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凝聚态武器说过,时间加复利是最厉害的武器.如何稳定

“复利”是成功人生的秘诀;可怕的复利
“复利”是成功人生的秘诀;可怕的复利;[致富经]生病木头 贵比黄金;杨恩辉
的个人图书馆
18:21:04| 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很多人以为获取功名的先决条件是不菲的资金支持,庞大的信息人脉网和超出常人数倍的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即使你的起点很低,只要你有清晰的人生计划和长期坚持的耐心,复利会使你走向真正的成功。
复利的效果
以理财举例,比如你现在往银行存入100元钱,年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无论您用单利还是复利计算利息,本息合计是一样的,全是110元。但到了第二年差别就出来了,如果用单利计算利息,第二年的本息合计就是120元;可复利就不一样了,第二年的本息合计成了121元已比单利计算的多了1元钱,如果本金或利率再大一点,年限再长一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复利公式=本金x(1+利率))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它显示了复利效果的威力。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
,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多次乘方,形成了庞大的数字。
算算你的人生投资何时翻翻
金融学上有所谓的“72法则”,用“72除以增长率”估出投资倍增或减半所需的时间,反映出的是复利的结果。举例来说,假设最初投资金额为100元,年利率9%,要想计算本金翻倍的时间,使金额滚存至200元,就利用“72法则”,将72除以9(增长率),得8,即需约8年时间。虽然利用“72法则”不像查表计算那么精确,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因此当你手中少了一份复利表时,记住简单的72法则,或许能够帮你不少的忙。
了解了复利,再利用72法则,我们就可以轻松算出自身价值何时翻倍。举例来说,阿伊和阿荣同时大学毕业,阿伊在内地家乡找了份工作,而阿荣则南下深圳求发展。两人找到的工作薪水一样高,都是年收入3万元。阿伊身处经济发展速度为1%的内地,要翻一番需要72(72/1)年的时间,而在阿荣所处的深圳,收入按3%增长,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24(72/3)年左右。开始时的一点点投资,经过利滚利的发展后,差异如此之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投资的微妙。仔细再想想,这样的投资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经典的缩影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可怕”。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拥有良好基础素质、条件的年轻人,“复利型”的职业规划,是成长之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对这个年轻人本身,更对他的家庭以及他将工作的企业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复利人生的三特性
要想拥有复利型的人生,参照已有的观点,我认为必须具备三点:首先,是目标导向性。我个人认为复利思维是以最终结果为目的的,它要求每个有理想的人都要有清晰的目标,而且要可以量化,让计划的执行者可以明白自己每天的任务,以及在计划中所处的位置,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
其次,越早越好的时效性。复利的作用需要在时间的隧道中发挥作用,如果行动过晚,时间很短,那么复利的作用不会太明显。所以凡事最好有了计划,尽早行动。执行力很强的人往往会提前行动,争取时间。有了目标,没有了时间的话,复利一样无法发挥作用的。所以有了目标,还要有时间,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了。做的不到位,最终目标一样无法实现的。
第三,长期维持的趋势性。有评论道:“我们每人每天都有一笔不菲的投资基金,谁都不多不少,那就是时间。时间一样,关键是你把它投资在哪里。有的人把时间撒在了学习和工作中,有的人把时间撒在了家庭中,有的人则把时间押注在混沌当中。似乎这一天的投资不足以决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但是如果是两天、三天、四天……或者一直持续70年,那么,当初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像被施展魔法似地发生,而施法者正是复利也。
这有点像中国人的养生,二十岁时看上去人人身体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最后有人活到70岁,而有人却活到90岁呢?就是每天一点小努力,一点小坚持,比如早睡半小时,少用一根烟、多笑一次、多锻炼20分钟……一直坚持,寿命自然会多二十年。
要说明的是,复利只是一个中性词,是褒是贬取决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不同产生的结局可想而知。每天固定的投资额经过长久的持续,就会像雪球一样滚起来。十年寒窗所回报的不仅仅是考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且会是更多:好的工作,待遇,认识更高层次的人,接触更高的工作层面。而这些又会给你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宽广的见识,简言之就是良性循环。而当初把时间荒废在吃喝玩乐中的人,可能(不能说绝对)获得的回报是为生活四处奔命,而在为糊口而忙的时候却已经已无暇顾及自身的进步和长远规划,追不上前进的脚步了。简言之就是恶性循环。”
李嘉诚先生从16岁开始创业一直到83岁时,白手起家67年,家产就已达260亿美元,对于普通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不可想象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世界华人的首富。但是我们仔细来算,如果我们有一万美元,每一年复利达到24.7%,用同样时间,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诚一样出色。猛然看,一年24.7%的利润并不高,我们也许会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获得比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实上,成功的艰难不是在于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持续的努力与保持。
每天我们的人生都有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每天睡觉之前都反问一下自己:这一笔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我所追求的目标上了吗?又坚持了多久?
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一点点的投入,也不断地利复利,进入良行循环当中。即使开始的时候辛苦点、受点挫折也不要紧,坦然面对,要明白最终这一切都会有不菲的回报。
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利用复利的威力,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也许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吧,我生活在与投资、房产等等毫无关系的乡村里,因此自小对于财富的认识就是它是一个随缘的东西,即: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随缘而来的。因此,我对这些东西向来不是很敏感。但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发现,懂得这些的人,生活才有计划性,工作生活和财富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比我们持有朴素原始财富观的人普遍生活得好得多、稳定得多!所以,我会试着去多了解,但我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学不会这些东西,也把握不住。所以,如果我手里有财富,我想还是会把他用在我喜欢的事情上投资,而不是直接扔进金融市场享受利息。对了,个人认为,考虑投资的复利收益,是否还要考虑货币贬值的因素?——马超
读完“复利”是能觉得心潮澎湃,但是想来“复利”就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么?在人口基数这么大的人类社会中,做到“复利”计划,没有成功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数。不过不管怎么样,“复利”计划总是成功的一种捷径也是必须的一种投资。——杨文
又一则成功学的雄文。把一些半通不通的数学概念和具有煽动性的成功故事联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是我就想问一句,为什么非得成功?我就不想成功不行么?正是这种片面的成功心态,让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不仅对别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王俊岭
看着数字我就有点儿发晕,不过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文中的意思,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做乘法,要持之以恒才能接近财富和成功。——程鹏丽
复利的计算规则应用到人生的生存法则上,不免有些抽象,但是读懂之后,它所渲染的道理却很浅显易懂,努力的指数越大,越接近成功。——李斐
复利人生的成功之道很简单:坚持、坚持、还是坚持。——李特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优秀品行,好的人生规划可以避免走失方向,有时候大脑运用起来后还真能给人意外。——何林
财富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复利”就像是开了“加速器”。——周金玺
看了这篇文章算是长见识了,复利就是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事情,即使完成这件事的报酬很微薄,在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内你就会成功。“复利”的结果可以让很多人心潮澎湃,但是想想其中的艰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下来的!每个人都想欲速而达之,就像赚钱,肯定希望赚钱越快越多越好。“复利”思想是一种着眼长远的思想,不要鼠目寸光,眼光一定要放长远,既得利益是暂时的!——张欢
作为一个在校学生,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时间。可是我平均每天真正的学习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复利”的道理我不是不知道,可是计划好的事情总是做不到,所以我觉得什么成功致富法则都是空谈,只有行动和坚持不懈才会有结果。——汪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成功的总是少数人。我觉得,要想成功,必须首先得有成功的渴望,然后再来谈复利。像我,一心只想游戏人间,对于做大事业,赚大钱,根本毫无兴趣,只想着把赚到的钱花得愉快,是不会考虑这么多的。当然了,我现在连这个目标也还没有实现,不过,这个过程也挺有意义的。没有挑战和关卡,还叫游戏吗?——龙在天
循环积累理论,首先还是得有积累。——黄林盛
获取功名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心底的梦想支持和为此奋斗的努力和坚持。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把梦想放在前面,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你内心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梦想,那么所有阻碍你通向成功道路上的荆棘都不是障碍,你也会一直向着它出发,同时你也就会一直在坚持,因为它是你的指明灯,是你生存下去的动力。成功的人生首先不应该是茫然的,因为有了梦想才有坚持的动力,也有了方向。——胡倩
道理很浅显,但实践不容易。就拿理财来说,不考虑赶超李嘉诚的24.7%复利,单单每年获得10%的收益已经很客观了,要知道在股票市场,普通散户的命运往往都是一赚二平七赔。想要获得福利,也要学习投资技巧。当然用复利来指导健康生活还是挺有帮助的,每天坚持少吸一根烟,多锻炼半小时,没什么技术含量,完全可执行。——笔笔的笔
又一名成功学大师,其理论就是实现数学和经济的跨界。想当年李嘉诚创业之时,未必有这个理论来指导。——李展蓝
在开放的时代,多走走多看看多学学,积极些阳光些公平些,物质财富可以用复利法计算,邻里和睦、人际融洽、精神财富也可以如此。成功在于汗水加勤奋。——栗彦卿
数学是人类最成功的造物之一,它只能拿来证明,却难以证实。成功没有秘诀,因为每一个成功都是秘密,都自有其秘诀。方法可以借鉴学习,但不要给自己灌太多迷汤,否则真成了别人的数字,而忘了人还是个人。——小迷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爱因斯坦。通过复利可以创造N个100万。复利是一种人们对清晰可行的目标持之以恒加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功不是偶然的发生的,偶然的也造就不了成功,而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作用在正确的事情上为之努力。——喻东翔
数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学科还是一门高深的哲学。万物积少成多,薄积而厚发。我们会诧异当年平凡不起眼的人如今获得让人刮目相看羡慕的成功,这就是厚发,这背后的积累是别人察觉不到的。曾经有人说,每天提早一个小时关电脑上床看书,日积月累你就能比别人大大超前一步。这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关键在于坚持,谁都知道复利的好处,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利用它。——高欣婷
理财白痴表示,“复利”真是太深奥了,只能看看,不能深解。——潘昕妙
富兰克林当年也是这么回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好像也说到这么个故事。富兰克林早年5000元的投资,自己忘了,年纪大了以后,才发现自己以前还有这么一笔后来看来如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一句话,复利告诉我们,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怀有美好的信仰和梦想,坚持就是胜利。——刘鹏飞
有目标,有计划,持之以恒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认为是成功必备的三要素,景随境迁,心随境转,谁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一直处在峰顶?——赵倩;可怕的复利——掌握理财精要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爱下象棋的国王棋艺高超,在他的国度从未有过敌手。为了找到对手,他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中说无论是谁,只要打败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皇宫,要求与国王下棋。经过紧张激战,年轻人终于赢了国王,国王问这个年轻人要什么样的奖赏,年轻人说他只要一点点小小的奖赏,就是在他们下的棋盘上,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一倍,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即:1、2、4、8、16、32、64、128、256、512、
、、1、6、6、…………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很多次的乘方,就迅速变成庞大的数字。
  这个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复利效果。
  所谓的复利,就是俗话说的“利滚利”。举个例子:1万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计算,第一年末您将得到1.1万元,把这1.1万元继续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末是1.1&1.1=1.21,如此第三年末是1.21&1.1=1.331……到第八年就是2.14万元。
  同理,如果您的年收益率为20%,那么三年半后,您的钱就翻了番,一万元变成两万元。如果是20万元,三年半后就是40万元。听上去多么动人!多么神奇!真是这样吗?
  谁都知道,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而它的表现就是利息。人们通常从利率的高低去关心利息的大小,却往往忽略了计利方式的重要性。譬如,同样一笔投资,在同样年限和利率的情况下,用复利和单利这两种不同的计利方式,获得的结果大相径庭。
  快速致富是每个投资者强烈的愿望,许多初入市的投资者希望快速致富,这种浮躁的心态往往欲速而不达。很多人以为致富的先决条件是巨大的资金与庞大的信息网,和超出常人数倍的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您有足够的耐心与长远的投资计划,复利会使您走向真正的成功。如果一个人在20岁开始以一万美元开始投资,如果可以保证每一次的复合增长率是0.2%,等到他70岁时,就可以拥有上万亿美元的资产,这就是复利的效果。
  李嘉诚先生从16岁开始创业一直到73岁时,白手起家57年,家产就已达126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普通人是不可想象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世界华人的首富。但是我们仔细来算,如果我们有一万美元,每一年复利可以达到28%,用同样时间,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诚一样出色。猛然看,一年28%的利润并不高,我们也许会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获得比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实上,成功的艰难不是在于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持续的保持。再看沃伦.巴菲特,他被称之为美国股市的股神,一个白手起家,资产达三百亿美元的投资人,每年的投资复合收益不到30%。乔治?索罗斯被称之为金融领域的投资大师中的大师,每一年的复合平均收益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也只有大约35%的复合收益就使所有投资人望尘莫及。并且索罗斯是在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市场以及期货市场中不断投机,利用财务杠杆,以及买空卖空中才做到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成功是成年累月积累而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暴利所致。
  所以说成功的关键就是端正态度,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说到投资
复利是必须要提到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省吃俭用,但听说过复利的人不多.这也是我国的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自从资本出现以后,复利就是一个资本增值最重要的武器.复利被称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我们也许在学校学过复利的公式,但在生活中的最大用途可能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里给出一张复利的表格:
  利率 7% 10% 15% 20% 22% 24.8% 30% 35% 2% 第一年 1.07 1.1 1.15 1.20
1.22 1.248 1.30 1.35 1.02 第二年 1.14 1.21 1.32 1.44 1.49 1.56 1.69
1.82 1.04 第三年 1.22 1.33 1.52 1.73 1.82 1.94 2.20 2.46 1.06 第四年 1.31
1.46 1.74 2.07 2.21 2.42 2.85 3.32 1.08 第五年 1.40 1.61 2.01 2.49
2.70 3.02 3.71 4.48 1.10 第十年 1.96 2.60 4.04 6.19 7.30 9.16 13.78
20.00 1.22
  复利的意义就是把资本投资的利润继续投资产生更多的利润.比如表格所示,如果每年的利率是10%,第一年本利和为1.10,那么第一年的利润为0.10,第二年的投入成本为1.10,第二年年底的本利和就是1.21.我们平时在银行里存入的定期存款都是单利的,如果利率为10%,那么每年的利息为0.10,十年的累计利息为1,本利和为2,而不是我们表格上给出的2.60,购买的长期国债也是一样的,每年支付利息,也是单利的.通过比较简单的十年复利和单利,复利为1.60,单利为1.00,复利比单利高出60%,威力已经显示出来了吧!
  表格里的2%就是目前我国的一年期利率(已经扣除利息税),7%是我国长期以来的GDP平均增长率,而22%是世界股神巴菲特的公司长期平均给股东带来的财富增长率.
  复利的表格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时间越长由于增长率的不同带来的差别就越大.比如15%和20%,每年相差5%,十年以后累计差别达到190%,
接近二倍.(4.04-1)/(2.60-1)=190%,.第二,不管利率的高低,只要时间足够长,增长的数字都是十分惊人的.这些结果在实际生活中都是十分有用的.首先,财富的积累都是需要时间的,假如有一笔资金要求一年翻两——为何只有1%的人才真正拥有财富
  当财富来到时,他们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多,让人不禁怀疑:过去那些年来,他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呢?——拿破仑.希尔
  当我们到了65岁的年龄,超过90%的人,不是死了,就是破产!只有9%的男人和2%的女人能够财力独立,而不到1%的人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为什么?那1%的人到底比其他人多知道些什么?他们比较聪明吗?受较高的教育吗?工作比较努力吗?还是他们只是比较幸运,被命运之神所特别眷顾?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如果财富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求的,为什么只有少于1%的人可以得到呢?为什么当人们想要实现梦想时,会有那么多的挣扎、痛苦与无力感?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拥有卓越智慧的老人,他告诉我有关财富的秘密--十个不只可以让人在有生之年获得财富,而且是源源不断的财富的法则。
  财富不只是您银行帐户有多少,或您拥有多少有价值的财产,而是指您能多惬意地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发现,我们都有使自己致富的力量,不管您是老是少,结婚与否,白人或黑人。外在环境、经济状况、天气或政府政策--都不能控制我们的生活,只有我们自己可以!而只有当我们开始去控制一切,去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才能够理解,自己才是惟一一个有力量去改变或完成梦想的人。
  1、财富的第一个秘密——信念的力量
  人们不会获得那些他们能力所及的事物,却会获得那些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得到的。我们的生活状况,反映的正是我们的潜意识信念。人们赚得的,正是他们心目中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动建议,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潜意识信念。不论您所想的是什么,所相信的是什么,您都可以得到它!
  最终胜利的人,是那些认为他们可以的人!
  2、财富的第二个秘密——欲望的力量
  您如果没有燃烧的欲望,您就很难得到您要的东西。当您有了燃烧的欲望,您会愿意做任何牺牲(包括牺牲自尊、健康或人际关系),只为了实现这欲望。您可以依"小气财神"中的四个步骤,去创造炽热的欲望:回想过去缺钱的经验。回想过去因为缺钱而承受的所有痛苦。想象如果您不做任何改变的话,未来您将不断承受同样的痛苦。想象当您拥有财富之后,您将得到的所有欢愉快乐。
  3、财富的第三个秘密——明确目标的力量
  您可以拥有任何您想要的事物,只要您确定知道要什么?为什么要它?您必须对目标有明确的想法,包括要达到这些目标的原因,以及在什么时候达成目标。(譬如,只说要拥有财富是不够的,还必须说出到底要赚多少钱,要拥有什么财产。)永远用肯定、确定的词句描述目标。(譬如,从现在到X月X日为止,我赚了多少钱把目标写在纸上,每天读三遍(早上、中午和晚上)。把自己达到目标的情况"视觉化"。指出为什么要达到这些目标的原因。记住!财富不只是积累金钱,而是用来满足您的目的,满足生活目标的。倍比登天还难,马克思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有人愿意冒杀头的风险,这句话说明100%的利润是很难的.那么每年15%利润难吗? ——为何只有1%的人才真正拥有财富
  当财富来到时,他们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多,让人不禁怀疑:过去那些年来,他们都躲到哪里去了呢?——拿破仑.希尔
  当我们到了65岁的年龄,超过90%的人,不是死了,就是破产!只有9%的男人和2%的女人能够财力独立,而不到1%的人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为什么?那1%的人到底比其他人多知道些什么?他们比较聪明吗?受较高的教育吗?工作比较努力吗?还是他们只是比较幸运,被命运之神所特别眷顾?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年。如果财富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求的,为什么只有少于1%的人可以得到呢?为什么当人们想要实现梦想时,会有那么多的挣扎、痛苦与无力感?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个拥有卓越智慧的老人,他告诉我有关财富的秘密--十个不只可以让人在有生之年获得财富,而且是源源不断的财富的法则。
  财富不只是您银行帐户有多少,或您拥有多少有价值的财产,而是指您能多惬意地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发现,我们都有使自己致富的力量,不管您是老是少,结婚与否,白人或黑人。外在环境、经济状况、天气或政府政策--都不能控制我们的生活,只有我们自己可以!而只有当我们开始去控制一切,去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才能够理解,自己才是惟一一个有力量去改变或完成梦想的人。
  1、财富的第一个秘密——信念的力量
  人们不会获得那些他们能力所及的事物,却会获得那些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得到的。我们的生活状况,反映的正是我们的潜意识信念。人们赚得的,正是他们心目中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动建议,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潜意识信念。不论您所想的是什么,所相信的是什么,您都可以得到它!
  最终胜利的人,是那些认为他们可以的人!
  2、财富的第二个秘密——欲望的力量
  您如果没有燃烧的欲望,您就很难得到您要的东西。当您有了燃烧的欲望,您会愿意做任何牺牲(包括牺牲自尊、健康或人际关系),只为了实现这欲望。您可以依"小气财神"中的四个步骤,去创造炽热的欲望:回想过去缺钱的经验。回想过去因为缺钱而承受的所有痛苦。想象如果您不做任何改变的话,未来您将不断承受同样的痛苦。想象当您拥有财富之后,您将得到的所有欢愉快乐。
  3、财富的第三个秘密——明确目标的力量
  您可以拥有任何您想要的事物,只要您确定知道要什么?为什么要它?您必须对目标有明确的想法,包括要达到这些目标的原因,以及在什么时候达成目标。(譬如,只说要拥有财富是不够的,还必须说出到底要赚多少钱,要拥有什么财产。)永远用肯定、确定的词句描述目标。(譬如,从现在到X月X日为止,我赚了多少钱把目标写在纸上,每天读三遍(早上、中午和晚上)。把自己达到目标的情况"视觉化"。指出为什么要达到这些目标的原因。记住!财富不只是积累金钱,而是用来满足您的目的,满足生活目标的。复利(Compound
Interest)
复利的概述
  复利是与单利相对应的经济概念。单利的计算不用把利息计入本金;而复利恰恰相反,它的利息要并入本金中重复计息。复利就是复合利息,它是指每年的收益还可以产生收益,具体是将整个借贷期限分割为若干段,前一段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要加入到本金中,形成增大了的本金,作为下一段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直到每一段的利息都计算出来,加总之后,就得出整个借贷期内的利息,简单来说就是俗称的利滚利。有人甚至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观”。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复利的要素有三个:初始本金、报酬率和时间。
[编辑]复利的计算与意义
  复利计算的特点是:把上期未的本利和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是不同的。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 = P(I +
i)n,其中以符号I代表利息,P代表本金,n代表时期,i代表利率,S代表本利和。
  复利的报酬惊人,比方说拿10万元去买年报酬率20%的股票,约莫3年半的时间,10万元就变成20万元。复利的时间乘数效果,更是这其中的奥妙所在。
  复利的力量是巨大的。印度有个古老故事,国王与象棋国手下棋输了,国手要求在第一个棋格中放上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上两粒,第三格放上四粒,即按复利增长的方式放满整个棋格。国王以为这个棋手可以得到一袋麦子,结果却是全印度的麦子都不足以支付。
  所以,追逐复利的力量,正是资本积累的动力。
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
  1、复利终值
  复利终值是指本金在约定的期限内获得利息后,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到约定期末的本金之和。
  其中:(1+i)n  被称为复利终值系数,符号用表示。
  例如:本金为50000元,利率或者投资回报率为3%,投资年限为30年,那么,30年后所获得的利息收入,按复利计算公式来计算就是:50000&(1
  由于,通胀率和利率密切关联,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所以,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用以计算某一特定资金在不同年份的实际价值。只需将公式中的利率换成通胀率即可。
  2、复利现值
  复利现值是指在计算复利的情况下,要达到未来某一特定的资金金额,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
其中:(1 + i) ? n被称为复利现值系数,符号用表示。
  例如:30年之后要筹措到300万元的养老金,假定平均的年回报率是3%,那么,现在必须投入的本金是/(1 +
以钱生钱:雅各布·富格尔(年)
富格尔创造财富,靠的是相对较晚登上经济舞台的事物:债务。债务提供的无限可能性令欧洲的富人们眩晕,从国王到伯爵夫人,从教皇到王子,都是如此。
早在死之前近20年时,雅各布·富格尔—或大家平时所知的“富翁富格尔”,就为埋葬自己的教堂交付了订金。闪着大理石和黄金的光芒,这座罗马天主教式的地下墓室体现了富格尔对自己赚钱能力的无比自豪。他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上宣称,雅各布·富格尔“在占有巨额财富方面首屈一指”。还有:“他在一生之中无人可及,所以死后也不会位列平庸之辈。”
  450多年已经过去,富格尔现在肯定要被算做平庸的人物。但是在他推动下启动的经济机器仍在强有力地运转。雅各布?富格尔作为最早、最有成就的推动者,促进了商业银行业、风险投资、公司、卡特尔的发展。他典型地代表了一个新的财富阶层—早期资本家,其成员将剩余的金钱会聚成巨额财富,在以前如果它不属于贵族或宗教阶层,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在中世纪晚期,一个人能够不诉诸武力而变得富有并拥有权力,这是史无前例的。雅各布?富格尔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国王当位,银行掌权。”
  富格尔创造财富,靠的是相对较晚登上经济舞台的事物:债务。债务提供的无限可能性令欧洲的富人们眩晕,从国王到伯爵夫人,从教皇到王子,都是如此。与此同时,教会传统上对借贷行为的谴责也渐渐不再严厉。一位历史学家指出:“15世纪初借债在富人的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就像积累财物一样。”疯狂的借债人为得到钱愿意承诺付出任何东西。一位国王拥有一个据称是基督的荆棘冠(crown
of thorns),他为了获得短期贷款将它抵押给一位威尼斯商人,结果最终还是没能将它赎回去。
金融就是艺术
雅各布?富格尔所处时期之所以借债活动激增,是因为几个世纪间积聚的力量的合力。由于基督教明令禁止,所以为获得利息而放债长时间来都属于地下活动,这意味着这种做法必然受地域限制,很难大规模发展。但到15世纪初时,经济需求开始超越宗教羁绊。君主和教皇需要贷款,因为他们的税收体系仍旧“极其不稳定、不完善”。借贷规模变得非常大,以致支付的利息常常不是现金,而是有利可图的专营权或贸易特许权。这就让富格尔之类的银行家有机会搞多种经营,使自己的财富更上一层楼。
  对于贵族阶层来说,向商业银行家借债,要远比将土地抵押给修道院或将金银器皿送到铸币厂方便。虽然年利率可能高达80%,但是欧洲新兴的银行家能够比早期放债人提供更大数目的金钱,而且办理的速度更快。由于纸面债务具有“滥发货币”的特点,这就使货币的数量如脱缰之马,不再受人们欲望的控制。欣赏某种东西就意味着要拥有它,而在消费之中找寻快乐的概念也就此产生。15世纪的荷兰学者伊拉斯谟(Erasmus)抱怨道:“目前占有之风已达到空前高度,以致自然界中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神圣的还是低俗的,都无一例外地能够被榨出利润。”
  新型的金钱经济悄无声息地瓦解了欧洲的政治、文化、宗教格局,又将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其所体现的观点是每种价值都可以被量化,生活中的每种东西都可以用单一标准去衡量。詹姆斯?巴肯(James
Buchan)写道:“货币使人类能够以各种难以置信的复杂方式构建生活,这些方式在货币发明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货币代表了构建价值和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政治、宗教以及商业和经济各方面)的一种可无限扩展的方式。”
  首先,货币能够充当均衡器,为出身低微的人增加致富机会,不致完全看不到出头之日。然而,虽然大多数穷人仍然很穷,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被吸纳入金钱经济中,因为工资和租金更多地是以货币支付,而不是通过劳动或易货交易。对于未来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货币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就是中世纪晚期所谓的第三等级(前两个等级为僧侣和贵族)。这个群体还被称为中产阶级(bourgeoisie),其成员是谨慎、虔诚、本分的商人。他们和家人居住在城镇中,建立起小企业,生意先从当地开始,然后跨越地区和国家的边界。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将业务和利润留在家庭中。继承人接受培训,以确保家族企业能发扬光大。
  到雅各布?富格尔出生时,欧洲已经有了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代的富有商人。富格尔的父亲、母亲、兄弟、侄子都在他祖父创建的家族企业中工作。富格尔家族的每代人都发展了一些新方法,将物质商品转换成钱的过程加快—同时从中牟利。或者如早期电视广播创始人罗伯特?W?萨尔诺夫(Robert
W. Sarnoff)几个世纪后所说的那样:“金融就是将货币进行转手直至其最后消失的艺术。”
城市的空气给人以自由
在金钱改变人类各种关系的同时,基督教在慢慢地但无法逆转地失去其在欧洲的权力。作为教会纳税人的普通民众,开始越来越少地将生活看做魔鬼的非理性恶作剧和各种灾难,而越来越多地将生活看做一种可解释、可测量的系统。富格尔活着的时候,第一批针对大众的数学书籍被印刷出来,虽然当时欧洲人仍在使用罗马数字[数学和宗教能够结合起来;1589年出版的一本数学书上坚称,地狱在3
758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远的地方]。
  14世纪复式记账方法的引进,使人们能够将一家企业描述为不同于其所有者的有形实体。直到那时,人们才能够通过梳理由不同职员用不同方法记录的总账和分类账,来了解一家企业的状况。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指出的,复式记账对西方思想的影响“几乎是无可比拟的。我们的谈话中充满了资产和负债、折旧、利润和亏损、资产负债表。会计人员会将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任何东西都区分为加或减,我们将自己的体验进行分类的倾向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与借方和贷方的新语言结伴而来的,还有艺术、政治、文学的新观念。认为更高的上帝或社会使个人成为牺牲品的古老信仰正在褪色,同时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得到更广泛的接受。从前毫无疑问的权威这时受到质疑。人们怀疑,获得救赎是否一定要像绵羊一样遵循别人制定的规则,或更有甚者,应该通过自我改造“挣得”这种救赎。关于罪恶的主张正在改变:这时人们相信,罪恶不在于行动,而在于动机;另一种观点鼓励人们到心中去寻找道德约束。经济事务也越来越多地被看做与个人良心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宗教命令。
  许多人诅咒新兴的个人主义,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在那个时期“轮廓鲜明的虔诚”之中,他们对商业的道德性感到不安。根据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Aquinas)在13世纪的阐述,中世纪的商业道德在于,如果是适度追求物质财富,这本质上不算邪恶。这种主张认为,能够供养两个人的食物,不应全被一个人吃掉。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佛罗伦萨14世纪的商业银行家无论胖瘦都被称为胖人(popolo
grosso)。中世纪经济组织的目标是重现,而非推进过去的物质富裕程度。它的主题是维持,而非进步。
  然而,物质财富也是上帝创造的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神圣的创造物,所以如果合乎道德地使用它们就能够带来好处。由于这个巨大的逻辑漏洞,富格尔这样虔诚的天主教徒也能够全心投入受到教会谴责的两种活动中:高利贷和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富格尔之类的人物是“经济革命家,像稍后出现的水力织布机的发明家们一样,显然是在跟旧有的秩序做斗争”。
  如果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幅拼图,而且每块拼图都代表一个敢于冒险的企业家,那么其中一块就属于雅各布?富格尔的祖父汉斯,一个织布工人。1367年,汉斯?富格尔(Hans
Fugger)离开一个德国小村庄到奥格斯堡(Augsburg)寻求发展。那时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给人以自由”,它鼓励着人们去追求祖辈所未曾拥有的东西。几年时间,汉斯?富格尔就不再织布,转而开始进口作为原材料的棉花,并将棉花分销给各个小织布作坊,而且还帮助销售已完成的纺织品。这就是后来遍布欧洲的“外包”(putting
out)系统。在建立贸易关系(尤其在意大利)的时候,汉斯?富格尔开始进口和出口其他商品。
趾高气扬的商人
几乎所有的欧洲大银行都开始于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包括布匹、调味品、酒类、瓷器、铜等几千种产品。由于有了更好的地图、航海设备、船只,海外贸易的规模在急速扩大,而商人们正走得越来越远。虽然远程贸易伴有巨大风险和损失,但它所提供的利润也比其他生意更加丰厚。
  最能干的商人有时手头会有多余的现金,而其他的商人则需要募集资金用于远征。这两方面的人不可避免地相遇,然后就会有一些商人不再从事货物交易,开始专门经营资本。劳动和金钱之间的分化在富格尔的时代开始生根。欧洲好战的君主们将大笔财富浪费于相互间的战争,债务一次次地成倍增加。只过了几十年时间,这些曾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有权势的君主,就要受银行家的摆布。
  雅各布?富格尔和其他商界领导者能够越来越多地影响政治决策,这种权力原来完全属于贵族阶层。富格尔“观察政治、贸易、金融的相互作用,然后判断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干预”。不久,原来被排斥的银行家们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虽然肯定不能享有平等地位)。大规模占有土地比只拥有钱更能代表地位高,这说明了为什么许多过于乐观的商人会购买庄园,到后来又被迫卖掉。
  虽然一般说来大量占有土地的贵族比城市的商人们更有教养,但庄园的生活与城市的繁华比起来,几乎处于野蛮时期。1518年,一个人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他在一个大庄园逗留时的所见所闻:
  城堡的修建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以防御为目的。周围环绕着壕沟和护城河,里面充斥着用来豢养大大小小各种动物的畜栏,黑色的建筑物中堆满武器装备。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还有屁股都没弄干净的狗—想想那是什么味道!骑士们来来往往,其中不乏强盗、土匪、盗贼。在我们所住的房屋里,门通常是敞开的,因为大家谁也不认识谁,而且为避免麻烦也不会相互询问。
  雅各布?富格尔和其他城市商人代表了一个新兴的、从事经营的财富阶层。他很少将财富看做获得豪华住宅和大型图书馆的购物券—虽然两者他都会购买,而是更多地将它看做衡量自己工作水平的标尺。他不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心理上就倾向于通过冒险发大财。富格尔对支配政治权力不感兴趣,除非这种权力能够帮助或损害他的商业利益。他无论与贵族们多么亲近,也会实事求是地拒绝给他们不安全的贷款。一位亲戚曾劝富格尔放弃自己的投机事业,好好享受已累积的财富,富格尔打断他的话,说自己“只要活着就想赚取利润”。
  富格尔家族并非新兴金钱贵族的第一个王朝。15世纪佛罗伦萨的美第奇(Medici)家族就有放债人、生产商、投资人、进口商、出口商,他们将一个商业帝国轰轰烈烈地维持了150年。然而,美第奇家族花了三代人的时间才拥有了意大利最举足轻重的银行,花了五代人的时间才使影响力到达欧洲的其他地方,富格尔家族却很快就具有了国际影响力。汉斯?富格尔死后,他的儿子雅各布(年轻雅各布的父亲)接手蒸蒸日上的企业,不断扩展业务,直到他1469年去世,当时雅各布只有10岁。雅各布的母亲接管企业,直到下一代得到足够的培训。的确就是这样,在那个时代,只有丈夫或父亲死去,妇女才可能有机会管理企业。否则,女人参与商业被认为是不体面的事情。
  人们将美第奇家族和富格尔家族这样的新兴银行家称为商业巨子,认为他们未采用暴力就发达起来。他们手中的大笔现金给他们以勇气,让他们在新出现的“骄傲自大的精英阶层”中成为“趾高气扬的商人”。而在他们当中,最不可一世的莫过于“巨酷的”雅各布?富格尔。
  富格尔在奥格斯堡出生长大,这个地方像当时德国其他城镇一样,拥有狭窄、不规则的街道,嘈杂的噪音,露天的阴沟,木制的房屋(法国的城市鲁昂在年曾被烧毁6次)。许多住宅中都为牲畜留出房间,一些最富有的商人将畜舍盖在城墙之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的房间里都有跳蚤、虱子、臭虫。富人的住宅一般是哥特式风格,(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冷峻和威严,而非温暖和舒适。然而到了富格尔的时代,富人已能够在窗户上装玻璃,不再用原来的油纸,而且还能买到铺在床上的羽毛、银制高脚酒杯、枝形吊灯、镜子。
  雅各布是父母的第三个儿子,他正在学习准备成为神职人员时,母亲突然决定让他加入到家族企业中。14岁时,他被送到家族在威尼斯的一家分公司学习金融、财务和所谓的Welsche
Praktik—商用数学。5年后,雅各布成为一家叫做乌尔里克?富格尔兄弟公司(Ulrich Fugger and
Brothers)的合伙人。
  雅各布?富格尔对自己进行系统培训:他学习商业的每个环节,记账时的每一步骤,生产,销售,财务。他所接受的经济理性主义教育,使他能够检查富格尔家族企业帝国遍布各地的所有分支的账目,摸清整个网络的状况。富格尔相信,账目应该像用镜子照面孔那样清晰直接地反映企业的情况。“足够近似”是不能够接受的。
  对处于胚胎期的资本家来说,15世纪的奥格斯堡是个很好的孵化器。欧洲的贸易中心正在从意大利向北转移,而拥有约2.5万人的奥格斯堡正成为新的佛罗伦萨。除了纺织业和贸易发达,奥格斯堡还靠近蒂罗尔,那里在15、16世纪是最重要的铜矿和银矿区。而且,奥格斯堡的人们对商业和经济政策持一种先进的看法。一位历史学家指出:“生产能够大步前进的秘密,在于为有抱负的个人解除政治、社会、道德的种种限制,使他们能够自发性地努力积累财富。在世界历史上,欧洲的企业家最早能够自由做生意,而不必担心是否某个‘掠夺性的内政部门’会将他们卡死。”奥格斯堡因财富而声名远播,所以需要贷款的人们来这里找银行家,这些银行家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雅各布?富格尔。
 在雅各布和他两个哥哥的领导下,富格尔家族的公司经营大量商品,但最重要的产品是麻纱布,一种混合了棉花和亚麻的布料。虽然纺织业起源于一系列的家庭作坊,但它正越来越多地被富格尔家族之类的企业家所控制—劳动分工使生产者成为中间人。富格尔家族的公司从地中海各港口收集棉花原料,用骡子将原料经蒂罗尔送到奥格斯堡,再发放到各织布作坊。然后,富格尔家族再从各织布作坊那里收购成品,将其分销到欧洲各地。渐渐地,富格尔家族开始进口金属、调味品、丝绸、锦缎、药草、药物、工艺品、稀有食品、珠宝。他们在胡椒市场上也做了几十年的主要竞争者。到大约1525年时,有18个分支的富格尔家族公司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最强有力的金融力量。
  虽然奥格斯堡当时被称为百万富翁之城,但在1471年时,这座城市中65%的人根本就没有财产。贫富悬殊的现象当时在整个欧洲都非常明显,而且是古罗马帝国之后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在15世纪时,一位意大利富商为女儿准备的结婚礼服的价钱,相当于一位泥瓦匠140天的工资;这套服装包括一个由200根孔雀尾羽组成的花环、数粒珍珠、多个金块和金叶子)。而且,新兴的富人阶层与穷人的接触更少了,不再像原来共处一个封建庄园时那样。这种富人与拥有土地的贵族不同,他们没有负责任或施舍的传统。“在中产阶级的上层之中,对无产阶级的轻蔑与恐惧和对贵族行为举止的艳羡都在与日俱增。”
  富人首先花钱购置土地,然后是贵重物品和仆人。银制餐具成为上层阶级普遍拥有的东西,有些家庭拥有的桌椅全部都用纯银制成。富人们不但将房间里摆满装饰品—肖像画、东方的挂毯、茶具,而且还雇用当地的仆人。另外,他们还雇用诗人、侏儒、小丑、玩鹰者、医生。在14世纪,有些富人穿衣袖能盖住双手的服装,以显示他们在经常使用别人的双手。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记录了一个或许是杜撰的故事,法国的一位国王危险地坐在靠近壁火的地方,但是移动座椅的装置在其他地方。“国王毫无怨言地坐在壁火前,忍受着烘烤而不愿醒来。”
  尽管他们的装饰品奢华了不少,这些富人的礼节水准却仍旧是落后的。一位16世纪的教会官员在教导出身很好的侄子时说,“在擤完鼻涕后,不要打开手帕去检查,要好像那是从你头颅中掉下来的珍珠或宝石”,还有“无论谁用嘴唇发出难听的声音表示惊奇或不同意,那显然是在模仿某种不体面的东西”。
  与此同时,穷人实际上却一无所有。他们的床可能就是木板上放着的装稻草的麻袋,他们吃饭或许只能坐在一个粗糙的长凳上,没有桌子。他们的食谱中主要是粮食:小麦、大麦、燕麦。普通的一餐就是稀稀的菜汤上漂着点面包。他们喝的水就来自最近的水源,包括被污染物弄脏的河水,这使他们的抵抗力很差。他们的衣服都是用手工织的粗布做成。偶而衣服上的一个别针或一段花边、带子,还被看做轻率的表现。
  由于酒精能提供便宜的热量和暂时的放松,人们烂醉如泥的现象越来越多。在16、17世纪表现农民节日宴会的德国雕刻画上,总能看到客人中有人坐在长凳上扭头呕吐的情景。而医疗对多数工人来说仍旧太昂贵。在谈到流行病时,医生最好的建议是“远离受到感染的人”。直到18世纪初,一位医生仍批评一位病情不见好转的劳动者,说他必须带病坚持工作。这位医生说:“有些服务只能为那些看得起病的富人提供。”
在16世纪早期的德国,活跃着许多对教权主义持不同意见的人,任何导火索都可能点燃反对教会的怒火,而雅各布?富格尔对此可谓“功不可没”。这场“火灾”开始于1517年,当时教皇利奥十世(Leo
X)宣布发放赎罪券,所获收益将用于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的修缮工作,这项耗资巨大但受到欢迎的项目是由前任教皇发起的。当时赎罪券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本来利奥的做法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它与德国当时正在上演的一个戏剧性事件发生了冲突。
  阿尔布雷希特伯爵(Count
Albrecht)已经是两个教区的大主教,但是他还想成为另一教区的大主教。一个人占据三个大主教位置的现象是史无前例的,当时的梵蒂冈对此未表示反对。然而,要想获得第三个教区大主教的位置,阿尔布雷希特必须比通常情况多交一大笔钱。
  阿尔布雷希特知道,他的教友们已在现有赋税之下不堪重负,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全新的筹资方案。他和富格尔琢磨出一个策略,既可以为阿尔布雷希特买到一个教区,又能为富格尔家族增加财富。阿尔布雷希特从富格尔家族借一大笔钱,同时以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在他的辖区内掀起发放赎罪券的活动。收上来的钱一半归梵蒂冈,另一半偿还富格尔家族的贷款。
  双方聘用了当时著名的赎罪券传教士约翰?特泽尔(Johann
Tetzel),他具有说服人们给教会捐钱的天赋。为使这个过程公正严明,富格尔家族的一个代理人伴随在卖赎罪券的特泽尔左右,检查花消和收益状况,保管赎罪券箱的钥匙。修道士和管账的人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兜售只有一张薄纸的文件,文件上留有一处空白,专为填写购买者的名字。如果赎罪券箱满了,富格尔在场时才能打开,所有的钱都会被发给富格尔在莱比锡的一个雇员,他只负责将属于教皇的那一半的钱转给罗马。有些人相信,特泽尔兢兢业业只是为了筹钱,并不是为了拯救人们的灵魂,他们的确有理由认为:有些人还未犯什么过错,特泽尔就提前将盖了章的赎罪券发给他们。
  维滕贝格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erg)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就是特泽尔的批评者之一。几个“教皇敕令”的购买者将文件拿给马丁?路德看,要求他证明这些文件的真实性。路德拒绝认可这些文件,并谴责它们是“富格尔的扒手”。特泽尔听说之后对路德进行反击,在此情况下路德撰写了他的95条论纲。路德宣称,赎罪券使罪恶成为微不足道的琐事,成为可以与赎罪券贩子在柜台上讨价还价进行调整的行为。路德的这些论纲成了能读会写的德国人聊天的内容,他们长久被压抑的反教权主义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宗教改革运动就此诞生。
  宗教信仰的分裂使宗教和企业之间的分歧变得更大了。有些新教徒对圣经反对高利贷的教条表示怀疑,开始为利息和信贷辩护。路德最初反对大企业,谴责收取利息的行为,后来渐渐妥协,期望能够获得调整企业行为的权力。路德说,付钱给高利贷者毕竟不能被作为高利贷的共谋行为。私有财产必须得到尊重。基督教徒有放贷的自由。然而路德最后宣称,教会应当与企业和商业分离,这就为商业行为去除了最后一层道德约束。从那以后,人们被允许尽最大努力去赚钱,同时在私下克服自己的宗教顾虑。
  不久,新教领导者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为了控制日内瓦的企业,将所有的商业和道德事宜置于教会的监管之下。虽然他的实验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信条受到广泛欢迎:为实现上帝对世间的统治权,人类必须节俭、朴素、勤勉,这些被作为企业成功的要素。他认为,接受适当的利息与美好生活是和谐一致的,这使商业界很多人转而信仰他的学说。当时一位小册子的作者写道:“它对教友的吸引力,不亚于一夫多妻制对土耳其人的吸引力。”加尔文主义代替了原来那种保持社会和经济稳定的理想,在那种理想之下一个人应当了解和安于自己的位置;而此时,人们开始相信,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值得尊敬的行为。在当时葬礼的悼词中,人们不再赞扬死者如何摒弃虚无的世俗财产,而是颂扬死者如何通过劳动和勤奋获得财富。只要能够使人产生动力,这种道理就被认为是合适的。
  利润也摆脱了传统基督教教义的责难。圣约翰?克里索斯托(Saint John
Chrysostom)曾说过:“无论是谁,只要以盈利为目的而购进一种东西,然后再原封不动地卖出去,那么他就是应该被扔出上帝殿堂的商人。”在当时,获得利润就是一种偷窃。教会相信,物品有“公正价格”,其中包含了原料、运输费、劳动力。在13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给基督徒们留出一些弹性空间,在“公正价格”的定义中又包括了销售者适当的收益。然而,就连路德也相信,一个人决不会说“我想要或愿意把东西卖多贵,就会卖多贵”,而是会说“我将要按照恰当或公平的价格卖出自己的东西”。
  公正价格是由手工业行会制定的,而行会源自于原来通过商队长途贩运货物的成群结伙的商人。这些商人在城镇中定居下来后,就形成垄断和管理商业的行会。在城镇中只有行会的成员可以购买、销售或生产物品。后来,商人的行会被手工业行会排挤出去了。为寻求垄断性的保护,手工业行会成员同意遵守严格的行规。例如,行会禁止其成员工作更长时间、支付更高工资,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在卖出产品时收取比其他行会成员更高或更低的价格。这个系统被重重的繁文缛节所束缚,所以当时的刀把、刀片、刀鞘要由三个不同的行会分别生产。一位历史学家指出:“这不是一种自由企业的状态,但是井井有条,成员机会均等,安全性高而不担负风险。”
 手工业行会最终沦为竞争的牺牲品,对于高利贷和利润的最后限制也消失后,经纪人、商人、金融家、生产商不再惧怕邻居的藐视和上帝的愤怒。从众多德国人和欧洲人对教会商业行为的愤恨中,可以找到新教教义的种子。然而,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最美妙的事情之一。将贪欲所具有的宗教耻辱色彩去除之后,对于商业模式的任何道德界限都没有了。而且,物质方面的成功越来越成为衡量德行的标准。有人深陷贫困的泥潭不是他人的责任—那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够勤奋和节俭。对于富人来说,财富不是礼物而是回报;他们有权做任何他们高兴做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金钱不一定是某种物质,它还可以是一种观念。如果每个人都持有这种观念,则控制货币就可以推动生产、贸易、消费。自从货币被创造出来,它的潜力一直受限于其实质内容—黄金、白银、珠宝、土地。这些有形的东西数量有限,而人类使用货币做买卖的欲望迅速膨胀,所以这些东西的供应就成了问题。金属短缺成为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障碍,这有些荒唐,但在约翰?罗所处的时代,欧洲就处于这种状态。关于金钱的传统教条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罗是最早认识到这一道理的人之一。罗声称自己发现了点金石:“我的秘诀能够点纸成金。”自由货币是一种令人兴奋、无法抗拒、灾难性的观念。
  约翰·罗在1671年生于爱丁堡,成长在欧洲所谓的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理性和逻辑正在驱除迷信和宗教中的妖魔鬼怪。宇宙不再被看做好战的天使和魔鬼的战场,支配自然的机制也完全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人们开始计算和测量所有的事物—人口、生产、贸易、金钱,现代意义的统计学诞生了。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称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诡辩家、经济学家、统计员”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乐观主义盛行的时期。人们相信,各种社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总的说来,历史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
  然而,尽管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但却未能解决交换价格的问题。交易者使用某些纸币—叫做交换券(bills of
exchange),但是多数人仍随身携带他们的钱,这些钱通常是铸币,他们还带着刀剑以防止钱被抢走。像约翰?罗之类下注很大的赌徒发现,实际上不可能携带足够的现金去赌博。他们解决账务问题的方式是打欠条—当然只有名声好的赌徒的欠条才得到认可,然后第二天予以兑现。必须接受现金的交易者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铸币,这些是由不同的国家、君主、城市铸造的。在卖出一船的货物后,商人可能收到一麻袋的荷兰盾(guilder)、希腊德拉克马(drachma)、马克(mark)、达卡(ducat)、法国里弗(livre)、西班牙皮斯托尔(pistole)、达克图(ducatoon)、皮斯卡图(piscatoon),还有其他他可能从未听说过的货币。由于铸币是手工敲打出来的,所以同样币值的铸币可能厚度不一,因此捣鬼者经常对硬币的边缘进行打磨或修剪。
  与此同时,金银的短缺甚至还成为了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无论哪里出现政局动荡,总会出现储存钱财的问题,这种现象实际上非常普遍。国王和教皇你方唱罢我登场,金属的价值依旧,将它们秘密藏于地下可用来应付未来的艰难时世。即使人们不必将白银藏起来,他们也愿意让它陪在身边,要么是银制酒杯,要么是银制盘碟,就是不让它们流通,那样会被夺走,或降低成色。而且,除了将贵重金属藏起来,他们也没有太多选择—当时基本没有做零售业务的银行。正是这种储藏金银的心理状态,造成了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长期存在的规律。
  18世纪初约翰?罗生活在法国,当时路易十四(Louis
XIV)不计后果地盲目征税,使许多人开始将金钱偷运出国。法国并不穷,从法国贵族的衣着和家具中就可以看出法国的真正繁荣。但是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货币,这使得它很难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银行和政府试图用纸制的交换券代替金属,但是这样做的益处有限:对应每一张纸,都会有相同数量的金属退出流通。
  法国的困境启发了约翰?罗的思考。为什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会因为金属货币供应不足而受到限制?为什么一个有陆军、海军的强大殖民国家,要靠低效率的铸币才能运转?如果人们对纸币的信心不亚于对金属的信心,他们不是更倾向于使用纸币的方便性吗?毕竟,credit(信用)这个词就是起源于拉丁语的“相信”。罗曾经写道,信心“不是其他,只是得到支付的确定性”。(其他人曾反驳:“信用是休眠了的怀疑。”)罗妥协说,人们应当有拿纸币换取金属的权力,但是为什么大家要同时将纸币换成金属呢?因此,政府可以发行比现有金属价值更多的纸币。创造信用形式的货币实际上能够创造持久的财富,罗相信:“信用之于企业,如同大脑之于人体。”
  约翰?罗确信,货币是一种功能,而非一种替代品,这意味着在货币从贝壳向电子比特的发展中,人类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事实上,17世纪标志着“中世纪梦想的结束”,这种梦想的内容是“具有稳定商业和道德价值观的不变世界,适宜的金钱和公正的价格,俗世的职责和天堂的回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金钱的潮头上,土地、人类、物品被抛来抛去”。虽然世界经济越来越繁荣,但有些人仍坚定地相信财富是有限和有形的。约翰?罗和几位同时代的人就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如此。他们的哲学具有极大的灾难性,但是归根结底却是正确的。
以游戏的心态去赚取金钱,才是正确的赚钱态度
赚钱是一种游戏
要想赚钱,就绝对不能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倘若把钱看得太重也就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这个时候你所需要的,就是彻底地忘掉钱这回事。许多犹太大亨,他们手中掌握着数以亿计的财富,金钱对他们来说不过就是账户上的数字。如果他们把金钱看得很重,就不敢再那样心不跳、气不喘地投资了,也不会那样拼命地赚取财富了。
犹太人这样形容自己,在赚钱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游戏的世界,作为游戏的参与者,你要不停地和对手较量,你要用尽一切手段来胜过其他人,你要超越所有人,才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美国华尔街之父J?P?摩根就一直坚持这样的赚钱理念,他认为,只有以游戏的心态去赚取金钱,才是正确的赚钱态度。摩根赚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当黄昏的时候,到小报摊上买一份报道股市收盘信息的当地晚报回家阅读,当他的朋友们都在忙于各种娱乐和消费的时候,他却在研究怎样赚钱。谈到投资的时候,他总是说:“就像在玩扑克时一样,你必须认真观察每一位玩家,而且要能看出谁是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这个冤大头就是你自己。”
黑珍珠的谜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开始时,意大利的犹太钻石商人詹姆斯?阿萨尔逃离欧洲,经古巴辗转抵达美国。很快,他就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美国军方需要大量防水表。于是老阿萨尔通过他在瑞士的关系,满足了美军采购部门的这一需求并且取得了双赢。二战结束以后,美军不再买防水表了,阿萨尔和美国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头,但他还剩下几千块瑞士表的库存。怎样才能盘活自己的手表库存呢?那时,日本人最需要手表,因为日本战后的手表生产能力仅为6000块/年。日本人虽然需要,但是政府却没有钱。不过日本在战败以后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却获得了大丰收,他们有的是珍珠——车载斗量的珍珠。不久,老阿萨尔就教儿子做易货贸易,用瑞士表换日本珍珠。他们把又大又圆的珍珠用来做珠宝卖给有钱人,把大小不均匀的珍珠研磨成珍珠粉制成保健食品和化妆品也卖给有钱人。父子俩的生意很兴隆,没多长时间,他的儿子萨尔瓦多?阿萨尔,就被人们称为“珍珠王”。
1973年的一天,“珍珠王”的游艇停靠在法国圣?特罗佩。一位潇洒的法国年轻犹太大亨让?克洛德?布鲁耶从邻近游艇上过来拜访。布鲁耶刚卖掉了他的空运公司,用这笔钱为自己和年轻的塔希提妻子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买下了一座小岛。这是一座珊瑚礁环绕着蔚蓝的海水,堪称人间天堂的小岛。布鲁耶对萨尔瓦多介绍说,当地莹碧的海水中盛产一种黑边牡蛎叫做“珠母贝”。这些黑边牡蛎的壳里可能会出产一种罕见之宝:黑珍珠。
那时候黑珍珠还没有什么市场,买的人也不多。但是布鲁耶说服了萨尔瓦多合伙开发这一产品,合作采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场上销售。可是他们合作后却首战失利:由于珍珠的色泽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也不行,就像早期步枪使用的小弹丸,结果他们连一颗都没卖掉,无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亚。事情到了这种地步,萨尔瓦多本可以放弃黑珍珠,把库存低价卖给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饰,推销出去。但萨尔瓦多并没这样做,他又等了一年。他们努力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种,然后带着样品去见一个老朋友,哈利?温斯顿,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温斯顿同意把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展示,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萨尔瓦多在数家影响力广泛、印刷华丽的杂志上连续登载整版广告。广告里,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不久前还含在一簇簇黑边牡蛎壳里,吊在波利尼西亚海水中的绳子上,“养在深海人未识”的珍珠,如今来到了纽约城,环绕在好莱坞的魅力佳人和最当红的歌剧女明星的粉颈上。她们在影视剧中和好莱坞、曼哈顿及世界各地招摇过市时,原来不知价值几何的东西,现在被萨尔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宝。就像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写的那样:“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珍珠王”是怎么做的呢?他怎样说服了社会的精英们,让他们疯狂追捧塔希提黑珍珠,俯首贴耳地掏钱来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先讲一个有关幼鹅的故事。
幼鹅的局限
数十年前,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依附于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一般是母鹅。洛伦茨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他无意中被幼鹅们首先看到,它们从此就一直紧跟着他。由此洛伦茨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当时环境中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经形成,就坚持不变。洛伦茨把这一自然现象称做“印记”。
我们的第一印象和决定也会成为印记吗?如果是这样,这种印记在我们生活中怎样起作用呢?例如,我们遇到一个产品,我们接受的是第一眼看到的价格吗?更重要的是,那个价格(行为经济学中称之为“锚”或“锚定”)对我们此后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会产生长期影响吗?实验证明,第一眼看到的价格将成为人们购买这一商品的标杆。看来对幼鹅起作用的“印记”对人类也同样适用,包括“锚定”。例如,萨尔瓦多从一开始就把他的珍珠与世界上最贵重的宝石“锚定”在一起,此后它的价格就一直紧跟宝石。同样地,人们一旦以某一价格买了某一产品,也就为这一价格所“锚定”。但这一切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为什么人们会接受“锚定”呢?
“羊群效应”与星巴克咖啡
既然人们知道了自己的行为有时和幼鹅一样,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将最初的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呢?对这一过程,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你偶然走过一家餐馆,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你也许会想:“这家餐馆一定不错,人们在排队呢。”于是你可能也会在后面排上。又过来一个人,他看到三个人在排队,于是就想:“这家餐馆一定很棒。”他也加入到队列中。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个事物的好坏,来决定是否仿效,这就是“羊群效应”。
但还有另一种“羊群效应”,叫做“自我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个事物好或者不好。
假设,有一天下午你外出办事,结束以后觉得非常困倦,想喝点东西提提神。碰巧的是,一丝香浓的南美洲咖啡豆的味道从星巴克飘出,真是太诱人了。于是你走了进去。咖啡的价格吓了你一跳,不过既然来了,好奇感促使你问自己:这种价格的咖啡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于是你做出了让自己都吃惊的举动,点了一小杯,享受了它的味道和带给你的感受,然后信步走了出来。
过了一周你又经过星巴克,你会再进去吗?这时你会问自己:“我已经去过星巴克了,我喜欢那里的咖啡,挺开心的,我到那里去一定是对的。”于是你这一次直接走进去点了一小杯咖啡。这样做,实际上你是排到第二了,排到了上一次的自己的后面。几天以后,你也许会再次走进星巴克,这时,你清楚地记得前面的决定,于是又照此办理,现在你排第三了,又排到第二个自己的后面。一周一周过去,你一次一次进入星巴克,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感觉到,你这样做是因为自己喜欢。于是到星巴克喝咖啡成了你的习惯。你已经加入了“自我羊群”,因为你在星巴克排队排到了自己以前的经验之后。
但是,这个故事里还有某种奇怪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果说“锚”是基于我们的最初决定,那到底星巴克是怎样成为你最初决定的呢?换而言之,如果我们从前被“锚定”在邓肯甜甜圈店,我们是如何把“锚”转移到星巴克的呢?真正有意思的也就在这里。
霍华德?舒尔茨创建星巴克时,他是个与萨尔瓦多?阿萨尔有着同样直觉的生意人。他尽一切努力独树一帜,使星巴克与其他咖啡店有所不同,不是体现在价格上,而是体现在品位上。他一开始对星巴克的设计就给人一种大陆咖啡屋的印象。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如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顾客体验,甚至让消费者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人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他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下面这个案例可以说明“锚”在某一局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某一个地区有两个报童,一个叫布莱克,另一个叫比尔。他们在为同一家报社卖报纸,两人是竞争对手。比尔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门也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布莱克肯用脑子,除去沿街叫卖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到那里,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但很少。渐渐地,布莱克的报纸卖得越来越多;比尔能卖出去的却逐渐减少了,最后不得不另谋生路。
为什么会如此?布莱克的解释非常有趣:“第一,在一个固定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把报纸发出去,这些拿到报纸的人肯定不会再去买别人的报纸;等于我先占领了市场,我发的越多,对手的市场就越校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了打击。第二,报纸这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那样需要复杂的决策过程,更多是随机性的购买,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零钱,明天也会一块儿给,文化人嘛,不会为难小孩子。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什么关系,一则总会积压些报纸,二则他已经看了报,肯定不会去买别人的报纸,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要击败竞争对手,都要充分开动脑筋,打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独特的“锚路”。
“免费”的吸引力
免费的东西让人感觉更好,这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免费能唤起人们热烈的情绪,免费可以成为一个非理性兴奋的来源。如果某商品从1元钱打折到5毛钱,你会买吗?有需要就会买。如果从5毛钱的促销价变为免费赠送呢,你会不会争着去拿?肯定会!甚至即使不需要,也会花时间排队去领!
显然,零价格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免费使我们如此兴奋?其实,免费也有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人们原来压根儿不想买的东西一旦免费了,赠品就会变得具有难以置信的吸引力。例如,你有没有在开完会以后,把铅笔、钥匙链、记事本等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尽管这些东西你以后不会用到,多半要扔掉?你有没有排在长长的队里,等啊等啊,只是为了一份免费的蛋筒冰激凌?商店“买二送一”,你有没有为了那个“送一”而买下那两个你根本就不想买的东西?你有没有参加过中国联通的充值送手机活动呢?你有没有参加买电脑送打印机活动呢?
免费到底为什么如此诱人?为什么人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即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真的需要?
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人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人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人误认为免费物品的价值大大高于它的获得成本。人类都会本能地惧怕损失,而免费的诱惑力正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做生意的人如果懂得“免费”秘密,就可以一鸣惊人。想让顾客盈门?拿出点东西免费!想增加销售?拿出一部分商品免费!
犹太小伙子林达刚到哈罗啤酒厂的时候还不满25岁,他喜欢上了厂里一个很优秀的女孩,然而那个女孩却对他说:“我不会嫁给一个像你这样普通的男人。”于是,林达决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
那时的哈罗啤酒厂市场份额正在一年一年地减少,工厂也因为啤酒销售的不景气而没有钱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广告。销售员林达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者广告,但都被厂长拒绝了。于是林达决定冒险独自行动,他贷款承包了厂里的销售部门,正当为怎样做一个最省钱的广告而发愁时,他徘徊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常广场中心的铜像启发了他,那个撒尿的男孩铜像就是用自己的尿浇灭了侵略者炸城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这个城市的小英雄于连。林达决定要做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二天,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于连的“尿”变成了色泽金黄、泛着泡沫的“哈罗”啤酒,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的广告语。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出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队去接啤酒喝。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年底结算,该年度的啤酒销售量是上一年的18倍。林达成了闻名布鲁塞尔的销售专家。
免费复印的故事
在东京庆应大学的复印机前,每台都特别注明:“使用本复印机,只需按‘开始’键。”难道这是台与众不同、担心大家失手容易弄坏的复印机吗?
当然不是。这句提示的含义是:本机器没有插卡交费的地方,按“开始”键,想复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完全免费。
免费复印?难道是学校承担了其中的开支吗?
当然也不是。奥妙就在复印纸的背面。这种复印纸和普通复印纸不同,背面都印上了企业的广告,这样一来,做广告的企业支付广告费,而复印服务就可以免费了。开展这一服务的是一群日本的在校大学生,创始人筒盐快斗是大四的学生,他和16名同伴一起,创办了一家免费复印公司。这个点子,既满足了学生希望节省复印支出的愿望,也满足了一些公司希望向学生做宣传的需求。
2005年秋天,筒盐快斗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创业构思大赛,他的“免费复印方案”获得了大奖。筒盐快斗在获奖后组织同学成立了专门提供免费复印服务的海团公司。公司成立后,他们首先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张贴起了“免费复颖的广告。
一般来说,复印1页纸需要10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6?4元),海团公司之所以能做到完全免费,是因为在背面印了一些企业的彩色广告。他们每刊登1万张复印纸的广告,就从企业那里收取40万日元,用于充抵印刷费。为了防止背面的广告透过来,他们都选用比较厚的纸张,预先把广告印刷上去,并且只限定A4纸,以便控制成本。
在以前,一方面,学生复印资料往往要花数千日元;另一方面,很多公司的商业广告都被埋没在大学校园内的公告板上,散发的传单也总被扔掉。自从有了“免费复颖这一妙招后,双方皆大欢喜。为了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商家不断在复印纸背面的广告图案上做文章,有的简直漂亮极了。
现在日本东京附近的12所大学,海团公司共设置了22台免费复印机,每月的销售额在1000万日元左右,扣除设备租金、维护费后,还有非常大的盈余。海团公司计划在100个校园开展免费复印服务,使年销售额达到4亿日元。通常,为了赚钱,人们想到的是如何提高价格、扩大利润,却忽略了低价甚至免费的复印纸背面还大有文章可做。一张复印纸,仅利用一面,需要付费;而利用双面,则完全免费。从这个意义上讲,物尽其用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对于智慧的奖赏。
免费阅读高档期刊
本书作者的一位朋友回国四年了,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他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他算了算,新闻类的、时尚类的、旅游类的,再加上一些电影类的,一个月在300~400元。摊主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他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摊主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他的出租计划是:租客每30天交30元钱(一天1元),每次借杂志一本,看后再换,不设期限。另交20元押金,退租的时候退款。
显然,这对朋友那样的“书虫”来说是十分合算的,不仅把购书款大量节省下来,而且大大地减少了家中积压的旧杂志。那些扔了可惜、放着占地方的杂志,每个月送给了楼下的保安或保洁员后,他们也都是当废品去卖了。听了摊主的计划,朋友最大的疑问是:“那你的杂志还卖吗?”摊主说,很多高档杂志本来就销量很低,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实在太贵,且不实用,一般读者都不可能定期购买,却又占了宝贵的摊位。而这些杂志往往是代销的,每期可以退旧换新。所以,他出借的杂志大多数最终都可以退还给杂志社,即使已经被很多人租借过了。
朋友立刻加入成为了会员,编号已经是300多了。粗粗地替摊主算了一笔账,假设会员总数为300人,其中仍然活跃的会员为200人(另外100人可能已经退出了),每人每月交30元租借费,那就是6000元。而且因为这6000元不需要缴纳税费、不需要缴纳管理费,几乎是没有任何成本的,等于是税后收入,按照20%的税费或成本换算,则等于是税前收入7500元。而据摊主透露,书报亭的收入到个人手上通常一个月能有元。最稳定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报纸,并非杂志。即使因为出租业务而影响了杂志的销售,假设销售下降造成通常收入下降30%,以1500元的下限收入计算,则下降后的正常收入为1000元,两项相加,他的月收入达到了8500元。这是普通报贩收入的4~5倍,而且他的收入非常稳定,毕竟改买为租,对所有的读者都是十分合算的。此外,租借期限内,每人收取押金20元,200人就有4000元的押金在他手上,只要租借生意还在,这其实就是一笔长期的无息贷款,利用这笔资金,还可以多进些畅销的报刊或文具。
毫无疑问,撇开他“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不谈,这是又一个充满了草根智慧的商业游戏。他的获利机制就是将“销售利润”转换成了“租借利润”,而租借的运营成本几乎为零,且租借的市场吸引力远大于销售。在这个游戏中,读者和摊主无疑是两大赢家,后者因为“点子一响而黄金万两”,获得了高于同行4~5倍的利润,而读者的所得却是以数十倍来计算的。一个书报亭的商贩,为了自己生存得更好而打出的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却能给读者很多快乐和幸福的启示。
免费的陷阱
我们花在一件事上的时间,说到底,是从另一件事上转移过来的。如果我们花上45分钟排队等候品尝免费冰激凌的味道,或者花半个小时填一个长长的表格来领取一点回扣,那我们就没法用这些时间去干别的事。如果你用半小时的时间做赚钱的工作,你工作的报酬一定会大大超过免费品的收益。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食品厂家必须在包装盒的一面提供各种能量信息,例如告诉我们卡路里数值、脂肪含量、纤维含量等等。零卡路里、零反式脂肪酸、零碳水化合物等能像零价格一样对我们产生同等的吸引力吗?如果这一普遍规律同样适用,百事可乐的标签上印上“零卡路里”会比“1卡路里”卖得更多。
摩根家族的兴起
创始人皮博迪来到伦敦
  “摩根帝国”缔造时期的创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
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创业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转帐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而“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而我们的J.P.摩根。他的父亲朱尼尔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富商,在l9世纪50年代,朱尼尔斯受雇于乔治.皮博迪。他们生意兴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国游资引入资金极度匮乏的美国。朱尼尔斯决心把他的发运传给他的子孙。他严厉地要求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接管家族产业,帮他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安排他在华尔街当学徒,而且大小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他教训摩根的事因。
而乔治.皮博迪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轻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Morgan)入伙。在乔治·皮博迪退休以后,朱尼厄斯·摩根接掌了全部生意,并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Junius
S. Morganand Company)
编辑本段摩根家族的历史
约瑟夫·摩根简介
  摩根家族的祖先于17世纪初在新大陆的淘金浪潮中移民美国,定居在马萨诸塞州。到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祖父约瑟夫·摩根的时候,卖掉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定居哈特福。
  像其他犹太人一样,摩根家族一直延续着赖以生存的商业传统。约瑟夫·摩根最初经营一家小咖啡馆。经过苦心经营稍有积蓄后,他先是出资经营一家很气派的大旅馆,然后又购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业和铁路业的股东。
  但是,真正显示其投机者和冒险家本色的当属其在保险业的投资。
  约瑟夫所在的哈特福是美国保险业的发祥地,但是当时的保险公司仍然屈指可数、寥寥无几。1835年约瑟夫投资一家为火灾承担财产损失的保险公司,原本希望稳稳地捞上一把。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火灾从天而降,约瑟夫的投资化成了灰烬。按常理说,一般的人遇到这种倒霉的事情,肯定会对这种投资从此望而却步。事实也是如此,许多投资者在被这场火灾烫伤后,都乖乖地夹起了尾巴,再不敢染指对火灾承担保险的保险公司。但是,有着商业血统的约瑟夫则与一般人的思路恰恰相反。他认为,由于这场火灾的影响恰恰让那些投保者从中尝到了甜头。如果继续经营承担火灾保险的投资公司,不但投保者的热情会有增无减,而且可以借这场火灾的震慑作用抬高投保的价格。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也是由于这场火灾的影响,继续经营为火灾提供财产保险的公司数目会锐减,此时投资保险业,不但能东山再起,捞回丢掉的损失,而且肯定能够大发其财。
  情况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那些从前的投资者看到要承担赔偿费,纷纷以低价转让自己的股份,而心中有数的约瑟夫则想方设法筹集到一笔资金,把这些股份全部买下,继续经营那个在火灾中倒霉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随后,经过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个朋友也肯出资和他一起应付赔偿事宜。
  度过了偿付赔款的危机后,
“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信誉因此声名大噪,投保者络绎不绝,而投保费则比原来提高了一倍。约瑟夫在这场赌博中,不仅赚回了赔偿费,而且还净赚15万美元,这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喜欢冒险赌博的爷爷。
基诺斯·斯宾塞·摩根简介
  摩根的父亲基诺斯·斯宾塞·摩根从16岁开始就闯荡波士顿的商行,23岁开始自己经营一家
资产为5万美元的干菜店的生意,并在那一年娶了金融家皮尔庞特之女为妻。后来,基诺斯·斯宾塞·摩根坐镇英国伦敦,成为伦敦金融界令人刮目相看的金融大师。日,对世界经济史和金融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这个有着悠久商业传统的家庭呱呱坠地。尽管这是一个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普通人,但是华尔街未来的方向将因他的出生而改变。
  从摩根的祖父约瑟夫到他的父亲,摩根家族经商都很成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从年轻时就敢想敢干,很富有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两次投机奠定了摩根发达的基础。摩根大学毕业后,父亲介绍他到纽约一位朋友开的邓肯商行实习生意。
编辑本段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有一次,摩根为邓肯商行到古巴采购货物。当轮船停*在新奥尔良时,他信步走在充满了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正当他感到无聊难耐时,突然有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
“先生,想买咖啡吗?”
  那人自报家门地说是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咖啡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谁知美国的买主破了产,只好自己推销。为尽快出手,他愿意半价出售。这位船长大概看出摩根穿戴考究,一副有钱人的派头,于是找他谈生意。
  两个人在酒馆小酌后,摩根看了货,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买下咖啡。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其他城市推销时,朋友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样则很难说。然而摩根凭借自己的判断力,认为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
  于是,他毅然地买下了所有咖啡,并且电告邓肯商行。但是邓肯商行在回电中却指责他擅作主张,命令他停止交易。但是,木已成舟。摩根只好向父亲求援,老摩根毫不犹豫地支持儿子的行动,用他在伦敦的户头偿还了摩根挪用邓肯公司的款项。得到父亲支持的摩根不仅买下了那位船长的咖啡,还在他的介绍下收购了其他咖啡船上的咖啡。
  摩根赢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舱内全是好咖啡。就在他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减产,价格一下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为此,老摩根对儿子也大加赞许。
  摩根在邓肯商行的工作总是由于受到限制而感到束手束脚。在父亲了解情况后,老摩根为他在华尔街纽
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个新招牌——摩根商行。老父亲充分相信自己儿子的经商能力,认定他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华尔街远没有今日的繁华气派,那里仅仅是人们从事债券交易的简陋场所。在《世界十大银行家》书中这样形容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这个交易所简直像一座寺院,它一天仅开盘一次,一旦做成了买卖,就禁止再开盘了。整个交易过程就是这么简单。每天早上,由所里的头头负责点名,那些长期缺席的会员就只好被除名出营业所了。每天的收盘时间铁定是下午3点,就这样晨钟暮鼓地日复一日地进行下去。
  这时是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全面进击。由于战争的爆发,战争债券备受青睐,交易也十分红火,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也因此身价倍增。
  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已经是人满为患,那些不能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经纪人便在对面成立了一家新的“开放证券交易所”,摩根商行的席位就在这里,当然这也是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不过,当时让摩根最感兴趣的是坐落在华尔街一栋古老建筑地下室的黑市交易所,摩根经常到那里去看热闹,并从中体味证券交易的门道,还在那里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
  一天,克查姆来与摩根闲聊,有意无意地说: “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
“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地说道。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最后,他们商量出了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中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两人说干就干,而事情也一如他们所料,黄金价格眼见飞涨,不仅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根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
  投机黄金买卖首战告捷后,摩根深深感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先得到信息就意味着胜利。为此,摩根千方百计地结识了一位原陆军部电报局的接线员——史密斯。这位史密斯的好友文尼尔上校是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电报秘书,通过这种关系,摩根就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抢先一步获得准确的前线最新军事情报。
  不久,情报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1862年10月的一天,摩根收到了父亲基诺斯·斯宾塞·摩根从伦敦发来的电报:
  南军用来突破北军海上封锁线的炮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因斯坦复利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