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把农产品:推销给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这类农业大国

笔记本电脑连接wifi老是掉线是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笔记本电脑连接wifi老是掉线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安装了一些国内的优化软件进行了“优化”或者“垃圾清理”,导致了网卡的驱动程序被禁用或者丢失。只需要卸载优化软件,重新安装一次网卡的驱动程序,即可解决问题。若是无线网卡,并且按上术操作之后还是无法解决,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设备管理器,右击无线网卡-属性,把802.11N,默认是20MHz,改成20/40 MHz。2、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左上角-管理无线网络,跳出相关图标之后,把之前的无线网络右击-删除网络。3、删除之后,重新连接无线路由,输入用户名与密码,之后跳出的窗口,务必选择公用网络。若依然不行,则可以尝试先有线连接路由器,然后登陆路由器的管理页面,找到无线网络设置页面,将频段带宽更改为20MHz,然后保存退出,一般即可解决。
采纳率:9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规定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美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科技推广,对农民普及相关农药知识,使其科学使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侵权方面,农产品应该认定为《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农产品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分别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与严格责任原则,应引入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自我检验检测必须要给予充分的足够的重视。 中国论文网 /1/view-7489315.htm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启示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认识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管理经验。美国于1996年制定了《食品质量保护法》,对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门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我国近年频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鸭蛋里的“苏丹红”、水果中的“膨大剂”和工业蜡,乳品中的“抗生素”,乃至蔬菜中残留的农药、杀虫剂,无一不冲击着消费者脆弱的神经。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的和谐稳定,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先后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对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制。尽管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美国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一、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科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2010年初,海南省被查出生产有国家禁用剧毒农药残留的豇豆,剧毒农药为水胺硫磷、甲胺磷。据调查,这些剧毒农药来自上海和湖北,由于这些农药价格是其他农药价格的1/5,杀虫效果又好,所以当地农户选择购买并使用于豇豆上。很多技术工人上岗前要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掌握相应的技能。可是农民却只能靠经验进行种植,并且村里从来就没有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过技术培训。至于什么作物应该施加什么样的农药和肥料,往往是听从零售商的推荐。虽然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剧毒农药并导致消费者产生严重的损害后果,但事实上农民也是其中的受害者,海南的豇豆销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并且这种负面效果会持续发酵,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在这个事件中,要追究生产并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的企业的相关责任,以及当地监管部门的责任。无论这种损害后果是由于农民缺乏相关农药知识,还是贪图便宜,抑或盲从销售人员的推荐,都说明了加强对农民培训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对农民遵守国家法律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使用农药知识的培训刻不容缓。   美国1914年通过的《史密斯-利弗尔法》规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办理,州立大学负责执行、评价各项工作计划,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然逐步开展,各农业院校、农技站也派出相关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但是很多仍然偏重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种植知识和技术的不足。而且,农业技术推广追求的目标比较单一,往往更偏重于种植物产量的提高,而忽略了农作物内在品质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事实上,农业技术推广所承担的职能应该有更广泛的内涵,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我们应当积极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范围,由政府牵头,进行专门的财政补贴,通过各种方式、定期地对农民开展培训。既鼓励农业工作者下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还可以鼓励他们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渠道向农民讲解。采取“走下去”和“走上来再回去”两种方式进行农技推广。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参与的“村村大学生”项目,就为黑龙江培养了大批农业专门人才,他们根据协议再回到所在农村,将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先进技术,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推广,就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尤其要侧重对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如何科学、安全、有效的使用农药、化肥进行培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好第一道关。可以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由农技人员负责农业示范户,再由农业示范户向村民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其成员应当及时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强自律管理。在已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方,由国家通过举行短期培训班、提供农业技术咨询的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技术入户进行农药使用、管理的培训。再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对所入社的社员进行使用农药的技术培训,何时使用,使用后在多长时间后才可以采摘,要有详细的讲解。   另外,对农药要有严格的管理。一定要严查企业生产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农药的行为,对企业生产的所有农药都要进行登记备案制度。鉴于个别企业可能将生产地点转移到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等较隐蔽的地方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定时的抽检制度:为了鼓励群众对这些违法行为的监督,对群众采取有奖举报制度。另外,对农药的销售行为采取追踪登记,确保能查到农药的准确流向,从而防患于未然,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农产品民事侵权相关法律问题   据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无锡某“杨铭宇”黄焖鸡使用的是巴西进口冻肉,在肮脏的偏僻的废弃TF加工的。根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销售者应当具有与其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和贮存场所,保持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适当距离。可以想象,食用这种食物会对消费者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方面有必要加大对这种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同需要对造成损害事实的责任承担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产品是否属于《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   首先,需要对农产品如何适用法律进行研究,即农产品是否属于《产品质量法》中的产品。我国《产品责任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由此可见,“初级农产品”由于没有经过加工,应该不属于产品。根据美国《产品责任法》的规定,产品指的是任何经过工业处理的有形物,但是明确规定产品包括农产品。1999年的《产品责任指令》99/34号)规定,初级农产品以及猎获物也在产品责任的范畴,初级农产品是指土地、畜牧场及渔场所生产的产品,但已经初级加工者除外。我国业已加入WT0,随着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和欧共体的相关规定,如果将农产品纳入到产品的范畴,那么农产品就可以适用《产品质量法》,这样有利于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损害的归责原则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本法第三十三条所列农产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农产品有前款规定情形的,消费者可以向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销售者责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权追偿。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向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要求赔偿”。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损害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要适当平衡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在这三者之间,消费者的利益保护应该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首先,对于农业生产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存在故意或者过失,在种植、采摘、运输等过程中使农作物受到了物理、化学、生物等污染,并且造成了食用者身体健康损害的,要承担责任。其次,农产品销售者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责任主体宜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最后,鉴于目前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禁适用化学物品,如往生姜上喷硫磺,在苹果上涂抹工业蜡,这些做法极大危害了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必须采取较为严厉的归责原则,从而避免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   (三)引入惩罚性赔偿   微生物污染是美国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美国产品责任法中通常适用惩罚性赔偿。根据美国州法律,当被告的行为是故意或者过失时,为了对被告的行为进行惩罚,防止相同或类似的行为发生,法院可以对被告判决向原告给付惩罚性赔偿金。例如1992年“Liebeckv.M c Donakl's Reslauran ts”,里贝克诉麦当劳餐厅被热咖啡烫伤案,获陪审团表决赔偿290万美元。再如“Andersonv6eneralM olDrCorp,1999”一案,1993年,六位受害者乘坐的“雪佛兰”汽车被醉酒司机追尾碰撞,导致了油箱爆炸,6人均身负重伤,一审法院判决通用汽车公司向受害者家庭的惩罚性赔偿金为48亿美元。1998年,美国烟民诉菲利普斯等烟草公司,惩罚性赔偿为80多亿美元。惩罚性赔偿的运用会在行业内部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会有效化解业已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对树立诚信经营,将消费者利益置于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但与此同时,必须要做好保障民生的大事。雾霾会伤肺,不安全食品会伤胃,但是如果有关部门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还会伤老百姓的心。《侵权责任法》第47条是关于惩罚性赔偿金的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目前,之所以屡次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是违法成本太低,所以个别生产者利益熏心,完全无视国家法律而恣意妄为,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食物获取能量,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乎到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有必要在我国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如果农产品生产企业不遵守诚信的违法成本远高于失信收益,那么生产企业一定会视质量如生命,从而有助于培育企业的诚信观念。在这个问题上,宜适用严刑峻法,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美国已经形成了国际上比较完善的可供借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业部负责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负责对动物和产品的监管,环境保护署负责对农药使用进行监管。美国总统奥巴马于日签署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这是美国食品安全法70多年以来最为彻底的改革,这部法律旨在确保美国食品供应是安全的,从源头防止污染成为变革的重点。美国的农业生产格局不断发生调整,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美国农业部参与的涉及食品加工和食品流通的许多管理领域也要相应发生变化。美国农业部加强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进口、出口的检查,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农业部下设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主要负责确保美国的肉类、家禽和蛋类加工供应健康、安全。农业部面临21世纪的食源性安全的挑战,主要采取通过预防为主的政策和做法,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确保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再以荷兰为例,为了加大农产品监管工作惩治力度,2015年4月,荷兰议会修订法律,对生产不合格产品企业的罚款金额上限从4500欧元大幅度提高至81万元欧元。   我国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生产或流通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持续监测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我国目前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检测方面并不乐观。以美国洛杉矶县的一个蔬菜公司为例,其下属有15个种植蔬菜的农场,不仅严格投入品管理,而且从田头到整理包装上市,设置了3道质检环节:田头收获农场自检并出具检验单,送到本公司的加工厂进厂时要验单并抽检,整理包装出厂前还要检验,合格才放心投入市场。这种送货质检单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依据。我国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采取这种层层质检做法,有的大型超市自行采购设备对进入超市的农产品进行检查,并向消费者做出许诺。美国家庭农场的信用普遍较好,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并且由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如果企业规模越大,采取的惩罚力度就越大。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绝不敢掉以轻心,如果铤而走险将得不偿失。美国主管机构会进行不定期抽检,而农产品市场管理主体一般并不进行检查,完全信赖企业提供的送货质检单。   农产品如果在生产过程残留农药超标,那么国家各级检验检测部门的监测则在其到达消费者餐桌前筑起了一道堤坝。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督机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相关人员数量较少,技术手段有限。如美国FDA多残留检测法可以检测360多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法可以检测251种农药,而我国目前可检测的农药总品种只有95种。一方面,我国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为各级检验部门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努力提高其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自我检验检测。如果生产企业能够爱惜自己的羽毛,洁身自好,在农产品生产时把握好安全质量关,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信誉,和国家检验部门相比较,将会大大提高检验检测的效率。对于分散生产的农民应鼓励其组织起来,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结语   美国的食品供应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然而,当某些致病细菌或病原体污染食物,会导致食源性疾病。联邦政府估计,每年大约有48万例食源性疾病,这些疾病导致大约128000人住院和3000人死亡。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追求量的扩张,又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质的要求。保证要让人民吃的放心、安全、满意,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政府应对农业投入品加强管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开展技术培训、成果示范等服务。进一步对农产品侵权进行系统的研究,给予理论上的阐释。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核心的基础上,要加强相关配套法规的建设,逐步提高农产品检验和检测的标准。立足国情,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一定能在洁净的土壤上生产出洁净的农产品,让人民吃到干净、放心的食品,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任危机,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图片】2011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伪阿鲁纳恰尔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411贴子:
2011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收藏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11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同时出口也有所增加。中国2011年的净进口额为801亿美元,而美国的净出口为310亿美元。中国食品和饮料进口额从2010年的1083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47亿美元,增长34%。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长25%,达到646亿美元,超过加拿大,居世界第六位。业内从事大宗商品研究的机构表示,不管是大米、小麦还是大豆,中国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且只会越来越大,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无法生产足够的农产品。以下是国内外相关结构对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的统计和预测。玉米:国际农产品交易商表示,中国的玉米年进口量可能会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9月间的100万吨增加到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的500万吨以上。到2015年,年进口量更是可能会超过1000万吨。大豆:在金砖四国中,巴西是全球的大豆第二大生产和出口国,2011年出口的大豆近三分之二输往中国。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在截至9月30日的销售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将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达到5800万吨,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60%。文/魏雅华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声音是:2014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为什么?为什么在中国粮食产量十连丰之年,中国粮食产量一百年当中最长的一个连续丰年周期之后,中国府库盈满,完全没有饥馑之忧的时候,中国会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2014年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的位置上?  当中国大规模地拆除城乡二元化的藩篱,当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当农地展开大规模的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户庄园,超级大农场。从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小农业,正在转向现代化的大农业之际,国家不能不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  而我们认为,中国农业必须完成这一次蝉蜕,不如此则不能化蛹为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也许两三年,也许三五年,但一定要走。2014年将会是等待发令枪响的一年。
中国的粮食缺口在不断加大  2003年,中国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起始年,当年产粮4.3亿吨,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34公斤。中国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2009年,中国生产粮食4.84亿吨,这一年是中国粮食连续丰收的第6个年头,可这一年中国消费粮食4.97亿吨。中国的粮食消费增长更快,从勉强够吃到不够吃了。这是因为中国人吃得好了,中国人食谱中的肉奶蛋比重加大了。2009年粮食消费的缺口高达1300万吨。这种入不敷出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丰年尚且不够吃。  2010年8月,中国的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高达两位数。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本来中国的粮食在丰年都难以糊口,可现在,即便有点盈余,也没法出口了。  2013年,国产粮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6.01亿吨,与2003年相比,整整增加了1.4亿吨。增幅可谓不小。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25公斤,却更加不够吃了。2012年,中国净进口粮食7000多万吨。不过两年,中国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90%!目前,中国三大主粮的净进口(进口数大于出口数)已常态化。  在过去三年中,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中国的玉米进口在2012年达到520.7万吨,小麦进口达368.9万吨,大米则达到231.6万吨。此前的两年,中国玉米的进口分别为157万吨和175万吨,翻了好几番。  据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这表明中国既不是农业生产的大国,也不是农业生产的强国。中国正在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虽然中国不甘心沦为粮食纯进口国,但农业部官员认为,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这种局面。  中国过去一直努力要把粮食进口控制在5%以下,现在看来,没能做到。政府转而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业内认为,农产品也会像石油一样出现问题,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3年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中国则位列第42位,大大领先于中国的,包括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18位)和韩国(24位)。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中国粮食需求将推高全球粮价  说到此处,让我们再读一条新闻。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中国粮食需求将推高全球粮价》。该文称,中国正在成为粮食进口国。这并非是因为中国农业生产落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使这项任务更加艰巨。这项政策坚持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限制粮食进口。  报道称,虽然中国的肉类生产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粮食,特别是作为家畜饲料的大豆,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在过去15年里,中国的大豆产量下滑,国内消费需求已经达到产量的5倍。外国大豆如今已经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农业价值链中。  今天,中国大陆与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越来越像,随着城市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城市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田。中国正在成为粮食进口国。  这些趋势将给世界造成巨大影响。以大米为例,尽管中国的大米产量在20世纪迅速增长,但2012年,中国不得不进口260万吨大米。中国在过去50年里一直是大米净出口国,该国购买大米可能导致全球价格出现历史新高。  现在就断言中国国产大米供应会出现大豆生产那样的瓶颈,导致中国成为进口大国还为时过早。但最近在中国中部发现的镉超标大米,以及此前的一系列食品丑闻,显然是无助于缓解压力的。焦虑的中国消费者将放弃国内大米,选择国外生产的大米。  今后,中国可能会被迫增加粮食进口,这对美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有利。但就像中国过去10年的工业和房地产繁荣推高了石油、煤和铁矿石的价格一样,未来10年,中国粮食需求增长,可能导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粮价上涨。中国已经消费了全世界60%的大豆出口量。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粮食供需关系。为什么236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  说“236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这话让我们很有些挫败感,让我们有点儿气馁。可这是事实,是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的事实,一个能让我们知耻而后勇,能让我们奋起直追的事实。  世界银行2008年报告显示,年,中国农业人口的劳动力比例占总就业人口44.1%,而同期美国的农业就业人口,仅占总就业人口比例的0.58%~2%。准确的数字为2846389农业人口。也就是说,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为不到300万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  蓝皮书中说,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  据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为13.亿人。那么中国的农村人口应为6.7亿人。也就是说,中国的农业人口为6.7亿人,而美国的农业人口仅为284万人。中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之比超过了236:1。  美国以不到300万人农业人口,造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农业。美国用不到0.58%的农业人口所生产的粮食,使美国人均占有的粮食超过了1吨(而中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仅为美国人均占有的粮食的1/3),成为了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第一大国,其一个国家的粮食出口,就占到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一半。  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稳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占65%,居世界第一。美国玉米单产在8.5吨/公顷,而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东北地区单产只有6吨/公顷。  美国的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占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产量占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占16%,居世界第三位。
美国的大豆产量占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67%,居世界第一位。
美国的棉花产量占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占24%,居世界第一。  美国这些享尽辉煌的数字,都是因为有了建筑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的大农业。  看罢了美国农业,我们再看中国农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小麦和大米消费国,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开始对世界粮食市场构成压力。为什么?为什么6.7亿人种粮拼不过300万人种粮?我们该不该仔细地想想?中国的土地制度不改革成吗?为什么美国的食品价格这么便宜?  四大原因:美国的高速公路几乎不收费,收费的高速公路仅占高速公路总里程比重微不足道;美国所有食品环节均免税;美国的超市食品没有入场费;美国的农业是建筑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的大农业,而中国的农业是建筑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上的家庭承包制上的小农业。  美国的农业是现代化的大农业,而中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耕农业。就中国农业来说,没法和美国的大农场竞争,在知识、市场、土壤、机械化程度等条件上,中国农产品明显地处于劣势。  这是“为什么美国的食品价格这么便宜?”的答案。
粮食战争:这样的警告能不能让中国猛省?  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成全球粮食市场大买家》。文中说:  “中国月份的谷物进口,已达到1340万吨,较上年同期的450万吨增长了两倍。这种大肆进口已经让北京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的进口国,而且位居玉米的前10大进口国和小麦的前20大进口国。”  这并不是一种常态的变化。多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粮食进出口大体相抵。直到前几年,中国还只是进口很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少量的小麦,几乎不进口玉米,坚持自给自足。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现在又开始把玉米、小麦、大麦和大米等谷物,纳入其大宗进口产品名单。  英国《金融时报》接着说,处于美国内陆的内布拉斯加州,从未感觉像现在这样跟中国关系密切。过去5年来,该州对中国的谷物出口翻了一番。内布拉斯加州的最高农业官员格雷格·伊巴赫最近访问北京时说:“中国代表着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和一个日益扩大的出口目的地。”  他的讲话在验证中国的粮食缺口越来越大。那么,中国的粮食进口对全球粮食供应的影响有多大?  荷兰合作银行为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贷款的最大银行之一,该行说:“对于中国来说,即使中国仅进口5%的玉米,那也将相当于全球玉米交易的1/3或者将近一半。” 影响竟大到如此程度。  早在30多年前,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时,中国就一直面临一种可怕的预言式警告:中国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导致全世界的粮食短缺。  外媒是这样解读中国的农业前景的:中国农业领域的高级官员陈锡文最近承认,增加谷物和含油种子的进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已经变得非常必要。中国的农业产量一直在增加,但需求增加得更快。”  外媒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评论客观而中肯,确切的定量分析,很有说服力,我不知道这一切能不能让中国猛省?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而现代的工业,相对较为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但农业依然弱小而落后,弱小而落后的不是中国的农业科技,而是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仍然很低很低,甚至在快步走向农产品进口第一大国。  那么,强大的工业与强大的农业不可兼得吗?否。  美国便既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国家。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第一大国,美国的粮食出口支撑着世界粮食出口市场的半边天。我们真不知道,如果没有美国的粮食出口,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美国用不到300万农业人口,准确的数字为2846389农业人口,制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制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国家;而中国用6亿人种粮,用比美国多出200多倍的人种田,仍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吃粮问题。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尚不到美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一半,仅为0.45吨左右,而美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1吨。这就是现代化的大农业与一家一户的小农业的差距。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跛足的现代化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中国始终在用一条腿在现代化跑道上蹦跶的国家。  如果我们仍在农业的改革开放上谨小慎微,小修小补,保守如斯,如果我们始终视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雷区,那么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便会不断下行,就像2012年已经发生的这样。中国的农业便会依旧弱小,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第三个黄金十年之后,不会再有第四个黄金十年。  面对这样的现状,能不能让中国猛省?能不能让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开放上,有所作为?我们在等待答案。
中国的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跛足的现代化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中国始终在用一条腿在现代化跑道上蹦跶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和大豆进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的进口国。
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峰会曾在1996年11月把粮食安全定义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和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偏好)时,才能实现粮食安全[1]。然而,由于这个定义过于抽象,各国在实际操作中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并不一致。于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概念,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合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英文简称:FAO)把粮食安全的概念划分为四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部分:一是粮食的可用 度,即通过国内生产和进口(包括援助)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质量适当的粮食;二是粮食的摄入,即个人享有足够的资源获取粮食来满足其日常营养需要的权力;三是粮食利用率,即通过适当的饮食、清洁的水、卫生和保健已达到能满足人们生理上营养需求均衡;四是粮食的稳定性,即在任何时候,全体居民、家庭或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粮食,包括在突发性事件(如经济或气候危机)以及周期性事件(如季节性粮食减产)[2]。可见,一国粮食安全(因变量)与该国的粮食供给与获取、营养的均衡摄入(自变量)密切相关。由于世界各国或各地区在地理与气候条件、生产力水平、农业的 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上各不相同,因此,相同或不同(地区)国家的粮食安全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则首次指出:到2020年,按14.3亿人口、人均消费409公斤-414公斤计算,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吨-59202万吨。按照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吨-5000万吨。“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如果耕地下降到18亿亩以下,加上单位产量的下降及干旱等因素,粮食总产很容易下降至50000万吨,则进口8000万吨-10000万吨粮食是必然之事,意味着占国内产量的15%-20%。”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指出。
中国海外农业发展困局:别人家的地不好种来源于重青网-重庆青年报海外投资农业多是“开垦的荒地,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巨大”。李国祥表示,是否在替人开荒还不好说。别人家的地不好种——中国海外农业发展困局日下午,辽宁农民曹立发打开电视听到缅甸果敢地区武装冲突的消息,心凉了半截,因为他在当地种的香蕉虽已成熟,却只能烂在热带森林里了。海外种地风险颇高,就在日,人民网还报道了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种的粮食运不回来的新闻。从援助到返销,浙江人走在前面到海外种地并不新鲜,19世纪70年代,美国在中美洲国家占用土地生产粮食水果,还控制了一些国家的运输路线。1940年,英国在坦桑尼亚南部坦噶尼喀省的大片土地上种植花生,打造了“花生草原”。过去外国农业投资主要是私人行为,1991年苏联解体,大批欧美投资者趁机抢购了大批土地和集体农场。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先以农业合作的形式签订援助项目,购买或租用土地设立示范农场,为其提供技术援助,农产品直接销往本地或第三方国家。1959年—1979年,中国先后帮助几内亚、马里、坦桑尼亚等12个国家建设87个农业项目。20世纪60年代,中国帮助马里试种甘蔗取得成功,开创了马里自产食糖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到海外种地开始演变为公司行为,开始注重国内需求。到21世纪,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务院在2010年1号文件中曾提出:“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中国“走出去”最积极的是浙江人,截至2010年6月,已有50万浙商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产业,承包土地面积超过300万亩。据国务院信息办公室2011年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仅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就有72家,仅黑龙江在俄罗斯从事农业开发合作的企业就达110家。到2010年,中国的海外农业项目包括35所示范农场、47个技术站、11个畜牧项目、15个渔业项目、47个农田水利项目、以及66个其他类型的项目。海外种地仍处初级阶段虽然中国在努力“走出去”,但走得很艰难。无论是不可控因素,还是配额不定,都是中国企业的软肋。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到海外种地的中国企业几乎都亏本。农业是个微利行业,效益回收周期长,至少要5至6年才能收回成本,而这期间一旦受经济、政治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就会遭遇风险。到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成功的案例”。土地资源稀缺让很多国家提高了准入门槛,或进行反垄断限制。2010年8月,巴西出台法令规定外资企业或外国人控股的巴西企业,不得购买或租赁250至5000公顷的土地。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2012年8月发布的报告《农田水利:中国海外投资》显示,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有86个项目,其中32个悬而未决,包括因阿根廷法院禁令而停止的占地30万公顷的项目。中国企业在海外种地10多年,主要有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研究开发和战略联盟四个类型。海外投资农业多是“开垦的荒地,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巨大”。李国祥表示,是否在替人开荒还不好说。此外,由于粮食进口配额不定,企业很难进行规划种植。产品回不来,当地市场又无需求,企业就只能赔钱了。由于粮价不稳,一旦上涨,很多国家就会限制出口,比如阿根廷对出口大豆征收44%的关税,另一些国家甚至干脆就禁止出口。”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李德民说。最致命的是,中国在海外农业投资保险方面的保险政策覆盖范围过窄,企业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所受损失不在赔偿范围。“赚了赔了都是自己的”,李国祥说。然而,美国1971年就为本国农业企业赴海外投资提供了政治风险类的投资保险服务,可对国有化、战争和投资收益汇出三类政治风险进行保险。是地少人多而非“新殖民”中国在海外大量种植农产品,虽然一度被一些国家指责实行“新殖民主义”,但中国人口多,人均可耕种面积少,这才是中国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根本原因。李国祥表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目前还处于试探性阶段。企业到海外种地,开辟了企业新的能源生产基地,拓宽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境外项目的建设也带动了一批农业技术、设备和劳务的输出。据统计,黑龙江省每年向境外输出劳动力2万余人”。从全球可耕种面积上看,巴西可耕土地面积为5.27亿公顷,相当于全球现有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种植面积的总和,也就是说仅巴西就能再养活一个地球。非洲可开发的耕地面积达8亿多公顷,实际利用率只有1/4,仅苏丹一国,耕地面积就有16亿亩,但人口只有6000万。而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可耕种面积仅约1.2亿公顷,且在不断减少。新华社2007年4月报道,在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稻田共消失了300万公顷。但需求却在上升,尤其是小麦、大豆、香蕉等基础产品。中国是橡胶最大的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将消耗世界1/3的橡胶。老挝—瑞典高地农林研究项目组2006年报告显示,中国在老挝的玉米种植地有1.3万公顷,种植的玉米90%都销往中国。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虽高,但农产品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大豆和油料作物就是其中的软肋,70%以上的大豆需要进口。中国粮食行业协会200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豆可贸易量为7500万吨,而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含进口植物油折算大豆)就高达4600万吨。如果要实现大豆自给,就要增加2亿亩耕地,相当于增加5个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土地来种植大豆。“这是中国农业的战略性规划。”李国祥说。
国家战略应有国家保障农业开始进入海外农耕时代,野村证券分析师理查德·弗格森也表示,“21世纪,农业正步入一个新的浪潮”。由于国内需求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开始了农业2.0时代,将海外耕种上升到了战略规划层面。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种种困境,中国应将海外种地纳入整体的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整体统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有规划地与东道国进行沟通与合作。在国家的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并利用政策导向和业务推介进行农业生产。此外,海外种植量的规划也应提前做好生产配额,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如借鉴日本模式,先有销路,再进行针对性生产,在销路和销量问题上,借助国家政策和外交把关,保证生产和销路,降低配额不明确带来的风险和损失。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战争、政策变动等不可控因素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种地的致命威胁。因此,中国应该加大对类似不可控因素的保险,借鉴美国1971年制定的政治风险保险服务,或日本针对专门项目设立的保险基金,制定适合中国的保险模式,让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更好地发展海外种植,也让即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更有信心。日本海外种地已有60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在东南亚置地种粮,但由于当时东南亚社会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日本企业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70年代,日本改变策略,在世界上适宜农业开发的地方先确认国际社会、日本和土地供应国的利益交汇点,后向当地提供农业发展援助,接着再引入商贸企业参与。在60年左右的海外种地探索中,日本成功找到了分散政治和经济风险的方法。如今的日本是海外种地最积极的国家之一,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协议,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日本不再大规模直接买地种粮,而是采取与多方合作的方式。日本几乎没有完全独资的农场,大部分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合作经营。在投资比例上,外国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日本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的方式出资49%。日本也不直接在海外农场种植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而是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来确保供应,2006年在山东成立的朝日绿源有限公司的生产销售模式就是如此。此外,日本还与竞争对手合作,2006年,日本三井物产与美国的CHS、巴西的PMG贸易公司,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由于美国、法国控制了巴西大豆的生产流通,日本也通过合作逐步渗透直至控制巴西大豆生产的各个环节,最终确保本国的大豆供应。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马荣丽
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神话已经被打破粮食过分依赖进口 中国或被卡住命脉来源:BWCHINESE中文网直到本世纪初,中国人都可以自豪的说,由于靠自身能力养活了13亿人口,我们是世界粮食自给自足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神话已经被打破。
直到本世纪初,中国人都可以自豪的说,由于靠自身能力养活了13亿人口,我们是世界粮食自给自足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神话已经被打破。
虽然中国官方多年来一直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这个目标已难以守住,现已降至90%。如今,国内面临粮食需求增长迅速和水、土地及劳动力资源消耗快的双重挑战,不得不从别国进口大量粮食,以供国民的消费之需。
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对外依存度已达75%以上,这些大豆分别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现在,中国又开始把玉米、小麦和大米等谷物纳入其进口名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泰国、越南、哈萨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为中国提供所需谷物。
仅以2013年上半年为例:1至6月,中国小麦进口219.35万吨,同比增长294.9%,大米进口量已经达到了131.13万吨。尤其是小麦的大量进口特别引起市场关注。从去年3月份起,国内小麦进口不断刷新单日购买纪录,抛开最大量的美国小麦之外,20万吨的法国小麦进口以及150万吨的澳大利亚小麦进口,在近几年都是非常罕见的。
还有一点,在2009年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几乎为零,但从2010年起,中国成为美国玉米的主要买家。2012年,中国进口玉米达到520.74万吨,其中来自美国的玉米达511.33万吨,也就是说,有98.2%的进口玉米来自美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玉米年进口量有可能达到2000万吨,其中大多数将来自美国。
有人做过一番推算,目前中国粮食自给率已跌破90%,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计算,2013年进口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
我们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枯燥的数据,只想说明,随着中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中国正处于一场粮食结构性调整的中心。这一转变可能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中国对粮食的总需求相对于全球交易市场的规模来说太大了。
上面多次提到美国,给人的印象是,美国似乎在扮演“中国粮仓”的角色,正如中国是美国的债主,美国也可能成为中国的“农夫”。但这也许是一个不祥之兆。美国人企图为13亿中国人打理餐桌上所需的一切,柴米油盐酱醋茶,米、油就成了排名前两位的生活必需品。美国只要卡住了“米(玉米、小麦)、油(大豆)”,也就相当于卡住了中国人的“命脉”。
想想看,如果中国的粮食供应过分依赖美国,最终将成为他们捉弄的对象。20多年前,美国通过一场货币战争和一纸“广场协定”彻底打消了日本经济追赶美国的念头。那么,20年后的今天,美国或许会发起一场针对中国的粮食战争,来彻底打消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念头。
2013年11月,国内颇具影响的一份财经杂志不惜版面,发表长达5万多字的长篇深度报道《中国粮食安全报告》,系统性地评述中国粮食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近几年来看到的最为详尽的诠释中国粮食安全的报道。
该报道援引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一句话警示人们:“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作为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的话不一定中听,但现实是,随着中国日益依赖国外提供粮食养活本国国民,或许会自动丧失粮食主权。中国的大豆“论陷”就是一个例证。由于75%的大豆靠国外提供,加上国内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被进口大豆“攻陷”,中国大豆主产区已失控。换句话说,中国在大豆领域已经彻底失去话语权。
为更好地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中国试图分散粮食进口以减少对美国依赖,并通过投资海外农业资源来构筑自己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但效果不佳。
随着美国等国对中国粮食主权的入侵和中国大量可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的课题,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粮食短缺引发的各种矛盾为我们敲响了警种。
拯救危在旦夕的粮食主权日 08:23 农博网  作者:洪巧俊  “粮食主权危在旦夕”,这是最新一期《凤凰周刊》“中国观察”一篇文章的标题。看起来似乎耸人听闻,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业和粮食的人,却认为是中国之现实。文章说,4月28日,绿色和平成员在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北京的办公室展示:“孟山都:不要插手中国粮食!”的横额,要求孟山都、杜邦、拜耳和先正达等国外生物公司,停止垄断稻米基因专利,侵犯中国粮食主权。  “不要插手中国粮食!”这个标语虽然是给孟山都等外国公司看的,但也应让全中国人听到这种声音,予以高度警觉。一旦失去粮食主权, 中国13亿人每种一颗粮,每吃一粒饭,都必须给国外专利持有人交专利费。绿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网络的最新调查发现,中国最接近商业化生产或正在研究的八种基因改造水稻的专利,全都被国外控制,一旦批准商业化种植基因改造水稻,中国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将面临重大危机。根据国际惯例,在科学研究阶段,国外专利还是免费。一旦进行商业化生产而没有签署协议,专利持有人就有权收取费用,如未能满足要求,就可能提出诉讼。中国农民种粮本来就利润微薄,一旦专利被国外公司持有,他们就要向农民和种子公司收取附加的费用,增加农民生产粮食的成本,利润就更加摊薄,从而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文章还说,孟山都等公司早已对稻米的基因专利虎视眈眈,并且以“技术”为幌子,企图夺取中国稻米的主权。调查屡次发现孟山都等公司藉与中国科研机构、科学家和种子公司之间签订的协议,诱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使用国外专利技术,把中国的种子基因专利据为己有。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基因改造作物研发技术,都已经被孟山都等少数公司所控制。 (日《凤凰周刊》)他们通过大投入获得的良种,控制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西欧,玉米种子市场的80%由6大种子公司占有。外资企业蔬菜种子经营量已控制了我国蔬菜种子50%的市场。这些生物巨头已经通过专利技术和国际公约,垄断了一些国家的粮食控制权。转基因令阿根廷农民一贫如洗,例如,阿根廷国内种植的大豆99%以上都已经属于孟山都所有。阿根廷农民不仅要为基因改造大豆付出附加的费用,更陷入法律诉讼的泥沼,苦不堪言,而孟山都公司却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其实教训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必以阿根廷为戒。中国的大豆已经“论陷”,孟山都等国外公司已基本上掌握着中国大豆主权。4月13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已经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攻陷”。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豆主产区将失控,我国将在这一领域彻底失去话语权。 他们在攻陷中国大豆的同时,为掌握中国的粮食主权悄然地发起攻势。如今他们不必为中国的大豆主权再花精力了,可以全力以赴“攻陷”中国粮食主权了。  去年2月,我就写了《吃点豆腐得看外国人脸色》,并为中国的粮食命运而感到担忧:从大豆命运,我们看到了中国农业的一个缩影,也看到了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波动性是非常大的。中国有几亿农民,中国人绝对不能失去种粮食的机会。现在的关键是,谁来负起责任,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中国的农业是脆弱的,我最担心的是中国的粮食会不会重蹈中国大豆的命运?( 日《江南都市报》)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还说,其实,这几年呼吁国家重视国内大豆产业的文章不少,但这些呼声似乎并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以至中国大豆产业进一步“沦陷”。如果我国还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让外国“侵略者”吞食了最后的“土地”,今后就是想反戈一击、重新收回“失陷的土地”也难。  在《粮食危机》的作者恩道尔眼中,转基因工程彻头彻尾是一场骗局,是农业综合企业伙同美国政府制订的一项以控制全人类为目标的工程。恩道尔描绘了一个灰暗的转基因王国,并称巨头们已经瞄准中国,如此不啻为一场新的鸦片战争。恩道尔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稻米是千百年来中国的主粮,栽种历史已有7000多年。在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中国农民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稻种技术,种粮的产量在世界也是很高的,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约20%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说,不需要基因改造。再说基因改造技术才20几年的发展史,其产品的安全性至今尚无定论。孟山都他们搞基因改造不是帮助中国农民提高产量,其目的只有一个,夺取中国粮食市场的主权,实施全球更大范围的垄断后,从中获取更多的暴利。  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靠自己养活13亿人,所以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这应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历史经验证明,粮食是初级产品,是国民消费的必需品,粮食生产和价格上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经济社会产生显著影响。可以说,粮食安全问题深切关系国家前途。当今,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一方面靠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即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突破,一方面靠提高生产能力。但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尤其要警惕外国公司争夺中国粮食主权。许多国家出于保障基本粮食供应的目的,一直都很重视籽种产业发展,特别是对种质资源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  孟山都他们虎视眈眈中国的粮食主权,我们不得不警惕,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种质资源加以控制,决不能让中国粮食主权重蹈大豆的覆辙。因此,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应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和解决,立即冻结所有基因改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全面调查、分析并评估国外基因改造专利可能带来的影响;加大投资,培育自己的种业巨头,抗衡外资巨头。只有这样,中国的种子公司才能主导整个市场,粮食主权才不会落入他人之手。  来源:金羊网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矿产,谁就控制了地球。这三句话直指我国现在和未来的死穴。
威廉恩道尔说:因为一个国家自己不愿作为、不能作为、不善作为而导致被动挨打,所有其他国家的行动策略都是阴险的阴谋。不想被阴谋,唯有自己“阴谋”;唯有自己“阴谋”,国家才可能傲视群雄。
威廉·恩道尔生日:1944年简介: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世界新秩序分析研究愈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学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经济学硕士。《石油战争》《粮食危机》和《霸权背后》威廉·恩道尔发表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震撼了很多人,包括我国的精英,甚至可以认为他的观点就是为了震动中国的精英而来。这个人是美国人,他想说的是中国被美国的阴谋击中了,而我们中国人自己还被蒙在鼓里。于是我们中国人用“阴谋论”的说法来探讨他的观点。这个人被请上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对话》,在他的言论下,全场的人鸦雀无声、全神贯注。有位小伙子听完了用脊梁骨冒凉气的口气告诉大家他感觉很恐怖。然后我们几位或政府、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言人产生了歧义,大家有了不同的判断。何以至此?他出了三本书:《石油战争》、《粮食危机》和《霸权背后:美国全方位主导战略》。他借用了很多人都知道的这句话“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之名言)作为他的核心思想,对美国如何控制全球政治、经济、军事、能源、粮食、文化、外交等进行全领域的分析,甚至因此引出了更多的演绎: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矿产,谁就控制了地球。明眼人马上看出来,这三句话直指我国现在和未来的死穴。
在没有充足事物供应的情况下生存,是未来我们中千万人或者上亿的人要面对的前景恩道尔:适应没有食物的生活? 本文行家:斫岩食物,是少数几种使人们维持生命的可笑东西之一。我们会理所当然地以为,家门口的超市会永远卖我们喜欢吃的食物,而且还以合理的、我们能支付得起的价格充足供应下去。然而,在没有充足事物供应的情况下生存,是未来我们中千万人或者上亿的人要面对的前景。作者:威廉·恩道尔(William Engdahl)
威廉·恩道尔(William Engdahl)的主要著作:Target: China -- How Washington and Wall Street Plan to Cage the Asian Dragon. San Diego: Progressive Press, 2014. German and Chinese editions published 2013.Myths, Lies and Oil Wars. Wiesbaden: Edition.Engdahl, 2012. ISBN 978-Gods of Money: Wall Street and the Death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edition.engdahl, 2010, ISBN 978-3--4; Progressive Press, 2011, ISBN 1-Full Spectrum Dominance: Totalitarian Democracy in the New World Order. Boxboro, MA: Third Millennium Press, 2009, ISBN 978-0--6; Progressive Press, 2011, ISBN 1-Seeds of Destruction. The Hidden Agenda of Genetic Manipulation. 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 Publishing, 2007, ISBN 0--7A Century of War: Anglo-American Oil Politics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London: Pluto 2004, rev. ed., 303 p., ill., ISBN 0--X; Progressive Press,
p., ISBN 1--0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产品销售策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