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的美灵公塔,你们去看过没

在黄埔,有一个11.5平方公里的江心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哑铃形状,因其狭长而得名“长洲岛”。
在长洲,有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有历史悠久的船坞码头;还有近800年历史的深井古村——这是黄埔长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古村缘何叫“深井”?这里有着怎样的老故事,又有着怎样的新愿景?
明天上午9:00,“美丽广州o乡愁记忆——我是家乡代言人”网络直播活动走进黄埔,和你漫步深井,探寻古村往事,品读慢岛长洲。
▌“法国人岛”有着“小金山”的繁华
1757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船“必须下锚于黄埔”。当时的深井被清政府指定为法国海员的休憩地;很自然地,深井村的法国人多了起来,于是被称为“法国人岛”。
?19世纪初,停泊在黄埔锚地的外国商船图
由于对外贸易的繁荣兴盛,深井商贾云集,久而久之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安来市。集市上有众多的金铺、茶楼以及药材、理发、粮油百货、布匹成衣店、中西医馆等。
市井的繁华带来了民族手工业的发展。深井的糖寮、榨油厂、船栏以及碾米、酿酒、造酱、漂染、刺绣、制衣等工厂和作坊林立,武馆、会所、当铺等亦不在少数。因此,这个“法国人岛”族民殷富,也被外人称为“小金山”。
▌特色建筑玩转“混搭”风
深井古村的建筑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元素,几种风格交融。不由感叹,现在热衷的“混搭”早前已被古人灵活运用了。
形成这样的建筑风格并非偶然;这里的村民接触外国人多,时间久了,也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建筑中带有欧式风格,更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深井村的街道以“街、坊、里、巷”命名,井然而分明。顺着村里的麻石小道拐来拐去,仅够两人并肩走的巷道,藏着一条又一条横向的、更细的“里”,每一条“里”,应是当年每两户宅院之间的隔道,每一“里”都立有门楣与名称。
▌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碰撞
深井地灵人杰,有“开眼看世界”的清末志士凌朝赓,有名震北洋政界的显赫政客凌福彭,更有名动一时,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才女——凌淑华。
人才辈出的根源在于对礼仪和教育的重视,明清时期,这里就开设了私塾和书院;而建于清代,至今巍然矗立的文塔如一支大笔直入云霄间挥毫,已成为地标建筑。
石刻叮当,古琴悠远,粤剧咿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统的手工技艺,与深井的青砖石巷相得益彰。
文化生生不息,并被时代不断赋予新的使命和魅力。如今的深井,留存了古村的韵味,也吸收着新鲜事物,传承创新发展。
除了古韵、文化和美景,深井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最负盛名的深井烧鹅以“古法”烧制,色泽鲜艳、香气扑鼻,给人以舌尖上的满足,更牵动心中的情感记忆。
深井是一本越读越有滋味的书,怎可错过?文塔开笔、安来旧市、古井回忆、凌氏宗祠、传统工艺……
6月29日,就在明天,美女主播小小莎和深井“土著”凌老先生与你相约,一起遇见不一样的深井,感受不一般的黄埔!
Ps:我们在直播中出动了无人机,准备了互动小礼品!一切就绪,只等你来!
登陆“http://c.m.163.com/news/l/138927.html”
锁定我们的直播哦!
明天早上9点,不见不散!
图文整理丨一飞
编辑丨一金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黄埔发布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创造更多价值06-1506-1506-1506-1506-1506-1506-15
查看: 63229|回复: 21
来自星星的外星人:苏美尔人
本文来自网友的博客,原文:来自星星的他们,由于文章太长,我主动阉割了些,并分帖了。
本文介绍了很多有关史前文明的资料。
之前写下过“创世传说”一文,被很多网友甚至UFO博客广为流传,为了撇清我作为一个独立的纯天文和UFO爱好者与当下的任何民运组织、宗教组织以及邪教组织不具有丝毫联系,特在此发文解释当年为何写下NIBIRU星人可能来自恒星系统的说法。
我对所谓NIBIRU行星的一些浅薄个人看法源于猎奇的爱好,因为比较喜欢苏美尔人的创世传说,个人比较倾向于人类文明被外来更高等文明推动这一假设。
首先,因为神奇的&尼尼微常数&,尼尼微常数是在古代苏美尔人居住过的埃及库云底亚克山的山洞里发现的,它是一道计算题70连续7次乘以60的积,即000。在计算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也只能计算出5位数,可见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苏美尔人已是个智力相当发达的民族。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就是一个位数为15位的数字,即000。
尼尼微常数与天文学
苏美尔人拥有十分丰富而高度发达的天文知识,他们绘制的星系形状与现代人所画的几乎完全一样;所掌握的月球自转周期与现代人凭借精密仪器观察所得的结果只差0.4秒;其所确定的一个阳历日为 8640O秒,也与今日相同(24×60×60)。尼尼微常数恰恰等于个86400秒,约为620多万年。现代天文学知识揭示:地球两极轴心的位置每天都在移动,每隔26000年左右,即9450000天,它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天文现象叫“岁差”。对此,3000多年前智慧的苏美尔人就已有了“岁差”这个概念,天正好为240个岁差。
现代人惊奇地发现,内各行星、卫星以及某些彗星的公转期、会合期都是尼尼微常数的约数。用尼尼微常数与太阳系各行星的会合次数相除,不仅可以除尽,而且所得这些行星的公转期与今天的基本相同:水星88天,金星 225天,火星678天,木星4333天,土星10759天,天王星30684天,海王星60189天,冥王星90967天。一个回归年相当于365.2422个阳历日,如果用天除以此数,便得出6249578个回归年。再用天除以这个回归年数,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211天,与我们今天所用的365.242199这个更精确的数字相比,得知其年误差率是0.000012天,即 l.0367秒。我们又知道,回归年平均每天缩短0.000016秒,所以用年误差1.0368秒除此数,便推算出了这个尼尼微常数是在64800年前问世的。这无疑说人类早在6万多年前就已相当发达,掌握了太阳系的诸多秘密,就拿1930年我们才发现的冥王星来说,6万多年前人类竟早已知道了这颗星。因为尼尼微常数 天正好是冥王星公转周期90720天的25000倍,岁差的240倍。
这个揭示了太阳系秘密的神奇数字真是苏美尔人的杰作吗?它究竟是何时的产物?对此,美国宇航局核心科学家【美国宇航局(NASA)空间技术专家、阿波罗登月计划通信系统主管、阿波罗号飞船项目设计师】莫瑞斯·查特兰(Maurice Chatelain)认为苏美尔人所揭示的这个常数和有关。他在离开NASA后,突然著述Our Cosmic Ancestors(《美国宇航局核心科学家承认(副标题: 远古外星人改变了人类基因和文明》)向全世界公布他所知的所有外星人证据。8位NASA宇航员站出来,用亲身经历为他作证,揭开一场你意想不到的早期史。
其二 ,是苏美尔人的神话被发现于泥板书中。
人类的创造
目前已被发现在两块完全一样的刻写板上描述了人类创造的作品:一块是在我们大学博物馆的尼普尔刻写板,另一块在卢浮宫,这块是从一位古董商那里获得的。……目前手边关于苏美尔人类创造的概念在公元前第三千纪期间。
最早获知的人类创造的构想是那些希伯来与巴比伦的资料,前者是在《创世纪》里叙述过,后者是在巴比伦的“创世史诗”的部分叙述。在《圣经》故事中,或者至少通过它的译本之一,人成形于泥土被创造是为了统治各种动物。在巴比伦神话中,人类从更为棘手的众神中的一个的血液中被创造出来,那些神由于某种目的被杀,他被创造出来最初是为了给众神服役,让他们从获得面包的必须工作中解脱,通过我们的苏美尔诗歌,比希伯来与巴比伦的译本早了一千多年,如《圣经》的译本一样人类是泥土所造,然而他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神从维持生计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就如巴比伦的译本。
全诗从众神获取他们的面包的诸多难题开始描述,尤其是如预期的那样,在女性神灵形成之后,众神开始抱怨,除了水神恩基,作为苏美尔的智慧之神,可能被期待着给他们带来帮助,但是他却陷入酣睡,充耳不闻众神的难题。因此他的母亲,原始之海,“生了所有神明的母亲”,将众神的眼泪带到恩基面前,说:
“我的儿子啊,从你的床上起来,从你的……劳作是英明的,
造出众神的仆役,他们可以制造他们的……”
恩基思考着这件事,引来了一群“仁慈高贵的创造者”,并对他的母亲原始之海纳穆说:
“我的母亲啊,你提名的那些生物,它存在着,
粘合它……众神的,
搀合了深渊上的泥土之心,
仁慈高贵的创造者将泥土加厚,
你,你要为存在者带来四肢,
宁玛赫(地母神)会在你之上工作,
在你工作时(生育女神们)会站在你身边,
我的母亲啊,你给(那新生的)注定命运,
宁玛赫会粘合它……众神的,
……作为人……
下面几行损坏,如果能重新找到,它的内容会增色不少,接着诗描述着恩基为众神筹备了一次盛宴,无疑是为了庆祝人的创造。这次盛宴中恩基与宁玛赫喝了大量的酒,变得有些兴奋,宁玛赫取来了深渊上的某些泥土,造出六种不同类型的个体,恩基随后注定他们的命运并赐予他们面包吃,只有最末两种类型的特征是可理解的,那就是不育的女人与无男女之分别或阉人类型,几行写道:
那……她(宁玛赫)做出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
恩基看着那不能生育的女人,
注定她的命运,命定她住进那“女人屋”,
那……她(宁玛赫)做出一个既无男性器官,也无女性器官的人,
恩基看着他,既无男性器官,也无女性器官,
到国王面前站立,如他命中注定。
在宁玛赫创造出六种类型的人后,恩基决定亲自作某些创造,他进行的方式无法弄清,但无论他是怎样做的,产生的创造物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它身体虚弱无力,精神衰弱,现在恩基渴望宁玛赫帮助这凄凉的创造物,因此他对她说出了如下的话:
“你的手所造之人,我已注定命运,
已赐予他面包吃,
你要为我的手所造之人注定命运,
你要赐予他面包吃。”
宁玛赫极尽仁慈地对待所造之人,但是毫无用处。她对他说话,但是他不回答,她给他面包吃,但他无法伸手去拿。他既不能坐也不能站,也不会屈膝。接着是恩基与宁玛赫长篇对谈,但是刻写板在这里损坏严重,无法辨识出内容的含义。最后宁玛赫似乎因为恩基造的那生病的,无生气的创造物对他发出了诅咒,恩基似乎接受了那个诅咒作为他应得的惩罚。
除了上述的创造诗,人类被造的意图在神话“牛与谷物”的序言中有详尽的叙述,接叙如下:在天神阿努恩纳启出生后,在牛神拉哈尔与谷物女神阿什南的造物之前,既不存在牛也不存在谷物,因此众神“不懂得”吃面包也不会穿衣物,于是牛神拉哈尔与谷物女神阿什南在天国的创作室中被创造出来,但是众神仍未获救,就在那时人“被赐予呼吸”,为了羊栏的福利与众神的“美好的事物”,序言如下写道:
“在天地之山上后,
安(天神)使得安努恩那启(他的追随者)诞生,
由于阿什南之名(谷物女神)没有诞生,没有成形,
由于乌忒图(植物女神)没有成形,
由于没有给乌图建立忒墨诺斯,
没有母羊与羊羔出产,
没有山羊与小山羊出产,
那母羊生不出两只羊羔,
那山羊生不出三只小山羊,
由于阿什南之名,那聪慧者,与拉哈尔(牛神),
阿努恩纳启,伟大的众神,无从得知,
那……三十天……谷物不存于世,
那……四十天……谷物不存于世,
那细小的谷物,山脉之谷物,单纯活着的造物之谷物不存于世;
由于乌忒图没有诞生,由于那(植物的)王冠没有升起,
由于那主……没有诞生,
由于苏穆甘,那平原之神,没有出现,
象人类那样最先形成,
他们(安努恩那启)不会吃面包,
不会穿衣裳,
他们象绵羊一样吃着植物,
在壕沟里喝着水。
在那些天,在众神的创作室,
在他们的屋子杜尔库格里,拉哈尔与阿什南成形,
拉哈尔与阿什南出产,
杜尔库格的安努恩那启的吃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在他们洁净的羊栏里取奶……美妙的事情,
杜尔库格的安努恩那启的饮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为了美好的事物在他们洁净的羊栏里,
人类被赐予了呼吸。
自从闪族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刻写板的发现与解读后,我们知道希伯来拟订者《圣经》中的大洪水故事并不是最初的故事,到目前为止过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巴比伦自己的大洪水神话,是以苏美尔的为原型。……
诗的第一部分论及人类与动物的创造及大洪水前创立的五个城市: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剌克,西帕,与舒鲁帕克。由于某些原因——涉及到的这段完全被损坏了——洪水受天命彻底摧毁人类,但至少一些神似乎后悔这个决定,很可能是水神恩基谋划拯救人类。他告知与《圣经》诺亚极为相似的苏美尔的兹乌苏德拉,一位虔诚畏神者,人类的国王,恩基告知他众神可怕的决定,并忠告他造一艘巨大的船拯救自己,造船的细节被损坏了,我们的文章继续它中间描述大洪水那段:
所有的暴风,极其猛烈,作为攻袭者之一,
大洪水肆掠着大地表面,
七个日夜之后,
大洪水已在土地上肆掠,
巨大的船在巨大的水上往来颠簸,
乌图前来,他在天地上散发出光辉,
兹乌苏德拉打开大船的一扇窗子,
兹乌苏德拉,那王,
拜伏在乌图面前,
那王宰杀了一头牛,屠宰了一只羊。
接下来很长一段损坏了,我们的文章再一次变得明晰,它描述着兹乌苏德拉的永恒:
兹乌苏德拉,那王,
拜伏在安与恩利尔之前,
他们给他象神一样的生命,
他们给他象神一样永恒的气息。
在那些天,兹乌苏德拉,那王,
保护者之名……与人类,
在交错的山脉中,在迪尔蒙的山脉,太阳升起之地,
他们(安与恩利尔)使之居住。
其余的诗已损坏。
psb.jpg (127.54 KB, 下载次数: 58)
苏美尔人石板中描绘的太阳系天体
16:57 上传
苏美尔人石板中描绘的太阳系天体
psb (1).jpg (26.32 KB, 下载次数: 52)
亚述人描绘神降临人间的情景-翅膀意味着从天而降
16:57 上传
亚述人描绘神降临人间的情景-翅膀意味着从天而降
psb (2).jpg (29.01 KB, 下载次数: 52)
图案中描绘了神创造人类的过程,苏美尔人对DNA形状的一知半解只能用两条蛇来描绘其形态,古老却真实!
16:57 上传
图案中描绘了神创造人类的过程,苏美尔人对DNA形状的一知半解只能用两条蛇来描绘其形态,古老却真实!
psb (3).jpg (34.8 KB, 下载次数: 59)
坟墓里的图案
16:57 上传
坟墓里发现的图案(在上面的中间部分可以看到飞船模型)
作为早期的坟墓图案描绘出死者将由中间的物体升入天堂,苏美尔人的坟墓年代久远可能保留着对升入天国或者神来人间的真实情况,因此使用类似外形像火箭的物体来表述天国之路而不是后来古埃及壁画中通过冥府之船,年代越接近远古对保留早期的真实情况更加清晰,越往后世越失真,乃至到中世纪后的欧洲宗教学院派仅仅是形而上学的争辩连基本的哲学思辨也少得可怜。
psb (4).jpg (18.31 KB, 下载次数: 46)
古代飞行器
16:57 上传
在土耳其发现的的类似宇宙飞船模型的遗物和现代宇宙飞船对比图
psb (5).jpg (16.08 KB, 下载次数: 56)
16:57 上传
这是续2000年后亚述人对神的描述,可以发现虽然还能保留翅膀来解释从天而降却已经没有最早的人类脸部,完全是动物的头像,时间的流逝让人类对神的真实原型越来越模糊,乃至只能将神和鹰的形象靠拢才能理解飞行。到近古后神被描绘成了无法解释和理解的存在翅膀和人脸都已经舍去,不再追求真实的型只追求意识理解中的意如果说这是人类理解的升华和一神论的统一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失真和无知的自负!
psb (6).jpg (32.08 KB, 下载次数: 58)
古埃及墓画中虽然没有翅膀的神,却还留有类似火箭造型的让死者升天的途径。
16:57 上传
古埃及墓画中虽然没有翅膀的神,却还留有类似火箭造型的让死者升天的途径。
psb (7).jpg (30.76 KB, 下载次数: 56)
5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的石窟壁画
16:57 上传
psb (8).jpg (77.48 KB, 下载次数: 56)
5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的石窟壁画
16:57 上传
5000年前的澳大利亚土著民的石窟壁画
psb (9).jpg (22.72 KB, 下载次数: 50)
揭示外星人与红发巨人开战的甲骨文
16:57 上传
揭示外星人与红发巨人开战的甲骨文 一场可怕的战争。研究者在中国和西伯利亚出土的甲骨文里面,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信息,再结合当地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研究者得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想法:从天而降的外星人入侵中国北方,并把中国人和野兽当成奴隶!
psb (10).jpg (26.3 KB, 下载次数: 54)
愤怒的“神”侵略手无寸铁的古代人
16:57 上传
愤怒的“神”侵略手无寸铁的古代人
psb (11).jpg (31.19 KB, 下载次数: 55)
16:57 上传
发生在公元前30世纪。那段时期发生的事情,没法用甲骨文来记录,但是学者在一块有3000年历史的石刻上发现,外星侵略者可能仍然没有离去。 中国的南海之滨——广东发现的。石刻是远古战争之谜的一部分,同样描述了古代中国人被迫卷入的这场星际战争。根据这些古代文物对这场战争的记载,入侵者与现代外星人的描述竟是惊人相似:高,纤瘦,一旦长时间离开飞船则必须带着头盔(呼吸罩),头盔上有两到三根类似竹笋的东西。(天线) 外星人抵达后,当地人被迫为外星人工作,沦为外星人的奴隶。 苏美尔人的神话里神来到地球后创造人类就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劳动力。最终红发巨人和奴隶们战胜了入侵者获得了胜利。红发巨人的木乃伊在美国多次被发现同样是事实,口中两排牙齿的结构完全不同于人类。
& && & 其实上述的一切都只是在解读一些远古的信息,毕竟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对比当今人类对自身DNA的解读后得出现代人的祖先却是源于25-27W年前,而且是突然出现,现归结于基因突变。不能完全排除外界干涉人类DNA的可能性。而且人类自身DNA存在着4000多种缺陷不同于地球上任何一种其他生物。那如何将上述的信息与天文挂钩呢?请看接下来的分析。
& && &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别是1%,要弥补这个进化差异如果是依赖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型进行计算那黑猩猩还要进化至少4500W年。也就是说在4500W年前必须出现黑猩猩然后不断进化才有现在的人类。但是最古老的松鼠类灵长目物种化石是5500W年,从该灵长目生物与黑猩猩间的DNA跨度远超过1%,参考老鼠与人类的DNA差别约10%。所以就当今的资料看自然进化论似乎在时间上还不足够。从神话中得知神依靠自身的DNA和地球上当时的类人猿结合通过长久的实验才最后创造出无生殖能力的早期样品(亚当夏娃),之后被另一个神反复修改最后拥有了自我繁殖能力也就是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物种。那么间接来看神于当时地球上类人猿的DNA差距至少是1%否则怎么能依靠自身来修改那之间的差距呢!也就是说神比当时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多进化了至少4500w年之久,因为人类出现于27W年的时间对于4500W年来说近乎是被忽略的零头!那么神在来地球之前从自然进化的角度看其自身,用地球生物进化理论去衡量还是需要一个21亿年的进化历程。自然进化的稳定环境依然需要一个稳定的恒星系统来提供,由此我们可以间接的推导出神所处的进化环境依然需要一个类似太阳系的古老恒星系统。其次,在神话中也提到了神因为自身母恒星的异常变化不得不开始星际旅行来搜集黄金原料以建造巨大的设施保护原来居住的行星免受恒星剧烈变化的侵扰,而且神并不是随意就能够离开自身所在的星系必须在特定的星体位置间用飞船做漫长的航行来到地球。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射窗口的局限性问题,可能性有两个:1、所在星系并非类似太阳系的单恒星系统,复杂的多恒星系统极度扰乱空间飞行的发射窗口时间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精确的计算航行线路。 2、神所在的星系距离太阳系并不遥远,但是由于自身行星是一个围绕多恒星系统做大角度椭圆型轨道运行的行星,因此综合飞行线路计算得出在相对离太阳系比较近离母恒星比较远的远日点发射最节省时间和燃料。
那怎样的行星运行轨道能类似上述的分析呢?
psb.gif (479.17 KB, 下载次数: 52)
开普勒16系统,开普勒16A是黄色恒星,开普勒16B是橘红色恒星,开普勒16b是紫色行星
16:57 上传
开普勒16系统,开普勒16A是黄色恒星,开普勒16B是橘红色恒星,开普勒16b是紫色行星
开普勒16b(Kepler-16b)是一个环绕食双星的太阳系外行星,体积相当于土星。其组成成分可能是岩石和气体各半。这是首个确认的环联星运转行星,公转周期229日。 该行星是由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科学家发现到该行星通过联星系统的其中一颗恒星前方,使其光度降低,但另一颗恒星光度却未降低的情况,因而发现了它。更进一步来说,该行星的凌日状况允许科学家以极高精确度计算开普勒16系统中天体质量。发现该行星团队的主持人,任职于加州山景城SETI中心的劳伦斯·多伊,形容其精确度是“我相信这是太阳系外测量精度最高的”(I believe this is the best-measured planet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例如该恒星半径的误差值只有0.3%,直到2011年9月都是比其他系外行星误差少。
开普勒16b是相当特殊的系统,因为该行星的轨道位于联星系形成行星的轨道下限之内。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萨拉·西格(Sara Seager)表示,在联星系统中要有行星存在,行星轨道半径必须是两颗星距离的七倍以上才能形成稳定系统;但开普勒16b的轨道半径只有该推测距离的一半。该行星因为其表面温度大约在-100到-70 °C之间,可能不适合生命生存。
从地球上观察,开普勒16b最快将在2014年对其中一颗恒星不产生凌日现象,而在2018年对另一颗较亮恒星也不发生凌日;之后直到2042年都无法以凌日法观察它。
就当今的天文成就而言只有类似上述的恒星系统能够解释神所存在的世界。
已被发现的环联星运转行星 恒星系统行星质量下限(木星质量)半长轴天文单位)轨道周期(年)发现年份PSR B1620-26b
2. HD .442.553.792005狮子座DPb6.28 ± 0.588.623.82009巨蛇座NNc6.91 ± 0.545.38 ± 0.2015.50 ± 0.452010
巨蛇座NNd2.28 ± 0.383.39 ± 0.107.75 ± 0.352010室女座DTc8.5 ± 2.10开普勒16b0.333 ± 0. ± 0. ± 0.室女座NYb2.3 ± 0.33.37.92011雕具座RRb4.2 ± 0.45.3 ± 0.611.92012开普勒34b0.220 ± 0. ± 0. ± 0.开普勒35b0.127 ± 0.020.603 ± 0. ± 0.12012开普勒38b0.380.4644 ± 0.2开普勒47b未知0.2956 ± 0.2开普勒47c未知0.989 ± 0.开普勒64PH10.11 ± 0.30.634 ± 0.ROXs 42Bb10±金牛座FWb10±开普勒413b0.210.4
可以看出现在发现的各个此类行星最大的轨道半径可以达到330AU ,公转周期也将会非常的巨大,参考太阳系的塞德娜矮行星周期达到了11400年之久。
psb.png (116.28 KB, 下载次数: 57)
16:57 上传
赛德娜的公转轨道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比较赛德娜拥有非常接近椭圆的公转轨道,它的近日点及远日点
估计分别约为76天文单位及937天文单位,是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天体中近日点距离太阳最遥远的一个。但是塞德娜的远日点与光年相比远未达到可以参考的级别,937AU相比一光年来说简直是近在咫尺,一光年约等于60000AU的距离。如果是很近的星系出发来太阳系相信对于光年飞行的文明而言这点远日点的优惠几乎可以被忽略。那只能寻找更远日点的星球模型来参考,我唯一能找到的就是现在还未被证实的存在——太阳的伴星(也许本来就不存在),但是我就假设它的存在来证明猜测的可行性。
psb (12).jpg (74.49 KB, 下载次数: 58)
16:57 上传
参考15000AU远日点的堤喀(X行星,也未被证实存在)就可以体会到黑暗伴星更遥远的运行轨道了。
黑暗伴星,是一颗科学家为了解释地球的周期性大灭绝原因而假设可能存在的一颗非常暗淡的褐矮星或红矮星,其近日点为一光年,远日点则为三光年,距离太阳95,000个天文单位,是太阳的伴星。 现时尚未有证据证明其存在。光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在伴星附近存在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如果上面的智慧生命要去一个领近的恒星系在远日点发射飞船简直可以完美的享受宇宙福利了。从远日点出发到天狼星如果位置在同一个方向上简直省去了3光年的路程啊!
psb (13).jpg (14.32 KB, 下载次数: 56)
16:57 上传
拍摄到的天狼星A和天狼星B,白矮星天狼星B位于左下方。
& & 从星际旅行的角度看对于3光年距离如此看重的文明存在于太阳系周围1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系是比较合理的,再远的话就没有太明显的优势了。而且从生命演化的角度看需要一个古老的恒星系统,从恒星突变的角度看还需要一个至少双星系统的结构。 从临近恒星列表看只有天狼星系统是符合上述要求的,8.6光年的距离也是符合10光年以内标准的。
从1894年起,人们观测到了天狼星系统里一些明显的轨道不规则性,因此大家认为它还有第三颗很小的伴星,虽然此假设未被证实。数据指出,第二颗伴星围绕天狼星A的公转周期为6年,其质量只有0.06倍太阳质量。它比白矮星天狼星B要暗5到10级,因此很难被观测到。最近的观测数据虽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但有可能是因为其太接近天狼星A,以致于观测不到。1920年代发现的“第三颗恒星”似乎只不过是一颗背景天体。
& && & 多贡人是西非马里地区的一个种族,他们对天狼星有望远镜未出现的时代中不可能得知的天文知识。依据马塞尔·格里奥尔的著作《与 Ogotemmêli的对谈》和《苍白的狐狸》记载,他们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之前就知道天狼星和它的伴星间存在50年的公转周期,也提到环绕天狼星A和天狼星B的第三颗恒星。
从天狼星双星演化的角度看年龄不足太阳系的一半,因为从观测到的天狼星A中金属含量分析与太阳接近,因此科学家推测其双星系统年龄只有2.3亿年,但是如果出现第三颗褐矮星乃至红矮星可能存在的因素看,围绕天狼星C的行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命演化,也符合大周期轨道行星的特点。
& && & 德国天文学家沃尔夫德·西洛瑟(Wolfhard Schlosser)和沃纳·伯格曼(Werner Bergmann)于1985年拿出了一件8世纪的伦巴第手稿,其中包含De cursu stellarum ratio的圣葛利格里游记。这份拉丁文的文稿教导读者如何从星辰的位置确定夜祷的时刻,并且描述天狼星是呈现弥散的红色。作者据此提出天狼星B当时是颗红巨星的说法 。但是其他的天文学家认为圣葛利格里所描述的应该是大角星。天文学家已经推翻用天狼星A或天狼星B恒星演化的可能性来解释顔色争议的理论,因为几千年的演化时间太短,并且天文学家从星云的分析中并没有发现发生过这种演化过程的迹象。与至今还未发现的第三颗星的交互作用也是天文学家提出的可能性之一。
& & 天狼星A的质量约是太阳的2.1倍。天文学家利用光学干涉仪量度出它的半径,估计角直径为5.936±0.016mas。它的恒星自转速度较慢,每秒为16公里,因此星体未明显成为扁球形。织女一和天狼星B的体积相近,但自转速度更快(每秒274公里),所以它的赤道地区向外隆起。
& &&&天体模型指出天狼星A形成于一次分子云坍塌,到了1千万年后,其能源产生已经完全由核聚变提供。它的核心为对流层,并利用碳氮氧循环制造能量。天文学家预测天狼星A会在形成后10亿年(109)内用尽储存在核心的氢,此时它会经历红巨星阶段,然后再温和变成一颗白矮星。天狼星A的光谱显示出很深的金属线,表示一些重于氦的元素增加(如铁)。与太阳相较之下,天狼星A大气层里相对于氢含量的铁含量为0。5,也等于100.5,意思是说大气层中的铁含量是太阳的316%。因为不太可能整颗恒星都富有金属元素,所以这些金属元素其实可能是悬浮在表面的一层薄对流层上。天狼星B的质量几乎于太阳的质量相当,是已知质量最大的白矮星之一。它的质量差不多有平均的0.5至0.6太阳质量的两倍,但是这么多物质被压缩成为地球般大。天狼星B目前的表面温度为25,200 K。但是由于内部已经没有能量生成,剩余的热量会以辐射的形态放射出去,天狼星B终究会逐渐冷却,需时超过2亿年。
& &&&一颗恒星要经过主序星和红巨星阶段才会成为白矮星。天狼星B成为白矮星时的年龄比它现在的年龄小一半多一点,约为1亿2千万年前。还是一颗主序星时,它估计有5个太阳质量大,而且是一颗B型星(约为B4-5)天狼星B是红巨星的时候,可能增加伴星天狼星A的金属量。天狼星B最初由碳及氧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是形成天狼星B的已死亡恒星里的氦核聚变产生的。这些元素被更轻的元素覆盖,并根据质量来分层,因为天狼星B有着高表面重力。因此,天狼星B的外层大气层几乎为纯氢,宇宙中最轻的元素,光谱中也找不到任何其它元素。
& & 此双星系统约有200到300万年老,并且一开始是由两颗蓝色的亮星组成。更高质量的天狼星B耗尽了能源,成为一颗红巨星,然后又渐渐削去外层,约在120万年前坍塌成为今天的白矮星状态。
& && &光从现在观测天狼星A和B的资料分析看,天狼星系统没有数十亿年的稳定期更没有让单细胞生物进化出星际文明至少21亿年的时间,但是从天狼星C可能存在的假设推理,一个红矮星系统有足够100亿年的稳定周期来培育生命。
& & 对于天狼星系统如果是三合星系统的假设成立,(三合星是指三颗恒星组成的聚星系统,这三颗恒星以引力互相维系,很多时光度相差很大。)现时物理学上还未有准确方法去计算三合星体系的引力关系。但是考虑到一个极端的三合星存在生命行星的模型,当一个行星距离三合星系统的引力圈足够遥远的情况下看,对于三恒星的引力作用近似看做一个固定的引力点,因此存在遥远行星围绕紧密三合星系统运行的可能性,再考虑到行星上生命进化需要足够合适的光照,三合星系统对于遥远行星的红外辐射影响又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太阳系内,一个既要足够光照又要远日点可能达到光年级别的行星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考虑到天狼星A现今的表面温度达到了10000摄氏度,比太阳亮26倍,天狼星B在1.2亿年前是一个5倍于现今太阳质量的红巨星,而一个恒星要经历到红巨星阶段必须是经历了数十亿年时间的主序星阶段演化。有此可见,天狼星系统有可能曾经经历过数十亿年乃至百亿年的稳定演化期,也有足够的辐射强度去支持一个远日点可能达到光年级别的行星上的生命演化过程,而相对地球的大气层密度和引力作用即使将地球假设在那样的远日点运行轨道上仍然很难保存足够的辐射温度来维持生命演化,但是如果行星的质量增加同时拥有足够浓密的大气层类似于流浪行星生命演化一样的经历,将具有进化出高智慧生物的可能性。
& & 再看神话中的线索,神来地球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自己所在星系的恒星出现问题,继续在太空中寻找制造类似反射镜一类的原材料,需要通过星际飞行来搜集原料说明需要的数量之大,可见制造该设备耗费的庞大和紧急程度。可以推测这样规模的灾难是类似地球末日级别,而且任务的艰巨性将是搏命式的赌博。再看神话中神来到地球开始开采矿藏到后来经历几十万年的实验来制造类人的廉价劳动力,可以看出从神发现灾难的来临到制造出人类经历了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的时间,从天狼星B在120W年前坍塌演化成白矮星的线索分析也是符合时间点的,从分析天狼星系统的双星物质转换过程对该星系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影响看那次天文事件对行星的确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双星系统质量转换,红巨星坍塌形成白矮星都会向宇宙中抛射巨量的物质对临近行星的伤害将是彻底的毁灭性打击。
再从神话中提及以及后世人类的远古文明中国王到奴隶都会在死后被制成木乃伊通向天国获得永生的习俗来看,以其说木乃伊是一个宗教仪式不如说是对最早模仿神跨越远距离星际飞行采取长期低温休眠的象征性表达。神话中的神外形高大,身高数米,通过长期的低温休眠跨越遥远的星辰来到地球(当前科技研究表明进化出高等智慧的水生生物更适合远距离星际飞行,因为水生生物具有有利休眠和温度调节代谢减缓的天生优势,甚至爬行类具有冬眠的身理特点,在液体环境中抗载荷与抗宇航中辐射的能力更强大),寿命更是长的令人类无法理解,还能通过基因工程来改变和创造物种。说明神具有先进的生物技术,对自身的改造远远超越当前的地球科技,但是宇航技术相对于生物技术而言却是很低级。因为低温休眠来实现远距离宇航,意味着需要的时间及时相对于生命长达几千岁的神也感到枯燥,前面的分析指出神可能来自距离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系,如果通过远日点来实现来地球的宇航,整个单航程可能只有5.6-7.6光年(如果行星所在的位置离天狼星恒星系统很近将完全被双星物质交换事件中的恒星抛射物质所摧毁,这个力量不是靠什么黄金打造的反射镜能阻挡的,所以行星和恒星距离必须达到光年级别才能至少在物理上避免了被直接毁灭的可能性,但是为了保持生命繁衍的辐射强度可能需要一个保卫母星的类似戴森球的装置来尽可能的锁住合理分配辐射能量才能继续保证生命的存在。
& & 即使是当今的人类利用核脉冲甚至类似阿凡达电影中的飞船也仅仅需要数十至上百年就能到达地球,说明神所依赖的飞船可能比人类现在正在努力的宇航技术还差最多持平而已,更不可能使用类似修改重力维度做空间翘曲飞行的超空间发动机技术了。神话中提及的神发现地球和太阳系是在飞行过程中的偶然机会,并不是一开始就目标锁定地球直飞而来,有此看出神当年对只有10光年不到的太阳系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存在观测技术上的盲点,这个从人类当今不断发现遥远至数百光年的类地行星比较而言确实很原始。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神当年所代表的文明是一个自我封闭发展至巅峰而对外部世界缺乏足够探索的星际文明,从宇航能力上说属于原始的星际飞行能力,从生物技术上说是一个比较高等的文明,间接的证明了一个假说就是三合星系统(聚星系统)中的智慧生物要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相对于单恒星系统的文明而言难上千万倍,因为一个智慧的文明对天文的理解必须从最基本的天文观测入手通过不断的观测和整理天空中星球的运行规律来证明和推理出各种定律,类似地球文明中的牛顿三定律和相对论都是以数千年的天文观测为基本点入手,但是聚星系统的文明要面对毫无规律的行星运行规律,需要更长时间的整理和协调各种早期理论,具体需要多久才能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就当今地球文明的经验而言只能说简直无法想象。就现在人类的天文知识对于协调三合星系统的引力规律还只能是无法理解,其数据之庞大其难度之高可能只有当年的神才知道其先人的漫长经历。如果上述远日点和浓密大气层行星的说法成立那么神所处的故乡很可能在发射飞行器进入太空前难以看到星空,这样的天文观测客观环境也间接的证明了前面那个宇航技术落后,需要超长时间去理解天文知识那种困境的客观因素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的客观环境影响,才有先前那种神话中神其实是一个生物技术发达,宇航技术原始(也正因为宇航技术的原始才那么在乎发射窗口时机),一个自我封闭发展的星际文明这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实在10光年的范围内还有一个更近的聚星系统就是离地球4.23光年的半人马座星系,但是这个星系首先从诞生到现今从最新的数据看还只是一个存在于3亿年左右的年轻星系,其二在半人马座星系内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低,首先年轻的星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化出高等文明,该星系当今只观测到类似行星盘的物质结构仍未观测到类地行星,其实还处于恒星系的演化早期。因此被排除在外。
& & 多贡人是西非马里地区的一个种族,他们对天狼星有望远镜未出现的时代中不可能得知的天文知识。依据马塞尔·格里奥尔的著作《与 Ogotemmêli的对谈》和《苍白的狐狸》记载,他们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之前就知道天狼星和它的伴星间存在50年的公转周期,也提到环绕天狼星A和天狼星B的第三颗恒星。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K. G. Temple)在1976年的著作《神秘的天狼星》中,认为他们知道木星卫星和土星环的知识。这是争论和猜测的主题,1978年的《怀疑和察问者》文章认为这是文化污染的结果。最近这种污染被认为是人种学者所造成的,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解释太过单纯了。吉恩洛奇对古利欧文件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获致相同的论断,特别是围绕着西基(Sigui)的节日。天狼星C存在的可能性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完全排除掉。
& & 多贡人的神话传说体系内容非常庞大而且复杂。在近现代的几个世纪,这个部落虽然受殖民主义者的影响,也接触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但却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受到了许多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由于没有文字所以只能依靠部族长老代代口传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仪式等来传承。多贡族的神话中有着令人无法想像的天文学理论,他们所谓的神圣知识是指天上星球的相关知识。内容主要是:
1、天空中有一颗用人类肉眼观察不到的重要小星球,叫“波托罗”。
2、波托罗每隔50年绕行天空中最亮的母星(注:天狼星A)一周。
3、波托罗绕行的轨道呈椭圆形,母星则位于椭圆一边的焦点上。
4、波托罗是由一种白色的重金属所组成的,地球上并不存在这些成分。
5、波托罗的母星周围还有一颗“第三星”环绕,这个“第三星”比“波托罗”重四倍,轨道面积也较大,叫“恩美雅”,同样也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恩美雅也有一颗住有生物的星球“拿托罗”环绕。
6、“拿托罗”上住有一种水陆两栖生物“诺母”,这个外星生物曾造访地球,并传授高度文明给人类。
psb (14).jpg (17.14 KB, 下载次数: 50)
16:57 上传
多贡族的传说中曾提到了一颗叫做“波托罗”的星球,“波”是一种细小的谷物,
“托罗”是星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颗细小如谷的星球。
“波托罗”是围绕天狼星运动的,它是黑暗的、质密的、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多贡族人又称它是天狼星的“黑暗的伙伴”。
然而,他们又说这颗星球是白色的,所以,“小、重、白”是他们总结的天狼伴星的特征。事实证明,多贡人口头流传了400多年的传说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生活在非洲山洞里的多贡人显然没有高科技的天文观测仪器,那么,他们是怎样早于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这颗天狼伴星的呢?
在多贡族的神话传说与考古遗迹,如木雕品、针织品与墓书中都记载着“波托罗”的运转轨迹是椭圆形而非圆形,而且母星位于其焦点上,符合现代天文学与几何学的原理,这实在无法想像。
多贡族人也知天文历法的运用,他们把祭坛、大石、洞穴、藏身处等装置,比拟成太阳、月亮、金星等,并随季节不同的位置制作历法,来从事祭祀及农作。
他们认为月球是地球上一次末日时生命的避难所和殉难地,因此称之为“渴死般的血迹”。
而且他们知道土星的光环、木星有四颗卫星等,更知道在宇宙间,恒定不动的恒星以及绕其它星球运转的行星、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等构成一幅巨大的宇宙行星图——银河系。
另外,多贡族人还知道天狼星B大约50年就会绕天狼星A(母星)公转一周。为何多贡族对这颗看不到的星,所绕行轨道的时间会这么清楚?
而且每绕两圈,也就是100年时,就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呢? 在多贡族中,每100年所举办的、最神圣的“西布依仪式”便是此庆典。
多贡族人还描述了天狼星B的特性,“波托罗星是颗白色的星球,是万物的起源,也是宇宙中最小、最重的星球,它由比铁要稍微明亮的金属所构成。由于非常重,即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联合起来也无法握住它,其重量相当于太阳系所有铁的数目(注:太阳的98%)。
天狼星B(多贡族的波托罗星),最大特征是直径与地球差不多,而质量则近似太阳,所以其密度是水的13万倍,铁的1万6千倍,此种超高密度的物质,在地球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然,它的单位质量也是宇宙中最大的。
psb (15).jpg (22.4 KB, 下载次数: 48)
多贡人画的诺姆
16:57 上传
多贡人画的诺姆(Nommo),它是将文明带来地球的英雄。从两只眼睛的位置可以推测,这是一张平面图,那么它的尾巴就应该是上下摆动(如同一只海豚)而不是如鱼类一般左右摆动。水线被描绘得很明显,暗示诺姆是呼吸空气的。
打赏支付方式:
支付宝微信支付
& &让太空电梯的入口像空间站一样漂浮在距地面大概159公里处的低轨道,然后使用空天飞机来与地球间接送旅客,这就像是科幻片中的宇宙空港。
psb.jpg (20.48 KB, 下载次数: 52)
17:32 上传
psb (1).jpg (51.83 KB, 下载次数: 57)
17:32 上传
这样一来既免去了建设连接地球“锚点”的麻烦,同时159公里的高度对于空天飞机来说也十分容易达到,所以能够节省大量的成本。最终,人们将搭乘太空电梯中的“高速梭”前往距地面4.2万公里的近地轨道。
据测算,尽管建设太空电梯将耗费巨额资金,但建成后,该设施将会把人们前往近地轨道的运送成本降低40%,适于开启长期商业运营。
psb.webp.jpg (20.77 KB, 下载次数: 53)
17:33 上传
psb (2).jpg (16.71 KB, 下载次数: 49)
17:32 上传
& && & 太空电梯的建造将使火箭作为人类往返太空与地球之间的运载工具变得不再实用,但火箭仍有其使用价值,太空电梯只能够用来供人类做短途的空间旅行,对于探索火星和更远的外太空来说,火箭推进设备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由于太空电梯可以大规模的运送人员和物资,可以产生规模效应,使得把1磅重量的物体送入太空中的成本由原先的1美远降低到100美元,这样将物体送入太空的成本只是目前各种运载工具开销的“零头”,因此,一旦太空电梯问世,届时太空旅行也许将真正进入大众时代,而拥有太空电梯的国家则能比竞争对手抢占更大的“空天”优势。爱德华大胆地预言说,“未来,有可能造出10部这样的电梯,也有可能造出延伸到月亮和火星的巨型电梯”总之,“造出第一部太空电梯的国家可能在未来100年拥有整个太空。”
由此可以看出创世之神要制造一个可以提供自己往返于母星的飞船能量源和地面能量能耗的太阳镜,建造太空梯是不二之选。
一个太阳镜连接太空梯的话,最佳的位置自然是选择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而纵观地球仪,只有大西洋的中西部,太平洋中部和印度洋中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太空梯的基座从安全角度考虑选择浮动式相对更能应对轨道的变化和调整。目前纳米碳管还只是毫米级制品,距实用差距甚远;向3万多公里外的太空发射各种电梯建设材料花费巨大;这种“太空电梯”一旦因严重事故而崩塌,空中和地面的损失也将十分惊人。基座要承受巨大的拉升力与上千公里的天梯重量,其面积必定十分庞大。一旦天梯坍塌对基座本身或者固定式基座所在的岛屿乃至大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周围必定引起海啸。而为了便于建造天梯,用于建造的原材料势必会寻找最近距离的大陆和岛屿开采制造。从传说里亚特兰提斯生产各种贵金属和拥有丰富的资源来看,远古时代亚特兰提斯,穆大陆等可能存在的地方极有可能是由于创世之神为了方便建造天梯才开始将最初的人类祖先齐聚几处,由此才有了万年前某些大陆文明的兴起。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样由于天梯和太阳镜的坍塌,文明也几乎同时被毁灭。
& & 太阳镜可以调节地球局部的气温,很可能在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在局部制造了适合人类和神灵生活的气候环境。通过气温的调节改变了冰川的面积,由此影响了地轴角度。因为有证据表明近十几万年来,地球经历的短暂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了4次之多,这在更古老地层的地质考察里从未出现过。一个稳定了几亿年的地月系结构模型是很难解释如此频繁的气候变化,同时也排除了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极有可能上述的假设成立了。太阳镜的毁灭造成了局部气温无法得到人为的调节,冰盖发生剧变后导致地球倾角的微弱变化与海平面的上升足以产生扼杀远古文明的大洪水等地质灾难。太阳镜的面积巨大足以覆盖某地夜晚的月光,让瑶族祖先以为天上曾经没有月亮,而头顶的那片太阳镜被认为了“天”,当“天”塌的时候正好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月亮开始出现。
创世之神的能源
& & 前面所推测的太阳镜很可能被当作过能量的主要来源,从亚特兰提斯的传说里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拥有的“磁欧石”是整个文明的能量之源。磁欧石一词原自欧洲远古时代流传至今、一个关于亚特兰帝斯的神话传说。柏拉图曾在书中写到亚特兰蒂斯的首都波塞迪亚是由磁欧石来供应能量,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宇宙能源转变为能量。它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但科学家也在一直试图研发相关的科学成果,磁欧石技术是目前现代人类尚未完全掌握的一种项术。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psb (3).jpg (12.8 KB, 下载次数: 62)
17:32 上传
psb.webp (1).jpg (26.65 KB, 下载次数: 56)
17:32 上传
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太阳镜也就是巨型太空太阳能发电站能够通过搜集阳光后聚焦成激光,最后通过微波传送的方式传回地面。
360截图30093.jpg (13.54 KB, 下载次数: 43)
17:32 上传
太空太阳能电站拥有巨型的发射镜阵列
360截图42299.jpg (16.8 KB, 下载次数: 48)
17:32 上传
& & 太阳能电站首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以微波的形式输送到地球,地面站的天线阵列将接收传输回的微波‘这些微波最终将变成电力输入电网。
360截图50482.jpg (16.03 KB, 下载次数: 49)
17:32 上传
& & 由于没有大气层阻挡,在太空中收集太阳能的效率要比地面高五倍以上。日本希望建设的太空太阳能电站装机容量高达1000兆瓦,相当于一座中型核电站。投产后,利用太空太阳能电站生产一度电的成本约为8日元,只是现有发电成本的六分之一左右。
太空太阳能电站——是人类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向
  在军事领域,太阳能对军用航天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应用卫星为主的航天系统在通信、导航定位、预警、军事气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战争中更将成为决定胜负的举足轻重的因素。然而,这些担负军事任务的航天器(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航天器)不可须臾离开电能来维持其正常工作。由于航天器本身自带的电池迟早要耗尽,因此太阳能就成为航天器得以正常工作的不可缺少的能源。美国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NSSO)则对太空太阳能的军事用途感兴趣。太空发电站传输回地球的微波束较为集中,因此如果给战场上的士兵配发接收天线,他们就能随时用微波对设备充电。另外,太空太阳能也能为边远地区的军事基地提供便利。而在这些地区,传统供电方式每度电的成本在1美元以上。
  在宇宙空间,太阳光线不会被大气减弱,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十分稳定。因而在静止轨道上建设的太阳能电站,一年有99%的时间是白天,其利用效率比在地面上要高出6~15倍。再有太空太阳能电站的发电系统相对来说比地面简单,而且在无重量、高真空的宇宙环境中,对设备构件的强度要求也不太高。
  随着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紧迫,向太空要能源愈发迫切。美国五角大楼在2007年10月的报告中则明确指出,和“向下钻取能源”一样,“向上钻取能源”的工作必须立即着手开始。
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开发太空太阳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外太空进行试验发电的国家有美、日、法、德、俄和乌克兰等,其中大多采用微波传送方式,只有德国采用激光传送。而今,欧洲国家在非洲留尼汪岛建造的一座10万千瓦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于2003年向当地村庄送电;而日本拟于2020年建造试验型太空太阳能发电站SPS2000,其2050年结束试验进入规模运行,该项目已排入日本航天计划。
  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想法最初在1968年由美国麻省里特咨询公司的工程师彼特·格拉泽提出。虽然太空发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有望一举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短缺问题,但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初步研究后还是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其建设成本高得惊人。即使在今天,仅将一颗这样的太阳能卫星送进太空就需要1万亿美元,而在太空建发电站至少需要十几颗这样的卫星。高昂的成本,让人类不得不望而却步。
  虽然在太空建设发电站的计划暂时搁置,但人类探索太空太阳能的脚步却从未停止。美国太空太阳能专家约翰·曼金斯说,近年来太阳能领域的三大技术突破可使太阳能卫星的大小和成本降到可接受的水平,现在曼金斯的可控能源技术公司则是太空太阳能领域研发的领头羊。
  首先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如今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了4倍,因此所需的电池板的面积可大大缩小。其次,微波传送技术也大大提高,利用固定装置就能使微波光束实现精确指向,而不再需要旋转天线。因此可以用体积小、组装简便的模块天线替代原来1公里长的天线。最后,机器人可以替代宇航员在太空中完成组装工作。2007年10月,美国五角大楼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NSSO)悄然推出一份研究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在未来10年投入100亿美元建造一颗能将10兆瓦太阳能传回地球的试验卫星,并为下一步私人参与开发此技术提供经济激励。这就是被称为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研究项目。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与国家能源部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最近将在太空组装,不久将开始向地面供电。根据美国科学家预测,到2025年,美国有可能在太空建造100座太阳能电站,将会满足美国全国30%的电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已展开太空太阳能相关研究。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与日本经产省共同资助1200万美元的太空太阳能十年计划也即将结束第一阶段的研究。日本采取的激光传输,利用静止轨道上的反射镜将收集到的太阳光转换为激光,再传输到地面。由于激光与太阳光不同,不易发散,因此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而在地面,日本科学家准备使用光电转换装置将接收到的激光转换为电力,直接用来分解海水制造氢气。在微波传输方面,日本科学家希望将位于静止轨道上的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电力转换为微波传输到地面,在地面再将接收到的微波重新转换为电力。为了使微波能更高效地在大气中传输,他们准备使用不受云、雨等气象条件影响的频宽带,目前备选的有专门用于产业、科学和医疗领域的2.45GHz带和5.8GHz带。
  “这项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化石燃料的枯竭和全球变暖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这个项目的负责人JAXA高级任务研究中心的铃木拓明如是说。今后他们的研究重点将放在寻找可以高效地将阳光转换为激光的材料方面,目前最有可能被选用的是一种添加了钕和铬的钇铝石榴石晶体。
  据称,在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初步建成后,将采取微波和激光两种方式共同进行传输,微波系统包括薄膜集光镜、太阳能电池板、微波传送天线等设备,长度有数公里,重量至少1万吨。而激光系统至少需要在太空中设置100个,以形成阵列,总重达500吨,长度10公里。此外,在地面上还需要设置长度至少2公里的微波接收天线。日本计划在2030年之前把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上,通过这些卫星每年将100万千瓦(相当于一所大型核能发电站的发电量)的能量传输到地球。
  日本的计划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除了技术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费用问题。建造这样规模的设施据估计至少需要几百亿美元。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太空太阳能发电的费用也会降低,争取可将每度电的价格限制在7日元(约合0.448元人民币)。如果真能达到这个目标,太空太阳能发电的价格将与目前用其他方式发电的费用相当,确实非常经济,颇具吸引力。
360截图02092.jpg (18.04 KB, 下载次数: 54)
17:32 上传
& & 在太空建造发电站的想法最早是1968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一个叫做阿瑟D•李特的咨询公司的工程师彼特•格拉塞提出来的。他认为我们可以利用轨道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然后将它们转变为微波发射回地球。格拉塞设想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大概要占用50平方公里的面积,每个电池板要产能几千兆瓦。届时,成百的宇航员将在太空居住,他们像建筑工人一样劳作,组装、维护有一半曼哈顿岛面积的结构。
  在格拉塞的设计中,在太阳能电池板朝向太阳的时候,1公里长的微波天线把能量束射回地球。地面的接收天线也庞大无比,甚至造价更为昂贵,占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如果这一特大项目得以实现,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将太阳能电池板放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发电效率相当于它在地面平均水平的20倍,这种太空装置不会因为大气吸收、昼夜循环和云层覆盖而遭受损失。在36000公里高的同步轨道,即使其下面的地球阴云密布,面对太阳的卫星,其每一平方米也都几乎能连续地接收到1360瓦的太阳能。
  根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高级使命研究中心主任森政弘的说法,这种效率意味着即便考虑到建造这个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一个太空基础的太阳能发电站还是能比在地球上占用同样面积的太阳能电站多产能6倍。
& & 由上述的资料分析看得出,亚特兰提斯的能源中心接受宇宙中看不见的光很有可能是通过微波形式从太阳镜上传回地球的能量。而制造如此浩瀚工程的人自然极有可能是创世之神。为什么需要如此巨大的能源呢?
psb.webp (2).jpg (15.55 KB, 下载次数: 50)
17:32 上传
& & 电影阿凡达中的母舰出于恒星际飞行的需要,由一个强大的激光源来给激光帆进行前期的加速,所涉及到的激光强度和持续照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21世纪人类地球文明所能提供的能量极限。只能依靠太阳近乎无限的能量才能满足恒星际飞船的需要。同时巨大的太阳镜阵列也能为地面文明提供能源,同时所输出的光照能够改变地球当时的大气环流可以说是再造天地的超级工程。
360截图16417.jpg (42.49 KB, 下载次数: 48)
太阳帆飞船与激光帆飞船
17:32 上传
太阳帆飞船与激光帆飞船& &&&
由于激光束发散性更小,电能利用率更高。为此,罗伯特·福瓦特以激光束来代替微波束,设计飞船由3个体积庞大的同轴环组成,外层为加速级,中间为交会级,内层为返回级。飞船上的帆用铝膜制成,重约1吨。将激光束聚集到菲涅耳透镜上,透镜设置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铝膜薄帆能反射82%的光能。
计算表明,65千兆瓦的激光束,可使飞船获得4%的地球重力加速度,连续加速3年,飞船可达到11%的光速,约40年可到达比邻星。
如果将激光的功率增大到4瓦,可使飞船获得1/3的地球重力加速度,16年能飞行0.4光年的距离,速度达到50%的光速。以如此快的速度飞行,20年可到达距地球10.8光年的E.E星系。如果让飞船的外层加速级移位,让激光束反射到中间层的交会级上,由于作用力相反,经1.6年的减速,就可以在沿途遇到的行星上着陆,或低速飞行进行考察。如果飞船的内层返回级分离出来,再将飞船的中间层交会级的反射面朝向太阳,飞船会加速返回地球,来回时间约51年。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物理学家罗伯特·福沃德(Robert Forward)就提出使用从星际风帆进行星际航行的思路:从地球发射能量束击中宇宙飞船上的巨型帆面,从而推动飞船前进。福沃德甚至描述了如何使用激光束产生的“反推力”在星际飞船抵达另一个恒星系统前进行减速制动。此前设想的巨型微波发射器并不具备激光发射器那样的精度,但前者打造的成本更加便宜。詹姆斯·本福德正在实验室中使用微波发射器进行能量驾束基本特征的测试,结果显示宇宙飞船携带一种外观如锥形的能量接受帆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宇宙飞船的巨大帆面、探测器都需要用极为轻质的材料打造,目前可以使用的航天材料有碳纳米管、石墨烯和铍材料等。这些材料打造的轻质能量接受帆面能承受住来自强能量束的照射产生的近2000华氏度高温,这就要求打造帆面的材料具有极佳的反射率,不吸收太多的光子。打造定向能量束发射器需要大量的资金,并建立起巨大的传输天。詹姆斯·本福德估计一艘恒星际宇宙飞船发射系统仅携带一个大小为重型卡车的载荷就需要180万亿美元,每个任务成本将高达5000千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能量帆恒星际宇宙飞船的发射系统主体部分位于地球(轨道附近),因此若出现故障是可以维修和维护,前端宇宙飞船只需要携带接受能量的帆面。毕竟当宇宙飞船飞抵诸如半人马座α星时出现故障将得不到任何修复。该技术可以容许恒星际飞行过程中犯错,失败的探测器很容易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詹姆斯·本福德认为可以先行进行微波定向能量束的测试,该技术可以在太阳系行星系统内执行各种任务,可将需要发射的有效载荷在数个小时的时间内加速到每小时100万英里,并在进入火星轨道时快速减速制动,因此该技术投放到太阳系内行星系统的快速运输中,不到两周就能抵达火星。对于更遥远的星际任务,比如飞往一光年外的存在大量彗星群的奥尔特云,本福德估计该任务需要两英里直径的天线,功率达24千兆瓦,成本约1440亿美元。携带的有效载荷为150磅,在经过五个小时的能量束加速后,探测器的速度将提高至每小时4万英里。真正的恒星际宇宙飞船需能在40年内以十分之一的光速航行至半人马座α星,如果纳米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将会达到数吨。科学家也设想一种输出功率为300太瓦、直径60英里的天线,虽然可以使探测器得到迅速加速,但消耗的能量将是目前全球电力日消耗量的20倍,探测器将产生50个G的加速度。
& & 这个假设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个人多年来的困惑!史前文明似乎只在几个特定的大洋岛屿上产生,并没有像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那样慢慢全球化波及。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来判断,当时文明只狭隘的存在于几个被淹没的大陆上,这个现象严重违背了文明发展规律。只有联系两篇文章里的推断,才能够比较合理的解答这个疑团。
& & 创世之神来到地球以某种猿人和自身的DNA为模板来改造人类,为了开发地球的资源,通过DNA改造给予了人类祖先智慧。产生了考古学上所谓的人类始祖“智人”,而智人早期全部聚集在非洲的南部地区,所谓的M168G人群就是现在考古遗传学中所描述的人类最早族群。
psb (4).jpg (30.35 KB, 下载次数: 54)
根据现代人线粒体DNA描绘的迁移路线图,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人类都可追溯到东非地区
17:32 上传
根据现代人线粒体DNA描绘的迁移路线图,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人类都可追溯到东非地区
& & 具体到中国人起源问题,目前当然也存在两种看法的争论,一种是“北京猿人说”,一种是“非洲夏娃说”。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化石最早于1920年出土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共发掘出头盖骨6个,面骨6块,下颚骨15块,牙齿157颗,头骨碎片12块,肱骨3段,肢骨7段,胫骨1段,锁骨1根,经古人类学家的研究,它们分属于40个个体。研究周口店遗址地层,发现北京猿人最早生活于距今70万年,最晚生活于距今23万年前。长期以来,在中国发现的各期人类化石,如云南元谋猿人和陕西蓝田猿人化石与北京猿人化石具有相似特点:颜面部比较扁平,鼻梁不高,眼眶呈长方形,都有铲形门齿。因此,很多学者力主中国人起源于中国境内的同一个人种,并以“北京猿人”名之。
& & 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所的吴新智院士细心比较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骨骼特征,发现70%的中国人在头骨上有3个特征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他依旧觉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国人的祖先。但他的学生刘武去非洲考察时,却发现有30%的东非人在这3个头骨特征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
& &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前至4万年前,没有任何人类化石出土。经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种。 分子生物学家认为,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没有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我们的祖先。
& &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人类群体遗传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通过对涵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近一万个男性的Y染色体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有的样本Y染色体上都发现了一个突变位点M168G,而这个突变位点大约在不早于7.9万年前产生于非洲,是一部分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金力教授说: “我们采取了排除法的研究方式,希望能在大范围的中国人群样本中寻找到没有M168G遗传标记的人,但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一例,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支持‘中国人非洲起源说’最强有力的证据]。”
& & 根据传说可以看出,创世之神改造人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地球矿藏的开发,南非地区直到现代依然具有丰富的各种贵金属矿藏和铀矿,气候温润适合一年四季劳作。由此,可以发现传说中的事件与科学的推论相比较具有非常强的吻合度。同时,近年还在南非境内靠近M168G人群的地区发现了10万年前的城市遗迹,更加坚定了上述的推论。
& & 接下来所要分析的就只剩下,为什么太阳镜会被摧毁,神创造的远古地球文明会被毁灭。其实,从苏美尔人的神话里可以看出众神对人类的态度并非统一,人类在神的庇护下成就了旷古的文明,同时也仅仅是唯命是从的奴仆。
& & 从中国最古老的神话里就能发现共工大神怒毁不周山的故事起因就是与祝融大神之间的战乱,神之间由于对下界人类所拥护和支持观点的不满,用最惨烈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在古人口中说成了“由于人类对神的不敬和自身堕落,神决定毁灭人类。”
psb.webp (3).jpg (48.06 KB, 下载次数: 51)
要提供恒星际飞行的能耗需要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太空电站来制造激光照射飞船的激光帆
17:33 上传
要提供恒星际飞行的能耗需要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太空电站来制造激光照射飞船的激光帆
& & 再次回到瑶族先人早年只见天穹不见月亮的说法中,从人类祖先比较集中生活在非洲中南部这个不争的事实来分析其实很容易回答。巨大的太阳镜阵列很可能遮蔽到某个特定地区的上空,而太阳镜又必须一直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人类的视界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最远也只能看见周围40公里的物体,由此不难解释生活在太阳镜阵列下的瑶族先人从来不增看见过月球直到崩塌后才看见了被失控的太阳镜照射过的月球,火红的大山就是月球被激光照射后表面发生熔融的现象。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先进的人类文明则是用于管理通往太阳镜的太空梯的所在地,他们可以使用太阳镜产生的能源,拥有先进的材料加工和金属提炼技术同时可能担负一定的维护太阳镜的职责。以确保神灵能够通过太阳镜的能量为往返于数光年间隔的恒星际飞船提供持久的能量传输。瑶族先人的故事并非广泛出现于地球其他地区的传说中,除了北美印第安人也有相似的传说,伟大的酋长舍身造月后才有了月亮。毕竟太阳镜所影响的目测范围是有限度的,不难解释为什么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地区出现了3-5万年前的壁画石刻里具有“月相图”的情况。所以说月球在当时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某些地区的人w无法看到而已。
& & 太阳镜的毁灭,太空梯也就是通天塔的倒塌,直接影响了天梯地面基座周围。倒塌的庞然大物瞬间摧毁了基座周围的设施,引发了天崩地裂的局部地震,而失控的太阳镜在照射月球后最终因为没有了平衡点开始坠向地面,巨大的物理结构在大气层里解体,分散的燃烧物在地面上看去如同漫天的星辰坠毁于天际。燃烧的月亮,陨落的星辰,局部的地震和海啸开始影响原本就在依靠太阳镜所维持的远古地球的气候,冰川再次融化。冰盖对地轴倾角的变化具有微弱的影响,就是那点影响也足以造成海平面不可逆转的变化,基座周围的发达文明被淹没,留下的只有偏远地区的人类传说。
& & 在南非祖鲁人的传说里,神创造人类是为了与猿人战斗,当战星升起的时候人类与猿人的战斗开始了。而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解读的石刻恰恰相反,人类与巨大的猿人一起赶走了试图奴役他们的神灵,头戴奇怪帽子的人来自于天空。真正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我们所处的海洋和大陆实际一直在变化之中。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发生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地球就出现了冰河期。离现在最近的那次冰河时代开始于200万年以前,在2万年前达到最寒冷的极点。大量的水以冰的形式存在,冰雪覆盖了北半球。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得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海洋海峡在1万年以前都是陆地,比如英吉利海峡、日本海峡、台湾海峡、白令海峡、琼州海峡,在冰河期它们都是陆地;不列颠岛、日本、台湾、海南岛、美洲都与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浅海海床变高变干,狭窄的海域变得更狭窄,一些海峡变成旱地峡谷。100多米对海洋的平均深度,以及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比例来说,这种局部冰河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就人类文明的扩展而言,它的作用却非常巨大。在那个史前时期,人类行走的唯一依靠就是他的双腿,造船和航海的技术还处在婴儿期。因此海平面的暂时下降为人类移居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按照世界人类学主流观点,大约15万年前,在东部非洲就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这些来自非洲的现代人最先到达地中海沿岸,然后有一部分经东南亚进入中国。最早从非洲出来的是棕色人,他们在5万年前沿着印度洋海岸线一路扩散,逐步占领了南亚和东亚的陆地及岛屿,并可能穿过白令陆桥(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白令海峡平均深度仅50米左右,只要海平面稍有下降,就可使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至少在大约公元前6000年之际,人类就已经到达火地岛和澳大利亚。黄种人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晚得多,但他们的扩散速度更快,他们只用了不到1万年就到达东南亚。3万年前的中国大陆几乎被积雪常年覆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少数棕色人活动。在距今1万年前的冰川世纪即将结束时,陆地冰原开始融化,一支黄色人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最终到达黄河中上游的盆地和河套地区。他们被称之为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黄种人的部落逐渐强盛,棕色人不断向南退缩。其中一支黄种人一直向东行进到肥沃的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依靠黄土地带的农业文明,这个群体开始以农耕为生,这就是中华人或者汉人。一部分中华人出潼关东进,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齐人和楚人。在渭河流域的中华人磨砺成骁勇善战的秦人,依靠关中沃土和法家精神最终统一中国。在语言、文字到货币、计量单位等文化层面上,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中国使汉族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文化认同再加上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汉族作为一个族群再没有出现分化。与中华人同源的另一支被称为藏缅语族的族群从黄河流域向西南迁徙,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和土家等民族。距今1万年前,南亚的一支黄种人沿着海岸线分化为澳泰族群和百越民族。澳泰语系扩散到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几乎所有岛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利尼西亚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早的马达加斯加人、夏威夷人、新西兰人、澳大利亚人、复活节岛人和台湾人都属于一个大的人类种族,即波利尼西亚人。还有一支黄种人北上形成阿尔泰语系的先民,他们分3路扩散:向西分化成蒙古和突厥,向东进入朝鲜和日本,向北穿越过白令路桥(海峡)进入美洲大陆。白令陆桥在冰河期可能宽达1500多公里,生活在北方高寒地带的原始人是很容易越过的。根据最新发现,11000年前的美洲已是一个多种族混居的大陆,包括南亚人、东亚人、甚至欧洲人,最早到达美洲的极有可能是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在1万年前,亚洲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和巴厘这些岛屿之间的浅海都还是干燥的陆地。亚洲大陆边缘比现在的位置要往东往南延伸1000多公里。可以说,这场巨大的分化和迁移活动与地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地表气候正在变暖,持续200多万年的“冰河期”正在结束,世界进入春暖花开的“暖期”。温暖的气候使缺乏御寒之物的史前人类开始向不再寒冷的北方迁移。地表变暖使覆盖北半球的冰原融化,引起了海水上涨和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陆地都被海水淹没,一些原先属于大陆的地方被新出现的海峡隔离为岛屿。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沟通的白令路桥也被海水淹没,成为白令海峡,从此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就彻底隔绝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暖季不仅使海平面上升了高达100多米,而且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
大洪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从这场大洪水拉开序幕。在人类各个不同的民族中,大洪水都历史的开始。几乎所有民族的上古传说是“大洪水”,而且内容惊人的相似。无论波斯、印度、希腊和北欧,或者古代玛雅、美拉尼西亚乃至北极附近的狩猎民族,都有一个“世界末日”的大洪水传说。《梵蒂冈城国古抄本》中记载:“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圣经》以创世纪开篇:“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耶和华说,我要将所有的人和走兽,并昆虫和天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此事发生在2月17日。洪水泛滥在地上。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除义人诺亚一家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诺亚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40天以后,搁浅在高山上。为了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诺亚连续放了3次鸽子,等第3次鸽子衔回橄榄枝后,说明洪水已经退去。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诺亚方舟(Noah's Ark)的故事在《旧约圣经》和《希伯来圣经》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有类似记载。2010年,一支科考队按《圣经》记载,在土耳其亚拉腊山海拔4000米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迹。通过碳元素鉴定,这个遗迹可远溯4800年前,这与《圣经》和《古兰经》中所说的诺亚方舟年代完全吻合。方舟搁浅在海拔4000米处,可见洪水的可怕。
玛雅圣书记载:“这是毁灭性的大破坏……一场大洪灾……人们都淹死在从天而降的黏糊糊的大雨中。”公元前3500年前的苏美尔泥版书中记载:“那情形非常恐怖,风在空中可怕的呼啸,大家都在拼命地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顾了。每个人都以为战争开始了……”一个古代墨西哥文献中有这样的文字:“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印第安基奇埃族的古文献中说:“大洪水来了,天地变得一片漆黑,还有黑色的雨,不停的下。人们拼命的跑……但还是被灭绝了。”在世界现存史料中,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它由从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在它的记载中,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加拿大东部阿萨巴斯克人的洪水传说是这样的:覆盖大地的雪毯融化了,变成滚滚洪水,洪水不断上涨,最后连最高的山地也被淹没了 。一个印第安老人预见到了这场灾难,在雪刚开始融化时就对部落中的人说:“我们造一个大独木舟来拯救自己吧。”人们都觉得好笑:“假如真的洪水来了,我们可以跑到山上去,洪水是不会淹没山顶的。”但他们错了,水真的淹没了山顶,他们都被淹死了,一个人都没有活下来。洪水也毁灭了所有动物。这场洪水的到来就是世界的末日。只有那个预见了洪水的白发老人艾特西活了下来,他不仅造好了船,而且将每种动物各选一对带上船。他们在船上呆了很长时间,到处漂泊,食物越来越少,但一直没有看到陆地,洪水毫无消退的迹象……
中国中国关于这场史前大洪水的记载更加数不胜数,比如《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蛐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洪兴注曰:“凡洪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更详细的记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发生在人类文明史以前的那次毁灭人类的大洪水实际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海啸,其洪峰的高度大约为1000多米。世界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基本上被洪水淹没。人类遭受了一次真正的灭顶之灾,绝大多数人丧生在洪水中。现在中国最发达的,也就是海拔在1100米以下的地区,当时全部被洪水淹没。孟子说的“水逆行”,就是说海水倒灌。洪水消退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藏匿着历史密码的甲骨文中,“昔”字的下面用三条曲线代表水,上面的圆圈代表太阳,在太阳底下是大洪水。中国也称神州,《说文解字》说:“水中可居者曰州”。作为象形字,“州”字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代表高出水面的土地。中国汉语是非常古老的,“沧海桑田”4字就包含了中国人关于历史的无数想象,而大洪水就是它的出处。在大洪水时代,地球上的远古文明,包括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次大陆,中国长江流域、黄河下游、东南沿海、东北三江平原、成都平原,以及南美洲墨西哥湾等地的文明古国,全部遭到灭顶之灾。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有逃脱洪水灭顶之灾的佩斯巴斯巴达;哥伦比亚神话中,在地球上挖洞才免遭被淹死的波希加;古希腊传说中,亚特兰蒂斯国沉入海底。有人推测,位于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明就毁灭于这场大洪水。位于关中盆地的古中华人在大洪水中得以幸存,他们最后成为东方文明的火种。在《山海经》中,有一个“精卫填海”的传说,这其实是一个隐喻,它提醒人们海洋曾经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宋代沈括在太行山上发现大量的螺蚌甲壳和卵石堆积层,认为“此乃昔时之海滨”。人们一般将文字记录的往事叫做历史,文字诞生之前的传说时代被称为史前。传统上,一般将传说时代的中国分为伏羲、神农和轩辕三个时期,历史学家董作宾将黄帝时代推定为公元前2674年,神农时代约为公元前3204年,伏羲时代为前4754年。对素有历史传统的中国来说,《山海经》是一部伟大的史前史。司马迁认为《山海经》不可信,“《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西汉刘秀则对山海经坚信不疑,“其事质明有信”;他在写给皇帝的《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唐虞即尧舜时代,《山海经》对1万年前传说时代至3000年前文字时代、古中华的人类学起源有明确的记载:早先天地混沌未开,人类尚未出现。盘古开天地,接着是火时代的燧人氏;之后是无怀氏,再之后是游牧时代的伏羲氏;接下来使母系氏族的女娲;女娲之后是发明农耕时代的神农氏。神农氏一般指的是太阳神炎帝,传说炎帝与黄帝是同一时期,甚至说他们是兄弟,被奉为中国人的共同始祖。《山海经》的最后指出,“中国”兴起于这场大洪水之后。虽然鲁迅将《山海经》归为“上古之巫书”,但《山海经》无疑是上古中华先民认知世界的最早记录,其范围远远超越了现在中国本土。“海内”部分东达“会稽”,北达“凶奴”、“东胡”,西达“天毒”(即天竺,今印度),东为“朝鲜”与“倭”。其《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甚至已经囊括今日美洲,即《海外东经》记载的“黑齿国”。《汉书•东夷传》载:“倭国东四千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中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而《海外东经》中已经记载了当时的环球测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根据夸父逐日的记载,没有国家概念的史前人类应当已经进行了全球陆地测量。在距今万年以前的大洪水时代,中国这块东亚大陆完全不同于今天。当时古渭河与古黄河并不相通,中间隔成着豫西山地。渭河从六盘山发源,流入关中盆地。因为潼关完全围合,当时的关中盆地实际是一个巨大的关中湖。当时的黄河是一条海沟,今天的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都被浸没在海水之下。黄河水从桑干河流进大海。在冰河期导致的海水低落时,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是连接起来的;而在冰河结束后的海水高涨时,泰山是东部唯一一个海岛。狩猎采集时代的“古中华人”就分布在桑干河和秦岭等这几块山地中。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天水之名就来自于古老的“天河注水”传说。天水地处两河流域(黄河长江),伏羲时代就从这里开始,影响直至周秦。大洪水在欧亚大陆产生了横贯东西的“冲积平原”。大洪水结束之后,山海经时代的人类从山地走向肥沃的冲积平原。伴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的黎明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建起村落,用火烧熟食物烧制陶器,并开始驯养动物。这些劫后余生的新人类被汪洋的海水分割在不同的陆地上,有的陆地很大,形成连绵不断的大陆;有的陆地很小,形成孤零零的小岛。诺亚方舟的隐喻,只是一个关于上帝对人类的怜悯和拯救,并不表示上帝希望人们去靠近大海。冰河时代结束了,海洋时代终于到来,孤独的人类彼此孤立地生活在或大或小的陆地上或岛屿上。
作者:乔治•德沃斯基译者:Onion我们来造颗戴森球吧。用巨大的太阳能板阵列包围太阳,人类几乎就能够利用太阳输出的全部能量,从而跃升为卡尔达肖夫Ⅱ级文明 。
800.jpg (11.98 KB, 下载次数: 50)
用戴森球利用太阳的全部能量。
17:32 上传
用戴森球利用太阳的全部能量。
戴森球在巨幅增加我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多到不知该如何使用的能量。考虑到地球资源开始逐渐耗尽,以及能量和生存空间需求的一再增长,建造戴森球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似乎功在千秋。你说难以置信?应该是我们遥远后代应该考虑的事儿?再想想吧: 我们离建成戴森球这个目标的距离,要比想象中更近。 事实上,我们很可能在25到50年之内开始展开这项计划,并在几十年之后取得第一阶段的成果。没错,就是这样。现在,在我告诉你们这件事该如何去做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戴森球”是什么。
卡尔达肖夫指数是一种用来量度文明的指标,在1964年,由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抽象地说,卡尔达肖夫Ⅰ级文明可以驾驭行星级别的能量,Ⅱ级文明可以驾驭恒星级别的能量,Ⅲ级文明可以驾驭星系级别的能量。
戴森球、戴森云和戴森泡戴森球,也被称为戴森壳,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弗里曼•戴森想象出来的一种结构。1959年他发表了一篇两页纸的论文,题为《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寻》,在文章中他描述了一种高级文明利用其母恒星全部辐射能量的方法。正如戴森构想的那样,这种假设中的巨型结构大到可以容下行星轨道,由围绕恒星的壳状太阳能收集器(或太空殖民地)组成。在这个模型中,所有(或者至少是大量)的能量会到达收集表面并被利用。他推测技术文明要长期生存并满足不断攀升的能量需求,这种结构将是必要的手段。无需解释,以这种方式汲取的能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根据探测工程专家安德斯•桑德伯格的说法,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直径一个天文单位的戴森球将具有至少2.72x 10 17平方千米的表面积,这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6亿倍。太阳的能量输出功率大约是4 x 1026 瓦,其中的大多数可用来做有用功。
800 (1).jpg (15.18 KB, 下载次数: 49)
太阳能收集器组成的戴森云。
17:32 上传
太阳能收集器组成的戴森云。
我应该指出,这种意义上的戴森球也许和你认为的不同。科幻小说总是把它描绘成一颗环绕太阳的坚固壳体,通常还具有可以住人的内表面。这样一种结构从物理学上讲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它需要非常巨大的抗张强度,而且容易受到大幅飘移的影响。戴森最初的想法只是假定恒星周围有足够的太阳能收集器来吸收光能,而没有说它们会形成连续的壳体。相反,这层“壳体”是由在独立轨道运行的结构组成,厚约一百万公里,由1x 10 5 个物体组成。因此,一颗“戴森球”可能由多种不同布局的太阳能收集器组成。在 戴森云 模型中,将会有无数太阳能板位于不同的轨道上。大家基本认可这就是最佳的构造方案。另一种可能正确的想法是 戴森泡 模型,其中的太阳能板也扮演太阳帆的角色,它们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在引力和太阳风的推力间取得平衡。为了达到这次讨论的目的,我建议我们应该建造戴森云(有时被称作I型戴森球),它由大量绕日运行且密集排布的独立结构组成。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戴森云结构可以逐步建成,而且各部件之间和部件与地球之间可以采用多种无线传输形式传递能量。
巨型结构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进行人类史上最大的结构工程呢?前面已经指出,戴森云可以渐次建造,实际上我们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而主要的挑战则来自于我们所需的先进材料(这是我们现在所不具有的,但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来),以及在太空中采矿和建造太阳能板的自主机器人。现在,假设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时间克服这些困难——这不是痴人说梦——那么我们如何开始修建戴森球呢?牛津大学物理学家斯图亚特•阿姆斯特朗已经为这个目标设计出一套精妙绝伦而又异常简单的方案——他宣称这个方案需要的几乎全是人类已掌握的技术。阿姆斯特朗的方案有五个主要的建设阶段,如果使用循环进行的方式,将产生递增的效果,甚至是指数级递增的建设速度,从而使整个工程在几十年内完成。由五个基本步骤组成的建设周期是这样的:1、获得能量2、在水星采矿3、将原料送入轨道4、制造太阳能收集器5、汲取能量这个想法不是要把整个戴森云一次建成,而是利用循环方式逐步建设。我们只需建造戴森球的一小部分,来为整个工程的其余工作提供所需的能量。所以,建设效率将随着工程的进展而提高。“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进行。”阿姆斯特朗说。这只不过是材料和自动化的问题。没错,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我们要从水星矿藏中获得原材料。 实际上,我们很可能要把整颗行星拆解,戴森球所需的材料是巨量的——多到如果我们真想完全包围太阳,我们将要拆解的不仅仅是水星,还有金星、某些带外行星和任何附近的小行星。
800 (2).jpg (16.29 KB, 下载次数: 54)
从水星矿藏中获得原材料。
17:32 上传
从水星矿藏中获得原材料。
为什么要先开采水星?根据阿姆斯特朗的说法,我们需要一个靠近太阳的便利材料来源,而且我们所需的元素它基本拥有,水星的质量是3.3x 10 23 千克,这其中一半多一点儿的质量都是可以利用的,主要是用作有效建设材料的铁和氧。那么,一旦把这些矿藏全部采集并运入太空,生产出太阳能收集器,水星1.7 x 10 23 千克的有用质量将转化为一张245克/平方米的平面。第一阶段的这块戴森云将被放在水星附近的轨道上,它将提供比较大的反射平面用来获取能量。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阿姆斯特朗所倚仗的是五个基本但相当稳妥的假设。他假设:首先,移动并放置获能材料将花去10年时间;第二,真正可以利用的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塔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