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角色抽梦到关羽羽永久关羽衣服怎么办

征服包没抽到蜀关羽【率土之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9,358贴子:
征服包没抽到蜀关羽
征服包没抽到蜀关羽
老子两次征服包都没有,卡包出来3000玉屁都没有
没648不要想
抽到了张机,孙策,曹仁,轲比能,sp蔡文姬
少氪金必出关羽,大佬都是的,半价免费很少的
我免费来的啊?还不知道怎么组队。没有法正
不要看别人什么都有,你不知道别人氪了多少。运气是一时的,不可能总能抽到好将。
关羽张机董白庞德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伪圣”关羽欺世盗名已有数百年之久,今天我便来揭揭这张画皮。
人们对关羽的印象多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不仅在书中大肆吹捧“十姓家奴”刘备,连刘身边的关羽也沾了光,被吹得直上云霄。在本文中,拟从三国演义和历史事实两个视角来分别解读关羽,力求得到一个比较真实的形象。个人主观认为,无论从哪一视角来看,关羽都配不起“圣人”这个名号,更受不起这千年祭祀、万人跪拜。他如今拥有的名声和地位,是当年某些人为了私心而生造出的,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有必要把他真实客观的一面昭显人前,让大家能对他有个清醒的认识。
下面,言归正传,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在三国演义的架构中,武功高低是衡量武将的一个重要标准,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清楚地诠释了这几人的战力高下。关羽排在第四,也算不错了,但他比起前面的三人,名望却高了许多。比如同在刘备一方,战力更在关羽之上的赵云,却远远没有关羽的地位和尊荣。其实原因昭然若揭:关系罢了。关羽是刘备的兄弟,而赵云只是普通武将,所以关羽被抬高重用,得到了超过他武力的职务和地位。而这份私交,也正是关羽说话做事骄狂跋扈的底气所在。
说起战斗力,禁不住想起“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三国时强调的是“单打独斗”、“英雄气概”,关羽自命天下英雄,却行此以多打少之无耻之事,实在令人不齿。比起“许褚赤身战马超”的豪侠,赵云百万军中左冲右突的气概,关羽“三打一”的“英雄风采”实在令人难生敬意。  
关羽最为人称道的事就是“挂印封金”,那种对权势的淡薄、对兄弟的义气,乍一看实在豪侠无双,但仔细想想,便知内情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三国演义中多次暗示,关羽“叛逃”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还是曹操有意宽纵,如果曹操有心灭之,他与刘备家眷“尽成齑粉矣!”而关羽既然身负护卫家眷之责,自然不敢胡乱行动,之所以敢叛逃,便是料到曹操不会对他下毒手,所以这“勇气”一节,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再者通常降将不愿回归,多半是怕回去被猜忌冷落,关羽则无此顾忌,做为刘备的兄弟,回去他依然能得到重用,并获得忠义的好名声,这也是他下定决心“归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关羽仍不得不考虑同僚的看法,这才是他“斩六将”的真正原因。按理说,既然知道曹操有意宽让,就该下手松些,回报一个人情。六将都是废物,他完全可以只伤而不杀,但关羽下手却异乎寻常地狠辣,原因很明显,就是要借这六颗首级,向刘备和蜀国的同僚们表明立场。所以仔细想来,关羽这“归刘”之举,也不似之前想象中那么伟大。  
而这件事的后果则延伸到了赤壁之战,到了华容道时,关羽为了偿还欠下的人情,不得不纵放了曹操,让刘备坐失千古良机。虽然是为了全义气,但他公私不分,因小失大,功过得失之间,怕是殊难评论。如果关羽当时能斩了曹操,再自尽以殉,也算顾念大局,忠义两全。要不就放了曹操,再自裁以谢刘备,这样也能得到笔者几分钦佩。然而他却在放跑曹操后,硬着头皮回去交令,摆明就是凭着和刘备关系铁,知道诸葛亮拿他没辙。对于关羽在此事上的表现,笔者实在难以苟同。  
书中另一个塑造关羽形象的事是“刮骨疗毒”,初看此处时年纪尚幼,既惊且佩;而成年后再读此处,却不禁哑然失笑:边刮骨膜边若无其事地下棋,莫非神经系统不健全乎?就算神经没有坏死吧,可明明很疼,却硬要装得如沐春风,如此惺惺作态,其好胜沽名之心,可见一斑。  
这件事与“关羽夜读春秋”一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关羽护送刘备两位夫人寄身曹操时,曹操曾欲“乱其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只分给他们一间屋子,关羽只好连夜在院中秉烛夜读《春秋》。此后关羽喜读《春秋》就天下知名,而他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也自此深入人心。现在的关羽塑像,不是站着横一把大刀,就是坐着捧一部《春秋》,让后人都以为关羽饱读诗书,极富学问,对《春秋左传》更是颇有研究。然而细细一考辨,却发现此君竟无一篇能拿得出手的文章传世,这《春秋》可谓是白读了。  
笔者由衷地钦佩关羽,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疆场建功之外的另一种扬名捷径----作秀。《春秋》是孔老夫子的拿手著作,天生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是经典的代名词,扬名的最佳道具,关二哥选这本书来读本身就很高明。而在深夜诵读,更是异常炫目的招摇方式,比如今明星摆POSE更能给看到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还能顺便彰显自己的品位,可谓一箭双雕,高明之极。其实类似的表演也并非关羽的专利,历史上不少名人都从“关羽夜读春秋”一事得到了启迪,纷纷改头换面着效法。改天笔者也去买本《春秋》,到领导的窗下高声读上一夜,为自己谋个前程。  
关羽一生败仗不少,但最大的败仗还是在荆州,纵观战局,关羽战前不能团结上下将领,防御部署不佳;战事紧时指挥更是毫无章法,混乱呆滞,没能稳住阵脚。通观全局,根本看不出他有名将之风。比起白衣渡江、睿智潇洒的吕蒙,何止云泥之判?  
而更让人瞧不起的是,他生前作战不利败给吕蒙,居然靠死后闹鬼来复仇,真是小家子气,没有半点英雄的襟怀。要是颜良、文丑也和他一样不要脸,他岂非早死多年了?    
总得来看,纵观三国演义全书,关羽对刘备集团实是弊大于利,不仅私放曹操犯下大错,更丢了重镇荆州,让刘备集团大势顿去。而他的死更造成孙刘反目,终致刘备将七十万大军断送。可以说,蜀国的下坡路,便是从关羽丢荆州开始的。纵观关羽一生,于蜀国并无太大好处,倒是替曹操杀过颜良、文丑、华雄三员大将,更救过曹操一命,可谓居功至伟。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关羽安心留在曹操一方,或许蜀国的明天会更好。      
上面都是依据演义做的分析,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其实更加不堪。    
首先是关羽比较好色,有个业余爱好是强抢民女,并因抢美女未遂,和曹操从此不睦。    
《华阳国志先主传》:“初,关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秦宜禄妻。”公许之。乃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  
《关羽传》注引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据《蜀记》和《华阳国志》记载,198年,刘备随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关羽便向曹操多次提出要求,要在城破后强抢秦宜禄之妻杜氏,以供其淫乐。大战前夕,不想着兵卒疾苦、战事运筹,却满脑子都是抢美女;而且还怕别人抢先夺了,先打好招呼占住;就这样还不放心,竟然还提了多次,以至令曹操都产生了兴趣。纵观中外历史,这样急色的圣人,倒也真不多见。  
不过色鬼曹操也够阴,之前答应了关羽,破城后一见杜氏果然美貌,便自己纳入房中,令色鬼关羽空欢喜了一场。关羽因此对曹操心怀不满,多次怂恿刘备布局杀曹,但均因条件所限作罢。此事过后不久,关羽便随同刘备袭杀曹操的大将车冑,叛曹自立。
除好色外,关羽的许多所谓的闪光点,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华容释曹”、“单刀会”等,也都是后人造出来的故事,连“温酒斩华雄”这件事也是编的,硬让关羽把孙坚的事迹给抢了。而关羽平生最大的战绩----“水淹七军”倒确有其事。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两军对峙期间,突然天降暴雨,河水泛滥,荆州蜀军拥有大量战船,遂能逃过一劫,而远道而来的曹军都是北方的旱鸭子,又无船只,于是顿时崩溃。可见,此次胜利纯属是关羽走运而已,和运筹帷幄并无太大关系。  
反倒是关羽丢了荆州,实实在在地给了蜀国一记重创,从此蜀国失去了对外攻伐的滩头阵地,再也无力进取,只能偏安于巴蜀一隅,坐以待毙。后来诸葛武侯数次北伐,都已经是“明知不可为”的尽人事罢了。蜀国的灭亡,其实从荆州丢失的一刻便已注定。      
上面的历史功过并不是关羽招人讨厌的主要原因,他真正不招人待见,还是因为他的骄横跋扈和刚愎自用。而这点无论是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历史上,都相当一致。其实关羽的骄横并不奇怪,和刘备关系铁,有恃无恐,自然就骄纵起来了。  
当孙刘联盟抗操时,孙权为了巩固盟约,曾屈尊降贵,主动要与关羽联姻,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以孙权帝王的身份,与关羽这样一个将领主动结亲,实在不能算是辱没了关羽,而关羽的表现却令人嗔目结舌。  
《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孙权派诸葛瑾为使求婚,以便吴蜀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关羽竟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于是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而在史料《关羽传》中,与演义所说大体相似:“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真地很佩服关羽的狂妄自大,当时人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也是人中之杰,但在关羽心中,孙权却不过是一条狗而已,而自己却是猛虎,和孙权有云泥之判。关羽性情上的粗暴蛮横从此事可见一斑,对孙权都敢如此,对手下将领和同僚何等嚣张跋扈,不说也可想象。即使是普通人家间的提亲,纵然不情愿,也该婉言谢绝,保全对方的面子。何况孙权此次提亲,还带有政治联姻的目的,事关孙刘联合抗曹的大计,更应审慎对待。而关羽也不请示刘备,擅自粗暴拒婚,彻底暴露出他的不识大体。事实上,孙权因此事受了屈辱,心中不忿,孙刘联盟变得岌岌可危,让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无法开展。日后东吴进攻荆州,不留余地地诛杀关羽,也与此事不无关系。      
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事件是:关羽听说马超归附封官,竟要不顾荆州防御,回汉中与马超比武,胸襟窄小,不顾大局,所作所为,令人鄙视。下面是演义中的原文:  
“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而《关羽传》中的史实与此很相似: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上面的文字不多,但关羽的虚荣和好胜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其“护前”的毛病看来早为众人所知,所以诸葛亮才赶快猛夸关羽,说他比张飞和马超强,这才止住关羽的争胜之心。那么大一个人了,还要别人像照顾小孩一样哄着,真是可笑。  
在“吕蒙传注引江表传”中,也描述了关羽的性情:“斯人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其自负和喜欢压迫欺凌别人的形象也与《关羽传》中相当一致。  
等到黄忠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时(关羽拜前将军,高于黄忠),关羽的小心眼又发作了,十分愤怨不平,整日牢骚满腹。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话:“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而史书上的原话也与此相近:“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事实上,黄忠从未得罪过关羽,关羽仅仅是觉得“黄忠不配与他同列”,就毫无顾忌地蔑视侮辱黄忠,其自高自大、不懂团结、不识大体,在此事上表露地淋漓尽致。而其肚量的狭小也暴露无遗,可谓史所罕见。而且关羽做为一个地方将领,居然狂妄地要干涉中央政务,不允许刘备授勋给黄忠,更表现出他的跋扈和专横。  
这样不堪的品行,这样狭窄的气度,怎么可能招人喜欢?事实上,关羽在蜀国将领中人缘极差,大部分人都讨厌这个自大狂,上至丞相诸葛亮,中至同阶层的马超、黄忠,下至低阶官员麋芳、士仁、刘封、孟达、潘濬等人,都与关羽不睦。  
而这种骄狂的性格,最终更成了他众叛亲离、兵败将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他围困樊城时,让刘封、孟达增援,二人便拆台不去;让麋芳、士仁供应补给,二人则由于“素皆嫌羽轻己”,所以“供给军资,不悉相救。”关羽此时又犯了一个错误,扬言“还当治之”,最终导致严重后果:“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由于平素骄横,瞧不起别人,和同僚相处不睦,到了关键时候,不仅刘封、孟达不来援助,连负责运送补给的麋芳、士仁也消极怠工,最终令蜀军成为缺粮的孤军,关羽终于兵败身死。而我们在不齿这四将行为的同时,也应关注一下他们的心理历程,若非“素皆嫌羽轻己”,想必不致于此。  
为大将者,当能感召全军,与将士血乳丄交融,令“上下一心”。而关羽性格上的缺失,让他不能团结同僚和部属,无法使全军戮力同心,如臂使指。战场争锋,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满盘俱输,又何况是将帅不和这样的大忌。连军队内部都整顿不稳,又何谈破敌争胜?关羽不擅协调统御,纵然武功颇高,熟读战策,又怎能令人信任和托重?又怎配称为绝代名将?又怎敢让其独挡一面?  
不过刘备就敢。兄弟嘛,当然要关照了,而且用得也放心。所以他明知关羽性情如此,却仍将蜀国的命脉荆州相托。于是数年之后,关羽死了,荆州丢了,大军败了,蜀国亡了,三分天下----也一统了!  
任人唯亲的刘玄德,终于咽下了自酿的苦酒。  
为武将者,战功为首。比起卫青、霍去病、戚继光、周亚夫、徐达等人,关羽的战功和成就根本微不足道。然而人心不公,上述几人的名头和影响力,竟连关羽的零头都比不上。如今关帝庙遍及天下,香烟鼎盛,可怜那曾经“驱除鞑虏”的徐达,不知还有几人记得?      篇末:    
看罢上面的内容,想必一些人对关羽的印象会有所调整,觉得不似之前记忆中那么完美,也自然会衍生出一个疑问: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有如此高的声誉和名望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政治需要罢了。  
最初的时候,关羽身上的政治色彩并不太浓,其事迹以民间流传为主,直到宋朝,徽宗为了鼓励忠君报国,才开始大力宣扬关羽“挂印归刘”的事迹,以号召人们“忠臣不事二主”。后来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人们结拜时也渐渐拿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当了典范,关羽的形象便更上了一层楼。但一直到明末,对关羽的定位也仅仅是“人”,而不是“神”,更不是什么“圣人”。一直到了清朝以后,关羽才如坐上火箭一般,陡然“冒”了起来。  
其实清廷捧关羽的动机昭然若揭,满清一百多万人,要统治上亿的汉人,压力比较大,于是不得不在思想奴化上大下文章。文字狱、篡改明史、二十四孝是第一步,随后便大力塑造吹捧袁崇焕和关羽两个形象,前者用来证实明朝的昏暗,崇祯的昏庸、自毁长城,以加强自己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后者的意义便是要借着夸大关羽的“忠义”,以在百姓心头刻下“忠君”的深深烙印,而这点也恰是黑社会喜欢供奉关羽的原因。可笑的是,香港的警察和黑社会竟然都拜关公,如果两家打起来,关羽兄岂非会无所适从?其实满清政丄府力捧关羽,还有一个更为隐晦的原因:清以前,百姓心中的精神偶像一直是反抗异族入侵的岳飞,这让满清统治者如坐针毡,迫切需要推出一名新的圣人,来取代岳飞的地位……
于是,多尔衮采纳了知名汉奸范文程的建议,对关羽大力扶持,编造了许多故事吹捧关羽,并不惜斥巨资为其在民间造势建祠。在满清国家机器的全力运作下,关羽很快便被“捧红”,虽然他武功未达巅峰、战绩并不昭显、骄狂跋扈、刻薄好色,却竟然声名大噪,硬生生被塑成了“武圣人”,安安然然地高踞在一个个关帝庙中,享受了几百年的跪拜和献祭。  
满清已亡多年,“武圣”关羽,可以休矣!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楼主万恶,关羽是忠义,重承诺,正义,自信,不爱慕虚荣的中华精神象征,是一种武德的代表,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脊梁,关羽从没有想过被封神,是民间的一种自发组织,是中华对于承诺等优良品德的赞扬,楼主摧毁中华精神脊梁,提倡无耻,提倡奸诈,提倡猜疑,提倡自私,祝福楼主下辈子出生在一个没有英雄,没有信仰的国家。我爱中华,以关羽为荣。没有能够替代关羽的英雄,当然,楼主若能够找到或者说服大家替代关羽,那么楼主也算做了人事,但是楼主恶毒的摧毁,鼓励恶毒的卑劣思想,让人厌恶!
  既然楼主说的是揭开关羽真面目那应该说的是正史。为何一开始扯到“一吕二赵”这种民间传闻上来说关羽的武力值?关羽可是三国志正史上唯一记载过武将单挑赢了的人,你该知道,赵云才是最该感谢罗贯中的人啊。
  楼主唧唧歪歪的!!!片面之词!!!
  二楼的言重了!人家只是探讨一个应该走下神坛的关羽,我认为论据很充分的。至于结论可以讨论,犯不着一顶顶大帽子一通砸过去吧?“摧毁中华精神脊梁”?太可怕了!莫非新一轮“文革”又开始了?现在信仰自由,你爱信谁谁,非要人家给你画个符号来顶礼膜拜?“批林批孔”的时候将孔老二拉下神坛,怎么就没见哪位围着伟大领袖要新的拜祭偶像?假如老兄早生几十年,赶上“文革”,一定是伟大旗手式的人物。    三楼的,建议你整篇看完后再发帖,人家明明一开始就是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呀。《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不是民间传说和正史的混合体吗?你要的正史的关羽在后面呢。  个人观点:尽可以相互讨论这种文化现象,没必要装着一副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样子,抡起“文革”大棒一通砸将过来?语文论战,何必诛心?
  楼主万恶,关羽是忠义,重承诺,正义,自信,不爱慕虚荣的中华精神象征  ----------------------  关羽不爱慕虚荣?敢情又和马超比,又不屑与黄忠为伍,这叫不爱慕虚荣啊    正义?要人家的老婆叫正义?    自信?自大罢了      我觉得楼主对关羽的评价很正确,不说他好色虚荣与心胸狭小,就说武功吧,一生败仗,唯一出彩的就两点,一是杀了阎良,二是水淹七军,但随后就被徐晃击败,又被吕蒙斩杀    关羽这人实在不配做武圣人,他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忠义嘛,他就算有点忠义,也只是对一个小军阀的忠义罢了    
  喜欢读书、喜欢文史、喜欢时政、喜欢经济/音乐的朋友,欢迎加群讨论,谢谢!  群号:  
                                                                            关羽的历史地位是千年下来所有人公认的,你不喜欢他也就算了,干嘛要这么说啊。难道你就不怕引起公愤么??                                                                                            
  恩,我承认,我说的过分了些,很多人物都有优良的一面,我想这一面应该是赞扬的一面,有人赞扬一个人,有人诋毁一个人,我是羽迷,对我来说关羽是重视承诺的象征,现代这个社会对于承诺越来越随便,心中自然愤愤不平,至于占据道德制高点,抱歉,一时激愤了些,但说我抡起文革的棒子,太过分了,允许别人诋毁,不许我信仰英雄,楼主表达他的意思,我坚持我的思想,不管如何,我喜欢那些正直的人物,霍去病也是英雄,我也喜欢。至于关羽是虚伪,还是正直,是爱慕虚荣,还是重视德望,是爱慕女色,还是最求自己喜爱的人······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便会拥有什么样的结论,喜欢关羽的,会赞扬他的优点,厌恶关羽的,自然寻找他的缺点~~~
  好文章
  &恩,我承认,我说的过分了些,很多人物都有优良的一面,我想这一面应该是赞扬的一面,有人赞扬一个人,有人诋毁一个人,我是羽迷,对我来说关羽是重视承诺的象征,现代这个社会对于承诺越来越随便,心中自然愤愤不平,至于占据道德制高点,抱歉,一时激愤了些,但说我抡起文革的棒子,太过分了,允许别人诋毁,不许我信仰英雄,楼主表达他的意思,我坚持我的思想,不管如何,我喜欢那些正直的人物,霍去病也是英雄,我也喜欢。至于关羽是虚伪,还是正直,是爱慕虚荣,还是重视德望,是爱慕女色,还是最求自己喜爱的人······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便会拥有什么样的结论,喜欢关羽的,会赞扬他的优点,厌恶关羽的,自然寻找他的缺点~~~&      ----扣这么多帽子,又做这么多解释,何如抛开对文章作者的关注,转而把重心放到文章本身所述内容之上?看看本人说得是否正确,推论引证是否合理。      从逻辑和史料上辩驳,比帽子和谩骂更为有力,能更好地维护你深爱的关羽。  
  关羽,陆羽,孙羽…
  好吧,我给您资料,只是不知道有人能看完么  首先从历史正史来评价关羽。没有比时代更真挚的回答!    以下历史资料转帖自三国贴吧。    将军(关羽)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惟将军(关羽)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唐·王勃?三国论?
      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卫尉卿兼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克树勋庸,遍该韬略,关张万人之敌,勇不顾身;程李二将之名,忠於卫主。……——?册府元龟·备御?
      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三国志·蜀书·关张黄马赵传?
      徵士傅斡曰: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傅子?
      (郭)嘉言于
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
      史臣评曰:“长孙肥结发内侍,雄烈知名,军锋所指,罔不奔散,关张万人之敌,未足多也”。……——?魏书·列传第十四?
      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万人之敌者……——?晋书·苻生传?
    自凶狂构祸,区宇未宁,蕴忠贞以立身,资义勇而成务。加其识度宏远,谋略冲深。张飞乃万人之敌,却縠是三军之帅。……——?命郭子仪充东京畿等道元帅诏?
      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阙四字)而难(阙一字)心悬水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祢衡垂一噪声之名,关羽荩万人之敌。御众布投胶之德,礼贤怀比饭之恭。智略出群,忠果成性。……——?授冯行袭昭信军节度使制?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三国志·魏书·刘晔传?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三国志·魏书·温恢传?       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冀,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亮知羽护前(争强好胜),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季汉辅臣赞?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当世雄杰)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以张大可教授(著《三国史研究》)为首,认为周瑜想软化刘备,挟制关羽,张飞为东吴效力,那么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晋书·秃发傉檀传?
      至蜀,赵廞深器之,与论兵法,无不称善,每谓所亲曰:“李玄序(李庠字玄序)盖亦一时之关、张也。”……——?晋书·李庠传?       薛彤、进之并(檀)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宋书·檀道济传?
      及将战,(吴)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陈书·萧摩诃传?
      而武人略阳垣历生、襄阳蔡道贵,拳勇秀出,当时以比关羽、张飞。……——?南史·齐武帝诸子传》       (杨)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魏书·杨大眼传?       “长孙肥结发内侍,雄烈知名,军锋所指,罔不奔散,关张万人之敌,未足多也。”……—— ?魏书·列传第十四 ?   显然,长孙肥是因其毕生战功卓著,雄烈勇猛,而被评为关张之类将帅的。与长孙肥相似,北魏将帅中因毕生战功显赫、骁勇无敌而被誉为关张者。
      延伯径至贼垒,扬威胁之,徐而还退。贼以延伯众少,开营竞追,众过十倍,临水逼蹙。宝夤亲观之,惧有亏损。延伯不与其战,身自殿后,抽众东渡,转运如神,须夷济尽,徐乃自渡。贼徒夺气。相率还营。宝夤大悦,谓官属曰:“崔公,古之关张也。今年何患不制贼。”……—— ?魏书·崔延伯传?
      刘遐,字正长,广平易阳人也。性果毅,便弓马,开豁勇壮。值天下大乱,遐为坞主,每击贼,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 ?晋书·刘遐传?
      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三国志·蜀书·董和传?       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三国志·蜀书·廖立传?
      朱异之徒,积受金贝,遂使咸称胡、赵,比昔关、张,诬掩天听,谓为真实。……—— ?粱书·列传第五十?
      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 ?晋书·列传第五十七?
    子彦少尝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内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时以为逾于关羽。……—— ?魏书·列传第十三?       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倒。左右范双斩爽首。爽世枭猛,咸云万人敌,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斩颜良不是过也。进爵为侯。……—— ?南史·薛安都传?       从弟京杲,字京杲。信安王祎节度朔方,京杲与弟旻以策干说,祎评咨加异。后从李光弼出井陉,督趫荡先驱,战嘉山尤力,肃宗异之,召见曰:“黥、彭、关、张之流乎!”……——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       索苞有文武材,举孝廉,除郎中,每征伐克敌,勇冠三军,时人比之关羽。宋澄於金城,为步羌三千人所围,穷守孤堆,垂当破没,苞以完骑五千,奋剑突阵,径入与澄对坐,捶头拊掌大笑。羌皆佩盾、擢刀四面直前。苞谓澄曰:“君但安心,观我击之。”乃除?区弓接矢,绕捶射之,莫不应弦而倒,皆陷盾通中,立杀三十馀人,创夷者百计,羌即散走。称神。……—— ?敦煌实录?       九月新授汝安州防御使苌从简辞帝临阶召曰:尔久从征伐甚有战功语其威名乃关张之比也。……—— ?册府元龟·诫励?       蜀之乃祖乃父,或士或人,而皆内禀忠贞,外资骁果,武负关张之气,文传扬马之风,迎大驾以涉岷峨,合诸军而定关辅忠气冠乎日月,勋业著乎山河,凡在幽遐,皆所传达。……—— ?册府元龟·传檄?       将作大匠、屯骑校尉朝那侯青,武邑人也。机巧有算略,骁勇善骑射,所在先登陷陈。慕容俊拟之张飞。……——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       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张飞有马号玉追。时人歌曰:人中有张飞。马中有玉追。……—— ?太平寰宇记?       黄霸为列郡之雄,关羽乃万人之敌。……——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中允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碑铭?       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 ,公壮羽勇锐 ,拜偏将军 。……——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吴国公戒之曰:“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续资治通鉴?       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禽,以败大事。……——?容斋续笔·卷十一?       攻城野战,张飞、关羽;奇策密谋,荀攸、贾诩。……——?泸川都督王湛神道碑?       早绾父兵,夙知军志。张飞之敌,每说无前。魏万之名,咸言必大。……——?荐王师范表?       初 , 飞勇冠三军,与关羽俱称万人【 之 】敌 。羽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是以皆败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前左武军大将军宋皓,负关张勇智,有韩白英雄,累著战功,再居环卫。……——?讨王郢诏?       北面行营马部都排阵使兼马军都指挥使特进检校太保右神武统军张彦泽,猛若关张,气吞荆聂,荐膺委寄,每著勤劳。鸣镝离弦,既得吟猿之妙;青萍出匣,久彰断兕之名。营阵之间,皆推果毅。……——?亲征契丹命将制?       或体穷三变,藩、陆不足以?堂;或力敌万夫、关、张不足以扶毂。……——?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       关羽、张飞,爪牙悉标于西庑。威生户牖,武耀庭除。……——?蜀先主庙记?       一死何足道,要使后世书策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金驼续编·卷二十八?      史臣曰:楚、汉未分,绛、灌所以宣力;曹、刘竞逐,关、张所以立名。然则名立资草昧之初,力宣候经轮之会,攀附鳞翼,世有之矣。……——?隋书·列传第二十九?      公结发戎旅,妙善孙吴 。如云如鸟之形,因山背水之势,莫不深明权变,躬先士卒。双鞬并带,二戟兼提。滕灌之骁雄,关张之勇扞,复见於兹矣。……——?大周使持节少傅大将军大都督恒夏灵银长五州诸军事恒州刺史普安壮公墓志铭?     
    虏主元宏遗虎书曰:“...卿进无陈平归汉之智,退阙关羽殉节之忠,婴闭穷城,忧顿长沔,机勇两缺,何其嗟哉!……——?南朝梁·南齐书列传第十一?      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除本传已有封爵者,其未经封爵之人,齐相管仲拟封涿水侯,大司马田穰苴横山侯,吴大将军孙武沪渎侯,越相范蠡遂武侯,燕将乐毅平虏侯,蜀丞相诸葛亮顺兴侯,魏西河守吴起封广宗伯,齐将孙膑武清伯,田单昌平伯,赵将廉颇临城伯,秦将王翦镇山伯,汉前将军李广怀柔伯,吴将军周瑜平虏伯。”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宋史·志第五十八·礼八?      又诏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有司言:“齐孙膑晏婴、晋程婴公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亮、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李靖李绩尉迟恭浑瑊段秀实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宋史·志第五十八·礼八?      只如乐毅、廉颇,皆奔亡而为虏;韩信、彭越,悉菹醢而受诛。白起则锡剑杜邮,伍员则浮尸江澨。左车亦偾军之将,孙膑实刑余之人。穰苴则偾卒齐庭,吴起则非命楚国。周勃称重,有置甲尚方之疑;陈平善谋,蒙受金诸将之谤。亚夫则死于狱吏,邓艾则追于槛车。李广后期而自刭,窦婴树党而丧身。邓禹败于回溪,终身无董戎之寄;马援死于蛮徼,还尸阙遣奠之仪。其余诸葛亮之俦,事偏方之主;王景略之辈,佐闰位之君。【关羽则为仇国所禽,张飞则遭帐下所害。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玄德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弘而大略乎,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玄德无强盛之势,而令委质,张飞关羽,皆人杰也,服而使之,夫明暗不相为用,能否不相为使,武帝虽处安强,不为之用也,况在危急之间,势弱之地乎,若令玄德据有中州,将与周室比隆,岂徒三杰而已哉……——西晋·张辅 ?名士优劣论?      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唐·杜甫?谒先主庙?      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能均汉祚三分业, 不负荆州六尺孤。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 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唐·徐夤?蜀?      关张比疆治,将相俱和同。……——?梁父吟?      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南宋·陆游?读史?
      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回首三分国,何人赋黍离。……——唐·殷尧藩?张飞庙?  关羽滔天,作云西土。帝曰将军,整尔熊虎。……——晋·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       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经一百六战。通中陷刃,疾甚曹参;刮骨傅药,事多关羽。而风神果勇,仪表沉雄,事亲无隐无犯。学不专经,略观书籍;兵无师古,自得纵横。——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昔者受律赤符,韩信当千里,治兵白帝。张飞拟万人,皆比于今日,公之谓也。——北周·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铭?    ······还有,就不再续表。    为崇拜现象查找根源:  一)关羽崇拜现象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他由生前一位将领、侯爵,死后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极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这个过程也就是关羽由人变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仰的神的过程。据《荆门志》记载:湖北当阳县玉泉景德禅寺关羽庙“兴于(南朝)梁、陈间,盖始于智者大师开山之时也。历隋至唐,咸祀事之”。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年),“荆南节度使江陵尹斐均,广其祠宇,增于旧制”。[1]这是最早的关羽庙祭祀。唐代关羽作为名将,已进入“武庙”(当时主神为姜太公)陪祀。至北宋徽宋()崇宁元年(1102年)始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又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义勇”二字,称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为英济王。元代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加封显灵武安济王。史称元代关羽“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千载之下,景仰响慕而犹若是”。[2]明朝从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庙于“金陵鸡笼山之阳”。[3]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又“庙祭于京师”。[4]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决定把地安门西关帝庙作为太常寺官祭场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国有大灾则祭告”。[5]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对关羽的晋封由王提高到帝,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6]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方孝儒《关王庙碑》文说:“(关羽死)至今千余载,穷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怀其烈不忘”。[7]至明末又尊崇关帝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拜,早从关外已经开始。崇德八年(1643年),便于盛京(今沈阳)建立关帝庙。皇太极还亲赐一块“义高千古”的匾额,定“岁时官给香烛”。[8]入关后,又沿袭了明代岁祭关庙之例。对关羽为的崇祀,如从皇帝封敕和百姓祭祀相结合看,起源于两宋,发展于元至明中叶,深入普遍于明后期和清代。明末人刘侗说:“其(关羽)祀于京畿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9]据万历时人统计,仅宛平县属就有关帝庙51座。当时北京城内外分属于大兴、宛平两县。加上大兴县的关庙,明末北京城内外关帝庙总数“至少接近百所”。[10]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雍正时,追封关羽父祖三代为公爵,命“天下府州县卫等文武守土官,春秋二祭如文庙仪制,牲用太牢”。[11]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关帝历代尊崇,迨经国朝尤昭灵贶”,故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12]同时规定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太常寺备办,官建祠宇版位座数由工部制造,还特准地安门外关帝庙正殿及大门瓦改用纯黄色琉琉,与孔庙相一致。嘉庆十九年(1814年),清廷在平息京师和河南滑县两地天理教起义以后,即以“屡荷关帝灵爽翊卫”,加封“神勇”二字,“并颁滑县庙宇御书匾额曰佑民肋顺”。[13]咸丰二年(1852年)加“护国”,次年增“保民”,六年(1856年)添“精诚”,七年(1857年)再增“绥靖”。到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对关羽的封号已加至22个字,合称:“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14]。据统计,有资料可查的50个府、州、县、乡共有480余处关帝庙宇[15]。台湾据1930年统计,关帝庙为150座。此外,直隶良乡又祀刘、关、张三人的三义庙12座,霸州三义庙14座,蓟州三义庙3座。光绪《怀来县志》称:“其外各村堡庙不俱载”。咸丰《因安县志》说:“(关庙)在村者不可胜数”。乾隆《宝鸡县志》称:甚至有“一村两庙”。光绪《海门厅图志》云:“民间私祀关帝庙处处有之”。光绪《兰溪县志》载:关帝庙“四乡多有”。乾隆《万全县志》称:“民间设祀者皆不备载”。光绪《长治县志》云:“村镇关帝莫不崇奉”。光绪《长汀县志》称:“关帝庙在各乡各坊者悉难数”。同治《祁阳县志》说:“村镇之处,多祀关、岳二圣,或专或兼,祠宇未及悉登”。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说:“民祀关帝庙,所在皆有之”。道光《澄江府志》云:“各村落俱建(关帝庙)祀。”由此可见,关羽信仰之普及化,它已触及到县以下的村落镇堡中去了,这是明清以来封建国家敕封诸神中所很少见到的。关于建庙时间,如山东潍县27座关庙,有年可考的15座,建于宋代一座,元代一座,明代8座,清代5座。通州(今北京通县)21座,一座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4座建于明代,其余大体建于清代。《束鹿县志》有7座关庙,除1座建于清代外,其余6座中1座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两座建于万历时,三座建于崇祯年间。[16]广东《兴宇县志》记共有四座明建关庙,最早的建于正德九年(1514年)另三座建于崇祯时,乾隆二年(177年)修一座[17]。浙江兰溪县,有一座关庙建于宋绍兴年间,另有四座建于清代[18]。  
      
[1] 元胡琦《关王事迹》卷3《显烈庙记》。此书成于元至大元年(1309年)正月。
    [2] 元郝经《郝文忠公集》卷33《汉义勇武安王庙文》。《关侯事迹汇编》卷8《艺文》,宋超《义勇武安王庙记》。
    [3] 《明史》卷50《礼志》4。
    [4] 《明史》卷50《礼志》4。
    [5] 枕榜《宛署杂记》卷18“恩泽”、“祀祭”。
    [6] 赵翼《陔余丛考》卷35《关壮缪》条。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则说由王封帝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
    [7] 明方孝儒《逊志斋集》卷22。
    [8] 崇厚《盛京典制备考》卷2《庙宁》。
    [9] 刘侗《帝京景物 畧》卷3《关帝庙》。
    [10] 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本文这部分多参考此文。
    [11] 萧奭《永宪录》续编,雍正六年二月甲午。
    [12]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438《礼部》、《中祀》。
    [13] 《清仁宗实录》卷282,嘉庆十九年正月丙寅。
    [14] 《清宣宗实录》卷132,道光八年正月癸亥。
    [15] 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40年第三期。
    [16] 刘昆康熙《束鹿县志》卷二《坛庙》。《嘉庆志》记载同。
    [17] 仲振履威丰《兴宁县志》卷三《祠祀》。
    [18] 秦簧光绪《兰溪县志》。
          (一)关羽崇拜现象
    清代边疆扩大,随着统治势力不断向边境推移,在蒙古、新疆、西藏及东北地区,也建立起一座座关帝庙[1]。张鹏翮随内阁大臣索额图等经蒙古去俄罗斯议和时,沿途见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有关帝庙,其记说:“故使远人,知其忠义也”。[2]据记载,在清代“蒙人于信仰喇嘛外,所最尊奉在厥惟关羽”。[3]西藏拉萨、日喀则、磨盘山(今古隆县属),以及川边的里塘、打箭炉(今康定)等地,亦于清初开始逐渐建立起关帝庙。据说有的地方“鬼怪为害,人民不安”,后经“帝君显圣除之,人始蕃息,士民奉祀,称尊号曰革塞结波”。[4]西藏“汉番僧俗奉祀(关帝)惟谨,”或“蕃人亦知敬畏”。[5]新疆地区,从清初开始,也建立起关庙。嘉庆初年,洪亮吉遭贬流放伊犁时,他从嘉峪关往西,直到惠远城(伊犁将军建牙地),“东西六十余里,所过镇堡城戍人户众多者,多仅百家,少则十家,六七家不等,然必有庙,庙必祀神武。庙两壁必绘二神,一署曰平,神武子也……一署周仓”。[6]清赵翼曾说:“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大地同不朽”。[7]
    明清时期中国崇奉关羽,对其周边各国也有强烈的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清政权派军队到朝鲜援助抗倭作战,“见朝鲜遍祀关帝,诵述满其国中”。[8]越南、流球等国也都立庙奉祀关羽。流球国人程顺则作《流球国创建关帝庙记》中说:“祝帝之意果何为也者,不知帝之正气可以塞天地,帝之大义可以贯古今,能使后之为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9]清代的册封使每到流球,都要临庙祭奠。在越南,有的关帝庙还修得十分壮观。像南方边和镇关庙“在大铺州南三街之东,面瞰福江,庙宇宏丽,塑像高丈余”,是一处很有名的场所。[10]
    我国解放前,关帝庙普及城乡僻壤。据我亲眼所见,家乡四川川北地区,如南充、南部、西充、监亭、阆中等县,乡乡皆有关庙,有的村也有关庙,香火兴旺。港台和东南亚地区,直到今天仍同大陆解放前相似。《北京晚报》日一则消息,其标题为:“香港警署集体拜关帝”,其内容称:香港尖沙咀警署近月来接连发生警长撞车死亡,一名女警自杀,以及一名警员的12岁独生子坠楼身死等不幸事故,导致该警署人员上下心绪不宁。新任的外籍指挥军官为求下属心安,特准许举行全体人员“拜关帝仪式,以驱除邪气”。日本、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信仰关帝的。尤其在日本东京华人待,关帝庙金壁辉煌,香火昼夜不灭。在我国封建制中后期,为什么人们选中了关羽而不是别人作为崇拜的偶像。也就是说,唯独关羽以一名将领,而成为全国人民甚至域外普遍信仰的尊神,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它同关羽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有无关系,关羽在历史上到是怎样一个人呢?             [1] 见张特留《关帝志》二册。
    [2] 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
    [3] 徐珂《清稗类钞》第八册356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卫藏通志》卷6《寺庙》。
    [23] 《卫藏通志》卷6寺庙》;陈登龙《里塘志畧》卷上《庙宇》。
    [6] 《更生斋文甲集》卷3,《长流水关神武庙碑记》。
    [7] 赵翼《陔余丛考》卷35《关壮缪》条。
    [8] 万立衡《关侯事迹汇编》卷2《祀宇》。
    [9] 周煌《流球国志》卷15《艺文》。
    [10] (越)《嘉定通志》卷6。   
    (二)关羽生平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字数,虽比同卷张飞(780字)、马超(660字)、黄忠(250字)、赵云(370字)等传的字数要多,但也只有950个字,仍嫌太少,其许多重要史实不详,需要辨析钩沉,以便显示其生平业绩。
    关羽是三国蜀汉一员主将,其生卒年不详。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卒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年63岁,故当生于东汉延熹四年(161年)。东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大起义,刘备在家乡涿县(今河北涿州)聚众起兵时24岁。关羽本河东解县(今山西解县)人,亡命涿县。他与张飞正于此时投靠刘备。史称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1]可知关羽比张飞年长,而关、张二人又“兄弟事刘备”。[2]古人相知,一般以年长为兄,年少为弟,而且关羽随刘备周旋,“稠人广坐,侍立终日”。[3]刘、关皆重儒家伦理,当时并非君臣,若非关羽小于刘备,上述情况似不合当时礼仪。古人以20岁成人加冠,称为“弱冠”,以体未壮为弱,后沿称年少为弱冠,准此,20岁以下皆可称年少。张飞投靠刘备参战,当不会小于17、8岁。那么,关羽比张飞年长数岁,而又小于刘备,他投靠刘备时当在21、2岁左右。若依22岁计算,关羽大约生于东汉延熹六年(163年)左右,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随刘备征战约35年,卒时年约57岁。
    刘、关、张三人,关系不同寻常。据史载,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4]又说: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5]关羽离曹营奔刘备时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6]关羽身亡后,魏国君臣曾料刘备是否为关羽报仇而伐吴?刘晔曾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7]由上可知,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如同父子兄弟之情深义笃。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刘备在涿县起兵后,从校尉邹靖讨黄巾有功,除安喜尉。关羽为刘备属下,时年约22岁。初平年间(190—193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中,关东诸将“务相兼并,以自强大”。[8]初平二年(191年),河北公孙瓒派田楷、刘备攻占青州有功,以刘备为平原相(职同太守)。关羽为备别部司马,统部曲,时年约29岁。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徐州牧陶谦,刘备救谦,谦益以4千兵,刘备遂去田楷归谦,谦表为豫州剌史,屯小沛(今江苏沛县)。同年十二月,陶谦病笃,谓别驾糜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外也”。[9]谦卒,竺率州人迎刘备领徐州。关羽为其部属,时年约32岁。
    建安元年(196年)夏,袁述攻刘备争徐州,备使司马张飞守下邳(徐州治所),自率关羽等拒术。备败,降于吕布,布以备为豫州剌史。同年冬,袁术遣步骑3万再攻备,布救备。稍后,备势力强大,布反攻备,备败走归曹操,操以为豫州牧。建安三年(198年)12月,刘备从曹操破擒吕布后还许昌。曹操拜刘备为左将军,又拜关羽、张飞皆为中郎将[10]。关羽时年约36岁。建安四年(199年),刘备离曹操东走,袭杀操徐州剌史车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刘备使关羽守徐州州治下邳,行太守事。刘备为豫州剌史,领兵还驻小沛。王忱《魏书》则说刘备以关羽领徐州剌史[11]。刘备曾先后领徐、豫二州牧,极欲控制徐、豫二州,此时既杀徐州剌史车胄,以关羽为徐州剌史,因驻徐州治所下邳,兼行下邳太守事,以便控制徐州,这种可能性较大。关羽时年约37岁。
        [1] 《三国志·蜀书》卷6《张飞传》。
    [2] 韩康祖《关壮缪侯事迹》卷6《实录出处》上。
    [3]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4]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5]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6]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7] 《三国志·魏书》卷14《刘晔传》。
    [8] 《资治通鉴》卷60,《汉纪》卷52,献帝初平二年。
    [9]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10] 《华阳国志》卷6《刘先主传》;《太平御览》卷241《职官》“中郎将”条。
    [11]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注引《魏书》。
  来天涯的人没看过三国志三国演义,楼主看了几本书就跑来扫盲?
    (二)关羽生平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刘备在益州长期攻洛城不下。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偕同张飞、赵云等率兵进益州。至此,关羽全权董督荆州军政事。由此知关羽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关羽时年约51岁。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以刘备已取益州,欲图荆州,遂擅署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关羽将其长吏尽逐走。权派吕蒙督二万余人取三郡,三郡降。刘备率军5万至公安,遣关羽率3万军入益阳(今湖南益阳市)争南三郡。孙权进驻陆口,为诸军节度,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并召吕蒙急还助肃。此时曹操将兵伐汉中,刘备惧益州有失,与孙权和好。双方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关羽时年约53岁。经过此次孙权争夺荆州,关羽深知以荆州为战畧基地向北发展的艰巨性,从而用三、四年时间,一方面,加强荆州东部防御,建筑江陵南城[1];另一方面,大量积聚军资战具,制造舟船,大练水军,以便待机沿汉水北伐。据《吴录》记载:“南郡(江陵)城失火,颇焚烧军器”。[2]吕蒙偷袭江陵,史言“孙权取羽辎重”。[3]又说:“羽(江陵)府库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4]前此,文聘曾“攻羽辎查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5]。所有这此表明,关羽在北伐前曾在军用物资上作了大量准备工作,故北伐五个月而军需不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二月,曹操在邺,其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中事。史称:“时关羽强盛,京兆金祎见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6]。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曹魏南阳郡守将侯音率吏民共反,执太守东里衮,“与关羽连和”[7]。关羽时年约56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刘备占领汉中,接着派孟达,刘封等占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从西北沿汉水向东南直达荆州。同年七月,为配合刘备占领汉中后的战畧布署,即打通汉中沿汉水与荆州相连,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以防吴,亲率大军北上攻取襄阳、樊城,以完成将来从宛、洛争夺中原的战畧准备工作。曹操派满宠、于禁率七军助曹仁守樊城。[8]八月,暴雨,汉水平地涨数丈,于禁、庞德等军被淹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曹操急召徐晃督大军助曹仁解围。又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助阵。徐晃待大军齐集后,在樊城之北与关羽军大战。关羽军主动从樊城稍退,但水军犹据汉水。
    十月,正当关心军与曹仁、徐晃军激战之际,吴国违盟,孙权与吕蒙等密谋,乘关羽主力军北上,偷袭公安,将军士仁降。至江陵,糜芳降。关羽闻南郡失守,率轻骑南还。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以陵逊为宜都太守(刘备以西陵即夷陵立)。十一月,蜀汉宜都太守樊友弃郡走,陆逊击降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权以逊为平西将军,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军。关羽至麦城(离江陵约40公里),权先使朱然、潘璋断羽归路。十二月,关羽于襄阳临沮县章乡(今湖北远安县东)[9]被擒杀。时年约57岁。至此,蜀汉荆州军覆灭,荆州三郡归孙吴所占领。
    蜀汉后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时以为荣”。[10]据韩康祖考证,古缪和穆通用,“壮缪”类同岳飞“武穆”。又云:“考谥法,布德执义曰穆”[11]。
       [1] 《舆地纪胜》卷64、卷27;《水经注》卷34《江水》。
    [2] 《三国志·吴书》卷9《吕蒙传》注引《吴录》。
    [3] 《三国志·魏书》卷23《赵俨传》。
    [4] 《三国志·吴书》卷9《吕蒙传》。
    [5] 《三国志·魏书》卷18《文聘传》。
    [6]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裴注引《三辅决录注》。《资治通鉴》卷58,《汉纪》60建安二十二年。
    [7]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8]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卷、26《满宠传》、卷17《于禁传》。
    [9] 《水经注》卷32《漳水》条。
    [10] 《三国志·蜀书》卷6《赵云传》。
    [11] 韩祖康《关壮缪侯事迹》卷二《考证》“追谥公曰北缪侯”条。又参考《三国志帝证》卷23·5下。
      (三)名将风采
    魏文帝君臣皆称关羽为蜀国“名将”。[1]这种赞誉符合历史真实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曹操最著名的谋士郭嘉称:“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2]魏国名臣程昱也说:“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3]《三国志》作者陈寿云: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虑臣”。[4]当时人常称誉武将“为万人之敌”,谋臣为“万人之英”。[5]这里“万人”乃多的概数,武将言其武勇胆识、武艺超群;谋臣则言其立国安邦,文武谋畧在众人之上。曹魏谋臣刘晔更说:“关羽、张飞勇冠三军”。[6]孙吴名臣周瑜称关羽“皆熊虎之将”。[7]吕蒙数称:“关羽实熊虎也”。[8];“关羽素勇猛,既难为敌”;“关羽骁雄”。[9]陆逊称关羽为“当世雄杰”;关羽有“骁气”。[10]这里所谓“熊虎”,虎为百兽之王,熊乃兽中之凶猛者,以此喻关羽乃武将中之佼佼者。所谓“雄杰”、“骁雄”、“骁气”,都是指关羽具有名将的英气、骁勇和风度。总之,上述诸人对关羽的各种称道,表明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名将所应该具有的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关羽的名将风采,集中表现在他同袁绍大将颜良的一次战斗中。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北方两大军事集团袁绍与曹操在逐鹿中原时,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袁绍遣大将颜良攻曹操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阻击颜良军。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关羽“望见(颜)良麾盖(指大将征战所乘戎车,设幛麾张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陈寿这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将袁曹两军主将对阵时,关羽所表现的雄杰、虎威、骁勇的名将风采形象,活灵活现在读者面前。关羽“剌良”,显然是用长戟或长矛,斩其首是用大刀[11]。长戟、长矛、大刀乃是当时武将和兵士常用的武器。张飞也用长矛杀敌。曹操骁将典韦临战,“但持长矛撩戟”,或“好持大双戟与长刀”。[12]公孙瓒战斗,“自持两刃矛”杀敌。三国稍后,前赵时陇上勇士陈安每战“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远则左右驰射而走”。[13]后赵将领冉闵“攻战无前”,临战“乘赤马朱龙,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14]
    关羽在万众敌军之中,斩上将之头,如此英姿潇洒,从容不迫,以致在后世武将中传为佳话,多以关羽为榜样。如东晋刘遐“忠勇果毅”,“值天下大乱,遐为坞主,每击贼,率壮士临坚推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15]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威名甚重”,其部属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勇力过人”,“身经百战”,“时以比关羽、张飞”。[16]刘宋孝建元年(454年)正月,豫州剌史鲁爽反叛,名将薛安都奉命征爽。临战,安都“跃马大呼,直往剌之,应手倒……爽世枭猛,咸云万人敌,安都单独直入斩之而返,时人云关羽斩颜良不是过也。”[17]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陈明彻率大军北伐,攻北齐秦郡(今江苏六合县)。北齐派大将尉破胡率大军10万增援,其前锋兵精,“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惮之”。明彻谓名将萧摩柯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柯饮酒毕,骑马冲齐军,西域胡“挺身出陈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柯遥掷 铣,正中其额,应手而仆。又斩齐军前锋大力十余人,齐军退走”。[18]北魏杨大眼、崔延伯“为诸将之冠”,号称“国之名将”。大眼身为将帅,常身先士卒,“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19]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上述将领共有13人。他们战斗意气风发,勇猛异常,武艺过人,时人以名将关羽相类,表明关羽战斗作风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武将对关羽的崇拜。
    关羽并非只有一般名将英勇战斗的作风,以及武艺超群的素质,而且具有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此点,试以关羽的北伐为例证。关羽在全面负责荆州军政事宜后,为了待机北伐,经过周密考虑,作了三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为了防备吴国进攻,大筑江陵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20]。第二、除积聚粮食军用物资外,大造舟船,操练水军,以便北伐时利用汉水步、骑、水军联合作战,以加强战斗威力。第三、联合魏境反曹势力,作为内应,以便北伐时扩大声势。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对许昌少府耿纪起兵的援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与南阳守将侯音起兵的联合,皆属此类。
     
    [1] 《三国志·魏书》卷14《刘晔传》。
    [2] 《三国志·魏书》卷14《郭嘉传》注引《传子》。
    [3] 《三国志·魏书》卷14《程昱传》。
    [4]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张飞传》后论。
    [5] 《三国志·吴书》卷9《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6] 《三国志·魏书》卷14《刘晔传》。
    [7] 《三国志·吴书》卷9《周瑜传》。
    [8] 《三国志·吴书》卷9《吕蒙传》。
    [9] 《三国志·吴书》卷13《陆逊传》。
    [10] 《三国志·吴书》卷13《陆逊传》。
    [11] 《三国志·吴书》卷9《鲁肃传》记肃与羽为荆州两人争论时,羽气愤“操刀起谓曰……。”
    [12] 《三国志·魏书》卷18《典韦传》。
    [13] 《晋书》卷103《刘曜载记》。
    [14] 《晋书》卷107《石季龙载记》下附《冉闵传》。
    [15] 《晋书》卷81《刘遐传》。
    [16] 《宋书》卷43《檀道济传》。
    [17] 《南史》卷40《薛安都传》。
    [18] 《南史》卷67《萧摩柯传》。
    [19] 《魏书》卷73《杨大眼传》。
    [20] 参考拙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套城》,载《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   
    《隆中对》把荆州作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一个战略据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7]刘备、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以前,对此始终无深刻认识,从而反复同吴国争夺荆州,把蜀军主力10余万消耗在荆州战场,刘备、关羽也为此丧命。故蜀国庞统、法正、赵云,皆主张放弃荆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夺雍、凉和关中,并有吴国为援,如此蜀国形势当会改观。既然刘备、诸葛亮未觉察其战略计划的错误,所以对吴国必全力争夺荆州,毫无思想准备。他们把蜀汉两大战略据点之一的荆州重任,只交给关羽一人担当,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对付魏、吴两大敌对强国。而且,在关羽北代紧要关头,又不给予一兵一卒支援。所有这一切,皆源于《降中对》所包含的错误因素,未据政治形势发展而加以修改。明乎此,再看前述关羽败亡的五条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第五条。另外,第一、二、四、五条,皆属客观因素,而非关羽的主观力量所能克服。因此,我认为荆州的失守,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而是蜀国战略方针失误造成的。关羽虽有一定责任,但其忠于职守,以身殉职,应无所非议。[8]
     
      [1] 《三国志·吴书》卷2《吴主孙权传》。     [2] 《三国志·魏书》卷23《赵俨传》。
    [3] 按建安二十年刘备使关羽驻益阳与鲁肃相抗为3万人,当时北面肯定留有军队防魏军,而且到建安二十四年北伐,经过四年的扩展,增至5万人,当不虚。
    [4] 元郝经《曹南道中憩关羽祠》。载《郝文忠公集》卷15。
    [5] 《三国志集解·关羽传》引黄恩彤论。
    [6] 《三国志集解·关羽传》引姚范论。     [7] 关于蜀汉荆州失守一系列问题,我在38年前的拙作《隆中对与夷陵之争》(见《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一文中,已有详论,可供参考。
    [8]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02页。
  [16]他先后任太守、侍中、尚书、北中郎将等军政要职,业绩卓著。刘备有幸在少年时代投身到卢植这样一位吕、学、才气俱臻上乘的名师门下,所受儒家思想熏陶教诲,对其一生影响不可低估。[17]刘备后来在领豫州和徐州牧时,“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见,治乱之道悉矣”。[18]刘埙《隐居通议》卷24称:“此数语甚伟,非唯可见先主君臣论治之懿,亦因是知先主与元方、康成周旋,固有得于儒学之论,岂止专于武略而已哉”[19]:元方父陈寔及弟季方,皆有盛名。      陈寔“德冠当时”。陈登曾说:“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父子”[20]。郑康成“经传洽熟,称为纯儒”[21]。他整理儒家著作,“括囊大典, 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22]郑康成在诫子书中反复强调:“勗求君子之道”,“以近有德”;“显誉成干僚友,德行立于已志”[23]。孔融深敬康成,称其为“仁德之正号”。[24]通过卢、陈、郑三大名儒的教诲,使得儒家思想仁爱、忠义、德行情操等,对刘备一生影响颇深。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征荆州,刘备南撤,操急追。荆州人众投刘备者10余万,辎重拖累,日行十余里,或劝曰:宜避开人众,“速行保江陵”。刘备说:“夫济大事,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25]习凿齿评论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见其所以得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头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事,不亦宜乎”![26]蜀汉章武三年(222年)四月,刘备病笃,遗诏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又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27]。这个遗诏古往今来,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而为之掩卷叹息。刘备以帝王之至尊,临终弥留之际,对继位者,对亲人,对大臣,对国家,一字不沾权势利欲,而是谆谆教诫其崇善、弃恶、尚贤、明德,而且自谦自责,而心神如此坦然安祥,若非有儒家正面文化素质的最高修养,是绝对作不到的。刘备临终遗诏所反映的崇高思想境界,在我国一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众多章王中,只有他一人。所以陈寿高度评价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诫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28]
    --------------------------------------------------------------------------------     [1] 参考《三国志·魏书》卷7《吕布传》附《陈登传》。《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2] 《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
    [3]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4]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5] 《三国志·吴书》卷9《周瑜、鲁肃传》。
    [6] 《华阳国志》卷6《刘先主传》。《三国志·魏书》卷22《陈矫传》。
    [7]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8]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9]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10]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11]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12] 《华阳国志》卷6《刘先主传》。《三国志·魏书》卷22《陈矫传》。
    [13]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注引《魏书》。
    [14]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15] 《后汉书》卷64《卢植传》。
    [16] 《后汉书》卷64《卢植传》。
    [17] 参考潘民中《&刘备“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事考&补正》见《许昌师专学报》第19卷6期。
    [18] 《三国志·蜀书》卷3《后主传》注引《华阳国志》。     [19] 转引自王利器《郑康成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
    [20] 《华阳国志》卷6《刘先主传》。
    [21] 《后汉书》卷35《郑玄传》。
    [22] 《后汉书》卷35《郑玄传》。
    [23] 《后汉书》卷35《郑玄传》。
    [24] 《后汉书》卷35《郑玄传》。
    [25]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
    [26]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注引。
    [27] 《三国志·蜀书》卷5《诸葛亮传》载《先主遣诏》。
    [28] 《三国志·蜀书》卷2《先主传》评论。
    (四)人格魅力
    关于蜀国贤相诸葛亮,乃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取向的忠实执行者。大家公认,他一生的言行,“在封建时代,道德标准是很高明”。[1]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曾说:“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有的人忠于君主,而无开国才略;有的人品德高尚,而无治世法术,这四者兼备的,唯有诸葛亮一人[2]。我们曾将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业,归结为三点:修身善德,尽忠为国,虚心纳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一身正气的典范精神;忠顺勤劳,尽职尽责,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民族统一、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国家民族益利而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3]。诸葛亮崇高的精神风貌,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其立身行事及宏文雅论,包含着正心、立身、待人、治国、治军、用兵、明法等丰富深邃的内涵,其中感人至深者,莫过于他对国家、对居主、对家人、对同僚、对下属、对百姓,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人情味和博大的爱心。正是其博雅深切的爱心,给人们心灵深处以极大的撞击和感召力。
       唐太宗称道诸葛亮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4]他总结诸葛亮治国八字诀:“忠诚、无私、平直、大信”,[5]要大臣们学习并身体力行。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特别讴歌诸葛亮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品格,以寄托其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6]。大文豪苏轼称诸葛亮为“万乘之师”[7]。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扬诸葛亮“精忠大义”,“千载如生”[8]。朱熹“每酒酣,多朗诵《出师表》,或书之以赠友人”。[9]民族英雄文天祥《怀孔明诗》云:“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10]元代诗人萨都剌歌颂诸葛亮《出师表》所体现的“忠贞大义,与日月同辉”[11]。清朝康熙曾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12]。在封建制时代,有读《出师表》不流泪者非忠臣的说法。实际上,这表明《出师表》所反映的忠干国家民族的精神,与历代爱国志士在思想情操上是一脉相通的。
    如果说诸葛亮是蜀汉高层领导集团中文班领头人,那么,关羽就是这个集团中武班领头人。《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江表传》称:“羽好《(春秋)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这条记载又见《吴书·鲁肃传》注引《江表传》,此乃吕蒙向鲁肃所说:“斯人(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可见其真实可信。《三国志集解·关羽传》引黄奭曰;有墓志言羽祖石磐父道远,三世皆习《春秋》。此说见于碑刻,当有所据。因关羽家世传《春秋》学,羽年少习之,故年长犹能背诵,也足见其对《春秋》研读谙熟。《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凡12公242年。《春秋》叙事简洁,深寓儒家伦理道德褒贬。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为经,其传有左氏、公羊、榖梁三家。《左氏传》详于史实,公羊、 榖梁二传以释义例。关羽从小爱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在处身立事道德规范上,同刘备、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刘备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别看重关羽,深知其德才兼备,后来将留守荆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给他,其原因也在于此。
        --------------------------------------------------------------------------------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 《唐文粹》卷55上《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     [3] 拙著《武侯春秋》第11章《修身养德》,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4] 《三国志·蜀书》卷5《诸葛亮传》评。
    [5] 《贞观政要》卷5。
    [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2。
    [8] 《剑南诗稿》卷6、卷28。
    [9] 《王鲁斋文集》卷13《跋朱子所书&出师表&》。
    [10] 《文山先生全集》卷14《指南后录》卷2。
    [11] 《萨天锡集外诗》。
    [12] 康熙朝《清实录》第200卷。
      关羽追随刘备约35年,先为兄弟,后为君臣。刘备在取益州之前的31年的斗争生涯中,从县尉小吏到郡国相、州牧,颠沛流离,几起几落,曾投靠过割据势力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多次被敌军打败,甚至两次连妻子家属被俘。当时群雄逐鹿,不少谋士、武将依据各霸主地盘势力大小,离散组合不常。而关羽对待刘备,不管其处于何种情况,都衷心拥戴,矢志不渝,这在战乱时各种势力盛衰莫测的形势下,是难能可贵的。这既说明二人相知甚深,情操政见相侔,又表现出关羽对刘备所具有的一种纯真的人间情义。
    建安五年(195年)正月,刘备为曹操所败,奔袁绍。操军攻破下邳,俘关羽,“拜为偏将军(为主将下属副将,五品),礼之其厚”。[1]同年四月,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用围,曹操表封羽为汉寿亭侯。曹操素“壮羽为人”,深加宠爱,“暗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特示张辽:“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深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2]张辽将此意禀告曹操,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3]关羽斩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特“重加赏赐”,意欲挽留。关羽毅然“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4]曹操部属“欲追之”。曹操制止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5]这段记载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历来为人们所赞叹不绝:
        其一,当时刘备大败后,军队离散,寄人篱下。而曹操为中原两大霸主之一,且即将统一中原。他对关羽又封官拜爵,赏赐有加。而关羽仍离曹归刘,说明他不为高官厚爵所诱,更显其对刘备的忠义,可贯苍穹。其二,绝不因其对刘备的忠义弥笃,便置曹操的厚爱于不顾,决心要报效而后去,并说到做到。这又表明他不是专注忠义于一人,而是以忠义为立身行事的根本。所以宋代唐庚说:“关羽为曹公所厚,而终不忘其君,可以贤矣。然战国之士亦能之”。至于关羽“必欲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封还所赐,拜书告辞而去,进退去就,雍容可观”。这是“战国之士”所作不到的[6]。其三,关羽对张辽讲明其心迹,以示不欺,诚心感人。这便是吕蒙称赞关羽的“斯人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7]即具有光明磊落的英雄气概。其四,他特将曹操给予的一切“重赏封还”,分文不取,“拜书告辞”。[8]不为名利动心,不为封爵絷情,这又表明关羽为追求既定的志向,视名利为粪土的高贵品质。其五,曹操以明主的胸怀,为关羽忠义所感,让其离去,以成人之美。故斐松之评论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而成其义,自非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平”[9]。
    唐礼部尚书虞世南颂关羽:“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10]明代程敏政《读将鉴博议》引戴溪言:关羽“古今称之者,以其忠义大节,足以仰高于后也”。[11]元代郝经《汉义勇武安王庙碑》文指出:“昭烈始终守一仁,武安王始终守一义”,而诸葛亮则始终守一忠。蜀汉君主、文武领班者三人所守仁、忠、义,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和品德情操的核心。[12]仁者,讲仁政,使人民生活幸福,讲博爱,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讲的爱心。忠者,指对君主、国家、民族忠诚。古代君主和国家是一个概念,故当时臣僚常把君主称国家。[13]精忠报国,实质上就是爱国主义思想。义者,讲正义,请情义,指维护公正合理的事,指一种人间真情。刘备甘愿与10万投靠他的普通百姓,同生死,共休戚,表现其崇高的博爱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贯日月,关羽义薄云天。仁爱、忠诚、信义这三者,在封建制时代,虽说具有不同的阶级内涵,但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讲,它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意义。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上述蜀汉最高领导层三个代表人物,其立身处事既符合我国主体文化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又基本上体现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正由于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称赞仁爱、仁慈、博爱、爱心;忠心、忠烈、忠诚;忠义可嘉、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义不容辞、仁至义尽等合理正确的行为准则。虽然时代不同,含义也有别。但历史文化不能割断,新旧历史文化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诸葛亮和关羽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志士仁人、普通老百姓所讴歌、崇拜,并祀为神灵,其缘由尽在于此。尤其是关羽,他除了忠肝义胆外,还具有骁勇善战,武艺绝伦、光明磊落等光辉形象。因而在宋元以后封建制后期,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逐渐趋向激烈的形势下,无论封建统治者或广大人民群众,都需要一种趋“人间的力量”来保卫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宁,人民的生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尚不发达时,人们有着软弱的一面,当人力无法克服自然力或社会矛盾时,必然要“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14]这时人们便造就了神这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5]以作为精神上的支撑和安慰。关羽这位在众多武将中,其忠义至醇、神勇超人、武艺绝伦、光明磊落等具有突出优势,因而被人们选中了作为一种超人间力量的神灵,而加以顶礼崇拜。同时,忠义、护国、神勇、灵佑、保民、绥靖、伏魔、宣德等一顶顶桂冠,不断地加在他的头上。北宋以后,历代文人学士的关庙碑文和诗词,都是集中歌颂其忠义神勇,保国佑民,以及抗御外侮,躯散邪恶。即所谓:关羽“亘万古而为神”,[16]“佑我皇明,亿万年祗”;[17]“旌善诛恶康黎元”。[18]“镇抚海澨,再战歼倭”[19]等等。以此作为保卫国家民族,以及维护人民利益的一种支撑力和精神安慰。当科技进步,人间力量能够征服自然力解决社会矛盾时,属于“超人间力量”的神,也就自然会消失了。
  --------------------------------------------------------------------------------     [1]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2] 以上见《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3]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注引《傅子》。
    [4] 以上见《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5] 以上见《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6] 唐庚《论去曹》,见《三国杂事》卷7下至卷8上。
    [7] 《三国志·吴书》卷9《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8]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
    [9] 《三国志·蜀书》卷6《关羽传》注引。
    [10] 《武安王集》下《艺文》卷2引《鸟磁鼎铭》。
    [11] 《篁墩程先生文集》卷58《杂著》。
    [12] 刘备、诸葛亮用兵治国则兼用儒、法、兵三家,而且刘备曾因拘泥于某些儒家思想,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失去一些良机,此属另一问题, 不赘。
    [13] 《资治通鉴》卷62,《汉纪》卷54献帝建安二年:曹操答孔融曰:“此国家之意”。胡三省主:“国家,谓(献)帝也”。参考《三国志·魏书》卷18《庞德传》。
    [14] 《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29页。
    [15] 《马克思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667页。
    [16]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02《汉寿亭关壮缪侯赞》。
    [17] 《牧斋初学集》卷82。
    [18] 《逊志斋集》卷22。
    [19] 《牧斋初学集》卷27。      
  SB楼猪
。。。。。。你懂个毛。。。。。  BS你这中SB
  连历史 和三国都没弄明白 还写个批文章。。。。  
  看楼主不如看回帖
  关羽尤今日之雷锋.与羽何干.乃历代帝皇作崇耳.愚骗百姓而已
  其实满清政丄府力捧关羽,还有一个更为隐晦的原因:清以前,百姓心中的精神偶像一直是反抗异族入侵的岳飞,这让满清统治者如坐针毡,迫切需要推出一名新的圣人,来取代岳飞的地位……      于是,多尔衮采纳了知名汉奸范文程的建议,对关羽大力扶持,编造了许多故事吹捧关羽,并不惜斥巨资为其在民间造势建祠。在满清国家机器的全力运作下,关羽很快便被“捧红”,虽然他武功未达巅峰、战绩并不昭显、骄狂跋扈、刻薄好色,却竟然声名大噪,硬生生被塑成了“武圣人”,安安然然地高踞在一个个关帝庙中,享受了几百年的跪拜和献祭。     满清已亡多年,“武圣”关羽,可以休矣!  --------------------------------------------------------  好文,关羽确实不是帅才。除了刘备他任何人都看不上,这样的人是不配当武圣的,我认为只有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军事天才才能与武圣匹配
  二哥唐就进了武庙,北宋就封了王爵(封王时岳武穆才四岁大),明朝就成了称圣封帝了,跟满清有个屁关系。。。。。。
  还有那些说二哥坏话的,最近小心折财呢。。。。。。
  关羽封神,是宋徽宗年间,由于第三十代张天师张继先(虚靖先生)召关羽下凡斩杀盐池中的蛟龙。后由于宋徽宗好奇,令张继先天师再次召关羽下凡以满足其好奇心。  请神容易送神难,处于窘迫,宋徽宗以一文钱,封关羽为“崇宁真君”。  自此,关羽成为道教中的神仙。  对关羽之崇拜,由此而生。  姑且言之,如有谬误,还请行家斧正。
  这位“”真是妙人,复制了这么一大坨来捣乱。    看出来了,您也就这点本事。
      作者:iamgodgh 回复日期: 09:55:48 
    这位“”真是妙人,复制了这么一大坨来捣乱。        看出来了,您也就这点本事。    是啊,我就这点本事,我只会站在真理,正确的一方,不想某些人,为彰显自己不同,哗宠取众,
  楼主写的不错,数字史料也很丰富
  人和神是有区别的      看看玉帝就清楚了  
  文圣、武圣,皆是伪圣!
  本文上了天涯热点推荐首页,颇出意料,喜。    http://www.tianya.cn/news/  
  呵呵,关羽走下神坛
  楼主说的基本对,从来看不起姓关的
  关羽封神,是宋徽宗年间,由于第三十代张天师张继先(虚靖先生)召关羽下凡斩杀盐池中的蛟龙。后由于宋徽宗好奇,令张继先天师再次召关羽下凡以满足其好奇心。    ==============================    从官方认定上来说,咱二哥大唐的时候就已经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羽介绍50到1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