,该楼梯均视为室内楼梯(图9)。
室内楼梯与室外楼梯图示
  6.2.4.2
室内楼梯无论其本身如何设置梯间层,均按建筑物的自然层(不论自然层的高度)数计算建筑面积,无盖时,最上一层室内楼梯不计算建筑面积。
  6.2.4.3
穿越夹层的楼梯,夹层不使用的,其位于夹层的梯间不计算建筑面积。
  6.2.4.4
与建筑物不相连的独立楼(电)梯,按其各出入口所在平面计算层数,并相应计算建筑面积(图10中a);在局部层与建筑物通过架空通廊等连通的独立楼(电)梯,按其对应的建筑物的自然层数计算建筑面积(图10中b)。
独立楼(电)梯面积计算图示
  6.2.4.5
复式建筑的室内楼梯,按自然层计算建筑面积;跃层建筑的室内楼梯按一层计算
建筑面积;错层建筑的室内楼梯,选上一层按上、下行楼梯水平面积计算全部建筑面积,下一
层按下行楼梯的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图11)。
错层建筑楼梯建筑面积计算图示
  6.2.4.6
住宅室内楼梯上下行之间间隔大于0.20米时,商业用房、办公用房、生产厂房等
的室内扶梯、楼梯、旋转梯等的梯间间隔大于0.40米时,计算上一层梯间面积时,梯间的间隔
空间应按上空处理。
室外楼梯、台阶、车道的面积计算
  6.2.5.1
按以下条件界定室外楼梯和室外台阶:
位于建筑物外墙或主体结构以外,起点(地面)到终点(入口或入口平台)的高差不小于一个自然层,下方水平投影范围内形成一个建筑空间的楼梯,视为室外楼梯;
位于建筑物外墙或主体结构以外,台阶起终点高差小于一个自然层的楼梯,或台阶起终点高差不小于一个自然层但其下方为自然地形不设计利用的,视为室外台阶。
  6.2.5.2
室外楼梯无永久性顶盖或顶盖不能完全遮盖楼梯时,室外楼梯视为无盖,按其各层水平投影面积之和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6.2.5.3
室外台阶不计算建筑面积,但若下方空间设计加以利用的,其层高在2.20米以上的部分应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5.4
无上盖的室外车道不计算建筑面积,有上盖的室外车道计算全部建筑面积。车道下方空间当设计加以利用时,其层高在2.20米以上的部分应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走廊(含挑廊、檐廊)的面积计算
  6.2.6.1
走廊分为内走廊和外走廊(图12)。当走廊沿延伸方向有一侧不封闭并直接向室外开敞时,该走廊视为外走廊;当走廊为以下四种情况时视为内走廊:
沿走廊延伸方向两侧均封闭;
一条走廊仅一侧或两侧局部开敞,其余部分两侧均封闭;
走廊虽有一侧开敞,但该侧外部接有另一进深大于0.60米的有盖建筑空间;
走廊外侧无建筑空间,但相邻的上、下层楼板均超出走廊,使走廊完全凹陷于结构之内。
  6.2.6.2
内走廊无论层高,无论其两端是否封闭,均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6.3
外走廊按其开敞侧是否有结构体划分为有柱走廊和无柱走廊(图12),包括:
开敞侧有虽不承重但与结构连接为一体,类似柱(墙)的走廊,视为有柱走廊;
开敞侧之外还存在柱或其它类型承重支撑体的走廊,视为有柱走廊;
两侧存在局部墙体或建筑空间的走廊,视为有柱走廊;
仅有附着于结构外侧的少量装饰性柱(墙)的走廊,视为无柱走廊;
柱位于外走廊两端的墙体内不专向走廊凸出,或柱可以划归其它建筑空间时,视为无柱走廊。
  6.2.6.4
由多段构成的非线性走廊,如果仅某一段走廊有柱或墙,可以以该段走廊的两端转折处为界。将该走廊划分为有柱与无柱两部分,分别计算建筑面积。
  图12 走廊类型划分图示
  6.2.6.5有柱走廊,无论其层高如何,均按柱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无柱走廊当层高小于二个自然层时,按其结构及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计算一半建筑面积,当层高达到或超过二个自然层时,不计算建筑面积。
  6.2.6.6位于地面一层与房屋相连的有盖、无柱、无围护结构及围护物、凸出建筑主体的走廊、檐廊,无论下方是否有台阶,均不计算建筑面积。凹入建筑主体的有盖、无柱的走廊、檐廊,当其上盖宽度大于1.1米时,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如走廊在上盖水平投影范围内的地面设有围护物或二级及以上台阶,则按围护物外围水平投影面积或临墙的一级台阶宽度的一半计算走廊的建筑面积。
  6.2.6.7位于顶层的与房屋相连的有盖、无柱、无围护结构及围护物的走廊、檐廊,如其宽度大于1.10米,按上盖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6.2.7
楼、电梯前室的面积计算
  6.2.7.1
楼、电梯前室无论是否直接对外开敞,均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7.2
借用外走廊的一部分作为楼、电梯前室的,当前室长度小于该走廊长度的1/2时,可不区分前室,全部按外走廊计算建筑面积(图13)。
借用走廊作电(楼)梯前室图示
连廊、架空通廊的面积计算
  6.2.8.1
位于地面一层的两建筑物之间的有盖连廊,按以下情况分别计算建筑面积:
双排柱连廊,按柱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单排柱及无柱连廊,其上盖高度小于二个自然层时,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一半计算建筑面积;上盖高度达到或超过二个自然层时,不计算建筑面积。若上盖为圆拱型,则以拱形顶计算该连廊的高度。
  6.2.8.2
连接两建筑物的有盖架空通廊,全封闭时,通廊计算全部建筑面积;不封闭时,若上盖高度小于二个自然层,通廊计算一半建筑面积,否则,通廊不计算建筑面积。
门廊、雨蓬的面积计算
  6.2.9.1
建筑物出入口上方设置的遮雨、遮阳的上盖,当为上方建筑时,下方空间视为门廊;当为专设盖板时,则视为雨蓬。
  6.2.9.2
凸出房屋外墙的门廊、雨蓬,为凸出式门廊、雨蓬;凹入房屋外墙的为凹入式门廊、雨蓬;由凸、凹两部分组成的门廊、雨蓬,为复合式门廊、雨蓬。
  6.2.9.3
深度不大于0.60米的门廊、雨蓬,无论其是否有柱,均不计算建筑面积。
  6.2.9.4
深度大于0.60米的凸出式门廊、雨蓬,无柱时,不计算建筑面积;独立柱时,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两根以上柱时,按柱外围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9.5
深度大于0.60米凹入式门廊、雨蓬,无柱时,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有柱时,按柱外围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9.6
深度大于0.60米凸凹复合式门廊、雨蓬,无柱时,以凹入部分上盖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有柱时,按柱外围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9.7
与房屋不相连的单排柱雨蓬,按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6.2.10
公共(消防)通道的面积计算
  6.2.10.1
穿越建筑的公共通道,当通道高度大于等于两个自然层高度,或通道属于市政道路的一部分时,该通道不计算建筑面积。
  6.2.10.2
当公共通道的高度小于两个自然层且不属于市政道路时,若:
通道上方为建筑物形成的上盖,则通道应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并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通道上方为专设盖板,通道不计算建筑面积。
  6.2.11
花池、空调机位的面积计算
  6.2.11.1
悬挂于建筑主体结构外侧的外挂式花池和空调机位不计算建筑面积。
  6.2.11.2
位于建筑主体结构外侧,与室内不连通且宽度不大于0.60米的平台式花池和空调机位(无围护,或围护物高度低于阳台围护物0.60米以上)不计算建筑面积。
  6.2.11.3
位于阳台等建筑主体结构内的有盖的花池、空调机位等,应与与其相连的建筑空间一体计算建筑面积(图14)。
花池、空调机位面积计算图示
  6.2.12
凸窗、落地窗的面积计算
  6.2.12.1
窗台高度大于等于0.40米的凸出外墙的窗视为凸窗,分为单反式凸窗(图15中a)和双反式凸窗(图15中b)两类。
  6.2.12.2
凸窗的窗台高度为房间室内地面(楼板结构板上缘)至窗台台面(窗台板上缘)的垂直距离;凸窗的高度为窗台台面至凸窗顶板板面(顶板上缘)的垂直距离;凸窗的进深为室外墙面(外墙外缘)至凸窗的外边沿的水平距离(图15)。
凸窗及其指标定义图示
  6.2.12.3
当凸窗高度小于2.20米,或凸窗进深不大于0.60米时,凸窗部分不计算建筑面
积;当凸窗高度大于或等于2.20米且凸窗进深大于0.60米时,凸窗部分应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12.4
窗体未凸出于外墙的窗(图16中a、b)、或窗体上(下)方凹入部分的外侧以各种类型建筑材料(不包括百叶)封闭的窗(图16中c)均不视为凸窗,此时,窗体部分与套内其它部分一样计算层高,当层高在2.20米以上时,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几类窗体外墙定义图示
  6.2.12.5
凸窗向阳台或花池内凸出时,凸窗所占用的阳台或花池的空间仍计入阳台或花池
的建筑面积(图17)。
向阳台或花池凸出的凸窗图示
  6.2.12.6
落地窗,当其进深不大于0.60米且窗体高度小于2.20米时,落地窗不计算建筑
面积,否则落地窗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图18a、b)。
落地窗面积计算图示
  6.2.13
烟道、采光井、通风井的面积计算
  6.2.13.1
供一户专用的外置及内置烟道均计入该户的套内建筑面积。烟道外置时,取其与室内的隔墙为外墙。
  6.2.13.2
位于阳台的烟道单独计算,不计入阳台面积。
  6.2.13.3
多户共用的烟道作为公用建筑面积。
  6.2.13.4
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使用的采光井、通风井、烟道,在地下部分按其通过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层数计算建筑面积;在地面且独立于建筑物之外时,有围护结构和上盖,且高度在2.20米以上的,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并计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中;在地面且位于建筑物内部或附着于建筑物外墙时,按以下情况分别计算建筑面积:
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使用的通风井、烟道,在地面部分设于建筑物之内且有上盖,地面部分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并计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中,其通过的地面以上各层应除去该部分的面积值;
若采光井、通风井、烟道的地面高度小于2.20米,则不计算其建筑面积,其所占用的建筑面积不从所在地面建筑空间的建筑面积中扣除,但须在该空间的分户面积表的备注栏中对地下室风井等占用的建筑面积数予以说明。
  6.2.13.5
一栋建筑中数层共用的通风井、烟道,按其通过的使用层的层数计算建筑面积,通过的其它不使用楼层,该部分按上空计算建筑面积。
  6.2.13.6
有盖采光井,应计算一层建筑面积。
  6.2.14
幕墙的面积计算
  6.2.14.1
幕墙分为装饰性幕墙和围护性幕墙。
  6.2.14.2
装饰性幕墙不计算建筑面积。
  6.2.14.3
围护性幕墙,按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计算建筑面积(图19):
当楼板边至幕墙外缘距离小于等于0.40米时,以该距离为外墙厚度,并相应取半外墙;
当楼板边至幕墙外缘距离大于0.40米时,外墙厚度统一取0.40米(以幕墙外缘向内起算),并相应取半外墙,楼板边至外墙内缘的空间按上空计算;
当下方有梁,幕墙安放于梁体之上的围护性幕墙,取梁厚作为外墙厚,并相应取半外墙;
上下均由玻璃和其他材料框架构成围护性玻璃幕墙,以材料框架的厚度作为墙厚,并相应取半外墙。
不同情况下围护性幕墙外墙计算图示
  6.2.14.4
同一楼层既有主墙又有幕墙时,分以下几种情况计算外墙的墙体面积(图20):
一面外墙,当其全部为围护性幕墙时,按幕墙计算该外墙的墙体面积;
一面外墙,当其围护墙体部分为主墙、部分为幕墙时,将主墙部分和幕墙部分分段,分别计算墙体面积;
一面外墙,当其幕墙内侧存在局部多段主墙时,若主墙分段之和大于该面外墙长度的1/2时,可取主墙及延伸线为外墙,并相应计算外墙的墙体建筑面积;否则,应取幕墙为外墙,并相应计算外墙的墙体面积;
对全幕墙建筑,当其内侧沿楼板边沿除核心筒、梯间等部分设有局部主墙外,其余部分均无墙体或仅有零星墙体时,可全部按围护性幕墙计取外墙,并相应计算外墙的墙体面积。
既有主墙又有幕墙时外墙计算图示
  6.2.15
墙体面积的计算
  6.2.15.1
阳台、室外楼梯、凸窗、外走廊等与套内之间的分隔墙视为外墙;阳台与阳台之间的分隔墙视为阳台间的共有墙;建筑物墙体外侧为架空空间时,该段墙体视为外墙。
  6.2.15.2
外墙、共有墙的墙体面积均为其水平投影面积,其相应的半墙墙体面积为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测绘作业中可通过取墙中线的方法进行半墙墙体面积的计算,当外墙、共有墙中含柱或其它承重支撑体时,取与柱相连的各墙的墙中线向柱内延伸交汇,按划分后的柱体的相应位置分别计入所属的半墙墙体面积。
  6.2.15.3
建筑物复式上空处的内半墙计入上空面积,外半墙按规定划分并相应计算建筑面积。建筑物内设置夹层的,当夹层的高度在2.20米以上时,夹层部分的外墙分摊计算规定与标准层一致。
  6.2.15.4
商场、商铺以防火卷帘、钢化玻璃等直接落地作为共有墙或外墙的,墙体厚度取围护构架的厚度;如系安装于地面梁体或墙垛之上,墙体厚度取梁体或墙垛厚度。
  6.2.15.5
如墙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而上下两部分墙体厚度不同时,当下半部分墙体高度大于或等于2.20米时,取下半部分墙厚为墙体厚度;否则,取上半分部分墙厚为墙体厚度。
  6.2.15.6
位于凸窗两侧的墙体,当为非结构墙体时,墙体面积计入凸窗建筑面积;当为结构墙体时,墙体面积计入外墙建筑面积(图21)。
  6.2.15.7
凸窗与阳台相邻时,共有墙部分按墙中线划分,半墙面积分别计入各自建筑空间;不共墙部分取墙体外边线,墙体面积计入相应的服务空间(图21)。
  6.2.15.8
外墙含有装饰性空心柱时,取柱内侧部分及承重结构体为外墙并计算墙体面积,柱外侧部分视为装饰墙不计算建筑面积(图21)。
  6.2.15.9
凸出建筑外墙并与外墙相连的结构墙体均计入外墙墙体面积,凸出外墙的非结构的装饰性墙体不计入外墙墙体面积。
墙体面积的计算图示
  6.2.16
屋面上的建筑空间的面积计算
  6.2.16.1
位于屋面的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层高在2.20米以上的,均按其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全部建筑面积。
  6.2.16.2
屋顶水箱间与屋面设有架空隔层(含封闭或半封闭隔层),当隔层的外围(外墙)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水箱间水平投影面积时,不论隔层的层高如何,均将其与水箱间一起按一个水箱间计算建筑面积;当隔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大于水箱间的水平投影面积,且隔层的层高在2.20米以上,则隔层须单独计算建筑面积。
  6.2.16.3
位于屋面的电梯机房,当其下方设有缓冲层时,如缓冲层向天面开门且高度在2.20米以上的,缓冲层应计算建筑面积;当缓冲层不开门,建筑面积计算原则与水箱间架空隔层相同。
  6.2.16.4
位于屋面上与出屋面梯间不相连的、独立的、造型装饰性的亭、阁及水平投影面积小于1/4屋面水平投影面积的造型装饰性架空,不计算建筑面积。
  6.2.17 其它
  多层房屋中设置的技术层、结构转换层、避难层、设备层、架空层等,其层高在2.20米以上的部分均计算建筑面积。
公用建筑面积的计算及分摊
公用建筑面积的分类及范围
  6.3.1.1
公用建筑面积分为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和不分摊公用建筑面积。
  6.3.1.2
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包括:
相关权利人合法协议约定的应分摊的公共建筑空间;
建筑物内的公用核心筒、楼梯间、电梯间(井)、观光井(梯)、提物井、室外楼梯等垂直移动空间及各种管道井、垃圾井道;
建筑物内公用的公共门厅、大厅、梯厅、过道、走廊、檐廊、内外廊、门廊、入口大堂、疏散通道等平行移动空间;
套与公共建筑空间之间分隔墙墙体面积的一半、外墙(包括山墙)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地面以上为本栋服务的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水泵房、设备间、工具间、值班警卫室等;
凸出屋面有围护结构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楼梯间、风机房、设备工具间等;
架空层内的大堂、值班警卫室、门厅、设备间、电梯间、楼梯间等;
地面以上层高在2.20米以上的消防避难层、结构转换层、设备层内的电梯间、楼梯间、设备间等。
  6.3.1.3
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包括:
相关权利人合法协议约定的不分摊的公共建筑空间;
建筑物底层、顶层或裙楼顶层架空用于公共通行、停车、绿化、休闲使用的公共建筑空间;
建筑物屋面设置的人防报警(控制)室等;
建筑物内某些层中设置的用于消防避难的建筑空间;
建筑物内设置的结构转换层建筑空间;
建筑物内设置在地面以上的层高在2.20米以上的设备层建筑空间;
建筑物地下用于人防、公共停车、放置设备的建筑空间;
住宅区内的消防通道,为小区内多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
符合核增面积要求的特定用途的公共建筑空间;
为它栋建筑所有权人生活利用上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空间;
  k)《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深圳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指标单列的公共建筑空间。
公用建筑面积处理的一般原则
  6.3.2.1
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以栋为单位进行,非本栋的公用建筑面积不在本栋分摊,本栋的公用建筑面积也不分摊到其它栋去。
  6.3.2.2
产权各方有合法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文件或协议规定执行;无产权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相关房屋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计算。
  6.3.2.3
一栋建筑只有一个产权人时,如其不需分层或分户提供产权登记面积时,则该栋建筑可取各层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计算该栋的建筑面积,不需进行公用建筑面积的划分与分摊计算。
  6.3.2.4
凡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一律不参与分摊其它的公用建筑面积。
  6.3.2.5
多功能综合楼,须按其使用功能和服务范围进行公用建筑面积的划分与分摊计算。
  6.3.2.6
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计算后,各分户的建筑面积之和应等于相应的栋、功能区、层的建筑面积。
  6.3.2.7
一栋房屋或其局部,在进行变更测绘时,除非原测绘中存在明显错误,否则应遵循相同的分摊原则。
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的划分及优先级
  6.3.3.1
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按其使用功能及服务范围可划分为:
整栋公用建筑面积。指为整栋服务(包括不同功能区)的公用建筑空间的面积,该面积在整栋范围进行分摊。
功能区间公用建筑面积。指仅为一栋建筑的某几个功能区服务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面积,该面积在相关的功能区范围内进行分摊。
功能区公用建筑面积。指专为一栋建筑的某一个功能区服务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面积,该面积在该功能区内进行分摊。
层间公用建筑面积。指仅为某一功能区内的两层或两层以上楼层服务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面积,该面积在相关楼层范围内进行分摊。
层内公用建筑面积。指专为本层服务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面积,该面积在本层内进行分摊。
由于功能设计不同,仅由同一层内的多户使用的公共建筑空间的面积,应由相关多户进行分摊。
  6.3.3.2
应分摊的公共建筑面积优先级按服务范围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依次递减,即整栋公共面积优先级最高,层内多户公共面积优先级最低。按照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的优先级高低,优先级低的公用建筑面积须参与分摊优先级高的公用建筑面积。
  6.3.3.3
应分摊公共面积的划分确认原则是:
依据经市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备案的建筑施工图,划分公用部位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范围,其功能和名称以设计图纸的标注为依据进行确认。
依据《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深圳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计容积率、不计容积率、核增等建筑面积分项功能指标,补充确定相关的核增、应分摊、不分摊建筑空间内容与范围。
竣工测绘、现状测绘、变更测绘时,现场复核并测量已使用建筑空间的实际使用功能,未使用的建筑空间或实地无法确认功能的建筑空间,其功能以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备案的施工图上标注的功能为准。
分摊系数的计算方法
  6.3.4.1
整体分摊方法
  一栋单一功能的建筑,如其各户对公用建筑面积的共用状况基本一致,可采用公用建筑面积整体分摊的方法进行分摊计算,即:
  分摊系数=应公摊公用建筑面积/专有建筑面积总和
  分户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分户专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6.3.4.2
多级分摊方法
  一栋建筑存在两个以上的功能区,或存在为局部服务的公用建筑空间时,应采用多级分摊的方法,按自上而下原则进行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
  6.3.4.2.1
上一级分摊——区(层)间分摊
  区间分摊系数=区间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总和/各区专有建筑面积总和
  各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各区专有建筑面积&区间分摊系数
  6.3.4.2.2
下一级分摊——区(层)内分摊
  区内分摊系数=(区内公用建筑面积+区间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功能区内的各套(单元)专有建筑面积总和)
  各套(单元)应分摊面积=套(单元)专有建筑面积&区内分摊系数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计算中栋的划分
  6.3.5.1
地面以上有裙楼(含架空层)相连通的建筑视为一栋。同一栋建筑中的不同建筑塔楼各自视为一座。
  6.3.5.2
由出地面的计容积率的半地下室相连通的建筑亦视为一栋。
  6.3.5.3
地面以上相互独立,但地面以下互相连通,共用一个大地下室的建筑视为多栋建筑。
  6.3.5.4
房屋建筑面积的分摊计算以栋为单位进行,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本着产权明晰、使用方便的原则,可在分摊计算时,对栋的定义进行如下变通:
一栋由多座塔楼和裙楼组成的建筑,当各座塔楼及其相应裙楼之间有两边不相通的伸缩缝或隔墙作为明显界线,且各部分之间无共用的设备间、配电室、值班室、大堂、过道等公用建筑面积的,则计算时,可以把不相通的各座塔楼及其相应裙楼作为独立的一“栋”,公共面积分摊在该“栋”范围内独立进行。
如果连接多座塔楼的地面架空层全部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各个塔楼的主出入口位于架空层顶层,则可分别将各塔楼及其在架空车库中的相关部分(如核心筒、电梯前室等)作为一“栋”。
如果连接多座塔楼的大型裙楼,一部分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一部分为商业或其它功能的建筑空间,则与商业或其它功能建筑空间无关的各座塔楼及在裙楼中的相应部分各自作为独立一“栋”,而由商业或其它功能建筑空间连接的其它一个或多个塔楼作为另一“栋”(图22)。
当一栋有多个门楼的住宅,各门楼之间除地面或天面连通外,其它处均不连通,且无相关的公用建筑面积情况下,可将每一门楼作为一“栋”。但在该建筑物内,若有各门楼间共用的设备房、配电室、值班室、水箱间等的公用建筑面积时,则不能将每一门楼视为一“栋”。
  图22 “栋”的概念图示
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计算细则
  6.3.6.1 地下室
  6.3.6.1.1
地下室中用作人防、公共设备用房、公共车库用途部分的建筑面积,均计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2
若地下室有部分区域用作商业、办公等其它用途,则该部分应列为专有面积,位于该区域内仅与商业或办公相通并使用的走廊、楼梯间、电梯间、扶梯、货梯、观光电梯、卫生间、通风井、烟道、管道井等,均在地下室商业或办公部分进行分摊。
  6.3.6.1.3
当地下停车场中机动车位经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准予出售并可以拥有独立产权时,机动车位面积可按各停车位实际占用面积的方式计算,也可按实际占用面积加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的方式计算机动车位的建筑面积。此时,下地下室车道面积、其它专门服务于车位的公共通道面积和公共用房面积均列为各车位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2 半地下室
  6.3.6.2.1
平地建筑的楼层,当其符合半下室定义时,即视为半地下层。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大于1.50米的半地下层,其层数不计入地面以上层数,面积亦不计入地面以上面积中;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大于1.50米的半地下层,其层数计入地面以上层数,面积计入地面以上建筑面积中(图23),此时,位于该半地下层中的楼(电)梯间、住宅大堂等公用建筑面积,其计算方法与分摊规则均与地面架空层中相应的公共面积计算方法与分摊原则一致。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图示
  6.3.6.2.2
坡地建筑的楼层,当有一面以上(含一面)位于地面以上,且该面为该层的主
出入口之一时,则该层视为半地下层(图24)。其面积计算方式是:
半地下层如仅用作公共停车、公共设备用房、人防用途时,则该半地下层的层数不计入地面以上层数,建筑面积亦不计入地面以上建筑面积中;但当住宅等的入户大堂位于该层时,大堂及其楼(电)梯间等公用建筑面积应作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相应扣除,并在其地面以上相应的服务范围内分摊。
半地下层如全部或部分用于商业、办公等用途,且商业、办公等部分的出入口、外墙位于地面以上(图24中a),则该半地下层层数计入地面以上层数,面积计入地面以上建筑面积中。其中商业等的面积计为专有面积,停车及设备用房部分面积计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商业、办公部分所含的楼(电)梯间、住宅大堂等公用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分摊规定与地面以上公共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分摊原则相同。
如半地下层停车及设备用房部分较大,为地面多栋共用,且该部分基本位于地面以下,与半地下商业、办公等区域有明确的分界线时(图24中b),可将两部分划分开来,停车及设备用房区域计为地下室,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商业或办公区域则作为半地下室按本款b)相应计算建筑面积。
  6.3.6.2.3
独立别墅、联排式别墅中为各户专用的、层高在2.20米以上的半地下室,当其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大于1.50米,或作为坡地建筑有一面以上(含一面)位于地面以上时,无论其作何使用,其层数均计入地面以上层数,建筑面积均计入各户建筑面积中。
坡地建筑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图示
  6.3.6.3
非专用楼梯、电梯及梯间
  6.3.6.3.1
供整栋、或楼(电)梯通过的各功能区或层共同使用的楼(电)梯,或进口和出口处都是公共空间的楼(电)梯,视为非专用梯。
  6.3.6.3.2
位于建筑结构内部(外墙以内)的非专用梯为室内非专用梯,位于建筑结构外部(外墙以外)的非专用梯为室外非专用梯。
  6.3.6.3.3
一栋房屋的非专用楼梯或电梯,当各层梯间平面结构相同时,其服务范围为整栋或其通过的整个功能区。因管理工作所需对个别楼层或部分楼层不设停机或不开门的,不影响公用建筑面积的整体分摊,其中也包括不使用该楼梯或电梯的地面一层或一~二层复式房。
  6.3.6.3.4
一栋建筑,按平面结构不同可分为上下两段,若上段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与下段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差值,不大于下段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1/3,则当各层楼(电)梯均设计为开门使用或仅个别楼层不设停机或开门时,楼(电)梯的分摊范围应为整栋或其通过的各楼层;若上段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与下段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差值,大于下段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1/3,即该栋建筑为裙楼+塔楼型建筑时,其贯穿裙楼与塔楼的楼(电)梯,无论在裙楼是否设计开门使用,其位于裙楼部分的楼(电)梯间的分摊范围应为整栋,其位于塔楼部分的楼(电)梯间的分摊范围为所在塔楼。
  6.3.6.3.5
高层建筑中设置的高、低区电梯,高、低区电梯之间在某一层可以互通,这些电梯的梯间建筑面积应作为整栋或功能区的公用建筑面积,其分摊范围为高、低区电梯通过的所有楼层。与高、低区电梯机房连接的缓冲电梯井道按自然层计入电梯间建筑面积。
  6.3.6.3.6
通过层高小于2.20米的架空层、结构转换层、消防避难层、设备层的电(楼)梯间,当其层高在2.20米以上时,该层的电(楼)间应计算建筑面积。
  6.3.6.3.7
从地面至二层(或以上)室外广场、平台的室外楼梯、自动扶梯计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图25)。
为室外平台服务的楼梯图示
  6.3.6.3.8
对于内部设有扶梯的商场、办公楼等,如需进行分层或分户建筑面积计算,必
须在主出入口层留出连接扶梯与公共出入口的公共过道,在其它层留出用于扶梯回转上下的公
共过道,否则该商场或办公用房只能按复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图26)。
商场扶梯、公共过道图示
  6.3.6.4
专用楼梯、电梯及梯间
  6.3.6.4.1
由建筑物上部的一层或连续多层的楼层所专用,建筑物的下部连续各楼层均不开门(设计不开门)使用,同时“使用”与“不使用”部分的用途不同的楼(电)梯,称为专用梯。楼梯的出口或入口仅位于一户套内时,该楼梯也视为专用梯。
  6.3.6.4.2
位于建筑结构内部(外墙以内)的专用梯为室内专用梯,位于建筑结构外部(外墙以外)的专用梯为室外专用梯。
  6.3.6.4.3
室内专用楼梯、电梯,其通过“不使用”楼层部分的梯间公用建筑面积和其凸出屋面的梯间、机房面积,列为“不使用”和“使用”两部分建筑的区间公用建筑面积;通过“使用”楼层部分的梯间公用建筑面积列为“使用”部分建筑的区内公用建筑面积。
  6.3.6.4.4
室外专用楼梯、电梯,其梯间公用建筑面积全部列为“使用”部分建筑的区内公用建筑面积。
  6.3.6.4.5
当裙楼有多座塔楼时,通过“不使用”楼层部分的室内楼(电)梯间有多个,在裙楼不能按多个划分成多栋建筑的情况下,列为“不使用”和“使用”两部分建筑的区间公用建筑面积为裙楼部分的多个梯间面积的总和。
  6.3.6.4.6
室内专用楼梯、电梯,其通过“不使用”楼层部分的梯间面积,不包括使用专用梯楼层所专用的、落在一层(地面)通往梯间的过道(走廊)、门厅、大堂等的公用建筑面积。这些公用建筑面积应列为“使用”部分建筑的功能区内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5
下地下室楼(电)梯、车道
  6.3.6.5.1
由地面下地下室(空间)的地下室专用梯,当该专用梯地面出入口为独立出入口并位于建筑物外墙或主体之外时,若:
地下室为商业、办公等计容积率用途时,该专用梯及地面出入口的建筑面积计为地下室应分摊的公用面积;
地下室为人防、停车或设备用房等不计容积率用途时,该专用梯及地面出入口的建筑面积计为不分摊公用面积,并计入地下室建筑面积中;
地下室既有商业、办公等计容积率用途,也有人防、停车或设备用房等不计容积率用途时,如该专用梯仅为商业或办公服务,该专用梯及地面出入口的建筑面积计为商业、办公部分的应分摊共用面积;如该专用梯同时服务于地下室计容积率用途和不计容积率用途,该专用梯及地面出入口的建筑面积列为不分摊共用面积,并计入地下室不计容积率功能区的建筑面积中。
  6.3.6.5.2
由地面下地下室(空间)的地下室专用梯,当该专用梯地面出入口位于建筑物外墙或主体之内时,若:
地下室为不计容积率用途,则下地下室梯从地表处切断,地下部分的梯间面积计入地下室,列为不分摊公用建筑面积;位于一层的梯间面积计为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按其在地面以上的相应服务范围进行分摊计算。
地下室为商业、办公等计容积率用途时,该下地下室的楼梯的地面以下及地面以上部分不再专门划分开来,该楼梯及与之相通的地面一层的门厅、通道等一起在其地面以下的服务范围内共同分摊计算。如其位于地面一层的门厅、通道为其与地面以上相关空间共用,则门厅、通道等应一起在其地面以下和以上的服务范围内共同分摊计算。
  6.3.6.5.3
下地下室的车道,其坡道下方回填无建筑空间的,或设计为不可利用的建筑空间的,或车道下方直接为地下二层建筑空间的,该车道对应的地面一层有盖部分作上空处理,车道有盖部分只计一层建筑面积并计入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中;如车道下方在地下一层为可利用空间,那么车道计两层建筑面积,并均计入地下室建筑面积中(图27)。
  6.3.6.5.4
通往地下各层的电梯间,当其通过半地下室时,如半地下室属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那么通过该半地下室的梯间面积与半地下室一起计入不分摊公用建筑面积中;如地下室为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则梯间面积与半地下室中其它公用建筑面积一起计入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中。
  图27 下地下室车道图示
  6.3.6.6
走廊、过道
  6.3.6.6.1
房屋除第一层(地面层)外的其它各层公用的内、外走廊,一般情况下,应作为本层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6.2
一栋建筑的第二层以上有多个楼梯间(单元),并在第二层设有外走廊,从室外楼梯经走廊进各单元楼梯,则该走廊的建筑面积与各楼梯间面积一起列为第二层以上建筑的应分摊公用建筑面积。
  6.3.6.6.3
位于建筑物第一层(地面层)的柱廊、檐廊,当与城市街道或本宗地外的公共通道、公共开放空间相邻,或两端不封闭并可在平行于街道方向上通行时,或已属市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核增面积范围的,如计算建筑面积的,其面积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6.4
原设计为整体商场,后分割成若干商铺或铺位的,本层分割后所形成的过道的建筑面积由本层各商铺或铺位按其建筑面积比例进行分摊。
  6.3.6.7
门廊、雨蓬
  6.3.6.7.1
为一户独立设置的门廊、雨蓬,计算建筑面积的,其建筑面积计入该户的套内建筑面积中。
  6.3.6.7.2
设置于公共大门口或楼梯口等处的门廊、雨蓬,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面积列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8
门厅、大堂、中庭
  6.3.6.8.1
一户独立使用的门厅、大堂、中庭应列为专有面积,计入该户的套内建筑面积;公共门厅、大堂、中庭应列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按其服务范围在相应的功能区间或区内进行分摊计算。
  6.3.6.8.2
若酒店的接待处设于大堂中的某一部分并形成独立使用空间的,该独立使用空间的建筑面积计入酒店部分的建筑面积;若大堂为酒店、办公、住宅等的公共过道、休息场所,则将酒店的接待柜台以内部分及工作室、行李室等的建筑面积列为酒店部分的建筑面积,大堂的其余部分列为整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9 架空通廊
  6.3.6.9.1
两座建筑物在地面部分由裙楼连成一体,且不能将塔楼和相应裙楼划分成多栋建筑的,架空通廊建筑面积列为整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9.2
两栋独立建筑物之间的架空通廊建筑面积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0
  6.3.6.10.1
在建筑物底层、顶层架空设置的用于公共绿化、休闲的架空绿化空间,视为公共花园,均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0.2
在建筑物某功能区内逐层设置的与公共通道连通的公共阳台,计算建筑面积的,均列为本层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0.3
在建筑物某功能区内隔层设置或不规则设置的公共花园、公共阳台,计算建筑面积的,均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1
采光井、通风井、烟道
  6.3.6.11.1
不计容积率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使用的采光井、通风井、烟道位于地面的部分,均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并计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中;计容积率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使用的采光井、通风井、烟道位于地面的部分,列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由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分摊。
  6.3.6.11.2
位于核心筒内的通风井、烟道,与核心筒相连并为梯间服务的通风井、烟道,与核心筒一体作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在其相关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分摊。
  6.3.6.11.3
各层多户公用的风井或烟道,计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在功能区内分摊。
  6.3.6.12
管理用房、会所用房
  6.3.6.12.1
管理用房是指物业管理公司使用的办公用房,包括供管理公司存放工具、设备及其他用品的库房、储藏室、更衣室等。管理用房应作为分户面积,不列入公用建筑面积范围,并应参与分摊相关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2.2
会所用房应作为分户面积,不列入公用建筑面积范围,并应参与分摊相关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3
值班警卫室、消防控制室
  6.3.6.13.1
值班警卫室,是指设于一栋房屋门口附近,供警卫员、保安员值班守卫用的房屋,包括与警卫室相连的供值班员休息用的睡房、与警卫室合并使用的接待室或传达室、自动报警控制中心。为一栋房屋服务的值班警卫室列为整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在一栋建筑之外独立设置的值班警卫室、为多栋建筑服务的值班警卫室,均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3.2
宗地内仅建有一栋建筑时,设于其内的消防控制室列为本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宗地内建有多栋建筑,消防控制室仅设于其中的某一栋建筑内,该消防控制室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3.3
如宗地内早期建设的建筑物内已设有消防控制室,新建的一栋建筑设有仅为本栋服务的消防控制室时,该消防控制室作为本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如宗地内早期建设的建筑物内未设有消防控制室,设于新建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为整个小区的多栋建筑使用,则该消防控制室计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4
  6.3.6.14.1
配电室、变电室、有线电视间、网络间,分别视为设备用房的一种。
  6.3.6.14.2
在一宗地内规划有多栋建筑物时,上述设备用房中的一种或与之类似的设备用房仅设在其中一栋的,其建筑面积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当宗地内只规划设计一栋建筑时,设在该栋建筑的设备用房列为本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4.3
宗地内规划有多栋建筑,每栋均设计有配电室,则每栋的配电室面积均列为本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4.4
宗地内多栋建筑中设有配电室的一栋为新建的大厦,其余多栋为早期建设的旧房,则新建大厦中的配电室为本栋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4.5
设于建筑中某一层供本层多户或多层共同使用的空调机房、风机房、水泵房等设备用房,虽其被某一户专有面积所包围,该设备房仍作为公用建筑面积在其相应服务范围内进行分摊。
  6.3.6.15 半外墙
  6.3.6.15.1
半外墙列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按功能区进行分摊计算,如功能区细分为层或同一层的某几户时(如裙楼分为商业、会所、一层临街商铺、一层商场大空间内商铺等),半外墙则按细化的功能区进行分摊计算。
  6.3.6.15.2
属于一个独立产权人的一栋房屋,可以不取半外墙,如独立别墅或整栋出具建筑面积的其它建筑。
  6.3.6.15.3
联排别墅应取半外墙,并作为整栋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6
封闭建筑空间
位于建筑内的封闭建筑空间,凡计算建筑面积的,均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
  6.3.6.17
主楼、附楼
当一栋建筑设计为具有主楼、附楼的形式,主、附楼仅通过消防通道或公共开放空间相连时,该建筑不视为一栋。此时,共用的消防控制室等应视为为多栋服务的公用建筑面积,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为主、附楼各自服务的梯间、门厅等公用建筑面积,应分别在主、附楼按各自功能划分的功能区内进行分摊计算。如,主楼设有消防避难层,位于消防避难层的层高在2.20米以上的电梯间等公用建筑面积仍在主楼分摊,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绘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