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高达46% 中国人存钱为什么爱存钱

我国人均储蓄率高居世界第三 有钱为什么不敢花?|储蓄|储蓄率|中国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我国人均储蓄超4万元,世界第三
  那么有钱为什么还不敢花?
  2015年,中国人均储蓄率46%,高居世界第三
  国际排名而言,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并且长期位列第一。2005年,中国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19.7%。2015年,中国储蓄率的最新数据是46%。
  根据、和美国中央情报局2015年度《世界概况》显示,中国收入储蓄水平排世界第三,仅次于中东石油出口国卡塔尔和科威特。
  但是这种高储蓄率的说法与大家的生活经验显得格格不入:没有多少钱可存,普通白领多都是“月光族”,金领银领也为每个月的按揭贷款焦头烂额。那么,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否意味着居民有钱不想花?
  储蓄率高并不等于居民储蓄多
  国民储蓄分三个部分: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其中居民储蓄代表个人(家庭)的储蓄水平。
  长期以来,舆论普遍认为高储蓄率源于中国百姓爱存钱的习俗。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有很大偏差。实际上,近十几年来,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源自普通人的钱袋,而是源自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来自国际清算局的数据就显示,在2000年到2008年间,中国国民总储蓄增长中有80%源于政府及公司部门,并非来自家庭。
  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总体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
  金融业宏观分析师王涵表示,与其余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部门的储蓄占比明显较高,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企业部门存款余额占GDP的64%,而美国和日本均不足15%。因此,中国接近50%的国民储蓄率有企业部门的重要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也表示,一般国家都以居民储蓄为首,然后是企业储蓄、政府储蓄,而中国的储蓄结构却刚好相反。
  中国居民储蓄多来自高收入家庭
  数据显示,2015年一年,中国的居民新增储蓄的存款就超过了4万亿人民币,2008年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累计增加了35万亿元。
  按照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总人口13.7亿计算,我国居民人均存款已经达到40291元人民币,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然而,收入差距使不少中国人仍然无钱可存。那么,人均4万的居民储蓄来自谁?
  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曾对8000多户中国家庭进行调查,并发布《2015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报告指出:
  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储蓄率为69.02%,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61.6%。
  也就是说,中国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
  统计显示,高净值家庭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而这几个地方都是近年来资金存量排名靠前的省市。
  此外,不同家庭之间收入和消费的差距非常明显,样本前1%的高净值家庭人均收入75.6万元,储蓄率高达67.5%。而普通家庭人均收入6.2万元,总消费4.6万元,储蓄率25.8%。可见普通家庭真正拥有的钱并不多。
  收入增长慢、社会保障不充分
  《经合组织观察家》(the OECD Observer)上的一篇文章这样分析中国人花钱的谨慎态度:中国的高储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积谷防饥”的“预防性储蓄“。多数人存钱不是不想花,而是不敢花。
  中国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收入。正如吴敬琏所言:
  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等,都使居民非常看重储蓄。
  然而,我国的买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养老费用等却一路飙升。
  在中国,对很多结了婚有了子女的人来说,子女的教育费用必须要提前攒,而且得尽早攒。孩子生下来就要有奶粉钱、尿布钱,从上幼儿园到大学又得烧一大笔教育钱。
  买房也需要一笔不小的积蓄。据研究显示美国人买房不需要太长时间,迈阿密需要4年,纽约需要5.7年,洛杉矶需要5.9年。而如今高昂的房价,让大部分中国人都必须节衣缩食一辈子才能买得起一套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称,国民储蓄率偏高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中国社保体系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促使他们更多地存钱。
  另外,中国居民投资机会少,进一步提高了储蓄率。
  当然,这些年来情况已开始在发生变化。《安联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家庭的分散投资进程正在继续,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已越来越注重绩效,把资产从低收益的储蓄账户转向高收益的银行和理财产品。
  总之,“有钱不花”、“没钱可花”和“有钱也不敢花”都是中国高储蓄率下存在的现实情况。而对国人来说,“有钱不花”显然不是主流。
  ■据《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1940年出生的牟其中今年已经76岁了,按牟其中“十年之内就会重建一套商业体系”的构想,届时牟其中已是80几岁的老人了。这已经是人生的晚年了,一切不再是一个80几岁的老人说了算的时候了。届时,留给牟其中的恐怕只能是“壮志未酬”了。
面对当前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调控政策宜疏不宜堵。短期内,通过稳增长政策带动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分流地产市场资金是上策。在土地的垄断供应制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房价长期下降既不可能,也更不应该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来自人类互助合作天性的分享,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从小圈子熟人范围内的临时替补性活动,发展成大规模改变生活、商业方式的“分享经济”。关键的一点是,有没有切实可靠的供给,让大规模分享真正变成现实。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用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必须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而一个企业家没有能力来推动基础设施以及法律、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这些必须由政府协调不同的企业家,或是政府自己来提供。豆丁微信公众号
很抱歉,该文档已经被删除了...先到其它地方遛一圈吧!
您可以在豆丁搜索您要找的内容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档
& DocI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豆丁网
扫描下载APP
扫描关注豆丁网
微信号:doudingwang
随时赢取精美礼品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存钱?
导语:“勤俭节约”似乎是多数国人对金钱的态度,多存钱少消费的传统也传承已久。近日,西媒公布的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储蓄率的数据也证明了这点,中国在收入储蓄排行榜上位居第三,而美国则是同期储蓄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存钱?
中国人爱存钱,美国人爱消费
【哪些国家爱存钱?】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2015年度《世界概况》显示,世界上收入储蓄水平最高的1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中国大陆、韩国、博茨瓦纳、挪威、尼泊尔、台湾、土库曼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媒体称,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收入储蓄最多的是石油生产国和亚洲新兴国家。
卡塔尔国家银行
【三分之一美国人根本没有储蓄账户】
根据西班牙媒体公布的这份数据,美国是同期储蓄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前段时间美国某的调查也证明美国人并不爱存钱。调查发现,超过62%的美国人的储蓄账户存款不足一千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根本没有储蓄账户。另有10%的受访者称自己的存款在一千美元到五千美元之间。只有19%的人表示自己的存款在五千美元以上。而同时也有14%的人表示自己的存款余额多于一万美元。
【中国人均存款破4万大关】
2015年一年,中国的居民新增储蓄的存款就超过了4万亿人民币,2008年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累计增加了35万亿。按照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总人口13.7亿计算,我国居民人均存款已经达到40291元人民币,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
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储蓄率在全球长期排名第一。
为什么中国人不敢花钱只想着存钱?
【基本民生投入少,生活没保障】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大多数国民都属于“不敢花”的情况。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孩子读书、生病的医疗费还有未来的养老都需要钱。有点钱存着,家里万一有事,要应急用。从一个宏观的视野看,国人甘愿做“守财奴”的根本在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不够高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导致大家没有足够的后续保障,使居民消费也随之出现了“自我保障性后移”,进而导致“全民储蓄”。有调查称,中国有近60%的家庭为紧急情况和保障教育而进行资金储备,而出于相同目的的美国家庭只占35%。
“因病致贫”是中国老百姓时刻担心着的问题
【不存钱怎么买房子?】
从今年公布的名单来看,世界上地产价格相对收入来说最贵的十个城市中有七个在中国,其中北京的“房价相对年薪比”居然高达33.5,上海30.2,而深圳30.0。反观美国,即使这个数字最高的纽约也只有20,买房的经济压力骤减。除此之外,在中国信贷也很难,中国购房有房贷的比率只有18%,而在美国至少一半的房子上有房贷,这让“存钱”在中国变得更加重要。
【投资渠道不畅,有钱也只能放银行】
中国人爱存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民间投资渠道的不畅通。中国股市的大溃败使中国老百姓最容易进入的资本市场成为雷区,同时也严重地挫伤了中国老百姓的投资信心,他们宁可将钱存入银行,即使存款在银行的金库里不断缩水也义无反顾。再加上国内金融渠道体系不完善、楼市限购等因素,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除了房产,中国人手中还握着大笔现金,用于投资的钱很少
【传统观念影响消费观】
很多人听过这个段子,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存了一辈子到六十岁终于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来住;而美国老太太到六十岁,感慨自己终于还清房贷了,但房子已经住了一辈子。中国人相信“细水长流,吃穿不愁”的道理,习惯于将省下或富余的财富储蓄起来,为未来做打算。但美国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经济体系,加上近世纪以来美国经济一直比较好,很少见过苦日子,因此美国人很少有未雨绸缪的想法。
【高储蓄率数据或许只是被平均】
在北大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消费者花钱太少,而是他们可花的钱太少。中国虚高的储蓄率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源自普通人的钱袋,而是源自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来自国际清算局的数据显示,在年间,中国国民总储蓄增长中有80%源于政府及公司部门,并非来自家庭。
除此之外,中国的收入差距也使得储蓄分道扬镳。根据《中国家庭金融报告》:中国家庭收入不均现象非常严重。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而家庭储蓄分布的不均也同样严重。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其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
高储蓄率并不是件好事
【消费意愿弱,内需不足】
与高储蓄率相反的是,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却在减弱。一方面,储蓄率过高的话消费不够,不足以消化产能,企业的利润恐怕就很难保障,进而阻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储蓄率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因为只有消费水平提高才能使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央行下调存款利率】
2015年进行了五次降息,降息成为2015年利率政策的主基调。一年内,利率下调1.25个百分点,这幅度在近年利率政策中前所未有。截至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下调至1.5%。
结语其实,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非不知道存款利率不高,也不是不懂钱存在银行就是看着它们贬值,之所以不敢消费,还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不存钱心里就没有底。只有政府加大公共投入、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投资渠道,才能让敢花钱、会花钱成为国人新的消费习惯,也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内需、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本页位置: →
储蓄率高达46%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日 10:02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是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6%,挣100元存下46元;另一个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每挣100元要花掉100.5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很负责任而美国人不顾明天死活只顾今天享受?
  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发达或不发达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不同,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低的影响不同。在《财富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谈到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医疗保险、退休养老保险等金融品种对缓和储蓄压力的作用,这些金融品种可以降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可以帮助平衡个人一辈子的消费水平,关于这些本文就不再重复了。
  但是,金融发展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相当程度上,由于中国金融的不发达,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是根据已到手实现的收入决定消费多少,由“过去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钱。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个人的消费预算取决于当前以及过去已到手储蓄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消费,甚至到手后还有46%留到今后消费。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消费预算由当前和未来收入的总折现值来决定,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实际上是个人财富在今天的总值,这样一来,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只要未来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够多,财富的增长照样可以让你不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费掉,而且还敢借钱花,即提前消费。换句话说,中国人是根据“收入流”来花钱,而美国人是根据“收入流”加“财富存量的增值”来花钱。
  以2005年为例,中国新增储蓄1.8万亿元,居民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大约1.75万亿美元),存钱很多。而同年美国人没存钱,总体上还借钱。可是,美国私人资产的年终总价值为51万亿美元,净增5万亿美元(是中国居民存款余额的2.8倍),人均财富存量净增约2万美元,这些私人资产包括私人房地产、生产性资产、证券和基金,还不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美国人没存下一分钱的新收入,可他们的财富存量却照样上涨5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个人消费预算的基础不仅包括当年的收入,而且包括个人资产的增值部分,那么美国人2005年人均可消费金额约为5万美元,因此,虽然他们把当年3万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实际上还存了2万美元,占可花费金额的40%。所以,他们还是在存钱,只不过存的不是当年的收入,而是资产增值部分。考虑到人们对未来收入信心的增加,2005年美国人的人力资本也升值不少,如果把这部分也算进去,美国人2005年还是存下不少财富。
  当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美国人花钱时会把收入和财富增值放到一起来算,而中国人可能只考虑实际收入的多少,不能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土地价值、房产以及其他资产价值不是也升值了吗?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费呢?答案在于三方面:所有制、市场化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
  什么决定了人们的财富感
  对于多数美国家庭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流动性财富或说资产是其私人拥有的土地和房产,财产的私有使每个人很具体地感觉到这是自己的财富,有非常具体的财富感。相比之下,在中国,土地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没有任何中国人会因为某块土地的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了”,原因是那些土地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所以在人们考虑到底可以多花还是少花钱时,不会受到土地升值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今天中国城市的房产终于变成私有了,中国人的财富感得到了一种本质上的变革,房价的涨跌和租金的升降终于进入越来越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中。
  按照同样的道理,美国的企业都是私有的,这些企业价值的涨跌当然直接反映到众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上。中国却不然,许多企业还是国有,中石油、中国电信、宝钢等企业的价值是上涨还是下跌,利润是100亿元还是1000亿元,对中国家庭的财富感没有影响。实际上,由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靠垄断增收,它们的盈利越多,意味着老百姓为垄断支付的就越多,对老百姓的开支预算是负效果,不是正效果。
  因此,国有制占一国经济的程度越高,老百姓就越是只能根据实际收入决定消费的高低。反之,像美国那样的国家里,人们的消费水平就可以跟土地等资产价值的涨跌挂钩。
  但是,仅有土地私有、资产私有化还不够,土地和其他各类资产还必须得商品化、市场化,必须可以自由买卖流通,否则这些财富只能是死财富,还是不能完全地进入个人消费预算里。没有流通性的资产是不能轻易变现的,如果是这样,资产价值的涨跌只是名义上的,不能被立即消费。因此,活跃的土地市场、房产市场、资产市场是关键。在美国,不仅什么资产都可以自由买卖,而且都有很活跃的交易市场,许多种资产的流通性都接近现金。在中国,虽然农民和其他人现在可以转让、购买某些土地的使用权,但其交易范围严格受限,交易程序和手续非常漫长。乡镇与农村的房产基本没有被商品化、市场化,其交易市场基本不存在,并且也不能被用作抵押到银行贷款。因此,这些资产都缺乏变现途径,是死财富,这就大大抑制了乡镇与农村的消费需求。在大中城市,虽然商品房市场越来越火热,但时下要求进一步限制房产交易的呼声很强,要求加强管制,增加交易税和房产税,为交易设置各种障碍。如果真的这样,那必然把中国目前最具流通性的资产又变成死资产,割断消费跟这部分财富的联系,压低城市的消费水平。
  发展金融业减少储蓄压力
  当然,即使实现土地等资产的私有,并且也放开实物资产交易,可能还是无法完全把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变成他们消费预算的一部分。毕竟,除了土地、房产这些实物资产外,其他诸如人力资本这样的资产或说财富是无形的,不便于直接交易。
  1998年之后,中国先在50个大中城市推出住房按揭贷款,在此前后又推出汽车贷款,这些当然缓和了城市家庭的部分储蓄压力,让他们的消费预算大大拓宽,能够将一部分人力资本提前变现,并能很快买到房子、汽车,也能有更多的现金让小孩上更好的学校等等。但到目前,这些金融品种对广大小城市、乡镇和农村是不开放的,他们没办法提前享受到人力资本的好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北京等大城市的储蓄率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市场非常发达,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美国人都可用土地、房产、汽车作抵押将未来的收入流变现。任何个人和企业的稳定收入流也可用来作质押贷款。美国有1亿多人拥有信用卡,而且不用先交钱就能使用。此外,企业股票上市也很容易,没有行政审批限制,美国工业产值80%以上是由上市公司生产的。所有这些发达的金融证券市场使美国的各种资产具有充分的流通性,使几乎所有的资产都能很快地变现。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在决定要花多少钱的时候,没有理由只根据当年的收入多少来计划,他们当然应该把其资产的升值部分考虑进去。
  我们中国人只花今天和过去的钱,而且还花得不情愿,花得心惊胆战,总想着省钱。美国人正好相反,他们不仅把今天挣的花掉,还把未来的收入预支过来花。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失业保险、消费者金融品种等等都还很欠缺,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不多存钱。在美国则是另一幅图景,其金融、保险都很发达。另一方面,中国的生产性资产仍然以公有制为主,土地是国有,甚至连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单位所有。在众多管制下,许多资产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生产资料的市场化程度仍很低,这些制度安排使人们无法从资产升值中感受到好处,人们的财富感觉里不可能包含任何土地、国有企业等国有资产的成分,这些资产的升值自然不会影响老百姓的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在美国,几乎所有资产和土地都是私有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像商品一样自由交易。特别是通过资产票据化、证券化的交易,而不是实物交易,美国的证券与金融市场让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很高的流通性,这不仅使美国家庭的财富感很“活”,各种财富都不是“死”的,而且使他们感到更富,所以就更愿意提前消费。(陈志武)
【编辑:位宇祥】
相 关 报 道
[个唱][情感][电影][国际][娱乐][星光][八卦][科教]
每日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储蓄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