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叫位万生药业的?

江阴东门外,有个村子叫金童村。金童村因金童桥而得名。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东横河的北面,有一个员外,姓金,五六十岁了还没有儿子。看着自己的年纪一年比一年打,要是没有一个儿子,难么这个家产有谁来继承呢?所以,老员外每天带着几个家丁出去修行。他连修行了几十年,才生了一个儿子。老员外高兴得叫道:“我有儿子啦!有儿子啦!真是天助我也!”他老婆说:“老爷,别只管高兴啦,快给儿子取个名字吧。”金员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就叫金童,你说好不好?”
金童一天天长大了。他经常有家丁带着出去玩,很快结识一位敏胶玉女的姑娘。玉女的在东横河的对岸。金童自结实了玉女之后,不在要家丁带着他,儿自己每天夹着小船到河对岸跟玉女偷偷的一起玩。每天总是完了老半天才分手。
天长日久,金童和玉女都长大成少年哦了,他们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金童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父亲,却遭到了老父亲的反对,并且拍家丁看住他,不让他和玉女再见面。金童一心想念看玉女,朝朝想,夜夜想,恨不得插上双翅马上飞到玉女的身边。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用调虎离山法把家丁支开,自己迅速地遛了出来。可是好事多磨。当他溜出大门口时,被一个看门的老家奴发现了。老家奴大声喊:“不好了少爷逃跑了。”金童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快跑,只要能和玉女在一起,我死也心甘情愿。于是他拼命朝河边跑。后面的老家丁一边喊一边追。他跑呀跑,一直跑到东横河边。河水滚滚而来,连一只渡河的小船也没有,看看追来的老家丁之力十多丈。由于见玉女心切,他把心一横,想河中跳去……,就没有了踪影。
玉女也朝朝想,夜夜想,一心想看金童他天天到河边来,呆呆的站在河边,痴痴地望着河对岸,可是总看不见金童的影子,这天,玉女刚拿着菜到河边来洗,一看到金童跳到河里去了,顿时头冖晕,也跌进了滚滚波涛。
人们都为金童玉女叹惜,说:要是诃上有座桥,金童玉女就不会死了。
后来,入们为了纪念他们,并告诫后人,要让有情人皆成眷属,就在那儿造了_座桥,称为金童桥。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06-21 20:21
桥、校、诗
金童桥重建引89岁老人倾诉乡土情怀
来源:江阴日报
作者:王心旋字号T|T转发打印
“寻根问祖喜炎黄,凝聚中华福寿长。慈母昭昭遗命嘱,儿孙仆仆孝心扬。髦龄血地跪三拜,爆竹昊天报尚香。我笑狂徒笑自已,马恩岂是石生郎。”昨天上午,记者在89岁老报人金懋鼎家中看到了他写的这首诗。
1月29日,金懋鼎前往本报提供线索,即本报B1版《为了母亲遗愿,儿女13年辗转6次终于续上族谱》一文,他感慨山观金童桥族人寻祖的孝心,作了5首七言律诗,并在年初多次返回自己的出生地金童桥,为老桥重建写文章。2月底,他前往本报,与采编寒暄中表达了自己对“桥”和“校”的乡土情怀。
小学得以扩建和延续是金童桥人的幸运
“金童小学在明代中后期就有了,现在已经扩建,我听说扩建后还有灯光球场。”说起旧时的金童小学,金懋鼎还记得学校刚刚开办时,周围几十里地的孩子都在那里念书,“小学得以保留和扩建是金童桥人的幸运。”
巨赞法师担任过江阴金童小学校长一职,他生活在中国多灾多难的时代,当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许多适龄少年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在学生时代,他就参加进步青年组织,后来回到老家从事教育工作。其间,他秘密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活动,负责江阴东乡的组织宣传工作。
金童桥重建后为公路桥,有商人打算在两边桥头修亭,让桥恢复人行,不通车
原有的金童镇有条东西向的河,金童桥架南北,街面成了丁字形。金懋鼎回忆,那时的街和桥都窄,平行四五人、两人伸开两手那么宽。街上商铺林立,有米店、布店、铁匠铺、大饼油条店,还有肉铺。摊贩沿街而摆,卖着刀具农具,有玩耍的孩子,还有测字算命的先生代写书信。
旧时的金童桥已拆,去年12月重建的公路桥代替了原先的金童桥,车来车往繁华依旧。“有做生意的人打算出资在桥两头修亭子,这样,这座桥就还是像原来一样,供学生和行人走路通过。”金懋鼎说。
河上依旧双桥飞架,令归来游子乐而忘返
金懋鼎1926年出生在江阴金童桥,1946年毕业于南菁高中,到厦门大学读书,做过《厦门日报》编辑,回到江阴做过律师。至今回忆起自己的出生地,最念念不忘的是金童小学和两座老桥。
金童桥既是地名,又是桥名。金懋鼎回忆说:“金童原有两座桥,一座太平桥,一座金童桥。”去年12月,在原太平桥的大体方位上,一座崭新的新太平桥出现在东横河上,原来的金童桥也被如今一座公路桥取代。老人在《太平桥重建记》一文中写道:“河上依旧是双桥飞架,台海游子归来,必然浮想联翩,乐而忘返”。
发表于:14-06-21 20:45
回复 第2楼 的 @江阴市发言人:
城东街道(山观)金童村
发表于:14-06-21 21:49
江阴东横河岸边有个金童桥,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 & 金童本是如来佛座前弟子,玉女则是七仙女和董永所生的女儿,虽然她是凡种,却生的聪明伶俐,王母娘娘对这个外甥女爱若掌上明珠,常常将她带在身边。
&& & 一次蟠桃大会上,金童玉女相遇了,这金童本是遁入空门不久,怎能约束自己的情感?这玉女看见金童英俊年少,也萌发了爱慕之情。不料此事被玉帝察觉了,认为有伤风化,便将满腔怒火发泄在玉女身上,把玉女囚禁起来。
&& & 金童得知玉女被囚,便求助当时任弼马温的孙悟空,请求他带信给玉女,相约一同下凡。如来知道留不住金童,恰逢二徒弟金禅子要下凡普渡众生,便命两人同行。这金禅子就是唐僧,后受唐明皇差遣去西天取经,金童下凡却投胎在一穷苦人家中。
&& & 玉帝见金童已经下凡投胎,觉得囚禁玉女没有必要,就将玉女放了。不了金童的书信无意中被玉帝发现,盛怒之下,又将玉女锁在了高耸入云的定山上,遭受日晒雨淋,残酷折磨。赤脚大仙不忍看到玉女如此受苦,私下里给了她一副钢爪,让她用钢爪平山。
&& & 玉女没日没夜的用钢爪平山,渐渐的定山被越扒越小,等到玉帝发现,原来高耸入云的定山已经成了现在矮矮的了,于是玉帝命人收了钢爪,从此,玉女又恢复了从前的苦难日子,她日夜盼望金童的到来。
&& & 再说金童下凡后,也四处寻找玉女,可茫茫九州,哪里寻得?一日来到定山脚下,发现定山在一点点变矮,决定上山看个究竟。上得山顶,玉女一眼就认出了他便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金童,便高声呼喊起来。金童也看到是自己心爱的玉女,两人紧紧的抱在一起……
&& & 正当金童玉女互述衷肠的时候,被看管玉女的金甲神看到了,很快回禀了玉帝,玉帝大怒,下令天兵天将捉拿金童。玉女急忙叫金童赶紧逃命,金童哪里肯走,死死抱着玉女不放。玉女急得满头是汗,用尽全身力气一推,把金童推的从山上滚了下去。滚到山脚下,金童跌跌撞撞,慌不择路,眼见前面一条大河横在脚下,挡住去路,后面天兵天将又追赶的紧,自知没了活路,便触地而亡了。
&& & 后来人们为了称颂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便把阻挡金童的大河称为“横河”,在金童身亡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命名为“金童桥”。
发表于:14-06-21 21:55
回复 第4楼 的 @江阴市发言人:
金童桥最近出了本书
发表于:14-06-21 21:59
永远怀念江阴城东名镇金童桥---返乡闲话和儿时杂亿&
( 17:20:23)转载
标签:&江南古镇&历史人文&右派&坎坷经历&人生魅力&&
笑谈追忆惊千座,挥洒终渐感万人。
&&&&&&&&&&&&&&&&&&&&&&&&&&&&&&&&&老屋有情还惜我,大河无语自流声。
&&&&&&&&&&&&&&&&&&&&&&&&&&&&&&&&&波涛翻滚他乡梦,庭院安排故里春。
&&&&&&&&&&&&&&&&&&&&&&&&&&&&&&&&&辛苦农忙效寸力,闲温三国吊先生。
&&&&&&&&&&&&&&&&&&&&&&&&&&&&&&&&&小小庭园不种花,南墙扁豆绊丝瓜。
&&&&&&&&&&&&&&&&&&&&&&&&&&&&&&&&&东修茅屋养鸡鸭,西砌石畦栽韭茄。
&&&&&&&&&&&&&&&&&&&&&&&&&&&&&&&&&随手浇来千片绿,开窗望去万重霞。
&&&&&&&&&&&&&&&&&&&&&&&&&&&&&&&&&书生潦倒百无用,小试才华理一家。
&&&&&&&&&&&&&&&&&&&&&&&&&&&&&&&&&庭荫郁郁映清晨,紫萼黄花倍可人。
&&&&&&&&&&&&&&&&&&&&&&&&&&&&&&&&&东屋银鹅皎似月,西畦葱韭绿常春。
&&&&&&&&&&&&&&&&&&&&&&&&&&&&&&&&&明窗开卷雄文在,净案挥毫逸兴存。
&&&&&&&&&&&&&&&&&&&&&&&&&&&&&&&&&父老多承相慰藉,只缘困厄意弥真。
&&&&这三首七言律诗的题目是:“渊雅堂即事抒怀”,是我从福建省龙岩地区的一个大型农场被遣返回乡的第二年,终于住回了金童桥万生庄百年老宅后喷薄而出的。
&&&&“小小庭园”一首偶而被山观中学姓陈的老师发现后在金童街头传了出去,吟了开来,反映出江东父老对游子千里罢归的同情和惋惜。
&&&&我周庄成化初中的老同学,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研究韩愈柳宗元的专家吴文治教授说,“懋鼎的这首诗看似潇洒闲适,其实是书生自负,长歌当哭啊!”
&&&&1970年7月文革十年动乱的中后期,我被宣布回乡的时候,还有两个小插曲让我感慨万千。当被宣布我还有“右派分子”帽子的时候,全场鼓噪喧嚷起来:“金大组长年年受表彰,毛选学习积极分子都摘不掉帽子,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农场领导被迫当即宣布“我们一定再报”,后来宣布“帽子交由贫下中农掌握以观后效。”连农场的领导也为之不平。我单身一人带着户口行李踏上返乡之路,一位山东籍的上尉军官,我所在第一大队大队长宋乐俊在送我上火车时告诉我,他为我挨过造反派的批斗。因为他曾私下对人说过:“金懋鼎实际上是我们第一大队的副指导员。”在此以前,指导员、大尉军官,福建永定的王美清也曾对我说过:“看了你的档案材料和几年来的表现,你不象右派,可能是你们领导之间的关系没有搞好吧?!”在他到场部任职以后,一天&从省里开会回场,又对我说:“厦门的造反派可能会来找你,要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还好,未成为事实,否则,我会更不太平了。
&&&&我为什么又能住进金童桥万生庄三层步沿石的老屋呢?应当谢谢我的婶娘梅宗秀。她从江阴城关下放回来,我家住前进房,她家住后进房,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你能拿她怎么样。金童供销社原想一统天下,安如泰山,后来不得不搬了出来,屋归原主。
&&&&对我家来说,金童供销社有功有过。对着正门筑起了大码头,便于货物起卸,也让生产队有了力资收入。随着大流,把我家原来青灰色的大墙门漆成了红彤彤的,在群众中增加了一个别号,叫“红墙门里”。现在虽然斑驳褪色,但红意犹存。说尽好话,帮抱小囡,年轻的女会计终于愿意翻出陈账,算清多年扣付的房租,虽然微薄,但积少成多,终于超百。为了寻找我的孩子掉进地板洞里的钥匙,终于让我发现长年累月渗漏下去的大量煤屑,足足装满三大粪桶。这对农民来说,是无份的,对居民也要限量凭票供应呢!厅上残留的大量化肥过磷酸钙,破损的土基,好多块黄石,让我砌畦堆土在天井的砖地上种植东西有了可能。张洪宝80多岁的老娘在大门口对人说,青石皮上种牡丹,懋鼎种成啦!遗憾的是女营业员居住在我家的地板房里,由于让孩子随处排尿,而使地板多处朽烂了。搬离前夕还存在完好的柱间吊灯的几个方则不见了,据说老屋多年积存的杉木打起卖货的橱窗来不会走样……
&&&&1926年,民国15年,公历6月28日,农历5月19日,正当阳光转烈,榴花盛开的季节,我的母亲姜芹芬让我降生在金童桥这座百年老屋里,不到两年,她就离我永别了。七虚岁开始在我堂叔金阮达当校长的金童桥小学读了两年书,现在我还能背诵当年的课文:“提起三一二,使我心里惊,去年的今日,中国失救星……”接着跟我哥哥懋复上城,到辅延小学当了一年寄宿生。抗战和沦陷期间,是跟我继母任秀芬在她的娘家周庄镇上渡过的。从周庄小学、成化初中,到后塍崇真高中,几乎整个少年时期都一直生活在周庄镇上。在假期里不时回到金童老家看望父兄祖母。1946年夏,从南菁高中毕业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后,除1947年暑假,1956年秋冬公出京、津、沪、宁、杭等地40天,访问12家报社后抽空回江阴三天以外,直到遣返回乡,相隔23年,才重到金童。我大吃一惊,金童桥古镇,解放后已经拆得面目全非,沦为普通的衰败不堪的村落了,只万生庄两扇红漆墙门面向大河,分外耀眼触目而已,我感慨嘘唏,见物思人,不能自己。
&&&&也许,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在金童出生而健在的人不多了。在外省打拼了几十年,经历过风雨世面,如今仍然生活在故乡的金童人,恐怕更少了。
&&&&如果不是因为故乡的无限魅力和诞生地金童的情愫以及其他考虑,我早已重回厦门了。1979年初右派错案平反改正的时候,老同事送来市委文件时动员过我;1985年春,我去厦门办案,碰到了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的老同事李力,他正在根据胡耀邦总书记的批示,落实地下党干部政策,见到了我,劈头第一句就是:“老金!回来!到司法局任职!”1956年12月,当我的行政关系要从江阴转回厦门市委机关报厦门日报时,我正急于要到外省出庭,金童桥的媳妇、澄西船厂技校校长姚林文的夫人丁凤娟(在统战部任职)自告奋勇地对我说:“一切手续我替你办,你放心走好了。”我说:“什么关系你都可以转,户口不转!”小丁啊了一声:“怎么可以!”我回答:“怎么不可以!”
&&&&作为鱼米之乡、忠义之邦的居民是值得骄傲的,作为勇于举锄奋耙追赶从长江窜向金童大河的英兵而载入史册的金童的子弟是足以自豪的。
&&&&金童桥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是几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农村中心集镇,是当年水陆交通必经之地。直通长江的东横河朝夕潮涨潮退就流经它的面前。南面二、三华里之内的贯庄、户岐村、九房村,西面的前双牌、后双牌,北面的石牌靠南的部分,东面的谢家桥的人民群众都奔向这里的早市。首尾相接的石条古街几乎被挤得水泄不通。
&&&&儿时的金童桥,商业、服务业、餐饮业、手工业、以李公美为代表的机器加工业(榨油、轧米)已经相当发达。中大规模的药店,有孟锦义、陈根宝两家;较大的南货店,有方锡明、马阿默等二、三家;规模较像样的茶馆店有二、三家。东街梢的和太平桥脚的茶店都在河边,座南面街,阳光充足,冬暖夏凉,说书和麻将,昼夜不绝。餐饮业以水沟岸上的姚和尚家生意最好,色香味十分诱人,常常肩挑一担,送货上门,摆将开来就是丰盛的一桌。叮叮当当,美妙动听的打铁声昼夜不绝,是陶宝郎兄弟俩开办的两家铁匠店,生意兴旺。犁、锄、耙、各式农具和家庭用具都出自他弟兄和伙计们之手。王芹香的石灰行,姚谷堂的小猪行,王培郎的米行,染店桥边的染青店,圆作匠店,总之几乎应有尽有。大清早,“一斗呀!两斗呀!”米行里的叫喊声公开又阳光。楚堂家的茶食店,座北面街,两开间,一二十只玻璃匣并排安放,展示着各式糖果,各种糕点。他家刚出锅的麻饼,常常拉走了人们的眼鼻。有时高高撑起了白布遮阳,增添了老街的风景。
&&&&街上的牛杂汤、羊血汤,芝麻团、麻尖糕、油炸烩、团圆糖粥……年届耄耋,余味犹存!
&&&&提起牛杂汤,想起了宗鳌伯伯开的杀牛场,就在金童街北不远处的田野里。儿时瞒着家人,偷偷地前往观看。牛被牵进场就流泪了,大概已嗅到了异味。牵着鼻子的人不停地拍打着它的双眼,以麻痹它,另两人蹲下去悄悄地用粗麻绳把牛的四只脚圈套起来,一声“来”!绳索一拉,牛脚抽拢,轰然倒地,牵绳的刽子手立即将牛角一扳,另一长角插进泥里,牛已动弹不得,立即坐了上去,尖刀入喉,牛眼睛一眨,长吁一声,鲜血喷向大盆。我急捂双眼逃开了。想看,怕看又不忍心看。远近的牛肉贩子们挤着,嚷着,生意十分兴隆。
&&&&这时,我还有个“野”心,就是想吃白来头的原汁牛杂汤,小工们看我是万生庄上的孩子,特别照顾,满满的一大碗撮上盐花蒜叶,味道的确好极了,但也乐极生悲了,尽管你把嘴巴擦了又擦,一回家就败露了,于是一顿痛骂,令人啼笑皆非。
&&&&现在想来,人类确实残忍,耕牛一生劳碌,老了还吃一刀。唐代韦应物当过苏州第一把手,曾有诗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由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农村饿死了千百万人,有的地方还人吃人,又怎么样呢!所以有人说,读书越多越愚蠢,也不无道理。因为胜利往往并不属于书生。
&&&&街上太平庵里的东平菩萨个子小小,面孔黑黑,据说是灭蝗救稼,身殉火海,深受百姓爱戴。大门旁边街上搁起二米多宽的鱼榻头,常使我流连观赏。网扳的河鱼,笼抓的鳗鳝,钓来的捉来的各种鱼虾,还有鲥鱼、刀鱼,种类很多。我最爱看的是用草绳扎紧的一串串螃蟹,它们吹着泡泡,似乎在生气,在发牢骚。也联想起用竹簖拉过河底,深夜里亮着桅灯在河滩边候蟹捉蟹的情景。
&&&&街南是太平桥,桥两侧是碗粗的铁栏杆。过桥两边是商家,街很短。南端有一排房屋,东西走向,形成“丁”字形。屋后不远是“义V地”,是个庞大的土墩,集中埋葬着洪杨之乱中被长毛杀死的同胞们的骸骨,有留作纪念的意义,曾因为有人在那里占地造房受过控告,打起了官司。
&&&&独轮车日夜从近一华里的街上推过,特别是载满货物重重的车,轮子的痕迹在条石上依稀可见。
从江阴到占文、后塍、杨舍等地的脚划船,上下午两班,从大河经过。船身狭长,罩着乌篷。船工坐船头上,一手提小锣,一手执锣槌,两脚各推一支长长的桨板。招客的敲锣声,双脚推出收拢划水的姥缴用嫔隙煅技彼俚谋苋蒙习渡系恼泻羯幌煲黄7龅牟ㄌ紊刃嗡频恼箍肥嵌喝恕T乜汀⑼ㄓ省⑿×炕踉巳鏊N一岽舸舻啬克退壹颐趴谠度ァC磕暄隙钜梗虼蜃胖裢玻吖滞罚呱泻埃骸昂霸拢茁⌒幕鹬颉薄
&&&&说起万生庄,大概也有二百多年以上的历史。儿时祖母对我说,红羊之乱,长毛杀人如麻,逃难回来一看,血淋淋的头颅丢在柜台上……。万生布庄是曾祖父靖山开办的,恒生布庄是我祖父俊嘉开办的。布庄名扬大江南北,促进了江南农村的纺织业,也丰富了苏北人民的生活。
&&&&可以说,万生庄上到我这一辈为止,涌现出两个企业家,一个半秀才,五个大学生。万生恒生是两位企业家成功地经营的。我的伯祖父金雅安是一生以教书科徒为业的秀才。隔房的叔祖父金文刚未见有秀才之名确有秀才之实。他的孙子小我两岁的懋和是他亲授弟子。他祖父教他学完四书五经,又学黄帝内经。学伤寒论。懋和原任沈阳苏家墩专卖公司的支部书记,现退休定居沈阳。1946年夏季,我为投考大学,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找到时任国民教育司司长的贯庄的吴研因,他第一句话,就问“金文刚是你的什么人?”可见文刚叔公在当地当时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我的叔叔宗海早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1950年我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1959小弟茂丰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系,1960年堂妹济仁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隔房弟弟懋荃夫妻俩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
&&&&我们叫她南洋伯伯的王蕊荃,是文刚叔公的亲外甥女,江阴城里人,生母早亡,常在舅家居住。暑假里,能朝夕相见。我们一群孩子经常围着她转。她在南洋教书,独身一人,工于书画。我亲眼见她到金童染店桥畔的染青店买来青底白花的包袱布,制作旗袍,穿在身上,雅致大方,可见她独特的艺术鉴赏水平。她后来以爱国归侨身份在中学教书,不幸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在山观中学当校工。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疑窦多多。平反改正期间因为未婚无后,无人理涉,思之寒心!
&&&&虽然万生庄(三进五开间四侧厢)东西两侧高耸的窗式风火墙和厅前墙门顶端的砖雕门楼被无知愚蠢的人们当作“四旧”毁掉了,但厅堂的儒雅文采,至今犹历历在目。书香氛围,有利于子弟们的健康成长。三间敞厅的桌椅是传统的摆设。正中挂着巨幅山水中堂画,两侧是名家书法长联,四壁是画兰大家姚墨林的四条兰花条幅。长台正中摆着德国古式座钟。头进墙门前的引门上红底正楷书联:“彭城世泽,&&侯家声”。其上高架着金碧辉煌雕刻精细的家堂,供奉着祖宗的神位……第一进五大间与濒河的石驳岸、大砖场,都在1958年被拆掉了。如今只留下墙门前两尊完好但已倾斜的麻石鼓凳,被杂草包围着。
&&&&原来门口傍河的砖场东南角,当年是让宜兴缸棚船做买卖的地方。他们用缸、盆罐、钵等产品围了起来,方便群众入内选购。老人们还告诉我,在我们的砖场上,逢年过节或夏夜乘凉,非常热闹,不是锣鼓喧天,暖日当空,就是琴笛悠扬,河风习习。
&&&金童桥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佛教协副会长、爱国高僧巨赞法师在出家前在这里当过校长。从这里出去的学生经过努力有著名的学者专家,有院士博士教授,有高级官员和团长师长。1998年,北师大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回乡,在考察了山观中学后,应他的要求,我们一同看望了金童母校,在那里受到热情接待,并应邀题词留念。
&&&&我被千里罢归,单身一人,重回金童老家居住,整整12年。开头的几年,是我生活最艰困的时期。幸好被以亦工亦农的身份安排在山观冷作厂里工作,让我更了解群众、熟悉群众,进一步增进了才干,对我日后从事律师工作大有帮助。我在金童老家成了家,得了子,改正了错案,恢复了名誉,落实了政策,后来进城。既温旧业,又操旧学,报人以外当了律师,特别是重回厦门原工作单位离休,享受了正厅级的政治生活待遇。我离而未休又在江阴执业10年,直到70周岁才全休下来。我常回厦门欢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相应礼待。有趣的是小我50岁的儿子,也会和我儿时一样,在金童小学读书两年后,转到江阴虹桥路上的实验小学读书了,同在南菁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后也在江阴以律师为业,他爱人是武汉姑娘,大学同学,也在江阴从事政法工作。
&&&&有一个问题我至今不解,1958年拓宽东横河疏浚水利,是件大好事,为什么非要把金童桥古街拆个精光不可呢?!我从江阴东门乘轮船回金童,船到白曲港突然向北斜行,而不顺势直航,不知为何?是有秘密工程急需大量条石,别处无法可得吗?!是当地的芝麻小吏和上面的有关官员各怀鬼胎,上下其手,作此大孽吗?!……如今一切阳光,境虽迁,事未过,人还在,奥秘待揭,以警后人!
&&&事有意外,最近得知,香港出版了一本书,叫《海峡间谍》,暴露了我当年在大学读书期间和一位女同学的感情纠葛。这位女同学从沈阳打电话给我追问此事。她把书寄给了我,条件是看完后尽快寄还给她。
&&&《海峡间谍》共四百多页,图文并茂。第58页说:“与郑澄江同伴的金懋鼎就不一样,他政治表现活跃,才华出众,况且他还在星光日报社兼职,为中共厦门市委书记杨梦周看中,直接发展他加入地下党。因此,林玲……。”至此,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呀!两位作者都是离休的高级知识分子,男性的一位,在南方见过两面,是中山大学的教授,都是当年的地下党员。
&&&&这篇杂亿闲话,既以三首小诗开了头,也就让它以一首小诗作结好了。一天清晨,我在去老干部局的路上,忽然想起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联想知己,十分好笑,脱口而出:
&&&&七品芝麻三十过,廿年落魄又如何。
&&&&楼前举笔向天笑,何用登台挥泪歌。
发表于:14-06-21 21:59
亲和老家金童桥
分类:&回忆传记
今年十月七日上午十点多钟,我回老家。金童桥已是人去室空,面目全非。遍地的断墙残壁,破砖碎瓦。“万生庄”那几间孤零零的老宅以及尚留下不多的几幢民房,好像在诉说着金童桥的昨天,我四顾茫然。看到我的老房子临近马路上的玻璃,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地损坏,我欲哭无泪。
当我将路边的碎石垒起来,作为防护墙时,从被毁坏的木门里清清楚楚地传出两声咳嗽声。那是我十分熟悉的咳嗽声!是我母亲的咳嗽声!我四顾无人,甚觉奇怪。破门进入家中,室内也是空空如也,除了母亲用了一辈子那顶大柜,别无他物。声音就是从那柜里传出来的。我不信鬼神,也不是错觉。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两声咳嗽声,两声十分熟悉的咳嗽声。我想,一定是我母亲回来了。她离不开这个家,离不开她的儿女们。
梦幻中的金童桥是个典型的江南古镇。窄窄的老街自东向西长约五百米。河南有条丁字型的横街长二百余米。东横河水连江通海,日夜流淌,它似一个美丽的姑娘,带给两岸人们的是轻轻的呼唤,默默的问候。“太平桥”、“碾店桥”横跨在东横河上,显得古朴而深沉。桥上行人如织,熙熙攘攘,桥下河水清流如镜,水中轻舟橹色吩咿呀。旧时的东横河曾经是黄金水道,活水码头。它是江阴东乡人民及沙洲杨舍,后塍人民至苏、锡、沪、常乃至走向世界的水上要道。“金斗里”、“牛温潭”、“张家泾”…….似珍珠散落,银光闪闪;“金家弄”、“龙湾里”、“石桥头”、“白沙河”……河水弯弯,小桥座座。牛背上那放歌“十八岁的大姑娘哟……”情歌的牧童,不正是士元、惠兴和川郎……梦幻中的金童桥仿佛是一幅徐徐开卷的《清明上河图》。
由于水运发达,附近各地商人贩夫云集小街。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廿二日,曾是金童桥的集场。那时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相当热闹,盛极一时。可谓“不知金童桥,不是江阴人!”金童桥,成为了附近十里八乡农民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中心。
小街上临河而建的街坊栉次鳞比。形形式式的商店、茶楼、酒肆、小吃店、货摊、剃头店……比比皆是。最热闹的人们活动场所是那幢临街、傍河、倚桥的“黄楼”上。这是一幢三上三下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大门向东,茶楼木窗临河朝南,视野开阔,阳光充足。楼下是隋堂家的茶馆店。每天凌晨三、四点,这里已是茶客盈门,十分热闹。由于年代久远且疏于修缮,当人们一踏上楼梯,或者楼上稍有几人走动时,楼板就会发出“叽叽咯咯”的声音。黄楼上常年人气旺,窗口时时会飘出评弹声、说书声、京胡声、滩簧声;还有那猜拳划令声,赌钱的吆喝声。进出黄楼的人,三教九流都有。红的、黑的、白的;兵、匪、流氓、恶霸、无赖、赌徒、本地的、外地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声音都有,自然什么样的新闻都有。“黄楼”里有黄纪坤,儿时患眼疾落个双目失明。他眼睛虽看不见,却是一个人才。说拉弹唱,样样都能,算命占卦,无师自通。讲话声音宏亮,中气很足。他谈吐幽默,知道的事情很多。他记忆力特强,凡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即使过上十年,八年,他也能分辨出你是何人,是谁家的弟子。他尽管其貌不扬,大大的眼球好象随时会掉下来,又是一脸大麻子,但有才有艺,人缘好,年轻时也有所爱。这种爱,自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晚年住在敬老院,在院里结识了陈彦桥的老年寡妇德媛,遇到了真爱。两个老人共同生活了几年,感情不差。听说前几年,德媛在世时,还到处找政府,说黄纪坤掩护过地下党,要求享受有关待遇。因黄纪坤已逝世多年,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些事难以求证,德媛又是那么个语无伦次的“半路人”,说也说不清,讲也讲不明,这事自然是不了了之。但黄纪坤在我印象中,是金童桥的“瞎子阿炳”,是金童桥小街的一个“形象大使”,历经沧桑。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到江阴办事后回金童桥,走到太平桥的桥北头,忽然看到一盏孤灯下放着黄纪坤的遗像,夜已深,旁边也没见到一个守灵人。破落的小街,昏暗的灯光,显得十分凄凉。我默默站立,不禁哂之。
“黄楼”里有个常客,叫蒋本修。他拉得一手好京胡,还有一付唱京戏的好嗓子,字正腔圆,高亢宏亮。他走到哪里,京胡就带到哪里,京腔就会响到哪里。解放初期他是金童桥的工商组长。传说有次写庆祝性的标语,他在“将来一定很幸福”的“将”字上多写了一个“草”字头。是笔误?还是故意?历史上他又当过国民党中慰军需官,政府认定他是希望蒋介石再回来,是政治问题。五六年“镇反”运动中被捕入狱,后客死他乡。
我们小街上还有个才子叫陈光潜,双手过膝,人们背后都叫他“光潜驼子”。他人残志坚,兴趣广泛。能拉二胡,搞创作,唱锡剧,哼越剧。青年时代在蒲桥文化站,他以书为媒,抱得美人归。他的夫人陈凤英,亦是金童桥的“一枝花”,为他生育了三女一子。她相夫教子,夫妻颇为恩爱。陈光潜仍供职于江阴越剧团,任编剧。“文革”前任山观公社文化站长,把乡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后因肺心病,五十三岁时英年早逝。
金童桥,是块英雄的土地!历来不乏仁人志士,民族精英。小街上理发的杨士根,在老家把两个走散的日本鬼子杀死后,沉尸废井中。鬼子疯狂报复,把杨家村前后三村的人集中在村打谷场上寻找凶手。为了保护在场的男女老少,有位白发老毅然挺身而出,承认是他杀死了两个日本兵,而惨遭杀害。而日本鬼子还不罢休,把全村人赶进一个大仓库里,放火烧房,除了少数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推墙逃出外,其它近百余人都被活活烧死了。全国解放后,江阴报纸上曾登载过这位老人的英勇壮举。姚国堂,这个在市井上背杆大称,帮人家称称吊吊做个市场贸易中介人的人,在“国共内战”时期曾掩护过地下党负责人张志强。解放后,张志强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在我家的烟竹场里,有个叫“小鬼”的年轻人,是个受党组织派遗,潜伏到江阴配合苏南解放的共产党员。
金童桥,也是苏南“江抗”出没的地方。一九三九年九月,叶飞率领的“江抗”完成东进任务后,回师澄、锡、虞,曾领导苏南人民同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袁亚承部进行过殊死的斗争。江阴解放前夜,有2个“江抗”队员,在金童桥不慎露出了别在腰间的短枪,而被当时的反动武装枪杀。
抗美援朝时期,前方缺少兵员,我叔叔金淦生,还有我们小街上的金玉明、金远香、金道生,别妻离子,前仆后继奔赴异国战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的叔叔金淦生是金童桥第一个出国的志愿兵,他五二年春入朝,蹲过坑道,上过前线,两次荣立军功。我们这一代人当年都曾听到他回国后给学生们作的报告。但由于解放前夕,他曾参加过旧政权召开的一次会议,“文革”中惨遭迫害,也给我们整个家庭蒙上了沉重的阴影。金童桥小街上的几个“最可爱的人”如今都已作古。而徐家村的徐兴才,荒田里的陈嘉庆、姚家庄的姚顺宝,这些老战士都还健在,他们衣丰食足,正欢度着晚年。
儿时的金童桥比较说得上的酒肆有三家,老板们是“两个和尚”、“一个娘舅”。两个和尚一个叫姚和尚,一个叫张和尚。姚和尚的在街东头“水沟岸”弄堂口,门面不大,里面不小。姚和尚是云文的父亲,高高的个头,瘦瘦的,北面朝东村上人。姚云文今年也去世了,年龄不大,七十多一点,去上海治病就没有能回家。张和尚开在周家弄对面临河的朝北房子里。店里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可能是中年丧偶,内里无人打理,一切都显得脏兮兮的。令我印象极深的是临街的大门口,张家有个大炉子,里面烧了一大锅热水。凡是来店的顾客打上酒,都爱倒进一只紫铜的“旋子”里。然后将酒旋子往炉子上热水锅里那么轻轻地转几下,黄酒特有的核桃肉般香味就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就是江南特有的煮酒。张和尚开店,没有钱箱。他的钱就放在竹篮里,竹篮就吊在屋梁上。张和尚家烧的“猪头肉”,味道不差。早&&见本夜见利。头戴老毡帽,腰束竹裙,逢人咧着大嘴嘿嘿地笑,这就是我儿时印象中的张和尚,张和尚的小店如风雨中的小舟,摇摇晃晃,过了一春又一秋。张和尚儿子张金文,小学未毕业就参军服役。经过打拼,入了党、提了干,娶了西街梢陆家的长女。“灶家菩萨娶了观音娘娘”一度成为激励年轻人砥砺奋进,改变人生的经典佳话。
“娘舅”姓何,酒肆开在太平桥北丁字路口,西、北两边临街,地理位置好,营业面积也比两个和尚大,生意自然胜过两个和尚。五三年,我们国家学习苏联一边倒,鼓励年轻母亲多生育孩子做光荣妈妈。河对岸周家场上有个叫周云加的因为家中女孩多,把妻子刚生下的女婴放在马桶里溺死了,政府判处他拘役6个月,审判大会就是在他家的店辅里开的。至于为何都叫他“娘舅”,可能是人们习惯性的称谓罢了。
除了酒肆兴旺,其它还有糖果点心、衣服鞋帽、文房用具、妇女用品、儿童玩具、药粮纸烛、大饼油条、豆腐酒酿等近百种行业。“茄老二”的“粉盐豆”、“方阿二”的馒头、“钱麻子”的大饼油条、何荣的油炒花生……至今余香尚浓,难以忘怀。有的有专门制作的作坊。象我父亲开的“潮烟店”、河南吴阿祥家的香灶店、双牌何荣的糖果店、周家弄“茄老二”的炒货店、陶家三兄弟的铁匠店、张狗二开的竹匠店。有的作坊规模较大,象李公美的“油车里”,金宗鳌的宰牛坊,内部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工。
说起杀牛作坊,真的好残忍。儿时的我们既怕看宰牛又要去看宰牛。晚上睡觉,往往大汗淋漓,梦中惊醒。大凡高级一点的动物也通人性。那些被杀之牛临死之前都屁股往后缩,死命不肯往前走。一到屠宰现场,牛的大眼睛里会滚下大颗的泪珠。眼睁睁看着身旁的人们,一脸的无奈。杀牛的紧张场面并不亚于西方的斗牛场,紧张惨烈。作坊里先由一名工人在牛尾巴那里给它抓痒,转移它的注意力,另一个人把半圆形大毛竹做的“安眼”,蒙上牛的双眼。然后七、八个粗壮汉子迅速把绊脚索拴在牛的四个脚上,吆喝着“一、二、三”,死劲把牛拉到在地,几个人迅速扑在牛身上,有的按住头,有的按牢脚,有的压在牛的肚子上。接着有人把锋利的尖刀从牛脖子那儿直插牛的心脏。尖刀足有尺把长,挺吓人的。鲜血喷涌而出,不一会可怜的一头水牛或黄牛就一命呜呼。然后是剥皮、开膛剖腹、肢解,放在那个又高又大的“大节扣”里煮。也有一些烈性畜牲或一刀未戳及要害的被宰之牛挣脱杀手们,冲出屠宰场,在田野上狂奔。这时可急坏了作坊的工人们,他们会手拿家什,紧追不舍。弄不好,惊恐万状又身负巨痛的牛要伤过路人。后来屠宰场原址又办了个“孵坊”,小鸡小鸭的,老板是圩里的顾和尚。我忽然发现,金童桥叫和尚的人何其多。我们隔壁还有个“瞎子和尚”是“称菜老四”家的,终身与羊为伴。叫和尚的那么多,可能与太平庵有关。
昔日区政府门前的河边,长年停靠着一条“缸排船”。船户是个宜兴人,水陆两栖。船仓里,脚板上及岸边的一片场地上堆满了缸、罐、盆、壶之类的陶瓷产品。对于那些自给自足的种田农户,这些可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船上有个小孩叫阿永,今年也该六十岁了。
每年夏收大忙前,小镇的码头上都会停泊着二、三条渔船。船舱内装满了从海边捕捞上来的黄鱼,经过简单加工,制成咸黄鱼,沿街叫卖。他们推销产品的方法很奇特,肩上扛了一把打扫卫生用的拖把,边走边叫“黄鱼喽,黄鱼喽!”这种吆喝声现在是再也听不到了。旧时种田农户,农忙前买上十斤、二十斤的放在草木灰里,就是整个农忙时节的下饭菜。现在寻常老百姓的餐桌上已很少见那银光闪闪的黄鱼了。
停靠在码头上的除了做买卖的货船,也有运送客人的“脚划船”。“脚划船”船体小,很灵活,形体酷似浙江南湖中共“一大”召开时,前辈们坐的那种游船。听才元讲在他父亲手里已经是手划船了,才元一家以船为生,至少应有一百年历史。
我们金童桥小镇,除了商家店铺,也不乏古宅深院。“万生庄”上高高的风火墙,乌黑的瓦楞,错落有致。堂屋、内厢、前厅、后房还有陪弄,历历可数。红漆乌黑的大门、拾级而上台阶,大门二侧的石鼓,历史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个殷实人家。传说有一年“万生庄”遭劫,事后官司府拘捕了18人,是饥民?是土匪?还是散兵游勇?结果18个人都被杀掉了。“火烧弄”里假山池塘,厅堂楼阁隐约可见。院中两棵枫杨树,浓翠如云,形影一片,足有二搂粗。院落毁于兵火,“火烧弄”因而得名。这里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的私家花园,具有居住和游览的双重作用。其布局结构、章法层次、丰富多样,变化有致。在方园较小的环境里,充分利用空间场地、游廊漏窗,有效地发挥了曲折幽邃的情趣,漫步期间,使人兴味无穷。
“火烧弄”东边是金宗鳌一家住的地方。整个院落的结构、布局是个办事的场所。一九五八年开挖东横河,大门口挖出了旗杆石,还有插在石里的小半截旗杆。“一个家族旺达了一个村镇,一片沃土则成就了一个家族”。“万生庄”、“火烧弄”及宗鳌家很早时候可能是一个建筑群体。一切变得扑朔迷离。
镇上有一庵一宫,庵是太平庵。庵中有棵梧桐树,高数十丈,枝繁叶茂,树干粗壮。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它昂首挺立,浓阴如壶。它见证着老庵、古镇历尽的沧桑岁月。树下有块很大很大的青石石碑,记载着太平庵前身古史。太平庵内办学校时,这块青石板成了学生们的乒乓桌。可惜,树、碑都已荡然无剩。
太平庵弃庵作校舍可能有近百年历史。一代爱国僧人巨赞法师是金童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我的父亲生前曾说过他小时候聆听过法师的教海。如果父亲他还健在,今年是九十六岁了。可能有庵的缘故,我们镇上道士的颇多,领军人物有金子文、金和尚等等。现在从事这一宗教职业的,金童桥已无传人。倒是山观新民、寿山、云亭一带异军突起!约有五十余众,且显年轻化。
太平桥南埠有个“水龙宫”,里面有条“水龙”。所谓水龙,就是手压式的一只救火用的大木桶。遇到那里发生火灾,那些兼职的消防人员会冲出家门,抬着“水龙”一路狂奔,抵达救火现场。没有感谢声,也没有丝毫报酬,人们义无反顾地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过去的故事。只有每年一次的“祭龙日”,人们才会在水龙宫里开怀畅饮。“水龙宫”里也是个大赌场,只不过这里没有“大来来”,只有一些平头百姓在这里“小弄弄”,扎扎“牌九”,玩玩“二八扛”。水龙宫里住了个更夫,叫什么“殷儿”的,他是逢更必打,是小镇上的“报时人”。
昨夜,我又做了梦,梦里母亲带着我们一起享福在老家金童桥。
(作者:文彬)
发表于:14-06-21 22:01
山观还有个集市仓廪桥
发表于:14-06-21 22:04
山观和张家港交界处的占文桥(现属张家港)也是集市
发表于:14-06-21 22:06
金童桥居民姓氏渊源之方姓(方勇)&(
10:42:43)转载
标签:&杂谈&&
&&&&金童桥正北外三里方家村,世居方姓族人二百余,溯族谱而知,为明朝初年一支由浙江淳安迁徙而来。五百年,受恩于金童桥与古横河文韵甘露之育,附吉地人丁经济繁荣之和,幸也!福也!
&&&&一、涿鹿大战建勋功,封候赐地得姓方
&&&&上古时期,陕西姜水河畔,神农氏姜姓首领发明了农耕工具,创造了原始农业,又尝遍百草,为民治病,因此,他的部落很快强盛起来,被其他部族推选为王,史称炎帝,人类从此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社会。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时期,炎帝神农氏已世袭至第八代,此时的部族已经逐渐衰落,不断遭受着东面新兴的蚩尤部落侵袭。在最后一代炎帝榆罔的带领下,神农氏部落被逼离开中原一路撤走。榆罔的长子姜雷不甘心失败,联合了北方强盛的轩辕氏部族,经涿鹿大战彻底击败了蚩尤。心胸豁达的姜雷感受到了轩辕氏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和崇高威望,认为辉煌的神农氏时代已经过去。在战后的诸侯会盟中,他主动与各诸侯共尊轩辕氏为天子,史称黄帝。黄帝为了表彰姜雷的卓越战功和逊让之风,封他为左相,并把今天河南的方山赐为封地,姜雷子孙自此以地为姓,称为方雷氏,成为方姓始祖。轩辕黄帝又取了姜雷的女儿节为妻,促进了炎黄二族的融合,构成了今天华夏族的核心。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开篇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的说法。
&&&&二、宁折不弯株案烈、忠义千秋担纲常
&&&&方孝孺,字希直,是明朝初年的大文学家,自幼聪慧,6岁能诗,人们称他为“小韩子”。他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才学为众弟子之冠。《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1382年,东阁大学士吴沉向明太祖起荐方孝孺,&朱元璋评论他“举止端庄,学问渊博”。1399年,建文帝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学士,并尊为老师。同年,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建文朝廷征讨叛逆的檄文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战前,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保荐方孝孺,说:“他日兵临南京城下,你要他投降,他肯定不会,但千万不要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将绝也”。朱棣夺得皇位后要方孝孺投降,命他起草登基诏书,说:“正学先生,你满腹经纶何必受苦,为什么不学周公辅助成王呢”?
方孝孺问,成王呢?朱棣说葬于火海,下落不明;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建文帝的儿子?朱棣说他太小了;孝孺又问,建文帝的弟弟呢?朱棣说这是我们朱家的家事。朱棣派人布置了笔墨,威胁说诏文非先生执笔。方孝孺奋力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字便扔笔大骂:“要我死可以,诏书绝不会写”。朱棣大怒,问他你就不怕我灭你九族?方孝孺回说,你灭我十族又怎么样?于是,震惊历史的株连案发生了:朱棣不光杀了方孝孺的九族宗族八百多人,还把他的学生朋友编为一族,残杀殆尽,酿成千古绝惨。
&&&&历代史评认为,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勇担纲常伦理,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过了一百多年,明末的万历皇帝,面对四起的叛乱,体会到了臣子忠义的无比珍贵,终于为方孝孺平了反,恢复其宁折不弯的忠烈名节,并在南京为其修建了忠祠,为世人作忠义楷模。所有方氏子孙也才得以回还真姓。
&&&&方孝孺死时,浙江地区的方姓族人因害怕受株连,纷纷逃离家园。当时为了不忘宗祖,他们改姓为“万”,喻示头可无,但刚烈的族根族性不会灭,这也是方氏宗谱上奇特的两姓缘由。当时,其中一支的少数人,北逃到了今天江阴蟠龙山白沙村一带定居下来,并于清初时衍成方家村落,这便是金童桥方姓人家的由来。
分享:&&&&
发表于:14-12-29 16:21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阜阳万生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