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德江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税收方面有什么优惠条件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17 条,得分 1649 分,平均 97 分)
请选择考试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铜仁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铜仁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22|
上传日期: 18:17: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铜仁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关注微信公众号王玲海赴福建省开展食用菌产业招商活动
日至5日,县政协副主席王玲海带领贵州德江经开区、县招商、农牧、扶贫等部门和长堡、沙溪、煎茶乡镇人员共12人,赴福建省福州、宁德两市开展食用菌产业招商考察活动。考察培育厂房、生产车间
古田县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食用菌之乡”。目前,古田食用菌产业普及千家万户,已成为全国开发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菌类产量最高、科技实力最强的食用菌生产大县。食用菌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16年,该县食用菌产量达87.35万吨,产值达61.2亿元。
王玲海一行认真参观了宁德市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古田食用菌博物馆、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中国
福建食用菌批发市场,深入食用菌产业发展农场和农户基地,与场主和农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和销售、收益等情况。具体考察了福州市福农食品公司、禾润菌业公司等企业运行情况。召开座谈会
考察期间,王玲海一行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福州市福农食品公司、禾润菌业公司召开了座谈会。福州市福农食品公司、禾润菌业公司于2017年10月底已来德江县实地考察过,他们认为德江县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好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好。他们对德江县委、县政府发展食用菌的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福州市福农食品公司、禾润菌业公司座谈会上,就两家公司前来德江考察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期间,德江与公司双方提出的一些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度交流,达成了项目投资建设的共同意见。两家公司均表示有诚意和信心到德江投资兴业,拟在德江投资建设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食用菌产业,为德江县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贡献力量。王玲海代表考察组一行,表示真诚欢迎和期待两家公司前来德江,与德江现有的食用菌产业公司、合作社一道,共同做大做强全县食用菌产业,并表示将为公司在德江的发展全力做好有关服务工作。
欢迎免费订阅招商网邮件周刊,每周行业资讯,最新政策信息、项目信息为您推送
相关阅读:
产业园区选址服务平台
宁德招商载体
福建招商网
招商选址 一扫而知
400-168-6016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德江县发改局
发表日期:日
?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年规划纲要德江县人民政府二0一六年三月德江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
议 (日县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德江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认为,规划纲要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一届九次全会和县十一届七次党代会精神,是引领我县今后五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我县实际,反映了全县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会议决定批准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会议指出, 今后五年,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紧扣主基调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抓好“大交通、大产业、大教育、大环境”四大支撑工程,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富民强县和黔东北区域领先领跑,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会议号召,全县各族人民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勇前行,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目
录序 言“十三五”时期(年)是德江县决胜脱贫、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和初步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攻坚期,是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唱响乌江经济走廊主角的关键期,发展条件史无前例,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年)》是根据中央、省、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按照中共德江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指导意见编制的,主要阐明德江县委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德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推进经济发展,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突出“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发展、加快调整、推动跨越”为主基调,突出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主题,紧紧围绕“强基建城兴产惠民”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区位优势显著改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架构初步形成。一、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德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经济增长显著提速,县域经济跨越发展2015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84.6亿元,年均增长16%,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年均分别增长6.4%、20.2%和21.3%。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五年累计投资338亿元,年均增长44%,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速24.2个百分点,五年投资总和是“十一五”的7倍。工业总产值53亿元,年均增长35.7%;其中规模工业产值49.4亿元,年均增长41.1%。财政总收入9.22亿元,年均增长32.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亿元,年均增长31%,高于“十一五”年均增速1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亿元,年均增长15%。(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41:17:42调整为2015年的27.8:20.3:51.9,一产比重降低13.2个百分点,二产、三产比重分别提高3.3个百分点和9.9个百分点。(三)基础设施显著突破,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陆续建成杭瑞高速、沿德高速、共和港口,开工建设德务高速,启动326国道、352国道(印江经德江至泉口段)改造和黔北机场场址踏勘、工程测量、地质调查等前期工作,昭黔铁路已纳入贵州铁路建设三年大会战,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雏形。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35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7公里,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020公里,通油路(水泥路)率从2010年的9.56%提高到76.5%。水利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县水利化程度达30%,实现蓄水总量6700万m3;农田有效灌面26.5万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0.5亩以上;解决城乡饮水安全人口18.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0%;新增防洪治涝面积1.11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2平方公里。长丰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完工,观音滩水库顺利实现大坝封顶,开工建设大木尧、朝溪2座小(一)型水库,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水保工程,五年来,共完成农田灌溉投资8110.5万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28万亩。供电和通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完成110千伏德江变电站主变增容改造,110千伏煎茶变电站、共和变电站及35千伏楠杆变电站建成并投入运行,龙泉22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县通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百姓通信更加畅通便捷。(四)城乡统筹发展成效突出,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期间,以青龙镇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重点实施城南大道、扶阳大道、乌江大道、武陵大道、城南外环路以及水、电、气、通讯网络、保障性住房等相关配套设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围绕“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相继建成城北工业园、温州商贸城、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乌江农林经济学院、人工湖、人民公园、大犀山公园,人工二湖、温州商贸城二期、城南汽车物流园、体育馆快速推进。城区面积从7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8万人增加到20万人。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理念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案例。以行政区划调整为突破口,先后完成复兴、长堡、高山等撤乡设镇和青龙撤镇设街道工作,并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煎茶省级示范小城镇、合兴市级示范小城镇和潮砥、长堡县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五)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调整到37:63。优势农特产品区域布局成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围绕“五个产业带”的规划布局,以“三个万元”工程为载体,以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基本形成以烤烟、辣椒为主的支柱产业,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茶叶、核桃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累计发展茶园面积21.23万亩,茶叶加工厂10家。合兴万亩白茶示范园区在2014年已列入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核桃产业快速发展,累计种植核桃面积23.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39万亩,其中天麻面积105万平方米,天麻已成为德江的特色优势产业,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国天麻大会暨中国(德江)天麻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成功列入“中国绿色生态天麻十强县”。农业园区加快推进,成功创建高家湾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长丰米阳山草地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园。已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62个,其中龙头企业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3个。(六)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2015年,全县规模企业名录库企业从2010年的23家增加到65家。规模工业产值达49.4亿元,是2010年7亿元的7倍;工业增加值达10.7亿元,是亿元的3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9.8亿元,是亿元的4.8倍。“十二五”期间,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启动城北工业园区、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乌江黄金水道物流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发展平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的工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农特产品、仓储物流等产业。在城北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关口片区规划面积2.65平方公里、共和乌江黄金水道物流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煎茶农特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北工业园区入驻各类企业72家,发展微企252户。堰塘关口片区、煎茶特色产业园区和共和乌江黄金水道物流园区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重点扶持壮大了颐年春酒业、黔东油脂集团、亿源生态、洋山河生物科技、鸿泰茶业等农特产品加工业,迪蒙科技、三诺机电、四方玻璃、金宏电力等五金机电加工业,旅游产品、装饰材料、服饰、电子商务等产业,支持资兆建材、正鑫商混等建材业健康发展。正在加快黔东北机电交易园、博伦创意广场、木材产业园、关口汽车贸易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五年来,我县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力打造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引导培育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推进商业贸易从城市走向农村,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为契机,重点培育旅游产业。洋山河景区已成功挤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扶阳古城、泉口石林、枫香溪会址等一批旅游景点初具规模,2013年贵州德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已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初步审查,并获得批准立项建设。电子商务得到快速提升,开通淘宝网电子商务平台,全县所有乡镇农村淘宝全面推进,“一品乌江”取得明显成效。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温州商贸城成为目前黔东北最大的一站式家居建材、五金机电、汽摩配件交易中心。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建成295个农家店。(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相继建成楠杆、复兴、桶井等乡镇中心幼儿园,实施长征、良家坝等幼儿园改扩建,完成山村幼儿园建设计划,实现乡镇幼儿园全覆盖;完成一中、职校整体搬迁,组建实验中学,建成青龙五小、六小、思源实验学校等,全面实现教育“9+3”计划、“4+2”教育突破工程目标,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验收;新建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乌江农林经济学院并开班办学。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发展。完成了21个乡镇卫生业务用房扩建,建成239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和县人民医院综合楼,实现县民族中医院、妇幼保院整体搬迁,医疗卫生床位数达2342张,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稳坪傩文化陈列室、扶阳古城研究基地、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个村级体育健身场所、319个农家书屋和体育馆。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和县图书馆改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50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45612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44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0年的1320元/年提高到2015年的2580元/年,城镇低保标准从2010年的26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440元/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年均增长17%。(九)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机构改革和简政放权工作成效明显,完成了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了2项,办件时限缩短为3个工作日。继续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殡葬制度改革。县民族中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煎茶、合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煎茶、枫香溪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等试点改革有序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省市县有关规定,切实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严查“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全面清理办公用房,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大力推进融资改革,成功创建全省第五轮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创新PPP融资模式,推进投资平台实体化运作。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着力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对外合作,继续大力开展党政领导带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8.9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德江经济发展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五年,是经济发展质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明显的五年,是交通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水利建设基本解决“100%人均半亩口粮田、100%人人饮上安全水”问题、水资源综合利用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基本形成的五年,是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区域性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基本形成的五年。专栏1:德江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类型序号主要指标2010年“十二五”目标值2015年绝对值绝对值年均增长(%)经济增长1地方生产总值(亿元)32.39084.616#第一产业13.220.523.56.4#第二产业5.537.917.220.2#第三产业13.631.643.921.32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元)8604196362270021.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1.58.25.2314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口径)(亿元)16[415][338]4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16315.815转型升级6三次产业结构41:17:4223.1:39.3:37.627.8:20.3:51.9--7民营经济比重(%)--------8城镇化率(%)28.14043--9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人)0.8511以上【45612】--10粮食总产量(万吨)17.8517以上17.51--基础设施11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7477--12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9.567076.5--13内河航道里程(公里)--------14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万亩)--0.50.5以上--1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科技创新16科技进步贡献率(%)----33.4--17人才资源总量(人)--1602229322--18万名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人)--------1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资源与生态环境20耕地保有量(万亩)--90.094.5--21森林覆盖率(%)--45.0853--22石漠化治理面积(平方公里)--670177--2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72--2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80--2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万元)--1.29----2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对外开放2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9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55.122.8民生建设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045250002186016.83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828700066001732城镇化登记失业率(%)4.434.5以内4.06--33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0--3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60】--35农村贫困发生率(%)----20.3--36减贫人数(万人)【3.5】--【14.03】--37人口自然增长率(‰)6.36以内5.8--38人均预期寿命(岁)----72.5--3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6.590.1--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489.7--41学前三年毛入学率(%)--6097--4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100100--4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覆盖率(%)--90100--4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100100--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5.897以上100--注[]内表示“十二五”期间的累计值。二、主体功能区建设成效明显(一)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围绕德江县“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农业、城镇和生态三类空间的布局和建设,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合理划分和布局生态空间,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保护德江乌江傩文化风景名胜区、大龙阡和潮水河水源点等重点生态区域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生态农业、高标农田建设,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产品的供给。调整存量,提高增量,集中开发,精心布局,为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随着“5个100”工程的加快推进,德江县三类空间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十三五”时期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较大成绩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45.08%增加到2015年的51.65%,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废弃矿区生态恢复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全县工业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质量良好且稳定,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环保局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以及出境段面的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十二五”期间,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质量稳步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第二节 主要困难和问题在肯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2015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84.6亿元,仅占全省的0.8%,人均GDP为22700元(约为3575美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7%。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撑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总量小,对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城镇化推进支撑不足,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二、基础设施短板多交通、水利、城镇、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仍不完善,交通瓶颈制约未根本消除,县乡道路等级低,农村公路特别是村组公路还存在晴通雨阻现象,全县交通循环畅通体系还不健全。工程性缺水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水利建设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较大。电力设施发展不平衡,边远山区通电量不稳定。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完善。通讯设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宽带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三、发展瓶颈制约突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增量空间小,存量盘活不够。全县财税收入新的增长点不多,财力不足,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招商引资压力大,部分引进项目建设和生产资金严重不足。人才总量小,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是今后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瓶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务艰巨。四、改革开放任务繁重受当前交通区位和人才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不广,民营经济规模小、发展滞后。园区建设、城镇化、简政放权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仍有待优化和完善,深化改革开放任务繁重。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一、内外环境 国内环境。“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健康发展良好势头,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各种约束条件和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也在加大,经济发展转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日益牢固,但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 二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潜在风险不断加大;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 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但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会发生重大转变,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主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促进发展的主题,创新驱动正日益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省市环境。省内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挑战风险不容小视。全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增速在全国居于前列,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均有明显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不断改善和增强。当前,全省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但应看到,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全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随着要素供给日益趋紧,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不足。二是结构调整压力大。全省经济增长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度仍然较高,传统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而全省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足,加之新兴产业尚未培育壮大,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非常繁重。三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全省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水平不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短时间难以完全解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十二五”以来,铜仁市综合交通运输条件加快改善,在全省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对外开放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趋好、民生改善、位次前移”的良好态势,但全市经济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增收难度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仍然艰巨。县内环境。一是区位优势凸显,外界关注度高和支持力度大;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已初具规模,发展定位在全县上下已形成共识,更能凝聚人心谋发展;三是产业逐步提升、布局日趋合理,5个100工程、五个产业带、物流产业等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二、发展机遇国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扶贫战略,加大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德江争取国家更多项目和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推动德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文件),贵州省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将德江县列为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德江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大支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此外,积极推进乌江航道建设,为提升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步伐,全力推进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了十分难得机遇。铜仁市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走廊,明确提出德江县在乌江经济走廊建设发展上唱主角,为德江加快发展带来了现实机遇。 第一节 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结合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围绕加快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落实“两抓两兴”要求,突出抓好“大交通、大产业、大教育、大环境”四大支撑工程,扎实推进“大德若水·大美如江”建设,为在黔东北区域领先领跑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发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优势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切实转变粗放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创新促转型、促跨越。——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以《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统筹全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改革与开放、扶贫与小康等重大关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发展整体性。——坚持环境友好,促进绿色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主体功能区发展格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积极倡导勤俭节约、减量排放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建设大美德江。——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发展。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大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武陵山扶贫开发协作区、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发展大战略为重点,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示范区和对外产业合作基地,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第二节 立足德江“十三五”时期发展愿景,结合自身地理、区位、交通及资源优势、发展基础等,提出以下四大发展定位: 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围绕规划建设的“三高五铁一机场一港口”,重点协调推进黔北机场、昭黔铁路、涪陵至柳州铁路以及机场周边配套设施、火车站建设,加快推进共和港口二期、乌江航道治理,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洋山河旅游直升机场、县城区直升机场,以外向型综合交通体系有力地支撑和凸显德江的区位优势,打造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乌江经济走廊中心,并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撤县设市”为突破口,着力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和城镇体系建设,围绕“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同城发展”,重点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和物流、旅游、健康、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黔东北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文化体育中心;唱响乌江经济走廊主角,构建乌江经济走廊核心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黔中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形成承接黔中和成渝、联络武陵、带动周边的大格局。黔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着眼德江的区域定位,重点培育发展煎茶国家级工业园区、高家湾国家级农业园区,着力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与大龙、大兴形成三足鼎立,把德江培育成为支撑铜仁、引领黔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主体功能区建设,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推进白果坨国家级湿地公园及乌江沿线生态建设,全面建设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以傩文化、红色文化、隋唐扶阳古城遗址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高标准推进国家级农业公园、中国傩城、洋山河五彩水与山地草原休闲公园、扶阳古城遗址休闲公园、枫香溪红色文化旅游区、沙溪生态农业与山地康体运动休闲公园建设,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争取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第三节 发展目标“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大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得到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要素聚集能力有大的提高;民生建设有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跨越,到2017年,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经济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020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7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期末达到10.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期末达到2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20年达到33亿元。转型升级。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25.7:54.9,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30:70。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建成德务高速公路、昭黔铁路(德江段),协调对接遵义至吉首、涪陵至柳州铁路规划研究,大力推进德江至铜仁高铁建设;力争规划建设乌江航道、乌江共和港口二期工程;建成4C级黔北机场、县城和洋山河旅游直升机场;建成高速公路德江南站至县城城际大道,规划建设县城至机场、德江至印江、钱家至沙溪城市快速干道,启动武陵大道三期和龙泉大道前期工作。建成县城至洋山河高速公路、荆角至稳坪二级公路、乌江沿江快速干道。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公里以上;通村油路(水泥路)实现100%全覆盖。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期间着力提高城乡供水能力、保证供水安全、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到2020年底,全县水利化程度达50%,新增蓄水量10522万m3;新增有效灌面31.3万亩;新增解决城乡饮水安全人口37.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新增防洪治涝面积0.8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269.67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沙滩水库、共和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切实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到2020年,全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5件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万人以上。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降低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6%,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村庄比重达到60%以上。民生建设。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829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8.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千人老人养老床位达到40张,村村拥有农村老年互助幸福院。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8%以上。专栏2:德江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型
主要指标2015年2020年绝对值增速绝对值年均增长(%)经济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4.61417015#第一产业23.56.6337#第二产业17.215.843.7920.6#第三产业43.917.193.391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27003398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5.218.310.06154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口径)9612293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5.812.33316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型升级7三次产业结构27.8:20.3:51.9--19:25.7:54.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9.81425.32259民营经济比重(%)--------10城镇化率(%)43--65--11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45612】--【50000】--1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37:63--30:70--基础设施13铁路营业里程(公里)--------14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77】--【100】--15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76.5------16内河航道里程(公里)--------1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26.5】--【31.3】--1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80--19城市燃气普及率(%)--------20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个)--------科技创新21科技进步贡献率(%)33.4--35--22人才资源总量(人)【29322】--【50000】--23万名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人)--------2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5.5--生态环境25森林覆盖率(%)53--60--26耕地保有量(万公顷)6.3--5.8--27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2--85--28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0--86--29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村庄比重(%)----60--生态环境3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3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37--5--3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对外开放33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4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5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55.118.19712民生建设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86011.236829113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60011.7132751538城镇化登记失业率(%)4.06--4以内--3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0--97--4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60】--【1】--41农村贫困发生率(%)20.3------42减贫人数(万人)【14.03】--【9.39】--43人口自然增长率(‰)5.8--8.5--44人均预期寿命(岁)72.5--75--4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0.1--95--46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5--47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6--48千人老人养老床位(张)----40--注[]内表示“十三五”期间的累计值。第三章 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理念,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第一节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集中力量决战决胜绝对贫困,完成9.39万以上贫困人口减贫目标,实现1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巩固全县及13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成果,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一、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六个精准”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加大精准识别力度,认真核实贫困群众真实情况,精准找出贫困对象,确保符合政策的贫困对象一户不漏、一人不少,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确保对症下药,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因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增收计划,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对因学因病致贫的,要全面实施中职免费教育,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对缺基础设施缺技术资金的,加快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做到措施到户精准。将扶贫资金瞄准贫困人口,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问责制,做到资金使用精准。精准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认真落实定点、定人、定时、定责任、包脱贫“四定一包”责任制,全面推行驻村帮扶工作队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实施、监管、评估的“四个全程参与”制度,做到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分年度明确脱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做到有的放矢,按期完成9.39万以上贫困人口减贫任务,确保脱贫成效精准。二、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和全县“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不断增强扶贫攻坚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着力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四个切实。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集中力量合力攻坚,扎实抓好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措施。坚持工作重心下移,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和社会保障“六个到村到户”。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民生事业改善,全面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及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认真抓好省委“1+10”配套文件十项行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和就业扶贫、扶贫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财政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社会力量包干扶贫、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党建扶贫,切实将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三、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先扶智,大力开展智力扶贫工作,深入实施“雨露计划·1户1人”扶贫职教培训计划,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接受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挂靠1个龙头企业(合作社),有效增加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逐步消除农村“零就业”贫困家庭,实现“职教培训1人、就(创)业1人、脱贫1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立足本地农村实际,在积极发展烤烟、茶叶等传统优势经济作物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天麻等中药材、核桃、水果、蔬菜、脱毒马铃薯、油茶、竹子、生漆等特色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市场化引导、梯度式培育、滚动式发展、做大做强产业”的要求,连续集中投入资金,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围绕重点产业,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四、发展和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以规划为指导,统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民族发展资金、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在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村级组织主体作用,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加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将切块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精准扶贫示范村项目建设,因村制宜,因村施策,实行一村一策,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着力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五、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专项设立扶贫预算,统筹整合宏观要素资源和县内可用资源,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地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突出规划平台,以县为单位,争取上级加大扶贫投入和协调金融机构不断增大信贷支持。同时,整合部门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扶贫机制。探索建立电商扶贫工作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深入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着力构建德江农特产品、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网络营销市场,建成覆盖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络,逐步实现网上“买”到“卖”的转变,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六、全面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抓好区域合作,紧紧抓住苏州市吴中区、中冶集团帮扶德江契机,深入开展多层级、多领域、多批次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协作跨越发展,增强发展后劲,逐步缩小差距。抓好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凝聚扶贫攻坚合力。切实强化社会扶贫攻坚合力,积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第二节 深入推进“大美德江·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建设一批美好和谐村庄,民族文化特色村寨,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建成农民美好生活新家园。一、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提高农村饮水水质和利用率。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通畅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硬化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养护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集中力量支持和帮助农村贫困户新建房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结合实施村庄整治规划全覆盖,对全县所有中心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承载能力进行摸底调查和评估,综合考虑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广电、教育、卫生等因素,合理编制中心村布局规划。着力整合集中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易灾地区搬迁避让、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要素资源,引导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地裂、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发生严重地区,以及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远离集镇、村中心点或交通干线的贫困居民有序向中心村集中。适度提高乡村地区建设密度,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优先发展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平方米建筑面积计算。以“整村推进”的方式着力对有民族特色和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实施综合整治。三、继续实施移民搬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原则,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整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廉租房、地质灾害等资金,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率高的村落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按照户均建房80平方米左右标准,配套建设水、电、路(或街)等基础设施。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移民向县城、工业园区就业。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专栏3: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六个精准”,深入实施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和全县“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抓好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保护、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措施,深入推进“六个到村到户”建设,全面推进“六个小康”建设,深入实施“雨露计划·1户1人”扶贫职教培训计划,加快贫困精准扶贫示范村项目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中心村规划建设,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第四章 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网络技术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全县发展战略引擎,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云上德江”系统平台建设,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汇聚交换平台,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和广泛深度应用,加快形成大数据产业链,加快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新引领德江经济跨越发展。第一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战略机遇,启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实现信息网络提速升级。大力实施骨干网络优化、城镇网络覆盖,积极推进 “三网融合”,扩大4G网络覆盖面。建设黔东北互联网交换中心,打造黔东北信息交换枢纽。加快城乡光纤网络改造,实现城区内3G/LTE宽带信号无缝连续覆盖,城市宽带接入能力50M用户覆盖比例达到60%以上;推进“光网城市”建设,申报创建“宽带德江”示范城市。实施“无线城市”建设,实现WLAN和WiFi对中心城区的无缝覆盖。加快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建设和“宽带乡村”试点工作,实施农村“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乡镇数字化广电网络工程,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宽带网络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公众享受宽带服务的途径;推进通信领域对外开放,扶持有条件的宽带民营资本进入我县信息通信业,积极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促进市场竞争,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电信服务水平。推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三网融合”网络信息和安全监管,建设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第二节 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化建设,重点培育“云上贵州o德江云计算中心”等5个信息产业园,推进黔东北“呼叫中心”建设,对接谋划大数据应用,建设黔东北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重点发展电子商务、3D打印、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推进“数字德江”、“智慧德江”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加快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大数据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依托三大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中心、“云上德江”和德江大数据交易所等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大数据关联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存储、加工、交易和应用服务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积极发展大数据关联业态,加大智能终端产品应用,推进中心城市呼叫中心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社区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形成大数据全产业链生态圈。培育发展大数据衍生产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同各行业紧密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释放大数据应用市场需求,促进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节 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扩大互联网应用范围和规模,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市级试点示范建设,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德江大众创新云”,构建一批众创空间。推动政府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创新,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等新兴服务。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提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创新配送模式,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实施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成智慧交通云平台。深化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构建绿色环保服务体系。构建精准扶贫网络服务体系,提升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能力。专栏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工程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黔东北互联网交换中心,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加快4G网络建设,加快城乡光纤网络改造,推进“光网城市”建设,申报创建“宽带德江”示范城市,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实施农村“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乡镇数字化广电网络工程,推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控平台、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云上贵州o德江云计算中心”等5个信息产业园,推进黔东北“呼叫中心”建设,建设黔东北大数据中心,推进“数字德江”、“智慧德江”建设,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大数据关联企业,发展大数据关联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社区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培育发展大数据衍生产业。“互联网+”行动。推进“互联网+”市级试点示范建设,大力发展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德江大众创新云”,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等新兴服务,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推进实施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成智慧交通云平台,深化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构建精准扶贫网络服务体系。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是德江县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必须紧紧抓住贵州“大交通”战略给德江带来的机遇,紧紧围绕“强基建城兴产惠民”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实施一批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夯实德江发展基础。第一节 加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抓住贵州省强力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机遇,以铁路建设“三年大会战、环省高铁、国家放开低空航空为契机,加快推进“三高五铁一港口一机场”的交通大格局,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一、优化道路网络,加快推进公路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县域内公路骨架网规划,建成德务高速公路,构建承接成渝的战略通道,规划建设德江至印江、县城至机场、荆角匝道经洋山河至泉口草场、乌江沿江高速、稳坪-共和-合兴-煎茶-沙溪-荆角环县高速公路,重点实施武陵大道连接钱家高速公路、德务高速楠杆匝道公路、352国道(印江经德江至泉口段)提级改造、303省道环城公路、德江旅游环线、县城至新滩二级公路等项目建设,规划研究德江经镇远至荔波、印江经枫香溪至沿河至彭水高速公路,推进国省道提级改造。理顺和完善高速公路匝道口对接道路,建设完善公路骨架网,并与全省“5个100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工程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德江县农村公路网络布局,有效连接重要乡镇、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等,构建路线功能明确、规模配置合理、方案经济可行、设计适度超前的农村公路网络。力争到202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500公里,全县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50%通水泥路。二、加快推进铁路、航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以铁路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铁路、航空、水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对接涪陵经德江至柳州、遵义经德江至吉首、河口经德江至北京、都匀经德江至南川等铁路的规划研究,开工建设昭通至黔江铁路;积极推进德江至遵义连接贵阳的城际快铁和德江至铜仁市的城际快铁建设项目。积极推进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黔北(德江)机场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力争2016年开工建设;以国家放开低空航空为契机,重点规划建设洋山河旅游直升机场、县城直升机场。加大水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500万吨级乌江共和港口,提级改造乌江(德江段)航道,改善航运条件,改造提升沿线码头,满足群众航运需要;开发乌江旅游航线,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码头。三、着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铁路站场、公路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码头、机场等服务设施,完善集疏运系统与配送系统,理顺与城乡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重点建设德江城北铁路物流园区、煎茶公路物流中心、共和水运物流中心,建设汽贸城大型综合货场。按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建设汽车客运总站、汽车货运站、交通枢纽站、公交停保场、公交站台、乡镇车站等配套交通设施。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积极发展德江至铜仁、遵义、贵阳、重庆、张家界等重要城区节点的快线巴士。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支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实施公共交通村村通工程,到%的行政村通班车。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建现代水利体系。在高海拔水源点规划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骨干供水工程,调节利用水资源,重点打造德江“海绵城市”,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供需平衡;完善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发展农村“五小”水利及其配套渠系管网工程建设。 一、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围绕国家水利建设“三位一体”规划,重点抓好长丰、观音滩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沙滩、共和、煎茶、江边、塘坝河、泉口等中型水库和五谷溪、洞溪、刺竹坨、万坝、泡木林、龙溪沟等小(一)型水库,新增蓄水量10089万方,解决城镇人口23.8万人、农村人口16.05万人饮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5.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3.69万亩,年解决工业用水1627万方。规划实施沙坝沟水库、吴家寨水库、长滩水库、板桥沟水库等4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恢复蓄水量133.86万方,改善灌溉面0.56万亩。维修小山塘279口,恢复蓄水总量298.76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规划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358处,新增解决和巩固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4万人,增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和利用水平,保证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供给。二、加强骨干供水等工程建设依托现有的河道、水库和规划建设的水库工程,规划建设和改造水厂供水工程,加强与水源工程配套的水厂及配水管网建设。重点建设观音滩水库龙泉水厂、钱家水厂、高家湾水厂等重大供水工程。规划实施老城片区、城南新区、城北新区排水(雨水)工程,实现城区雨污分离。统筹地下综合管廊,加快城区管网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供水骨干管网的覆盖率和互通率,实现区域供水互联互通。三、大力实施引提灌及农田水利工程大力实施大中型灌区及重要小型灌区建设,加快建设高山、平原、复兴、城中、乌江沿江等中型灌区,推进明溪、细枣池、三层溪、井溪沟、金家槽、梅子坝等水库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增效项目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大力施行特色种植业高效灌溉节水示范。努力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四、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十三五”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玉溪河、钱家沙坝河、共和流渡河及各水库周边等水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建设乌江提水引入玉溪河工程,继续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重点推进玉溪河综合治理和中小流域治理。第三节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力资源开发和电力供应结构,着力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加快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完善区域电网建设,形成完备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力输送网络。加快实施机场电网搬迁,重点建设龙泉220KV变电站、钱家110KV变电站和沙溪35KV变电站扩建。完成10KV及以下农网升级改造和电力生产调度大楼主体工程。协调推进220KV、110KV、35KV输变电网的优化布局,逐步完善电网结构,提高区域供用电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解决中压配电网存在的问题。结合城乡建设、各类园区建设和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实施一批变电站和输变电线路,继续改造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增强城乡、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供电保障能力。继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不断增加电能供应总量,优化电能结构。积极规划研究500KV输变电建设,努力提升电网能级。到2020年,德江电网的环网率、站间联络率、线路可转供电率及供电可靠性指标得到提高。专栏5: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县域内公路骨架网优化工程,德务高速公路工程,县城至机场、荆角匝道经洋山河至泉口草场、乌江沿江高速、环县高速公路工程,武陵大道连接钱家高速公路、德务高速楠杆匝道公路、352国道(印江经德江至泉口段)提级改造、303省道环城公路、德江旅游环线、县城至新滩二级公路等工程,国省道提级改造工程,规划研究德江经镇远至荔波、印江经枫香溪至沿河至彭水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匝道口对接道路工程,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工程。昭通至黔江、涪陵至柳州、遵义经德江至吉首、河口经德江至北京、都均经德江至南川等铁路工程,德江至遵义连接贵阳、德江至铜仁市城际快铁建设工程。黔北(德江)机场工程,洋山河旅游直升机场、县城直升机场工程。500万吨级乌江共和港口建设工程,乌江(德江段)航道提级改造工程。综合交通体系和配套交通设施建设工程。
水利基础设施。长丰、观音滩骨干水源工程,沙滩、共和等6座中型水库工程,五谷溪、洞溪等6座小(一)型水库工程,沙坝沟、吴家寨等4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山塘维修工程,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水厂供水工程,水厂及配水管网建设工程,排水(雨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和连通工程,城区综合管廊系统工程。引提灌及农田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电力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机场电网搬迁工程,变电站扩建工程,10千伏及以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电力生产调度大楼主体工程,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提升工程,500KV输变电工程。第六章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是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实力、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围绕贵州工业强省战略,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力和工业“百千万工程”,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第一节 夯实产业平台,促进集聚发展规划先行,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城北产业园、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和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煎茶国家级工业园区,夯实工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北产业园。加快推进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燃气、环境保护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与城市、高速公路匝道、铁路货场、乌江共和港口及机场等重点区域外部道路的互联互通,形成内外一体、通畅便捷的路网格局,完善园区要素保障,努力营造一个基础完备、服务良好的生产和发展环境,为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及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深化园区规划研究,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大力实施煎茶、共和同城化发展,加快县城—煎茶—共和的城际快车道建设;推进镇园一体化发展,加快煎茶、共和两个乡镇(园区)主干道建设,着力推进加工区与产业基地之间的道路建设,着力推进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管理,充分吸引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进驻园区建设发展。第二节 突出重点产业,强化县域支柱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推进德江—印江—思南产城融合示范区、德江与周边区县工业组团发展,重点提升传统产业,引导扶持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加工。充分利用德江的优质天麻资源,扩大天麻种植基地,做大做强天麻产业,开发天麻系列产品,做好天麻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提高附加值。依托优质辣椒资源,着力发展辣椒精深加工,开发风味油辣椒、发酵辣椒、辣椒粉、辣椒丝等系列产品;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开发多品种、多口味、多用途新的系列产品,发展辣椒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辣椒产业打造成德江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品牌。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无公害绿茶、名优茶、有机茶、特种茶种植基地建设,发展白茶、绿茶、红茶等系列产品,开发茶饮料、速溶茶、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德江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茶叶品牌。利用本地畜禽资源,科学开发牛肉干、腊肉、卤肉、皮蛋、咸蛋、卤蛋等绿色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及儿童食品,精心研发绿色风味食品。依托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果蔬饮料、果蔬粉、脱水蔬菜、冻干蔬菜、速冻蔬菜及食用菌制品等果蔬系列加工产品,对接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引领大众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充分发掘粮油生产的传统优势和潜力,发展粮油深加工业,重点发展小包装大米、茶籽油、菜籽油、风味米、营养米、大米淀粉、精制大米、米胚油等粮油加工系列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适应消费者需求、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品种、新业态,开发引领市场消费的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德江的粮油加工产业。矿产与能源产业。依托德江丰富的矿产、水能等资源,大力推动矿产资源及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长丰、沙溪两个乡的铝土矿资源勘查,为将来发展铝产品系列加工打下原料基础。积极勘探开发页岩气为重点的能源,加强遵义-凤冈-德江等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提高天然气输送能力,推进页岩气开采,重点发展页岩气加工输送。加大地热勘探力度和浅层地温开发,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动垃圾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新型能源发展,建设秸秆气化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抓紧做好核电站前期选址、水文、地质、地形等前期工作,力争核电站项目落户德江。特色建材产业。对传统特色建材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着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进一步发展轻质板材、复合板材、高质量板材等建筑和装饰材料。按照资源节约利用、循环低碳生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注重研发投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不断壮大德江县墙体材料的规模和实力,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依托区位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进一步发掘县内丰富的石材资源,集聚周边区域的优质石材资源,着力打造区域性石材集散地和黔东北石材中心,大力发展装饰石材和建筑石材产业;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建筑石材新产品、新业态,站在市场前沿,引领消费时尚,努力实现建筑石材产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石材、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石材机械、辅助材料、磨料磨具、刀头刀具、石头工艺等配套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壮大。第三节 积极引进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着眼于德江的战略定位,依托逐渐改善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引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围绕高速公路、铁路培育相关产业“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市将进一步支持德江推进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高五铁一机场一港口”将陆续开工并建成投入使用。“十三五”期间,重点着眼于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与保养,着力发展高速公路照明、机电、信号、耗材、装潢等配套产业,注重延伸产业链,推进形成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铁道维修配件、铁路照明、铁路耗材、机电设备维护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弄清铁路建成后运行发展的需要,及时扶持发展其它配套产业,为铁路的安全运营做好全方位配套服务。二、围绕航运和航空发展配套产业依托航道、港口、机场,大力发展与航运和航空有关的配套产业。利用乌江通航和共和港口建成使用,积极引进和发展港口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和维修、航道设备制造、重点设备配件生产等产业,并延伸产业链,加强与思南联动,把德江的航运制造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着眼于黔北机场建设,超前谋划、精心布局,积极发展航空运行的配套产业和关联性产业。一是机场照明耗材及相关设备生产,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研发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业主欢迎的产品,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航空食品和用品生产,针对航空食品和用品的特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关或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开发出具有一流水准和德江风味特色的航空食品和用品,努力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三是航空运行其它零配件生产,针对航运的特殊需求,研究开发多种零配件产品,注重产品的系列配套,保证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全力保障航空运行的安全舒适。三、依托周边经济核心区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依托周边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发展飞机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及电子产品、特色装备及零部件、基础部件等系列产品,为周边经济极核区的主导产业进行配套;着眼德江未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遇,着力发展家具类、水暖类、厨卫类、门窗类制造业,以及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部件、农机、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为把德江建成黔东北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商品;利用德江的区域优势,积极为贵阳、遵义和安顺的军工产业提供配套产品。专栏6: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
城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燃气、环境保护等设施,园区与城市、高速公路匝道、铁路货场、乌江共和港口及机场等重点区域外部道路的互联互通。
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及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县城—煎茶—共和的城际快车道,镇园一体化工程,煎茶、共和两个乡镇(园区)主干道,加工区与产业基地之间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信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
绿色食品加工。天麻精深加工、辣椒精深加工,无公害绿茶、名优茶、有机茶、特种茶种植基地建设,白茶、绿茶、红茶等系列产品,茶饮料、速溶茶、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牛肉干、腊肉、卤肉、皮蛋、咸蛋、卤蛋等绿色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及儿童食品,果蔬饮料、果蔬粉、脱水蔬菜、冻干蔬菜、速冻蔬菜及食用菌制品等果蔬系列加工产品,小包装大米、茶籽油、菜籽油、风味米、营养米、大米淀粉、精制大米、米胚油等粮油加工系列产品。
能源产业。煤炭矿井、水电建设、天然气勘探开发、页岩气勘探开发、遵义-凤冈-德江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德江乌江共和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新型能源项目,秸秆气化工程,农村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特色建材产业。新型墙体材料,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轻质板材、复合板材、高质量板材等建筑和装饰材,黔东北石材中心,石材机械、辅助材料、磨料磨具、刀头刀具、石头工艺等配套产业。
交通配套产业。高速公路照明、机电、信号、耗材、装潢等配套产业,铁道维修配件、铁路照明、铁路耗材、机电设备维护等相关产业;港口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和维修、航道设备制造、重点设备配件生产等产业。
航空配套产业。机场照明耗材及相关设备项目,航空食品和用品项目,航空设备零配件。
周边经济核心区相关配套产业。飞机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及电子产品、特色装备及零部件、基础部件等系列产品,家具类、水暖类、厨卫类、门窗类产品,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部件、农机、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产品,军工产业相关配套产品。第七章
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紧紧围绕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实现撤县设市。按照“规划引领、新区先行、旧城提升,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城镇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山区民族特色城镇化体系。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第一节 合理划定城镇化空间范围全县城镇化发展,按照远期规划100平方公里100万人,中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近期30平方公里30万人要求。城镇化发展区主要包含县城区、煎茶、合兴、共和新型城镇建设区和堰塘高家湾、合兴合朋、泉口天池、高山方家、复兴喻家桥、枫香溪寨上、荆角岩底、煎茶龙盘8个新农村社区。突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围绕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四位一体”大生态格局。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重点推进老城区、城南新区、城北新区、龙泉片区和钱家片区建设,实现德江、煎茶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德(江)煎(茶)城际快车道沿线产业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高速公路、港口、机场以及县城至机场的快速通道,重点建设煎茶省级示范小城镇、国家级工业园区、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加快推进煎茶、合兴、共和与县城同城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围绕“大美德江·美丽乡村”突出山地和地方文化特色,以高速公路、港口、乌江沿线和快速通道为主线,重点推进堰塘高家湾、合兴合朋2个市级示范点和泉口天池、高山方家、复兴喻家桥、枫香溪寨上、荆角岩底、煎茶龙盘6个县级示范点建设,示范带动20个乡级示范点。第二节 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根据发展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推进形成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区域中心城镇建设为支撑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一城两带四区”的总体布局推进全县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一城”即德江县城。“两带”即陆路交通沿线城镇发展带和乌江沿岸城镇发展带。陆路交通沿线城镇发展带是以过境德江县的“三高五铁”及国省道干线公路等陆路交通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打造沿线城镇发展带;乌江沿岸城镇发展带是依托乌江流域德江段,整合周边资源,形成沿岸城镇发展带。“四区”分别是:由县城区、龙泉区和新场高新区等组成的中心城区;由煎茶、合兴、沙溪、楠杆、平原和复兴等乡镇组成的西南部城镇发展区;由长丰、稳坪、高山和泉口等乡镇组成的北部城镇发展区;由共和、潮砥、长堡和枫香溪等乡镇组成的东南部城镇发展区。完善城镇结构与功能,推进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边贸特色小城镇—集镇四级城镇结构。县城中心城区由老城区、龙泉区和新场高新区构成,推进煎茶、合兴、共和同城化发展,中心镇包括平原、高山、长堡三个镇,边贸特色小城镇包括枫香溪、楠杆、复兴、泉口四个镇,其余乡镇为集镇。县城中心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合兴是西南部中心,依托杭瑞、德沿两条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和扶阳古城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畜牧、旅游、交通运输等产业为主的农贸、交通及旅游型城镇,打造西南部物资集散中心。平原是西南部重要的中心城镇,依托丰富的矿产和畜牧资源、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发展以采矿、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物流为主的工贸、农贸和商贸型城镇。高山镇是北部中心,依托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和天麻、烤烟等经济作物,形成发展以中药材生产、采矿、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商贸、工贸和旅游型城镇,打造北部的物资集散中心。长堡镇是打造乌江经济走廊中心的核心区,依托乌江流域和共和港等交通优势,以及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物流、旅游和交通运输业,打造乌江经济走廊中心。第三节 围绕“交通便捷、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现代新型城市建设理念,以“大交通、大流通、大循环、大发展”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进一步推进重点示范小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速产城融合发展。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东拓、西延、南扩、北展、中改拓展中心城区,将城南片区建成为中心城区;依托高速匝道和铁路站场,将县城北片区建成吸纳人口集聚的生态综合型居住地;依托326国道提升改造向南延伸,逐步与煎茶、合兴连城一体,打造德江工业聚集区,依托德江境内的铁路建设及钱家客运枢纽站场的设立,结合河流、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公园的建设,打造中心城区北部重要的城市窗口。以实施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加大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建设枢纽站综合体,在德江火车站和黔北机场周边规划建设区域性民族工艺品、土特产品展销区以及民族文化、旅游景观展示区,形成集商贸物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枢纽站综合体。进一步推进世界傩都文化旅游城建设,以傩文化广场、傩文化主题宾馆、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和中国傩文化博物馆建设为重点,打造高服务品质的傩文化旅游休闲聚集区和傩文化展示窗口。二、加快重点示范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科学合理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提高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据地域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城镇群体的多功能作用,促进和加强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推动城镇布局与生产力布局合理和衔接。高标准规划建设合兴、平原、复兴、枫香溪、长堡、高山、泉口等小城镇示范点,分期建设,稳步推进,完善功能,提升小城镇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原则,结合撤乡建镇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小城镇布局结构,建设一批农贸型、商贸型、旅游型的特色小城镇。到2020年,建成枫香溪、泉口、楠杆、复兴等边贸特色示范小城镇。三、扎实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道路建设,推进武陵大道、县城至煎茶城际大道、县城经观音滩库区至高家湾景观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县城客运站、货运站和乡镇客运站、村级客运招呼站等城乡公共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排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和雨水管网、城市污水管道等市政综合管网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镇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四、促进产城融合各城镇立足自身定位,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推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互动融合,提高城镇人口吸纳能力。中心城区以县城为核心,依托城北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西南部城镇发展区以合兴、平原两个中心镇为核心,楠杆和复兴边贸特色小城镇为节点,重点发展物流、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旅游和交通运输业;北部城镇发展区以高山中心镇为核心,泉口边贸特色小城镇为节点,重点发展林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东南部城镇发展区以长堡中心镇为核心,枫香溪边贸特色小城镇为节点,依托乌江流域和共和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新型材料、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和运输业,积极打造乌江经济走廊核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同时,全力建设宜业、宜居、创新、创智的“智慧德江”。第四节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城镇经营管理,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健全城镇管理和服务机制。一、改革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落户限制。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原享受计划生育、扶贫、移民政策及公共服务的群体待遇不变。简化户口迁移办理程序,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更加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以吸引更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与共享。二、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统一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布局教育资源。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卫生资源有效利用,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置,建立城乡医疗应急联动系统。统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共享,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建立乡镇、社区法律服务机构,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统一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同城同权、同城同酬、同城同保、同城同教。推动水电路讯气等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六节 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达到5824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5403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64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80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1400公顷。在“十三五”期间,一是要确保耕地保有量5.8万亩不能减少,永久基本农田要划定;二是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和废弃工矿地的利用,增加补充耕地指标,为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打牢基础;三是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前做好用地谋划;四是面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即将突破2020年控制指标的状况,提前向省政府争取建设用地支持。专栏7: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
空间布局。“一城两带四区”。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积极拓展中心城区建设,加大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建设枢纽站综合体,进一步推进世界傩都文化旅游城建设。
重点示范小城镇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合兴、平原、复兴、枫香溪、长堡、高山等示范小城镇。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武陵大道、县城至煎茶城际大道、县城至观音滩库区景观道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公共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排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综合管廊改造、海绵城市和雨水管网、城市污水管道等市政综合管网建设,建设和完善城镇亮化、美化、绿化工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水电路讯气等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八章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为支撑,加快发展产出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把德江建设成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强县。“十三五”时期,力争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第一节 合理划定农产品主产区空间范围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含青龙、玉水、煎茶、共和、堰塘5个乡镇(街道)。围绕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青龙、玉水、煎茶、共和、堰塘5个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建设高家湾国家级农业园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坚持集约开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 第二节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稻、优质油菜、茶叶、蔬菜、核桃、脐橙、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渔业养殖在农业中的比重,形成和完善优势产业体系。一、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以山地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商品化、特色化,促进现代农业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继续建设乌江沿线的枫香溪—潮砥—长堡—共和—稳坪—桶井—荆角等乡镇以竹子、核桃、水果为主的竹果产业带,青龙—钱家—龙泉—煎茶等乡镇以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带,高山—沙溪—楠杆等乡镇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复兴—合兴—堰塘等乡镇以茶叶为主的生态茶产业带,泉口—长丰—平原等乡镇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带。重点抓好以高家湾现代农业观光园、合兴万亩高标准示范茶园、长丰草地生态畜牧示范园、沙溪天麻农旅一体特色示范园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动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建设。集中精力做大烤烟、茶叶、天麻、核桃、畜牧等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创建天麻有机食品地理标志、无公害示范区,壮大天麻产业,完成合兴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充分利用好乌江流域做好养殖这篇文章,同时加强稻田养殖,使渔业产业成为又一新兴产业。二、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高质量建设30万亩生态茶叶、30万亩蔬菜、15万亩烤烟、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油茶、20万亩脱毒马铃薯、40万亩核桃、30万亩退化防护林改造、5万亩生漆等种植基地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60个、畜禽养殖基地320个。合理利用水库、池塘、湿地等水面资源,适度发展水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税收方面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